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披露(共12篇)
网络信息披露 篇1
一、会计信息披露网络化的必然性
未来会计信息的披露以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条件, 以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需求的深刻变化为导向, 无论是在披露的内容和结构, 还是在披露的方式、方法方面, 都将发生重大变化, 形成一系列新的特点, 其中会计信息披露网络化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无论社会经济环境还是信息使用者的信息要求, 都在发生深刻变化, 现代会计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更新会计信息格局。
1、会计观念需要更新。
会计的物质技术基础是保证会计理性观念得以实施的前提, 是会计理性观念更新发展的制约因素。信息时代下先进信息技术是会计理性观念变革的物质基础。一方面信息技术等无形资产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 对无形资产的计量成为发展重点;另一方面发达的信息收集、分析和检索网络, 将使得新的会计处理手段和程序成为可能。
2、未来会计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为中心、高速披露和处理的信息系统。
会计信息系统, 作为高度集成的系统, 将成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中心。有效信息高效率、低成本流动将降低资本市场融资成本, 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3、会计信息将以多元化、时实性等特点满足用户的需求。
经济活动的实时记录和处理, 使信息使用者以联网方式直接进入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 及时、有效地选取、分析所需信息, 满足决策需要。用户可以随时获得企业任一时点、任一时期的信息报告,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得到统一。
二、网络会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为向会计信息的需求者提供决策相关的信息, 支持其做出高质量的管理决策。而网络会计在真实性、安全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则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瓶颈。
1、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传输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企业外部传输主要依赖于互联网。而传输过程中, 会计信息被截取篡改的可能性是客观存在的, 这将使会计信息的需求者无法得到完整、真实的会计信息, 从而误导其管理决策。
2、网络系统的安全问题。
由于经常发生的网络病毒传播和黑客恶意攻击行为, 储存在各计算机上的会计信息实际上被暴露在危险的环境之下。如果防止网络病毒和预防黑客恶意攻击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 网络会计的发展和完善几乎没有可能。
3、法律建设滞后性问题。
计算机网络的健康快速发展需要有效规则的支持和保障, 而我国互联网方面的法律起步较晚, 基本法制规则尚未形成, 在这种环境下, 各企业对网络会计的推行必将受到国家宏观环境的影响, 从而制约网络会计的发展。
除此之外, 网络会计的人才培养, 网络会计的理论研究也是制约网络会计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存在以上问题, 但与传统会计信息处理方式比较, 网络会计具有明显的优点。
三、网络会计发展趋势
企业会计工作数据的网络披露主要包括两个方向:纵向披露和横向披露。网络会计信息交换系统正是以基本的数据为基础构成纵横交错的信息披露网络。
1、纵向披露信息。
信息纵向披露在大型集团公司、跨地区连锁机构的信息管理中尤为突出。由总公司、地区分公司、基层企业或基层公司构成三级管理。每一个基层企业、地区分公司、总公司都作为独立的核算单位对会计数据进行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数据首先由基层企业自身进行统计、汇总上报地区分公司, 地区分公司将所辖基层企业的汇总数据进行第二次汇总后上报至总公司, 最后由总公司汇总出整个集团公司的生产、经营信息。
虽然决策者可以得到汇总的信息, 但信息在汇总过程中的处理会导致一些信息的丢失与扭曲, 其实质是信息通讯不畅的产物。而信息网络时代完全可以实现各个部门、各层机构、各级决策者获取企业生产、经营的第一手数据。甚至可以做到在“网络会计”信息交换系统的环境下, 某商店POS机上销售产品的信息, 实时在异地主管部门决策者计算机上显示。无论决策者身在何处, 只要有计算机、通讯线路就可以立即获得本公司的信息, 实现信息数据的共享。从企业法律地位角度、企业组织机构管理的角度来看, 地区分公司等组织机构为管理而设置的中间环节仍然需要, 但从会计数据管理、会计数据披露的角度来看, 在“网络会计”信息交换系统环境下完全可以跨越中间环节, 使得最终决策者能够及时掌握最基础、最完整、最准确、最原始的数据。基层企业、地区分公司所做的会计核算等工作, 可以通过最高决策部门“网络会计”信息交换系统完成, 以使各级部门掌握的信息数据实现一致性。通过会计信息系统核算可以正确揭示企业的资产、负债、销售盈利及生产、经营情况。因此, 用于核算的数据必须建立在真实、准确、完整的基础之上, “网络会计”信息交换系统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而且可以有效防止下属机构虚报信息, 对于个别下属机构的假账、花账可以防患于未然, 实现对整个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对于决策者来说, 建立在原始、完整、真实、准确的数据基础之上的预测、决策方案才是最科学的。以下是两种不同环境下信息披露方式与过程的比较, 如图1、图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 网络会计信息交换系统不仅减少了信息披露的层级, 更大大提高了信息披露的效率。 (图1、图2)
2、横向披露信息。
除了纵向披露信息, 企业还需要与其有业务往来的单位、公司进行信息的横向披露。以企业生产为例, 工业生产企业需要采购原材料, 在这个环节, 企业与原材料供应商之间所发生的数据包括原材料报价单、采购订单、经双方确认的采购合同、企业付款数据、供应商开出的收款发票等。企业的生产过程主要由内部系统控制。产品成型后投放市场与销售商联系。在与销售商接触过程中披露的信息有:销售商的订货单、经双方确认的销售合同、销售商的付款数据、企业开出的销售发票。
企业在采购、销售环节与外部系统交换数据, 其扮演角色因环节不同也各异。在原材料采购环节, 企业以买方身份出现;而在销售环节, 则以卖方身份参与出售。而在传统商品交易过程中, 会计信息系统不能完全处理来自外部系统的数据, 必须经过手工二次录入。这种手工的二次录入, 一方面增加了数据在披露过程中出现误差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降低了信息传输的速度。在“网络会计”信息交换系统环境中, 这些问题可以得到妥善解决。各种单据如报价单、订单、合同、结算数据、发票等都可以采用数据的形式在网络中传递, 各单位实时共享, 不仅节省了纸张以及采购人员、销售人员的工资支出, 更大大提高了企业交易效率。
四、结论
网络经济对会计信息处理的影响不仅是一种信息处理手段和方式的变化, 更提高了信息处理的效率, 增加了所处理信息的质量。由于网络环境的出现, 企业组织形态、交易模式等都产生了相应的变革, 这些变革对会计的基本理论指导、会计信息的处理必将产生相应的影响, 开拓出会计发展新的领域。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会计信息披露在结构方式方法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会计信息披露网络化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同时也存在着信息传输完整性和真实性、网络系统安全、法律建设滞后等问题。在此基础上, 本文从横向信息披露和纵向信息披露两个方面探讨网络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网络会计,信息披露,信息传输
参考文献
[1]戴新民.现代会计前沿问题[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
[2]尹晓曦.电算化会计发展的新趋势-浅议网络会计[J].科技资讯, 2009.12.
[3]俞梦.现代会计发展的新趋势-网络会计[J].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 2007.16.
[4]岳茂林.网络环境下会计假设探析[J].企业家天地, 2009.7.
网络信息披露 篇2
“由于证券产品的复杂性、虚拟性和交易方式的特殊性,信息不对称问题特别突出,决定了信息披露在整个资本市场运行过程中处于中心和基础地位。”在日前召开的2014年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证监会主席肖钢提出,只有确保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及时,才能形成合理的市场定价,发挥资本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才能引导市场预期,促进理性的投融资决策和股权文化;才能及时充分地揭示和评估市场风险,提高市场运行的稳定性。
在此次工作会议上,肖钢提出了包括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在内的2014年监管转型的九大任务之一,并明确落实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监管理念。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意味着监管理念的巨大转变。
资本市场是基于信息定价的交易市场,上市公司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信息披露是资本市场健康运行的基础。长期以来,尽管监管层在信息披露问题上三令五申,但各种有关信息披露的违规违法问题依然屡屡出现,严重违背了资本市场的“三公”原则。数据显示,2013年1月至10月,证监会立案调查的信息披露类案件达到46起,为去年同期的3倍,占立案总数的比例从15%大幅上升至33%。这些数据在表明监管者及时调整执法重心、加大对欺诈发行和虚假信息披露打击力度的同时,也折射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领域已成为事故多发地带。
随着注册制改革路线图的稳步推进,信息披露也逐渐被提升到一个绝对重要的位置。按照证监会的部署,新股发行注册制的核心内涵是以发行人信息披露为中心,中介机构对发行人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把关,监管部门对发行人和中介机构的申请文件进行合规性审核,不判断企业盈利能力,在充分披露信息的基础上,由投资者自行判断企业的价值和风险,自主做出投资决策。
在此背景下,公开披露的信息便成了投资者决策的重要依据,而充分、准确的信息披露则是对投资者的最大保护。这就要求监管层把强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保证信息披露的质量作为促进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构建起全方面的信息披露监管体系。“实行注册制有两个重要支点:一是有效市场,要求信息完全而对称;二是健全法制,对证券违法犯罪要有足够的威慑力。”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表示。
对于下一步监管转型过程中如何落实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监管理念,肖钢提出,要坚持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使信息披露更好地为投资者服务,而不是以监管自身需求为中心。要把满足投资者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发行上市、日常监管等各个环节有机衔接的信息披露规则体系。在股票发行环节,要完善招股说明书的格式、语言和内容,针对不同行业制定适应其特点的差异化信息披露要求,增强信息披露的有效性。
有业内人士认为,从IPO重启以来出现的各种问题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时点应该向前延伸,给市场更及时的信息;同时,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中介机构的披露内容和关键问题也应该作出更具体的要求。此外,还应该加强事后监管和惩戒力度。“信息披露除了保证披露内容的真实性之外,还需明确对不真实信息披露如何处罚,明确处罚的轻重和标准。”李大霄说。
还有不少业内人士提出,不仅是要加大对信息披露不规范的惩罚力度,更需加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培训,明确什么样的事件需要披露,并鼓励上市公司进行主动信息披露。此外,作为证券市场的“看门人”,中介机构的尽职履责情况直接决定发行人信息披露的质量。
值得关注的是,在此次监管工作会议上,肖钢还提出,在加强市场主体信息披露监管的同时,要加快建设“透明证监会”。政府信息要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做到规则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此外,针对长期以来证监会系统信息分散、部门单位之间沟通交流信息处理方式落后、效率低下的问题,肖钢提出,要建设集中统一、信息共享的中央监管信息平台,这也是推进监管转型的重要措施。
董登新表示,有效市场应该是一个信息完全而对称的市场,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的最终目的之一,就是要为投资者架构一个及时、准确、完整、便利的信息共享平台,同时为监管层提供高效监管、远程监管的第一手材料和依据。因此,有必要借助“大数据”技术,充分整合信息资源,充分挖掘信息价值,满足投资者和监管者的多样化需要。
构建投资者需求导向的信息披露体系
发布日期:2013-05-09
来源:中经专网
浏览次数: 116次 字体:【大 中 小】
[摘要]资本市场其核心与精髓在于作为资金、信息、风险等一系列要素的结合、交换的无形机制。从本质上看,资本市场是一个信息市场,市场的运作过程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社会资金在各种信息引导下流向各实体部门。对于资本市场来说,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对资本的价格形成、融资效率、资源配置都会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由于信息的获取和传播对实体经济对应的证券价值和风险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信息披露制度对资本市场的价格发现和价格均衡具有决定性意义。目前我国资本市场部分公司价格偏离价值,市盈率居高不下,除市场机制的问题外,也与信息披露中的供需矛盾有关。
(中经评论·北京)资本市场的概念远远不局限于若干市场主体的存在以及股票交易的完成,其核心与精髓在于作为资金、信息、风险等一系列要素的结合、交换的无形机制。从本质上看,资本市场是一个信息市场,市场的运作过程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社会资金在各种信息引导下流向各实体部门。只有通过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公平的信息,市场参与者才能通过供求博弈形成价格,并通过市场的评价、选择和监督机制使资源有效流动,从而实现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对于资本市场来说,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对资本的价格形成、融资效率、资源配置都会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由于信息的获取和传播对实体经济对应的证券价值和风险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信息披露制度对资本市场的价格发现和价格均衡具有决定性意义。目前我国资本市场部分公司价格偏离价值,市盈率居高不下,除市场机制的问题外,也与信息披露中的供需矛盾有关。
一、信息需求与供给的突出矛盾,制约资本市场功能发挥
信息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日趋完善,特别是披露内容不断丰富,信息供求缺口得以缩小。然而,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流动达到一种有效的平衡状态了吗?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一项问卷调查,作为信息披露供给方的绝大多数上市公司认可摘要和全文的有效信息含量,分别有71.31%和69.98%的公司认为有效信息含量大于70%,但只有8.16%的个人投资者和36.26%的机构投资者认同这一观点。信息供求双方对于披露有效性迥异的判断,反映了投资者需求与公司所提供信息的矛盾。
一般来说,投资者总是希望能获取更多的信息据以进行投资决策,但公司的信息披露必然发生成本,如信息收集加工的成本、信息传递发生的成本(如支付给媒体的信息披露费用、印刷年报等的支出等)等显性成本,而公司更为担心的是隐性成本,即信息披露可能泄露公司的商业秘密、行业前景,或新的业务模式吸引了新的竞争对手的加入或原有竞争对手的模仿,以及客户看到公司丰厚的盈利、较高的毛利率等要求给予价格折让、付款优惠等。例如实践中投资者非常关心的诸如分产品毛利率、研发动向、核心技术人员构成等信息,往往被上市公司视为商业秘密或关键信息而不愿意完全公开,由此也进一步加大了信息的供求矛盾。
传统披露方式与投资者多元化信息获取渠道的矛盾
信息本身相互之间存在竞争,一定程度上,投资者面临在传统正规渠道与非正规渠道、新媒体渠道之间选择的问题。
上市公司的法定信息披露渠道包括指定报刊、网站等媒体,其中也包括上市公司自己的网站。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非正规渠道也日渐兴起,包括股吧,上市公司及其高管的微博、博客等等。非正规信息披露渠道的特点是信息传播的成本低、易于获取、扩散快,并且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但股吧、论坛、人肉搜索等各类网络渠道也加剧了证券市场信息的复杂度,投资者难以做出真伪辨识;但是,投资者对信息及时性的要求,对信息双向互动的需求依然无法得到满足。
不同类型投资者信息需求差异的矛盾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提供统一的、基于通用规则的信息,而不同投资者类型对信息的需求的多与少、详与简,以及关注的重点、对信息的再加工(包括加工意愿和能力)必然存在差异,例如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由此带来的矛盾是,统一的信息供给水平对应了不同类型投资者的差异化信息需求。
机构投资者不仅在公开信息的解读上具有优势,在信息的获取、挖掘等方面,能够利用现场调研、专业分析、行业数据库等中小投资者所不具备的资源或优势,弥补通用信息的不足,但同时带来不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显然与资本市场的公平相背。而通过扩展现有信息披露的容量和深度,满足机构投资者的需求,对中小投资者会形成信息过度。因此,不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需求差异,始终是无法回避的现实矛盾。
监管信息与非监管信息的矛盾
信息供求矛盾抑或缺口的存在,与不同市场的监管、发展环境有一定关系。一般而言,在披露导向和实质性审核两种监管导向下,企业信息披露的重点会有所不同。披露导向下企业需要通过有效的披露展现自身的价值与风险,而实质性审核的监管导向下企业需要披露较多的“合规”“规范”类型的监管信息,而对价值相关的非监管信息披露相对不足。
事实上,监管信息和非监管信息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矛盾,但是如果在有限的年报信息中同时包含二者,必然存在数量上此消彼长的关系,除非不断扩大年报的内容量,而这会带来信息的“冗余”“过量”等问题。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仍然具有较为明显的监管需求导向,而对投资者的决策需要体现不足。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股权文化不成熟,投资者难以对上市公司施加有效约束,上市公司为满足融资、再融资的需求,在信息披露方面迎合监管需求的倾向明显,年报中也侧重于对监管重点事项的披露,例如资金占用报告、股改承诺事项、监事会报告等等。另一方面公司对其他非监管事项的披露要求倾向于满足监管“底线”要求,报喜不报忧、选择性披露、含糊性披露的现象明显。
不同的披露导向下,上市公司的披露质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披露监管信息时公司经常采用较为条文化、格式化的信息。对于公众的需求关注不足,缺乏与公众投资者有效沟通的意愿和动力,披露文本体现的是对规则的“遵守”,而不是一种与投资者之间的“沟通”。
二、构建投资者需求导向的信息披露体系
既然上市公司必须要进行信息披露,那么信息披露以何为导向为最优?由于信息披露存在强制性特征,因此在各国资本市场建立初期一般均由监管部门为主构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并在信息披露规则制订中发挥主导作用。这在市场机制不健全、规范化程度不高、公司信息披露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下是非常现实的选择,也对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与完善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市场不断发展,监管部门在确定信息披露内容过程中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制约,一方面公司情况千差万别,市场情况瞬息万变,制定单一的刚性披露规则难以适应市场需要;另一方面,监管部门的出发点更多的是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与投资者的真正需求存在差异,可能会导致披露内容不能满足投资者需要。
通过对资本市场参与者和信息使用者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需求的比较,一般认为投资者是信息的最终使用者。根据有效市场假说,投资者可以根据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水平公允地对企业进行估值,当企业信息披露出现问题时,投资者的定价会予以折扣,体现为上市公司面临更高的资本成本、更低的市场流动性,即投资者利用信息定价的作用可以反作用于上市公司。因此,众多学者认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完善披露体系的需求最高,建立以投资者为导向的信息披露体系最符合资本市场经济规律。从实践情况看,根据始于La Porta et al(1997)的“法律渊源和资本市场发展”的一系列研究,英国和美国强调资本市场投资者为主体,强化市场定价作用和信息披露作用,资本市场运行效率较高,大陆法系国家(特别是德国、法国和日本)强调银行为资本市场主体,忽视投资者作用,对信息披露要求不高,资本市场运行效率也较差。
由于我国信息披露规则偏重监管需要而投资者决策需要体现不足,上市公司披露重点在于对合法性、合规性问题的关注,而投资者关心的价值创造、未来发展等投资决策型信息体现不足。当前信息披露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如报喜不报忧、披露内容冗余但有效信息不多等等,亟待以投资者需求的视角予以审视。上述问题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投资者与上市公司的信息不对称更加严重,对有效价格的形成造成了负面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说,信息披露的投资者需求导向并不是一个小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到市场配置资源、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
三、投资者需要什么信息
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的互补与结合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网络业为代表的“新经济”迅速崛起。新经济企业的特点是轻资产、高科技、新模式、成长非线性等。这些企业赖以生存和竞争的资源往往并不是财务报表上的机器设备和厂房,而恰恰是人力资源、销售网络、品牌等无形的资源。由于财务数据所能反映和解释的价值范围在不断遭受挑战,而诸如人力资源、公司战略等软实力信息已经超出财务会计所及。“新经济”下,当财务信息不能完全满足投资者的决策需求时,必然催生其他信息的生产和提供。
根据普华永道对美国及13个欧洲、亚洲国家的机构投资者及卖方分析师所做的调查,发现他们除关心盈利、现金流等传统财务数据外,还非常关注研发投入、新产品开发、战略目标等非财务信息。换言之,投资者需要的并不是枯燥的财务数据,更需要财务数据背后驱动公司业绩的非财务信息。
财务数据作为结果,对企业的经营成果进行了凝练与总结,而非财务信息则为结果提供了“背景”“过程”“驱动因素”等多方位的注解。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各有所长,二者的互补与结合有利于为投资者决策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视角。
通用信息之外的行业特色信息
目前,信息披露往往体现通用信息。通用信息能够满足大多数投资者的一般化需要,提高企业信息的可比性。但是,通用信息对行业特殊性相对体现不足,而后者恰恰是投资者预测企业未来价值的重要背景信息。由于法定的强制性披露制度,特别是财务报表,只能最低限度地公开信息内容,不能充分反映新兴行业的特色信息。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的有机结合只是向前迈出的一步,即便如此,如何将公司的行业、业务特色信息,与行业相关的核心优势和潜在风险有效准确地传递给投资者,依然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在国内外,一些较为特殊的行业,如银行、房地产、矿业、信托、保险等,具有专门的信息披露格式与规则,正是投资者信息需求与行业特殊性相结合的体现。随着中小板和创业板的快速发展,有越来越多的新兴行业、新型商业模式企业加入资本市场,如医疗连锁、影视制作等等。然而,我们无法穷尽所有行业(包括行业的细分),也无法突破信息不对称的制约而制定一份详尽的行业披露指引,但如何满足投资者对行业信息的需求始终是需要探索的领域。
历史信息之外的前瞻性信息
财务信息披露备受病诟,原因之一是以历史信息为主,对未来关注不足。2001年AICPA发布《商业与财务报告:来自新经济的挑战》特别报告,对新经济下财务会计与投资者决策之间的沟壑直言不讳,疾呼要清醒认识投资者对非财务信息、前瞻性信息的迫切需求以及如何应对。
在国内,目前的定期报告规则,基本都鼓励公司披露关于未来经营计划等前瞻性信息。我们的问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76%)的中小投资者希望上市公司披露数量化目标,除了增加信息透明性,还可以提高数据的可比性,有助于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其原因在于中小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业绩预测能力普遍偏弱,由此他们很依赖上市公司披露数量化目标作为其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但实际披露中上市公司很少愿意披露预测性信息,主要是担心预测性信息不确定性太大,同时,因为预测性信息不确定性的特点,又难以用强制披露来进行规范。在解决预测性信息供求矛盾这一问题上,美国的安全港制度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方法。安全港规则是一种法律保护条款,旨在保障正常的预测性信息披露,为符合规定的预测性信息披露行为提供保护,使之不被追究法律责任。
四、如何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求
我们认为,投资者需求导向应该包含披露内容与披露方式两个维度。首先,披露内容方面,年报信息含量并不是披露文本字数的简单线性函数,具体内容本身的信息含量,取决于披露是否突出投资者决策需要的重要信息,是否能向投资者描绘公司的完整图景,是否向投资者传递与公司息息相关的信息而不是泛泛空谈。其次,披露方式方面,既要面对信息的通讯和互联网技术的挑战,反过来也应该对其加以利用,在传统的信息披露方式之外,开拓互动式、网络化信息披露。
披露内容的“四性”
基于投资者导向的信息披露,应该体现四大原则。
重大性。对投资者决策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均应该予以披露。而重大性的判断,不仅仅包括事项所涉及金额(定量标准),也包括其本身的性质(定性标准),例如转向新的行业、实施新的业务模式等。对于非财务信息,强调重大性的意义还在于,公司不必事无巨细全盘托出,而应该对信息加以审视,根据管理层的判断,选择有重大意义的信息加以报告,避免内容堆砌而掩盖了焦点。
相关性。即报告投资人决策相关的信息,有助于其理解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的重大趋势、事件和风险。
相关性之于非财务信息,则要求信息披露中不论是业绩的分析、优势与风险的讨论,还是内外环境的描述等,都应该紧紧抓住公司的行业、业务、商业模式、发展阶段等予以具体化的讨论,而不是脱离具体情境和事项的空泛文字堆砌。
在现实中,往往也会出现一个误区,即认为信息披露就是对照规则进行填空,最为常见的表现就是披露内容模板化,且逻辑关系不清。规则的本意是对披露提供必要的规范和引导,但如果将此最低要求作为披露的唯一模式,缺乏对投资者需求的考虑,就降低了披露本身的意义。
变化性。对决策而言,信息的特征应该是体现“增量”的价值,换言之,重复过往的事件并不是信息的本意。因此,满足投资者决策需要的高质量的信息,应该对报告年度内的重大事项、趋势等,就其变化予以深入的讨论与分析。如果信息能够着重展现报告期内发生的变化,或者是对发生变化的部分予以特别提示,披露的针对性将大为提高,披露的简洁性也随之提升。
关联性。信息披露的内容并非简单的叠加,而应该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及各项内容的整体关联性。只有通过内容上相互关联、前后呼应的信息披露,才能向投资者传递公司的完整面貌。非财务信息披露的“关联性”要求公司将零散的、片段化的信息,通过特定的逻辑、方法和技巧,有机组织成为公司的完整、全面、前后内容连贯的整体画像。
披露方式探索
利用披露新媒介适应投资者获取、加工信息途经变化的需要。相对传统纸媒,电子化信息披露成本低、便于传输和保存、易于加工等。目前境外很多创业板市场已经完全采用电子化披露。如香港利用“披露易”系统完全电子化披露。目前亚洲规模最大的创业板市场韩国科斯达克,2002年推行电子化披露,韩国交易所和金融监管机构共同负责信息电子化披露。
此外,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拓宽了信息披露的平台,加速了信息在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传递,从而促进信息披露方式的创新。近年来,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同传统的网络财务报告相比,进一步提高了信息披露的效率和便捷性。
信息互动满足投资者个性需求。上市公司是信息的提供者,为了提高信息披露的针对性,进一步满足投资者的需求,信息披露正在从公司到投资者的单向信息传递,向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互动发展。互动式披露本质是信息的供需见面,不仅将“披露什么信息”的权利交还投资者,而且有利于充分发挥投资者需求对信息披露的反馈和个性化挖掘,在统一规则与个性化披露之间寻找平衡。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互动易”在互动式信息披露方面已经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企业的会计信息往往是信息需求和信息供给共同作用的结果,会计信息披露是联系投资者和企业及其管理层的重要纽带。投资者根据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进行投资决策,企业管理层则通过披露会计信息传递企业的经营业绩、资源配置和财务风险等信息。投资人、债权人、政府作为企业的所有者,是会计信息的需求方,他们与作为代理人的经理人员之间在经济利益上并不是完全一致的。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相分离的,由于所有者权利的不断弱化,经营者的地位日益上升,而作为企业会计信息的唯一提供方,经营者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越来越大。在一定的信息披露规范框架下,企业经营者应该或可以披露什么内容,以什么样的方式披露以及何时披露等方面,有很大的选择余地,而会计信息披露是企业所有者获得信息的唯一渠道。因此,健全完善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一方面可以保证企业所有者获得真实、充分的信息,以利于做出正确决策,充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能够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从监管的角度看,为政府通过市场了解经济资源配置状况、实施监管提供了依据,以引导会计信息披露向良性循环的轨道发展。
会计信息披露,是指企业按照一定的准则、方法和惯例向内部以及外部信息使用者公开财务信息.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应视其服务对象而定;
2、会计信息披露主要是指股票上市公司在新闻媒体上公布的重大经济业务事项.近年来一些上市公司公布的不完整经济业务事项成了模糊性会计信息的一个新来源 ;
3、会计信息披露是指企业按预定的要求向信息需求者提供有助于决策和管理的信息它包括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变动的货币信息及有助于理解、分析和利用上述信息的相关非货币信息;
网络信息披露 篇3
关键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强制披露规则
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07)12-0067-07
一、引 言
我国对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要求从2000年11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
露编报规则第7号——商业银行年度报告内容与格式特别规定》和《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8号——证券公司年度报告内容与格式特别规定》开始,其后又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修订稿)》、《国务院批转证监会〈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见〉的通知》等。上海证券交易所于2006年发布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 (以下简称“《指引》”)。《指引》要求一般上市公司披露董事会编制的(或由审计委员会编制的,经董事会审议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实评价意见,同时《指引》对自我评价报告的内容及在注册会计师对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表示异议时,董事会、监事会针对涉及事项所作说明的内容做出了要求。《指引》的目的是通过信息披露监管来督促上市公司完善内部控制,它与前期的政策法规注重防范市场风险而没有强调内部控制本身的完善相比有很大的进步。可见,我国与内部控制及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有关的政策规定正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可以说,《指引》的发布实施,标志着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进入了强制披露阶段。
尽管我国针对内部控制的政策规定在不断完善,但对影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因素的研究仍然处在初期阶段,目前对极少因素的分析,并不能反映影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情况的全貌,同时,也并不能为上市公司、上市公司信息的使用者和监管者提供足够的参考。
本文以上海证券交易所2006年发布的《指引》为契机,选取2006年的沪市上市公司(非金融业)年报,观察其报表中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位置和披露的详细程度,分析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是否与公司规模、公司治理情况、外部审计和是否有交叉上市等多种因素的相关性,并用模型进行检验。希望本文能为认识决定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因素提供一些经验证据,也为上市公司信息的提供者、使用者和监管者提供一些参考。
二、文献回顾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企业是否提供了涉及内部控制的管理层报告以及提供内部控制报告的有用性等方面。Raghunandan和Rama 对《财富(fortune)》100强公司年度报告进行考察,发现有80家公司提供了涉及内部控制的管理报告 [1]。McMullen、Raghunandan和Rama对2 221家公司1993年年度报告进行研究,发现有742家公司提供内部控制报告,占所有样本的33-41%。他们还对1989—1993年的4 154家公司进行研究,发现平均有26-5%的公司提供内部控制报告,而财务报告有问题的公司中,仅有10-5%的公司提供内部控制报告。小公司内部控制报告与财务报告问题的相关关系更为明确,他们认为财务报告有问题的公司不大可能提供内部控制报告 [2]。
国内学者中,刘秋明对2001年核准制下实施配股的34家A股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进行分析,认为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内容缺乏统一要求,导致上市公司尽可能披露对其有利的信息,披露形式也不统一,导致信息使用者的成本增加[3]。李明辉、何海和马夕奎对我国1 147家A股上市公司2001年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发现除4家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因中国证监会的特殊披露要求披露其内部控制信息较为详尽外,其他880家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上市公司中,大多数公司的信息披露流于形式,且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动机不强 [4]。蔡吉甫以2003年1 251家A股上市公司的截面数据为研究对象,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进行回归分析,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受到公司盈利能力、财务报告质量及财务状况是否异常的显著影响,即经营业绩好、财务报告质量高的上市公司倾向于披露内部控制信息;而财务状况存在异常的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动力则明显不足 [5]。杨雄胜等对我国内部控制的社会认同度进行研究,通过我国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同度进行研究后认为,公司治理在我国仍缺乏应有的认同 [6]。
三、理论分析
上市公司按照相关法规(如证券法规)和其他监管机构的规定披露的信息属于强制披露的信息。福利经济学可以被认为是强制性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福利经济学认为,信息可被看作一种公用物品,公用物品的特性是:公用物品的消费者对公用物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消费者对同一公用物品的消费;这种对未付费消费者的非排他性使得公用物品的消费者在使用公共物品时尽量减少付费,而成为“搭便车”者。对于上市公司的管理层而言,他们不愿使能增加私人利益的某些信息成为公共物品,所以他们有动机尽量少地披露公司的信息;同时,对于投资者而言,在上市公司管理层不愿披露某些信息时,他们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从其他渠道获取信息。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提供信息可以在不降低信息披露的质量(可量化的和不可量化的)的前提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资者的信息搜寻成本。
但在非完全有效的资本市场中,即使法规强制要求上市公司对某些信息进行披露,不同的上市公司披露此类信息的质量也不会完全相同,因为依据信息经济学的观点,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为了使其所管理的公司能够与其他公司有所区别,获得竞价优势,进而获得最大化的收益,他们就有动机披露更多的信息。上市公司可利用财务信息向投资者发出信号,传递上市公司的真实类型,这有利于实施再融资计划和降低融资成本[7]。Lang和Lundholm也证明了公司有动机披露更多信息,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从而提高企业的价值并增强企业在竞争性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的能力 [8]。
由上述理论分析可以推断,强制性信息披露并不可能满足投资者在非完全有效的资本市场环境下的各种要求,上市公司仍然会在规制下提供质量不同的信息。在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不一定都能够很好地遵照2006年发布的《指引》,在年报中提供相同(或接近相同)质量的内部控制信息。
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披露影响因素的选取,可以参照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中提供的可以解释公司信息披露情况的因素。影响信息披露情况的因素主要有公司所属行业、公司规模、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所在的国家或地区、上市交易的场所、审计师事务所、公司的盈利能力(如资产净利率)等。由于本文对我国的上市公司进行研究,所以公司所在国家没有差异,而且本文仅针对沪市,亦可剔除上市交易场所因素。因此,本文仅针对其他5类因素展开研究。
四、研究设计
1-研究假设
假设1: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含义见变量定义部分。与上市公司规模正相关,与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正相关,与公司规模排名名次负相关。
假设2: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与公司控制人为国有正相关;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与股权结构稳定正相关;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与前十大股东存在负相关;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与董事长和总经理非同一人兼任正相关;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与独立董事人数占董事人数的比例正相关;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与监事总规模正相关;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与董事人数正相关;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与“四委”(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战略委员会)设立个数正相关;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与会计专业的独立董事工作地点与上市公司不一致负相关;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与董事会会议次数正相关;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与监事会会议次数正相关;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与股东大会会议次数正相关。
假设3: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与公司聘请排名靠前(“四大”)的会计师事务所正相关,与审计意见也存在相关关系。
假设4: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与上市公司在海外上市正相关。
假设5: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与上市公司被特别处理负相关。
假设6: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与公司所在的行业相关。
2-样本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6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除金融业外的A股公司年度报告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的因素。
本文所用的财务报告和数据(数据经过标准化处理)来自Wind中国金融数据库、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国泰安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数据库和CSMAR中国上市公司财务年报数据库;相关数据的统计和处理是通过Excel、Access和SPSS 13-0软件完成的;对样本中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查阅和统计是由作者手工完成的。
3-变量选择、变量定义和模型设计
基于本文的研究假设,选取变量及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五、描述统计
本文共选取2006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A股公司(所属行业非金融业)828家,年度报告828份。
绝大多数样本未按照《指引》的要求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只有8个样本有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注册会计师针对自我评估报告发表的意见(完全合规);有16个样本有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或有注册会计师针对自我评估报告发表的意见(部分合规);有31个样本没有任何有关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其他773个样本在其它位置披露了内部控制信息。
海外上市的样本占样本总量的3-6%;被ST的样本占样本总量的3-5%,退市的样本占0-1%;样本中工业企业较多,占66-1%;境内审计意见为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占90-3%;聘请“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上市公司占7-9%;控制人为国有的样本占67-1%;26-5%的样本股权结构未变化;33-7%的样本前十大股东存在关联;10-5%的样本董事长总经理是同一人兼任;26-1%的样本设立了“四委”,0-6%的样本没有设立“四委”中的任何一个;52-5%的样本会计专业独立董事工作地与上市公司一致。
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位置如表2所示。监事会报告和重大事项中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样本居多。
注:a为董事会报告中有披露,b为监事会报告中有披露,c为重大事项中有披露,e为公司治理中有披露,f为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内部控制做出评价报告(评价报告在数据库的附注中),0为没有任何位置披露内部控制信息。
在样本中,绝大多数样本对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比较简略,约有4-9%的样本(43家)披露的较为详细,其中,在重大事项中详细披露的38家,占4-4%;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详细披露的3家,占0-3%;在董事会报告中详细披露的2家,占0-2%。样本中披露了内部控制的缺陷或内部控制系统建设不足之处的样本约占总样本的0-3%。
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情况的依据主要是《指引》,但在年报不同位置对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所依据的政策法规等也不相同,本文将公司按照是否在海外上市分类,对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主要依据进行总结如表3所示。
六、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相关性检验及分析
本文针对2006年样本,对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性检验(如表4所示)。从表4中可以看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与境内审计结果和资产净利率的相关系数在0-0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相关,说明外部审计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和盈利能力较强的上市公司有较强的动机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与上市公司在海外上市、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控制人类型和上市公司规模的排名的相关系数在0-05的置信水平上显著相关,说明在海外上市、总资产规模大、控制人为国有和规模排名靠前的上市公司,也有一定强度的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动机。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与除上述分析以外的因素相关关系并不显著。说明本文所选取的其他因素并不能显著影响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行为。
注:括号内数字为p值,**和*分别
表示相关系数在0-01和0-05的置信水平上(2-tailed)统计显著。
(二)回归结果和分析
在本项研究中,变量的相关系数都不大于0-5,其他相关系数均未超过0-5,故全部解释变量可纳入模型。对各解释变量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得到的结果如表5所示,各解释变量的Tolerance值均大于0-1,VIF值均小于10,可见,各解释变量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问题。
模型的回归拟合度偏低,调整拟合优度更低,F统计量的p值大于0-05,从表6、表7可以看出,模型从整体来看是不显著的。同时,引入模型的解释变量均未通过t检验。
基于上述结果,本研究又对各变量进行了多重共线性诊断和用向后选择法对变量进行筛选(由于篇幅有限,相关表格略去)。经过变量筛选后,回归模型的调整拟合优度仍然非常低。利用散点图(由于篇幅有限,各散点图略去)对变量进行分析,可看出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均无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其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点:(1)本研究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进行了评分,评分的准确程度还需要进一步确认。(2)本研究所应用的公司规模排名完全是按照wind金融服务终端提供的名次,不排除存在问题的可能性。(3)本研究选择的变量很多为虚拟变量,很难用线性回归分析变量间的关系。(4)本研究选取的解释变量可能还不足。
七、研究结论
对2006年沪市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的线性回归分析未得到较高的调整拟合优度,可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与本研究所选取的因素并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对影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披露因素的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仍可为我们提供一定的启示:
第一,绝大多数沪市上市公司未按照《指引》的要求披露内部控制信息。
第二,监事会报告和重大事项中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样本居多,详细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公司较少。
第三,外部审计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和盈利能力较强的上市公司有较强的动机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在海外上市、总资产规模大、控制人为国有和规模排名靠前的上市公司,也有一定强度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动机。
本文对前人研究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行为影响因素进行了扩充,并研究了2006年《指引》发布实施以后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行为,这是在此研究领域中做出的新的探索。本文对样本的描述分析较为详尽、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也选取了相当多的因素,尤其是将公司治理因素引入模型进行了分析。
本文的局限性在于:本研究所选取的变量尽管涉及到了大多数可能影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行为的因素,但由于数据收集能力有限,研究并不能完全涵盖可能影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的每一个方面;另外,研究中多数变量为虚拟变量,故仅用回归模型不能更好地深入检验各因素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1] Raghunandan, K-, and Rama, D-V-Management Reports After COSO [J]-Internal Auditor, 8: 54-59, 1994.
[2] McMullen, D-A-, Raghunandan, K-and Rama, D-V-Internal Control Reports and Financial Reporting Problems [J]-Accounting Horizons, 14: 67-75, 1996.
[3] 刘秋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问题及改进[J]-证券市场导报,2002,(6):38-43.
[4] 李明辉,何海,马夕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的分析[J]-审计研究,2003,(1):38-43-
[5] 蔡吉甫-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5):85-88.
[6] 杨雄胜,李翔,邱冠华-中国内部控制的社会认同度研究[J]-会计研究,2007,(8):60-67.
[7] Gietzman, Miles B-, and Trombetta, Marco-Disclosure Interactions: Accounting Policy Choice and Voluntary Disclosure Effects on the Cost of Capital [J]-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 33(3): 187-205, 2003.
[8] Lang, Mark H-, and Lundholm, Russell J-Cross-sectional Determinants of Analysts’ Ratings of Corporate Disclosures [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31(2): 246-271, 1993-
[9] 王惠芳-上市公司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信息披露实证研究—来自深沪223家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6,(2):71-75
(责任编辑:韩淑丽)
网络信息披露 篇4
一、《征求意见稿》中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涉及财务报告信息的披露要求
《征求意见稿》的第三十条至第三十二条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信息披露提出了要求。《征求意见稿》要求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在其官方网站上建立业务活动经营管理信息披露专栏,定期以公告形式向公众披露年度报告,而且其财务会计报告应该经过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会计师事务所定期审计的范围包括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出借人与借款人资金存管、信息披露情况、信息科技基础设施安全、经营合规性等重点环节实施审计。
此外,《征求意见稿》要求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实时在其官方网站显著位置披露本机构所撮合借贷项目交易金额、交易笔数、借贷余额、最大单户借款余额占比、最大10 户借款余额占比、借款逾期金额、代偿金额、借贷逾期率、借贷坏账率、出借人数量、借款人数量、客户投诉情况等经营管理信息。
同时,要求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在官方网站上向出借人充分披露以下信息:①借款人基本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年收入、主要财产、主要债务、信用报告;②融资项目基本信息,包括但不限于项目名称、类型、主要内容、地理位置、审批文件、还款来源、借款用途、借款金额、借款期限、还款方式及利率、信用评级或者信用评分、担保情况;③风险评估及可能产生的风险结果;④已撮合未到期融资项目有关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融资资金运用情况、借款人经营状况及财务状况、借款人还款能力变化情况等。
二、《征求意见稿》中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缺陷
(一)割裂了不同主体的信息需求联系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重要利益相关者都是其财务报告信息的需求者。这些利益相关既包括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投资者、债权人、经营管理者,也包括网络借贷业务的借款人、出借人、资金存管机构及增信机构等。由于网络借贷业务涉及的融资者和投资者人员众多,而且大多属于中小微企业和中低收入者,因此重要利益相关者还包括社会公众和监管者。各利益相关者从网络借贷业务的不同环节获利,直接面对的交易对象也有差异,但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相互依存。比如:网络借贷借款人与出借人期望获利的差额是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资金存管机构及增信机构获得手续费等费用的基础,而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手续费又是其投资者、债权人和经营管理者获利的基础;而其中任何一方获利过多,则意味其他各方获利将会减少;监管者是为社会公平与正义来执行监管职责的。因此,可见他们的信息需求存在紧密联系。
《征求意见稿》第三十条针对具体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投融资业务提出了信息披露要求,第三十一条针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提出了具体的信息披露要求,而第三十二条则对其他主体提出了信息披露责任。这些信息规范要求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在其官方网站上不仅公布关于其经营管理机构的信息,而且要发布具体的业务经营管理信息,包括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治理结构、经营管理团队、经营状况及其与资金存管机构及增信机构合作情况等,还包括具体融资业务的借款人信息、融资项目信息、风险评估信息等内容。其中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撮合借贷项目的汇总信息要实时在网站上公布,而定期信息披露公告文稿和相关备查文件不仅要报告给金融监管部门,而且要向社会公众公布。这样很容易被理解为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需要向投资者、债券人等提供一些信息,而向网络借贷客户提供另一些不同的信息。尽管《征求意见稿》要求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除了公布其自身组织结构信息及其相关借贷信息评估、借贷信息撮合业务收益、成本等经营信息之外,必须公布与其借贷撮合经营业务的相关借款、投资业务信息,而且还必须公布与之相关主体如借款人、资金存管机构及增信机构的信息,但向不同利益相关者提供的信息仅仅局限于反应直接相关的经济活动,在实际业务操作很容易割裂不同主体信息需求的联系。
(二)对借贷双方信息隔离的风险不够重视
《征求意见稿》的风险控制措施主要体现对出借人和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禁止行为。在第十七条和第二十六条特别提出了风险控制、风险揭示及评估,要求网络借贷金额应当以小额为主,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根据本机构风险管理能力,控制同一借款人在本机构的单笔借款上限和借款余额上限,防范信贷集中风险。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对出借人的年龄、健康状况、财务状况、投资经验、风险偏好、风险承受能力等进行尽职评估,不得向未进行风险评估的出借人提供交易服务。《征求意见稿》注意到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在业务中强势地位,并赋予其更多责任和义务。但是网络借贷业务的客户分散于社会公众。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需要公布借贷业务信息以吸引客户,同时也需要保护客户隐私以发展客户。公布借贷信息能够促使被撮合的双方更熟知相关信息,尤其是出借人知悉借款人的财务状况。保护客户隐私则需要不公开客户的姓名、住址等隐私信息。因此,网络借贷业务中往往以编号替代借款人的姓名,以区位描述替代借款人的具体详细地址。从网络借贷业务操作程序来看,借贷信息都汇集于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但借贷双方并不知道具体的交易对手。这就相当于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外,其他主体不知道各自交易的对手是谁。这有利于网络借贷撮合业务的发展,但是也带来了借贷双方信息被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隔离的状况,出借人主要依靠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提供信息来完成借贷决策。一旦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没有尽责,甚至舞弊,则不仅给出借人带来损失,也很容易造成社会影响。可见《征求意见稿》对借贷双方信息隔离的风险重视程度不够。
三、对《征求意见稿》中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改进建议
(一)扩大并规范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时间和空间范围
财务信息应该及时反映会计主体面临的风险。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重要利益相关者需要其披露的财务报告能够反映网络借贷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风险。这也是很多利益相关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网络借贷是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业务,以新的技术手段发展了新产品供求。网络借贷业务需要利用互联网实时提供经过评估的、可信的借贷信息,以尽可能多地撮合借贷双方,赚取更多服务佣金。相对于传统的财务报告定期公布高度归纳为会计语言的财务信息披露,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财务信息公布频率是实时,公布的详细程度接近具体业务的财务信息。利用这些详尽的具体业务的财务信息,利益相关者甚至可以推断出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财务报告。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出于自身业务发展需要、并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在较大范围公开的信息比以往其他经济组织的信息都更为迅速而且详尽。可见,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有内在意愿披露更多财务信息,而且借助互联网手段几乎可以向整个社会公布财务信息。因此,《征求意见稿》应该要求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扩大财务信息披露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并规范财务信息披露的内容、形式及程序。
(二)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评估借贷信息的情况应在财务报告信息中专门披露并审计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作为借贷信息的汇集人,承担按法规要求对出借人和借款人信息进行评估的责任。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是否尽到了评估及披露借贷信息,对网络借贷业务健康发展十分重要。因此,《征求意见稿》应该要求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在财务报告信息中专门披露其评估出借人和借款人信息的情况。
从风险控制来看,需要参与交易之外的独立第三方主体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评估出借人和借款人信息的情况进行评价,以取信于借贷双方、监管者及社会公众等其他利益相关者。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独立性最好的社会组织,具有专业胜任能力。会计师事务所专门针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评估出借人和借款人信息的情况进行审计,并给出专门的审计报告或者在定期审计报告中专门注明,从而保证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尽到了借贷信息评估的责任。
摘要:近两年来,网络借贷业务快速发展,但这一新兴行业存在良莠不齐现象,大案频发,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规范网络借贷机构财务报告信息。2015年底,银监会适时出台《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对相关财务报告信息披露提出了规范设想。其中财务报告信息披露要求大体符合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需求,但也存在割裂了不同主体的信息需求联系、对借贷双方信息隔离的风险不够重视等缺陷。建议扩大并规范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时间和空间范围,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评估借贷信息的情况应在财务报告信息中专门披露并审计。
关键词:网络借贷,财务报告,信息披露
参考文献
企业债券信息披露 篇5
信息披露
根据深、沪证券交易所的规定,企业债券上市后应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信息披露内容与上市公司相似。企业债券发行人应该披露的信息包括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定期报告包括年度报告和中期报告,其他报告为临时报告。
(一)定期报告
中期报告:债券上市期间,企业在每个会计年度的上半年结束之日起二个月内,公布中期报告;年度报告:债券上市期间,企业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之日起四个月内,公布年度报告。
(二)临时报告
根据规定,债券上市期间,发生可能对债券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的重大事件时,发行人应当予以公告,包括发行新债券的决定;发生重大债务和未能清偿到期重大债务的违约情况;减资、合并、分立、解散、申请破产及其他涉及债券发行人主体变更的决定;涉及担保人主体发生变更的情况;涉及和可能涉及企业债务的重大诉讼等。
(三)到期兑付公告
环境信息披露实证研究 篇6
关键词:上市公司;环境信息;信息披露
一、环境信息披露的内涵及必要性
(一)环境信息披露的内涵
环境信息披露,简单地说就是企业向社会披露其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及其企业在环保方面的贡献。
(二)环境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大气污染严重,以及各种频繁发生的地质灾害已让我们的美丽家园不堪重负。关注环境问题--如今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环境问题到底该由谁来埋单?企业无疑是最大的"负债者"。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减少企业对环境造成进一步污染呢?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对企业环境信息进行披露便成了其中重要的一环。
二、四川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一)样本的选取
笔者以1995-2006年四川省在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A股市场上市的公司作为样本。为了剔除异常样本,笔者在选取公司时采取了以下原则:(1)剔除了上市所在地与现所在地不一致的上市公司;(2)自上市以来数据齐全,2007-2009年业绩报告完整,剔除数据不全的上市公司;(3)没有招股说明书的上市公司,以上市公告书作为研究对象。经过以上筛选,笔者最终确定了39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友利控股,大通燃气,ST聚友,华神集团, 泸天化,川化股份,国栋建设,旭光股份,四川路桥,海特高新,东方电气,高新发展,天兴仪表,四川湖山,ST双马,天科股份,西昌电力,通威股份,博瑞传播,沱牌曲酒,四川美丰,金宇车城,成发科技,水井坊,ST方向,中汇医药,迪康药业,国兴地产,华润锦华,中铁二局,峨眉山A,五粮液,大西洋,禾嘉股份,ST岷电,明星电力,浪莎股份,ST 宜纸,国金证券。
(二)现状分析
首先,本文所指的环境信息披露是指在招股说明书或年报中针对企业环保、排污所做的一些披露,只要在招股说明书、年报中有对环保信息的描述说明,本文都默认其进行了环境信息披露。
1.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环境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1)环境信息披露的基本情况
39家上市公司上市时公布招股说明书25份,上市公告书14份。从整体上看,39家上市公司中,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共有25家,披露比例达到64.1%。其中,在25份招股说明书中对环境信息进行披露的有19家,披露比例为76%,在14份上市公告书中对其进行披露的有6家,披露比例为42.86%。,从时间上看在1995年,39家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比例还未达到50%,而接下来的十多年时间里,除了2004年出现反常现象外,披露比例几乎都保持在50%及以上,甚至达到100%披露。这说明,伴随着时代的向前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已开始逐步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公司已加入到了环境信息披露的行列。
(2)环境信息披露项目的分析
网络信息披露 篇7
纵观万科财务的发展阶段, 可以看到, 万科的财务信息系统由初始一致的信息系统转化到2002年有网络基础再到现如今标准化协调内外资源管理的专业性信息系统。其对未来万科的工厂化及有效地对顾客提供信息, 管理层作出决策起到了引导作用。
会计信息系统质量会直接影响到企业高管收到信息的准确度。会计信息系统 (AIS) 是EAS最重要的一部分, 企业制造系统 (MES) 能否真正实现成本控制是衡量会计信息系统成熟的重要标志, MES能够通过信息传递, 进行成本控制。
二、文献回顾
与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相比,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可以与EAS系统相结合, 扩展了集团化财务管控, 跨越时间与空间距离, 继而实现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来自于EAS系统下的所有子系统, 也就包括财务会计系统和管理会计系。
企业制造系统 (MSE) 能否真正实现成本控制是衡量会计信息系统成熟的重要标志, 制造执行系统协会 (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 Association, MESA) 对MES所下的定义:“MES能通过信息传递对从订单下达到产品完成的整个生产过程进行优化管理。”
三、研究的背景
2015年3月中旬, 全球领先的专业战略咨询服务公司埃森哲与牛津经济研究院共同测评的《寻找中国经济的数字化红利--数字化密度指数报告》里显示, 在经济各个领域全面应用数字技术将推动中国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促使数字化不仅仅只关注于产品升级和生产率提升, 更应该利用数字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消费者和股东。
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信息技术占据主导地位, 新兴技术也随之一步步推动企业管理技术的比重改变。目前, 在今后几年的技术中, ERP (企业资源计划) 和MES (制造执行系统) 分别占比重29%和31%。
因此, 工业大数据化的趋势促进了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以下引万科网络会计信息系统为例。
1.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
(1) 万科在未对网络会计信息系统进行规划前的状态是分散布局的、非标准的, 为了提高效率, 未来不能再以单一部门的应用来建设系统。
目前网络会计信息系统主要还是EAS包含管理对外报告的财务会计系统和内部成本控制的管理会计系统。
①可通过网络, 建立远程帐套, 设立远程报表等, 进行远程查账, 远程审计等职能。
减少企业内部各部门“信息孤岛”, 可直接通过股东, 供应商等收集信息。
②突破会计信息处理时间的限制, 实时提供内外部信息, 并进行预算与实际经营的对比, 财务信息使用者可以实时监控运行状况, 并可以及时准确地促进资源与运作协调同步, 提高风险可控性。
(2) 财务管理信息化, 电子货币的使用, 加快了资金周转, 降低了企业资金成本。
(3)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下的企业报表为集中报表, 信息来源于所有的财务系统和证券业务系统。此外, 企业还可通过系统集中建账, 进行实时查账。
2.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下的成本控制模式
以EAS统为例, EAS, 和PCS的高度集成, 是实现企业内部成本控制的关键, 是企业信息化和会计信息化能否跃上新台阶的重要标志。
如图所示:
四、研究结果与解释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按职能可以划分为两个组成部分, 即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和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如果财务核算与财务预算一体化程度提高, 会计信息系统的质量也会提高。以下作出阐述:
1. 企业高管对财务预算管理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
(1) 计划与控制。为了确保计划的实现, 在企业实际结果与预算结果出现差异时, 管理层所作出的举措。因此在企业披露成本过高时, 高管会倾向于不披露财务信息。
(2) 可控性。管理层对活动及其相关收入, 成本的影响力为可控性, 成本分为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
2. 会计信息系统下的财务管理主要关注
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包含公司财务报表编制中所用到的各种数据。管理会计信息系统预算与归集来自公司的各项运营数据, 并提供有关作业和职能的报告。
3. 财务核算与财务预算的统一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系统的质量
整个会计信息系统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业务流程。财务预算业务控制整个预算执行过程, 其指标又引导会计核算业务;会计核算业务自动产生数据, 进行报表统计分析, 而最终的报表 (披露信息) 也会作为辅助信息影响预算业务。
4. 总结:
会计信息系统质量会直接影响到企业高管收到信息的准确度, 若信息系统质量的提高, 高管披露信息的准确性越大。
摘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信息技术占据主导地位, 新兴技术也随之一步步推动企业管理技术的比重改变。从理论分析来看, 本文将结合2015年中国企业大数据时代背景与国内外前辈对财务披露问题的研究成果, 辅以数学模型进一步探究会计信息系统质量对财务信息披露的影响;从财务实践而言, 本文也结合万科财务体系对公司治理及财务信息披露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会计信息系统,财务信息披露,MES EAS大数据,万科财务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王妍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 2010:I-II.
[2]洪剑峭, 李志文.会计学理论--信息经济学的革命性突破[M].北京清华大学学研大厦: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056-058.
[3]汪家常.基于MES的实时成本控制模式研究[J].财务与会计, 2006, 01:059-061.
[4]MES百科.MES定义[EB/O L], 2015.6-30.http://www.gallopeng.com/mes.asp.
[5]亚洲制造:未来+时代到了[J].商学院, 2015, (6) 008-009.
[6]张焱.数字化将给中国经济带来4千亿美元红利[J].商学院, 2015, (6) 078-079.
[7]周亚力, 张陶勇.集团企业会计实务[M].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6:348-349.
[8]财务核算[M].中级财务会计,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4:080-100.
[9]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 (IMA.CMA Part 1:Financial Planning, Performance and Control.CMA Learning System, 2012:772-773.
[10]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 (IMA) .CMA Part 1:Financial Planning, Performance and Control.CMA Learning System, 2012:492-495.
网络信息披露 篇8
一、网络财务报告会计信息的基本形式
网络财务报告的兴起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首先, 信息的网络传播比纸质传播便宜, 因此增加了信息发布的价值;其次, 总体企业报告特别是财务信息财务信息具有较高的短期即时价值;再次, 虽然企业报告信息的价值随时间推移的递减, 但在纵向与跨部门的横向分析中仍需要利用相同的信息, 而网络报告较易存档;最后, 网络可以利用在纸质报告中不可能的交互形式传播信息。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和相关网络技术的发展, 各国在互联网上发布公司财务报告的比例迅速增长, 内容丰富多样。目前各国的网上报告主要发布于两类网站, 一是政府指定网站的强制性披露, 二是公司网站的自愿披露。目前我国已有许多上市公司积极地在网上自愿披露财务信息, 在应用互联网进行财务信息披露方面向前迈了一大步。这不仅标志着我国财务报告披露方式的扩展 (从纸制报告到网络报告) , 披露内容的扩大 (从年报摘要到全文及其他相关信息) , 更重要的, 其给证券市场各主体 (上市公司、股东、注册会计师、市场监管) 乃至所有企业 (包括非上市公司) 信息传播的有关各方 (信息供给方、信息需求方、监管方) 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各公司披露财务信息的形式不相同。主要特点:一是采用图表文声像并用的形式提供公司财务信息, 例如在提供文字说明、发布财务报表外, 还大量使用各类会议录音录像实况或录音播放, 允许信息使用者在网上听会议录音或观看会议录像;二是提供可供选择的多语种网上报告,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采用的报告语种主要有中文和英文两种;三是同时采用不同国家会计标准编制财务报告, 报告形式多样化, 有助于帮助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网上信息。
从现有公司网站的披露内容看, 是规范披露和自愿披露的混杂体。主要特点:一是公司对原会计规范要求披露的内容进行了再选择。如公司或按规范要求全文披露财务报告告、或大大删减披露信息的内容、或对披露形式进行重新选择。二是公司网址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自愿披露信息, 公司正通过越来越多的自愿披露使他们显得与从不同, 以增进信息使用者对公司的理解, 同时也增加了公司经营的透明度。自愿披露信息的内容包括:公司背景, 如公司目标及战略、领域及产业结构对公司的影响;产品及服务信息, 新产品的诞生和生产线的扩大, 企业生产能量, 国内外合作者;销售和市场信息, 市场份额及市场开发、海外市场;价格信息;研发信息;人力资源信息, 雇员信息;其他财务业绩, 如收益增大, 投资回报, 投资信息, 财务比率分析;企业文等等。网上披露的大量非财务信息和监管要求之外的财务信息, 在公司看来可能对其成功具有更重要的影响, 因而, 其比重之大, 已呈“超越”传统财务报告之势;三是提供历年财务指标的年限越来越长;四是注重信息的相关性, 如网上报告在及时性方面的优势是传统方式无法相比的, 许多公司在公布财务信息当天就可以各种形式在公司网站发布财务信息。另外公司上还披露部分前瞻性信息。
二、网络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
1. 会计信息真实性问题。
网络信息下, 会计信息在互联风上高效、快速地自由传递, 会计信息真实性会受到一定影响。首先, 原始会计信息的确认, 在网络经济活动中, 由交易业务生成的电子会计信息将直接影响会计信息数据库系统中派生的会计帐籍和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使会计信息受到质疑。其次, 原始会计信息的存储管理和传递。在网络。在网络技术下, 企业商务交易信息一旦被确认就不能随便更改, 它是会计信息系统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信息, 需要通过计算及网络处理形成几分相同的信息备份, 一切原始会计信息生成的真伪是会计信息在网络技术下披露所面临的新问题。
2. 会计信息安全性问题。
会计信息处理越来越依靠计算机自动处理功能, 计算机自身的微小差错也会对会计信息系统的相互链接, 各系统间的信息流动性很强, 会计信息在传输中容易被窃取、改动、删除、电子会计信息的安性性受到威胁, 主要表现为黑客侵入窃地计信息, 造成数年据信息失真、丢失、电脑病毒的破坏。
3. 网络信息披露基础设施问题。主要指两方面:网络基础和信息基础。
网络基础主要表现为: (1) 会计信息披露所必要的宽带网和增值服务功能的传递能力较弱。 (2) 网络的覆盖范围与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不能同步。 (3) 一个网络一种业务的标准, 不同网络及不同应用之间不能协调实现互连互通。
会计信息基础主要表现为: (1) 企业和客户信息的数据及其服务系统, 缺乏买卖双方从第三者得到公正的信用信息。 (2) 商品的电子价格和信息。 (3) 商品的服务代码和国际标准。
4. 网络信息披露法律规范问题。
对新技术的运用一定要有法律规范的约束, 引导其健康发展, 有了法律依据也好处理发现的问题。
5. 网络信息披露内部控制风险问题。
在实行网络技术信息披露过程中, 由于会计信息的开发性和保密性, 系统程序员、系统操作员、系统分析员、系统维护员等各类人员对其权限内的工作设置一定的口令或密码, 但是他们的工作态度、责任心、业务水平参差不齐, 一旦系统操作员违背职业道德, 擅自更改他人的口令密码, 改变他人的权限, 势必造成整个信息系统管理的混乱, 从而给网络会计信息带来很大的控制风险。
三、网上会计信息披露的保证措施
为了使网络技术下会计信息披露得以更好地推行与发展, 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
1. 加强会计信息数据录入管理。
在网络环境下, 从不同的计算机上输入不同会计信息集资叉在一起, 形成了一个庞大、复杂的会计信息数据库, 再加上信息共享, 如果控制制度不严密健全, 把没有严格检验的会计信息录入到整个网络中, 就很难查明原因, 这样直接影响到网络技术下会计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所以必须加强会计信息管理, 严格控制和检验会计信息的录入过程。在会计信息输入系统前要经过检验, 并且分工录入, 各负其责, 明确责任。根据会计核算和网络技术系统的特点, 可以把同类型的会计信息分组录入。
2. 加强对网络会计信息披露软件的维护和管理。
首先, 在采用网络会计信息披露软件时, 必须先进行严格的检查与测试, 查看该软件是否与有容错和纠错的能力, 确定该软件的合格性和合规性。其次, 电子会计制度、政策和核算方法不断的变化和更新, 必须对网络会计信息披露软件不断升级, 以更大限度地适应企业、用户等方面的要求。再次, 鼓励和扶持网络会计信息披露软件的研发和开发。
3. 加强网络技术下会计信息数据的控制。
在网络技术下, 会计信息数据是会计信息的核心, 为了保证网络技术下会计信息数据的安全, 可以采用分散式和授权式两种控制方法。分散式指由网络服务器统一对各种会计信息进行管理, 服务器将这些会计信息传送到各个工作站, 再由各个工作站分别在本站处理各自的业务, 每天结束后, 各个工作站都将当天新处理的会计信息传送到服务器, 有服务器集中进行序时处理, 并加入到相应的会计信息库中。控制方法的授权是指当工作站有业务需要访问网络服务器中的会计信息时, 服务器可以根据当时的忙闲决定是否允许访问。
4. 加强内部人员的管理和监督。
制订企业内部会计信息管理制度, 加强内部人员道德素质培养, 不断完善管理体制, 严格把守会计信息储关,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设定各会计人员上机操作岗位, 明确岗位职责和权限, 通过对每个用户进行系统功能的授权来落实其责任和权限, 做到不相容职务的分离, 各岗位之间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5. 不断完善网络技术下信息的网络法律和制度。
目前, 我国还没颁布专门的网络技术下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法律和法规, 保护计算机信息安全, 打击计算机犯罪。
6. 对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督。
网络信息披露 篇9
一、会计信息披露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 网络信息披露基础设施有待增强
在网络信息披露发展的过程中, 基础设施对其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可以把基础设施分为网络基础问题和信息基础问题。网络基础问题主要表现在宽带网速偏低, 网络的覆盖范围小, 并且会计信息披露资源缺乏, 网络信息披露的发展和网络环境发展不同步, 两者之间缺乏互动性和联系性等因素上。信息基础问题主要表现在买卖双方在商品交易时缺乏第三方的介入, 缺乏必要的诚信, 造成双方交易失败。网络信息披露在国际交易中没有标准的服务代码和国际标准, 这阻碍了网络信息披露的发展。
( 二) 会计信息披露存在安全性忧患
会计信息披露主要是依赖电子计算机的完成, 现在网络环境非常的复杂, 会计信息披露很容易受到来自网络上的攻击, 这就大大的增加了其危险性, 比如说会计信息的内容会很容易遭到黑客的攻击, 会导致一些含金量高的信息泄露, 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 三) 网络信息披露内部存在风险
网络信息需要很强的保密性和开发性, 所以, 网络信息披露需要高素质的工作人员, 为了能高效的工作, 会设置统一的密码和工作口令。由于这些工作人员掌握着很多有价值的重要信息, 这就要求工作人员不仅要技术水平过硬, 还要具有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 其实这也是网络信息安全所存在的忧患。
( 四) 网络信息披露有关的法律规范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对网络信息披露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的保护, 一些法律的调整不能符合网络信息披露的需要, 网络信息披露的信息数据得不到法律的保护, 在信息交易的过程中有时存在违法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大大阻碍了网络信息的发展。
二、在网络环境下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系统的提升
( 一) 加强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数据的控制
在网络环境迅速发展的今天, 信息数据的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确保信息数据的安全, 我们可以运用分散式和授权式这两种方法。所谓分散式和授权式就是运用现在计算机科学技术手段, 对信息数据运用网络服务器统一管理, 并且把每天处理完成的数据信息自动存储到相应的信息库, 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信息数据的安全性。授权式就是在我们需要使用数据库中的信息的时候, 服务器会根据当时的情况进行正确的分析, 决定你是否允许访问数据库, 这样能大大提高信息数据的安全。
( 二) 加强技术的安全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人们加强了会计信息数据的保护工作, 其中应用了静态数据安全处理和动态数据安全处理两种。静态数据安全指的就是把会计信息披露的数据信息保存在中央数据库和各个数据库之中。动态数据安全指的是在信息数据的传输过程中, 对数据信息进行安全完整的保存。在我们运用会计信息披露安全软件的同时, 必须对生产安全软件的厂商和软件的安全性能进行严格检测, 查看这类安全软件是否具备会计信息披露所需要的必备功能, 查找出其中的安全漏洞, 并不断的进行完善和升级, 最大限度的满足会计信息披露公司工作需求。为了信息数据的安全, 我们还要不断的加强对国产安全软件的开发。
( 三)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在不断提高防护科技确保信息数据安全的同时, 公司还要加强内部的思想文化素质的教育工作, 增强公司对电脑病毒的风险安全意识, 还要加强对公司员工技术培训和计算机等设备养护工作的培训, 确保公司软件和硬件设备能够正常的运行,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信息数据安全。公司还要制定相应的管理体制, 做好信息数据的安全存储工作。
( 四) 网络会计信息披露展望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们对会计信息披露的需求也不断地增加, 这使得公司对信息披露的关注度提升, 公司对信息披露需求的增加, 必定会增加各类资源的消耗, 增加公司的生产成本。为了减少公司的成本, 我们可以把公司需要数据交给会计信息服务公司来负责, 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公司的生产成本, 在市场需求的催动下, 与会计信息披露工作相关的公司如雨后春笋般速度成长成来。
三、结语
伴随着我国科学经济水平的不断地发展, 人们对会计信息披露的需求得到很大幅度的增加, 为了确保信息数据的安全可靠, 我们还要不断提升网络技术来确保信息数据的安全, 国家也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护会计信息披露业在合法的范围内发展。公司也要不断加强内部防范意识, 在选人用人上要严格把关, 不定期的对公司内部员工进行思想素质和技术的培训, 由此才能更好地完成会计信息披露工作。
摘要:近几年来, 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 网络会计信息披露这个名词也进入了人们的眼帘,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网络会计信息披露快速发展的道路上也存在着很多的障碍, 为了更好地促进网络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 我们应该制定正确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网络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及策略
参考文献
[1]胡雄姿.改进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披露[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03) .
网络信息披露 篇10
一、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本文所指网络环境包括两部分, 一是企业的外部网络环境, 即通过互联网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和共享;另一个是企业内部网络环境, 这其中包括财务部门财务运行局域网环境。由于任何科学技术都具有两面性, 网络的开放性, 在给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质的飞跃的同时, 也使得企业会计信息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 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网络环境下, 会计信息在互联网上高效、快速地传递, 会计信息真实性会受到一定影响, 主要表现在:
1、原始会计信息的确认
在经济活动中, 由交易业务生成的电子会计信息将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系统中派生的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从而使会计信息质量受到很大影响。
2、经济业务原始信息的存储和传递
在网络环境下, 企业商业活动交易信息一旦被确认就不能随便更改, 它是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信息, 需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处理形成几份相同的信息备份, 会计人员要确认和审核一份企业商务交易的电子原始信息, 要关注电子原始信息生成的确认、会计信息存储的管理和传递过程的可靠性。因而, 如何确保电子原始信息生成的真伪是网络技术下会计信息披露面临的难题。
(二) 会计信息披露安全性问题
在网络环境下, 会计信息的处理越来越依靠计算机自动处理功能, 随着电子计算机构造的日趋复杂化, 这种功能既很集中又很脆弱, 一旦发生微小的干扰和差错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而且由于计算机系统的互相联结, 各个系统间的信息流动性很强, 通过这种流动性, 会计信息在传输网络中容易被窃取、改动、增加或者删除, 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受到威胁。主要表现为黑客侵入窃取会计信息、会计数据信息丢失、磁介质型载体档案缺乏有效的保密措施、病毒的危害等。
(三) 网络信息披露基础设施问题
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披露的基础设施包括两个方面:网络基础和信息基础。网络基础主要表现为:一是会计信息披露所必要的宽带网和增值服务功能的传递能力较弱;二是网络的覆盖范围与会计信息披露范围和接入能力不足;三是网络的扩展与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不能同步;四是一个网络一种业务的标准, 不同网络及不同应用之间不能协调实现互连互通。会计数据信息基础方面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和客户信用信息的数据库及其服务系统, 缺乏买卖双方从第三者得到公正的信用信息;二是商品的电子价格和信息;三是商品的服务代码和国际标准。因为会计信息披露将跨越国界, 没有统一的商品和服务国际分类编码体系, 是不能顺利进行的。
(四) 网络信息披露法律规范问题
由于网络环境下信息披露的内在特点, 如果没有必要的法律法规, 就不可能健康地发展。目前在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对提供的会计数据信息不能依法得到保护;税法的调整对税率和纳税方法在执行和被执行中常常发生冲突;电子货币结算时, 在授权和电子签名确认的过程中不合法事件时有发生;不良信息常常进入会计信息披露范畴的控制区, 干扰了正常的信息披露活动。
(五) 网络信息披露内部控制风险问题
在网络环境下, 进行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 由于会计信息的开发性和保密性, 系统程序员、系统操作员、系统分析员、系统维护员等各类人员对其权限内的工作设置一定的口令或密码, 但是他们的工作态度、责任心、业务水平参差不齐, 一旦系统操作员违背职业道德, 擅自更改他人的口令或密码, 改变他人的权限, 势必造成整个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的混乱, 从而给会计信息披露带来很大的控制风险。
二、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披露系统的改进
为了使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披露得以更好的推行与发展, 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针对以上的安全风险应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一) 加强会计信息数据录入管理
在网络环境下, 从不同计算机上输入的不同会计信息交叉在一起, 形成了一个庞大、复杂的会计信息数据库, 再加上信息共享, 如果内部控制制度不严密健全, 把没有严格检验的会计信息录入到整个网络中, 就很难查明原因, 这样直接影响到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披露的准确信和可靠性。所以, 必须加强会计信息管理, 严格控制和检验会计信息的录入过程。在会计信息输入系统前要经过检验, 并且分工录入, 各负其责, 明确责任。根据会计核算和网络环境的特点, 可以把同类型的会计信息分组录入。
(二) 强化技术安全
网络会计信息在网上的防护, 包括两个内容:静态数据安全和动态安全。前者指网络中存储在中央数据库和各分布式数据库中数据的安全, 后者指数据在通信过程中对完整性、保密性、有效性和真实性的保证。就会计信息披露软件而言。首先, 必须先进行严格的测试, 查看该软件是否具有容错和纠错的能力, 确定该软件的是否符合规定。其次, 必须对网络财会计信息披露软件不断升级, 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用户等方面的要求。再次, 就我国现有的网络会计信息披露软件而言, 由于我国一些人为和技术等因素的影响, 本身隐藏着不安全因素, 安全隐患更加突出, 所以在研究上应当把重点放在国产化软件的研发上。
(三) 加强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数据的控制
在网络环境下, 会计信息数据是会计信息的核心, 为了保证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数据的安全, 可以采用分散式和授权式两种控制方法。所谓分散式是由网络服务器统一对各种会计信息进行管理, 服务器将这些会计信息传送到各个工作站, 再由各个工作站分别在本站处理各自的业务, 并在每天结束后, 各个工作站都将当天新处理的会计信息传送到服务器, 由服务器集中进行序时处理, 并加入到相应的会计信息库中。控制方法的授权式是当工作站有业务需要访问网络服务器中的会计信息时, 服务器可以根据当时的忙闲决定是否允许访问。
(四) 强化内部人员的管理和监督
制定企业内部会计信息管理制度, 加强内部人员道德素质培养, 不断完善管理体制, 严格把守会计信息存取关,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按照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披露业务的需求, 设定各个会计人员上机操作岗位, 明确岗位职责和权限, 并通过对每个用户进行系统功能的授权来落实其责任和权限, 做到不相容职务的分离, 各岗位之间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把计算机用户对信息的读入或修改控制在一定的级别范围之内, 进行身份认证, 设置系统管理员和其他用户的权限, 禁止非法操作人员或其他人员在网络上玩游戏、炒股票等操作。
(五) 完善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律制度
从1986年以来, 我国相继指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病毒控制条例》等一系列有关信息安全方面的条例, 有力地打击了计算机犯罪和电脑病毒的猖狂传播, 保护了计算机信息的安全完整。但是, 在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法律相对较少, 并且很不规范。因此, 我国会计信息网络披露法律层面的建设主要应有三个方面:一是修订《公司法》、《证券法》和《会计法》;二是制定《电子商务法》;三是由证监会适时发布通知和公告作为必要的补充。
(六) 对会计信息披露进行规范
1、规范披露的内容。笔者认为至少应包括如下内容, 但又不局限于这几方面
(1) 定期的会计信息。在网络经济环境下, 可考虑增加月报、周报、甚至更短周期的报告;定期披露的信息除传统的反映财务状况的信息外, 还可及时披露风险状况和风险管理方面的定量与定性及附注信息。
(2) 临时的会计信息。一般应包含以下内容:a:即时发生的原始信息和由财务系统处理生成的即时会计信息;b:重要事项、重要交易或事项成立或发生的会计信息;c:对基础会计数据及交易和事项进行说明的信息;d:适时预测和分析信息;e:其他信息, 如重要事项公告等。
(3) 特殊目的的会计信息披露。按照不同信息需求者的特殊使用目的, 网络环境下可以对信息进行低成本重组, 形成不同的新报表。如对于债权人, 可以生成突出其偿债能力和偿还期内现金流量情况的报表;对于投资者, 可以提供企业产品未来盈利预测报表、反映生产力资源状况及生产潜力企业生产资源报表等。
(4) 非会计信息的披露。非会计信息主要是指员工的素质构成、员工培训计划、企业文化、员工福利等信息, 引外可提供整个供应链的信息, 还有企业与中介机构、监管部门、税务部门、工商管理部门及其他职能部门互动的信息;也有某一特殊项目的历史信息、现在信息和未来信息的提供;既有绝对指标信息, 也有相对指标或其他分析性信息。
2、对会计信息披露监督的规范。
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监督可以采用网上监督、网上和实地共同监督、实地监督三种方式来进行
监督主体有三个层次:一是会计信息使用者自行监督。信息使用者能够获得实时会计信息和其他日常信息, 可以掌握其变化的轨迹和发现不正常情况, 并能自行纠正。二是会计师事务所的远程审计。鉴于日常会计信息的审计特点应以远程审计为主, 被审计单位应向审计人员开放网络财务账目, 提供有关证据, 作出有关解答, 企业使用的网络财务软件应增设便于独立审计人员审计的相关功能, 而对于网上无法取证的交易应进行实地审计。独立审计人员要就每次的日常审计情况发布审计报告。三是证券监管机构的监督。证券监管机构的监督主要有接受信息使用者及其他有关方面的投诉;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监督的再监督;处理上市公司违规披露会计信息的事件。
摘要:网络会计是建立在网络环境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 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基于会计电算化和网络技术的又一发展。但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披露存在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披露安全性、网络信息披露基础设施、网络信息披露内部控制风险等问题。为此, 必须从加强会计信息数据录入管理、强化技术安全加强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数据的控制、强化内部人员的管理和监督、完善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律制度、对会计信息披露进行规范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网络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崔也光。网络时代, 会计的时空观[J].会计研究, 2000, (3) 。
[2]、刘中华。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若干问题探讨[J].财会研究, 2001, (1) 。
[3]、张前。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特征, 广西会计[Z].2002 (4) :30~31
[4]、阎达伍, 张瑞君。信息技术对会计的革命[D].中国财经报《财会世界》, 1992-2-11。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试论 篇11
关键词 会计信息 披露制度
一、引言
对一个企业或者公司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反映的那些重要信息就是会计信息,同时有关企业或者公司管理层要对企业或者公司的发展进行分析或者进行决策,其中的一个重要依据也就是这个有关企业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重要信息——会计信息;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不管是投资者、还是债权人、不管是企业经营管理者,还是企业的普通员工;不管是有关企业的销售商、还是有关企业的供应商,这个有关会计信息对他们来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企业有关的财会报告来实现有关会计信息披露,这是企业披露会计信息的一个途径,但往往由于不对称信息这个不为多数人所了解的原因,有关企业所披露的会计信息还是很有必要进一步进行相关的分析,才能确保其真实可靠程度.因此,对我国企业有关财务方面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进行改革,这是非常有必要也是势在必行的,作为企业管理层和决策者,就有关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要求和意义,必须要明确和有足够的了解。
二、有关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探讨
1.当前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所存在的问题
(1)严重失真的会计信息。众所周知,对于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来讲,真实可靠地披露会计信息,这是企业求生存谋发展的一个最基本要求。但是,有些企业,基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在进行会计信息披露时,往往会不顾企业真实情况,而是弄虚作假、浮夸利润等方式来披露会计信息,不管是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来看,这些会计信息都含有很多水分,例如,在巨大利益驱使下,很多企业进行操作相当违规,有关经济业务数量不是故意扩大就是故意缩小,有关销售收入不是无限增大就是无限减小……,这样就出现了严重失真的会计信息,从而加剧了会计信息的不对称,也误导了投资者,最终给企业的长远长久发展人为地设置了障碍。
(2)不能完全披露知识资本信息。有关存贷、机器设备等这些以实物形式存在的资产信息披露,是当前我国很多企业、上市公司进行有关会计信息披露的一个重点内容;而对于诸如人力资源信息、无形资产信息等这些知识资本信息的披露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往往被当作空气看待,熟视无睹,这不仅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与当前这种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需求也格格不入。越来越凸显出知识经济时代特征,这是二十一世纪与以前任何一个世纪最大的一个不同之处,所以这个世纪有关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表现为人才方面的竞争、知识资产方面的竞争,因此企业在披露会计信息时,不仅要披露有形资产信息,更要完全披露无形资产等这些知识资本信息,这对于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都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3)所披露信息存在着不足的时效性。当前我国很多企业所披露的有关会计信息,都是一些已经发生的、与信息使用者没有多大关系历史信息;由于这些会计信息没有及时披露,存在着不强的时效性,因而对那些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带来了严重的损害,影响了他们今后进一步投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披露会计信息时往往缺失社会责任信息。有关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经营成果,这是当前我国很多企业进行会计信息披露的一个重点内容,而有关企业的社会责任却受到了严重的忽视,这显然是很不合理的一种现象。因为随着社会的前进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一个企业的评价和认可,人们也不再仅仅关注它的经济效益,人们更多的是从诸如企业对社会责任履行状况等多方面来看待和进行评价;因此企业在进行会计信息披露时,必须包括社会责任这一块内容,这样才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2.有关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治理对策
(1)有关会计法制要加强建设。有关会计信息失去真实,针对这种现象进行治理,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会计法制建设。具体在进行制定会计有关法规时,必须相应地对这一部分人员及其行为做出约束,也就是那部分跟会计信息具有利益关系而且自身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人员,例如当前我国已经开始实行的有关会计人员委派制,就是朝着这个方向所做的一大努力;这样有关人员欲从弄虚作假有关会计信息方式来谋取自身利益就有可能从根源上得到比较彻底的杜绝,从而有效保障了有关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会计人员要加强相关职业道德教育。对有关会计信息最直接的制作者就是那些会计人员,有关不真实不规则的会计信息的出现,跟他们都有着一定的关系。因此为提高会计信息真实性,改变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性,作为这部分人员的管理部门,在有关思想和业务方面,一定要加强对他们进行相关的教育和必要的检查,以培养出一支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的会计人员队伍,来抑制出现不规则的会计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的可信度。
(3)促使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各生产活动之中普遍存在着。建立起健全和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仅可以使企业的高效运行得到有力保障,还可以让企业通过各阶段和各环节的相互督促和相互检查来保证有关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4)有关会计工作要进行加强管理。在利益关系上,由于会计信息与其生产者有着直接的、密切的关系,因此要想从源头抑制不规范、严重失真的会计信息的产生,作为会计工作的管理部门,就要把他们的管理工作真正落实到整个会计信息的生产过程,以此来加强和管理会计工作,并对整个会计工作起到有效的监督和指导作用,促进会计信息在其生产过程中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结束语
总之,针对我国当前会计信息所存在的问题,采取一系列相应的对策来进行管理,这是势在必行的,也是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会计信息的引导作用才能给保证相关企业所披露的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使之能得到社会最大公众的认可和信任,这对于保护投资者的切身利益以及促使证劵市场朝着正确的、健康飞方向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窦予华.试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财会研究.2005.7.
[2]陈玉荣.会计诚信缺失原因及其对策研究.财务与会计导刊.2005.5.
网络信息披露 篇12
一、长尾理论的含义及应用
1、“长尾”理论的提出
长尾最早是统计学中幂律(Power Laws)和帕累托分布(Pareto)特征的一个口语化表达,指常态分布两端那些数值小而又绵延的部分。网络时代兴起后,“长尾”理论(The Long Tail)由美国《连线》杂志主编Chris Anderson(2004)首次提出。存储和流通渠道足够大时,需求不旺或销售不佳的产品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与少数热销产品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即众多小市场汇聚后可与主流大市场的市场能量相匹敌(韩函、李莜,2007)。长尾效应撼动了“二八定律”的权威地位,逐渐引导人们立足于网络时代,重视非主流、需求量小的“尾部”。
2、“长尾”理论对相关行业的影响
“长尾”理论最早成功地应用于Google、亚马逊、Netlix等互联网公司,对传统商业模式产生了颠覆性改变。以亚马逊书店为例,它通过为个人提供个性化冷门书籍销售,基于汇聚形成的庞大尾部,获取非常可观的经济利润。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长尾”商业化的威力得以充分体现,巨量的小数快速而稳健地积累成为不可估量的大数。
2008 年美国总统竞选中,奥巴马首次以新的筹款机制吸引大量“散户”,这是互联网兴起的“长尾效应”在政治竞争中的一种延伸(欧阳进良,2009)。此外,颜世伟(2007)分析了数字图书馆联盟的长尾效应,而后栾芳芳(2008)介绍了网络环境下数字图书馆中的长尾驱动力,孙红卫(2008)详细阐述了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应如何应用长尾理论来指导实践。这是在网络所带来的新形式领域,对“长尾效应”迁移应用的探究。
长尾理论对电子商务、数字图书馆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成功经验也验证了网络时代长尾的力量。因此,应用长尾理论指导环境信息的网络披露,有助于推动环境信息披露的发展。
二、长尾效应难以应用于环境信息平面媒体披露
1、环境信息平面媒体披露的特征
企业环境信息传统披露方式的传播渠道决定了披露速度的迟延。企业通过年报、社会责任报告、10K报告等平面媒体的方式披露环境信息,需要通过定期的印刷发行渠道进行传播,从而使利益相关者获取企业的环境信息(Roberts,1992;Liu&Anbumozhi,2009;Roberts,2010;Joseph,2011;Iatridis,2013;朱金凤,2008;舒岳,2012)。
首先,在披露内容的表现形式上,传统平面媒体以文字表述为主,辅以少量图片表述,形式单一。此外,在信息的存储容量上,传统平面媒体受限于纸质媒介的阅读方式,多采用规范性的方式,信息的存储容量非常有限。最重要的是,在披露成本上,平面媒体的披露方式印刷的经济成本较高,且披露信息不完备,会增加企业的政治成本和代理成本。最后,在信息的使用者上,企业所披露的环境信息主要为企业大股东所服务。
2、长尾效应在平面披露中应用的困难
20 世纪90 年代以前环境信息披露基本以环境报告为主。随着公众对于企业环境问题的敏感度和关注度不断上升,公众对于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加,企业逐渐形成了环境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和可持续发展报告并存的局面。
受限于平面媒体具有的速度迟延、形式单一、信息不足、成本较高等特征,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数量非常有限。长尾曲线中那条近乎无穷长的尾巴是长尾效应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而纸媒披露的特征决定了它难以为其提供大量尾部。直至互联网2.0 时代海量信息通过互联网喷涌式披露,为长尾效应在企业环境信息披露领域的应用创造了可能。
三、环境信息网络披露的出现,为长尾效应的应用创造可能
1、环境信息网络披露的特征
网络的及时性为长尾效应在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传统的环境信息披露方式往往滞后,而网络披露方式主要通过光纤进行传播,环境信息得以及时披露(Lodhia,2002;Carol,2004 等)。相较于纸媒印刷,网络披露方式可大幅降低经济成本(Carol,2004),得益于环境信息及时而全面地被披露,信息不对称的减少降低了政治成本(Charl,2011)和代理成本(Dutta,2008;Abdul,2010)。
网络披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环境信息的表达形式和储存量。网络披露可以是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三维动画等多种形式的组合,提高了信息披露质量(Lodhia,2005)。此外,互联网平台可存储海量信息,数据库的推广更是将这一优势推到极致,突破了保存空间和供应瓶颈的限制。数据库将会是环境信息披露具有竞争性的未来,也是长尾在环境信息网络披露中的意义所在。
通过网络披露的环境信息,其使用者主要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随着员工持股计划在我国国有企业大规模并购重组中盛行,中小股东在企业结构中所占比重将进一步增加,中小股东权益因其潜力可观,也将日益受到重视。企业如果把握环境信息披露方式转变的这一契机,结合网络披露的各大优势,重视长尾理论对于环境信息网络披露的指导性作用,可以使得长尾效应在企业环境信息网络披露中更好发挥,从而真正地推动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发展。
环境信息网络披露突破性的特征在于打破了时间的局限,可动态更新和后续修改(Dutta,2008),利益相关者可随时访问相关数据(Lodhia,2002),还可与用户进行双向互动、自由导出各种信息(Azzone,1998;Lymer,1997)。Web2.0的互动性,通过动态的方式将信息组织起来,使信息有序化,进而使得企业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大幅提高。
基于环境信息网络披露的诸多特征,长尾理论开始显现其独特而巨大的价值。长尾效应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大规模地满足用户的差异化需求,而网络披露的多元化表现形式恰好为更好地满足用户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而创造了条件。网络时代中,人们获取信息的成本颠覆性地降低,关注企业信息的“尾部”成为可能,且其边际效益非常可观。因而,长尾效应在环境信息网络披露中的应用有足够的理由引起人们的重视。
2、环境信息网络披露中长尾理论的驱动力
安德森在《长尾理论》中提出:驱动长尾出现的三种力量是生产工具的普及、传播工具的普及、供给与需求的连接。
连接环境信息的供给和需求,是长尾效应在环境信息网络披露中的关键所在。聚合供应为“每个用户有其信息”、“每条信息有其用户”和“节省用户时间”奠定了基础。
3、长尾效应在环境信息网络披露中发挥具体作用
首先,长尾效应使环境信息网络披露的披露对象“每个用户有其信息”。网络披露凭借低成本、高速度、大容量等优势,可以满足大股东以及广大中小股东的信息需求,甚至可以细化用户群体,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对于企业环境信息的网络披露来说,长尾本质上就是用户需求的最大化满足。
其次,网络披露可摆脱字数的限制,但可能造成信息冗余、超载以及失真,从而增加了公众获取目标信息的难度(刘竟,2007)。在环境信息的使用者上,网络披露使“每条信息有其用户”,显著提高信息使用效度。网络时代中,新一代用户的阅读习惯和信息获取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企业顺应网络阅读的发展趋势,通过网络及时更新所披露的环境信息、与用户友好互动,将大量用户引导到企业网络平台中,并形成一定的社会辐射力,可以挖掘潜在资源,服务潜在用户,使信息都能找到自己的用户。
在此基础上,环境信息的网络披露还可借助于网络共享和搜索引擎得到用户的行为数据,利用关键词提高信息转化率。为了获取更为准确的检索结果,从而了解到目标环境信息,用户往往采用多个词汇组合搜索,这些词汇的组合就是关键词“长尾”的主要组成部分。
最后,长尾效应在环境信息网络披露的披露效果的应用体现在“节省用户时间”上。在环境信息网络披露的过程中,有效进行环境信息的供需连接和动态更新,序化网络资源、提高用户体验,从为用户节省时间出发,通过为用户提供丰富的导航结构,引导用户快速简便地找到原本可能被忽视的、感兴趣的尾部资源,才能够吸引大量用户、保证长尾的生命力,否则长尾必然将逐渐枯萎。
四、以长尾理论指导环境信息网络披露的建议
结合Chris提出的长尾三项法则(让所有的东西都可得到、让价格更低、帮我找到它)作为完善企业环境信息网络披露的方向,可以从信息资源、网络技术、披露指标体系等方面对长尾理论在环境信息网络披露中的应用提出相关建议。
1、建立企业和政府的环境信息数据库
在长尾理论中,大规模是保证效益的重要手段及基础。首先,企业建立环境信息数据库对企业提供的信息资源和参考咨询信息进行有效整合,有利于企业向利益相关者提供可纵向比较的环境信息。此外,政府建立一个全而广的环境信息数据库,提供可横向比较的环境信息,有利于对各个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情况有效整合,借助市场的力量推动环境信息披露的建设。每个企业环境信息的数据库是政府环境信息数据库的基础,同时,政府的环境信息数据库又是企业数据库有效性的保证。
2、建立互动平台,增加用户参与度
新一代用户的阅读习惯和信息获取方式改变之快,令人难以想象。相对于平面媒体披露,基于文本下载的环境信息网络披露无疑带来了更好的用户体验。但是,随着对个性化和差异化有更高要求的新一代用户成长为社会主要力量,单纯的文本下载远远无法满足用户的个性化互动需求。传统的环境信息披露是单项的、不可逆的传播方式,而建立企业环境信息的互动平台,是由用户提供信息内容,决定披露信息,挖掘环境信息的“长尾”部分,可最大限度地提高用户参与度和满足感。
3、建立EDI指标体系,规范披露指标
自Wisman(1982)的环境信息披露指标构建以来,国内外学者一直在对EDI指标不断完善。Staden(2007)在UNEP(1997)指标的基础上细化对指标内容的设立与描述后构建的指标,是目前较为通行的指标。国内王建明(2008)所界定的环境披露指标内容项目表在国内的借鉴率也很高(舒岳,2010;黄珺,2012;罗欢焕,2013)。Clarkson(2008)基于《可持续性发展报告指南(第三版)》(GRI),参考环保专家的建议改进后形成的指标内容相对更为全面合理,为众多后续研究所借鉴。2014 年《中国上市公司环境责任信息披露评价报告2013》出版,编委会结合可持续发展报告等国际标准和国内实践,建立的环境责任信息披露三级指标体系较好地克服了环境财务披露指标和一般环境信息披露指标割裂、评价方法单一、指标覆盖性不足、全产业适用性不足等问题。
构建EDI指标的理论研究已较为成熟,通过建立EDI指标体系来规范信息披露,可以帮助企业披露统一、友好、便捷、可比较的环境信息,简化用户的检索成本和理解成本,使原本分散、杂乱、甚至是闲置的环境信息被激活并找到用武之地,从而拉长“尾巴”,发挥环境信息网络披露的长尾威力。
4、提高检索效率,聚合用户需求
随着网页与文本挖掘技术的出现,环境信息披露的相关研究较以往有了很大的突破(Charles,2010;Cho C H,2010),数据挖掘同样也可用于环境信息网络披露的建设中。仅通过数据库将信息资源进行简单聚合,使很多有用的资源难以实现价值,因而便捷有效的检索机制很有必要。企业在其环境信息数据库中,可以通过有效的排序、推荐和关联,实现信息供应和需求的有效匹配。另一方面,通过对用户行为数据的跟踪和分析,可以建立“关键词”标签,提高检索效率,聚合用户需求。无论是环境信息供需有效匹配,还是以“关键词”精准推送环境信息,都体现了长尾理论对挖掘潜在资源的重视。
五、结语
自长尾理论提出以来,借助于互联网的优势“,长尾”的威力已在多个行业中得到充分体现。通过分析环境信息纸媒披露方式和网络披露方式的特征,发现长尾效应难以应用于环境信息的平面披露及相关研究中,但网络披露的优势恰可作为披露环境信息的长尾驱动力。为了使“长尾效应”在环境信息的网络披露中更好地发挥效力,对环境信息网络披露的长尾驱动力进行分析,并分析长尾效应在这一领域可以发挥的作用,讨论“长尾效应”给环境信息网络披露带来的良好机遇以及存在的意义。最后探究在环境信息网络披露的建设中,应该如何结合网络披露的各大优势,重视长尾理论对于环境信息网络披露的指导性作用,从而使得长尾效应在企业环境信息网络披露中得以更好的发挥,真正地推动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函、李莜:长尾理论经典案例分析[J].时代经贸,2007(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