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德育(精选12篇)
音乐德育 篇1
“诸育德为先”。当前, 各级学校普遍重视德育, 专门成立相应机构, 建立稳定的教师队伍, 通过多种形式渗透德育。在这里, 我们不能忽视音乐教学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音乐的变化与词义表达的感情变化有很重要的相似之处。音乐的速度、力度、长短、音色上的变化, 正好与人感情上的喜、怒、哀、乐等复杂的情感变化相对应。喜———节奏短、速度快、色调明亮;怒———节奏顿、力度强、音调粗犷;哀———节奏长、速度慢、色调暗淡。声音的抑、扬、顿、挫、快、慢、强、弱都能表达感情的喜、怒、哀、乐。音乐作品正是抓住这一规律来塑造艺术形象的, 所以音乐善于表现和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取不同的方法, 对学生实施德育。
一、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进行欣赏教学时, 应选择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遗产和建国以来优秀的音乐作品, 挖掘音乐作品中进步的思想涵义, 通过欣赏达到启迪思想觉悟、渗透德育的目的。如欣赏由我国优秀音乐家冼星海
地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性格, 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 为我们描述了抗日前后黄河两岸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 人民遭受的沉重灾难, 揭露了敌人的残暴, 勾画出人民群众抗击敌人、保卫祖国的豪壮情景。整个作品自始至终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情感及坚定的革命信念, 强调最后胜利是属于中国人民的, 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然后, 分别介绍全曲的8个乐章及每个乐章的演唱形式及所表现的内容和情感, 并运用录像屏幕上出现的激动人心的画面来打动每个学生的心灵, 使他们受到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走进新时代》、《春天的故事》等此类歌曲, 是歌颂以邓小平同志为首的党中央进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取得的丰功伟绩的, 通过欣赏来激发学生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信心和决心。
对于外国音乐作品, 我们也应选择思想性与艺术性优美的作品, 尽量挖掘作品中的思想内涵, 从而达到渗透德育的教学效果。
二、以歌曲内容、音乐形象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情感
在日常教学中, 我们应有意识地选择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性的优秀音乐作品进行教学。如爱国主义题材的歌曲《国歌》、《保卫黄河》、《在太行山上》等, 在教唱时, 教师应首先对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歌曲内容等进行分析、讲解, 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歌曲内容, 从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让学生把握好演唱时的情绪,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以上几首歌曲都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 这些歌曲曾经鼓舞着中国人民为保卫祖国、消灭侵略者而前赴后继、英勇杀敌, 能激起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育他们牢记历史, 不忘国耻, 科教兴国。像《中国, 中国, 鲜红的太阳永不落》、《十月是你的生日, 中国》、《歌唱祖国》这些歌曲都是歌颂我们祖国的, 在教学时, 应解释歌词的思想内涵, 教育学生热爱伟大的祖国。像《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等歌曲, 通过演唱这些歌曲, 教育学生要尊敬老师。在澳门回归之际, 一首《七子之歌》唤起了学生们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对游子回归祖国的殷切期盼。歌中唱到“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 我依然……”。当唱起这首歌时, 学生们的民族责任感会油然而生, 使他们感到祖国的命运、荣辱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当唱到“母亲啊母亲, 我要回来”和看到录像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澳门特区高高飘扬时, 不少学生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在演唱时, 还要引导学生边唱边运用恰当的动作和思想感情把歌词的内容充分表现出来, 把乐曲的情感与思想上的认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既享受到了艺术的美感, 又得到了思想上的升华, 陶冶了情操。因此, 在日常音乐教学中, 我们要充分挖掘歌曲中进步的思想涵义, 将德育渗透于音乐教学之中, 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选择进步作品, 注重思想内涵
在音乐课外活动中, 音乐类社团所排练的作品应选择思想进步的优秀作品, 在辅导学生时也应向学生解释作品的思想内涵, 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音乐课外活动排练的节目, 要突出思想性, 把思想性与艺术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比如, 在元旦文艺汇演、“五·四”青年节、纪念“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等演出时排练的每一个节目, 我们都应尽量选择思想性和艺术性很高的作品。通过演出, 充分发挥音乐艺术感染作用, 使观看节目的全体学生既得到音乐的欣赏, 又受到思想教育。比如, 我们在开展“课前一支歌”、“红歌”歌咏比赛时, 要求各班选的歌曲应是思想内容健康进步的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等题材的歌曲。通过演出, 无论是演唱, 还是观看的学生都受到了教育, 同时又得到了欣赏, 达到了音乐特殊的“寓教于乐”的目的。
为了更好地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 教师在钻研教材时, 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性, 根据教学内容、音乐艺术特点, 制定出恰当的思想教育方案。另外, 教师的师德、着装、语言、教态都应成为学生的表率, 做到言传身教。
音乐德育 篇2
来到学校已经一年了,时间转瞬即逝,在这一年的教育教学中,我获得了很多我基本了解了不同年级同学们的性格特点,这也决定了我针对不同的学生会用不同的音乐方式去引导他们,促进孩子们养成教育的发展。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品德是深刻而有力的,也是十分必要的。我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德育教育:
一、把握教材内容,进行正面教育。
音乐教材中,不少作品具有浓厚的时代信息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它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可起到积极地引导作用。而这种引导教育需要教师去正面进行教育,比如: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曲时,结合钓鱼岛事件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引出《嘎子嘎》等一系列的抗日战争歌曲,细心讲解抗战时的真实故事,让学生们勿忘国耻,那时候的小嘎子用武器捍卫祖国,而现在的我们要用知识去武装自己,为祖国的繁荣增添光彩。
二、深刻理解歌曲内容,做到大胆、大声、大方。
教会学生唱一首歌并不难,重要的是如何把歌词的情感充分表达出来,大胆、大声、大方的去演唱歌曲,使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演唱中心灵受到滋润。因此,教唱一首歌之前,教师首先对作品进行深刻的理解,引导学生分析它的情感特征、情感处理、表现手段等。
三、以鼓励的方式去激起学生对音乐的喜爱
对于孩子的思想教育,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夸奖”的方 式,在表扬中让孩子主动去适应老师的教学。
四、进行安全教育提示
安全,是一个恒久不变的主题,人们都说安全无小事,小学生的安全意识不强,所以作为一年级一班的副班主任,我在学生放学的过程中,对于自己走的我会让他小心车辆,注意安全,对于家长接的学生,我必须要见到家长在哪,我才会放孩子走,其他的孩子带回学校,等待家长来接,家长不来不能走。
作为一名音乐老师,我会不断的努力学习,不断的坚持在本职岗位上尽职尽责,落实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充分发挥音乐的情感作用,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趣味,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热爱音乐的有为
音乐课堂的德育教育 篇3
【关键词】规则 规律 和谐 说教 感染
音乐来自人们社会活动的体会总结、来自对客观真理的探求、来自对自然世界的感悟, “众所周知,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优美健康的音乐是审美主体获得美感的重要源泉。”(摘自《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领会音乐所含的基本知识内容,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就显得格外的重要。
一、音乐节奏与客观世界的规律性
音乐的美来之于音乐的内在规律,也就是音乐的节奏。节奏寓于音乐之中,被喻为音乐的骨骼。有了节奏,音乐才有了音节的长短和强弱的交替变化,才有了赏心悦耳。《礼记?乐记》说“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可见音离开节奏,则不成乐。
然而,节奏不仅寓于音乐之中,还存在于大千世界的每个角落。某种意义上说,节奏就是事物运动规律的外在表现。从大处来看,有生活的节奏、有工作的节奏,有艺术的节奏,有文学的节奏,有历史的节奏,有社会的节奏;从小处来看,有语言的节奏、有动物鸣叫的节奏,林林总总,不一而终,可以说凡是有长度、宽度、高度、深度,以及时间等多维空间内的有规律或无规律的阶段性变化都有节奏存在。因此,要立身于社会,适应社会,了解社会的脉动,需要重视节奏,把握规律的“骨胳”。 最生动的例子可算是《庄子-养生主》中“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的故事,说的是有一个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凡是庖丁手触之处,肩靠之处,脚踩之处,膝顶之处,都伴有皮骨分离的声音;当庖丁进刀之时会发出“騞—,騞—”的响声,而这些声音合乎音律,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从庖丁解牛的故事与节奏的理念,可以在我们如何引导小学生学习音乐时,比对如何处理学习、生活问题,非常有启发。如遇到问题首先要通过分析总结,把握这个问题的结构分,找清问题的节点有哪些,问题的解决突破点在什么地方;其次,现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多大,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几种。其三,是否符合“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因此,能否体会到工作节奏,是判断能否具备工作能力的基础之阈。只有把握节奏,才能与日常工作真正合拍,才有机会做到游刃有余。而能否体会到节奏,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其实,学习问题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掌握了节奏,才能真正体会到乐趣。学习生活中掌握规律,善于总结分析规律,尊重规律的个人品质,正是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音乐的规则性与多样性
音乐美来自于音乐的严谨而多变。音色,音阶,音调,印成,节拍等音乐要素依照一定的规则,构成丰富多样的旋律。脱离了定的规则,就成噪音而不是音乐。走调或者乱了拍子都会觉得别扭,甚至难听,那就是不与规则相符的缘故。我们在教导小学生旋律的美时,应强调规则的必不可少。社会、生活也如此,有了刻板的规则,才能构成世界的多样性。
守规则,在学校就是遵守学校纪律,在家就是要敬老爱幼听从父母,生活里就是要遵守伦理道德乡规民约,在社会就是遵纪守法。
同学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远有近;家里有富的,也有经济能力紧张的;有些同学身体强壮点,有些同学学习能力强点,大家各有差异,同在一个班级来学习。这样就必须有纪律。我们按时上学,按时上课下课,课堂上都认真听讲,不开小差。教育小学生音乐规则在音乐中的重要性,同时教育他们没有规则就没有我们的社会的多样性。守规则,是一项重要品德。
三、乐章与和谐
音乐的美也因为音乐的和谐。音符,动机,乐节,乐句,乐段,乐章,乐段构成乐章,乐章组成交响乐,交响乐由乐团演奏,乐团由各乐器、演奏者、指挥组成。各种音乐要素构成音乐和谐之美,社会以人为基本单元,以血缘关系结成家庭,以经济关系构成企业法人等经济单位。各种单位又归类成各社会部门,例如科技、文化、教育、卫生、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部门。各单元,单位、部门各占其,各司其职,保障社会生活正常运转发展。那就是社会的和谐。
再大一点,人类社会还不是社会的全部,对应着自然世界。山、水、树、动物、湖、川、大陆、海洋……,都是与构成地球整体的不可分割部分。各部分的比例、关系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规律。那就是和谐。
学生体会音乐中的和谐之美,领会这个世界和谐的重要性,有助于树立和谐思想和价值观,学会人与人,与社会,与自然世界的和谐相处。
四、歌词——道理说教
音乐的美也在于音乐是表达健康向上的思想。美丽的音乐或歌颂光荣先进的人和事,或反映进步向上的思潮,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或诉说美丽动人的故事。
《国旗国旗真美丽》、《同唱一首歌》、《八荣八耻》、《劳动最光荣》等歌曲, 唱歌教学过程, 通过歌曲, 形象艺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陶冶情操, 同时感受歌词表达的道理, 爱祖国、爱家乡、团结友爱、和睦相处,使学生在音乐渲染的气氛中, 受到熏陶、受到启迪。什么是荣, 什么是耻, 确定了正确的人生观。德育教育如涓涓的泉水渗透在音乐教学的全过程。不能只追求形式生硬说教,通過美丽的歌词,在愉悦的歌唱中更能让学生接受。
五、音乐典故——情景感染
美丽的音乐也必然音乐赖以产生的环境或背景。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映,对音乐的学习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它是一种情感过程——审美体验,直接向学生介绍音乐的典故,能更容易使他们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这种美本身是一种价值观。徜徉着异国风情的《蓝色多瑙河》,描述的是浪漫美丽的欧洲大自然景色;《牧歌》让学生们仿佛置身于美丽、辽阔的大草原;《茉莉花》讲述的是缠绵于柔柔的江南古城小桥流水的美景。明白了音乐的背景,通过教师的引导,更理性地对音乐进行美的感受,从而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培养高雅的品味和情操。
音乐课堂闪光的德育 篇4
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中,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教育作为教育学科中不可或缺的一科, 不但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德育教育一种特殊手段。前苏联音乐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于艺术, 特别是音乐, 道德内容是其灵魂, 是其存在的意义”。在音乐课堂中通过优美的音乐旋律, 鲜明的音乐形象, 生动的教学内容, 达到感染人、教育人的目的, 是音乐在德育教育中不可替代的特有的育人方式。努力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生活的美好与幸福, 并树立为人类生活更美好而学习的远大理想。利用课堂主阵地, 抓好德育渗透。通过音乐教学及各项音乐活动, 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良好的音乐习惯, 树立报国的理想。通过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艺术, 开阔音乐视野。启迪智慧, 陶冶情操, 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美、发现美、运用美的艺术, 去为人类创造更美的生活, 通过讨论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说身边的人, 谈身边的事, 把音乐融于生活, 把生活带入音乐气氛中, 让一切变得美好。
学校音乐课它不仅有审美功能、认识功能、娱乐功能, 更重要的是还有教育功能, “对学生的政治态度、伦理道德、意识品格等方面都会产生一定影响。从而激起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寓教于乐是实现音乐教育的主要形式和途径。”音乐教学是积极的情感和高尚道德情操的结合, 是构成良好学习音乐品德的重要因素。因此, 创设富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教育情景, 使学生在特设的音乐情景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 从而陶冶情操、修养品德, 既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又是品德培养的有效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学生实际, 拓展德育常规内容。社会在不断地发展, 时代在不断地进步, 德育工作的要求在不断地提高, 只有不断地优化德育常规内涵, 使之更具体, 更有时效性和可操作性, 才能使德育工作行之有效。根据学生心理, 研究常规落实方法。空洞的说教不会产生有效的道德教育效果, 对于中学生, 寓教于乐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因此, 我们在常规落实的措施上, 要站在学生的角度, 蹲下来看孩子, 采取合理有效、中学生感兴趣的方式, 在活动中训练, 在竞争中落实, 激发热情, 激励自治, 鼓励自信, 缓解焦虑。对于一个音乐教师来说, 能否经过努力引导学生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音乐学习气氛, 关系到能否为学生品德的培养创造一个健康的道德环境。优秀的作品能充分地发挥情景教育的功效, 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无形的“渗透性”影响, 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它的熏陶、感染和同化, 引起情感的共鸣, 不由自主地接受它, 从而达到“修身养性, 壮情炼志”的目的, 在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的陶冶下, 可以使学生具有明确的是非标准, 对来自各方面的影响, 能明辨是非美丑和善恶荣辱;同时, 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中有健康而公正的集体舆论, 对不良现象具有某种威慑作用。在这种健康舆论的陶冶下, 可以使学生的道德行为不断扩展与发扬光大, 使错误的道德行为受到谴责、抑制甚至消除, 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上好音乐课。密切联系社会、家庭, 开辟“大德育”的广阔天地。学生的教育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配合, 因此, 德育工作必须密切和家庭、社会的联系, 积极推进“三结合”教育, 广开渠道, 努力营造“大德育”的氛围,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 我仍需要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意识, 在本职岗位上, 落实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纪律观念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勤学自强的, 具有良好的思想、行为和学习素养的一代新人, 在与学生的交往中, 严格要求自己, 处处以身作则, 既重言教, 又重身传, 努力做学生修养品德的表率, 才能培养出人格健全的新时代的学生。
音乐德育论文 篇5
关 键 词 :音乐教学 创新 素质 德育教育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有这样一句名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比传授知识更重要,而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部分, 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渠道。因此,如何培养和打造学生的创新素质,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多年的实践与教学,笔者认为,要让学生成为开拓型、创造型的一代, 不仅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具有高度发挥想象力的习惯和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的习惯,还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磨炼意志。就具体方法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强化学生心理图式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最能穿透感性、理性的重重壁垒直接震撼人们的心灵,因此,它更应是情感的艺术。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艺术就是情感。”托尔斯泰也认为,艺术的本质是表达情感并感染大众,而优美的音乐主要是通过优美的旋律来感人的。优美的旋律通过歌词的直接引导,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增强学生对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从而进一步达到提高审美素质的目的。由于音乐旋律在个体鉴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且每首歌都有自己独特的情感基调,如亲切、自豪、神往、风趣、热情奔放或天真活泼。对于这些独特的情感基调,一定要抓住它们的特点,然后形成联想构成画面,再在审美之中产生相应。
一个人的积极情感是构成稳定人格和独特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方面。当今教育界的一些有识之士极力呼吁情感教育,并将情感的发展列入评价人发展的重要指标。从情感入手是现代教学的标志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是获取知识的土壤和动力”,培养学生敏感的心灵、丰富的体验、细腻的感受,是完整人的教育所需要的。一位教授一语中的:“如果把学校教育看作是化学反应,要提高化学反应的速度和质量,就要加‘催化剂’,而情感教育就是教育教学的催化剂。”
二、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做好情感教育。
1、通过学习感恩歌曲,体验歌曲中的情感,并且运用到生活中。
首先从感恩父母的歌曲开始,让学生通过学唱歌曲的过程,好好体验为人儿女该做的事情。做一名有感情的,懂得感恩的学生。
2、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左右人情感的重要因素,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态度、产生不同的情感。拥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产生正确的态度和积极的情感,反之则会产生错误的态度和消极的情感。洗星海曾说过:“每个人都会经历过不幸和痛苦,有些人在痛苦中只会想到自己,他就悲观、消极;有些人在苦难中还想到别人,想到集体,想到祖国和全人类,他就感到乐观自信。”如果认识了上述真理就能自觉的抑制消极的情感,培养积极的情感。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3、注重学生的能力和意志力的培养,助其形成积极的情感。
巴尔扎克说:“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却是万丈深渊。”对待苦难,适应能力强的人能以乐观态度坦然处之,理智对待,因而能使自己有坚定的信心和充沛的精力战而胜之。相反,适应能力差的人,不是怨天尤人,就是心灰意冷,一蹶不振。因此,教学应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意志和情感是相互制约的,意志是在情感的激励下产生的,反过来又调节和控制情感。一般的,意志越坚强,就越能使积极情感持续下去,越能克服消极情感,因此,要重视锻炼意志,要有吃苦、受挫的心理准备。在生活中,困难不会自动消失,只有靠自己坚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才能克服困难,达到人生美好的境界。
4、优化学生的性格,帮助其形成积极的情感。
情绪是一种共性的心理过程,而性格是一种个性的心理特征,但不同性格的人,有不同情绪表现。因此优化性格特征,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方可培养良好情感。一般的,对性格外向的学生,要注意引导其克服冲动,三思而后行,防止情绪爆发而破坏宁静的心境;对性格内向的学生,要注意指导其学会排遣不良情绪,及时宣泄,或向亲友倾吐心声,逐步形成良好情感。
5、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
环境的好坏也能影响到一个人的情感,一个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精神环境对于搞好情感教育必不可少。因此,在情感教育中,要优化家庭、学校、社会等情感生活环境,对于学校来说,主要是创设良好的班集体环境、校园环境等。同时,也必须让学生明白,不要期望环境适应你,而应主动调整自己去适应环境。
6、注重实践,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形成积极的情感。
初中音乐课渗透德育策略 篇6
【关键词】 初中音乐;德育渗透;有效策略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音乐教育正可为德育培养良好的情感基础。我国近代教育家梁启超也说过:“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第一要件”,可见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是不言而喻的。音乐不但能益智,而且能以美辅德,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明确提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中”。在音乐教学中要渗透德育,要依靠音乐本身的优势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震撼学生,使其心灵萌发美的种子。那么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呢?下面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
一、紧扣教材,升华情感
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如,在学唱《义勇军进行曲》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因此,作为初中音乐老师在教学中要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提高他们对生活中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识别能力,受到更深刻的思想教育。这样,寓思想教育于音乐教学之中,通过音乐艺术形象、音乐的内在感情来感染学生,使心灵美的花朵在他们心中悄然开放。
二、音乐欣赏,陶冶性情
音乐是通过声音来表达人类情感的感知艺术。欣赏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有声的音乐中获得无声的情感体验,受到美的熏陶,领悟音乐的真谛,得到精神愉悦,提高学生对真善美的辨别能力。一切有价值的音乐作品,都凝聚着人类优秀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感情。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使传递来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启发学生的想象和思维,让他们在体验音乐情感的同时,也感触到作曲家深刻的思想,使学生在听赏中潜移默化地受到音乐形象的感染和熏陶,在情操、品格和心灵上受到有益的影响。
如在欣赏民族器乐曲《春江花月夜》时,我首先让学生聆听,感受乐曲幽雅、宁静、温馨的意境,领略我国民族乐器神奇而独特的表现力。接着让学生入境入情地感受作品的情绪,民族器乐合奏的协调和音乐的动静、远近、景情的结合,使学生从优美典雅的旋律中获得美的享受。最后让学生发挥想象,用他们的语言和图画来描绘乐曲的丰富内涵,深入挖掘其中的美。学生由衷地赞叹我国民乐的美妙,严肃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宁静优雅的乐曲声中渗透到学生心里,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讲述故事,渗透德育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但音乐家都有自己的祖国。古今中外,一个伟大的音乐家通常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因此,适当地讲述一些音乐家的爱国事迹,必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
如: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以优异的成绩从法国巴黎音乐学院毕业后,谢绝了法国音乐界殷勤的挽留和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为民族呐喊,为抗战怒吼,并于1939年3月31日完成了著名的《黄河大合唱》;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双耳失去听觉的情况下,面对命运的不公毅然创作了举世闻名的“第九交响曲”。同学们被这些真实的故事所感动,深切感到这些音乐家的伟大,热爱祖国,不向命运低头的顽强精神。同时让学生展开讨论,利用这些人物和自身做比较,看看自己有哪些差距,体现在什么地方,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又该如何去做,使德育渗透触及到学生的各个方面。
四、课外活动,增强集体感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活动也是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美好品德的重要途径。马克思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发展其全面才能的手段。”课外活动正是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使他们融入集体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之中,让学生切身体验团队合作精神,认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当他融入集体之中,所有的微小的力量才能聚集成一股大而有力的力量。
比如把全班组成一个合唱队,教师通过分配声部让大家合作演唱完整的合唱歌曲,在排练过程中也许有些同学有着不同的意见,有些不喜欢自己的所在的声部,有些同学又不喜欢站在最后排,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让学生们知道只有相互体谅,共同合作,才能把这首歌曲唱好。为班集体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齐心协力实现和完成共同的目标与任务,让大家充分尝试到团队精神的重要和建设形成团结力量的不易。通过这样的合作形式,同学们懂得了集体力量的强大。在合唱中懂得热爱班集体,懂得作为班集体一员的重要性以及能以班集体为荣的使命感。
总之,音乐教育目标并不是把学生们都培养成为音乐家,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音乐特有的形式、手段,培养出追求真善美的现代人,这也是德育教育所要达到的。作为初中音乐教师应该通过不同的教育手段和音乐特殊的表达方式,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永远追求真善美的人,寓德育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
【参考文献】
[1]梁奎.初中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年05期.
音乐教学与德育渗透 篇7
一、增强德育意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教师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
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属显性教材,如:《我们多么幸福》、《颂祖国》、《咱们从小讲礼貌》,等等。而还有一些教材,如:《到小熊家里去》、《金扁担》,《小乌鸦爱妈妈》、《看龙船》等歌曲,被称为隐性教材。这些教材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如:歌曲《看龙船》表现了端午节热烈紧张的赛龙舟场面和兴奋激动的心情。在学唱时,除了让学生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外,还应联系祖国美好的今天,引导学生分析歌词,理解“屈原爷爷看见了也会笑得胡子翘”的深刻含义。
二、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特别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
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
在学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
《放学歌》是一首以教师护送学生放学离校为题,尽情抒发了学生对教师热爱之情的歌曲,在教唱时,应注意到三拍子的叙事性及抒情性,引导学生充分投入感情,动情地歌唱。“老师辛苦了,老师再见了……”学生在演唱时情真意切,充满了对教师满腔的爱。在生动的感情体验过程中,受到艺术的感染、熏陶和教育。
三、音乐教育应寓德育于教学的全过程
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使德育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不追求形式生硬说教,要见缝插针联系实际。
要制定切实可靠的音乐常规来训练学生讲文明、有礼貌的好习惯。从学生步入音乐教室、师生问好、坐站姿势等都要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以培养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老敬师的良好行为,基本训练要通过发声练习、节奏训练,听音练耳等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新课教学要结合教材采用多种方法,使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在教学中,课堂小结要面向全班各类学生,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通过这些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行为。
四、音乐教育应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
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唱歌教学、读谱知识,欣赏教学和综合训练等,教师要分析这些课型的特点,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
课本中的唱歌教学所选用的歌曲内容丰富,体裁广泛,演唱风格多样,歌曲的优美旋律与生动活泼的语言学生爱听爱唱,教育内容最容易被儿童理解和接受。如:《到小熊家里去》、《生日》等歌曲,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同时,也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整个唱歌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歌曲,艺术形象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操陶冶的过程。
在进行乐理、视唱、练耳教学时,要注意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逐步了解音乐语言及表现情感的过程中,激发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
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如: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曲时,结合抗战胜利60周年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欣赏教学时,要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地遣责,去激情地歌唱。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感情,让他们感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生活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净化。
五、音乐教育应寓德育于教师的自身形象之中
假如教师不爱自己的事业,对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民族缺乏亲情,对追求真善美没有热忱,他就不可能从教材中挖掘深刻的内涵,也不可能按《大纲》的要求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
一个献身于音乐教育事业的教师应当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丰富的知识、认真的态度,这将会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整洁大方的衣着、自然端庄的教态、形象生动的语言、富有激情的歌唱、优美动听的琴声、准确娴熟的指挥、工整认真的板书都会时刻影响着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特别是教师的师爱品质、道德行为对学生一生都可能发生着影响,因此,教师必须从自我做起,平时严格要求自己,抓好个人师德修养,为人师表。
让音乐丰满德育的翅膀 篇8
剖析其中的原因, 除了社会大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失误之外, 学校教育的缺陷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诸如片面追求升学率, 重智轻德、教育教学方式的单一化和公式化的趋势、有的教师不尊重学生人格等等都是造成德育问题的原因。
对此, 我们的音乐教育又能做些什么呢?怎样才能给学生在音乐中实施德育教育。
一、联系美好今天, 增强学生道德意识
教师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 以教材为内容, 以课堂为阵地, 认真钻研教材, 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 属显性教材, 如:《义勇军进行曲》《歌唱祖国》《春天的故事》等。而还有一些教材, 如:《在希望的田野上》《青藏高原》等歌曲, 被称为隐性教材。这些教材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如:歌曲《喜洋洋》和《步步高》表现了节日热烈紧张场面和兴奋激动的心情。在学唱时, 让学生联系祖国美好的今天, 引导学生分析歌词, 理解我们幸福的源泉, 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都有极大的影响。
二、德育融入音乐, 培养学生爱国情操
《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特别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 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 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 教师应引导学生进入歌 (乐) 曲意境, 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如:《黄河大合唱》刻画出黄河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 痛诉黄河遭受的屈辱和苦难, 揭示了黄河伟大坚强的品性, 深刻地表现了中华民族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崇高信念。学生在演唱时不仅要真切体会歌词的含义, 更重要的是要从雄壮的音乐形象中感受爱国热情。在生动的感情体验过程中, 受到艺术的感染、熏陶和教育。
三、采用不同的课程类型, 让德育贯穿始终
一首歌 (乐) 曲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 作为音乐教师应利用音乐教育的特殊性, 挖掘其内在的教育因素, 利用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型, 把这些内涵充分揭示给学生, 让他们更好地感受和体验, 在情操上得到陶冶, 道德上得到修炼, 心灵上受到震撼, 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1. 在讲解课上, 通过了解生动的音乐形象来激发学生的情感。
高中音乐教材中很多歌曲以鲜明的优美的旋律, 丰富的和声, 明了的歌词内容来表达情意, 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 震撼学生的心灵, 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感召和影响是很大的,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善于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去引导学生认识这美好的世界。例如:在理解《百年沧桑》时, 要把在经历百年风云之后, 香港又回到了中华母亲的怀抱中这一时代背景作为理解的重点, 唤起学生对爱国的渴望。
2. 在欣赏课上, 通过聆听优美的乐曲来陶冶高尚情操。
通过上好每一节音乐欣赏课, 使学生的审美取向和道德情操沿着正确的轨迹发展。如欣赏音乐《我爱你, 中国》, 其歌词运用叠句、排比等手法, 对祖国的森林山川、春苗秋果、田园庄稼等作了形象的描绘和细腻的刻画, 且词句清新秀丽, 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这些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都需要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去发现、理解和挖掘, 然后教给学生。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 不断培养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3. 在实践课上, 通过音乐的体验来塑造健康的人格。
通过组织学生在课内课外, 举办独唱、合唱、轮唱、对唱的演练, 并通过讲音乐家故事, 排练舞蹈, 配乐诗朗诵等活动, 让学生多侧面体验音乐, 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 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
浅析音乐教育与德育 篇9
一、讲清情景,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小学音乐课本中有许多渗透了爱国主义思想的歌 (乐) 曲, 比如四年级上册第一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新学期一开始就把爱国主义的思想传递给学生, 笔者把介绍作者 (聂耳) 的生平, 所处的时代背景作为一个教学的引子, 讲述聂耳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什么原因促使他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并激励自己勇敢战斗的, 或者可以借助多媒体让学生观看电影视频《风云儿女》,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歌曲中的音乐形象, 这时候学生对歌曲的旋律把握、领悟歌曲的内涵就会有一种“情绪”在心头, 而这种“情绪”就是思想品德教育所产生的情感效果;再如, 在教唱五年级下册教材中第五课的歌曲《京调》时, 笔者先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听演唱, 看表演, 从而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接着简单介绍京剧在我国的影响以及产生的文化背景, 在此基础上教唱这首歌曲, 同时将学生引入老北京, 让学生体会到歌曲表现的民族自豪感, 让他们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 从而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加深他们的中国文化底蕴, 鼓励他们为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崛起而奋斗不止。
二、渗透情感, 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党的十八大提出, 倡导富强、 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 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地渗透学生的思想中。
在五年级下册第五课的欣赏京剧唱段《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 向学生们介绍这是选自现代京剧《沙家浜》的一个唱段, 首先介绍现代京剧《沙家浜》的创作背景, 通过播放京剧图片和视频音乐, 让他们体会其中的情感, 增强其爱国主义感情, 再向学生介绍我国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的生平经历, 特别着重要讲述梅兰芳大师在我国抗日战争时期宁死都不肯为日本鬼子表演京剧, 只为中国人表演的情节, 一生为了京剧事业而献身的敬业精神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增强学生们爱国、敬业的精神;
从三年级开始, 音乐教材中便出现了很多合唱的曲目, 在进行二声部合唱的时候, 告诉学生二个声部之间声音要和谐, 包括音量、音色、力度、速度等方面, 这样声音才会动听, 在学习二声部合唱的过程中, 使同学们认识到合唱艺术的显著特点是它的“群体性”, 要明白合唱是一项集体艺术, 是由集体共同创造的音响来进行歌曲的内容表述和艺术形象塑造的, 个人的声音再美也必须要服从集体, 通过课堂上合唱的训练让他们体会集体主义精神。
三、创设情境, 提升学生的道德境界
在音乐教学中, 根据音乐学科的情感特点, 抓住“情”这个关键点, 达到以情育人的目的。列宁在强调情感的意义中曾说过这样的话:“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未来的向往、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是人们对某种事物的爱憎、 喜恶的态度, 它对道德行为起到了巨大的调节作用。因此, 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 要引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 在共鸣中陶冶情操, 从而形成自身的良好品格乃至意志力。在音乐欣赏中, 要让学生“动情”教师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走进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情境, 形成情感氛围, 让学生“触景生情”。 比如, 在教唱五年级音乐教材中的一首歌曲《我们多么幸福》 时, 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 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新社会给大家带来的幸福的生活, 我们在党的温暖的怀抱里生活、成长是多么的甜蜜!让学生们带着强烈的自豪感, 用甜美的歌声来歌唱今天幸福的生活。又比如在笔者教唱六年级教材中的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时, 先向学生们阐述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词曲作者叫美丽其格, 是一个蒙古农奴的女儿, 是新社会才使她改变当牛做马的命运, 并能够进入中央音乐学院深造学习。可以提问学生, 她怀着怎样的心情去写这首歌曲的?在蒙古辽阔的草原上, 获得了自由的翻身农奴一边挥者马鞭儿, 一边用草原牧民特有的长调唱起这首歌曲……此时此刻, 再让学生唱一遍:“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白云下面马儿跑……” 此时, 歌声显得高亢悠远, 情意绵绵。这样, 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的缕缕丝情与动听的歌声才会一起流进学生的心田。 所以说, 只有当学生进入音乐预设的情境中后, 歌声才能真挚感人, 才会有生命力。最后, 要让他们懂得一定要好好珍惜今天中国共产党带给我们的美好的幸福生活, 告诫学生要努力读书, 将来报效祖国。
四、结语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钥匙一把是教学, 一把是文学, 一把是音乐。”音乐不但能益智, 而且能以美辅德, 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明确提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中”。 在音乐教学中要渗透德育, 要依靠音乐本身的优势去感染学生, 打动学生、震撼学生, 使他们的心灵萌发出美的种子, 这是赋予每个音乐教育者神圣的使命。因此, 在音乐教学中, 我们要深入挖掘出音乐歌曲中内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 充分发挥它的情感作用, 陶冶学生们的情操, 提高审美情趣, 使学生们在音乐的熏陶下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赵宋光主编.《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出版社, 2003.
[2]邹爱民, 马东等编译.《音乐教育学》.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6.
让德育在音乐课堂中飞扬 篇10
一、创设情境教学,渗透德育
一首歌曲或者乐曲在从词到曲,从背景到情境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 所以我们应利用音乐学科之特殊性,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德育渗透于音乐教学之中。例如在教学小学二年级歌曲《小乌鸦爱妈妈》时,我先出示课件,课件里展现的是一些流动的图片,同时配合着画面声情并茂地向学生讲述《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的故事。通过语言和画面的结合,创设情境,营造气氛。 师: “小乌鸦急急忙忙飞出去做什么呢?” 生:“找虫子。”师:“小乌鸦找来虫子, 是自己吃吗?”生:“不是,是用来喂妈妈。”师:“为什么要喂妈妈?”生: “因为乌鸦妈妈生病了、老了飞不动了。”师:“如果有一天你们的妈妈老了或者生病了,你们该怎么做呢?”生: “我要给妈妈端水喝。”……学生们都踊跃发言。在歌曲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孩子们在学会歌曲的同时接受德育,从小明白要尊敬爱戴长辈、 孝敬父母、体贴照顾父母。
二、挖掘教材,渗透德育
在我们的小学音乐教材中,教材内容丰富多彩,有的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因此,我们应当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比如《红梅赞》 《雨花石》等都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资源。因此,在学习这些音乐作品的同时,我们不仅要了解作曲家、 作词家的生平简介以及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更应该把作曲家、作词家的高贵品质与作品的思想内容统一起来,从而了解历史、关注文化、感悟人生。马丁·路德曾说过:“音乐是受难者最好的慰藉, 它能净化心灵,给人以幸福,必须把这种神圣的艺术教授给年轻人,因为它能改善人性,它是人们感情的凝聚,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灵魂,它有着其他任何一门艺术无法比拟的特殊魅力。”因此,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可以根据学生特点,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内容,把德育融入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让学生在欢乐的音乐声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这样的“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合歌曲歌词,渗透德育
歌曲以其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明了的歌词内容来表情达意。而歌词是最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的,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感召力和影响是很大的。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从歌词中发现生活中的真、善、 美。如我在上四年级下册《我是少年阿凡提》这课时,在学会歌曲旋律的基础上,让学生有节奏地读歌词,然后在歌词中找出破坏环境、不爱护小动物的句子,让他们明白这些破坏环境、不爱惜周边环境的行为是不对的,应该受到批评的。学生通过有节奏地读歌词、创编歌词、领悟歌词中所表达的思想这一系列活动,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
四、在音乐实践中渗透德育
未来的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尊重个人创造和自我发展的社会,更是一个强调合作、强调沟通的社会。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有许多学习内容是合作性很强的。比如在由众多人组成的合唱、器乐合奏排练中,同学间协同配合很重要, 它要求大家唱、奏要整齐,只有齐心协力才能表现好作品,在整齐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多声部的唱、奏。这不仅要求声部织体谐和,而且讲究方方面面的协调配合,才能把艺术性很强的声乐和器乐作品完美地表现出来。这种组织排练、 举行演出等一系列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这种音乐实践因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学生更好地与自然、与社会相互沟通的一种有效手段,为他们将来适应不同的人际组合,更好地参与社会竞争奠定了基础。因此,在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和集体主义等方面,音乐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越条件。不难看出,集体主义意识在合唱、合奏音乐活动中是何等的重要,而相互配合、相互协调这种显性意识也正是我们学校德育中重要的内容。
音乐在德育中的实践价值 篇11
【关键词】音乐教育;德育;实践价值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有着丰富的内涵,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音乐教育是小学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也是实施德育的主要途径之一。音乐丰富了儿童的文化活动,更丰富了儿童的内心世界。提高小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和认知水平,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有利于打牢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基础,让学生的智商和情商同步提高。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音乐教育的潜在功能,更好地运用音乐艺术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一、在音乐作品中感受国家,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爱国是对每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民族歌曲、传统民族器乐曲和交响作品,不仅可以传授音乐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优秀的少儿爱国音乐作品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了解,对现实生活的赞美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也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如《放牦牛的小卓玛》、《我的家乡在日喀则》、《我们祖家是歌乡》、《国旗国旗真美丽》等爱国歌曲,让学生通过详细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词曲作家的生平,并感受激情的旋律、生动的歌词等让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和震撼,感受祖国的厚重。爱国主义教育寓于音乐这种底蕴丰厚的艺术形式,把理想信念教育潜移默化地传导给学生,触动心灵深处积淀的民族情感,民族责任感则油然而生。
二、在音乐活动中感受集体,树立集体主义意识
集体主义是要求一切言论行动以合乎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为最高标准的思想,体现在校园中则要求学生具有全局观念、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从音乐形式来看它具有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天然优势。如当前广泛应用于校园中的音乐活动——歌咏比赛、合唱等,就具有培养集体主义意识的特别优势。因为合唱中每个参加音乐活动的成员都要做到:训练节奏的统一、声音的和谐、音高的准确、声部的均衡、情绪速度的一致,自觉地维护合唱、合奏中在旋律、节奏、情绪等方面的统一要求。这样的音乐活动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集体主义观念,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在音乐内涵中感受美德,提高社会公德水平
社会公德是指在一定社会生活中,为了维持社会的正常生活秩序,全体社会成员应当遵守的一些最基本、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也是评价社会成员文明行为的基本尺度。小学生对社会公德的认识可能比较模糊,但其社会公德的培育,对美德的崇尚却应该在启蒙阶段就开始重视。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的方式丰富多样,音乐教育也在其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近代学者梁启超说过:“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科。”音乐艺术用音响的魔力,协同作品本身包涵的对真、善、美的追求,共同作用于人的情感,引起联想、想象、激动、共鸣,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人们达到崇高的思想境界。柏拉图在《国家篇》中说过:“节奏和乐调有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心灵也就因而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而丑化。”音乐教育的愉悦性会产生一种由内而外的作用力,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和感染下,逐渐增强对道德感的认同和趋向,对道德的“接受”由“需求”变成自觉接受的主观行为,这样就避免了思想教育说教的强迫性和灌输性。
四、在音乐主题中感受生活,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在飞速发展的社会现实中,人们的心理素质越来越成为其社会生存能力的重要内容,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才能好好生活,积极实现自身价值。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广泛的兴趣、乐观的情绪、坚强的毅力和健康的个性。如今很多学生在父母万般呵护下成长,缺少的就是在挫折中生存,在逆境中抗争的能力。长大后不敢独立生活,不能承受生活的压力,甚至年轻时就早早走向生命的终结。因此心理素质也要重视从小培养。音乐作为一门情感的艺术,具有培养人的情感体验、调节能力和情感传递能力的作用。少儿的音乐教育,可以通过励志主题鲜明的作品来激发学生意志品质,《卖报歌》、《劳动最光荣》等音乐作品,就是一个个生活故事的写照,充满了坚强的生活态度和不屈的奋斗意志,沈心工在《学校唱歌集》中说道:“乐歌的作用,最足以发起精神,激扬思想,故念东西各国均以为注重之科目,专以陶融学员之性情为宗旨。”可见音乐艺术的“以美诱人,以情化人”功能,会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心灵得以净化,对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
五、在音乐欣赏中感受艺术,培育审美情趣
人的需求是丰富多样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世界应该充满美好。学校要让学生多感受生活美的方面,学会欣赏美的艺术,追求高级趣味,从而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境界,这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目标。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一种教育形式。音乐有其独特的构成,它是用一种特有的声波振动的规律性的乐音连续运动,构成乐思、乐汇、乐句、乐段,来表达人的内心世界。它通过人的听觉系统,用跌宕起伏的音响变化作用于人的心灵,影响人的情感,使人在感受音乐美的愉悦过程中,情感得到升华,进而产生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形成高雅的审美标准。音乐教育者应重视音乐欣赏课,积极引导学生对于艺术的感受,由此及彼,从对音乐艺术的欣赏,而提高对其他艺术的审美能力和发现生活中美的能力。
音乐教学渗透德育的尝试 篇12
一、与时俱进, 增补歌曲教材
初中教材不可能与时代发展的步伐一一合拍, 因此, 增补适合的歌曲教材, 使音乐教学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 就成为教师必做的工作。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时, 我们增补了奥运主题歌《我和你》;2009年建国60周年大庆, 我校从百首红歌中增补了《南泥湾》《黄河大合唱》《走进新时代》等10首歌曲;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学校增补教唱了《唱支山歌给党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5首红歌。当然, 增补歌曲要得体、要适当, 初中音乐课还是要坚持以教材为本的原则。
二、追本溯源, 讲清时代背景
每一首歌曲奏响的都是时代的旋律, 颂扬的是时代的强音, 跳动的是时代的脉搏, 流淌的是当时社会的政治潮流。要通过歌曲渗透德育, 必须讲清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如:教材中的《七子之歌》, 这是一首关于澳门回归的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 但学生对作者、写作年代、时代背景了解甚微, 难以唱出真情实感。于是教唱时, 我这样告诉学生:这首歌的词选自闻一多先生1925年写的组诗《七子之歌》, 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 将当时被帝国主义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比作失去母亲的孩子, 抒发了作者企盼“七子”回到祖国怀抱的强烈感情。教学生唱这首歌, 自然会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引领主旨, 感悟歌词意境
音乐教学中, 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旋律和歌词的基础上, 必须引导学生感悟歌词内容的主题思想和深刻的意境, 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歌曲的育人功能。如:教材中《歌唱祖国》一曲, 写于共和国成立之后的上世纪50年代, 正像序歌中所描述的那样, 举国上下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神州大地处处回荡胜利的歌声, 华夏儿女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这就是歌曲的主旨。教唱第一段要让学生揣摩祖国地大物博的意境, 教第二段要让学生感悟祖国儿女勤劳勇敢的意境, 教唱第三段要让学生领略对伟大领袖的无比热爱和对伟大祖国未来的憧憬。这样引导学生领悟歌词主旨、进入歌词意境, 学生由此产生的爱国激情就会荡漾在优美的歌声中。
四、进入角色, 带着感情教唱
众所周知, 音乐作品是感情的产物, 词作者带着感情写词, 曲作者根据词的感情谱曲, 所以音乐教师必须带着感情教唱, 以激发学生带着感情学唱。如:为迎接建党90周年, 我教唱了《唱支山歌给党听》一歌, 这是一首渗透德育的经典红歌, 必须在感情训练上下工夫。一开始, 教学生用稳健的节奏、亲切热情的语气学唱:“唱支山歌给党听, 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 党的光辉照我心。”一段间奏之后, 节奏和感情急转, 教学生用缓慢的节奏, 带着仇恨的感情学唱“旧社会鞭子抽我身, 母亲只会泪淋淋”两句, 接着加快节奏, 用昂扬的语调唱“共产党领导我们闹革命, 夺过鞭子揍敌人……”又是一段间奏之后, 教师则用更加热情的语调, 教唱和开头一样的歌词, 让学生进一步领悟热爱党、忠于党的豪迈情怀。
【音乐德育】推荐阅读:
音乐德育功能07-12
音乐的德育功能08-22
小学音乐德育案例11-13
音乐教学与德育09-06
发挥音乐的德育功能10-10
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11-21
音乐课堂中的德育渗透07-05
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10-15
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教育12-05
大学音乐欣赏课中的德育渗透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