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

2024-09-18

大众传播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精选4篇)

大众传播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 篇1

信息社会的特点:(1)社会经济的主体(2)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3)交易结算(4)跨国贸易 施拉姆提出一个新的过程模式“循环模式”。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着译码者,解释者和编码者的角色,并相互交替着这些角色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

马莱兹克把大众传播看做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相互作用的“场”,这个系统的每个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结点:(1)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 传播者的自我印象、传播者的人格结构、传播者所处的组织、传播者的社会环境等(2)影响和制约受传者的因素--(3)影响和制约媒介与讯息的因素-- 来自两个方面:传播者对讯息内容的选择和加工。是受传者对媒介内容的接触选择,这种选择当然也是基于受传者本身的社会背景和社会需求作出的。面对面的人际传播的重要特点:(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2)人际传播的信息意义更为复杂和丰富(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4)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群体规范::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功能:1.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2.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3.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4.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群体压力:即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大众传播:定义: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特点: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有文化属性。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特别是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1.环境监视功能:传播对社会起着一种”瞭望哨“的作用;2.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传播是执行联络、沟通和协调社会关系功能的重要社会系统;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传播是保证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机制。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关: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任何一种问题、意见、商品、团体乃至人物或社会活动,只有得到大众传播的广泛报道,都会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大众传播通过将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之于众,能够唤起普遍的社会谴责,将违反者置于强大的社会压力下,从而起到强制遵守社会规范的作用。3.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认为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拟态环境:就是我们说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1.媒介即讯息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2.媒介即人的延伸:他认为,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3.“热媒介”与“冷媒介”:“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而“冷媒介”;传递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4 意义: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局限:带有极端性和片面性,我们在麦克卢汉的理论中看不到从事着能动的社会实践的人,看不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电子乌托邦”思想定义:对媒介技术的发展给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局限性:单纯的技术上的可能性并不能保证理想的社会形态的出现,缺乏历史依据和科学依据。

“把关人”理论: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市场标准(不是唯一)把关的实质:对社会价值或新闻要素的分析,以及对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考虑。对新闻的选择和加工产生重要影响的9种要素:1.时间跨度。2.事件强度。3.明晰性。4.文化接近性。5.预期性。6.出乎意料性。7.连续性。8.组合性。9.社会文化价值。垄断资本控制传播事业的方式主要有3种:1.以强大的资本做后盾成立超大型媒介联合企业,对大众传播事业的主要部分实行垄断。2.通过他们控制的议会党团或院外活动及团队供应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干预。3.通过提供广告或赞助来间接地控制和影响其他中小媒介的活动。控制研究:考察和分析各种制度和制度因素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作用是传播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1.个人的信息反馈。2.结成受众团体,以群体运作方式对媒介活动施加影响。3.诉诸法律手段。4.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哪几种媒介制度:1.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制度。2.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制度。3.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制度。4.发展中国家的媒介制度。自由主义媒介理论:也称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其核心反映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观点,即认为报刊应该是“观点的自由市场”,是实行自律的自由企业。自由主义媒介理论的原理原则:1.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2.除人身攻击以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这种批评是正当合法的。3.新闻出版不应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收到任何强制。4.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社会责任论: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的理论,它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现代社会责任理论原则:1.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2.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3.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4.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民主参与理论的主要观点:1.任何民众个人和弱小社会群体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对媒介的接近和使用权、接受媒介服务的权利。2.媒介应主要为受众而存在,而不应主要为媒介组织,、职业宣传家或广告赞助人而存在;3.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4.与大规模的、单向的、垄断性的巨大媒介相比,小规模的、双向的、参与性的媒介更合乎社会理想。

发展中国家的媒介制度和发展理论:1.大众传播活动必须与国家政策保持同一轨道,以推动国家发展为基本任务;2.媒介的自由伴随着相应的责任,这种自由必须在经济优先的原则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原则下接受一定限制;3.在传播内容上,要优先传播本国文化,优先使用本民族语言;4.在新闻和信息的交流合作领域,应优先发展与地理、政治和文化比较接近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关系;5.在事关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利害问题上国家有权对传播媒介进行检查、干预、限制乃至实行直接管制。

IPP指数,即“既有政治倾向指数”,是一个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了著名的“政治既有倾向假说”:在人们就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做出决定之际,这种决定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上取决于他们迄今所持之际,这种决定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上取决于他们迄今所持的政治倾向。表10-2:根据表格结果,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选择性接触假说”,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时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而是更愿意选择接触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受众即市场”的观点,麦奎尔曾指出它的问题:

一、它容易把传媒与受众的关系固定为“卖方”和“买方”的关系。

二、这种观点更多的着眼于受众的股买能力与消费特点相关的人口统计学属性,如收入、性别、年龄、学历等,而不能反映受众内部更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

三、这种观点容易把“商品销售量”——收视率或发行量作为判断传媒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而把公益性和社会效益标准放在次要的位置上。

四、把受众视为“市场”的观点只能是传媒一方的观点,只能使人从传媒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而不是从受众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有:

1、传播权。

2、知晓权。

3、媒介接近权。“使用和满足”;含义:研究把受众成员看做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局限性:

1、“使用与满足”研究于强调个人的和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较浓。

2、它脱离开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单纯地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因而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

3、“使用与满足”研究指出了受众的某种能动性,但这是有限的,仅仅限于对媒介提供的内容进行“有选择的接触”的范围内,因而不能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有着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效果:所谓效果指得是人的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

一、狭义:指的是行为者的某种行为实现其意图或目标的程度;

二、广义:指这一行为所引起的客观结果,包括对他人和周围社会实际产生的一切影响和后果。双重含义:第一,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行为的变化。第二,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1、环境认知效果。

2、价值形成和维护效果。

3、社会行为示范效果。一系列效果假说:

1、“政治既有倾向”假说。

2、“选择性接触”假说。

3、“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

4、对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意见领袖”: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个人影响》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提出了“中介因素”的概念,制约和影响大众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主要有四种:

1、选择性接触机制——包括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个层次。

2、媒介本身的特性——讯息的媒体渠道不同,其效果也就不同。

3、讯息效果——包括语言和表达等,其方法和技巧不同,会令人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

4、受众本身的性质——受众的既有立场和倾向、他们的社会关系尤其是意见领袖的态度,会对大众传播效果发挥重要的制约作用。《人民选择》、《个人影响》和《创新与普及》,“传播流”研究的三部曲。主要从传播主体、传播技巧和受众三个方面说明制约传播效果的因素:

一、传播主体: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和条件的制约,但在这一过程中居于最优越地位的无疑是作为传播主体的传播者。传播者不但掌握着传播工具和手段,而且决定着信息内容那个的取舍选择,作为传播过程的控制者发挥着主动的作用。尽管如此,传播者本身的某些特点仍然会对传播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1、信源的可信性效果。

2、“休眠”效果。

二、传播技巧:指的是在说服性传播活动中为有效地达到预期目的而采用的策略方法。

1、“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

2、“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

3、“明示结论”和“寓观点于材料中”。

4、“诉诸理性”和“诉诸感情”。

5、警钟效果(恐惧诉求)。

三、传播对象:

1、意见领袖的作用。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意见领袖的特征:

1、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

2、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

3、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

4、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率高、接触量大。意见领袖的作用:在购物、时尚、娱乐等领域,意见领袖最重要的素质是“生活阅历”,其次是“社交性”和“社会经济地位”。“生活阅历”则并不那么重要。尽管准确地捕捉意见领袖还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但对大众媒介来说,认识到这些人的存在,增强受众定位意识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2、群体归属和群体规范的影响。

3、受传者的个性与传播效果。

“议程设置功能”:含义:是一种理论假说,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特点:

1、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这个层面同时也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2、“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所考察的,不是某家媒介的某次报道活动产生的短期效果,而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3、“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议程设置功能”的理论和有关概念:

1、确认媒介议程和受众议程之间的因果关系。

2、“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向明确化。

3、对“议题”不同类型进行较深入的研究。

4、分析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同特点。

5、对“属性议程设置”的概念的关注。

6、一些研究从受众角度考察媒介议程设置效果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沉默的螺旋”:由三个命题构成:

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3、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诺依曼提出的要点:

1、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互相作用的结果;

2、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

3、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呼疾”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理论的特点:是一种考察大众传播与社会舆论的关系的理论,这个理论在两个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一是它的舆论观;二是它的效果观。

“培养”的基本观点: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的各种事物、各个部分及相互关系要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人们的认识、判断和行为才会有共通的基准,社会才能实现协调。怎么理解新闻框架:

1、双重含义:第一,框架作为一定的知识体系或认知定势存在我们的大脑中,它来自我们过去实际生活的经验;第二,我们根据既有的框架来“建构”我们对新事物的认识。正如基模可分为”个人基模”和“组织基模”一样,框架的概念同样可区分为“个人框架”和“组织框架”。框架理论开始引进到新闻与传播研究领域,并由此诞生了“媒介框架”和“新闻框架”两个学术概念。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理解新闻框架:第一:新闻框架是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性处理的特定原则(或准则),这些原则来自新闻媒体的立场、编辑方针以及与新闻事件的利益关系,同时又受到新闻活动的特殊规律的制约。第二,在一定的新闻文本中,新闻框架通过一定的符合体系表现出来,这些符号形成对新闻事件意义的建构。第三,在新闻报道中,框架的存在是一种必然。第四,新闻框架作为媒体为新闻事件定性的主导性框架,对受众认识、理解新闻事件以及对新闻事件做出反应具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也称为框架效果。四种因素构成不同的新闻框架:

1、行为主体——新闻事件的实施人、责任人或机构;

2、身份认定——对空难受害者身份属性的提示和定性;

3、归类打包——将新闻事件归类于不同性质的范畴,贴附标签的过程。

4、引申泛化——对新闻事件的实质做一般意义上的阐释。“上限效果”假说:三条论据:第一、信息源的性质决定的“上限”。也就是说,大众传播传达的不是“高、精、尖”的知识,而是某一范围、某种程度的“一般”知识,无论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不可能从大众传播中得到超出这个程度或范围的知识。第二、受众本身具有的上限。受众中的“先驱部分”在感觉自己的某种知识已经充足的时候,就会自动减慢或停止对这种知识的追求。第三、现有知识已经达到“上限”。即如果受众个人的知识程度已经高于大众传播的内容,他们便不会再通过大众传播去寻求知识。

国际传播:是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主体为国家。此外还包括国际机构,超国家机构,同盟与地区集团,跨国组织或运动,国内各种集团或组织,个人 全球传播:是国际传播的扩大和发展,它既包括传统的国际传播的各个领域,又拥有自己的全新课题。

1、全球传播的出现与跨国传播科技的发展和全球信息化的进程密切相关。

2、在传统的国际传播中,传播主体主要是国家社会及其代表,以及各种各样的政府间国际机构。

3、从目前的现状而言,全球传播的主要媒介依然是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传媒,但与此同时,具备多种媒体功能的互联网,正在成为全球传播的大平台,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4、在传统的国际传播中,不同国家之间的双边关系和多边关系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在全球传播中,许多全世界、全人类范围的问题受到人们的重视。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2、政治全球化的加速;

3、文化的交流、融合、摩擦和冲突的全球化。什么是信息主权:是斯诺登和席勒在《国家主权和国际传播》中提出的概念。换言之,即一个国家对本国的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这是信息时代的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信息主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对本国信息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权利;

2、不受外部干涉,自主确立本国的信息生产、加工、储存、流通和传播体制的权利;

3、对本国信息的输出和外国信息的输入进行管理和监控的权利。文化帝国主义问题:美国学者席勒是文化帝国主义研究的代表学者,在1976年出版的《传播与文化支配》一书中,他为这个概念做出了一个经典定义:文化帝国主义,就是“在某个社会步入现代世界系统过程中,在外部压力的作用下被迫接受该世界系统中的核心势力的价值,并使社会制度与这个世界系统相适应的过程。这里的外部压力,主要指的不是军事高压,而是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信息和文化产品单向汹涌而入的状况。

传播学的4个奠基人:拉斯韦尔、卢因、霍兰夫和拉孔斯菲尔德。

1、拉斯韦尔的宣传与传播研究:出版了《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一书,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宣传策略及其效果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最早总结了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并考察了传播的基本过程,将其解析为五个主要环节和因素: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产生了什么效果。

2、卢因与“把关人”。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这个概念被广泛应用到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达过程的研究当中,“把关”理论成为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机制的一种重要理论。

3、霍兰夫与说服效果实验。对传播学的贡献:一是把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二是他的研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认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4、拉扎斯菲尔德与经验性传播学研究。是四位中,影响最大的一位,他是“两级传播”理论的提出者,认为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发挥影响。被称为传播学研究的“工具制作者”。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

1、香农的信息论与传播学。

2、威纳的控制论与传播学。传播学的主要学派:

1、经验学派。指的是主要以经验性方法来考察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流派,它主要以思辨性方法考察社会现象的流派相区别。

2、批判学派。

大众传播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 篇2

端午节领导致辞

1、龙舟表演赛总指挥部 总 指 挥:

张萍娥(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副总指挥:

谢冬林(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谢翠姬(县政府副县长)

谢忠喜(县政府副县长)

张景明(县公安局局长)

指挥部下设赛务办,赛务办主任、副主任分别由孙世民、阮贵庆担任。县委办、政府办、宣传部、政法委、公安局、闽江源保护区管理局、城建局、水利局、交通局、卫生局、文体局、林业局、工商联、信用联社、供电公司、广电局、濉溪镇、溪口镇等为成员单位。

同时,指挥部下设 7 个工作小组:

龙舟表演赛务工作组(组长:

阮贵庆)、龙舟集训组(组长:

阮贵庆)、河道管护组(组长:

王福生)、活动交通安全秩序组(组长:

刘建忠)、水上急救及医疗组(组长:

王福生、陈可辉)、新闻宣传组(组长:

孙世民、曾福星)、协调督查组(组长:

路钢、钟宏华),分别负责落实各项筹办工作,以确保龙舟表演赛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2、龙舟表演筹备工作 (1)

龙舟队组建:

组建 9 支龙舟表演队(每条龙舟 12 名队员),分别由供电公司、交通局、闽江源保护区管理局、信用联社、工商联、林业局、公安局、福城房地产、辉煌建材等 9 个单位组成。

组建 9 支龙舟表演队(每条龙舟 24 名队员),分别由濉溪镇、溪口镇、里心镇、黄埠乡、客坊乡、黄坊乡、溪源乡、均口镇、伊家乡等 9 个乡镇组成。

(2)队员训练:月份在指定水域集训(由县文体局负责)。

(3)河道管护:

具体负责做好水南大桥至溪口码头河段的清理和管护,确保河面干净、河道平坦、河水有一定的深度(由县水利局负责)。

3、设奖:人龙舟队设一等奖 2 名、二等奖 3 名、三等奖 4 名。人龙舟队设一等奖 2 名、二等奖 3 名、三等奖 4 名。

4、龙舟表演赛务 (1)

表演赛地点:

万安大桥至溪口大桥段水域,沿河两岸为观光区。

(2)表演赛筹备 3-4 月份,组建龙舟表演队;5 月份,确定龙舟赛的队员;6 月份,龙舟集训和表演赛。

(3)表演赛现场工作:

负责龙舟表演赛河段上、下码头的设置、建造,组织协调表演赛事的秩序、场地音响、拉拉队和大赛主观光台、开幕式,以及表演赛场地氛围等其它事宜由赛务办负责。

(4)表演赛期间的安保:

负责落实从上码头至下码头的整个河段两岸及桥等地段的安全工作,确保大赛活动及观众的安全。在沿河两岸的江滨大道上布好交通秩序维护点,负责维持车辆、行人和观众的行走秩序和安全。由县公安局负责。

(5)

表演赛人员的安全:

水利局要在表演大赛的河段上,分设几个安全保障点,备好急救的冲锋舟;县卫生局要抽调 2 名医务工作者,设好医务服务室。

(6)赛后龙舟的保管:

表演赛结束后,由县文体局确定场所、指定专人负责保管。

5、表演赛的氛围营造与宣传 宣传、广电、报道和政府网站等相关单位要组织力量,做好龙舟表演赛事的氛围营造,结合我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两会精神和我县实施“四城”战略、建设“五区四地”发展重点,推进建宁在海西建设中跨越崛起的新思路、新举措组织“与世博同行,迎广州亚运”专题宣传,全程拍摄、跟踪报道。充分展示全县上下“当好前锋、激情争先、跨越崛起”的精神风貌。

大众传播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 篇3

第一题:胡锦涛出席纪念共青团成立90周年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第一,希望广大青年坚持远大理想;第二,希望广大青年坚持刻 苦学习;第三,希望广大青年坚持艰苦奋斗;第四,希望广大青年坚持开拓创新;第五,希望广大青年坚持高尚品行。作为共青团干部,谈谈如何提升培养青年的高尚品行。

第二题:张洋比你早进工作单位2年,某项工作领导让张洋转交给你去做,在工作中你们分别担任工作的AB角(你是A角,张洋是B角),但是在汇报工作时,张洋总是抢先发言,让你来补充。如果你碰到这种情况,你会甘愿忍受吗?请向我们谈谈你内心真实的想法。

第三题:有人说,学会说“不”是一种人生艺术,这样会排除干扰集中精力去做最有价值的事情,你会对哪些事情说“不”,并结合本人工作或生活实际,讲一个说“不”的精力。

考试时间:5月18日下午面试题

第一题、杭州女工吴菊萍奋不顾身一托,救了从楼上坠下的两岁女童一命,被人们誉为“最美妈妈”。半年后,所在公司讲给她20万元,没有像过去媒体报道的模范典型那样,把奖金捐出去,而是留着自己用。有人认为,吴菊萍这样的做法有损她英雄的形象。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

第二题、皇帝给皇后一座城堡,皇后不一定高兴,穷人给妻子一根发夹,妻子会幸福得落泪。无论身处世界任何一个角落,一千个人可能会有一千个幸福的定义。你认为,幸福在哪里?

第三题、你被录取后,领导没有把你安排到报考的岗位,并且该职位工作也不是你所喜欢的工作。请问,你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个问题。

考试时间:5月19日上午面试题

第一题、兰州晚报报道,一位老人家在其气人在人行道上被车撞身亡后,便守候在出事的人行道上,见到那些不放慢速度的汽车,就用砖头砸。司机说老人家违法,可老人家说那些车主违法,而且车主违法在先,他违法在后,请你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第二题、在单位人与人相处,往往会形成“你喜欢的人”、“不远不近的人”和“厌恶的人”。请结合实际,谈谈你“最喜欢的人”和“最厌恶的人”是什么样?并如何同其打交道。

第三题、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很多预想不到的事情。如果你被录用为公务员,报到上班的第一天,由于其他同志因故外出,领导安排你参加本单位有关科(处)室召集的相关业务座谈会。对此,你如何处理?

考试时间:5月19日下午面试题

第一题、在超市里,顾客大都养成了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习惯,却很少去验证所购商品是否真的变质。从这一现象中,你想到了什么?

第二题、在一次小型座谈会上,主持人一再提醒发言人要用自己的语言讲切身感受,举鲜活生动的例子,用真实可信的数据说话,但不少发言人还是照着稿子念,千篇一律,连篇累牍地讲套话、空话。假如马上轮到你发言,但事先准备好的发言稿跟前几位差不多,脱稿又挺难,怎么办?

第三题、假如单位有人通过手机短信向领导和同事群发了有关你的负面信息,但又查无实据。你将如何对待和处理这件事情?

考试时间:5月20日上午面试题

第一题、“成功是差一点点失败,失败是差一点点成功”,这是国家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在“天空一号”发射成功后发出的感慨。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第二题、过去的一年,我们记住了法网大满贯得主李娜、水稻新神话缔造者袁隆平等大人物。同时,也一次次被一些“小人物”而感动,比如“当代雷锋”郭明义、“最美女孩”刁娜、“最帅交巡警”王静等等。请你以“小人物、大境界”为题,做一个发言。

第三题、单位准备召开迎新春座谈会,分管领导安排你去购置会议所需的水果和纪念品,并暗示到其朋友处购买。去了以后,你发现摆放的纪念品疑似假冒伪劣产品,而且水果也不新鲜。请问,你如何处理?

考试时间:5月20日下午

第一题、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59%。在人们印象中,不论是工作,还是学习,若能达到90%,即便够不上优秀,也算差强人意。然而,5个90%的乘积竟然是59%,连“及格线”都达不到,更别提更多的90%相乘了。谈谈你对你的启示。

第二题、目前,“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已经得到广泛认同和推行。但在具体工作中,往往有人讲“以人为本”曲解为“以个人为本”,“以人情为本”,甚至打着“以人为本”的幌子为自己的错误行为开脱。请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做到“以人为本”?

第三题、假如你是某单位的一名新人,一直能够严格遵守考勤纪律,从未迟到早退。某天,因紧急事务上班迟到,而恰巧又碰到办公室门口遇到了前来考勤抽查的单位领导,领导当场就对你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请问,你如何处理?

考试时间:5月21日上午面试题

第一题: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对此效应谈谈你的看法

第二题,有人认为,人往往自觉不自觉地进入三个误区:一是过高地估计了自己,过低地估计了别人;二是以自己的尺度衡量别人;三是面对严重问题,常常抱侥幸心理。请问,你有上述误区吗?就如何避免上述误区谈谈你的意见。

第三题: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享有8项权利,其中之一是“对机关工作和领导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如果你被录用为公务员,你敢于行使这项权利吗?将如何行使?

考试时间:5月21日下午面试题

第一题、胡总书记说雷锋精神在现代仍具有现实意义。你能成为雷锋传人吗?学雷锋你有什么建议思路?

第二题、光大银行推出服务新举措,ATM机取款程序改为先吐卡然后钞票出来,大大减少吞卡率,取钱后忘记拿走卡的现象减少90%,你觉得有什么优点和启示

教育心理学考前复习资料完整版 篇4

对 1课堂管理应积极指导,而不是消极应的思想工作2.教育在先,奖惩在后,应多做细致

范 3.师生应共同确定应当遵守的课堂规作态度4.实施课堂民主管理,培养学生团结合的技巧5.教师要尽量掌握处理不良课堂行为

33、怎样促进知识的理解?6.要尽量消除校内校外不良影响 1.2.通过直观教学,征 3.引利用变式和比较,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概括水平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突出事务的本质特

容 4.通过语言明确揭示概念和原理的内5.6.使知识具体化,通过应用加深理解7.使知识系统化,进一步理解教材 指导学生自学

34、人本主义教学目标有哪些?8.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区别指导

1.增加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 创造性;2.帮助学生为自己的学习负责;4.发展对艺术的兴趣;5.增强好3.增加奇心。

35、如何防止遗忘?

理障碍。1.注意营养和健康,防止大脑创伤和心验。2.加强记忆信心,提供愉快的学习经记忆方法。3.提倡理解基础上的记忆,使用合理的36、怎样对待非正式群体?4.复习。

5.过度学习.6.记忆术 增强正式学生群体的素质;1.第一,利用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特点

员的工作,特别是做好其2.第二,精心做好消极的非正式群体成“领袖”任务的工作,以限制其消极作用;

伙”3.,要坚决予以撤散,不能允许存在,第三,对于破坏型的学生中的“团当然,对此也要讲方式方法。

37、简述教学中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的方法? 1.树立自信自重与自尊的行为模范。意识。2.已成功的经验激励学生的积极自我

贬。3.尊重学生理智和情感,防止不当的褒习成败,期望应成为对学生潜能的挑战。4.提出明确合理的要求,关心学生的学 际关系。5.尊重学生的个人价值,培养合理的人

38、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必要性?

程的理解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

专业基础2.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 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理论和方法基础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

32、简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

究的中心问题;1.学与教的问题成为学校教育心理研 的研究之中,比较重视研究较为复杂的学2.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深入学与教过程生的学习过程,研究方法越来越先进; 调理论的实际应用,重视学习的个别指导3.重视研究课堂教学的心理学问题,强(因材施教)问题;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识、情感和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对情感、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增多,对学习的条件也有较系统的研究;

教学过程的影响增加。4.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学校教育、对课堂

33、简述美国学者马杰提出的编写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一个学习目标包括三个基本要求,这些要素的实现应能达到可操作、无歧义、术语化的标准:要说明具体的行为,以便教师能观察学生,了解教学目标是否已经达到;说明生产上述行为的条件;指出评定上述行为的条件。

34、简述提高知识巩固的途径。1.2.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提倡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法;3.动用记忆规律,使用合理的记忆方

35、简述布鲁纳对发现学习条件的认识。4.合理地组织复习 能够进行选择性思维,具有发现的动机和1.要求学生有相当知识和经验的储备,态度;

导水平,发现学习的课堂上知识涉及面极2.要求教师具有教高的知识和教学指广,要求教师系统全面掌握本学科知识,教师既需要指导学生以免学生的积极思维“误入歧途”,又要巧妙地“隐蔽”自己,不露出太多的指导痕迹,以免影响学生的探索; 合于学生在课堂上发现的过程。3.教材方面必须把原发现过程编成适

36、简述奥苏贝尔对有意义学习条件的认识。1.知识基础2.学习材料必须具备逻辑性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适当的

37、结合实际论述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3.学习者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机的方法。学校和培养学习动机的主要源泉,教师要以身作则,使学生认同,成为学生模仿的榜样。

励功能1.要加强学习目的教育,发挥目标激

求知欲2.引起心理上的不确定性,激发学生的生的学习动机3.通过获得成功的机会和体验,激发学4.5.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6.利用学习反馈和学习评定

7.利用学习竞赛和奖惩激发学习动机与学生签订学习协议

学生学习动机的技能。8.在课堂教学中可供教师选用的激发

38、结合实际论述如何运用感知规律提高直观教学效果。1.被感知: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2.目的任务越明确,感知越清晰对象从背景中越突出,则对象越容易

3.4.直观形象与语言指导相结合5.知识经验越丰富,则感知就越完善

32、简述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导6.对感知对象的态度积极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

作用的体现:

理发展施加积极的影响。1.能充分利用儿童的遗传素质,对其心理发展具有选择性。2.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环境对儿童心

34、简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3.能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1.2.发展发散思维

3.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各种技巧 的存在。4.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尊重学生的思维结果,允许不同意见

35、简述智力技能的培养方法:

问题的能力1.培养学生认真思考问题和独立思考

水平的认知结构2.掌握解答各类课题的程序,形成一定

36、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3培养学生技能迁移的能力。

1.2.学习情景的相似性3.学习材料的性质

4.学习活动的多样性5.原学习的熟练和理解程度

简述练习过程的一般规律:6.年龄特征智力水平

1.练习成绩的逐步提高

2.高原现象 3.练习成绩的起伏现象

37、论述教学中如何促进学习迁移(联系实际谈谈如何促进学习和迁移):

出重点,1.合理安排课程组织教材:b.尽量以浅近的文字或符号强调a.首先应突教材或方法的要点,c.尽量江内容和要求相似的教材单元按由易到难的排列。2.3.提高概括水平,强调理解 4.课内和课外练习配合,提供应用机会

32、简述教学目标的选择标准:5.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

1.3.价值性标准

2.可能性标准

33、简述皮尔杰儿童心理认识发展论的教5.低耗性标准就高行标准 4.丰富性标准

育意义 的研究结果编制新的智力测验1.心理及教育预测专家能根据皮亚杰

级学校的课程2.课程专家根据皮亚杰的发现设计各

学生的智能。3.教师依据皮亚杰的理论配合教学与

36、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能力2.问题的难易程度应适合学生的学习要的问题情景3.指导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创设必 4.机会。5.提供较充分的时间和适当的理由鼓励学生验证答案,提供解决问题的31、简述教学目标的心理功能: 1.启动功能 3.激励功能

2.4.导向功能聚合功能

32、简述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1.分析教学对象 3.选用教学方法

2.4.制定教学目标开展教学评价

34、简述加涅关于指导学习的基本方法及时复习,经常复习。2,根据教材的性(指导学习的基本观点):

质和数量合理安排复习。3,要强调复习1教学就是要教大量的系统化的知识的效率和主动性,强调反复阅读和尝试回忆相结合。此外,注意学习材料的归类,才能培养能力2.必须通过大量的有组织的知识学习

系统化及应用。对提高复习效果也很重要。

定的程序进行。3.教学必须给学生充分的指导,沿着规简述布鲁纳的教育目标观。

35、简述人本主义的教学原则:

布鲁纳认为,学校教育是以发展智力技能的一种特别重要的工具,他认为学校教育获得1.教学更注重情感发展而不是知识的应包括一下五方面:1,首先,学校应该2.鼓励学生们发现自己的猜测的价值和改3.强调发展自我观念 进的可能性。发现他们自己的猜测的价值和改进的可能性,发现他们在探讨一个问

36、论述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4.强调交往强调发展价值

题过程中的第一级近似值的可用性,并且1.必须提出明确而具体的目的任务 认识他们试验各种假设的激活作用,即使在那些假设乍看起来似乎是错误的时候。备,并制定出周密的计划2.在观察前应做好相关知识的充分准

学校的第二个目标,应该是发展学生们运用“思想”解答问题的信心。教育的第三能和方法3.有计划有系统的训练学生的观察技

个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我推进力,引导学4.生们独立运用各种题材。教育的第四个目标,应是培养“经济地使用思想”解答问活动5.启发学生观察的主动性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参加各种实践题的信心。教育的第五个目标,是发展理智上的忠诚。

果进行整理和总结6.指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并对观察结上位学习:当所学的新知识相对于原

31、简述布鲁姆关于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有认知结构为上位关系时,新知识就要由的分类标准:

原有认知结构组织起来;原有认知结构就1.成为进行归纳推理的一整套观念。

2.认知领域教学目标情意领域教学目标

下位学习:当所学的新知识相对于原有认知结构为下位关系时,新旧知识的同

32、应该如何理解学习现象:3.心因动作领域教学目标

化作用表现新知识被吸收到认知结构中去,充实了原有认知结构,新知识本身也的发生1.人们都认为凡事学习一定要有变化

获得了再吸收新材料的力量。

有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化是相对持久的2.人们已经认识到由于学习导致的变

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非人为(即非任意的)、实质性(即非字面致的变化分开3.学习导致的变化要与成长或成熟导 的)联系的过程。即符号或符号组合获得心4.理意义的过程。

遗忘曲线: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5.学习不等于进步学习是行为变化的过程

现并绘制了第一个保持曲线,或称为遗忘曲线,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化;(1)(4)综合的分化;社会化;

(2)平衡化;(3)概念律,他对课堂教学,特别是对复习的组织 意义深远。

35(5)、简述布鲁纳对发现学习条件的认知个性化。

记忆恢复:学习后间隔一定时间测得(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的保持量还高的现象。

点):

学习目标: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1.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

2.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认知的过程 学习动机: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3.重视学习的过程 心理因素,它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4.强调形成学习结构

内部动力。

5.强调直觉思维的重要性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6.强调内部动机的重要性 这种影响可以表现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7.强调基础学科的早期性的形成方面,也可以表现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相互影响方面。

36、学习评定中常见的心理误差有哪些:8.强调信息提取提倡发现学习

创造性思维:应用新的方案和程序并1.创造了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

3.宽大误差

技能:通过练习而自动化了的动作方式或智力的活动方式。

38、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是什5.集中趋势对比误差

2.4.光环误差6.逻辑误差 邻近误差

智力技能:以抽象的思维主导的解决么:

实际问题的技能,它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1.头脑中进行的。

理解:个体逐步认识事物的种种联系、则

2.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否正确的选择和组合有关原理原

关系,直至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的一种3.思维活动。

非正式学生群体:没有正式规定建立,35、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4.言语的指导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个别差异

也无需任何人批复同意,由有关学生自愿1.组合而成的学生群体。

2.间接性学习为主,直接性学习为辅; 组织者:指在意义接受学习中在呈现正式的学习材料之前使用学生可理解的来特性。4.组织计划性;有效性;

5.学生学习的面向未

3.年龄差异性; 语言所提供的一种引导性材料。

36、简述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 教学设计:或称为教学系统设计是一种实施教学系统方法的具体的可操作的积极反应;1.小步子逻辑序列;

2.要求学生做出程序。

3.及时反馈;

4.学生自定步调认知结构:广义的认知结构指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或组织,狭义的认学生学习的特点5.低的错误率。

知结构指学习者在某一特殊知识领域内1.的观念的全部内容或组织。

教学评定:教学过程中的评定是根据年龄差异性;2.间接性学习为主,直接性学习为辅;组织计划性;

3.有效性;

4.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估的过5.程。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对教育有何启学生学习的面向未来特性。

个体社会化:指个人逐渐接受一定社示?

会或群体所需要的知识经验,行为规范,答:1,有效的道德教育或者品德陶冶必价值观体系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的过程。须根据各时期道德观念发展的特征而实禀赋优异儿童:凡智力测验获得智商140施.2,对早期儿童教条式说教,忽略儿童对分以上者或在特殊性向测验有突出表现权威的看法与对需欲的满足,很容易造成者,或者创造性能力测验中得分超群者道貌岸然实则功利横行的现象.3,负责教等。均可被认为是禀赋优异的儿童。养者不应抱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的想法,反情绪困扰儿童:是指经常为莫名其妙的紧而让趁热打铁的各时期荒废过去。因为某张与顾虑所困扰的儿童。这种相当长期的一时期的道德观念若不能充分发展而欲不适应情绪反应足以影响个人正常情绪于以后补救,其功效可疑。

控制能力。

有意义学习的标准是什么?答:第一条标教学策略:是指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教准是“建立实质性联系”。其含义为新观学策略设计包括四个具体方面:课的划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观念完全等值,用分、教学顺序设计、教学活动设计及教学等值的语言不同的话表达,其关系不变。组织形式的确定。

第二条标准是新旧观念之间的联系是非形成性评定:是指一般在教和学的过程中人为的。也就是说这种关系是一条合理进行的,目的在于了解教学结果,探究教的,别人尅理解的,自然的,而非人们主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以便对教学工观强加的关系。

作进行调整的学习评定。

学生的志向水平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答:比较性组织者:指能增强似是而非的新旧1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目的在于比较新材去学习成绩的影响。,家庭对学生志向水平影响。3,受能力与自信心2,学生过料与认知结构相似材料的组织者。的影响。4,受与人对比效应影响。过度学习:指在达到最低限度领会以后,如何科学进行复习,防止遗忘?1,根据遗忘或者在达到勉强可以回忆的程度以后。对先快后慢的规律,要科学分配复习时间,某一课题继续进行学习。直观教学:实在教学中使学生通过感知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手段。

填空题:

1.界乃至中国学校教育都有巨大的影响,其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对美国、世代表作是《教育过程》

2.成熟与学习、社会环境因素、学校教育因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遗传因素、素及主观能动因素。

3.4.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提出者是巴浦洛夫 用或表现,而且能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学生对其学的的东西,不仅能重复、应推广类化,这种现象就是学习迁移 5.会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这就是练习在技能形成过程中,一般在练习的中期,曲线上的高原期

6.激发学生的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心理上的不确定性,求知欲,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之一。

7.前或预计到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焦虑是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是对当境具有一种担忧的反映倾向。

8.活性等特点。教学设计工作具有

系统性、具体性和灵9.体,聚散的集体,离散的集体根据集体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团。

结的集10.备律,练习律,效果律。桑代克提出的学习三大基本规律是

准11.新知识获得,知识的转换,检查知识是否布鲁纳认为,学习所包含的三个过程是

恰当和充实。

12.表现,即前遗忘的干扰理论认为,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干扰主要有两种

13.绪状态和意志状态学习积极性的高低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考察。注意状态、情 14.维。与创造性思维关系最密切的是

发散思15.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有意义学习的三种类型是代。表性学习,16.动作再现表征阶段,到肖像再现表征阶布鲁纳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顺序是从段,符号再现表征阶段。17.分为根据前后学习的难度差异,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

可以把迁移18.是教育目标分类,和掌握学习理论布鲁姆对教育心理学的两大主要贡献。19.衰退,和干扰遗忘产生的原因有。

生理原因,记忆痕迹20.向性学习动机强弱的标志是

活动水平,和指21.观,和语言直观直观教学的类型包括实物直观。

模象直22.又具有可变性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

稳定性23.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学习奥苏贝尔认为学习的同化模式有。

上位24.学生自我提高需要和学习过程派生的附学生成就动机的三个来源是认知需要,属需要。

25.觉和思维方式主要有心理学家杰罗姆

冲动型和反省型卡根认为,学生的知两种类型。

26.素是美国学者马杰提出,行为,条件和标准学习目标的三大要。

27.过如下过程:一个优秀学生班集体的形成,组建阶段,行核阶段,形成一般要经阶段,和发展阶段。

28.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有意义学习组织者可以分为陈两种类型。述性组

29.向性。学习动机强弱的标志是

活动水平和指30.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的方法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通过其它有关是调查法。

31.方法,在了解学生非正式群体在班集体和社会测量法作为一种简便易行的专门学校存在的状况时有较好的作用,社会测量法的提出者是莫雷诺。

33.的代表作《教育目标的分类》是心理学家

布鲁姆34.迁移作用的原因。根据他的理论,一种学桑代克从他的实验中归纳并解释了正习之所以能促进另一种学习,是因为两种学习具有完全相同的共同要素。

35.呈现形式,以便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方变式就是变换各种直观材料或事例的法。

36.习活动中心理活动队学习对象的学生学习中的注意状态是指学生在学指向和集中状态。

37.实施教学系统方法的具体的教学设计也称为教学系统设计,可操作是一种的程序。

38.是学习者,刺激情景,和反应。一个学习过程或学习事件的构成要素 39.心因动作的三类。一般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的,情感的和40.新知识获得,知识的转换和检查知识是否桑代克认为,学习所包含的三个过程是恰当和充实。

上一篇:服务报告管理规范下一篇:运销公司班组建设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