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反思

2024-10-23

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反思(通用12篇)

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反思 篇1

主题班会课活动反思

此次班会课主要目的是为了实践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完善自我为主题,以建设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为核心目标。

参加对象为初一.三班的全体学生,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

力,但表达时缺少目的性,更缺少组织性和纪律性。

活动重点结合学生升入中学后喜欢在不同场合,不失时机说话,严重影响

课上、课下秩序构思了以竞选班干为内容,完善自我为宗旨的竞选演讲,虽然

学生感兴趣的不是演讲,但他们不肯放弃的是自己热衷的竞选班干这件事,而

且让他们意识到如果想被大家认可,演讲竞选是必由之路。

班会课活动中的表现不难发现,他们曾煞费苦心地挖掘自身的优点和缺

点,竭尽其能势把自己展示给大家。活动达到了让他们了解自己、认识不足的目的,现场演讲又使他们对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一个正确的评估,意识到

自己的实际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

“做一个最好的你”题目的设计,旨在突出通过“完善自我”进而“完善集体”

这一主题,而班干是集体中的骨干力量,是同学们的典范,这一点又让更多的同学看到自身的言行还有许多不规范的地方,以此为为同学们又确定了今后努

力的方向。

活动过程中,出乎意料同学们对自身都能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并正确评价

自己,摆正自己在班级的位置,一分为二的分析自己竞选中的优、劣势,很公

正、很认真地对待此次竞选。

参加班长竞选的董欣同学能以具体的事例赢得同学的认可,竞选学委的郭

伟超同学以优异的成绩立于不败之地,郭慧琪以咄咄逼人的气势挑战男生竞选

体委,赢得赞许。郝思瑶优美的舞姿、侯柄超动听的歌声更成为有利的雄辩。

课代表的竞选掀起了此起彼伏、激动人心的高潮。

此次活动从组织安排到正式进行,全体同学都很投入,关键是他们都有积

极向上的意识,都希望被老师肯定,更想成为集体的骄傲——虽然他们也知道

自己还需要完善。

不难看出他们在竞选词和演讲上都下了工夫,但必须面对的是班会课上正

式场合发言还真有点怯场,此时才发现平时只是废话太多,耽误了自己能力的提高,认识到以后说话要注意内容和场合了。更大的收获是自己感到值得张扬的优点长处太少、太少……….想当班长、组长,自己都得为自己投反对票,此

次次竞选悔之晚矣!心里默念:好在还有下次,接下来一定努力。

认识了不足的他们为自己提出了努力的方向。事实上这一年龄的孩子可塑

性是极强的,试者给他们一个支点,他们真的也许回撬起一个地球。我更坚信

他们会努力。

班会课教会学生爱自己,教会学生爱他人,教会学生爱集体,健全了学生的人格,我能感觉到班会课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震动,相信这震动会成为他们

人生之路的航标,引领他们走向未来,走向希望。

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反思 篇2

这次的综合实践活动以“我的毕业典礼”为主题, 以“同学情深、师恩难忘、感恩母校、畅想未来”为主线, 是一场感人至深的典礼。学生都用自己最真的方式感谢恩师、感恩母校。

活动分享一歌曲《缘分》本是一首网络流行歌曲, 其应景的歌名、优美的旋律深深打动了601班的学生。于是, 全班一致确定改编《缘分》作为班级毕业歌, 并人人参与歌词的改编工作, 小组整合提炼1份, 全班推出10份, 再由班里的几名写作高手编辑整理, 形成最终的《缘分601》。“即将挥手告别的六一班, 同窗情浓携手慢慢行, 茫茫学涯相遇一起算不算缘分, 何不把小事看淡在风尘……”唱起这首专属于自己班的《缘分601》, 同学们总是格外动情, 有同学说:“我想, 当我们十年二十年后再次相聚时, 一定会再次唱起这首《缘分601》的。”

活动分享二602班以音乐剧的形式表达青春少年不怕困难挫折的蓬勃朝气。为了让全班同学都能上台, 学生们选取了发生在运动会上感人的一幕:一位同学摔倒了, 夺冠无望, 但在同学们的鼓励下仍坚持跑到终点。虽然大家失去了奖状, 收获的却是团结和勇气。

在交流研讨中, 负责此项主题活动的孙老师主动谈到“在面临毕业考、升学考的紧张时期, 老师们也曾担忧这样的活动会让孩子们分心, 但是很快老师们从犹疑变得支持了, 因为他们发现, 在这样的活动中, 孩子们学会了珍惜和感恩, 班级凝聚力增强了, 以往六年级学生在毕业之际总有些许浮躁的情绪, 如今除了学习, 孩子们忙着参加毕业综合实践活动, 忙着排练毕业汇演节目, 再调皮的孩子此时也变得乖巧懂事起来。”

我们觉得, 这次综合实践活动成功的最主要原因, 在于“我的毕业典礼”“我做主”———从毕业典礼的策划、筹备到实践活动, 学生都是主角:喜欢写作的同学自发编撰班级毕业纪念册;平时的电脑迷、网络高手们开始设计班级主页、建立QQ群和编辑毕业光盘;文艺骨干和班干部主动向班主任献计献策, 筹划毕业典礼上的汇报演出。他们都希望全员全程参与最后一次别有意义的活动, 他们都希望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属于自己的毕业典礼。

在毕业典礼现场, 不仅孩子们泪流满面, 教师们也常常热泪盈眶。市教研室综合实践教研员吴筱泉老师说:“这样的活动让师生们收获的不只是感动, 还是一场心灵的洗礼。”这场心灵的洗礼, 带给孩子们的不仅是最珍贵的回忆, 还有深深的感恩、珍惜、团结和奋进, 充分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在德育中的独特优势。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教师们积极创造条件, 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并实践, 在交往中体验与感悟, 营造合作、互动的德育氛围。学生们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 通过参与、思考、分析、解决, 实现道德内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 其课程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它的德育功能。综合实践活动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建构精神世界。

一、主体突出以生为本

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 虽然“以生为本”是耳熟能详的, 但要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笔者认为还需厘清其三层含义。

一是“以生为本”的核心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

“人”和“人的发展”已成为21世纪教育改革的关键词。传统德育重视社会发展价值, 忽视道德对人的发展作用, 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以及受教育者的差异性和个性教育。现代德育强调以人为中心, 充分尊重人的天性, 突出人的发展。在活动体验中, 我们要尊重学生主体, 尊重学生的人格, 面向每一个真实个体, 重视学生各自的内心感受与情感体验, 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民主平等的对待, 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二是“以生为本”需关注全体学生。

开展各项活动, 班干部以及有特长的学生往往锻炼和提高的机会多, 一般学生大多只充当配角。久而久之, 这些孩子会形成“事不关己”的心态, 在活动中做“局外人”。教师需洞察孩子的心理, 努力唤醒蕴藏在这些学生身上的潜能, 为他们创造参与的机会, 搭建展示的舞台, 真正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

三是“以生为本”需以学生的活动为主。

在“我的毕业典礼”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中, 有教师颇为自豪地说:“在改编歌词创作班歌时, 有几句歌词教师觉得不好, 给了不少意见, 但学生不接受。教师最终还是听学生的, 学生自己说了算。”教师尊重学生自主选取的呈现方式与内容, 不再是“传道”的首席, 而仅作为活动的引导者, 还学生参与活动、体验情感的空间和时间。

二、过程注重对话生成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对话的实践活动。对话理论认为:对话是主体双方从各自的理解出发, 以交往、沟通、意义为实践旨趣, 促进自我认识、自我反思的过程, 需遵循平等、差异、个体和开放的原则。在活动体验中, 我们应关注对话的生成。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愈少感到落在自己头上的教育设想, 任何一种教育现象的教育效果便愈大。”道德不是靠“教”会的, 而是在师生、生生的对话交往中形成的。促进对话生成的基本策略有4条, 即营造自由的交流情境、鼓励学生的自我表达、培养学生的质询意识和建构开放的话语模式。教师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 需淡化教育痕迹, 增强与学生的互动, 营造体验场, 组织开放式对话和反思性表达, 使德育成为一种开放信息、情感传递的过程, 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思考能力和道德践行能力。

三、内容形成阶段系列

以往, 我们常常把道德行为的好坏归因于道德认识, 忽视了学生的道德需要, 其实学生的道德行为动机来源于道德需要。德育活动如果只一味强调教育性, 忽略学生的兴趣及对现实情境的感受, 那么形式化的走过场就会成为必然。因此, 在德育活动中, 我们需尽可能支持和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体验, 促进道德需要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鲁洁教授指出:“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 应该是受教育者的认知活动、体验活动与践行活动的结合。”作为德育有效载体的活动, 不能简单地以活动论活动, 它不仅需要从学生的道德需求出发, 做到认知活动、体验活动与践行活动的结合, 更需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个性特征, 形成合理的活动体系。在形成系列化的德育活动体系时, 一是要注重目标层次化, 根据各年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对养成教育目标进行分解;二是要注重发展阶段性, 学生的情感品质和思想道德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体现出不同要求和特征, 不会一蹴而就, 要循序渐进;三是要注重阶段联系性, 学生品行发展的前后阶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不能前后割裂。

四、内涵关注生命个体

综合实践活动体验的最终目的是使体验者即受教育者以内化的情感和意义指导自己的行动, 进行道德实践, 实现道德外化。体验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 因此活动的评价应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 应注重发展性评价, 以充分发挥体验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德育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篇3

我校地处盐城市闹市区,共有43个教学班级,近3000名师生员工。学校门前是一条有着几十年历史的老巷道,长约120米,宽不足5米。然而就在这狭窄的巷道两侧,却有二十多家小商店占道经营,使得门前的巷道拥挤不堪,学生行走举步维艰。特别是到了雨天,交通情况更为糟糕,学生进不得、退不出,险象环生,这严重影响了我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影响了我校师生的交通安全。由此,老师和同学们产生了解决该问题的想法。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向有关部门提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建议。学生是学校的主人,何不让他们试试!于是,我们决定让学生以“关注周边环境 探寻改善对策”为主题,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活动。

二、活动时间及活动目标

1.活动时间。本活动约需4周时间,先由教师提出本次活动的目标,激发学生的活动热情,再成立调查小组,活动过程中给予具体指导和帮助。

2.活动目标。开展“学校周边环境调查及改善对策”的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是为了加强学生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去体验生活,观察周围的世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身的价值感。通过活动,学生学会多角度观察社会,初步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同学、老师、家长交流合作的能力,帮助学生不断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

三、活动准备

教师设计活动方案并与有关部门协商沟通,以方便学生完成本次实践活动;学生组成调查小组,了解学校周边环境,召开小组讨论会等。

四、活动过程

1.教师简述学校周边环境概况,激发学生开展该系列社会实践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2.小学六年级四班的学生自由组合,组成不同的调查小组。

3.各小组开展调查,教师参与其中的一些小组当参谋。调查内容大致如下:①了解学校周边环境的基本情况。(如卫生、绿化、交通、居民、商业区、无证摊点……)②采访当地的居委会干部,了解育红巷的历史。③采访城建部门,了解市政府关于我校周边建设的远景规划。④采访学校领导,了解学校发展的远景规划。⑤走访交通警察,了解有关交通管理法规。(如:商贩是否可以在此经营,摩托车、三轮车是否可以在此通行)⑥对小商贩所售食品进行采样,请市防疫站化验分析。

4.各个活动小组内部交流搜集到的各种信息,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整理成调查报告。

5.各个活动小组内部审议调查报告,并讨论、研究改善学校周边环境的对策。

6.教师深入各调查小组,了解各小组的调查研究情况并对各小组的调查研究情况加以指导。

7.班级召开交流会,邀请当地居民、社区领导、学校领导参加。各活动小组宣读调查报告及改善对策。学校领导、社区领导讲话肯定同学们的成绩,并对同学们的调查报告及改善对策进行具体的指导。

8.集体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并提交给学校、社区及有关政府部门。

9.各活动小组在老师、校领导有关部门的协助下,分头落实各自提出的改善对策。

五、活动成果的交流与总结

1.指导学生写一篇有关育红巷交通状况的报道,投到当地报社,以引起社会舆论的高度重视。(该报道已发表在《盐阜大众报》上)

2.为缓解学生行路难的问题,建议学校增开东大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东大门已开设并由学生自己管理)

3. 给市长写一封信,从而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已落实)

4.建议工商、城管等部门联合开展执法活动,取缔无照经营的摊点。(工商、城管部门已经两次联合开展执法活动)

5.建议市质检、卫生部门对学校两侧所售的食品进行质量卫生检查。(已经两次建议)

6.建议学校向学生供应物美价廉的午餐。学生提出多种营养餐方案。(由于多种原因未能落实)

7.组成红领巾绿化护林小组。与当地居委会协商社区的绿化工作。(已落实)

8.向当地居民印发一份倡议书,建议广大居民重新使用菜篮子,尽量减少白色污染。(已落实,有一定效果)

9.设计校园发展的远景规划图。(学校部分采纳了建议)

10.因学校地处闹市区,交通拥挤,部分学生提出迁校的主张,并在家长的协助下完成了可行性論证。

11.社区内开展一次以宣传保护环境为主题的摄影展览。(已举办)

12.社区内开展一次宣传遵守交通法规的活动。(已开展)

13.建议学校设立红领巾“金点子”信箱,广泛征求广大师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对建设学校及改善学校周边环境的建议。(已落实,已收到一些好的建议)

14.班级召开总结会议,表彰奖励活动积极的学生。

六、活动评析

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德育渗透总结 篇4

传统德育的弱点就是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智慧、有情感的人的存在,表现在德育的目标和内容的设置上,在途径和方法的确定选择上,就是既不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也不关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过程成了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观众和听众的角色。学生被动地进行着一种程式化的机械表演。这种教育方法造成了教育与现实之间的悬殊差距。而德育注重弘扬人的主体性,挖掘和引发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从学生兴趣出发,从学生的情感需要、意志、理想出发,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进行独立思考和选择的道德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借助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努力探索,在活动中不断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品德的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体现了德育工作的以人为本特征。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道德的发展。换言之,实践活动是德育的载体,没有了载体,便没有了德育,而新课程中的综合活动课程恰好具有这种功能,它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平台。从“依法治国”到“以德治国”,我们逐渐意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此次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闪光点。此次新课程改革,鲜有经验可循,在综合考虑了学校和本地区的各方面的情况后,我们初步开发出了一个把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融合起来,并把德育渗透其中的系列校本课程。以下是我校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的初步体会。

一、在社区服务课中渗透德育

社会公益性活动是一种直接服务于社会的活动,也是处理自我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手段。让学生在助人中体验服务的快乐,在奉献中培养无私的精神。从中不仅使学生获得了人生意义的感悟,而且这种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的活动更有利于老师引导学生说、学、做合一,知行统一,对以往说与做两张皮的现象,具有特殊的修正作用。在这个教育平台中,老师没有过多的条条框框,没有过多的要求,而是将教育目标隐含起来,让学生自己在活动中去感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学生参加这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了解了社会,在活动中理解了社会福利事业,献爱心活动对每个人的意义,这正是爱国爱家爱人的具体体现,真正使学生们感到公益活动首先要从自己做起,这样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律性和社会责任感。

二、在校园公益课中渗透德育

针对当前一部分学生自立自理能力较差,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和艰苦磨炼的情况,加强学生的自我服务性教育,如料理自己的生活,保持环境整洁卫生的劳动是非常必要的。在学校包括值日,保持教室、校园的整洁,布置教室,改善学校环境和教学生活条件,绿化、美化校园等,这类的自我服务性、自立自理性劳动,不单单是为自己服务,包括为自己所在的集体服务,为所居住的社区服务,为国家服务。这类劳动,能使学生深刻体会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有责任关心家里的一切事情,学会当家作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问题自己来解决。从而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并养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孝敬父母、关爱他人,继而关心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勇于承担重任的优良品德。许多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责任心不强,义务感较弱,生活能力很差,有的甚至无法适应社会,又谈何成为栋梁之才。所以,为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创建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学校开设了校园公益劳动课。为了科学而又周密的安排组织好校园公益劳动课,年级组负责组织,班主任具体布置,广大学生负责实施,学生会督促检查、考评,最后按学分评出成绩,并存入学籍档案。劳动中,将卫生管区分成若干区域,每项任务都有具体要求,承包到人。承包工作基本鼓励学生自告奋勇以便于发挥特长。由于任务重,难度大,劳动前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动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劳动中,班主任老师要亲自动手教学生怎么干,并向学生讲解劳动要领,注意事项。通过校园公益劳动课,使卫生管区面貌焕然一新,管区内到处干净整洁,窗明几净,台阶楼梯一尘不染,同学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劳动观念有了很大的增强。校园公益劳动课的开设、实施,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将综合实践活动课落在了实处,对养成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培养热爱劳动的观念,珍惜劳动成果,铸造强建体魄,树立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审美观都大有益处。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团结互助、热爱校园、保护公物、对社会的责任心、义务感等。但它不是说说讲讲就能养成,只有在一定的环境中,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学生才能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个人品性。校园公益劳动课的开设,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条件。许多同学在课后总结中表示,是劳动教育了我们,使我们认识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以后我们要自觉爱护我们美丽的校园,其实这也是在保护我们自己的劳动成果,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由此可见,劳动不光增强了学生劳动意识,还培养了学生爱校护校的习惯和强烈的责任心和义务感,加强了德育的实效性。

三、在多学科综合考察课中渗透德育

在考察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加深对各学科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探索、创新、实践能力,树立忧患意识和吃苦精神的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人和自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多学科综合考察活动,在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意志品质等方面是有效的。科学考察过程真正把每一位同学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结合在一起,将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团结友爱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体验与感悟在这一过程中真正地融合起来了,这是单一的课堂教学远不能达到的。同学们真正体验到接受教育绝不仅仅是知识的记忆,定律、定理的套用,而是在此基础上寻求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自己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为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的满足及幸福、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四、在研究性学习课中渗透德育

在一年多的研究性学习中,我们鼓励学生自己选择研究课题和指导教师,并且打破了行政班的限制,同一研究方向的学生集中在一个班级由专门的教师进行培训、辅导。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发挥了很大的主观能动性,也取得了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学生不仅掌握了大量的信息,而且在此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的吃苦精神,增强了学生的礼貌意识,野外生存能力等,这是单纯的德育很难做到的。在这一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学生学会了同陌生人打交道。过去,学生的生活圈子比较狭窄,除了学校,就是家庭。研究性学习活动为学生的社会交往提供了机会。学生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通过合作,小组成员之间逐渐增进了解,使他们敞开心扉,坦诚地面对自己或别人的优缺点,从而使彼此的交往更加深人,养成了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培养了学生关心国家命运、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关注社会需要的意识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培养了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需要、科技进步、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加强德育的针对性。

五、在学生自主性管理课中渗透德育

为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在班级的管理中让学生自主管理,在充分发挥班主任主导作用的同时,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想象的余地,使学生主动、独立地发展。要实现学生自我管理,提高他们的能力,就是要给学生一个实践的舞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养成独立思考,乐于求新、求异的精神,逐步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实行年级学生干部、班级班长轮流制,年级学生干部、班长人选定期在年级、班内的竞聘中由全体同学确定,不能连任,委员由学生干部、班长自主选择,每届干部要根据实际,建立一套学生自查自纠、督促检查的自主管理的监督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学生自主管理能真正落到实处。学生的自主管理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级长、班主任应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和培训,并在工作上给学生指点和帮助,使年级、班级的管理工作做得更好,不偏离正确轨道。在年级、班级管理中,让学生自己去主动地安排计划,选择方法,勇敢地面对困难,承担责任和义务,同时让更多的学生在集体中承担责任、服务于集体,这不仅能增强学生集体意识和班级的凝集力,而且能使学生获得年级、班级管理主人的积极体验,从而激发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并从管理者的角色中学会管理他人,学会自我管理,学生主体意识的提高,自主管理、自我教育制度的完善,使年级、班级的管理工作不再是级长、班主任一个人的事,而成为班级中每一个成员的责任,而教育也不再是外在的,强加于学生的,而成为一个自我教育的自觉过程。年级、班级的管理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班主任的工作负担得以减轻,工作效率得到提高,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使德育目标落在实处。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 篇5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课的特点是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自主性。综合活动实践课不是老师教给你知识而是做中学。

本学期我积极参加国培学习和校本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在教研中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开展听课、评课活动,使我在教学中得到很多启发。

一、真正实现小组合作、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合作伙伴组成合作小组,并让他们在小组内选择最想研究的子课题,在小组成员分配工作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自己在小组里承担的任务,给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了空间,这样做,使每个小组成员之间有了惺惺相惜的感觉,团队精神大大增强,为活动的开始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活动中让学生自己甑别,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给学生较多的选择余地,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做到有所感受,有所发现。并引导他们在完成分内工作的前提下也去帮助别人、协助别人开展调查研究,使学生在活动中不再是坐享其成,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也逐步学会评价,学会求同,学会补充,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可谓“收获尽在过程中。”

二、注重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用多种方式搜集资料的能力。在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的出发点是让学生走进生活、切实地进行调查研究,强调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孩子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求助、与别人的讨论等把问题解决,这样的探究对孩子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这一次实践活动孩子们确实在实践能力上有所突破。我们欣喜的看到孩子们正在他们自己的研究中变得胆子大了,勇气足了,善于思考了,学会了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反思 篇6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丰富广泛的课程资源为内容源泉,以“主题”为内容呈现形式,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实施途径和方式。在其实施过程中,主题的开发与设计非常关键。主题的开发和设计必须具有开放性、整合性、地方性、实践性、生成性等特征。

1、首先,必须确立一个较为开放的符合当地地方特色的主题。主题必须与学生生活和南京当地现实社会生活密切联系,从人口、能源、生态、环保、交通、城建、消费、文化、教育等方面选择。主题必须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促进学生情感体验与生存体验的获得与增进,有助于学生人格、个性的全面、协调发展,有助于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性、主体性。主题内容开展应有利于学生亲历亲为,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和实践,切实保证让学生走向社会,走进生活,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等操作实践性活动和“想象”、“反思”、“体验”等情感体验性活动中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乐趣,培养和训练研究技能,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生成性。课题研究不是完全预定的、不可更改的,“主题”不是现成的结论,而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主题内容可以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充实,可以超越现成主题去不断生成新的主题,开辟新的活动探究领域。

4、指导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经验,考虑课题实施的可行性,以确保主题活动顺利、有效而安全地开展。应考虑课题实施的条件,要充分利用或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行动,共同实施,以达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教师还应当指导学生为解决问题而采用各种手段和形式从各种渠道和环境搜集、整理、研究信息。

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反思 篇7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动漫专业,教学反思

吉林省通化市青少年宫是通化市直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基地,顺应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开展各种专业的实践活动。动漫专业自创立以来,一切运转正常,受到学生欢迎,学校、家长、社会认可。在动漫实践课堂上,学生了解动漫的基本知识,掌握制作的基本技巧,通过学习使用电子手绘板、压感笔,绘制自己喜欢的动漫形象,完成简单的动漫作品,充分体验创作与创新的乐趣。为更好地发展动漫专业,我们经常听课评课,交流研讨,想方设法地开展好教学工作,主要反思如下。

一、在教学组织方面

1. 为积累经验,完善教学,动漫专业积累完成三个记录本: 《动漫专业教师随笔》《动漫专业学生随笔》《动漫教室维护记录》。

第一本《动漫专业教师随笔》在第一时间里真实地记录了动漫专业教育教学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怎样解决的,教学过程反思,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进,教学设计及班级管理方面的设想及执行情况,点滴积累真实验证了动漫专业的发展轨迹,为今后的教学发展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为新到专业的教师更快适应动漫教学提供了参考依据和经验积累。

第二本《动漫专业学生随笔》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记录的真实感受,实践体验和完善建议。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学生的反馈和意愿,有的放矢地为今后教学的细节完善提供参考借鉴,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结合实际情况来调整教学,让动漫教学更加符合当今学生的实践需求。翻看学生随笔,看到学生的进步和对动漫的热爱,让我们教师倍感欣慰,我们力求让每个同学都有一次难忘的实践之旅。

第三本《动漫教室维护记录》,准确记录了各项设施设备的使用情况和管理情况,维修和维护情况,课堂教学中常见问题的出现和应急处理办法,实践课上常见故障的排除,为将来顺利的开展教学,积累了很多实际经验,也为避免出现类似情况提供良好的解决办法。

2. 为学生更加牢固的记忆所学知识,我们制作了知识点提示卡,学生可以按照提示卡内容独立操作,教师对所教知识一目了然。

3. 一整年每批学生都签订设备使用责任书,对号对名检查,确保设备的数量和质量,物品使用实行责任追究制。

二、在教学方法方面

现今的动漫艺术无论是在内涵上还是技术手段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创造力的培养尤为突出,因而必须建立崭新的培养目标、教学理念、教学结构和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专业内容和评价体系,从而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在动漫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改进了如下教学:

1. 通过实例教学,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分层解决能力

在上课前准备一些漂亮的动漫实例,实例中包括课堂教学要点,让学生先欣赏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带着学生分析实例,把动漫效果进行分解,变成学生熟悉且易于掌握的一些“小”动漫效果,然后教师再逐一对这些“小”效果进行详细的操作讲解,这样一来学生的思路就清晰了,操作起来也比较容易。

对于到青少年宫动漫实践室参加实践活动的学生来说,他们有一些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但对于FLASH大都第一次接触,也从没用过手绘板和压感笔,因此学会使用工具和软件是首要条件。但教学的重点并不在操作技巧上,而是动漫效果分析上,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只要学生学会了如何分析动漫效果,那么不管他今后遇到什么样的动漫,都可以通过分析后,把看上去复杂的动漫简单化并且制作出来。

学生在学习一个具体动漫效果的过程中,不仅对新知识点印象深刻,还可以通过复习以前的知识,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科知识更加系统化。

在掌握制作动漫基本技巧和分析实例的基础上,为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教学过程会带上拓展部分。拓展部分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不可轻视,对于操作性很强的动漫实践,就更不能缺少这一环节。动漫制作中拓展的要求及实例设置必须要恰当,比如讲解引导层的使用时,在学生掌握了引导线是一条两端开放的不规则线条以后,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个拓展问题: 如果要做一个地月系运动效果的话,该怎么做引导线? 这时学生肯定说,画个空心椭圆就行了! 可实际学生在亲自做了之后就会发现另一个疑问,引导线可不可以是封闭的曲线? 这样学生就会在教师创设的环境中依靠自己发现问题,并且想办法在实践中找寻方法来解决问题,培养创造能力。

2. 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创造能力的主要内容

只有在思维上先有创造性,才能谈及在能力上有创造性。在教学中,应坚持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引导,同时注意思维方式的迁移,培养创造性思维。

教学过程采用阶段式,每阶段运用不同的主题教学法,培养创造能力。主题教学法不同于传统教学中过于注重结果的教学模式,而是更多的强调主题研究的过程。教师在每个教学阶段给出一个主题,由学生自行搜集整理资料,研究分析,讨论问题,动手实践,完成主题。学生在完成主题的过程中一般会经历四个阶段: 想象寻找、分析、绘制。学生首先要通过观察、联想、回忆等确定主题完成的内容。通过寻找一个切入点来搜集资料,将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分类。通过资料的分析,讨论并解决遇到的问题,通过动手实践,绘制完成主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积极主动的。而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的不止是引导作用,更多的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向不同的个体方向发展,体现个人鲜明的个性,从而创作出不同形式的作品。

适时的阶段性小结,一方面,是对学生阶段性成绩的肯定,学生知道自己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可以让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走得更远; 另一方面,从教师的角度了解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从而更好地制定下一阶段性目标。

3. 通过学生反馈,不断修正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培养创造力

在动漫制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好奇心会驱使他们去做一些老师没谈及的东西,这些东西可能是疑问,也可能是一些特殊操作,甚至于是老师都还没注意到的。如果老师能看到学生的这些发现,这对教学是很有帮助的。人们都知道一个道理: 达到同一个目标可以有不同的途径和方法,可是你知道的方法就一定是最便捷的方法吗? 这可不一定!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就有可能发现你意想不到的东西。因此,多听听学生的,会启发我们的思维,开阔我们的思维空间。鼓励和肯定学生的发现,不断修正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能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动漫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动漫技术,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创造能力,做出源于自己内心的、漂亮的、美好的作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德育价值浅探 篇8

一、丰富学生经验,促进知行合一

作为一门经验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特价值集中体现在学生经验和体验的获得上。如果说学科课程是建立在系统的科学知识体系基础之上,使学生获得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的话,那么,综合实践活课程动则是试图在开放的空间中,以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主题,以学生亲历体验和自主实践为主要方式,引导学生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在这种开放的情境之中,由于学生的认识时刻伴随着他们自己鲜活的体验和感悟,所获得的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整体认识自然就更为丰富了。

传统德育的一个弊端就是,片面强调道德知识的传授,割裂了德育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知行脱节。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丰富学生经验的价值指向。它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需要,让学生通过生活体验来理解社会道德要求,因而具有独特的德育价值。

例如,在“寻找奥运冠军成长的故事”的主题活动中,广州番禺区榄核镇的中小学生围绕荣获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重冠军陈燮霞成长的案例,开展了“学习冠军陈燮霞姐姐”的讨论活动。同学们畅所欲言,场面热闹非凡。有人提出学习陈燮霞姐姐训练时吃苦耐劳的品格,也有人提出学习她坚持上进、不甘人后的精神等。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来到了榄核镇大坳村,看到了奥运冠军简朴、整洁的家,采访了陈燮霞姐姐的家人。这样的亲身经历,让孩子们对奥运冠军的过人品质有了更深的认识。回到学校后,孩子们学习更刻苦了,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要求更高了,进步也更快了。实践证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德育生活化的价值取向,有助于学生将习得的“知”逐渐内化,并进一步外化为“行”,实现道德教育的知行合一。

二、转变学习方式,实现学以致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了单一的课堂知识教学,强调直接经验学习与间接经验学习相结合,书本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有效途径。与以知识信息接受为主的学习活动不同,综合实践活动大量采用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参与、社区服务以及劳动和技术教育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道德教育停留在书本知识和教师的口头传授上,学生缺乏实践和体验,社会价值难以巩固、内化,德育成效不大。笔者曾经对两所农村学校学生对班会课的“满意度”进行过调查,结果,评价优秀的只有20%,良好的占35%,一般的占40%,不满意的占5%。究其原因,是学生认为教师训导式的空洞说教,缺乏新意,气氛沉闷枯燥。

针对这种现状,我们提出了“德育活动化、活动主题化、主题课程化、课程问题化”的德育改革思路,搭建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活动教育平台。例如:在“寻找家乡名人冼星海的足迹”“咸水歌文化”“甘蔗的种植研究”“醒狮文化的开发与研究”等课题研究中,学校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调查、挖掘、识别、记录、对比、归纳等实践活动,让他们体味真实、索源求本、自我感悟。比起枯燥乏味的说教,这样的学习方式显然更有感染力,教育效果更好。

三、拓展教育途径,激励师生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彻底颠覆了陈旧的授受模式,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使学生主动、愉快地获得知识,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学生才是主导者,对整个活动有绝对的话语权。身心的解放激发了孩子的活动热情,他们以个人或团队为中心,有效推动了活动的进行。可见,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促进了教师教学理论的多元化实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推动了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从而不断提升育人水平;另一方面,对学生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有效地培养其探究精神,发展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这样,师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便可以相互激励、共同进步。

实践证明,通过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效能,校园活动丰富了,课堂教学活跃了;教师的观念更新了,视野拓宽了,能力增强了;学生兴趣浓起来了,学习效果好起来了;师生关系也更和谐了。

综上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基于学生直接经验,紧密联系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由学生自主探索、亲身经历,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这与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体验性教育”“生活化教育”和“人本化教育”殊途同归。

(作者单位:广州市番禺区榄核教育指导中心

广东广州511480)

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反思 篇9

综合实践是学生的实践,是学生的活动,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突出学生主体,即突出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积极性;突出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实施过程的有效指导。一学期来,我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能够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

本学期来,我能够根据教研中心和学校的课题组计划,确定好课题《遨游汉字王国》、《以书为友》、《趣味百家姓》进行研究,活动中,能够发挥学生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到湖南省体工大队参观,向运动员了解相关的信息,并做到有研究,有交流,有记录;在活动子课题提出后,到活动方案的制定,再到活动的实施,及活动的总结、交流与评价,都能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教师有效的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适当的指导、引导。

二、加强教师的有效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它要求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而教师在学生的活动中始终起着指导作用。综合实践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做”出来的,因而,在本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特别注重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我们强调了它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在活动中,我在班级中建立了一个“导师制”。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在于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过程。这个制度就是要求教师要指导一个或多个小组活动。比如:在《趣味百家姓》这个大主题下,当学生还不知道确定什么子课题时,教师的“导”就显得很重要。这个时候,教师就要通过交流,了解学生的共同兴趣,根据他们的兴趣点,帮助其确立研究的对象,然后指导并帮助他们确立研究点,让自己成为学生活动中的“帮助者”。

三、注重学生的合作

综合实践活动与我们的学科教学相比,更注重学生的探究、合作。班级里的50多个学生并不是人人都乐意合作,人人都乐意接受其他同学,而且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每一个小组成员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也有大有小。作为教师,我深深地意识到乐意合作、善于合作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因此,这学期我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小组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作用,如何与组内其他同学进行合作探究。

如:进行“研究家乡美食”这一活动时,学生自由分组,合作研究子课题。活动中,学生充分发挥内在潜力,自己查找资料、采访、写感想、排节目、设计制作展牌、动手绘制手抄报。学生在合作中各尽所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树立了自信,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朝气。如:进行《遨游汉字王国》系列活动时,既有各自完成的项目,又有合作完成的项目。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自己的风筝经过试飞,若失败的再看看别人的风筝,或寻求别人的帮助,到最后,获得成功的都是凝聚小组成员心血的风筝。活动结束时,设置了“合作奖”,鼓励学生的进步与成功。再如:研究“趣话端午”主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做调查问卷,有专门调查同学的,了解小学生对端午节的熟悉情况;有向父母或长辈调查的„„然后把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得出结论。学生在调查了解中明白端午节的来历、风俗、意义等,也懂得了如何保护我们的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0

一、教学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的资源在不断减少,我国每年在冬季和夏季都会出现大面积的电力紧张状况,在最近的新闻和网络中,最流行的词语就是“节约型社会”。如今我们国家正在开展的建设 “资源节约型社会”有着极其深远的目的和意义。而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建设 “节约型社会”,更多的是建设“节约型学校”。这就要求我们从每个人自己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比如说: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用纸、节约用笔、节约用墨、节约粮食等等,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到节约。这样不仅能使我们从小养成一个好的生活习惯,而且还能给国家节约大量的资源。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模拟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创新想象,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

2.通过调查,了解家庭用水用电的情况。查找相关资料,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对比,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对生活实际的分析,认识到节能的重要性,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携手共创美好家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4.引导学生尝试收集资料,讨论学习等活动,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互助合作的习惯与能力。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联系实际,体验活动。

(三)汇总数据,分析比较。

1、导入。

2、小组合作填写汇总表,统计整理数据。

3、反馈。

(四)计算分析,感受电浪费的巨大。

1、由学校的水电费导入。

2、学校日光灯耗电的计算。

3、学生汇报。

4、对比信息。

5、小结。

(五)交流节约用电的方法。

1、小组交流。

2、汇报。

3、师小结。

(六)设计口号,宣传环保。

四、活动记录

我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电。有了电,机器可以转动,能织布,能灌溉;有了电,电灯会亮,收音机会响,电视机屏幕能出现图像;有了电,就能通电话、发电报„„电的用处这么大,那你知道电是从哪儿来的吗?

你们知道一度电的作用吗?一度电的需求越来越大。尽管电力工业发展很快,发电量大幅度增长,还是赶不下需要。那怎么来解决这处问题呢?一方面电业工人日夜历战,多发电多供电,另一方面要大力节约有用电。

同学们该怎样节约用电呢?首先要养成人走关灯的好习惯,不论是学校的还是家里的电灯,不用就要随手关掉。另一方面还要注意用电安全:不要摇晃电线杆和电线;不要在高压线旁放风筝;不要朝电线上乱扔东西;不要拾掉下来的电线;不要用湿手去摸电器等。不然就可能造成重事故,浪费大量电力,还会有生命危险。

节约用电,人人有责。那么我们又应该怎样来节约用电呢?如:一家人看的是同一个频道,便可以一起看。夏天家里做到能不开空调的就不开空调,同一间房子尽量少开灯,而且做到人走关灯,人来则开。除自己做到外,平常还要向父母亲宣传节约用电的意义,使全家、全社会都做到节约用电,特别是晚上7点到9点这时是用电高峰,尽量减少用电,我们可以把节约下来的每一度支援工厂生产更多的产品。就让我们从我做起,从小做起,主动宣传节约用电的好处,使节约用电家喻户晓,使人人养成节约用电的良好习惯,让每一度电都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到处充满情趣。

同学讨论节约用电的方法

1.电热水器

温度尽量控制在适度。冬天高一些,夏天可以调节低一些。这样可以省电。我夏天调节在42度就够洗澡了(也许还可以再低一些?)。冬天52度左右,来客人多了就再调节高一些。

2.电蚊香器早上记得将电蚊香器的电源开关切掉。长期通电,也许电不是浪费很多,但是没日没夜地插着,电蚊香器的寿命至少减低一半。本来可以用三年的,你家的可能一年半就得买新的了。

3.电脑在不使用的时候就关掉。或者至少可以关掉显示器。银子够的话,买一个液晶的,可以节约不少电。

4.洗衣机家中洗衣机其实也是一个用电大户。仅次于空调。今年安装新电表后我记录了一下,洗衣机所耗费的电让我大吃一惊。

夏天的衣服不是很脏的,我尽量手洗。而且夏天衣服比较薄,如果分成外衣、内衣、真丝的,寥寥几件衣服,就要分三次洗衣机洗,还不如手洗来得干脆,而且可以顺便在卫生间里玩会儿水,哗啦啦估计也就半小时就可以把当天的衣服洗了,不仅省电且比较省水。

5.电灯一直说节能灯可以更省电。但是这个我做不到。因为总觉得现在市场上卖的节能灯一来贵,二来寿命根本达不到他们所吹嘘的那么几倍于白炽灯的小时数,也许还是质量问题。

节约用电口号

1.随手关灯很容易,积少成多省电力。

2.节能解危机,地球有转机。

3.若要电费缴得少,节约用电要做好。

4.购买电器要记牢,用电效率第一条。

5.选购电器有方法,节能标章真正好。

6.节约能源保护资源,源源不绝。

五、课后反思

本课采用主题讨论,比较、模拟教学法进行教学,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共同营造了一个和谐、平等充满乐趣的情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空间里,积极投入了、主动合作探究。整个课堂活动中,学生手脑并用,身心真正“活动”了起来。全课采用讨论,计算,比较的方法。

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反思 篇11

【关键词】综合实践 渗透 德育教育

“先成人,后成才”,这是我国义务教育的优良理念,我们是教书育人的人,虽然我们不能决定学生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我们能够引导、影响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要当好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教书育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才是关键。

与传统的理论教学不同,综合实践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觉参与各类活动的方式锻炼自己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丰富多彩,如: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等,为学生的能力培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样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性、灵活性也为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机会。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一些体会。

一、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古国,讲究“礼仪廉耻、道德品质”自古以来都是我国继承的文化传统。根据我国传统道德的深刻内涵分析,综合实践活动中可以渗透如下的一些德育教育内容:

1.民族精神教育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56个民族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团结合作,共同促进了社会各项事业的稳定发展。德育教育中的民族精神是重点教育内容,该精神的核心思想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培育和弘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我国民族长盛不衰、永久发展的精髓。如:“飘香粽子”这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恰巧是在端午节左右,这时在活动中由粽子引出了屈原,从而让学生去了解粽子与屈原的故事,从中让学生体会到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每个学生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这也是决定学生个人价值能否实现的主要因素。为此,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应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了个人的理想信念而努力奋斗,在从事社会实践中实现个人价值。对于这方面的德育内容,可以试着开展一些如“我的四十岁名片”、“人生规划”、“品味红色经典”等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树立理想,坚定信念,开拓美好未来。

3.道德品质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其包括: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教育;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珍爱生命及远离毒品教育;保护环境及热爱自然教育等等。如今,道德品质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公民的主要指标,道德品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将道德品质作为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学校教育的必然要求。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这方面的教育亦是重要的。其实在实际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或多或少的都有着这发面的教育。如在主题教育之馆室参观活动中,通过禁毒教育馆、环保教育馆的参观活动,可以让学生对禁毒、环保有一个更好、更深的认识和了解,体会到要珍爱生命、保护自然。又如“走进社区”活动。通过参加这一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们认识社区、了解社区、热爱社区,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脏,人人为社区环境做出贡献的优秀品质。

4.遵纪守法教育

“依法治国”是我国坚持的国策,只有借助法律约束才能保证人民的安居乐业,才能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需考虑到对学生实施遵纪守法教育,培养学生“知法、守法、懂法”的道德品质,如:法律基础知识教育、职业纪律和岗位规范教育、参观交通安全教育馆、法制教育馆等等。

5.心理健康教育

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也增强了学生抵制人生失败、挫折的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期间可以结合具体活动项目锻炼学生的心理,如:参观青春教育馆;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教育;心理咨询、辅导和援助,逐渐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二.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形式丰富多样,教师在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时需多方考虑,采用一定的方法和途径,对德育教育过程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让德育教育更好地融入到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为学生的实践学习添加更多的乐趣。在实际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到底怎样渗透德育教育,你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

1.依据内容渗透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整体性等特色,它的这些特色使得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灵活多样。不同的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渗透不同的德育内容。

(1)一对一渗透,即一个综合实践活动渗透进一个德育内容。如:为了培养和加强学生“知法、守法、懂法”的道德品质,在“模拟法庭”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中,不管是法制视频的观看,学生的交流,还是模拟法庭的演练,始终将遵纪守法教育贯穿始终,让法制教育渗透进活动的整个过程中。

(2)一对多渗透,即一个综合实践活动渗透进多个德育内容。如:在“丝网花制作”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中,我将环保的理念和感恩教育渗透进了活动中。通过丝网花材料的介绍和具体制作可以清晰的让学生体会到“变废为宝”的神奇,将环保的理念植入学生心中。同时,在活动结束前我提议可以将做好的丝网花作品送给自己的妈妈或其他长辈,点燃学生的感恩之心。

(3)多对一渗透,即多个综合实践活动渗透进同一个德育内容。如:在“创意制作(收纳袋)”的活动中,我让学生分小组活动,充分利用男女生的特长相互协助、合作,男生可以负责木工框架的部分,女生可以负责布袋的部分,利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制作出更为精美、完善的收纳袋。从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又如:在“农家菜肴的烹制”这一活动中,在统一的指挥与协调下,8人一组,学生各自发挥所长,合作做出一端美味的饭菜。这也是使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得到锻炼和提高。

2.依据活动环节渗透

对于综合实践活动来说,活动时间的长短和其他学科教学不太一样,相对来说持续时间较长。对于某一具体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可以分好几个活动环节来进行。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时,也可依据活动环节来渗透。你可以在活动总结评价的时候渗透一下,如在“农业劳动之桔子采摘”活动中,在最后的点评环节中,可以试着让学生将采来的桔子留着带回家分给自己的父母吃,让学生为“感恩”行动一次。又如在“笔筒制作”的最后点评环节中,评价一下学生使用木料的情况,让他们明白要节约用料,要随时注意环保。你也可以在活动前渗透一下,如在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中,有好多要对馆室进行参观,那在馆室参观前,可以先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让他们明白有序参观,爱护公物的重要性。当然,你亦可将某一德育教育贯穿整个活动环节。不管在哪一环节渗透德育教育,只要能将我们希望学生明白的植入学生的脑中,住进学生的心中,在一次次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有所悟,有所得,早成人。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接触社会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是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最佳选择。考虑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多方培养学生,教师在制定实践活动教学计划时应融入德育知识,在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不断培养学生的道德涵养,提升他们在思想道德、人文品质等方面的修养,促进学生早日成人成才。

【参考文献】

[1] 胡新宇. 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必要性研究.

[2] 夏雨青. 德育教育是实践活动教学不可缺少的元素.

[3] 王晓亮. 初中实践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反思 篇12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流行于西方的重要社会思潮之一, 其中, 以罗杰斯和马斯洛心理学思想最为出名。他们重视人的基本思想和感情的研究, 重点回答了人如何选择和决定自己的人生以及如何使自己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等一些基本的问题。与此相应,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也有悠久的发展历史, 最早可以追述到卢梭的自然主义和杜威“以儿童为中心”的进步主义教育主张。现代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受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很大, 卡尔·罗杰斯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杰出代表。他提出了完善的人的概念。罗杰斯对人性的乐观态度以及对个体可以挖掘潜能和获得幸福的观点为了解人性提供了新的视角。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由三方面构成:

1.1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学生观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前提是承认人的价值。教育者首先要树立教中有人、为人而教因人施教的理念, 它期待学生个人能成为教育的中心, 必须为其负责。人本主义教育认为应当“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具有他或她自己的感情的独特的人看待。而不是作为授予某些东西的物体”。

1.2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教师观

人本主义教育认为,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协助者和学习伙伴。认为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创设一种适宜的学习环境, 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中, 教师主要扮演的是一个促进者的角色, 他与学生之间建立的是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隐性地指导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1.3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教育目的观

人本主义教育家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出发, 提出了人本主义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形成人的个性, 帮助学生认识到他们是独特的人类存在, 并最终帮助学生发挥自身的潜能。为了达到这一教育目标, 人本主义教育家认为, 要以学生在教学情境中的自我感知基础, 适当应用外部力量, 最终帮助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 使其成为一个具有自我选择和判断能力的人, 成为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

2 学校德育中人本主义教育的意义

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 人本主义教育中对人性持乐观和发展的观点可以用来改进学校德育。它强调强调人的自主性, 主张把人的尊严和自由放在核心位置;强调尊重学生, 承认每个学生都是必须尊重的独特个体;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强调学生参与教育的决策过程, 允许学生拥有更多自主学习的自由;强调学会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教师要做学习的促进者等等。这些观念已经作为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原则被普遍认可并在学校德育实践中体现。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下的学校德育在师生关系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进行, 更有利于德育的开展。

人本主义教育中的“以学生为中心”和“非指导性”教学思想对西方德育的改革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我们也从中得到了许多启发:德育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重视人的作用, 以学生为本;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质, 正确看待和评价学生;教师要把自己看成是和学生平等的人, 公正地接受每个学生, 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 确立发展的目标并加以积极的引导;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我发展, 主动配合德育工作者的工作, 从而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3 学校德育实践中对人本主义教育的反思

人本主义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无疑对当今教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然而, 任何一种思想或认识仅仅代表了人们关注教育的某一视角, 受人们价值观、生活方式及所处背景的不同, 必然会有其局限性。特别是在学校德育中, 如果过分推崇“非指导性”的德育, 可能使现代德育改革走得太远;同时, 我们还不能确保学生可以完全有能力选择和决定道德价值的目标和方向。因此, 要辨证看待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 在德育的创新和改革的过程中, 要更加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和发展空间, 同时也要进行积极的引导。为此, 我们要澄清几种错误的认识:

3.1 过度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 教育者一切听命学生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为我们提供的是一些基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原则, 它并非包罗万象, 完美无缺。人本主义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并不是要一切听命于学生。然而, 在德育改革的过程中, 一些人认为, 既然倡导以人为本, 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就应当以学生要求教不教、教什么为前提和标准。针对当前中学生学业负担重的实际, 一部分家长和教师认为, 应减少乃至取消德育课。同时, 在大学生中也喊出了反对的呼声, 他们认为自己具有了基本的政治知识和道德素养, 已经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上述认识是对人本主义的过度推崇。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看, 德育是维护社会正常发展的需要;从个人方面看, 它是一个人融入社会并求得发展的需要。因此, 德育不仅是社会的要求, 也是个人发展的需要。针对当前德育面临的一些问题, 我们既要坚持以人为本, 不断推进德育改革创新, 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要求又不能削弱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发挥好二者的能动性, 才能真正搞好德育工作。

3.2 过分强调人的自然性, 忽视人的社会性

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有过分强调人的自然性, 忽视人的社会性的特点, 这是不应该为我们所取的。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 更重要的是社会存在物。人的社会性体现并制约着人的自然性。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的人们必须遵循社会的基本规则和规范。学生要适应社会发展并在其中实现自我价值, 就必须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 这就要求他们具有基本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 掌握基本的社会规范和准则。德育能够使青少年更好地实现社会化。但是, 在实施人本主义的德育改革过程中, 一些人过分地强调人的自然性, 忽视人的社会性, 认为学校教育用不着花大力气去抓德育, 学生的发展应该完全由其天性使然, 不要人为地灌输思想政治知识和道德规范。这种认识显然是不正确的。德育不仅不会妨碍学生的发展, 反而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是为实践所证明了的。

3.3 实行多元化自由式德育

西方资本主义的学校德育与我们的学校德育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他们的一些原则并不适合我们的教育实际。比如, 人本主义教育坚决反对德育的一元指导思想和灌输的教育方法。我们在借鉴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时候, 一定要结合我们的教育实际对它加以扬弃。不得不指出的是, 每一个社会和时代都有相对稳定的德育指导思想和德育内容, 这是不能想当然地自由选择的。然而, 在倡导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德育改革过程中, 一些人提出让各种思想道德体系自由竞争, 让学生自由选择的主张。我们说, 这是不适合学生特点和学校德育发展实际的, 也是不为社会所允许的。俗话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只有具备社会发展所要求的科学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 才能在社会的发展之中实现自我价值, 实现人生理想。但是, 学校德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方法和手段上不断创新, 才能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总之, 学校德育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 把德育的着眼点放在学生的健康和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 既服务学生, 也服务社会。这需要各级教育机构和德育工作者的参与, 也有待于教育体制和观念的更彻底的改革, 有待于各种社会条件的进一步成熟。

摘要:人本主义教育在学校德育实践中具有积极地意义。然而在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解上存在片面性。本文分析了人本主义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继而提出了学校德育实践中对人本主义教育的几种错误认识并加以澄清, 以便正确把握其在学校德育中的适用度, 减少实践的盲目性。

关键词:学校德育,人本主义教育,反思

参考文献

[1]田建国.以人为本与道德教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

上一篇:叶圣陶杯作文大赛课件下一篇:诗经:振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