大众化传播影响

2024-10-20

大众化传播影响(精选12篇)

大众化传播影响 篇1

网络技术存在于当今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它成为了当前人们交流沟通的主要工具之一, 许多的商务活动都要通过网络传播的方式来进行, 许多的新闻和报道也要通过网络的传播来让广大的群众知晓, 大众对网络的应用程度与大众的年龄是成反比的, 也就是说年龄越大的人网络应用的程度越低, 反之, 年轻人是网络应用的主力军。但是目前我国网络传播还没有较为健全的约束法规和道德法规, 这使得很多年轻人在网络的海洋中迷失自我, 步入歧途;而年龄稍大一些的受众群体虽然有着良好的道德判断, 但是由于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年轻人有限, 其对网络传播的控制能力也就相对薄弱, 因此造成了年轻一代沉溺于网络, 年长的一代却束手无策。

一、网络传播对民众的负面影响

年轻人是网络传播的主要受众群体, 这个年龄段的人群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薄弱, 很容易在网络的海洋中迷失自我, 在一项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中显示, 目前有很多的大学生都存在着自闭的倾向, 究其主要原因是大学生长期沉溺于网络之中, 在网络中进行游戏、交际、购物以及娱乐, 造成了他们人际感情沟通方面的欠缺, 使得这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常常会因为一些客观的因素以及主观的认识、情绪、人格心理等方面的偏差而走入自己的心理误区。时间久了他们就会对周围的事物变得麻木, 自我封闭的意识越来越强, 将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逐步地弱化。

不健康的网络信息不仅仅对青年和少年产生着十分不良的影响, 对有一定社会经验和判断力的成年人来说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当前网络中普遍存在着一些诈骗的中奖信息和一些网络传销信息, 很多成年人为此上当受骗, 例如前几日报道的一则网络非法集资的新闻, 哈尔滨的一家名叫圣瑞的投资公司打着项目投资的旗号进行非法集资, 以高效益回报为诱饵, 通过一些类似传销的手段来吸取民间资金, 其存在时间之长, 涉及省市之广以及涉及资金之巨令人发指。该公司通过网络设置一些虚拟的投资项目, 让民众进行投资, 并谎称公司上市之后民众的投资都会作为原始股来给予分红, 这使得很多群众被财迷失了心窍。这是一宗典型的网络传销和非法集资的犯罪, 但是还是有如此众多的人上当受骗, 这就很值得我们反思, 绝大多数人抱着一夜暴富的心态来进行尝试, 结果一失足成千古恨, 为了使自己的投入有所回报就不得不去发展下线, 结果越陷越深。

二、网络传播对民众的积极影响

然而, 网络传播对于年轻人的积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年轻人可以通过网络传播了解到全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 大大拓展了自己的眼界, 也能通过虚拟的网络交际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对于还没有走上社会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个非常方便快捷的获取外部知识的途径, 通过网络传播, 年轻人能够增加的自己的知识内涵, 丰富自身的阅历, 学到许多在学校或者是家庭中所学习不到的健康知识。

对于成年人来说, 网络传播能够使其工作效率和生活效率变得更高, 繁琐而复杂的问题能够通过网络来得到解决, 网络为广大民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 大家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抒发自己的人生见解或者帮助别人解决一些所遇到的问题, 扩大了人们的交际范围。同时网络传播还为民众的生活带来了各种各样的便利, 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例如电子商务为很多商务人士节省了大量的出差时间, 很多业务能够通过网络进行, 减少了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三、制定有效保护措施, 提高网民的自我保护意识

制定网络实名制是一个保护网民的有效措施, 实名制能够增强网民的责任感, 提高网民的法律意识。网络立法也是保护公民网络安全的有效措施之一, 它可以将道德规范落实到法律层面, 强制性约束民众的网络行为。与此同时政府也要加大对网络事件的处理力度, 由于网络覆盖面广、传播快的原因, 对网络事件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引起不良的社会反应, 因此加强网络事件处理力度是提高民众网络保护措施的重要方法。

对于使用网络的民众来说, 提高自身的素质也是十分关键的, 首先是要对自己的网络行为负责, 严守道德底线, 远离法律边缘, 文明使用和对待网络中的人和事, 理性地进行网络事件判断, 避免在网络陷阱中越陷越深, 同时也要加强学习, 提高自身的警惕性和自制力。

网络传播对大众的影响是两方面的, 但是这不是网络传播技术本身造成的, 作为一项单纯的技术, 没有理由让其对民众产生的不良影响负任何责任, 该对这些负面影响负责人的应该是使用这些技术的人以及受众群体, 正所谓“存在即为合理”, 骗局和负面影响既然存在, 就证明还是有很多不小心上当和甘于接受这些负面影响的人群, 因此, 我认为避免网络传播的这些负面影响的最根本因素就在于提高网络受众人群的道德素质, 用全新的网络时代的道德标准去面对这个网络世界。■

参考文献

[1]曲畅.浅议网络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关系[J]《学理论》2010年第29期

[2]孙武.解读大众文化与网络传播[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术版》2009年第1期

大众化传播影响 篇2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大众传媒对音乐传播的影响,总结音乐艺术传播的特性,中国社会音乐商品化应遵循的原则及推动音乐事业发展的途径,研究如何正

确处理音乐与商品这两种特性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指出音乐商品在体现音乐

艺术价值的同时,还应注重音乐商品的文化内涵,依循商品化的客观规律。

关键词音乐艺术传媒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宋正,郑州大学音乐系副教授,郑州450000新闻界ISSN1007-2438 2011年第2期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 不仅推动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加 快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随着传媒 技术的不断发展其传播逐步进入 一个新的阶段,音乐作为人类的 一种特殊精神财富,也随之被不 断地物质化和价值化,进而作为 一种特殊的商品模式进入市场。中国现阶段的音乐商品化传播发 展模式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

一、现代传媒对音乐传播影响的 形式

传媒技术的发展使音乐传播 的方式更加多样化。调查显示,约45%的受访者选择上网欣赏音 乐。大量的音乐通过影视、网络 等形式传播。

传媒的商业运作使音乐传播 具有盈利目的。商品是用来交换 的劳动产品。音乐商品则是将音 乐这种抽象的精神产品通过进行 社会传播加以物化,使之具有交 换的价值。也就是说,通过音乐 与音乐载体的融合,使之成为参 与市场交换的劳动产品。

物质、商品的形式包括大众传媒音乐商品和实物化音乐商品 两大类。

1.大众传媒音乐商品

(1)广告音乐:在现代化传播 媒体条件下的广告音乐,是一种 高投入、高效益的音乐商品。广 告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经济越 发达,广告越兴旺。在企业宣传 中,一部制作精良的广告宣传片 是全方位演绎产品与企业形象的 最佳方式之一。企业广告宣传片 除了需要优质的画面、恰当的解 说外,其音乐也是至关重要的。广告音乐分为广告背景音乐与音 乐式广告两种,它们在音乐风格 上又有通俗型、古典型和结合型 等三种类型。通俗型如《一起走 过》(唱吧,新加坡2002 主题歌)、《交换温柔》(香港地铁广告歌)、《渴望无限》(可口可乐广告)、盛 夏的果实(喜之郎果冻广告歌)等 等,均以流行音乐烘托广告主题,以达到吸引市场客户群体的目 标。

古典型,如别克、帕萨特汽车 的广告,常伴以古典主义风格的 音乐,将“古典”与杰出、卓越等内 涵挂钩,体现产品的优越。还有 一些广告,前后两段采用风格迥 异的音乐来衬托其广告主题—— 如前半段是风格严谨的古典主义 音乐,而后半段则配以风格截然 不同的欢快流畅的流行音乐。(2)影视音乐:从1896 年电影 诞生一直到今天影视业发展的空 前繁荣,音乐一直跟随着影视的 发展而前进。即使在1896-1927 年这33 年的默片时代,音乐一直 为电影“保驾护航”。当年卢氏兄 弟在英国放映第一场电影时,就 请钢琴师现场伴奏流行音乐。电 视诞生后,音乐更是不离其左 右。可以说,影视的历史就是影 视音乐的历史,影视的发展始终 是与音乐相伴的。许多影视音乐至今为人们所 传唱,如《泰坦尼克》中的主题曲 《我心依旧》、《宝莲灯》的主题曲 《想你的三百六十五天》、《人鬼情 未了》的主题曲等。音乐家谭盾 为电影《卧虎藏龙》创作的音乐,在获得奥斯卡奖之后,又获得 2002 年的格莱美奖。音乐除在推 动影视情节、烘托影视气氛之外,也为影视作品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和效益。加之影视原声出版物的 大量发行,令影视音乐不再仅依 附于影视作品存在,而成为了社 会音乐商品化的一种形式。

(3)数字音乐: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处在远距离的人与人的交 流、互动成为可能,也为数字音乐 的大规模创作与流通提供了技术 与条件。MP3 音乐、RM音乐,手 机音乐等数字音乐形式成为音乐 发展的最前沿。它们的出现,加 快了社会音乐商品化的进程。在 这个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时 代,数字音乐的出现是必然的,其 商品化也必然成为其本质特征。2.实物化音乐商品 实物化音乐商品主要是伴随 着唱片工业的发展,以及与之紧 密结合的商业包装而产生的。音 乐的“再现”——唱片工业的发 展,意味着音乐的机器复制时代 的来临。从19 世纪后半叶起,西 方科学家开始紧锣密鼓地研究声 音的记录技术。音乐的“再现”工 业,首先带起的是留声机与录音 材料的出现;继法国的爱尔兰籍 物理学家斯科特发明“声波振记 器”、美国科学家爱迪生研制成功 “留声机”之后,1888 年德国籍的 美国电信工程师贝林纳(E。Berliner)发明了初期的盘形唱机 及唱片,并以圆盘式录音法代替 爱迪生的圆筒式录音法,还将声 纹刻制成了母盘硬模。这些发明 使得音乐录音与其商品化成为可

能,商业录音也开始成为音乐世界开展及维持艺术生命延续的一 种保证。

从卡罗所的歌剧录音、易沙 意的小提琴录音,直到1913 年柏 林爱乐的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录制 成功,商业唱片使聆听行为发生 了本质性的改变。音乐的演绎可 借由唱片录音的形式,一再地重 现,并在此过程中获得其另一层 次的价值,而唱片商品的销售也 使唱片制造商介入到音乐创作、演奏者和听众之间成为必然。音乐创作者、演奏者向唱片 制造商出卖音乐商品,唱片制造 商对录制的母版加工制作,使这 些音乐商品复制成数以万计的单 张唱片投放市场出售,唱片商从 中赢得高额利润,音乐创作、演奏 者获得相应的报酬。另外,在 “售”与“购”之间还产生了如演出 公司和经纪人等新的社会分工。目前许多表演者与唱片公司、演

出公司签约,合约一般要求表演者在一定时间内不得从事公司之 外的演出、录音活动,一切演出活 动皆由公司安排。表演者以自己 可以接受的价格达成协议。“签 约”的实质是,他们的音乐表演以 商品形式被买走,又以对公众的 唱、奏等表演服务行为被公司以 商品的形式出售给听众。可以说,实物化音乐商品的 发展,除了极大的推动了音乐的 商品化,催生出新的社会分工与 社会服务形式,进而还推进了音 乐商品化的另一种形式——音乐 的文化、娱乐服务活动形式的极 大发展。

二、大众传媒对音乐传播的负面 影响

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有 其两面性。音乐商品化的出现虽 然有其必然性,且带来了一定的 效益,但作为一种具有商业属性 的精神产品,在市场交换过程中,如单一地将生产者和消费者联系 起来,实现经济上的结合,就会产 生负面影响。1.形式与内容的本末倒置: 如今的音乐,从创作到表演 都要经过重重“关卡”的运作,经 过不断的筛选、经过精美的包装

才呈现在公众的眼前。“包装”是近些年来在流行歌坛被经常使用 的一个名词,不可否认,在现代商 品营销学中,商品在进入市场前 的广告宣传从产品的包装设计等 都是举足轻重的。但这种对于音 乐创作的“包装”在形式上美则美 矣,却忽视了其内涵——音乐本 身所要传达的精神与实质。甚至 有些唱片公司与各类经纪人,为 了达到高收益的目的,不惜以牺 牲社会公共道德为代价。经他们 制作出的一些偶像,对于受众,尤 其是人生观与世界观尚不明确的 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一些青少 年在追求时尚的同时,也在五花 八门的声色中迷失了自我。2.知识产权的滥用与盗用: 在唱片业方面,一些不法商 人为了谋取高额回报,不惜生产 大量盗版产品,极大程度的扰乱 了市场。近年来,虽然知识产权 保护的呼声不断高涨,越来越多 的原创音乐被应用到电视广告等许多方面,滥用甚至盗用他人音 乐为电视、广告配乐的现象正日 渐减少,但媒体中相关的报道也 还时有出现。3.出现金钱至上的倾向 商品化从另一个角度讲,也 是一种“物化”,这种“物化”指人 们的劳动成果只是被当成商品来 看待,只用金钱衡量。这时,可能 不仅仅是劳动产品的物化,作为 劳动者也被物化了。在这种情况 下,艺术表演者看不到自己的价 值,看不出真正美好的是自己,他 们看到的只是金钱,即使他们仍 在唱着、奏着动听的歌曲。自我 定位日渐模糊,只剩下日复一日 的例行公事,只剩下猥琐的‘计算 理性’、‘计较理性’。”在社会音乐 商品化的某些角落里,当音乐变 成只是商品,而非共鸣时,大家关 心的焦点常常只是“量”的多少,而非“质”的好坏。4.忽视创作的价值与意义: 创作行为是一种人类特有的 高级精神活动。创作者在创作时 的狂喜,表演时自我与世界与人 群的互动,都是一种至高的精神 享受。但如果一切创作行为都与 商品挂钩,艺术的生产不再只是

精神活动,而成为物质的体现,创作的价值与意义就会失去其应有 的光彩。

三、大众传媒对音乐传播的积极 影响

音乐商品化是社会发展到— 定阶段的产物,对社会精神文明 与物质文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地 促进作用。

1.推进艺术创作的发展 在影视音乐的创作方面,早 在20 世纪30 年代,一些包括苏联 的普罗科夫耶夫、肖斯塔科维奇,法国的达利乌斯。米约、美国的 科普兰、伯恩斯坦,中国的聂耳、冼星海等在内的著名音乐家就开 始为电影进行音乐创作,他们的 创作,不但丰富了其自身的艺术 创作,为影视作品提供了更丰富 的内涵,为社会创造出丰富的精 神财富,也带来了极大的社会影 响、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风靡世界 的音乐剧的(紧转第85 页)(紧接第79 页)创作与运做模式更 是对音乐创作的极大推进。在媒 体不断发展的今天,音乐商品化 对艺术创作的推进作用将会表现 的更加充分。

2.推动新技术的发展与普及 任何新技术的产生与发展都 离不开人的精神与物质需要。音 乐的商品化来源与人自身的需 要,而这种需要又要求有不断更 新的技术加以支持。尤其是音乐 稍纵即逝的抽象性特点,如何记 录声音,一时成为科学家技术发 明着眼的热点。从早期的留声 机、胶木唱片、钢丝录音机到今天 的Hi-Fi 音响;从早期的如何记录 音响到今天的如何听得更好,音 乐的商品化一方面为技术的提高 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动力,一方 面也满足了人们不断提高的精神 与物质需求。3.催生新的社会分工 新的产业必然要求有新的技 术与服务与之相对应。如唱片工 业带动相关工业产业的发展,需 要一大批相关技术人员从事生 产;唱片的销售,又使唱片制造 商、发行商、制作人介入到音乐商 品化中;从音乐作品酝酿阶段的 创作经纪到音乐作品成型后的演 唱演奏经纪再到音乐作品展现阶 段的乐团经纪、剧场经纪„„音 乐的商品化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更 大的空间与可能。

4.促进社会商品化发展,创造 出更大的社会价值 在这个商品经济的时代,音 乐商品存在着巨大的供求市场,这个市场一方面为社会提供巨大 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为有音 乐才能的人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机 会。因此,音乐的商品化在这个 视角下,为社会音乐发展所带来 的影响是正面的、有利的。

四、结论

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不 断发展,音乐商品化的发展道路 还很漫长,因此,树立正确的市场 观是避免种种负面影响的关键。我们既不能因其带来的价值与公 益而忽视其被“异化”的种种不良 表现;也不能因其负面作用而因 噎废食。作为一种精神产品,音 乐商品有着不同于一般物质商品 的特殊性。音乐商品运载的是音 乐艺术,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 之上的上层建筑,并以其鲜明生 动的艺术形象反映并作用于社会 生活。因此音乐商品既体现一般 商品的特点又具有意识形态的特 性。中国社会的音乐商品化应遵 循用市场经济的杠杆来推动音乐 事业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音乐 商品这两种特性之间的关系,在 体现音乐艺术价值的同时,注重 音乐商品价值。音乐传播最终追 寻的不应当只是瞬间的商业利 益,而更应该是文化的积淀与渐 进。参考文献

微电影对大众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篇3

一、微电影的发展状况

回顾微电影在网络上的发展状况,我们可以发现2010年是微电影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2010年由筷子兄弟主演的《老男孩》引发收视狂潮,优酷视频首发,仅16天时间网络点击率就达到4700多万,呈现出一边倒的好评。《老男孩》是中影集团联手优酷网站共同打造的“11度青春电影行动”的收官短片,以肖大宝、王小帅为主线,讲述他们的过去和现在:多年前,两个穿校服的男生心怀音乐梦,弹着吉他,苦练迈克尔·杰克逊的招牌霹雳舞,参加校园选秀却最终碰壁;多年后迈克尔·杰克逊去世的消息,让他们再拾青春梦,作为最大龄的草根筷子组合参加电视选秀大赛,歌声和舞姿均受到肯定,虽然最终止步于50强,却对生活有了新的理解。这部外表粗糙的短片在不经意间触动了很多人的心弦,特别是对于那些已经接近青春尾声的人而言,它代表的是一种青春过往的遗憾和伤痛,理想固然需要奋斗才能实现,但是奋斗却未必能实现理想,这种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残酷鸿沟让不少人在看《老男孩》都感同身受。片子虽然以无厘头、搞笑的方式呈现,但是人们感受到的还是青春逝去的感伤和梦想成空的无奈。同年12月以微电影形式推出的商业广告片——《一触即发》在网络上也拥有极高的点击率,由汽车品牌凯迪拉克联手好莱坞创作班子推出,由著名演员吴彦祖担纲主角,吴彦祖潇洒的身姿、利落的身手、沉着的表情成为网友热议的对象。

然而微电影形式的商业广告片并不是网络时代才出现的产物,在被命名为“微电影”之前,这种形式的短片、商业片早已悄然流行。微电影形式的商业广告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由周润发代言的“百年润发”广告,广告时长一分钟,讲述了男女主人公从相识、相恋到分别,最后重新团聚的故事,片子很好地把商业品牌与中国文化联系起来,极具创意地营造了一种“结发百年”的情感意境,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并在1997年荣获第五届全国影视广告金奖。“百年润发”的广告形式是广告微电影的雏形和鼻祖,此后,具有故事情节性的广告越来越多,并发展制作成一个系列,如益达的“酸甜苦辣”系列,飘柔的六个篇章等,都是对这一形式的延续和发展。

2005年,由电影《太极》引出的网络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网络上热映,因其无厘头式的搞笑对白,对电影的另类解构和解读成为网民追捧的对象。自2012年开始,微电影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各大视频网站,如爱奇异、优酷等都联合名导演、明星制作微电影系列,以微电影为主的微视听系列正越来越受到网民们的喜爱。

二、微电影的定义与特征

微电影是随着网络的发展、技术的革新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媒体样式,它不同于传统的电视、电影和一般的网络视频,而是拥有自身鲜明特征的新兴事物。虽然被定义为“微电影”的商业片、故事短片在网络上愈演愈烈,但是到目前为止,对它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还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完善、形成的过程中。我们暂时可以把微电影定义为:利用数字技术制作,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超短)时”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和“微(超小)规模投资”的视频短片,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微电影是在网络文化迅速发展的过程中衍生出来的媒体样式,拥有“微”的特征,观看模式的零散和随意的特征,其经历了从一开始的拥有技术的草根进行随意性的创作到现在的大牌参演大制作参与的模式。其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短小精炼

从微电影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它“微”小的特征。微电影不同于电影,最大的区别即在于播放时长的缩短,只要小于一般电影的时长,放映时间在1-60分钟之内的影片都可以称作微电影。如果是商业广告电影时长一般不超过3分钟,如果是网络短片时长不超过60分钟。影片内容要求有创意,在很短的时间内表达创作者的意图,构思精巧,往往把故事矛盾冲突最激烈的部分进行深化,弱化背景、开头和结局。因其在网络上拥有广泛的传播性和广大的受众,原本只是草根一族本着兴趣爱好制作的微电影,现在业已被知名品牌、导演看中,成为进行商业宣传的新形式,而且网络平台受众面广,投入成本低,效率高,受到越来越多的商家亲睐。

2.即时互动

网络传播不同于传统媒体单一线形的单向传播模式,它可以做到实时传递,即时反馈,尤其是广大网民关注的社会事件、热点话题,都可以改编成微电影得到更深入广泛的传播,提高人们对社会的参与度,这不是任何一种传统媒体可以比拟的。受众通过网络接收信息,同时也拥有极大的随意性、操控性,甚至可以对原有的材料进行解构、重组,使其表达自我的认识和诉求。受众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信息接收者,他们借助先进的设备、轻便的工具也能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和发布者,而他们所传递的信息往往带有更加强烈的主观色彩,最大程度地展现自我价值和意识。如《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如果723》、《青春期》等,人人都可以是编剧、导演和演员,自我表达的需要和渴望得到他人认可的心理也促进了这一形式的发展。

三、微电影对大众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从人类的历史发展可以看出,每一次的技术革命都会带来文化的变革,比如印刷术的发明,报刊杂志的出现,电视、电影的发明到当今的互联网的产生,都对我们的文化,尤其是大众文化产生深刻影响。“我们的文化中的那些大众化产生的,并且通过大众媒介共享的一切东西”都可以称之为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具有商品性、通俗性、流行性、时尚性、娱乐性、依赖性等特点。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增大,没有大块的时间用于休闲娱乐,网络这种大众传媒应运而生适应了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而微电影的出现正好满足了当下受众的需求,利用零散的时间进行消遣娱乐。微电影对当下大众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微电影的出现加速了文化的娱乐化。在市场商品化与大众文化流行的背景下,文化已渐渐摆脱了历史的重负,历史的、批判的、教诲的色彩越来越淡,休闲的、消遣的、戏谑的色彩越来越浓。到了网络时代,娱乐越来越普遍化、大众化,这种娱乐的本质蕴涵着人类追求自由解放的全部含义。追求休闲、渴望娱乐成为当下人们解除压力的最佳方式,无厘头式的搞笑、对信息的解构和对生存现状的追问成为微时代的独特现象。在追求娱乐化的过程中,在渴求被关注被理解的心态下,追求自我个性的表达被强化,在娱乐化的表达中隐现着受众内心的焦虑。

其次,微电影的出现使文化表达更加符号化。在以商品广告为主制作的微电影当中,文化的符号化更加明显,影视明星、商业名人、文化名士成为拍摄的重点,他们即是大众文化、社会主流价值的代表,通过他们吸引普通大众的目光,通过名人的符号化解读传达商品价值理念,但这种解读不是过去那种直白简单的广告经济利益的诉求,而是给人耳目一新,潜移默化,有更佳的视听效果的传达模式,这种模式也更容易被大众所喜闻乐见,更容易使人接受商品内涵的文化价值理念。但是文化的日益符号化也降低了文化的品味,消解了深度,弱化了人们对文化的理解,造成文化的低俗与趋同,传统经典被解构,语言日益浅显与平面。

微电影的产生和发展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结果,生活压力的增大,生活节奏的加快都使我们没有时间停下来细细品味生活,利用零散的、碎片的时间来消解生活的压力成为大部分人的选择,通过“微电影”的艺术表现方式,人们可以获得更多的精神享受和情感愉悦。但是微电影的发展自有其利弊,如何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助推大众文化的传播,如何更好地传播社会正向的价值理念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1]刘颖.我国大众文化进入分众时代[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3(4)

[2]庄晓东.文化传播:历史、理论与现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彭兰.碎片化社会背景下的碎片化传播及其价值实现[J].今传媒2011(10)

大众传播对现代体育的影响 篇4

1. 大众传媒对体育产业的积极影响

大众传媒的特点之一就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信息交流、信息全球化及信息的资源共享。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体育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大众传播成为体育组织及体育赞助商提升自己的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和提升品牌资产的有效平台。品牌资产作为企业最具有竞争价值的核心,是维护企业经济科持续发展的一种无形资产。现代体育离不开大众媒体的传播,正因为通过各种媒体的传播,使得现在体育在企业的赞助下得以健康、迅速发展。可以这样说,大众传媒推动了体育经济第三产业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体育文化生活。我国众多的知名品牌都是借助竞技体育赛事,通过大众传媒,深入千家万户,为企业带来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收入。李宁、安踏、鸿星尔克、恒源祥等品牌的发展历程进一步证明,正是由于体育赞助与大众传媒的有效手段,才使我国企业竭尽全力与奥运联姻,实现品牌的最大受益。大众传媒推动了体育第三产业的经济发展,不仅为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使赞助企业产品及其品牌走向了世界,是连接起每个人生活的有效平台和桥梁。

2. 大众传媒对现代体育的一些负面影响

大众传媒在给人们学习、生活、娱乐等方面等来诸多方便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随着网络传播媒体的发展和高度普及,利用网络比较隐蔽的传播特性,制造谣言、操作商业运作,干预他人正常生活的现象屡见不鲜。有些体育信息,还未经证实,通过一些媒体传播开来,有的与事情的真相相差甚远,由于这些体育的不良传播,会造成比较恶劣的影响,损害体育组织及个人的形象与利益。因此,提高网络新闻的更新率,不但可以提高网络新闻的真实程度,极大提高网络新闻的竞争性,而且可以有效地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恶化。例如,在足球界,“恐韩症”已成为中国足球发展道路上的障碍,韩国世界杯比赛中中国队出现的诸多问题,使中国球迷信心丧尽,希望破灭,怨声载道。在这种负面不良因素的影响下,中国足协负责人充分利用央视这个强大的宣传窗口与平台,及时、直接和公众真诚交流,加强与公众的沟通,让公众了解中国足球面临的诸多困难及当前要解决的首要任务。

3. 体育组织可以通过大众传媒的力量改善自身的形象

体育组织对媒体的依赖不但体现在经济上,在形象塑造、对外宣传上也同样离不开媒体的搭理协助。甚至可以这样说,体育组织的社会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媒体为其营造出来的。早在19世纪50年的美国,棒球界就形成了严重的赌球之风。在1857年的一场比赛中,其赌金数额之大,以至于连裁判都花钱参加赌博。1919年爆发的“黑短袜丑闻案”,8名来自芝加哥白袜队球员被指控在世界系列赛中收受贿赂打假球,使得美国职业棒球赛一度陷入低迷。在国际体育大赛中,诸如此类的事件屡见不鲜。职业体育高校体育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吸引公众的注意力,一个公众形象不佳、丑闻缠身的体育组织和项目是激不起媒体的兴趣的。没有新闻报道,体育运动就不能引起公众的兴趣,得不到发展而被公众遗忘。因此,各体育组织在对体育项目进行改善的同时也要与媒体建立良好的关系,希望通过媒体的渠道向公众展示健康向上的良好形象。

4. 大众传播促进了体育的商业化进程

随着电视时代的到来,通过出售运动竞赛广播和电视权,职业体育俱乐部获得了不菲的收入,电视与体育的结合显示出双赢的态势。电视转播带来的巨额利润使美国电视台对职业联赛和大学联赛转播权的争夺日益激烈。例如,广播和电视台曾经为电视转播1967年至1968年年度职业大学生橄榄球队比赛市妇联5500万美元,比前一年度增加了600万美元。在巨额利润的诱惑下,一些人开始组织承办各种职业球赛并推动建立更多的联盟和球队。当已有的联盟已经不能满足需求或新的联盟还尚未出现时,像杰克·肯特、库克之类的商人便开始成立属于自己的联盟。上世纪60年代成立美国橄榄球联盟。各个联盟在相互竞争中不断抬高价码争夺球员,这就导致职业运动员薪金的大大增加。仅仅依靠巨额的转播费,棒橄榄球、篮球等一些职业运动队维持生计。大众传播以引起受众的注意力为核心,大大刺激了体育商业化竞争,促进了体育产业的大力发展。

5.沟通了体育组织与媒体的关系

随着体育职业化和商业化进程的加剧及信息网络化的进一步发展。体育组织及竞技体育赞助商为了获得更多的商业信息, 会尽最大的力量通过媒体报道, 宣传自己的品牌产品, 从而获得丰厚的收入。大众传播通过大型比赛中的商业广告、电视媒体、网络等传播途径, 通过体育组织传播的信息, 来了解企业、赞助商的品牌信息, 从而选择自己的消费兴趣爱好。大众传媒在整个信息传播的过程中, 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体育信息主管借助竞技体育比赛, 通过媒体形式传播赞助产品的信息, 这种互通有无的关系, 使得大众传播无形地密切了体育组织与媒体的关系。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 体育的特点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大众传媒媒介更趋于将他作为娱乐内容来处理, 以获得受众。关注大众传播媒介的特征能够更加容易理解大众传播对现代体育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珂, 张云, 石磊, 等.当代体育与大众传媒[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1.

[2]翟继勇, 朱传欣.中国体育传媒发展展望[J].内蒙古体育科技, 2006 (1) .

[3]熊雪.浅析现代体育传媒在体育产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0 (5) .

[4]李森来.大众传媒对职业体育的影响[J].科技信息, 2010 (5) .

[5]范美玉, 陈文远.休闲体育与体育传媒的互动探析[J].新闻爱好者, 2010 (14) .

大众化传播影响 篇5

大众传播对人的正面影响:

第一.报刊、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介,人们传递着信息、知识、思想和观点、广告等。它具有公开性、时效性、覆盖面广等特点,深刻的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影响和引导着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精神风貌。

第二.为我们提供大量新信息,成为对课堂教学和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大到世界政治风云的变化和我国的战略决策,小到日常生活中伦理道德观念的冲突和更新,还有我们感兴趣的,有能力的接受各种科技知识、文学艺术、人生哲理等等,大众传播媒介都能提供。这些信息开拓了我们的眼界,活跃了我们的思维,对我们在广阔的知识背景上理解、掌握课堂上老师所传授的知识、理论、法则、定律等,是极意义的。同时,各种音、像和文字信息也丰富了文化环境。对于充实、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有血有肉的形象材料。

第三.促进我们价值观念现代化。现代人,特别是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我们总是要与大众传播媒介接触的,它是我们生活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在接触过程中,与社会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价值观念也就能逐步形成。如对人的尊重,对科学技术的重视,对竞争创造、个人发展的要求和娱乐的需求等。因此,大众传媒媒介是促使人由传统人向现代人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四.社会是我们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并使之内化为个人行为方式的过程,随着大众传媒媒介的增多,为我们独立意识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也有利于我们养成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化过程的加速明显的表现是,我们越发意识到自己的角色的社会意义及对自己的个性全面发展的渴求表现在与同辈人交往的日益加强。

大众传播媒介对人的负面影响:

第一,大众传播媒介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现代社会的人们少不了与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的接触,每一个人都不能离开它而单独存在,有的甚至依赖它,这种传播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对于这种交往方式乃至思想观念都对我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二,大众传播媒介所传播的信息,会形成一种舆论环境,这种舆论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都会产生重要影响,良好的舆论会强化思想教育的影响,促使人们形成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品德;而不良的社会舆论,这会消弱甚至抵消思想教育影响,更不利于人们思想品德的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

科技传播的大众化时代 篇6

科技传播是科技知识信息通过跨越时空的扩散而在不同个体间实现知识共享的过程,对科学技术研究。科学技术应用、社会文明进步具有多方面的基础功能。在知识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科学技术知识传播将与知识创新、知识应用一起支撑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各领域都不断有新成果、新技术涌现,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提出,既给科技传播提出了新的要求,又使科技传播具有了更多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作为大众传播的组成部分,科技传播的作用体现在3个方面:第一,科技传播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现代化进程。科技传播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的报道被广泛了解和接受,也缩短了这些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从理论阶段应用到生产领域的时间,提高生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作用明显。第二,科技传播承担着科普责任,弘扬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推动了人们观念的更新。科学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科学观也应该随之有所发展,科学观如果跟不上科学发展的步伐,科学的应用和进一步发展将遇到阻碍。第三,科技传播传递大量的科技信息,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对于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在科技发展越来越专业化的情况下,科学知识的普及、科学方法和技术成果的推广已成为一项专门工作。基于此,北京市科委确定了把“推进科学技术传播,提升公众科学素质”作为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旨在从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出发,以提升全体市民科学素质为核心,使科学技术在促进人的素质提升方面发挥更加显著的作用。于是,科技传播工作的开展伸向了社会的各个角落,在企业、在学校、在社区、在农村等到处可见科技传播活动。“全民参与,全民受益”正成为这项科技工作的落脚点,“科技传播的大众化时代”已经到来。

大众传播对女性农民工的影响 篇7

关键词:女性农民工,弱势群体,大众媒介使用

今天的社会是一个以大众传播高度普及和广泛渗透为特征的信息社会, 人们无论是工作、学习、生活还是娱乐, 都与大众传播密切相联。而被媒介包裹的都市中的女性农民工, 她们接触媒介的情况又是如何?媒介是否对她们的思想、行为产生影响, 产生哪些影响?大众媒介承担着传播信息、协调关系、传承文化和提供娱乐的功能, 传媒对女性农民工的关注以及对其有效的引导对于提升她们基本观念和帮助她们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尤为重要, 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我们从事南京外来女性务工人员对于媒介接触情况调查的一个主要原因。

媒介接触情况的研究

本调查采用了整群抽样加随机抽样的方法, 在南京主城区的玄武、建邺、下关三个区中, 抽取了外来女性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地区和规模较大、较有影响力的企业单位, 对采集的300个样本 (每个区100个样本) 进行“一对一”形式的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97份, 调查对象中, 受过小学教育 (或以下) 的占19.5%, 初中占47.5%, 高中占22.6%, 大专和本科占10.4%。通过问卷的设计, 我们试图对调查对象在南京的媒介使用种类、使用时间、使用目的以及进城后的观念转变等方面进行探索和了解。

在对外来女性农民工对南京主流媒介接触的调查中, 我们了解到, 被调查对象对于电视的使用比对其他媒介的接触要高出很多。 (见图表1)

在受教育程度与在家乡和南京两地的电视使用上, 我们使用相关法进行了比较 (见图表2) 。对比数据显示了在家乡电视使用和南京电视使用之间的相差度十分明显 (.300) , 表明了调查对象在一个新的生活环境中对电视的依赖。

另外, 在受教育程度与在两地的电视使用上显示了调查对象在迁居南京后的一个重要变化。在家乡的电视使用与教育程度呈反比, 这种表现符合在美国进行过的类似学术研究, 因为教育程度偏低者大都倾向于电视的使用。 (1) 但是在被调查对象迁居南京后, 在电视使用与其受教育程度上却呈现出了一个正比关系。对这种模式的变化可以给予的解释是, 或许受教育程度偏低者因在南京收看的节目与以往节目在形式或内容不熟悉而兴趣不高, 或许是因为工作时间长而减少了收看电视的时间;而受教育程度偏高者可能会希望通过电视获取对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所需要了解的信息和知识。

电视媒介的接触内容

我们进而对女性农民工群体在南京地区热播电视节目表现出的喜好态度也进行了调查, 结果为对江苏电视台《人间》栏目的偏好选择最高, 占全体被调查人数的一半以上 (51.5%) 。

《人间》栏目的选择与评价。对于“为什么喜欢这个电视节目”问题的回答, 被调查对象多选择了“对工作和生活有帮助”答案 (37%) , 第二个最高选择 (19.9%) 是“有趣”。

《人间》栏目主要以民事调解为主, “讲述发生在百姓身边的情感故事, 现场调查情感瓜葛, 现场调解因情感而引发的民事纠纷和情感疙瘩” (2) 。有网络文章对其评论赞美有加, 认为《人间》从题材的选择到节目的采制编播以及对事件当事人的访谈, 都显示出鲜明的思想倾向性, 体现了社会的正义和法理意识以及积极的伦理和道德观念, 促使人们明辨是非、抑恶扬善, 因而才使《人间》栏目“极具感染力” (3) 。褒扬的同时也不乏反面意见, 有批评者指出, 《人间》一直以来就受到颇多质疑, 节目讲述的故事多为第三者、婆媳不和等话题, 且过于曲折, 猎奇性很强。受众的批评之声不断。

电视新闻栏目的选择。被调查者的首选栏目为《南京零距离》 (38.7%) 。该栏目自2001年元旦在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正式开播以来, 收视率和广告额一路飙升。但是对于该栏目的批评意见也相当强烈, 如业界人士陈正荣在其《电视第三次浪潮——解析“南京现象”》一书中指出, 如此一个容量1小时的新闻节目, 每天展示南京的方方面面, 为观众构建了一个印象世界:“在《南京零距离》开播后的一两年内, 大量的杀人、放火、盗窃、车祸等内容充塞栏目中。按理说, 报道这些社会新闻也无不可, 但让这些社会新闻集中在一起, 形成了社会新闻集合效应, 这种集合效应挥发出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南京零距离》对南京地区电视新闻庸俗化、琐碎化的形成, 无疑起到了开先河的作用。”

电视媒介内容的影响。被调查对象在电视媒介的选择高于其他媒介的使用, 因此, 电视媒介内容是否对她们产生影响便成为调查的首选。对于问卷中的“您和朋友或家人聊天时, 会谈论从媒介看到、听到的内容吗”, 有80.1%即238位被调查者选择了肯定的回答。而在事业、家庭、交友、教育和幸福观等问题是否改变过自己的观点时, 被调查者的回答显示:改变过1~2次:113人, 38%;从没有改变过:86人, 29%;说不清:65人, 21.9%;改变过许多次:33人, 11%。

有意思的是, 每天观看电视时间在3小时以上的人中, 占总数12%的人表示“从没有改变过”和“说不清”, 在问卷中设置“3小时以上”、“2~3小时”、“1~2小时”、“1小时以下”四个时间分段中的人数是最多的。陈正荣在他的《电视第三次浪潮》中谈到, 南京的一位人大代表在分析了40天电视新闻的栏目内容后得出的结论是, 南京的媒体负面报道占了绝对大的比重, 影响了南京的形象和投资环境。在了解到电视收看在被调查的农民工群体的媒介使用中为首选, 以及大多数人对其收看的内容再通过“二级传播”方式向其周围的人群传递信息的情况下, 或许应该对她们似乎并未受到媒介内容过多负面报道的太大影响而感到欣慰。

报纸媒介的接触情况

1.南京早报市场由《金陵晚报》、《现代快报》和《南京晨报》三分天下, 南京报业在这样的竞争格局中急流勇进、各显身手的场面则不难想象。据我们的观察, 这三家报纸在版式安排上大同小异, 一般都会以在头版安放大幅图片为抢抓受众眼球的手段, 而在头版内容对于重大事件的选择以及突出性上各有偏重。

2.被调查女性农民工群体对地方报纸的接触情况, 《金陵晚报》位于首选 (25.6%) , 其次是《现代快报》 (24.6%) 。属于新华报业集团的《扬子晚报》, 在2003年世界报业协会公布的发行量100强中排在第24位, 但在我们调查的这个特定人群中只享有14.1%的阅读率, 而主攻市井新闻的《南京晨报》则更低 (4.7%) 。总的看来, 被调查对象群体对报纸媒介的不重视程度, 明显表现在不读报人数比例高达34.3%之多, 每天读报时间少于1小时的也占了总人数的1/3 (33%) 。

3.德国传媒研究中心曾进行的一次调查结果表明, 西方社会对伊拉克战争等政治事件的关注程度仅为64.6%, 远远低于关注贝克汉姆夫妇等名人生活的81.3%。 (4) 我们的被调查对象对于问卷中“您和朋友或家人聊天时, 会谈论从媒介看到、听到的内容吗”, 有80.1%即238人选择了肯定的回答;而她们最感兴趣的聊天话题是“生活趣闻” (39.1%) 。在中国, 媒体对名人生活的关注度也处于升温状态, 这已在受众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有影响的媒介文化。另外, 为了寻求刺激性讯息, 记者每日跟踪、周旋于杀人、死人、吵架、酗酒、性犯罪等内容之中, 让这些社会阴暗面大量充斥于电视屏幕和报纸页面之上, 有的甚至玷污了记者维护公共利益的形象。

传播学中的“守门人”理论认为, 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 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 由他们来决定最后与受众见面的媒介内容, 而记者是“把关”的第一重要环节。在今天都市报刊内容仍热衷于步美国“黄色新闻”的后尘而置公众利益于不顾的大气候、大趋势下, 这种把关意识由记者最初由认知模式决定的不自觉行为成为大众传媒组织的有意操作, 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对媒介受众产生着或多或少的诱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女性农民工群体对媒介内容的反应与感受

媒介是如何对农民工, 尤其是女性农民工进行报道的, 以及媒介为受众树立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农民工形象, 也是我们这次课题的研究内容。对“最近听到过哪些方面的媒介报道”的回忆表明, 被调查对象群体中作出最多选择的是“上当受骗”的报道 (18.9%) 。根据大众传播学理论中的“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概念, 这个回答并不一定是她们新近听到或看到的媒介内容, 而是对最深刻记忆的媒体接触内容的第一反应, 它似乎是通过媒介这面“镜子”折射出了一个弱势群体在新的生活环境中的不安全感。

对媒介的信任程度和依赖感, 对于加快融入城市进程也是至关重要的。在“你对媒介在女性农民工报道的看法”的问题上, 有57.9%的人回答“一般化”, 似乎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行为。在“遇到困难时肯定会请媒介帮忙”并认为媒介内容“完全真实”的, 只占6%;认为其“有点虚假”的反而占到了20%。

结语

如果说是因为有38.4%的女性在被调查群体中是未婚者, 所以造成了有36.4%的人不知道“南京的农民工子女享受义务教育免收借读费、学杂费的政策”而情有可原的话, 群体中有59.3%的人竟然不知道2007年 (即进行问卷调查的当年) 无锡太湖蓝藻爆发而造成水质污染这一轰动全国的新闻, 未免有些不可思议。然而, 对于与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信息——在南京打工满一年的女性农民工可以到南京市妇联申请助学金——有77.8%的女性农民工是通过我们的问卷调查才知道的。过多的社会负面报道或微不足道的大幅照片占据了都市报的大块版面, 或是被众多的生活琐事或吵嘴打架事端充斥了电视屏幕, 而使得那些显然对农民工群体至关重要的信息反倒失去了被知晓的机会与可能。对于女性农民工这个特殊的弱势群体来说, 获得公平的媒介待遇和社会认同谈何容易。然而, 大众媒介帮助提高她们的媒介认知水平和媒介使用能力, 并通过多元化手段教育和增强其公民平等意识、维权和参与意识等基本知识, 是使之加快融入现代社会进程的必行之举。[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07SJB860002) ;南京财经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2007ZCB017) ]

注释

1 2009年4月9日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丹尼斯·戴维斯教授在其电子邮件中给予的分析与解释。

2 陈宏坤博客:《〈人间〉何以情动天下---江苏卫视〈人间〉栏目形态分析》, http://chenhongkun.blshe.com/post/876/36284/2009-04-09

3 李勇:《江苏卫视〈人间〉栏目的成功策略》, 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42328/113452/6697347.html/2009-04-09

大众化传播影响 篇8

所谓“弹幕”, 从形式上看, 指的是通过一定的网络技术, 将评论性文字逐条发送到视频页面上, 文字内容、字体、颜色、字号等可由弹幕发出人自由选择。弹幕通常随着视频节目的播出, 以滚动状态出现在屏幕上。从内容上看, 弹幕内容与视频本身的内容紧密相关, 多属于即时评论或“吐槽”。弹幕最早出现于日本视频分享网站niconico, 后逐渐流行, 成为在青年人群体中倍受欢迎的新兴网络文化。国内近年来涌现出例如acfun、bilibili等发展较为成熟的中文弹幕网站。主流视频网站如土豆网也于2012年推出了弹幕播放器———“豆泡”。2014年7月, 弹幕现身大银幕, 我国有三家引入, 一是《秦时明月》大电影, 二是《小时代3》弹幕特别放映场, 另外在线票务团队“微信电影票”也计划做《后会无期》弹幕场。弹幕从动漫网站开始发展, 已经渗透到一些主流的视频网站, 以后可能对于电影、电视都会带来播放方式和制作内容的变革。弹幕文化是怎么形成的?弹幕网站有何特殊之处?国内目前主流的弹幕网站的编辑理念又是如何发展的?在弹幕给我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文化体验和文化产业创新的同时, 我们有必要对弹幕和弹幕网站的编辑运营进行了一番探讨和梳理。

一、关于弹幕的研究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对于弹幕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相关论述很少。陈一在《透视弹幕网站与弹幕族:一个青年亚文化的视角》一文中, 通过对弹幕网站和弹幕族群的观察和描述, 试图发掘此类小众网站及其使用者的亚文化特性。谢梅在《大众传播游戏理论视角下的弹幕视频研究》一文中, 通过研究弹幕视频所体现出的一些特性, 来印证大众传播理论。前者偏重对介绍弹幕这一事物和分析由弹幕产生的现象, 后者主要研究用户的使用动机和使用感受。但是这些弹幕研究仅仅是停留在宏观层面, 还没有针对具体弹幕编辑的个案分析, 也没有对弹幕网站的运营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

弹幕编辑应该属于网络编辑的范畴, 其基本的编辑理念和网络视频编辑类似, 但是它又有一些特殊之处。

(一) 弹幕编辑的表现形式

在弹幕发展初期, 用户评论一般只能简单地在某个时间点飘过视频。在评论密集时, 这些评论像射击游戏密集的子弹一样, 弹幕因此得名。由于弹幕编辑功能的完善和用户的表达需求增加, 如今的弹幕网站产生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弹幕编辑形式。以bilibili的弹幕功能为例, 它的弹幕可调节两种字号, 有顶端渐隐、滚动字幕、底端渐隐、逆向字幕四种弹幕表现功能以及多种弹幕颜色调节。并产生了四种主要的弹幕编辑模式:

1. 字幕弹幕

字幕弹幕是通过使用底端渐隐模式来使弹幕形成字幕效果的弹幕。一般情况下视频本身幕由“UP主”[1]或字幕组[2]内嵌在视频中, 字幕弹幕的内容多是用户创作, 如翻译成不同国家的语言或者翻译成唐诗楚辞, 还有用户将原歌曲中的歌词, 故意取其与原语言相似的语音, 写出与原本歌词意思不同, 甚至毫无相关的新的歌词, 即“空耳”[3]。也存在视频本身无字幕, 有能力翻译的用户通过弹幕制作字幕的情况。

2. 彩虹弹幕

彩虹弹幕是通过使用顶端渐隐或底端渐隐模式在同一时间点选择渐变颜色重复发送同一内容以凸显内容的弹幕。用户使用这类弹幕能够让自己的发言变得异常醒目。

3. 预警弹幕

预警弹幕即提示视频马上要出现让人激动、惊讶、恐惧的内容或者不合常理让人难以接受的内容的弹幕。内容多为“前方高能”、“非战斗人员撤离”, 对于整个视频都有上述效果的情况也有“全程高能”的表达。也有很多人有在经历“高能”内容后留下“存活证明”的习惯。虽然是预警, 但这种弹幕不但不会使用户撤离, 反而会引起其他用户的兴趣。

4. 遮挡弹幕

遮挡弹幕即在屏幕特定位置发射大量弹幕已达到遮挡某部分内容或者遮挡整个视频区域的弹幕。常见的情况有为表达对视频中某一角色的喜爱而特意挡住角色的脸或因视频中出现恐怖画面而使用“弹幕护体”遮挡恐怖画面。也有用户通过用弹幕遮挡整个视频区域来表达激动情绪的情况。

(二) 弹幕视频编辑的内容

在弹幕网站发展之初, 动画番剧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网站的核心竞争力, 从大型视频网站转载视频也是主要手段。随着用户文化技术水平的上升, 由弹幕网站“up主”制作上传的视频逐渐增多, 用户自生内容对弹幕网站的贡献日益增大。以bilibili为例, bilibili分为动画、音乐舞蹈、科学技术、娱乐、游戏、影视剧、动画番剧七个版块。用户自制视频集中在前五个版块中, 动画和音乐舞蹈两个版块中的用户自制视频内容是早期流行的内容形式, 故不再赘述。以下主要介绍娱乐、游戏、科学技术版块中的视频内容形式。

1. 娱乐内容弹幕

娱乐区的用户自生内容形式主要为国内外电影电视剧动画的剪辑制作。剪辑将原作的画面和声音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重新组合或重新制作, 二次创作后的作品往往表现出与原作不同的风格或内容。如周榜上的作品《国产电视剧主题曲串烧》, “up主”括号君在作品中将自己演唱的萝莉音版三国演义主题曲和英文版《好汉歌》剪辑进原作的主题曲画面, 形成了强烈反差和喜剧效果;2014年7月热播的电视剧《古剑奇谭》成为了热门素材, “up主”们根据自己的喜好让原剧中不存在恋爱关系的两个人物通过剪辑有了恋人般的互动。

2. 游戏内容弹幕

游戏区的用户自生内容形式主要为游戏解说、演示、攻略。在弹幕网站中, 单一的游戏指导被带有强烈“up主”个人风格的或吐槽或恶搞或猎奇的解说渐渐取代。而且衍生出了特地寻找玩法怪异风格奇异的游戏进行吐槽型试玩的现象。

3. 科学技术内容弹幕

科学技术区的用户自生内容主要为自制教程和制作成果展示。如热门视频《我的游戏开发日记》系列、主页推荐视频《板绘画一只野生二妹!多灾多难的反面教程就是我》、《我要让全世界知道这个日语教程被你承包了》等。

(三) 弹幕网站的专题、话题和TAG编辑

弹幕网站的专题、话题和TAG为站内内容组织形式。以bilibili为例, bilibili的专题为设置一个关键词, 使与之有关的视频归在一个关键词之下, 每个用户都可以提交创建专题。话题为网站编辑根据热点设立话题, 将编辑推荐与话题相关的视频链接放入话题下。2014年8月15日的话题为《再见!我的老船长———纪念罗宾·威廉姆斯》以纪念8月11日去世的好莱坞演员罗宾·威廉姆斯。七夕话题为《“今天去告白吧”告白歌曲集锦》。TAG在中国并没有统一的中文名称, 有的称之为“分类”, 也有的称之为“开放分类”或“大众分类”, 还有的称之为“标签”。用户可为视频添加TAG, 并点击查看那些视频被赋予了同样的看法。

二、弹幕的优势

(一) 通过互动改变了传统的“作者-编辑-受众”的关系

在弹幕网站中, 作者、编辑、受众三者之间的角色可以任意互换, 传统的线性的传播链条被打破。在全媒体时代下, 编辑正是需要从把关人向引导者转变, 从单一的文字工作者向综合型的多面手转变, 从单向传播向传受互动模式转变。在弹幕网站中, 全媒体时代编辑所需要的技能都由受众自己完成, 并充分实现了编辑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弹幕网站形成了一个具有共同价值观的虚拟社区, 形成了通过互联网交流、分享知识和信息并彼此发展人际关系的一群人所组成的社会实体。观众可私信“up主”表达对视频的看法, 一些“up主”会在之后的作品中体现观众的建议, 也会有多个“up主”在一个视频中共同解说或者共同演唱的情况。作品拥有了高人气时, 观众自愿为作品献上积分或硬币, 形成对“up主”的激励, “up主”在作品中体现观众的意见也会形成对观众发送弹幕表达想法的激励。在弹幕网站中走红的“金坷垃现象”就体现了这一发展。金坷垃是一种肥料添加剂, 其电视广告在2007年左右在一些地区电视台中播出, 情节为日本人和非洲人争夺美国人的化肥的明争暗斗, 因其出众的戏剧性而成为弹幕网站的恶搞素材。初期主要呈现形式为知名歌曲恶搞翻唱, 在众多“UP主”的努力之下, 相关技术大幅推进, 作品质量也随之提高。金坷垃的内容聚合体现在对不同情节、音乐、人物的组合。有的“up主”将金坷垃广告的情节填进知名歌曲中, 通过调音等手段达到让广告中人物或其他专题人物唱带有金坷垃广告情节的歌曲的效果。如通过调音将歌曲《花田错》调为《农田错》或将少女时代《Gee》调为坷垃时代《Gee》。也有通过人脸替换、声音调制、剧情改编将电视剧《风云雄霸天下》、金坷垃广告、ACG热门人物“元首”等结合在一起的《金坷垃武侠剧风云3圣地亚哥精彩片段》。这些用户自生内容聚合案例体现了弹幕视频编辑的先进理念。

(二) 共通的叙事价值观

共同价值观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和基石, 是组织的灵魂, 也是维系组织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弹幕网站自成立之初就属于二次元[4]文化阵地, 故弹幕网站用户对与此相关的文化现象都有较高的接受程度和理解程度, 网站的价值观念被用户广泛认同。在弹幕网站中共通的叙事价值观使得用户的立场和行为趋同。弹幕网站用户对视频的选择就体现出了无形的共通标准, 新鲜、猎奇、有“萌点”、有“槽点”的视频会拥有更多的弹幕、收藏和硬币。这种趋同创造了共通语境, 让小众化的用户自生内容在全站得到理解和认可。这种理解和认可增加网站用户的忠诚度, 推动了用户自生内容的生产。

(三) 合理把关保证弹幕的内容质量

一些弹幕网站拥有一定的用户注册准入门槛。以bilibili为例, 用户可在任何时段内注册成为注册会员。注册会员可以观看大部分视频, 但是一部分视频没有权限观看, 并且无法给视频和文章及Flash游戏留言, 下载弹幕或查看历史弹幕, 亦不能发布作品。注册会员想要成为正式会员获得更多权限有两种途径, 第一种需回答一份100题的选择题达到分数及格。题目以ACG知识为主, 混有历史、遗传学、电脑、化学知识等, 其难度之高被网友封为“中国御宅学高考”。第二种途径需要由正式会员花费网站硬币购买邀请码赠给注册会员, 使注册会员转正, 相当于正式会员推荐。这种用户注册高门槛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网站用户的质量。

对于视频上传弹幕网站也大多拥有较严格的审核制度。bilibili审核周期不定, 大约5-10小时, 不允许发布重复视频, 但允许高分辨率视频更新同内容的低分辨率视频, 对投稿分区也有严格的规定。Ac Fun的投稿可能会因为管理员认为质量不够而被删除, 审核不过的几率很大, 并且审核的时间较长。这种准入门槛高, 投稿审核严格的管理方式使得站内用户自生内容的质量得以保证, 成为网站优势。

三、弹幕存在的局限性

弹幕网站近年来发展迅速, 点击量和用户数量大幅增加, 热门视频的弹幕数量十分可观, 以bilibili为例, 全站和各版热门视频弹幕数量一般会上千, 弹幕数量过多还会进行清理。主流视频网站也尝试推出弹幕播放器, 如土豆的“豆泡”, 但效果相比之下逊色不少。主流视频网站拥有的视频数量和用户数量都要远超弹幕网站, 但弹幕却并没有因此火爆, 内容也有所差别, 这说明弹幕编辑内容的推广和普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 弹幕用户年龄偏低, 传播内容的社会认同度不高

弹幕网站的用户主要为80、90、00后喜爱二次元文化、同人文化等亚文化的青少年群体。虽然这个群体数量不少, 但是仍不算主流。弹幕网站观看视频也可以选择关闭弹幕, 但很多用户会在完整地看过视频之后再打开弹幕, 在弹幕模式下再看一遍, 称为“二周目”。对于一般的网络视频用户, 特别是中老年用户而言, 视频上面飘过弹幕会影响观看视频的效果, 而且吐槽内容也不能被所有观众接受。

(二) 主流视频网站缺乏弹幕编辑的共通语境

弹幕是一种表达工具, 而弹幕所承载的内容才是弹幕文化。一些常见的弹幕表达如:“妈妈问我为什么跪在键盘上”、“双手打字以示清白”、“放学别走小卖部门口见”等。这些类似暗语的表达在弹幕网站的用户中被使用和推崇, 弹幕网站用户绝大多数都能够体会到这种表达的真实意思和趣味, 这是共通语境的作用。这种表达一旦离开了弹幕网站的语境, 即使依旧使用弹幕为载体也会因缺乏共通语境而使这些暗语失去本身的表达内容, 让用户难以理解。这种差异一方面很难吸引弹幕网站用户使用主流视频网站的弹幕, 另一方面会让主流视频网站用户体会不到使用弹幕的乐趣, 用户体验大打折扣。

由此可见弹幕编辑理念上的优势在非弹幕网站中可能会成为发展的阻碍, 这体现了弹幕编辑的特殊性和局限性。

四、弹幕的未来发展

奥飞动漫收购弹幕网站Acfun, 后又传出小米雷军欲投资bilibili的消息, 尽管bilibili站长否认, 该消息依然在国内引发震动。这些信息都表明资本运作将介入弹幕网站, 弹幕已经进入主流互联网巨头的视野。据笔者观察, 未来弹幕编辑的发展可能会有以下几点:

(一) 进一步提升将线上资源运用到线下的能力

对于弹幕网站的编辑人员和运营人员而言, 网站通过弹幕内容编辑积累了大量的铁杆粉丝, 这些粉丝又有着强烈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理念, 非常适合做一些线下活动的探索, 进而为网站盈利。时下流行的弹幕电影是一种将线上资源运用到线下的尝试。《秦时明月》技术由玄机科技自研, 以短信实现弹幕发送, 发送弹幕收取短信资费。《小时代》与bilibili合作, 使用网络方式发送弹幕。《秦时明月》采用墙壁弹幕, 《小时代》采用银幕弹幕, 相比来说, 前者不会影响观众的观影, 后者与网络弹幕模式相同。虽然影院弹幕只是一种实验, 与传统观影模式相悖, 很难成为主流, 在技术上也存在不足, 使用体验不及弹幕网站。但是这种弹幕编辑内容对视频内容推广影响的潜力不容忽视。影院弹幕也许不适用于所有电影和观众, 但动画剧场版、欧美漫画改编电影符合弹幕网站用户的喜好, 弹幕网站适合谋求合作, 增加这类影片的弹幕模式观影专场, 使影院弹幕专场成为网站的线下活动, 线上线下结合增加用户粘性。

(二) 进一步提升综合策划内容和移动互联网推广的能力

如今影视文艺作品质量极好或极坏都能拥有观众群体, 一些影视作品甚至出现了在互联网上越骂越火的情况, 吐槽已经成为互联网中常见的评论形式, 一些观点新奇表达犀利的吐槽人也成为了网络红人和视频主播。为迎合这种趋势, 一批主打槽点的网络剧也应运而生。而在电视台的自制火爆剧集中, 比如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 如果没有那些时不时跳出的“字幕”, 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笑点, 也不会有类似“森碟”这样网络词语的走红了。弹幕已经成为了视频编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熟的弹幕视频编辑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发展趋势, 利用热门网络话题, 各种槽点, 生产更多的优秀的自制内容, 策划新闻热点和专题, 由传统的二次元文化向主流文化发展, 进一步提升弹幕网站内容的综合策划能力。弹幕的匿名实时吐槽特性也使得弹幕编辑方式有出现在国内互联网电视直播上或像微博墙一样出现在晚会或演出上。不妨想象, 如果明年在看春晚的时候, 在自家电视机上, 可以和朋友们一起玩着弹幕, 边玩边看, 那可能将是一种非常有趣的体验。随着目前主流视频网站的发展, 电视台自制专题内容火爆, 再加上互联网电视、云电视等终端的普及, 未来弹幕编辑的发展空间将是非常巨大的。

(三) 可以为未来的全媒体传播提供一种工作范式

弹幕传播在发展过程中了融合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网络传播理念, 逐渐形成一种超越传统互联网传播的工作范式。在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 强调媒介融合意识的弹幕传播理念可能成为未来传播活动的一种行业自觉。弹幕传播本身是文本与音视频的融合行为, 在手机作为重要媒体的形势下, 这些功能也在手机平台上逐渐发展。

弹幕传播理念的发展适应了弹幕即时创作、即时编辑的特点, 传受互动的频率、密度和深度都得到了延伸和强化。这种理念的变化颠覆了传统的传受关系, 将读者、作者从传统阅读、投稿带到全媒体的欣赏、创作模式之中。

弹幕发展出的新的内容产制、传播理念产生于新生网络文化现象之中, 更加符合新媒体的发展方向, 值得正在寻求融合之道的传统媒体予以关注和思考。

摘要:“弹幕”是源自日本的一种在青年群体, 尤其是90后受众中流行的新型媒体传播样态和媒体文化。弹幕改变了传统意义上传受双方的互动关系, 并在其核心接受群体中形成了鲜明的共通价值观和传播语境。这种兴起于网络平台的传播形态业已被引入电视媒体, 在多屏互动和媒介融合的时代, 弹幕成为传统媒体吸引青年观众、扩大收视人群的一种尝试。长远看, 如何对弹幕内容进行合理把关, 如何强化线上与线下的互动, 并在更广泛的受众层面上发挥传播效力, 是弹幕传播未来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弹幕,bilibili,共通语境,传播关系

参考文献

[1] .谢梅, 何炬, 冯宇乐.大众传播游戏理论视角下的弹幕视频研究[J].新闻界, 2014 (2) :37-40.

[2] .陈松松, 何天天.弹幕视频——小众网民互动新形式[J].新闻世界, 2014 (6) :168-169.

[3] .江含雪.传播学视域中的弹幕视频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4.

[4] .陈一, 曹圣琪, 王彤等.透视弹幕网站与弹幕族:一个青年亚文化的视角[J].青年探索, 2013 (6) :19-24.

[5] .雷蔚真, 郑满宁.WEB2.0语境下虚拟社区意识 (SO V) 与用户生产内容 (UGC) 的关系探讨——对KU6网的案例分析[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2010 (4) :117-122.

[6] .何振.弹幕之路何去何从, 谈谈弹幕网站&反思弹幕文化[OL].顺网动漫, http://acg.shunwang.com/2014/0505/51951 _5.shtml, 2014-05-05.

大众化传播影响 篇9

大学生群体是未来体育消费不可小觑的的重要群体。而大众媒介体育传播不仅推动了大学生体育消费, 使他们成为体育庞大体育消费潜在群体, 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带动了整个体育消费, 促进了体育设施、体育服装、体育娱乐和体育书籍、报刊等与体育产业的发展。关于大众媒介体育传播对体育消费行为影响, 我们主要采用调查问卷方式, 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1) 大众媒介信息的传播是否促进鄂尔多斯大学生体育消费; (2) 大众媒介信息的传播对体育消费水平如何影响; (3) 大众媒介信息传播对体育消费结构的影响。

根据本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严格按照体育科研方法和社会学关于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 在经过专家审查, 征询意见, 对专家提出的问题进行了修改, 之后, 经专家讨论, 形成了正式的调查问卷。从内蒙古大学鄂尔多斯学院中随机抽取6个系。从每个院系中抽取5个班级, 每个班级抽取20个人。学生构成情况:20名学生×5个班级×6个院系=600名学生。

1 大众媒介体育传播对鄂尔多斯大学生体育消费影响

(1) 对“大众媒介体育信息对体育消费促进作用的大小”问题。回答“很大”的14.5%、“较大”的30%、回答“一般”25%、回答“较小”的20%、回答“基本不影响”的10.5%, 可以看出体育传播对体育消费的作用选择影响“较大”的有30%大学生, “一般”的25%, 可见大众媒介体育信息传播在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中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数据结果可见一般。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 大众媒介体育传播发展很快。我国大众体育传播媒介不仅在数量上有了较大发展, 而且在技术功能方面也有所提高, 许多省市都可以直播体育类节目, 并逐步并入了卫星网, 比之前扩大了覆盖面积和影响范围, 为更好地传播包括体育在内的更多信息, 客观上为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在科技飞速发展现代社会中, 各种体育运动与社会大众保持着各种密切联系, 体育活动时刻吸引着这一大学生群体, 更多的大学生或主动或被动获得更多信息甚至参与其中。而大众传播媒介在体育与更具生命活力的大学生之间筑起一座座桥梁。于是正确的体育消费意识正在形成, 体育消费行为已见雏形 (如图1) 。

(2) 对“在你的体育消费中, 哪一项影响你的体育消费最大”问题。回答“同学”的27%、“媒介”26.4%、“体育偶像”20%、“老师”8.4%、“家长”14.2%、“其它”5%, 由图可以清晰的看出, 在体育消费的促进作用因素中, 选择“媒介”的因素仅次于选择“同学”因素的30%, 说明大众媒介传播体育信息确实影响了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大众传播媒介是鄂尔多斯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组合力量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大众传播媒介包括书籍、杂志、报纸, 以及电视、广播和网络。在当下社会中, 大众体育媒介是大学生通向外部世界的桥梁, 不断地加深对大学生体育生活的全方位影响 (如图1) 。

2 大众媒介体育传播对体育消费水平影响

体育消费在大学生生活费中比例, 在某种意义上基本反映体育消费的水平, 体育活动消费包括体运动鞋、运动服装、体育运动培训等。本研究划分大学生体育消费在其生活消费的5%以下、6%~10%、11%~15%、16%~20%、20%以上五个等级。被调查者认为其体育消费情况结果如表1。

从调查中可以明显看出, 鄂尔多斯大学生体育运动消费、观看比赛门票消费和用于体育媒介的消费, 这个水平明显高于前几年对该领域国内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但此结果仍低于其它的国家几年前的大学生体育运动消费、观看比赛门票的消费和用于购买媒介的消费水平。

鄂尔多斯大学生花销的20%以上的属于“体育运动消费”最高的为10%, 然后是9%的“媒介消费”, 最后是5%的“比赛门票消费”。前几年的更不乐观, 2%、6%与2%分别是国内大学生的平均水平。国内大学生用在这方面的花销较少, 大部分在生活费的5%以下, 也有一部分在6%~10%左右。这结果与王崇禧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目前, 文化体育消费在我国的居民中不是很高, 但以让呈稳定并且上升的趋势, 1991~1997年我国居民文化体育消费的指数平均年增长率达5.1%。

这主要因为, 国内这几年经济迅速连续增长, 大学生所在家庭经济收入也不断增加, 相应的消费能力不断提高;大众媒介的体育传播发展迅速, 体育消费的新理念不断引领青少年进行体育新潮消费, 大众媒介体育信息所营造的信息环境不断地改变着受众认知方式与行为意向, 逐渐改变大学生长期以来人们对体育消费的某些固有看法, 使大学生对体育运动消费产生了新的“情结”和更加理性之思考。诚然, 整体看鄂尔多斯大学生消费水平还不够高, 主要因为, (1) 在于经济与社会文化之差别和经济来源之差别。 (2) 体育基础与消费习惯之差别。 (3) 对体育运动兴趣和爱好之差别。体育消费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有待于人们进一步深入之研究。

3 大众媒介体育信息的传播对体育消费结构影响

从表2中可以看出国内大学生日常生活消费以外主要的花销主要是用于购买体育学习用品如体育报刊、体育书籍、电脑等。可以看出鄂尔多斯大学生购买电脑与购买体育学习用品的消费支出比例有明显的提升, 这与电脑在校园得到普及相一致, 人数略高于国内大学生总体。

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这一现象。 (1) 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家庭, 使学生自主性与消费的能力有了局限性, 所以在选择必备的实物消费是有尺度的, 尤其是学生的特性所决定的体育学习用品、体育报刊、体育书籍、电脑等变成学生的首选。其他的体育教育培训反映了鄂尔多斯大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性。 (2) 大学生的时尚消费是旅游与上网, 大学生的年龄特性相符合。电脑有对大学生学习与娱乐两方面有共同效用, 这也是我国传统消费心态与习惯所决定的。所以可以得出大学生日常生活消费以外的主要消费支出结构有一定的合理性。

4 结语

(1) 鄂尔多斯大学生接触媒介体育信息对体育消费有影响。在体育消费中, 媒介体育信息的影响因素是不可忽略的, 在总的影响因素中占有重要部分。体育消费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 有待于人们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总之, 大众媒介体育传播与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有一定关系。 (2) 鄂尔多斯大学生体育消费是在有选择性和节制下的理性消费。 (3) 就表象而言, 当今大学生是传统节俭消费文化的背叛者, 是消费中的享乐主义至上者。但是当今时代进步, 年轻人思想的进步, 消费观念更加取向理性, 体育运动消费也将成为他们消费热点之一。

摘要:本文采用访谈、问卷调查、文献资料与数理统计等方法, 对鄂尔多斯大学生体育消费内容和取向、水平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 体育消费逐渐成为大学生日常消费的主要内容之一, 大学生接触大众媒介体育传播对体育消费有较大影响。

关键词:大众媒介,体育传播,体育消费行为,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慧琳, 阎伟.体育传播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

[2]王大中, 杜志红, 陈鹏.体育传播——运动、媒介与社会[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

大众化传播影响 篇10

1、大众传播概述

大众传播指的是以各种技术以及机构为媒介, 向受众传播信息、知识、思想、见解、娱乐、广告的过程。这里的传播媒介指的是用来进行信息传播的载体, 它将受众与信息发布者紧密结合起来。在本文研究当中的大众传播媒体包括网络、电视以及广播等电子媒介, 还包括书籍、期刊、报纸等印刷媒介。

2、大众传播特点及功能

2.1、大众传播的特点

(1) 具有广泛、数量众多而又复杂的受众。大众传媒的覆盖面比较广泛, 可以覆盖不同文化程度以及不断年龄段的人群, 甚至还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风俗的人群。受众数量多, 具有不能够控制的规模数量; (2) 信息的传播速度快、比较连续而且信息的传播是公开透明的。不仅可以通过印刷媒介还可以通过电子媒介进行信息的传播, 当信息数量比较大的时候, 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手段进行快速的信息传播。尤其通过电子媒介, 更加能够及时详细的了解各种各样的超越时空的信息, 甚至可以在信息发出乃至时间发生时, 受众就能够接收到; (3) 机械媒介是大众传播的媒介。利用机械媒介, 信息传播者就能够远距离或者是长时间, 连续不断的进行信息的复制以及传播。这些机械媒介被分为电视、网络等的电子媒介和报纸、书籍等的印刷媒介。

2.2、大众传播的功能

(1) 传播信息。将大量的及时的信息连续不断地传播给受众; (2) 教育大众。人们接受新的信息以及知识主要通过两种方法:第一种就是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 也就是正规的学校教育;另一种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媒体来获得知识。通过大众传媒不仅能够传播文化知识以及科学技术, 还能够将这些知识完整的保存下来; (3) 引导舆论。社会公众对待共同关注问题的意见、态度以及信念的结合就是舆论; (4) 提供娱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将大众传媒作为主要的娱乐方式。人们通过电视、杂志、网络以及报纸等获得各种各样的娱乐信息。这样不仅能够使自己放松, 还能够提高自己的知识。

3、体育信息的大众传播对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积极影响

3.1、增加了大学生体育资源获取途径

体育资源可以以文字、视频、图像等不同方式经过大众传媒传播了观众, 这能够引起大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大众传媒, 大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及时的体育赛事的比赛信息, 了解各种各样的比赛规则以及体育明星, 还能够很好的掌握各种各样的比赛技能以及感兴趣的体育信息。尤其是大众传媒当中的网络, 这是大学生获得体育资源的非常重要的途径。因为在当前网络是非常便利的并且含有巨大的体育资源, 此外, 网络还能够实时更新各种各样的体育信息。大众传媒为大学生体育课程的学习以及娱乐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

3.2、丰富了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内容

大学体育生活当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课外体育生活, 这直接影响着大学体育生活的多样性。很多研究都发现:大学生获得体育信息的主要原因就是进行课外体育的娱乐以及休闲,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1) 当前大学体育教学的教育大纲没有紧随体育的发展, 体育教学大纲大多数是隔着一段时间进行更新, 这也就使得大学的体育教学不能够满足大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要求, 尤其是那些更新发展比较快的体育运动项目, 比如健美操、瑜伽等; (2) 体育教学大纲要求大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 但是有的大学生期望能够对某个项目进行深入的了解与学习, 这时教学大纲就不能够满足这些学生的要求。大众媒体的发展为大学生体育的学习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大学生可以借助于大众媒体了解及时的体育信息以及报道, 还能够帮助大学生了解更加深入详细的体育规则技能。尤其是以网络为媒介的大众传媒, 网络当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体育项目教学视频、比赛画面, 这能够满足不同大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要求, 丰富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内容。

3.3、促使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多元化发展

体育行为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体育需要而进行的活动。不仅社会及文化的发展影响着体育行为的发生和发展, 人的心理素质的变化也会对其产生影响。大学生体育行为主要是通过体育锻炼来改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教学能够在空间以及时间上改变大学生的体育行为。然而, 大众传媒的发展, 使得大学生的体育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不仅接受了多元化的体育信息与思想, 还使自己融入到多变的社会环境当中。这就使得大学生的体育行为在以体育锻炼为主要目的的前提下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多元化体育行为, 比如体育保健行为、体育休闲行为等, 极大的丰富了大学生的体育生活。

3.4、提升了大学生体育组织多样化形式

大众传媒是一种方便快捷的传递信息的方式。经过调查发现, 很多大学生都利用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来进行体育活动。依据大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目的以及行为可以将体育活动分为以运动技术为主的体育活动和以文化交流为主的体育活动。大学生在以体育技术为主的体育活动当中, 主要涉及到的是比较新兴项目, 在以文化交流为主的体育活动, 主要是充分的挖掘大学生在体育领域方面的各种知识。总而言之, 大众传媒能够实现大学生之间在体育活动与组织上的交流与信息资源的共享, 使体育组织方面变得更加快捷、便利。

4、抑制信息大众传播对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不良影响的有效策略

4.1、建立健全高校网络约束体制

建立健全制度约束, 以制度的方式对大学生日常接触大众传媒来进行约束, 这能够帮助学生以健康、文明的方式来进行体育生活, 尤其是要加强对学生公寓的管理。公寓是大学生比较聚集的场所, 大学生经常在公寓当中从事各种各样的网络游戏以及电子竞技游戏, 所以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强制措施比如拉闸限电来约束大学生的网络生活。由于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 管理起来也比较困难, 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不行的, 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这就需要在现实社会以及网络虚拟社会当中, 建立完善的管理法规。

4.2、大众传媒应该发挥积极的教育宣传功能

从当前我们国家的大众媒体在体育宣传方面发挥的作用来看, 大众传媒不能够很好的将一些比较新的体育项目、体育训练方式、新战术以及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快速恢复体能以及调节心理状态等新的理论及时的传播给大学生, 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宣传的力度还是不够的。此外, 大众媒体在宣传一些新兴的体育项目的时候, 只是大体介绍了这些体育项目, 对于其具体的运动方式没有详细的进行介绍。正是由于这些原因, 使得大众传媒在体育生活当中的运动不具有很好的专业型。虽然说, 有的体育项目没有太多人关注, 但是正是由于这个原因, 才需要加大对这些体育项目的宣传力度。大众媒体不仅具有信息传播的功能以及娱乐的功能, 还担负着教育的功能。这就需要大众传媒不仅要大力宣传大学生感兴趣以及需要的体育信息, 还要宣传大学生想要知道的体育项目及信息。

4.3、发挥高校网络平台体育信息互动优势

大众传媒是一个将声音、文字以及图像紧密结合起来的信息传播的平台, 尤其是网络能够帮助高校师生进行及时的交流, 这有利于大学生学习体育。聊天是一种方便快捷的交流方式, 尤其是当前网络当中的群聊功能, 能够使整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实时交流。这样的交流不仅能够克服时间与空间上的障碍, 还能够帮助大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此外, 微博、微信等也能够为大学生之间、老师与同学之间的交流提供很好的平台。每个人可以在自己的交流平台上发表一些自己对于某些体育问题的看法、遇到的体育锻炼当中的困难, 这样同学之间就能够相互交流、相互评论。这种互动能够帮助大学生很好的融入到体育学习当中, 也能够促使班集体生活更加和谐。

4.4、实施多种形式的体育教育活动

为了能够保证当前的大学生具有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 就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媒介来对大学生进行体育价值观教育,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审美观和道德观, 从而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教师观。此外, 在大学体育教学当中, 还要不断改进体育教学方式, 使体育教育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为了能够促使大学生的体育教育得到良好的效果, 不仅要注重外部教育还要注重自我教育, 利用各种各样的方式例如比赛、参观、访问等来教育引导大学生。此外, 还要将社会教育引入到大学生体育教育当中, 利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获得社会上的支持, 使学校教育与社会紧密结合起来, 从而能够帮助大学生提前适应社会生活。

5、结语

随着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以及在大学校园当中的普及, 大众传播以及成为大学生进行体育生活的主要方式。大学生不仅能够获得自己感兴趣的体育信息, 还能够对自身的体育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大学生逐渐认识并且接受大众传媒, 这也就使得大学生的体育生活变的更加丰富多彩, 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帮助大学生在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李文川.体育生活方式的概念界定及其范畴结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0, (03) .

[2]杨韵.全媒体时代手机媒体与体育传媒的融合[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1, (03) .

[3]王振亮.网络对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影响实证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 2013, (05) .

现代化影视艺术传播的大众化趋势 篇11

【关键词】艺术传播大众化现代化影视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75-01

影视艺术的这种大众化趋势构成了大众文化的客观环境,这种客观环境又反过来对影视艺术的文本原创、拍摄制作和传输播出产生巨大影响。其结果是,影视艺术随着传播手段的现代化,越来越呈现出大众化趋势,并使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逐步融合。精英文化逐步融入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在接纳精英文化中提升自己的格调和品位。

一、影视艺术大众化的特征

大众文化主要指有别于精英文化的以满足大众娱乐和消遣为主的商业性消费文化,目前它主要通过影视、网络等大众传媒来传播。随着大众文化的兴盛和深度模式的消解,以深度、抽象、严肃为特征的精英文化逐步向平面直观的大众文化转型;以娱乐消遣、消费营利为目的的影视文化日益成为大众文化的主体。由于现在影视文化传播手段的现代化,影视文化的商品属性日益凸现,商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原有的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趋于模糊。当下,文化越来越成为一种公众享受、消费的产品,大众文化也就是公共文化、消费文化。于是,以影视艺术为代表的通俗化走向,既加速了当代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又使当代审美文化的商品属性更加凸显。

综观影视艺术发展现状,其大众化趋势表现为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娱乐化”

在高科技时代和全球化语境中,许多影视作品,都是作为消费视觉文化产品生产的,影片中营造的空间环境凸显视觉化和奇观化的特点,以此来保证票房价值以及满足消费社会中人们的视觉期待。这些影片主旨在于提供给我们新的视觉空间来满足现代人的视觉心理需求:一方面其所精心营构的美仑美奂的视觉空间最大限度地丰富了我们的视觉内容;另一方面,江湖的世界是充满风险和编织个人英雄梦的世界,在其中你可“仗剑行侠”,也可“快意恩仇”,前者实现你的英雄梦,后者可以释放人性欲望中的“征服欲”。

2.“类型化”

影视圈出现的“戏说热”、“纪实热”、“宫廷戏热”、“武打热”等现象表明严重的类型化倾向。大众化有其两大特点,一是数量庞大,二是注重共同属性。为了保证最大程度的市场份额,避免市场风险,影视艺术作品日益向类型化方向发展。只有满足最大数量人群需求的商品才能得到最大的利润。大众化使影视艺术完全纳入了商业化运行轨道。影视作品类型化的规则一般是模仿成功的作品,迎合最大数量的观众群的审美口味。这往往能获得最大数量的观众,从而规避市场风险,保证市场利益。制作类型化的影视艺术作品可以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由此可见,影视艺术大众化是导致影视风格类型化的重要原因。而类型化的影视艺术作品往往压抑独创性和主体性,丧失影视艺术作品的艺术审美价值。

3.”英雄情结”和”明星效应”

“英雄情结”和”明星效应”成为影视艺术作品开展市场运作的一种策略。无论是爱情片,还是暴力片;无论是战争片中的军事首领,还是武打片中的豪侠;无论是枪战片中的主角,还是性爱片中的主人公,或是科幻片中超人,都带有鲜明的英雄情结。而当下大众影视艺术作品中的明星,则更依赖于商业文化的形象包装,并成为大众商业文化的有效策略。由于明星效应在大众文化时代的特殊价值,有些演员甚至不惜通过绯闻炒作来获得明星效应。另一方面,明星对于大众消费文化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力。

二、影视艺术大众化的人文思考

影视艺术大众化趋势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大众化影视艺术关切平民日常生活,迎合了当下受众的口味,满足了广大受众的欣赏需求。大众化趋势使影视艺术更贴近广大受众,能为广大受众所接受,极大地普及了影视艺术。大众化趋势还极大地加快了影视艺术生产和传播的产业化发展,影视艺术的大众化构成了影视艺术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大众文化思潮的推动下,影视传媒完全按市场化轨道运作,经济效益逐步成为影视文化生产的重要参数。为了获得尽可能大的观众数量,影视艺术逐步远离精英文化的范畴,向大众生活品味贴近。从一定程度上看,大众化使影视艺术更贴近群众生活。但是,大众化的商品消费性本质却促使影视传媒业把经济效益作为终极目标去追求,这样,影视艺术创作与其说是更大程度地满足观众的需要,不如说是迎合观众的品味去获得更多的观众,以实现更大的经济利益。因此,影视传媒的商品化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精英文化崇尚的人文理想,违背了影视艺术的审美精神和艺术规律,使商品属性替代了影视艺术作品自身的美学属性和启蒙理性。大众化使影视艺术不再是透视社会人生的X光镜,不再是陶冶情操的精神食粮,而只是一种文化快餐,服务于人们茶余饭后的娱乐消遣。

影视艺术直接影响人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并对社会风气、流行热点、社会治安、国民心态等产生全面影响。随着影视艺术大众消费功能的强化,观众的审美兴趣也日益集中到游戏消遣和感官刺激方面,从而导致社会文化的人文精神发生蜕化。在当下大众影视艺术作品中,宣扬享乐、消费、感官刺激等享乐主义文化色彩越来越浓厚。事实上,影视作品中过量的感官刺激因素早已对观众造成了错误引导。

随着影视艺术传播的现代化和影视艺术日趋大众化,发展中国家的青少年日益崇尚高消费、享乐主义、个人本位等西方价值观念,世俗化价值观在观众心中越来越稳固,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民族传统美德则越来越遭到冷落,从而导致本土文化产生断层,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危机日益加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凭借强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实力,在全球范围内垄断和支配了以广播、电影、电视为主的信息传媒,并通过这种优势地位积极在全球推销他们的文化商品,传播符合西方利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价值观念,从而导致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本土文化被同化的危机。以好莱坞电影、肥皂剧、MV等为代表的西方影视文化,使发展中国家的观众日益认同或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方式,导致民族传统文化的断裂。

三、如何应对大众化趋势下影视传播的负面影响

影视艺术能够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把自然世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场景逼真地展现出来,能够折射出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及道德文化等,反映社会的风尚习俗,描写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不同人物的精神风貌和内心世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各种现实院系,帮助我们认识社会发展的历史特点和现实状况,具有审美、认识、教育、娱乐等功能。

然而,物无全美,事物都有其自身的两面性,影视艺术也是如此。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电影放映大众化具有扩大内需消费和稳定社会的双重作用,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1.电影放映大众化属于平民经济范畴,符合我国国情。尤其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通过电影放映大众化的举措,拉动中低收入人群的消费的办法应该鼓励。2.确保社会稳定,是市委市府今年提出“四个确保”任务之一。通过电影放映大众化的举措,丰富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解决老年人麻将成风、青少年学生网络成瘾的问题,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这样的办法更是应该提倡。

大众化传播影响 篇12

1 大众传播视阙下微博文化社会影响力分析

微博独具信息发布的新优势。微博的出现使得信息的发布更为简单迅速, 来源更多、传播更广。大众传播视阙下微博文化社会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即传播工具简单易用、传播主体呈平民化和传播受众影响力大, 其具体内容如下。

1.1 传播工具简单易用

大众传播视阙下微博文化社会影响力表现在诸多方面, 就传播工具而言, 微博文化传播工具简单易用是其突出特点。在过去, 传统媒体的传播往往是单向的, 由于传播者和受传者彼此的局限性, 信息的交流与互动往往局限在少数人之中, 很难实现公众之间的双向交流和互动。与传统的传播工具不同的是, 微博传播工具简单易用, 且为公众提供了开放、平等的互动平台。微博传播工具简单易用主要是指每个人都可以通过140个字的微博发出自己的声音。加之微博支持多种发布手段, 只要该设备支持微博服务, 用户都可以通过这些设备及时更新信息, 实现信息的即时分享和获取, 使信息发布更加便利。

1.2 传播主体呈平民化

大众传播视阙下微博文化社会影响力还表现在传播主体呈平民化方面。微博是平民化大众化的媒体, 这是因为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的身份发生了变化, 人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 人人都可能被关注, 每个用户都成为了微博信息传播的驱动力。在微博时代, 微博是公众共享的媒介空间, 个人具有了媒体传播源的特征。信息传播不再是专业媒体机构的特权, 每个人都是集信息生产者、信息传播者、信息接收者为一体的, 契合了草根民众的表达需要, 每个人都可以在微博上形成自己的信息群体。微博平民化的特征为微博文化本身增添了亲和力。

1.3 传播受众影响力大

随着传播技术便利程度的提高, 传播受众影响力大, 也是大众传播视阙下微博文化社会影响力的表现。微博的兴旺给人们的信息交流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具有特殊的人际影响力, 公众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微博来获取对于世界的认知, 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有别于传统的传播媒介, 大众传播向人际、群体、大众的综合传播转化。微博传播受众影响力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 微博信息的传播通过基于信任关系的关注与被关注来实现。随着微博不断被转载, 信息得以在不同的信息群中传播, 微博信息在人际间的相互影响力促成了信息的传播能力, 使信息传播更加广泛。另一方面, 微博信息的人际影响力更加随意化、自由化。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信息的发布者也是自由的, 发布者不需要考虑信息所影响的受众群体。

2 大众传播视阙下促进微博文化发展的策略

我们在关注大众传播视阙下微博文化社会影响力的同时, 大众传播视阙下促进微博文化发展的策略, 可以从充分发挥微博传播的优势、注重微博文化内容的质量和大力加强微博内容的监管三个方面入手, 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2.1 充分发挥微博传播的优势

大众传播视阙下促进微博文化发展, 充分发挥微博传播的优势是关键。微博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简便易用的特点, 随着人们对传播需求的多样化, 媒体应借助微博传播的优势, 扩大其传播力和影响力。具体说来, 在大众传播视阙下, 媒体充分发挥微博传播的优势, 可以通过注册官方微博或在官方网站上开设微博服务, 扩大自身的传播效力。通过微博, 媒体可以获得海量的信息源。微博用户没有地域和时间的限制, 媒体可以及时发现并筛选信息, 从而找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同时, 由于微博内容短小, 也使得传统媒体借助微博信息挖掘真相的力量得到更多的延伸。媒体发布的微博信息, 可以通过媒体的“粉丝”以及“粉丝”与其他用户的“关注”与“被关注”的关系而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2.2 注重微博文化内容的质量

注重微博文化内容的质量, 在大众传播视阙下促进微博文化发展中至关重要。微博内容的价值首先体现为内容的真实性。真实性是媒体信息传播的第一属性, 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应该是真实的, 利用微博传播信息必须确保信息的真实性, 进而确保微博文化内容的质量, 在大众传播视阙下, 注重微博文化内容的质量发展微博文化, 必须始终坚持内容的真实性, 为受众提供可靠权威的信息, 只有这样, 才能保持微博传播效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另外, 除了注重微博文化内容的质量, 还应注重内容的趣味性, 即微博的内容必须对受众有足够的吸引力。如果信息得不到及时关注, 就很可能被埋没在海量信息中。

2.3 大力加强微博内容的监管

大力加强微博内容的监管, 有利于大众传播视阙下微博文化的良性发展。微博内容的发布者是多元复杂的, 难以进行有效控制, 但鉴于微博的传播影响力, 对其发布的内容必须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监管。一方面要做好对机构或组织官方微博的监管。官方微博所代表的权威性使其信息发布的影响力更加强大, 因此, 官方微博必须对自身发布的言论负责, 必要时可采取先审核后发布或身份认证检查的监管机制。另一方面, 微博服务提供方要加强对本平台内微博的管理, 对于不负责的言论、危害国家社会安全的信息以及其他非法信息进行必要的屏蔽和删除。

3 结语

总之, 微博影响并正在改变着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视阙下微博文化社会影响力广泛而深远。微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化媒体, 给大众传播带来了更加新颖独特的传播理念, 大众传播视阙下微博文化的发展, 应充分发挥微博传播的优势、注重微博文化内容的质量和大力加强微博内容的监管, 不断探索大众传播视阙下促进微博文化发展的策略, 优化大众传播视阙下微博文化建设, 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大众传播视阙下微博文化的发展。

摘要:微博作为新型的信息传播平台, 凭借其庞大的应用群体, 简单易用的操作模式, 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在信息交流方面为人们所接受并异常热捧, 影响并改变着越来越多的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微博文化, 微小的只是形式绝不是力量。大众传播视阙下的微博文化正在改变着传统的传播理念和传播方式。本文在分析大众传播视阙下微博文化社会影响力的基础上, 探讨了大众传播视阙下促进微博文化发展的策略, 以期为发展微博文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众传播,微博文化,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蔡胜龙, 范以锦.微博给传统媒体带来的不仅仅是挑战[J].新闻传播, 2011 (3) .

[2]李美敏.从小众欣赏到大众狂欢——解读Web2.0时代的微博文化[J].新闻爱好者, 2012 (2) .

[3]张美玲, 罗忆.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传播特点和优势分析[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 .

[4]王旭, 王松.媒介文化现象的全新诉求方式——以新浪微博“风云榜”为例[J].东南传播, 2011 (8) .

[5]周葆华.作为“动态范式订定事件”的“微博事件”——以2010年三大突发公共事件为例[J].当代传播, 2011 (2) .

上一篇:德育礼仪下一篇:有效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