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活动课教案小学

2024-09-07

德育活动课教案小学(精选12篇)

德育活动课教案小学 篇1

小学德育活动课教案

活动目的:

针对班级体学生之间缺少理解,关爱的现象,根据未来竞争呼唤合作型人才这一需求,通过讨论交流、小品、做友谊卡……激发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打开心扉,进行心灵的沟通,帮助学生勇敢面对并正确处理与同学之间的矛盾,增进友谊,使学生深刻体会朋友之间沟通、理解、宽容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歌曲《朋友》、《友谊歌》。

3、铅画纸、篮球、有关友谊的格言。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1、播放周华健的《朋友》歌,听完后问:这首歌让你想起了什么?(我想起了我的好朋友。)能向我们介绍认识你的好朋友吗?你为什么喜欢和他(她)交朋友啊?

2、点题:你对你的朋友那么了解,我想你们平时相处一定很好,能告诉我们大家你和朋友相处的秘诀是什么吗?(根据学生回答师归纳板书:真心相处)

二、出谋划策,掌握生活的智慧

导语:舌头和牙齿这么好,也有打架的时候,那么朋友之间也难

免会出现矛盾。我们班谢家浩就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吗?

1、出示课件:

谢家浩丢了一块橡皮,正好看到他的好朋友小明有这样一块橡皮。谢家浩看到了,就说:“小明偷了我的橡皮。”小明感到很委屈,但又解释不清。

问:如果你是小明,你现在回是什么样的心情?(难过、愤怒、伤心)

师:是啊,我能理解你此刻的心情,那你会怎么做呢?

2、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大声争辩 耐心解释 帮他找 师:同学们,你们小小年纪就能如此理解别人,真的让沈老师非常感动。下面我们请谢家浩同学说说,后来他是怎么处理这件事的好吗?

3、谢家浩说。

4、师:多么坦诚的一对朋友啊!谢家浩和小明之间的矛盾消除了。可还有好多同学来找我谈心,问我该怎么解决和好朋友之间遇到的一些不愉快,今天我把这些问题都带来了,(课件出示)我想请你们帮我给这些疑难杂症开个妙方,人多主意多,咱们以小组讨论为主,为了节省时间,请每个小组认领一个问题,然后讨论。

5、交流,解决问题。

小结;同学们,从你们身上我感受到了“朋友”两个字的份量,你们知道用沟通、用理解、用宽容来化解朋友之间的不愉快,我为有

你们这样的学生而感到骄傲。

三、欣赏小品

导语:下面我们来轻松一下,做个小游戏好吗?

1、宣布游戏规则:请两对好朋友上台,背靠着背,把球运到指定地点。

2、一对好朋友配合不默契,球掉了,并且在互相指责、埋怨,吵起来了,而且赌气走了。

师趁机引导:

怎么回事?怎么不参加了?(一学生辩解)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都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你们来分析一下两对好朋友看。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好朋友之间应宽容、理解)听了同学们的意见,你们有话想说吗?(让学生说)

师:老师相信你们的友谊会越来越深厚的,让我们为他们鼓掌、加油好吗?

四、升华感悟,创设机会

1、同学们,朋友之间需要互相沟通,互相理解,互相宽容,只有这样,我们心中的这朵友谊之花才能长开不谢,今天,我给大家创造性了一个机会,让我们为我们心中的友谊花增添一些色彩,好吗?为你的朋友做一张卡,在上面写上你现在最想对他(她)说的话。

2、写贺卡。

3、送贺卡。

向你的朋友,读一读你想说的话。

行动起来,送给你的好朋友。

4、唱《友谊歌》。教学反思:

本堂课的设计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活动。通过班级内真实事例的分析、讨论,使学生明白了好朋友有了矛盾应该互相理解、宽容。小游戏的这个环节,通过学生参与,调动了班级活动的气氛。游戏中两个学生之间发生了矛盾,让学生讨论应该怎么解决,融入了生活中,使学生对朋友这一概念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课的最后环节是做友谊卡,送友谊卡,对好朋友说说真心话。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都参与了制作,并且送到了好朋友们的手中,增进了朋友之间的友谊。整个活动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没有积极地投入进去,教师作为整个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注意到让全班同学都参与其中,这样才能达到活动的真正目的。

德育活动课教案小学 篇2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实践活动,德育渗透

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初级阶段,其个性品质、行为观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处于形成时期,因而培养其优良的道德品质和思想素质是极其重要的。传统的说教被多次证明是徒劳,只有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进行有效渗透,才能润物细无声地对小学生进行德育熏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超越知识体系的特征,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因子,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方面具有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教师要深入地进行挖掘和研究,实现小学德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效互补。

一、德育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的必要性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德育的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德育题材的广泛性。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德育素材十分广泛,大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关心社会;小到教育学生厉行节约,勤奋学习,规范行为,这些都可以成为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题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德育资源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其一,社会资源。如通过“家乡民俗有哪些”“养殖与环保的探讨”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融入社会,深入所在社区,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服务社会,回馈社会的品质。其二,自然资源。如通过“亲近校园植物”“河水变臭的原因”等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投入自然,亲近自然,探索自然,以此培养小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树立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其三,自我资源。如通过“今天我当家”“上超市去购物”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生活经验,获得生活能力,不断塑造和完善自我。

(2)德育形式的多样性。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这就为道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渠道。教师既可以立足本土,以当地具有特色的活动资源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使综合实践课程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又可以通过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组织各类拓展学科德育点的活动。教师既可以从学生生活以及身边的人和事中挑选德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又可通过信息网络平台,从正面宣传中树立典型,弘扬社会正气,以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影响学生,激励学生。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组织形式来看,教师既可以通过教室内、校园里的总结交流、汇报表演、展示与答辩等形式进行,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进行实验探索、劳动实践、社会宣传等,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无疑迎合了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3)德育过程的实践性。针对小学生的德育活动不能以传统的课堂说教的方式进行,学生在凝滞的课堂中无法对知识形成有效关注和系统习得,那样的知识学习过程是表面的,是无效的,是违背小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规律的。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从单调的课堂走向丰富的课外,走向美丽的校园,融入真实的社会。开展与学生所接触到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生动可感的活动中接受道德陶冶,生成了真切的道德感悟,道德体验也由“被动型”变为“主动型”,德育效应更明显。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德育渗透方法

1. 精选德育课题,营造德育环境

一方面,要收到好的德育效果必须有好的德育课题。好的德育课题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与要求:其一,要有思想性和启发性,即所选课题要反映时代精神,具有较大的教育意义,这是德育课程的基本属性和要求;其二,要具有贴合性,即所选课题不能离学生生活太远,这样无法获得学生的情感共鸣,也就达不到好的德育效果。比如,在教育学生珍惜粮食时,如果仅仅用书本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样的材料,显然是无法让物质条件优越的学生感同身受的。在组织学生开展“粮食的研究”时,可以让学生深入农村,向农民伯伯调查和体验劳动,了解粮食的生产过程;通过新闻,关注非洲贫困国家和地区的孩子们仍然在饱受饥寒……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深切地体验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而且从内心真正认识到节约粮食,爱惜粮食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要收到好的德育效果离不开良好的德育环境。环境所具有的育人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如马克思所言:“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因而,作为学校,应该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顺利开展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因此,我在本学期实施了以“爱我校园,净我校园”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打扫学校公共卫生,修缮花坛,张贴名人画像和宣传标语,随时随地提醒孩子们要爱护花草、保护公物、珍惜时间、节约粮食、团结同学……学校走廊、橱窗、板报、墙壁都充分利用起来,充分发挥学校环境的德育渗透作用。

2. 分工合作,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性很强,经常需要学生进行调查、访问、考察、总结等,这些活动对于实践能力相对欠缺的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往往以合作探究为主要开展方式。在进行某个主题的实践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以4~6人为一个兴趣小组,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实践能力的不同进行分工合作,学生在综合实践课中,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还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进一步增强了集体荣誉感。

如在《保护环境,关爱我们的家园》综合实践活动中,我将本班学生分成八个学习小组。让其中一组的五名学生分别调查自己所在社区的居民生活垃圾的种类、数量以及处理方式,学生通过采访、调查,将调查的结果进行汇总,交由组长写出调查报告。其他组的学生有的调查水污染,有的调查废气污染,有的调查绿化情况,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锻炼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 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培养关心他人品质

就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言,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心,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的情感。因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设计的目的性应该十分明确,应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课题要使课程和学生生活及社会实际相联系。例如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喝水、洗刷都需要水,工业和农业生产也都离不开水,在生产生活中有很多浪费水的现象,而我们的水资源是有限的,学生就“珍惜水资源”这一话题展开讨论,不仅能灵活运用收集的资料,又能明白地球上的水资源是有限的,教育每一个学生节约用水从自己做起,一个学生可以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可以带动一个社区,号召大家都为节约水资源作出贡献。

德育活动课教案小学 篇3

活动目的:

1、回顾历史,牢记中华民族曾经承受过的深重灾难,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2、领会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正视当前现实,反对霸权,牢固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发的坚定信念。

活动准备:

1、搜集资料,组织素材。2、制作班会相关课件。

活动地点:多媒体教室

活动过程:致开场词:师: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延安路小学五年级(3)班“勿忘国耻爱我中华”主题班会现在开始。本次主题班会将由吴金玲和邹纹纹两位同学主持,大家欢迎!(请主持人上台)

A: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民族;B:一个始终高举文明圣火的民族;A: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

B:一个自强不息、团结统一的民族;合:那就是我们——中华民族。

A:时至今日,每当鲜红的五星红旗缓缓升起,那震撼心灵的旋律依然在中华儿女的血液中激荡,现在,就让我们聆听那来自中华儿女心灵深处的旋律,全体起立,敬队礼,奏《国歌》。

播放升国旗视频。B: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A: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都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B:历史的车轮驱散了战争的硝烟,唯有一份份记忆在我们心头萦绕不去,为了重温历史,让我们来看看:祖国母亲屈辱的过去。

视频展示过去的屈辱。A:请看《鸦片战争》。1840年,帝国主义国家为了侵略中国,把鸦片带到中国,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各国瓜分中国土地,从此,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国家。B:当时,人们的生活如此的贫困,抽鸦片的人都是骨瘦如柴,病疾缠身;由于鸦片价格很高,有的人为了抽上鸦片,把家里的东西都变卖了,如果没钱了,甚至不惜任何代价的去抢劫。

A:中国长年累月遭受战火的攻打。B:你们看,房屋倒塌,人们连居住的地方都没有。

A:一张张被鸦片折磨的触目惊心的脸,一次次清政府无条件地退步,忍让,割地赔款。

但这一切永远满足不了帝国主义的狼子野心,很快,他们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B:让我们看看侵略者的丑行吧!请看短片《火烧圆明园》合:圆明园就这样被毁了,面对这一切,作为一个中国人,是多么地痛心呀!A:请听诗朗诵《圆明园 你在哪里》

B:近代史的屈辱应该牢记,但日本侵略者的恶行更让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炎黄子孙永世难忘。A:下面请看《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军占领中国南京。他们使用集体枪杀、活埋、刀劈、火烧等惨不忍赌的方法,进行了长达40多天的血腥屠杀,在南京杀害中国平民和被俘军人达30多万人。逝者如斯,但留在中华民族心中的伤痛是永远的。

B:来看下关长江边的尸体堆积。

A:日军浇上汽油焚烧尸体。B:日军砍杀中国军俘虏。A:他们连幼小的孩子也不放过。

B:这是被日军砍下的一排人头。B:追溯历史、那是一段爱恨交织的记忆,A:那是一种取舍难定的选择,B:那是一味酸苦辣的合剂,A:在这里语言显得是那样无力,B:任何言语都无法表达我们内心的伤痛。

A:观看完短片,你的内心有什么感受?谁想说说?(主持人指名,好的可以表扬)(你说的太好了!或真棒!)学生发言。

B:是呀,那时的中国太落后,落后就要挨打!A:国难当头,英烈辈出。为了祖国的重生,多少祖国母亲的优秀儿女付出了自己的一切。他们用鲜血浸染了祖国母亲的身躯!让我们一起追寻英雄的足迹。B:请同学们说说你收集到的英雄故事。(主持人请学生讲)

B:同学们说的真好。A: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曲荡气回肠的爱国之歌……

让我们来听一首英雄赞歌吧!

播放《黄河大合唱》歌曲。B:“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六十年前抗日军民震耳欲聋的吼声,伴随着奔腾不息的滔滔黄河,至今仍然清晰可闻。

A:这是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誓词。B:这是中华民族永不屈服的宣言。

合:这是抗战精神的真实写照!

A:终于,在毛泽东、周恩来等伟大领导人的带领下,进行了8年的艰苦抗日战争,于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新中国。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天安门前升起,那一刻举国欢庆,那一刻全世界都被震撼了。1949年10月1日一个伟大的国家成立了。

合:她的名字叫——中华人民共

和国!

B:全世界都聚焦在这里,“看,东方的雄狮!”“中国了不起!”请听诗朗诵——《中国了不起》。A:一个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曾被列强侵略的国家,一个曾饱经风霜的国家,但它并不懦弱,它选择了“千锤万凿出深山”,选择了“千磨万韧还坚劲”,正是这种精神,让历史选择了它——东方一只永恒的雄鸡。

B:鸟儿选择了天空,因为它有一双能够凌空飞翔的翅膀;鱼儿选择了海洋,因为它有一条能够游水的尾巴;骏马选择了驰聘千里,因为它有矫健的身姿;历史选择了中国,因为它的民族有团结的力量。A:岁月的车轮沉淀了斑驳的痕迹,历史的记忆留下了悲壮的回声。鲜血铸就了中华民族坚强的脊梁,汗水灌溉了神州大地繁荣的花园。

B:六十年后的今天,我们自豪地看到,繁荣富强的中国为昨日交上了一幅美丽的画卷。瞧:

A:我们的国家强大起来了,国家经济发展越来越好,城市灯光绚丽,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幸福。

B: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全长一万二千多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A: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嫦娥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

B:2008年,我国还成功承办了奥运会……

A :看了这些画面,我想问一下大家的感受。(请学生发言)B:那在祖国的和平年代,又有多少民族英雄为祖国添光彩呢?A :像伟大领袖毛泽东B: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

友善德育活动课教案 篇4

——永宁学校四(3)班德育活动课

【活动目的】

1.让学生了解“友善”的良好品格。

2.使学生通过学习友善的品格,学会友善对待他人。

3.培养学生做一个友善的人,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设想与构思】

本班共有学生25人,男生10人,女生15人,其中有22人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具有特殊性,往往都是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太阳”受到父母,特别是爷爷奶奶的过度保护,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他们中的许多较以自我为中心,爱挑剔,爱指责,不考虑他人的感受,不懂得体谅与友善待人之道。

本次活动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立足于培养孩子的友善品行,让孩子们感知友善,解读友善,从而践行友善,赞美友善,引导他们与人为善,助人为乐,使他们体会与人为善、快乐自己的乐趣。【活动准备】 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直奔主题)师:同学们你能给“善”字组词吗? 生:友善、善良、善意、善心„„

师:同学们组的这些词都包含着心灵美、品质优的含义。那大家想做这样的人吗? 生:想。

师:这节班会课就让我们一起学做一个友善的人。(PPT出示课题“做一个友善的人”)

二、进行活动 活动

(一)了解友善

1、结合自己的理解,你能说说“友善”是什么吗?

2、下面请同学们看看我们身边的两则事例,判断他们是不是“友善”?

事例一:小明在考试中向小王求助,小王将自己的答案写在纸条上传给了小明。请问,小王的行为是不是善待他人呢?

事例二:小杨有本很好看的漫画书,小瑞一直很想要。所以尽力和小杨搞好关系,还帮他打扫卫生。小瑞的行为是不是善待他人呢?

3、小结:友善是有原则的,友善不是无原则的饶恕和纵容。活动

(二)感悟友善

1、同学们,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与人为善”。你能讲讲在书本看到或者在生活中遇到的真正“与人为善”的小故事吗?

2、师讲故事,生谈收获。

3、学生做友善度测试 活动

(三)学会友善

1、小组讨论: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如何做才会更友善?有什么与别人相处的好方法吗?

2、反省自己:“曾经发生的那件事情,我觉得当时自己不够友善……”

3、亲身体验:

①鼓起勇气,亲口跟她(他)说对不起,请求她(他)原谅你。我想她(他)可能很希望你能样做。

②你也可以把你认为应该对她(他)说而以前没有说的话写在纸条上,然后把纸条对折,在正面写上他(她)的姓名,再直接走到他面前郑重交给他,通过纸条在你们之间搭起一座友善的桥梁。活动

(四)践行友善

1.每天对身边的人多微笑三次,把欢乐传递下去;

2.每天原谅一个伤害你的人,让痛苦的能量到你这里为止,做“痛苦的终结者”; 3.每天做一件帮助他人的好事;

4.当别人让你感到不愉快时,尽量去理解他,试着去了解他的苦衷; 5.为别人的成绩鼓掌,而不去嫉妒; 6.每天写出一个令你反感的人的一条优点.活动

(五)弘扬友善 用心朗诵,友善宣言。

德育活动教案 篇5

1、通过游戏让幼儿体验互相谦让的重要性。

2、鼓励幼儿在生活中也能主动让一让别人,作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活动准备:教学挂图,系有细绳的小球,矿泉水瓶子

活动过程:

一、游戏“逛公园”

1、幼儿分成三组,每组五个幼儿。

2、教师向幼儿说明不同颜色的小球代表谁。(红色代表妈妈,绿色代表爸爸,蓝色代表哥哥,白色代表爷爷,粉色代表小妹妹。)

幼儿将小球放入瓶子(公园)中,教师引导幼儿:公园里有什么,你们在公园里玩得开心吗?

(铃声响起)教师:“公园里着火了,大家快跑!”

(铃声结束)幼儿松开手,教师引导幼儿观察,你们从公园跑出来没有?为什么没有跑出来?结果怎么样?你们又是怎么跑出来的?

3、小结:公园里着火了,大家都赶紧往外跑。有的人互相拥挤,只顾着自己,结果谁也没有跑出来。都受伤了,有的人互相照顾,一个一个地跑,就全都跑出来了,谁也没有受伤。

二、讨论:大家应该让谁先跑,谁最后跑?为什么?

三、第二次玩“逛公园”的游戏,鼓励幼儿按照大家讨论的顺序从公园里出来。

四、看图讲述:这些小朋友在做什么?他们做得对不对?我们应该向谁学习?

德育活动课教案小学 篇6

一(4)骆雯卿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爱护幼小是一种美德,欺负幼小是不道德的行为。

2.知道小同学需要别人的关心和爱护,大同学理应关心、爱护小同学。情感:

1.对幼小有同情爱护之情,愿意关心、爱护和帮助幼小。

2.对欺负弱小的行为感到气愤。

行为:

1.见到小同学有困难,主动关心。帮助。

2.不欺负弱小,对同学中欺负弱小的行为能给予批评和制止。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录音机、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在校园里、在马路上、在家里我们会遇到一些困难。遇到了困难时,你会想到谁呢? 师:大家自然会想到一些年龄比我们大的人,希望得到大人的帮助,因为他们比我们经验丰富,解决问题能力强。

2.当比我们年龄小的人遇了困难,我们该怎么办?

小结:我们应该尽力去帮助,爱护幼小的同学。

二、学习课文,明白道理

1.师:新学期的一天,新星小学的李小玲起得特别早,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听故事。

2.交流(说一说):故事中的哪件事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

3.讨论:为什么应当爱护幼小?以什么行动关心、爱护幼小?

三、激发感情,指导行为

1.说说大哥哥、大姐姐怎样关心爱护我们的?请你把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事讲给大家听。

2.现在,同学们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也是大哥哥、大姐姐了,那么我们又该怎样对待低年级的小同学呢?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出示四组辨析题)

3.比一比:小组交流、讨论。

4.小记者汇报调查结果。

5.小辉和陈刚该怎么做呢?(听录音故事)

6.小结: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看来,我们在帮助小同学时一定要根据当时的情况想点办法,而且办法还要得当。

四、总结全课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懂得了如何爱护、帮助小同学,希望同学们能付诸行动中,把爱护幼小的传统美德发扬下去。(板书:美德)

2.开展一次结对子活动。(出示友谊卡)

小学少先队主题活动的德育价值 篇7

一、小学少先队主题活动教育特点

(一)针对性强,关注少先队员的需求

小学少先队主题活动开展好,能促进活动德育价值的实现,因此小学少先队主题活动应有教育意义、有价值,相关教育工作者应深入学生实际生活,分析其中存在最突出问题选择及设计活动主题,然后再开展针对性的少先队活动,实现较好的德育价值及效果。教师应与学生及时进行思想上的沟通与交流,清楚了解学生内心想法,感知存在的突出性问题,不能盲目照搬其他活动主题设计。

(二)少先队主题活动重视实效性

小学少先队主题活动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学生直接参与其中,并采取游戏及实践活动等组织实施方式,少先队主题活动课程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活动性,这表明教师一定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活动化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到丰富多彩的少先队主题活动中,重视将德育蕴含在少先队主题活动中。

(三)重视队员主体性及辅导员的主导性

小学少先队活动课程的基本要求是发挥学生主体性,学生通过参与主题活动课获得经验及体验,从而形成较为正确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少先队主题活动作为一门综合型活动课程,采取师生共同参与主题的活动形式,教师在其中扮演着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学生的所有活动都要受辅导员教师的指导,其应直接参与到创设的活动情景中,扮演情景角色,并以此打动、启发学生,这样才能更好地进入到孩子内心,读懂其内心世界。

二、如何开展有利于德育价值实现的实践活动

为了更好地在小学少先队主题活动中实现德育价值,需要在实践教学中积极探索,提出一些实现德育价值的建议措施。

(一)挖掘活动亮点,推动其创立自己品牌活动特色

少先队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促进了少先队文化建设的特色品牌项目发展建设,这种特色品牌项目现在已经成为了少先队文化建设的形式及工作载体,其能够增强学校少先队工作活力,充分发挥少先队育人作用。学校少先队应将体验教育作为出发点,积极进行德育基地建设,积极创新,开辟多元化的校外德育基地,并举行多样有效的实践活动,少先队应采取实践手段,结合当地历史文化,开展类似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城乡学校手拉手等活动,引导少年儿童积极自主参与到丰富多彩的少先队主题活动中,使其体会感悟后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并能够积极弘扬及培育民族精神。

(二)借助地方性资源,拓展少先队品牌活动途径

学校要积极利用本校丰富的自然、社会及人文资源等,在开展的主题实践活动中积极探索,进一步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培养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资源共享。少先队特色活动的开展具有特定时代背景、地理环境及人文氛围,学校应将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促进学校少先队活动的有序开展,结合学校实际工作,独立开展富有特色的少先队校本活动。学校应积极构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特色校园,利用自身丰富的自然、社会及人文资源等,积极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并提高,优化校园的育人环境,培养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道德品质。

(三)以科技创新为出发点,突出其品牌活动特点

学校少先队应积极开展科技普及教育活动,培养队员的创新精神及能力,借助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展群众性科技教育主题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学校应营造科技教育的环境氛围,将一些科学家的雕像、名人画像等张贴在校园中,并根据校园绿化突出植物多样性,让学生体会到浓厚的科技教育氛围。也可以让学生参加实验实践活动,激发科技创新意识,让其领悟到科技创新的魅力,开拓眼界。

德育活动课教案小学 篇8

“田园”是一个诗意的借喻,表明“田园德育”以自然教育为依托。充分体现教育的人文性、开放性、主体性、自由性。具体说来,“田园德育”是以儿童原始生命力的激活为前提,以开放为条件,以田野(自然)为源泉,以温情为纽带,以生活为根基,全面提高农村儿童思想道德素质的现代农村儿童德育实践活动。

我们坎山镇地处农村,有着广阔的活动空间,有着纯朴的人文风情,针对这一实际。我们着眼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依托“田园文化”开展田园德育,以体验田园乐趣为载体。努力为学生搭建体验的平台,让孩子去感受、去领略、去体验作为农家孩子的快乐,体验童年的田园乐趣,强化学生道德实践、德育体验,使学生自觉地将规范性的思想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一、创设良好的“田园德育”环境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良好的环境能促进学生与田园德育实践活动的积极互动,能让每个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都感到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自信心。

1,以民主、平等、开放为基点。创设与“田园德育”相适应的大环境

“田园德育”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与实施的,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角色更为重要。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人际环境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体验的前提。

放开学生手脚——“田园德育”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宽广、自由的活动空间,以及广阔的活动背景。在活动中,教师不作过多、过细、过于整齐划一的限制与规定,不对学生指手画脚,让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去思考体验,去探索实践。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畅所欲言,积极尝试,进而在尝试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以培养学生对田园活动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保护学生自信——“田园德育”活动注重学生的亲历与体验。为此。活动中,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见解与行为。看重学生活动的过程,不轻易评价学生的活动成果。允许学生犯“美丽的错误”,用辩证的观点一分为二地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努力使每个学生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其自信心。

2,以野趣、自然、朴素为风格。创设与“田园德育”相适应的外环境

走进校园,绿草成茵,树影婆娑,淳朴的建筑和环境相映成辉。形成了一道和谐、恬静、充满生机的校园风景线。我们对校园环境进行重新的布局、规划和整修,创设了“小小农庄”、“小木屋”、“农家小屋”等,使孩子与自然贴得更近。

春天,孩子们种上棉花、玉米,忙忙碌碌地过了一个播种节;夏天,孩子们拿起小铁楸。播上花生。种上向日葵、大蒜,体验了粒粒皆辛苦;秋天,孩子们采花生、摘棉花,品尝劳动果实,过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丰收节;冬天,孩子们剪荠菜,日子也过得有滋有味。

教室里,我们设立班级“生物角”。一些原本不起眼的自然弃物,在这里成为艺术想象和审美创造的重要素材,枯枝落叶、老根干草、怪石瓦片……无一不是宝贝,在老师的构思和孩子们的遐想中变化无穷,把活动室、走廊、门厅、橱柜装点得生机盎然,富有情调……

二、开发丰富的“田园德育”赞源

“田园德育”实践活动所涉及的范围和领域是极其广泛的,我们所能够选择的内容和主题更是无从下手。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从学生的实际和心理需要出发,寻找他们所喜欢的、感兴趣的,作为活动的突破口。

调查访谈——我们让孩子们以童年田园趣事的挖掘者、发现者的身份,以小记者的身份,通过调查、访谈等探究形式。从长辈的记忆中,挖掘、发现儿时快乐的田园生活。

探寻发现——只有童心才能读懂大自然的语言。把孩子们带到田间、野外、山边、溪旁,观察农作物,捏几个泥人,捉几条小鱼,孩子们玩得挺起劲,忙得不亦乐乎。这其中,他们自己会发现、创造许多有趣的、有意思的事儿。收集物品——在农民家庭的角角落落,你会惊喜地发现许多具有田园特色的物品:斗笠、草鞋、钓鱼竿……它们积满了灰尘,却掩盖不住上面无穷的田园气息,是日园生活的最好见证。我们动员师生将挖掘过程中发现的、承载着昔日田园欢笑的物品,收集起来,专门置放于学校的“农家小屋”,作为体验探究田园德育趣的媒介、载体。

资源整合——我们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对师生共同挖掘收集、探寻发现的田园德育活动资源进行进一步的整理、梳理,深层次挖掘有意义、有意思的农村田园德育资源。为进一步开展活动打下基础。

三、设计精彩的“田园德育”活动

我们身处农村,对田野有特殊的感情,可开发和利用的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在活动设计和开发中,如何做到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呢?

1,关注学生发展

“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活动改革的核心理念。因此,在活动开发的过程中。首先应该确立的实际理念就是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发展。学生发展是实践活动开发的具体着眼点和最终落脚点,或者说,实践活动的开发设计要“目中有人”。

例如。在设计《蚂蚁》活动方案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分成《跟踪一只蚂蚁》和《蚂蚁的食物》两个板块来设计。第一个板块是先初步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及住所,培养学生耐心、仔细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态度。第二个板块是深入地了解蚂蚁的食物,在培养耐心仔细的行为习惯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研究兴趣。有了第一阶段的学习,很容易就促进了第二阶段的学习,从而达到发展的目标。

2,关注回归生活

当代学习理论表明,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即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发生密切联系时,才是有效的。因此,在设计活动时,教师就有意识地带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向生活,让学生在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中去“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时值秋天,我们感受着秋天的落叶,触目可及秋天的信息。而最具有代表意义的就是秋天的落叶,秋天的果实。因此,“寻找秋天的落叶”、“寻找秋天田野忙碌的踪影”出现在活动方案中。采一片落叶,做一枚精美的书签;乘着秋风,在暖阳中欣赏田野的丰收美景;最畅快的事还要数品尝秋天的水果,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水果拼盘,累了吃一些水果,再继续设计,直到满意为止。

3,关注探究实践

中国古训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说法。这种说法强调的是活动、实践、躬行对于知识领会与掌握的意义。田野是非常理想的实践之地,许多农村的孩子已经淡泊了农村的概念,他们的生活日趋城市化。现在,我们重新让孩子走进田野,亲历田野生活。“参观农民的劳动工具”、“调查主要病虫害防治办法”,跟随父母到田间劳作,回校后作一份全校师生浪费粮食状况的调查,发出“爱惜粮食”的倡议等。这些实践活动让孩子体验到了劳动的喜悦,更为他们以后开发好田野,建设家乡打下了精神基础。

不上当受骗(小学德育教案) 篇9

不上当受骗

教学目标

认识:

1.知道社会上有伤害儿童的坏人,不上当受骗(小学德育教案)。

2.知道坏人欺骗儿童惯用的一些手段。

3.知道一些提防坏人、不上当受骗的方法。

情感:

憎恶坏人,有警惕性和自我保护意识。

行为:

不轻信陌生人的话;不吃陌生人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独自在家时,不给陌生人开门。

教学建议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一、二年级“热爱生命”德目中的有关要求设置的。

本课属“热爱生命”教育,这方面内容很多,中高年级还有“爱护身体,积极锻炼,保持身心健康”等内容,逐步拓宽、加深。

课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张明十分机智地摆脱坏人的纠缠。第二部分,讲述张明立即把遇到坏人的事告诉妈妈。第三部分,讲述张明再次发现坏人后,立即向老师报告,民警很快抓住了坏人。

教学重点

1.知道坏人欺骗儿童惯用的一些手段。

2.知道一些提防坏人、不上当受骗的方法。

教学难点

憎恶坏人,有警惕性和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中应该讲清以下几个问题。

1.要提防坏,不轻信陌生人的话,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

2.遇事要主动向家长汇报,求得家长的帮助。

3.提高警惕,发现坏人报告老师。

教法建议

为了使教学更有实效,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亲身体验的教学方式。具体操作步骤见“探究活动”。其目的是使学生提高警惕性,防止上当受骗。

可以讲故事进行导入,并设置环节、增加悬念,让学生猜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激起学生的兴趣,并加深记忆。在讲上当受骗的实例时,最好播放一些已有的实例录像,音频或图片。更具有真实感。

在讲解遇见具体事情该怎么办时,让学生自己说并表演,老师给予归纳和补充。有利于学生学以至用。

教育过程:

一、播放故事,导入新课

1.讲故事或播放录音故事:《狼和七只小山羊》(参见扩展资料)

当讲到“没过多久,“咚咚咚”,有人敲门。“小山羊乖乖,我是妈妈,我回来了,带来好多好吃的东西。”时,师问:“你们猜七只小山羊是怎么做的呢?现在你们就是这七只小山羊,以最快的速度讨论一下,你们会怎样做?(把学生分成七人一组,模拟七只小山羊)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用各种方法识破了大灰狼的诡计,没有上当受骗。可是,你们知道吗?并不是所有的小朋友都向你们这样警惕,他们很容易就被骗了。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一件事情,请看!

出示图片1或放录像《被骗的三个学生》(录像可根据情节自行拍摄)

师问:你们猜猜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学生回答

出示图片2和扩展资料2、3、4,展现被骗的可怕结果,教案《不上当受骗(小学德育教案)》。(参见扩展资料)

师追问:我们怎么帮助这三个孩子,才能使他们不上当受骗呢?

板书:不上当受骗

学生回答:(1、问问家人叫什么名字?

2、撒跟就跑。

3、不吃陌生人的东西。

4、不轻信别人的话。

5、找警察叔叔帮忙。

6、大声的喊叫等。)

师小结:仔细听、认真看,动脑筋想,识破坏人的诡计,不上当受骗。

过渡语: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坏人,怎样才能防止上坏人的当呢?

二、学习课文,初步明理

1.演示课件(课文1、2、3自然段的内容)

2.教师提问:

(1)张明在上学的路上遇到了什么人?

(2)这个陌生人对他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3.学生回答。

4.教师小结:张明不吃陌生人的东西,不跟陌生走,当陌生人强迫要带他走时,他大声呼救。回家后,还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

板书:不吃陌生人的东西 不跟陌生人走 大声呼救 告诉家长

教师继续演示课件(课文第4自然段内容)

5.教师提问:

(1)张明遇到的陌生人是什么人?

(2)张明是怎么做的?

学生讨论并回答

6.教师小结:

张明遇到的是一个坏人,他把看到坏人的事告诉了老师,老师与派出所取得了联系,抓住了坏人。(告诉老师 报警)

7.教师提问:

民警叔叔和老师是怎么夸奖张明的?

8.教师小结:在日常生活中,与陌生人交往时一定要提高警惕。

板书:提高警惕

播放儿歌并讲解:不轻信 不贪小

遇事情 要动脑

提高警惕不上当

安全自护记得牢

三、指导练习,深入明理

1.学生讨论:

举例说说坏人是怎样欺骗儿童。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3.教师小结:

坏人骗人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要想避免上当受骗,一定要提高警惕。

演一演

1.教师分发卡片,学生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1)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你拾到了一个钱包,正当你在寻找失主时,有人自称她是钱包的主人,向你索要钱包,你会怎么办?

(2)当你一个人在家时,有人敲门说要给你家修水管,让你给他开门,你会怎么办?

(3)有人跟踪你,怎么办?

(4)陌生人向你问路,怎么办?

2.学生分组讨论应该怎么办。

3.师生共同表演。

4.让学生进行评价,评价处理问题的学生,做得怎么样。

5.教师小结:

当你拾到钱包时,一定要先把钱包收好,失主寻找钱包时,要寻问失主,钱包里有什么东西,经过核对后才能把钱包归还失主。

当有陌生人敲门时,不能随便给陌生人开门。如果陌生人不走,要及时与家长、邻居或居委会取得联系,如果你发现这个陌生人确实是坏人时,可以打“110”报警。这样做才能避免上当受骗。报警时应该注意说清地点及情况。(但也要切记:不要随便拔打“110”报警电话玩。)

有人跟踪你时,大声喊叫并往人多的地方跑,可打110或直接找路边的警察叔叔等。

当有陌生人向你问路时,可以给他指路,但不带他去;或者干脆不理陌生人;赶快跑;等等。

请学生进行拔“110”报警电话的模拟活动。

四、全课总结

我们生活的社会上,是比较复杂的,有好人也有坏人,所以我们与人交往时,一定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要有很高的警惕性,不能随便吃陌生人的东西,不能跟陌生人走,不能给陌生人开门,如果遇到坏人,要想办法保护自己,避免自己受到不必要损失与伤害。

板书设计:

十二 不上当受骗

提高警惕

不吃陌生人的东西

不跟陌生人走

不给陌生人开门

大声呼救

告诉家长、老师

报警

探究活动

活动名称:看谁最机智

活动目的:检验学生课上学习的效果,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懂得只有提高警惕性才能防止上当受骗。

活动步骤:

1.在课间,教师找一位本班学生不认识的人,用各类手段骗学生跟他走,看学生反映如何?一定要录像。(找六、七个学生进行实验)

2.课上,播放录像,分别对警惕性高或低的学生进行采访,让他们谈谈当时的想法。3.教师总结整个活动。(提醒学生平时一定要提高警惕,防止上当受骗。)4.活动提示:

小学德育活动课成果和总结 篇10

通过开展德育实践活动课竞赛,使班主任老师从传统式的班会向生态体验式班会过度,真正加强我校的德育工作,充实德育内容,改进德育方法

“园”汁“园”味的少先队活动,让队员快乐成长。

工作中落实教育局的工作部署,力求准确把握教育的脉络,有效利用学校教育资源,以“校情”为基准点,以“生情”为切入点,以“体验”为渗透点,开展“园”汁“园”味的具有花园特色的教育活动,让花园的学生在活动中快乐成长。

1、搭建花园舞台,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活动的“主角”。学校教育通常有一个弊端就是在活动中不能让每一个孩子们得到充分地展示,我们学校就立足从常规教育活动中,搭建学生舞台让每个人都成为“主角”,让教育效果达到最大化。我们工作中强调三个变即:变常规升旗为平民化,变花园电视台为常态化,变行为示范管理儿童化。

学校6个班级本全部班级参与升旗,班级参与率达到100%、学校花园电视台节目由学生自己创作、演出,反映校园新风、校园新动向。本参与花园电视台节目录制演出的学生达到了全校总人数的21℅。让学生参与行为规范管理成立“花园好孩子示范岗”,培养“花

园好孩子示范员”共计508人次,占全校人数的17℅。大队、中队干培训、儿童公园铁路员工培训、花园小记者培训使特色学生脱颖而出使32℅。在这些常规的教育活动中出现了主动修补国旗的“小旗手”,学生们找到了自我,成为小舞台中的“主角”。

2、“花园好孩子”的特色养成教育,让队员在体验中求进步。学校少先队习惯养成是最具特色的教育,“花园好孩子”是花园少先队在新的理念下提出的,我们把小学生的养成教育编成了朗朗上口的《花园好孩子歌》,力求以歌为纲,以歌激情,以歌导行。特色好习惯活动,深化队员习惯落实。“花园好孩子,好习惯绘画比赛”、“创编好习惯童谣比赛”、“寻找身边的花园好孩子”、“好习惯短剧比赛”等系列活动使队员完成从体验到感知再形成内化的一个过程,让队员们在体验中求进步。

特色有效评价,为队员行为内化提供动力.“花园好孩子光荣榜”、花园好孩子相册都是队员们的目标。精心设计的“花园好孩子成长卡”奖给有成长中有良好的习惯孩子。兑换活动,每月一次,共兑换2557张。在这一年中有85℅的学生成为“花园好孩子”,这一朵朵小花在花园的沃土中静静的开放

在少先队的教育中,出现了主动承认错误的小男孩、替别人道歉善良女孩、拾金不昧的“小雷锋”刘佳烨。还出现了一个被我们称为“木糖醇”的小队员:一个周一的早上校长走进水房巡视,只见一个一、二年级模样的小女孩背着书包走进水房。当她走近垃圾箱附近时,突然看见校长在里面,她有了一丝忧郁,转身就走了。校长当时想,这个小女孩一定是想扔什么东西。凭着职业的敏感,校长想她一定是看见我不敢扔了。于是校长就赶紧和蔼的说:“孩子你是不是想扔垃圾啊,没关系你可以扔啊!”这个孩子红着脸说:“校长,我早上在家里吃了一粒木糖醇,上学的路上我没有发现垃圾箱,我又没有面巾纸所以我一直没吐出来,我想到了学校吐在垃圾箱里。”说完她就更不好意思了。听孩子这么一说,校长感动极了,这个看上去年级不大小女孩,有这样的好习惯,多么令人欣慰。这不就是在学校教育中孩子逐步养成的好习惯么?于是,在学校的留言板上,少先队大队部表扬了这名小女生,从此学校就知道了这个“木糖醇”女孩,一直影响和教育的其他的学生。

3、鲜活的特色活动,让花园少先队成为最具章张力的课堂。结合少先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针对全体少先队员开展了“我爱红领巾”系列活动——“少先队知识学习”、“敬一个标准的队礼”、“唱响嘹亮的队歌”“红领巾,我为你骄傲”等活动。通过开展活动队员们知晓队知识,了解队史。就红领巾的佩戴率为例,现在全校两千多名少先队员红领巾每日的佩戴率达到了96℅。今年是建队60周年,在10月13日建队日。我们举行了以“红领巾,我为你骄傲”为主题隆重的入队仪式。这活动中全校学生受到教育,二年五班学生代表新队员讲话,在上台前我拉着他的手。他激动得和辅导员说:“老师你知道

么,这是我一生的梦想!”。二年级的新队员在入队后上交了371份入队之后的感受,表达出了队员们激动的心情,并决心为红领巾增添光彩。

浅谈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 篇11

关键词: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

【中图分类号】G623.1

主题活动在教育中的价值能否有效体现,首先要看活动主题是否科学合理。对此有学者表示,只有做到活动主题的系列化,才能实现养成教育体系的系统化,才能按照学生的道德成长和学习规律,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主题活动的目标归根到底都必须指向德育目标,即养成学生的德行。小学生的德行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决定了主题活动需要有计划、分层次地开展。一方面,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和心理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不能要求每个年级的学生都能够习得同一层级的道德素质;另一方面,德育目标本身是具有广度和深度的,需要以多角度、连续性的活动作为载体,方能够全面内化为学生的德行。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是由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以及社会思想道德的内在逻辑和层次结构决定的,通过系列德育主题活动育人,是德育实践的现实需要。

一、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的界定

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是将"系列化"这一设计理念引入小学德育主题活动实践,从而指导一线的小学教师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集体性、交往性的校内外德育活动中,自主地依据教育要求,联系学生实际,切入社会生活,解决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方面现实存在的问题。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是动态的过程,其目标与结果是使得小学德育主题活动形成系列。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可以给"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下一个完整的定义: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是指小学一线教师从教育的整体性出发,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和发展定位,在总结本校德育主题活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系列化的技术方法,有目的、有步骤地将经验的德育主题活动设计成为目标明确、主题紧密联系、内容成组成套,活动形成序列、利于提高育人实效的系列德育主题活动的过程。

二、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的步骤

(一)调研阶段

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的首要步骤,是对本校德育主题活动现状进行调研。具体而言,包括对本校德育主题活动的目标、主题、内容、形式、方法、节奏、队伍建设、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评估,从整体上联系本校在德育主题活动教学中的预期结果、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及学生的评价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的具体的系列化设计做好铺垫。

(二)具体设计阶段

在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的设计层面,要基于学校的办学理念,将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的设计与本校的发展定位结合在一起。学校在德育主题活動的开展过程中,能够积累大量的校本德育资源。系列化设计要在联系现实,吸收合适的外部资源,继承优秀传统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自身丰富的校本德育资源及其特有的教育功能,使得活动的开展更具针对性地贴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具体的设计,包括确定预期结果、编制具体的教学内容、开发一些将学生置于真实任务中的活动,以及设计备用的练习形式、评价与反馈等方面。

(1)确定预期结果

这个过程也可以称作将学校育人目标具体化的过程,目的在于确定小学生各个阶段的具体培养标准。可以通过全体教师参与、家校合作的途径来完成。

第一步,学校各年级教师参照本年级学生的道德水平和理解能力,遵循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品德发展的内在逻辑,围绕各个核心主题,拟定具体的培养目标。

第二步,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以自己为道德发展的主体,围绕自己的品德发展需要和实际水平,以所处学年为期限,对各个核心主题提出具体的行为标准。

第三步,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分析,对教师和学生对具体目标理解的差异中反思教师制定的标准中不合理的情况进行修正,拟定适切的具体目标;通过比较各个年级师生对同一主题制定的不同标准和具体目标。对于层级比较清晰的主题,设计一至五年级由浅入深、有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的分目标,逐步提高道德要求;对于层级性较弱,但内涵丰富的主题,从不同角度挖掘适切的分年级目标,以全面提出道德要求。

(2)编制具体的德育主题活动内容

德育主题活动内容是系列德育主题活动系统性的集中体现。规范德育主题活动内容,需要全体教师员工共同参与讨论,并积极征询学生的建议,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内容的选择和编制上要讲求渐进性,以序列化原则对价值进行系统编排,从横向整合和纵向衔接两个方面进行设计。

第一步,在横向上,在同一年级培养中,应基于不同的主题,从多元维度来综合选择活动内容,以全面丰富学生的人生观;

第二步,在纵向上,在不同年级培养中,需根据不同年级学生道德发展阶段的不同,对活动内容的难易、深浅进行由低至高的层次排列和设计,构成主题活动内容逐层递进的关系。

(3)开发一些将学生置于真实任务中的活动

加涅曾说,不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就不可能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开发一些活动,使小学生置身于真实任务中,就显得尤为重要,直接影响学生道德学习的过程完成与否。将道德学习置于现实的生活中,在实践中磨砺品行、活学活用,能促进小学生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

第一步,由书本德育、说教德育向生活德育转变,还原真实的道德生活,将学生以主体的姿态置于特定的时空场景中,以真实的道德任务替代片面的道德说教,促进小学生良好的品格的养成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第二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发挥道德学习的主人翁地位,在道德生活中通过同伴交往、师生合作、父母教养、社区互动和社会实践等途径,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与行为选择,主动构建自身的道德体系,完成道德学习。

(4)设计备用的练习形式、评价与反馈等方面

第一步,练习的设计应引发学生注意从家庭、学校、社区等空间场域对自我道德学习进行评估和强化。在这个过程中要力争做到把德育主题活动的练习方式设计得使学生不把德育行为看作是教师实现育人目标而必须进行的一种练习、一种有意安排的活动,而是看作对自己道德学习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的一种行为考验和强化,以便使儿童经历自我养成道德习惯的成功感受。

第二步,通过增加"注意长度",引导学生对目前自己道德水平及不久后的将来(以一个学期为宜)进行自觉比较,并加之以家长评、老师评和同学评,从而使儿童感受完成道德学习过程的满足。

参考文献

[1]钱佩芳.完善学校德育主题活动教学的措施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4)

德育活动课教案小学 篇12

关键词:德育活动,道德品质,德育问题,活动实施

一、对德育活动开展意义的探讨

德育活动作为一种教育方式, 它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 是对德育学科课程的有益补充。关于德育活动开展的意义, 现有研究分别从学生道德情感培养、德育实践能力提升、主体作用的发挥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有的研究者提出德育活动有利于繁荣和活跃校园文化。黄春芬和罗刚淮 (2011) 从德育氛围和德育环境角度出发, 指出营造适当的氛围, 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可以让学生全心于德育的滋养陶冶, 唤醒心灵深处的德性善念。[1]胡远远 (2014) 则认为创设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学校德育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更能促进校园文化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的发展。[2]袁洁认为德育活动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并培养学生的观念意识。她在论述德育活动类型及其功能时指出德育活动开展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积极的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 不同类型的德育活动在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3]有的研究者还认为德育活动有利于学生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陈泽河与戚万学 (1995) 在论述活动的道德教育意义时提到学校开展的各种德育活动, 能够促进学生道德知识的获得, 对道德行为的生成也有重要作用。[4]齐欣 (2001) 、[5]朱士海 (2011) [6]等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德育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德育实践能力, 并指出德育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一方面践行课堂、活动中学习的或教师要求的道德行为和规范, 另一方面其自身也会产生这种遵守道德行为规范的认知和情感, 在德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得到发展。另有许多研究者 (陈泽河&戚万学, 1995;齐欣, 2001;张志刚, 2010;朱士海, 2011) 在论述德育活动意义时都提到德育活动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齐欣 (2001) [7]、张志刚 (2010) [8]、朱士海 (2011) [9]等学者认为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感受、领会和体验, 可以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探索, 达到强化道德认知、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道德行为发展的目的。于天红和李冰梅 (2012) 也提出德育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充分的实践机会, 每个学生都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体作用。[10]

二、对德育活动类型及主要形式的探讨

德育活动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桥梁, 也是开展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对德育活动的分类研究能为科学实施德育活动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一直以来, 中外学者不断地对德育活动的类型和主要形式进行探讨。新课程计划中规定的德育活动包括晨会 (或周会) 、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 分类比较明确, 但在内容上存在交叉。因而, 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德育活动进行了重新分类。袁洁从德育功能视角创造性的将德育活动分为六类:参观型、服务型、知识型、组织型、娱乐型、生存型[11]。但武刚为德育活动提供了三个分类方式:根据个体操作对象的不同分为感性实践活动、认知学习活动和游戏娱乐活动;根据活动规模大小分为个人活动、小组活动、班级活动和全校活动;根据活动目的分为提高认识活动、培养情感活动、锤炼意志活动和养成行为活动。[12]尽管分类方式各有不同, 但基本囊括了德育活动的主要形式。陈桂生在调查后发现小学德育活动的主要形式有军训、参观访问、郊游野营、文艺联欢、体育竞赛、公益劳动、兴趣小组、科技活动等。[13]国外对德育活动的类型和主要形式也有一些探讨, 美国教育家杜威强调活动的社会性, 认为儿童活动应包括园艺、纺织、金工、烹饪等方面。前苏联的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从德育活动目的出发, 把活动分为游戏、学习、交往、社会公益活动和职业活动等类型。[14]而从德育活动开展的具体方式来看, 国外与我国是相似的, 根据学者研究, 日本有特别活动 (类似于我国的第二课堂和活动课程) 和整体教育 (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 等[15];新加坡通过丰富的课外辅导活动、规范的社区服务活动和立体性的德育网络来开展[16];美国则以生活指导、校园活动、社会活动、宗教活动、大众传媒与公共环境熏陶、家庭教育等方式来进行[17]。中外德育活动的类型丰富、形式多样, 为德育工作开展提供了良好载体。德育活动科学合理的分类能使德育工作者更全面把握德育工作, 兼顾学生道德发展的各个层面, 更好地处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系。

三、对如何开展德育活动的探讨

关于如何更好地开展活动, 现有研究从不同的视角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分析与讨论。有些学者着重探讨儿童道德品质发展的作用机制问题。德国道德心理学家乔治·林德建立了“道德行为与发展双面理论”, 他认为道德包含情感和认知两个方面, 即判断某个行为是道德的, 不仅基于个体所认可的道德理念和原则是正确的或符合社会规范的, 而且还要有能力将这些理念和原则贯彻到个体行为中去。[18]檀传宝 (1997) 认为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道德认知、道德信念等的原初动力机制;二是对道德认知和道德信念等的放大增益作用。[19]李本书 (2003) 提出由利益、情感和快乐这三种因素构成的“三角形铁律”。[20]王树洲 (2007) [21]、马进 (2009) [22]等学者认为道德行为的产生是个体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 根据自己的道德评价做出道德判断, 进而进行道德抉择, 然后在此基础上由道德意向转化为道德行为。有些学者侧重于活动目标的研究。例如, 陈义禄 (1993) 在进行中日德育对比研究时提出, 德育活动虽然没有在课程标准中得到明确体现, 但是更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非常清晰的活动目标。[23]另外, 许多一线教育专家对如何实施德育活动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研究。在活动资源方面, 李培忠 (2008) [24]、黄建榕 (2001) [25]等特别强调了社会———家庭———学校资源的整合, 李媛 (2012) [26]也持相同意见;在德育氛围的建设方面, 冯景南 (2006) [27]、冯钰 (2007) [28]等人强调学校文化的建设, 而李华钊 (2011) 则强调德育活动的持续性, 让学生在连贯而持有的主题系列活动中得到提升[29];在活动主体方面, 所有研究人员一致认为应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吴康宁 (2006) 、李媛 (2012) [31]等学者对教师的引导和控制作用进行了强调。受多元智能理论影响, 在价值取向和评价方式方面也呈现多元化趋向。例如王薇 (2006)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美国德育课程改革研究》一文中提出, 随着社会的进步, 社会的价值观念、个人的价值选择都在发生转变, 儿童必须获得一定的道德判断、选择和推理能力。通过对以往的研究进行分析整合, 归纳总结出优质德育活动的7个开展要素。

1. 尊重儿童个体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道德情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的作用机制。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儿童之间存在横向差异, 儿童自身的不同阶段也存在着纵向差异。因此, 德育活动在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基础上, 还要兼顾儿童的个性化发展。此外, 活动的实施必须符合德育活动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作用机制。道德情感是动力机制, 道德判断能力是核心[35], 德育活动应该通过生活体验内化学生道德情感, 增强其道德认知水平, 进而促进其道德行为的生成。

2. 明确目标的意义, 制定恰当、明确的活动目标。

如果在活动施行过程中刻意追求预期目标, 就失去了德育活动生成性的优势, 因此德育活动的目标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活动目标指导教师和学生活动、检验和反馈活动效果的作用。

3. 开发、整合、利用多方德育资源, 实现活动形式的多样化。

德育资源除了来自学校基础设施和文化氛围的建设、开发和利用, 师生自身资源、家庭社区资源、社会企业机构都是可以并且必须进行挖掘的巨大隐藏资源。只有将资源进行整合并融入德育工作中, 才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真实的社会, 为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奠定良好基础。此外, 还应该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创新活动形式, 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和生活性, 让学生通过感知体验来品味生活、产生情感共鸣, 理解意志力、自省、谦让等优良道德品质在生活中的真正意义所在。

4. 打造良好的活动氛围, 发挥德育活动无痕渗透的优势。

在道德教育中, 隐性课程比起谆谆教诲可能更具优势, 良好的活动氛围能够使学生接受道德观念于无形。良好的活动氛围并不仅仅指学校自身的文化理念渲染, 还体现在活动开展的持续性上, 只有在连贯而持久的主题系列活动中, 学生的道德情感与道德认知才能得到稳定的发展。

5. 创设学生主导的德育活动, 发挥学生主动性。

学生需要学习的是如何成为一个有良好道德行为的人, 而不仅仅是有良好道德知识的人, 这就需要学校创设以学生为主导的德育活动, 使学生获得参与制定、修改活动具体环节的权利, 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但是自主并不等同于放任, 教师和学生都应该严格遵守制定的制度, 学生主导也不意味着教师成为旁观者, 这样的活动需要教师具有更强的指导与组织能力, 老师必须能够保证活动本身及相关内容的合理性和道德性[43], 引导学生在德育活动中获得积极的体验, 而不是走向任意一个极端。

6. 尊重、认可儿童的多元价值选择并培养其基本的道德情感。

在学习型社会中, 学生需要学习的是如何分析、判断、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道德教育也应该由灌输单一价值观念向允许多元价值选择转变。同时, 学校作为主要的教育场所, 也必须传达给学生核心价值观并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情感 (例如同情心、自尊等) , 这是社会安定的基本保障。

7. 完善评价机制, 实现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多元化。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不同的人在语言、数理逻辑、音乐、空间、体育、人际交往、自我认知等一到多个维度拥有不同的“天赋”, 因而必须实现评价内容和方式的多元化。另外,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评价主体也应该是多元的[46]。在评价情境中, 家长、教师和学生既是评价者也是被评价者, 他们都是平等的评价主体。

四、对我国中小学德育问题的探讨

建国以来, 特别是自20世纪70年代起, 我国德育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 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相关学者从社会背景、德育工作关注点、德育内容以及德育方法等不同角度切入, 对我国当前德育工作进行了反思。从社会背景来看, 新媒体对德育工作的冲击引起了相关学者的关注。李季 (2014) 分析, 受媒体文化的影响, 家庭和学校的正向教育功能不断萎缩, 鱼龙混杂的社会特别是媒体使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风险性增加, 同时也使德育环境更加复杂, 难度增大[47]。李化树、余海英 (2008) 等也意识到信息技术对中小学德育的冲击问题, 认为必须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德育的整合, 推动德育改革, 促进德育创新。从德育工作的关注点来看, 赵宏义创造性地将德育概括为“规范约束”和“意义引领”两个方面, 并指出“现实的德育越来越习惯于或停留在规范约束方面, 不专注、不习惯进行意义引领”[48], 最终使个人完整的道德在教育中被明显割裂, 制约德育。

此外, 许多学者关注德育工作实施的影响因素, 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评价以及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在德育目标方面, 冯文全认为目标定位太高、太大, 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 以致在德育工作中出现“名义上‘加强’, 实际上‘淡化’, 名义上‘落实’, 实际上‘落虚’, 乃至‘落空’的现象”。在德育内容方面, 有更多学者探讨:高波 (2006) 认为内容抽象、陈旧, 缺乏层次;赵为粮 (2014) 指出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德育内容与时代和社会发展脱节的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张明卓在《当前中小学德育实效性探微》中指出, 当前的德育在内容上过分强调政治和法纪教育, 而忽视思想和道德教育, 德育成了政治的附庸而丧失了自己独特的品质、本质和价值;王振芬 (2001) 提到德育内容中对中华传统美德与时代要求结合不良, 甚至有割断历史, 排拆和抛弃本民族传统的虚无主义倾向。在德育方法方面, 学者一致认为当前我国德育方法单一, 贡和法 (2014) 指出“在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领时, 许多学校主要依靠‘道德说教’、‘道德灌输’, 内容乏味、形式单一”。在德育评价方面, 学者认为评价方式简单抽象, 不够科学是主要问题。史品南认为, 由于德育成效难以量化, 评价常常得出“大致印象”, 评价方法也不够科学, 并且仅仅局限于校内, 忽略了家庭和社会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黄小平和胡中锋具体指出了在中小学德育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在理论研究层面缺少系统性和比较性研究, 在实践操作层面, 德育评价目标和内容“高、大、全”, 缺少结构效度, 评价方法追求量化, 缺少人文关怀, 评价主体单一, 缺少多元化, 德育评价强调选拔、控制和奖惩, 缺少正确的价值取向。此外, 刘晓丽提到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不高, 难以对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给予积极有效的引导, 也是我国当今德育开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五、对我国德育活动研究现状的探讨

通过对现有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 发现基本集中于以下五个方面。

1. 德育评价体制的研究。

从已有文献来看, 研究德育评价的文章很多, 并且2013年《关于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意见》中明确指出了品德发展水平的五个关键指标及其考查要点, 将德育目标进一步具体化。但是大都集中于理论层面和宏观层面, 没有在实践操作层面上给予详细的指导。

2. 德育活动形式的研究。

许多学者 (袁洁, 2012;但武刚, 2000;陈桂生, 2003) 侧重于德育活动开展方式的研究, 也有研究 (李媛, 2012) 指出, 学校、教师在纷繁的德育活动形式中忽视甚至忘记了活动最初的目标。但是对于什么样的活动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德育活动如何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等问题并没有做过多阐述。

3. 德育活动资源的研究。

德育的实践性与生活性的特点使德育工作必须与社会资源相联结, 许多学者对整合资源的必要性进行了细致的说明, 却没有过多地对如何操作进行指导。但是室外活动和校外实践又不可避免地存在安全隐患, 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是以后研究的重中之重。

4. 如何发挥学校德育活动隐性教育优势的研究。

许多学者 (冯景南, 2006;李华钊, 2001) 强调隐性教育的重要性, 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 要力图使学校的墙壁在说话。但是很少甚至没有研究对如何确定校园文化的内容、形式等问题进行阐述。

5. 开发学校特色德育活动的研究。

国家教育政策大力倡导个性化教学, 号召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开展自己的特色德育活动, 但是并没有对如何实施做出进一步指导。如何实现上级统筹与学校自主的和谐统一, 在以后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值得进一步商讨。

结语:

上一篇:租赁安全责任承诺书下一篇:医务人员医德医风心得体会_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