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创业能力培养

2024-09-20

高校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通用12篇)

高校学生创业能力培养 篇1

大学生创业不仅能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而且可以为社会、为他人提供就业机会,具有强大的倍增效应。当前,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鼓励和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无疑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举措。但是,创业绝非一件易事。对大学生来说,创业更是难上加难。尽管如此,大学生创业仍是现阶段乃至今后相等长的时期社会发展中客观的和必然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做好引导大学生创业的相关工作。

一、大学生创业的意义

创业是创业者通过发现和识别商业机会,成立活动组织,利用各种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以创造价值的过程。创业具有较高的风险,但也有较高的回报。

虽然近年来经济回暖带来了就业岗位的增加,但是,就业质量不高、就业成功率偏低、辞职和跳槽成为“家常便饭”等状况仍然存在,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岗位质量的需求和就业岗位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之间仍然存在有可能激化的矛盾,且这个矛盾不会在短期内得到解决。与此同时,大学生创业意识淡薄、创业能力不强、毕业生创业比例太小以及社会创业不足,导致新兴产业少、新生企业少,进而难以创造新的工作岗位等,仍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将进入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将不断加大。单纯通过“等、靠、要”的方式,依赖政府解决就业问题已经是根本不可能的了,也是完全不应该的。而通过加强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能力,鼓励大学生到生产一线积极创业,无疑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乃至社会就业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迅猛来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入到创业的浪潮中,并已取得不少成功的经验,大学生创业也因此成为热门的话题。

创业是就业的另一种模式,所不同的是创业者不是被动地等待他人给自己“饭碗” (就业机会) ,而是主动地为自己或他人创造“饭碗”。目前,国家提倡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为此出台了一系列包括工商、税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提倡大学生创业,除了创业不失为缓解目前就业压力的一条解决途径,更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要有一种敢于开拓的创业精神。

二、大学生创业具备的基本条件

1. 创业团队是大学生创业的主体

创业不仅需要激情,也需要理性。大学生创业,往往是激情大于理性,大学生个人的创业更是如此。然而,“创业不是脑子一热就行的。不是一个大学生听了一场激情澎湃的演讲,马上充满热情地开始干就可以成功的”。因此,大学生开始创业前,需要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然而,这项工作不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大学生创业者能够独立完成的,它需要若干志同道合的创业者共同设计、实施、整理和分析,并通过“头脑风暴法”完成。

2. 市场调研是大学生创业的基础

没有市场调研,大学生的创业就会“无的放矢”。进行创业的大学生一般都有“踌躇满志,激情满怀,盲目自信,浅薄浮躁,急于求成”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大学生创业者失败者居多的基本状况。然而,国家倡导大学生创业目的是解决大学生自身就业,并带动更多大学生就业。如果大学生创业失败者居多的话,不仅不能达到国家的目的,反而更多地增加了国家负担。因此,创业前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市场调研。只有在得出可行的结论并据此扬长避短,才能真正开始创业过程。

3. 创业时机是大学生创业的源泉

对创业者而言,创业机会无时不在。只有创业机会源源不断,才有大学生创业管理思路、智慧等相关元素的出现。没有创业机会,大学生创业只能是空谈。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机会都适合大学生创业,关键是要认清哪些是大学生的机会。一般情况下,可从“输入系统 (原材料、能源) 、转化系统 (技术、工艺) 和输出系统 (销售、物流) ”中寻找创业机会。

4. 创业计划是大学生创业的“路标”

在抓住了创业机会以后,制订或详或略的创业计划就是必不可少的了。创业计划书既要明确经营思想,又要评价自身优劣,指出创业目的,考虑创业手段。一份完整的创业计划书的制订,就像一项创业活动的沙盘路演。这是提高创业成功率的一项措施,也是理性的创业者必须迈过的一道坎。大学生创业计划应该比一般创业计划更详细,更完整,要充分考虑操作程序、逻辑关系、阶段目标、质量反馈等相关元素,使大学生创业活动清晰流畅。

5. 创业资源是大学生创业的“支撑”

大学生创业的资源,一是要有“人”,即个性与志趣相投、知识结构合理、勇于创新立业、社会联系广泛的团队;二是要有“财,即创业资金 (可通过团队自筹、寻找成功企业领导人支持、向银行贷款、国家政策扶持等方式获得) ;三是要有“物”,即办公场所、生产设备等。有了这些资源,大学生创业活动才可能正常进行;没有这些或缺少哪一方面的资源,大学生创业活动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不断寻找创业资源,能够“支撑”大学生创业活动的连续性。

三、大学生实现创业的途径

1. 组建大学生创业团队

组建大学生创业团队要把握两项原则: (1) 大学生创业团队中需要什么样的人?这需要充分考虑新创企业的性质,并研究新创企业涉及的因素,由此来决定人选范围。 (2) 大学生创业团队是否“求同存异”且“同”的部分能否大于“异”的部分,因为“志同道合”在创业过程中非常重要。据此,大学生创业团队主要从同学圈以及同学涉及的朋友圈、亲友圈里寻找。同学能成为合作人选的最佳理由是“志同”,而且同学之间也更为了解,无论是实力还是性情,这都是大学生创业合作的首选。一些朋友、亲友也可作为大学生创业合作的人选,是因为他们的社会关系、业务能力、创业资金、创业经验等,即朋友、亲友能参加大学生创业团队的最佳理由是更趋近“道合”。

2. 进行创业前市场调研

创业前的市场调研分为四个步骤: (1) 调研前的准备阶段。对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进行初步分析,找出问题存在的征兆,明确调研的关键和范围,以选择最主要、也是最需要的调研目标,制定调研方案,主要包括市场调研内容、方法和步骤,调研计划的可行性、经费预算、调查时间等。 (2) 正式调研阶段。 (1) 市场需求调研———准备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等项目的现实和潜在的市场需求。 (2) 竞争者情况调研———显性竞争对手以及潜在竞争对手的相关情况。 (3) 政策法规情况调查———税收政策、银行信用情况、能源交通情况、行业的限制等。 (3) 综合分析整理资料阶段。选取调研获得的相关重要资料,剔除没有参考价值的资料。然后对这些资料进行编组或分类,使之成为某种可供利用的形式。最后把有关资料用适当的表格形式展示出来,以便说明问题或从中发现某种典型的模式。 (4) 提出调研报告阶段。经过对调研材料的综合、分析、整理,便可根据调研目的写出一份调研报告,得出调研结论。

3. 抓住有利的创业时机

抓住创业机会需要把握三个要素: (1) 掌握时代趋势。审时度势是大学生创业团队需要做好的基础性功课。要清楚地知道:“抓住创业机会的关键路径就是创业者先定位创业方向,再搜寻创业机会,后判定创业机会。”目前,全球化与地区化的交融、科技力量的提升、新兴市场的蓬勃发展、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等,都是大学生创业的商机。 (2) 学会寻找机会。“创业者的自信和团队的信念一致,是识别创业机会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创业团队要共同致力于目标客户的消费痛苦点、甜蜜点和盲点的了解,以为自己产品的定价奠定基础。要理解政府的新政策和行业的新标准,以便创业团队选择正确的创业方向。与此同时,还要懂得技术转型,并根据市场需求做好转型准备。 (3) 懂得机会评估。机会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它就必然有执行的价值。机会的再次评估同样值得大学生创业团队深思熟虑。大学生创业团队要在创新思考的基础上,衡量自己的竞争实力,遇到垄断产品一定要避其锋芒。要时刻牢记,“在创业初期,企业的生存是第一位的,所有管理职能要围绕生存运作”。

4. 编制恰当的创业计划

编制创业计划需要考虑十个问题: (1) 计划摘要。要比较出色地涵盖计划要点,使读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评审计划并作出判断。 (2) 企业介绍。对新创公司的理念、战略目标等进行介绍。 (3) 行业分析。正确评价所选行业的基本特点、竞争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内容。 (4) 产品 (服务) 介绍。要介绍产品的概念、性能及特性,产品的市场前景预测,产品的品牌和专利等。 (5) 人员及组织结构。对主要管理人员所具有的能力,他们在企业中的职务和责任,他们过去的详细经历及背景等进行简要介绍。同时,还要对公司结构做一简要介绍。 (6) 市场预测。包括市场需求、市场现状综述、竞争厂商概览、目标顾客和目标市场、本企业产品的市场地位等方面的预测。 (7) 营销策略。包括市场机构和营销渠道的选择、营销队伍和管理、促销计划和广告策略、价格决策等。 (8) 制造计划。包括产品制造和技术设备现状、新产品投产计划、技术提升和设备更新要求、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计划等。 (9) 财务计划。重点是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以及损益表的制备。 (10) 风险与风险管理。包括公司在市场、竞争和技术方面都有哪些基本的风险,准备怎样应付这些风险等。

5. 协调有限的创业资源

协调创业资源要关注三个方面: (1) 对人的协调。协调的目的,是充分发挥创业团队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团队合力的作用。协调的手段,是建立具有情感和理性双重效应的制约机制及相关的激励制度。 (2) 对财的协调。协调的目的,是争取更多的融资、强化合理的开支。协调的手段,是学会与银行打交道、寻找到具有持续投资能力的合作伙伴、充分利用国家相关政策,同时做到账目公开。 (3) 对物的协调。协调的目的,是物品的科学配置、合理使用。协调的手段,是按照职务、职能、工作性质确定物品配置,同时对物品的使用进行控制。

四、结语

“成功的创业者只有了解企业发展与成长的一般规律,才能有效地改善创业活动的绩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大学生创业要把握企业发展与成长的一般规律,这样才能实现创业梦想。本文提供了大学生创业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实现创业的途径,相信会对大学生创业成功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熊欧娜.感悟大学生创业[J].大学生就业, 2009, (5) .

[2]谢成军.高新科技企业创业管理模式变革研究[J].工业技术研究, 2008, (9) .

[3]曾一军.成功创业之要径[J].企业活力, 2008, (11) .

[4]王维嘉.美通总裁王维嘉:创业家犯的都是太乐观的错误[EB/OL].http://tech.QQ.com.

[5]曾流, 曾国良.关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 2011, (5) .

高校学生创业能力培养 篇2

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创新是创业的原动力和本质,创新的价值集中体现在创业的成效上,创业同时又推动并深化着创新。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社会迫切需要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而生命科学又是一门发展较快、实践较强的科学,其实践教学的地位尤其重要,创新创业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培养。本文结合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在生物科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讨如何利用本学科资源(如科研、学术成果、科研仪器设备等),培养本科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而创建生物科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创新创业;生物科学;高校大学生

21世纪是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是生物学的世纪[1]。生命科学的发展与人类的生息、文明以及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和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直接关系到人类所面临的粮食、医药、人口、能源和环境等重大问题的解决。21世纪是创业型经济大发展的时代,我国要在2020年进入到创新型国家行列,成为人力资源强国、科技大国,就需要一大批创新创业型人才。大学生是最具活力和潜质的促进社会创新发展、科学发展的主力军,他们肩负着提 高全民创新意识、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重任。对大学生进行创业能力培养与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不仅能够使之主动适应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积极应对未来世界的严峻调整、缓解就业压力,同时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需要,是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需求变化的需要。因此,如何在教育资源及教学经费短缺的状况下,培养适应生命科学与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摆在我们面前[2]。以下是青海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及主要课程: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具备生物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科技开发和管理工作的生物科学高级专门人才。学生可凭借优势报考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相近专业的研究生和出国留学。

主要课程:植物学、动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有机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动植物标本制作、生态学、基因工程、进化论、生物统计、生物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学、心理学等。

根据青海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2010修订版培养方案以及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就青海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对策做一些探讨。

一、围绕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完善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将全新的教育理念贯穿于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制订一套以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生物科学人才为目标的培养方案,重点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所以要打造4个学科平台,设置“3+1”模块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其课程体系,即设置“公共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将专业课分成“动物细工程、生物制品分离制备工艺、发酵工艺与产品开发”三类不同领域研究方向,并设置“研究创新型、交叉复合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和今后的发展[3]。可多方向地选择动物细胞培养、生物制品、发酵工艺等方面的专业课程,分别进入各个科学研究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训练,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实践技能,利用前沿的知识开拓思路,增强创新意识,为就业奠定基础。通过设置特色板块,不仅可以满足社会对生物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而且有利于改善专业结构和提高专业水平,进而促进学科的发展,学科的发展也将进一步促进专业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4]。

二、全面优化组合课程结构,构建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根据“宽口径、复合型、高素质”的要求,目前课程体系存在课时分配不当、个别课程课时偏少以及选修课内容不够等问题。根据新的培养目标要求,要对现有专业基础和专业课及选修课的内容和课时进行调整,改革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减少内容重叠。通过减少课程学时,给学生减负,增加学生自主创新的实践活动。适当增加动物细胞培养、生物制品工艺、发酵工艺等方向的选修课程,培养创新型生物科学人才,建立面向生物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创新研究型实践训练。第一、二两个学期为通识教育课程及部分学科基课学习[5]。第三、四两个学期为学科基础课学习时间,第五、六两个学期为专业课程学习时间,第七学期为生产、科研实习和模块选修课,第八学期为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答辩。

通识教育是通过教给学生大量的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以求使学生能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形成新的思想与知识,为今后的创新性工作做准备。总体上,低年级学生以通识教育为主,只安排少量专业基础课;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以专业学习为主,拓宽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实践环节,突出综合创新性实践内容,努力培养高质量的生物科学创新人才。

三、改革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往的实验教学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要内容,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力求用实验来演示和验证理论,对教师和教材依赖性强,按部就班地做,并且通常用理论去修改自己的实验结果。这种做法极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导致学生思维定式,操作机械,更谈不上对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实验模式已难以适应教育体系创新和发展的需要[6]。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在保证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删去一些陈旧且缺少启示性的实验,搭建以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为主体的创新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基本技能训练一实践能力训练一综合能力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用性强的综合性、探索性、设计性实验,增设开放性实验。实验中融人教师科研课题和成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不断改革与创新实验项目。既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实验技能,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学生直接加入老师的科研课题和研究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科研优势,多种途径为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平台,使更多的学生参与科研与实践创新活动。学生也可以自主申报课题,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科研训练的过程,撰写科研论文或结题报告,参加学院每年举行的学术论坛和优秀论文评选。通过课题研究和撰写学术论文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四、开展素质拓展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生物科学人才

素质教育是近几十年来世界教育变革中的重要教育思潮与教育实践,为帮助青年一代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提倡和开展以提高学生素质为

目的的教育。我国的素质教育也是在这样一个国际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经过十几年的推动和发展。素质教育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没有真正解决好教育与时代发展要求同步、与社会需求相符的难题。因此,从素质教育本身的发展来说,拓展大学素质教育必须继续加强和改进[7]。

依据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大三下学期增加素质拓展教育。拓宽实践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内涵,在加强计划内实践教学(课程设计、实习、实验、毕业设计等)的基础上,以学生活动为依托,强化素质拓展教育,完善大学生综合索质,拓宽大学生就业的空间[8]。同时,加强创业教育,指导毕业生认识创业所必备的素质和条件,如创业知识的储备、资金的准备、技术和兴趣、个人能力等等。聘请富有经验的创业成功者到校为毕业生做创业报告,让学生从成功者的经历中积累经验,了解创业的基本程序,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进行创业尝试,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人格。同时专设大学生创业类选修课程,让学生通过课程系统地学习创业知识[9]。总之,从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技能培训等方面引导和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完善综合素质,健全人格,并在实践活动中张扬个性,发展自身,提升能力,全面成长成才。

针对我校生物科学专业的特点和社会对生物类人才的需求状况,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问和空间;推进课程和教材建设,使教学内容始终跟上国际生物学发展的步伐,建设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和相关教材;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对现有基础型实验课程的整合,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程序,增强创新能力。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以自由选择的课程模块,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10]。同时开展素质拓展教育,培养社会实践能力,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宽大学生就业的空间。为学校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服务于社会,将教学与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结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则[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高述民,李凤兰,张志翔.生物学发展及其时人才素质的要求[J].生物学通报,2004,39(9):32—35.

[3]吕 荣.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及发展创业教育相关性研究[ D] .西南财经大学,2 0 1 1 .

[4]牛长松.英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政策探析[ J ] .比较教育研究,2 0 0 7,0 4:7 9 —8 3 .

[5] 余瑞玲.对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证研究 [ D] .厦 门大学,2 006.

[6]屠萍官,吴庆余.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2,19(2):4—7.[7]罗强.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与大学生就业[J].中国科技信息,2005(15):67--69.

[8] 董元梅.大学生创业政策研 究 [ D ] .安徽 大学,2 0 1 0

[9]董亮等,论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科技创业月刊,2007,(9):44.

高校体育生创业中管理能力的培养 篇3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9-000-02

摘 要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高素质人才的数量与日俱增,在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整体提高了我国的人才的素质,但是也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就业难。高校体育生创业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高校体育生本身拥有专业的技术能力、知识结构,只要给予其适当的舞台其将发挥无限的能力,近来鼓励高校体育生创业已经成为政府高度重视的一项工程。

关键词 高校体育生 创业管理能力 内涵 作用 培养措施

一、高校体育生创业管理能力的内涵

随着科学管理运动的不断发展,管理科学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只有我们真正掌握管理能力的内涵,才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找寻商机,进行创业。一般来说,创业的管理能力就是在创业管理工程中应该具备的能力,其贯穿于组织运行管理的整个工程,是组织运行的重要的保证,只有拥有良好的管理能力,才能使企业获得长远的发展。所谓的这种管理能力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分析判断能力

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并不是单纯的经济环境,其还包括政治环境、政策输出、文化传播、风俗习惯等众多的内容,这些方面都会影响到市场经济中主体的行为。高校体育生创业也就是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个主体而已,也要适应这些方面的内容,只不过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一定的扶持政策和便利条件。由于创业环境的复杂,创业者在进行创业目标的选择上应该慎重,并不是任何一个创业目标都能够实现,其需要缜密的思考和冷静的判断。创业者需要把握这复杂市场变化中的商机,并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找出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制定相应的对策,这样才能保证创业者的目标能够实现。

(二)决策管理能力

在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中,管理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选择,决策能力正是对管理者这种抉择能力的考验。只有选择了正确创业策略,才能使创业具有发展的前景,如果选择的创业的策略不可行的话,那么事业发展将举步维艰。管理者经过自己的分析判断,已经明确了创业的目标,而决策管理能力就要求管理者能够综合各种情形,在尽量全面了解社会经济环境的情况下,能够明晰创业的目标,把控创业的方向,规范创业的制度,理清创业的原则,找对创业的方法,只有对这些方面进行正确的决策,才能为创业目标的实现打下基础。

(三)风险管理能力

创业者所要判断和决策的都是当下的行为,单凭现在的所作所为并不能保证创业目标的实现,创业目标要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才能实现。在实现目标的这个过程中,管理者还需要具备风险管理能力,面对众多的可能影响创业目标实现的因素,创业者必须能够及时应对这些创业的风险。只有能够具备这种应对风险,及时管理把控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朝着创业目标实现。

(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当今企业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虽然科学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企业的发展和管理终究要落实到人,因此只有管理好人才,才能使得企业处于不败之地。高校体育生创业者在人员和资金的配备上都不是十分充裕,这就需要管理者能够将有限的资金最大化利用,根据每个员工的才能为其安排合适的岗位,这样才能使组织结构更加分明,创业的目标的传达更加通畅。

二、创业管理能力的作用

管理能力并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由分析判断能力、决策管理能力、风险管理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组成,所以创业管理能力的作用也从这几个方面来展开:

(一)分析判断能力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体育生要进行创业就需要找到创业的商机,只有对市场的需求有深刻的把握才能找到创业的目标。树立了创业的目标,就能按图索骥找到目标的市场,从而根据这个市场制定相关的营销策略,这也就是分析判断所能发挥的作用。相反,如果不能进行自习的分析判断的话,那么就难以找到创业的行业领域,找不到可以经营的空间,这样及时有再多的人力、物力等资源也是于事无补。诸如高校体育生想开班培训班、补习班,就需要对周边住户的年龄、学校情况、交通情况、房屋租金等方面有全面的了解,再经过科学地分析之后,才能决定是否可以开展创业行动。

(二)风险管理能力的作用

现实的社会经济环境非常复杂,不仅局限在单纯的经济环境,还包括政治环境、政策因素、国际环境、税制改革等系列的原因。现在的企业经营中很大程度上都受到国际的货币环境、国家的宏观调控、税制改革等影响。很多创业者由于不具备风险管理的能力,一旦遭遇到风险就难以为继,造成了经营的被动局面。市场越自由,面对突发状况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具备了风险管理的能力,就在及时捕捉到市场的信号,在内部形成一定的预防管理的机制,即使发生了风险,也能及时对所发生的风险爱你进行分析、监督、控制,并且利用自身的资源将其解决,从而使企业的发展能够回到原本的轨道。

(三)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作用

无论是一个成熟的企业还是正在起步期的企业,都是由不同的岗位,许多个人所构成的。管理者具备了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就能够根据每个员工的不同的个性和特点来安排不同的岗位,使其能够发挥其本身的特色,从而使企业的管理更加顺畅。在高校体育生的创业团队中,往往团队人员都比较年轻,个性差异也比较明显,如果管理者不能起到一个调和的作用,就难以使这个团体凝聚到一起,从而充分发挥整体的功能。除了要有容人之量,还需要懂得因材施用,激励引导,这样才能使每个员工都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调动起最大的工作热情。

三、高校体育生创业管理能力的培养措施

(一)纳入高校创业教育中

高校是学生进入社会的中转站,其大多的人际交往、商业运作等方面的知识都是在学校所学,为了能够培养高校体育生的创业管理能力,就需要将管理能力的培养纳入到高校的创业教育当中。而为了达成这样的目标,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培养专业的师资团队

虽然高校拥有着很多高素质的教师资源,但是这些教师资源很多都不具备相关的创业经验或是经营技巧,这样难以达到理想的教授效果。除了高校教师的理论教育之外,还需要从社会上来聘请专业的人士来进行讲座,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2.举办校友交流会

每个高校都有着自己的杰出校友,这些校友都有着傲人的成就。为了能够对学生进行更好地创业教育,可以将其杰出校友倾倒学校开展交流会,充分的交流能够使学生心存的疑问以及相关的困惑一一解决,还能为学生创业提出具体的意见建议。

3.请政府人员进行讲座

高校体育生创业是政府扶持和推广的,为了能够使高校体育生了解更多高校体育生创业的相关政策、相关的案例,可以请相关政府部门的人员来为学生进行讲座。通过对相关政策的了解、解读,能够坚定学生们的信心,及时解答学生存在的问题。

(二)建立创业平台

创业管理能力的锻炼和培养离不开实践的锻炼,由于管理能力贯穿在整个创业的过程,因此不用针对其中的某些阶段。高校应该为学生提供这样的实践的机会和条件,这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学校社团组织

学校的社团组织是学生依照自己的喜好、兴趣,经学校的应允而建立的学生组织,为了锻炼学生的创业管理能力,可以监理诸如创业协会、财富协会等这样的组织,学校给予其一定的资金,使其能够在课余时间尽早了解创业的相关内容。

2.开展校企合作

企业是生产的第一线,为了能让学生了解真实的企业运行和管理的相关的情况,高校应该联系相关的企业,实行校企合作,使学生能够进入企业进行锻炼学习,这样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意识。

四、总结

现在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高校体育生创业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的途径受到各界的重视,而管理能力在高校体育生创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培养高校体育生的管理能力,才能使其在创业过程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篇4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1. 学校层面

调查显示超过6成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在的学校还是比较重视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这与近几年国家鼓励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所形成的良好氛围, 以及出台多项政策引导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另外民办高校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 也希望透过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取得的成就, 较好、较快地提升学校的品牌影响力。

2. 学生层面

调查显示, 58.96%的学生希望能够在校期间开始创业, 而且创业的理由非常单纯, 大多数希望能够透过创业实践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为未来就业、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当然, 选择不想在学校创业的学生, 其实也不是没有创业的期望, 只是他们在观念上, 认为在学校应该是好好学习, 创业应待自己各方面条件具备了, 譬如人际关系和社会经验都达到一定程度后才想尝试创业, 以提高创业的成功率。从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认识角度看, 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是很希望自己在创新创业能力方面能够得到有效提升的, 这为民办高校顺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亟待提高的能力分析

1. 人际沟通能力

90.88%的学生把提高人际沟通能力摆在了自己创业最为紧迫的能力要求, 这符合当代大学生在虚拟化生活中的一种常态。因为网络的发达, 使很多学生都沉溺在虚拟的社交空间, 人机交流的能力很强, 也占据很多的时间, 另外独生子女的现实, 使很多学生的社交圈子非常小, 仅是父母、老师及身边的几位同学, 现实中的与人相处、与人交往、与人沟通等社会能力未能很好地得到锻炼。这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园社会工作、社会实践及第二课堂的相关活动, 和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同学一起学习和成长, 譬如担任学生干部、参加社团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平台, 这些工作和活动不仅能提高自己人际沟通的能力, 同时也可以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社交关系圈子。

2. 经营管理能力

62.54%的学生认为需要提高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 这与学生没有亲历过企业的实际经营有很大的关系。经营管理能力的提高, 的确通过理论和知识传授是很难实现的, 我们在与学生的实际接触过程中, 发现家庭有经商背景的同学, 其经营管理的思想和理念较其他同学更为务实, 更具有可操作性。因此, 要提高同学们的经营管理能力, 其着力点还须从引导同学们接触市场开始, 鼓励同学们参与市场调查公司的客户访问工作, 使同学们能够深入一线接触和了解客户的心态, 另外要引导学生参与企业的经营实践, 切实掌握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和个性喜好。为其未来拓展市场, 提高创业实体的存活率奠定基础。

3. 团队协作能力

60.26%的学生认为有需要提高自己团队协作能力。我们对在校创业成功的项目做过调查, 他们都把创业的成功归结于有一个充满活力、和谐协作的优秀团队。团队协作能力是创业成功的核心要素之一, 很多风险投资公司对于新设项目是否注资, 一方面要考虑这个项目是否具有发展的潜力, 是否在未来有盈利的可能;另外一方面则是重点关注人的因素了, 创业团队间的能力是否具有互补性, 成员间能否和谐共处, 能否建立良好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等。同学们对于团队协作能力提高的迫切需要, 反映出多数同学在过往的学习与实践中, 参与团体协作的项目不多, 缺少这方面的历练。学校其实可以透过素质拓展训练, 以及增设具有挑战性的团队竞技项目, 使同学们在实践的过程中, 充分感受团队力量的强大, 培养同学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创业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从事创业活动, 并使活动朝向某些目标的内部动力, 它是鼓励和引导个体为实现创业成功而行动的内在力量[1]。良好的创业动机是民办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根本前提, 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有79.8%的希望透过创业积累实践经验, 有79.8%的希望透过创业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另有53.42%的学生是因为担心未来就业有困难, 希望透过创业给自己多一个选择。这说明民办高校学生参与创业实践的动机是非常单纯的, 也是非常积极和正面的, 他们非常清楚自己的身份与定位, 能够精准地把握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学校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一动机加以引导, 使同学们能够把创业作为自己学习实践的一部分, 能够很好地与自己所学专业及未来的就业方向紧密结合, 那么学生参与创业实践的积极性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能够促使校园形成一股争先创业的良好氛围。

四、制约民办高校学生顺利开展创业实践的现实困难

1. 创业资金的筹集

任何一个新项目的上马, 没有启动资金不行, 任何一个企业要想获得成功, 充裕的资金流是关键, 大学生的创业也不例外, 缺少项目启动所需的资金, 再好的创业想法也将是空中楼阁。创业资金的筹集也成为了民办高校学生顺利开展创业实践的头等困难, 80.46%的同学认为自己很难筹到创业所需的启动资金。我们从一些正在创业的同学们了解到, 他们的启动资金主要靠自己父母或亲朋友好友支持, 有的则是透过假期打工或省吃俭用所积攒的零花钱等, 创业资金筹集的渠道相当有限。

2. 创业项目的遴选

创业项目如何甄选, 是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基础, 好的项目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 同时也能很好发挥大学生作为一个知识群体的专业优势,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产生不同的创业效果。但调查显示69.38%的同学认为很难寻找到合适的创业项目, 而且从他们自己认为能够创业的项目中, 多数以贸易、销售类为主, 不能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紧密结合。

3. 创业指导的获得

科学引导大学生创业, 是这个群体区别于普通人创业的重要标志。因为同学们能够在科学的指导中少走弯路, 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创业成功的关键要素的组织上。不过有52.12%的同学认为很难在学校获得较为专业的创业指导, 这与很多教师没有参与过创业实践有很大的关系, 即使有这方面的研究, 多数也是基于理论的一种汇集, 没有太多创业的心理感受。因此在给学生作实际的创业指导时, 并不能很好地根据同学们的实际情况, 在创业的每一个阶段, 给予同学们较为客观、具体、有效的指导和建议。

五、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主要路径

1. 开设虚拟创业平台, 让学生透过仿真模拟积累经验

如何普及大学生的创业教育, 全面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是民办高校实施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基础性工作。除了在课堂上向同学们传授基本理论, 聘请校外创业人士向同学们传授经验体会外, 让同学们在真正创业前, 有一个虚拟的实践平台就显得非常有必要。笔者了解到民办高校所开设的虚拟创业平台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是活动实践类, 二是网络实操类。活动实践类主要以大学生创业大赛、模拟公司设计大赛等活动为依托, 引导同学们对自己感兴趣的创业项目进行前瞻性思考和实践, 使同学们对于创业的具体细节有一个概念上的体验, 让参与的学生能够获得角色上的初步定位。网络实操类则主要透过网络虚拟的角色扮演, 以参与同学的专业实践为基础, 透过企业运行的情景模拟, 有效锻炼同学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提供创业扶持基金,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在帮助

民办高校学生的创业项目要得到社会风险投资基金的认可, 那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资金匮缺的确又是摆在大学生创业前进路上的一道槛, 同学们不乏一些好的创意和概念, 但碍于启动资金无法到位而不得不搁浅, 这不仅严重挫伤了学生创业的积极性, 也使学校很难营造起良好的创业氛围。设立创业扶持基金需要学校来牵头落实, 需要学校拿出一笔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扶持学生创业项目的启动。在此基础上, 学校要积极向企业推广学生的创新、创意和创业项目, 以使一些可以转换成生产力的项目能够得到企业的青睐, 不断吸引更多企业来参与。与此同时, 要积极探索建立良性的资金再生机制, 与创业学生透过协议约定的形式, 要求创业成功的学生要反哺基金, 不断壮大基金的实力和扩充基金的来源。

3. 建设创业园, 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场所

创业园是在校大学生参与实际创业的真实平台, 让大学生在创业园遵循市场运行的规律经营企业, 是综合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笔者所在学校为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而设立的创业园及因此而构建起的运营模式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 其具体做法是由学校在人流量较大的校园某一区域内建设创业训练中心, 聘请学生组建创业训练中心管理公司, 由管理公司面向全校学生征选创业团队, 并由教师组成评审团遴选入驻创业项目。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业, 前期的项目以营销类服务型项目为主, 这样操作的优势是使先期创业的同学们能够在成功中获得自信, 实现企业的可持续经营, 而创业训练管理中心也因此能够获得稳定的租金收入, 随后则在政策和资金上注重扶持与专业结合较紧密的创新型创业项目, 稳步推进良好创业氛围和优秀管理机制的形成。我们追踪过在创业园里实践过的毕业生, 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了卓越的工作能力, 很多毕业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了企业的重用和提拔, 也有部分毕业生将创业园所习得的成功模式向社会迁移, 成功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

4. 设立创业服务机构,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专业咨询服务

在校大学生或是创业无门, 或是创业失败, 或是创业项目总在终端销售的低层级徘徊,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校期间不能得到系统而专业的指导, 大多数学生只能依靠自己的见闻, 依靠亲友的指引, 从借鉴和模仿的角度出发, 所实施的创业项目没有太多的新意和亮点, 更谈不上具备独特的竞争优势。在学校设立专门的创业服务机构, 可以聘请具有创业经历的老师担任专任咨询师, 聘请企业成功创业人士担任顾问, 定期为同学们开展创业讲座, 接受学生的日常咨询, 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创业指导, 这不仅可使学生少走弯路, 更重要的是可以充分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知识, 以及其所从事行业的发展前景, 帮助学生在其整个行业的产业链条上寻找到创业的最佳切入口, 这样既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 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有利于其朝着更为高端的创业项目努力, 着实提高在校大学生创业的能力与质素。

参考文献

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论文 篇5

大学生创业就是改变就业观念,利用所学的知识, 才能和技术以自筹资金, 技术入股, 寻求合作等方式创立新的就业岗位。由被动求职到主动创业, 把知识的拥有者变为创造价值作出贡献的创业者。

2、增强创业意识教育

长期以来, 大学生毕业去行政事业单位就业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创业在大学生中还存在一些模糊意识,认为创业是找不到工作的无奈之举,与农民工进城和下岗工人再就业差不多, 有自己追求生活的稳定和舒适。不愿承担创业的艰辛和风险, 有的非常羡慕创业者, 自己都没有信心和勇气去尝试。转变就业观念, 尤其是在给学生上就业指导课时, 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增强创业意识的培养, 帮助学生打破安于现状的就业观念, 树立开拓进取, 自主创业的新观念。

3、创业知识教育

进入大学后, 学生学习的主要是基本理论, 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创意知识比较薄弱, 实践表明: 创业除了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外, 还必须具备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与智能结构。初期的`学生创业者, 不可能坐在宽敞的办公室, 高薪聘用众多的技术和管理人员, 他们不得不在长期时间充当管理人和“ 技术人”的双重角色, 在整个创业过程中, 人才引进市场开拓, 管理、法律咨询, 资产评估等等都是必须通过自己一个又一个门槛。因此, 必须对创业大学生进行必须的创业知识教育。让他了解和增加创业大学生必须的创业知识教育。让他们了解和增加创业风险, 创业技巧、创业法律等知识, 以及经营管理, 市场营销策划, 公共关系, 保险等。做好知识经济创业的储备, 同时, 要指导学生收集分析创业案例, 汲取创业者成功经验, 寻找其成功的共同点, 避免日后走弯路。

4、创业能力培养

高校学生创业能力培养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 影响因素 创业能力 对策

我国创业教育开展得较迟,20世纪90年代才逐渐引入创业教育理论。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在我国,大学生创业活动最早始于清华大学。至今,国内许多高校已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并鼓励学生开展创业活动。然而,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是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知不足,另一方面是高校创业教育活动项目相对匮乏,对其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人力物力资源支持有限等因素,都造成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活动沦为学生具有负担性或者功利性的参与项目,而非兴趣使然。

一、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因素

(一)资金因素

企业资本资源最关键的表现形式为资金,其也是企业运作的血液,是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条件。缺少充足的资金,就无法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资金的作用很大,其不但是企业不可缺少的主要生产要素,还组成了企业的三大要素,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资金不足常常掣肘了大学生的创业起步和发展。

(二)制度因素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创新型社会的国家政策为人们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我国鼓励创业,国家也颁布了很多推动创业的政策。创业活动是否能够顺利开展,创业型经济是否能够得到很好的收益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国家政策的影响。国家制度倾向可以有效优化创业环境,为创业提供很多有利条件。

二、高校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对策

(一)积极培养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第一,设计自我学习的目标。只有正确树立自我学习的目标,才可以激发刻苦学习的动力,获得良好的成绩。大学生应当联系自己的真实情况,综合社会市场需求,正确把握人生的方向。

第二,善于自我评价学习效果。大学生必须正确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尤其是准确判断学习目标、方法以及效果,不能盲目为了达到目标而忽略质量,可以联系真实学习情况适当调整学习目标。

第三,提升转化学习知识的能力。大学生在学习期间,了解最多的就是专业知识,缺少实践活动。大学生进入校園之后,必须坚持一种思想,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利用学习的知识对实践积极指导,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二)积极参与创业实践活动

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可以通过实践有效解决具体问题,实践是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主要途径。在大学校园中,大学生的课余时间丰富,大学生应当充分应用这部分时间,踊跃参与到社会创新实践活动中,让自己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提升实践能力,积累大量经验。

大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活动有很多途径,一方面,大学生能够参与学校组织的课外实践活动,比如设计职业生涯比赛、勤工俭学、社会调查报告等,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强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另一方面,主动参加社会实践,在社会中寻找实践机会,例如,利用假期到企业中实习,参与志愿者活动等,这些活动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构建大学生创业平台

1.科学构建大学生创业平台

建设大学生创业平台,需要形成清晰的构建思路。首先需要根据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的需求情况,进一步明确投资规模,提供服务项目。其次是在提供服务时,设置对应的服务项目操作程序、服务方式等。

2.优化学校资源,整合机构

建立大学生就业指导独立中心,配置独立人员,聘请经验丰富、水平较高的教师对创业课程教育以及实践活动进行指导,进而使创业与就业工作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

3.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

首先,由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带头,教务处辅助,设置大学生创业教育专业,鼓励有创业意识以及符合创业要求的学生学习该专业,学习之后学校对其颁发大学生创业教育结业证,这一证书是学生在校创业以及享受创业优惠政策的凭证。

其次,综合学生特征以及学校科学设置的大学生创业专业课程。课程体系具体包括理论知识、实践活动以及专业报告三部分。理论知识部分:综合设置经济学、管理学、人力资源、会计学等课程专业,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实践活动部分:包括参与创业规划比赛、设计职业生涯、管理校园后勤、寻找创业项目等,进而有效提升学生创业能力。专业报告:定期邀请创业较为成功的学生、相关部门的负责人等到校演讲,以提升大学生创业动力。

综上所述,推动经济发展的新思路便是发展创业经济。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而鼓励大学生创业可以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虽然大学生创业的人数在不断增加,然而创业成功率却不高,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今后还要继续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为有效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黄敬宝.2009年北京大学生创业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人才,2010(07):76-77.

[2]徐小洲,叶映华.大学生创业认知影响因素与调整策略[J].教育研究,2010(06):83-88.

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篇7

关键词:民办高校,创业,能力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 企业必将创新的压力转移到对创新人才的具体要求上。与此同时, 扩招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加, 给社会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 其毕业生数也占较大的比例。虽然在学业成绩方面他们并不一定是优胜者, 但这个梯队的学生, 家庭条件较为殷实, 动手能力非常强且敢于尝试, 对于创业有较强的欲望, 如在校期间能较好地引导并提供平台与机会, 在创新创业方面可能会有不同于公办大学的情况发生。基于这一背景, 民办教育协会设立了关于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课题的研究, 笔者选取了广东省较有代表性的6所民办高职院校, 分专业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共发出问卷350份, 收回325份问卷, 回收率为92.86%, 其中有效问卷307, 有效率为94.46%。笔者将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及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的具体实践, 探讨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问题。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1.从学校层面分析。

调查显示, 超过六成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在的学校还是比较重视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这与近几年国家鼓励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所形成的良好氛围, 以及出台多项政策引导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另外, 民办高校迫于自身发展的需要, 也希望透过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取得的成就, 较好、较快地提升学校的品牌影响力。

2.从学生层面分析。

调查显示, 58.96%的学生还是希望能够在校期间开始创业的, 而且创业的理由非常单纯, 即希望透过创业实践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为未来就业、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当然, 选择不想在学校创业的学生也不是没有创业的期望, 只是他们认为, 在学校应该好好学习, 待自己各方面条件具备了, 譬如, 人际关系和社会经验都达到一定程度后, 再尝试创业, 以提高创业的成功率。从学生对于创新创业认识的角度看, 绝大多数学生还是很希望自己在创新创业能力方面能够得到有效提升的, 这为民办高校顺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分析

1.人际沟通能力。

90.88%的学生把提高人际沟通能力摆在提高创业能力要求的首位, 这符合当代大学生在虚拟化生活中的一种常态。网络的发达, 使很多学生都沉溺在虚拟的社交空间, 人机交流的能力很强, 占据的时间很多。另外, 独生子女的现实, 使很多学生的社交圈子非常小, 仅是父母、教师及身边的几位同学。在现实中与人相处、与人交往、与人沟通的能力未能很好地得到锻炼。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园社会工作、社会实践及第二课堂的相关活动, 和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同学一起学习和成长。譬如, 担任学生干部、参加社团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平台。这些工作和活动不仅能提高人际沟通的能力, 同时也可以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社交关系圈子。

2.经营管理能力。

62.54%的学生认为需要提高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 这与学生没有亲历过企业的实际经营有很大的关系。经营管理能力的提高, 仅通过理论和知识传授是很难实现的。我们在与学生的实际接触过程中发现, 家庭有经商背景的学生, 其经营管理的思想和理念较其他同学更为务实, 更具有可操作性。因此, 要提高学生们的经营管理能力, 其着力点还须从引导他们接触市场开始, 鼓励他们参与市场调查公司的客户访问工作, 使他们能够深入一线, 接触和了解客户的心态。另外, 要引导学生参与企业的经营实践, 切实掌握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和个性喜好, 为其未来拓展市场, 提高创业存活率奠定基础。

3.团队协作能力。

60.26%的学生认为需要提高自己团队协作的能力。据我们对在校创业成功的项目进行的调查, 他们都把创业的成功归结于有一个充满活力、和谐协作的优秀团队。团队协作能力是创业成功的核心要素之一, 很多风险投资公司对于新设项目是否注资, 一方面要考虑这个项目是否具有发展的潜力, 是否在未来有赢利的可能;另一方面, 则是重点关注人的因素。创业团队间的能力是否具有互补性, 成员间能否和谐共处, 能否建立良好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等。学生们对于团队协作能力提高的迫切需要, 反映出多数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与实践中, 参与团体协作的项目不多, 缺少这方面的历练。学校其实可以透过素质拓展训练, 以及增设具有挑战性的团队竞技项目, 使他们在实践中充分感受团队力量的强大, 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创业动机, 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从事创业活动, 并使活动朝向某些目标的内部动力, 它是鼓励和引导个体为实现创业成功而行动的内在力量[1]。良好的创业动机是民办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根本前提。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中, 有79.8%的学生希望透过创业积累实践经验, 有79.8%的学生希望透过创业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另有53.42%的学生因为担心未来就业有困难, 希望透过创业给自己多一个选择。这说明, 民办高校学生参与创业实践的动机是非常单纯的, 也是非常积极和正面的。他们非常清楚自己的身份与定位, 能够精准地把握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学校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一动机加以引导, 使学生们把创业作为自己学习实践的一部分, 很好地与自己所学专业及未来的就业方向紧密结合, 那么, 学生参与创业实践的积极性将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并促使校园形成一股争先创业的良好氛围。

四、制约民办高校学生顺利开展创业实践的现实困难

1.创业资金的筹集。

任何一个新项目的上马, 没有启动资金不行。任何一个企业要想获得成功, 充裕的资金流是关键。大学生的创业也不例外。缺少项目启动所需的资金, 再好的创业想法也将是空中楼阁。创业资金的筹集是民办高校学生顺利开展创业实践的头等困难, 80.46%的学生认为自己很难筹到创业所需的启动资金。我们从一些正在创业的学生了解到, 他们的启动资金主要靠自己父母或亲朋友好友支持, 有的则是透过假期打工或省吃俭用所积攒的零花钱等, 创业资金筹集的渠道相当有限。

2.创业项目的遴选。

创业项目甄选, 是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基础。好的项目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 同时也能很好地发挥大学生作为一个知识群体的专业优势,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产生不同的创业效果。但调查显示, 69.38%的学生认为很难寻找到合适的创业项目, 而且他们自己认为能够创业的项目中, 以贸易、销售类为多, 不能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紧密结合。

3.创业指导的获得。

科学引导大学生创业, 是这个群体区别于普通人创业的重要标志。科学的指导可以使他们少走弯路, 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创业成功的关键要素的组织上。不过有52.12%的学生认为很难在学校获得较为专业的创业指导。这与很多教师没有参与过创业实践有很大的关系。即使一些教师有这方面的研究, 多数也是基于理论的一种汇集, 没有实际创业的心理感受。因此, 在给学生做实际的创业指导时, 这些教师不能很好地根据实际情况, 在创业的每一个阶段, 给予他们较为客观、具体、有效的指导和建议。

五、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主要路径

1.开设虚拟创业平台, 让学生透过仿真模拟积累经验。

如何普及大学生创业教育, 全面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是民办高校实施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基础性工作。除了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基本理论, 聘请校外创业人士向他们传授经验体会, 让学生在真正创业前有一个虚拟的实践平台就显得非常有必要。目前, 民办高校所开设的虚拟创业平台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活动实践类, 二是网络实操类。活动实践类主要是立足第二课堂, 实施创业实践体验[2]。以大学生创业大赛、模拟公司设计大赛等活动为依托, 引导学生们对自己感兴趣的创业项目进行前瞻性思考和实践, 使他们对于创业的具体细节有一个概念上的体验, 让参与的学生获得角色上的初步定位。网络实操类则主要透过网络虚拟的角色扮演, 以参与者的专业实践为基础, 透过企业运行的情景模拟, 有效锻炼学生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提供创业扶持基金,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在帮助。

民办高校学生的创业项目要得到社会风险投资基金的认可, 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资金匮缺的确又是摆在大学生创业前进路上的一道坎儿。学生们不乏好的创意和概念, 但碍于启动资金无法到位而不得不搁浅, 这不仅严重挫伤了学生创业的积极性, 也使学校很难营造起良好的创业氛围。设立创业扶持基金, 需要学校来牵头落实, 需要学校拿出一笔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扶持学生创业项目的启动。在此基础上, 学校要积极向企业推广学生的创新、创意和创业项目, 以使一些可以转换成生产力的项目能够得到企业的青睐, 不断吸引更多企业前来参与。与此同时, 要积极探索建立良性的资金再生机制, 透过协议约定的形式, 要求创业成功的学生反哺基金, 不断壮大基金的实力, 扩充基金的来源。

3.建设创业园, 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场所。

创业园不仅是学校科学技术的“孵化器”, 更是在校大学生参与实际创业的主战场[3]。让大学生在创业园遵循市场规律经营企业, 是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为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而设立的创业园及其运营模式, 值得借鉴和推广。其具体做法是, 由学校在人流量较大的校园某一区域内建设创业训练中心, 聘请学生组建创业训练中心管理公司, 由管理公司面向全校学生征选创业团队, 由教师组成评审团遴选入驻创业项目。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业, 前期的项目以营销类服务型项目为主。这样操作的有利于先期创业的学生在成功中获得自信, 实现企业的可持续经营, 而创业训练管理中心也因此获得稳定的租金收入。此后, 该中心则在政策和资金上注重扶持与专业结合较紧密的创新型创业项目, 稳步推进良好创业氛围和优秀管理机制的形成。对在创业园里实践过的毕业生的调查显示, 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卓越的工作能力。很多毕业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了企业的重用和提拔, 也有部分毕业生将在创业园所习得的成功模式向社会迁移, 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

4.设立创业服务机构,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专业咨询服务。

在校大学生或是创业无门, 或是创业失败, 或是创业项目总在终端销售的低层级徘徊,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 在校期间未能得到系统而专业的指导。大多数学生只能依靠自己的见闻, 依靠亲友的指引, 从中借鉴和模仿, 所实施的创业项目没有太多的新意和亮点, 更谈不上具备独特的竞争优势。在学校设立专门的创业服务机构, 可以聘请具有创业经历的教师担任专任咨询师, 聘请企业成功创业人士担任顾问, 定期为开展创业讲座, 接受学生的日常咨询, 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创业指导, 不仅可使学生少走弯路, 更重要的是, 可以充分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知识, 以及所从事行业的发展前景, 帮助学生在整个行业的产业链条上寻找创业的最佳切入口。这样既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 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有利于其朝着更为高端的创业项目努力, 提高在校大学生创业的能力与素质。

参考文献

[1]朱光辉.论大学生创业动机与创业模式之间的关系[J].成功:教育版, 2009, (3) :19-20.

[2]李学伟.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12, (9) :90-91.

高校学生创业能力培养 篇8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时代背景。 大学生一直是世界范围内的创新创业主力军, 之前国内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偏低, 麦克思研究院2015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调查得出, 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虽然逐年上升, 从2012年的2%, 2013年的2.3%到2014年的2.9%, 远低于美国20%~30%的自主创业比例, 但是从国家2015年开始推行大众创业政策以来, 随着创业环境的迅速优化, 2015年毕业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较前一年翻了一番, 逾千万的网络创业群体中, 大学生占了六成, 随着政策进一步的深化落实, 相信大学生创业将会引来一个爆发性增长。

随着国家到地方到高校的创业指导思想和实践环境的不断完善, 高校作为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出发点和第一孵化基地, 担负着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学生提供良好创业指导和创业环境的重要任务。 《中国创新创业2015年度报告》指出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政策都在不断完善, 校企合作的“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也为高校创新创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创新创业的外部条件正在逐步完善中, 而内因即大学生创业意愿, 则需要一个逐步改变的过程。 因为大学生创业意愿体现出个体差异性, 受到性格、既有知识、自我效能、网络支持、先验知识、特别兴趣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培养

高校是学生进入社会之前的最后一站, 也是其创业意识觉醒的最重要的一个阶段。 我国从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目标是要形成科学先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 普及创新创业教育, 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 本文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和政府教育改革目标, 以教学为出发点, 以学生为着力点, 通过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实践指导、文化引领等多种形式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一) 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课堂是学生在校接受教育的主阵地, 也是教和学的主要结合点, 因此掌握了课堂教育就掌握了创新创业教育的主阵地, 重视了课堂教育就抓住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改革课堂教育可以从两个方向着手, 一个是教学方法, 另一个是教学规模。 教学方法上, 现行的高校教育主要是以讲授为主, 教师在课堂上遵循着书本理论知识, 以传授理论知识为教学的主要任务。 水平较高的老师会结合自身科研进行适当扩展, 但仍然是以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 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直以来的传统教学, 被很多老师奉为圭臬, 但这种讲授、理解、记忆的教学模式已经被很多文献证明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 更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吸引学生参与互动、理解、创新的学习模式。在网络技术发达的今天, 急需升级课堂模式, 将单向传授变为效率更高的双向互动模式, 使学生迅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激发其学习热情, 互动模式可以是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新教学方法。 教学规模上, 为了提高所有学生互动的参与率, 小班化教学是发展趋势。 高校教师作为前沿知识的研究者, 有义务在教学中引入学科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 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动态, 激发其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

(二) 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 需要掌握知识的学习者可以很方便地从网络获取所需知识。 老师的功能逐渐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引导者, 而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和通过课堂教学获取知识不同, 完全的自主学习的学习难度较高, 学习效率也低于通过课堂学习获取知识的效率, 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才能较为顺利地自主学习, 特别是较低年纪的学生, 其知识体系尚未建立, 对于难度较大的研究性自主学习缺乏适应能力。 但在职业分工越来越精细、职业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 终生学习是任何职业者都不能避免的, 自主学习终究会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如果在高校教育阶段就可以熟练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对一个人的职业发展会带来很多好处。 同时, 虽然早期的自主学习或者无目的的自主学习虽然存在效率较低的缺陷, 但在老师的辅导下, 自主学习的效率可以提高很多, 甚至超过传统教授式学习方法。 学生在习惯于自主学习后, 可以有针对性地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 可以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或发散式研究, 激发创新意识。 在不断深入学习的过程中, 由于自主学习的发散性特征, 学生会通过信息网络接触各种创新创业案例, 在此过程中创新创业能力也会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三) 实践指导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实践环节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养成有重要作用, 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实践环节。 通过对以往较为单一的实践过程进行改变, 减少实验性实践内容引入更多应用性、综合性实验, 并将专题训练、社会实践、学术交流、创新创业、课程竞赛等多种模式引入实践环节, 重视对学生能力培养。 各种竞赛活动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参与有较好的激励作用, 因此可以以竞赛活动为抓手,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竞赛活动, 并为获奖学生提供荣誉和物质上的奖励, 形成积极参与各种学科竞赛的氛围, 同时聘请专职教师担任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的专职指导, 提高学科竞赛水平。 学校为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实践环节, 可以开放相关实验室供学生使用, 通过合理的实验制度安排, 提供场地上的支持鼓励学生成立各种学习性组织, 自主确定实践任务、实践环节, 并形成自我考核机制, 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四) 文化引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

创新创业精神受家庭环境、社会氛围、当地创新创业活动的活跃度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在当前创新创业成为社会有力声音的总体氛围下, 学校应该对创新创业声音的传播达到清晰化的效果。 高校是象牙塔的惯性思维正在社会活跃度不断提高的大环境下逐步被打破, 学校应该引导学生倾听社会的声音, 鼓励学生形成创新创业精神, 并提供相应的支持服务。 如学校可以举办各种创新创业讲座, 邀请各行各业成功的创业人士到学校举办交流活动, 提供创业宣传讲座, 激发学生创业激情, 告诉学生创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挫折和应对技巧。 同时创业实践活动可以为学生创业做预演, 学校可以组织各类创新创业比赛, 让有兴趣的学生参加。 比赛通过模拟创新创业过程, 让学生通过比赛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所在, 让其积累一定的经验, 使其在真正创业时避免弯路。 同时针对创新创业大赛中涌现出来的优秀点子, 学校可以通过创业扶持基金, 以投资或入股形式, 扶持学生真正创业, 或者为社会资本和优秀创意之间牵线搭桥, 鼓励学生将创意转变为创业, 实现自身价值也为社会创造财富。 为鼓励创业, 学校可以为创业学生提供各种便利条件, 如可以为创业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和政策文件咨询, 主动为创业学生群体提供相关咨询, 学校广播和报纸都可以对创业政策和活动进行宣传, 特别是校园创业成功的案例宣传, 可以使学生更主动投入到创业这一新的活动中, 使创新创业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 成为一种时尚;还可以制定学生休学创业的管理办法文件, 使学生创业时免去学业问题的后顾之忧。

三、结语

大学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源泉, 大学生创新创业也是全社会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 这股力量需要引导出来迸发其巨大力量。 在社会条件、政策支持、基础设施、金融支持等各方面不断完善的条件下, 高校需要将创业环境不断改善的利好消息准确传递给大学生, 激发其创新创业的激情, 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 课程改革、自主学习、实践指导和文化引领这四个方面的改善都可以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培养。 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 要求高校在2020年形成培养创新创业型大学生的能力, 对高校改革提出明确目标, 高校需要围绕这个目标不断前进, 从而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大学生。

摘要: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在社会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符合社会转型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全社会为创新创业提供各种支持服务的环境下, 高校应着重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引导。本文针对课程教学、自主学习、实验支持、文化引领四个方面探讨了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办法。

关键词: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拜文萍.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路径[J].教育评论, 2014, 11:15-17.

[2]马晓君, 潘昌伟, 陈立江.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探索及实践[J].未来与发展, 2014, 11:87-90+68.

高校学生创业能力培养 篇9

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是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的直接体现,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是高等教育完成人才培养任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内容。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创业技能培养,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是实现学生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转化的关键所在。

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对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以下重要作用和意义:

(1) 通过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关的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实现课程应用性、创新性、科研性的结合,引领大学实验教学的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改革,促进教学水平提高。

(2)通过产学研创新实践教学推进学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的一体化,提高学校社会服务能力;促使教师加大科研促教学的力度,并在促进教学工作的同时,反过来促进教师科研水平提高。

(3)优化大学教育培养模式 ,使课内专业教育和课外综合教育合理组成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另外,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并实现由知识学习向知识发现的转化,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而且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推动创新人才培养 ,既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提高,又有利于拔尖人才脱颖而出,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培养现状分析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发展,各国高度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我国当前严峻就业环境压力下,各高校及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将如何加强大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提上了重点议事日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仅关系到个人发展, 还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针对上述课题,各高校纷纷进行积极探索,推出一系列措施积极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如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特点,增加实践环节并优化培养方案;改革实验教学手段,增加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的比重;加强课外科技活动,组织学生各类学科竞赛;加大创新实践活动的奖励力度;有的高校还设立了大学生科研基金和创新学分,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积极为学生配备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指导教师等。然而,各高校在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实践平台建设上仍面临以下问题:

(1)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多见于课程实践、毕业实习 ,课外学科竞赛及其他项目中, 实践平台数量有限且出现多头管理现象, 人才培养方案中缺乏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顶层设计。

(2)高校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学历高、理论知识丰富 , 但缺乏企业及项目设计经验, 导致教师指导学生创新活动侧重理论分析而忽视实践运用。

(3)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 功利性强 , 团队协作能力不够。因此,构建一个全面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综合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语言表达、探索精神等综合素质,并使老师和学生都参与的创新实践平台,已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在前期高校工作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基础上, 立足高校实情,探究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多元化模式,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对培养模式的研究,是对现有教学体系强有力的补充,不仅是对素质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深化,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更切中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弊,对提升我校办学水平和高质量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等具有重要指导和借鉴意义。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如何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科学合理地制订大学生培养方案,设置四年实践教学环节。主要考察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的合理性、时效性、多样性,保证解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达到预期效果。

(2)探索解决让学生“走进平台”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研究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问题,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科研能力培养对今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3)思考对教学内容、实验内容、教学方法 、实验方法进行改革,如何构建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使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贯穿实践教学全过程。

(4)对实验室管理和资源共享问题进行摸索 ,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有利条件。探讨如何建立跨学院、跨专业、跨学科的试验开放, 实现资源共享, 提高设备利用率的沟通机制。

(5) 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 , 积极参加各类课外科技活动及高端赛事,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研究如何建立一支业务精湛、勇于奉献、深受学生爱戴的高技能教师指导团队,指导大学生在各类科技活动和各类学科竞赛中取得一定的成果。

对于创新创业能力多模式培养,针对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多元化能力的实际需求,组建一支专业实践能力较高、人文知识丰富、有创业指导经验的教师团队,制订并实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培养方案, 最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多元化培养模式。培养过程中要针对下列问题进行关键强化:

(1)如何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 ,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体优化, 使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贯穿实验教学的全过程;怎样设定综合性课程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2)如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 怎样积极采用启发式、引导式教学方法进行实验教学模式, 使学生通过实验室学习与实践,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创新灵感、培养创新意识。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积极参加各类课外科技活动、认真对待实践教学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4)在各种实践教学环节中 ,如何充分利用和发挥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对学生综合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作用, 怎样协调学校和校外实习企业或机构的学生实践活动培养。

四、具体实施方法

通过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的研究和探索, 发现在现有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应该探索一种包括专项指导、模拟创业、参与计划竞赛等的多元化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能力和人格,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需求。具体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探索:

(1) 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 , 实行大学生科研课题立项制度,鼓励和指导大学生进行科研创新活动;推行学生科研导师制,选拔一批责任心强、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担任学生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

(2)实行实验室开放式管理 ,联系跨学院、跨专业、跨学科的实验开放,有利于发挥资源效益,提高设备利用率。

(3)加强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 多进行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开放性实验。

(4)通过选定创新创业导师 ,建立各种大小不一的创新创业团队,以学院老师的科研设备和各实验室科研设备为平台,进行各种科学实验与探索。

(5)组织学生定期走进企业 , 了解当前就业市场需求 ,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方向学习的自觉性,开展相应的就业创业教育。

高校学生创业能力培养 篇10

一、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内涵

创业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培养自我谋职的教育活动, 目标是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及综合能力, 从而增强创业意识, 提高创业能力, 促发创业活动, 最终以创业带动就业, 扩大就业面, 缓解大学生就业的总体压力。我认为, 创业能力是指将自身或他人的成果或创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并具备经营管理企业的能力。而创业能力的开发与培养, 应以创业环境为基础, 学生自身的创业意愿作为前提, 创新能力为保障, 创业教育为核心。

二、大学生创业能力抽样评估及问题分析

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下, 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 学校开设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必修课, 普及创新创业知识, 从而更好的辅助学生未来的就业。为了更好的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 了解学生对创业教育的看法, 对本校学习完《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的学生在创业认知、创业意愿、创业能力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了400份, 收回386份, 有效问卷381份, 有效率为98.7%。下面对抽样调查进行统计, 并对现状进行分析。

(一) 学生的“创业认知”

创业认知是从事创业的前提, 这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把创业作为自身职业生涯的选择。从数据统计来看, 对于“如何认识创业”的问题上, 有39%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创业“不现实”, 16.3%的学生认为创业是没有好工作的时候才会选择, 44.7%的学生认为创业可以实现自身的个人价值。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 有接近半数的大学生认为创业是可行的, 能够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但也有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创业是没有必要的。在回访中, 学生误解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 虽然教师对课程做了介绍, 并特别强调了课程的目的, 学生依然认为这门课程只为创业服务, 而忽略了课程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在竞争激烈的现状下, 优胜劣汰的社会法则是不会改变的, 你要生存, 你就得与时俱进, 拥有更开阔的视野、更全面的知识储备。而学生观念需要我们来纠正, 只有抱着坦然接受的平常心, 才能更好的发挥出所学知识的潜能。

(二) 学生的“创业意愿”

对“你会在大学期间或者毕业后选择创业”这个问题, 有25.2%的学生认为“会”, 39%的学生认为“先工作, 如果找不到好工作会考虑”, 35.8%的学生认为“绝不创业”。按照数据统计, 有近四成的学生不愿意去创业。在学生实习期进行走访企业时, 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跳槽是因为工作太累、太脏、时间太长、条件太差, 而在有关薪酬方面的问题, 学生没有提什么要求, 只要够花就行, 这些问题直接反应出, 学生怕吃苦, 缺乏忍耐力。这也直接回应了为什么有四成学生不愿意创业——怕吃苦。

(三) 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由于课程的普及因素, 对于掌握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的程度, 92%的学生选择“有一些”, 8%的学生选择“很多”。而在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关注程度上面, 只有35%学生选择“比较关注”。在课程中由于有创业能力测试, 有68%的学生缺乏“沟通与交际能力”, 78%学生缺乏“企业运作管理”方面的系统知识, 90%的学生缺乏融资、经验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和知识。这也说明了学生目前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限制了他们自身的创业动机。在校期间, 以学习专业知识为主, 虽然学校加入了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体系, 但这还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 学校必须加快完善大学生综合能力开发和培养的步伐。

(四) 学生自身的“创业处境”

与社会其他群体不同,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尤其是在校生。学校为了鼓励大学生创业, 在校内设立了大学生创业街, 而租金及水电费只是象征性的收取, 而学生的处境呢?53%的学生认为“缺乏启动资金”;38%的学生认为“怕创业失败”——自信心不足, 心理素质不够强;42%的学生认为“没有人脉关系”——找不到合适的货源, 造成商品成本太高;18%的学生认为“家人不会支持”——学生本质上是消费群体, 没有家人支持, 创业只能是梦。在校内创业, 学校给予了很多优惠政策, 而“消费者”这个身份本身, 已经限制了学生创业的前进步伐。

三、大学生创业能力开发与培养

我国现今的创业教育还不成熟, 尤其是在学生的培养目标中, 由于教师团队经验不足, 我们无法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一种需要学生在大学教育中获取的意识和行为特性。在发达国家, 大学生创业的人数占到20%—30%, 而我国大学生创业人数不到毕业数的1%。我国大学生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 毕业生的首选是报考公务员或进入事业单位这类比较稳定的工作岗位, 而树立创业精神, 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越来越显得至关重要。创业是一个“知道、悟道和行道”的过程, 我们需要做的是让学生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把握创业的科学规律。那在大学生创业能力开发与培养中, 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一)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开展创业教育, 首先要做的是转变学生和教师的观念。而师者, 传到授业解惑也。只有提升教师团队本身的质量, 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 从而改变学生的观念,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平时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不时的给教师充电, 与时俱进, 掌握最新的学习方法、实践检验方法;多收集创业成功和失败的案例, 以便给学生做出分析;熟练掌握创业的评估手段, 给学生做出最正确的指导。平时在校外聘请创业成功人士作为兼职教师, 给学生介绍最纯正的创业经历, 感同身受的体会到创业中的酸甜苦乐, 以便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二) 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从抽样调查我们发现仅仅依靠《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的不足, 这门课程偏向实践, 理论知识必须切合实际运用才能获得认同。

1. 创业课程改进。

创业能力依据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来界定, 我们必须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做出不同培养方案, 因材施教, 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学生。创业课程必须融合知识、理论依据、实践相结合, 教材编著成通俗易懂, 课堂拥有宽松的环境, 课内生动活泼, 让学生欣然接受。在这门课程之外, 加大企业认知 (校内与校外) 实训的力度, 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创业为什么需要团队协作能力、企业管理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领导力、忍耐力、统筹能力、财务管理能力等。在此基础上, 开设GYB (产生你的企业想法) 讲座, 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之处。

2. 创业者筛选。

经过理论课和实训课的熏陶后, 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初步了解学生的创业意愿和个人创业能力分布图, 从而遴选出初步“创业者”。

3. 创业者“孵化”。

对有明确创业意愿的学生进行SYB (创办你的企业) 培训, 让学生对创业的认知从“是什么”, 到“为什么”, 再到“怎么做”, 让学生深刻体会创业的全过程。通过SYB培训, 学生能够掌握怎么删选出自己的创业项目, 通过怎样的方式弥补自己或团队的不足, 怎么预测自己的启动资金和销售, 初步判断自己的“企业”能否生存, 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困难怎么解决。

四、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仅仅靠理论基础、实训、创业模拟、强化培训是不够的, 我们需要给予学生展示的舞台, 让学生切切实实的实践, 才能激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这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扶持、学校的技术支持与实践场所的支撑。

(一) 丰富多彩的活动

为了激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 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 让学生的思维能够活起来, 如兴趣小组——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 让学生体会兴趣的重要性、团队协作能力必要性;如社会实践——体验生活, 融入社会这个大环境, 学习用发现和包容的角度看待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事务;如项目园——亲手缔造自己的“孩子”, 品尝自己的“果实”, 通过指导老师的指导, 发现自己的不足处;如校内创业计划大赛——学会展示自己的“企业想法”, 通过比赛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如校外创业计划大赛——跳出自己的“圈子”, 学会欣赏、学会进取, 比赛现场有投资方, 如果遇到可行的创业计划, 会进行投资。学生在校期间还可以自行组建创业社团, 以便热衷于创业或有创业倾向的学生进行交流学习。

(二) 创业基地、创业街、跳蚤市场

在奠定了理论基础以后, 我们需要付诸实践。创业街完全模拟社会的经营模式, 如果你想创业, 可以通过校内创业计划大赛的筛选而入驻, 学校收取一定的租金和水电费, 店主自负盈亏, 从店面设计、进货、销售、财务等都由创业者自行完成, 入驻周期是一年, 最长不超过两年, 以便校方创业工作的延续开展。跳蚤市场是个自由贸易市场, 可以交换物品, 可以销售自己的物品, 可以作为创业街的促销手段。创业基地在校外是实实在在的企业孵化器, 业主的项目必须跟自己的专业相关, 通过校方的遴选后可以入驻, 凡是入驻的项目必须申领公司营业执照, 入驻的前三年有租金优惠, 五年内 (含五年) 必须撤离创业基地, 方便校方创业工作的延续开展。

五、总结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它需要国家、社会、高校、学生个人等各方面共同努力。而通过创业教育, 不仅拓宽学生的思维、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 更能引导学生把创业作为以后就业的一种途径, 这是我们乐于见到的。

参考文献

[1]李家华, 谢强编著.创业基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227-01

一、大学生创业能力现状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与其他创业者一些共性,但是也有其他创业者所不具有的特点。

(1)心理特点:大学生所处年龄一般在18-25岁左右,正处在创新意识和创业愿望最为活跃的时期。同时受到的约束较少,有利于他们开展创业活动。

(2)个人知识能力结构特点:大学生创业者的文化程度较高,这个创业群体都接受了高素质的教育,掌握了专业知识,为他们创业能力准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综合素质特点:当前大学生共同面临的问题就是社会实践机会少,对社会缺乏深入的了解和动手能力差。这一点对于大学生创业的影响很显著,导致了大学生从小开始就缺乏实践的能力和勇气,对创业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瓶颈。

大学生创业的外部环境对创业能力的提高也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学校的创业教育是不能忽视的一部分。

二、创业教育的缺失

(1)缺乏创业能力,已经成为大学生创业的绊脚石,在应试教育的培养下使得学生能力单一,畏惧困难,由此他们很难拥有创新的能力。

(2)我国的创业教育比美国的创业教育不仅在开展的时间上起步比较晚,而且效果也没有美国的好,美国等创业教育发达国家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已经开始实施创业教育了,而我国的大学教育一度沿用分数挂帅的教育方法,创业教育亚种缺失,当前的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从整体而言,尚没有形成一种教育理念,也没有上升到学校的指导思想。

高校的创业教育只是通过零散的活动组织,内容有限缺乏系统性,在实践中出现了创业课程资源匮乏,创业教育机构缺失。学校并没有把创业教育提到教学的课堂上,从根本上阻碍了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

(3)课程的缺失。当前高校并没有把创业课程列入教学计划,课堂是直接传授知识的有效途径,而大部分的高校只是以专业的基础课程为主,封闭单性的教育课程难以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有效整合各类课程,难以培养创业所需的综合素质人才,提高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组织能力。

(4)学校的文化氛围,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地方高校的创业意识、冒险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的气氛不是很浓。实践证明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是显著的,是大学生适用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实现创业的需要,是提高自身创业能力的需要。面对这种需要高校创业教育还不完善,因此完善创业教育,施行高校创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通过上述分析,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要从来那个方面人手,形成创业培养机制。

三、重视创业教育,转变教育理念

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但是地方高校的创业教育存在着诸多不利于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因素,加大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明确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地方高校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所需的人才,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是高等教育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和培养体系。

长期以来高校一直偏重理论知识和被动学习,偏重大学,生学术能力培养忽视创业能力的培养,轻视大学生开拓能力,从而培养出来的眼高手低,缺乏冒险精神,到社会上找不到明确的定位。

因此地方高校应该根据人才需要明确人才的培养,以人才市场为导向,将人才培养目标除了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定位在动手能力强,理论知识扎实,敢于承担风险,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面向基层的高级人才。

2、丰富创业教育的方法

传统的教育方法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式的授课形式,完善创业教育应该改变这种教育方法,实现实践教学,以问题教育法和实战教育法相结合,问题教育方法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教与学想互动为特征。能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问题,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创业能力。

实战教育方法就是增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训练,提升学生创业的实战能力,通过企业实地考察等形式提高学生创业的能力。

四、整合校内资源,构建创业教育实现机制

1、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

传统的创业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方面存在偏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灵活性,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的培养应该注重整体性和创造性能力。合理安排专业课和创业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理论课和实践课之间的关系,增加实用性的课程内容;拓宽教育口径,培养多学科知识结构的学生,提高创业素质,对发展有特殊要求的学生提供一些实践性强的拓展训练,搞好实践基地的建设,强化学生的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推荐学生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创业能力。

2、建设适应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

当前,高校只是注重引进研究型的教师骨干,而很少引进创业型的师资,而高素质的师资是大学生创业的基石,高等学校可以聘请有创业经验,创业成功的具有创业经历的企业家、政府有关部门的人员作为学校的外聘专家,给学生以指导,这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一个重要举措。

鼓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业,一方面可以发挥教师的学识、经验为创业的学生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教师通过创业活动获得创业知识,促进理论研究,或是学校可以将有潜力的科研成果提供给学生,减少寻找创业的机会,直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的时代,蕴藏着巨大的创业机会,这个时代有更多的机会让人们选择更好的生活方式,勇于创新的人们会在这个时代把握机会,迎接挑战,通过创业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德智,创业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汪款萍,熊丙奇,大学生创业[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3]陈震红,刘国新,董俊武,国外创业研究的历程动态与新趋势,国外社会科学2004(1)21-27

[4]张健,姜彦福,林强,创业理论与发展动态,经济学动态,2003(5)

高校学生创业能力培养 篇12

1 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含义和背景

大学生自主创业就是改变就业观念, 利用自己的知识、才能和技术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创立新的就业岗位, 即毕业生不做现有就业岗位的竞争者, 而是为自己、为社会更多的人创造就业机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8年10月发表了《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提出, 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目标, 要使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 而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国家教育部也在1999年颁发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 “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 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因此, 大学生在高校教职员工的全员支持下, 与社会力量合作、与家庭合作、与同学合作创造属于自己的产业或社会新的产业, 不仅是一种可能, 而且也是一种必需。

2 高校教职员工全员支持就业工作的现状

高校的广大教职员工都负有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重要责任。但是较长时期以来, 高校全员支持就业工作存在制度上、思想认识上和工作上的缺失。高校教职员工全员支持就业工作的氛围不够, 教职员工全员支持就业工作的合力尚未形成。制度上, 高校普遍缺乏比较详细的、可操作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就业工作, 就业工作依然停留在号召动员层面和依靠教师的自觉性上, 缺乏刚性约束。在思想认识上, 有的教职员工认为, 学生的就业工作是学生政工队伍的事, 与自己没有关系, 造成高校学生政工队伍在就业工作的舞台上唱“独角戏”。在实际工作中, 一些教职员工对学生的就业问题不闻不问, 只负责上课教书, 对自身的思想意识、工作态度、言行举止、业务水平等“隐蔽课程”对学生就业的影响, 没有引起高度重视等等。上述种种情况, 不利于高校教职员工全员支持就业工作目标的落实, 不利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工作。

3 建立激励机制, 保障高校教职员工全员支持就业工作

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 深刻认识到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是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体现, 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密切相关, 也体现着高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因此, 高校始终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办学的“生命线”, 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通过强化领导, 建立激励机制, 动员教职员工全员支持就业, 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一是坚持实施“一把手”工程, 建立完善的领导体制。学校和各院系均成立了一把手牵头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及专门工作机构, 专人负责就业工作。每年召开就业工作研讨会, 总结表彰先进, 研讨就业工作, 明确工作目标。

二是建立“三联系、四挂钩”的责任制度和考核、奖励机制。“三联系”, 即学校领导联系院系, 院系领导联系班级, 教师联系学生。学校将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工作作为考核有关职能部门和各院系的重要内容, 实行就业工作考评结果“四挂钩”, 一是与院系领导班子年度目标考核结果挂钩;二是与院系领导和教师的年度考核挂钩, 就业工作考评结果影响院系每一位教师的年度津贴;三是与院系的教育教学经费、学生工作经费和就业工作经费挂钩;四是与院系的招生计划挂钩。通过建立并实施激励机制, 形成了领导重视就业、教师关心就业、学生工作队伍服务就业、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良好局面。

4 高校教职员工全员参与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途径

4.1 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

首先, 要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大学生要想在毕业之后比较顺利地进行创业, 就要在大学阶段树立创业理想, 坚信创业理想能够实现, 从而为这个理想的实现而不断的奋斗。高校需对学生进行创业培训, 让他们在社会实践、创业实践等活动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在正确认识社会的基础上了解社会的需要, 积累创业经验, 逐渐形成自主创业意识。其次, 要塑造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进行创业的一个必要条件。创业活动是一项面临严峻挑战和压力的创造性事业, 必须具备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好的人, 情绪稳定、性格开朗、人际关系协调、能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事业中,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使潜能得以有效发挥, 并善于根据新形势适当地调控自己的身心状态。最后, 要培养创业所必需的综合素质能力。创业是一个复杂而又艰巨的过程, 它对创业者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 尤其是要求创业者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商务、税务、投资、法律知识、创业知识和专业知识等。

4.2 加强自主创业教育

高校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教育是大学生开启创业成功之门的钥匙。创业教育是开发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教育, 它以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 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为目的, 使大学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 而且逐渐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自主创业教育的开展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当中, 不仅通过理论学习, 还要开展社会实践, 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就有机会接触创业的实践活动, 确立其“学以致用、学以创业”的意识, 增强其自主创业的信心, 为其以后的创业做好必要的准备, 打下坚实的基础。

4.3 要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目前大学生创业所必需的配套措施、规章制度还没有健全或者落实, 这就要求国家制定长期战略和政策。各级党委和政府需改善创业环境, 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来优化创业环境, 指导和支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一方面要开辟融资渠道,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金融支持。自主创业面临的最大困难往往是资金的缺乏, 毕业生跨出校门进行自主创业时他们根本没有任何资金积累, 这就需要政府开辟融资渠道,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要求政府部门加强服务意识,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方便之门。要简化手续, 提供方便快捷的优质服务, 进而形成全社会都来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氛围。再者, 政府、社会和学校的指导、支持和保护等一条龙服务应贯穿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前、中、后三个时期, 积极有效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

4.4 要转变社会观念

大学生创业是一项开拓性的事业, 需要来自各个方面的支持, 尤其是来自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帮助。因此我们要打破那些认为“学而优则仕”、去大公司、政府机关才是找到一份好工作的观念, 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尤其是大学生的父母应当敢于放手让他们去实践、去探索, 在创业过程中, 父母要关心他们的创业, 保护他们的积极性。社会还必须提供一定的社会舆论导向, 通过一些典型案例向社会广泛宣传, 给予大学生舆论上的支持。在创业者遇到暂时的挫折时, 要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们, 不以一时的成败论英雄。

因此, 像每一个新生事物都难以避免种种阻碍并最终冲破阻碍一样, 高校只有通过完善各种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 全员支持就业工作, 才能为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搭建一个扎实的平台, 为大学生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参考文献

[1]黄世扬, 许力.论大学生自主创业[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3) :74-77.

上一篇:公平信息披露下一篇:初中数学教学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