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育的形式-德育(共8篇)
论德育的形式-德育 篇1
论德育的形式
司马光曾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一个人若德才兼亡那不是最吓人的,最吓人的是才胜德之人,这些人不仅不能带给社会进步,反而给社会带来了潜在的危险,所以学校的德育教育应是重中之重,没有了德育也就失去了任何教育的意义。教育的真谛在于许多年过去后孩子还能记住的东西,他们能留下最深映像的不是所学的知识,而是一些情感体验,这些体验跟随他们一生,帮助他们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一位德才全尽的圣人。老师是孩子心目中的圣人,一言一行都留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德才兼有的老师就能在无形之中教育学生,无意之间就让学生领略的你的精神,看似无形却有形,这才是最高的境界,这也是我们所追求的境界。
德育是一个单一的词,意思也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却并不容易,学校开展了各种德育活动,可以说形成了校本教材,这一系列的活动旨在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活动既丰富又深受学生喜欢,甚至当他们毕业后也觉得引以为豪、津津乐道。丰富多彩的的活动引领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这些是在课堂上很难才能达到的效果。当其他学校的学生还只能在课堂上接受德育时,我们的学生已经开始自己在活动中发现德育,并能欣然接受,内化于心,成为自己的思想。所以说活动是做好德育的一种较好的形式,值得我们所推崇。
班级管理融入着德育,一个团结、积极向上和自律能力强的班集体必然做好了德育。不管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学生都应形成良好的习惯,这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和监督。从起床到睡觉;从到教室到离开教室;从上课到下课;这一件件琐碎的小事都需要老师的指导,而在这些指导中也必然贯彻了教师的德育理念,看似为了整齐划一,实际是为了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正如所说的:播下一个行为,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品德。所以事情虽小,但积累起来就是一座大山,德育就该从这些小事上抓起。在这一点一滴中向学生进行着教育,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德育。当然光是指导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自控力并没有那么好,要想让你播种的每一个行为达到很好的效果也是需要监督的,监督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管是采用操行分的办法,还是班委监督的方法,这些都只是一种手段,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尽快形成好的习惯,有了好的习惯才能终身受益。
德育课也是德育的重要形式,每周一次,每周一个主题,围绕主题上课,形式可以多样,既可以采取传统教学模式,也可以用一些活动的形式,每种方式各有优缺点。传统教学方式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易理解,并且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活动的形式重在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接受德育,活动本身就很受学生欢迎,这既可以迎合学生口味,也能达到教育的效果。所以德育课也是德育不可缺的形式,德育课也可以成为检测德育效果的形式。把德育课改成让学生来上课,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分享自己的思想,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可以提高德育课的效果。学生自己讲可以讲很多亲身经历,这比那些距离较远的例子更能被学生接受,同时还有很多学生会感同深受,对许多学生都会有较大的启发。学生讲的同时对自己而言可以更深入的理解每一种品质,这种主动去理解的方式让学生记得更深,也更加难忘。学生要能讲出一种品质都需要自己已经具备该种品质,不具备的学生是讲不出来的,因为他缺乏亲身体验,只有体验过了,才能头头是道,侃侃而谈。学生更懂学生,在备课中备学生这个层面他们也会比我们做的更好,这方面做好了就能让听的学生更易理解,也更能接受。
德育的形式有很多,但是我们都重在了良好道德行为的培养,而缺乏了其应用。学校里有很多拾金不昧的学生,我们往往以其捡到钱的面值大小来衡量是否该大肆表扬,这对一些只捡到一元钱的学生很不公平,也不利于其良好行为道德的培养。我们应该设立专门的表扬栏,表扬每位在行为道德上突出的学生,这既可以引领正确的价值观,也可以起到激励的作用。同时还可进行学年度表彰,表彰那些一学年上榜次数多的学生,以此来引起更多学生的注意,激励着他们培养优秀品质。当然这些手段的目的只有一个,让更多的孩子投身到形成优秀品质的道路上来,让他们不光要有道德的意识,更要有道德的行为。当我们的每一位学生都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才不怕出现社会的蛀虫,社会才有一片祥和的氛围,甚至还可以降低犯罪率。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心,是我们每位教师应多加思考的领域,它也是其他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论德育的形式-德育 篇2
一、德育课教学形式的创新
传统的教学形式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 这种教学形式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思维不够活跃。针对这一状况,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 采用新的教学形式, 如合作教学法、创设情境法、德育主题实践法等, 改变学生被动听的局面,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
1. 教师互助, 合作教学。
传统的课堂上, 只有一名老师在上课。而有些课上, 两名老师合作教学的效果会更好。术业有专攻,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最擅长的领域, 有的擅长讲《哲学与人生》、有的擅长讲《生活经济与就业创业》等。如德育老师在讲如何提高理财能力的内容时, 能请学校经济学老师来课堂, 以嘉宾的身份讲解, 学生必定会对这种形式感到新奇。现在流行的谈话类综艺类节目, 能够吸引人在那里看几十分钟, 除了话题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外, 节目邀请的嘉宾是很重要的看点。对于具有思辩性的教学内容, 两名老师合作教学, 还可以进行对话或者辩论。两个老师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讨论、对话乃至辩论, 学生也分成正反两方, 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种形式比传统的一个人在那里讲更富有吸引力和参与性。
2. 创设情境、体验式教学。
情境创设教学就是新形势下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所谓情境创设教学, 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 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在情境创设时, 教师应以现行教材为基本内容, 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 选择综合而典型的材料, 创设特定的语言、形声色、问题等情境, 努力真实、全面地反映或模拟现实, 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 自主地探究事物的整体结构、功能、作用、学会分析理解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 从而形成新知识、新观点, 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新手段。比如结合学生所学的财会专业, 设置问题:企业年度业务招待费超标, 老板以炒鱿鱼来威胁你做假账, 你如何选择?学生间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保住养家糊口的饭碗与坚守会计“不做假账”的职业道德规范发生了冲突。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做假账与不做假账的利弊后, 进一步启发, 有没有方法可以避免两种选择的弊端。学生找到了收集做假账的证据及举报的办法;找到了努力钻研业务、掌握关键技术、胜任岗位的办法;找到了创新财务管理软件、避免透支等办法。最后, 教师导入企业管理文化, 引导学生明白作为一名高素质劳动者, 就必须从自己做起, 从小处小事着手, 成为自觉践行道德规范的行动者。[1]又如武汉一教师抱蟒蛇上课, 被喻“最疯狂美术老师”, 他通过各种方法, 为学生创设的各种体验式的情境, 通过他的教学形式创新, 学生都爱上他的美术课。这说明了教学形式创新的成功之处。[2]
3. 德育主题活动课。
设计出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案, 尝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积极活跃起来, 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 适当实现教与学的角色交换, 给学生实践和锻炼的机会, 使学生在参与中掌握教学内容, 在参与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4. 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职业学校德育课的重点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品格。在教学过程中青少年能否接受, 能否形成对道德的认知和情感认同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 充满“生理和心理、感性和理性、情感和思想、社会和历史等方面的复合交织的整体矛盾运动”。整个过程是包含着感受、情感、直觉、理解、体悟等诸多心理成分在内的复杂的心理活动。[3]因此, 职业学校德育课宜采用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留出一定的课时, 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结合专业、结合家乡状况或结合职业学校生的实际开展各种社会考察活动;以培养劳动观念和自立意识为主的勤工助学活动;以服务社会为主的社区服务活动等。
二、德育课教学手段的创新
在职业学校德育课的教学手段方面, 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比如录像一讲课式:借用现代教学音像设备, 选择适合的录像内容, 如选择高质量的事迹报告、形势报告、反面案例、艺术鉴赏等录像片, 通过看录像与讲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和理解。多媒体教学讲解形式: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使用有关的教学软件, 同时将与教学有关的辅助资料, 如图片、文摘、曲线、表格等通过投影直接展示给学生。用这种手段教学, 既可使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使教学内容变得充实饱满, 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力;又可提高教学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增大教学信息量, 提高课堂时间利用率, 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 提高教学效率。利用网络及远程教育的优势:通过网络及远程教育, 了解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有关德育教育的信息和情况, 将精彩的教学内容纳入到自己的教学中来, 实现资源共享。在改进教学手段方面, 职业学校德育课的教师要率先加强自身的学习与提高, 特别是要学会使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学习使用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 用现代教学技术开展德育教学。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师还应学会使用网络, 通过网络了解国内外德育教育的状况及水平, 扩大信息的来源渠道, 及时获取最新信息。通过网络还可以更真实地了解当今学生的思想状况, 减小对学生认识的偏差。
教师要积极参加信息化教学改革。信息化教学就是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设备和网络教师, 对授课内容进行进行的教学设计, 制作教学软件, 这些教学软件具备高度的仿真性或者参与性, 教师结合教学软件进行教学, 学生在课后可以反复地观看教学软件, 重复进行实验或者训练, 以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让我们从职业学校德育课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入手, 不断研究, 不断创新, 使德育课堂焕发新的光彩!
摘要:职业学校德育课堂要想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有必要在教学形式与手段上予以创新。教师可采用合作教学法、创设情境法、德育主题实践法等教学形式, 改变学生被动听的局面,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在改进教学手段方面, 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师要率先加强自身的学习与提高, 特别是要学会使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 积极参加信息化教学改革。
关键词:职业学校,德育课堂,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创新
参考文献
[1]胡卫芳.实效德育课堂教学模式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05) :74.
[2]武汉一教师抱蟒蛇上课被喻“最疯狂美术老师”[EB/OL].腾讯网.http://hb.qq.com/a/20091104/000060_1.htm.
论德育的形式-德育 篇3
一、微型德育课形式主义倾向的表现
任何一个新鲜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遭遇坎坷和困难。这一不良倾向主要反映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老师和家庭教育影响等四个方面。
第一,一些地方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领导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把微型德育课当作一种政绩工程,希望在自己管辖的区域内微型德育课马上就能做到全面开花,立竿见影,因此,往往重量而不重质,甚至硬性规定一些固定的套路,从而影响了微型德育课的实效。
第二,初中微型德育课由于其创新的形式和短小精悍的特点,已经成为许多学校展示德育成果,树立德育形象的重要平台。更糟糕的是,应景式的微型德育课会使学生产生不好的印象,以为德育就是一种形式主义的东西,是专门做给别人看的,从而贻害无穷。
第三,微型德育课的有效实施,有赖于有爱心、掌握先进教育理念与方法的班主任和德育教师队伍。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一些老师缺乏责任意识或不善于开动脑筋,把实施微型德育课当做“完成任务”,没有热情,也不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这就导致了他们在实施微型德育课时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内容到形式,往往都是由自己来包办。教师简单地将学生视为德育的对象,没有看到学生也是德育的主体,更看不到激发和调动学生参与微型德育课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于提高德育实效所能升到的巨大作用。
第四,中学生的成长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其品德的形成,人格的完善在社会大环境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家庭教育和家长的影响是最为深远的。中国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许多人片面地重视孩子的智力教育,而忽视了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要教孩子学会做人。家长往往把成绩的好坏来作为衡量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有的人甚至错误地认为,学生只要成绩好什么都好,就算思想品德出了问题也无所谓;而只要成绩差,就算其他方面做的再好,也不能算好学生。这些认识上的偏差使得学生自私自利,情感冷漠,无疑会抵消学校微型德育课的效果,更谈不上形成家、校德育合力了。
二、增强微型德育课实效的三点改进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增强微型德育课实效,避免形式主义不良倾向的三点改进对策。
(一)应建立完善、科学的微型德育课评价机制
微型德育课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形式主义倾向,与不健全、不科学的德育评价机制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德育评价机制,有利于克服形式主义不良倾向,提高微型德育课的实效。首先,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鼓励学校持之以恒地进行微型德育课建设,不搞一阵风,不搞面子工程和政绩工程,尽量避免表面化、形式化的做法,如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精心制做外宣展板、画册。其次,学校应成立德育教研组,制定微型德育课工作计划,改进微型德育课的评价考核方法,并定期对微型德育课进行教学研讨,开展录像评议。考核要与实际的道德行为相结合,注重考察学生的行为习惯,注重测评学生品德内化的结果。不仅要衡量学生的在校表现,还要追踪学生离校后的表现。第三,对那些坚持不懈进行德育改革探索的老师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鼓励,以激发他们上好微型德育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以生为本,与时俱进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要求,我国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学生的主动发展,而不是教师的善教。当代中学生眼界开阔,思维敏捷。面对着这样一群“00后”新千年出生的中学生,学校管理者和教育者应开动脑筋,拓展思路。微型德育课的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等均应以学生为本体、为根本的出发点。在实施微型德育课时,一定要把学生看作德育的主体,把德育过程看做是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教师要特别注重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互动性,正如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李镇西所指出的那样:“德育主题的建设过程是师生心灵的和谐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它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
这方面,各校也有一些好的做法。例如,武汉某中学就组织实施了全校范围的同一主题微型德育课——教师布置自己办公桌周边的墙壁,选出学生代表进行评比打分。在活动中,老师们热情参与,动脑动手,将墙壁布置得充满个性,体现美感、传递温情。学生们看了以后,纷纷赞叹不已,表示要向老师学习。在这个互动过程中,教师以实际行动给学生上了生动的一课,其德育效果比说教更有效。
此外,微型德育课的内容也不要局限于勤劳、感恩、团结等传统主题,要与时俱进。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4月1日,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该意见要求针对当前的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增强中小学德育的时代性、规律性、实效性,还提出了具体的五点要求和四个改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改进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和管理育人。班主任和德育专任教师应响应中央号召,仔细领会这些文件的精神,围绕24字核心价值观开动脑筋想办法,设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列微型德育课,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观植入青少年的灵魂,使之以后成为具有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高素质公民。
(三)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形成家校德育合力
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高尚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学校里的“问题学生”往往与父母伦理、道德水平低下、或失去管教密切相关。因此,微型德育课要上好,功夫还要下在课外。班主任和德育专任教师要勤家访多联系,既可以提高家庭对子女的保护责任,又可以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和思想状况,开展多样化的德育,真正解决学生心灵深处的问题。同时,还需要建立定期家长接待日和家长培训讲座制度,指导和协助家长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共商教育之策,以形成家校德育合力。
论德育的形式-德育 篇4
引言:随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给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根据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对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的要求,提出校企合作模式下德育课教学在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上的一些调整和改变,以实现职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1991年10月17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最早提出“产教结合、工学结合”,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再次强调要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制度。2006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要加强学生实习管理,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当前,校企业合作、工学结合已成为我国职教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各中职学校采取了各项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果。同时也给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这要求中职的德育的教学必须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对学生德育成绩的考核方式上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变,以适应这一人材培养模式对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的要求。
一、教学目标的定位
校企业合作、工学结合是一种以职业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利用学校社会两方面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通过交替安排理论学习和顶岗实习,对学生进行能力和素质培养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强调学生的职业素质、技术应用和就业竞争能力,把学生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能训练与实践经验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实用型人材。这一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中职德育课的教学目标必须与企业的用人要求相结合,按照企业的用人标准决定教学目标,塑造具有较高职业素养,适应职场发展的人。教学总目标应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认知目标:认知目标是上课时教师让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点。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下,德育课所开设的每一门课程,在认知目标的确定方面,除了要反映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考虑教材内容的构成等因素之外,在教学重点上应有所突出,以更好地适应校企合作企业职业人才培养的需要。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把相关行业的行业特征,职业道德要求和准则、从业后应该了解的各项政策法规,企业的规章制度,用人标准,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合作企业的企业文化、相关礼仪、安全工作章程,校企合作企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等作为教学重点,贯穿于整个德育教育中去。
2、能力和觉悟培养目标:德育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养成教育,德育教育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应该怎么做,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更重要的是个人境界的修炼、习惯的养成和能力的提高,做到知行统一。按照职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可根据不同的专业的设置,在能力的培养上,按照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的原则和分层次的原则,重点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带有普遍性的职业素养如职业纪律观念、工作责任心、工作态度、与人沟通合作的态度和能力、创新能力、执行能力。带有特殊性的如幼师专业的爱心,会计专业的细心、原则性等。在层次上,可根据职业发展的连贯性,提出不同层次的职业素养要求。可以明确告诉学生,作为一线工人需具备什么样的职业素养,一线管理人员需具备什么样的职业素养,企业高级管理人员需具备什么样的职业素养,给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发展目标进行境界的提升。
让学生在未来的职场生涯中“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交友,学会生活”。
3、心理健康目标: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学会正确看待自己,发挥自身的潜能,学会应对挫折,培养积极的情绪情感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为适应未来的职业需求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二、教学内容的调整
根据《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教职成〔2008〕6号),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课程,心理健康作为选修课纳入德育课课程体系。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和企业根据教安排进行工学交替,学生到合作企业实训,或到企业顶岗实习,势必会压缩专业理论课和文化基础课的教学课时。在保留原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之上,应该对教材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做到少而精。调整的原则:
1、保留那些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内容。
2、保留和增加那些有利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容,把企业的文化建设、德育建设、规章制度建设、用人标准等各方面内容效地渗透到德育课的教学当中去。
3、必须体现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调动学生的参与学习积极性。例如《心理健康》的时候,我首先在学生中广泛进行调查,让学生根据教材的目录进行选择,每个同学必须选出10个最感兴趣的问题上交给老师,收集到资料后然后进行统计,上课不根据教材内容的顺序,而是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兴趣浓厚程度进行专题讲课或开展活动,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学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式的改变
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是的封闭式的,以课堂为中心,以老师为中心,往住是老师一言堂,老师在上面讲得很辛苦,学生在下面听得很厌烦,一节课下来学生能记住的可能就是一两个笑话或例子,很难达到德育课的教学目的。应该代之以开方式的,激活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教学方式。
1、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讲授的内容,有条件地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灵活运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还可以将活动带入课堂,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心理健康》一课的教学中,我将团体咨询技术运用于课堂,有目的的安排各种团体活动,让同学在活动中增进友谊、培养同学们的合作精神、集体观念,在活动中增强自信心,在活动中学会应对挫折,在活动中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提升了同学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2、安排学生走出校门,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职业道德与法律》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组织学生学习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然后将学生根据不同的行业分为医疗卫生、企业、事业、行政、餐饮、超市、服装销售、农贸市场几个组,进行社会调查,要求学生收集这些行业职业道德规范,调查这些行业的职业道德状况,了解这些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首先指导学生制定社会调查计划,然后利用上课时间,分批分到本地区就各行业开展社会调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学生反映通过这次社会调查,学到了很多东西。一些优秀学生在进行社会调查过程中还给用人单位良好的印象,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无形中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门路,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定期请校企合作企业到校给学生讲课,把企业文化建设、德育建设、规章制度建设、用人标准直接带入课堂。
四、学生德育成绩的评定
过去对学生德育课的成绩考核,一般是统一出题进行期末考试,将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德育成绩的主要部分,再加上平时学习态度分,作业分作为学生的期评成绩。脱离不了应试教育体系下的考试办法,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能科学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德育平价应该多元化,对于在校学生,应该根据他在课堂、生活、实习实训、及各方面纪律、行为(操行成绩)的表现进行综合的评价。采用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和老师评价的方式综合评定成绩。对于整个学期都在外顶岗实习的学生,则主要以企业(或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学生德育成绩的最终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论德育教学中的隐性课程 篇5
包聪会
(南阳师范学院 ,河南 南阳473000)
[摘 要]:何为隐性德育课程这一问题上,迄今为止学术界还未形成一致共识。学者们从各自专业背景出发,给隐性德育课程做出不同种解释。在众多定义中,隐性德育课程的广义解读可以有效拓宽它的研究范围,更好发挥隐性课程的德育功效。与传统“灌输式”德教方法相比,隐性德育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参与道德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实现道德的自我教育;隐性德育课程形式多样,“开设”难度较大,学校可以从优化环境、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重视学校制度建设等三个主要方面加以尝试。
[关键词]:隐性德育课程的定义 价值分析 课程“开设”
一、对隐性德育课程的定义阐析
(一)学术界对隐性德育课程的多元化解释
隐性课程自美国教育学家菲利普·W·杰克逊在其《课堂生活》中首先提出后,它一直倍受专家学者的关注。伦理学家或道德教育工作者们对隐性德育课程的价值没有异议,都认为隐性课程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德育观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距今为止,关于何为隐性德育课程或隐性德育课程的定义该如何概括,这一问题在理论界还未达成一致的共识。不同学者从各自的专业背景或研究对象出发,给隐性德育课程描绘出不同的内涵。如社会活动家从影响学生的活动入手,认为隐性德育课程这一术语是“描述那些构成学生进行
【1】非学术性的,无法评定的学习活动的各种影响”;也有人从影响道德形成的环境要素出发,认为“所谓隐性德育课程是指学校通过(或创设)一定的教育环境,【2】对学生进行的一种间接的教育性经验的传递与渗透”;此外还有学者以显性课程定义为背景,认为隐性德育课程就是与显性课程相对的,“是指这样一些教育实践及成果,它们在学校政策、课程计划上并没有明确规定,然而又是学校经验
【3】中常规的有效的一部分”。诸如此类定义还有很多,人们根据不同的定义将隐性德育课程称为:“非正规课程”、“未期待课程”、“隐藏或潜在课程”、“辅助或附带课程”、“未研究课程或自然课程”等等。能够尽快对隐性德育课程形成一个普遍认可的解释,已成为当今德育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它已严重影响到人们对隐性德育课程的价值评估和“开设”。
(二)对隐性德育课程的广义解读
不可否认以各自的学科背景为出发点,对隐性德育课程进行界定的方法,丰富了隐性德育课程的内涵,有利于隐性德育课程的细化发展。但这一界定方法也使隐性德育课程内涵变的过于狭窄,造成隐性德育课程“门类林立”局面,反而不利于隐性德育课程的研究和发展。如从社会活动学的立场出发对隐性德育课程的界定,往往只看到课外活动对学生品德的影响;同样从环境学的立场出发也仅看到校园、教室等场所环境布置在道德养成中的作用。
在对隐性德育课程定义的界定上,笔者赞同从广义上对其进行解释,赋予隐性德育课程更加广泛的内涵。如可以按照“隐”字的内涵,来扩展“隐性德育课程”的定义。在新华字典中,“隐”字被解读为“深藏”、“不显露”的意思,据此扩展不妨可以称隐性德育课程就是能够对学生道德产生影响,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存在的课程。此外还可以从隐性德育课程特点出发,将隐性德育课程界定为:能够以“潜在性、非强制性”的方式,来“介绍道德价值、规则的【4】原理与知识体系,提高学生道德认知与判断能力等等为主要内容的课程”。隐性德育课程的广义解释,可以带来非常广泛的研究空间。与广义解释相对应,隐性德育课程的形式也应该是多样的,诸如学生的自发性活动、校园文化的打造、学校制度的建设、老师的人格魅力、教室或公共场所的环境布置等能够对学生道德产生“潜在性”影响的存在形式,都应该是隐性德育课程的研究范围。
二、隐性德育课程的价值分析
如前所述关于隐性德育课程的价值存在,学术界没有太大的分歧,中外学者都普遍认为隐性德育课程有利于了学生道德观的形成。有些学者还形象的将隐性德育课程的作用形式描述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或“桃李不言,下自成溪”的内隐方式。隐性德育课程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人们从不同考察对象出发就可以得出不同的学术价值。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谈的价值,主要是与传统“灌输式”德育方式相比,隐性德育课程所呈现出的独特价值。
(一)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参与道德学习的积极性 在传统道德教育中,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在课堂上老师以“灌输”的方式,将道德规范、原则、价值以知识的形式“灌输”给学生。在这种教育方式的作用下,学生参与道德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育内容易教条化,学习方式容易形成呆板的“静听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儿童对他做的事情是有兴趣的,他
【5】就能够努力做到他耐心的极限”,因此实现对“灌输式德育方法”的改进和创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已成为德育工作者改革探索的方向。在众多的尝试中,对隐性德育课程的重视不乏将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拿隐性课外活动为例,由于这些活动是学生自发组织的,学生参与完全是凭借着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因此他们参与的积极性要高的多,这也就是魏贤超教授所说的“一种自主体内部的、自内
【6】向外的主动积极的参与活动,是一种真正的自我教育活动”。通过隐性德育课程的开展,可以真正使道德学习摆脱“知识灌输”被动性,变被动的道德学习为积极的主动学习。
(二)改变传统德育教学中的主客体关系,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道德教育中,教师是知识传播的主体,学生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完全处于被动的客体地位。学习的内容、授课的方式完全取决于老师,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授课效果完全取决于老师的知识水平和讲课方式,学生在这一关系中永远处于被动的“学”的地位。这一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热情,影响学习效率的提高。著名的教育学家杜威曾批评这种灌输式教育的弊端在于:“教师的刺激和控制太多了”,“使得达到任何真正的、正常的道德训练变得困难或者【7】不可能”。而隐性德育课程的功效正在于次,在隐性德育课程中(无论是校园文化、课外活动还是制度文化),主客体关系并不很明显,相反则更加强调学生的参与性。
(三)实现道德的自我教育
道德教育最终目的是要实现道德的自律,完成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然而传统道德教育,过多强调知识的灌输,重视道德规范的约束作用,忽视道德的自我教育。在应试教育“指挥棒”的作用下,道德知识仅成了追求高分的“工具”,在学生的脑海中仅有一个个的道德规范,而缺乏对道德规范的认知和自我反省,因此在社会上出现许多“知其善而不为,知其恶而不改”的现象。与灌输教育相比,隐性德育课程则重视道德的自我教育,无论是校园文化对人道德情操的教化、制度文化对人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或者教师魅力对人的感召,它们都是通过道德情感的自我觉醒,实现自我教育提高道德境界的目的。
三、浅析隐性德育课程的“开设”
关于是否需要“开设”隐性德育课程,学术界至今还争论不休。其中不主张“开设”的呼声也很大,如檀传宝教授在《学校道德教育原理》一书中,认为“当我们开设或规划隐性课程时,隐性课程就已经变成‘显性课程’,而这时就会有
【8】新的隐性课程领域等待我们去研究,同时原来隐性课程的优势也会随之消失”,按照檀教授观点隐性德育课程不应该“开设”,应该做的是“优化”,使隐性德育课程永远处于“隐”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之所以要用“开设”一词,是为了引起人们对隐性德育课程的足够重视。有学者对当前显性课程的德育效果所进行调查的报告表明:“学生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品课的满意率仅为38.75%,有42.75%的学生将思想品德课排序在教学内容改革的第一重要的位【9】置”。因此正确合理的“开设”隐性德育课程,已“迫在眉睫”,为了引起人们对隐性德育课程的重视和研究,本文就采用了“开设”一词。当然由于隐性德育课程的定义广泛、形式多样,一时想面面俱到的列举出来也相当困难,这里笔者就挑选出三个主要方面加以阐析。
(一)重视校园环境建设
校园环境应该包含两个方面,即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使学生产生清新舒适之感,引起学生对学校集体的认同和归属,进而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有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同样在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中,学生们会自觉的养成不随地吐痰、乱扔赃物和大吵大闹的恶习,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遏制了不道德言行的出现。同样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也可以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如积极进取的校训、斗志昂扬的校歌以及醒目的励志标语,有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远大的报国理想。
(二)重视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觉悟(特别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更应该育人。实践证明“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教师的个性、行为习惯、思想观念
【10】都在影响着学生,有的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然而长期以来人们过多重视教师的知识水平,如注重学历文凭的考查、重视教师科研能力的评估,而对教师的道德水平重视不够。这一点在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表现尤为突出,我国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主要存在分工责任不清的弊端,有人形象的称其为“婆婆多”、“领导多”,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整天忙于日常管理的事务性工作,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工作。事实上,教师的良好品质包含许多方面:如衣着的得体、语言的文明、行为的端庄等。品德高尚的教师可以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这也就是有的学者所说的“一个‘专制’的教师是绝对不会培养出具有民主意识的学生,这样的教师只能制造出顺从的‘奴隶’”。【11】
(三)重视学校制度建设
学校制度方面的隐形课程是指“班级和学校教育中的领导机制、规章制度、【12】领导风格、管理模式、教学组织形式等等存在的非预期的德育影响”,良好的学校制度,对学生道德修养的养成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拿领导机制为例,民主领导方式下的组织,成员间关系便于融洽,有利于形成团结、友爱的合作关系;相反处于专制领导方式下的组织,成员间就容易形成冷淡、紧张的关系,不利于成员良好个性的养成。然而许多学校在制定制度时,主要从学校立场出发,过多的强调制度的规范性、严谨性,忽视制度的可行性,出现制度过于繁琐、缺乏弹性的现象。这种制度势必导致学生参与性差,被动服从学校的管理,进而使学生形成消极、被动的道德人格。因此能够真正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本”制定出符合学生需要的合情、合理、合法的学校规章制度,是学校制度建设必须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1.[1]江山野 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92.2.[2]冀学峰.《试论隐性课程与高校德育课程体系构架》[J].道德与文明,2002年第1期,第56页.3.[3][4][5][7][8][12]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38,127,135,179,141,142.4.[6]魏贤超.《现代德育原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3:106-107.5.[9]周鸣鸣.《当代大学生品德心理与品德教育现状的调查》[J].高等教育,2000年,第3期,第72-73页.6.[10][11]冯海伦.《重视课堂中隐性教育资源在道德中的作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年 第11期,第8页.作者简介:包聪会(1982—),女,汉族,河南南阳人,南阳师范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从事西方伦理学研究;
联系方式:shengyongbao@126.com 手机号码 :***
地
址:河南省南阳市南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包聪会老师(收)邮编:473000 On the moral teaching of the hidden curriculum
BAO Cong-hui(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Nanyang, Henan 473000)
班主任德育论 篇6
摘要:班主任德育工作模式存在需改进的地方,主要是班主任工作为“救火队”,德育工作不主动;班级德育活动片断化,缺乏系统性;学生集体不够发达等。班主任德育工作可以从主体德育、集体教育、系统德育等方面予以改进,具体而言,可以尝试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班级文化建设、人文引导与自主建构等思路。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班集体可以成为一个成长的熔炉,混乱和风气不正的班级可以成为一个染缸。生活在什么样的集体里,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甚至能影响他们一生。新时期的班集体应该是一个和谐、有生命力的班集体。和谐、有生命力的班集体是一种民主公平、团结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人和谐共处的班级。建设好班集体对于学生本人的健康成长、对于班主任的工作、乃至学校和国家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班主任德育用心创建
引言:中国人历来把“师”与“天地君亲”联系在一起,视为崇高而神圣的。因为教育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使者。在现今社会,当人们把教师当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称它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时,它的内涵就扩大了,它还能承担塑造人的理想和品德,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培养顽强的能力和健康的人格的责任。教师是一种高尚的职业,尤其是班主任工作,更受学生和社会的尊重。然而,班主任工作也是为社会服务的。用魏书生老师的话来说:“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要做好班主任工作,就必须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班主任的服务,既不同于为生活服务的保姆,也不同于其他社会服务工作。它是为学生的成长服务,是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服务的。因而要做好这项工作,既要有服务意识.也要有引导意识,好的班主任应是一名服务型的导师。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强调和深化集体教育
人人都有自尊的需要,尤其是当代中学生,自我意识水平有了质的飞跃,“成人化”的倾向表现的十分突出,班主任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学生们经常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处在这种情况下,任何粗暴、武断、专横的态度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扼杀其个性的发展,甚至会损害学生的身心发展。所以在班级管理中,凡事切莫班主任一统天下,一人说了算,而应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班集体出发,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留心涉及集体利益、观念的情境,照顾学生的各种兴趣和爱好,既要听取“美天鹅”的话,又要听“丑小鸭”之声,把学生看作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注意捕捉学生的“第一信号”,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给集体带来荣誉或耻辱的机会进行随机教育。科学地补充、修正班级工作方式,以使个性和集体教育协同发展。
二、开展集体建设和集体教育,组建学习共同体。
有这样一句话我一直放在心里:“水的状态取决于水的温度,人的状态取决于人心里的温度。”三年的班主任心路历程使我认识到:教育的成功并不仅仅在于培养最优秀的人,还在于培养天天有进步的人。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用心创建和谐、有生命力的班集体,促使学生天天进步、全面发展。
同辈群体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时,一定要把以班级为主体的学生集体建设放在第一位。
在民主选举干部的基础上,班主任必须对班干部进行必要的思想辅导,引导这批先进分子明确学习的目标、班级发展的前景、班干部对全班同学发展所负的责任,掌握行之有效的、民主的现代工作思路,促使班干部赢得全体同学的支持。在班级建设的细节上,班主任要依据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发展目标和学生特点,启发班干部确立课程学习、品格锻炼、体育运动、社会实践的常规制度,采用亲切、自然的方式全面组织班级生活,引导学生旺盛精力的合理施展。在学校里,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大集体里面。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班集体可以成为一个成长的熔炉;混乱和风气不正的班级可以成为一个染缸。所以生活在什么样的集体里,对学生的成长很重要,甚至能影响他们一生。新时期的班集体应该是一个和谐、有生命力的班集体。和谐、有生命力的班集体是一种民主公平、团结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人和谐共处的班级。建设好班集体对于学生本人的健康成长、对于班主任的工作、乃至学校和国家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创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是一项艰巨复杂、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我认为班主任应该从两方面着手:首先要用心,其次要讲究方式方法。
三、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
心理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互相容纳,即理解对方,接受对方,能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师生心理之间如能有沟通之桥飞架着,那很多事情都会迎刃而解。加强师生间的心理沟通,集全体学生聪明才智于一体,将有助于建设一个富有生机活力的班集体。师生之间心理沟通的重要,可以说,它是班主任搞好班级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班主任必须具有足够的亲和力,作为班级的工作润滑剂。只有真正地被学生接纳了,被他们视为集体中平等的、不可缺少的一员时,学生才会向你倾吐心事。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对学生全面的、真正地了解。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愿听、爱听你的教诲时,任何工作都可以轻轻松松地开展而收到较好的效果。所以,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可以使班主任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我们作为学生时,我们也不喜欢老师用粗暴的态度、简单命令式的方法来教育我们。所以,在教育我们的学生时,也请不要使用这种不得当的教育方法。情感的交流和真心实意地为学生着想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理解,才有利于班级的管理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对待犯错误的学生时一定要学会宽容,学校本来就是一个让学生在犯错中不断成长的平台。所以在处理这种问题时,不妨在态度上客观,保护学生的自尊;在时间上宽容,让学生有改正错误的机会和时间;在处理上宽容,促成学生的自省。这才能达到我们育人的目的。这个心还包括爱心、耐心、责任心等,都需要我们班主任老师时刻铭记在心,并能付诸实践。
四、结语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一直追求着这样一种境界:在我的班级里,每一名学生都在明媚的阳光中追求真知,奉献爱心,实现自我,感受成功。人人都能以宽容的心态去对待他人的每一次过失,用期待的心态去等待他人的每一点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他人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他人的每一份成功。
参考文献
[1] 谢世腰,王力。课堂管理与班级管理
以黎苗文化课程丰富德育形式 篇7
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广大专家、学者逐渐认识到,一所学校如果没有个性,缺乏特色,就很难有较大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就要尽量让每个学校彰显个性,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越来越多的学校把特色建设作为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学校办学品位的突破口和抓手。追求个性化办学和创建学校特色已经成为我国许多中小学校的主要办学方向,也是我国现代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在保证基本教育质量的前提下,赋予了学校根据客观现实确定自己办学哲学的空间。学校可以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自主选择特色发展的方向。特色课程的建构无疑是突显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通过特色校本课程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海南黎苗族人民勤劳勇敢,能歌善舞,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黎苗族优秀传统文化是璀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藏。海南省保亭县是海南黎苗族人民聚居的主要地区之一,其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丰厚,氛围浓重。居住在保亭县的人们,不管男女老少,不管是哪个民族的,都对黎苗族优秀传统文化喜闻乐见,耳熟能详。保亭已经是海南黎苗族文化孕育繁衍的肥沃土壤。我们利用黎苗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引领学生继承和发扬黎苗族人民的优秀文化传统,把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到健康的文化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高雅情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涵养学生高尚人格,达到创新德育途径的目的。积极开展黎苗族文化特色校本课程建设活动,不仅能够激励学生学习黎苗族人民的优秀品格,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还能活跃学校文化气氛,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海南省保亭思源实验学校以新课改理论为指导,从学校实际出发,在继承和发扬以往德育经验的同时,创新工作思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开设了《校园竹竿舞》《黎族织锦欣赏》《欢唱黎苗族歌谣》《黎族竹木器乐欣赏》四个黎苗族文化特色校本课程。通过普及黎族竹竿舞,让学生了解竹竿舞,会跳竹竿舞,激发学生热爱黎苗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我们收集整理了一些优秀的黎苗族歌谣,编制校本音乐教材《欢唱黎苗族歌谣》,把优秀黎苗族歌谣引进课堂,让学生歌唱黎苗族歌谣,感受黎苗族人民善良、勤劳、勇敢的优秀品质,并从中受到教育,培养高尚情操。黎族竹木器乐蕴涵着原生态的音乐特征,它融汇了黎族的传统文化、审美意识、民俗风情等诸多民族文化元素,为黎族人民所钟爱。开设这个课程,让学生了解黎族传统乐器,并学习体验演奏一些简单的乐器,培养学生高雅情趣和热爱民族文化、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我们把黎族织锦欣赏活动和美术教学相结合,各班每学期开设两节黎族织锦欣赏课,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织锦文化。学校充分利用县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场地和设备,以黎锦兴趣班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欣赏黎族纺织技艺,学习用传统腰织机纺织黎锦,亲身感受纺织技艺文化的精妙。学校还邀请黎族织锦传承人给学生表演纺织技艺,组织校外参观活动,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黎族织锦文化的悠久历史,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培养民族精神。
论德育的形式-德育 篇8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德育形式 创新
【分类号】G711
百年大计人才为本,人才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德育为先。德育是学校的根本性教育,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在党的教育事业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德育的内容、主体也在发生变化,部分曾经行之有效的德育形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德育的实效性不容乐观,甚至出现了令人痛心的问题和矛盾。因此作为德育工作者,不能墨守成规,必须与时俱进,敏锐地观察到德育工作的新变化,在发挥和利用传统德育形式的同时,不断探索新方法、新形式,使德育工作适应迅速发展变化的新形势需要。
一、积极利用网络优势,开创德育新形式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社会许多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德育工作形成了巨大冲击,向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对于网络这个重要阵地,中等职业学校要高度重视,积极主动去占领这块新阵地:要办好德育网站,做到网上网下对接;教师要能熟练使用网络,做到网上网下“两栖”全能;利用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弥补德育信息量的不足;利用网络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增强德育活动的实效性。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一)通过QQ群进行德育
资料显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班级中,2/3以上的班级都建有QQ群,班主任或者老师一般不加入,学生在群里漫无边际的聊天,没有固定的主题,随意性很强,脏话很多。要充分发挥QQ群的德育功能,就要求班主任或任课教师以隐蔽的身份或学生的心态参与其中,以平等的地位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通過学生之间平等自由的辩论、老师及时的提示来帮助学生辨明是非,发挥舆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增强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达到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目的。福州中小学老师利用QQ群开展道德诚信教育就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中国信用网,www.chinaZCX.com)。
(二)通过建立或推荐视频网站进行德育
通过设立官方视频网站,定期推荐具有良好德育功能的电影,如《阿甘正传》等,来培养学生执着追求的精神和坚韧的毅力等道德品格。定期公布一些具有良好德育素材的网站,如http://www.315cx.com.cn(中国315诚信网,查看关于诚信的论述及故事),http://space.tv.cctv.com/podcast/zy360 (可以观看令人叹为观止的专业技术表演,开阔眼界,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通过这些途径可以充分发挥文艺作品的感染力和熏陶作用,提高学生德育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
(三)通过网络游戏进行德育
根据部分学生爱好打游戏的特点,有关部门、网络公司可以积极开发具有良好德育功能的游戏,让学生在轻松的娱乐过程中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享受到付出的快乐,为他们的道德实践提供必要的心理准备。
(四)通过微信进行德育
随着学生拥有手机数量的不断增加,学生利用手机进行信息交流等的时间越来越多,学生从手机网络里获取的信息越来越多。班主任可以通过组建班级微信,组织学生交流沟通,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也可以把握舆论导向,引导学生思想发展的正确方向。
(五)通过校讯通进行德育
学生手机拥有量日益增加,学校、班主任可以通过及时发送通知、小消息等对学生进行安全、文明等教育和提醒,尤其是在容易出现问题的时候,在某一问题比较突出的时候。这种形式可以及时、灵活、系统地发挥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作用。
二、充分考虑学生特点,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德育
中专学生比较突出的特点是喜欢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渴望到社会上去锻炼自己。学校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开展主题调查、参与社会生产劳动、拓展训练等,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走出校园,既能有效填补“双休日”、假期教育的空白,又能使学生了解社会实际,使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一)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组织学生结合德育教材内容开展社会调查、访问等活动,然后写出调查报告。主题可以为:中专生的环保意识调查,我身边的污染情况调查,一次性筷子的使用情况调查,市民、村民的文明意识调查等。安排任务后,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指导,如引导学生找好切入点,注意调查的方法和技巧等。调查结束后,要组织学生认真撰写调查结果,写出感想收获,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并明确,作为学生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为这些问题的解决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些活动的开展不宜过多,以每学期一、二次为宜,但活动的开展一定要扎实、深入,务求达到触动思想、引导行动的目的,不能流于形式。通过社会调查,培养学生的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
(二)组织学生参与生产劳动,尤其是参与农业生产劳动
孔子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中专学生已经远离了社会生产劳动尤其是农业生产劳动(甚至包括农村的孩子),他们的吃苦耐劳精神和能力大大下降,顽强拼搏的精神有所欠缺。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让他们体会劳动的艰辛,也让他们感受到农村的巨大变化,增强他们的吃苦耐劳精神,强化勤俭节约意识和爱惜粮食的习惯。也可以组织学生到饭店、超市打工等,让他们体会生存的不易,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及独立生活意识和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适当进行户外拓展
针对中专生中间普遍存在的吃苦耐劳精神不足、团结合作意识不强、纪律观念不强等问题,可以适当组织如野外生存训练、到部队进行军训等,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增强学生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
三、突出德育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道德修养
(一)传授道德修养的理论知识
学校将道德修养的相关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对学生进行理论指导,使学生了解道德修养的含义、意义、途径、方法等,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意识,为他们的道德修养打下理论基础。
(二)为学生提供学习讨论的素材
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道德问题,教师认真组织案例,提供命题,引领学生进行探索、研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深入剖析自我,发现自身存在的道德问题,并组织学生讨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改进不足,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
(三)教师及时给予指导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在道德修养中遇到困难不能解决时,教师要适时予以指导、鼓励,保证学生旺盛求知欲的持续性,组织学生自我安排交流和监督,切实促进学生的道德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论德育的形式-德育】推荐阅读:
德育活动形式08-04
论德育教学中的隐性课程10-16
德育论试卷及答案08-02
德育十论读书心得06-14
论校园文化与学校德育11-13
创新德育的中小学德育07-16
英语课堂中的德育渗透-德育07-26
班级的德育10-07
德育的四大误区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