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学复习

2024-08-19

大众传播学复习(精选8篇)

大众传播学复习 篇1

一、名词解释

1.传播:所谓传播就是社会信息的流动以及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既是一种社会化的行为,又是一种人际间的关系。

2.传播学: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4.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5.传播内容:传播内容即传播信息

6.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作用对象一词并不意味着受传者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相反,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受传者同样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7.传播效果: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8.信息:

(1)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2)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指出,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9.受众:是传播活动的对象,是信息传播的接受者。

10.人际传播:是指在两者之间或者在两个以上的人之间面对面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11.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12.网络传播: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传播形式。

13.组织传播:所谓组织传播,就是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

14.解码:把接收到的符号或者代码转化为受传者可以理解的信息的过程。

15.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连续不断地发出讯息,其目的就是使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所要表达的含义,并且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

16.符号: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者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17.调查研究方法

所谓调查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为获得某一科学认识,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收集、记录、统计、分析、有关研究对象的现状或历史状况的材料,搜索所研究问题的诸多要素,揭示本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18.群体: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19.技术:即达到实践目标为目的的知识体系,其中包括操作手段和工具。

20.媒介技术:也称传播技术,指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果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21.国内传播:即一个国家社会系统内部的传播

22.国际传播:以国家为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

23.全球传播:即有国内传播又有国际传播,两者融为一体,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所进行的信息传播。

24.人内传播:即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25.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

二、填空题

1.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经历了 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代、电子传播时代、网络传播时代 四个阶段。

2.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的五个传播要素是 传者、受传者、信息、媒介、_效果.3.传播效果的类型有 短期的预期效果、短期的非预期效果、_长期的预期效果、长期的非预期效果 四种类型。

4.“媒介是人体的延伸”是 麦克卢汉 的著名观点。5.拉斯韦尔传播三功能说是指 环境监视、社会协调、社会遗产继承 功能。6.传播调查问卷由 基本项目、与调查主题相关的事实或行动项目、关于态度或意识的项目 等内容组成。

7.“把关人”概念是由 库尔特.卢因 提出的。

8.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 社会信息系统及运行规律.9.传播学研究调查问卷设计的原则是

(1)采用通俗易懂的口语体

(2)避免使用属于特殊群体的语汇或专业语汇和缩写词(3)避免使用暧昧、多义的词语

(4)避免非现实的或虚构想象式的提问(5)避免主观诱导或提问

(6)避免提问调查对象记忆模糊的问题(7)在一个问项中避免双重提问(8)留意提问顺序的影响

(9)将调查对象容易拒绝回答的问题,尽可能放在后面。

10.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的功能概括为 政治功能、经济功能、一般社会功能。11.媒介既讯息是 麦克卢汉 的论点。12 .传播过程构成的五个要素是 传播者、受传者、媒介、讯息、反馈。13.非语言符号具有 普遍性、形象性、整体性、多维性 _四大特性。14.非语言符号具有 传播态度和感情、补充与强化语句、代替语词 三大功能。

15.大众传播的六大特点为

(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5)单向传播“无反馈”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16.大众传播的一般功能为 社会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教育功能。17.组织传播是指 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

18.传播过程有哪三大特点 动态性、序列性、结构性.三、选择题

1.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D)。

A.拉斯韦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2.各地举办的报告会、演讲会、研讨会属于哪种传播?(C)A.人际传播 B.组织传播 C.群体传播 D.大众传播

3.网络传播属于哪种传播?(C)A.组织传播 B.群体传播 C.大众传播 D.人内传播

4.提出传播具有一般社会功能的传播学奠基人是?(D)A.卢因 B.霍夫兰 C.拉斯韦尔 D.施拉姆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拉斯韦尔模式五W要素的是(C)。

A.传播者 B.受传者 C.传播技巧 D.媒介

6.小组讨论,同事、亲友三五成群的聚会等属于哪种传播(C)。

A.人际传播 B.大众传播 C.群体传播 D.组织传播

7.两个人打电话是(B)。

A.单向通道 B.双向通道 C.单一通道 D.无限通道

8.网络传播诞生于(A)。

A.20世纪90年代初期 B.90年代中期 C.90年代后期 D.本世纪初期

9.提出”地球村”概念的传播学家是(D)。

A.施拉姆 B.卢因 C.霍夫兰 D.麦克卢汉

10.提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的理论的传播学家是(B)。

A.英尼斯 B.麦克卢汉 C.施拉姆 D.拉斯

11.提出大众传播环境监视、社会协调与遗产传承功能的传播学家是(A)。

A.拉斯韦尔 B.卢因 C.霍夫兰 D.麦克卢汉

12.申农是下列哪种理论的创始人(C)。

A.控制论 B.系统论 C.信息论 D.教学论

13.下列不属于拉斯韦尔传播模式5W要素的是(A)。A.噪声 B.反馈 C.媒介 D.通道

14.提出大众传播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的四功能的传播学家是(B)。

A.拉斯韦尔 B.赖特 C.霍夫兰 D.麦克卢汉

15.提出大众传播具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的传播学家是(B)。A.拉斯韦尔 B.施拉姆 C.霍夫兰 D.麦克卢汉

16.首先提出”把关人”概念的是(C)。

A.拉斯韦尔 B.赖特 C.卢因

四、问答题

1.非语言符号具有哪些特性?

答:非语言符号具有普遍性、形象性、隐含性、多维性四大特性。

2.非语言符号有哪些功能

答:非语言符号具有传播态度和感情、补充与强化语句、代替语词三大功能。

3.符号的本质是什么?

答:1)符号代表事物。不管那一类符号,归根结底它已不再是本身的真实事物,作为一种符号,他只是某种事物的代表。

2)符号的意义来自于经验。符号的意义必须从接触具体的经验中获得。

3)符号的意义因人而异、因传播环境而异。符号的意义来自于个人的经验,而任何两个人不会有相同的经验和反映,所以说,符号的意义是属于个人的,是因人而异的。随着时间的变迁,地点的转移,符号的意义也在变化。

4)符号有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符号的外延意义表示符号与事物间的代表性关系,是客观的。符号的内涵意义,则是指符号与概念之间的评价性关系。

4.简述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答: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有以下特点: a.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b.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c.它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d.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e.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5.网络传播具有哪些的特点? 答:【1】传播与更新速度快 【2】信息量大,内容丰富 【3】范围广 【4】检索方便 【5】易复制 【6】多媒体,超文本 【7】交互性 【8】低成本,高效益 【9】能够方便迅速地对读者状况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与掌握。

6.简述大众传播的基本特点。

答:(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7)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8)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9)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10)单向传播“无反馈”

(11)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7.简述人际传播的特点与社会功能。

答:特点: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 4)非制度化的传播

社会功能:人际传播是社会传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它是社会成员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实现社会协作的重要纽带,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重要工具。对个人来说,人际传播也是完善和发展自我的重要途径。人际传播的状态如何,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

8.传播效果具有哪几个层面?

答:环境认知效果;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9、传播效果有哪些类型?

答:1)短期的预期效果.包括“个人的反应”和“对媒介自主权中宣传报道活动的反应”两种.2)短期的非预期效果.这里也有“个人的自发反应”和“集合的自发反应”两类.前者指个人接触特定信息后所发生的与传播者意图无直接关系的模仿或学习行为,这些行为可能是有利于社会的,如从中学习知识或领悟人生道理;可能是反社会的,例如接触有害的传播内容所诱发的青少年犯罪等等.3)长期的预期效果.指的是就某一主题或某项事业进行的长期信息传播所产生的与传播者意图相符的累积效果.4)长期的非预期效果.指的是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持久的传播活动所产生的综合效果或客观结果.10.传播过程具有哪些特点?

答: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形式上体现为有意义的符号组合在特定渠道中的流动,实质上则是传播者与受传者的意义或精神内容的双向互动。

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传播过程中各环节和因素的作用各有先后次序,按照讯息的流向依次执行功能。

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传播过程的结构即过程中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相互关系的总体。各环节或要素本身有各自的深层结构。

11.调查研究方法的基本过程与技术(方法与步骤)是什么? 答:

1、准备阶段:【1】确定调查课程、【2】制定调查方案 【3】准备调查

2、调查实施阶段:【1】选定调查对象 【2】具体调查 【3】收集信息及数据

3、数据处理分析与总结阶段:【1】数据处理 【2】数据整理统计 【3】结论

12.内容分析法基本过程与技术(方法与步骤)是什么?

答:1)分析对象的选定。内容分析抽选出的基本单位样本是讯息

2)内容分析的解析操作。制作分类标准、确定分析单位、将讯息的各部分纳入不同类型范畴。“言及对象”和“言及方法”是两种常用的分类方法。

3)量化表示的方法。包括:出现的有无、出现的频度、传播的时间量和空间量、传播的强度。

13.实验研究的基本过程与技术(方法与步骤)是什么? 答:

1、确定实验课题。一种是假说发现型,另一种是假说验证型。

2、选定实验对象。实验对象的选择可采用抽样方法选出,也可以根据课题需要选择某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小群体。

3、制作信息测试材料。主要指作用于测试的内容材料

4、实施测试。

5、提出实验报告

14.传播学的任务是什么?

答:传播学必须通过对社会信息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良性循环的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

15.什么叫传播模式?传播模式具有哪些功能?

答:所谓模式,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法阐述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模式是对客观事物内外部机制的直观而简洁的描述,是对真实世界理论化和简约的一种表达方式,是对现实的一种同构或者预期。

传播模式的功能有:

1、构造功能

2、揭示功能

3、启发功能

4、简化功能

5、预测功能

16.谈谈你对信息的理解?

答: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17.传播学研究目的的三个层次是什么?

答:1)描述:及对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作出符合实际的描述。2)解释:及对研究对象的活动过程及特点作出解释。

3)预测与控制:根据描述与解释的结果,预测在采取某种措施或创设一定条件后,对象可能发生的变化。

18.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有哪些?

答:

1、政治功能

2、社会功能

3、经济功能

4、教育功能

19.符号有哪些基本功能?

答:(1)表达和理解功能。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目的是交流意义。

(2)传达功能。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如果不转换为具有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是不可能在时间和空间中得到传播和保存的

(3)思考功能。思考是人脑与外部信息相联系的内在意识活动,是内在的信息处理过程。

20.简述姿态(体态)的传播功能?

答:自我表达的有效媒体之一是姿态。

功能有:1)强调语言。例如讲话中配合拳手、握拳、上身前倾等动作,以加强语言的力量。

2)补充语言。在语言表达不充分的时候,起到补足语言的作用。

3)代替语言。在使用语言困难或不便明说等情况下,利用动作来传达意义。4)控制语言。这就是说,体态可以利用它们所形成的情境对语言的效果加以限制和制约。5)表达超语言的意义。在许多场合,体态或动作比语言本身更具有雄辩力。

21.象征性行为具有哪些特点?

答:1)意义转化.使象征符的第一层意义向第二层意义发生转化。2)具有智慧性.需要在某一事物和另一事物之间巧妙地建立联想关系。

3)基本能力.通过这种能力,人类能够发现宇宙和社会万事万物的象征关系,并从个别事物和眼前事物、从包罗万象的具体性和千变万化的多样性的束缚中把自己解放出来,进入一个自由的传播世界。

22.谈谈你对传播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答:传播学研究对象即社会信息系统本身。

(1)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收集、整理、传达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由此保持社会内部的联系与协调。开放性是社会信息系统执行其功能的一个重要前提。

(2)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每个子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与其他子系统互为环境,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其总体运动形成了社会信息系统的大运行。

(3)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指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是人类社会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因为人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制约,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4)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社会信息系统是以人为主体的,而人能够主动发现社会自身以及社会与自然之间的不平衡,并主动地进行调整使之实现平衡。

五 论述题

1、作为网络传播的把关人,除要遵循传统媒体的一般原则外,还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由于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发散性和相对自由性的特征,网络媒体的把关人有必要在遵循传统把关原则的基础上,对一些新问题加以注意;

(1)应当对信息的发布施加延迟发布的控制,必须对相关不良信息加以必要的过滤;(2)由于互动性强,:“斑竹”等把关人很多时候是作为参与者出现在网络媒体中,因此,这些把关人必须注意与网络传播参与者就某些把关行为达成一定的共识;

(3)由于网络信息的来源多样,虚假信息相对传统媒体比较多,因此,把关人必须严格对待相关的信息来源,对于无法把握来源可信度的住处,应该延迟发布,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核实之;

(4)应当注意对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防止网络成为不良的温床等等。

2、试述符号的本质。

答:(1)符号代表事物。不管那一类符号,归根结底它已不再是本身的真实事物,作为一种符号,他只是某种事物的代表。

(2)符号的意义来自于经验。符号的意义必须从接触具体的经验中获得。符

(3)号的意义因人而异、因传播环境而异。符号的意义来自于个人的经验,而任何两个人不会有相同的经验和反映,所以说,符号的意义是属于个人的,是因人而异的。随着时间的变迁,地点的转移,符号的意义也在变化。

(4)符号有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符号的外延意义表示符号与事物间的代表性关系,是客观的。符号的内涵意义,则是指符号与概念之间的评价性关系。

3、试述网络传播的特点及传播模式。答:网络传播的特点:(1)传播与更新速度快;(2)信息量大、内容丰富;(3)范围广;(4)检索方便;(5)易复制;(6)多媒体、超文本;(7)交互性;(8)低成本、高效益;(9)能够方便迅速地对读状况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与掌握。

4、试分析网络传播自由的利与弊。

答:网络传播自由是一把双刃剑,利与弊并存。一方面,网络传播相对于传统的传播形式,是一种全球性、多媒体、快速迅捷、互动性、个性化、内容极丰富的传播方式,在这个意义上,它是对人类传播方式的一次解放与变革,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以任何方式在网络上发布任何内容,这很好的满足了信息时代巨大的信息传播需求,有利于人们更好的行使自己的言论,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的。但是,也要看到,世界观上没有绝对的自由,网络传播自由也一样。事实上,在现实中,缺乏相应制约的网络传播已经带来了一系列危害,诸如网络病毒、黑客、网络色情、垃圾信息、邪教和恐怖网站等,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社会的安全与繁荣。同时,网络对人们日常生活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显现,网络自由有沦落为网络奴役的危险,网络病成为信息化时代的普遍症候。

5、试述群体的社会功能。

答:群体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群体是将个人和社会相连接的桥梁和中间纽带。是“局部社会”。群体帮助个人完成社会化过程。群体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使社会秩序的连续性得到保证。群体可以团结个人的力量,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6、以音频、视频、音视频、互动媒体、网络新媒体等为数字媒体的技术层次,对数字媒体技术与媒介组织加以说明与介绍。

7、组织(如企业)进行对外宣传时,可采用的传播手段与技术有哪些?

答:常见的手段有:

(1)公关宣传。公关宣传,是组织为了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建立和保持和谐关系而进行的各种宣传活动。举办大型公共活动以引起大众传媒的注意和报道、主办新闻发布会等为传媒提供报道材料,是现代公关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

公关宣传是组织对外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其作用包括使外界公众了解组织的宗旨、目的和社会意义,树立良好组织形象以及防止和解决组织与周围公众发生的矛盾和冲突等等。组织体开展公关宣传的最终目的的是广泛取得社会的支持与理解,为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

(2)广告宣传。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告是企业组织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广告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和商品的知名度,扩大企业影响,而且具有直接的促销效果。

(3)企业标识系统(CIS)宣传。CIS活动是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的统一。一方面,创建企业标识系统需要经过企业内部人员的广泛参与和讨论,围绕它的三个要素达成普遍的共识和合意;另一方面需要向外界大力宣传这些标识,使这得到社会的认知和理解。CIS宣传,主要是利用普遍接触和重复记忆机制来系统塑造企业形象的宣传活动,其效果非常显著。

常见的技术有:

(1)正反对比:现代社会要求传播者的传播内容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如果过于突出和渲染自己所倾向的事实和观点,那么很可能失去受众的信任,影响传播者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形象。因此,在传播活动中,要求传播者尽量保持立中态度,将围绕事物所表现出来的正反面信息同时展现出来,帮助受众形成对事物的全面认识和判断。当然,不是任何时候都必须同时提供正反面情况,而是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具体的决策。

(2)感情沟通:在传播活动中,结合特定的传播内容和传播环境,向受众传递一些能使之感到亲切、关怀、温情的信息,借此来拉近传、受双方的距离,为传播活动的正常进行创造有利条件。其基本策略是寻找与受传者之间主观和客观的共同点,善于站在受传者的情感立场来考虑问题和设计传播内容,使之产生得到尊重、理解和赞赏的情感效果。

(3)劝服诱导:在传播活动中以特殊方式对受众施加适当的心理压力或者利益诱导,可以使受众的注意力转向传播者希望的方向。

(4)湮没消除:这是在面临对组织不利的信息进入受众视野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一种传播方法。当出现对组织不利的信息时,组织可以通过大量传播正面信息湮没负面信息,阻断不利信息的传播,使其局限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并通过积极举措,迅速将其消除。

(5)美化和丑化:就是对自己要树立和推广的事物和形象大加赞扬和赞美,凸显其优势和长处,同时把其不足和缺点降至最低点;而对于传播者所要否定的对象加以丑化,想方设法放大其缺点和劣势。但要注意的是,美化和丑化都不能随意浮夸,而应当建立在基本事实之上,否则,必将适得其反。

(6)形象代言:这是利用某一公众形象,来作为组织传播中的代言人,面对受众推广组织的产品和理念。形象代言人必须与组织产品或理念的基本物质相吻合。通过这种方式,代言人良好的公众形象,将成为组织和产品组织形象的一个代符号,组织和产品被赋予了人性化的内涵。

8、为什么说电视是一个娱乐主导性的媒介。

答:电视是一个娱乐主导的媒介,这是由它的媒介特性决定的:电视集视听手段于一体,通过影像、画面、声音、字幕以及特技等方面的传递信息,给受众以强烈的现场感和冲击力,它不仅是人们获得新闻和信息的手段,而且是丰富的文化生活和娱乐的不要提供者。

电视的出现使得人们每天的传媒接触时间由过去的几十分钟一下子提高到了几个小时,看电视成了人们业余生活的主要内容。在电视出现以前,从来没有任何一种媒介拥有如此众多的受众和普遍的影响。

9、试述大众传播的特点。

答:(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5)大众传播的过程具有很强的单向性(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10、试对传播要素、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作以辩证关系分析。

答:(1)传播要素与传播效果

所谓传播要素,即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其包括会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这五种要素是传播过程得以成立的基本条件,在任何一种传播活动中,它们都是缺一不可的。

传播者,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传播者的观念思想理念、文化背景知识水平、倾向、认识喜好、反感等,在传播过程中都会影响到传播效果,如大家都知道“海飞丝”是去屑的洗发水,而宝洁在做“海飞丝”这款洗发水的广告时,一直都是无论这洗发水是什么味道的,或者用了什么样的先进技术,都会强调它有去屑的功能,这样就使得大多数消费者都知道“海飞丝”是一款针对去屑的洗发水了,然后可能就会去购买使用,宝洁这个传播者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定的传播效果。受传者,即传播者的作用对象。作用对象并不是一直处于被动状态,相反,它也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受传者在收到传播者所传的信息时,会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家庭、社会、价格、气质和志向等等,作出相应的反馈,即传播者所需的传播效果。如在选取班干部投票环节时,同学们会根据自己对竞选人在平常生活中的交流感受,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符不符合我心中的班干形象等,作出选择并投票,这就能关系到最终的成功选举人是谁。

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讯息可以是语言、符号、图画、图像、动态的、静态的,甚至标识、商标、图徽等等,它们都是一些讯息。讯息能极大地影响到传播效果,如交通指示灯,红灯停,绿灯行,黄灯要注意,行使在路上人们必须根据指示灯的颜色前行,不然就会出交通状况。

媒介,即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商家在给产品做广告时,都会根据产品的市场情况做不同的广告宣传方式。如奢侈品,是一种非生活必需品,它的广告跟名牌用品的广告很不一样,也很少上电视做广告,因为商家针对奢侈品的市场人大群都是高端人士,它就无需在电视这种大众化传播平台上做宣传,一般是在一些高端的杂志上做广告。所以人们在传播时,有必要通过适当的媒介传播相应的内容,才能更好地达到一定的传播效果。

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者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反馈是传播效果的直接显示。

(2)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传播技巧指的是在说服性传播活动中为有效地达到预期目的而采用的策略方法。根据传播学理论,为了求得更好的传播效果,传播者应该根据这些理论深刻剖析受众的心理,运用一定的传播技巧,针对传播目的或意图,来进行传播。传播技巧需正确使用,才能达到良性的传播效果。加多宝代理的王老吉就是一个很好的战例,加多宝代理之前的王老吉上市很多年都无人问津,而加多宝代理之后使用正确而有力的海量宣传战略,不但让王老吉的销量如日中天,而且还打造了王老吉的品牌形象,让它成为众所周知的大品牌。电视上也经常出现一些不道德的、滥俗广告,如用明星的名字的谐音做药品的名字、用外国明星的照片作为医院的某科的代言人等,这些传播技巧都是不合适的,常常会给社会带来反面影响。

传播技巧有很多,每一种传播技巧都有利和弊,我们一定要根据传播目的,使用正确的传播技巧,达到正面的传播效果。

11、试述人内传播过程,并说明其传播要素。

答:人内传播过程:一个人通过自己的感官接收外部世界的信息,在体内尤其是通过大脑来处理这些信息,并把处理的结果转化为信息,输出信息。

人内传播要素:

(1)感觉:分为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等,是人内传播的出发点。

(2)知觉:即感觉的集合,或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特征和本质属性的认识。(3)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4)概念: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

(5)判断: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进行定性的思维活动,它是在驾驭表征和概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产生的。

(6)推理:从已知的事物属性和关系中导出未知的属性和关系的思维活动。

12、试举例说明共通意义空间在传播中有哪些作用?

答:(1)一个法国人与一个中国人交流,如果双方没有共同的语言,这个交流就无法进行,此时,传播中使用的语言成为双方的共通意义空间。

(2)交谈中专业术语并不是人人都能听懂,因为这些专业术语不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共通意义空间内,只有我们刻意学习了这些专业知识,一人得道与专业人士的共通意义空间,我们才能和他们畅所欲言。

(3)欧美国家朋友或家人见面时,会用亲脸或亲嘴以示友好,但在中国人看来,这些举动只能在男女朋友的亲密关系中才能进行以表爱意,大部分中国人会用扬来以示友好,此时,文化背景成为共通意义空间,如果双方不了解共同的文化背景,就会闹出笑话来。

13、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运用体态语来表达自己的传播目的?

答:运用体态语可以使传播形象化,有利于传播效果。人们可以暂时不用言语,但确无时无刻不在使用体态语。体态语在教学过程中,有调控、反馈、辅助、化难为易、激趣等功能。所以在老师在课堂上应该适当的使用体态语来提高教学效果。这里从手势语、表情语、空间距离语、消极体态语四个方面来分析老师的教学传播。

(1)手势语

对于学生出色的回答了老师的问题,老师可翘向其竖起大拇指表赞赏。讲到重点时,可用食指指点动几下黑板,使其集中精力,从而达到突出重点、难点的目的。当老师要某位同学起立回答问题时,应该用手掌平伸向上运动的手势来要求学生直立回答,而不应该只是伸出食指来指点学生起立,像这样的手势还有强制和命令的色彩,会让学生潜意识里产生一种被审问感。老师需要用恰当的手势语来表情达意。

(2)表情语

老师除了要注意手势外,其面部表情语,眼神也值得注意,即要讲求眼神的艺术。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分配自身表情,教师的表情对学生很重要,在教学中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受到老师目光的注意,对优生给予信任、鼓励并高标准要求的面孔,给差生以关怀、期待和耐心帮助的脸庞,如此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积极投入学习,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3)空间距离语

教师在课堂所处的位置不同,与学生的远近距离都会给学生不同的心理感觉。教师在讲台下边走动、边沉思,学生也会随着教师的身影,集中精力、反馈信息、思考问题,从而学到知识。教师距离学生太近,学生思维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约束,太远了又不太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教师要求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不应该靠近学生,以免给学生造成紧张感。学生做小动作时,老师没停止讲课,而是边讲边走到其身边。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动作代替了言语批评,所收到的效果大大强于言语行为,因为这样既避免了对其他同学的干扰又不损害做小动作的学生的自尊心。

(4)消极体态语

消极的体态语指损坏教师形象,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是与教学目的背道而驰的。

教学时头仰向天,目光总是注视着后面的黑板,很少与学生的目光交流。这样会给学生一种高傲的感觉,不利于教学的展开的。

教师在课堂上或与学生谈话时,有时会用手抠鼻孔、挠头皮等,这些行为给人一种不文雅的印象。

腿部抖动,有些教师讲话时,喜欢一脚踏在讲台的横木上并不停的抖动;采取坐姿时,将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不停抖动,笔者认为这样会给学生留下轻浮、不稳重的印象。

从以上四个方面可以知道体态语对教学的影响之大。首先,要求动作体态语的综合运用必须达到和谐统一,眼神、表情、手势、姿态等,只有密切配合才相得益彰。其次,教师体态语要与有声言语协调一致,在实际课堂中,如果伴随同一言语的体态语不同,则产生迥然不同的语义效果。体态语言是否准确、规范,关系到教师的形象和对学生的感召力。

总之,教师必须创造和运用体态语,遵循“一法为主、多法相辅”的教学方法优化原则,使语言艺术与非语言艺术得到完美的结合,使体态语因素与多种教学媒体、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协调运用,教学这样的传播目的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14、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学好传播学?

答:(1)熟练掌握传播学的五要素(传播者、受传者、媒介、讯息、反馈)。(2)灵活运用各种媒体来学习传播知识。(3)熟练掌握传播的各种手段。

(4)针对具体的人群,实施恰当适时的信息传播活动。(5)正确评价他人的传播(手段、技巧、方法),虚心向他人学习传播方法、技巧,以提高传播效果。

六、应用题

1.某网络学院,委托你对该院下设的网络学习中心,进行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动机与能力调查:

(1)试分析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2)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3)试设计出对应的该调查研究方法的调查问卷。答:(1)主要内容:在网络环境下,学生们的学习动机与学习能力的主要情况,学习动机主要包括学习知识与技能,获取文凭,交朋友,调整工作等,学习能力主要包括信息素养的能力与自主协作、探究等网络传播下的能力理论知识,与基础知识。

(2)调查研究方法

(3)为了充分了解网络学员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动机与学习能力做一个调查,希望给予配合。

一、关于网络下的学习动机

1.参加网络学院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2.请问你参加网络学院学习的动机是什么? 3.你对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有兴趣吗?

4.你认为我们学校的网络学习的平台使用方便吗? 5.你认为我们学校的学习导航好用吗?

6.你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经常遇到的哪些问题? 7.你认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资源好何? 二.关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能力

1.你认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对你的信息素养能力是否有帮助? 2.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对你的自主学习、探究等有益吗? 3.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是否提高了你的理论知识与基础知识?

2.亮亮在妈妈的身后叫“妈妈“,妈妈没有答应,继续往前走。试分析此过程中有没有传播现象,为什么?如果有,属于哪种传播?

答:(1)根据传播的定义,生命不息,传播不止,所以,这个过程中肯定存在传播现象。(2)首先,肯定存在内向传播,比如亮亮的思考:妈妈为什么没有应?其次,存在人际传播,如:妈妈听到但没有答应。

(3)如果亮亮的妈妈听到了亮亮的呼喊而不作应答,其实这就是她对亮亮呼喊的应答,这已构成人际传播(人对人的传播)。如果她没有听到,则构不成人际传播(人对人的传播)。

3.某社区委托你对该社区进行成人学习动机与能力的调查。

(1)试分析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2)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能较为恰当?

(3)试根据你所才用的调查研究方法,设计出具体的调查问卷。答:(1)主要内容:对成人学习动机进行分析,了解不同年龄层次的成年人的专业、职业、学习方式等。(2)调查研究法(3)调查问卷内容: 您好!这份调查问卷的目的在于了解成人的学习动机,希望您能先详细阅读真题再作答(对于您所填写的答案,我们会做到绝对保密)。1.您为什么要参加成人学习? 2.您参加成人学习的动机是什么? 3.您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困惑? 4.您对成人学习有什么看法? 5.成人学习对您有什么帮助? 6.您觉得成人学习的环境理想吗?

4.某学校为了更好的制定出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以使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和市场职业岗位需求,特委托你做一调查。

(1)试分析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才能更好的完成你的调查?

(3)试根据你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设计出具体的调查问卷。答:主要内容:(1)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所从事的行业?(2)行业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的技术要求有哪些?(3)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就业的岗位?(4)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对数字媒体行业规范、市场需求与数字媒体产品开发项目策划与管理的相关理论是否熟悉?(5)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对自己专业和可就业行业的未来发展有什么看法。(6)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应届毕业生的拓展创新能力如何?

调查研究法

调查问卷:

您好!这份调查问卷的目的在于了解你们的专业能力和市场职业岗位的需求关系希,希望您能详细作答。

1.在专业方面的问题上,你觉得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 2.毕业后,您希望去哪个地方工作? 3.对于专业的技术,您掌握的如何? 4.在应聘之前,您作了哪些准备?

5.您希望工作中经常得到前辈的指点吗? 6.谈谈您对人才培养方案的看法?

5.某县教育局委托你去一个贫困乡镇做关于城乡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问题调查。

(1)试分析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才能更好的完成你的调查?

(3)试根据你所采用的调查研究方法,设计出具体的调查问卷。答:(1)主要内容: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比较,如:教师学历、教师水平、教学风格、学校教学器材的配置、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学管理方式、教学系统等。(2)调查研究法(3)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您好!教育局为了解各地教育发展情况,并更好地发展当地教育,特地制作此调查问卷,想了解一些关于教育教学的情况,希望你能根据事实回答,谢谢合作!1.你在城市还是农村学校接受教育学习?

2.你学得你与城市(农村)的学生所受的教育情况相关大吗? 3.你的大部分老师的学历是什么? 4.你觉得你所在学校的管理水平如何? 5.你对你所在学校的教育理念了解吗? 6.你满意自己的现在学校的学习环境吗?

7.如果你的某门学科成绩不理想,父母会让你去上补习班吗? 8.周末、假日的时候,父母会让你去上兴趣班吗? 9.对你现在所就读的学校,你对其有什么建议或看法?

大众传播学复习 篇2

1 大众媒介对大众武术传播的影响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自从武打片《少林寺》上映后,又推出了《武松》、《武林志》等武打影片,使武术的名声大震。地方武术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掀起了全国的习武热潮,这与电影、电视艺术的强大而独特渲染作用密不可分。当时曾有不少青少年不远万里去少林寺学武,这虽然是盲从现象,但的确也说明了影视艺术对人们习武的影响。当时报纸、广播让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接收到有关习武健身、娱乐的信息。特别是《武林》、《武当》、《中华武术》等武术刊物的相继出现,把有关武术的新闻、信息、功法等内容都清楚、细致地呈现在每个人的眼前,使人们既能受到习武人事迹的鼓舞,又能方便地满足习武的要求,有效地推动了武术的普及与发展。[3]

1.1 图书:最古老的大众媒介

正是由于图书的出现才使武术得以传播发展,使武术的精华得以继承和发扬。武术图书是传承武术文化的重要途径。古代的武术理论能够流传至今,武术图书的贡献是最大的。现代人可以从武术典籍中研究古代武术的经验理论,使其更好地促进武术的发展。例如《纪效新书》、《手臂录》、《武备志》、《耕余剩技》等重要典籍在现代武术研究中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促进武术更好地传播。武术图书在现代社会出版很多,但大多数为技术解释性书籍,理论性尚有不足,缺乏经典性论著。当然,也出现了许多对武术传播起重要作用的图书,如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审定的《武术》教材、《武术理论基础》、徐才先生主编的《武术学概论》、康戈武先生编著的《中国武术实用大全》、邱丕相教授主编的《中国武术教程》等都属于现代武术图书中的重要著述。武术图书中还有一类是武侠图书,它对武术的传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如金庸的武侠小说、古龙的武侠,使更多的大众从中了解武术,进而习练武术,从而促进武术的传播。

1.2 影视:大众媒介霸主

武术影视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都产生巨大的影响,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的《少林寺》,曾是当时“武术热”形成的主要原因。武术影视对人们武术意识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消极的作用,因为武术影视中的超现实效果会对现实社会中的武术形成反差,从而使人们对从武术影视中获得的神秘感消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武术的现实传播。我们应多拍摄一些贴近实际,有利于武术发展的影视。

1.3 报纸:最早的大众媒介

报纸的实效性好,覆盖面广,在社会上影响大。尤其是具有权威性的报纸,对事物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在报纸上有关武术的报道较少,和足球、篮球相比,真是微不足道。适逢重大赛事可能有所增加,但和其他项目比较还略显不足。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经常性的报道能够形成人们讨论和关注的话题,从而占据人们心目中的一席之地,报道的少则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可见,武术界一定要培养自己的记者,并与报业多合作,对武术进行长期的报道,这对武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4 杂志:知识的仓库

杂志又称期刊,它有以下要素构成:(1)刊名(或具有同一标题);(2)连续出版;(3)每年至少出一期,用卷、期或年、月顺序编号,或注明出版日期;(4)众多作者的作品汇编成册。武术杂志大致分三类:一类是纯粹型武术杂志,如《中华武术》、《武林》、《精武》、《武魂》、《武当》、《少林与太极》等;另一类是混合型杂志,如《拳击与格斗》、《搏击》等;最后一类是学术期刊,其中刊登了有关武术的学术论文,如《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等。从武术文化的积累来说,它们是武术文献资料的载体,是武术发展的记录者。武术在历史的发展中,每个时期都会有新的理论出现,需要记录下来并流传后世。这种文化积累的作用虽然图书也可以做,但实效性得不到保障。报纸只能做简单报道,保存性差,而杂志兼有两者的优点。从武术文化传播来看,武术杂志在传播武术知识、介绍武术技能、促进武术信息的交流与提供休闲娱乐方面有重要作用。

1.5 广播:耳边的伙伴[4]

广播可以说还落后于报纸,这是一个有待开发的武术传播途径。因为广播具有很多传播的优点,实效性强、覆盖面广、群众性好等,广播对武术的传播具有很好的效果。

1.6 网络:信息的渠道

随着互联网在国内外的不断普及,网络武术也在迅速发展。现在国家武术主管部门已经有了官方网站,地方有地方的武术网站、网页,他们都通过网络传播武术信息。随着电脑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网络在传播武术中,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5]网络传播代表了今后信息传播的一个趋势,因此必须得到重视。体育部门要重视网络建设,应该把加强武术网站的建设作为重要工作对待。一方面我们巩固传统领域,不能丢弃传统媒介对武术的传播,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开拓网络阵地。针对不同受众的特点,采用声音、图象、漫画、卡通、影视为一体的表现手法,潜移默化地开展武术的传播活动。

社会已经被纳入了大众媒介之中,大众武术当然也不可避免的受其影响。“人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听收音机、看电视、看电影,阅读报纸、杂志,参与这样那样形式的媒介文化。因此,媒介文化开始主宰日常生活,成为无处不在的背景,而且也是对我们的注意力和行为极具吸引力的前景,一些人认为媒介文化正在瓦解人的潜能和创造力。”[6]可见,媒介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要充分利用媒介的重要功能发展大众武术,促进大众武术的普及推广。

2 社会传播对大众武术流行的促进

在社会允许的范围内,一种社会性行为,作为一种新颖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广泛传播于社会大众之中,并形成一定规模的现象,即为流行。[7]大众武术在当今社会的流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它是武术普及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是我国社会发展和武术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人的心理需要和社会需求的综合社会心理表现。它标志着我国人民生活观念、方式的变革和进步。大众武术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虽然其流行有人为制造的可能,但大众武术的流行与社会传播有直接的联系。

2.1 社会传播与大众武术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观念、生活方式的改变,大众武术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其流行也已不再是仅停留在有关职能部门的计划与实施的单一途径上。因为人们总要创造新的生活,丰富生活内容。作为一种新文化、新观念的追求,人们在各种信息的刺激下,根据不同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去确定自己的“流行色”。社会传播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网络传播。

2.1.1 人际传播与大众武术

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交流思想感情的活动。[8]它既可以是面对面的交流沟通;也可以是借助传播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人际传播的特点是:(1)传播通常发生在熟人之间;(2)信息的交流直接、快速、集中;(3)能在短时间内改变参与者的态度和行为。对个人而言,在他学习、参与大众武术,接受社会化的过程中,父母、家庭、教师、同伴等都对其行为的发展和心理的定型起了重要的作用。人际传播对大众武术参与者的态度、行为起引导和定向作用。而且,大众武术本身就是人际交往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它既能进行良好的人际沟通,又能满足自身的多种需要。因此,人际传播可以促进大众武术的流行,大众武术也有利于人际传播。

2.1.2 组织传播与大众武术

组织传播即组织成员之间或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9]组织传播对于大众武术的流行作用,是通过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因为,社会传播可以向组织提供大众武术的有关信息;组织传播可以为成员开展各自角色行为提供信息,给成员的大众武术行为增加动力;并由此促进成员对组织活动的参与,使组织目标容易达成。同时,宣传组织的大众武术形象,颂扬大众武术骨干的模范作用,就能形成较大规模的大众武术流行。大众武术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促进相互交流,增强凝聚力,形成群体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对任何组织的稳定、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

2.1.3 大众传播与大众武术

大众传播是指通过书籍、报纸、杂志、电影、电视、广播等等媒体进行的传播。其特点是:(1)传播对象面广量大,分布广泛;(2)传递信息快速、公开;(3)对接受者的立场、观点、态度、行为等产生影响。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日益复杂化和现代化,以及具有的生产信息和复制信息的能力,使得它对政治、经济、文化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由于大众武术的流行和普及是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因此,从大众传播服务于国家而言,它可以传播、执行、宣传国家的有关武术的法规、政策,协调社会行动。从服务于大众而言,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国家的政策,学习大众武术的知识、方法,改变生活观念。实际上,大众传播为大众武术提供了社会化的有效途径,使人们了解全社会大众武术的发展,获取各种有关大众武术的信息、知识。特别是在大赛期间,大众传播会对人们的习武态度、行为将产生重大影响。当然,大众传播要真正取得促进、普及大众武术的效果,必须以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作为补充。只有把这几种传播形态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合理使用,传播活动才将富有成效。

2.1.4 网络传播与大众武术

网络传播是指通过因特网进行的传播。传播速度快,影响较大。网络传媒把社会舆论当作传播现象,引导社会潮流,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公众心目中可以形成舆论标准。网络传媒通过对人们观念、态度的影响,改变人们对某种事物的认知,从而影响人们的某种行为。这本身就是一个刺激产生需要,进而从事某种行为的过程。网络为武术的传播提供更大的空间,把人们无法亲身体会的信息、知识、图景动态地呈现在大众面前,激发了人们对武术价值的认同,扩大武术的传播范围,形成了“花钱买健康”的新型消费观和从众行动,从而更好地促进大众武术的流行普及。网络是促进武术发展流行的“好风”。

2.2 社会传播对大众武术流行的作用

2.2.1 社会传播是大众武术流行的基础[10]

现代传播媒介能使大众武术的流行现象昭示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将其流行现象转换成各种各样的信号,以声、光、电、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给人们以多方面的刺激,增加了人们了解流行的广度、深度和速度。刺激、诱导人们与之相适应,形成从众行动,使其流行现象得以成立。可以说,没有传播,大众武术行为的流行既“流不动”,也“行不了”。这样,社会传播就构成了大众武术流行的基础。

2.2.2 社会传播是促进大众武术传播的推动力

社会传播不仅提供有关大众武术的新信息,还及时报道其流行被采用的实际情况,告知人们进行大众武术活动的实用性及效果,指导人们的行动。这样就会促使那些关心大众武术流行但仍未参与的人们尽快参与,从而扩大参与者的队伍。因此,社会传播具有促进大众武术流行普及,造成更大规模流行现象的推动作用。

2.2.3 社会传播影响着大众武术流行现象的兴衰

新奇性是大众武术流行的主要特征之一,它同时又是保证社会传媒获得更多的接受者、更大的影响力的必要条件之一,这就导致社会传播媒介不可避免地要不断地搜集新素材,提供新信息。特别是在现实生活中,社会传播在一定意义上是制造流行的工具,它除了助长已被社会认可的流行现象之外,还可根据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设置议题”来制造流行。传播信息要科学、真实,使人们要对传媒有起码的信任感,树立社会传播的权威性。否则,将引起反作用,导致流行的褪色。因此,要发挥社会传播对大众武术从流行到普及的作用。必须遵循社会传播的基本原则。

2.3 促进大众武术流行的传播原则

科学、合理的传播原则,对大众武术的流行和大众武术的普及,具有良好的规范作用、导向作用和保证作用。因此,只有掌握并遵循传播原则,才能实现对大众武术流行的促进作用。

2.3.1 传播可信性

为了大众武术的普及,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大众武术的流行队伍中来,以促进身心健康,达到全民健身的目的,就要求传播活动中的信息,内容应真实可靠,符合人们的生活实际。应详尽地介绍、客观的评价锻炼效果、方法,使大众能更加真实地感受到自身的变化和参与的成就,才能有效地促进流行。如当今在公园、街头及各社区开展的太极拳(剑)、木兰拳(扇)等大众武术项目就是在人们信任、认可的情况下得以流行的。

2.3.2 传播针对性

在进行武术科学知识、方法的传播中,因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素养的人会有不同的心理需要,所以应根据不同对象的个性特点和认识水平,恰当地选择传播内容、形式和技巧。这才有利于提高信息传播的贴近性和吻合性,有利于增强大众武术活动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如“河南武林风”栏目由于在内容、形式上很大程度地满足了武迷的需要,就真正成为了“武迷每周的节日”。

2.3.3 传播有序性

社会传播媒介应根据大众武术信息的特点、结构,有次序、有步骤地进行传播。有序性原则反映在传播内容上,要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由点到面;反映在传播过程上,应循序渐进,有张有弛;反映在传播组织上,要求在传播活动时应有计划、有领导、有检查、有总结。总之,不论是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还是网络传播,都应按照一定步骤、顺序有条不紊的进行。如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八式、十六式、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等,都是较好地按有序的原则进行的,使人们能普遍的接受,而得以普及。

2.3.4 传播协同性

各种社会传播形态必须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并处理好传播与接受的关系,使传播活动处于协同操作、相互促进的状态之中,才能有效地促进大众武术的普及。因为,大众传播虽然能在短时期内提供大量的、全方位的大众武术信息,以及大众武术流行的情况,对大众产生影响。但真正促使人们参与大众武术某种项目时,更多是受朋友、同事等周围人对大众武术评价的影响。而组织传播能有领导、有组织的进行,并具有这一事实上的规模性和同一性,故有利于大众武术的流行。象《全民健民计划》的家喻户晓,都充分体现了各种社会传播形式的紧密配合,相互协调的作用。

2.3.5 传播适量性

社会传播中所传递的大众武术信息量一定要适合人们的感知、消化能力,应尽量避免信息量的过多或不足。因为,人们面对的信息量愈多、愈复杂,所需要的感知、消化的时间就愈长,并难以做出判断,也就愈容易引起厌烦;相反,面对的信息量少、单调,又不能引起人们对大众武术的重视和足够的了解。所以,只有在一定的限度和尺度中的信息量,才是最适合的信息量。比如对“世界杯”的宣传、报道,成了所有传播媒介的热点,电视、广播、报刊、杂志不遗余力;在机关、单位、学校、街头巷尾,人们见面无不以此为题。这虽然满足了球迷的需要,但未必就能为我国的体育运动普及创造好的外部环境,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引起人们对此的拮抗行为。为了能够真正利用各种社会传播形态促进大众武术的流行和普及,必须要综合利用各种传播原则。

3 结语

在现代社会中,行为方式也好,思维方式也好,人们都是先在日常生活中对其赋予概念,通过对环境的适应,判断其效果后再付诸行动。因此,社会传播首先利用网络传播和大众传播媒介对大众武术赋予了新的价值概念,然后利用组织传播形式进行引导、教育;最后利用人际传播的吸引、鼓励,使人们采用、参与大众武术的流行,并从中尝试新的生活方式,而逐渐养成习惯,以最终达到大众武术的普及。所以,社会传播是促进大众武术流行的基础和推动力,可以说没有社会传播,就没有大众武术的流行,更没有武术的普及。

摘要:媒介是传承人类文明的最重要的物质载体。社会已经被纳入了大众媒介之中,大众武术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了大众媒介在大众武术传播中的重要作用。研究表明:社会传播是大众武术传播的基础;社会传播是促进大众武术传播的推动力;社会传播影响着大众武术流行现象的兴衰。

关键词:大众媒介,大众武术,传播

参考文献

[1][4]邵培仁,海阔著.大众传媒通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约翰.费斯克.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3]于春岭.20世纪80年代形成武术热的原因[J].体育学刊,2001(5).

[5]郭玉成.武术传播的理论与对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3.

[6]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日]川本胜,郭玉锦译.流行的社会心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8][9]沙莲香.传播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重视传播大众文化 篇3

中国文化五千年来绵延不衰,自中世纪以来,中国哲学、思想、审美方式和价值观等对近代世界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文化走出去,其目的是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和谐共处。应该看到,这些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世界对于中国的了解正在加深。但显然,人们仍然强烈地感受到文化影响力不足所带来的挑战。一方面中国的价值观和文化精神尚未获得更多的全球性的理解和认知;另一方面我们的文化传播还没有得到广泛的接受。这些情况在中国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成为我们在全球发展进程中的瓶颈。

如何突破这一瓶颈,如何努力取得更多扎实的进展?文化传播效果要立竿见影并不现实,当务之急是立足当下现实,扎实做好基础工作,在长期而耐心的努力中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

我以为,在跨文化传播方面需要更为灵活的思路。首先,在内容上需要“两条腿走路”,在重视经典文化、精英文化传播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大众文化的传播。大众文化的传播往往比经典文化的传播更加容易,传播过程中存在的“文化折扣”也更少,而文化折扣越少,就越容易被人理解,流行音乐、电视剧、电影、流行文化以及明星的传播力等,都应该得到我们的重视。一些在文化传播方面具有高度全球性或区域性影响力,被认为文化“软实力”较强的国家,如美国、韩国等等,无不是以大众文化的传播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内容,且传播渠道灵活多样。以前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些方面,认为传播就要传播经典文化、高雅文化。诚然,经典文化、高雅文化是需要传播的,但与此同时,我们要将大众文化放在我们的文化传播、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位置上。

在传播路径上,要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并重。

让中国社会内部先感悟到我们文化的活力,是走出去的前提。中国本土市场是全球最好的市场,中国互联网发展迅猛,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使得中国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不断扩大。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和“80后”“90后”的年轻人,是文化消费的主体,对中国本土的文化市场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我们首先要把握住这些主流消费群体,让他们对我们本土的文化产品感兴趣,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才能进一步带动消费,活跃本土文化市场。有了本土市场的基础之后,再逐步向国际市场扩展。本土市场的活力其实是“走出去”的最好根基。

中国文化走出去无疑面临很多挑战,复杂因素的叠加使文化博弈既是“软实力”的较量,也是“硬实力”的竞争。在努力跻身西方文化市场的同时,我们应给予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更大的重视。这些国家的生活方式,包括在传统与现实间产生的矛盾和问题,与当下中国相近;新兴或亚太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国家与我们文化接近,对于中国的发展道路、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有相当认同。在这样的国家和地区传播文化相对容易,以此为基础,也便于中国文化逐渐向其他市场扩展。

大众传播学论文 篇4

专业: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 姓名:陈琪元

大众传播学和当今的娱乐文化问题

当今社会,新闻的即时传播性已经在各种媒体的发展中不断增强,铺天盖地的信息轰炸不停地侵蚀着人们的独立思考,查找信息能力,就日常社会,政治,经济新闻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套路,不会在媒体中有过更大的影响。但是娱乐不一样,娱乐新闻就是在人们的茶余饭后消遣的一种小料,它的出现就是面对那些青春懵懂的少男少女和一大批对于明星有着狂热追求崇拜的粉丝,但是更多就是在智能手机,网络普及中利用碎片化时间去打发时间的各年龄段,各阶层的人们,所以娱乐新闻就有很多的受众,也就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的影响力比较热点。笔者通过对近期的一系列的娱乐新闻的思考,探讨下在当今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下,娱乐新闻的发展之路该如何走,该向哪里走。

就大众传播学而言,分为以下五个因素:

第一个要素是传播主体,如传道授业的教师、写诗作文的艺术家、穿梭于国际舞台的外交官、各类媒体的从业人员等。任何一个传播事件都离不开传播主体,正如任何一场演出都离不开演员。

第二个要素是传播内容,如记者的报道、私人的闲谈、部门的文

编审和发布等。比如娱乐新闻,那些在闪光灯闪烁下的明星们就是主体,为了追求商业利益,吸引受众的眼球,制造假新闻、黑色新闻、黄色事件、明星绯闻……娱乐圈在受众的眼中不再光鲜,娱乐新闻人形象也大打折扣,一股恶性自由之风在娱乐新闻人中肆意蔓延,这就是主体的影响,娱乐明星为了博得版面头条,报刊杂志为了吸引人的眼球,就无底线的做作新闻。近些年的娱乐无厘头事件就是有的为一夜出名的明星和狗仔队联手炮制的。

娱乐传播内容就是和娱乐传播主体是息息相关的,从学术角度来看娱乐新闻,肯定不同于过去我们习以为常的严肃的政治新闻,甚至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国内,社会新闻也有很大不同。娱乐新闻现在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庞大的新闻品种。那么娱乐新闻的传播内容究竟是什么呢? 从政治新闻到社会新闻再到娱乐新闻它们中间是有一种逻辑关系的。社会新闻与西方的时事新闻有较为相通之处。现如今 ,我们看到的社会新闻即那些政治性较弱,好奇心较浓,趣味性较强的新闻,大部分成为奇闻轶事,花边新闻的代名词,突出的是事件的反常性。如果说今天的社会新闻内容还符合传统的新闻定义的话,那么今天的娱乐新闻内容已经很难用新闻的定义来衡量了。如果说受众需要的就是新闻内容,那么娱乐新闻内容无疑具有相当大的市场。但是,如果用经典的新闻定义来看,娱乐新闻不只是要素不全,它甚至更像是虚拟炮制出来的新闻。它描述的新闻常常是静态的,是关于某些人物的某种变化,比如某个明星的头发形状又变化了,某个名人又有什么言论了,某明星和某明星婚恋了,等等。可以发现,明星绯闻,感

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消遣。娱乐新闻更多地提供了一些轻松活泼的文化休闲方式,用戏弄搞笑、调侃玩耍的方式带给人们信息,满足了受众的享乐和消遣的心理需求。同其他娱乐相比,娱乐化媒体的娱乐搞笑、煽情刺激的节目形式、报道手段无疑更为广泛和简单,它们提供娱乐新闻和其它轻松休闲的节目,用轻松活泼的语言和幽默的风格营造出娱乐氛围,为受众带来情绪上的解放感。在调笑、戏说中,人们的压抑情绪得以转移,精神压力得到了缓解。由于受众缓释压力、转换心理情绪需求和融洽人际关系需求的存在,决定了对娱乐新闻的需求,这也正是娱乐新闻受欢迎的原始动因。新闻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也不例外,它使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的时候,关注眼前和个人的境遇和感受,满足自我宣泄与表达的需求,使其忘却愁苦和烦恼。新闻娱乐化的潮流正好为受众开辟了一块进行精神消费的空间,人们在这个空间中可以尽情地享受娱乐新闻产品,从中获得一种宣泄,一种消遣,一种娱乐,当然它也具有一种“情报站” 的功能,满足某些人的偷窥心理。所以,娱乐新闻因能满足人们的一时快感而广泛流行就自在人的情理之中了。

传播效果的影响就不言而喻了,在当代信息传播不断高技术化的时代,传播效果是一个值得深究的课题。传媒产业掌握了大部分的话语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舆论的走向,但是现在在娱乐传媒的这些泛滥的信息里面,人们已经跟随者舆论的导向,而失去了自己的判断能力,只是单方面的跟风,无聊,追绯闻,追八卦,形成了一种人论我论,人云亦云的状况。我们追求信息化,追求方便快捷,但是一

二。湖南卫视以“打造中国最具活力的电视娱乐品牌”为目标,突出“快乐中国”的理念,其《快乐大本营》等节目如一阵“快乐旋风”刮遍全国,掀起了快乐、欢乐的热潮。但是在娱乐性节目中明显存在着过度娱乐化的倾向,在提出“娱乐至死”的口号中呈现出泛娱乐化的倾向,在娱乐大众的口号中却常常呈现出“愚乐”大众的境况。有的电视节目还被勒令停播,就呈现出节目在过度娱乐化中,内容格调低下、曲目庸俗媚俗的状况。第二,在迎合市场中呈现出过于低俗化倾向。娱乐新闻呈现出迎合市场迎合受众的趋向,缺乏在普及中提高的视野,却注重迎合市井小民的趣味,往往呈现出低俗化倾向,不停挑战着社会的道德底线。在充满直白性的节目中令人叹为观止,在感官刺激中产生视觉污染,比如《非诚勿扰》里面的大胆露骨的对白。甚至新闻报道也呈现出低俗化的倾向,故意渲染一些残暴凶杀案的细节,津津乐道于某些人间悲剧的色情与暴力,将人们痛苦的经历戏剧化、娱乐化,在不择手段的市场竞争中呈现出低俗化倾向。第三,在追逐时尚中呈现出极端窥秘化倾向。为了迎合受众进而掌控市场,某些娱乐新闻揣摩受众追逐时尚的心态,将关于名人、明星的节目放在十分重要的位臵,娱乐新闻成为一些大众传媒的主打内容,窥探明星隐私、爆炒明星绯闻就成为某些传媒报刊的制胜法宝,或捕风捉影、危言耸听,或道听途说、张冠李戴,或断章取义、别出心裁,或夸大其辞、哗众取宠,在满足受众的时尚心态、追星心理中,扩大市场的份额。就如前一段的“文章出轨事件”一样,让娱乐传媒,新闻报刊成了飞短流长、打探隐私、传播绯闻、炮制奇谈怪论的圣地。我们观

能为其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起到其应有的重要作用,在不断推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优秀文化产品中,引导文化市场与文化消费健康迅速的发展,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与社会风气,为中国与世界文明的发展留下诸多文化精品。

参考书目

1、麦克卢汉(加),《人的延伸—媒众通论》

大众传播学网上随机考试样题 篇5

第一章

绪论

一、单选题

1、人类传播所使用的第一个媒介是()。A口语 B文字 C印刷 D电子

2、人类传播历史上的第四个发展阶段是()A 口语 B文字 C印刷 D电子

3、人类传播的第二种媒介是()。A口语 B 印刷 C文字 D电子

4、文字起源于()。

A音乐 B算数 C天文 D绘画

5、象形字是由()演变来的。A音乐 B绘画C天文 D算数

二、多项选择题

1、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有()阶段。

A口语传播时代 B文字传播时代 C印刷传播时代 D电子传播时代

2、从技术上讲,印刷媒介的硬件有()。A纸张 B文字 C印刷机 D杂志

3、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是()。A物质 B能量 C信息 D战争

4、信息分为()。

A自然信息 B物理信息 C生物信息 D社会信息

5、从技术上讲,印刷媒介的硬件有()。A人脑 B广播 C纸张 D印刷机

三、判断题

1、就人类传播活动的本质而言,它是个社会信息流动的过程。

2、人类传播的第四个阶段是印刷传播阶段。

3、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三个发展阶段,始于印刷媒介的形成,而延续到广播的出现。

4、所谓电子传播时代是电子媒介一手遮天的时代。

5、传播学所研究的自然是同社会传播相关联的社会信息。

6、按照香农的理论,所谓信息就是可以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内容。

7、信息社会就是大量生产、传播、消费信息的社会。8、1973年,美国社会学家贝尔出版了一部享誉全球的著作是《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9、农业社会是以农牧业为基础,信息社会是以制造业为基础。第二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一、单选题

1、符号学的先驱者是()。

A拉斯韦尔 B皮尔士 C拉扎斯菲尔德 D霍夫兰

2、人们看见“烟”会想到“火”,“火”的符号是()。A“烟” B“人” C“火” D“看”

3、简单地说,符号的基本功能就是表情达意,即传递()。A信息 B知识 C符号 D情感

4、人类最基本的符号系统是()。

A文字符号 B书写符号 C语言符号 D电子符号

5、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是(),他曾把语言符号比做一张纸,纸的这一面是形式,另一面是意义。

A索绪尔 B施拉姆 C卢因 D孔德

二、多项选择题

1、皮尔士提出符号的构成要素包括()。

A代表事物的符号 B符号的指涉对象 C对符号的解释 D符号的外在形式

2、符号的功能主要体现在()。

A传递信息 B帮助思维 C传递物品 D帮助空想

3、按照符号自身形态的不同,可将符号分为()。A信号 B象征符 C语言符号 D非语言符号

4、下列属于非语言符号的是()。A体态语 B旗语 C徽章 D交通信号

三、判断题

1、符号是信息得以存在和流通的载体。

2、“符号是意义和形式的统一体”,概括的是符号的外在特点。

3、信号与指示对象的关系是人为规定的。

4、信号与指示对象的关系是自然形成的。

5、象征符是人工设定的符号。

6、象征是伴随指示对象自然生发的现象。

7、人们以鸽子与橄榄枝象征和平,鸽子与橄榄枝就是和平的产物。

8、象征符具有约定俗成的特点,其使用带有强制性。

9、信号和象征符一样常常以表示比较抽象、复杂的意思。

10、在人类传播活动中,语言符号的使用通常以非语言符号的使用为前提。第三章 传播的过程与类型

一、单选题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此诗描述的是一个典型的传播活动,其中传播主体是()。A行人 B牧童 C酒家 D杏花村 2、5W模式的提出者是()。

A香农 B拉斯韦尔 C施拉姆 D马莱茨克

3、“情人怨遥夜,景夕起相思”描述的传播类型是()。A人内传播 B人际传播 C组织传播 D群体传播

4、“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描述的传播类型是()。A人内传播 B人际传播 C组织传播 D大众传播

5、“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描述的传播类型是()。A人际传播 B 大众传播C组织传播 D群体传播

6、“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描述的传播类型是()。A人内传播 B 大众传播C组织传播 D群体传播

7、“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描述的传播类型是()。A人际传播 B 大众传播C组织传播 D群体传播

8、米德在分析自我的发展时区分的一对概念是()A主我与客我 B主我与无我 C无我与客我 D我和你

9、面对面的人际传播形式主要表现为()。

A点—点 B点—中介—点 C点—多媒体—点 D多媒体—点—多媒体

10、库利学说中最流行的概念是()。

A“书中我” B“屋中我” C“镜中我” D“云中我”

二、多项选择题

1、一般来说,人类传播活动的类型主要有()。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 C组织传播 D大众传播

2、下列属于人际传播的有()。

A面对面的直接对谈 B借助媒介的间接沟通 C借助电话的间接沟通 D自我反思

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此诗描述的是一个典型的传播活动,其中属于讯息的是()。A酒家 B牧童 C“酒家何处有” D“遥指杏花村”

4、传播过程的特征有()。

A单一性 B动态性 C序列性 D结构性

5、有关传播过程的一些主要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A立足传播者的直线模式 B兼顾传播者与受传者的循环模式 C着眼全局的系统模式 D注重个体的分离模式

6、在各种循环模式里,一般常说的有()。

A施拉姆模式 B德弗勒模式 C香农模式 D韦弗模式

7、人内传播也称()。

A他人传播 B自身传播 C自我传播 D内向传播

8、从形式上看,人内传播涉及人的()。A意识活动 B思维活动 C心理活动 D情感活动

9、人内传播具有()特性。

A客观反应性 B主观创造性 C客观创造性 D主观反应性

10、人际传播的功能与意义体现在()方面。A接收信息 B沟通信息 C联络感情 D协调关系

三、判断题

1、模式是传播学者经常用到的方法和手段,传播学的一大特点就是模式唯一。

2、噪音是干扰正常传播的因素。

3、拉斯韦尔的5W模式和香农的信息论模式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忽视了传播过程的反馈环节。

4、直线模式里的信息传播是有来有往。

5、从功能上看,人内传播是一切人类传播的基础。

6、根据米德的理论,主我是各种社会关系的体现,客我是自身行为的主体。

7、人际传播是人类传播的主体。

8、人际传播的效果取决于自我表达。

9、根据库利的“镜中我”理论,自我认知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人际之间的交往与互动。第四章 大众传播

一、单项选择题

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A个体 B单个人 C群体 D一个人

2、人类传播活动中出现的第一个电子媒介是()。A电话 B电报C电影 D电子杂志

3、电子媒介中第一个进入千家万户的是()。A广播 B电报 C网络 D电话

4、大众传播媒介中的“第四媒体”是()。A报刊 B广播 C电视 D网络

5、李普曼提及当代社会客观环境时,提出一个()的说法。A拟态环境 B实态环境 C客观环境 D生态环境

6、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以19世纪30年代()的诞生为标志。A大众报刊 B电子杂志 C电话 D电视

7、大众报刊也称()。

A昂贵报纸 B廉价报纸 C废报纸 D政党报刊

二、多项选择题

1、大众传播的意义可以分解为()含义。

A为数众多的传播者 B规模庞大的传播机构 C大批复制的传播内容 D人数众多的受传者

2、大众传播媒介一般包括()。

A印刷媒介 B电子媒介 C有线媒介 D无线媒介

3、传统意义上的电子传媒包括()。A因特网 B网络 C广播 D电视

4、美国社会学家赖特概括的大众传播的主要特征是()。

A受众的性质 B传播实践的性质 C传播者的性质 D传播手段的性质

5、拉斯韦尔将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概括为()。

A解释与规定 B环境监视功能 C社会协调功能 D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6、美国学者赖特将传播的社会功能概括为()。A环境监视 B解释与规定 C社会化 D提供娱乐

7、施拉姆把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归结为()。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一般社会功能 D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三、判断题

1、大众传播中传播者是独立担当传播任务的。

2、理想意义上的传播者,同时又应当是受传者。

3、印刷媒介一般诉诸受众的视觉。

4、快捷是大众媒介的一个重要特征。

5、大众传播的受众是一个人数不多、成分简单的“同质的”群体。

6、各类传播的实质,就是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实现信息及其意义的交流与共享。

7、所谓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是就大众传播的社会作用而言的。

8、正是火药的出现,使人类传播活动得以实现从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的革命性转变。第五章

大众传播媒介

一、单项选择题

1、电子媒介最突出的不足是()。

A线性播出 B易于保存 C选择性好 D主动接收

2、作为社会机构的大众传播媒介,在我国,这些社会组织被统称为()。A杂志社 B新闻出版单位 C印刷厂 D出版社

3、当今影响最大的新媒介,是()。A广播 B电视 C网络 D报纸

4、信息高速公路是指()。

A高速公路 B高铁 C航空 D快捷的现代电子信息传输网。

5、电脑网络等新媒介同传统媒介相比,增加了()传播功能。A单向 B双向 C定向 D方向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大众传播媒介的是()。A报纸 B杂志 C电视 D图书

2、下列属于印刷媒介的是()。A报纸 B期刊 C图书 D广播

3、根据报纸的出版周期,可以把报纸分为()。A日报 B周报 C旬报 D月报

4、人们根据期刊内容涉及的范围,把期刊分为()。A综合性期刊 B专门性期刊 C学术性期刊 D新闻性期刊

三、判断题

1、所谓印刷媒介主要指报纸和书刊。

2、综合性期刊的主要特点是内容的专门性。

3、专门性期刊一般涉及多种领域。

4、广播媒介只能传送声波信号,不能传送图像信号。第六章 大众传播的受众

一、单项选择题

1、大众传播的对象是()。A公众 B受众 C群众 D人群

2、社会学的创始人是法国的()。A孔德 B米尔斯 C米德 D库利

3、按照大众社会的理论,传播流程基本上是()的。A单向 B双向 C多向 D逆向

二、多项选择题

1、大众社会中的大众的特点是()。

A心理隔绝 B非人格化 C组织松散 D个性凸显

2、大众社会里传播行为的基本特征是()。

A受众的主动 B受众的被动 C传播的单向 D传播的双向

三、判断题

1、大众作为一个代表农业社会基本特征的概念被社会学理论提了出来。

2、按照大众社会的理论,传播者是非组织化的,而受众是组织化的。第七章 大众传播的效果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文化模式的效果论,主要关注大众传播()影响。

A长期的、宏观的 B长期的、微观的 C短期的、宏观的 D短期的、微观的

2、对“子弹论”的质疑导致了新的效果论的出现,这就是()。A宏观效果论 B有限效果论 C议程设置论 D沉默螺旋论

3、首因效应即放在()的内容最容易引起受众注意。A最前面 B中间 C后半部 D最后面 4、1974年,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内尔—纽曼提出了()理论。A子弹论 B有限效果论 C沉默螺旋论 D议程设置论

5、()第一次提出了大众媒介在意义构成和现实构建方面的作用。A肯特·库柏 B巴隆 C伊丽莎白·内尔—纽曼 D李普曼

二、多项选择题

1、大众传播效果的宏观理论主要有()。

A议程设置理论 B意义构成与培养理论 C媒介系统依赖理论 D沉默螺旋理论

2、一般来说,传播效果可以分为()层面。A认知 B情感 C行为 D意志

三、判断题

1、大众传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传播效果。

2、心理动力模式的效果论,主要关注大众传播活动中即时的、对群体的影响。

3、子弹论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具有无法抵抗的传播效力,受众是主动地接受信息的刺激。

4、有限效果论的观点主要体现在哥伦比亚学派的研究中。

5、对大众传播者来说,面对听从性低的受众自然容易实现其传播效果,反之则比较困难。

6、一般来说,不关系受众的性命时,用强烈的恐惧信息更能打动受众。

7、“议程设置”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媒介报道什么,受众便注意什么。

8、“议程设置”理论的核心思想在于,大众传播媒介不能决定公众怎么想,但能决定公众想什么。

第八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一、单项选择题

1、国际传播的基本主体是()。

A国家 B国际奥委会 C世界环保组织 D个人

2、一国之内的信息传播称为()。

A国际传播 B国内传播 C世界传播 D人际传播

3、国内传播的重点在于()。

A地球村的生存 B地球村的发展 C本国事物 D他国事物

4、发展中国家制定合理的(),是对付不平衡不合理的国际传播的重要手段。A方式 B方法 C策略 D政策

5、所谓“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就是一种()。A新闻价值 B非新闻价值 C非新闻 D信息主权

6、文化帝国主义在某些场合又称()。

A媒介帝国主义 B发达资本主义 C发展中国家 D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二、多项选择题

1、国际传播的主体主要有()。

A政府组织 B非政府组织 C个人 D文化

2、国际传播中的个人主要是指那些在国际问题上拥有广泛影响的()。A每一个人 B社会活动家 C知名人士 D政治领袖

3、国际传播的内容大致有()。

A新闻报道 B国内资料流通 C大众文化 D跨国资料流通

三、判断题

1、国际传播正是现代社会的特产。

2、全球传播是全球一体化的组成部分。

3、全球传播的出现与跨国传播科技的发展和全球信息化的进程密切相关。

4、不同的文化群体和不同的国家,对媒介的利用情况往往相同。

5、全球信息化带来了各种文化的杂交、混合和碰撞。第九章 大众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一、单项选择题

1、科学研究靠()。

A先验的灵感 B某些权威的指点 C过去的经验 D客观的实验

2、抽样调查是从总体中抽出一个可以代表总体特征的部分加以研究。这里的关键词是()。A总体 B代表 C特征 D部分

3、依据人为拟定的一些标准而抽出的个体是()。A非概率抽样 B概率抽样 C随机抽样 D分层抽样

4、问卷的主体是()。

A卷首语 B指导语 C问题 D顺序

二、多项选择题

1、科学研究的特点有()。

A公开 B客观 C可证性 D系统、累积

2、大众传播的理论研究包括()。

A功能研究 B受众研究 C效果研究 D宏观研究

3、概率抽样的类型有()。

A随机抽样 B系统抽样 C分层抽样 D偶遇抽样

三、判断题

1、“研究:其实就是解答问题的过程,就是认知的过程。

2、与概率抽样比较,非概率抽样花费较大。

3、偶遇抽样的一个变种是志愿抽样。

4、自填问卷一般都是邮寄。

大众传播通论论文 篇6

摘要:当今时代,广告层出不穷。广告不仅给商业创造了无限商机,同时也给人们的文化生活增色不少。而商业广告迎合受众的审美趣味也反映了现代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一直以来,广告中主角的定位对广告是否成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女性形象一直深得广告的青睐。本文从商业广告入手,把女性形象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分析,从而探讨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商业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正确定位问题。

关键词:商业广告;女性形象;女性消费;女性形象的正确定位 前言

在商业化日趋显著,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广告与人们的生活娱乐更加紧密。商业广告的情节和语言越来越具创意,画面色彩越来越丰富。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广告中女性的形象出现的比例远远大于男性。商业广告对大众的消费理念乃至整个文化价值的追求起着越来越强的诱导和影响作用,它日益成为大众审美文化极为敏感而复杂的部分。

一、女性形象在商业广告中出现的场合

当前我国电视商业广告中女性形象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而且广告中常见的女性形象大多年轻貌美。出众的五官和形体在摄影机特写镜头的刻画下显得迷人、性感。首都女记协曾对中央一套、北京一套等10个电视台2005年8月至11月晚间播出的电视广告进行监测,发现电视广告偏爱使用女性角色(70.5%的广告中出现了女主角,只有47.5%的广告中出现了男主角),尤其是年轻美貌的女性角色;女性更多地被使用特写镜头,或者被表现其性特征。

具不完全统计:国内媒体上,女性做广告的比例占有绝对优势:护肤、化妆、洗浴用品的广告似乎无一例外地由女性来做;家居用品、家用电器的广告绝大多数也是女性担当主角,甚至手机、领带、西服这类被看作男人世界里的商品,其广告也着意渲染女性对男性似乎是必然的崇拜、臣服和温柔。

二、女性形象在商业广告中的运用目的

(1)用女性的形象美增强受众的视觉冲击力

引起注意,是广告成功的前提。在广告创意的方法中,有一项比较流行并且屡试不爽的黄金法则:“3B”原则。所谓“3B”,是美女、婴儿、动物。很多广告人将其视为指导广告创作的瑰宝,认为这三者最容易抓住消费者的眼球,赢得受众的喜爱。女性作为一种很重要的审美对象,有着特殊的魅力。女性的魅力最易觉察到的是外部形体美,人们在生活中看到一个个年轻貌美的女性,谁都想多看上几眼,这是受众对审美对象所引起的美感。美感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一种愉快的情感。女性美的形象运用于广告上,满足了受众的情感需要和审美心理,成为一种能引起注意的刺激因素,因而能有效地吸引受众的目光,增强受众对广告的兴趣。

(2)用女性的形象美显示商品的优良品质

在商品广告中,内容主角的言行是为展示商品的卓越品质、独特功能和优良服务等服务的。莎朗·斯通是迪奥一款护肤新品的代言人。莎朗·斯通在全球都颇受欢迎,在40岁的不惑之年仍然拥有美丽迷人的容颜,充满知性与独立。我想每个女人都会向法国女性讨教驻颜秘诀。如今,更有众多明星,包括奥斯卡影后查理兹·塞隆,亚洲最受欢迎女艺人陈慧琳,韩国超人气女艺人崔智友都加入到迪奥的明星代言阵容中。

从上面的例子就可以看出,连这些大腕明星都在使用该产品,这必然有它的独到之处,而且此种名人效应也会让人觉得这种产品有着很高的品质,也许因此人们也会认为自己用了该产品也可以达到广告里所宣传的效果。

广告产品只具有诱惑力还不够,还必须使受众建立对产品的信任。例如现在铺天盖地的减肥广告,女性的形象几乎都是精选的貌美女郎。高雅的气质,优美的形体,吸引人的温柔话语,几乎使受众相信她们就是使用了该产品身材才这么好的,因而增强了对商品的喜爱和信任。(3)以女性的形象美刺激受众的购买欲望

广告模特通常是万众瞩目的明星,大众心中的偶像,如成就卓著的影视明星、体育明星,由于她们的职业专长,她们往往被公认为某种商品(如化妆品、体育用品等)的使用和消费权威,成为大众特别是广大妇女、青年崇拜和仿效的对象,于是社会上形成种种消费“追星族”。例如,美国安利公司是一个直销公司,但为了适应中国市场曾经破例请体育跳水女明星伏明霞做安利纽催莱的食品保健广告。流线型的身材,优美的姿态,使具有从众心理与崇尚名人心理的受众相信其推荐的商品好,从而激发受众的购买行为。

三、商业广告中女性形象的特点

(1)女性被物化

在众多宣传女性用品的广告里,广告不仅将女性自身作为描绘的重点,更倾向于把女性置于男性的审视之下。

以张柏芝代言的浪莎丝袜广告为例:画面开始,在一家咖啡厅里,一位穿短裙的年轻女郎(张柏芝饰)优雅自信地从一位男士身边走过,缓缓爬上楼,引起他回头凝望。女郎也注意到他的注视,上楼时对观众露出盈盈笑意。最后广告由张柏芝声音解说:不只是吸引——浪莎袜业。

这则广告虽以女性为中心,但浪莎丝袜广告中男士深情凝望的特写镜头显示了女性的被看地位。广告意在传达这样的信息:女性的魅力,只有通过男性来赋予,仿佛女性的存在是为了满足男性的窥看欲,男性是旁观者、是鉴赏者、是品论者。因此男性赞许、认可的目光成为女性美的衡量标准。

甚至在一些与女性毫无关联的广告中,女性身体也被肆意物化以作为招徕物吸引潜在的男性消费者。曾经看过这样一个冷饮广告:一位穿着性感睡衣的美女半倚在床上,手上拿着一根巧克力雪糕,在特技的配合下将它送进口中。最后才突出主题,让人知道是雪糕广告。甚至有报纸的头版头条上写这样的广告:“看中她,就把她开回家”。作者刻意的把“它”置换成了“她”,美女就等于名车。标题似乎给了大家一种暗示,女性不仅具有装饰、观赏的价值,还可以任意审视、挑选,甚至可以与商品一同购买。无形中,女性的地位被贬低,男性至尊的地位也在无形中被提升,作为车辆购买的主要对象,男性的主宰者、领导者的至尊地位被无限放大和凸显,这样的车展对于他们来说真的是一种“刺激”。而这则新闻的照片呢,我们却发现最显眼的竟然是那些名车上所坐着的衣着清凉、性感的车模。她们的对面就是围观的记者和人群,无数的眼球和镜头就正对着汽车和车模。此时看人还是看车,我们已经难以辨得分明了。

(二)女性形象被完美化

广告中女性大都年轻靓丽,拥有苗条的身材、嫩白的肌肤和迷人的容貌。正如《Beauty And the Beast of Advertising》所说“美丽是她的唯一属性。她没有皱纹、疤痕和瑕疵。的确,她连毛孔都没有。她苗条,通常很高又有一双长腿,而且年轻。无论产品和观众是谁,所有广告中的美女都遵循这一标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完美远高于普通标准,是现实中大多数女性所不能达到的。对女性形象夸张性的描述并不是对现实中女性的真实表现,如飘柔洗发水广告中女模特亮泽飘逸的黑发;以及化妆品广告中女性娇嫩的皮肤等,而在更大的程度上是男性所幻想、女性所追求的完美形象。广告中完美化的意向通过大量出现的女性抚摸动作得到加强。典型的表现是指尖优雅地轻划过自己的面部、颈部、腿部等裸露肌肤。此类抚摸是不具有任何功能性色彩的,作为一种外在的形式,它是女性自恋的体现。女性欣赏自己完美的肢体并乐于将肢体展现于人,吸引着别人也来欣赏。这种自恋性的抚摸,配合广告里女性自我陶醉的表情、飘逸的发丝、半遮半掩的肢体以及朦胧的自然背景,自然更吸引男性的眼球,可却明显地带有虚幻的一面。

(三)强大的女性消费力量

中国女性的社会角色在近20年里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作为消费领域里重要的社会群体,她们对品牌的实际决策力量超过了男性。有些人甚至认为:“所有的广告都是给女性看的”。在家居用品上女性的购买力是毋庸置疑的,因为男性很少有时间去关注家电广告,而女性会用心地考察各品牌的性价比。甚至在情人节或特殊纪念日,女性也会留意剃须刀的广告,因为没有实际使用的经验,她们更容易受到广告的影响。三个男人分别用不同品牌的剃须刀剃须,一位美丽的女郎用贴面的方式检验效果。这则广告可谓是讨好女人的经典,它显然是在暗示:剃须不是为了男人自己,而是为了和女性更亲近。事实上,女性不仅承担着为自己采购商品的使命,丈夫、孩子、整个家庭的购买决策权也越来越多地掌握在女性手中,甚至女性在买房、买车方面的决策影响力也日益扩大。众多商家正是看准了这股强大的女性消费力量,抓住这一商机,才导致了传媒广告中女性比例增加的现象。

四、广告中女性形象的正确定位

(1)广告中女性形象应符合现代文明要求

加强道德伦理建设 ,传播高尚道德精神 ,是先进文化宣传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商家不能一味地追求广告的视点、卖点 ,为增强广告的吸引力 ,将一些色情、低俗的女性形象充斥到广告宣传中去 ,其实这种所谓吸引力强的广告 ,最后只会有损于企业形象 ,损害商品的信誉。广告宣传在策划设计女性形象时 ,要对导向性进行合理的预见,将女性的内在美表现出来 ,使其达到“教育人 ,鼓舞人 ,引导人”的积极作用。总之 ,广告对受众所产生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商品推销的经济功能 ,只有具备传播先进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与感召力的广告 ,才能够拥有自己的受众 ,形成广大的消费群。因此 ,媒介在进行广告宣传时 ,既要符合广告商的自身利益 ,又要注重对先进文化的传播 ,促进广告业的健康发展。(2)广告中女性形象应尊重事实的客观性

面对媒体展示的众多广告,有的时候我们会眼前一亮,心动不已。原因是广告中的主角所展示的商品的效能似乎已经发挥到了极致。比如说洗发水广告,广告中的女主角那乌黑亮丽的秀发,让人心醉和向往。很多消费者因此去购买了该产品,可在日后的使用中却发现根本没有达到广告中所说的效果。很显然,时间久了,这种夸大其辞的广告必将失去说服力,从而影响商家预期的销售计划。由此可见,在商品广告中,那种夸大的形象美并不具备长久的说服力。因此,广告业应该向受众呈现真实的一面,考虑到广告中女性的实际问题,从女性的实际出发,来设计策划广告,相信这样一来,可以让演绎广告的女性更加投入更加自信,同时也可以更加贴近大众的心,从而提升广告的价值,提高广告的说服力。

(3)广告中女性形象应具备主观性

许多以女性为主角的商业广告都是由男性评价,这说明女性在演绎某个广告时是非常在意男性的审美眼光的。如果是男性认可的,女性在广告中才会表现得更加自信。对商家来说,也许营利才是最终的目的,但我认为他们忽视了女性的主观性。这种做法否定了女性自我实现的能力,好像女性的自信是源于男人的注视一样。

我觉得,作为女人自信很重要。因为自信才能彰显女性独特的阴柔之美。女性应该以自我为中心,不要太在意周围的人和环境,也许有的时候就是因为这些“太在意”而影响了自己本身的价值表现力。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崭新的时代,女性也比以前得到了更多的尊重,但是大多数的女性还不自信,有时甚至迷失自我的现象。我想,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在思想等各方面也会取得不断的进步。提高女性的自信心和自我实现的能力对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组成社会的无疑是男人和女人,女性得到了发展也必将使整个社会有所发展。人活着就要对自己有信心,女人为什么不呢?女性具备独特的自身魅力,这就更应该好好的发掘了。总之,女性的自我实现能力应进一步地发展,当然,也不能否认现在在女性自我实现能力的发展上所取得的一些成绩。总结

对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分析,传达出了这样的话语意义:大众传播通过提供信息环境形成意见气候,来制约社会心理和影响舆论;广告通过金钱在相当程度上垄断了信息环境,它们和大众传媒中那些受到“严格”把关的、具有权威意义的信息内容同登“大雅之堂”,成为垄断信息环境的社会权利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会影响并引导人们的消费,潜移默化中也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所以广告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在传媒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多是男士本位视觉文化的产物,无论是做为隐喻的形象还是美丽的形象,其实都是女性形象的物化。改变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单一化,传媒应担负起表现丰富女性形象的责任。因此,广告在女性形象的塑造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特别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它承担着反映良好中国女性形象,展示中国女性美好品质的责任。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传播活动已渗透到社会的每一角落和人类的每一项活动之中,成为社会结构中巨大而无形的凝聚力量。我们应该重视传媒广告中对女性形象的丰富和正确定位,更好地利用广告实现文明传播。参考文献:

[1] 吉尔·里波韦兹基著.《第三类女性——女性地位的不变性与可变性》.田常晖 张峰 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

[2] 吴谨《广告中女性形象定位的探讨》当代传播2003(05)

[3]马中红《视觉文化:广告女性形象的看与被看》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1)

大众传播学复习 篇7

一、行为示范效果

近年来, 随着网络覆盖区域的不断扩大, 私人电脑的普及, 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能轻而易举接触到身边的网络媒介。网络传播的信息良莠不齐, 在国外, 关于青少年模仿影视作品和电脑游戏犯罪的案例屡见不鲜;而在我国, 网络暴力诱发的犯罪也呈上升趋势, 犯罪者多为青少年。

网络游戏通过其声像结合的符号系统, 运用语言、音乐、音响、图文、影像等渲染暴力行为, 这些虚拟的暴力信息会对人的感官造成全方位的冲击。最受男孩子们欢迎的网络视频游戏以格斗型、体育竞技型、冒险型为主, 其中大都包含暴力元素。青少年心智尚未发展成熟, 容易混淆现实和虚拟世界的界限, 将网络世界中崇尚暴力的世界观纳入现实的生活轨迹, 进而造成一系列家庭、社会问题。

由于大众传播具有“地位赋予”功能, 一种行为如果得到传媒大范围的报道, 获得受众相当的关注, 往往会成为人们效仿和学习的对象。对沉迷于网络世界的青少年而言, 游戏中反复出现的虚拟暴力行为成为一种“行为示范”, 长期暴露在其中, 很容易引发对暴力行为的模仿。

二、情感型效果

在以网络媒介为主的暴力信息影响下, 青少年首当其冲, 却并不意味着其对普通受众的影响不足以引起重视。媒介暴力不只影响行为, 还有可能影响人的生理、态度、情绪和认知, 我们往往会忽略对这些影响的考虑。

(一) 视野制约效果

媒介报道不是有闻必录, 而是有所取舍, 因而制约着我们观察社会和世界的视野, 从而影响人们对社会环境的心理评估, 这是媒介对受众产生态度型效果的一种体现。

受众希望通过媒体了解信息, 以获取凭借自己的实际经历所不能得到的认识, 因此对社会环境的心理评估极易受到媒介报道的影响。出于营销的目的, 媒体需要了解受众的需求, 掌握受众对什么感兴趣, 需要了解哪些方面的信息。由于媒介受众常常对异常事件表现出更为浓厚的兴趣, 在媒介了解到这一点后, 它们乐于迎合受众的信息需求。因此, “反常性”往往被认为是决定新闻价值的标准之一, 与此同时, “犯罪”与“守法”相比属于异常性事件, 而且往往具备一定故事元素, 会更易于被媒体争相报道。

这样一来, 媒介传播中的暴力信息一旦过多, 受众很难区分现实环境与信息环境, 在媒体报道的潜移默化之下容易形成一种认识, 认为周围的世界可能充斥暴力, 进而产生恐惧或对社会现状悲观失望的情绪。

(二) 脱敏反应

在与媒介接触的过程中, 不同的传播内容可以触发受众不同的情感反应, 而媒介对情感的长期影响则表现为脱敏反应。媒体对类似事件的长期展示, 会使受众丧失对这一事件的敏感性。如长期观看暴力节目, 这些节目往往着力表现暴力行为, 而很少展现受害者痛苦, 受众可能逐渐丧失对受害者的同情。

(三) 精神暴力

精神暴力 (moral harassment) , 主要是指对被害人的精神施加暴力, 而使被害人的身心造成伤害的行为。我们在估量媒介传播暴力的影响程度时, 往往会忽略其携带的精神暴力信息, 而精神暴力往往更能产生情感型效果。

人们易于将画面血腥程度作为评判暴力最直接的标准, 却常常漠视精神暴力的作用。在许多惊悚片中, 有的主人公具有相当的病态心理, 他们有着扭曲的世界观并往往做出令人发指的异常行为, 包括对受害者的精神折磨、虐待。这些情节中并不需要包含过多的血腥画面就足以达到令人胆寒的恐怖效果, 从而使观影者在影片结束后仍然心有余悸。

值得说明的是, 无论行为型效果、态度型效果还是情感型效果, 在有些情况下并非孤立存在, 而是能够相互作用。暴力信息可能先对受众产生态度型效果和 (或) 情感型效果, 令受众对所处社会环境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 或是内心情感世界受到极大冲击, 以及对暴力行为产生脱敏效应;在态度型效果和 (或) 情感型效果的铺垫下, 行为型效果可能更易于发生。

三、结语

传播媒介中暴力信息的影响不可能全部除去, 但可以人为地控制和减弱。为了减弱媒介的负面影响, 首先需要考虑影响媒介效果的因素, 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即受众所具备的、抵抗媒介影响的素质和媒介所能控制的影响其传播效果的因素。

要想提高应对媒介暴力的素养, 就需要使影响媒介传播效果的因素朝着有利于减弱负面影响的方向发展。因此, 有效规避媒介暴力影响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采用影视分级制度等办法减少儿童和青少年接触暴力信息的机会;二是受众提高个人的认知能力, 丰富知识结构, 选择更加社会化的生活方式和多元化的信息获取渠道;三是媒体在选择和发布信息时提高社会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段怡然.媒介暴力的伦理反思[J].新闻爱好者, 2012 (3) .

[2]詹姆斯·波特.媒介素养[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科技传播的大众化时代 篇8

科技传播是科技知识信息通过跨越时空的扩散而在不同个体间实现知识共享的过程,对科学技术研究。科学技术应用、社会文明进步具有多方面的基础功能。在知识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科学技术知识传播将与知识创新、知识应用一起支撑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各领域都不断有新成果、新技术涌现,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提出,既给科技传播提出了新的要求,又使科技传播具有了更多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作为大众传播的组成部分,科技传播的作用体现在3个方面:第一,科技传播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现代化进程。科技传播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的报道被广泛了解和接受,也缩短了这些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从理论阶段应用到生产领域的时间,提高生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作用明显。第二,科技传播承担着科普责任,弘扬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推动了人们观念的更新。科学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科学观也应该随之有所发展,科学观如果跟不上科学发展的步伐,科学的应用和进一步发展将遇到阻碍。第三,科技传播传递大量的科技信息,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对于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在科技发展越来越专业化的情况下,科学知识的普及、科学方法和技术成果的推广已成为一项专门工作。基于此,北京市科委确定了把“推进科学技术传播,提升公众科学素质”作为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旨在从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出发,以提升全体市民科学素质为核心,使科学技术在促进人的素质提升方面发挥更加显著的作用。于是,科技传播工作的开展伸向了社会的各个角落,在企业、在学校、在社区、在农村等到处可见科技传播活动。“全民参与,全民受益”正成为这项科技工作的落脚点,“科技传播的大众化时代”已经到来。

上一篇:关于名人董明珠的职业创业作文下一篇:中考总复习英语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