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教育资源整合(共12篇)
高校创业教育资源整合 篇1
资源是企业发展的脊梁, 对创业企业而言, 其作用更是不可或缺。但不可否认, 创业企业对创业资源的运用经验相对较少, 而创业资源的引入、消耗、交换、调配, 任一动向, 都会对企业带来切身影响。因此, 为提高创业企业核心竞争力, 做好创业资源整合尤为重要。本文拟从创业资源整合的概念及功能出发, 研究创业资源整合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并结合实例加以分析。
一、创业资源整合的内涵
创业资源, 是指创业企业开垦和成长过程中所需的资源, 其包括创业要素资源和创业环境资源两大部分。其中要素资源包括场地资源、资金资源、人才资源、管理资源和技术资源;环境资源包括政策资源、信息资源、文化资源和品牌资源。本文以信息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资金资源为重点研究。
二、创业资源整合与创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1、创业资源整合对创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核心竞争力要求资源内部充分实现相互衔接和协调, 而上述四种关键创业资源是否做到有效整合关系着衔接和协调的绩效。
2、创业资源整合对创业企业重要性的评价模型。
企业的目标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4种方案:X1信息资源整合;X2人才资源整合;X3生产资源整合;X4资金资源整合。影响方案的3种因素:I1组织机构合理性、I22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信任度、I3员工的工作效率。
运用A H P方法由专家按比例标度确定因素层关于总目标的判断矩阵及激励方法关于各影响因素的判断矩阵 (aij) 分别为表1, 2, 3, 4中分子构成的矩阵。可得企业激励方法整合评价数学模型。
3、创业资源整合对创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的实证分析-以江苏琼花为例
(1) 案例背景。江苏琼花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以江苏琼花集团有限公司为主发起人, 联合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技术开发中心等六家股东共同发起设立的。江苏琼花成功的重要原因就是制定了“技术+资本”整合的发展战略并进行了成功的战略运用。其核心能力具体表现在两方面:技术创新的能力和资本运作的能力。 (2) 公司案例分析。江苏琼花拥有两种独特的资源, 即依托中科院所获得的技术优势和通过上市所获得的资本优势。这里请专家群根据企业的性质和要求, 视被评价者的综合表现对其分别确定各指标的分值, 综合专家群体咨询意见构造各层的判断矩阵。根据上一节建立的模型以及公式 (1) (2) , 得出表2。 (表1) (表2)
根据以上四表中数据, 得出各类资源整合对总目标的合成权重为W总= (W1, W2, W3) *W= (0.0602, 0.1920, 0.5117, 0.2370)
由此数据可确定四种资源整合对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总目标的重要性从大到小依次为生产资源、资金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正是通过“技术+资本”这一核心能力的整合与培育, 江苏琼花从根本上确立起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保证了核心竞争力。
三、结论
创业资源的整合对企业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如何充分发挥创业资源对于创业的支持作用, 是创业者所必须掌握的基本职能。本文分析了资源整合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的关系, 设计了模型对创业资源整合的重要性进行了评价, 以案例数据进行了说明, 对实施资源整合的企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于吉鑫.企业资源整合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吉林大学, 2006:15—17
[2]、饶扬德.企业资源整合过程与能力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 2006 (9) :2—4
高校创业教育资源整合 篇2
2.2构建高校体育信息资源整合管理平台。高校体育信息资源的整合不仅能使各个独立的数据对象、功能结构相互融合、类聚和重组,在用户利用网络体育信息资源整合体系时,还需要一个方便快捷的通道――资源整合平台才能实现。通过这个数字化信息网络管理平台,实现体育站和体育院校、综合院校的体育院(系)各资源用户的体育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在这个平台上,管理者与用户两个层面可以双向互动交流。面向管理者层面可实现管理功能、资源服务、安全机制、身份认证和权限控制等,面向用户层面可以实现跨库检索、资源挖掘、教学、健身导航,也可建立个人体育信息资源数据库等。基于上述实施理念和系统分析,其平台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2.3构建高校体育信息资源库。体育学是一门集健身和健心于一体的综合类学科,有其自身的特性。因此,体育院校、综合院校的体育院(系)、体育科研单位的教师和科研人员,要根据体育学的特点,根据体育训练、健身、教学的实际,利用高校网络体育信息资源,以体育信息化为导向,开发制作适用于高校体育教学、训练的应用软件,承担起建设高校网络数字化体育信息资源库的任务,构建适应体育学需要的知识点库,力求“建为所用”。系统技术采用流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ADO技术、WindowsAPI技术、数据库技术,软件开发的整体架构可采用B/S架构与C/S架构体系,该基本框架结构如图2所示:
2.4构建高校体育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管理机制。高校体育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满足高校体育教学、训练的需求。高校网络体育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复杂的、开放的系统,要在体育院校、综合院校的体育院(系)、体育科研单位的配合下进行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所以,应该成立一个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协调领导的跨系统、跨地区的高校体育信息资源协调委员会,构建高校体育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管理协调机制,采取“自由、开放和共享”的理念,综合运用市场机制、政府协调和保障机制,在遵循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一种互利互惠的市场平衡运行机制,通过共享系统内各要素间的相互协调,形成一定的组织管理架构。因此,要构建体育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必须协调好用户现实需求、管理协调、保障机制及共享平台建设等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才能保证体育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的高效运行。
3结语
高校体育事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借助体育信息化这一“核动力”,积极拓宽优质网络体育信息来源,科学地合理开发并优化整合这些体育信息资源,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共享环境与机制。以信息化带动高校体育教学、训练的现代化,拓宽优质高校体育教育信息资源收集渠道,提高高校体育教育信息资源库扩散率和使用率,优化整合资源内容,注重新媒体、网络平台等信息传播途径建设,建立高效、完善的共享运行机制,实现我国体育事业的现代化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永强.大学体育信息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区域推进影响因素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38(3):111-115.
[2]仇恢.对我国体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构建的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32(6):125-128.
[3]阿英嘎,孙育龙.国家级和省市级体育类精品课程网络化建设现状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30(6):17-20.
创业资源整合六行业资源 篇3
某个行业有充分的了解,同时掌握了这个行业的各种关系网,比如业内竞争对手、供货商、经销商、客户、行业管理部门以及技研机构、行业协会、行业杂志、行业展会等等,这些对于创业的成功与否很重要。所以,创业的一个成功类型,就是做自己熟悉的行业,熟悉本行业企业运营、熟悉竞争对手……
案例1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案例说明:
上海交大昂立股份有限公司是集现代生物和医药制品研制生产、营销于一体的高科技股份制企业,2001年7月公司成为国内保健品行中第一家上市公司。上市使公司打通了资本渠道,迅速扩大企业的规模,实现产业的多元化经营,组建以若干个产业组成的产业群。
从1990年的几十名员工、36万元资本起家的校办企业,到注册资本1.5亿、连续3年居全国保健品市场销量榜首的行业巨人,昂立的业绩令人瞩目。
案例分析:
昂立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在于跟业内的三株合作,整合行业内的资源,帮助昂立走出困境,促成昂立成长。当时,昂立的习惯是给他们多少,三株就销售多少。但三株提出的一个观点完全倒了过来:你负责科研、生产,我负责销售,我们定的销售价双方各赚一半。这样一来,昂立受不了,因为以前采用的定价法不是市场定价,而是成本加利润;而三株却是市场定价。这是我们的一次转折。所幸的是我们判断正确了。这样,一步一步地,他们把三株新的营销思路带过来,昂立在跟他们合作中开始转变,由不懂到懂。
此后的1992年,昂立成立了天王公司,根据从三株学来的营销思路,重点抓销售,以己为主来实施昂立的产品营销。行业资源整合的效果达到了最大地显现。1992年销售额才400多万元,而1993年就达到了7000多万元。市场是牛鼻子,市场是企业的生命线。所以1992~1993年由产品到市场的转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这正是充分有效整合行业资源的典型个案。
案例启示:
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就应该尽可能整合各种资源、采取各种合法手段积极务实地做好自己的这份事业。上海交大昂立这个案例告之我们整合行业内竞争对手资源的重要,“把竞争对手转变为合作伙伴”。市场竞争没有永远的对手,也没有永远的伙伴,更没有敌人。凡以为有敌人的竞争者,大多是竞争中的失败者。创业企业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因此,同行之间或者产业上、下游之间的创业企业通过策略联盟或股权置换等种种方式整合资源,使人力资源、研发能力、市场渠道、客户资源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对内相互支持,对外协同竞争。这种方式往往是有几家创业企业作为核心,同时带动一批创业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
案例2 行业资源与技术优势的组合
案例说明:
1984年,山东大学电子系的4位教师组成的电子系统(ES)研制组成功地为济南供电局开发出国内第一套基于通用微机系统的电网调度自动化主站系统ES100。1989年2月成立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电子系统实验所。1994年,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电子系统实验所法人与原实验所员工共同出资,在济南高新技术开发区注册成立了济南高新开发区积成电子系统实验所,完全按照有限责任公司模式运作。
2000年8月,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吸收山东电力集团公司的投资,成立山东鲁能积成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打破了原积成电子自我滚动发展的模式,开始走产品运营与资本运营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目前,鲁能积成电子成为国内电力系统自动化领域的知名企业。
案例分析:
面对更加广泛的市场,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山大积成虽然具备独特的技术优势,但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自我积累、滚动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2000年8月,山大积成与鲁能集团联姻,从而诞生了积成电子,同时积成电子顺势改制,建立起全新的股份制民营企业。
总经理严中华除了看重鲁能集团雄厚的财力以外,更看重的是鲁能集团在电力行业的资源:之所以选择鲁能集团,是因为与大客户的合作能够使开发出来的产品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客户的需求,并且能提供中试基地。
案例启示:
与行业内优质资源的结合,道理好讲,做起来却还必须具备许多条件,比如自身在优质社会资源面前的质量、分量。对企业而言,自身的建设是年年月月日日的必修课。自身的问题解决了,还要具备对优质资源的发现和把握,这需要强烈的市场意识和眼光,必须是1+1大于2的做法和方式。否则,结合有了,却可能离失败近了。具备上述两点后,创业团队在对行业内优质社会资源的整合中,一定要懂得基于企业利益基础之上的放弃,以企业利益为第一利益,合作是双赢的;但任何优质的资源进来,是需要自身付出代价的,这里的代价在某一刻,容易被人误以为是失去和损失,这里还需要具备长期的战略发展眼光。很多小企业长不大,追根究底,是一次又一次地放弃了合作的机会,个人或少数人的单打独斗,是无法在现代市场中取胜的。积成电子在高速发展的关键时刻的合作,可谓是通过行业资源整合,与行业内优质社会资源结合并求得成功的经典个案。
大学生创业资源整合机制初探 篇4
关键词:创业,资源整合,大学生
资源是我们用来实现自己目的的所有要素和条件的总和。大学生创业需要对各种创业资源进行认真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整合, 从而让它们发挥出最大的效能, 以便取得更好的创业成效。
1 大学生创业资源基本内涵
创业资源是企业运转不可或缺的基础, 贯穿于整个企业生产经营始末, 是大学生新创企业创立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按照对企业的成长作用, 可以把大学生创业资源分为两大类:要素资源和环境资源。
1.1 要素资源
1.1.1 场地资源
大学生初创企业的场地选择很重要, 这是创业最基础的资源。无论是生产经营型企业, 还是服务类企业, 都需要一定的场地。选择创业场地时, 一方面要考虑它的市场价值和生产经营条件, 另一方面要根据场地特点进行合理的平面布局和现场搭建, 充分发挥场地优势。
1.1.2 资金资源
资金是大学生创业的关键资源, 许多微小型企业因为无法合理利用资金, 导致企业发展举步维艰。这是造成大学生创业失败较为普遍的原因, 这不仅是资金匮乏的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无法有效整合和管理资金。
1.1.3 人才资源
人才资源是创业成功的重要资源。创业成功离不开人才, 企业持续发展更需要人才。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 结构优化、种类齐全的人才群是企业生产力的源泉。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需要通过整合管理, 科学利用人力资源, 实现“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1.1.4 管理资源
一个企业的运转需要很多要素和资源, 运转好坏的关键在于管理。管理资源包括管理人才、管理制度、管理考核等等。有效整合管理资源是企业“人财物产供销”有条不紊运转的前提和基础, 这对企业发展极其重要。
1.1.5 科技资源
科技资源是现在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 也是提高企业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保障。当前, 高科技创业是大学生创业的重要领域, 科技资源对大学生创业至关重要。
1.2 环境资源
1.2.1 政策资源
政策资源主要是指政府大力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和措施, 包括在税收、制度、保障等方面给予优于其他创业人员的优惠, 利用好创业政策能够最大限度降低方方面面的限制和阻力, 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创业。
1.2.2 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涉及到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整个企业运作的核心内容, 有效整合和管理信息是保障初创企业健康发展、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
1.2.3 品牌资源
品牌不仅涉及到产品或服务信息的传播和沟通, 它还涉及到整个企业管理体制的适应与变革, 因此品牌资源是指围绕品牌的创建、传播、培育、维护、创新等方面而涉及的一切可利用的资源, 包括品牌本身、企业内外可以利用的资源。
1.2.4 文化资源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 是企业经营发展的持续动力。文化资源是汇聚和积淀企业文化的各种要素, 作为初创企业, 要特别注意文化资源的整合和管理。
1.3 创业资源整合的重要性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创业就是一个整合资源的过程。只有有效整合和管理创业资源, 大学生创业才有可能取得成功。有效的资源整合有利于创业者明确企业资源需求情况, 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规划, 为新创企业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也有利于让创业者对企业未来的变化趋势进行正确预测, 从而有效的识别和配置潜在资源, 保持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此外, 资源整合和管理的过程也是对大学生创业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的过程, 因此积极进行资源整合还可以提高创业者的素质和能力, 进而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2 大学生创业资源整合的基本方法
资源整合就是要优化资源配置, 理智筛选、取舍、管理, 从而获得部分乃至整体的资源优化。资源是整个创业活动的主线, 大学生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就是是否能有效的整合资源。在创业中, 大学生要根据不同的创业过程和环节, 运用不同的整合方法进行资源整合。
2.1 寻找式资源整合
大学生创业存在许多共性问题, 比如管理经验不足、市场狭窄、创业资源匮乏。大学生创业之初, 创业所需资源主要依靠自身的努力来获取, 但是仅仅依靠从自己的身边获取的创业资源很难维持企业的发展, 要想使企业继续发展, 那就不得不从外界寻找创业资源。[1]寻找式资源整合主要是结合自身创业团队的资源情况, 分析资源储备存在的不足, 提出整合外界资源的方案, 进行积极地寻找和整合所能利用的创业资源。这就要求创业者具备较强的预见力和洞察力, 较强的预见能力可以让创业者准确的把握自己所在行业的发展热点和竞争焦点, 洞察力是一种从不同类型的信息中获得知识的能力, 只要拥有较强的预见能力和洞察能力才能在诸多的资源中获得对自己创业有所帮助的资源。[2]
2.2 累积式资源整合
创业中期, 企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也积累了一些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创业资源。这段时期, 企业正处于发展关键期, 创业资源需要不断累积和增加。这需要创业者掌握累积式的资源整合方法。为了使已获得的创业资源发挥其最大的效能, 创业者必须在初创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进一步了解创业资源的特征, 以便于更好地整合利用。也就是说为了有效利用已获得的创业资源, 对其进行分析、归类。只有对已有的资源进行准确的分析定位, 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整合利用, 才能发挥资源的最大效能, 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3 开拓式资源整合
企业取得初步发展之后, 创业者要想使企业继续快速发展, 那就必须采用开拓式创业资源整合。开拓式创业资源整合强调创新能力, 当今社会的竞争, 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 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动力和灵魂, 没有创新的企业是很难成长和发展的。开拓式创业资源整合要求我们要不断地把创新式思维注入其中, 用创新的视角去寻找具有创新点的创业资源。特别是继续寻找企业的新的增长点, 在新的增长点上充分开拓和整合利用资源, 这一点对创业基础较为薄弱的大学生创业者来说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林嵩.创业资源的获取与整合——创业过程的一个解读视角[J].经济问题探索, 2007 (6) .
高校创业教育探析论文 篇5
一、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
高校创业的理念最初来源于美国,经过长时间的学习积累,我国的高校创业也在20世纪90年代末顺利的开展。随着社会对于高校创新型人才的不断需求,高校的创业教育一直都在持续地进行着。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科技技能竞赛,高校的创业教育始终在摸索中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独特模式。由于地域差别,学生的专业素养不同,不同的高校在创业教育中的收获也大有区别。传统的创业教育主要集中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通过对教师队伍的全面培养,使他们做出更多的科研成果,促进高校整体实力的提升。在长期传统的创业教育培养过程中,由于资金人才以及教学设备等方面的不足,导致高校的创业教育举步维艰,不能顺应社会的发展,达到国家的创业教育计划要求。因此,众多的高校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开始探索不同的新思路,尝试着用各种有效的教育模式促使自身整体力量的不断加强。他们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对象重心的专业,加更多有创新意识和想法的学生纳入了长期的培养计划中。通过对学生创业教育的科学规划,利用不同的教学体系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高校依托自己的专业特色,结合国家发展的实际需要,主动地结合学生们自身们的性格特点,培养出了一批批专业素质良好,创业思路广泛,创新意识敏感的知识型人才。这极大地推广了高校创业教育活动,形成了庞大的创业团队。虽然高校的创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而且未来的发展趋势良好。但是,高校的`创业教育过程中依然存在众多的问题。如何使这些问题得到合理地解决,事关高校创业教育未来整体的走向,直接关系着高校的命运前途。这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共同协助高校创业教育活动的顺利实施,才能使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做得更出色,从容面对各种挑战。
二、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薄弱
高校的创业教育活动是一项漫长的工程,能否持续低搞好这项工程,做出使社会各界满意的结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在所有的问题中,师资力量的强弱是最突出的,它直接影响着高校培养过程中学生们的质量好坏程度。师资力量雄厚,科学技术先进,无疑是高校创业教育活动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一名优秀的教师,他那严密的逻辑思维,科学的授课方式,可以引起学生们更多的兴趣。创业教育活动注重的更多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所谓的创新意识就是种灵感,都是一刹那间突然在人的脑海中闪现出的,而灵感的来源很多就是个人的兴趣爱好。兴趣爱好的广泛,有利于激发灵感,使个人的思维反应能力变得快速灵活,创造更多的奇迹。老师是高校学子成长过程中良好的沟通者,他们渊博的知识,谈吐不凡的气质,都在授课过程中慢慢的影响着学生们的行为习惯。当学生们在汲取知识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转变着自己的思维方式时,他们的观察力就会不断地提高,认识事物的角度也变得多样。一所高校的成功与否,师资力量也是一种衡量的标准。在高校的创业教育过程中,学生们能否正确地对待创业问题,了解创业的本质,弄清创业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掌握创业时一些必要的方法,这都取决于老师们的综合素质。国家的最新时事政策都在影响着创业者起初的想法,根据实际的需要,提出切实可行的的创意方案,拿出可以带来社会效益的创意产品,这都是创业过程中必须理解的关键所在。专业素质良好的老师们,他们会主动地了解最新的社会动态变化。以生动鲜明,代表性极强的案例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创业。创业过程中如何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是高校雄厚的师资力量需要教会学生们的。因此,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带动学生们整体专业能力的提高,进而促进高校创业教育的进步,是高校应该及早制定出的科学规划。
(二)参差不齐的教学计划
创业过程中充满了太多的变数,盲目贸然的举动都会带来创业的的彻底失败,从而使他们生活中丧失更多的信心。高校在创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从根本上为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创业认识观,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计划,保证学生们自始至终在接受创业教育的课程中得到系统的培养,使他们未来的创业之路能以理性的角度出发,走好自己的每一步。或许是当今经济走向的总体态势良好,国家的优惠政策显著,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教学计划没有合理统一的科学安排,致使学生们在学习的途中充满了太多的茫然或是膨胀的自信心。他们不知道所谓的创业之路应该怎么样的选择,怎么样的看准市场才能发现创业的商机,或是以为只要经济实力雄厚,长期的坚持,做什么都会盈利,总有一天事业会取得成功。这些茫然或是不切实际的想法,都与高校的创业教育教学计划有关。有些高校邀请社会上的成功人士来学校做两次演讲活动,便认为自己的创业教育目标达到了,学生们可以依照自己的想法去在社会的实践探索中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些没有经过仔细论证,结合社会设计的教学计划,都会影响高校创业教育未来的良好发展。高校的创业教育是为学生们以后更好的未来服务的,是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密切相关的。因此,制定好自己在创业教育方面的教学计划,是高校们应该慎重考虑的。
三、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
(一)加大各方面的投入
师资力量的的薄弱,已经影响到了高校创业教育的整体发展。在强大的社会竞争压力下,高校应该尽快地消除这些不利的因素,加大投入改变各种不利的局面,保证自己在社会的生存中拥有持久的生命力。师资力量的建设,其深远的影响使高校不得不积极主动地面对解决。只有加强师资力量,高校在创业教育的过程才能掌握更多的话语权,促进学校整体质量的提高。
(二)举办各种科技创新竞赛
任何的创新产品都要在实际生活中展现出来,通过它在社会现实中的功效,才能发现它的价值,进而得到更好地推广。高校应该积极地举办各种科技创新竞赛,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这些科学活动,让他们在比赛的过程中发挥他们创新的才能,最大限度地使这些学生们能够在实际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同时,科技力量的强大也能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所在,促使他们更多地参与到各种科技创新活动中,以自己特有的才华为社会创造出更多有益的产品。这些科技创新竞赛,增强了高校学生们的创业意识,在增加知识量的同时,也能明确自己未来的创业方向。只有通过举办这些科技创新竞赛,才能使高校的学生们在实践中锻炼更多的技能,增强他们创业的主动参与感。长此以往,高校的创业教育建设工作将会带来更多的社会现实意义。
四、结语
创业者如何整合资源? 篇6
创业者能否成功地开发出机会,进而推动创业活动向前发展,通常取决于他们掌握和能整合到的资源,以及对资源的利用能力。许多创业者早期所能获取与利用的资源都相当匮乏,而优秀的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卓越创业技能之一,就是创造性地整合和运用资源,尤其是那种能够创造竞争优势,并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资源。
尽管与已存在的进入成熟发展期的大公司相比,创业型企业资源比较匮乏,但实际上创业者所拥有的创业精神、独特创意以及社会关系等资源,却同样具有战略性。因此,对创业者而言,一方面要借助自身的创造性,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尽可能大的价值,另一方面更要设法获取和整合各类战略资源。
善用资源整合技巧
创业总是和创新、创造及创富联系在一起。一位创业者结合自身创业经历提出了这样的观点:缺少资金、设备、雇员等资源,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优势。因为这会迫使创业者把有限的资源集中于销售,进而为企业带来现金。为了确保公司持续发展,创业者在每个阶段都要问自己,怎样才能用有限的资源获得更多的价值创造?
学会拼凑。很多创业者都是拼凑高手,通过加入一些新元素,与已有的元素重新组合,形成在资源利用方面的创新行为,进而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创业者通常利用身边能够找到的一切资源进行创业活动,有些资源对他人来说也许是无用的、废弃的,但创业者可以通过自己的独有经验和技巧,加以整合创造。例如:很多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者并不是专业科班出身,可能是出于兴趣或其他原因,对某个领域的技术略知一二,却凭借这个略知的“一二”敏锐地发现了机会,并迅速实现了相关资源的整合。
整合已有的资源,快速应对新情况,是创业的利器之一。拼凑者善于用发现的眼光,洞悉身边各种资源的属性,将它们创造性地整合起来。这种整合很多时候甚至不是事前仔细计划好的,而往往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摸着石头过河”的产物。而这也正体现了创业的不确定性特性,并考验创业者的资源整合能力。
步步为营。创业者分多个阶段投入资源并在每个阶段投入最有限的资源,这种做法被称为“步步为营”。步步为营的策略首先表现为节俭,设法降低资源的使用量,降低管理成本。但过分强调降低成本,会影响产品和服务质量,甚至会制约企业发展。比如:为了求生存和发展,有的创业者不注重环境保护,或者盗用别人的知识产权,甚至以次充好。这样的创业活动尽管短期可能赚取利润,但长期而言,发展潜力有限。所以,需要“有原则地保持节俭”。
步步为营策略表现为自力更生,减少对外部资源的依赖,目的是降低经营风险,加强对所创事业的控制。很多时候,步步为营不仅是一种做事最经济的方法,也是创业者在资源受限的情况下寻找实现企业理想目的和目标的途径,更是在有限资源的约束下获取满意收益的方法。习惯于步步为营的创业者会形成一种审慎控制和管理的价值理念,这对创业型企业的成长与向稳健成熟发展期的过渡,尤其重要。
发挥资源杠杆效应
尽管存在资源约束,但创业者并不会被当前控制或支配的资源所限制,成功的创业者善于利用关键资源的杠杆效应,利用他人或者别的企业的资源来完成自己创业的目的:用一种资源补足另一种资源,产生更高的复合价值;或者利用一种资源撬动和获得其他资源。其实,大公司也不只是一味地积累资源,他们更擅长于资源互换,进行资源结构更新和调整,积累战略性资源,这是创业者需要学习的经验。
对创业者来说,容易产生杠杆效应的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等非物质资源。创业者的人力资本由一般人力资本与特殊人力资本构成,一般人力资本包括受教育背景、以往的工作经验及个性品质特征等。特殊人力资本包括产业人力资本(与特定产业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与创业人力资本(如先前的创业经验或创业背景)。调查显示,特殊人力资本会直接作用于资源获取,有产业相关经验和先前创业经验的创业者能够更快地整合资源,更快地实施市场交易行为。而一般人力资本使创业者具有知识、技能、资格认证、名誉等资源,也提供了同窗、校友、老师以及其他连带的社会资本。
相比之下,社会资本有别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是社会成员从各种不同的社会结构中获得的利益,是一种根植于社会关系网络的优势。在个体分析层面,社会资本是嵌入、来自于并浮现在个体关系网络之中的真实或潜在资源的总和,它有助于个体开展目的性行动,并为个体带来行为优势。外部联系人之间社会交往频繁的创业者所获取的相关商业信息更加丰裕,从而有助于提升创业者对特定商业活动的深入认识和理解,使创业者更容易识别出常规商业活动中难以被其他人发现的顾客需求,进而更容易获得财务和物质资源——这正是其杠杆作用所在。
设置合理利益机制
资源通常与利益相关,创业者之所以能够从家庭成员那里获得支持,就因为家庭成员之间不仅是利益相关者,更是利益整体。既然资源与利益相关,创业者在整合资源时,就一定要设计好有助于资源整合的利益机制,借助利益机制把包括潜在的和非直接的资源提供者整合起来,借力发展。因此,整合资源需要关注有利益关系的组织或个人,要尽可能多地找到利益相关者。同时,分析清楚这些组织或个体和自己以及自己想做的事情有利益关系,利益关系越强、越直接,整合到资源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是资源整合的基本前提。
利益关系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有时是直接的,有时是间接的,有时是显性的,有时是隐形的,有时甚至还需要在没有的情况下创造出来。另外,有利益关系也并不意味着能够实现资源整合,还需要找到或发展共同的利益,或者说利益共同点。为此,识别到利益相关者后,逐一认真分析每一个利益相关者所关注的利益非常重要,多数情况下,将相对弱的利益关系变强,更有利于资源整合。
然而,有了共同的利益或利益共同点,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顺利实现资源整合。资源整合是多方面的合作,切实的合作需要有各方面利益真正能够实现的预期加以保证,这就要求寻找和设计出多方共赢的机制。对于在长期合作中获益、彼此建立起信任关系的合作,双赢和共赢的机制已经形成,进一步的合作并不很难。但对于首次合作,建立共赢机制尤其需要智慧,要让对方看到潜在的收益,为了获取收益而愿意投入资源。因此,创业者在设计共赢机制时,既要帮助对方扩大收益,也要帮助对方降低风险,降低风险本身也是扩大收益。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考虑如何建立稳定的信任关系,并加以维护。
(本文作者系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创业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高校创业教育资源整合 篇7
关键词:资源整合能力,创业资源,创业过程
一、引言
创业资源是新企业成功创建和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础。那么, 哪些创业资源将成为新创企业必需的支撑要素?创业者对资源的整合能力是否影响着创业的成长绩效?还是否影响着整个创业过程?它们又是通过怎样的机制发挥其影响作用的?这些问题一直是创业研究领域的热点。
创业研究初期, 大多基于主流的企业管理理论, 从资源基础与资源依赖角度, 分析创业资源的内涵。学者们关注创业者或团队所拥有的那些有价值、不可复制和稀缺的资源, 他们强调只有这些具有竞争力的资源才能使新创企业成功生存下去, 获得良好发展。但仅有资源并不一定获得成功, 创业由于其特殊性, 需要多种多样的资源进行组合和优化以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用, 这就涉及到对创业资源进行分类和理性整合。大量的研究也探讨了不同创业资源对创业绩效的影响, 而后研究的焦点转向资源整合能力, 探讨资源整合能力对创业战略和创业绩效的影响, 进一步延伸到资源整合能力对整个创业活动中的影响机理研究。本文在对现有文献进行研读的基础上, 就资源整合能力对创业过程的不同阶段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 并构建了资源整合能力对创业过程影响的分析框架。
二、资源整合能力相关研究
创业资源在未整合之前大多是零散的, 要发挥其最大的效用, 转化为竞争优势, 为企业创造价值, 还需要新创企业运用科学方法将不同来源、不同效用的资源进行配置与优化, 使有价值的资源融合起来, 发挥“1+1>2”的放大效应。在对资源整合能力的定义上, 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 以及不同的出发点, 给出了不同的研究结论。马鸿佳 (2008) 认为新创企业资源整合能力是指在创业过程中, 以人为载体, 在资源整合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对资源的识别、获取、配置和利用主体能力。并从创业者和创业团队两个方面加以讨论。
现有的研究, 无论是从创业主体、还是资源整合过程等视角来研究资源整合能力, 尽管其概念描述不一样, 但内涵是一致的。本文所探讨的资源整合能力是指新企业在创建与成长发展过程中对组织内外可获得的一切资源进行选择、吸收、配置与利用的能力。它包括宏观层次的战略预见能力和对组织的支撑与协调能力, 也包括微观层次的对创业资源的置换与配置、激活与融合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影响着企业的资源战略, 决定创业资源能否得以发挥其效用, 最终影响着新创企业的竞争优势。宏观层次上, 战略预见能力是指创业者对创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及趋势以及创业组织中所存在的管理问题、组织优劣势进行预测所形成的洞察力和预见力, 进而有针对性地配置创业资源以应对各种变化的能力。较强的战略预见能力可准确地把握组织内外的变化情况, 有针对地配置什么资源, 配置多少资源, 从而充分发挥创业资源的效用, 化解所面对的各种问题。支撑与协调能力是指对新企业的战略以及组织执行力的支撑能力, 对新企业资源结构与创业战略所形成的协调能力。微观层次上, 置换与配置能力是指新企业在成长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对创业资源进行识别、获取与配置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对创业资源的构建方面, 包括资源数量、结构与质量等方面。激活与融合能力是指创业者如何充分发挥创业资源的效益与效能的一种能力。主要体现在对创业资源的利用方式上, 新企业能否成功不在于拥有过多的资源, 而是其对资源的整合方式是否高效, 是否发挥了资源的效率和效能。
资源整合能力能让创业者对未来变化趋势的进行正确预测而有效地识别与获得、配置与利用创业资源来提升其竞争力。当前对资源整合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较少, 为了更好地研究资源整合能力的特征, 本文探讨了影响资源整合能力的三个因素。一是创新度。新企业从创建到成长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创新度体现在新企业对创业资源整合的方式及效率上。二是创业网络。新创企业大多受到资源的约束, 从而必须加强外界联系, 与外部主体建立关系网络, 提高对资源获取的便利性与持续性, 同时与其他机构建立战略同盟, 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和发展。创业网络不仅仅在于帮助新企业用较低的成本获得所需的资源, 还能提高企业的可信度与合法性。三是初始资源禀赋。这包括创业者的受教育程度、行业知识、经验、网络关系等。初始资源禀赋影响着创业机会选择的类型以及创业资源的识别与汲取。在创业的过程中, 创业者得利用自己所拥有的初始资源来与外界主体 (合作者、供应商、银行等) 建立关系。充分利用初始资源的杠杆作用,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资源整合能力对创业不同阶段的影响
创业研究关注企业生命周期的前期活动, 探讨新企业在创建、成长及稳定阶段的创业行为。创业生命周期以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 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管理理论的内容和范畴。本文将创业过程划分为新企业创建、生存型成长和稳定型成长三个阶段。接下来对资源整合能力在创业的三个不同阶段中所发挥的影响作用进行评述分析。
(一) 对新企业创建的影响
创业机会研究是创业研究的焦点问题。在新企业创建时期, 资源整合能力主要影响着创业者对创业机会评估与开发, 同时帮助新企业摆脱资源约束的束缚。资源整合能力对创业者做出是否创业的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资源整合能力影响创业者对所需资源可获得性, 也影响初始创业资源的配置结构, 包括创业资源之间的协调、互补与杠杆关系。资源可获得性影响对机会的评估, 还对机会的开发策略产生显著的作用。创业资源的获得性差或资源整合能力弱时, 创业者可能忽略这个机会, 或者承担更大的风险来开发这个机会。初始资源对新企业的机会开发过程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资源整合能力能针对不同类型的初始资源, 将其与不同的创业资源战略相协调, 从而构建企业的竞争优势。
有关资源整合能力对新企业创建初期的影响研究为数较少, 相关的研究关注新企业创建初期资源开发问题, 一方面, 相关学者分析了新企业创建阶段通过对资源的集中、汲取、整合与转换等方式来开发创业资源, 同时还关注各种方式之间的特征。这种对资源整合过程与方式的研究包含于资源整合能力研究之中。创业者的初始资源禀赋、社会网络和资源整合的创新性最终影响着初创期创业者的资源整合能力。另一方面, 创建期新企业更加关注对创业资源的识别与获取, 以及创业是创业者利用手上一点资源实施从无到有的创造性过程。基于此, 相关研究重点关注新创企业在创建初期对创业资源的可获得性和所采取的资源战略等问题。
(二) 对生存型成长阶段的影响
一旦新企业存活下来, 生存型成长阶段也是新创企业的快速发展期, 这时新企业需要筹措更多的资源来满足自身的发展。创业者的资源整合能力会对新企业的长过程的战略决策与组织执行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 进行影响创业绩效。快速成长期, 创业者资源整合的深度与广度将保障组织运作的持续性。
创业战略是一种以消耗资源来保障新企业高速发展的策略, 这就需要新企业在成长初期获取大量的资源。资源整合能力不仅为创业行为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撑, 还协调着组织内部资源与能力之间的关系, 促进组织资源向企业能力的转化。而战略预见能力也使得新企业在快速成长期能够很好地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以及组织内部所存在的管理问题, 有针对性地配置资源, 提高资源使用效能, 最终提高创业绩效, 获得快速成长。
(三) 对稳定型成长阶段的影响
创业资源并不能自动产生出竞争优势, 要想让资源发挥效用, 形成核心竞争力, 就需要新企业对资源具有高效整合的能力。在持续不断地资源整合中, 提升新企业的竞争优势。市场竞争优势往往只属于那些善于进行资源整合的企业, 资源与能力之间是不完全对称的。竞争优势真正的来源是新企业对资源的整合能力, 而不在于初期拥有很多资源或花巨资来开发新资源。对资源的整合过程所形成的资源整合能力属于企业的动态能力, 这种动态能力能够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使企业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稳定性成长期, 新企业必须更加高效地利用已获取的资源, 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 优化资源结构, 并通过资源配置将资源结构与新企业的创业战略进行匹配。通过战略预见能力使新企业发展目标与外部环境相协调, 使企业面对的风险降低, 企业所受的威胁减少。好的创业战略还需要强的战略执行力想配合, 而资源整合能力就对其起着支撑的作用。
(四) 小结
资源整合能力对创业过程不同阶段的影响作用表现在:在新企业创建期, 资源整合能力影响创业者对创业机会的评估与开发。创建期, 主要是战略预见能力帮助新企业识别与获取所需资源, 摆脱资源约束的束缚;在生存型成长期, 资源整合能力通过对创业战略的支撑, 获取大量的资源以保障快速成长的需求。其对创业绩效也发挥着明显的作用。在稳定型成长阶段, 资源整合能力通过提高新企业的资源竞争力, 高效地组织与协调, 增强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 使企业获得稳定性成长。
四、基于资源整合能力的创业过程分析模型
资源整合能力是新创企业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这种能力将使创业者对组织所外的外部环境, 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做出正确的预测和判断, 从而对新企业所需的创业资源进行有效地识别与汲取, 配置与优化。通过对组织内外资源高效地整合, 使新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当前的研究未能系统性地给出资源整合能力对创业过程作用的分析框架。本文在探讨了资源整合能力的内涵及划分维度, 分析了影响资源整合能力大小的关键因素, 详细研究了资源整合能力对创业过程的影响, 基于这些, 本文最后提出资源整合能力对创业过程影响的分析框架 (见图1) 。
随着企业动态能力理论和创业理论自身的不断发展, 创业研究越来越关注于资源整合能力对创业绩效的作用机理。但由于资源整合能力所具有的能力体系非常复杂, 资源整合的过程与方式不明确, 再则当前动态理论研究还不够完善, 使得对其研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资源整合的各个过程之间是否存在着关系, 资源整合能力的宏观层次内容与微观层次内容是否相互影响和实现互动等等, 所有这些需要以后的研究来解释。此外, 在实证研究方面, 一些前置性因素 (创业者异质性, 创业环境不确定性等) 都对创业过程产生影响, 而这又会影响理论与实证研究中的准确性。因此, 以后的研究中, 既要关注资源整合能力自身的内容体系之间的关系, 也要考虑把创业过程不同阶段作为一个有机整体, 关注其动态的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1]、饶扬德.企业资源整合过程与能力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 2006 (9) .
[2]、马鸿佳.创业环境、资源整合能力与过程对新创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 2008.
高校创业教育资源整合 篇8
一、创新与创业的关系
1912年,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 最早提出了“创新”的概念。1939年,他完善了创新的理论,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1]。1985年, 被誉为“现代管理之父”的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发展了创新理论。他提出,任何使现有资源的财富创造潜力发生改变的行为,都可以称之为创新。Drucke主张,创新不仅仅是创造,而且并非一定是技术上的;一项创新的考验并不在于它的新奇性、它的科学内涵,或它的小聪明,而在于推出市场后的成功程度,也就是能否为大众创造出新的价值[2]。
“创业”在学术界存在多种流派,尚没有达成完全一致的定义,但近年来以下两个要点基本得到了公认:其一,创业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 其二,机会追求是创业的核心要素[3]。
创新与创业两者的关系,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创业就是创新,如鼓励在校生马上创业,虽然不乏有成功的个案,但没有创新基础的创业,多因缺乏创新的核心竞争力,易被复制,其可持续性不强, 经不起市场的考验。笔者认为创新与创业两者的关系如图1所示,是存在交集的关系,对于高校而言, 是要培养创新型的创业人才,创新创业不同于简单的创业,是立足于专业教育,提高科技含量,通过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大胆走向社会,实现自主创业和自我发展。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
1999年,由团中央牵头组织了首届“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以来,各级组织以及网络媒体举办各种创业大赛呈现井喷的趋势,为大学生展示自我,社会接受大学生创业,提供了重要的平台。2010年和2014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九部委制定实施了两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国家和各级政府不断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法规,鼓励大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分析和梳理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创新创业意愿高但实际落地的少。《全国大学生创业调研报告》(2011)调查显示:“我国在校大学生创业兴趣高,比例高达76.7%”[4]。但根据麦可思从2007年开始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进行跟踪调查研究,在《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中指出,近三年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不足2%[5]。两者反差极大。这更远低于发达国家的20%的比例[6]。 我国大学生毕业选择主要还是就业,其次是考研与出国。绝大多数学生和家长的理想选择地区是大中城市,单位以党政事业机关、国企为首选,其次为知名外企或私企等相对稳定的职业。即便是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创业大赛的学生,多是把创业大赛作为求职时实践的资历,真正以创业大赛的项目进行自主创业的很少。在中国教育在线公布的教育部75所直属高校发布的2014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中也显示了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985高校的应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仅为0.6%[7]。
(2)创业的领域宽但科技创新含量少。以中关村为代表的大学生高科技创新创业项目令人鼓舞,带动大学生创业领域不断扩展。为降低高额投入和规避风险,大学生创业领域已经开始向教育培训机构、娱乐和休闲产业等延伸[6]。根据《2013年度麦可思-大学生就业年度指标》公布的自主创业最集中的行业如表1所示。仅有排名第七的“互联网运营与网络搜索引擎业”是相对科技含量多的行业,其他基本都不是科技型行业。所以就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多表现为专业化和科技化水平不高。从这个角度,也反映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存在不足,大学生立足于本专业科技创新的创业项目偏少。
(3)支持的政策多但落实到位难。近年来, 国家和地方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表现为好政策多停留在文件上, 在工商、税务等具体办事流程中落实难,缺乏法律和法规的保障。给自主创业的大学生的感觉像玻璃窗户上的飞虫,可以感受到阳光的温暖,但穿过玻璃飞出去就太难了。同时,大学生对新的扶持政策的了解渠道有限,从一定程度也影响了优惠政策的实施。
(4)创新创业期望高但成功率低。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寄予厚望,大学生在创业之初也是雄心壮志,但创新创业绝非易事,除了有一个可行的创业创意外,还需要组建创新团队、资金的支持、内部的人事财务管理、外部人脉关系和商业网络的建立和维护等,这对于刚毕业的创业大学生的压力是巨大的,困难是在所难免的,忍受不了创新的艰辛与寂寞、接受不了失败和挫折的打击,创业就很难坚持。加之家庭和社会对年轻人普遍的不信任与失败的低容忍,都造成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率仅为2%-3%[9]。
面对这些问题,结合高校的资源优势,探索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工作就极具现实意义。
三、调动校友资源助力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探索
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根据大学生的个性能力和气质等特点,建立分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即普及型和精英型教育相结合。普及型创业教育面向全体的在校生,接受创业文化的熏陶,培养创新创业的意识;精英型是在前者的基础上,遴选有强烈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进行更专业更深入的专门化甚至点对点的培养和实训,使其充分具备自主创业的必要素质和能力[10]。无论在普及型还是精英型的创新创业教育中,高校都可以调动创业校友的力量参与教育教学的实践。
(1)积极营造创新创业的校园特色文化。大学的校友资源丰富,特别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从事创新创业的校友为数众多。学校可以经常邀请校友返校举办校友创业讲坛或论坛,给在校生分享创业的体验和经验。创业校友可以选择已经创立和管理大型企业的杰出校友,也可以邀请刚创业和发展中的小微企业的年轻校友。与在校生交流的内容,不仅有创业的成功经验,也可以是创业失败的教训。让大学生不仅接受到创业成功的激励,同时也能从失败的总结中提高理性认识,给大学生真切的创业指导,共同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11]。
(2)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立足大学专业的创新教育是大学生创业的特点和优势。引导专业教师从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改造原有专业教育体系,加强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校友企事业单位的横向课题的合作甚至建立联合培养实验室和基地,选聘在一线工作的校友担任校外导师,结合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教学环节, 指导学生参与实际的课题研究,把专业知识与产业发展和技术需求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立足本学科的创新研究的能力[12]。在历届成功的科技类创新和创业大赛作品中,多数都是此类合作的结果与升华。
(3)开设专门的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分管理,采取必修课、选修课和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在建立本校相关学科教师为主的创新创业教学队伍的基础上,选聘有实战创业经验的校友补充到师资队伍中,增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创新创业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
(4)邀请创业校友指导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 创新创业类社团是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载体。参加社团的学生主动性强,创新创业的愿望强烈。邀请创业校友担任顾问,应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的沟通交流形式,密切在校生与校友的联谊和互动,实现点对点的辅导,让有志于创新创业的骨干学生能脱颖而出,迅速开拓视野,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学术创新水平。
(5)充分利用创业模拟平台。每年的各个级别的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为大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自我展示的平台,很多的创业团队都选择创业校友担任指导老师。在比赛中,学校更是经常邀请知名企业家校友担任评委嘉宾进行点评。往往企业家校友也从中也物色到自身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6)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利用高校拥有的国家、省级的科技园、创业园和科研平台资源,为刚毕业校友或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活动场所。特别是重点扶持立足专业、富有技术含量的大学生创业项目,让其优先入驻校内外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7)落实和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学校可组建由校友参与的创新创业咨询委员会,为创业学生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跟踪扶持等服务。遴选并重点扶持优秀创业项目,组织参加各类创业项目对接洽谈会,吸引创投基金, 帮助大学生实现成功对接。积极争取校友捐赠以及社会各界的爱心力量,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种子基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创新研究、创业培训、 创业实践、创业启动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8)在校友会中设立青年校友创新创业联盟。 及时吸收年轻的创业校友真正融入校友会的大家庭,利用校友会已有的人脉资源优势,本着新老校友“手牵手、一起走”的理念,为创业大学生的事业成长拓宽发展的道路,是实现校友资源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结合的有效途径。帮助年轻校友创业成功后,又可利用其反哺学校,为后续的大学生提供新的创新创业机会。
我们现在希望培养的大学生,不仅是过去毕业大学生创造的岗位的求职者,更有可能是未来毕业大学生和其他社会人员所获得社会岗位的创造者[13]。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所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应是立足专业教育基础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教育。梳理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呈现为意愿高但实际落地的少、创业领域宽但科技创新含量少、支持的政策多但落实到位难、期望高但成功率低的特点。提出从调动高校校友资源在内的有利资源以营造创新创业的校园特色文化、建立分层次的立足专业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搭建创业模拟实训平台、创业孵化基地、设立青年校友创新创业联盟、让校友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的思考和探索。
高校教学档案资源整合研究 篇9
一、高校教学档案资源整合的原因
高校教学档案包括上级教育部门有关教学方面的指令性、指导性文件;各级教学管理部门下达的教学制度、办法、规定;教育改革、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培养目标;教学活动中形成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学生实习及社会实践安排;课堂教学、听课记录;考试试卷、学生成绩、招生就业情况等;还有教师的优秀教案、教学成果、精品课程等。教学档案丰富的内容, 复杂的形式决定了教学档案在收集工作上的艰巨性。而且教学档案工作又涉及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 每个高校甚至高校中的每个部门在教学档案管理中的水平参差不齐, 在教学档案管理实践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
1. 教学档案归档不完整。
目前, 高校规模不断扩大, 学科建设逐渐健全, 教学档案的内容和材料的来源也更加丰富, 档案的形式出现多样化。但是现阶段各高校在教学档案资源建设过程中, 有些高校对上级下发的教学文件、各单位制订的教学计划以及利用率较高的学生成绩等教学档案较为重视, 但是对反映学校教学发展沿革的教学、课堂建设和学科建设的材料收集过少, 而这些正是反映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原始材料。
2. 教学档案归档不规范。
部分高校在档案管理实践中, 往往只重视文书档案、人事档案的管理, 而忽视了教学档案的收集、整理, 致使教学档案内容不全、归档不规范等。有些部门虽然也重视教学档案的收集, 但往往忽视了教学档案的整理、分类、编目等工作, 更有甚者将教学档案归入行政和党群文件中, 致使有档查不到。
3. 教学档案归档不及时。
教学院、系的教学文件资料管理尚没有统一的规范, 各部门各自为政、自行管理本院、系的文件资料, 没有做好教学档案管理的基础工作, 不注意对日常档案材料的有序积累、规范整理, 造成许多有价值的教学材料散失。由于教学档案普遍散存于高校各个教学单位、部、处, 甚至教师手中, 因此在每年的移交档案过程中, 这些部门的教学档案都会出现移交不及时, 兼职档案员归档拖拉等现象。
二、高校教学档案资源整合的现实价值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提出教学档案资源的整合问题虽然略显滞后, 但是, 教学档案资源的整合是基础工作, 如果基础工作没有做好, 日后出现诸多的弊病必然会影响教学档案的进一步发展。
教学档案是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具有形成的过程性与阶段性、构成的成套性、内容的专业性等特征, 记录着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历史过程, 字里行间蕴涵着高校教学质量、学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真实信息, 是反映学校各项工作状况的“多棱镜”, 可以多视角地映射高校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和全校师生的精神境界。对教学档案资源的有效整合就是要打破封闭的状态, 把校内各单位分散的教学档案材料集中起来, 形成系统、整体的教学档案信息资源库, 真实地反映学校各项教学改革与建设工作过程以及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果的原貌。教学档案资源的整合有利于规范教学档案管理体系, 促进教学档案规范形成、有序积累。同时, 科学、系统、规范的教学档案对强化教学管理, 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培养人才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整合后的教学档案资源更加丰富、结构更加系统、流程更加规范, 有利于高校教学档案信息资源作用的充分发挥, 更好地为学校教学和科研服务。
三、高校教学档案资源整合的对策
1. 教学档案资源整合的原则。
在确定教学档案资源整合原则时首先要考虑到档案材料形成的自然属性, 保证整合后档案内容的真实性, 材料结构的系统性, 利用价值的持续性等因素。 (1) 统筹领导、加强管理。教学档案资源整合是集合学校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于一体的项目, 在整合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一些问题和困难。因此, 学校领导应给予高度重视, 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 构建责任明确、层次分明的管理网络, 协调好各种关系, 确保资源整合有序正常进行。 (2) 明确范围、系统完整。教学档案资源整合最重要的就是保证教学档案实体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打破原有各自独立的教学档案资源体系, 将全校的教学档案资源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整合, 明确教学档案收集范围, 拓宽收集渠道, 保证收集力度, 丰富教学档案的内容。档案资源的整合不仅仅是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 而是包括库藏档案、设备资源、管理体系等诸多内容的整合, 是对档案系统中的人、财、物及其管理的全方位整合。 (3) 统一标准、重在规范。教学档案在归档过程中经常出现分类、编目不标准、不规范等问题, 因此教学档案在整合过程中要坚持规范性原则。高校各二级档案部门要形成一种联盟, 在档案整合工作中推行一套规范行为准则, 使档案业务符合规范化的工作程序与方法, 即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著录、保管等各个环节, 都要按照统一的程序和科学的方法进行工作, 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造成人力、物力、时间的大量浪费。
2. 教学档案资源整合的目标。
教学档案资源整合就是要按照一定规则和方法对全校各单位教学档案资源进行有效组合、科学归档、系统管理, 使全校的教学档案工作走上规范化、标准化的发展轨道, 形成系统、完整的教学档案信息资源库, 真实地反映学校各项教学工作的原貌, 促进教学档案资源的共享, 为全校师生提供无障碍服务。
3. 教学档案资源整合的内容。
(1) 整合教学档案实体, 将分散在学校二级档案管理部门的教学档案按照保管期限进行整合, 即将永久和长期保存的教学档案全部纳入校档案馆, 短期保存的档案留二级档案管理部门。对数字化档案的整合要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共享化, 保证整合后教学档案资源的一致性和可用性。 (2) 整合教学档案人力资源, 保证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的稳定性, 尤其是各院、系的兼职档案员, 一定要选择责任心、使命感强的管理人员, 加强对兼职档案员培训教育, 并进行定期考核, 同时学校要引入激励机制, 提高兼职档案员的工作积极性, 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 从而保证院、系教学档案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保证整合工作的顺利进行。 (3) 整合教学档案设备, 在教学档案收集、整理、利用的各个环节中, 设备投入是必不可少的, 设备的先进性直接影响了档案工作效率和现代化建设程度, 因此对教学档案管理设备的整合是非常必要的。各院、系教学档案管理设备的配备水平高低不同, 在整合过程中要突出重点, 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档案管理的需求, 促进各院、系教学档案管理良性、健康发展。
4. 教学档案资源整合的手段。
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也改变了教学档案的产生方式、管理手段和借阅方式, 改变了人们对档案需求的形式, 因此教学档案资源整合也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进一步加强档案部门和教学单位的沟通, 使教学档案的收集、归档更加快捷、方便, 促进文档一体化管理的实现。在对教学档案资源整合的同时可以对现有的教学档案工作运行模式进行改造, 为教学档案管理配备必要的电子化和网络化设备, 加强多媒体软件的运用, 配备专门的档案管理系统, 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实现信息处理自动化, 提高工作效率。
教学档案的资源整合实际上是一项大规模的档案资源的重组和再建工程, 对这项工程的建设可以结合教学档案的数字化建设一同进行,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需要整合的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 数字化后的教学档案信息在重新整理、分类、合并时更加方便快捷, 而且更容易进行深入的开发和利用, 因此对教学档案资源整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 建立一个完整、系统的教学档案数据库, 为高校发展奠定资源基础。
参考文献
[1]凌群英.谈高校教学档案资源管理长效机制建设[J].池州学院学报, 2009 (3)
高校创业教育资源整合 篇10
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信息资源,整合
高校教育管理信息资源包括了教师、教学设施、建筑物等有形的资源, 也涵盖了无形的资源, 包括教学方式、教师的素养等方面的内容, 如果这些有效的资源不能得到合理的整合, 就会形成机构设立重复以及资源浪费的现象, 因此遵循一定的原则, 对教育管理的资源信息进行整合和优化能促进高校更加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校教育管理信息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分析
(1) 从提高高校的综合实力方面来看, 资源整合是增强实力的有效途径, 由于高校资源的整合和优化能从其他优秀的高校中引进较好的师资力量, 从而能在教学管理、教学方式上得到好的经验借鉴和学习, 这无疑提高了高校教和学的水平, 另外通过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创新也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毕业生, 提高高校的声望和实力。
(2) 从社会对高校所提的要求来看, 资源整合是促进各大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现阶段高校的教学不是仅仅满足于学生有学可以上的水平, 而且是要有好的教学环境、教学实力和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 因此高校要进行资源整合, 达到资源共享和学科优势互补的目的, 从而能在有限的条件下实现最大程度的发展。
(3) 从高校内部的资源利用方面来看, 资源整合能有效地提高高校的资源利用率, 减少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减少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重复投入, 让高校有更多的资本去发展和建设。
二、高校教育管理信息资源整合的现状分析
(1) 高校资源配置不合理。我国高校在教学管理信息资源建设方面自始至终都存在不平衡的现象, 这与高校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一定的关系, 因此在师资力量、资金的投入等方面就形成了配置不合理的问题。
(2) 高校中存在资源分散以及闲置的现象, 缺少共享的意识。一是高校的每个分校校区都有独立的负责人和管理者, 在资源的使用上就形成了分散的局面, 另外对于高校中的各个院系也是分别使用各自的教育经费, 在机构的设立, 教学设施的购买上也是分开进行的, 实际上这些资源中有些是可以共同使用的, 因此就造成了资源的低水平重复使用。二是有些高校为了显示学校的先进和发展程度, 花费大量资金购买一些仪器和设备, 但是由于缺少真正熟悉操作的人员, 或是所购买的设备与现阶段的教学水平有所差距, 从而导致了资源的闲置, 这都是没有共享意识所导致的资源浪费。
(3) 高校缺乏与校外优质教育资源建立合作的机制。目前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 而高校在这一方面多是依靠建立实验室来对学生进行栽培, 甚至有些高校由于条件的局限性, 只能通过观察或是短时间的实践, 所以高校所建设的实验室并没有起到真正的效果, 根本达不到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目的,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高校并没有将校内的资源与校外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 建立校企合作和产学研合作的机制。
三、高校教育管理信息资源整合的对策分析
(1) 从资源整合的内容上看, 一是对物质资源的整合, 对于师资力量而言, 要优化其资源配置, 对于其他硬件设施的物资而言, 要改善管理机制, 根据高校的实际需求, 以及加强各个院系和分部的联系, 打破以往独立的界限, 采用调整、整合的措施, 让人们具备共享的意识, 从而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高校的健康发展。二是对非物质资源的整合, 包含了校园文化和财力资源方面, 作为支撑高校发展的基础, 整合优化其资源也能起到杜绝闲置和浪费的作用。
(2) 高校教育管理信息资源与校外可利用资源进行整合。首先在高校管理的方面可以广泛地吸收社会各界人士对教育发展所提出的参考意见, 包括计划、组织和决策等, 比如引入国外的教育管理方式。其次是多与本土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更好的锻炼场所, 比如建立产学研机制。最后是与校外的著名高等院校开展学分互认的政策, 为教学提供更多资源共享的机会。
由于高校教育管理信息资源存在浪费、闲置和分散问题, 而且对于高校的管理人员而言也缺乏资源共享的意识, 因此通过培养高校资源共享意识, 加强对教师资源、高校的建筑设施、非物质资源以及与校外可利用资源进行整合是解决目前所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 也能很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昕, 孟繁二.关于高校资源整合与配置的反思[J].高教研究与实践, 2008 (2) .
高校创业教育资源整合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 社会资源 整合 保障措施
受大学扩招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近年来,我国一方面就业人数明显增加,另一方面企业出现明显萎缩状态,这现实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并构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严峻形势。2013年的高校就业人数多达909万,再创历史新高。在当前遭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就业市场整体不景气的情况下,一部分大学生通过创业形式实现就业是缓解就业压力一种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大学生缺乏相对应的社会经验,资金、技术和能力的支持,大学生创业困难重重,甚至出现了创业失败居多的情况,导致大学生创业成为了大学生就业之外的一个社会新问题。所以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帮助,通过多种举措鼓励和帮助大学生成功自主创业,缓解就业压力。
1 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大学生创业
党的十八大强调指出,“要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把支持创业摆到就业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国家要整合各方资源(政府,学校、企业、金融、税务等),促进大学生创业。
1.1 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多方联动协作机制
在党中央、国务院相关就业创业政策性文件的指导下,各地区纷纷成立了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指导小组,对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难题进行分析和指导,并提出建设性意见。此外各地区还出台了一些相关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将实现大学生就业作为政府政绩考核的标准之一。各地区政府积极调动多方资源,同时积极发挥高校创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指导中心的作用,为自主创业者提供专业、多元、高效的融资服务。
1.2 传播创新创业理念,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活力
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目标,不仅注重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还要面向全社会,针对各类创业群体,分阶段分层次的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的教育。
各高校可通过设立创业管理学院、创业教育中心等机构,开设有关创业的系列课程、辅修专业、双学位等学习体系,编写相应的教材等一系列措施,对创业教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经验,形成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为大学生创业注入智力支持。
1.3 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创新创业指导和服务水平
高校为了鼓励和支持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一般都建立了相关专业的就业创业服务指导中心,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就业创业服务指导中心除了提供相关服务之外,还积极进行对指导人员的资格认证工作,逐步实现就业指导专业化,还将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绩效考核机制纳入高校评聘体系。
1.4 搭建创业实践平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发挥高等教育的资源优势,在高校设立了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立各种创业指导网络,通过信息化平台,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支持、交流与对接服务。在充分发挥高校优势资源的同时,积极协调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创业园、企业等开展大学生创业项目对接,设立大学生创业专项资金等方式,对大学生创业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服务。
2 提供后勤保障,为大学生创业保驾护航
2.1 政策扶持
2.1.1 提供资金支持
按照多方筹资、形成合力、提高效益的原则,统筹运用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专项资金、就业专项资金,重点向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倾斜,加大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支持力度。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每年安排一定就业资金用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推动大学生创业工作顺利开展。
2.1.2 提高小额担保贷款额度
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发布以来在扶持创业促进就业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资金是创业的最大困难,没有资金,再好的创意也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大学生是创业潜力最大的群体,政府希望通过鼓励大学生创业,并以创业带动就业,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在创业期间,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按照贷款程序提交贷款申请。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创业者可在创业所在地申请小额担保贷款,从事项目获利较低的,可享受不超过10万元贷款额度的财政贴息扶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各地区纷纷提高了大学生创业者申请小额担保贷款额度的标准,并且对贷款期限内的小额担保贷款予以全额贴息,贷款期限不超过两年,对有发展前景、还贷及时、增加就业达到一定比例的,可给予二次贷款。为避免申请人一事跑多个部门,该市规定,今后凡申请人户籍与创业地不在同一行政区域的,由户口所在地就业服务机构推荐到创业地就业服务机构办理贷款手续。
2.1.3 发放创业补贴资金
为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政府每年都会拿出一定的专项资助大学生自主创业。 政府发放的补助资金一般包括税收返还资金、住房补贴、实训补贴和实训基地补贴等。这笔创业补贴资金既是对大学生创业成绩的肯定,更是支持。
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先后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建立和完善创业补贴发放、创业培训、小额担保贷款制度,并深入走访创业大学生,了解创业现状,送去鼓励,使创业大学生从物质和精神上得到双重支持。
2.1.4 落实社会保险补贴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补贴发放和管理得到了进一步规范,符合相关条件的人员可以领取相关补贴。如离校两年后,仍未就业成功的大学生,可先进行失业登记。登记后,以各种灵活形式就业的人员,按相关标准缴纳社会保险,并按申请申请报销费用补贴,最长不超过三年。
2.1.5 实行工商注册优惠
对一些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国家实行工商注册免收费政策。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从事个体经营的,工商部门免收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等行政事业性收费;成立企业的,工商部门免收登记类、证照类等行政事业性收费。
2.1.6 享受税收减免优惠
面对当前就业形势,政府为了进一步鼓励大学毕业生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以及以创业带动就业,实行了一系列鼓励优惠政策。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了《关于支持和促进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将大学毕业生自毕业起三年内可享受的一系列税收减免优惠政策作了明确规定。其中,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有创业意愿并进行创业的,可向所在学校申领《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毕业后进行创业的,可凭毕业证书直接向创业地县以上人社部门申请核发《就业失业登记证》,作为享受政策的凭证。
2.2 完善服务
2.2.1 实现创业培训新模式
各级政府依托现有的培训机构,做好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结合当地实际,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培训机制和信息发布平台等。为解决当前我国普遍存在的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需求不相匹配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如何加强大学生职业指导培训、进行岗前培训工作,帮助高校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各高校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指导,已面向全社会公开招投标。
2.2.2 拓展创业服务新内容
为了进一步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各地区政府要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就业政策宣传活动,为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创业就业政策咨询服务,并对大学生就业意向情况进行登记,并给与指导。同时政府还要重视高校就业创业服务指导中心的服务功能,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创业信息服务库,同时开展一系列大学生创业大赛,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另外还可以举办一些创业项目展示会和推介会等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创业服务。
2.2.3 建立创业项目资源库
各级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要充分结合本地区实际,根据当前经济发展的需求,建立有重点、有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创业项目资源库,关注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优先建立其创业项目的资源库。建立融政府、企业、个人于一体的创业项目评估机制,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项目支持,建立创业者俱乐部,并定期开展创业就业服务活动。各级创业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要定期发布相关就业项目信息,提供咨询服务,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交流,帮助大学生实现创业目标。
2.2.4 搭建创业孵化大平台
创业孵化服务平台利用学校大学科技园的战略联盟合作网络资源、行业影响力以及园区企业资源,为学生及教职员工创业提供创业资金、创业场地、注册服务、政策咨询、创业辅导等全方位创业孵化服务。
各级政府要积极建立专业化的创业导师团,依托当地创立的企业品牌,以各地高校的就业需求为方向,创新设计行业创业就业模式,打造设计专业大学生创业就业平台。创立专业资质,打造专业设计人才,培养专业创业型群体。创业孵化平台是我国当前产业发展规划和战略要求,在政府、企业、高校的联合支持下,打造的面向大学创业孵化的专业孵化器。以高新产业的技术创新为核心,为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提供平台支撑和引领。按照“企业运作、政府支持、行业集中、功能完善”的基本原则,通过“孵化-投资”的运营方式,结合大学生创业的各类特点,努力打造创业孵化的硬件平台、增值服务的软件平台、风险投资的网络平台使创业孵化平台成为大学生创业孵化行业内最具创新氛围、最具投资吸引力、最具企业发展空间、最具人文活力的新兴创业基地。按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相关政策规定,政府要积极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顺利进行。
2.3 组织保障
2.3.1 加强领导,明确分工
要充分发挥就业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结合实际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制定具体的落实方案,细化工作责任,注重加强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统筹协调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既要用足用好已有政策,又要针对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解决措施。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各级政府组织开展的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工作,将纳入年度就业工作绩效考核范围。
2.3.2 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各级政府要建立开展创业服务工作推进机制,并重点指导高校毕业生数量较多、创业环境较好的地区,将创业实训、创业孵化、创业指导有机结合在一起,建立多方位的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积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
2.3.3 树立典型,营造氛围
根据各地开展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实施方案的落实情况,适时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评选表彰活动,树立一批大学生创业典型、优秀创业培训(实训)导师、支持创业服务金融机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个人和单位。通过进一步总结经验,加大政策落实和宣传力度,增进全社会对促进大学生创业服务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努力培育崇尚创业、褒奖成功、宽容失败的良好社会氛围和创业环境。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通过创业实现就业是一个系统化的大工程。大学生创业主要是由在校学生和毕业生群体组成的。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经过了几年大学教育,掌握着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属于高级知识人群,他们思维灵活、敢想敢做,背负着社会的种种期望。在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大学生创业也成为大学生就业之外的新兴的现象。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一系列政策,目前,大学生就业已被纳入政府发展的规划当中,政府通过多方渠道,调动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引导和扶持大学生通过创业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郑艳.关于大学生创业指导教育的思考[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2).
[2]张蕴初.大学生自主创业研究综述[J].高教高职研究,2011(11).
[3]胡国胜,李炳论.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业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企业文化,2009(12).
[4]孙秀丽.大学生创业实践中的校企合作模式探讨[J].教育发展研究,2007.11.
[5]俞金波,黄文光.大学生创业类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5).
[6]李霞.大学生创业指导工作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24).
[7]方伟.中国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体系新探索[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05).
[8]丁忠利,王凌云.大学生创业指导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9]郭斌,罗建林.关于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02).
高校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浅议 篇12
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与网络化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档案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为达此目标, 首先就要对我国各级档案馆信息资源进行重新整合, 以使非数字化的档案信息资源能够适应网络化档案建设的需要。高等学校档案馆作为国家档案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同样面临着档案信息整合的问题、档案信息网络化的问题。这就要求高校档案工作者思考如何配合实施纲要中提出的各项任务、如何落实档案信息服务、如何规范档案服务功能、如何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如何更加充分体现档案的价值, 然而从目前来看, 高校档案信息收集与管理还与实施纲要的要求相差甚远。主要表现在。
1.档案信息管理比较散乱, 档案信息管理比较落后, 纸质、实物档案居多, 大都没有形成电子化数字化形式, 更没有实现网络化、科学化管理。
2.档案利用方式单一, 服务手段相对滞后。因未实现档案信息网络化管理, 处于坐等利用者上门, 采取被动服务的方式, 服务手段仍处于传统、烦琐的手工操作阶段。
3.档案信息闭塞, 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对档案馆的了解甚少。很多人不知道馆里有什么资料, 不知道怎样才能有效利用馆内资源, 甚至不知道怎么办理查询, 在查询文件时不知该提供什么有效的查找数据等, 大大降低了档案馆资源的利用效率。到档案馆查阅档案资料大都仅是查阅档案文件或档案资料本身, 对档案深加工出来的具有较高利用价值的资料利用不够。
可以说, 高校档案信息利用与整合任重道远。如何解决上述问题, 如何尽快实现高校档案信息网络化管理与服务,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加强高校校园网络建设, 整合档案信息资源
当前, 我国的电子政务工程、电子商务工程、家庭上网工程均已经全面正式启动, 标志着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政府上网、企业上网、家庭上网三大工程进入有机互动的良性循环过程。以此为契机, 高校应当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建设, 在现有网络办公系统、网络教学系统等服务平台的基础上, 实现校园档案信息管理与服务的档案平台建设, 在增加硬件投资的同时, 档案工作者也应与IT行业技术人员合作研究符合并兼容校内档案特点的软件开发, 制定有关档案内容标准、档案数据标准及档案数据结构标准的规范化文档管理系统。在高校档案资源整合方面, 应当加强管理, 从源头规范和解决档案资料数字化的进程, 改善档案资料基础条件, 可采取如下步骤。
1.档案馆应加强档案接收工作, 积极主动与学校各部门沟通、交流, 把属于接收范围的资料立档, 形成完整的档案资料。
2.加强专项档案的研究, 既要研究和把握其共性的方面, 也要注重特定的数据和信息储备功能、原始依据功能, 制定和完善各种专门档案的管理办法。
3.根据不同需求确定档案研究主题, 将文字、声音、图像、影像等各种相关的档案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 编辑成各种形式的电子数字档案。
4.将管理与教学中产生的纸质文件、数码照片、PPT、光盘、录像带、录音带等, 可以通过数字化来实现档案多媒体的编研。
5.建立编研队伍, 根据档案信息网络标准做好档案的网络信息编研工作, 提高检索效率, 为利用者提供方便高效的网络服务。
根据以上几方面措施的实施, 高校档案馆接收的档案可逐步实现数字化的电子档案, 档案馆便可借用图书情报界成熟的联机检索技术建立自己的联机档案文献信息检索系统, 在政府上网、企业上网、校园上网、家庭上网及规范的文档管理系统等大环境的支持下, 电子化服务将会在今后得到越来越多的运用, 利用者可以很便捷地查阅到自己所需要的各种门类的档案资料。
二、实现高校档案信息标准化
统一的信息系统及技术标准, 统一的数据结构及其标准, 是完成系统间信息的通讯与信息共享的基础。所以, 现代化、网络化的前提是标准化, 信息资源整合的前提更是标准化。中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纲要列出了我国在“十五”期间拟定的档案信息化相关标准和规章, 我国也已有《档案著录规则》等标准, 这些都为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提供了技术保障。档案数据标准是在进行内容标引时选用的词汇, 除了要能准确表达档案信息内容特征外, 还必须有统一的规范措施以保证系统数据元素的标准化和系统的检索质量。档案数据结构标准是建立在档案内容标准之上的, 数据库的结构是否一致,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能否共建、共享。目前, 国内档案系统管理软件类别繁多, 就是因为没有统一的档案数据库结构平台所致。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能够加以协调和指导。
三、推进高校馆藏档案的网络化发展
馆藏档案的网络化就是将已经完成的电子化、数字化档案资料通过某种方式放在网络上, 使得利用者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化服务, 得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传输网络化主要体现在档案收集和档案利用实现在线服务方面。传输网络化改变了传统档案馆收集的方式, 实现了收集在线化。校内任何一个部门通过网络即可将需要移交的档案移交给档案馆, 交接双方可以通过在线方式进行网上交接, 并通过相应的操作软件系统履行必要的手续。每一个部门或个人的上网计算机都可以成为数字档案馆的“用户终端”, 利用这个终端, 可以方便快捷地查阅相关的目录、索引和档案全文。档案的网络化借助网络的方便性, 快捷性和连续性, 突破了传统档案馆在时间上的局限性以及管理服务等方面的限制, 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利用整个数字档案馆网络的信息资源, 可以说超越了时空的限制。
高校档案网络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首先要对各种纸质的、实物的档案信息进行必要的数字化处理, 再进行分类和检索编辑, 建立档案数据库。在数据库建设中, 应考虑到用户需求,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 构建资源丰富、功能齐全的档案信息数据库, 如文件目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等。此外, 还可发挥部门优势, 建立有自己特色, 如教师数据库、学生数据库、图片数据库、专利数据库、科技成果数据库各类考试题数据库等。其次, 对档案进行分化及有序化, 开展电子档案编研工作, 加强网络系统维护、系统评价、用户培训等工作。
四、高校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发展方向与特色
网络档案馆是档案信息整合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的数字档案馆是依靠数字化技术, 把文字、图像和声音转化为数字形式进行存储、传输和处理, 以实现馆藏档案信息资源和管理职能数字化的。完全意义上的网络档案馆应该是与国际互联网互联共享的、采用国际标准和国际规范的, 能实现自动化、网络化、现代化管理的数字档案馆。高校档案馆也应与此相适应, 构建与国家、省、市档案馆相匹配的档案信息数据库, 在资源整合方面向着这个发展方向合理布局, 逐步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具有高校特色的网络档案馆。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突出特点, 是在促成资源共享得以实现的同时, 也促使不同档案馆进一步分工与分化。在档案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的整体系统中, 高校档案馆要有自己的位置和特色, 在资源共享中充当不同的角色, 并承担一定的责任与义务。为了适应新的环境, 高校档案馆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大内部机构设置和人员的调整力度, 重新进行定位, 突出业务工作重点, 在坚持针对性、实用性、经济性及共享性等原则指导下, 找准自己的特色定位及其特定分工的融合点。高校档案馆的工作重点应该转向信息网络建设, 在此基础上, 把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列为重中之重的工作, 根据高校需求, 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网络信息服务。为此, 高校档案馆应加快馆内资源集成与整合, 有计划地进行特色资源的有序化、开发与整合, 确立馆藏资源的特色定位, 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 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来发展自己。
参考文献
[1]熊志云.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趋势及整合措施浅议[J].档案学研究, 2005 (1)
[2]卢慧军.数字化时代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J].宁波电大学报, 2007 (5) .
[3]陈楠.档案信息数字化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23) .
【高校创业教育资源整合】推荐阅读:
高校创业教育12-07
中美高校创业教育比较09-19
高校就业创业教育体系06-24
民办高校创业教育论文07-06
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的特点探讨论文10-2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实施意见09-11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06-08
高校创业07-28
高校教师创业08-08
高校创业园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