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礼仪

2024-10-20

德育礼仪(精选11篇)

德育礼仪 篇1

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不仅是个体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基础教育, 也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教育。因此, 学校必须抓好学生文明礼仪教育, 这是时代的需要, 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 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怎样做好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 现将一些粗浅的认识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礼仪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

教师在各科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 遵循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相一致的原则, 运用教材内容, 有机地进行礼仪教育。

语文科上《小足球赛》一课时, 教育学生在公共场所要注意礼仪;上《争吵》一课时教育学生要互相宽容, 知错就改。

英语科结合句型教学, 帮助学生掌握“向别人借东西时, 不小心碰到别人时, 为别人提供帮助时……”的礼貌用语。

数学科指导学生采用礼仪教育中的各种数据编题、计算。

音乐科教学《好朋友来了》进行待客礼仪教育;教学《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进行尊师教育……

体育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集队、示范、练习、竞赛时的礼仪行为训练。

这样, 会使礼仪教育与思品课教学结合得更为紧密。要知道, 思品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和插图都是向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好材料, 课文中的先进人物也会成为学生前进的巨大动力, 正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二、礼仪教育贯穿于形式多样的活动之中

升旗仪式:精心设计周一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 使之成为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主题队会:全校召开“争当礼仪之星”“少先队仪态训练”等各种形式的大、中主题队会。

艺术活动:艺术节进行演出礼仪, 当文明观众礼仪训练;绘画、心意卡制作, 泥塑竞赛, 进行爱学校、自觉维护环境美的行为训练。

体育活动:结合早操礼仪评比、田径队参赛等体育活动, 赛精神面貌、赛纪律、赛礼仪。

实践活动:同学间结成互帮对子, 为“手拉手”学校捐书, 为特困小伙伴捐款等。在实践中学习处理与同学间的关系, 进行关心他人、团结互相的行为训练。

三、创设良好的校园氛围

围绕文明礼仪教育主题, 做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风气育人。通过名人名言, 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立志成才;通过学习校风和校训,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教育学生应团结友爱;通过美化、净化、绿化校园, 让学生置身于整洁、清新、优美又有文化氛围的环境中, 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

四、整合德育资源, 形成教育合力

家校互动, 形成合力。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等形式, 切实加强教师家访工作组织管理, 教师要与家长多交流、多沟通, 特别要重视与后进生家长联系, 取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 从而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学校教育的积极性, 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水平。

德育礼仪 篇2

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zhǎng)氏守节。孟子家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他就学了些丧葬之类的事。孟母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就学了些做买卖和屠宰的东西。孟母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适合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成语“孟母三迁”,现在常用来强调环境对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2、曾子杀彘(zhì)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儿子哭闹着要跟着去。夫人哄儿子说:“你先在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夫人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去杀。夫人就劝阻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正确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正确教育的方法。”

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成语“曾子杀彘”,现在常用来强调教育儿童要讲究诚信,言行一致。

3、凿壁偷光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多看一些书的愿望更加强烈了。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要报酬,只是要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4、割席分坐

汉朝时,有两个读书人,一个叫管宁,一个叫华歆(xīn)。他们感情很好,不仅在同一个地方读书,而且形影不离。有一次,管宁和华歆一起到院子里锄草,忽然发现了一块金子。当时,管宁视若无睹,仍旧挥动锄头,而华歆却动心了,立刻拾起了金子,放在一边。

又有一次,管宁和华歆正一同坐在席上读书。忽然有坐着轿子的官员从门前经过,管宁照常读书,华歆却忍不住放下了书本,跑出去看。管宁见华歆这样不专心,又羡慕做官的人,再加上发现他见到了金子动心的事,就坚决地割断了并坐在席子,把座位分开,面色严肃对对华歆说:“从现在开始,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后来人们常用“割席分坐”这个成语表示跟朋友绝交。

5、孔融让梨

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孔融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成语“孔融让梨”,后来常指懂礼貌,善谦让。

6、悬梁刺股

晋朝有一个叫孙敬的人,每天读书到深夜,怕打瞌睡,就用绳子系住头发拴在房梁上,如果头昏要打瞌睡,头往下坠,绳子就会将他扯醒。他就用“悬梁”这种方法防止自己打瞌睡。

战国时,有一个叫苏秦的人,因为在秦国求官不成,回家后被家人看不起,就将太公《六韬》、《阴符》等兵法书籍,不分白天黑夜地勤奋苦读。每当到了夜深人静、头昏脑涨、眼睛发涩、总想睡觉的时候,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使自己清醒后又读书。最终苏秦佩带了六国的相印,成为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成语“悬梁刺股”,常用来形容学习认真,勤奋刻苦。

7、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tì)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同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kēng)锵(qiāng)。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8、磨杵(chǔ)成针

传说李白小时不爱学习,很贪玩。一天,他逃学到小溪边,看见一位老婆婆手里拿着根铁杵(铁棍),在一块大石头上磨。李白问:“你磨铁杵干什么?”老婆婆回答:“我给女儿磨一根绣花针。”李白又问:“这么粗的铁杵,什么时候才能磨成绣花针呢?”老婆婆说:“只要功夫深,铁杆磨成针。”李白听后很有感触,回家刻苦用功,终于成为唐代大诗人。

成语“磨杵成针”,比喻只要有恒心,再难的事也能做成。

9、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10、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11、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德育礼仪 篇3

【关键词】强化 文明礼仪 德育 环境

在校园当中不时可以看到或听到许多令我们为之痛心疾首的行为或言行,深深刺疼我们身为人师的心灵。面对这种现状,我们不禁要问:这到底是怎么了?文明古国,文明大国时过境迁?……社会不良风气的熏陶,留给我们的只是这种莫名的痛!教育先哲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我非常赞赏这句话。文明习惯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却是现今教育中最“急”的部分。正如有的教育专家说,要看一个学校的教育如何,只要看学生的行为习惯就基本知道学校的情况。

一、学生形成不文明习惯的原因分析

通过几年的教育实践和专门的调查分析,特别是对违纪学生的调查,我认为许多不文明习惯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环境

我校地处西部农村地区,学生大部分是农家子弟。农村经济、文化相对滞后,不文明现象比比皆是,粗话、吵架、打架现象时有发生,因小事而大打出手更是大有人在,粗言俗语,邻里关系紧张,环保意识差,社会公德,公共秩序遵守差。社会环境的混乱,严重影响了大部分学生的成长,在意识深处留下了劣根。

2. 家庭环境

家长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少学生家长只一味大搞经济建设,将精力投在如何供孩子吃好、穿好上,而忽视了精神上的培养,忽视了孩子的思想教育,养而不教。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养成学生自私自利、心胸狭隘、为所欲为。近年来,农村离异家庭不断增加,对子女缺少管教和关爱,使学生压抑、孤僻,出现不当行为,甚至酿成犯罪。

3. 心理因素

许多违纪事件的发生大多是由于心理不健康造成的。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总是处在边缘地位,只能是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谈及教师的言传身教等方式潜移默化,但却不一定能接触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加之学生一多,可能忽略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

4. 教育和意识

在我国,由于地域的不同,造成了教育理念和意识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教育方式和方法落后。特别是西部地区,虽然近年有大的进步,但相对而言,学生文明意识淡薄,劳动意识、个人生活能力差,勤俭节约和艰苦朴素意识根本不存在。

二、培养学生养成文明习惯的方法策略

培养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是一项艰巨的而又长期的德育工作,需要教师用细致的态度和运用科学的方法,下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1. 制定详细规章制度,建立文明教育宣传体系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从学校的角度来讲,必须制定必要的纪律和规定、制度等约束学生,使其按正确的要求去做,并逐步养成文明习惯。职业学校大部分学生自觉性不高,需要有一定的纪律去约束,既需要内部的意志力和恒心,也需要外部的强制力,同时还需要建立强大的教育宣传体系。比如我校除《宝鸡理工学校学生违纪处分条例》《中专生守则》《中专生一日行为规范》等纪律规范要求外,还制定有《宝鸡理工学校学生文明形象标准》,从外部环境去培养学生的言行。并且注重加大德育教育的力度,在班会课、综合教育课及课外活动时间,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教育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2. 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完善监督机制

教育贵在坚持。文明习惯的养成不能靠简单的说教,还必须反复训练和持之以恒。比如我校学生佩戴胸卡的问题,抓一段时间效果较好,过一段时间情况就差,则只有反复抓,坚持抓。同时学校要加大对学生日常言行的监督力度。除发挥学生会和学校的值周制度外,多增设学生监督岗位和教师监督岗位,检查学生的文明礼貌用语和行为;增设专门的学生卫生监督员,检查学生乱扔乱倒垃圾的工作;增设礼仪监督员,检查学生的着装打扮和佩带首饰等情况,逐渐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3. 坚强榜样示范作用,奖优罚劣,赏罚分明

文明习惯教育中,班主任老师应注意对学生的良好行为提出适当的表扬、奖励、肯定,使得好的习惯得到巩固,对学生的不良习惯或不当行为提出批评、惩罚、否定等,使某些行为减弱,消退,帮助学生克服不文明习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示范,促进学生的上进心,好胜心,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首先,班主任应“正人先正己”,为人师表,在文明行为习惯上处处给学生起带头作用,同时,在学校每学期评选“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优秀团员的基础上,班级当中也给予其适当的奖励,也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三、结语

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做大量细致、长期的工作,使学生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发生某种行为时,立刻能在脑海中反映出是好是坏,从心理上养成文明行为。

【参考文献】

[1]梁明骅.加强中职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之浅见[J].科技信息,2012(35):309.

[2]闫慧彬.礼仪教育在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知识经济,2012(16):170.

德育视阈下的课堂礼仪探析 篇4

一、礼仪和道德的特殊关系

礼仪是对礼节、仪式的统称, 是用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律己、敬人, 从而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的道德行为准则和规范。礼仪用于沟通思想、交流感情、表达意愿、促进了解, 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润滑剂和纽带。讲究礼仪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交往各方的互相尊重, 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从伦理学的角度来讲, 礼仪属于道德体系中社会公德的内容, 礼仪修养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 是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着重要的道德功能。

礼仪和道德相辅相成。礼仪是一种既具有内在的道德要求, 又具有外在表现形式的行为规范。作为一种行为规范, 它是多层次道德规范体系中最基础的道德规范, 是道德的表现形式;作为社会生活中最基础的道德环节, 它居于道德体系中最基本的道德层次。孔子云“不学礼, 无以立”, 荀子也强调“人无礼则不生”。人们一般认为, 一个有道德的人首先是一个懂礼的人, 应当彬彬有礼。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美德是精神上的宝藏, 但是使它生出光彩的则是良好的礼仪。”可见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是个人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基础和载体。另外由于人的道德素质沉淀于内心却通过礼仪行为表现, 因而观察一个人的仪态、行为举止往往可以了解内心的道德认识, 道德倾向和伦理精神。而法国学者孔德斯蓬维尔 (A.Comte-Sponville) 进一步发展了礼仪训练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他认为:“美德起源于非道德礼仪训练”。即礼仪本身不是美德, 却被认为是一切美德之源;礼仪训练本身不是道德教育, 但它是道德教育的必要准备。

总之, 只有将礼仪训练的内容与道德教育有机地联系起来, 礼仪训练道德化, 它才能成为道德教育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学校中的礼仪训练被赋予道德内容, 才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因而, “德”“礼”互相依托, 二者具有内在的同一性。

二、聚焦课堂礼仪

学校是文明的窗口, 课堂则是学校生活最重要的地方。作为学生学习知识、形成方法技能、提升思想道德水平的主要场所, 课堂生活是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 学生在课堂上的耳濡目染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成长。对于教师而言, 课堂生活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构成, 它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和态度, 教育教学的质量。因此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 也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 是唱响学校德育主旋律的最大训练场。只有和谐的课堂氛围和融洽的人际关系, 才能筑就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

适合中国德育环境的课堂德育方式前提必须符合我国中小学课堂的特殊环境、文化、心理及习惯。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师道尊严”思想使得传统的课堂演化为制度化的场所, 靠纪律来约束, 用制度来管理, 对师生的压抑和束缚无形中扭曲了师道尊严中以礼相待、以诚相待的精髓。礼仪教育较之传统的道德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 而因为学生的大量活动是在课堂上进行的, 其语言、待人、姿态、仪容等均可在课堂上表现出来, 课堂无疑成为进行礼仪教育的最佳时间和空间。礼仪教育与训练融入课堂之中, 结合课堂来实现, 在每一堂课中渗透相关的课堂德育来规范课堂中师生的言行举止, 注重日常养成的方式。譬如从进教室、起立、鞠躬、到授课、提问、管理课堂纪律;从课前的问候致礼, 课中的礼貌听课, 讨论, 问道, 下课的师生相互道别;课堂环境, 课堂规范和体态语等一套完整的礼仪习惯维系着课堂的有序和健康。

结合课堂常规进行的课堂礼仪不是形式上的安排、走过场, 也不只是一种单纯的礼仪规范, 它有助于营造具有道德感染力的课堂生活气氛, 有助于组织学生道德建构所需要的最佳环境, 从而建立师生互相尊重的氛围, 促进课堂教学互动。

三、课堂礼仪的常规内容

课堂礼仪过程虽然简短, 但要求应严格, 气氛应庄重, 感情要亲切。

1. 课前

(1) 预备铃响, 学生应有秩序地迅速进入教室安静端坐、静息, 事先准备好学习用品、本节课所需课本、笔记本等。

(2) 教室环境布置整洁, 如黑板擦干净, 讲台物品摆放整齐等, 等待老师上课。

(3) 室外课 (体育课、音乐课、信息技术课、活动课等) 须在教室外走廊排成整齐队伍后, 有秩序地在预备铃响前到达目的地, 预备正常上课。

2. 课中

(1) 教师进教室后, 师生互行注目礼, 老师问好:“同学们好!”, 学生齐回礼:“老师您好!”声音整齐洪亮, 并齐行鞠躬礼, 鞠躬约30度, 老师鞠躬或点头回礼。待老师还礼后, 同学坐下。

(2) 课堂上, 学生坐姿要端正, 注意力要集中, 积极参与, 保证课堂活而不乱。

(3) 读写姿势要规范, 保持眼睛与书本的距离有一尺, 前胸与书桌的距离有一拳, 握笔手指与笔尖的距离有一寸, 有良好正确的坐姿、立姿、写姿、举手姿势、读书姿势。

(4) 个人提问或回答要先举手, 得到老师允许后再发言。发言时, 身体要立正, 态度要落落大方, 声音清晰响亮, 使用普通话。回答完毕, 经老师准许方可坐下。

(5) 教师在课堂上须使用礼貌语、职业语, 说话注意身份, 讲究语言艺术, 把握分寸。

3. 课后

打下课铃, 教师声明下课后, 学生整齐地在课桌旁走道上站好, 同学们致谢:“谢谢老师”或“老师再见!’并鞠躬或点头, 教师回礼。

注意课中使用礼貌用语如请、您、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使用好体态语言:微笑、鞠躬、握手、招手、鼓掌、右行礼让、回答问题起立。

四、课堂礼仪的德育价值

在课堂上对礼仪的学习和运用过程, 是一个接受道德熏陶和教育、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自律精神的过程, 集中体现在知、情、意、行四个方面。

1. 以礼促知

“以礼促知”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课堂上, 由学生个体对礼仪知识的把握而形成了礼仪的修养, 形成内化的礼仪知识, 体现出对“礼”价值的道德认知水平的提升。学生理解了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合理性及其社会意义, 使自己真正确立相应的道德知识与准则, 根据已经掌握的道德规范对别人、对自己的道德品质进行判断和评价。一个人真正懂得了应该怎样行动以及为什么要这样行动, 才能自觉地产生相应的行为, 才能成为道德的主人。其次, 课堂礼仪有效地促进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文化知识的学习;通过一些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和环节的把握, 把课堂教学的智育与课堂应渗透的德育有机融合, 强化对学生的德育熏陶, 提升教学过程的德育效果。

2. 以礼动情

“以礼动情”是在课堂礼仪的实践中激发道德情感, 维持自觉行为, 使学生体验到的情感成为道德行为产生的主要助动和激发力量。在课堂中, 学生感知礼仪情境, 促进情感因素的参与, 产生相应的礼仪情感, 为礼仪文明的内化创造有利的条件。课堂为礼仪与道德的融合, 形成一种情感交流过程, 对行为的引导奠定基础。在共同创设的文明的校园环境中、课堂环境中, 以境育情, 改进师生情和同学情, 师生共同营造活泼、民主和自由的学习氛围。建立以尊重为基础的文明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同时也培养活泼愉快、和谐协作的集体, 使学生在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相互关心、彼此尊重的集体中增进积极向上的情感,

3. 以礼达意

“以礼达意”是在课堂实践中通过良好礼仪修养产生的积极的道德情感, 从而形成坚定的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对某种道德理想和道德规范的深刻理解与信仰, 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履行某种道德义务的强烈责任感。在学习和运用礼仪的过程中, 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内心的道德信念, 增强“意”的自律性, 培养其意志力, 强调作为道德主体的自觉性, 从而由外在的约束与导向转化为自我约束与自我激励。坚定的道德信念增强师生的责任感, 使之不断去认识和完成新的责任, 正确理解礼仪、协作、和谐的含义。这种责任感是完整意义上的道德责任感, 是一种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 在潜移默化中使师生不知不觉地将道德原则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 达到德育目的。

4. 以礼导行

“以礼导行”就是要用良好的礼仪来引导行为。“行”是礼仪教育的最终目的, 礼仪教育是一种“导行”教育, 实践性是礼仪的最根本特性, 而实践的多次反复强化必将使实践主体形成行为习惯。课堂德育过程以交往活动为基础, 在每一堂课中渗透相关的课堂德育, 成为课堂教学的必有内容之一。通过落实我们的课堂常规教育, 规范课堂中师生的言行举止, 学生在实践中形成道德认识, 提高道德责任感, 培养道德情感, 主动地接受既有的伦理规范, 将之内化为个人的道德需要, 进而外化为行为准则。富有感染力的德育情境远远优于脱离现实, 缺乏生机的课堂灌输, 在课堂中通过课堂礼仪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追求知情意行的统一, 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礼仪是一种深厚的文化沉积, 是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沿传下来的行为方式, 浸润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成为道德教育永不枯竭的素材。课堂教学是学校中最普遍的教育活动, 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 也是最根本的育人工程,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课堂礼仪的德育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文明的行为习惯, 所包含的德育内容具有很强的情境性, 运用的德育手段注重在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形成过程中学生的礼仪修养。在礼仪的课堂上, 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尊重, 以诚相待, 平等相处, 不断调控自己的言行, 取代传统的纪律约束, 共同接受先进礼仪文化的熏陶, 构建并形成优秀的课堂礼仪文化, 达到传统和现代的和谐、有形和无形的和谐、课内和课外的和谐, 师生在和谐的氛围里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戚万学, 唐汉卫.现代道德教育专题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2]仇忠海, 戚业国.人文德育将德育根植于人文沃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3]孙雪芬, 王立强.现代学校德育的有效方法与途径.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7.

[4]黄向阳.德育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5]沈河清.学校德育应重视礼仪教育.中国教育学刊, 2008 (6) .

[6]廖先.人生礼仪的德育内涵.中国德育, 2007 (7) .

德育礼仪 篇5

朝鲜民族具有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作为民族教育工作者,我们有义务和责任,把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和发展下去。我校是一所朝鲜族散居地区的民族学校,家长中单亲或双亲不懂民族语言的人超过50%,而我们的民族语言、民族礼仪、民族风俗等在家庭中也呈现逐渐淡化的趋势,导致学生在父母身上几乎得不到民族文化和习俗的熏陶。在朝鲜族学校日益走向小规模化、班级日益走向小班化的趋势下,融入朝鲜族传统礼仪教育的德育活动,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推广价值。民族学校根据自身传统优势和个体差异,开展有地区和学校个性特点的德育活动,弘扬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美德,赋予德育活动传承民族礼仪教育的内涵,使学生在活动中了解民族文化,学习民族礼仪,对规范学生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宣传文明礼仪,做到环境育人

我校在各楼层开辟了“民族风情长廊”,专门介绍朝鲜民族的历史人物、名言警句、传统风俗,营造出浓厚的民族教育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进入校园,学生就会被“民族风情长廊”里的图片深深吸引。这里有朝鲜族婚礼、花甲宴的照片,有端午节、春节风俗的照片,还有精美的朝鲜族特色美食照片,每幅照片都配有精彩的文字介绍。照片中的人们穿着五彩缤纷的民族节日盛装,让人赏心悦目,美不胜收。开辟“民族风情长廊”是我校积极探索德育活动与民族礼仪教育有机结合的创新之举,对营造浓厚的民族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收获了环境育人的良好效果。

二、课堂教学渗透,达到全员育人

学校的德育工作不能局限于德育活动中,更应该在课堂上进行渗透,使得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从而达到全员育人的目的。课堂教学是文化传递和文化整合的重要组织形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民族文化礼仪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每年开展一次每位教师一节“民族教育特色课”活动,要求教师结合各自学科的教学特点,把朝鲜族民族特点、民族风情、民俗习惯等自然融入教学环节中,还可以通过朝鲜族历史文化教育,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意识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在汉语课上,师生共同搜集展示具有朝鲜民族特点的图片和实物,以《我爱家乡的……》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在数学课上,以朝鲜族传统民俗游戏《圈舞》为导入,引领学生进入了“圆”的知识之中;在英语课上,教师巧妙设计具有朝鲜族文化元素的课件,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又融入了民族文化礼仪教育。

三、主题班会融入,激发自豪情感

学校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结合朝鲜族传统礼仪开展系列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三年级以“告别不文明行为”为主题,通过童谣朗诵、表演、舞蹈、小品、文明礼仪模特队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低年级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行为习惯;五年级以“我们的约定”为主题,说出自身存在的不文明行为、不文明语言、不礼貌作为的具体事例,与同学、老师、父母约定与自己过去的不文明行为告别,做一名优秀的朝鲜族少年;六年级以“文明礼仪与我们同行”为主题,通过观看短片谈感想、讲故事、小品、民族礼仪知识竞赛等形式,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到传承民族礼仪,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开展教研活动,融入传统教育

学校每学期、每个教研组要组织开展一次以民族礼仪教育为主题的教研活动,以此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美德,将教研活动融入传统教育。

(一)组织“挑战金钟”活动

我们组织高年级学生开展以民族常识为内容的“挑战金钟”竞赛活动。竞赛题目突出了民族性和知识性,内容包括:民族传统美食(如大酱、辣白菜、米肠、打糕、冷面等)、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冬至等)、传统礼仪(如说话、待客、用餐、走路等)、传统民俗活动(如秋千、跳板、摔跤、花牌、放风筝等)、民族音乐(如《阿里郎》《道拉基》《难逢歌》等)、民族乐器(如洞箫、短箫、大琴、玄琴、长鼓、圆鼓等)、民族舞蹈(如长鼓舞、顶水舞、扇子舞、农乐舞等)、民族名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曲作者———郑律成等)。竞赛的形式有选择题和填空题两种。在选择题环节中,答错者被淘汰后经过老师或学生之间的猜词条游戏可以复活,复活的机会有两次,猜对几个词条就能复活几个人;在填空题环节中,让学生将学过的朝鲜语的成语、谚语进行填词,在规定的时间内答多者胜。“挑战金钟”活动调动了学生和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培养了团队精神,激发了学生对朝鲜语言的学习兴趣。

(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以朝鲜族传统礼仪体验和传统美食制作体验为内容组织高年级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朝鲜族是崇尚礼仪的民族,有严格的礼仪规范,但散居地区的朝鲜族学生对朝鲜族礼仪规范的认识逐渐淡化。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们在教研组活动中融入了朝鲜族传统礼仪体验活动。一是让学生学会朝鲜族文明用语,如上课用语、师生用语、与长辈交流用语等。二是朝鲜族行大礼的体验活动,现场两名男女生各自示范后,全体学生分成几组,分批进行体验。三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日常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既学会了朝鲜族传统礼仪,又养成了良好的行为规范。为了让学生了解朝鲜族传统美食,学生全员体验朝鲜族美食制作过程。把学生分成三个组,一组制作辣白菜、萝卜泡菜、圆白菜泡菜、茄子泡菜、黄瓜泡菜等各种泡菜;二组制作朝鲜族传统煎饼;三组制作紫菜包饭。教师事先准备各种食材,现场示范后,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虽然条件简陋,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每个学生都踊跃参与。通过传统美食制作体验活动,学生不仅学到了朝鲜族传统美食的制作方法,还感受到亲自动手带来的收获和喜悦。

(三)组织低年级童话剧表演

低年级教研组以1~3年级学生为对象,排练儿童童话剧。童话剧以人与动物们怎样和谐相处为主线,以表演朝鲜族童谣、民谣、舞蹈、乐器等形式,完美的演绎了在快乐的童话世界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童话故事。其中,有机融合了朝鲜族传统节日里的饮食和礼仪文化。在剧中有动物和人们一起过中秋节的场面,家家带上用新谷米制作的打糕、松饼和米酒等朝鲜族特色菜肴,一边载歌载舞欢庆丰收的喜悦,一边围坐在一起共进美食,又融入了与长辈用餐的传统礼仪教育。

五、学好生活礼节,培养良好习惯

德育礼仪 篇6

【关键词】文明礼仪教育;大德育;有效途径

一、学生文明习惯的成因分析

1.缺乏文明礼仪教育和道德素质教育。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家庭影响很大,学生接受家庭的基础文明教育和训练层次较低,内容有的不全面、甚至是不良的,因此导致学生文明意识的下降。

2.社会上不良环境的影响。网络资源的快速发展,使学生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频繁,社会上的各种不良思潮都会给学校带来负面影响,特别是一些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等非文明现象严重腐蚀学生的灵魂,造成学生道德素质的下降。

3.意识教育和文明行为培养的措施不够。多数学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把不文明行为存在的原因过分地归结在学生素质低、小学的行为规范差等主观原因上,没有很好地进行教育引导和教育管理,久而久之,导致学生认为讲文明都只是形式而已。

4.学生对提高文明素质的认识不够。部分学生认为只要成绩好,其它都是次要的,“一俊遮百丑”,错误地认为文明礼仪都是些小事,琐事,无碍大局。

5.学生对文明与否的判别标尺失准。部分学生盲目的追求“自我”,错误地把许多不文明的行为当成了“有个性”。

二、探寻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

1.家庭文明礼仪养成过程的探讨

家庭环境的状况和父母的言行,对子女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因此学校要有意识地针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给予一定的指导。

2.学校文明礼仪养成过程的探讨

礼仪的核心是文化,只有充分展示礼仪的文化内涵,体现人文精神,才能使礼仪发挥更大的作用,从本质上培养和提高人的精神素质、道德情操、行为方式,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精神文明不断深入发展。因此,在日常学校教学和德育活动中,要把文明礼仪知识渗透在素质教育中,把文明礼仪教育引入德育活动中。

①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挥校园环境的熏陶作用。校园环境是中学生成长进步的重要影响因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的精神活动起着规范、引导、示范、激励和约束的作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②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引导。以学校宣传栏、广播站、校园网、阅报栏、报刊、学生文学社刊等议论阵地为依托,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道德观、勤奋学习,文明修身,并通过总结校园内的典型事例和各种争创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文明礼仪的魅力,并在活动中,自觉从外在形象的塑造到内心境界的追求,自觉调整自己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不断拓展自我知识领域,全面完善自我形象。“讲礼仪,树新风,争做文明人”成为所有学生的共同理念。

③加强教育管理,狠抓落实,培养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加强校纪校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和行为,教育是前提,管理是关键,只有把教育和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教育卓有成效。学校必须根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定和完善本校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并结合新生入学教育、学生班风、学风建设等活动规范学生的行为,让学生懂得在校遵守校纪校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④以教职工的表率作用影响学生。教职工的工作态度、工作水平甚至衣着、交往、言行举止等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每位教职工,都应该自觉担任起育人的责任,并把这些责任体现到自己的行动中,真正以优良的工作态度、优质的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优雅的个人行为、言行举止来影响、教育和引导学生,把对学生的教育作为每个教职员工的责任。

3.社会文明礼仪养成过程的探讨

青少年学习“礼仪”,首先要以学会尊重他人为起点,礼仪本身就是尊重人的外在表现形式,“礼仪”从话里来,话从心中来,只有从内心尊重人,才会有得体的礼仪言行,尊重他人是人与人接触的必要和首要态度。周恩来同志一生鞠躬尽瘁,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但每次外出视察工作,离开当地时总是亲自和服务员、厨师、警卫员和医护人员等一一握手道谢。周总理是尊重他人的典范,是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其次,学习“礼仪”,要以提高本人自尊心为基础。正确的自尊心应具有待人谦逊、不骄不躁的品格。青少年学生在学会尊重他人时,自己也得到他人的尊重,自尊心在提高的同时,其内心的道德要求也在提高。

再次,学习“礼仪”要重在实践,一个人的礼仪只能在言行中才能反映出来,不说不动就不能说某个人有没有“礼仪”,每个人都要在理解礼仪要求的基础上,敢于在日常的言行中、平时的待人接物中展现自己文明有礼的形象。要教育青少年学生树立信心,懂得在应用得体的礼仪言行的同时,也是自我良好形象的塑造,要敢于展示一个有礼、自信、文明的自我,并且充分利用各种场合、机会去表现这一点。

总之,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参与。

参考文献:

[1]姚信.加强文明礼仪教育 努力建设和谐班级[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12).

德育礼仪 篇7

目前, 为优化精神生活, 提升道德境界, 增进礼仪知识, 接受茶艺培训、学习茶道知识的人越来越多, 部分城市更是高瞻远瞩, 将传统茶道教育纳入礼仪德育体系之内, 以期普及茶道文化, 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补养, 怡情雅志, 修身养性, 仪态端庄。

1 茶道与礼仪道德

我国著名茶学家庄晚芳教授认为, 茶道是通过饮茶方式, 对人们进行礼仪教育, 提升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我国自古以来被奉为礼仪之邦, 中华儿女勤劳朴实、热情好客, 每逢客来, 必定敬茶以示尊贵, 这也已成为我国人民待人接物的最起码的礼节。

茶道礼仪可以被视为个人修养中最为显著的一个部分, 孔夫子提出, “人无礼, 无以立”, 茶道是东方教化的结晶, 是谦和淡泊的体现, 茶礼的实行和茶具的选择, 都是对客人敬重的表现。我国民间有敬茶歌如下:“客人来了先问好, 净手烫杯把茶泡, 泡茶之礼有门道, 水满七成最为妙, 凤凰点头三鞠躬, 动作连贯手灵巧, 双手捧茶敬客人, 微笑致意有礼貌。”另外, 我国新人成婚之日会端茶敬给双方老人以表孝心, 邻里之间走访时会相互敬茶以示和睦, 君子之间更是会以茶会友, 象征淳朴自然的友谊。可见, 茶道在我国是道德礼仪的典型代表, 是展现人情之美、教养之德的绝佳物质载体。

在茶道发展的过程中, 形成了著名的“茶道八德”, 即康、乐、甘、香、和、清、敬、美, 这是我国茶文化的集中体现, 也是我国古典处世哲学的有力彰显, 它们与我国传统文化密切融合, 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中华文明。“茶道八德”是饮茶之人对自身的道德要求, 将茶道的外在表现形式上升到精神境界高度, 纳入高品位的哲学思想范畴, 体现出饮茶之人对真善美的道德境界的无限追求。陆羽在《茶经》中曾说, “茶之为用, 味至寒, 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正是将茶德归结于饮茶之人的俭朴美德。无独有偶, 我国当代茶学家也提出过类似的思想, 例如, 庄晚芳提出了“廉、美、和、敬”, 程启坤和姚国坤提出了“理、敬、清、融”, 范增平提出了“和、俭、静、洁”, 林荆南提出了“美、健、性、伦”等等, 这些都是茶德思想在崭新时代条件下的普及与发展, 它们从不同角度阐释了饮茶之人所应有的道德水平和礼仪层次, 强调要通过实践茶道的艺术过程, 引导饮茶之人进一步完善个人的品行修养, 达到至和、至善、至美、至纯、至真的崇高境界。

可见, 茶作为大自然的产物, 集天地之精华, 钟灵毓秀, 清淡和静, 俭朴甘甜, 正与中华儿女谦逊温和、恪守本分、淡泊志远的性格特征相吻合。随着茶道的发展, 茶早已超出自然范畴, 从日常物质层面升华为高度精神层次, 演化成为人格化的品行, 变成高尚道德情操和高超礼仪水准的象征。

2 茶道与品行

素来茶品如人品, 自古佳茗似佳人。中国人历来喜好以茶的纯净、高洁、清廉、淡泊的品格来比喻正人君子的高尚情怀。青青茶园中, 生机勃勃的茶叶终年葱郁、采而愈发, 让人感受到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立世精神。在制作加工过程中, 茶不畏揉搓翻飞, 不惧高温烘焙, 历经千难万险终成珍品, 正如君子一般顽强拼搏、永不言弃、百折不挠, 最终促成完美的品行。茶叶成长不择沃土、随遇而安, 种茶之人不必耗费太多心神精培细养, 天水灌溉, 自然光照, 即可长出嫩绿的茶芽, 正映衬了抱朴守静的行事风格。茶道演绎时, 无论在寻常百姓人家以粗陋茶具粗茶进行, 还是在文人雅士厅堂中以上好茗茶入佳壶细杯, 茶汤依然故我不改色香本味, 超凡脱俗, 不媚俗、不势利, 中庸而纯正。经水泡以后茶味先苦涩后甘甜, 最终复归平淡, 正象征了以苦为乐、先苦后甜、先人后己、归于平凡的精神, 这是我国民族品格的集中彰显。

茶道将茶叶恬淡的一生化为一缕清香、一汪翠绿, 让人们在品茗的同时感受到茶叶高远的情怀, 继而获得灵魂的涤荡和心灵的升华, 让人们懂得无论身处何时何地, 都要自尊、自爱、自立、自信、自强, 永保一份清静与高远, 洁身自好、宁静致远, 以崇高的品行诠释高尚的人格。

我国传统茶道中蕴藏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形成的处世文明与人生哲理, 具有永恒的生命力与感召力, 在经济高度发达、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日, 在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日益迫切的大环境下, 普及茶道文化, 用茶道来促进我国的礼仪道德教育, 无疑能够为我国的精神文明教育和素质文化教育开辟出一块崭新的天地, 以茶教化, 习茶做人, 大幅提升群众的综合礼仪道德素养,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以传统茶道促进礼仪道德教育

3.1 以茶道传达爱国主义情怀

茶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凝聚了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 能够超越地域、时间、年龄、民族, 为所有人所共赏。目前, 我国的茶道文化已经随着我国茶叶产品的国际化流通走向世界各地, 成为我国民族文化的有力代表。众所周知, 越是民族的, 就越是世界的, 就越能够为世界各族人民所接受, 就越能够提升我国文化的影响力, 就越能提升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唐代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一书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叶及茶道的专著, 本书将我国的茶学、茶艺、茶道精神集中荟萃, 将儒释道三家的核心理念渗透其中, 对茶的自然与人文意义进行了区分, 并对我国的饮茶艺术予以概括, 促使我国茶道文化正式成为系统的流派, 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本书现已被翻译为十几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它奠定了我国茶道文化的理论基础, 是我国茶道文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做出的一个巨大贡献。将茶道的历史文化纳入教育体系内, 无疑能够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 进一步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另外, 茶道也是我国民族统一性的极佳体现。茶道为大陆和台湾所共有, 大陆的中华茶艺业联谊会将茶道精神概括为“静美”, “中华民国茶艺协会”则将之概括为“清、敬、怡、真”四字, 大陆的陆羽茶艺中心提出茶道精神包括“美津、健康、养性、明伦”四点, 台湾高雄市茶艺协会则将其概括为“中庸、俭德、养气、品味”。大陆与台湾的茶道同根同源, 双方对于茶道文化的理解在核心理念上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将茶道文化发扬光大, 促进海峡两岸茶道文化的交流与探讨, 以茶道带文化, 以文化带经济, 以文化带政治, 将有利于两岸爱国主义的深入发展。

3.2 以茶道普及勤俭节约品行, 传达和谐社会理念

我国传统茶道文化尚俭, 陆羽在《茶经》中有云:“茶之性俭。”“茶, 行优而有俭德者饮之甚宜。”易经》中则有记载:“君子以俭德避难, 不可以禄荣之。”可见, 兴饮茶之风, 以茶代酒, 用清茶一杯替代觥筹交错、浮光掠影, 以俭朴的陶瓷杯替代美酒月光杯, 以茶宴中清丽简约的服装代替酒水宴会时富贵绚丽的服饰, 必定能够为社会带来一股勤俭、节约、清新之风, 用茶叶至清、至纯、至真的本性于潜移默化之中给人们带去熏陶和启发, 让人们从喝茶开始, 杜绝奢侈、浪费、攀比的不良风气, 自力更生、适度而为、一切尚俭, 逐步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

茶道演绎的过程中, 自始至终所秉承的精神就是谦和与尊礼。在我国, 饮茶自古以来便是人们进行人际沟通的有效手段。饮茶重视天时地利人和, 茶中含有深刻的敬意, 以茶敬客, 客人的尊贵自不用说。众人围坐饮茶, 以和为贵, 自然可以增进友谊、加强团结。学习传统茶道, 可以让人们渐渐地熟悉待人接物的礼仪, 养成自然开阔的胸襟, 遇事不急, 处之泰然, 遇人奉礼, 人际和谐, 对人对物皆能自然应对、由心而发, 必能形成一派团结向上的景象, 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3.3 以茶道养成高雅的生活情趣与审美理念

《中国茶业北京宣言》把传统茶道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将时代精神融入到茶道文化之中, 以茶道文化系统、完整地诠释时代精神, 正式将我国茶文化的核心理念概括为“清、静、雅、和”四个字, 使传统茶道成为宣传时代精神的物质及理论载体。将传统茶道发扬光大, 可以让人们体会到茶道之中所蕴藏的深刻审美情趣, 为人们带来美的精神享受, 让人们自觉地去追求雅致、高洁、淡然的生活意境, 提高个人精神修养及文化品位, 养成踏实务实、苦中寻乐、勤俭自立的精神。同时, 茶道文化中求真、求善、求美的追求也将对人们的审美理念产生影响, 它会帮助人们在物欲横流的世界找到自我的准确定位, 不为外物所动, 谨遵内心所想, 理解世界的本质、价值的所在以及存在的意义, 在茶道艺术中找到生活的真谛和审美的真理, 实现物质与精神的高度融合。

3.4 以茶道弘扬科学的处世态度

茶道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 两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说, 茶道的精神层面所针对的是人们的审美理念与人生哲学, 那么茶道的物质层面就可以视为是对人们科学处世态度的概括。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收集的涉及茶叶的药方共有十七个之多, 民间秘方中以茶入药者更是不胜枚举。据研究, 饮茶有抗氧化、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抗癌防癌的功效, 朱德作诗云, “庐山云雾茶, 味浓性泼辣;若得常年饮, 延年益寿法”。可见, 饮茶不仅是一种精神的放松和享受, 更是一种对科学的生活方式的倡导。学习茶道可以让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饮茶对于健康的巨大促进作用, 对于其中所蕴含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哲学理念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最终养成科学的处世态度, 以最科学的方式实现人生的价值。

摘要:茶道是对古典艺术哲学与现代文化品位的集中体现, 具有高度的礼仪道德示范作用。学习茶道能够帮助人们增加礼仪知识、提升道德境界, 实现物质与精神双丰收。本文分别介绍了茶道与礼仪道德、茶道与品行的关系, 而后从爱国主义、和谐社会、生活情趣与审美理念、处世态度四个方面分析了传统茶道对我国礼仪道德教育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传统茶道,礼仪,道德,教育,关系,品行

参考文献

[1]陈文华.中华茶文化基础知识[M].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9.45-56.

[2]林治.中国茶道[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00.23-43.

德育礼仪 篇8

然而, 对照高职院校礼仪课程的教学现状可以发现, 高职院校忽视了礼仪的道德内核, 礼仪课程只重学生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提高, 教师并没有充分意识到礼仪课程的德育功能, 学生也难以通过系统的礼仪课程提高道德素养。因此有必要明确礼仪课程的德育功能, 改进礼仪课程的教学现状, 从而突出礼仪课程的德育功能。

1 高职院校礼仪课程的德育功能

1.1 导向功能———以礼引德

德育导向功能, 就是运用启发、教育、批评等方式, 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正确方向上来。礼仪能很好地引导人们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 这样的导向作用是十分明显有力的。费孝通先生曾经说过, 礼在社会控制方面, 比法律, 甚至比一般的道德, 更具效力。礼仪课程的教育就有这样的导向效果和导向功能, 特别是针对高职学生, 通过系统的课堂学习来以礼“引”德, 学习礼仪, 做到见贤思齐, 约束自己的言行, 可以引导高职生加强道德修养, 这样的道德修养可以帮助他们在当下的多元化的现实社会中, 能认识和分辨出是非善恶, 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用良好的礼仪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

1.2 保证功能———以礼保德

良好的德育学习能保证一个人的为人处世的基本修养, 礼仪教育教学就具有“以礼保德”的良好的效果。礼仪教育自古就是作为德育养成的一个重要途径来教育学生的, 礼仪教育从来对于提高个人修养和稳定社会秩序都有重要的保证作用。孔子说过:“不学礼, 无以立”。不学礼, 就无法立身处世;不讲“礼”, 就谈不上道德修养。这是用另一个角度谈礼仪对道德的促进作用的。在礼仪课程教学的具体情景中, 在礼仪实践的具体过程中, 教育学生懂得什么是善德, 什么是恶行, 树立正确、荣誉、正义等观念, 其目标是使受教育者成为道德纯洁、品质高尚的人。以礼仪教育为切入口进行道德教育, 能保证德育工作的取得这样良好的效果。

1.3 负载功能———以礼载德

人们的思想道德这样的内在素养, 要通过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 一种合适的载体, 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而礼仪正是这样的一种载体。礼仪教育教学, 是做好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目前我国德育工作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 如果探究其原因, 主要是道德似乎只是一个人精神层面素养, 它比较抽象、隐晦, 难以把握, 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 用说理、宣传、教导等德育的方法, 比较缺乏学生感兴趣的、能进行实践操作的德育的载体, 德育过程往往也是自上而下的, 并不注重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 也难以检测德育的效果。基于上述问题, 我们可以将礼仪教育引入德育工作中, 使礼仪教育成为德育载体, 这个载体可以有礼及德, 注重启发性的;可以以寓德于礼, 润物无声的;可以明礼立德, 耳濡目染地进行德育工作, 这样能增强德育的活力, 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1.4 发展功能———以礼行德

学生学习礼仪, 能体现出德育对教育对象品行道德的发展功能。受教育者学习礼仪, 非常强调礼仪的“知行统一”的要求, 礼仪教育会教给学生知礼、懂礼, 然后需行礼, 这样能真正体现礼仪对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 它把学生有道德、有礼节的行为落实到了平时的生活中, 这样对学生来说能提高道德意识, 养成道德行为, 发展道德品质。孟子曰, “恭敬而无实, 君子不可虚拘”, 也就是强调礼仪表里如一, 知行结合。礼仪教育教学可以通过具体的要领规范让学生把道德理论落实到行动中去, 通过外在的、表现出来的礼仪行为、礼仪实践做好德育的养成, 表现出来的礼仪最后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 树立起内心的道德信念和修养准则, 真正做到“德辉动于内, 礼行诸于外”。

2 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在礼仪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想真正取得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的教学效果, 除了在教学大纲中要明确德育方向, 要精选和德育相关的内容以提高教学实效外, 最主要要靠改进教学方法:我们要改变过去刻板单一的教学方法, 根据高职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方法多样的课程内容传授, 只有高职学生感兴趣的, 他们作为教学主体自身能力能接受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才能促进德育渗透, 使礼仪课程承载更好的德育功能。在具体方法上, 要根据学生特点及需要, 用他们感兴趣的方法进行;并且要用一系列的组合的教学方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1 视频观摩法

高职学生由于其自身特点, 更喜欢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来帮助他们理解具体的礼仪要点和抽象的道德理念。现代化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图像、文字、声音、视频影像等多种信息, 有机地结合了视觉和听觉功能, 让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同时接受教学内容的刺激, 从不同的侧面展示教学信息, 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形象生动。在这个过程中加入教师积极的引导, 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对礼仪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以往在授课时, 只是教师在上面讲内容要点, 学生印象不深, 长时间的被动接受信息甚至学生的注意力已经不太集中了, 更谈不上德育渗透的效果, 如果适当时候穿插一段视频进行观摩效果就不一样了。视频观摩法在教学中运用, 高职学生很感兴趣, 参与度很高, 观摩过后总结和德育相关的要点学生也较容易接受。

2.2 情景模拟法

情境模拟法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为学生提供一个“试错”的机会。而“试错”的意义则在于人们永远无法保证所做出的是最正确的选择, 必须从错误中获得经验。“试错”的过程开始得越早, 越容易获得成功。值得关注的是, 如果方向选择不正确, 后续的“试错”都将毫无意义。因此, 在情境模拟教学中, 教师对方向的把握至关重要。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对授课要点进行艺术真实的放大。可以让学生在扮演和观看的快乐中轻松地体验生活, 获得知识, 端正思想。

2.3 任务驱动法

在“任务驱动法”这种教学方式实践中, 教师可以尝试用任务驱动, 以项目为导向, 推行项目化教学。通过布置任务、提出实训项目、讲解相关知识、示范操作、学生操练、学生自我评价、老师总结等环节, 以项目为导向, 任务驱动, 组织教学。

如以“日常生活礼仪实践”的任务驱动学生完成礼仪实践, 从第一节课后起, 每天在教室、宿舍、食堂、图书馆等公共场所, 把课堂中所学礼仪知识在实践中进行运用, 并记录下来, 最后一节课集体总结, 谈谈礼仪实践对自身的道德素养有什么样的提高。这样的任务驱动能较好地让学生对礼仪知识点进行实践落实, 有助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2.4 激情感染法

礼仪教育主要是动之以情, 而非只是晓之以理, 是通过审美的方式表达敬意, 并借此将一种意义、价值观注入人心。在礼仪课程的教学中也可以尝试用激情感染法让学生进行适合章节的礼仪主题演讲, 通过这种激情渲染的演讲, 用动情的方式把礼仪相关的道德观念渗透到学生内心。

2.5 发现教学法

高职学生在接受礼仪课程的知识要点时, 很多时候都是被动接受的, 这样掌握知识点的效率不高, 更难以通过礼仪学习进行德育教育了。要解决以上问题, 就得引导学生构建清晰而完整的礼仪知识体系, 给他们制造机会体验实施礼仪行为的快乐, 增强信念与决心。这样, 教师就不能单方面去灌输知识, 让学生被动接受, 死记硬背, 可以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多运用发现法来组织教学。从教学的角度看, 如果教师只作引导, 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习, 去概括出原理或法则, 他们就会因自己发现所感到愉快和成就欲的满足而使学习具有强大的动力, 所得知识也会深刻而不易遗忘。学生自己发现的一些礼仪道德规则, 他的印象就会深刻, 遵守实践也会更有积极性。所以教学者可以在实践中尝试。

2.6 课外延伸法

教师可以积极搭建和拓展德育平台, 把课内的道德实践充分而真实地延伸到课外, 可以取得更好的德育效果。如礼仪课程网络学习平台的建设, 有利于礼仪道德实践的互动性;和学生会、社团联手组织一些礼仪进社区等实践活动, 可以加强学生对礼仪化为身边道德实践的理解。

3 结语

礼仪既是一门通识教育课程, 也是一门素质教育课。礼仪课程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时代的要求, 在高职院校承载了重要的德育功能。我们应该从高职学生的实际出发发挥礼仪课程的德育功能, 从和德育相关的教学内容入手, 从重在实践效果的考核制度改进入手, 特别是从科学的有利于德育渗透的教学方法入手, 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使其承载更好的提高学生德育素养的功能。

摘要:礼仪课程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新载体, 通过礼仪课程的教育教学可以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对照教学现状可以发现, 高职院校忽视了礼仪的道德内核, 因此有必要重新确立高职院校礼仪课程的道德功能, 并改进礼仪课程的教学现状以突出课程的德育功能。

关键词:礼仪课程,德育功能,教学实现途径

参考文献

[1]韦政通.中国的智慧[M].吉林文史出版社, 1988.

[2]张光兴.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M].科学出版社, 2005.

[3]谢新瑛.高校旅游专业旅游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1 (2) :162.

[4]李晓宜.建构主义与高职礼仪教学方式的探索[J].职业时空, 2009 (5) :55.

德育礼仪 篇9

关键词:现代礼仪,德育,教学,思想政治教育

现代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的重要内容。从总体上看, “礼仪作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它与道德的关系依然如水乳交融, 它是现代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 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 现代礼仪的育人功能尚未引起教育者的足够重视, 现代礼仪与德育教学长期处于缺位状态, 德育教学系统相对孤立, 德育教学实效性不强。整合现代礼仪与当代大学生德育教学, 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高校德育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代礼仪在当代大学生德育教学中的缺位

1. 现代礼仪教学缺位于当代大学生德育教学。

近年来, 为适应大学生提升就业综合竞争力的需要, 部分高校逐渐开设了现代礼仪课程, 受到了大学生的普遍欢迎。但礼仪教学没有引起普遍重视, 长期缺位于大学生德育教学体系。现代礼仪课程大多是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开设, 学生自愿选修, 受众面窄, 专业师资缺乏, 礼仪教学能力参差不齐, 礼仪育人功能尚未有效发挥。这一现象影响了大学生对现代礼仪学习的重视, 导致部分青年大学生对礼仪文化认知缺失、礼仪文明意识淡薄、仪表仪容文雅失度、行为举止有悖道德修养、社会交际能力弱化等不良现象, 不利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2. 高校德育教学系统忽视现代礼仪的育人功能。

德育主要包括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高度重视隐性教育, 一般仅限于就德育论德育, 没有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全方位地思考大学生德育教学问题。“德育教学往往只注重课堂思想政治教育, 而忽视了实践教育和其他相关教育;只注重灌输的方法, 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整体系统的道德教育, 无法真正实现由‘外化’转向‘内化’, 实现德育主体化的目标。”礼仪是德育的外在表现形式, 实践性强, 彰显德育的成效, 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多年来, 我国高校的德育教学与丰富的社会现实生活及学生的行为、意识、情感脱节。现代礼仪的育人功能徘徊在德育教学之外, 导致德育教学实践性不强、认知偏颇、体系固化, 影响和制约了德育教学实效性的充分发挥。

3. 当代大学生德育教学实践背离现代礼仪的育人功能。

当前, 我国高校德育教学遇到的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 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客观地说, 德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沿袭传统的德育模式, 重道德认知教育, 轻道德行为培养;主观重道德情感内化, 客观轻道德行为养成, 德育停留在“运动式”“灌输式”的传统理念之中, 教育内容抽象, 教学手段单一, 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的背景下, 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道德观念难以适应大学生德育教学发展需要, 仅仅在课堂上进行空洞的道德说教显得苍白无力。近年来, 大学生道德行为失范, 言行举止恬不知耻、不知礼、不懂礼、不守礼现象大有人在, 大学生思想道德呈现滑坡倾向, 并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二、整合现代礼仪与当代大学生德育教学的路径

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 完善高校德育教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胡锦涛同志强调:“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一新要求为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在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 高校德育必须与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紧密结合, 与人的全面发展相适应, 积极探索德育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有效路径, 充分发挥现代礼仪教育的德育功能, 以现代礼仪教育教学为基础, 以个人礼仪、交际礼仪、仪式礼仪、会议礼仪、求职礼仪、涉外礼仪、民俗礼仪等基本礼仪教学为抓手, 全面整合现代礼仪与当代大学生德育教学, 切实做到二者横向贯通、纵向衔接、横纵交织, 进而构成全程性、全面性、实践性、能够产生更大整体效应的德育系统。

2. 以现代礼仪育人功能为媒介, 提升德育教学实效性。

“德诚于中, 礼形于外。”现代礼仪与当代大学生德育教学有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在大学生中开展现代礼仪教育是弘扬传统美德、实施素质教育、完善德育体系的需要, 也是大学生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需要。从大学生德育与现代礼仪教育的同质性看, 二者具有普遍性、规范性、对象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礼仪本身是人们道德意识、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等精神内涵的外化, 广泛开展现代礼仪教育, 引导大学生通过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 培育大学生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等良好的道德品质。牢固树立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自觉把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 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文明风尚。“礼者敬人也。”“尊重”是现代礼仪的核心要素, 在现代礼仪教育教学过程中, 坚持以大学生文明礼仪行为养成为关键, 从基本的礼仪行为入手, 教会学生尊重自己, 尊重他人, 逐步把礼仪作为一种自觉的待人处世的态度和方法, 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从自尊、自重、自信、自强、自律开始, 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良好道德品质和遵守社会公德、国家法律和校规校纪意识, 提升大学生德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3. 以现代礼仪教学为抓手, 营造高校和谐育人新风尚。

思想道德教育不应是空洞的说教, 把现代礼仪教育引人课堂, 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立体化的礼仪教育体系是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也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德育教学实效性的迫切需要。现代礼仪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是新形势下大学构建和谐育人新风尚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 也是提升当代大学生德育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抓手。整合现代礼仪与大学生德育教学, 寓现代礼仪教育于德育教学之中, 把礼仪教育作为德育教学的主渠道, 坚持以礼仪修身为基础, 加强大学生品德修养;以礼仪育人功能为媒介, 提升大学生伦理道德;以礼仪教学为手段, 促进大学生德育和谐发展, 必将进一步提升德育教学实效性, 增强德育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参考文献

[1]蒋璟萍.礼仪与德育散论[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2007, (11) .

[2]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M].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3]陈滨滨.传统礼仪与当地大学生德育教学[J].船山学刊, 2007, (3) .

[4]王晓红, 刘文.关于整合高校礼仪教育与德育教学的思考[J].湖南行政学院学刊, 2008, (3) .

[5]徐海波, 冯思睿.系统哲学视阈中德育与全面德育的关系研究[J].系统科学学报, 2011, (2) .

德育礼仪 篇10

为了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母爱的伟大, 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从而更加感恩母亲的目的, 学校设计了与母爱有关的德育课。

一、活动过程设计

1.课前暖场 (播放背景音乐《鲁冰花》)

在你身边, 始终有这么一个人, 无论你走到哪里, 都舍不下对你的牵挂, 她愿把自己无私的爱都奉献给你;在你周围, 始终有那么一种爱让你肆意地索取和享用, 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 这个人叫母亲, 这种爱叫母爱。

2.知晓艰辛 (观看图片, 播放背景音乐《母亲》)

母爱就像一幅水墨画, 洗去铅华雕饰, 留下清新自然;母爱就像一首舒缓的歌曲, 婉转悠扬。无论妈妈在哪里, 她都会给我们最浓的爱!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知道父母在外打工的情况吗?知道他们的艰辛吗?请同学们看看父母在外打工的辛勤画面吧!

3.说知心话 (播放背景音乐《世上只有妈妈好》)

亲爱的妈妈从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 就在不停地付出, 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 要怎样回报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恩情呢?同学们, 就让我们借此机会对妈妈说说心里话吧!

【活动小结:通过学生对妈妈说句心里话, 教师点拨, 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悟到一些道理, 认识到由于自己的无知对父母造成的无言的伤害。】

4.集体宣誓

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尽相同, 但谁也不能否认我们成长的每一步无不渗透着父母辛勤的汗水, 体现父母深沉的爱。为了表达我们对母亲的恩情, 请全体同学起立, 右手握拳, 做出承诺:亲爱的妈妈, 从现在开始, 我们在思想上, 让您安心;在学习上, 让您放心;在生活上, 让您省心。我们决不辜负父母心。

5.集体签名, 师生见证 (播放背景音乐《感恩的心》)

同学们, 让我们共同为了母亲的微笑而努力奋斗, 用语言让母亲微笑, 用行动让母亲微笑, 用成绩让母亲微笑。最后, 让我们祝福天下所有的母亲幸福、健康、长寿。让我们签上自己的名字, 以此为证!

【活动小结:通过学生集体签名, 教师点拨, 引导学生为了母亲的微笑, 立志做一个有用的人。】

6.结束语

通过今天这节课, 我们加深了对母亲的理解。希望同学们以后对待母亲的唠叨, 少一点厌烦, 多一点理解, 少一点顶撞, 多一点感恩。

活动现场, 不少学生潸然泪下, 或许这是懊悔的泪水, 懊悔自己的无知;或许这是发誓的泪水, 发誓从此做一个好孩子。当然, 让学生流下眼泪并不是真正目的, 关键是让学生意识到为了母亲的微笑, 应该做些有益的事情, 为了母亲的微笑, 应该努力学习, 报答父母恩情。

活动结束, 学生能够理解父母、体会到父母在外的艰辛, 当学生再次谈到母亲的生日、母亲为自己的操劳、自己平常的做法时不再是没有言语。

二、母亲节德育主题活动的反思

本节德育课上完之后, 学生应该有以下收获。

1.懂得父母的艰辛。课堂上, 通过观看图片资料、角色扮演、聆听歌曲、诗歌朗诵环节, 学生感受到父母为了给自己一个安稳的家, 长年在外所受的艰辛, 对其今后的人生之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理解了妈妈的唠叨。课堂活动中, “母亲、微笑、感恩”这三个词不断呈现和强化, 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纠正学生一听到妈妈的唠叨就心烦的不良思想, 引导学生从心里去理解妈妈。

3.领悟了一点人生哲理。课堂中“母亲的微笑”闪现着对母爱的领悟, 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 不知不觉地悟到了一些人生哲理。

本节德育课的活动, 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围绕“感恩母亲”安排活动。这个“主体问题”就是如何突出活动重点, 引导学生为了母亲的微笑做些自所能及的事情。

2.注重“张弛有度”的环节设计, 让学生从心里去思考问题。这一点, 在“说知心话”这一环节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3.抓住“诱导时机”启发思考。及时把握住教育时机, 才能体现活动者的教学智慧, 才能给学生以启迪。

德育礼仪 篇11

关键词:中职院校 文明礼仪教育 自身修养 道德教育

一、开展学校礼仪教育的意义

1.文明礼仪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礼仪是现代文明的具体表现,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形式。中国是“礼仪之邦”,注重礼仪是我国人民的优良传统。一个人文化素质、品德修养的高低,都会表现在他的外在礼仪形象上。对广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可培养学生文明礼貌的习惯,提高他们的基础道德水平,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从而推动学校精神文明的建设。

2.文明礼仪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现今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类社会是以文明、和平、发展为主流的信息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日渐频繁、密切。在交往与合作过程中,人们的礼仪是否周全,不仅是个人修养程度的体现,还关系到一个人的事业能否成功。现代社会呼唤诚信和文明的呼声越来越高,把法制建设、依法治国与道德建设、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

3.文明礼仪教育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一个注重自身修养、重礼仪的人,才可能成为优秀的人、有用的人。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加强中职院校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至关重要。有些学生在学校里,不会尊重他人,不礼让,不礼貌;在社会上不懂得礼貌称呼他人,甚至满口粗言,这些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同时,与人为善、礼尚往来等等美德在相当数量的学生身上正在淡化。中职院校的学生即将跨入社会这个大环境,为了他们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我们必须加强对他们的文明礼仪教育。

二、礼仪教育的内容

1.职业礼仪

包括个人卫生礼仪、面部修饰礼仪、表情礼仪、形体礼仪、着装饰品礼仪、口语语言礼仪、电话通信礼仪以及运用。

2.学校礼仪

包括课堂礼仪、集会礼仪、图书馆礼仪、食堂就餐礼仪、宿舍礼仪等。

3.家庭礼仪

包括与父母相处礼仪、兄弟姐妹相处礼仪、家庭进餐礼仪、邻里相处礼仪等。

这些内容兼顾了学生在律己、待人、处世等方面最基本、最常使用、最需要养成的礼仪规范,可为将来学生就业走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三、职业学校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具体做法

1.教师应为人师表,做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典范

学校在开展礼仪教育时,往往忽略了对教师的礼仪要求,没有注意规范教师的礼仪,这严重影响了学校礼仪教育的效果。首先,老师在上课之前要检查一下自己的仪容仪表,不穿过短、过透、颜色太过鲜艳的衣服,不然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其次,老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应该从向学生主动问好开始,老师一句轻轻的问候、一个甜蜜的微笑、一个会意的点头,不仅给学生带来好心情、拉近师生的关系,还有一层更加深远的身教意义。

2.采用多种授课方式,逐项落实文明礼仪教育内容

(1)把礼仪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训练结合起来。礼仪课不是书本上的长篇大论,它需要现实的例子。在讲理论课的时候可以找一些关于礼仪方面的图片、视频给学生播放。例如,在学习体态语言礼仪方面,对微笑、鞠躬、握手、鼓掌、走路让行等,教师可以先给同学们放段相关视频,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再采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给学生讲解、示范,使学生从语言和行为上体会礼貌“概念”的真正含义。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结合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进行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教育内容。

(2)礼仪教育融入各种校园活动之中。从情感体验入手,创造情境,让学生在丰富多彩、趣味浓郁的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训练。在班级中我们可以做一个文明礼仪积分表,对在礼仪方面做得好的同学可以加分,做得不好的同学要减分。每一位学生都是监督者,学期末分数高的学生要给予奖励。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养成好习惯。

学生在校期间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工作以后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良好的礼仪是帮助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良好的礼仪教育是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基础。崇尚礼仪,培养文明有礼的新一代,需要学校开展礼仪教育,促使学生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让“礼仪之邦”的良好形象代代相传。

上一篇:护士护理管理论文下一篇:大众化传播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