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活动(精选12篇)
德育活动 篇1
德育活动丰富多彩, 激起了少年儿童的兴趣, 激发着他们向上的精神, 培养了他们乐观的性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但是, 组织开展德育活动, 很容易陷入两种误区:一是活动过于盲目, 费时费力, 缺乏可操作性。二是活动不切实际, 流于形式, 缺乏有效性。这里所说的“效”, 是指是否真正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体验和感悟, 经历了过程, 训练了方法或行为。追求活动的有效性, 就应当强调活动的针对性, 学生的兴趣和主体性、参与性, 以及活动过程的最优化。本文试以我校在三月份开展的各项主题活动为例, 诠释德育活动的有效性。
三月里将迎来“3·5”学雷锋、“3·8”妇女节、“3·12”植树节、“3·21”世界森林日、“3·22”世界水日、“3·30”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等等。三月里丰富的节日, 灿烂的阳光, 和煦的春风, 让大家感受着春天的蓬勃与活力。我们利用这些节日, 围绕“温情绿意爱心”的主题, 整合各个纪念日的丰富含义,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保护自己、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学生们在活动中感受关爱, 让关爱温暖幼小的心灵;感受绿色, 让绿色滋润明亮的眼睛。
一、献给妈妈的爱, 感恩与你我同在
感恩不仅是一种品德, 更是一种责任。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 是做人的基本修养。对于今天的小学生来说, 感恩不是简单地回报父母养育之恩, 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综合考虑了我校的校情———城乡结合部;生情———家长素质普遍不高, 工薪阶层居多, 很多学生都得不到父母心理上的关爱。我们在设计活动时, 既要让活动容易操作, 又不至于影响学生的生活;既能加深父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 又能不让活动流于形式。综合方方面面的因素考虑之后, 我们策划了以下活动:
一二年级开展“拥抱妈妈”活动。在三八节那天, 主动拥抱妈妈, 并对妈妈说声:“妈妈, 我爱你!”和妈妈拍一张美美的合影, 纪念这温情一刻。并将照片贴在下发的“感恩卡”上, 并在卡上写好孩子和妈妈的感言。
三四年级开展“谢谢妈妈”活动。在三八节期间, 每个同学用各种各样的水果, 制作一份水果拼盘献给妈妈, 对妈妈说声:“妈妈, 您辛苦了!”将水果拼盘的照片及在活动中的感想记录下来。
五六年级开展“感恩妈妈”活动。在三八节到来之际, 每个同学在家为妈妈分担家务, 学会做一道菜, 让妈妈品尝, 并将色香味以文字、图片的形式记录在“我的菜谱”上。
“感恩卡”“水果拼盘卡”“我的菜谱卡”, 那一张张图文并茂的卡片, 记录下了母子、母女的温馨一刻, 不少家长在活动之后都发表了感言:“孩子, 今天听到你一声:妈妈我爱你!让我非常激动!”“真正感到孩子长大了!”“虽然菜不算很精致, 但是从中品尝到了孩子对我浓浓的爱!”更多的家长, 在这样的活动中感受到了孩子对自己的爱、温情, 在他们的心中涤荡。一张张照片, 流露着浓浓的爱, 深深的情。
二、献给同学的爱, 温暖在你我身边
三月, 是学雷锋月。“向雷锋同志学习”这句话, 不仅仅是指像雷锋一样用自己的爱心与行动帮助他人, 更重要的是要学习雷锋对待他人像“春天般的温暖”。学雷锋, 就是知晓, 感激, 报答, 对他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谢, 并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他人, 回报社会。在德育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分享与感恩, 不仅是一种礼仪, 更是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学会感恩, 就会懂得尊重他人, 发现自我价值。让学生懂得感恩, 就少了歧视, 就会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所有的生命, 重新看待身边的每个人, 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劳动, 也更加尊重自己。
在三月的活动中, 安慰身边的同学, 帮助陌生的同学, 与礼仪岗的同学礼貌问好。这些景象, 在城北小学的校园中, 已经成为了常态。每天早上, 三三两两走进校门的同学们, 看到礼仪岗的同学, 能主动停下来说声“同学好!”看到门口值班的老师, 能敬个队礼, 恭敬说声“老师早!”那一声声问候, 如此真挚, 又如此温暖。趁着三月的暖风, 我们更是通过电视台的宣传, 升旗仪式的宣讲, 将这种纯纯的同学之爱、师生之爱发扬光大, 让每一抹微笑, 每一声问好, 温暖城北小学师生的心灵。
于是, 我们看到:晨光初露的天气里, 城北小学的校门口一声接一声的“老师好!”“同学早!”让校园里弥漫着一股温馨的气流;教室里, 哪个同学遇到难题了, 其他同学坐在他身边, 一句句分析, 比老师辅导得还尽心;校园里, 谁跌倒了, 旁边的同学赶紧伸手搀扶, 虽然他们素不相识。城北小学的学生们, 学习雷锋帮助他人, 快乐自己的精神。快乐时与我们一同快乐, 悲伤时送上最真的安慰, 困惑时与他一起面对。送上最真的友情, 收获美丽的世界。三月的城北小学校园, 温馨、温情、温暖, 是永不落幕的主题词。德育处的老师们, 总是端着相机, 在校园里寻找那爱的瞬间, 那一刹那的定格, 留在了城北小学师生的记忆里。这些瞬间, 被打印、放大, 张贴在橱窗里, 吹拂了整个春天。
三、献给校园的爱, 绿色在你我心田
三月, 是“环境月”。植树节、森林日、水日, 环保的点滴都融进了这一个个节日里。在倡导环保的三月, 我们开展了“弯弯腰”行动。弯弯腰, 让校园更洁美。我们要求学生们做到, 看到地面的垃圾主动捡起, 维护校园优美的环境。一张纸片, 一张包装纸, 一根牛奶吸管, 孩子们都抢着捡起。他们以弯弯腰捡起垃圾为荣, 以行动还给校园洁美为傲。这样的活动, 使学生能够形成感激自然给予的情感, 使“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成为同学们的自觉行为。我们期待着, 当弯弯腰成为习惯, 那一定会成为城北小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动动手, 废物大变脸”比赛, 绝对是三月活动中最绚丽的一抹颜色。一到六年级各班, 人人都参与了这项自制花盆比赛。原本只能扔到垃圾箱的物品, 在孩子与父母的巧手、巧思下, 摇身一变, 成了让人眼前一亮的艺术品, 令人叹为观止。如果说, 一二三年级的花盆做得可以用“精致”来形容, 那么, 四五六年级的花盆, 胜在创意。毛线、废旧包装带、开心果壳, 甚至树枝、光盘, 都成为了同学们创新的最好道具。形态各异、材料多样的花盆, 在同学们的手下, 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在班级初评的基础上, 各班又将精挑细选出来的“精品”参与了学校评比。评比那天, 校园里人头攒动。来来往往的师生们, 穿梭于一盆又一盆做工精美, 用料考究的“自制花盆”。阳光下, 微风中, 创意十足的花盆, 相得益彰。全校的学生, 既是选手, 又是评委。他们每人手持十张印有城北“蓓蓓”形象的选票, 为其他年级的自制花盆投票。每个花盆都那么有创意, 有美感, 让小评委们难以取舍。这个活动, 让城北的小蓓蓓们充分认识到:创意可以改变生活, 它让生活中默默无闻的废旧材料令人眼前一亮。善于动手是一种幸福的体验, 它同时也带给了我们这些旁观者美好的心情。
四、献给自己的爱, 安全伴你我同行
三月, 又是安全月。安全主题升旗仪式, 安全主题黑板报, 安全主题电视台节目, 安全主题班会。“安全”这个字眼, 充斥在我们的耳旁。在三月的全国安全教育日到来之际, 我校的安全教育活动也轰轰烈烈开展起来。以安全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 教给了同学们自护的方法。黑板报上, 是对安全一词的详尽解说。电视台节目、主题队会, 队员们用自编的丰富节目、诠释安全。通过这些活动的扎实开展, 在全校队员中形成自护氛围, 让安全伴你我同行。
三月的时光虽然会悄然远去, 三月的流水却持续流淌, 三月的温情永远停驻在每个人的心房。一年四季, 德育活动永远在校园中活跃。而活动的每一个细节, 将在有效实施精彩活动的同时, 永远停驻在学生的心间。
摘要:德育活动是学校少先队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源泉, 是德育工作的灵魂。但是, 组织开展德育活动很容易陷入误区, 本文探讨的正是怎样提高学校德育活动的有效性, 以期能以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关键词:小学生,德育活动,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姚小平.小学德育活动开展的有效性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20:88
[2]张晓文.学校开展德育活动的要点[J].教学与管理.2015.4:18-19
德育活动 篇2
石莱希望小学 2011.1
本学期,德育基地活动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开展工作,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德育基地活动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贯彻素质教育,通过德育基地活动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爱劳动、爱学习的良好品质,使学生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具备了较强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一、加大了社会实践的力度
成立了假日红领巾服务队,他们活跃在社区的角角落落,全方位地开展假日小队活动,充分挖掘德育教育资源,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认识水平,结合“爱祖国、爱家乡”活动方案,组织学生走进德育实践基地——镇敬老院,通过实地参观、基地人员介绍,义务劳动等活动,培养了队员尊敬老人的思想感情。在实践活动中,基地的工作人员积极为同学们的小队活动提供了各种有利的条件。
学期末,进行“优秀小队活动”评比,奖励那些点子好、活动形式新颖、队员自主性强的小队活动和少先队员们,激励队员们开阔思路、努力创新,推动了德育基地活动的深化。
二、针对学生的实际开展活动
有些同学应该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于是,教育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利用节假日带他们到德育实践基地进行卫生大扫除,增加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保护环境的种子。
对于纪律差的学生,则在义务劳动之外,更注重带领他们进行参观,感受家乡的变化,培养了良好的劳动、环境保护意识的同时,提高了团队精神,增强了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
总之,本学年的德育基地活动体现了扎扎实实开展素质教育的特点。通过以上活动培养广大学生同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经验,增长才干,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德育活动基地活动总结
石莱希望小学 2010.2
本学年,全校在校大队部和有关老师的支持帮助下,在中队长的合理安排下,在全体同学们的积极参与配合下,组织开展了 “学雷锋基地”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受到了老师的一致好评。现将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1、团结就是力量
宽敞无边的校园,如果没有集体的力量是不能打扫干净的,而正因为我们有好的组织者、好的带头者,所以大家才能团结一致,才能每一次都成功地完成打扫任务。
2、细节决定成败
我们打扫卫生要把每个死角都打扫得干净彻底,不能只讲究大概,只求大概的干净,而要注意细节,不漏掉每一个地方。
3、劳动最光荣
每一次同学经过“学雷锋基地公益劳动”的打扫活动,都悟出:“劳动最光荣”!每一次打扫完毕,总会得到老师的表扬,每一次同学心里都甜滋滋的,每一位同学都感到立达是我家,卫生*大家。
当然,成绩只属于过去,同时我们也有不足和需要以后改进的地方。我们一定再接再厉,在以后的活动中做的更好。
德育活动基地活动总结
石莱希望小学 2012.1
本学年我们学校充分发挥德育教育基地的作用。将学校、社会、家庭三者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拓宽了德育教育的渠道,为了充分发挥德育基地的作用,我们定期到基地去开展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今年组织学生参观了烈士故乡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用现实教育师生,激发了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我校开展了军训周活动,对高年级学生进行了队列训练,大大增强了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培养了集体主义思想。我们还组织学生听国防知识讲座,进行了国防知识竞赛,使学生增强了国防观念,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爱国、建国、保国意识。
组织了五,六年级学生参观了石莱板厂,学生通过下车间看工人的劳动情景,听公司总经理介绍公司历史和发展现状,使学生们很受鼓舞,接着全体师生还参加了打扫厂区的义务劳动,回校后同学们都写了观后感。
让德育也“活动”起来 篇3
关键词:德育;实践;体验;心理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052-01
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就是教育者采取一切得心应手且适应学生的手段,使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认识从简到繁、由低到高、从本到质得以渐进塑造。
这一目标的实现,无疑要通过实践、体验和活动等一系列实践性、活动性的德育过程。所以,让学生的德育也“活动“起来,通过一系列交流互动而起到积极有效的教育作用,从而对他们的思想形成施加外在的影响,达到内在结构的变化,最终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作为独立个体的一名学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他的个别差异、智慧潜能、情感应用的调整和塑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其德育目标和内容的设置编排,取决于德育途径和方法的确定选择。而传统的德育却极其自然地忽视了学生的德育作用,不大考虑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品德养成的规律,更忽视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
德育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从学生的情感需要出发,把学生从“说教模式”中解放出来,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情境,提供可以独立思考、道德体验的机会,使学生在鲜活的“活动”中借助于身临其境的主观能动来探索认知、培养情感、促进品德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体现了德育工作的“人本化”特征,更是学校德育的生命。可以说,没有了“活动”,便没有了德育。
在教育实践中,许多老师曾经做过这方面的尝试:清明前夕,为进行传统教育,组织学生参观烈士陵园、采写英烈传记,召开“感恩”班会,使师生受到深刻而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我在体验教育中,为了教育学生尊敬师长、勤奋俭朴,也曾引导学生去观察自己的爸爸妈妈、叔伯亲人,然后记录下自己的真挚情感。学生们犹如初见红日般的仰望他的家人、亲人,用心描画出这些存在于内心又不甚解读的人物,捕捉父辈们的滴滴汗水和“丰功伟绩”,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的敬仰和爱意。许多学生把作文读给爸爸妈妈听,得到亲人的感慨、夸奖、希望、支持和鼓励,从而意识到自己的一份责任,得到一次思想的升华。这项活动牵动了许多人的心,与课堂上的简单说教相比可谓事半功倍。
现在的学生接受知识和各种信息比较早、比较快、量也多、面也宽,更显得聪明有智慧,他们并不仅仅甘心于老师的课堂“理论”,非常渴望发挥自己的潜能,对于“活动”他们是兴奋的、热情的、积极的、兴趣是浓厚的。他们通过“活动”体验社会、感知家乡、亲历实践,心弦真的被拨动了。他们学到了课堂内、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看到了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深刻變化,并试图以主人翁的姿态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明白事物。他们还通过“活动”,体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培养助人为乐的情操,锻炼知难而进的本领,改善自我言行习惯,思想品德的确“活动”得令人欣慰、很受鼓舞。
道德的教育本质决定了它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长期以来,不少学校德育在学生的认知和行为上往往缺乏统一的整合模式,大会、小会、班会、晨会等等都在针对学生的现实问题,企图以此建立起学生道德选择、判断、创造的人格。但学习活动才是其主要内容,其中包括现代生活的行为规范和伦理道德的许多方面,德育理论要达到它的现实效应,就必须利用有效活动来实施和检验,“说得好不如做得好”就是这个道理。学校德育要通过有意识的活动内容,用客观现实来教育学生,真实、可信、有力地去熏陶他们的诚实、自强、责任观,学习做人与做事的能力,循序渐进的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走入社会、融入社会,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创造精神、刻苦认真、耐心细致、坚强意志、助人为乐等优良品德,以锻炼在未来社会中独立生存的本领。
让德育也“活动”起来,是成功实施学校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但也不要呆板机械的“活动”,要注重活动得动情、动心,在情感上推动学生认知,真正扣人心弦、激动人心。学生在学校学习各种知识,渴望最有效、最快捷的获取,德育活动也要满足学生学习的普遍心理和最大愿望。我曾结合“保护荒漠植被”的环保教育主题组织了一次游沙漠腹地原始梭梭林的活动。峰峦起伏的沙漠壮观,浩淼无穷的原始梭梭林气势非凡,这些景象固然使学生魂去神往、受益匪浅,但步行登顶的辛苦、团结互助的快乐、拥抱大自然的酣畅、珍爱环境的体验,更是在课堂德育中无法比拟的现实。活动之后,学生心忆壮景、文思泉涌、妙笔生花、感慨万千,写出了许多“大作”参加校级展评,使更多学生受益。这种寓教于活动之中的德育形式,收效非常好。“活动”其实是一种训练,它既可以活学知识,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深厚情感,又使得锤炼道德品质的教育目的立竿见影。
让德育也“活动”起来,老师就要尽心尽力做好“编导”,加强学生的自我服务性教育,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的空间和情境,及时有效的指导学生的所作所为,为他们注入健康、勤奋、积极、进步、自主的“强心剂”。如环境卫生与教室卫生的长效保持,值日生的值日行为规范,教室的合理布置与美化绿化,校园绿地的认领养护,教室内电器设备的使用与管理等,这些都是学生很好的自我服务、自立自理空间,老师在一丝不苟指导下要放手开拓、大胆利用,在学生提高自我服务质量的基础上,还可以引伸于为所在学校集体的其它班级服务,为所居住的社区服务。这类活动,能使学生深刻体会自己是集体家庭中的一员,有责任关心家里的一切事情,学会当家作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问题自己来解决,从而锻炼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并养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关心社会、勇于承担重任的优良品德。
德育活动 篇4
1 活动引导与“德育回归生活世界”
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广, 传播速度快, 各种思想和意识不断影响着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构筑。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认识来源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 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建构, 以“形成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意识准则”。德育工作者达成的共识是:德育工作不能只靠灌输道德规范, 必须回归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价值诉求要立足于人的生成性, 还教育以生活的本性, 关注学生的真实需要, 通过教育创新, 使教育从以往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模式转换为基于真实情景的交往活动。【1】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价值诉求是以日常生活为依归, 力求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 并通过对生活疆域的开拓, 改造和完善人性”, 所以改变传统德育工作纯理论的说教, 强调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和体会, 才能使“教育回归生活世界”。
活动引导的过程是班主任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德育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在真实生活中感悟并内化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如果把活动引导真正做到位, 就是使“教育回归生活世界”, 德育工作就会获得长久的效果和一定的社会效益。
2 活动引导的设计依据
2.1 依据学生的真实需要, 还德育教育以生活的本性
在和谐的沟通中, 班主任已认识到学生的需要、兴趣和原有水平, 而学生的成长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他们关注的焦点是我们教育活动构成的依据。尤其是学生在构建人生观、价值观过程中, 由于认识的肤浅和经验的缺乏, 心理上会出现一些困惑与茫然, 必然要求有人对他们辅导与帮助。班主任要通过有效的沟通, 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状态、个性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等, 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 更要关注他们的职业理想、职业生涯规划。最重要是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倾听他们的需求。这是教育回归于生活的起点。
2.2 注意教育目标的合理性
在全面分析学生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 合理的教育目标是, 让学生“跳一跳, 摘到苹果”, 使学生通过努力就可以达到的目标, 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根据需求设定德育实践活动的目标而不是班主任自以为是或凭空想象一个实践活动, 那样不仅没有教育效果, 而且会使学生漠视甚至厌恶德育教育活动。当学生的实际生活与道德观存在疑惑不解甚至矛盾的时候, 恰好为班主任设定德育实践教育活动情境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因为这是学生生活世界的价值诉求, 由此开展的德育实践活动才是合适和合理的。
3 活动引导的策略———感悟导行策略
这是指学生主体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和情境的感染来领悟道德知识, 接受道德观念, 践行道德规范。把课堂上所感觉的道理和激发的情感转变为学生自身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 形成道德信念, 从内心产生履行道德准则的自觉性, 形成道德动机。【2】
这就需要教师在活动中为学生创设主题情境, 提供充分感悟和体验生活的机会。
3.1 创设真实的主题情境
创设的主题情境应贴近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下, 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通过再现身边的、真实的事, 来创设情境, 具体形式有角色扮演法、心理体验法、经验分享法等。
如在“什么是美”的主题活动中, 让学生自己表演一些典型的着装、仪表和行为习惯, 在对比中讨论和辨析。在“学会正确积极的归因”活动中, 让学生参加具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来体会成功的原因。在“发展积极的自我意识”活动中, 班主任发给学生自陈问卷和形容词表, 让学生填写, 活动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认识自己的好方法。
让学生有感, 才能使其有悟。学生的感来自于以上的真实情境的创设。
3.2 及时内化道德观念
“悟”是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 才能真正内化道德观念。教师抓住学生有所“感”的时机, 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 及时指导,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
“导行”的近义词是“指导”“指引”, 不是局限于“指出”、“指明”, 重点应落在“引”和“导”上, 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有思考力的学生, 所以德育工作者开展一切活动都必须立足于“导”。教师应避免只顾给学生提出要求, “你应该”、“你们要”这样的话容易被当耳边风, 如果再加上“你怎么就不能”指责的语气, 只能使学生逃避、对抗。
如在“什么是美”的主题活动中, 在对比中进行引导:“为什么这样的仪容仪表是美的”;如让学生谈谈在活动中受到的启发和明白的道理;例如在“休闲与学习”的活动中,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 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时间, 制定出一周的生活计划。讨论法、讲授法、列表法等是导行的常用方法和形式。
启发学生意识到问题所在, 启发他给自己提出要求, 引导他自己想出办法, 然后让他自己从实际生活中得出结论, 真正懂得对待这样的事应有的态度、原则和方法。
感悟导引策略能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愉快地接受班主任的德育教育, 使正确的道德认识深扎于学生心中。这样, 学生才会在以后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把道德认识化为具体的正确的行动。
4 活动引导的强化——生活实践中跟踪评价
学生有所悟, 不一定能保证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实践中一直具有正确的道德行为。需要班主任对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进行跟踪、反馈, 并给予适时评价。这是一项持之以恒的工作, 是对感悟导引策略的延伸与升华, 也是活动引导的强化。
如一周后检查学生执行计划的情况, 发现问题, 及时纠正。如按情况分类并召开座谈会, 这是一种反馈形式;另一种反馈形式是评比奖惩, 使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活动效果。在多种活动跟踪评价中, 教师的激励是德育教育获得长效的最重要方法,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成功, 也能及时修正自己的行为。
通过以上“让德育教育回归生活”的观念, 良好的学风、班风得到形成和巩固, 学生们进一步增强了自信心和道德感, 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实绩。
教育回归生活, 也对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工作———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3】尤其是班主任, 是思考者, 也是交流的参与者, 是组织者, 更是人生成长阶段不可少的顾问。
参考文献
[1]刘旭东.教育和生活关系的思考[J].教育研究, 2007 (8) :53.
[2]刘晓鹏, 秦伊楠, 尹丽娟.澳大利亚基础德育分析及其启示[J].教学与管理, 2008 (2) :159.
德育活动总结 篇5
我们学校进行德育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利用班会,班会之前,要求班主任老师对班会进行充分的准备,确保班会课题鲜明,内容充实,形式活泼,从而进一步提高班会的质量。
利用我国的传统美德故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我校主要的形式。《三字经》韵律操,是我校德育活动的重点课程,该操不是活泼可爱,在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同时,起到了强身健体的作用,同时也使学生明白了一些道理,可谓是一举三得。
我校利用升旗仪式等各种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文明礼貌教育等,都取得了实质性的成绩。
在活动中渗透德育 篇6
关键词:德育;课内活动;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71-02
德是一种品质,美德是人的最高学历,孝是人的一种素养,尽孝是人的一中良好素养。“德”与“孝”虽然只有两个字,但意义却很不平凡,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美好的品德和良好的素养。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美德呢?我认为,家和万事兴,百善孝为先。我认为,先从“孝”作为培养孩子美德的突破口。也就是先要孝敬父母,因为这是大道德,也是美德的基础。如果连孝敬生养自己的父母都做不到或者做不好,又如何谈亲情、友情、同窗情和师生情呢?长大后又怎么做到同事情、战友情呢?又如何体现爱祖国、爱人民呢?从小德到大德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鉴于这种情况,我采取了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做法。
首先,我在课内进行了“师生同台讲尽孝的故事会”。我先给孩子们讲了两个小故事。讲前要求孩子认真听,并且告诉孩子听完也可以讲自己知道的尽孝小故事,也可以谈自己听过故事后的感想和打算。我先给孩子们讲了一个《戏彩娱亲》的老菜子的故事。老菜子是个年过七旬的老人,可是他始终不说自己老。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老人的父母还都活着,并且都很健康。老菜子可是一个孝心的人啊。他一想,如果说自己老了,那他的父母会有什么感觉呢?不是觉得自己更老了吗?老菜子为了让父母觉得自己年轻,他就想出了一个办法。一天到晚都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像个小孩一样蹦蹦跳跳,围着父母转,还不时地向父母撒娇。老菜子让父母觉得他还是个孩子,因此他的父母觉得自己也很年轻。讲完这个故事,我启发孩子们,老菜子哪里值得我们学习呢?你想对父母做点什么尽孝的事情了吗?我给同学们讲的第二个故事是《小孩和一棵大树的故事》。小孩和大树在一起玩,小孩很伤心,大树就问小孩怎么了,小孩便说要上学了,没钱交学费,大树说那你看我有那么多果实,你把它们卖了就够你上学学费了。孩子连想都没想把果实都摘了,卖了钱高高兴兴上学去了。隔了很长时间,孩子再次来到大树身边,大树见孩子很伤心的样子,大树又问孩子怎么这么沮丧,孩子便说我要结婚了,大树说好事啊,孩子说可是要盖房子,但是我没钱,大树说要不你把我的树枝砍了吧了,孩子把粗壮的树枝砍了盖房子。孩子盖了一栋美丽的大房子。大树和孩子好久不见了,大树很想念孩子,他们终于见面了,大树很高兴,但孩子还是一副沮丧的样子,大树很关心的问孩子,你又怎么了,孩子说我想去远洋彼岸闯一番事业,大树说要不你把我的树干砍了造船吧,孩子毫不犹豫的把树干砍了做了一条木船远洋彼岸。过了几十年我回来了,孩子非常想念大树,孩子回到了大树身边,但大树仅剩下一墩树桩奄奄一息,孩子坐在树桩旁边说我们再也不分开了,大树用仅有的力量睁开了眼睛说孩子回来就好,说完后大树慢慢地闭上了眼睛。讲完这个故事,我问学生们:“大树像谁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大树像我们的父母。”我接着问:“父母为我们无私地奉献,用自己心血哺育我们,我们要怎样关爱父母,孝敬父母呢?”这时孩子们活跃起来,有的孩子跑到台前讲了“王小卧鱼”的故事,有的孩子讲了“羊羔跪乳”的故事,有的孩子讲了“乌鸦反哺”的故事……有的孩子讲了自己孝敬父母、孝敬祖父母和外公外婆的计划。课内活动收到了如期的效果,我紧接着进行了课外活动。就是每个同学做一到两件孝敬父母等事情。活动结束后,孩子们介绍了自己的活动过程并且谈了自己当时的心情和感受。有的同学帮助外祖母摘菜,有的同学给祖母洗头、梳头,有的孩子把自己没洗的衣服都自己洗了,有的孩子给父母洗袜子,有的孩子给父母洗脚……这些平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们都做了有生以来的第一件事。这次活动使孩子们受到的教育很大。很多孩子都把孝敬父母的事情坚持了下来。得到了家长们的好评,在社会上反响很大。其实,德育就蕴藏于孩子们学习和生活的每一项内容和每一个细节里。活动包括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把体育、智育、美育和情感融为一体,是最受孩子欢迎的一种形式,也是最让孩子感悟的一种形式。因为活动,孩子们的体魄才更加健壮;因为活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才更加浓厚;因为活动,孩子们的思路才更加开阔;因为活动,孩子才会更加正确地对待生活;因为活动,孩子们的思想品质才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熏陶,德育才更加精彩起来。
新课改中强调寓教于乐,要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它实际上是强调了活动在教育教学中的媒介意义。活动的过程可以培养孩子动手动脑的能力,活动的目的是提高孩子思想和学习的素质。例如:我们为了养成孩子勤动脑多动手的习惯,我们举办了飞机节活动,利用这个活动平台,德育的内涵在活动中彰显。我们还利用课堂举办手工叠纸活动,孩子们能叠出蜻蜓、蝴蝶和一写小动物;孩子们也学习针织刺绣,能绣出鲜花和小昆虫。还举办故事会、诗歌朗诵比赛、课文朗诵比赛、课本剧演出、写字比赛、小舞蹈比赛等活动,都收到了显著的效果。我们不仅在课内组织学生活动,而且在课外也组织学生的活动。为了培养孩子的团结协作能力,我们就组织多人跳绳比赛活动。孩子们由6人跳,到10人跳,最后到15人跳。由开始的跳不齐,到后来的动作协调一致。由开始的一次只能条几下,到后来的一次跳几十下。孩子们非常高兴,为他们的团结协作而高兴,为他们的胜利而快乐。活动提高了孩子们的智力水平,促进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培养了孩子的集体荣誉感,使孩子在快乐中走向进步和成功。
学校开展德育活动的要点 篇7
一、要有计划性
正如教学要有教学计划一样,学校的德育活动也要有一个详细的计划。德育活动的开展时间、开展地点、开展形式、开展内容、开展经费、参与部门、预期效果等,都要在开学之初精心谋划,不能随意设置项目和改变时间,更不能随意取消计划。这就需要政教处、教学处等相关部门联动协调好其中的关系,联合制定政策,要全校一盘棋,从而周密地开展实施,避免德育活动与其他活动的撞车或是延期情况的发生。
二、要有严谨性
我们都知道,德育活动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方面,学校的计划是宏观计划、长期计划,也就是说,学校德育计划是具有科学性、严谨性的大计划,作为学校的政教处或德育处,一定要在开学之初认真地做好一学年的德育工作部署。当然,在起草制定计划的过程中,也可以让班主任积极参与、出谋策划,集思广益的计划应该是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计划。计划制定好后,无特殊情况任何人不得私自更改,否则计划就只能是一纸空文,失去了它的权威性。
三、要有适度性
德育活动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加油站,它可以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环境。所以学校德育活动的安排、次数一定要恰到好处,既不能过分集中,又不能过于稀松。如果在某个月德育活动开展得过于密不透风,那么就容易冲淡教学工作,造成喧宾夺主的局面,制约了教学成绩的提高,甚至家长也会对此现象提出质疑;如果在某个月几乎没有开展什么德育活动,没有活动作为调味剂,单纯的学习就会变得特别单调、枯燥,此时学生的心情可能就会出现躁动不安等情况,给我们的教学和管理带来预想不到的被动局面和后果。
四、要有连续性
全国名师周胜利老师曾利用三年的时间,分别在高一至高三年级逐步开展“寻梦”“追梦”“圆梦”系列活动。大型活动的开展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一点德育处要做好长远的工作部署。曾有个学校也对此活动进行了效法,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时,却摇身一变改为“扬帆起航”的征文活动和演讲比赛了。并不是说搞征文、做演讲不好,但一定要本着承上启下的办事原则,可以仍然开展“梦”系列的征文活动和演讲比赛。这样能体现一个活动的连续性、完整性,才可能是一个完美的系列活动。不但要体现整个活动的同一主题性,而且每个活动之间又要有一定的关联性。
五、要有特色性
如果我们想要借鉴其他学校一些好的、先进的做法,一定要因地制宜、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不能完全照搬别人的模式,要体现自己的特色。比如对于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来说,也许开展成人礼、感恩教育不是最好的德育活动,但是如果开展文明礼仪周、时装模特秀、专业成果展示、自我介绍信评比等德育活动,就比较适合这类学校的学生,因为他们毕业后直接面向就业单位,这些都是可视的最好的自我推荐的直接表达。
六、要有组织性
如果学校要利用某一天的大课间开展学生逃生演练活动,那么就需要各层次领导或部门提前开会,制定周密详细的活动实施方案,如要求按怎样的路径撤离、撤离时的注意事项等。不能拿德育活动当儿戏,不能使现场出现混乱情况,更不能因此又造成另外的事故发生。对于涉及学生安全问题的演练机会一定要好好珍惜,不能走过场,否则就是对生命的莫大亵渎。让学生在实习演练中获得求生技能,这项活动万不可纸上谈兵。汶川地震时,其中一所学校零伤亡,究其原因,是因为学校平时加强了对学生逃生演练技能的训练。安全重于泰山,领导一定要亲力亲为,安全问题不但要精心组织,而且还要抓好落实。
七、要有创新性
有些学校的德育活动内容、形式太单调,没有任何新意。学生们对于单纯地写征文、搞演讲似乎不太热衷,参与度不太高,而且很容易造成观众和评委的观看疲劳和评审疲劳。同样是演讲,何不改为“辩论”赛呢?一场比赛中可以同时展现多个选手的风采,呈现不同选手的风格。这样的赛场更有挑战性、灵活性,也更有趣味性。我们还可以把写征文、搞演讲改为学生乐于接受和喜欢的其他活动,真正给学生们一个施展才艺的空间。学校可以只给出活动主题,活动方式不予限制,相信学生更乐意参与。学生可能会把话剧、小品搬上舞台,也可以把相声、诗歌和歌曲带给观众。在活动中既体现了自身价值,又展示了个人魅力,提高了自信心。又比如,在母亲节,学校除了要求学生给自己的妈妈写一封信外,还可以让学生们收集赞美母亲的格言、诗歌,也可以讲故事,讲述学生和母亲之间的真情故事,还可以把有关母亲的歌曲大声深情地唱给自己的母亲听,这些都是加深母子(女)感情,进而促进学生理解、孝顺家长并积极投身到学习中去的很好的表达方式。
八、要有完整性
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德育活动可能因学校的某项重大事件而被搁浅或延期。即便如此,作为学校,我们也要想方设法补上,至少也要做出说明。一定要向学生解释清楚,取消该项活动的原因,因为我们的学生本着为班级争光的原则,必然是很认真地根据班主任的布置去积极参与了,其中付出了很多感情,也投入了很多精力,所以他们很在乎自己付出努力后的结果。否则,就有不讲诚信之嫌,我们要求学生讲诚信,学校就一定要及时弥补。学校德育活动应该由专人负责,并完整记录德育活动的开展情况,最好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学校的网站上予以发布,能更好地宣传学校。每一次德育活动从宣传、发动到开展、公布的各个环节都要思考到位,真正使德育活动做到有头有尾、善始善终。
利用暑期活动,实践体验德育 篇8
夏令营是夏季开设的供青少年短期休息、娱乐等的营地。夏令营活动是学生走向社会和大自然的大型活动, 它寓娱乐、教育于一身, 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利用学生暑假组织课外活动小组成员参加一些具有学科特色的小区域野外考察、社会实践和主题夏令营活动, 会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1、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首先, 夏令营活动把教育人、培养人放在了首要地位, 并把它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的始终。为了使夏令营活动按计划顺利完成, 我们对每一环节、每一细节都作了较周密的安排, 教育学生要严格遵守活动纪律, 注意安全, 不断强化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和安全意识。游览时我们时常提醒学生不要污损建筑物, 不攀折花木, 不随地乱扔废弃物, 教导他们遵守社会公德, 保护环境。在营地生活中, 我们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自理、勤俭、互助的作风, 让他们自己克服生活上的困难, 自己动手去做, 走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娇生惯养的生活圈, 亲身体验生活的快乐与艰辛。
2、增强学习兴趣
其次, 夏令营活动能够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 又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 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活动, 让学生在大自然中轻轻松松地掌握知识。如在去年的青州夏令营活动中, 我们首先推出了地理摄影、青州历史地理沿革、青州城的古建筑特点、青州历代名士等讲座, 又安排了仰天山植被的野外考察, 游览云门山、驼山、范公亭等名胜古迹, 参观大型企业青州卷烟厂及青州黄楼的十里花街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这样, 从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 从野外考察到参观车间、农业科技大棚,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提高, 书本知识得以巩固活化。在活动中, 学生个个激情高涨, 采标本、作记录、拍照、测量……, 兴趣不减。许多学生在每天的日记中对活动内容都作了详细的记录。
3、陶冶学生的情操
夏令营活动让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 在大自然实验室里获取真知, 在社会的大课堂上受到锻炼。在这里, 学生的志趣和爱好得到发展和展现, 思想灵魂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活动中, 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成功的喜悦, 同学的友谊, 集体的温暖。因此他们都由衷地感到“我长大了”、“我懂事了”。他们还亲身感受到了祖国的山水之美, 了解社会的巨大变化。这们, 深化并浓厚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激发他们建设好家乡的热情, 爱国主义思想得到升华。
二、开展以“实践体验、读书感悟、关注时事”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1、关注时事
2010年的暑假是一个特别的暑假, 上海世界博览会 (Expo 2010) , 于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上海市举行。, 作为东道主的一名成员, 虽然远离上海, 但同学们都能积极关注上海世博, 关注每一个展馆。每一个同学都在以不同方式关注世博, 宣传世博, 积极参与到“迎世博、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中, 很多同学能随口说出一个又一个上海世博会之最, 还有不少同学纷纷参加“我最喜欢的世博馆”为主题的活动。学生第一次近距离地领略世博风采, 感受世博精神。
2、读一本好书
“好书是帮助我们成长的伙伴”。根据学期末的安排, 向学生推荐一批好书, 让学生在假期开展读书读报活动, 扩大学生的读书量, 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 还组织学生在假期收看收听新闻广播, 并做好记录, 不少学生养成了记录新闻的习惯, 还有同学在记录新闻的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写作能力。同时为了让学生管住自己, 使学生能科学地收看电视, 发挥电视的作用, 学校开展了科学看电视活动, 使电视在学生的生活中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3、深入社区作调查
2010年是改革开放32周年, 为了使学生了解改革开放30多年家庭、社区、农村、祖国发生的巨大变化, 我们让学生深入了社区, 通过看 (近几年发生在身边、社会的变化) 、听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或老师讲生活、家庭、学校的变化) 、查 (调查身边人的实际生活状况) 等活动, 然后撰写一篇以“变化”为主题的文章, 以此来纪念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4、感恩, 让心灵飘香
在暑假期间为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我们还开展了“计算成长和代价, 感谢父母的付出和恩情”等孝敬父母的主题活动, 在活动中孩子表达了要树立勤俭和节约意识的思想, 为感恩教育打下了基础。把为家庭生活服务作为岗位, 把当一天爸爸妈妈作为扮演的角色, 学习在家庭中当一天家, 在打扫房间、买菜做饭、洗衣服、照顾老人、邻里沟通的过程中体验父母持家的辛苦, 获得家庭生活的真实感受, 明白孝敬父母的道理, 培养生活自理的习惯。
在活动化课堂中享受德育 篇9
现代德育建构理论认为:德行是在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建构的, 活动化教学是促进其建构的主要方式。活动是德育课程实施的主要载体, 也是学生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源泉。由此看来, 小学的品德课上, 我们应该把“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直接参与各种实践活动, 与身边的社会、自然进行亲密接触以及相互的作用, 从而产生真实的体会和感受, 以积累丰富的经验, 最后获得对自己、对社会、对生活、对生命的认识、理解, 发展各方面的能力, 促进其道德的生成与发展。
从这个角度来考量品德与社会教学, 原来, 我该给学生一个活动化的课堂。
一、活动要实——掌握活动的主要内容, 确定教学的目标
布鲁姆指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整个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以及其归宿, 就是教学目标。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上, 我们往往只注重准确地把握教学的目标和以前教学偏向知识内容的学习, 而忽略了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这样的教学观是不正确的。我们需要通过多种多样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 来帮助学生们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并且要形成积极向上的乐观的生活态度, 还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提高他们适应社会发展、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从而全面、整体地实现德育课程的目标。在品德的教学中, 无论是活动的内容, 还是活动的形式, 都要明确针对教学的目标来进行, 并且要为达成这些教学目标而服务。
例如:《我是教室美容师》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 以下所用案例均是源自这册教材) , 本课的教学目的如下:
1.认知目标: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每天学习生活的教室是自己生活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空间, 每个人都有权利, 有责任并且有义务去改变甚至美化自己的成长空间;初步了解教室布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具有打扮教室的能力及一定的审美观;增强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班级、喜欢自己的班级的情感;强化主人翁意识和团队精神。
我依据这个教学目标, 设计了以下活动:
(1) 分组去调查各班的教室布置, 把他们最精彩的设计记录下来, 并拍摄成照片。说出你们认为其中最精彩的设计。
(2) 根据别班的教室布置, 设计本班的教室布置, 列一份计划书, 写一个方案, 课后再实施。
(3) 亲自动手实施教室的布置。
学生们兴趣盎然, 通过这一主题的活动, 教学上达到了理想的目标, 学生们也逐渐改变了对教室的漠不关心的态度, 也培养了学生们布置教室的动手能力。我想, 以后布置教室的任务, 我可以放心大胆地交给他们去做了。因此, 想让学习有效, 就需要带着学生一起亲身经历有意义的、真实的活动, 让大家在活动中去感受, 去理解, 更重要的是使其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 具有正确的学习和生活的态度, 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最后, 在有效的活动中促进其良好道德的生成。
二、活动要真——走进儿童内心, 走进生活
陶行知先生认为: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来说, 是生活决定了教育。从效力上来说,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所以, 先生提倡生活即教育, 他认为, 我们的教育, 应当以学生的生活为中心, 与社会相结合, 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才能让学生们获得真正的知识, 才能培养学生们的“创造力”和“生活力”。由此看来, 我们的品德教学应该从此得到启发。
例如:《不给邻居添麻烦》, 我做了以下设计:
(1) 大搜索。课前组织同学们进行大搜索, “在生活中, 同学们为邻居添过麻烦吗?添过哪些麻烦呢?”
(2) 情景再现。同学们再现给邻居添麻烦的生活情景, 在情境中组织学生讨论:“这些麻烦会给邻居带来怎样的影响?如果是你, 你会怎么办呢?应该如何处理呢?”
(3) 明星选举。找一找在我们身边, 哪些同学特别懂事?议一议你们与邻居相处、交往的心得。
因为课前已经进行过调查搜索, 学生们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方面的生活经验。所以, 这节课上, 我就想办法把学生已经掌握的生活经验积极地调动起来, 并且努力与他们生活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相结合, 再尝试通过情景再现等一系列的活动, 引发争议、思考, 引领学生们面对麻烦如何去选择正确的处理方法。通过明星选举的活动, 找出身边的榜样, 因为这些榜样都是学生, 所以可信、可亲、可学。通过这次活动, 学生懂得了在与人交往时, 要理解、善待别人, 给别人添了麻烦时, 能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做到体谅别人。
新课程标准倡导让学习者通过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学习, 在生活中学习生活, 学习道德。因此, 教师进行品德课的教学时, 只有联系生活实际, 才能让学生们感受到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和事, 才能在他们的生命中留下烙印。我们还要多多鼓励学生们坦诚地向大家表露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亮出自己的困惑, 从而使品德课的真实活动走进他们幼小心灵。
真实的生活情境, 真诚的活动交流, 才能让学生们领悟到人间的真情。
三、活动要活——形式丰富多彩, 提高实效
学生们的好奇心是很强烈的, 专注时间却很短, 所以, 活动只有多样化才能吸引他们的积极性。在活动中要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 力争做到不同板块都有不同的呈现。
例如:《可爱的家乡人》, 我设计了不同的活动:
(1) 课外采访活动:学生组成采访小组课前走出课堂, 走进社会, 采访一些家乡名人和普通的工作者, 做好采访记录。
(2) 课堂展示活动:用自己所喜欢的形式来展示课前所做的调查采访资料, 并在展示的过程中组织研究讨论:家乡的建设者们, 他们的相同之处在哪里呢?
(3) 尽情讴歌活动:自己的家乡人如此可爱, 这样了不起, 请你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 可以绘画, 可以作诗, 可以做明信片, 等等, 来表达自己对家乡人的敬意和喜爱之情。
每一个活动形式不同, 学生们始终保持了强烈的兴趣, 从中体会到自己的身边有如此了不起的家乡人, 更深一步地了解了自己可爱的家乡人。
我们在设计不同的活动时, 要尽量避免为追求单纯的形式而不顾及教学的实效, 因为活动最后的目的是要为课程内容服务。所以品德课的活动要有趣, 要遵循学生们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 要活。
四、活动要深——坚持不懈, 将“活动”进行到底
品德课不可能简单地在一节课上就彻底解决某一个问题, 因为品德是在平时的生活和行为中对学生们的一种帮助和指引, 是要延伸的, 所以, 品德课堂虽然结束了, 但必须在课后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请到我的家乡来》一课快要结束时, 我和学生们一起交流家乡的发展变化, 启发学生们热爱家乡的情感。看得出来, 学生们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的家乡, 我趁机抓住学生的情感点, 布置了延伸活动:请爸爸妈妈做“顾问”, 继续探究有关家乡的知识, 并且密切注意家乡变化, 写好观察日记, 并不定期检查和反馈。
学生们用眼睛仔细观察生活, 用心体验生活, 用喜欢的方式探究生活, 用自己的情感热爱生活, 他们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享受到了品德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快乐。
“社区实践教育活动”的德育功能 篇10
什么样的活动才是社区实践教育活动?社区实践教育活动该选择什么样的活动内容?社区实践教育活动能给孩子们留下什么?……都是笔者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一、“社区实践教育活动”的内涵
目前, 对社区实践教育活动缺少正确认识的现象普遍存在, 有很多人机械地认为社区实践教育活动就是学校与社区合作开展的面向中小学生的活动, 显然不是!社区实践教育活动应纳入到学校原有的综合活动课程体系。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 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其主要内容包括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由此可见, “社区实践教育活动”似乎可以被认为隶属于综合实践活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社区教育定义为:“基于所有教育起始于社区, 且并不是以获取社区的利益为目标, 而是以提高社区住民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原理, 因此实现这一原理的活动即为社区教育。”据此, 社区教育的称谓好像又更加合乎该活动的本意所在。但在我国社区教育已被重新定位以社会全体成员为主体开展的社区教育, 它包括的方面很广, 不仅仅包括针对中小学生开展的教育。
综上分析, “社区实践教育活动”可以理解为以“综合实践活动”提供的活动方式来探究“社区教育”方向提供的内容, 对于儿童来说, 就是借助“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学中得到的活动经验和活动技能, 自主探究解决社区相关问题的教育活动。例如, 我校和虹桥社区合作开展的社区实践教育活动《新村里的铁皮棚》, 该活动就是以解决社区铁皮棚泛滥、严重破环社区环境为目的开展的, 儿童经历了从问题产生、探讨、解决的整个过程, 活动中孩子们通过民意调查、实际测量占地面积等途径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由此可见, 理想的“社区实践教育活动”应该凸显“综合实践活动”和“社区教育”双方面的特征, 孩子们确确实实以提高社区住民的生活质量为目的参与活动, 不断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不断提升孩子们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 使学生人格不断臻于完善。
二、“社区实践教育活动”的内容
社区实践教育活动的具体内容是由学校和社区根据实际充分发挥创造性和儿童主动性产生的。选择内容时, 应该体现学校和所在社区的特色, 并且善于引导儿童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 所有的活动都是以分析和把握学校特质为前提, 以大力实践学校德育核心理念———“无痕德育”为目标, 选择以“公民教育”为重点的活动内容, 组织引导儿童以“小公民”的身份参与活动, 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民主生活、锻炼实践能力……下面结合今年暑假活动内容谈谈具体做法:
(一) 做“热心”小公民的角色体验
为了让儿童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 做一个关注社会的“热心”小公民, 我们积极指导孩子们从家庭、学校、社会各个方面寻找岗位、扮演角色, 在实践中获得感受、明白道理、养成品质、掌握本领。例如组织学生前往消防特勤中队开展“我是小小消防员”体验活动;与结对社区合作开展“我是小气象预报员”活动, 组织孩子们参观气象局, 了解了相关的气象预报知识, 借助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努力开展学校的小气象站活动, 并计划在社区通报天气预报。
(二) 做“现代”小公民的实践活动
为了促进儿童成长为一名“现代”小公民, 我们非常重视引导儿童关注时事、紧跟时事, 以时事为大背景开展面向社区倡导健康文明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实践活动, 如与虹东社区居民合作开展了“全民健身知识PK赛”;与虹桥公园社区合作开展了“左撇子”运动会等。
(三) 做“勤劳”小公民的服务活动
为了落实公民道德建设中“为人民服务”的核心理念, 我们组织学生参与到服务家园的活动中。如高年级同学争当小小交通协管员。孩子们还手持创文明宣传标语对社区内临街的店铺进行宣传。
(四) 做“好学”小公民的教育活动
由社区五老组、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的社区志愿辅导员, 利用节假日开展诵读、讲座、辅导班等多种形式的社区教育, 帮助孩子们体验社会生活、陶冶情操、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如与虹东社区合作, 请派出所警官为学生做了主题为“珍爱生命”的安全教育讲座;组织家住虹桥社区附近的学生聆听“孙爷爷”谈心室校外辅导站举办的“爱我家乡———文明南通”报告会。
(五) 做“幸福”小公民的亲子活动
为了增进亲子之间的交流, 增进理解, 消除隔阂, 由班主任通过电话耐心引导、诚挚邀请, 力求让家长和孩子在互动中交流、在交流中理解、在理解中共度幸福生活!如与虹桥社区合作开展了“亲子共乐老游戏、益智怡情两代人”活动;与光明社区合作开展了“叶脉书签”亲子制作和读书活动, 活动中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场面令人感动。
三、“社区实践教育活动”方案的设计
为了杜绝出现仅仅是为了留下照片、被媒体报道等面子性、任务型活动, 我们应当坚定地认为活动面向的是儿童, 儿童应成为活动的主体, 活动方案的设计应当是落实儿童主体性的根本途径。在设计方案时要充分关注到儿童, 让儿童参与社区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整个过程, 使儿童在活动中得到充分锻炼。对于儿童来说, 就是以小主人的身份开展活动, 而不仅仅是参与者、接受者的被动角色, 下面以“左撇子运动会”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一) 关注由儿童发现的社区问题
8月13日为国际左撇子日, “左撇子”在学校和社区都有存在, 他们是不是正遭受着歧视和不公正待遇?是不是仍然不能得到应有的理解……作为“小公民”应该做些什么?三 (2) 班的孩子们在生活中发现了此类现象并向我们提出建议成立“左撇子”沙龙, 旨在改变身边人对“左撇子”的误解。学校德育处在和虹桥社区商量后, 觉得这是一次难得的公民道德教育契机, 是社区实践教育活动的良好选题。于是, 我们和虹桥社区成立了“左撇子”沙龙, “左撇子运动会”就是该沙龙的首次活动。
(二) 采用由儿童探究的活动方式
“左撇子运动会”活动参加对象为三年级家住虹桥社区范围内的学生, 我们以班级为单位分成5个小组, 由学生推选出小组长和沙龙主持人, 活动方式紧扣“由儿童探究”, 引发儿童在活动中得到充分体验和感受, 过程如下:
1. 调查汇报
了解社会上对左撇子的片面看法、左撇子的生存心理压力、左撇子生活中的尴尬遭遇等现实情况, 形成调查书面材料。
2. 交流感受。
3. 左手比拼:左手夹豆、左手穿针、左手剪纸、左手写字、左手拍球、左手托球接力。
4. 评选单项奖和集体奖, 宣布比赛结果。
(三) 重视由儿童总结的收获感想
活动中, 应当重视由儿童总结的收获感想, 积极引导儿童展开讨论和交流, 从而深化活动效果。上述活动中, 小主持人在活动结束部分提出以下问题:
1. 在惯用一只手的情况下, 用另一只手比赛有什么感受?
2. 对于生活中出现的家长逼迫孩子改变使用左手习惯有什么看法?
3. 对于惯用右手的人群来说, 锻炼左手是否有必要?
4. 你对下一次沙龙活动主题有什么建议?
四、“社区实践教育活动”效果的反思
我们从外界反馈和自我反思两个方面着手努力, 以达到“回头看”的目的。下面同样以“左撇子运动会”社区实践活动为例, 谈谈笔者在反思中的实践经验。
(一) 活动达到目标了吗?
此次活动充分发挥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 展露了“小公民”的行动风采, 达到预期目标。活动中, 孩子们能关注学校里和社区中的“左撇子”人群, 通过问卷、访谈、查阅资料等调查方法, 了解他们的生存状态。能积极主动参与社区活动, 以“小公民”的责任意识参与社区问题的探究和解决,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公民道德标准。活动结束时能通过积极反思, 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不断增强对“左撇子”人群的理解和支持, 并努力改变周边人群的片面看法, 形成公正对待惯用“左手”和惯用“右手”的平等态度, 消除了歧视行为。
(二) 活动中有哪些生成性的精彩之处?
在左手比拼环节, 我们设置了一定的障碍, 在大家都习惯用右手的情况下, 要求选手们使用左手来完成各个项目的比赛。活动中, 孩子们热情高涨, 个个跃跃欲试, 加油声、呐喊声此起彼伏, 好一番左手能力大战!有趣的体验让孩子感到新奇, 更对惯用左手的人给予了理解。孩子们也渐渐明白, 既然有习惯用右手的, 也有喜欢用左手的, 左右手各司其职, 有助于开发大脑。有同学感叹道:“我们班有个同学一直习惯用左手写字, 老师总纠正她要用右手写, 看来想一下子改变习惯很困难。今天让我用左手写字, 做起来真不容易。”活动虽然短暂, 但深深地影响了这群孩子, 有的孩子就约好锻炼一段时间再比, 有的孩子计划通过多种途径让更多的人对“左撇子”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活动还取得了难得的社会反响, 被《人民日报》、《江海晚报》、南通电视台等媒体报道。
(三) 活动能给儿童留下什么?
重视活动教学 提高德育实效 篇11
一、活动导入,激发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自主学习的动力在于教师要善于“导”。如教材中“探究园”内容,图文并茂,有助于引导学生探究教学的重点。初中生活泼好动,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教者可以结合相关内容,组织学生进行情境表演,引起学生共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乐学、爱学。
例如,在《我上中学了》(七年级上册)一课中,我充分利用“探究园”中“出谋划策”这一活动,课前请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中的图片,并结合自己上初中之后的各种感受,自编小品。上课后,我请两个同学上台表演。精彩的表演吸引了全班同学的注意力,整个课堂一下子活跃了起来。表演结束后,我马上提出问题吸引住学生:李辉为什么觉得孤独失落?让我们一起帮李辉出出主意,让他走出困境,好吗?学生在积极而热烈的讨论中开始了本课的学习。这样的活动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扣住了教学目标。
二、活动搭桥,帮助明理
卢梭认为:教学应该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承认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思想品德课上,以活动明理,让学生在联系生活、联系教材的活动中,理解思品课要阐述的一些抽象的概念和道理,是新教材的特点之一,也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初中生感性思维强于理性思维,情感体验带有明显的知觉性和形象性。思品课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知识,明白道理。
例如在《自尊自信》一课中,我结合“班级风景”和学生生活实际,创设了三个典型情境。课前安排几名有表演才能的学生排练情境短剧。课上先让学生表演,后组织全班学生结合表演,谈谈自己对各主人公的行为表现的看法和感受。在点评剧中人物后,再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类似的事例交流和讨论自尊的内涵。表演活动激发了学生讨论学习的热情。这样的情境活动,让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分辨自卑、虚荣、自负与自尊的区别,认识到自卑、虚荣、自负是心理和人格的缺点,只有克服这些缺点,才能形成自尊人格。活动中,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学生构建知识便可以得心应手。
三、活动为媒,培养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在学习过程中的全身性参与,提出: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学生的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接触自然;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能自主学习、自由活动。六个“解放”实际上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培养各方面能力。新课程也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强调体验、过程和感悟。思品课中适当开展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在感受中辨析,在辨析中升华,培养他们的协调、合作、逻辑思维等各方面的能力。
如八年级第四单元《放眼世界》教学设计时,我根据学生间的差异性,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全球性发展问题去调查,并分别将调查结果制作成课件,课堂演示。学生从环境问题、疾病问题、饥饿问题几个方面入手,搜集图片资料,关注世界、关注人类命运,培养全球意识。这一活动培养了学生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和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思维品质。
四、活动导航,指导实践
行为是感悟、明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思品课在感知的基础上要重视指导践行。中学生具有一定的模仿性,思品课教学中如能结合活动,为学生树立榜样,明确行为的方向,对于学生良好品德行为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如《文明交往》一课,我充分利用“探究园”中的插图,让学生就课本的漫画作情境再现。学生充分利用插图中的语言提示,加入自己的情感,让静的插图动起来,让所有学生再一次看到了日常生活中的“文明”与“不文明”行为,辨是非,明方向,引导学生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礼貌、微笑在交往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在社会交往中的自尊自信和人际交往能力,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调查活动,把教室当成街道和校园,把班内同学和听课老师当成陌生的行人,让四个小组各派两名代表,开展问卷调查活动。问卷是我课前准备好的,题目很少,目的在于导行。几名学生代表在一分钟商讨后“出发”了。他们紧记交往中一定要面带微笑,尊重他人,使用文明用语。采访中有一组同学遭到了听课老师的故意拒绝,但这位同学始终面带微笑,并深深鞠躬,礼貌地说:“对不起,打扰了,这是我们送给您的小礼物,希望您下次能参与我们的调查,谢谢。”取出身边的一把小尺子送给老师。应该说文明交往在活动中已经落到实处。德育回归生活,回归主体,在课堂模拟活动中,为全班同学树立了榜样,让学生真正明白了如何去做,指导了学生实践。在《维护消费权》一课中,我设计了“小鬼当家”模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正确理解了消费权的内容,并懂得在消费活动中如何维权,提高了思品课的实效性。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德育 篇12
这次的综合实践活动以“我的毕业典礼”为主题, 以“同学情深、师恩难忘、感恩母校、畅想未来”为主线, 是一场感人至深的典礼。学生都用自己最真的方式感谢恩师、感恩母校。
活动分享一歌曲《缘分》本是一首网络流行歌曲, 其应景的歌名、优美的旋律深深打动了601班的学生。于是, 全班一致确定改编《缘分》作为班级毕业歌, 并人人参与歌词的改编工作, 小组整合提炼1份, 全班推出10份, 再由班里的几名写作高手编辑整理, 形成最终的《缘分601》。“即将挥手告别的六一班, 同窗情浓携手慢慢行, 茫茫学涯相遇一起算不算缘分, 何不把小事看淡在风尘……”唱起这首专属于自己班的《缘分601》, 同学们总是格外动情, 有同学说:“我想, 当我们十年二十年后再次相聚时, 一定会再次唱起这首《缘分601》的。”
活动分享二602班以音乐剧的形式表达青春少年不怕困难挫折的蓬勃朝气。为了让全班同学都能上台, 学生们选取了发生在运动会上感人的一幕:一位同学摔倒了, 夺冠无望, 但在同学们的鼓励下仍坚持跑到终点。虽然大家失去了奖状, 收获的却是团结和勇气。
在交流研讨中, 负责此项主题活动的孙老师主动谈到“在面临毕业考、升学考的紧张时期, 老师们也曾担忧这样的活动会让孩子们分心, 但是很快老师们从犹疑变得支持了, 因为他们发现, 在这样的活动中, 孩子们学会了珍惜和感恩, 班级凝聚力增强了, 以往六年级学生在毕业之际总有些许浮躁的情绪, 如今除了学习, 孩子们忙着参加毕业综合实践活动, 忙着排练毕业汇演节目, 再调皮的孩子此时也变得乖巧懂事起来。”
我们觉得, 这次综合实践活动成功的最主要原因, 在于“我的毕业典礼”“我做主”———从毕业典礼的策划、筹备到实践活动, 学生都是主角:喜欢写作的同学自发编撰班级毕业纪念册;平时的电脑迷、网络高手们开始设计班级主页、建立QQ群和编辑毕业光盘;文艺骨干和班干部主动向班主任献计献策, 筹划毕业典礼上的汇报演出。他们都希望全员全程参与最后一次别有意义的活动, 他们都希望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属于自己的毕业典礼。
在毕业典礼现场, 不仅孩子们泪流满面, 教师们也常常热泪盈眶。市教研室综合实践教研员吴筱泉老师说:“这样的活动让师生们收获的不只是感动, 还是一场心灵的洗礼。”这场心灵的洗礼, 带给孩子们的不仅是最珍贵的回忆, 还有深深的感恩、珍惜、团结和奋进, 充分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在德育中的独特优势。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教师们积极创造条件, 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并实践, 在交往中体验与感悟, 营造合作、互动的德育氛围。学生们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 通过参与、思考、分析、解决, 实现道德内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 其课程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它的德育功能。综合实践活动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建构精神世界。
一、主体突出以生为本
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 虽然“以生为本”是耳熟能详的, 但要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笔者认为还需厘清其三层含义。
一是“以生为本”的核心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
“人”和“人的发展”已成为21世纪教育改革的关键词。传统德育重视社会发展价值, 忽视道德对人的发展作用, 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以及受教育者的差异性和个性教育。现代德育强调以人为中心, 充分尊重人的天性, 突出人的发展。在活动体验中, 我们要尊重学生主体, 尊重学生的人格, 面向每一个真实个体, 重视学生各自的内心感受与情感体验, 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民主平等的对待, 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二是“以生为本”需关注全体学生。
开展各项活动, 班干部以及有特长的学生往往锻炼和提高的机会多, 一般学生大多只充当配角。久而久之, 这些孩子会形成“事不关己”的心态, 在活动中做“局外人”。教师需洞察孩子的心理, 努力唤醒蕴藏在这些学生身上的潜能, 为他们创造参与的机会, 搭建展示的舞台, 真正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
三是“以生为本”需以学生的活动为主。
在“我的毕业典礼”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中, 有教师颇为自豪地说:“在改编歌词创作班歌时, 有几句歌词教师觉得不好, 给了不少意见, 但学生不接受。教师最终还是听学生的, 学生自己说了算。”教师尊重学生自主选取的呈现方式与内容, 不再是“传道”的首席, 而仅作为活动的引导者, 还学生参与活动、体验情感的空间和时间。
二、过程注重对话生成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对话的实践活动。对话理论认为:对话是主体双方从各自的理解出发, 以交往、沟通、意义为实践旨趣, 促进自我认识、自我反思的过程, 需遵循平等、差异、个体和开放的原则。在活动体验中, 我们应关注对话的生成。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愈少感到落在自己头上的教育设想, 任何一种教育现象的教育效果便愈大。”道德不是靠“教”会的, 而是在师生、生生的对话交往中形成的。促进对话生成的基本策略有4条, 即营造自由的交流情境、鼓励学生的自我表达、培养学生的质询意识和建构开放的话语模式。教师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 需淡化教育痕迹, 增强与学生的互动, 营造体验场, 组织开放式对话和反思性表达, 使德育成为一种开放信息、情感传递的过程, 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思考能力和道德践行能力。
三、内容形成阶段系列
以往, 我们常常把道德行为的好坏归因于道德认识, 忽视了学生的道德需要, 其实学生的道德行为动机来源于道德需要。德育活动如果只一味强调教育性, 忽略学生的兴趣及对现实情境的感受, 那么形式化的走过场就会成为必然。因此, 在德育活动中, 我们需尽可能支持和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体验, 促进道德需要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鲁洁教授指出:“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 应该是受教育者的认知活动、体验活动与践行活动的结合。”作为德育有效载体的活动, 不能简单地以活动论活动, 它不仅需要从学生的道德需求出发, 做到认知活动、体验活动与践行活动的结合, 更需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个性特征, 形成合理的活动体系。在形成系列化的德育活动体系时, 一是要注重目标层次化, 根据各年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对养成教育目标进行分解;二是要注重发展阶段性, 学生的情感品质和思想道德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体现出不同要求和特征, 不会一蹴而就, 要循序渐进;三是要注重阶段联系性, 学生品行发展的前后阶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不能前后割裂。
四、内涵关注生命个体
综合实践活动体验的最终目的是使体验者即受教育者以内化的情感和意义指导自己的行动, 进行道德实践, 实现道德外化。体验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 因此活动的评价应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 应注重发展性评价, 以充分发挥体验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德育活动】推荐阅读:
德育活动形式08-04
德育实践活动08-04
特色德育活动08-16
德育实践活动感恩05-21
班级德育活动记载07-22
德育活动教育教案10-10
重大节日德育活动记录05-31
德育活动课计划06-03
特色德育主题活动07-22
小学网络德育活动方案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