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礼仪见面礼仪英语

2024-09-17

西方礼仪见面礼仪英语(共11篇)

西方礼仪见面礼仪英语 篇1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able manners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economy,cross-culture

With communication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frequent,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have become more obvious, especially the differences of table manners.Arrangement of seat in China

In China, people used to use the number of the tables to define the size of banquet.In small banquets which have two tables, the table on the left or farther to the portal is the top table.At bigger banquets that have three or more tables, the rules are much more complicated.Generally, seats that closer to the top table take precedence.For example, on the wedding party, family members of the bride or the leaderships are arranged to the table that closest to the top table.Hosts show their reverences to the guests by arranging seats by this way.Seats at one table also have different meanings.In Chinese table manner, the seat opposite to the door is the honor seat, which is for chief guests or elders;the seats beside are the second honor seat which are for other guests;the seats that opposite to the honor seat are the inferior seat.Inferior seats are for the host and hostess.So before the banquet, hosts should first invite the chief guest or elders to the honor seat, and then invite other guests to the second honor seat.Hosts sit down on the inferior seats after all the guests sit down.Arrangement of seat in West

Western people prefer long table to round table when entertaining friends.The host and the hostess seat at both end of the table, while guests seat at other seats.The chief guest sits at the upper right side of the hostess, and the wife of the chief guest seats at the upper right side of the host.In China, left is honor and right is secondary.While in western, right is honor and left is secondary.The proper way to take the seat in western is to sit by the left hand.It is better not to walk out before the banquet is finished.Tablewar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

Chinese table wares involve chopsticks, small dish, bowl and glass.Chopsticks and spoon are always put together on the right hand of the plate.Toothpick and ashtray are also necessary.Chopsticks are the main table wares in Chinese food culture.It is impolite to use chopsticks to clean tooth, or pick other things that aren’t food.It is also bad manner to talk with chopsticks in hand.The right way to use spoon is: scoop the food, and wait for seconds to make sure that the soup will not splash out, and then move the spoon back.It is impolite to put the spoon in to mouth, or lick the spoon over and over again.In western meals , they use so much table wares with different kinds and sizes.the use of table wares also shows different food culture in different countries, the main table wares in western are knives, forks , spoons , glass and napkin.Knife is used to cut food and fork is used to carry food into mouth.during the dinner, you should put them on both sides of the plate, and knife and fork should be put in the way that looks like the Chinese word “八”.You can also use them in a way that handle knife in your right hand and fork in the left hand.Soup spoon is always put on the outermost right side, together with the knife.Dessert spoon is put together with dessert knife and fork.Different atmospheres at table

Noisy and quiet is the main different of table atmospher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Chinese table atmosphere always noisy and always the noisier the better.While western table atmosphere is quiet..In China,people begin to talk at the time they sit down, and they would keep talking during the whole dinner.Everybody at the table talking, drinking, eating, and enjoying the pulsating atmosphere.Noisy atmosphere can reflect the guests’ happiness from their hearts.Westerners also talk at table, but they talk quietly and keep the voice at the stage that can only be heard.You can not make noises when drinking soup.Chewing with your mouth closed and do not making noises when eating.The way to finish eating

At Chinese dinner table, after eating, the chopsticks should put orderly at the right side of the bowl, and leave after the host signals to leave.Hosts should signal after all the guests put down their

chopsticks.At western dinner table, the ways to finish eating is to put the knife and fork together on the plate parallel, with the fork’s back side up and the knife’s edge inside.Through comparing the table manner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ountries and keeping pace with the changing world can be more meaningful to all people.

西方礼仪见面礼仪英语 篇2

一、礼仪文化中的集体与个性取向

中西方礼仪文化中, 对于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有着明显区别, 总体来说, 中方重集体轻个人, 而西方先个性后集体。在宴饮礼仪的就餐方式中, 体现为西餐奉行“分餐制”, 中餐提倡“合餐制”;餐桌礼仪上, 西餐讲究“help yourself”, 中餐则讲究主人殷勤的敬酒和劝酒。

1. 西餐的分餐制:

强调个性存在。西餐是指欧洲国家和地区以及由这些国家和地区为主要移民的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的广大区域的餐饮, 其显著特点是用刀叉进食。就餐时, 为用餐者提供的主食、菜肴、酒水及其他餐具一律每人一份, 以“独享”方式进行, 是一种“你吃你的, 我吃我的”个人就餐行为, 强调个性的存在和个人对饮食的独占。宴饮中, 主人一般只给客人夹一次菜, 其余由客人自主食用, 强调“help yourself”。宴饮中的人际交流, 主要局限于一对一或小群体间的自由平等的情感交流, 无须事事与大家共享, 加之西餐环境中的典型因素如熠熠闪光的水晶灯、银色的烛台、优雅的举止、幽雅的环境等较好地维护了西方人看重的隐私性, 强调个性存在和个人隐私。

2. 中餐由分餐制走向合餐制:

注重集体共享。中餐是指以汉民族为主的中原地区的主要宴饮, 主要以筷箸进食。先秦时期, 先民习惯席地而坐, 凭俎案而食, 人各一份。秦汉时期, 遵循商周时期传统, 盘腿坐于席, 一人一案。这种就餐方式在许多汉代壁画、砖画里得到证明。隋唐时期, 社会风气变得开放、兼容, 吸收外来文化, 其坐具、服饰、坐姿形制等发生很大变化。榻和案较前代增高, 进而逐渐演变成今天的高桌大凳;坐姿由盘腿坐过渡成垂足坐;紧窄衣衫便于同享一份食物, 这些为合餐创造了有利条件。宋代现代式的高大椅、凳已取代唐代低矮的桌凳, 成为各阶层普通的日常家具。《清明上河图》中, 可以看到汴京餐馆里摆放的都是大桌高椅, 现代意义上的合餐方式已经形成。明清时期, 合餐的就餐方式完全定型。

现代的合餐式宴饮, 菜品并不事先分盘, 由进餐人根据自身喜好各自选取菜品及菜量, 就餐过程更注重人际关系、社会角色的协调与分配, 交流的信息在圆桌上集体共享, 较少进行个别交流。非典的特殊时期, 我国的共餐形式由于卫生方面的弊端, 很多餐馆施行分餐方式揽客, 但国人习性难改, 时间不长, 很快又恢复为合餐制。中餐这种围桌而坐、集体交流方式在形式上创造出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 符合中华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

二、礼仪文化中的席位尊卑

国际惯例中, 西方文化讲究右为尊;中国传统文化中则是左为上。在宴饮礼仪中, 不同场合席位尊卑各有不同。

1. 西式宴饮席位排列:

右为尊。西式宴饮中, 最典型的餐桌是长桌, 其席位排列规则是:女士优先、恭敬主宾、距离定位、以右为尊 (男主宾坐女主人右侧, 女主宾坐男主人右侧) , 面门为上, 男女穿插而坐。西餐的席次排列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男女主人坐在长桌两端, 女主人坐在离门远的一端, 其右边和左边分别是男宾1和2。若两端不坐人, 则女主人面门居中就座, 其右手男宾1左侧男宾2, 男主人在女主人对面就座, 其右边和左边分别为女宾1和2。西方礼仪中的女士优先, 在宴饮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

国际正式宴请中, 往往使用长方桌 (椭圆形桌) 宴请客人, 男主人居中而坐, 右座最尊, 其次是左座和对面。2009年4月1日晚于金融危机中举行的G20国际金融峰会, 英国首相布朗宴请各国领导人, 作为东道主布朗坐在椭圆形宴会桌主人坐的位置上, 他右侧那个众人瞩目的座位, 属于中国领导人胡锦涛。按照西方餐桌礼仪, 这个位置是最重要的客人。国际席位排列依据主要是国际惯例和礼宾顺序, 此外还考虑宾客间的政治、身份、语言、专业等关系。但不论如何, 都把主宾置于尊贵位置, 即主人右侧。

2. 中式宴饮席位安排:

涉外、商务场合右为尊, 传统宴席左为上。

(1) 涉外、商务场合右为尊。中式涉外、商务宴饮中, 最正规、典型的餐桌是圆桌。主人坐在主桌上, 面门正中就座, 宾客距离定位, 近高远低;与主人距离相同, 右尊左卑。如2009年11月17日晚,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宴请首次访华的美国总统奥巴马, 胡锦涛坐在巨大的圆桌正中定位, 背依国画面对众宾, 右侧奥巴马, 左侧希拉里。

(2) 传统宴席左为上。我国古代宴饮, 席位排列以左为尊。《礼记·少仪》云:“尊者, 以酌者之左为上尊。”《礼记·曲礼》:“主人入门而右, 客入门而左。”《仪礼·公食大夫礼》:“宾入门左。”《史记·项羽本纪》中著名的“鸿门宴”中, “项王、项伯东向坐, 范增南向坐, 沛公北向坐, 张良西向侍” (清代学者凌廷堪在《礼经释例》中明确提出“堂上以南乡 (向) 为尊, 室中以东乡 (向) 为尊”。鸿门宴在军帐中举行, 座次尊卑按室内以东向为尊) 。很多学者认为, 项羽将范增置于高于刘邦位的排列, 突出了项羽自大傲慢的性格。

《红楼梦》第三回叙述贾府接待林黛玉席次安排:“王夫人遂携黛玉穿过一个东西穿堂……贾母正面榻上独坐, 两边四张空椅, 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 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 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 坐了。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迎春便坐右手第一, 探春左第二, 惜春右第二。”贾母正中, 先左后右, 左座为上。

三、礼仪文化中的价值观念

一般来说, 西方礼仪文化侧重形而上学, 中式注重模糊娓美。在宴饮礼仪的饮食观念和制作过程中, 体现为西餐追求菜肴本身的自然属性和营养价值, 烹饪程序规范;中餐强调菜肴“色、形、味”的整体配合, 制作时随意灵活。

1. 西餐宴饮文化观念:

以营养价值为核心, 烹饪程序规范化。在饮食观念中, 西餐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 首先讲究食物的营养价值得到保证, 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 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由于这一观念, 使得他们最注重保持菜肴本身的自然属性和营养价值, 而非对菜肴的色、形、味、香等人工技巧的追求。

西餐烹饪大多严格按照科学程序行事, 采用机器操作进行规模化生产, 调料添加精确到克, 烹调时间精确到秒, 从而达到每次出产的菜品不论其味道还是色泽惊人相似, 整个过程带有明显的规范性、机械性色彩, 从洛杉矶到纽约, 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 口味稳定, 缺少变化, 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 鸡就是鸡, 牛排就是牛排, 纵然有搭配, 也是在盘中上桌时而不是在烹饪过程中进行的。如西餐中的“法式土豆羊排”, 一边放土豆泥, 旁倚羊排, 另一边配煮青豆, 加几片番茄便成, 色彩上对比鲜明, 绝非集土豆牛肉于一锅而炖, 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 各是各的味, 简单明了。

2. 中式宴饮文化理念:

以美味为核心, 侧重制作时的知觉感悟。在宴饮观念中, 中式注重细火慢炖, 以菜肴精细、香诱食欲为特征, 以调和五味为根本, 以色彩艺术为精华, 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 要求色香味形俱佳。如有名的上海菜“咸笃鲜”, 其原料仅是简单的火腿、冬笋和鲜肉三味, 经中式烹饪后, 火腿、冬笋、鲜肉中都早已各含其他两种原料的味道, 从而形成了一道含三种原料而又超乎三种原料的美味佳肴。此味道与西式烹饪后泾渭分明的“咸笃鲜”截然不同。

中式烹饪不讲求精确到秒与克的规范, 制作时注重随意与经验把握, 调料添加是“稍许”或“少量”, 即使是“20g”, 也很少有厨师用天平称量, 而西方很多家庭厨房备有天平、液体量杯、定时器、刻度锅等。这就出现了同一菜系的同一道菜, 其所用的配菜与各种调料的匹配会依厨师个人特点而有所不同;甚至同一厨师的同一道菜, 也会依季节、场合及用餐人身份的不同而加以调整。如同样一道“红烧鱼”:冬天色彩较深、口味较重, 夏天则色和味均清淡;宴请江浙一带的人在调味中加糖, 川湘顾客则多放辣椒。这使得中国菜品风格灵活且富有变化。例如宴请奥巴马的西式传统美食牛排, 使用中式方法烹调、调味, 将西方的牛油和奶油改成植物油, 把洋葱改成葱、蒜, 把番茄酱改为酱油和豆豉……通过中式烹饪方法, 或许令奥巴马一行在口味上找到新惊喜。

中西宴饮礼仪存在多方面差异, 我们不能以此简单判断中西两种宴饮文化的优劣高下, 因为这种宴饮文化适应了各自的地理环境和民族风俗, 体现不同的文化个性, 但其发展趋势是中西方宴饮文化的融合, 实现“西餐中吃, 中餐西吃”。在许多宴请中, 我们已经看到西餐中做, 或中餐自助大行其道。

西方的礼仪文化以基督教为核心, 强调的是一种“差异性”与“独立性”的文化观念, 普遍认为某一事物的价值在于与其他事物的区别性, “个性”意识非常强烈, 其思维模式中普遍强调突出自我的独立与个性。中国的礼仪文化以儒家“和”的思想为基础, 强调共性与和谐, 这也养成了中国人好商量、好通融的性格。对中西方不同的礼仪文化, 用“和而不同”的态度来对待, 承认和尊重差异, 并探寻礼仪文化的互通性, 有助于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对其他文化的适应力, 从而提高沟通效率。

参考文献

[1]李春芳.由分餐到合餐[J].饮食文化研究, 2007 (3) .

[2]顾晓苏.G20峰会晚宴座次的政治玄机[J].新闻天地, 2009 (5) .

[3]侯嘉亮.中国传统家宴及其座次礼仪[J].中国机关后勤, 2002 (6) .

[4]王玉霞.礼仪中的左右尊卑辨析[J].兰台世界, 2010 (1) .

古人的见面礼仪 篇3

揖:拱手行礼,是为揖。这是古代宾主相见的最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分为三种:一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长揖:这是古代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如“子路拱而立”(《论语》)。

拜:古代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古之拜,只是拱手弯腰而已,两手在胸前合抱,头向前俯,额触双手,如同揖。如《孔雀东南飞》中的“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这儿的“拜”就是焦仲卿对母亲行的这种礼节。后来亦指将屈膝顿首、两手着地或叩头及地称为“拜”。如《鸿门宴》中的“哙拜谢,起,立而饮之”,这儿的“拜”应是这种跪拜礼。

拜手: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行礼时,跪下,两手拱合到地,头靠在手上。《周礼》中作“空首”;也作“拜首”。如“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郭沫若历史剧《屈原》)。

再拜:拜两次为再拜,表示礼节之隆重。如“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鸿门宴》)。过去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顿”是稍停的意思。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如“……丘迟顿首”(《与陈伯之书》)。

商务见面礼仪常识 篇4

第一节 称呼礼仪

称呼指的是人们在日常交往应酬之中,所采用的彼此之间的称谓语。在人际交往中,选择正确、适当的称呼,反映着自身的教养、对对方尊敬的程度,甚至还体现着双方关系发展所达到的程度和社会的风尚,因此对它不能疏忽大意,随便乱用。在商务会面中,恰当地使用称谓,是商务交往顺利进行的第一步。

一、称呼礼仪规范

在商务活动中,称呼要庄重、正式、规范。一句得体的称呼,既能引起对方的注意,也一下子拉近了双方的距离。依照商务惯例,在商务会面中,最正式的称呼有三种,即应当称呼交往对象的行政职务、技术职称,或是其泛尊称。泛尊称,指的是先生、小姐、夫人、女士一类可以广泛使用的尊称。

在商务活动中,以对方的行政职务相称,以示身份有别、敬意有佳,是最常见的一种称呼方法。可以仅称职务,如“局长”、“处长”、“经理”、“主管”等;也可以在职务前面加上姓氏,如“李市长”、“张董事长”等。

对医生、教授、法官、律师以及有博士等有职称和学位的人士,均可单独称“医生”、“教授”、“法官”、“律师”、“博士”等。同时可以加上姓氏,也可加先生。如“李教授”、“法官先生”、“律师先生”、“张博士先生”等。这样可以表示你对他职称的认可和尊敬。

对于那些初次打交道的,或者既没有具体的职务也没有具体的职称的人,可以直接称呼他们为“先生”、“小姐”或者“夫人”,如果知道他们的姓氏,就最好在这些泛尊称的前面带上对方的姓,如“张先生”、“李小姐”等。在使用泛尊称的时候,对于男士,不管多大年纪,都可以称呼对方为“先生”,但是对于女士来说,“夫人”这个称呼可不能乱用的,必须在知道对方已经结婚的前提下才可以用。

除此之外,称呼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初次见面更要注意称呼。初次与人见面或谈业务时,要称呼姓加职务,要一字一字地说得特别清楚,比如:“王总经理,你说得真对.....”如果对方是个副总经理,可删去那个“副”字;但若对方是总经理,不要为了方便把“总”字去掉,而变为经理。

第二,关系越熟越要注意称呼。与对方十分熟悉之后,千万不要因此而忽略了对对方的称呼,一定要坚持称呼对方的姓加职务(职称),尤其是有其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人人都需要被人尊重,越是熟人,越是要彼此尊重,如果熟了就变得随随便便,“老王”、“老李”甚至用一声“唉”、“喂”来称呼了,这样极不礼貌,是令对方难以接受的。

称呼对方时不要一带而过。在交谈过程中,称呼对方时,要加重语气,称呼完了停顿一会儿,然后再谈要说的事,这样才能引起对方的注意,他会认真地听下去。如果你称呼得很轻又很快,有种一带而过的感觉,对方听着不会太顺耳,有时也听不清楚,就引不起听话的兴趣。相比之下,如果太不注意对方的姓名,而过分强调了要谈的事情,那就会适得其反,对方不会对你的事情感兴趣了。所以,一定要把对方完整的称呼,很认真很清楚很缓慢地讲出来,以显示对对方的尊重。

二、商务会面中不适当的称呼

1.无称呼。在商务活动中不称呼对方,就直接开始谈话是非常失礼的行为。

2.不适当的俗称。有些称呼不适宜正式商务场合,切勿使用。“兄弟”、“哥们”等称呼,会显得使用这种称呼的人档次不高,缺乏修养。

3.地方性称呼。有些称呼具有很强的地方色彩,比如,北京人爱称人为“师傅”,山东人爱称人为“伙计”,而在南方人听来,“师傅”等于“出家人”,“伙计”肯定是“打工仔”。

第二节 介绍礼仪

在商务交往中,相互介绍和为他人介绍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礼节之一,是人们从陌生走向熟识的第一步。介绍分为自我介绍,他人介绍和商业性介绍三种情况。

商务接待的礼仪是什么

商务交往活动中,接待是给客户留下良好第一印象的重要工作,为下一步深入的交往打下基础。接待要有周密的布置。接待的程序:预约——准备——接待——送客。那么,怎样才能使客户体会到你的热情好客、礼貌待人的诚意呢?大体上应做到以下几点:

迎客

对于如约而来的客人,要表示热情、友好。

对贵客或远道而来的客人,要指派专人出面,提前到达双方约定的地点(或适当的地点),恭候客人的到来;接待人员要提前到达机场、码头或车站,以示对客人的尊重。

客人抵达后,若宾主双方早就认识,双方直接行见面礼,若是初次见面,一般是由礼宾人员或我方迎接人员中身份最高的,率先将己方迎接人员一一介绍给客人,再由客人中身份最高者将客人按照一定顺序介绍给主人。

对于来自本地的客人,一般应该提前半小时在单位大门口或办公楼下迎候客人

待客

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彼此往来的商务活动日益频繁,接待工作也应越来越规范。

要文明待客、礼貌待客、热情待客,接待工作在礼仪方面应做到严谨、热情、周到、细致。

1、文明待客

文明待客主要以主人的语言、举止和态度来体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去有送声

2、礼貌待客

注意礼貌用语的使用:问候语、请求语、感谢语、道歉语、道别语

3、热情待客

接待礼仪

关于会议主席台座次的安排

根据中办掌握的原则:左为上,右为下。当领导同志人数为奇数时,1号首长居中,2号首长排在1号首长左边,3号首长排右边,其他依次排列;当领导同志人数为偶数时,1号首长、2号首长同时居中,1号首长排在居中座位的左边,2号首长排右边,其他依次排列。

关于宴席座次的安排

宴请客人,一般主陪在面对房门的位置,副主陪在主陪的对面,1号客人在主陪的右手,2号客人在主陪的左手,3号客人在副主陪的右手,4号客人在副主陪的左手,其他可以随意。以上主陪的位置是按普通宴席掌握,如果场景有特殊因素,应视情而定。

关于签字仪式的座次安排

签字双方主人在左边,客人在主人的右边。双方其他人数一 般对等,按主客左右排列。

关于乘车的座次安排

小轿车1号座位在司机的右后边,2号座位在司机的正后边,3号座位在司机的旁边。(如果后排乘坐三人,则3号座位在后排的中间)。中轿主座在司机后边的第一排,1号座位在临窗的位置。

室外接待礼仪

1、接待准备

对于前来访问、洽谈业务、参加会议的外国、外地客人,应首先了解对方到达的车次、航班,安排与客人身份、职务相当的人员前去迎接。若因某种原因,相应身份的主人不能前往,前去迎接的主人应向客人作出礼貌的解释。

2、及时接待

主人到车站、机场去迎接客人,应提前到达,恭候客人的到来,决不能迟到让客人久等。客人看到有人来迎接,内心必定感到非常高兴,若迎接来迟,必定会给客人心里留下阴影,事后无论怎样解释,都无法消除这种失职和不守信誉的印象。

3、接待礼节

接到客人后,应首先问候“一路辛苦了”、“欢迎您来到我们这个美丽的城市”、“欢迎您来到我们公司”等等。然后向对方作自我介绍,如果有名片,可送予对方。注意送名片的礼仪:

当你与长者、尊者交换名片时,双手递上,身体可微微前倾,说一句“请多关照”。你想得到对方名片时,可以用请求的口吻说:“如果您方便的话, 能否留张名片给我?”

作为接名片的人,双手接过名片后,应仔细地看一遍,千万不要看也不 看就放入口袋,也不要顺手往桌上扔。

4、交通工具的安排

迎接客人应提前为客人准备好交通工具,不要等到客人到了才匆匆忙忙准备交通工具,那样会因让客人久等而误事。

5、日程安排

主人应提前为客人准备好住宿,帮客人办理好一切手续并将客人领进房间,同时向客人介绍住处的服务、设施,将活动的计划、日程安排交给客人,并把准备好的地图或旅游图、名胜古迹等介绍材料送给客人。

关于商务的见面礼仪 篇5

在商务交往中,相互介绍和为他人介绍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礼节之一,是人们从陌生走向熟识的第一步。介绍分为自我介绍,他人介绍和商业性介绍三种情况。

一、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是最重要的一种介绍方式,就是在必要的社交场合,把自己介绍给其他人,以使对方认识自己。自我介绍的基本程序是:先向对方点头致意,得到回应后再向对方介绍自己的姓名、身份和单位,同时递上事先准备好的名片。自我介绍总的原则是简明扼要,一般以半分钟为宜,情况特殊也不宜超过3分钟。

通常需要做自我介绍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第一,社交场合中遇到你希望结识的人,又找不到适当的人介绍。这时自我介绍应谦逊、简明,把对对方的敬慕之情真诚地表达出来。

第二,电话约某人,而又从未与这个人见过面。这时要向对方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还要简略谈一下要约见对方的事由。

第三,演讲、发言前。这时面对听众做自我介绍,最好既简明扼要,又要有特色,利用“首因效应”,给听众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

第四,求职应聘或参加竞选。这时更需要自我介绍,而且自我介绍的形式可能不止一种。既要有书面介绍材料(个人简历),还要有口头的,或详或简,或严肃庄重,或风趣幽默诙谐等。这会直接影响求职或竞选者能否成功。

掌握自我介绍的语言艺术,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镇定而充满自信清晰地报出自己的姓名(这是必须的),并善于使用体态语言,表达自己的友善、关怀、诚意和愿望,这是体现自信的表示。如果自我介绍模糊不清,含糊其词,流露出羞怯自卑的心理,会使人感到你不能把握自己,因而也会影响彼此间的进一步沟通。

第二,根据不同交往的目的,注意介绍的繁简。自我介绍一般包括姓名、籍贯、职业、职务、工作单位或住址、毕业学校、经历、特长或兴趣等。自我介绍时应根据实际需要来决定介绍的繁简,不一定把上述内容逐一说出。在长者或尊者面前,语气应谦恭;在平辈和同事面前,语气应明快,直截了当。

第三,自我评价要掌握分寸。自我评价一般不宜用“很”、“第一”等表示极端赞颂的词,也不必有意贬低,关键在于掌握分寸自我介绍时,表情要自然、亲切,注视对方,举止庄重、大方,态度镇定而充满信心,表现出渴望认识对方的热情。

二、他人介绍

他人介绍,即第三者介绍,它是经第三者为彼此不相识的双方引见介绍的一种介绍方式。在一般情况下,为他人介绍都是双向的,即第三者对被介绍的双方都作一番介绍。有些情况下,也可只将被介绍者中的一方向另一方介绍。但前提是前者已知道、了解后者的身份,而后者不了解前者。

为他人作介绍时应遵循以下基本礼仪原则:

第一,在向他人介绍时,首先了解对方是否有结识的愿望。最好不要向一位有身份的人介绍他不愿认识的人。

第二,注意介绍次序。按国际惯例,应该先把年轻者、身份地位低者介绍给年长者、身份高者;先把年轻的职务相当的男士介绍给女士;先把年龄低、未婚者介绍给已婚者;先把客人介绍给主人,把晚到者介绍给早到者;如果是业务介绍必须先提到组织名称、个人职衔等。集体介绍可以按照座位次序或职务次序进行。为他人介绍遵守“先向尊者介绍”的原则。

第三,介绍人作介绍时,应该多使用敬辞。在较正式场合,介绍词也较郑重,一般以“×××,请允许我向您介绍……”的方式。在不十分正式的场合可随便些,可用“让我介绍一下”或“我来介绍一下”,“这位是……”的句式。介绍时语气清晰地说出得体的称谓,有时还可用些定语或形容词、赞美词介绍对方。

第四,为人介绍时注意手势和表情。被介绍时,眼睛正视对方。除年长或位尊者外,被介绍双方最好站起来点头致意或握手致意,同时应说声:“您好,认识您很高兴”或“真荣幸能认识您”等得体的礼貌语言。

三、商业性介绍

商务见面礼仪之诚信 篇6

“人无诚而不言;人无信而不立”。中国自古就有以诚待人传统。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同时也有着千百年的商业文明。从最初的以物换物、古老的茶马古道贸易到现如今的现代化全球贸易。在各行各业以各种方式体现着古老商业贸易的延续。随着朝代的更改,社会形态的变化。经商贸易也在不断地改变发展,古老的商业文明正焕发着勃勃生机。

中国自古就有着商业贸易大国之称,早可以追溯到唐朝,近也可以到如今。在这期间中国出现了很多的商业名人,也创造很多的商业奇迹。例如“晋商创立了最早的票号(今银行)浙商被称为是中国商业的犹太人,闽商走出了国门建立了对外的商业贸易。这些都是中国的商业文明。而在这些商业的形态中都有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诚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正从以计划经济为主变成了现如今的商品经济。人们的经商意识也在前所未有的改变着,人们正以各种方式融入到商业的洪流中。各行各业各种公司都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我们的商业经营模式已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模仿、克隆发展到今天有我们自己的品牌有我们自己的名牌。在全球的商业行列里不断地出现了“中国制造”的标识。

但是,我们回头看看我们经历的这些坎坎坷坷,创立出的名牌,创立出我们的自主知识产权。这些我们付出了多少的努力和汗水?付出了多少的艰辛?经历了多少的风雨?可是我们很多的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倒闭了,在全球的经济危机中我们有的企业倒闭了,企业的倒闭是必然的,因为他们缺失了最基本的企业意识-诚信。

20xx年是一个多事之年,中国的企业也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从食品到药品,甚至可以说到各行各业都在经历着严酷的考验。众所周知的“三鹿奶粉事件”整个中国的多半家庭都在经历着痛苦。一个有着几十年的历史企业,就这样的被摧毁了。紧接着而来的是全球的金融危机,很多的企业也在这场考验中倒闭了。危机来了,也给我们的企业敲响了警钟,也该真正的反思,反思我们的错误,我们缺乏了什么?我们把最宝贵的诚信丢掉了。现今的商品社会,给人们带来了利益,使人们变得富足了。但是,我们很多的企业也丢失了最基本也是最宝贵的经营之本-诚信。企业的眼里只顾着利益,效益。经济的指标。可是却忘记了这些要做到的都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才可以达到的。“诚信”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之本,是为人之道。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脱离不了经济的支撑,但是在建立企业来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作为企业的领导不是先要学到什么经营之道,而是“诚信”。作为企业的轴心领导人,也是企业未来的规划人,企业的未来发展也在于它的首任领导人的诚信、勇气、智慧等很多方面的条件,但是,一个企业的领导人没有诚信的话,他可以一时在商业的大潮中不被淹没,但是不会是永久的,终究有一天他会被商业的现实所吞噬。所谓的在商言商,现今的企业领导经常说的一句话“商场如战场”但是商场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它靠得不是很先进的武器来取胜,而是靠的“诚信”,“诚信”才是无往不利最好的武器。例如:前段时间新闻报道了中国的几个在国外做建设工程的公司被国际监管机构给停牌,不许在参与在国外的建设项目投标。还有,我国的几个企业被德国公司起诉有侵权行为,赔偿很大经济损失。这些看来很多人可能认为都是无所谓的小事情,不做就不做,我可以投标其他的工程,不侵权就不侵权,我可以改变方式,但是我们仔细地反思一下,我们损失的不仅仅是那么一点利益,我们损失的是我们最宝贵的“诚信”,这不止是用经济利益可以换取来的,它代表的是一个企业和一个国家。

中西方餐桌上的礼仪差异 篇7

关键词: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

一、引言

中西餐桌礼仪的差异, 深受中西方哲学思想及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 使两种文化的距离相差甚远。在中国, 任何一个宴会, 不管什么目的, 都会有一种形式, 就是大家团团围坐, 共享一席。宴席要用圆桌, 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氛围。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 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 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与人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 在美好的事物面前, 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谦让的美德, 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 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 因而至今难以改革。而西方是主要以面食为主的群体, 餐桌礼仪的细节就显得更加繁琐而有条不紊。他们所用的餐则是分餐制, 个人自扫盘中菜, 不管他人碗里汤, 互不相扰。西方人喝酒也听凭自愿, 白兰地, 威士忌, 鸡尾酒, 喜欢什么喝什么, 想喝多少喝多少, 所尊重的是个人意志, 体现出的饮食思想观念要合理的多。

二、中西餐桌礼仪差异

(一) 席位安排礼仪

1.中餐餐桌礼仪

在中餐宴请活动中, 往往采用圆桌。不单是在不同位置摆放的圆桌有尊卑的区别, 而且每张圆桌上的不同座次也有尊卑之分。由两桌组成的小型宴请通常是采用两桌横排或两桌竖排的形式。当两桌横排时, 面对正门右边的桌子是主桌;当两桌竖排时, 离正门最远的那张桌子是主桌。由三桌或三桌以上的数桌所组成的宴请除了注意“门面定位”、“以右为尊”、“以远为上”等规则外, 还应兼顾其他各桌离主桌的远近。通常, 距离主桌越近, 桌次越高;距离主桌越远, 桌次越低。

2.西餐餐桌礼仪

西餐中, 一般均使用长桌。在正式宴会上桌次的高低尊卑以距离主桌的位置远近而定, 越靠右的桌次越尊贵, 在同一桌上, 越靠近主人的位置越尊贵。在正式宴会上, 英国式座位的顺序是:男女主人坐在桌子的两头, 客人男女错开坐在桌子两侧, 男主宾和女主宾分别坐在女主人和男主人的右边。如果客人中没有主宾, 女主人可把客人中年龄最大的女士安排在男主人右边。在非正式宴会上, 遵循女士优先的原则。

(二) 餐具的使用礼仪

1.中餐餐具的摆放和使用方法

(1) 筷子。筷子是中餐最重要的餐具。在使用当中, 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地放在饭碗的右侧, 用餐后一定要整齐地竖向放在饭碗的正中。不论筷子上是否残留着食物, 都不要去舔;和人交谈时, 要暂时放下筷子;不要把筷子竖直插放在食物上面;不能用筷子剔牙、挠痒或夹取食物以外的东西。

(2) 勺子。勺子主要是用来喝汤的, 有时也可以用来取形状比较小的菜。用勺子取食物时, 不要过满, 免得溢出来弄脏餐桌或自己的衣服。用勺子取食物后, 要立即食用或放在自己的碟子里, 如果取用的食物太烫, 可以先放到自己的碗里等凉了再吃, 千万不要用嘴去吹, 也不要把勺子塞进嘴里, 或反复吮吸。

(3) 盘子。盘子主要用来盛食物的, 根据所盛食物的多少和形状不同而大小形状各异。稍微小一点的盘子为食碟, 一般放在碗的左边, 是用来暂放从公用菜盘里取来享用的菜肴。用食碟时, 一次不要取过多的菜肴, 不要把多种菜肴放在一起, 以防它们相互串味。不吃的残渣、骨、刺应放在食盘的前端, 放的时候不能直接从嘴里吐在食碟上, 要用筷子夹放到碟子旁边。

2.西餐餐具的摆放和使用方法

(1) 餐具摆放和取用原则

餐具摆放时托盘居中, 左叉右刀, 刀尖向上, 刀口向内, 盘前横匙, 主食靠左, 餐具靠右, 其余用具酌情摆放。酒杯的数量与酒的种类相等, 摆法是从左到右, 依次摆烈性酒杯, 葡萄酒杯, 香槟酒杯, 啤酒杯。西餐中餐巾放在盘子里, 如果在宾客尚未落坐前需要往盘子里放某种物品时, 餐巾就放在盘子旁边。餐具的取用应由外而内, 切用时可以使用法式方式, 即左手拿叉右手拿刀, 边切边用;也可用英美式, 即右手拿刀, 左手拿叉, 切好后再改用右手拿叉取用。一般用右手拿汤匙和杯子用餐具把食物送到嘴里, 而不要把盘碗端起来。

(2) 餐具的使用方法

①刀叉的使用原则:使用刀叉进餐时, 刀用来切割食物, 叉用来送食物入口。使用刀时, 刀刃不可向外, 而且不可将刀叉的一端放在盘子上, 另一端放在桌子上;进餐中需要暂时放下刀叉时, 应摆成“八”字型, 分别放置餐盘边上, 刀刃朝向自己, 表示还要继续吃;用餐结束后, 将叉子的背面向上, 刀刃向内与叉子并拢, 平息放置于餐盘上, 表示用餐结束。谈话时有肢体语言或传菜时, 应将刀叉放下, 不要手拿刀叉在空中挥动。用完刀叉后, 应将其横放于餐盘中央, 而不是盘边或餐桌上;放置方式为刀口朝着自己, 叉口朝左, 以便于取走时的安全性。

②餐匙的使用原则:通常, 餐匙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汤匙, 个头比较大, 被摆放在右侧最外端, 与刀并齐摆放;一种是甜品匙, 个头比较小, 被横摆在吃甜品所用的刀叉正上方。当用汤匙合调味料时, 需右手拿汤匙, 左手拿叉。食物切好后, 在盘中上将食物与酱料一同舀起食用;喝完汤之后, 应该把汤匙放在餐盘对面的一方。要注意餐匙绝对不能直接用来舀取任何主食或者菜肴, 已经开始使用的餐匙不能放回原处。

③酒杯的使用原则:在西餐中, 吃不同的菜需要搭配不同的酒, 通常不同的酒杯用来喝不同的酒。在每位用餐者右边餐刀的上方, 会摆着三四只酒水杯。可一次由外侧向内侧使用, 一般香槟酒杯、红葡萄酒杯、白葡萄酒杯以及水杯是不可缺少的。

(三) 中西餐上菜顺序的差异

中餐上菜顺序是:先上凉菜、饮料及酒, 后上热菜, 然后上主食, 最后上甜食和水果。宴会上桌数很多时, 各桌的每一道菜应同时上。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 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和小吃先宾后主, 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 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上菜的方式大体上有以下几种:一是把大盘菜端上, 由各人自取;二是由侍者托着菜盘逐一给每位分让;三是用小碟盛放, 每人一份。在正式宴席上, 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灯片, 每一次一道菜。

西餐上菜程序通常是:面包黄油→凉菜→汤→海鲜→主菜→甜点心→咖啡和水果。冷菜、汤, 同时就着面包吃。凉菜也叫开胃小菜, 作为第一道菜, 一般与开胃酒并用。汤分渍汤和奶油浓汤。主菜有鱼、猪肉、牛肉、鸡等。甜食常有冰淇淋、布丁等。

参考文献

[1]王静.中西方饮食文化之比较[J].考试周刊, 2009 (17) .

[2]彭健.浅议中西餐桌礼仪差异[J].新西部:理论版, 2009 (6) .

[3]罗露莎.浅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J].双语学习, 2007 (5) .

[4]李海芳.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J].跨世纪:学术版, 2009, 17 (4) .

[5]余富林.中西饮食文化差异[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 2004.

[6]高永晨.西方饮食文化概述[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2005.

[7]卞浩宇, 高永晨.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 (2) .

[8]张亚红.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以及餐桌礼仪的对比[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9 (4) .

见面时问候与回应的礼仪 篇8

如果男女两人一同上街,遇到女士的熟朋友,女士可以不把男伴介绍给对方,男士在她俩寒暄时,要自觉地隔开一定距离等候,待女伴说完话后继续一同走;女士对男伴的等候应表示感谢,且与人交谈的时间不可太长,不应该让同伴等很长时间。如果遇到男士的熟朋友,男士应该把女伴介绍给对方,这时女士应向对方点头致意。如果是两对夫妇或两对情侣路遇,相互致意的顺序应是:女士们首先互相致意,然后男士们分别向对方的妻子或女友致意,最后才是男士们互相致意。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就是在路上遇到不很熟悉的异性很觉尴尬,不打招呼显得不礼貌,打招呼又不太好意思,或怕对方误会。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一位女士偶然在路遇见不很熟悉的男士,理应点头招呼,但不要显得太热情,亦不要用冷冰冰的面孔来点头;一位男士偶然在路遇见不太相熟的女士,应首先打招呼,但表情不可过分殷勤。

见到很久不见的老朋友,不要大声惊呼,也不要隔着几条马路或隔着人群就大声呼唤,如果边喊边穿马路,那就可能会有危险了。寒暄之后,如果还想多谈一会儿,应该靠边一些,避开拥挤的行人,不要站在来往人流中进行攀谈。

阿拉伯人的见面问候及礼仪 篇9

分类:读书智慧篇

两中国人见面A:“你好!” B: “你好!” 干脆利落,接着便转入正题。

两阿拉伯人见面 你可以当表演来欣赏 急性子千万沉住气

A:“啊撒来穆啊类一库木”——(你好!)

B:“哇啊类一库穆撒来木,哇拉哈么安拉,哇呗拉卡土”——(你好!)阿拉伯语中问与答说的是不一样的

接着两人就开始握手

A拉过B的手边亲边说:“克一法哈鲁克”——(你好吗?)

B亲A的手回答:“啊了哈穆堵里拉黑,哇克一法恩塔?”——(感谢真主,我很好!你呢?)A:“阿了航木都里了,啊呢比黑一里”(我也很好)A:“克一法虽哈土克?”——(身体好吗?)B:“比黑一里”(很好!)

接下来A的右脸去贴B的左脸 嘴巴还要咂一下,发出亲的声音

A:“诶兮哈呗鲁克”——(字面意思是有什么消息吗,翻译出来还是“你好”之意)B:“库鲁谢一恩啊来么由拉穆”——(一切如愿,也是“很好”的意思)B重复同样的话,做同样的动作

以上话语要在短暂的亲手动作和贴脸动作执行期间全部讲完 接着拉着手还在问: “你母亲还好吗?” “你父亲还好吗?”

“你的兄弟姐妹都还好吗?”

当然,你也可以问亲戚啊,朋友啊,还好吗 凡是家里有的人都可以过问一遍 不过,两男人交流的话 是不能问对方老婆还好吗 这是忌讳

弄不好前面的问候都白搭 他一生气就走人

该问的人问完了 也会问问工作的事情 被问候的人边回答,边反问 这一来一回的要扯上半天 然后才进入主题

看完上面文字

你用快镜头的方式想象一下两人问候的情形 加上阿拉伯语说上很长一个句子才表达一点点意思 所以两人从见面开始嘴就没停过 一边回答的时候还要一边询问对方 有时候就根本不在意对方说什么 而只顾着自己一口气把那些话表达完

好忙!好累!

其实也就只想表达一个意思——“你好!”

当然这种漫长的问候表达大部分存在于两男性朋友之间、两女性朋友之间、或是家族成员的兄弟姐妹之间

我是急性子

一句“撒来穆”后直接进话题 他们也习惯我这样了

也会直接来个“哇啊类一库木” 这样其实是很不完整的,也不礼貌的 等我有较多时间,又有心肠的时候

德国人见面和吃饭的礼仪 篇10

不仅在宴会开始之前要有一轮问候寒暄(主人致欢迎辞、祝酒辞,宾客致答谢辞、互致问候),而且整个宴会自始至终都应在谈笑风生、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对主人来说,最难堪的场面绝不是碰翻酒杯、刀叉落地一类小“事故”。而是面对一群一声不吭、“埋头”吃喝的“食客”。

参加宴会绝不仅仅是为了“一饱口福”,而首先是一个联络感情、增进了解的社交场合,同时也是展示一个人口才和风度修养的好机会。

但席间交谈也应注意内容和分寸,要以“中性”题裁为宜,不要涉及可能影响食欲或引起气氛紧张的内容,也要避免滔滔不绝地谈论专业问题。以免冷落其他客人。不要忘记的还有,席间应不时地说几句赞美饭菜可口,女主人烹调手艺高超的话,这不仅是对盛情好客的女主人的最好回谢,而且可使宴会始终保持在热情融洽的气氛之中。

德国人社交礼仪

德国曾是一个充斥繁文缛节和陈规陋俗的国家,长期以来沿袭着相当严格、僵化的社交规矩和礼仪。最近二三十年来,同其它西方国家一样,德国的社交礼仪和应酬规范也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总的发展方向是趋于简化,破除了一部分不符合现代社会生活风格的陈规陋俗,给礼仪准则和社交形式注入了时代气息和自由风格。

社交应酬不再拘泥于形式。而更加注重内容:端庄大方、适度得体、礼貌文明以及真诚、洒脱、有人情味等直接展示内在气质和修养的举止风度受到了特别的重视。现代社会的礼仪准则显然是在追求形式上的彬彬有礼与内在文明修养的一致性。

德国人女士优先

在德国的交际礼仪中,有几条专门为男士规定的与女性交往的注意事项。基本原则是尊重女性,这首先表现在一系列“女士优先”的礼仪习惯上。

男士商务见面礼仪的着装注意事项 篇11

鞋子:黑色皮鞋是万能鞋,它能配任何一种深颜色的西装。灰色的鞋子决不宜配深色的西装,浅色的鞋也只可配浅色西装。而漆皮鞋只宜配礼服。鞋子擦得锃亮的人,会显得特别光鲜,容易给人以好感,脏兮兮的鞋子最不宜登大雅之堂。

皮带:深色西装可配深色腰带,浅色西装则可深可浅的皮带都配得上。此外,皮带的颜色应与皮鞋协调。

插袋巾:锦上添花的装饰品,颜色不一定要跟领带一样,只要质料够软,插在袋里服服贴贴挺自然就行了,即使一条白手帕也照样能胜任,但不能把它折得逝世逝世板板地插在袋里,否则易被人叫着“老土”。

男士领带佩戴方法:

【男士领带礼仪】现实中领带搭到腰带下面的人比想象中要多。这样系领带会使上身显得很长,而且看起来有些驼背,显得不自信;相反领带系得过短,系到肚脐的上面,即使是身材不错的人,肚子也会凸现出来。这时,领带就变成了一个箭头,好像在说,看下面的肚子。@梅子老师V说:“领带尾部应该刚好在腰带上方,这样的男人看上去才是掌握了身体的重心。系好了领带,就能成为一个看起来不错的男人。”

男士袖扣佩戴方法:

【男士袖扣佩戴方法】男士的基本服装是以衬衫为主,其搭配的配件项目,相对地影响着个人的整体外观及人际关系扩展。而作家张爱玲曾经说过:男人的袖扣犹如女人精致的耳环,因此一个适得其份的袖扣将为您的时尚装扮加分。一起来看看,如何正确佩戴袖口吧~

男士衬衫穿着方法:

上一篇:谈小学英语教学兴趣下一篇:茶庄品牌推广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