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信息披露

2024-09-20

公平信息披露(精选3篇)

公平信息披露 篇1

公平披露 (Fair disclosure简称FD) , 是对应非公平的选择性披露而言的, 是指当上市公司及其相关信息披露义务人发布未公开重大信息时, 必须向所有投资者公开披露, 以使所有投资者均可同时获悉同样的信息。公平信息披露制度的目的:一方面是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 即保护弱势群体;另一方面是为了促使证券分析师的分析结果更为客观化。为了规范市场行为, 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深交所于2006年8月17日发布了《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公平信息披露指引》, 这是我国公平信息披露的开端。而类似的规定, 美国于2000年已经颁布。下文通过对公平信息披露制度分析, 说明其内容与基本要求, 最后指出对资本市场的重要影响。

一、公平信息披露的基本内容

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与证券市场运行的效率性和公平性紧密相关。对上市公司选择性披露行为的规范, 作为信息披露制度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受到这两项基本原则的指导:第一, 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越充分, 市场参与各方获取信息的机会越多, 相应证券的价格越能反映各种信息, 证券交易就越能使资源有效配置;第二, 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越公平, 市场参与各方获取信息的能力越对等, 证券市场上, 现实的和潜在的参与者越能共享信息, 证券市场竞争也就越公正。

Pagano与Roell (1996) 也在探讨不同的市场交易形态时, 认为相对于部分市场参与者较他人拥有更多信息的交易商市场 (Dealer Market) 而言, 信息公开、平等披露的竞价市场 (Auction Market) 先天就具有较高的市场透明度, 而提高交易信息的透明度可以降低较少占有信息资源投资者的竞争劣势, 使交易成本降低。但实践证明, 上市公司不可能完全充分、公开地披露其信息, 这样就产生了公开披露与私下披露、公平披露与选择披露的差别。从证券市场效率和公平的角度来说, 上市公司的信息越公开、越充分对整个市场效率的提升就越有利, 但是, 过多的信息公开会引致信息成本, 也会公开上市公司的商业秘密, 不利于上市公司参与市场竞争。

因此, 正如SEC在公平披露规则中的规定一样, 公平披露的原则仅适用于与上市公司或其证券相关的“重要而非公开”的信息部分。我国《指引》也要求在实现公平披露的同时, 需满足市场效率, 从而使投资者利益得到保护的同时实现社会效率。

二、公平信息披露的基本要求

1. 信息披露要平等对待所有投资者;

只有全体投资者在获取证券信息方面处于更为平等的地位, 才可能真正实现市场的公平公正, 在信息获取方面始终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才可能得到较有效的保护。

2. 确保信息披露及时性, 不得选择时点延迟披露;选择性质的披露, 会使中小投资者处于信息弱势, 其利益必然受到损害。

3. 知悉未公开重大信息的个人和机构在相关信息公告前不得买卖公司证券;

筹划阶段的重大事件应采取保密措施。这是公平披露的核心, 但要做到这一点也是最难的。董事会还没有开完, 公司股价就早已因为信息的提前泄漏而涨停或跌停, 这样的事情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上时有发生。

4. 自愿性信息披露也应遵守公平信息披露原则, 并对有关信息进行及时更新。

股东、实际控制人等相关信息披露义务人应及时告知上市公司已发生或拟发生的重大事件, 在正式公告前不得对外泄漏相关信息。

三、公平信息披露的影响

1. 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上市公司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可以任意向证券分析师们或大投资者预先披露重要信息, 否则他们将会受到强制执行措施或相应罚款。但物极必反, 上市公司过于谨慎的态度也许会导致信息披露的减缩效应 (chilling effect) 。因为他们害怕披露的信息属于公平披露制度禁止的重要信息, 所以他们会尽量地减少对外界的信息披露量, 这有悖于证券市场的公开化和透明化。

2. 对投资者的影响。

公平披露制度规定的目的之一是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所以, 公平披露制度对投资者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它缩减了投资者中的大投资者的特权, 维护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把所有投资者置于平等地位, 共同承担股市风险、共同获得投资收益, 使证券市场更加公平化。

3. 对证券分析师的影响。

公平披露制度的规定使得证券分析师们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因为以往他们在做分析报告时, 一些关键数据通常都是直接从上市公司获得。公平披露制度产生后, 上市公司为避免受罚, 不再向分析师们提供重要数据。所以, 分析师们只能设法拼凑从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竞争对手、顾客、供应商及上市公司内部雇员处收集的零碎资料, 进行综合和整理后得出结论, 因而这个结论的准确度会大大降低。

四、结论

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的基本原则, 包括投资者保护原则和市场效率原则。因此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也应适当权衡保护投资者与降低上市公司披露成本之间的关系, 既要严厉打击滥用信息行为, 使投资者的知情权得到公平地对待, 又要使规制措施不限制上市公司经营管理中的正常对外联络, 以此来提高信息披露制度的整体效率。因此, 证券监管当局在对上市公司选择性披露行为实施规制, 以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同时, 也应维护上市公司的正当权益, 这样才能实现市场的真正效率。我国《指引》是一把双刃剑, 即可以规范信息的公平披露, 又可以实现证券市场的真正效率。

摘要:公平披露是指当发布未公开重大信息时, 必须向所有投资者公开披露, 以使所有投资者均可同时获悉同样的信息本文笔者通过从公平披露制度产生的原因出发, 阐述了公平披露的基本内容、要求, 并就其可能对我国证券市场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解析。

关键词:公平披露,弱势群体,证券市场

参考文献

[1]陶世隆:公平披露规则与证券市场透明度[J].管理世界, 2002, (01)

[2]刘欣: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探析[J].会计之友, 2005, (06)

[3]张爱民:美国公平信息披露制度简析[J].财会通讯, 2001, (08)

公平信息披露 篇2

“由于证券产品的复杂性、虚拟性和交易方式的特殊性,信息不对称问题特别突出,决定了信息披露在整个资本市场运行过程中处于中心和基础地位。”在日前召开的2014年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证监会主席肖钢提出,只有确保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及时,才能形成合理的市场定价,发挥资本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才能引导市场预期,促进理性的投融资决策和股权文化;才能及时充分地揭示和评估市场风险,提高市场运行的稳定性。

在此次工作会议上,肖钢提出了包括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在内的2014年监管转型的九大任务之一,并明确落实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监管理念。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意味着监管理念的巨大转变。

资本市场是基于信息定价的交易市场,上市公司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信息披露是资本市场健康运行的基础。长期以来,尽管监管层在信息披露问题上三令五申,但各种有关信息披露的违规违法问题依然屡屡出现,严重违背了资本市场的“三公”原则。数据显示,2013年1月至10月,证监会立案调查的信息披露类案件达到46起,为去年同期的3倍,占立案总数的比例从15%大幅上升至33%。这些数据在表明监管者及时调整执法重心、加大对欺诈发行和虚假信息披露打击力度的同时,也折射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领域已成为事故多发地带。

随着注册制改革路线图的稳步推进,信息披露也逐渐被提升到一个绝对重要的位置。按照证监会的部署,新股发行注册制的核心内涵是以发行人信息披露为中心,中介机构对发行人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把关,监管部门对发行人和中介机构的申请文件进行合规性审核,不判断企业盈利能力,在充分披露信息的基础上,由投资者自行判断企业的价值和风险,自主做出投资决策。

在此背景下,公开披露的信息便成了投资者决策的重要依据,而充分、准确的信息披露则是对投资者的最大保护。这就要求监管层把强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保证信息披露的质量作为促进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构建起全方面的信息披露监管体系。“实行注册制有两个重要支点:一是有效市场,要求信息完全而对称;二是健全法制,对证券违法犯罪要有足够的威慑力。”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表示。

对于下一步监管转型过程中如何落实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监管理念,肖钢提出,要坚持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使信息披露更好地为投资者服务,而不是以监管自身需求为中心。要把满足投资者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发行上市、日常监管等各个环节有机衔接的信息披露规则体系。在股票发行环节,要完善招股说明书的格式、语言和内容,针对不同行业制定适应其特点的差异化信息披露要求,增强信息披露的有效性。

有业内人士认为,从IPO重启以来出现的各种问题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时点应该向前延伸,给市场更及时的信息;同时,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中介机构的披露内容和关键问题也应该作出更具体的要求。此外,还应该加强事后监管和惩戒力度。“信息披露除了保证披露内容的真实性之外,还需明确对不真实信息披露如何处罚,明确处罚的轻重和标准。”李大霄说。

还有不少业内人士提出,不仅是要加大对信息披露不规范的惩罚力度,更需加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培训,明确什么样的事件需要披露,并鼓励上市公司进行主动信息披露。此外,作为证券市场的“看门人”,中介机构的尽职履责情况直接决定发行人信息披露的质量。

值得关注的是,在此次监管工作会议上,肖钢还提出,在加强市场主体信息披露监管的同时,要加快建设“透明证监会”。政府信息要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做到规则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此外,针对长期以来证监会系统信息分散、部门单位之间沟通交流信息处理方式落后、效率低下的问题,肖钢提出,要建设集中统一、信息共享的中央监管信息平台,这也是推进监管转型的重要措施。

董登新表示,有效市场应该是一个信息完全而对称的市场,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的最终目的之一,就是要为投资者架构一个及时、准确、完整、便利的信息共享平台,同时为监管层提供高效监管、远程监管的第一手材料和依据。因此,有必要借助“大数据”技术,充分整合信息资源,充分挖掘信息价值,满足投资者和监管者的多样化需要。

构建投资者需求导向的信息披露体系

发布日期:2013-05-09

来源:中经专网

浏览次数: 116次 字体:【大 中 小】

[摘要]资本市场其核心与精髓在于作为资金、信息、风险等一系列要素的结合、交换的无形机制。从本质上看,资本市场是一个信息市场,市场的运作过程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社会资金在各种信息引导下流向各实体部门。对于资本市场来说,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对资本的价格形成、融资效率、资源配置都会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由于信息的获取和传播对实体经济对应的证券价值和风险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信息披露制度对资本市场的价格发现和价格均衡具有决定性意义。目前我国资本市场部分公司价格偏离价值,市盈率居高不下,除市场机制的问题外,也与信息披露中的供需矛盾有关。

(中经评论·北京)资本市场的概念远远不局限于若干市场主体的存在以及股票交易的完成,其核心与精髓在于作为资金、信息、风险等一系列要素的结合、交换的无形机制。从本质上看,资本市场是一个信息市场,市场的运作过程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社会资金在各种信息引导下流向各实体部门。只有通过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公平的信息,市场参与者才能通过供求博弈形成价格,并通过市场的评价、选择和监督机制使资源有效流动,从而实现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对于资本市场来说,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对资本的价格形成、融资效率、资源配置都会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由于信息的获取和传播对实体经济对应的证券价值和风险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信息披露制度对资本市场的价格发现和价格均衡具有决定性意义。目前我国资本市场部分公司价格偏离价值,市盈率居高不下,除市场机制的问题外,也与信息披露中的供需矛盾有关。

一、信息需求与供给的突出矛盾,制约资本市场功能发挥

信息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日趋完善,特别是披露内容不断丰富,信息供求缺口得以缩小。然而,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流动达到一种有效的平衡状态了吗?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一项问卷调查,作为信息披露供给方的绝大多数上市公司认可摘要和全文的有效信息含量,分别有71.31%和69.98%的公司认为有效信息含量大于70%,但只有8.16%的个人投资者和36.26%的机构投资者认同这一观点。信息供求双方对于披露有效性迥异的判断,反映了投资者需求与公司所提供信息的矛盾。

一般来说,投资者总是希望能获取更多的信息据以进行投资决策,但公司的信息披露必然发生成本,如信息收集加工的成本、信息传递发生的成本(如支付给媒体的信息披露费用、印刷年报等的支出等)等显性成本,而公司更为担心的是隐性成本,即信息披露可能泄露公司的商业秘密、行业前景,或新的业务模式吸引了新的竞争对手的加入或原有竞争对手的模仿,以及客户看到公司丰厚的盈利、较高的毛利率等要求给予价格折让、付款优惠等。例如实践中投资者非常关心的诸如分产品毛利率、研发动向、核心技术人员构成等信息,往往被上市公司视为商业秘密或关键信息而不愿意完全公开,由此也进一步加大了信息的供求矛盾。

传统披露方式与投资者多元化信息获取渠道的矛盾

信息本身相互之间存在竞争,一定程度上,投资者面临在传统正规渠道与非正规渠道、新媒体渠道之间选择的问题。

上市公司的法定信息披露渠道包括指定报刊、网站等媒体,其中也包括上市公司自己的网站。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非正规渠道也日渐兴起,包括股吧,上市公司及其高管的微博、博客等等。非正规信息披露渠道的特点是信息传播的成本低、易于获取、扩散快,并且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但股吧、论坛、人肉搜索等各类网络渠道也加剧了证券市场信息的复杂度,投资者难以做出真伪辨识;但是,投资者对信息及时性的要求,对信息双向互动的需求依然无法得到满足。

不同类型投资者信息需求差异的矛盾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提供统一的、基于通用规则的信息,而不同投资者类型对信息的需求的多与少、详与简,以及关注的重点、对信息的再加工(包括加工意愿和能力)必然存在差异,例如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由此带来的矛盾是,统一的信息供给水平对应了不同类型投资者的差异化信息需求。

机构投资者不仅在公开信息的解读上具有优势,在信息的获取、挖掘等方面,能够利用现场调研、专业分析、行业数据库等中小投资者所不具备的资源或优势,弥补通用信息的不足,但同时带来不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显然与资本市场的公平相背。而通过扩展现有信息披露的容量和深度,满足机构投资者的需求,对中小投资者会形成信息过度。因此,不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需求差异,始终是无法回避的现实矛盾。

监管信息与非监管信息的矛盾

信息供求矛盾抑或缺口的存在,与不同市场的监管、发展环境有一定关系。一般而言,在披露导向和实质性审核两种监管导向下,企业信息披露的重点会有所不同。披露导向下企业需要通过有效的披露展现自身的价值与风险,而实质性审核的监管导向下企业需要披露较多的“合规”“规范”类型的监管信息,而对价值相关的非监管信息披露相对不足。

事实上,监管信息和非监管信息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矛盾,但是如果在有限的年报信息中同时包含二者,必然存在数量上此消彼长的关系,除非不断扩大年报的内容量,而这会带来信息的“冗余”“过量”等问题。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仍然具有较为明显的监管需求导向,而对投资者的决策需要体现不足。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股权文化不成熟,投资者难以对上市公司施加有效约束,上市公司为满足融资、再融资的需求,在信息披露方面迎合监管需求的倾向明显,年报中也侧重于对监管重点事项的披露,例如资金占用报告、股改承诺事项、监事会报告等等。另一方面公司对其他非监管事项的披露要求倾向于满足监管“底线”要求,报喜不报忧、选择性披露、含糊性披露的现象明显。

不同的披露导向下,上市公司的披露质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披露监管信息时公司经常采用较为条文化、格式化的信息。对于公众的需求关注不足,缺乏与公众投资者有效沟通的意愿和动力,披露文本体现的是对规则的“遵守”,而不是一种与投资者之间的“沟通”。

二、构建投资者需求导向的信息披露体系

既然上市公司必须要进行信息披露,那么信息披露以何为导向为最优?由于信息披露存在强制性特征,因此在各国资本市场建立初期一般均由监管部门为主构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并在信息披露规则制订中发挥主导作用。这在市场机制不健全、规范化程度不高、公司信息披露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下是非常现实的选择,也对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与完善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市场不断发展,监管部门在确定信息披露内容过程中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制约,一方面公司情况千差万别,市场情况瞬息万变,制定单一的刚性披露规则难以适应市场需要;另一方面,监管部门的出发点更多的是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与投资者的真正需求存在差异,可能会导致披露内容不能满足投资者需要。

通过对资本市场参与者和信息使用者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需求的比较,一般认为投资者是信息的最终使用者。根据有效市场假说,投资者可以根据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水平公允地对企业进行估值,当企业信息披露出现问题时,投资者的定价会予以折扣,体现为上市公司面临更高的资本成本、更低的市场流动性,即投资者利用信息定价的作用可以反作用于上市公司。因此,众多学者认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完善披露体系的需求最高,建立以投资者为导向的信息披露体系最符合资本市场经济规律。从实践情况看,根据始于La Porta et al(1997)的“法律渊源和资本市场发展”的一系列研究,英国和美国强调资本市场投资者为主体,强化市场定价作用和信息披露作用,资本市场运行效率较高,大陆法系国家(特别是德国、法国和日本)强调银行为资本市场主体,忽视投资者作用,对信息披露要求不高,资本市场运行效率也较差。

由于我国信息披露规则偏重监管需要而投资者决策需要体现不足,上市公司披露重点在于对合法性、合规性问题的关注,而投资者关心的价值创造、未来发展等投资决策型信息体现不足。当前信息披露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如报喜不报忧、披露内容冗余但有效信息不多等等,亟待以投资者需求的视角予以审视。上述问题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投资者与上市公司的信息不对称更加严重,对有效价格的形成造成了负面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说,信息披露的投资者需求导向并不是一个小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到市场配置资源、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

三、投资者需要什么信息

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的互补与结合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网络业为代表的“新经济”迅速崛起。新经济企业的特点是轻资产、高科技、新模式、成长非线性等。这些企业赖以生存和竞争的资源往往并不是财务报表上的机器设备和厂房,而恰恰是人力资源、销售网络、品牌等无形的资源。由于财务数据所能反映和解释的价值范围在不断遭受挑战,而诸如人力资源、公司战略等软实力信息已经超出财务会计所及。“新经济”下,当财务信息不能完全满足投资者的决策需求时,必然催生其他信息的生产和提供。

根据普华永道对美国及13个欧洲、亚洲国家的机构投资者及卖方分析师所做的调查,发现他们除关心盈利、现金流等传统财务数据外,还非常关注研发投入、新产品开发、战略目标等非财务信息。换言之,投资者需要的并不是枯燥的财务数据,更需要财务数据背后驱动公司业绩的非财务信息。

财务数据作为结果,对企业的经营成果进行了凝练与总结,而非财务信息则为结果提供了“背景”“过程”“驱动因素”等多方位的注解。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各有所长,二者的互补与结合有利于为投资者决策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视角。

通用信息之外的行业特色信息

目前,信息披露往往体现通用信息。通用信息能够满足大多数投资者的一般化需要,提高企业信息的可比性。但是,通用信息对行业特殊性相对体现不足,而后者恰恰是投资者预测企业未来价值的重要背景信息。由于法定的强制性披露制度,特别是财务报表,只能最低限度地公开信息内容,不能充分反映新兴行业的特色信息。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的有机结合只是向前迈出的一步,即便如此,如何将公司的行业、业务特色信息,与行业相关的核心优势和潜在风险有效准确地传递给投资者,依然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在国内外,一些较为特殊的行业,如银行、房地产、矿业、信托、保险等,具有专门的信息披露格式与规则,正是投资者信息需求与行业特殊性相结合的体现。随着中小板和创业板的快速发展,有越来越多的新兴行业、新型商业模式企业加入资本市场,如医疗连锁、影视制作等等。然而,我们无法穷尽所有行业(包括行业的细分),也无法突破信息不对称的制约而制定一份详尽的行业披露指引,但如何满足投资者对行业信息的需求始终是需要探索的领域。

历史信息之外的前瞻性信息

财务信息披露备受病诟,原因之一是以历史信息为主,对未来关注不足。2001年AICPA发布《商业与财务报告:来自新经济的挑战》特别报告,对新经济下财务会计与投资者决策之间的沟壑直言不讳,疾呼要清醒认识投资者对非财务信息、前瞻性信息的迫切需求以及如何应对。

在国内,目前的定期报告规则,基本都鼓励公司披露关于未来经营计划等前瞻性信息。我们的问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76%)的中小投资者希望上市公司披露数量化目标,除了增加信息透明性,还可以提高数据的可比性,有助于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其原因在于中小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业绩预测能力普遍偏弱,由此他们很依赖上市公司披露数量化目标作为其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但实际披露中上市公司很少愿意披露预测性信息,主要是担心预测性信息不确定性太大,同时,因为预测性信息不确定性的特点,又难以用强制披露来进行规范。在解决预测性信息供求矛盾这一问题上,美国的安全港制度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方法。安全港规则是一种法律保护条款,旨在保障正常的预测性信息披露,为符合规定的预测性信息披露行为提供保护,使之不被追究法律责任。

四、如何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求

我们认为,投资者需求导向应该包含披露内容与披露方式两个维度。首先,披露内容方面,年报信息含量并不是披露文本字数的简单线性函数,具体内容本身的信息含量,取决于披露是否突出投资者决策需要的重要信息,是否能向投资者描绘公司的完整图景,是否向投资者传递与公司息息相关的信息而不是泛泛空谈。其次,披露方式方面,既要面对信息的通讯和互联网技术的挑战,反过来也应该对其加以利用,在传统的信息披露方式之外,开拓互动式、网络化信息披露。

披露内容的“四性”

基于投资者导向的信息披露,应该体现四大原则。

重大性。对投资者决策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均应该予以披露。而重大性的判断,不仅仅包括事项所涉及金额(定量标准),也包括其本身的性质(定性标准),例如转向新的行业、实施新的业务模式等。对于非财务信息,强调重大性的意义还在于,公司不必事无巨细全盘托出,而应该对信息加以审视,根据管理层的判断,选择有重大意义的信息加以报告,避免内容堆砌而掩盖了焦点。

相关性。即报告投资人决策相关的信息,有助于其理解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的重大趋势、事件和风险。

相关性之于非财务信息,则要求信息披露中不论是业绩的分析、优势与风险的讨论,还是内外环境的描述等,都应该紧紧抓住公司的行业、业务、商业模式、发展阶段等予以具体化的讨论,而不是脱离具体情境和事项的空泛文字堆砌。

在现实中,往往也会出现一个误区,即认为信息披露就是对照规则进行填空,最为常见的表现就是披露内容模板化,且逻辑关系不清。规则的本意是对披露提供必要的规范和引导,但如果将此最低要求作为披露的唯一模式,缺乏对投资者需求的考虑,就降低了披露本身的意义。

变化性。对决策而言,信息的特征应该是体现“增量”的价值,换言之,重复过往的事件并不是信息的本意。因此,满足投资者决策需要的高质量的信息,应该对报告年度内的重大事项、趋势等,就其变化予以深入的讨论与分析。如果信息能够着重展现报告期内发生的变化,或者是对发生变化的部分予以特别提示,披露的针对性将大为提高,披露的简洁性也随之提升。

关联性。信息披露的内容并非简单的叠加,而应该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及各项内容的整体关联性。只有通过内容上相互关联、前后呼应的信息披露,才能向投资者传递公司的完整面貌。非财务信息披露的“关联性”要求公司将零散的、片段化的信息,通过特定的逻辑、方法和技巧,有机组织成为公司的完整、全面、前后内容连贯的整体画像。

披露方式探索

利用披露新媒介适应投资者获取、加工信息途经变化的需要。相对传统纸媒,电子化信息披露成本低、便于传输和保存、易于加工等。目前境外很多创业板市场已经完全采用电子化披露。如香港利用“披露易”系统完全电子化披露。目前亚洲规模最大的创业板市场韩国科斯达克,2002年推行电子化披露,韩国交易所和金融监管机构共同负责信息电子化披露。

此外,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拓宽了信息披露的平台,加速了信息在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传递,从而促进信息披露方式的创新。近年来,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同传统的网络财务报告相比,进一步提高了信息披露的效率和便捷性。

信息互动满足投资者个性需求。上市公司是信息的提供者,为了提高信息披露的针对性,进一步满足投资者的需求,信息披露正在从公司到投资者的单向信息传递,向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互动发展。互动式披露本质是信息的供需见面,不仅将“披露什么信息”的权利交还投资者,而且有利于充分发挥投资者需求对信息披露的反馈和个性化挖掘,在统一规则与个性化披露之间寻找平衡。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互动易”在互动式信息披露方面已经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企业的会计信息往往是信息需求和信息供给共同作用的结果,会计信息披露是联系投资者和企业及其管理层的重要纽带。投资者根据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进行投资决策,企业管理层则通过披露会计信息传递企业的经营业绩、资源配置和财务风险等信息。投资人、债权人、政府作为企业的所有者,是会计信息的需求方,他们与作为代理人的经理人员之间在经济利益上并不是完全一致的。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相分离的,由于所有者权利的不断弱化,经营者的地位日益上升,而作为企业会计信息的唯一提供方,经营者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越来越大。在一定的信息披露规范框架下,企业经营者应该或可以披露什么内容,以什么样的方式披露以及何时披露等方面,有很大的选择余地,而会计信息披露是企业所有者获得信息的唯一渠道。因此,健全完善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一方面可以保证企业所有者获得真实、充分的信息,以利于做出正确决策,充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能够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从监管的角度看,为政府通过市场了解经济资源配置状况、实施监管提供了依据,以引导会计信息披露向良性循环的轨道发展。

会计信息披露,是指企业按照一定的准则、方法和惯例向内部以及外部信息使用者公开财务信息.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应视其服务对象而定;

2、会计信息披露主要是指股票上市公司在新闻媒体上公布的重大经济业务事项.近年来一些上市公司公布的不完整经济业务事项成了模糊性会计信息的一个新来源 ;

3、会计信息披露是指企业按预定的要求向信息需求者提供有助于决策和管理的信息它包括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变动的货币信息及有助于理解、分析和利用上述信息的相关非货币信息;

公平信息披露 篇3

关键词:会记准则,信息披露,公平

一、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现状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需要, 我国财政部于1992年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 并于1993年7月1日起执行,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会计要素准则及会计报告准则。从1997年5月起, 陆续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等13项具体准则, 并对5项已颁布的准则进行了修订。在2006年二月我国财政部又颁布了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

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在会计准则的法制化方面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步, 这是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 并为我国会计准则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在取得的进步中, 我们也发现在过程中我们的不足与差距也是显而易见的, 或者说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 我国与国际水准之间还是有明显差距的, 这种差距影响的是我国的国际名声的, 是导致我们不适应国际贸易的游戏规则的, 是导致我们在国际贸易中无谓损失的重要原因。我们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会计信息披露不能满足投资者, 债权人, 政府等各个方面的信息需求。我们认为现在的主题应包括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职工、顾客、政府等, 各利益主体分别提供了实物资本、人力资本、劳动力以及公共物品等资源。根据R.Scolt1941年在《会计原理基础》一文指出:会计程序必须公平地对待一切利益群体;会计数据应当是公允, 无偏见的;财务报告应毫不虚假的, 真实的陈述。但是有于传统的观念限制我们大多数企业一方面无视应该有的真实性。长此以往, 我国在近些年来的“银广厦事件”、“红光事件”也不足为奇, 或者说这是一种必然, 难怪前国务院总理朱容基在中国审记学院的校训上写下“不做假账”。这种大量企业财务报告的虚假陈述对我国这个尚不成熟的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转是一个承重的打击, 如果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对市场失去信心, 经济发展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2、准则的可实施性不强, 监督作用尚未实现。我们认为会计监督的作用是保证会计信息的高质量的基本前提。在会计监督中, 注册会计师的作用显而易见, 但是由于我国的长期计划经济体制, 而形成的注册会计师挂靠制度导致我国会计师处于靠别人养活的局面从而受制于人很难公正客观的实施会计监督职能。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进行的“脱钩改革”才使会计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独立承担市场风险。但是目前尚处于成长初期的注册会计师行业仍处于弱势地位, 在业务收入或其他方面仍然间接或直接的受到大客户的牵制, 尚不能独立、公正的做出判断, 无法对国家和其他所有利益群体负责, 尤其中小投资者。

3、面对市场经济的新发展, 准备不足, 对新出现的“虚拟企业”、衍生金融工具、企业兼并重组, 还无法适应, 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处于经济转型期的时候, 这种不适应导致的问题使的大量国有资产流失, 更让国外投资者对我国失去信心。

二、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发展方向和其公平的核心原理

我们的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不可避免, 在此过程中, 把握好一个明确的方向是必须的。固然未来有不可预测性, 但是把握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能让我们成为主动, 处乱不惊。我们认为这个大方向就是公平原理, 下面我们试从不同方向分析市场经济已基本成熟的西欧和美国:

1、欧洲的传统的有限责任公司起于约公元1400年, 但是真正财务信息的巨大作用还是19世纪中后期, 有限责任公司成为欧洲公司的主要形式, 并且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日益显著。于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欧洲主要国家的公司法规定:财务报告应定期发步给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 并具备一定的形式;而且必须由法定的审计师审计;股东不再是公司的组成;对财务的独立审计则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审计师来完成 (他们既不是股东, 也不是参事) , 审计师的法定职责就是对财务报告是否真实, 公允的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体系和公司治理结构中担任重要的角色。

从欧洲的财务报告的发展状况来看, 我们发现有以下几个特点:1) 尽可能保证各方面的信息需求者对信息的需求, 从而在以公众利益为导向 (绝大多数利益群体) 的系统中, 保证公平, 使得会计财务的发展与经济发展适应。2) 在企业中各方面的地位保证公平, 比如投资者、经营者、审计师等的地位就处于公平状态, 使得各自有自己的权限和职责范围, 这样相互牵制而有协作的关系达到了统一, 这种统一就导致了信息的公平供给, 而不会因为某一方的需求或是压力, 使得信息失真或是失之公平, 这种公平无疑对企业以及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投资者可以尽可能多的了解企业现状, 从而决定是追加投资还是减少投资, 使得社会总的资本尽可能高的利用起来;而经营者对会计信息的充分把握有助于适时调整企业结构, 优化企业资源的配置, 而审计师或是注册会计师作为独立的主体承担市场风险, 一方面使其不在受制于人, 另一方面也要求它更为负责的态度对待会计信息。

2、对待美国的会计准则的分析、美国作为高度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首先它的会计环境就与我国有着显著不同, 但是我们认为我们对这种不同的认识有助于我们客观的分析美国会计准则, 更有利于我们在市场经济形成期会计准则的发展的摸索, 以及形成怎样的会计准则新模式才是最适应我们特殊国情的, 我们摸着石头过河, 美国发达的市场经济就是一块好石头。

FASB在第一号概念框架公告中, 对其经济环境作了概括性的描述: (1) 美国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2) 生产资源一般是私人所有, 市场是美国经济中分配资源的重要因素; (3) 大部分生产活动是在投资者所拥有的企业里进行的4通过发行权益证券和债务证券在社会上公开筹资是企业获取资金的重要途径。

从以上我们看出, 美国其独特的经济环境和我们所倡导的会计信息应该为用者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不谋而合, 美国的经济环境决定了利益群体的复杂性, 为了保证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我们就必须保持公平。按照马克思的资本理论“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具有天然逐利的特性, 资本的这种特性是由资本所有者的经济行为决定的。而只有保证了信息的公平, 才可能达成利益相关者的默契。因为如果有一方的利益受到较大损失, 那么所形成的合作与市场显然是难以长期维持的, 这样对社会的整体发展的阻碍也是显然的。信息的公平让相关者相互牵制, 让各方觉得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只有走共同的利益最大化这一条道路才可以, 共同的利益最大化的实现又只能靠协作。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无论是欧洲还是美国, 不论是其特有的经济环境, 还是与之相适应的会计财务体系都尽可能保证了公平性。

因此, 我国的会计准则在发展中, 一定要注意其核心的公平原理。其中公平性, 主要是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1) 在会计准则的基本前提下, 保证了一切与之相关的主体的公平性, 即不论是投资者、还是经营者, 以及注册会计师的地位都是平等的, 每一方都都可以不受制于其他主体, 但是每一方都必须独立的承担市场风险与法律责任。2) 在往往受到忽视的投资者群体中, 又更要保证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保证他们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因为投资者的合法利益是受到法律保护, 而决不能因为投资额的多少而受到不同的对待, 并且对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保护与重视更能体现一个具有诚信的市场, 这对于整个市场长期的健康稳定的发展是具有显著作用的。3) 只有前面两方面都得到满足才有可能实现会计信息的公平, 或者说前面二者的实现是会计信息公平性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山西财经大学田晓燕《关于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会计之友》2005年第四期

[2]、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吴树畅《试论财务基本假设》《财会月刊》2003年B2期

[3]、安徽工业大学林钟高韩立军《论会计准则的伦理基础》《会计之友》2005年第9期

[4]、河北保定金融专科学校程颖慧王爱霞段涛《会计准则与会计环境对会计信息的影响》《财会月刊》2005年第十期

[5]、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宋献中 (博士生导师) 高秋玲《从中航油事件透视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财会月刊》2005年第十期

[6]、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张炜山西财经大学崔文静《欧洲国家财务报告功能的演进与启示》《会计之友》

上一篇:媒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下一篇:高校学生创业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