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活动形式

2024-08-04

德育活动形式(精选10篇)

德育活动形式 篇1

位于丝绸之路重镇酒泉市的关东街第一小学, 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 积极开展多元化德育活动, 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目标渗透在教学活动的点点滴滴当中。为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时代性和实效性, 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和时代要求, 在拓展德育活动的多元化形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与探索。

一、学校, 德育活动的主阵地

学校开展的德育活动包含两个方面, 即传统的德育活动和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德育活动。传统德育活动方面, 其主要体现在日常的授课活动过程中, 以及班会、晨会、少先队组织校内活动等。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的德育活动包括互联网德育活动、“微”班会德育活动、“微”道德讲堂等。“微”班会, 是指师生互动中发现生活中真实、生动、直观的场景或事物, 选取其作为德育内容, 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 对学生进行具有实效性的德育教育。“微”班会主题突出, 符合学生实际,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性强, 学生兴趣浓厚, 德育即时性、实效性强。

例如, 王老师是五 (1) 班班主任, 为了正确引导学生安全骑自行车, 王老师让班级里擅长表演的同学收集班里同学与自行车相关的有趣故事, 同时结合遵守交通规则安全教育让同学们以小品的形式表演出来。经过学生精心准备, “我骑自行车”小品在班级里正式上演, 小演员们八分钟时间里真实、生动地表演了同学们骑自行车的故事。同学们在欢声笑语得到了关于骑自行车的正确教育, 像这样的“微”班会学校还有很多, “微”班会的过程就是锻炼和教育学生的过程, 更是一种实效性很强的德育活动形式。

二、家庭, 德育活动的大本营

家庭是德育活动的大本营, 很难想象在与学校教育背道而驰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 会形成怎样的道德品质。学校在开展德育活动的过程中, 充分意识到了家庭在这方面的重要作用, 始终将其作为一股强大的力量融入到各项实践活动当中, 收获了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家校联系机制方面, 学校建立了家长学校, 开通了校讯通, 定期组织家长会, 还特别开展了“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德育活动。以每两周一封的“致家长的一封信”活动为例, 这封信内容包括德育活动主题、家庭德育小故事、德育理念、家校互动专区、学校教学工作动态等内容, 通过良好习惯养成、爱心奉献、生命安全、环境保护、诚实守信、爱国守法等德育主题的“致家长的一封信”, 提供了更多的正能量, 学校的德育工作得到了广大学生家长的认可, 协调了家庭德育与学校德育的关系, 使得学生们无论是在家里, 还是在学校里, 都能够言行合一, 促进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社会, 德育活动的热熔炉

小学生的德育内容是社会发展所要求的, 小学生的德育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成长为适应社会生活, 促进社会发展的社会人, 这都要求学校的德育活动形式必须面向社会生活。我在开展社会德育活动时, 积极联系社会相关单位、组织, 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如参观法庭、环境调查、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 如带领学生参观酒泉起义纪念馆, 肃州区非物质文化馆等, 通过这些不同形式的德育活动, 让学生切身地参与到这些社会生活中, 从而真实感受到社会对自身思想品德发展的要求, 有效提升了学校德育实效性。

在12 月4 日国家“宪法日”, 学校组织学生参观酒泉市肃州区人民法院, 在法官的带领下, 同学们逐一参观了诉讼大厅、维权办公室、法律知识宣传室、审判庭、安检处等处室, 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法庭肃静、庄严的气氛。同学们还亲自旁听了一起盗窃案的庭审过程, 学生们在义愤填膺的同时, 更多了一层冷静, 开始以法律的视角审视身旁的一些事情。回到学校以后, 教师们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组织学生开展了交流讨论活动, 什么事应该做, 什么事不应该做, 孩子们有了深刻的印象。这次活动表面上看似乎是一次法制教育活动, 但学生们身处其中, 不但切实感受到了法律的威严, 增强了自身知法、守法、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自觉性, 更将德育教育与法制学习融合在了一起, 升华了他们的道德意识。

总之, 酒泉市关东街小学积极研究和展开德育活动形式多元化工作, 实现了传统与现代德育活动形式多元化的有机结合, 和学校、家庭、社会德育活动形式多元化的融合。

德育活动形式 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A-

0006-02

一直以来,有的学校重视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尤其是德育工作普遍存在“重说教、轻实践”的现象,导致德育工作内容单一,形式简单。在推进新课程改革进程中,如何创新学校德育工作内容和形式是摆在基础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何领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创新德育工作内容和形式,提高德育工作实效呢?近年来,笔者所在的学校依托百余年来积淀的优良革命传统和深厚的红色文化基础,以红色文化育人为特色,合理挖掘和利用学校独有的红色文化资源,并将这些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育人优势,开辟了德育教育的新内容和新形式。下面笔者从营造文化氛围、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重视德育教育过程、利用学科优势育人等方面谈谈学校在创新德育实践中的做法。

一、营造文化氛围,环境育人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学校提升办学品位,展示学校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浓厚,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环境培育人、熏陶人,是学校增强育人针对性,提高育人实效的有力措施。笔者所在的学校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营造红色文化氛围,力求让革命传统、民族精神渗透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通过良好的环境氛围滋养学生的心灵,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风气,促进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丰富校园红色文化的内涵。为了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与红色文化亲密接触,学校采取了一系列丰富红色文化内涵的措施。比如:学校在办公楼的顶层墙壁镌刻由江泽民同志题写的校名,它昭示着全校师生追求德才兼备、不断超越的人生理想;建造了“扬帆起航”红色主题广场,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唱响红色旋律,我们从这里起航”相呼应。学校对教学楼也进行了布置。比如:将教学楼一楼走廊命名为“红军廊”,张贴了百色起义烈士陵园等图片,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将教学楼三楼设置为“军事与科技”主题,突出本校开展的少年军校教育特色,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创新意识。此外,学校还积极拓展环境育人的载体。比如,学校设计的校徽、校歌、校旗、校服等都包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元素,在校史展览室陈列着学校发展历程、百色起义等资料、图片。学校非常注重校园红领巾广播站的建设,引导广播员广播红色故事、播放红色歌曲等。学校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对于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使红色文化植根于师生心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次,以红色文化建设引领班级的发展。学校围绕“民族精神我们传,誓做红七军好后代”的教育主题,将全校44个中队均以革命英雄的名字命名,如“邓小平中队”“张云逸中队”“韦拔群中队”等,每个班级都制订了班级誓词、集体宣言。通过红色文化的引领,提升了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思想境界。这样一来,学校不仅拥有优良的文化育人环境,而且提升了办学品位。

二、挖掘地方资源,特色育人

创新德育内容和形式,必须丰富德育教育资源。因此,学校充分发挥百色起义纪念馆这一德育资源优势,与百色起义纪念馆携手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丰富德育教育资源。在实践中,学校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红色文化资源,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创新德育工作形式。比如,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集体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图片展,培养红领巾小小讲解员等,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此外,学校潜心挖掘提高学生德育素养的一切有利因素,充分利用能够让学生感知到的事物,以及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化背景,让学生读懂历史,热爱生活。比如:在百色起义周年纪念日前夕,学校邀请百色起义纪念馆的讲解员给学生讲解革命历史,让学生感受当年百色起义的激烈场面,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重视教育过程,活动育人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认为:“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学生品德是在教育性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发展的。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因此,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走出教室,置身生活,在活动中学习,在过程中成长,在体会中进步,从而获得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发展。

(一)注重学生的体验

德育教育重在实践和体验,学校在开展红色德育实践活动过程中,依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生理等特点,确定德育活动主题,并将各项德育实践活动常规化。比如:学校确定每年4月为“革命传统教育月”,同时开展特色教育系列主题活动,一年级学生开展“我在清风楼前入队了”活动,引导学生从小树立“今天我们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的思想;二年级学生参观红七军政治部和军部旧址、红军桥、百色民族博物馆等,初步了解本地区民族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发展进程;三年级学生参观百色起义纪念馆;四、五年级学生走进军营,与部队官兵开展活动,体验军队的生活,感受生活的美好;六年级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走访老红军,收集百色起义小故事,撰写社会调查小论文,将“弘扬百色精神,做红七军好后代”的精神落实于行动之中。通过一系列有针对的德育实践活动,充实了德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有利于学生获得真切的体验和感受。

(二)创新活动载体,拓展德育实践活动空间

培养什么人,用什么培养人,如何培养人是育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在开展红色德育工作时,创新育人活动载体,灵活运用育人素材,围绕红色教育主题,拓展了德育实践活动空间。比如,学校利用革命历史纪念日、国旗下的讲话等契机,为全体师生推荐红色歌曲、红色电影、红色诗词、红色故事等,拓宽红色德育活动渠道。此外,为了弘扬百色起义精神,配合红色德育活动的开展,学校开展了“七个一”活动,即读一本红色书籍、编写一份红色手抄报、上一节红色教育课、演一个红色节目、唱一首红色歌谣、讲一个红色故事、游一次红色圣地。通过开展“七个一”活动,促进红色书香校园文化的建设。学校以特色活动为载体,通过读、看、访、学、做、写等形式,营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围。endprint

(三)强化过程教育

教师利用学校开展的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通过策划和开展班级主题活动,强化德育教育过程。比如,学校每个月都制订了不同的德育主题,以“真情德育”为主线开展“七彩活动”,即赤色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主,橙色以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为主,黄色以热爱劳动教育为主,绿色以低碳科技环保教育为主,青色以养成教育为主,蓝色以安全卫生教育为主,墨色以书法特色教育为主。教师可以围绕不同的德育主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内容鲜明、具体生动的德育实践活动。如二月份德育主题为“养成道德好习惯教育月”;三月份德育主题为“讲文明讲奉献,做雷锋式的好少年”;四月份德育主题为“弘扬红七军精神”革命传统教育月。每一个德育主题色块均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的体验为主线,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和精神成长增添色彩。在强化德育教育过程中,学校为学生创设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期间都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以“在国旗下的讲话”这一活动为例,每个班级需要推荐一个学生上台展示,学生可以演唱一首歌曲,可以演奏一首曲子,也可以讲一个革命故事,从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四、利用学科优势,教学育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知行统一,要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要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因此,学校要注重开发以地方资源为主要内容的德育校本课程,充分挖掘地方德育资源,丰富德育课程。笔者所在的学校结合红色教育特色,依托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编写了红色德育校本课程。红色德育校本课程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红色故事》,内容与语文、思想品德学科相结合,同时编写相应的阅读教材;第二部分是《红色歌曲》,内容与音乐学科相结合,开发本地区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民间文化资源,同时编写音乐教材;第三部分是《红色童谣》,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相结合,让学生了解红七军后代继承革命传统,建设美好家园的历程,同时编写相应的阅读材料。对于红色德育校本课程的教学,学校安排了一定的课时,由中队辅导员负责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家乡的历史,培养了学生作为一个百色人的自豪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红色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使用,让教师找到了更好的德育教育方式,并将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收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学校结合办学理念“唱响红色旋律,我们从这里起航”,围绕红色文化教育主题,将资源利用与文化育人相结合,校内课堂与校外课堂相结合,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开辟了学校德育教育的途径,拓宽了德育实践活动空间,提高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以黎苗文化课程丰富德育形式 篇3

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广大专家、学者逐渐认识到,一所学校如果没有个性,缺乏特色,就很难有较大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就要尽量让每个学校彰显个性,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越来越多的学校把特色建设作为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学校办学品位的突破口和抓手。追求个性化办学和创建学校特色已经成为我国许多中小学校的主要办学方向,也是我国现代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在保证基本教育质量的前提下,赋予了学校根据客观现实确定自己办学哲学的空间。学校可以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自主选择特色发展的方向。特色课程的建构无疑是突显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通过特色校本课程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海南黎苗族人民勤劳勇敢,能歌善舞,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黎苗族优秀传统文化是璀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藏。海南省保亭县是海南黎苗族人民聚居的主要地区之一,其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丰厚,氛围浓重。居住在保亭县的人们,不管男女老少,不管是哪个民族的,都对黎苗族优秀传统文化喜闻乐见,耳熟能详。保亭已经是海南黎苗族文化孕育繁衍的肥沃土壤。我们利用黎苗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引领学生继承和发扬黎苗族人民的优秀文化传统,把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到健康的文化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高雅情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涵养学生高尚人格,达到创新德育途径的目的。积极开展黎苗族文化特色校本课程建设活动,不仅能够激励学生学习黎苗族人民的优秀品格,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还能活跃学校文化气氛,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海南省保亭思源实验学校以新课改理论为指导,从学校实际出发,在继承和发扬以往德育经验的同时,创新工作思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开设了《校园竹竿舞》《黎族织锦欣赏》《欢唱黎苗族歌谣》《黎族竹木器乐欣赏》四个黎苗族文化特色校本课程。通过普及黎族竹竿舞,让学生了解竹竿舞,会跳竹竿舞,激发学生热爱黎苗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我们收集整理了一些优秀的黎苗族歌谣,编制校本音乐教材《欢唱黎苗族歌谣》,把优秀黎苗族歌谣引进课堂,让学生歌唱黎苗族歌谣,感受黎苗族人民善良、勤劳、勇敢的优秀品质,并从中受到教育,培养高尚情操。黎族竹木器乐蕴涵着原生态的音乐特征,它融汇了黎族的传统文化、审美意识、民俗风情等诸多民族文化元素,为黎族人民所钟爱。开设这个课程,让学生了解黎族传统乐器,并学习体验演奏一些简单的乐器,培养学生高雅情趣和热爱民族文化、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我们把黎族织锦欣赏活动和美术教学相结合,各班每学期开设两节黎族织锦欣赏课,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织锦文化。学校充分利用县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场地和设备,以黎锦兴趣班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欣赏黎族纺织技艺,学习用传统腰织机纺织黎锦,亲身感受纺织技艺文化的精妙。学校还邀请黎族织锦传承人给学生表演纺织技艺,组织校外参观活动,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黎族织锦文化的悠久历史,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培养民族精神。

德育活动形式 篇4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德育形式 创新

【分类号】G711

百年大计人才为本,人才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德育为先。德育是学校的根本性教育,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在党的教育事业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德育的内容、主体也在发生变化,部分曾经行之有效的德育形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德育的实效性不容乐观,甚至出现了令人痛心的问题和矛盾。因此作为德育工作者,不能墨守成规,必须与时俱进,敏锐地观察到德育工作的新变化,在发挥和利用传统德育形式的同时,不断探索新方法、新形式,使德育工作适应迅速发展变化的新形势需要。

一、积极利用网络优势,开创德育新形式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社会许多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德育工作形成了巨大冲击,向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对于网络这个重要阵地,中等职业学校要高度重视,积极主动去占领这块新阵地:要办好德育网站,做到网上网下对接;教师要能熟练使用网络,做到网上网下“两栖”全能;利用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弥补德育信息量的不足;利用网络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增强德育活动的实效性。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一)通过QQ群进行德育

资料显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班级中,2/3以上的班级都建有QQ群,班主任或者老师一般不加入,学生在群里漫无边际的聊天,没有固定的主题,随意性很强,脏话很多。要充分发挥QQ群的德育功能,就要求班主任或任课教师以隐蔽的身份或学生的心态参与其中,以平等的地位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通過学生之间平等自由的辩论、老师及时的提示来帮助学生辨明是非,发挥舆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增强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达到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目的。福州中小学老师利用QQ群开展道德诚信教育就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中国信用网,www.chinaZCX.com)。

(二)通过建立或推荐视频网站进行德育

通过设立官方视频网站,定期推荐具有良好德育功能的电影,如《阿甘正传》等,来培养学生执着追求的精神和坚韧的毅力等道德品格。定期公布一些具有良好德育素材的网站,如http://www.315cx.com.cn(中国315诚信网,查看关于诚信的论述及故事),http://space.tv.cctv.com/podcast/zy360 (可以观看令人叹为观止的专业技术表演,开阔眼界,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通过这些途径可以充分发挥文艺作品的感染力和熏陶作用,提高学生德育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

(三)通过网络游戏进行德育

根据部分学生爱好打游戏的特点,有关部门、网络公司可以积极开发具有良好德育功能的游戏,让学生在轻松的娱乐过程中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享受到付出的快乐,为他们的道德实践提供必要的心理准备。

(四)通过微信进行德育

随着学生拥有手机数量的不断增加,学生利用手机进行信息交流等的时间越来越多,学生从手机网络里获取的信息越来越多。班主任可以通过组建班级微信,组织学生交流沟通,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也可以把握舆论导向,引导学生思想发展的正确方向。

(五)通过校讯通进行德育

学生手机拥有量日益增加,学校、班主任可以通过及时发送通知、小消息等对学生进行安全、文明等教育和提醒,尤其是在容易出现问题的时候,在某一问题比较突出的时候。这种形式可以及时、灵活、系统地发挥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作用。

二、充分考虑学生特点,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德育

中专学生比较突出的特点是喜欢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渴望到社会上去锻炼自己。学校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开展主题调查、参与社会生产劳动、拓展训练等,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走出校园,既能有效填补“双休日”、假期教育的空白,又能使学生了解社会实际,使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一)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组织学生结合德育教材内容开展社会调查、访问等活动,然后写出调查报告。主题可以为:中专生的环保意识调查,我身边的污染情况调查,一次性筷子的使用情况调查,市民、村民的文明意识调查等。安排任务后,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指导,如引导学生找好切入点,注意调查的方法和技巧等。调查结束后,要组织学生认真撰写调查结果,写出感想收获,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并明确,作为学生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为这些问题的解决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些活动的开展不宜过多,以每学期一、二次为宜,但活动的开展一定要扎实、深入,务求达到触动思想、引导行动的目的,不能流于形式。通过社会调查,培养学生的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

(二)组织学生参与生产劳动,尤其是参与农业生产劳动

孔子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中专学生已经远离了社会生产劳动尤其是农业生产劳动(甚至包括农村的孩子),他们的吃苦耐劳精神和能力大大下降,顽强拼搏的精神有所欠缺。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让他们体会劳动的艰辛,也让他们感受到农村的巨大变化,增强他们的吃苦耐劳精神,强化勤俭节约意识和爱惜粮食的习惯。也可以组织学生到饭店、超市打工等,让他们体会生存的不易,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及独立生活意识和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适当进行户外拓展

针对中专生中间普遍存在的吃苦耐劳精神不足、团结合作意识不强、纪律观念不强等问题,可以适当组织如野外生存训练、到部队进行军训等,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增强学生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

三、突出德育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道德修养

(一)传授道德修养的理论知识

学校将道德修养的相关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对学生进行理论指导,使学生了解道德修养的含义、意义、途径、方法等,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意识,为他们的道德修养打下理论基础。

(二)为学生提供学习讨论的素材

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道德问题,教师认真组织案例,提供命题,引领学生进行探索、研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深入剖析自我,发现自身存在的道德问题,并组织学生讨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改进不足,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

(三)教师及时给予指导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在道德修养中遇到困难不能解决时,教师要适时予以指导、鼓励,保证学生旺盛求知欲的持续性,组织学生自我安排交流和监督,切实促进学生的道德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德育活动形式 篇5

但农村初中学校实际德育教学过程中,存在重智育而轻德育、评价方式较单一且随意性强等问题,因而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农村学校初中德育形式多样化的有效方法进行探讨,以促进农村学校德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及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

一、创设良好的德育氛围

初中学生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且形象思维仍占重要作用[1]。而对同龄人的接受性与依赖性较强也是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所以德育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实际心理特征,充分结合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事例作为德育素材,运用榜样示范法和陶冶教育法等多种德育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德育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并有效指导道德行为。

具体措施为:除重视学校开设的思想品德课程外,学校和教师还应该积极举办关于道德问题的班级性或者全校性演讲、朗诵等活动并鼓励学生踊跃参加,以激发学生对德育问题的重视度;同时学校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班级板报和学校公示栏等途径,直观形象地展示正面道德故事或者图片资料。学校通过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并提高农村初中学校德育教学水平。

二、改革德育评价机制

评价对课程实施具有导向和监督作用,因此德育评价应该从内容的全面性和方法的多样性角度出发,遵循理论联系实际、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并举以及学校教育与社会影响相统一的德育原则,以减少评价方法单一且随意性较强的农村学校德育评价现状发生,从而增强德育评价的客观性[2]。

具体措施为:农村学校德育教学应与学生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即教师可将学生家庭表现情况纳入德育评价体系。例如,学校可组织“我爱我家,创建文明家庭”活动,引导学生帮助父母打扫家庭卫生、摆放农具或喂养家畜等,通过学生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践行已有的道德认知,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此外,教师需要与学生家长加强联系沟通,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状况并相互交流教育心得,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不良道德习惯,共同对学生实施正确的德育活动。教师通过改善德育机制评价方法,不仅可以规范学生日常道德行为,而且能够促使教师针对存在的教学问题进行改进。

三、利用课外德育资源

针对当前农村学校德育教学环境如多媒体设备或技术等教学资源的不足,学校和教师应该转变德育教学理念,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回归生活”,联系农村实际并树立生活化的德育观,充分挖掘农村实际生活中的德育教学资源[3]。

具体措施为:完成学校设置的品德教育课程后,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找陋习”小组活动,以便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道德理论知识。即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后,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外时间观察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不文明、不道德行为或事件并进行记录。

教师开展 德育课堂教学活动时则可以先引导学生阐述已记录的陋习行为,然后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进行互动,共同讨论该行为带来的后果以及改善方法。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课外外观观察察记记录录关关于于道道德德的的行行为事件,不不仅仅能能够够培培养养学学生生动动手手实实践践的的操作能力,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学会自省,并进一步提升学生道德认知、情感以及实践水平。

德育活动形式 篇6

一、学校仪式与学校仪式形式化倾向

学校仪式在学校场域内具有天然的教育属性,其承载的意义是教育的核心。但在学校仪式操演实践中,其初衷却逐渐被改变,意义与形式在不知不觉中被剥离,呈现出形式化倾向。

(一)学校仪式解读

学校仪式是仪式“泛化”后的一个限定场域的词语,即在学校场域内出现的各种与教育相关的仪式活动。

1. 学校仪式的分类

根据加拿大仪式学家格兰姆斯从发生学角度探讨的仪式行为的起源,他将仪式看作是一种正常的“超常态”行为,且根据仪式的用途分为六种类型:仪式化,礼仪,典礼,巫术,礼拜,庆典。由于学校仪式活动有其地域的特殊性,具有一定的教育目的,且是一套相对固定的可以复制的程式活动,以格兰姆斯的分类为基础,学校仪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学校“仪式化”行为,学校“仪式化”活动是学校场域内一种非实用性的,具有象征意义表达的相对固定的行为,包括升旗仪式,入党、团、少先队仪式,成人礼仪式等;二是学校礼仪行为,其具有集体的意义,主要包括师生上下课时的行为表演以及学生进入办公室前的“报告”等;三是学校典礼,包括入学典礼、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等。

2. 学校仪式操演的要素

学校仪式是学校德育的重要方式和工具,活动中存在着支撑学校德育目的和教育意义得以表达的各种要素。

静态要素:操演的场景布置。场景一般包括空间选择、装饰及道具、服饰等要素。空间选择需根据仪式的种类安排和意义表达而定,如学校升旗仪式选择地点多为操场,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多选择大礼堂等。装饰和道具提供一种情感的表现,通过视觉刺激唤起学生情感的体验和认同,如入党、入团仪式中党旗、团旗的悬挂,毕业典礼铺上红地毯等。服饰起着角色分配的特殊意义,使个体有明确的角色归属和遵循这一角色的要求,“以福柯的话语方式来说,统一的着装代表了纪律,它是对人的肉体和精神进行‘规训和惩罚’的手段,脱下了这身服装,意味着自由和解放”。[1]

动态要素:操演的主体性参与。学校仪式的最终教育目的是为了对学生施以影响,促成意义的生成。在整个仪式操演过程中,学生与环境互动交往,以符合个体自身的话语体系和思维范式将仪式表达的意义逐一内化成自身的语言。作为一个生命个体,也作为仪式操演的观看者、主动参与者和表演者,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进行角色和意义体验。

(二)学校仪式操演中的形式化倾向

由于学校仪式场域在学校,具有天然的教育性。学校仪式中,形式是外在表象,内容则被赋予了特定的德育意义。学校仪式形式化倾向,即学校仪式操演中,由于外在形式(包括场景、程序等)的操演不当而导致其内在意义无法得以表达的现象。

1. 对学校仪式外在形式的轻视

“仪式是一种‘行为层面’的社会操演、权利实践及行为模式”[2],这都说明仪式是内在意义通过外在形式的表达,外在形式是载体,内在的意义是核心,外在形式的操演直接关系到内在意义能否得以充分准确地表达。学校仪式操演中对外在形式的轻视,必然会导致仪式的意义未能充分表达,如此,学生的意义体验也就无从说起。通常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场景布置不严格。场景的布置指仪式所操演过程中的一切环境因素,包括道具的选择、学生的纪律氛围、列队的空间排列等。场景的布置是否妥当关系到学校仪式的庄严性,从而影响仪式的意义显现程度。二是程序的混乱。学校仪式是一个相对固定且可重复的程式活动,这就意味着在某个时期内,仪式都是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的,具有相对应的程序,在渗入了德育目的后就形成一种规律性的程式化规范。

2. 一种假象:对外在形式的重视

学校仪式通过外在的表演行为产生意义,依靠外在各种符号的正确演示得以阐释内在价值。而当前在学校仪式中有这么一种现象,貌似重视外在符号的表达,实质却是在偷换所要表达的内在价值和意义。笔者曾观察某校的升旗仪式,发现学校在制服、纪律、站队等场景布置方面都非常重视、要求十分严格,一切看似都很自然很合理。但在整个升旗仪式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一直放在如何规避“批评”、“写检查”等一些“坏结果”的出现。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学生对升旗仪式本身要表达的意义的体验有多少?

3. 变异了的学校仪式

学校仪式所要表达的教育意义和价值观往往是超越世俗生活本身的,让学生体验到的是一个过程性,需要可复制的学校仪式的不断重复,以此激发学生情感,使之逐渐内化为属于学生自己的意义和价值观。然而在学校仪式操演过程中,这种重复性的固定程序有时候并未能被学校仪式组织者完全理解,如,有的学校干脆就将升旗仪式变成了领导总结、布置工作的大会;有的学校校庆典礼邀请各级领导和所谓的“成功校友”满坐于主席台,全体学生则充当“背景墙”,校庆典礼变成了“领导训话+节目汇演”。当学校仪式完完全全地被当做一个“工具”,那么这种名不副实的“仪式”事实上就变成了对学校仪式的一种鄙视。

二、仪式形式化倾向对学校德育的影响

学校仪式操演中的各个环节、符号都有不可替代的德育价值。然而学校仪式的形式化倾向,致使外在的表演形式发生了偏离或者异化,从而使得学校仪式原初的、本质的意义得不到阐释,对学校仪式的德育功能、学校德育本身的道德疑问、学生主体性的培养等方面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一)教育者预期的德育功能减弱

1. 学校仪式所预期的德育功能

仪式源于生活,但超越生活,学校仪式因为学校教育的需要而产生,“仪式活动在学校扎根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一开始,仪式是作为生活教育的一部分呈现的,现在则较多具有了德育的色彩”。[3]学校仪式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工具,其具备以下德育功能:

(1)规范功能。主要体现在显性和隐性两个层面:显性的规范功能体现在仪式进行中对学校仪式参与者的基本规范要求,例如穿戴、纪律等;隐性规范功能体现在仪式所要求的纪律、习惯、道德行为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判断以及态度产生长远影响,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一贯性。

(2)价值导向功能。学校仪式以浓缩的方式将需要表达的价值理念、道德要求、意识形态融于其中,以不断重复的固定程式投射给学校仪式的参与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接受这些价值观并且不断强化,逐步内化成为学生自己的价值观。

(3)群体认同功能。个体通过学校仪式的洗礼,价值观趋于一致,逐渐融为一个共同体,最大限度地减少个体间的差异,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意义场”未形成导致预期的德育功能减弱

(1)学校仪式的操演过程是“意义场”形成的过程。人类通过不断创造意义、编织意义,又不断地被意义所限定。学校仪式行为中各种细小的符号和动作,都被赋予了特定的意义,仪式的程序、过程、场域、气氛等符号都超越了本身而具备了特定的象征意义,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域之中,这些细小的象征意义符号,形成一个巨大的“意义场”。这些意义都是教育者事先预设的,在仪式的操演过程中,学生置身于“意义场”之中,既作为观众,在感官上接受教育者预设的刺激,同时也作为演员,不断地生成新的体验,阐释意义所在。可以这样认为,学生对学校仪式所形成“意义场”的直接体验和感受是学校仪式德育功能实现的根本途径,如果“意义场”缺失,学校仪式德育功能就无从发挥。

(2)学校仪式形式化倾向阻碍了“意义场”的形成。学校仪式中形式化倾向的出现,导致学校仪式要么缺乏必要的装饰布置或布置欠妥,使得学校仪式的象征符号缺失、意义缺乏;要么缺乏学生的主体性参与,纯粹是为了应付,学生在活动中缺乏体验与感知;要么是程序混乱、纪律松散,使得学校仪式本应该具备的神圣庄严的氛围丧失。学校仪式形式化倾向的直接后果就是“意义场”形成的要素被掐断和丧失,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对于仪式所表达意义和价值的体验自然无从谈起,学校仪式所期望的德育功能也必然难以实现。

(二)学生对学校仪式情感上麻木和主体性丧失

1. 学生对于学校仪式情感上的厌倦

“涂尔干认为,礼仪之所以为礼仪,其原因在于它是以神圣的领域为对象,礼仪就是人对待神圣之物应该如何行动的规则”。[4]学校仪式是一个不断重复、固定发生的程式行为,在短期内不断重复一种对学生毫无意义的行为,非但不能使学生有任何的意义强化,由于频度过高,反而会造成学生情感上的厌倦,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使得学校德育陷入“僵硬枯燥——学生厌倦”这样一个恶性的因果关系之中。

2. 权力压制下的学生主体性丧失

当学生不能感受到仪式所带来的神圣氛围,缺乏意义的体验,却要在权力的压制下不得不参加自己不感兴趣甚至是厌倦的学校仪式时,久而久之,就成为权力“驯化”的对象。在经历了无数次被迫与服从后,学生的主体性便在“习以为常”和“理所当然”中逐渐被消解。

(三)学校仪式背负着道德风险

1. 学校仪式是虚拟的符号表达

学校仪式中,通过对符号的呈现、释义,学生接收、内化这样一个编码解码的过程,用符号的组合来代替教育者的话语。某种意义上说,学校仪式实际就是一种表演,让参与者精神进入到一个与日常生活不同的虚拟世界,“这个虚拟世界包括四个方面:仪式行为方式的虚拟性、仪式表演手法的虚拟性、仪式场景布置的虚拟性和意识行为者心理时空的虚拟性。在这些虚拟性之中,也许最为关键的是仪式参与者心理时空的虚拟性”。[3]学校仪式中虽然符号、表演行为等都是虚拟的,但是学生的情感体验却是实实在在的,让作为参与者的学生在虚拟的仪式表演中情感得到最大的激发,体验教育者所预设的价值和意义,经过重复,最终实现由虚拟的符号变为真实的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 对道德的质疑

学校仪式的形式化倾向出现,使得学校仪式的象征性符号缺失,变成了无意义的行为活动。一个达不到教育目的却又不断重复表演的学校仪式,就会从“虚拟的符号表达”变成“虚假的行为活动”。“事实上,在我们的学校之中,很多仪式传达着虚假或虚伪的信息或情感,不但扼杀了活力与自由行,其简直就是不道德的教育。”[6]

在学校仪式不能有效传递德育意义和价值,使学生不能从虚拟的世界中得到体验的时候,学生会认为学校德育者们所表述的价值都是虚假的、空洞的,这就形成了难堪的对峙:学校的德育要求与学生道德情感体验的对峙。“道德教育趋于形式化了:各种道德理念和规范贴在墙上、挂在嘴上、写在纸上,但是真正用来指导言行的是彼此心照不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潜规则。形式化的潜规则化的道德教育根本不能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7]由此学校德育也就不得不面临两方面的道德风险,一是学校德育中的学校仪式由虚拟符号演示变成虚假行为活动的学校德育方式的道德质疑,二是学校仪式所带来的消极德育后果。

三、学校仪式改进的几点建议

(一)价值取向:回归仪式的庄严与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学校仪式是宗教仪式在现实生活中衍生而来的教育行为,只有保持学校仪式象征符号的神圣感和庄严感,才有可能将符号所要表达的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同学生的情感连在一起,产生共鸣。学生是学校仪式产生德育影响的主体和根本,只有激发起学生对于学校仪式中所要表达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共鸣,让学生把这些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判断和思想,才能最终达到学校仪式的根本德育目的。

学生不仅是学校仪式的德育对象,更是德育的主体,让学生要在学校仪式的动态参与中形成学生的主体意识,这种参与就必须是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学生对学校仪式所要表达的价值观的一种领悟,并根据自身个性发挥,转变成为内在的道德选择和能力。

(二)在对话基础上创新学校仪式的核心价值观

在全球化时代,多元道德价值意味着每一个人都有独立的价值判断标准和体系,在学校德育中,要尊重和重视学生的各种思想和言语表达,不再以一种单一的道德评价标准来全面否定学生的不同声音,要在同多元道德价值观“对话”的基础上寻求创新。这种创新了的道德价值观不否定传统的道德价值,也不否定学生个体所拥有的道德价值观,而是在两者之间进行协商并达成一定的共识,这种共识是社会性的,也是人性的。只有在对话基础上创新仪式所要表达的核心价值观,才能充分体现尊重学生个体,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最终达成学校仪式的德育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政涛.教育生活中的表演[D].华东师范大学,2003.

[2]程天君.“接班人”的诞生——学校中的政治仪式考察[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5]王海英.构建象征的意义世界——学校仪式活动的社会学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7(14).

[4]陈荣富.文化的演进:宗教礼仪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29.

[6]倪辉.对学校仪式生活中的的道德审视[J].江苏教育研究(理论版),2008(2).

德育活动形式 篇7

一、德育课教学形式的创新

传统的教学形式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 这种教学形式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思维不够活跃。针对这一状况,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 采用新的教学形式, 如合作教学法、创设情境法、德育主题实践法等, 改变学生被动听的局面,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

1. 教师互助, 合作教学。

传统的课堂上, 只有一名老师在上课。而有些课上, 两名老师合作教学的效果会更好。术业有专攻,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最擅长的领域, 有的擅长讲《哲学与人生》、有的擅长讲《生活经济与就业创业》等。如德育老师在讲如何提高理财能力的内容时, 能请学校经济学老师来课堂, 以嘉宾的身份讲解, 学生必定会对这种形式感到新奇。现在流行的谈话类综艺类节目, 能够吸引人在那里看几十分钟, 除了话题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外, 节目邀请的嘉宾是很重要的看点。对于具有思辩性的教学内容, 两名老师合作教学, 还可以进行对话或者辩论。两个老师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讨论、对话乃至辩论, 学生也分成正反两方, 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种形式比传统的一个人在那里讲更富有吸引力和参与性。

2. 创设情境、体验式教学。

情境创设教学就是新形势下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所谓情境创设教学, 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 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在情境创设时, 教师应以现行教材为基本内容, 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 选择综合而典型的材料, 创设特定的语言、形声色、问题等情境, 努力真实、全面地反映或模拟现实, 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 自主地探究事物的整体结构、功能、作用、学会分析理解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 从而形成新知识、新观点, 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新手段。比如结合学生所学的财会专业, 设置问题:企业年度业务招待费超标, 老板以炒鱿鱼来威胁你做假账, 你如何选择?学生间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保住养家糊口的饭碗与坚守会计“不做假账”的职业道德规范发生了冲突。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做假账与不做假账的利弊后, 进一步启发, 有没有方法可以避免两种选择的弊端。学生找到了收集做假账的证据及举报的办法;找到了努力钻研业务、掌握关键技术、胜任岗位的办法;找到了创新财务管理软件、避免透支等办法。最后, 教师导入企业管理文化, 引导学生明白作为一名高素质劳动者, 就必须从自己做起, 从小处小事着手, 成为自觉践行道德规范的行动者。[1]又如武汉一教师抱蟒蛇上课, 被喻“最疯狂美术老师”, 他通过各种方法, 为学生创设的各种体验式的情境, 通过他的教学形式创新, 学生都爱上他的美术课。这说明了教学形式创新的成功之处。[2]

3. 德育主题活动课。

设计出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案, 尝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积极活跃起来, 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 适当实现教与学的角色交换, 给学生实践和锻炼的机会, 使学生在参与中掌握教学内容, 在参与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4. 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职业学校德育课的重点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品格。在教学过程中青少年能否接受, 能否形成对道德的认知和情感认同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 充满“生理和心理、感性和理性、情感和思想、社会和历史等方面的复合交织的整体矛盾运动”。整个过程是包含着感受、情感、直觉、理解、体悟等诸多心理成分在内的复杂的心理活动。[3]因此, 职业学校德育课宜采用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留出一定的课时, 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结合专业、结合家乡状况或结合职业学校生的实际开展各种社会考察活动;以培养劳动观念和自立意识为主的勤工助学活动;以服务社会为主的社区服务活动等。

二、德育课教学手段的创新

在职业学校德育课的教学手段方面, 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比如录像一讲课式:借用现代教学音像设备, 选择适合的录像内容, 如选择高质量的事迹报告、形势报告、反面案例、艺术鉴赏等录像片, 通过看录像与讲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和理解。多媒体教学讲解形式: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使用有关的教学软件, 同时将与教学有关的辅助资料, 如图片、文摘、曲线、表格等通过投影直接展示给学生。用这种手段教学, 既可使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使教学内容变得充实饱满, 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力;又可提高教学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增大教学信息量, 提高课堂时间利用率, 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 提高教学效率。利用网络及远程教育的优势:通过网络及远程教育, 了解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有关德育教育的信息和情况, 将精彩的教学内容纳入到自己的教学中来, 实现资源共享。在改进教学手段方面, 职业学校德育课的教师要率先加强自身的学习与提高, 特别是要学会使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学习使用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 用现代教学技术开展德育教学。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师还应学会使用网络, 通过网络了解国内外德育教育的状况及水平, 扩大信息的来源渠道, 及时获取最新信息。通过网络还可以更真实地了解当今学生的思想状况, 减小对学生认识的偏差。

教师要积极参加信息化教学改革。信息化教学就是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设备和网络教师, 对授课内容进行进行的教学设计, 制作教学软件, 这些教学软件具备高度的仿真性或者参与性, 教师结合教学软件进行教学, 学生在课后可以反复地观看教学软件, 重复进行实验或者训练, 以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让我们从职业学校德育课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入手, 不断研究, 不断创新, 使德育课堂焕发新的光彩!

摘要:职业学校德育课堂要想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有必要在教学形式与手段上予以创新。教师可采用合作教学法、创设情境法、德育主题实践法等教学形式, 改变学生被动听的局面,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在改进教学手段方面, 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师要率先加强自身的学习与提高, 特别是要学会使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 积极参加信息化教学改革。

关键词:职业学校,德育课堂,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创新

参考文献

[1]胡卫芳.实效德育课堂教学模式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05) :74.

[2]武汉一教师抱蟒蛇上课被喻“最疯狂美术老师”[EB/OL].腾讯网.http://hb.qq.com/a/20091104/000060_1.htm.

德育活动形式 篇8

一、我国德育教育的现状

一直以来, 通过政治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都是我国德育教育的一个特色, 很多人都将德育划归到政治课的教学里。但是, 这是错误的, 仅从逻辑学上来看, 政治课非但不能包含德育教育, 相反, 它应该只是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政治课作为学校德育的一个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就目前的状况而言, 我们不得不承认, 在社会前进的浪潮中, 我们的政治课教学处在一个与社会现实衔接欠佳, 略显尴尬的位置上。

二、突出德育的实效性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

在新形势下, 我们必须确立“德育为先, 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对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进行改革, 去除陈旧的部分, 注入新鲜的血液。以课程设置的改革来带动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 是培养能力的工具, 要逐步减少教学内容重复和陈旧的状况, 不断把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不再是课程教学的工具, 而是课程教学的主人。通过政治课教学, 要教育学生学会“求知、做人、创造、合作、健身和审美”, 或者达到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学会做人 (生存) ”的要求。

我们要突出德育的实效性, 就必须注意到德育内容与形式必须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我们要明晰理念, 重在落实。在育人目标上, 明确四个定位, 即“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在德育内容的实施上, 我们也要做到落实到基础上, 重点要抓三个方面:一抓“爱”的教育, 教育学生爱祖国、爱社会、爱家庭、爱校园、爱父母、爱老师、爱长辈、爱同学;二抓学生的养成教育, 在日常的行为规范中加强学生的行为养成;三抓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在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 要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 以独特有效的教育方法落实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及行为养成教育。具体可采取如下做法:1.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 落实爱的教育。2.对学生日常的行为规范进行量化评比, 督促学生注意自己的行为养成。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各班主任根据本班学生的心理共性问题进行集体心理辅导等, 并通过开设心理咨询室, 对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的学生进行个别咨询辅导。4.一方面教师要以身示范, 教给学生行为处事的准则, 另一方面, 也要在学生中树立行为方面的榜样, 弘扬学生的典型模范。5.用环境育人。首先是坚持不懈常抓绿化、美化和净化工作, 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再则要努力打造德育阵地, 构建书香校园, 并利用校园文化, 不断增强学校的文化底蕴, 提高师生品味。6.抓“仪式”德育, 利用开学典礼、散学典礼、毕业典礼等进行序列德育教育活动。

三、在实施德育方式方面我们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 教师要在德育教育中身体力行。作为施行德育教育的教师应该具有“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根本素质, 教师能否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将直接影响到施行德育教育过程中效果的好坏, 关系到实行主体———学生能否接受。因此, 教师必须加强修养, 为人师表。

其次, 我们要勇于突破传统德育教育的框架, 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参与学习管理, 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自主组织活动、管理、评价, 逐步让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学生自觉行动, 为学校德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可以尝试这种方式, 实施“12345”工程, “1”即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2”即两大任务:育合格人才, 创文明校风;“3”即三大制度:一天一检查, 一周一小结, 一期一表彰。“4”即四条途径:环境育人、形象育人、活动育人、服务育人;“5”即五教育:爱国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 遵纪守法教育, 文明礼貌教育, 行为养成教育。

最后, 我们进行德育教育知识的传授时, 要注意方法的灵活性并能够使用多种教育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上, 我们必须打破沿袭了几百年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大力推广多媒体教学, 集图、文、声、意为一体。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优化政治课课堂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解决了学生觉得政治课枯燥的问题。

德育活动形式 篇9

2014年年底,教育部颁发了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进一步明确了德育基本内涵、地位作用、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完善了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原则、德育途径、德育评价、德育实施等方面的具体规定,体现了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新精神及对教育工作的新要求,是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基础性文件。教育部要求,各地各校要认真深入学习领会“新大纲”的主要内容和政策要求,特别要做好班主任、德育课教师及其他德育工作者的专题培训,确保培训覆盖所有学校及全体德育工作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笔者以为,要坚决摒弃形式主义,保证“新大纲”落小落细落实,为中职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奠基。

“新大纲”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强调理想信念教育、中国精神教育,道德品行教育,还强调职业精神教育,明确德育目标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充分体现了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新精神新要求,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贯穿始终的红线,全面融入德育工作的全过程。

学校的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修养、塑造完美健康的人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家聘用、培养人才有句话:“德才兼备重点使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坚决不用。”近两年各大小媒体大力宣传的“工匠”,特别是“大国工匠”们,都是“德技双馨”的典范。这意味着学生的“德”非常重要,甚至超过了技能、技术。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3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中职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奠基,中职学校要切实把“新大纲”规定的德育内容和要求落到小处、落到细处、落到实处,切忌形式主义的“运动式德育”“创建式德育”。运动式,就是搞运动,德育活动不是融入日常教育教學中,不是生活化,常常搞应景的、短时间的、一阵风的运动。比如三月学雷锋一阵风,四月扫墓、革命历史教育一阵风……不改变运动式德育,这种现象就不会改变。创建式德育,就是为了创建某个名目——德育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德育先进学校——而搞德育。验收通过,牌子拿到,就烟消云散。所以,运动式德育、创建式德育追求形式热闹,不追求长久效果;务虚不务实,入耳不能入脑,教化不能内化;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是墙上芦苇、山间竹笋;效果很小,危害很大。毋庸讳言,我们的学校德育效果不理想,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各种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搞形式主义的“运动式德育”“创建式德育”。这不仅在职业学校存在,而且在各级各类学校都存在。

要落实“新大纲”,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中职学校领导首先要认真研读,深刻领会,熟记于心,使得布置的德育工作符合“新大纲”要求,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可行性。还要培训所有教师,不仅仅是班主任,让每个教师领会“新大纲”精神,都能够自觉地承担起教育学生的责任,并根据学生特点、专业特点和时代特点,开展好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喜欢的德育工作。

为中职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奠基,社会、学校、企业及家庭同样要认真贯彻和落实“新大纲”。目前,校企合作依然存在着一头热、一头冷的问题,学生在企业实习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一些家长把教育责任全部推给学校、自己对孩子不闻不问做甩手掌柜;社会上存在着一些不利于中职生成长的方面,而一旦出了事情,都是中职学校的责任……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建立完善学校、企业、家庭以及社会各方面相互协作的德育工作机制,引导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德育工作,企业参与学生实训实习期间的德育工作,真正做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各方形成教育合力,一起来抓中职生的养成教育、实践教育,是亟须考虑并付诸实际的事情。

德育活动形式 篇10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中职学校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中职学校德育课程的教学与高中有所不同, 中职学生没有会考的任务和高考的压力。因此, 如何提高中职学校德育课程的教学实效, 是中职学校德育课任课教师必须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有效教学的理念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有效教学的目标就是提高教学的效益。中职学校的德育课也要做到有效教学, 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 贴近社会生活, 做到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在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上, 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益。

一、中职学校德育课有效教学的重要性

市场经济在不断发展, 青少年对社会重大问题的看法也有新的变化, 平等、竞争、成就以及效率的意识正在逐渐形成, 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思想在一部分青少年中不断蔓延, 它对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中职学校的学生素质差距很大, 一些学生的素质不是很高, 比如一些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返校的学生, 对自己学习方面的要求不严格, 生活散漫, 不遵守纪律, 甚至打架斗殴, 这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此, 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 必须加大德育课的教学力度, 力求教学形式多样化, 发挥德育课堂教学的作用,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教育, 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如何做事, 克服学生消极和负面思想, 培养社会所需要的职业人才。

二、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形式多样化的原则

(一)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是德育课程教学最基本的原则。德育课是一门向学生系统传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知识, 有效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全面发展的新型社会主义公民的课程。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这是德育课大纲明确规定的内容, 也是提高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最佳途径。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 教师要能够联系一些实际问题来传授知识, 进行教学, 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并在这一基础上析事论理、事理交融, 使学生积极探索, 掌握理论知识、提高思想觉悟。在这一点上, 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尝试, 才能够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 贯彻教学大纲, 重视时政教育

中职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法律教育等, 与体育、美育等彼此渗透, 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向导和保障。中职学校的德育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遵循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 结合社会对中职毕业生的要求, 增强德育的针对性, 与时俱进, 联系社会、生活实际, 重视时政教育, 紧密结合时政内容进行教学。优质的时政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和人类大事的习惯, 增强判别和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提高政治敏锐性, 进而逐步学会把握时代脉搏, 有着其他学科教学内容无法替代的作用。要充分认识中职学生学习时事的重要性, 通过时事教育, 向学生宣传新时期党的有关重大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提高时政教育的实效性, 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中职学生。

(三)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心理学家布鲁纳 (Jerome Seymour Bruner) 认为, 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即主要是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 这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心理动机。学生是否主动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学效果, 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是中职德育课教学的关键所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师的指导或要求, 提高和养成学生课堂的学习活动能力, 培养学生搜集各种相关材料的活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述能力和组织合作的能力等, 积极参与和主动求知, 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带着问题去学习, 明确学习活动的目标, 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形式多样化的途径

(一) 优化教材内容, 活跃课堂教学

一要结合教材的知识点, 注重对学生进行优良传统的教育, 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赋予新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如“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等等, 都是对中职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二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品德。古今中外, 凡有所作为的人, 都是经历过磨难才有所成就。三要优化教材内容, 拓展书本知识。比如, 在讲解《依法行使民主权利》这节课的时候, 笔者拓展了社会主义文化的职能, 包括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文化、公共卫生设施等方面的建设, 提高医疗保健水平, 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控制人口增长、促进优生优育, 保护公共环境、防治污染等。

(二) 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德育课堂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采取合适的方法, 因材施教,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更好地发挥德育的功能。在教学中, 笔者经常采取以下两种方法:

1. 教师指导法

一个优秀的德育课教师应具有坚定的政治思想觉悟和高尚的品德, 有敬业精神, 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 能够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要关心学生, 热爱学生, 对学生负责;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具有过硬的本领。这样, 才能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更应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能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指导, 协助学生完成所学的内容。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 要想使自己的学生有一个好的品质, 就要从自身做起, 从一点一滴做起, 处处做学生的表率, 处处做学生的榜样。在平时的言谈中, 要注意把正确的思想灌输给他们, 这比板着脸、一本正经地说教效果好得多。

2. 情境教学法

中职学校的学生, 从入校开始, 就与社会的职业产生关系。社会职业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关联。他们从入校开始就学习职业生涯规划, 然后会陆续学习职业道德与法律、哲学与人生等课程, 这些课程都是符合职业院校自身的特色以及学生成长规律的, 是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 精心制作课件, 尽可能使用多媒体教学, 激发学生的思维, 并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看法, 与教师共同探讨问题, 相互促进, 活跃课堂氛围。比如, 在讲解《商品的交换和消费》这节课的时候, 笔者先用多媒体播放介绍福建特产的图片, 引起学生的兴趣, 然后进行讲解:在照片中我们看到很多美食、华服和各种生活用品, 这些关系到我们日常吃穿住用的物品, 在经济学上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商品。市场上的商品、买卖商品的货币、以及我们买卖商品的消费行为, 都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现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关于商品、货币、价格和消费的有关知识。这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的欲望。 (下转第62页) (上接第36页)

当然,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在实际教学时, 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接受能力以及自己的教学风格等因素,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摘要:提高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的有效性, 发挥德育课教学的功能, 有利于加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 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当前,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形式在多样化方面还存在一些欠缺, 德育课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兴趣。要通过有效教学的指导,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提高德育课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教学,思考

参考文献

[1]刘丽波.高校德育课程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法”的研究——兼论在现代远程教育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法”的必要性[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05 (1) .

[2]余珊, 马际时, 汪叶菊, 胡敏, 王波, 刘荣庆, 黄鹤平, 岑兵.昆明市中等职业学校管理队伍建设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1) .

[3]丁昭良, 黄舟.中职教育向高职教育转轨背景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J].科学咨询 (决策管理) , 2008 (8) .

[4]陈继红.“工学结合”的实训教学模式在中职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7 (21) .

[5]王文生.让中职生昂首挺胸走向社会——浅论中职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J].职业, 2011 (8) .

[6]马瑞.加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点看法[J].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0 (10) .

上一篇:传媒环境下一篇:小说《包法利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