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德育功能

2024-08-22

音乐的德育功能(共12篇)

音乐的德育功能 篇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邓小平同志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远见卓识,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殷切期望。在新的时期,我们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化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复合型人才。

一、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意义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准则,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她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法纪教育和个性心理教育等,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鲜明的音乐形象生动地反映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感情,任何思想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情感的基础,只能成为空洞的说教,而音乐教育正是可以为德育培养良好的情感基础,在品德教育的顺利实施中充当着良好的中介作用。音乐教育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给予人的教育就是寓于情感之中、趣味之中和娱乐之中,潜移默化地使人在情操上受到陶冶,心灵上受到启迪,道德上得到提升。音乐自身的艺术魅力会给人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示人以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品德。它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因此,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音乐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怀,帮助学生树立理想、陶冶情操,学会感恩,而且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

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音乐的德育功能,“音乐辅德”的教育理念在我国源远流长,传统深厚。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非常重视乐教,他将音乐看作是一种无以伦比的教育手段,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在他的课表中——礼、乐、射、御、书、数,音乐被列为第二位,这更说明了孔子对音乐的德育功能的重视。我国的著名音乐教育家贺渌汀也说过:“一个人有了一定的音乐修养,就会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音乐与德育从古至今一直都是密不可分的,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道德教育手段。

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是爱国主义教育,它不是仅仅以歌唱而歌唱,而是以优美的旋律和具有政治色彩的歌词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因此,音乐教学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强化品德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和道德修养。

二、把握教材内容,潜移默化的感受爱国主义教育

音乐教材中,有不少作品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很多歌曲以鲜明的曲调,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明了的歌词内容来表情达意,它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歌词去引导学生认识人生,学会做人。一堂好的音乐课,不仅只是教会学生唱一首歌,而是教会学生学会欣赏这首歌优雅的旋律和跌宕起伏的词韵,使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在高一《音乐鉴赏》“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这一节里,我们可以把介绍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作为一个引子,讲述聂耳、冼星海是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情况下,为挽救民族的危亡,唤醒民众奋起反抗,驱逐日寇,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创作了威武激昂,气势磅礴的《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并使用多媒体手段,借助影像资料让学生充分感受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伟大的抗日战争的历史现实,使学生在乐曲中感受到歌曲的形象和意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心里就会有一种同仇敌忾,振兴中华的“感慨”,而这种“感慨”就是音乐教育所达到的目的。

音乐教材的思想教育内容非常广泛,教师要把美育和德育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既能享受美的旋律,又能从乐曲中获得思想教育。在高一年级《音乐鉴赏》“高山流水志家国”这一节中,古曲《流水》通过对山泉、小溪、江河、湖海的描绘,抒发了对大自壮丽山河的赞颂,隐喻开阔的胸襟和百折不回的精神。在乐曲中让学生了解古典音乐所具有的曲风文雅、意境高远和蕴含丰富的历史审美意识高尚品德。

三、注重在校园文化艺术氛围中陶冶情操

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无处不在。教师除了音乐课堂教学以外,还可以利用其他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学校组织“红歌”比赛,积极向上的励志歌曲将校园的文化气氛推向一个更新的层次,唱响和谐校园。还可以举行校园集体舞大赛,让同学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舞动青春,增进同学们之间友谊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有计划有选择地播放一些激昂向上、充满活力的优秀歌曲,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还可以利用橱窗、板报、、课外兴趣活动等形式,向学生推荐音乐家作品及音乐家名言小故事等。特别是音乐家名言的适时引用,可以帮助学生正确树立自信心和决心,形成对社会、对人生的正确认识。

音乐所具有的德育功能是异常独特的,这种本质是直接的思想教育方式所不能替代的。它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培养健康的思想道德观念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把目光放远一些,把音乐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联系起来,告别以往单调的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模式,以有声有色的教育方式而代之,使受教育者在音乐教育的潜移默化中塑造高尚的品格,成为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音乐的德育功能 篇2

努力发挥职校德育课的德育功能

职校德育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在整个职校的德育工作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培养合格人才和实现职教培养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为充分发挥职校德育课的德育优势,增强德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职校德育课应注意如下几方面:一、适时而变,通过调整德育课程的设置顺序,促使学生尽快形成相应职业思想;二、制定德育课德育序列目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德育;三、转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正视现实;四、教师要树立双主体性德育观.五、重视对学生提出行为规范的要求;六、树立新型的德育质量观,建立突出内在素质、科学完善的德育评价制度.

作 者:邱泽炳 作者单位:广东省陶瓷职业技术学校,广东,521031刊 名: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英文刊名:DUYUXIE年,卷(期):“”(7)分类号:关键词:适时而变 德育序列 转变观念 双主体性 新型德育质量观

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功能 篇3

一、以乐育德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充分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学校音乐教育能以乐育德。

1. 优秀的音乐作品能使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例如教唱《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歌》、《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等,教师通过对作品写作背景的讲解,能让学生感受到抗日救亡时期如火如荼的革命战争的战斗场面,使学生爱憎分明、唤起对敌人的仇恨、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再如:教唱《长江之歌》《我的祖国》能激发学生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通过教唱《摇篮曲》、《宝贝》来引导学生发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教唱叙事歌曲《军民大生产》、《南泥湾》、《幸福在哪里》、《在希望的田野上》等能激发学生爱劳动、爱学习的热情,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净化学生的心灵。

2. 优秀的民族音乐渗透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具有民族文化的独特气质,它能加深学生对祖国悠久文化历史的了解,如《十面埋伏》、《孟姜女》、《苏武牧羊》、《花木兰》等;有的可以加深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现实生活的赞美以及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如《春江花月夜》、《百鸟朝凤》、《乌苏里船歌》等。这些民族民间的音乐语言,能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有效地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3. 音乐教育有利于向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大多数的音乐活动都是集体活动,如音乐课上的合唱、合奏、音乐游戏及课外的歌咏比赛等,这些活动都能培育人的集体主义精神、遵守纪律的习惯,以及形成人与人紧密合作的良好道德。

二、以乐怡性

音乐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三大基本特征,它主要是在音的运动与结构中让人们感知美、享受美。学校音乐教育应注意抓住音乐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充分享受一切美的音乐,做到以乐怡性,让他们欣赏、感受、体现、创造音乐的美,用音乐之美陶冶性情,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的确,优秀的音乐作品总是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它以自己独特的魅力来穿透人的心灵,从而使人的审美心理产生五彩缤纷的感情波涛。

例如: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可使学生联想到平静的江水、皎洁的明月等鲜明如画的音乐形象;欣赏名曲《二泉映月》可使学生产生愉快、兴奋、痛苦、哀伤等不同的情绪变化,体会到作者阿炳在黑暗的旧社会追求光明、乐观向上的可贵精神;欣赏中国少儿广播合唱团演唱的《摇篮曲》、《鳟鱼》等名曲,可使学生产生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的愉悦心情。学生就是在这样的欣赏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了我国的民族音乐是多么了不起。通过这一支支动听的乐曲,一声声由衷的赞叹,爱国之情已悄悄渗入到同学们的心田。又如在欣赏贺渌汀创作的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时,我告诉学生这首短小精致的钢琴曲是闻名中外的优秀钢琴作品之一,曾在国际乐坛上为祖国赢得了荣誉。接着利用课本上直观形象的插图,帮助学生理解乐曲的情节发展和变化,通过对节奏、速度的对比分析,使学生仿佛看到少年骑在牛背上,在鸟语花香的自然风光里悠然自得地吹笛歌唱,和小伙伴们嬉戏玩耍的情景。欢快、优美的乐曲让学生为之陶醉,使他们更加懂得了劳动的无限乐趣,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以乐陶情

音乐发之于心,故也能动之于心。它通过美的音响、美的形象、美的情感引起人的共鸣,美化人的心灵,振奋人的精神,使人身心愉悦,从而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它以曲动人,以情感人,其感染力是巨大的。因此,音乐这种最富情感的艺术,在陶冶学生高尚情操方面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一部好的音乐作品能通过它特有的音乐形象,以情感的形式和寓教于乐的方法,使学生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中得到精神享受;通过其优美的音乐语言打动人心,使学生感情随着乐曲的旋律起伏波动,引入遐想,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例如:催人奋进的《义勇军进行曲》能够唤起民众、鼓舞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道德规范教育的歌曲《礼貌歌》、《十不行为歌》、《劳动最光荣》等,能教育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使人养成诚实、勇敢、讲文明礼貌、热爱劳动的好作风、好习惯。所以有许多学者、作曲家把一些标准的行为规范,理想的道德行为编成了童谣,谱成了歌曲,让学生们传唱,使他们在娱乐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这也是一种借助音乐来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有效手段。从另一角度说,如果孩子们能够得到比现在更多一点的音乐艺术的熏陶,那么,整个社会的犯罪现象就会减少。不是有一句古话叫做“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吗?

四、以乐理心

音乐可以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说:“音乐,可以用某些旋律治疗人的脾气和情欲,并恢复内心能力的和谐。”音乐作品是抒情而和谐的,这种和谐有序的活动有助于强化脑机能,培养出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音乐能丰富人的联想力、想象力,使人的发散思维得到发展,促进创造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技能的增强。参加音乐活动的训练和演出有助于自制力、毅力、细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些音乐的审美感受有利于促成个性自由和谐的发展,使人格逐渐得以完善。音乐可以陶冶个体的情操,使个体的不良情绪情感在艺术欣赏中得到宣泄与升华;音乐可以培养部分学生的音乐特长,从而使之增强自信,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音乐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其人生变得高雅、精神有所寄托。因此,音乐在维护个体心理健康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

五、以乐审美

音乐可以培养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美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中起着与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同等重要的作用。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它有与其他学科所不同的特征。音乐源于现实生活,是艺术家创造的结果,它与实际生活的美相比,具有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的特点。音乐教育的过程,就是感受美、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在美的欣赏、美的体验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音乐的美首先表现为强烈的情感性,在感情领域中,音乐不仅胜过文字而且比其他各种艺术都更直接、更有力。其次,音乐的美还表现为通过高低抑扬的音程变化、轻重缓急的节奏安排、变化多端的和声复调等塑造的音乐形象,再通过人类思维——联想、想象、幻想等,在人的大脑中形成不可磨灭的艺术痕迹,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论中职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篇4

关键词:音乐教育,中职生,德育,道德情操

1 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音乐教育是一门课程, 是一种知识和技能, 但这只是其存在的形式, 音乐教育是有助于开发和促进智力的发展, 但这只是其自然的结果。如果不从本质入手, 不从本体出发, 实际上会和音乐教育学的根本原理背道而驰。试看当今有多少孩子和学生——被家长和教师逼着学某种乐器, 完全不顾年龄、生理、心理条件和特点, 不按艺术的自身规律, 而被迫致力于技能的操练, 力求达到技能的掌握, 从而逐渐丧失了对音乐原有的乐趣和敏感;从而把学习音乐当作只是一种手段, 无视音乐作为一门感性艺术, 真正的美感和魅力以及人的审美能力;只顾音高的唱准, 而缺乏对音乐“灵魂”——音色、力度、表情的敏感和体现, 并缺乏对音乐节奏逻辑感、整体感的根本培养。

音乐教育是通过培养对音响的审美因素的反应来进行的感觉教育。大量地、广泛地音乐作品, 在音乐教育中, 以歌唱、器乐、欣赏等方式, 增进了学生对音乐美的认识、理解、鉴赏、创造的能力。丰富多彩地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觉, 从而在主观情感上得到审美体验, 情感升华、心灵净化, 这样获得的音乐教育要比任何说教来得自然与真实。在审美教育的同时又融入了思想品德教育。正如贝多芬说:“音乐使人的心灵爆发出火花”。中职音乐教育是培养“爱乐人”的摇篮。

2 德育在音乐教育中的渗透

“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重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让学生在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中发现内心的感情。这样的音乐教育必须是以审美为核心, 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通过音乐的美来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绝非空洞的政治说教。

(1) 音乐可以美化学生心灵。

在中职音乐教学中, 由于没有音乐教材, 教师在选择教授内容时非常广泛。我结合中学生的特点, 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 我又结合了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 有选择教授课程。

结合节日选择教学内容。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 在这之前的一个星期中, 我把教学内容设定为教唱歌曲《感恩的心》, 并加上手语的教学, 通过一遍遍边唱边做手语, 学生能够很深刻的体会歌曲的情感。整堂课不管是演唱歌曲, 还是做手语, 学生的表情是那么的认真, 感情是那么的真挚, 通过音乐的教育加强了学生对母亲的爱, 学会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2) 音乐教育能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提高审美能力。

音乐这种最具情感的艺术, 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方面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不知何时起, 有许多的学者、作曲家把一些标准的行为规范, 理想的道德行为编成了童谣、谱成了歌曲让孩子和学生们传唱, 使他们在娱乐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音乐教育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 使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力的同时, 道德情操得以升华, 完善人格, 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艺术作品具有提升人格的特殊力量。音乐尤其如此。一方面, 音乐欣赏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心理投射的过程, 这种心理投射比其他艺术更为集中;另一方面, 音乐活动的本质是对音乐艺术“美”的欣赏与追求, 这种艺术“美”就是用人为形式特意创造出来的一种使生命得以升华的境界。

(3) 音乐表演能极好的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音乐考试以汇报表演的形式进行, 将教室的讲台作为舞台, 学生自己上台报幕, 自己表演, 内容有歌曲表演、舞蹈表演、模仿表演、配乐诗朗诵、舞台剧、话剧等综合表演形式, 表演的同学认真投入, 观看的同学聚精会神, 课堂气氛活泼而有序, 笑声喝彩声此起彼伏。表演完的一组派一名代表, 进行音乐基本常识的抽题答题环节, 其他组的同学既当观众又当评委, 从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分, 分数以学生打分与老师打分相结合的形式。通过这样的音乐考试, 学生的音乐常识、演唱表演、创作表演及欣赏鉴别等方面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给每位学生提供了登台表演的机会, 让他们各自施展自己的才能, 锻炼了学生的胆量, 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

(4) 爱国主义思想反映在音乐教育之中。

爱国主义思想体现于音乐教学之中, 既不是空洞的说教, 也不是有组织有约束的灌输, 音乐教育的性质不同于政治报告、哲学论文的演讲, 也不同于有目的有意义的政治教育活动。因此要体现爱国主义教育于音乐教育之中, 要对学生既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 从而使学生达到感情和思想的愉悦, 得到理智的满足。为此, 我们要把一些优秀民族音乐曲目介绍给学生, 组织学生接触优美、纯洁的音乐, 用它来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观点, 让学生知道自己民族的昨天, 了解民族音乐的精粹, 并利用这种意识去看问题、想事情、辨美丑,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艺术观和道德观。

3 在音乐实践中培养德育

音乐是表演的艺术, 给学生实践的舞台, 充分展示他们的才华, 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相互学习, 磨练毅力是必不可缺的。在实践中学生们成为传播“真善美”的小使者。在班上举行小型演唱会, 以男女生独唱、男生小合唱、女生小合唱、混声小合唱等等的形式, 来调动学生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 激发表演欲望, 让每个学生在演唱会中充当主角, 学校艺术节的大合唱比赛中, 更是同学们大显身手的时候, 排队型、选歌曲、指挥、策划演唱形式等, 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学生们在争先恐后的表演中兴趣越来越浓, 一些常识性的知识也在不知不觉中落实到位。在多次小型演唱会、艺术节、合唱节比赛中, 学生们不但在艺术水平上有所提高, 并且体验到了要付出很多心血, 不具备优秀的意志品德将无法完成。因此, 通过音乐的实践是锻炼学生良好道德意志的手段之一。

总之, 我们要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教育才会产生效果。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鲜明的音乐形象生动地反映和影响着人的思想感情。音乐美感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浸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通过审美体验的积淀产生巨大的行为力量。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良好的音乐教育不仅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树立理想、陶冶情操、而且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都有着深远的意义。所以说音乐是一种奇妙的语言无时无刻不在抚慰着人们的心灵。真善美从音乐教育中获得。

参考文献

[1]曹理.普通音乐教育学概论[M].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主题班会的德育功能及效应 篇5

德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优良的品质。育内容要通过各种途径来完成,比如各科教学、少先队活动、校会、班会、报告会、讨论会等。在众多过程中,班会,主题班会是教育学生的最好手段。班主任确定相关教育主题,围绕主题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会有更深入的思想体会,达到撞击后的相容,能较好地利用学生从众心理;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的本身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主题班会是一项重要的集体活动,是班主任通过班集体教育影响学生的一种教育形式,它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们的高度热情和智慧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由于主题班会是在一个比较集中的时间、集中的环境下进行的教育,它强化教育渗透,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以实现德育教育目标。

一、观察学生日常行为,寻找普遍存在问题,确定班会主题。

德育教育的特点是从细微处着手,不断地强化、深化,在潜移默化中、在学生的认同中完成对学生的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优良的品质。主题班会是教育学生的最好手段,班主任老师通过仔细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寻找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将之升华成班会课的主题。在主题班会课上,班主任老师围绕这些特定的主题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心理教育,促进正确的班集体舆论的形成,推进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例如《学会感恩,快乐成长》,教育学生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优良传统。教育学生积极参加家务劳动,养成良好的家务劳动习惯。体贴父母的辛劳,懂事,勤俭节约。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健康成长。同时通过感受伟人的情怀,高尚的人格熏陶学生,培养无私奉献,宽容待人的品德。《学习雷锋,让雷锋精神永存》教育学生学习雷锋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要学会助人为乐,帮助老奶奶过马路,下雨天同没带雨具的同学一起回家等。

二、主题鲜明,针对性强

主题班会是经过充分准备,围绕一个明确的目的召开的班会。这从鲜明的主题的名称就可以让学生明白班会的主要目的。例:《祖国,我的母亲》,一看就知道是爱国教育;《诚信在我心中》,一看就知道要求学生要做一个讲诚信的人„„这些主题班会名称,主题鲜明,一看主题班会的名称,就能让学生受到教育感染作用。班主任是主题班会的组织者,是导演,起着主导作用。在确定班会内容及主题时要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思想学习,精心设计,精心准备。这样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实现德育教育的目的。

本学期开始我根据上级的要求,结合社会、学校出现的一些现象,召开了《诚信在我心中》的主题班会。并要求学生在周记中说说自己在学习、生活中有过哪些不诚信的事。主题班会后,有的同学向我讲了“悄悄话”,倾吐了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诚信行为。这个主题班会,深受广大同学的欢迎。

三、充分准备,实现德育教育目标。

一堂主题班会课要起到预期的效果,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主题班会中,不但在形式上讲究艺术性,而且还要十分讲究语言的教育艺术。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感染,心灵上得到沟通,使德育内容潜移默化地融会进学生的心灵之中。准备的具体要求有以下几点:

1.高素质,知识性强

主题班会的对象是学生。学生又是主题班会的主体,一个好的主题班会要看是否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是否都参与了活动。主题班会从准备到召开的整个过程,学生都在不断的学习,有的还是书本上、课堂里得不到的知识。例:在学完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后,针对课文中灌输的爱国教育思想以及端木蕻良在《土地的誓言》中的炽热的情怀,我们召开的《家乡——我的母亲》,每个同学安排了“专访”任务,回去搜集关于海阳的民风

民情以及海阳的旅游文化。大家可高兴了,个个激情高涨,到处找资料,找图片,请教父母,找到了很多关于海阳的介绍。这个主题班会后,不少同学反映学到了不少的知识,大开了眼界,感受到家乡的风光秀丽,更加热爱海阳,对于《土地的誓言》中饱含的思乡情感也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

2.知行结合,实践性强

德育过程特点之一,就是认识与实践。知和行的统一,重在实践,重在行为,这也是德育目的性的要求。对于初中学生不要多讲道理,应以具体的事例、典型形象去启迪、影响他们。对其行为要严格要求反复强化。直观形象的主题班会能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例:我班自编自演的心理剧《帮助不需要理由》、《诚信在我心中》等等,都鲜活的再现了学生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同学们通过观看,可以鲜明的体会到“帮助”以及“诚信待人”的好处,并可对照他人修正自己的言行,使学生在参与实践中使知和行达到了统一。

3.形式多样,情趣性强

组织主题班会的形式可以有很多,不拘一格。例如报告会,讨论会,走出去,请进来等。主题班会可以根据寓教于乐的特点,让学生们在唱、说、跳、讲、玩中受到教育,心灵受到启迪。如“元旦”举行的主题班会,可以抛掉往常节假日回家与作业为伴的枯燥,师生同乐,把舞台还给大家,既可以减缓学生的学习压力,还可以加深学生之间的了解,同时小组合作出节目,更增加了小组的凝聚力,动手制作也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成果在班级内展示,更加增强了他们对班级的热爱。这样的元旦,趣味性强,也把全班紧紧地团结在了一起。同时也让学生对新的一年充满希望。

四、及时总结,深化德育教育目标。

选题与准备尽管重要,总结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主题班会课,在总结与反思中可以更好地深化教育目标。要做好总结工作,首先要在主题班会的活动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反映,尽可能多地收集相关信息;其次是在班会课后,调查学生对本次班会课的意见,然后进行总结分析,扬长避短,深化教育的目标。

有人常说“主题班会是德育的聚光灯”,事实确实如此。主题班会可以很好的与德育教育搭档,充分发挥了他的德育功能及效应。近年来,我班经常以主题班会为突破口,来完成德育目标任务,落实德育内容。在以学习能力培养为主要施教目标的今天,开发学生的智力是基础,而智力开发的原动力则是“兴趣”。德育就是通过培养学生兴趣,从而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音乐的德育功能 篇6

【关键词】 高中音乐;德育功能;实现:路径

高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黄金阶段,对于高中生审美观和情操的养成都发挥着至为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在高中音乐的学习中,音乐传递出一种美好的祝愿、向上的精神,能够使学生在音乐中获得生命的力量。因此,可以通过高中音乐的学习来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能够将美传递出去。

一、改善教学理念,加强制度完善

为了加强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首先要树立起音乐德育教育的理念,要让学生能够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音乐学习的氛围之中,这样有利于学生德育的教育。同时还需要加强制度的建设,让学生多角度去接触到音乐,比如引导学生对自己喜爱的歌曲进行演唱和表演,让学生在兴趣分组中喜欢上音乐的学习,让学生处于一种平等自由的氛围之中,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的提高。比如为了加强高中学生对于红歌的学习,可以在每年秋季举办“一二九”歌唱比赛,让每个班级都组织合唱团,并且选择自己的喜欢的歌曲,最后整个学校进行歌唱比赛。高中学生正处于精力旺盛的时候,喜欢竞争,又是合唱这样可以娱乐的项目,因此很容易激发学生参加的积极性。然后在歌唱比赛中,学生可以选取一些类似于《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五星红旗》《祝福祖国》以及《在希望的田野上》这样积极向上的红歌。虽然学生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不能够体会到这样的情感,但是久而久之,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就会将爱国情感潜移默化地融入到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中,在整齐的音乐声中,会产生一种直达内心的力量,这种力量很容易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教师也需要注意,积极向上的歌舞能够使得学生具备乐观的思想品质,但是由于高中生的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也比较弱,因此也会受到一些低俗歌曲、黄色歌曲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引导,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当学生受到不良音乐影响的时候,教师要跟学生进行谈话,保障学生思想方向的正确性。

二、创新教学方法,改善学习状态

为了能够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音乐来完成德育的教育,还需要教师能够优化教学内容,并且能够改变教学方法,从而使得学生愿意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学习。教师在选取教学内容的时候,要选择一些具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歌曲,歌词富有画面感,选取一些比较励志的、高中学生喜欢的歌曲,比如《龙的传人》以及《中国人》等,这样就能够激发起来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安排本土的歌曲,让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能够增加对自己家乡的喜爱。此外,还需要优化教学方式,将音乐课程的实践性充分体现出来。比如在学习人民音乐出版社的高中音乐中“祖国颂歌”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分两节课程进行内容的设置,第一部分学生来学习“家乡颂歌”,第二部分就是让学生来学习“祖国颂歌”。在第一部分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讲解家乡的音乐故事,家乡特有的乐器等,来增加学生对于家乡的好感,让学生觉得自己家乡的音乐也是十分美妙的。然后在进行第二部分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方式来加强学生的视觉感受,在视觉和听觉的配合下,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就像在观看《谁不俺家乡好》这个MV的时候,学生很容易被视频的画面所吸引,从而促进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养成。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排演歌剧的方式来加强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在排演的过程中,不仅理解了音乐的美妙,在不断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的时候,学生也会具备坚强不屈的品行。

三、营造德育氛围,促进德育教育

校园就好比一个小型的社会,每个人在其中都扮演着特定的角色,因此为了增加德育教育,就需要在整个校园中形成一种音乐促进德育教育的氛围。通过形成德育教育的校园文化,就能够使学生在不自觉当中按照校园文化的标准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改正。在校园广播站每个月都播放同一个主题的歌曲,比如红色歌曲主题月、励志歌曲主题月以及亲情歌曲主题月等,让学生能够随时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不自觉中就会哼唱听到的歌曲,并且能够将歌曲中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比如为了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具备“感恩”的品行,学校就可以指定感恩计划,指定一系列跟音乐相关的感恩活动,像学唱《感恩的心》《母亲》《父亲》等这样的歌曲,这些歌曲的曲调和歌词都很容易打动人,比如在《父亲》中有这样的歌词“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直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易”,这样的歌词在高中生听到的时候,很容易引起学生的触动,学生在演唱中就会感受到自己父亲母亲的不容易,从而使得学生敬孝的意识得到提升。在接下来,学校可以安排学生给父母唱歌或者父母和学生一起歌唱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和父母之间的情感。

通过这样的音乐教育形式,学生都开始审视自己在平时生活中和父母的关系,就能够慢慢意识到父母养育自己真的不容易,从而使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就能够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为了就是不让自己的父母失望。这样的音乐教育形式,能够在学生心中播下了善良的种子,能够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汪锦璟.音乐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南昌大学2011

[2]李亚香.我国高中音乐教师知识结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2

[3]刘卓爽.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人音版)使用现状调查与建议[D].东北师范大学2012

论中职音乐课的德育功能 篇7

音乐是一种情感表达的艺术, 能够生动地表达与激发人的思想感情, 它所迸发出的美感能够感染学生的内心世界, 进而转化为他们的行为特征。正如哲学家柏拉图所言, “节奏与乐调以最强烈的力量浸入人心灵深处, 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 它们就会以美来浸润心灵。”[1]中职学校应利用音乐课教育, 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内化为道德情感, 进而影响学生的道德行为。

与传统说教形式相比, 音乐教育不是利用说理或采取强制的方式来改变学生的认知, 它是利用优美动听的音乐激发学生的内心感情, 使其达到优美祟高的思想高度,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道德行为。学生通过欣赏音乐和演绎音乐, 激发内心深处的情感, 引起共鸣。音乐艺术的主要特点就在于能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奋发上进的思想情感, 铸就其高尚的道德品质。因此, 在中职学校开设音乐课是非常必要的。

二、中职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一) 音乐教育能有效地塑造审美主体

中职开展音乐教学旨在把学生塑造成为审美主体。所谓审美主体主要包括审美理念、心理特征、感情表达等。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所谓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其意义就是利用音乐教育塑造理想的人格, 能够上升到音乐创造出来的崇高境界, 而音乐的审美境界主要来源于审美主体的素养与审美体验。利用音乐教育, 就可以铸就学生热爱美、鉴赏美的能力。正如罗丹所说,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2]所以, 学生接受音乐教育, 一是可以极大地培养其对音乐的兴趣, 使其心理具备分辨生活中美丽和丑恶现象的能力, 体会生活带给他们的无穷乐趣。二是培养学生美的感受, 能在审美体验中正确地认识真善美知识, 感受人生的价值体现, 并在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 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广为流传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 它以描述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作为感情表达, 控诉着封建礼教的腐朽, 反映出人民对封建礼教的厌恶及对爱情悲剧的同情, 这部音乐作品使得学生在体验真善美的过程中树立起正确的爱情观。

(二) 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行为

音乐的感染力是非常强大的, 它是向中职学生实施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通常情况下, 人们把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旋律、节奏、音调、音色当作特殊的能量。好的音乐作品能够与人的心理特征产生共鸣, 在某种程度上达到协调, 使其心情感到愉悦畅快, 体会到和谐统一之美, 而这种和谐之美正是健康人的心理标志。因此, 在中职教育过程中, 可以利用和谐的声音、统一的音色训练学生养成遵守学校纪律和社会公德、热爱集体的精神。

(三) 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音乐通过音色、节奏、和声、旋律来表现美的形象。它发端于人心, 所以能够动之于心。音乐正是利用美的形象与情感激发源自心灵深处的情感, 引起思想的共鸣, 起到愉悦身心、净化心灵的作用。

通常来说, 音乐是一门极具情感表达的艺术, 它对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作用甚大。尤其是在以接受专业技能知识教育的中职院校中更为突出教育。好的音乐作品, 一是可以利用其独有的音乐形象, 通过情感的手段, 以寓教于乐的方式, 让学生于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中铸就崇高的思想境界。二是利用其优美的音乐语言引发学生思想共鸣, 使学生感情跟着乐曲的旋律进行遐想, 由此起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现阶段, 国内的某些学者或作曲家将某些理想的社会道德规范写成歌词, 使学生在娱乐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认的教育。所以, 可以说现在的中职教育发展理念应该寓教于乐、寓教于情、以情动人。比如, 马克西姆的钢琴曲《出埃及记》, 表达了摩西带领以色列人无畏地出走埃及地, 中间遇到无数的艰难险阻, 但是仍旧坚毅地奔向自由之地。学生通过鉴赏这部音乐作品, 能够培养其勇敢无畏的道德情操。

(四) 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高尚的音乐对中职教育的学生健康成长非常重要。不同的音乐作品对人类精神起着不同的调剂作用。音乐中的颂歌、赞歌均可以激起和唤醒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一般来说, 音乐作品的内涵所要表达的是作者丰富的感情, 如果作者在作曲的过程中饱含爱国主义情操, 那么, 通过其作品也能感受到。例如, 抗日战争期间, 由田汉填词、聂耳谱曲的《毕业歌》激励着无数的学子奔向革命运动, 并进而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使得革命运动如火如荼。“《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等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到抗日救亡时期的革命战争场面。”[3]通过演唱或鉴赏这些爱国主义音乐作品, 学生能够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牢记中华民族走过的艰难历程, 使其奋发图强, 以积极饱满的精神投入到未来的工作中去。又如现代军营歌曲《军中绿花》, “站岗值勤是保卫国家, 风吹雨打都不怕”, “只因为肩负重任, 只好把爱先放下”, 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很好的教材。

综上所述, 在中职教育过程中开展音乐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它对德育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学生通过演唱和欣赏音乐作品, 提高审美情趣, 心灵受到熏陶与感染, 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 影响其情操与品格的形成, 使其在未来中能够以健康的心态和人格融入到社会中去。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2]罗丹著, 傅雷译.罗丹艺术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5

音乐的德育功能 篇8

一、音乐的和谐理论

在音乐审美尺度的建立过程中,虽然中西方对于和谐的认知具有不同的哲学前提,对和谐的理解具有不同的角度,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和谐观理论,但和谐一直都是人们共同追求的审美目标。随着中西文化相互的融合,音乐的和谐理论也会随之产生新的碰撞与影响,体现新的时代特征。

1.“乐者,天地之和”——中国音乐的和谐观

中国音乐的和谐理论最早来源于周代的礼乐制度。统治阶级认识到音乐不仅具有教化的作用,而且还具有“以礼乐合天地之化,百物之产,以事鬼神,以谐万民,以致百物”(《周礼·春官宗伯》)等多种功能。在礼乐思想的影响下,西周诞生了我国第一个名为“春官”的礼乐机构,这使得礼乐制度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并促进了礼乐的发展。礼乐制度也成为后来儒家音乐伦理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的音乐理论认为,音乐能改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在中国第一部音乐理论著作《乐记》的乐论篇中写道:“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1。这部著作继承与发展了自孔子以来的儒家诸子对先秦时期的音乐教育思想理论,论述了音乐在政治、社会、人民生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儒家音乐思想。可以说,这部著作不仅奠定了我国古代音乐美学的基石,也奠定了我国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石。《乐记》中所提倡的礼乐教育思想不仅对封建社会时期的政治统治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当代社会,其对音乐的德育功能也起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依据。音乐作为一种无国界的语言,对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和谐观不仅是中国音乐的灵魂与核心,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与共同理想。

2.“数与音乐”——欧洲音乐的和谐观

欧洲的音乐和谐观主要源于古希腊的音乐哲学观。英文的和谐[harmony]一词就是从古希腊音乐术语“和声[harmonia]”发展而来。并且在古希腊传说中,harmonia代表着和谐女神。[Harmony]一词在音乐学中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音同时发声而构成的音响组合,后来才引申为人与人之间,事物与事物之间协调、有序的组合。

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最早提出了“音乐和谐论”。他认为,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并且是按照数的和谐关系建立起来的,而音乐则揭示了数与“和谐”的基本性质,因此音乐的“和谐”体现了混沌宇宙中存在的“秩序”现象。柏拉图继承了毕达哥拉斯一部分的音乐理论,也非常重视音乐与和谐的关系。他认为,音乐能够进入人的听觉并被人所接受,是因为人类有着和谐的本性。毕达哥拉斯学派的音乐理论观点对欧洲音乐理论、音乐美学与音乐哲学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奠定了音乐是美与和谐体现的理论基石。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和谐的解读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和谐的倡导,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2

儒家经典《中庸》开篇第一章即书:“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儒家把“中”看成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看做是对天道的追求。如果达到适中、和谐的状态,天地万物就能各自恰如其分、生发有序。

道家经典《道德经》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认为,万物都存在阴阳两面,阴阳二气相互交融,达成平衡、谐和的状态。除此外,道家所提倡的“道法自然”“辩证趋反”“无为而为”等主张,也体现了道家的和谐理念。在自然顺势的过程中,能够将事物对立面协调起来,才是至高的和谐境界。

由东晋高僧法显所译的《大般涅盘经》中,最早体现了佛家的和谐理念。佛陀规定比丘要修习的“七法”,第一法就是“欢悦和谐,犹如水乳。”经书中也提出了“六和敬”的思想,强调修行者需对外和谐,内自谦卑。

中国文化的精髓是和谐。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出的和谐这一概念,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具有普世价值的理论观念。

三、以和育人——音乐德育功能的三个层次

在探讨音乐的德育功能上,通常有两种角度:一种是以音乐教育为主体,以德育性为导向。在这种情况下,应提高音乐教育者的德育意识、强调音乐的德育内容、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育人作用。另一个角度是以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为主体,借助音乐教育的手段。在这种情况下,音乐教育者与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合作,发挥音乐教育直观性的特点,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和音乐教育、素质教育以及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合力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分别是人与自身的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这三个层次中,作为主体的人,完成了自我修炼与行为外化的全过程。因此,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本质上应是对人的教育。下文将着重从学习主体的角度,探讨其在音乐的教育过程中,所能达到的相对应的二个学习层次。

1. 学会自乐

音乐的教育应以兴趣作为桥梁,强调“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过程。在由兴趣入手,逐渐往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发掘到学习的乐趣。因此,学会自乐,是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所要达到的第一个层次,达到音乐与自身和谐的状态。具体来说,音乐教育主要有欣赏和实践两种方式。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表现艺术,其音符的表现背后蕴藏着大量的想象空间。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来诠释心中的音乐,在这一过程中他的想象力及跳跃性思维得到了扩展。音乐实践的锻炼,需要的是在短时间内,将所看到的音符和各种标记记住,随后通过大脑发出指令,让肢体进行相应的活动,这一系列的动作在不知不觉中就锻炼了学生的手脑协调能力。通过音乐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心理与情感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提高人文素养。

2. 与人同乐

音乐的表现,大多数时候是一种合作的艺术。简单的一首歌,一首乐曲,通常也需要与伴奏合作。而室内乐、合唱、交响乐队等复杂多样组合更是强调合作的默契。因为合作不单单是对一个人音乐技巧的要求,更加注重的是团队合作,表演者配合的默契程度决定一首乐曲演奏的优劣。学生的合作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与人同乐,是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所要达到的第二个层次。通过音乐这个交流平台,可以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与校园文化。更进一步设想,在探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这个相当宏大的命题时,回溯至音乐德育的和谐观层面,也许是朴素地回归至本真的起点。

3. 培养情操

人在精神层面上与自然的和谐达到一致,即所谓“天人合一”的状态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最高层次。在音乐教育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则是音乐德育的最高目标。无论是音乐的欣赏或实践,都是具有极强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活动。在这一审美活动中,除了有审美感受能力以及审美的表现能力的培养,还蕴含着思想道德、人文素养、伦理道德的潜移默化。音乐教育的方式不应是一种单纯的演示与说教,而应通过一段优美的旋律、一个鲜明的音乐形象、一场淋漓尽致的演出,将生动的音乐内容呈现给学生,音乐的美感就会逐渐渗入到学生的心灵世界。而学生通过充分的体验,感受到美的熏陶,进而将美沉淀下来,在精神上有了对美的追求,并愿意用美的标准来审视自己的行为。这一过程,是学生进行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润物细无声”的音乐德育过程。

学校的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只有坚持德、智、体、美均衡发展的教育,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因此,在本文的最后,借用蔡元培先生的一句格言作为音乐的德育准则:“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注释

11.孙星群.《乐记研究与解读》.人民出版社,2012:86.

音乐的德育功能 篇9

一、儒家“礼乐”学说

春秋战国时期是国古代思想最为活跃的阶段, 也涌现出了百花争鸣的状态, 出现了很多的思想大家。在音乐思想方面也各异纷呈, 体现了丰富的美学思想。尤其儒家的礼乐学说更是对后世的音乐思想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儒家的代表人物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主, 他们对礼乐的认识既有一脉相承的地方, 也有自身的不同特点。尤其是孔子对音乐德育功能的认识最为深刻并在实践中进行了应用和总结。

孔子认为, 音乐本身就具有德育的内涵, 尤其是礼乐文化对人的心性和修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 他对礼乐加以了“仁”的道德引导, 也认为在音乐教育或者活动中音乐的内容要体现出“仁爱”的性质, 使人的内心更加的向善和美好, 在精神上进行情操的陶冶。另一方面孔子还提出了音乐美学的思想, 也将音乐审美提高到了一定的标准, 拓展了音乐审美内容的内涵和外延, 将音乐形式的“内核美”与“形式美”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形成从内而外全面的审美体验。

最重要的一点是孔子认为音乐具有重要的教育手段, 并且在自身的教育实践中也将音乐教育放在了非常突出的位置。他在对门下弟子的教学活动中, 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教育内核, 加强了诗、礼、乐三者之间的内部关联, 这一核心思想也对现代的音乐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不仅如此, 孔子还对音乐艺术进行了具有逻辑性的分析和总结, 使其更具有审美内涵, 也进一步的突破了音乐在宗教方面的传统窠臼, 赋予了音乐全新的色彩和功能。

显然, 儒家的礼乐思想是其文化内涵的重要体现。这一点儒家文化的传承者也在不断的进行内涵的深化和拓展, 一直强调用礼乐去教化大众, 并且通过礼乐的途径来提升大众的综合素养, 净化心灵、规范行为, 展现了其丰富的德育功能。从实际的效果来看, 儒家的礼乐文化确实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下, 借助音乐的德育教育功能对人的思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道家“论乐”所包含的德育因素

儒家的礼乐文化虽在道德思想及人的行为素质方面产生了作用, 但不可否认的是礼乐文化却也被一部分人异化, 成为利己谋私的幌子。道家在对“乐礼”文化的吸收和改革中, 提出了复归的思想, 以纠正儒家礼乐文化使人蒙蔽的真性情。道家对音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认识。以老子的“论乐”理念最为显著。

与儒家的音乐理念不同的是, 老子提出了“见素抱朴”的音乐思想, 提倡返璞归正。也正是老子鲜明的哲学思想, 成就了其作为礼乐文化大师而留名天下。老子的《道德经》中渗透了丰富的道家“论乐”的思想, 并且将道家思想与礼乐文化互相渗透, 又各自离异。道家认为:天地是自然的规律, 与鬼神无关, 这也从本质上剔除了“天道有知”的唯心思想。

在音乐思想方面, 道家认为音乐的声音相反却又相成, “大音希声”便是道家最为突出的音乐理论核心思想。道家也肯定了音乐蕴含的深刻的德育内涵, 认为通过音乐的教育功能与价值的实现, 可以使欣赏者的身心更加健康, 内心更加的平和, 使人通过对音乐的欣赏和品鉴, 获得思想上的陶冶、眼界上的拓展, 情感上的升华、综合素质的提升。与此同时, 道家对于礼乐的思想还体现在自然崇尚方面。道家推崇自然的音乐, 老子也认为由自然产生的音乐是最为美妙的, 道家反对加入人为因素的功利性音乐内容, 尤其是歌功颂德的音乐形式更应该摒弃。

显而易见的是道家对儒家的某些音乐思想是持批判态度的, 并对儒家对音乐赋予的不切合实际的功能价值加以纠正。道家认为儒家的音乐思想观念束缚了人性, 限制了情感的自由, 这也违背了音乐育人的自然属性。道家认为音乐自身所具备的审美是天然的, 对于人的思想起到的净化作用是最显著的, 可以使人由内而外的进行情操的熏陶, 积极正能量的传播, 健康的心灵氛围。

总的来说, 我国古代音乐德育思想和内涵博大精神,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变革中, 对我国传统的音乐教育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教学工作者, 我们要对古代的音乐德育内涵进行理解和把握, 并融合到自身的教学工作中, 发挥古代优秀的音乐德育内涵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周红霞.论古代音乐教育所蕴含的德育内涵[J].黄河之声, 2014, 16.

音乐的德育功能 篇10

一、音乐教育德育活动开展的实质意义

( 一) 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从古到今, 无论国内和国外很多音乐家对于德育教育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重要的教学方法,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孔子说过, “乐以致性, 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也。”通过这句话就能充分的体现出音乐和道德之间的关系, 音乐能够在听的过程中陶冶人的情操, 震撼人的心灵, 心理学家指出声音的感受与光线感受相比较, 与情感联系更密切, 也更直接, 人们在这个过程中情感也容易得到共鸣。我国著名的音乐家贺绿汀也曾经说过, 一个人的音乐修养能够带动这个人在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方面的影响力, 如果经常接触优美的音乐, 就能让人的思想更纯洁, 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因此, 人和音乐之间的关系从古至今都密不可分, 通过音乐培养道德更是被很多人认同和使用的有效方法, 音乐和道德的关系, 让音乐和德育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 二) 音乐是一种德育语言方式

常规的语言表达只能表达一部分语言内容, 但是音乐语言是能够全篇托出心意的语言表达方式, 能够综合把握心理意蕴。由于部分意向和情感的观念的限制, 运用传统的德育教育方法不能具体表达出人的情感因素, 就要求运用音乐的模糊表达方式, 比如我们经常能够听到的具有爱国之情的歌曲 《国歌》在歌曲演奏中都会感悟到听众的心理, 震撼听众的感受, 通过演唱 《黄河大合唱》让歌者和听者都树立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 三) 音乐是德育情感方式

音乐语言的开展主要以逻辑为主要的出发点, 并且遵循情感逻辑, 表达文学中的情感描述方面的内容, 因而可以理解成情境复制。不同音乐的情境模式传达的通用信号不同, 因而表达出来的情感基调也不同, 由于人的情感尤为复杂, 因而多项表达方式在情感中是经常出现的情况, 音乐就是运用这类表达方式。比如, 听贝多芬的 《田园交响曲》可以让人心情放松, 有快乐和愉悦的感觉; 另外 《二泉映月》体现出对不平等旧社会的深切控诉之情, 因而也是阿炳正义和坚强的内心写照。不同类型的音乐对人的感悟不同, 如音乐曲调舒缓让人感觉放松, 如音乐曲调可歌可泣那么就让人的心情也跟着跌宕起伏, 振奋人心的乐曲让人的精神也随着振奋。由此可见道德情感和音乐情感相互对应, 并且形成统一。在德育的过程中需要了解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思想关系, 通过相关形象和相互作用, 得到最为直观的结果, 并且成为他人的道德思想, 形成道德观念意识的教育导入。

( 四) 音乐是一种德育行为方式

第一, 音乐主要是人行为的结果, 比如民歌; 第二, 音乐是声音的延续, 因而音乐与人们的行为生活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第三, 人们对音乐的理解多数情况下都是通过行为进行情感表达, 所以同样的音乐作品, 如果演唱或者表演人不同, 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演奏者或者演唱者进行演奏首先需要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尤其关于道德情感表达的情况下。如, 对弱者的怜悯, 对勇者的赞美。不同的音乐思维方式会产生不同民族符号特征, 因而时代性和民族性是历史的鲜明标志。

二、高职音乐德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音乐教师音乐意识薄弱

音乐教师大都毕业于师范院校, 因而受到过系统化的音乐教育、心理教育, 作为教师 “育人”是开展教育的核心, 因而教师需要了解德育教育对音乐的重要性。但目前音乐教师将更多的精力集中于自身的专业修养重塑, 音乐课程的设计和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的研究这些方面, 更关注于自己的专业素养形成状况, 并且将更多的心思集中在如何将音乐知识传递给学生, 并且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表现和创造各类音乐的美。所以对于音乐教材的利用、音乐活动和内涵任务等方面的研究就少了, 但是教学中很多要求比较肤浅脱离实际要求, 可操作性弱。音乐教师将德育教育看成是学校德育工作要求, 是班级的行为, 班主任需要承担主要教育任务, 因而与自己的关系不大。造成学生对思想品德和道德品德方面的关注度缺乏的现象。

( 二) 教材中德育素材挖掘不够

音乐素材是学生开展音乐教育的依据和基础, 那么在编排教材的时候, 就要体现出音乐的知识性特点, 其中更为重要的是要体现出德育教育的原则性特点, 利用教材内容给学生渗透各类思想, 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会做人和做事, 教会学生做一个市场和社会都需要的人才是德育教育开展的主要作用。面对部分音乐教师音乐意识薄弱的情况, 就容易引发德育素材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缺失。德育教育的外在表现形式不够突出, 主要是隐含在歌曲的演唱形式、音乐欣赏和音乐实践中, 因而一些音乐教师如果教学中只是运用单纯的传唱歌曲, 不能让课堂有德育教育的氛围, 学生也会缺失积极主动挖掘德育教育素材的机会, 德育教育教学活动的展开也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 三) 德育教学方法缺失灵活性

常见的德育教学方法比较多, 但是在音乐教学中, 简单的说教已经不能成为德育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 因而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音乐教学, 通过歌曲教学、欣赏教学等方式, 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但是就目前的教学现状而言, 教学方法不灵活, 也不能创设新的教学手段, 因而在灵活性方面还有很多可提高的空间。

三、音乐教育德育开发实施过程

( 一) 从音乐环境方面考虑德育教育开发

1. 美好校园铃声

很多院校的校园铃声已经做出初步调整, 不在沿用传统的刺耳的 “叮铃铃”古老铃声作为上下课的提醒方式, 多用优美的旋律或者和声作为新的铃声, 这样可以让上课信号更舒缓, 安定学生情绪的过程中更能快速的稳定学生上课秩序, 下课铃声运用节奏感较强的 《蓝精灵》这类歌曲, 调动学生活泼情绪的前提下, 学生也能拥有快乐的课间活动。这些铃声的改变, 打破传统学校严肃的学习环境, 给学生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 减缓学生烦躁的学习情绪, 更便于校园的规范化管理。

2. 推进校园歌曲

歌曲的演唱在整个音乐教学中有更为强烈的优势, 学生也通过演唱产生良好的共鸣。学生通过歌曲获得更多的德育教育。比如可以在校园中推广 《学习雷锋》 这类能够树立人良好品德风尚的歌曲, 还有 《我爱你, 中国》这类能够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思潮的歌曲。还有通过演唱 《我和你》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定期举行歌唱比赛和大合唱这类形式的演出用以推进校园歌曲的发展, 通过大型的合唱歌曲让学生感受团结的力量, 学生不但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 更能锻炼自己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 二) 从教师方面考虑德育教育的开发

1. 音乐教师需要为人师表

教师是音乐的实际实施者和操作者, 因而在学习和钻研新教材的过程中, 要求构建新的课程观念, 摸索新的教学方法, 要求有更强烈的敬业精神, 教师如果不能将自己的全部热情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业里面, 那么开展出来的教学活动就算专业也不会生动, 更是缺失对自己家乡和民族的热情, 因而为了追求教学真善美的热忱, 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真正的感受课本内涵, 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整个教学活动中。

2、引导学生由个性走向良性

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形象, 以及礼貌的坐姿。当学进入音乐教室后, 教师可以通过特有的音乐让学生起立问好, 并且要求学生坐姿标准, 演唱的时候要求挺胸抬头, 保持良好的面部表情, 这些规范性动作的培养不仅让学生的声音较好的从声腔里面传送出来, 更能让学生的站姿和坐姿都形成良好的规范,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音乐, 调整自己的心态, 当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通过音乐调整自己的学习心态。教师更要结合教材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让德育教育能够渗入到教学的各个方面。课堂阶段小结时, 教师要求面临全体学生,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 然后在音乐常规训练中带领学生学习音乐知识, 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习惯, 让学生的思维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四、结语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让教育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进步和发展, 因而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前行。且能够让高职德育教育的渗透功能发挥的更好。所以作为高职院校的音乐工作者, 就要求树立和时代发展相一致的教育精神。以 “发展”为前提推行符合时代特色的德育教育理念, 并适应当前提出的和谐发展之道。

参考文献

[1]高云.论新形势下高职音乐教育的意义与作用[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 (04) :3-5

浅谈音乐教育的感染力与德育功能 篇11

关键词:音乐教育;音乐感染力;情感体验;德育功能

音乐是没有民族界限的,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古老、最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音乐教育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丰富的思维想象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人的素质,塑造完美人格、协调发展人的智力,有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修养和整体素质,有助于增强学习和工作的创造性。“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与音乐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

一、音乐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从而取得较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音乐教育因其具有独特的愉悦性、审美性、易接受性而决定了它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以乐恰性,欣赏、感受、体现、创造音乐的美,用音乐之美陶冶性情,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如欣赏名曲《二泉映月》,让学生感受曲目的愉快、兴奋、痛苦、哀伤,体会作者阿炳在黑暗的旧社会里追求光明、乐观向上的可贵精神。

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教育于美育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通过音乐知识的学习来充实思想、道德观念,使其受到良好的教育。优美的音乐是艺术再现了社会生活,音乐家们在创作中有倾注了自己的爱憎之情,学生从中得到感染,爱其所爱、恨其所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有效的进行了德育教育。可以说,音乐的本质就是人类思想意识和情感的本能体现,用音乐表达情感比语言会更有魅力,它能直接感染人的心灵。音乐会让人陶醉、忘掉自我,也会使人手舞足蹈、倏然泪下。可见音乐的感染力是音乐美的具体体现。

二、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著名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对艺术,特别是音乐,道德内容是其灵魂,是其存在的意义。”音乐教育在德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它是通过优美动听的旋律,融入人的精神世界,通过美妙的音符来激发情感,从而达到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将音乐课的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巧妙的融汇在一起,美化人的行为,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音乐教育——这不仅是培养音乐家,这首先是培养人。”

音樂教育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其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均使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力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完善人格,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例如,在澳门回归之时所唱的《七子之歌》,唤起了学生们对游子回归祖国的牵挂,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民族的责任感油然而生,祖国的命运、荣辱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音乐是情感艺术的体现,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形象生动的反映和影响着人的思想感情。音乐美感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如贝多芬的《欢乐颂》,表现出对和平幸福的祈求,对苦难和忧患的同情,对自由和光明的渴望,渗透着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

音乐教育是是通过对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因素有目的的选择和组织,从而构成一定音乐形象,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古今中外很多高智能的名人都精通音乐,入孔子、卢梭、歌德、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作家泰戈尔也是位作曲家;爱因斯坦是位小提琴家,他曾说:“我从音乐中获得的东西要比物理老师给的多得多。”“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行于声。”音乐对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他能直接强烈的影响人的情感,触及人的心灵深处。

音乐对德育教育的功能有着独特的影响和作用。学校音乐教育应以育人教育为宗旨,努力做到以乐辅德、促智、怡性,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音乐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树立理想、陶冶情操、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奋发向上的高尚情操。正如贝多芬所说:“音乐能使人的道德情操高尚起来。”所以我们在音乐教学中,要挖掘出音乐作品内在的思想情感、道德观念,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情感作用,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审美趣味,使学生们在有声有色的教育方式中,接受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良好的音乐教育,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郭良。关于音乐教育中的情感教育的审视[J].才智;2008年17期

【2】郁文武。谢嘉幸。《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王次诏。《音乐美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

【4】彭剑飞。音乐心育艺术[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54--56

音乐的德育功能 篇12

德育, 是指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简言之, 即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教育。古希腊的德谟克里特在《哲学道德集》中这样论述道:“人性无先天的善与恶, 人的品德是后天教育的成果, 德育有法律的约束所不能替代的作用”。由此而言, 在各学科教学中, 对学生贯穿和施行德育教育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九年制义务教育音乐教学大纲》作为音乐教育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 明确指出:“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对于陶冶情操,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提高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 增进身心健康,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音乐学科自身所具有的审美功能, 所以在对学生施行德育教育时, 应本着“以乐育德, 以情感人”的理念, 让学生在音乐审美中促进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培养。

道德素质包括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品德修养、高尚的思想情操等, 它是如何做人的基本要素。音乐教育作为审美化、艺术化、音乐化的审美教育, 它借助有组织的音响活动去塑造艺术形象, 表达思想感情, 在施行德育教育时更能使学生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感之于心, 导之于行。我们都清楚, 任何思想教育若没有情感作基础, 单靠呆板枯燥的说教是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 因此说利用音乐的审美功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优越性。

在音乐课教学中, 丰富多彩的音乐素材传递着不同的情感色彩, 它向学生们潜移默化地渗透着真、善、美的德育教育。音乐可以用歌声、舞蹈等丰富的语言去歌颂祖国、人民、歌颂英雄人物、赞美祖国大好河山, 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心。在小学1-6 年级音乐教材中有很多这样的题材, 例如《国旗国旗真美丽》、《妈妈的心》等, 这些歌曲让孩子们爱不释手。其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一内容, 无论是在新课程改革前的教材还是新课程改革后的教材, 都无一例外地将其设置在欣赏教学和歌曲教学中。正是通过这样有层次、有重点的学习要求, 才使学生加深学习印象, 从而由浅入深地达到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目的。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如能有目的、有选择地整合音乐教材内容, 就可以使音乐课的学习更具有层层递进的承接性, 从而使学生的品德培养具有延续性。

在国家教育部1993 年3 月26 日颁布的《中小学德育纲要》中规定了德育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即:“热爱祖国的教育、热爱中共产党的教育、热爱人民的教育、热爱集体的教育、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教育、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启蒙教育 (即正确看待问题的方法) ”。在音乐教学中, 利用歌曲本身的歌词及旋律就可达到一定的德育教育内容, 在实践中可尝试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一、说理教育法:包括谈话、讨论、辩论、指导阅读等

在欣赏河北民歌《小白菜》时, 可将歌词抄写在黑板上, 指导学生阅读思考, 进行新旧社会对比, 从而引导学生热爱祖国, 激发努力学习的愿望。在教授歌曲《海鸥》一课时, 可引导学生通过海鸥不怕惊涛骇浪的歌词内容展开讨论, 说说自己在遇到困难时是怎样做的?鼓励他们像海鸥一样锻炼自己坚强的意志和品格, 以帮助他们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上能经受住生活的磨炼, 加强对心理健康的培养。

二、情感陶冶法:有艺术陶冶和师爱陶冶两种

艺术陶冶的素材在音乐教学中很多已是深入人心。如歌曲《学雷锋》, 同学们在歌词描绘的学雷锋场景和熟悉的旋律中就感受到了“学习雷锋好榜样”的形象力量。通过歌曲, 正确引导学生具有宽容的品性, 学会关心和爱护他人。这种艺术情感的陶冶无疑为培养学生具有助人为乐的良好品德起到了铺垫作用。正像高尔基所说的那样:“歌就是力量, 就是战斗的号角, 就是人类的思想火花。”

师爱陶冶的教育可以扩大到爱和感恩的教育。歌颂教师题材的歌曲有很多, 如《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飞来的花瓣》、《甜甜的秘密》、《我爱米兰》等, 这些歌曲深受学生喜欢。此外, 歌颂爱和感恩的歌曲也有不少, 如《唱给妈妈的摇篮曲》、《不再麻烦好妈妈》等。教材《小奶牛》一课, 课通过歌词内容, 以小奶牛“从小就立志为人类奉献的精神”为榜样, 引导学生说说他们眼中为社会奉献的人。学生就会例举很多这样的人, 如清洁工、医生、教师……, 这样就引申扩大到对父母的爱、对长辈的爱、对劳动者及对社会奉献者的尊敬和爱……, 通过这样形象的感恩教育会让学生记忆深刻, 进而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三、榜样示范法:即通过歌曲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榜样

随着《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的颁布实施, 现用教材更具有系统性和主题性, 并在各个主题单元中, 将德育教育与音乐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两首题目相同、曲调不同的《小乌鸦爱妈妈》的歌曲中, 其生动的歌词已为学生进行了榜样示范, 教会学生学会感恩, 学会孝敬父母。再如《我是少年阿凡提》就是一个环保教育的好题材, 它清晰易懂的歌词“谁要打鸟儿、谁要捉青蛙、谁要折断花和树, 我可对他不客气……”一下子就浅显易懂地渗透了环保教育。有了这样一个形象的教育典型, 教师可贴近生活, 以身边学生的榜样为范例, 选出班级中的“小阿凡提”做为鲜活的教育典型, 以达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德育教育研究表明, 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 知、情、意、行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本要素。因此要遵循德育教育规律, 持之以恒地将其渗透到各科教学中, 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闪现德育的光芒。相信在提高学生道德素养的同时, 也会对全社会道德建设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摘要:“五育并举, 德育为首”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中之重。音乐教育作为审美化、艺术化、音乐化的审美教育, 其审美功能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经。由于音乐学科特殊的审美功能, 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方面, 相比其他学科具有不能比拟的优越性。本文将从说理教育法、情感陶冶法、榜样示范法等方法入手进行实践, 让德育教育在音乐审美中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感之于心, 导之于行, 达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关键词:音乐学科教学,审美功能,德育培养

参考文献

[1]《九年制义务教育音乐教学大纲 (修订版)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第1版.

上一篇:工程监理电网建设下一篇:化学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