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组织

2024-07-12

网络信息组织(共11篇)

网络信息组织 篇1

由于信息的分布和流通都是不均衡的, 信息价值的实现也是有条件的;信息不会必然地、自动地、无条件地变成“资源”和“财富”。只有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积极有效的组织和管理, 才能带来真正有序的信息空间, 实现信息资源效用的最大化。有效地控制这种杂乱无章的信息环境, 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 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的方式

网络信息资源的广泛应用, 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口, 它超越了时空的限制, 使人类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根据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 有必要采用一定的方式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科学的组织管理, 将庞大、混乱、分散的信息资源经过重组、整序与优化, 成为符合用户需求、方便用户查询的信息, 使网络信息资源得到更好的开发利用。目前, 使用较为普遍的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方式主要有文件组织方式、数据库组织方式、主题树组织方式、超媒体组织方式。

1.1 文件组织方式

一个文件可以包括数据、程序或字符, 是计算机保存处理结果的基本单位。以文件方式组织网络信息资源具有简单方便, 能存储非结构化信息等优点。但也存在文件大小和数量的冲突, 增加了网络的负载, 对结构化信息组织与管理软弱无力, 从而降低了信息组织的效率。

1.2 数据库组织方式

数据库是在计算机存贮设备上合理存放的相互关联的数据集合。数据库组织方式就是将所获的信息资源按照固定的记录格式存储组织, 用户通过关键词及其组配查询就可以找到所需要的信息线索, 再通过信息线索联接到相应的网络信息资源。它能高速处理大量结构化数据。数据库技术既可以存取数据库中某一个或某一组数据字段, 也可以存取一个或一组记录, 还可以根据用户需求灵活地改变查询结果集的大小, 从而降低网络数据传输的负载。但是, 这种方式对非结构信息的处理难度大, 不能提供数据信息之间的知识关联, 无法处理日益复杂的信息单元, 缺乏直观性和人机交互性。

1.3 主题树组织方式

它实际是提供一种界面机制, 用户通过这个界面只与网络信息资源主题目录进行连接并使用多个实际的数据资源。利用主题树方式组织知识具有基于树浏览方式的检索界面, 能按分类体系逐步查询, 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和严密的系统性的特点。但是, 体系的结构不能过于复杂, 每一类目下的信息索引条目也不宜过多, 这就大大降低了其所能容纳的网络信息资源的数量。

1.4 超媒体组织方式

利用超文本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以组织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方式。它将文字、音频、图形图像、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以超文本方式组织起来, 人们可以通过浏览的方式搜寻所需信息, 避免了检索语言的复杂性, 使人们可通过高度链接的网络在各种信息库中遨游, 找到任何媒体所载的各种各样的信息。

2 抚顺石化网络管理系统建设与应用

2.1 网络管理系统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保证网络健康稳定地运行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任务。随着信息化步伐的加快, 网络规模和复杂程度在急剧扩大。网络的运行和管理涉及到传输介质, 各种类型和多厂商的复杂设备, 同时还涉及许多专业机构和部门。要改变以往粗放式的管理模式, 必须采用必要的技术设备和手段, 建立完善的网络管理系统, 及时分析和处理网络运行中存在的隐患, 缩短故障处理时间。

网络管理一直是网络建设方面的薄弱环节。根据“抚顺石化网络系统建设策略”, 2001年开始着手建立公司的网络管理系统, 该系统以总部和主干网为主, 同时通过分布的远程节点对主要企业网络和重点应用进行监测。其管理范围为公司主干网网络设备, 公司机关局域网网络设备, 公司因特网节点设备, 中国石油卫星专网设备, 各生产厂局域网内的系统、应用及服务器, 视频会议的系统、应用及服务器, 公司计算机网内的防火墙、IDS负载均衡设备等, 生产调度系统, 各生产厂内的二级网管服务器, 公司企业网内的关键服务器。

2.2 网络管理系统架构

抚顺石化公司的网络规模十分庞大, 不可能使用一个管理系统就可以做到故障、性能、配置、安全的管理, 而且各生产厂数量多, 分布广, 企业网络规模大、结构复杂。因此抚顺石化公司的综合网络管理系统采用了模块化, 既支持集中管理, 又兼容分布管理的架构, 采用三层架构即:被管理层, 网络、服务器管理层, 综合管理层。

在三层架构下, 所有的被管理设备和服务器都会被安排到被管理层。因此, 被管理层内的组成元素包括:抚顺石化公司总网络、服务器管理层和综合管理层内。综合管理层内的管理系统设在抚顺石化公司机关信息机房, 集中管理, 统一指挥。至于网络、服务器管理层内的网管系统, 则根据需求设立在机关或生产厂。

3 结语

网络信息资源在我们社会的发展中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在网络环境中, 信息资源在数量、结构、分布与传播范围、媒体形态、控制机制、传递手段等方面都与传统的信息资源有着极大的差异, 故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与管理是一项相当重要而复杂的工作。组织管理好网络信息资源, 使信息环境高度有序化, 当务之急是让用户可以在网上快捷方便地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 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只有紧跟世界先进技术和经验, 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与管理的研究, 才能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 实现信息资源效用最优化, 为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做出积极的贡献。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一个方面提供了便捷的信息服务, 另外一个方面给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结合抚顺石化公司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系统, 分析各种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方法以及未来信息资源管理的方向。

关键词: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方式

参考文献

[1]黄志文, 曾媚.论信息资源方式的演变—文献组织、信息组织和知识组织, 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 2003, (9)

[2]索传军.论网络化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J].图书馆, 2005 (4) .

[3]孟广均.信息资源管理导论[M].科学出版社, 2004.

[4]司莉, 彭斐章, 贺剑峰.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与目录学的创新和发展[J].图书情报工作, 2003 (9) :22~23

网络信息组织 篇2

[摘要]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相互传递信息的快速渠道,网络中产生的信息量十分巨大,在社会网络环境下,信息的组织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对信息进行组织才能实现信息的有效利用,促进信息共享。对社会网络环境下信息的组织和信息共享模式进行分析与探讨,旨在提高网络信息的利用水平。

[关键词]社会网络环境;信息组织;信息共享;信息应用

社会网络,是一群节点及节点之间的连线所组成的关系组合,节点代表了个人、组织、团体甚至是一个国家,节点之间的连线也表示节点之间的联结关系,而且这些关系都是特定的社会关系,并且在这些关系中蕴藏了很多的信息资源,所以社会网络实际就是个体、组织之间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进行的信息交流及资源分享的关系网络[1]。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因特网上涌现出很多社会网络,规模也十分庞大,而且经常都处于变化之中,网络中的信息和网络形式都随时变化,网络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信息共享和传播的平台,人们可以在网络上表达个人意见,促进情感交流,甚至可以在网络上开展经济活动。用户对网络的使用也很频繁,在网络上具有较高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也促进了社会行为逐渐向网络行为转变,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关系逐渐向网络社交关系转变。随着人们对社会网络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人际网络来获得信息,所以在社会网络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团体组织也不断优化内外交流体系,从而使得组织内外的信息传播变得越来越迅捷,从而可以不断提高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一、网络社区概念

网络社区是互联网快速发展背景下的一个新名词,是由相邻或者有关系的各个社会群体以及社会组织构建成的一个网络共同体,是一个来源内容开放程度较高、Web主体参与、信息个性化利用的“社区”[2]。在网络社区中,用户处于中心地位,用户、信息、交流等都是网络社区中的组成部分,用户既是信息的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是信息交流过程中的主体,通过用户的交流,可以维系社区存在。社区交流也是用户之间产生联系的纽带,正是因为有了信息数据的存在,才使得网络社区成员之间有“黏合剂”[2],能够将不同的成员黏合起来。从传统的实体社区到新型的网络社区,人们的交流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交流的范围、交流的内容、交流的类型、交流的深度与广度等都发生了改变,这些都是传统社区无法比拟的。社会网络环境下,不同网络信息的组织越来越便捷,信息量也越来越大,信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用户只需要根据使用网络信息的习惯与偏好来选择信息传递过程即可。

二、社会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和共享模式

(一)基于用户的信息组织与共享

用户是信息交流的主体,是通过信息联系起来的,用户也可以在网络社区中形成较好的社会关系与沟通能力。与现实的社区一样,网络社区也可以教会人们很多知识。用户在社区网络环境中可以和其他的成员进行交流,实现信息的获取和传递,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具有一定的间接性,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用户处于信息传递过程的中心。在基于用户的信息组织模式里,用户的地位十分关键,用户可以产生信息,也可以消费信息。用户通过信息来表达自我,而且在交流的过程中用户还可以形成自己的信息个人页面,所产生以及消费的信息都是以用户个人为中心,用户既是信源亦是信宿[3]。另外,在某些网络社区中,网络系统会向用户反馈相应的信息,例如一些比较大型的阅读网站,系统利用大数据技术了解到用户比较喜欢的书籍或者是与用户相关的其他人阅读的书籍细腻系等,此时系统就会针对用户的喜好来给用户推荐一些个性化信息,这就是网络社区对用户的信息反馈,是根据每个客户的个性特点来定制的。信息都是围绕用户产生的,使得用户在信息传递系统中处于被动的状态,成为信息的接收者。基于用户的信息组织是社会网络环境下的一种微观信息组织模式,用户具有十分明显的个性化结构,而且每一个用户的信息组织结构体系也都是个性化存在,与社会网络中的其他成员不相同。与用户相关的信息内容可以随着用户的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改变而改变。

(二)基于信息流运动的信息组织与共享

传统信息组织一般都将信息看成一种普通的信息资源,其表现形式也比较单一,不如在网络上这么多元化。但是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各种网络信息的内涵发生了改变。而且在社会网络环境下,网络的表现形式通常都是微型的,网络社区中的信息也是多种多样的,各种信息之间的有效整合,使得网络信息变得越来越丰富。例如图书信息、音乐信息、电影信息、地图信息等,在网络社会关系中,信息流的运动变得十分重要,信息流成为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当人们在浏览某一个信息的时候还会产生很多与之相关的其他信息,从而使得信息在网络系统中不断流动和传播。在社会网络环境下,信息流运动也是信息的时空转移,从本质上看,是信息的功能展示,而且网络信息流动是在网络信道中实现的,信息会通过网络从一个特定的时空转移到另一个特定的时空中[4]。社会网络背景下的信息流运动形式与传统的信息流运动模式有一定的差距,传统的信息流运动一般是单向的,是从信息的`产生者传递给信息的接收者,比如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将信息传给群众,但是在社会网络背景下,信息流的运动是双向的,甚至是多向的,社会网络中的主体可以随时随地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分享,信息流的运动也由单一的模式变成了多元化模式,从点对点发展成为点对面传递、多点之间的传递、面对面之间的传递[5]。例如一个单一的网络用户可以与社区、群体开展信息交流,这就是点对面;社区多个成员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就是多点对多点;社区和社区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就是面对面。在社会网络环境中,网络社区的社会系统特征十分明显,社会网络里的全部信息都可以被称为社会信息流,这些信息流一般分为三种[6]:第一种是人际信息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产生的信息流。第二种是组织信息流,指的是组织内部的成员之间,或者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之间开展的信息交流。第三种信息流是大众信息流,指的是信息在社会中被大量的复制和传播,而且在社会中产生了一定的舆论效应的信息流,在社会中具有十分广泛的传播特征。社会网络环境中信息流的运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7],第一,社会网络软件对信息流运动具有一定的可控制性,在系统的设计过程中,软件设计人员已经对信息流运动轨迹、信息聚合、分类过程进行了确定,信息流在运动的时候会按照预先设计好的运动轨迹以及设计规则进行运动,形成有序的信息结构体系。当前大多数社区的网站都通过计算机实现分类,在对信息进行存储的时候也可以分类存储。第二,网络社区交流与社会关系对信息流的运动产生了影响。在社会网络环境下,社会关系是十分重要的纽带,社会关系维系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因此在社会网络发展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手段来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区交流有一定的群体化优势,用户可以自我建立属于个人的交流社区,而社区交流就是建立在某些特定的主题内容上的,网络中的每个成员都对网络有很强的认同感以及归属感,比如兴趣爱好相同的、经验相同的人、年龄相近的人,都很容易聚集在一起成为一个交流的群体,借助网络对各种信息进行分享,开展交流,从而使得信息流运动带有一定的聚合特征[7]。

(三)基于网络社区交流与社会关系的信息组织与共享

在社会网络的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信息技术的应用才使得社会网络功能变得越来越顺畅,也融入了更多的人为因素,其不可控性使得完全想要依靠信息技术来实现信息组织是不太现实的。因为在信息的组织和使用过程中,社区交流及社会关系对交流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使得社区网络中的信息具有某些群体化优势,在一个社区网络中,交流的信息主题或者内容,应该是大多数社区内部成员都感兴趣的或者认同的,如果只有零星的几个成员认同或者感兴趣,则这样的信息在社区网络中不能实现大规模传播。另外,在社区网络中,群体也可以对信息进行评价,供用户选择信息。由此可见,在社区网络环境下,社区内部、社区之间的交流与社会关系是信息组织的主要手段和工具[8]。用户在网络上的行为活动是多元化的,比如用户共同参与某个活动,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共享,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体验等,都可以帮助用户与他人之间建立起一个圈子,网络社区就是这样一个圈子,而且是信息交流和知识传递的场所。在网络社区中有三个十分重要的元素[9]:个人用户、群体、社区,个人用户、群体是重要组成部分,人与人之间可以同网络软件进行沟通和联系,而且在沟通与联系的过程中还可以不断拓展自己的朋友圈,利用自己的朋友认识更多的朋友,从而拓展人脉,建立更大的人际关系网络,在这个人际关系网络中,信息的传递就变得越来越广泛,而且各种信息之间也可以通过多种交互关系组织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网络社区。交互是网络社区中的一种重要行为,交互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虚拟关系或者真实的讨论与交流过程[10],例如当一个新闻在网络上被人们讨论的时候可能产生很大的舆论,因为网络的传递是多向的,任何一个人都可能通过网络看到新闻信息,而且可以将新闻信息传递出去,而且会在不同的群体与社区之间进行传播,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就形成了信息的聚合,这种聚合也是信息组织形式之一,随着网络社区的规模不断变大,网络社区中的信息量也会不断增加,因此真正有效的、有价值的信息量会减少,比例下降。在大数据时代,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在网络上进行,网络上的信息资源量十分巨大、丰富,其涉及的内容也是各行各业的,多种多样,比如工业、农业、文学、航天、地理、医疗、娱乐等,每个领域都有大量的网络信息。所以信息的利用难度也会随之增大。网络社区中的成员都是有独特个性的,并且会影响信息的传递过程,伴随兴趣、信息需求的转变,造成社会关系与社区活动的不确定性。基于网络社区交流以及社会关系的信息组织模式也会受到信息的有序化程度的影响,但总体来讲,对于整个社区以及群体而言,信息的有序化程度并不会对信息组织模式产生太大影响,因为信息的有序化程度与用户在网络社区中的交流热情程度也有很大关系,用户在网络社区中的参与度高、热情程度高,则网络社区中的成员就可以对网络社区产生更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社区中的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也会不断强化,使得各个成员之间可以建立更加牢固的关系,从而使得信息的流动更有方向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网络信息的数量变得越来越大,社会网络环境下信息的组织与共享成为当前时代背景下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随着用户社会关系和信息流的空间不断发生变化和转移,与用户相关联的信息也成为一个整体,发生转移,信息被重新组织,重新利用。在社会网络背景下,信息流、社会流以及各种社会关系之间都有联系,并且会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体系结构,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促进信息共享和深入利用。

【参考文献】

[1]王翠英.社会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与共享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1):66-69.

[2]欧阳剑.社会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组织的驱动力及模式特征[J].情报资料工作,(1):64-67.

[3]黄如花,苏小波.论社会化网络环境下信息组织的发展[J].图书馆论坛,,31(6):190-198+13.

[4]林强,杨玉麟.对新信息环境下信息组织的解读[J].图书情报工作,2011(12):118-121.

[5]倪龙敏,汪祖柱.论Web2.0环境下的信息组织发展趋势[J].情报探索,(2):105-108.

[6]施莉.网络环境中的信息组织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7]文金书.网络环境下信息组织模式与挖掘技术应用研究[J].知识管理论坛,2011(7):74-76.

[8]岳泉,谭华军,施云.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99-101+94.

[9]刘金玲.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共享的多层次模式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4-6+34.

网络信息组织 篇3

关键词 空间网络;数据资源集成;农场信息化;农场组织管理

中图分类号:F32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1--02

1 我国传统农场信息化组织管理建设的问题

1.1 农场组织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大型农场虽然具有企业性质,但在其建设发展过程中政府对农场发展建设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农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处于主导地位,必须在政府行政命令下进行生产经营。管理体制受政府干预比较深刻,管理的时效性较差,为此,大型农场与政府需要对其自身的权责予以重新定位,各尽其职,共同促进我国大型农场企业化、市场化发展,提高农场企业管理水平[1]。

1.2 我国对农场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随着时间的推动,虽然我国对农业生产经营方面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但在如今受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影响,对我国农场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上还有待加强。尤其在偏远贫困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水利、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得不到开展,防灾减灾能力不足导致农场建设管理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2]。

1.3 科技创新能力缺乏

在科技发展迅猛的今天,主要利用资源要素推动农业经济增长是绝不可持续发展的,只有加快创新驱动才能够带动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因此,科技创新能力是如今发展农业尤为重要的基础,而我国大多新型科技由国外引入,对原始创新技术极度缺乏,这为我国发展农场信息化组织管理发展造成阻碍。

1.4 农业科技人才缺失

我国在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方面尚未提出支持政策,没有科技人才等于没有科学技术创新。在国际竞争力不断加强的今天,国家的竞争力主要依靠人民的力量,只有国民知识水平提升,才能够研发出新兴的科学技术,提升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因此,科技人才的培育是我国农场信息化组织管理发展的重要环节[3-6]。

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發展的今天,面对我国农场组织管理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发展农场信息化组织管理的唯一途径是依托空间网络环境下数据资源的有效集成,推进农场组织管理效率的提高,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现代化转型。

2 空间网络数据资源集成对我国农场信息化组织管理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在大数据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从大数据中抽取有利的数据资源,如网络资源、人才资源和政策资源等,将这些资源有效集成能够使我国农场农产量大大增加,解放农场劳动者繁重的体力劳动,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2.1 网络资源对我国农场信息化组织管理的作用

很多农业网站将农作物价格预测与金融服务、电子商务报价结合起来,这样农场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来决定终止何种物种、种植多少及出售价格等,种植计划中所需要签订的合同均可网上签订,既大大减少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也提高了农场工作效率。我国农场可以利用全球定位系统、移动传感器、空中和卫星摄影等新兴技术收集大量涉农数据,包括气象预报、虫害警报、环保法规等。农场可以根据收集来的数据进行处理和比较,以最快的速度得出最有利的农业数据。可见,利用空间网络环境下的网络资源对我国农场信息化组织管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引领我国农场走向信息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7]。

2.2 政策资源对我国农场信息化组织管理的作用

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再次做出决定:“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奥驰稳定并长久不变”。直到近几年,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家庭农场”概念,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化规模化经营。因此,目前我国农场正处于由传统的分散式农场、农地向集约化的适度规模农场发展。由此可见,空间网络数据资源中的政策资源能够为我国农场向现代化转型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

2.3 信息人才资源对我国农场信息化组织管理的作用

我国在加快农业现代化转型进程中,农业信息人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农场生产经营中,不仅需要高学历的拔尖人才和优秀领导人,更需要一大批创新型信息技术人才。因为农业信息人才不仅是带动农场生产经营整体信息化发展的火车头,还是农业科技提高的重要载体和实践者,更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促进力量。在国际信息技术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我国农业信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是提高我国信息技术竞争力的唯一途径[8]。由此可见,信息人才资源能够加快我国农场现代化管理建设的进程,是农场信息化组织管理的重要实践者和领导者。

3 结语

综上所诉,空间网络数据资源如:信息技术资源、信息人才资源、政策资源等都对我国农场信息化组织管理发挥至关重要作用[9-10]。因此,将这些资源有效协同、集成共同应用于农场组织管理中,将会为农场组织管理带来更大的效益,更快地实现农场信息化组织管理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兴,瞿林鹏.智慧农场信息化应用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4(1):1672-6251.

[2]张俊伟.浅析国有农场农业信息化建设[J].农场经济管理,2014(4): 51-52.

[3]谷春梅.我国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情报,2006(12):53-54.

[4]卢光明.农业信息化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手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6):37-38.

[5]郭永田.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成效与展望[J].电子政务,2012(2):99-106.

[6]刘丽伟.美国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研究与启示[J].农业经济,2012[7]:40-43.

[7]王文生.德国农业信息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农业展望,2011(9).

[8]戴宴清.美国、日本都市农业信息化实践与比较[j].世界农业,2014(5):24-28.

[9]农业部农业信息化专题研究班课题组.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构建农业信息化高地的思考与建议[J].世界农业,2013(9):3-5.

[10]岳虹.农村科技信息服务模式的研究[J].现代情报,2014(6):143-145.

影响网络信息安全的组织因素分析 篇4

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发展, 人们对信息的获取方式正逐步从传统的媒介转向互联网, 越来越多的人把访问互联网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网络上各种新业务也相继兴起, 如电子商务、数字货币、网络银行以及各种专用网的建设, 这使得网络信息的安全与保密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 我国政府也较早地注意并开始了对网络经济信息安全的保护, 如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对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保密系统的研究, 并使之在各信息系统中陆续推广应用, 其中有些技术已赶上国际同类产品的水平, 使我国的信息安全保密技术的水平推进到新的高度。具体来说, 近年来我国政府保护网络经济信息安全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对基础信息网络与重要信息的安全进行了检查。对各单位, 包括政府机构、高等院校、社会组织和企业的安全制度落实情况、安全防范措施落实情况、应急响应机制建设情况、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国产化情况、安全教育培训情况等进行了检查, 加强了各单位对信息网络和信息安全的重视和建设。

(2) 开展了信息安全法律和标准化建设工作, 加强教育普及和宣传工作。定期组织各单位成员、院校师生、企业员工等学习《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互联网安全保护技术措施规定》、《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及各种网络安全管理制度, 使广大用户和群众加强了信息安全防范意识。

(3) 开展了信息化密码保障和网络信任体系的建设。围绕信息化战略的实施, 加强网络信任体系的建设, 切实做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 使国家信息化建设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4) 开展了信息安全应急协调和处置工作, 很多省市制定了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研究制订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工作规划、计划和政策, 协调推进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工作机制和体系建设, 组织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5) 开展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2006年3月16日, 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在昆明召开了《关于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意见》宣贯会, 明确了国家对风险评估工作的目标与要求以及今后企业如何为用户提供风险评估服务的一些标准。

2 影响网络信息安全的组织因素分析

2.1 影响网络信息安全的组织因素

根据组织结构的定义, 结合IAEA组织结构分类和网络环境下信息安全管理组织结构设计原则, 本文将影响组织结构的因素分为信息安全工作组织、权力与责任、交流、资源。

(1) 信息安全工作组织。

为了保障信息安全工作, 很多组织设置了网络管理或信息安全管理部门。尽管如此在调研中发现这些组织仍然受到信息安全问题的困扰, 原因是存在以下问题:①辅助信息安全工作的配套设施不完备;②未配备从事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专业人员或不足;③未设置信息安全工作的监管部门。

(2) 权力与职责。

为了提高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能, 组织就要明确规定员工的职责并授权。职责就是员工从事工作本身的责任, 组织中的个体必须明白自己的职责, 即明白自己对信息系统安全所起到的作用。工作中的疏忽大意或侥幸心理可能会引起大的事故, 造成严重的后果。授权是赋予员工一定的权限或权力, 并赋予相应的责任, 这样能更好地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对于不同的个人或部门, 应明确地划定其权力范围及相应的责任, 现代组织常常出现权责不明的问题:出了问题大家都不管;出了成绩大家都抢功。这不但使组织的奖惩制度无法实施, 还会极大地影响到部门之间, 员工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 使组织陷于内乱, 信息安全问题更无法谈起。只有权力与责任相符, 才能更好地达到保障网络信息安全的目的。

(3) 交流。

组织中的交流是指信息或思想在人群中的传递或交换的过程。通过交流可以把员工联系起来, 调动起来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交流是协调各个体、各要素、并使组织成为一个整体的凝聚剂。

交流的分类有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 书面交流和口头交流, 组织内部交流和组织之间的交流等。影响交流效果的因素有:①交流工具的先进性, 交流工具通常指电话、网络等, 是信息交换的硬件设备, 交流工具越先进就越有利于比较方便快捷地达到交流的目的;②交流语言使用质量, 交流语言使用质量是指理解上不能有障碍, 表达要准确清晰, 达到基本交流的目的。语言使用得当有利于工作顺利的进行, 如上下级之间交流中, 领导注意自己的言语, 以人为本将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所以语言的可理解性和恰当性影响交流的效果, 从而有利于保障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③交流时间和空间的适合度, 交流时间和空间的适合度指组织提供合适的空间和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大家交流。特别是定期工作经验交流, 有利于员工间共享网络信息安全知识, 增进信息安全问题处理能力。

(4) 资源。

网络信息安全的保障需要不断的技术开发和设备的更新, 以适用技术迅速发展的需要, 比如自主网络安全技术的研发、软件的升级、更大容量和更快速度硬件上市、病毒库的升级、机房条件的改善以及信息管理员的培训等等, 都需要组织提供充足的时间资源、人力资源、物资资源、财力资源支持。组织资源的短缺或配置不合理, 必然会造成网络信息系统运行的失衡, 给网络信息的安全带来不确定性, 引发信息安全问题。影响资源的主要因素有:① 资源的充沛性;② 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2.2 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的组织对策

网络信息安全工作中的组织管理主要有:信息安全风险制度的建立、安全策略的制订、行为的规范、监督管理的执行等方面。

(1) 信息安全风险制度的建立。

制定网络建设方案、机房管理制度、安全保密规定、口令管理制度、网络安全指南、用户上网使用手册、系统操作规程、应急响应方案、安全防护记录等, 一系列的信息安全制度是保证网络信息的核心部门高安全、高可靠地运作的前提条件。

①风险管理的责任机制。在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工作中, 要切实执行“一把手“责任制, 各级领导要对信息安全风险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在思想上予以高度重视, 将对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认识提高到关乎国家金融稳定、经济健康发展的高度, 坚持局部服从全局的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原则, 将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放在重要地位, 有效推进, 合理分工。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工作要层层落实职责和分工, 切实执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措施, 保证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同时也必须认清,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工作不是一墩而就的, 必须长期坚持不懈地予以贯彻;②风险管理的预防机制。重视事前管理, 抓好风险的预防工作是信息安全风险控制预防机制的核心内容。要想实现有效的风险预防, 就要对关键信息系统所涉及的各个环节和部分进行严格的风险检查和准确的风险评估。检查和评估工作必须定期进行, 可以采取内部检查评估与外部检查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外部检查评估可以是不同部门或不同行业之间的相互检查评估, 也可以通过采购第三方的专业评估的方式进行, 切实保证检查和评估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检查和评估应有合规的流程管理, 注重检查和评估结果, 确保检查和评估工作并非流于形式;③风险管理的通报机制。实施信息安全的风险管理通报机制, 能够有效地减少同类风险的再次发生, 是事前管控, 防范风险的有效手段。由于我国目前信息化建设的水平较国外有一定差距, 采用的产品和技术都比较集中。因而在一处出现过的事件, 很有可能在其他行业也存在类似的隐患。风险管理的通报机制, 有助于尚未出现问题的行业, 共同总结经验教训, 及时认识风险隐患, 尽早发现类似风险, 快速采取有针对性的事前防范措施;④风险管理的应急机制。我国信息化建设已经达到了网络全面覆盖、应用群组众多, 数据高度集中的阶段, 数据中心规模急速增长。数据中心规模越大, 风险也就越集中, 信息安全事件所产生的危害也就越大。有效的应急机制是降低和化解此类风险的必备手段。针对关键的应用系统群组, 乃至针对整个数据中心的突发事件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很强的应急方案, 并且还要有成熟的应急反应体系, 能在事件发生之时, 合理决策、落实执行应急方案, 才能保障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信息安全运行, 减少损失, 降低事件给国家金融和经济稳定所造成的危害。

(2) 信息安全的管理构建策略。

即对安全区域访问规则的正式陈述, 任何获准访问安全区域的技术和信息管理的人员, 都必须遵守这些规则。安全策略从宏观的角度反映企业整体的安全思想和观念, 是制定具体策略规划的基础;安全策略对于组织的网络信息安全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有信息安全建设的后续工作都是围绕安全策略展开的。同时, 随着网络拓扑结构、网络应用以及网络安全技术的不断发展, 安全策略的制订和实施应是一个动态的延续过程。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策略, 应在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原则的指导下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应重点关注涉及信息技术风险的所有组织和人员、所有设备和设施、所有流程和环节。针对不同信息安全领域、不同业务、不同系统、不同要求, 具体的风险管理策略也不尽相同, 管理策略涉及以下方面:①风险评估和预警策略:使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定期对不同重要级别的系统进行不同频度的风险评估工作, 通过定量和定性的评估方法, 揭示出风险的来源、风险的大小;②风险规避策略:针对定性或者定量评估的结果, 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改, 通过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降低风险发生后的影响等手段, 努力在风险发生前规避风险或降低风险大小, 并对整改成果进行再评估;③风险应急管理策略:针对残留风险评估结果, 尤其是其中的重点风险, 制定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 通过有效的应急处置, 争取在风险事件发生后, 快速地恢复生产运行, 控制风险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④风险审计管理策略:IT审计的目标是通过对所有IT规划、建设、应用、服务、安全等全方位的审计, 充分识别与评估残余IT风险, 进一步完善风险控制措施, 实现IT系统的可用性、安全性、完整性、有效性, 最终达到强化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目的;⑤内部风险管理策略:包括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及职能、岗位及职责、密码和授权、发布和保密、系统开发和维护、变更实施和审核、操作和流程、设施和环境、信息资产、人员、问题和事件、访问控制、备份和冗余、应急处置, 业务连续性等方面的一系列的规章和规范;⑥外部风险管理策略:通过详细的客户使用手册, 控制客户端风险, 保证业务的交付, 通过有效的第三方技术方案和系统接口管理办法等控制来源于第三方合作伙伴的信息技术风险。

(3) 信息安全的监督管理。

监督是一个管理控制的过程, 是对各项活动的监视, 从而保证各项行动按计划进行, 并且能够纠正执行过程中各种显著偏差, 是组织和个人顺利达到目标不可缺少的因素。对信息安全重要相关的操作实行合理的监督, 确保关键操作的正确性, 可以降低信息安全问题的发生率。而且, 信息安全的监督对杜绝违规、违章操作, 发现网络信息系统隐患, 及时整改, 督促组织建立健全各项安全规章制度, 落实各项信息安全防范措施具有重大作用:①信息系统投产上线管理操作规范, 基本内容应该包括投产前的验收、投产前的风险收益评估、投产前的试运行、投产的环境准备、人员准备、制度准备、投产的审批、投产正式上线和投产后评价等;②信息系统管理维护操作规范, 基本内容应该包括系统管理维护受理、系统管理维护会诊、系统管理维护方案审批、系统管理维护方案实验、系统管理维护方案实施记录和报告、系统管理维护结果检测和评价等;③信息系统变更管理操作规范, 基本内容应该包括系统变更发起、制定系统变更方案、审核和批准系统变更方案、系统变更方案实施、变更实施失败回退处理、变更成功结果发布、变更过程后检查和评价等;④信息系统访问控制管理操作规范, 基本内容应该包括:访问控制对象的设置和管理、访问控制规则的设置、谁可以访问和访问的深度和广度、谁有权利批准访问以及超范围的访问、访问时应遵守的程序、访问的记录、访问的监督以及后续的检查;⑤信息系统运营环境管理操作规范, 基本内容应该包括:环境的配置标准及验收、环境的监控管理、环境变化的应急管理、出入环境的人员管理和环境软硬件设备的管理;⑥信息系统业务连续性管理操作规范, 基本内容应该包括:业务连续性 (含备份、应急) 计划、业务影响分析、应急预案和应急演练、备份和灾备中心管理等;⑦信息系统运营服务外包管理操作规范, 基本内容应该包括:外包服务商的资质及资质审定、外包服务商的招标、中标外包服务商的协议条款规定及协议签订、内部人员配合外包服务商的有关要求、对外包服务商进行外包服务时的监督、对外包服务商经营状况的监督等。

3 结束语

网络信息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人-机系统, 影响因素众多, 本文结合组织理论, 利用组织因素的观点详细分析了影响网络信息的安全管理方面的组织因素, 并据此提出了具体的组织管理对策, 以解决网络信息安全的威胁, 对于进一步提高网络信息安全的管理应用水平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姜婷婷.浅谈我国网络信息安全保险的开发[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3 (4) .

[2]冯登国.国内外信息安全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专家论坛, 2001 (1) .

复杂网络的自组织法则 篇5

在《链接》中,巴拉巴西试图让人们学会从网络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当然也包括网络是如何形成的、网络是什么样子的、及网络是如何演化的。作为一种跨学科产物的网络科学,它的兴起与发展,改变了人们以往审视和理解世界时采用“还原论”的单一视角。正如巴拉巴西在书中写道:“还原论是20世纪很多科学研究背后的推动力。还原论告诉我们,要理解自然界,首先要认识它的各个组成部分。这里包含着一个假设,一旦理解了每个部分,我们就很容易掌握整体。这就是‘分而治之’,从细节中寻找问题。”但是,自然界并不是一个设计完美、只有唯一答案的谜题。事实上,在复杂系统中,部件可以以许多种不同方式组合起来,要想把每个可能性都尝试一下,需要数亿年的时间。可自然界却能以短短数百万年的磨合,将这些部件精致、优美地组合在一起——这里面一定有一种能包容、融合的自组织法则。对巴拉巴西来说,寻找并尽可能地描述清、揭示出它的“样貌”,便是他复杂网络研究的初心与终点。这种思想其实和“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有异曲同工之妙,完成了在认识论上的从表象到意识到自由的层界递升。

对于网络科学研究,巴拉巴西最大的贡献在于提出了“无尺度网络”,这是一种遵循幂律分布的网络类型。幂律分布是一条没有峰,且不断递减的曲线,它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微小事件和少数非常重大的事件并存。打个比方,如果某个星球上的居民身高遵循幂律分布,那么表现出来的现象是,大多数人非常矮,但偶尔有极个别的长得非常高,哪怕高到几百米也属正常。于是,无尺度网络就像航空交通系统一样,很多小机场通过几个主要的交通枢纽连接在一起,简单讲:网络中大多数节点只有很少几个链接,它们通过少数几个高度连接的枢纽节点连接在一起。同样的例子还包括,时尚圈引爆潮流的往往总是那么几个加V的大咖,科技圈互联网主要的链接指向特定比例的网页,学术圈文献引用总是限定在各自领域的一些学者……巴拉巴西不否认复杂网络源于对帕累托80/20观点的升华,同时,他认为“富者愈富”是复杂网络的先发优势(这意味着复杂网络是诞生“穷者愈穷”、“弱者越弱”等马太效应的系统)。不管网络有多大、有多复杂,生长机制(总是会不断添加节点)和偏好连接(链接数更多的节点更容易被选择,因而又产生更多的链接)这两大定律支配着真实网络的结构与演化。

在“无尺度网络”理论诞生之前,网络科学领域一度流行随机宇宙、六度分隔、弱关系、小世界等理论。涉及到研究视角,主要有统计物理、系统科学、知识发现或数据挖掘三种,不难发现,这第一和第三分别对应了巴拉巴西的《链接》与《爆发》。前者代表过去,后者昭示未来,将来的趋势是以数据为中心,进行收集、挖掘、分析,而复杂网络包括时间序列、人类动力学等都只是围绕数据为其服务的工具。

《链接》初版于2003年,当时还没有Facebook,Mysapce也是在那一年刚刚成立,所以巴拉巴西研究的“社会网络”只是社会中的人际网络,而没有现成的、代表性的社交网站拿来参考。即便举例那些互联网,也只是web1.0时代雅虎收购谷歌、AOL吞并时代华纳、网络病毒等。借此,巴拉巴西指出,无尺度网络具有健壮性和脆弱性并存的特点。特别是,当一些集聚点遭到破坏时,就会对整个网络造成毁灭性的影响。现代社会也是一个“网络”,尽管今天的技术比过去先进好多倍,然而现代社会也存在非常脆弱的地方。一旦要害受到攻击,就可能造成整座大城市的瘫痪甚至更为严重的后果。

从幂律分布到无尺度网络,巴拉巴西一方面拓展了复杂网络研究的疆界,另一方面也帮助人们更深入理解互联网的结构特征。例如,互联网既不是扁平化,也不是分层化,而是无尺度网络化,它的典型特征便是在网络中的大部分节点只和很少节点连接,而有极少的节点与非常多的节点连接。这种结构是生态化的,具有自组织、自协调、哈耶克所谓的“自生自发”的性质。节点与节点虽然只是随机链接,表面上看呈现无组织状态,但放在大世界尺度看,却呈现出统计学上的幂律分布。而克里斯·安德森提出的“长尾理论”实际上是对幂律分布在商业模式上的阐述。

网络信息组织 篇6

1.1 组织目标

组织目标是组织期望达到的一种状态, 它是组织所有成员的行动指南, 是组织进行决策、协调、考核、效率评价的主要依据, 同时它对组织中的成员具有激励作用。影响组织目标的主要因素有: (1) 网络信息安全目标。组织中的信息安全目标是组织追求和实现高绩效目标的子目标之一, 组织只有达到了信息安全目标, 才能真正确保实现组织的高绩效目标; (2) 信息安全目标的优先次序。组织目标的优先次序是指当组织存在诸多目标时, 首先需要确定优势目标, 有了优势目标才能形成优势动机。如果不能形成优势目标, 则会分散组织的注意力, 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 甚至使组织产生安全隐患。

1.2 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组织内部协调和分工的基本形式, 是组织正式确定的使工作分解、组合和协调的基本框架体系。组织结构主要由组织内部的各个要素组成, 如组织人员、职位、责任、协同、关系、信息和目的等等。组织结构能否有效运行就取决于组织内部各个要素之间能否合理配置、充分协调、以及组织与所处的环境的适应程度。组织结构对于维持组织安全、可靠、有效的行动和控制整个组织的运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直接影响了组织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网络信息系统中的安全问题与组织结构存在密切联系, 合理的信息安全组织结构是确保组织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的前提。

网络信息系统组织结构:①信息安全工作组织:主要负责信息安全工作, 设置组织的信息安全管理部门和网络管理部门;②职责与权力:为了增强组织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组织就要严格划分和明确规定员工的职责并授予权限;③交流:通过交流可以把组织中的员工联系起来, 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协调能力, 更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④资源:网络信息安全离不开设备和技术, 提高网络信息的安全性需要不断的开发新技术和更新或升级通信设备, 这些都需要组织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资资源和时间资源的支持。

1.3 组织管理

组织管理是组织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实施的控制、计划、指挥、协调、监督等系列过活动。网络信息安全工作中的组织管理包括: 建立安全制度、制订安全策略、规范安全行为、监督管理的执行等方面。

(1) 建立安全制度。

组织制定网络建设方案、信息安全保密规定、机房管理制度、口令管理制度、用户上网使用手册、网络安全指南、系统操作规程、安全防护记录、应急响应方案等一系列的信息安全制度, 主要为保证网络信息系统安全、可靠地运作。

(2) 制订安全策略。

安全策略是企业整体的安全思想和观念的宏观反映, 安全策略对于组织的网络信息安全有重要作用, 在它的指导下, 组织开展信息安全建设和后续工作。随着网络安全技术、网络拓扑结构和网络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 安全策略的制订和实施已经成为一个动态的延续过程。

(3) 规范安全行为。

组织往往通过网络通信安全规程来规范员工行为, 规程主要基于具体的任务和功能的分析, 通过识别、开发、审核、执行、验证等循环往复过程建立起来, 它规范了组织员工开展某一项活动或工作的行为。

(4) 监督管理。

主要针对组织信息安全相关的工作环节和重要步骤增强监管力度, 对操作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和疏忽实施合理监督, 确保正确的操作, 以降低信息安全隐患。

1.4 安全文化

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共奉的价值观、态度以及内隐的行为规范。安全文化是组织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通常被定义为安全价值观与安全行为的总和。良好安全文化能有效的降低组织的事故发生率, 因此, 形成了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会将直接影响着网络信息的安全。具体相关因素包括:

(1) 网络安全文化。组织员工的安全意识与组织的网络安全文化有着必然联系, 组织员工只有形成“安全第一”的安全意识, 对于谨防工作中安全隐患, 就会自愿的为了组织共同的安全目标而交流沟通, 会主动加强工作中的监督检查, 谨防将组织的重要信息泄露给竞争对手。

(2) 领导层对信息安全的意识和态度。如果组织领导对信息安全的重要性认识越深刻, 那么组织中的信息安全在组织工作中的地位就会越高, 信息安全就会引起组织中更多成员的关注和重视。领导层对信息安全的意识和态度对组织网络安全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3) 员工间的和谐度。团队的和谐是保证安全的重要基础, 如果组织成员对安全存在共识, 持一致态度, 则全体员工在安全目标、行为准则方面保持一致, 从而保障信息的安全, 进而实现系统和组织上的安全。

(4) 组织成员对信息安全的意识和态度。

1.5 培训

对培训的效果造成直接影响的主要包括:①培训的内容: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信息安全教育培训的内容也应该随着技术、环境的变化而更新, 要使员工不断增长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对新问题的辨别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才能确保信息的安全;②培训的师资:参与信息安全培训的师资队伍的素质, 直接影响着教育与培训的效果。培训老师的目标性、方向性, 在保证培训系统的高效运转中起着重要作用。

2 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的组织对策

2.1 建立并完善信息安全风险制度

信息安全制度着重体现:①风险管理的责任机制。将风险管理与组织成员的责任联系起来, 在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工作中, 切实执行责任制, 不断增强组织上至各级领导, 下至普通员工的风险责任意识, 将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合理分工, 执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措施, 保证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有序开展;②风险管理的预防机制。预防机制是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 风险管理要重视事前管理, 事前对信息系统涉及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部门进行严格的风险评估、检查工作, 得出准确的风险报告;③风险管理的应急机制。有效的应急机制是降低和化解此类风险的必备手段, 针对关键的应用系统群组, 乃至针对整个数据中心的突发事件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很强的应急方案, 并且还要有成熟的应急反应体系 能在事件发生之时, 合理决策、落实执行应急方案;④风险管理的通报机制。实施信息安全的风险管理通报机制, 对于尚未出现的问题有一个警示作用, 它能对行业的经验教训及时总结, 让组织认识风险隐患, 尽早发现类似风险, 快速采取有针对性的事前防范措施。

2.2 制定信息安全的管理策略

(1) 风险评估和预警策略。

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 对系统存在的不同频度的风险定期作系统评估工作, 以定量与定性的评估方法, 探测风险的来源以及风险的大小。

(2) 风险规避策略。

通过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降低风险发生后的影响等手段, 努力在风险发生前规避风险或降低风险大小, 并对整改成果进行再评估。

(3) 应急管理策略。

经过系统风险评估, 针对评估结果存在的安全隐患, 制定应急预案, 通过有效的应急处置, 争取在风险事件发生后快速地恢复生产运行, 控制风险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

(4) 风险管理策略。

对于涉及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组织内部架构和对外客户端可能存在的风险, 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和规范, 防范内部风险。

2.3 强化信息安全的监督管理

信息安全的监督对杜绝违规、违章操作、发现网络信息系统隐患、及时整改、督促组织建立健全各项安全规章制度, 落实各项信息安全防范措施具有重大作用。具体包括:①信息系统投产上线管理操作规范;②信息系统管理维护操作规范;③信息系统变更管理操作规范;④信息系统访问控制管理操作规范;⑤信息系统运营环境管理操作规范;⑥信息系统业务连续性管理操作规范;⑦信息系统运营服务外包管理操作规范。

参考文献

[1]杨旭.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 2008.

[2]王以群, 李鹏程, 张力.网络信息安全中的人因失误分析[J].情报学, 2007 (11) .

[3]杨月江, 刘士杰, 耿子林.网络安全管理的分析与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8 (1) .

[4]张力, 王以群, 邓志良.复杂人-机系统中的人因失误[J].安全科学学报, 1996 (6) .

[5]姜婷婷.浅谈我国网络信息安全保险的开发[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3 (4) .

[6]刘绘珍.影响复杂人机系统安全的组织因素分析[D].衡阳:南华大学, 2007.

[7]刘绘珍, 张力, 张玉玲, 等.影响系统安全的组织因素分类分析[J].核动力工程, 2009 (4) .

[8]胡泉军.信息安全管理中的组织管理失误[D].衡阳:南华大学, 2009.

[9]陈斌.计算机网络安全与防御[J].信息技术与网络服务, 2006 (4) .

网络信息组织 篇7

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有关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的研究比国内早,早在1991年BetsyRichmond首次提出了网络信息资源评价10C原则,人们对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标准。相对于国外的研究看来,国内的研究显然起步晚,而且比较少,最有代表性的是董小英教授1997年提出的9项评价标准,这9个标准在当时为国内在研究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标准方面填补了空白,也为此后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一)国外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状况

纵观国外在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研究方面,美国在此方面的研究尤为突出。从参与研究的机构看,在实践和学术界开展比较广泛,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利用网站站点或搜索引擎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评价

网站站点或搜索引擎尤其是一些流行的搜索引擎,大都设有网络信息资源评价指标、指南等项目,他们的评价指标中将站点的被访频次、链接次数和吸引力等作为主要指标,且利用计算机根据被访问频次进行排序,所以定量指标在其中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著名的搜索引擎如:最老的Altavista到随后出现的Search Engine Showdown、Search Engine Watch到现在常用的google、baidu、s ohu等等。

2.组织机构创建的站点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评价

这些组织机构主要是一些开发商和图书馆,他们是通过建立网站、建立评价工具开展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他们创建的站点与一般的站点不同的是在评价、选择网络信息资源时,更注重站点(资源)的内容和质量,其评价主要体现在定性的、描述性指标上,很少涉及定量的指标。比较有代表性的机构如:由美国费城科学信息研究所ISI (Institute forScie ntific Inform ation)创办的Curre nt We b Conte nts网站。由美国密歇根大学创办的专为儿童服务的网络图书馆The Internet Public Library (简称IPL) 。Mage lan Inte rtne t Guide网站是一个描述、评估、评论因特网信息资源的联机指南。由Argus Associates公司制作的信息评价工具The Argus Clearninghouse等等。

(二)国内网络资源评价状况

纵观国内外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的内容来看,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相对于国外而言,国内研究起步较晚。在我国首先进行网络信息资源评价及其标准研究的是董小英教授1997年提出的9项标准后。随之,国内许多学者在这方面展开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两几个方面:

1.研究主题的变化

我国早期研究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的主题主要是在对网站评价的指标体系和定性评价上居多,指标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描述。从2002年开始,以评价方法为研究主题逐渐增多占所有文献的80%,特是在运用链接法来评价网络信息资源的文献,占此类文献的40%,标志这学者们的研究开始注重定量评价。目前研究主题从宏观评价研究转向对特定主题和专业主题的研究,指标体系设计将以特定用户群体为导向研究方向发展。

2.研究评价方法的变化

早期我国使用的标价方法主要是以定性指标为主的评价法;但由于定性评价有一定的局限性,反映不够客观和全面。随着2003年研究文献的剧增,涉及的学者更多,提出的评价指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向更科学,更适用的方向发展。目前的评价方法已从单一的定性或定量评价向综合性评价方向发展,如: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评价性元数据法、信息构建法、网站排行榜评价模式法,加权法等等。

二、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

(一)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的原则

在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与评价的过程中,遵循的原则尤为重要。要坚持求真、实用等原则,对网络信息资源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层次进行选择,把握网络信息资源的精髓,做到准确无误,分清主次急缓。具体操作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合法性原则、权威性原则、先进性原则、适用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稳定性原则。

(二)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的关系

评价是一种对需要组织的资源进行价值的评判过程,其目的是筛选出有用信息,包括对明显陈旧信息、不良信息进行淘汰以及根据信息内容找到重点、分析矛盾等。而资源组织是对评价后的有价值信息进行的有序整合;只有评价,没有有序的组织,信息资源不会产生价值,只有经过有序的组织的这个环节,信息资源才有可能产生使用价值。

(三)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的方法

由于网络信息资源无以计数而且参差不齐,对其组织和评价目前采用的方法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定性评价法

即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对被评价的网络资源的各方面特征、质量等做出主观评判的一种方法。虽然这种评价方法主观性较大,但对于网络信息缤纷复杂的特点来看,利用数学统计工具评价难度较大,利用定性评价法比较合适。用户评价法、元数据评价法等等。

2.定量评价法

即利用数量分析方法,对调查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进而做出较系统、客观的评判的一种方法。目前对网络信息进行的定量评价,一般是以统计访问次数、登录情况、链接数量、被引用的数量等统计分析,进而对用户兴趣、网站影响力、站点所提供信息的水平和可信度做出评判。如链接法、网络计量法等等。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即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在对某一对象进行组织与评价时,既要对某事物的各方面特征、质量等做出主观定性评判,又要利用数量分析方法,对调查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最后通过定性和定量评价,进而做出较客观的评判的一种方法。如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等。

(四)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的实施步骤

在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中,要有一定的计划和步骤,实现步骤大致如下:

1.组织与评价对象的确定

根据图书馆自身业务需求确定要对哪些具体的网络信息资源和网站进行主动或被动评价。主动评价和被动评价在确定评价对象的方法是不一样的。被动评价过程中是评价人员被动地接受用户提供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评价,评价对象是别人提供的。

2.评价标准的初选

首先应全面收集各种相关评价标准,以下权威部门或权威人士可作为本部门制定评价标准的咨询网络信息资源:权威网络信息资源中心或情报机构;进行网上资源评价的期刊和出版物;网上评估服务机构;图书馆咨询服务专家;图书馆学、情报学专家;图书馆学、情报学出版物的资深编辑。

3.对评价标准进行处理和进一步选择

对第一阶段选择的标准进行内容分析,消除内容重复和含义不清标准。通过这个过程,使选出的标准初步规范和系统化。

4.选择后标准的评价和筛选

选择后的标准是否可行,需要图书馆对一些经验丰富的网上资源用户进行调查,或通过同行评议从而得出可能的网络信息资源质量标准和网站质量标准。根据标准与评价工作的相关性对标准进行分级,可分为无关、大部分无关、相关、比较相关和高度相关的几个级别,从而筛选出一套合适的标准指标体系供组织网络信息资源时的评价标准。

5.评价、筛选后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

传统文献资源的组织方法往往只采用顺序的、线形的和固定的组织方式,缺乏内在的联系;而对网络信息资源组织先要打破传统的信息组织模式,可通过网上编目;利用多维揭示原则,对不稳定的信息进行规范控制和处理;采用分类检索与主题检索相结合,以及分类和索引手段的自动化方法;充分地利用多元化的、交互式的、动态的网络信息环境来揭示和组织网络信息资源客观地反映多维性的知识空间。

6.定期对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定期对资源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不仅可以对前期评价和组织资源工作的成效进行检验,从而促进今后的资源评价和组织工作的开展,而且还可以通过利用率的统计从中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趋向,以便调整今后资源组织的专业趋向,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参考文献

[1]候立宏, 朱庆华.网络信息资源评价方法研究综述[J].情报学报, 2006.

网络信息组织 篇8

企业创新网络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动态的组织演变过程, 交易成本理论认为, 组织间网络的形成能够降低组织间的交易成本, 而资源依赖理论认为维持组织的运行需要多种不同的资源, 这些不同资源不可能都由单个组织自身提供, 组织运行所需的多种活动也不可能全部在组织内部完成, 因此企业间的活动是相互依赖的, 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而网络组织则具有协同效应。对于企业创新网络的研究应该更多地着眼于网络结点间的相互联系与信息的传递, 分析企业创新网络的信息体制及其演化机理, 信息体制的选择影响企业创新网络的信息处理效率和网络协调机制, 进而影响其创新的效率。

组织的信息处理结构是一种制度化的结构体系, 组织的信息体制是不断演化的, 信息体制的演化依赖于信息特征、人力资源类型、信息交流技术、技术特征、信息处理模式和组织内或组织之间的信息联结方式, 信息体制一旦在不断演化中稳定下来, 就形成一种制度化的均衡, 依靠一组正式或非正式契约约束, 其功能是促进组织内或组织间的协调, 降低信息处理成本和协调成本, 节约交易费用。

青木昌彦通过对现代企业信息结构方面的特征的分析, 把组织结构看作是一组上级和下属的垂直信息关联和下属不同任务单元间的水平信息关联关系。组织信息关联有3种形式:层级分解、信息同化和信息包裹, 在人力资产和组织结构类型之间存在耦合关系[1]。青木昌彦在《经济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一书中则通过对企业内协调方式的考察, 把信息体制形态划分为古典体制、分权体制、信息同化体制、水平体制, 比较了在不同系统震荡和个别震荡对信息体制的信息效率性的影响[2]。企业应该根据技术参数和震荡的特性选择最适合的协调形式。信息体制与其他制度存在互补性。程德俊分析了企业内部的信息结构, 把企业的信息结构划分为横向信息结构和纵向信息结构, 并认为横向信息结构与专用性人力资本, 纵向信息结构与通用型人力资本相互匹配, 不同的信息结构应采取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3]。周业安认为高技术企业是以人力资本为主体的企业, 具有团队生产的特征。其治理结构必然受到人力资本的特征的决定性影响, 共同治理是高技术企业最好的制度安排[4]。丁涛探讨了技术创新中的信息结构选择问题, 从信息协调的角度论述了高技术企业两种基本的治理结构和信息结构:等级制和横向协调。并分析了硅谷企业所特有的信息结构, 强调创业投资者在创新活动中的协调作用[5]。刘冰从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分析了组织之间的信息关联关系, 及不同信息关联形成的不同信息体制, 认为高技术企业治理合约的选择受制于信息体制的交易费用, 制度环境的扰动和制度化关联会对治理合约及其治理效率产生影响[6]。

分析创新网络组织的技术创新活动有必要分析创新网络组织的信息体制及其治理效率, 作为一种中间式的网络型组织, 分析创新网络组织的信息体制应该更多地考虑创新网络内不同组织间的信息关联关系。

1 信息特征、信息体制与治理方式

信息的规范度和分散度是信息存在的两个重要特征。信息的规范度是指交易时有关信息的明确和具体程度。信息的分散度是指能够促成交易达成的相关信息为社会公众掌握的程度[7]。信息规范度越高, 信息越分散, 经济主体之间就越具有更多的公共信息。信息的规范度影响着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规范的信息通常能够以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 易于编码, 并能够通过正式的渠道得以传播, 信息传递成本低, 信息流动性高。在创新网络的创新治理中, 信息的规范度则是指有关创新的信息和知识存在的明确和具体程度。而信息的分散度是指有关创新的技术信息在网络组织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分布程度。较低的分散度意味着相关信息掌握在少数企业之中, 信息的集中度较高, 以集中的方式存在, 信息的流动受到严格的约束, 创新以单个企业的独立创新为主。较高的分散度意味着相关信息广泛分布于不同的主体之中, 在创新活动中需要不同信息主体之间的密切合作, 形成创新协作网络, 才能完成高技术创新的复杂系统工程。

在信息的规范度和分散度均较高的环境中, 交易往往依靠掌握了大量充分信息的交易主体依靠各种正式规范的契约完成, 正式制度在规范交易主体的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企业间的合作是一种依靠正式契约和制度约束的正式合作。而在信息的规范度较低而分散度较高的环境中, 交易是通过参与主体之间的自发的非正式合作达成的, 缺乏正式的制度约束, 信息传递依赖于面对面的交流和长期的默契合作, 其治理机制为长期合作形成的信誉等非正式制度, 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大多是意会的。创新治理的目标在于降低信息成本, 从而降低交易费用。信息成本是指获取有用信息并对其进行加工处理以做出正确决策的成本[8]。

2 创新网络组织的信息体制演化

对于网络组织中企业的创新活动而言, 环境的不确定性高, 需要监测环境参数的变化并及时反馈, 共享系统环境信息和专业技术信息, 相应地调整决策和方向, 在各组织单元之间最优分配信息加工任务, 以达到资源配置最优。其治理机制的目的是为了协调各组织单元之间的任务分工, 使之适应于环境的变化。环境的影响可以划分为系统性部分、特质性部分。系统性部分表示影响所有参与创新活动的组织单元的环境变化, 环境系统性部分的状态关系到每一个任务单元的决策, 与其相关的信息处理和决策需要组织间的协调。而特质性部分只影响特定业务层面的组织单元的环境变化, 参与人只处理与自己相关的环境部分的信息。

根据网络组织发展演进过程中技术创新活动的信息体制中处理系统性和特质性参数变化的分工演化和信息流程的改变, 网络组织创新的信息体制也在不断演化变迁, 下面分别介绍并比较不同信息体制的治理成本和治理效率, 并分析信息体制变迁的需要和演化过程。

2.1 信息分散化体制下的独立分布式创新

在网络组织发展的初期阶段, 企业的技术创新以企业内部自主创新和企业与研究机构的合作创新为主, 创新合作网络还尚未形成, 企业间的技术关联和产业关联效应不强, 单个企业的创新是分散的、无序的, 合作创新是偶然的, 还没有相关的制度保障, 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本和创新风险较高。其信息特征由于技术规范和产业标准尚未形成, 信息的规范度较低。与创新相关的环境和技术性信息集中掌握在个别的企业内部, 流动性不高, 信息的分散度很低。由于信息的规范度和分散度较低, 信息的交流将受到很大限制, 信息的扩散只能借助于面对面的人际交流。

在这种体制下, 企业间相互依存性较低, 各部门各组织单元最大限度地利用个别信息进行决策, 不考虑与其他组织单元的协调。每个创新企业相互独立地观察系统性和特质性环境部分, 各组织单元的观察和决策各自完全包裹, 缺乏协调和统一行动。企业间不存在直接的水平信息关联, 各自的创新活动是整体包裹的, 不需要密切连续的相互合作。

2.2 信息同化体制下的网络一体化的创新模式

随着网络组织开始进入一个持续成长的阶段, 网络组织规模逐渐扩大。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发展增强, 专业化的供应商和中介服务机构开始出现, 由此而形成企业、供应商、销售商、中介组织和研究机构的创新合作网络, 形成有利于合作创新的环境。此时, 技术规范和产业标准基本形成, 信息的规范度和分散度提高, 方便了信息的交流和共享, 信息体制转化为信息同化体制下的网络一体化的创新模式。

在这种信息体制下, 创新合作网络在网络组织创新中发挥主要作用。因人类的认知能力的有限理性和专业化分工造成的知识分工, 使得与创新相关的技术、市场、资源配置信息, 必然以分散的方式散布于网络组织不同参与主体之中。为了获取与技术创新相关的信息和经济决策, 需要相关组织的协作。由于高技术创新活动的互补性, 企业间形成创新合作关联网络, 通过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契约结成互动式研发组织, 创新活动是互动式研发, 组织间的互动性较高。对于各单元共同面对的系统性环境部分, 参与人之间协同他们的观察和解释, 然后构建一个共同的决策基础。参与人不仅需要处理个体所收集的相关环境的特质性信号, 而且还要以意会或明确的方式处理其他任务单元对同一环境的不同认知。

在这种信息同化体制存在两个信息处理层次, 即网络层次和组织单元层次。独立的组织单元信息处理能力较强, 通过将在该层次对系统环境的特质性参数观察传递给网络层次在信息上将更有效率, 任务单元的互补性使得水平的系统性信息的共享与交流更有必要。在这种信息体制中, 每个企业只负责加工和其任务有关的特质性参数信息而协调不同企业行动决策所需的信息完全由创新合作网络为中介加以协调, 网络中存在基于网络信息联结的水平方向的信息同化, 共享环境的系统性参数变化。

2.3 信息包裹下的模块化创新

随着高技术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 可供选择的技术方案增加, 创新的参与者增多, 创新的复杂性增加, 跨组织协调所传递的信息数量更多, 其内容也更加多样化, 创新网络中的信息成本和协调成本上升, 网络节点的增多使得信息传递的失真和扭曲增多。传递信息所需的环节增多, 信息处理边际成本递增, 信息精确程度下降, 需要新的信息结构, 较低的信息协调传递处理成本, 节约交易费用。伴随着中介组织的强大和风险资本在创新治理中的角色提高, 创业资本逐渐成为信息体制中的主要治理角色。而且在互动型研发组织中, 对新信息的及时调整 (即在开发启动之后、设计完成之前的调整) 一般不只限于界面设计, 通常还涉及个体项目小组设计的同步调整。因此, 这一类组织的信息负荷可能很高, 较为理想的及时调整既费事又费力[1]。为了适应降低信息成本和协调成本, 提高信息处理的灵活性, 高技术企业网络组织的信息体制更多地进化为信息包裹下的模块化创新。模块化产品的设计规则明确, 信息的规范度很高, 而由于采用模块化的创新模式, 不同企业分别负责不同的模块, 彼此竞争, 信息的分散度低。

随着网络组织企业创新活动的网络组织化, 越来越多的任务单元并行从事相同的创新, 相互竞争, 彼此之间信息封锁, 以减少信息成本和协调成本。在这种情况下, 技术创新的互补性降低, 组织间的依赖性和协调的必要减少了, 创新企业展开创新联赛, 为获得后续的创业资本而竞争。在模块化的创新模式下, 各个独立的创新企业遵循总的设计规则自由开发自己的模块, 然后在独立的模块中选择最优的模块组合和搭配成新的产品系统。模块化创新的特点在于各独立的模块是自我进化的, 模块化设计是动态演进的, 通过创造设计选择权, 模块的扩展、排除、归纳和移植, 建立新的产品系统[9]。从本质上说, 创新网络组织是模块化的创新簇群。

3 结 论

创新网络组织是一种模块化的创新网络组织, 其信息体制随网络组织成长而不断演化, 分别有信息分散化体制、信息同化体制、信息包裹3种体制。不同体制适应不同的信息特征并与人力资产特征存在匹配和耦合关系。信息体制的目标是为了降低创新活动的协调成本和信息成本, 从而降低总的交易费用。

摘要:企业创新网络的组织形式和信息体制随着网络的不同成长阶段而演化与变迁, 其信息体制可分为信息分散化体制下的独立分布式创新、信息同化体制下的网络一体化的创新模式和信息包裹下的模块化创新3种模式。在网络化的组织形式中, 信息的规范度和分散度决定信息体制的选择, 信息体制的相对效率取决于制度环境、组织环境性质和信息存在特征, 不同的信息体制具有不同的交易费用。创新网络组织信息体制选择的目标是为了降低创新活动的协调成本和信息成本, 从而降低总的交易费用。

关键词:创新,网络,信息体制

参考文献

[1].[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周黎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1:97~105

[2].[日]青木昌彦, 奥野正宽.经济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M].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5:31~43

[3].程德俊, 赵署明, 唐翌.企业信息结构、人力资本专用性与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 2004, (1) :63~69

[4].周业安.人力资本、不确定性与高新技术企业的治理[J].中国工业经济, 2002, 10:56~63

[5].丁涛, 章华.技术创新中的信息结构——硅谷经验及对中国企业的启示[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3, 4:80~83

[6].刘冰, 高闯.组织信息体制、制度化关联与高技术企业网络组织治理效率[J].中国工业经济, 2006, 3:21~28

[7].何伟.信息体制影响公司治理模式[J].商业研究, 2004, 14:64~65

[8].宫晓琳.制度变迁与信息结构的演进[J].山东社会科学, 2001, 1:35~37

网络信息组织 篇9

一、关于网络信息系统的自组织的特性

自组织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复杂自组织系统 (生命系统、社会系统) 的形成和发展机制问题, 即在一定条件下, 系统是如何自动地由无序走向有序, 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如果一个系统靠外部指令而形成组织, 就是他组织;如果不存在外部指令, 系统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 各尽其责而又协调地自动地形成有序结构, 就是自组织。

这个公式为信息度量工具, 其中H为信息, M为常数, p (i) 为事件i发生的概率。在平时之中, 一个信息传播的过程首先是信息的产生, 随后是信息的编辑与传输, 在发布与传输过程中进行收集与管理最后向社会进行发布。大概一个信息的系统是这样一个流程。

首先, 网络是一个多元化、开放化的平台, 在网络上更多展现的是一种交流的趋势。如果我们说传统媒体信息系统的自组织分析是一个单向的传播过程, 整个信息系统的自组织权力都掌握在媒体和发布者手里, 受众只有接收功能, 甚至对于信息的反馈也是微乎甚微。但是网络的信息系统彻底打破了这一个格局。一个信息系统的自组织分析本身就是无序向有序、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 在网络这样的状态下, 如果想要达到这样一个自组织的状态, 就必须要具有开放向, 让网络的信息进行合理的流动, 不能像过去一样单一。

其次, 作为信息系统, 和所有的系统一样也是在不断运动, 不断发展之中, 就是在这发展的过程中才能够与外界的物质、信息进行交流交换。所以网络信息系统它能够自组织的过程就在于运动、交流的过程。根据我国《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和《电信条例》, 所称互联网信息服务, 是指通过互联网向上网用户提供信息的服务活动。我国信息服务经历了几个阶段并且不断地在发生变革, 但是每一次的变革就让网民们的交流越来越方便化, 信息进行运动、交流的速度非常快, 而信息系统的自组织速度也不断加快。

二、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化制造的信息系统自组织

若我们来对我国现状进行分析, 首先能看到的是我国互联网争端的竞争非常大, 我国每年新兴IT业的公司大大小小遍地都是, 每天注册的网站都数不胜数, 甚至IP地址的竞争已经到达了白热化的阶段。除此之外, 同行业之间资源的竞争也非常明显, 例如我们众所周知的“快的打车”和“滴滴打车”争夺战, “饿了么”和“美团外卖”的争夺战。市场的竞争让网络化制造的系统更好的进行自组织系统。因为我们都知道最明显的道理就是“优胜劣汰”, 在竞争中能够存活下来的一方就赢得了市场的份额, 而市场竞争中失败的一方就会自动退出或者至少说是暂时退出互联网的平台。那么, 自然而然, 互联网制造的信息系统在这中间就可以从低级走向了高级, 甚至达到了资源的配置目的。甚至可以说, 这样的自我组织是最有力量也是最为有效果的。

很多时候信息的自组织自我完善需要的是共同的协作。比如, 我们现在看到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已经不仅仅是百度公司自我进行编纂, 也可以网民进行编纂。除此之外, 还有的例子是百度文科里面的文章, 都是网友们将自我的作品进行上传之后网友们进行讨论, 我们先不考虑其这样的做法是否侵害了著作权的问题。这一现象的产生预示着的是网络信息系统的自我分析已经需要的是互动进行整理, 从而达到自我的优化与自我的组织。当一个信息流入到互联网之中的时候, 我们很多时候都可以看到众多的人对此进行信息反馈, 在当代, 假消息, 假新闻已经是屡见不鲜, 并且错误的消息不仅仅来自于民众, 门户网站依然会存在此类现象。但是, 通过互联网的反馈与信息整理, 让我们可以能够分辨出真假信息, 因为假消息就会有网友出来辟谣反驳。这样的反馈非常重要也非常急需, 只有这样双向的反馈上面我们才能够保证信息流动的正确性, 从而达到内部的自我约束自我优化的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 网络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越来越广泛, 因此对其的研究力度也应该不断的加大, 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科技在未来发展中能够达到我们所要实现的效果, 更好的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3.

[2]张鹏.品牌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与仿真研究[D].山东大学, 2012.

[3]孙瑜.论高校图书馆的个性化信息服务[J].决策与信息:下旬, 2012 (06) .

上海合作组织反恐行动之网络反恐 篇10

一、上海合作组织开展网络反恐的背景

当今国际社会中,恐怖主义犯罪的频发一直是国际热点问题,在这种背景下,积极进行反恐斗争、促进反恐合作就显得极为重要。上海合作组织(后称上合组织)成立之初的宗旨就是联合反恐合作,该组织重视反恐机制建设,并且已经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反恐模式。在打击恐怖主义犯罪的方面一直发挥着正能量。由于当前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信息时代。互联网的出现可以在几秒内将信息传递到全世界的任何地方,使信息成了一切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影响着人类的知觉活动、概念活动和原动性活动。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的获取已经民主化、平等化、简易化。在这个互联网飞速发展和信息爆棚的时代,一个安全、稳定的网络空间,对一国乃至世界和平具有重大意义。

(一)网络恐怖主义的产生。

恐怖主义与互联网空间的新形式的概念即“网络恐怖主义”最早是在1997年由美国加州情报与安全研究所的研究员Barry coins提出的。2006年英国在《反恐怖主义法案》中第一次明确的提出了“网络恐怖主义”的概念,将黑客作为打击对象,但只有影响到政府或者社会利益的黑客行动才能被划为“恐怖行动”。之后美国司法部在“9.11”事件后通过的反恐怖主义法案中,也首次将严重影响美国经济稳定和政府正常运作的黑客活动列为“恐怖主义罪行”之中①。传统意义上的恐怖主义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在进行着变化,在全球信息化的这个大环境里孕育出了一种不可小觑的力量,已经有一种边缘性或者原始层次的社会性反抗逐渐变成了能够直接主导社会安全稳定的定时炸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网络恐怖主义。网络恐怖主义是指非国家组织或个人有预谋地利用网络并以网络为实施攻击环境的破坏目标即破坏国家或整个地区性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等为目的恐怖活动,是传统的恐怖主义向信息技术化领域扩展的产物。网络恐怖主义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信息网络为其提供攻击技术、攻击对象、进攻的隐蔽环境。现今世界对网络信息的依赖程度越高,网络恐怖主义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信息网络自身越便捷,网络恐怖主义可能造成的破坏性就越大。

(二)网络恐怖主义的内涵特征。

网络恐怖主义依旧是恐怖主义的范围内,是一种新型恐怖主义形式,虽然将恐怖主义与信息网络相结合,但仍然具备了一般恐怖主义的要素。网络恐怖主义是一般恐怖主义在互联网世界的延伸,其活动的方式是以破坏关键基础设施系统、通讯网络等,以互联网技术为工具,发动造成社会重大伤害来引发恐慌,恐吓威胁政府和人民来完成恐怖分子政治性和社会性的最终目标。

由于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具有隐秘性,使得网络恐怖活动处于一种“隐形”的状态。它并没有固定组织形态的存在,在进行网络恐怖活动之前,与传统的恐怖活动相比,是不需要大规模的人力、资金等前期准备。正是因为信息网络的全球性开放性、快捷共享性、即时获得性的特性,使得在地球上的任何一个角落,在互联网上的任何一个IP,任何个体,只要有运用互联网技术的能力,就可以任意的对网络目标发动网络恐怖袭击。恐怖分子正式运用了网络的隐秘性,使其成为网络恐怖活动的“庇护伞”,因此,每次网络恐怖袭击事先并无任何预兆,同时也很难追查到行为的实施者。

网络恐怖分子只需要有一台电脑和一根网线,就可以对目标实施网络攻击,可以看出网路恐怖活动的成本之低。相比及传统的恐怖活动成本大大降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网络上的攻击在距离、速度上已突破传统限制,并可以实施多维、多点、多次的攻击,而网络恐怖分子发动攻击的武器只是一些字母数字结合的信息符号。传统的恐怖主义的后果是地域性的区域的。而网络恐怖主义是通过互联网发动的恐怖袭击,其产生的后果更严重、波及面更广、损失更惨重,从理论上说应该是波及全球性的后果,它能够影响到互联网世界中的每一个角落。

(三)上海合作组织网络反恐的产生。

上合组织从成立之初就将打击“三股势力”(其中包括恐怖主义)作为首要任务,由于成员国们一直面临着严重的恐怖主义威胁,所以联合开展和加强反恐合作是其共同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从传统的恐怖主义逐渐以新型恐怖主义形式出现,世界各国已深刻认识到应对网络安全威胁的重要性,关于网络反恐的国际合作已成大趋势。早在2000年西方八国集团在柏林召开会议,曾专门讨论了关于如何提高网络安全水平和防范网络犯罪的问题。2000年底,欧洲委员会制定的《打击计算机犯罪公约草案》也正式出台,包括美国在内的40多个国家加入,目的就是要采取统一的对付计算机犯罪的国际政策,防止针对计算机系统、数据和网络的犯罪活动。②

网络反恐国际合作是国际间面对网络恐怖主义新形式的出现作出的应对措施,包括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经验、硬件设备等方面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同时发展中国家也要积极配合发达国家和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对付网络恐怖主义方面,加强信息网络的国际合作,共同努力遏制网络恐怖主义。网络恐怖主义新形式的出现,上合组织对此也必须作出应对,根据《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2013年至2015年合作纲要》,并且在2013年9月20日上海合作组织地区反恐怖机构理事会于成立网络专家组,致力于加强上合组织成员国们在打击“三股势力”互联网活动领域的务实合作,即致力于打击网络恐怖主义的联合机制。

二、上海合作组织网络反恐的主要内容

(一)上海合作组织网络反恐的法律机制建设。

上合组织网络反恐法律机制是依据网络反恐活动执行的,其遵循着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并且相关法律文件均符合宪章精神。《联合国宪章》明确规定允许在区域内设立解决地区争端,维护和平的国际组织,并且国际组织的宗旨必须与宪章相一致,还明确了区域国际组织的建立与行动必须由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上合组织最早在2001年签署的反恐文件就是《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也是上合组织在反恐法律机制中重要的法律文件之一。在2002年签署的《上海合作组织宪章》完全是遵循《联合国宪章》制定的,在上合组织中具有重要的法律地位,为反恐怖主义的法律机制的构建提供了基石。上海合作组织地区反恐怖机构是上合组织的常设机构之一,设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理事会和执行委员会是其下设机构。上合组织地区反恐怖理事会是地区反恐怖机构的协商决策机关,在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了《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地区反恐怖机构执委会和成员国主管机关预防和阻止使用或威胁使用电脑网络进行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活动的联合专家工作组》、在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主管机关专家和地区反恐怖机构执委会代表查明、预防和阻止利用因特网进行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活动的联合专家组章程》,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三股势力”利用网络开展极端思想宣传、人员招募、暴恐技能培训等恐怖活动,严重危害成员国安全和破坏地区稳定。上合组织也越发的感受到网络恐怖主义的威胁,积极协调各成员国们建立工作机制,成立网络工作组,建立网络反恐的法律机制,在国际间采取共同措施,逐渐完善着关于网络反恐的法律体系,让网络恐怖主义无所遁形。

(二)上海合作组织网络反恐合作。

网络恐怖主义直接威胁着国际共同利益,直接倒逼着国际间形成互联网联合机制来应对。上合组织主张构建命运共同体,也包括着网络命运共同体,网络恐怖主义活动基本都是跨国实施的,所以打击网络恐怖主义很容易受到国界的限制。因此需要世界各国增强协调机制,加强合作。各国通过加强国与国的技术合作和信息交流,充分发挥网络命运共同体的集体力量,实现从各个国家地区对网络恐怖主义进行协作打击。上合组织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空间合作的共享条件,形成网络一体化的查打网络恐怖主义活动的合作机制,共享各成员国打击网络恐怖主义的组织能力和技术力量,从而提升网络反恐的合作效力,增强对网络恐怖主义的威胁的防御能力。

反恐演习一直都是上合组织反恐合作的主义形式和核心部分。军事演习是上合组织成立以来加强成果之间反恐合作的重大军事活动,同理网络反恐演习在上合组织的重视下,也拉开了帷幕,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下,互联网上的恐怖袭击也在加剧上演,上合组织为了遏制网络恐怖主义的有效手段开启了网络演习的战略。为了加强成员国间网络反恐领域的执法合作,上合组织地区反恐怖机构理事会于2015年通过了第386号决议,决定在中国厦门首次举行网络反恐演习。演习的过程是:某国际恐怖组织大肆在上合组织各成员国的网站、论坛和社交网络中发布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煽动信息,刺激和收敛潜伏在各成员国境内的极端分子并煽动其实施暴恐活动。③在这次网络反恐演习中上海合作组织地区反恐怖机构执委会启动了联合网络反恐行动,协调各国发现并清除网上恐怖煽动信息,铲除网络恐怖活动威胁,保障地区安全,依法打击潜伏在各成员国境内的恐怖组织成员。同时,演习也进一步增进了各成员国之间的互信,并将进一步提升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主管机关在打击恐怖主义领域的合作水平,切实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由于是首次举行的网络反恐演习,需要完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主管机关查明和阻止利用互联网从事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活动领域的合作机制;加强交流各成员国主管机关在打击网络恐怖主义活动中的法律程序、组织和技术能力以及工作流程,及时的发现法律上的缺失、技术上的落后和各成员国之间合作的流程等问题,为之后的网络反恐打下基础。

三、上海合作组织网络反恐的发展建议

由于上合组织关于网络反恐仍处于发展状态,但是近年来的网络恐怖主义的来袭此起彼伏,使得上合组织不得不加快成员国间对于网络恐怖主义应对合作措施,尽快完善关于网络反恐的法律体系。纵观国际社会关于网络恐怖主义的法律文件也在不断出台,2014年10 月,中日韩签署《关于加强网络安全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建立网络安全事务磋商机制,探讨共同打击网络犯罪和网络恐怖主义,在互联网应急响应方面建立合作。5 月,欧盟新披露了2015 年至 2020 年强化打击网络恐怖犯罪的计划。同月,俄罗斯与中国签署了《国际信息安全保障领域政府间合作协议》,双方特别关注利用计算机技术破坏国家主权、安全以及干涉内政方面的威胁。8 月,联合国信息安全问题政府专家组召开会议,并向联合国秘书长提交报告,各国首次统一约束自身在网络空间中的活动,包括不能利用网络攻击他国核电站、银行、交通、供水系统等重要基础设施,以及不能在 IT 产品中植入“后门程序”等。④第六届中英互联网圆桌会议在伦敦开幕,签署两国首个网络安全协议。由此看出上合组织在网络反恐的法律体系仍不健全,有待完善。互联网是没有国界的,所以网络恐怖主义从来不是一个国家能够对抗的,需要多个国家一起联合起来,共同打击,才能有效打击。这就表明需要国家间的合作,使得国际社会一体化,虽然全球一体化的实现仍有困难,但是区域一体化是可以实现的,比如上合组织,在此区域内的网络恐怖主义可在上合组织的各成员国的全力合作和法律体系下就能够有效控制。因此上合组织网络反恐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让网络恐怖主义无所遁形。其次就是加强各成员国间的网络反恐的信息交流和技术交流,使得在实行实际行动的时候能够达到合作顺利。最后是强化网络反恐演习,实践从来都是最重要的,用来检验网络反恐实际行动中的各种问题,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成功瓦解网络恐怖主义。

注释:

①《网络恐怖主义犯罪对策初探》 叶俊 上海交通大学 2007年

②《网络恐怖主义的挑战及其防范》 程聪慧 郭俊华 《情报杂志》2015年版

③《 上合组织首次网络反恐演习在中国厦门成功举行》 新华网

④《打击网络恐怖主义犯罪的国际法研究》李山 辽宁大学 2013年

参考文献:

[1]邢广程,孙壮志.上海合作组织研究[M].吉林:长春出版社,2007.

[2]李敏伦.中国新安全观与上海合作组织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郑雪平.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研究[M].辽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4]张宁.上海合作组织的经济职能[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5]李大光.中国安全抉择—构筑 21 世纪的国家安全体系[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6]孙昂 国际反恐前沿——恐怖主义挑战国际法[H]哈尔滨: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3

网络信息组织 篇11

1 《词表》组织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势

《词表》是在《中图法》和《汉语主题词表》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我国第一部分类检索语言和主题检索语言相互兼容对照索引式的综合性一体化词表。

(1) 《词表》采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使得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与检索这两个过程所采用的特征标识达到一致, 网络信息资源组织工具就是网络信息资源检索工具, 也就是说用户的信息检索思维与“标引者”的信息组织思维能取得一致。这样用户的保障原则这个第一性的东西就被《词表》执行得很好, 更不用说标引人员可以同时完成分类标引和主题标引, 两种标引数据可以互换, 从而节省人力、物力等等这些第二性的优势了。

(2) 《词表》系统中可兼有非控检索和受控检索。非控检索只能满足与信息资源或组织标识中相同检索标识的检索, 受控检索是按印刷版《词表》受控的概念逻辑体系或受控标识来检索与某一学科、某一主题、某一概念相同组织标识的网络信息资源。这样, 既可以满足休闲娱乐型用户无特定目标地从关键词 (标识) 入手检索, 又可以满足专业学习、研究型用户对学科或事物内容概念的集中检索, 从而提高检索效果和检索效率, 同时也缓解了专业化与大众化的矛盾。

(3) 《词表》可以实现多种途径的分类主题一体化准确快速提问式检索, 即知识分类的系统检索, 主题事物的特性检索, 关键词自然语言的检索;亦可实现多种需求的一体化浏览检索, 借助于超文本技术实现类目间、类目与主题词间互动链接的直观检索。总之, 《词表》具有分类法和主题法所有的优点, 学科分类体系和主题词科学规范, 它按照主题逻辑结构组织网络信息资源, 结构清晰, 逻辑严密, 体系稳定。其他三种分类主题一体化词表:分面叙词表兼容性比较优越, 但需要编制一部新词表;叙词表式索引兼容水平有限, 集成词表编制费时费力, 分类表——叙词表对照索引虽只有一部分是等值兼容的关系, 但这种词表已为人们所熟悉惯用, 易为人们接受, 《词表》就是这一类词表的代表, 广泛的用户基础和《词表》解决现实中种种矛盾的能力以及它在网络环境下所表现出的种种优势使得《词表》成为了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整序的最佳选择之一。

2 《词表》组织网络信息资源的不足及调整

2.1 《词表》对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的不适应性

我们都知道, 网络信息资源分类是靠计算机的链接技术使分类体系与文本相连的, 而《词表》是靠严格的体系结构组织文献, 靠它的排架功能将分类体系与文献的物质载体相连。因此, 决定了《词表》对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的不适应性, 这种不适应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 《词表》兼具文献的组织和排架功能, 它必须采取严格的线性排列方式, 而网络信息资源是非线性的, 因此, 《词表》原有排列方法不适合组织网络信息资源。

2.1.2 《词表》严格的体系结构使之缺乏灵活性, 而网络信息的动态性很强, 随时都会有热点信息出现, 信息的删改和网站的变化也时有发生, 《词表》这种严格的体系结构很难做较大的改动, 用现有的《词表》处理网络信息资源有一定的局限性。

2.1.3 《词表》的结构庞大, 有很多复分表、仿分类目、类目注释等处理物理载体的文献。网络技术使信息资源的超文本链接成为可能, 信息之间的交叉, 知识之间的参见很容易靠信息技术来解决。因此, 《词表》的结构体系对于网络信息资源来说过于复杂, 类目过多, 不适合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处理。

2.1.4 网络信息资源的超链接检索方式, 决定了网络信息资源分类体系的编制必须有计算机人员的参加, 而《词表》的编制人员结构单一。

2.2 《词表》对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的的调整与改进

鉴于以上种种不适应性, 我们需要对《词表》作一些调整和改进以适应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 但是必须先确立一个改进的原则, 即:建立网上信息资源的知识组织系统, 必须面向网络信息资源, 面向网络技术环境, 面向网络用户, 突出其实用性和易用性。具体来说, 包括:数据保证原则, 指类目体系应能覆盖因特网上丰富、全面、完整的信息数据;实用性原则, 指类目体系符合网络信息资源的实际分布状况和更新动态;自然性原则, 指类目体系面向广大普通用户, 类名应基本采用自然语言;直接性原则, 指类目划分的层次不宜太多, 跳转的次数不应超过4~5次;快捷性原则, 指应使每一个类名对应一个快捷键, 以便熟练用户快速查找。

对《词表》的改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2.1 针对《词表》的线性排列结构, 我们可以将其改造成网状结构, 以满足网络用户多途径浏览检索的需要。主要措施是增加类目间横向关系的揭示, 以交叉列类方式和超文本链接把相关的主题联系起来, 实现非线性的跳跃浏览;在原有类目结构的基础上, 通过多重列类, 实现对一个类目的多标准划分, 增加检索入口, 这也是减少划分层次的必要手段。

2.2.2 对《词表》的类目进行修改。用于组织传统文献的《词表》现有类目过于繁杂, 类目过细, 可以在现有类目的基础上对类目做较大的改动, 保留成熟学科的知识分类体系, 去掉按政治性分类的类目, 突出重点类目, 同时简化类目分级层次, 将类名语言自然化, 使之更适合网络信息的开放性。

2.2.3 增加《词表》的后组能力。《词表》应适当地增加后组成分, 引入自然语言标引机制, 增加标引的自由度和灵活性, 使《词表》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 特别是对一些新概念的标引能力将会大大增强。例如方法之一就是编制后控词表, 后控词表采取的是“标引不控制——检索控制”的模式, 后控词表中的控制词并非直接用于标引, 而是对作为检索标识的自然语言进行控制, 建立等级、等同、相关关系。因此, 在后控词表中, 标引——检索用词是自然语言, 非标引——检索用词却是人工语言。后控词表不用手工编制, 可以利用检索表达式中的用词频率由计算机自动积累而成。

2.2.4 对《词表》中的辅助表进行网络化处理, 通过网络链接技术使类目与复分表连接。

2.2.5 建立自动分类系统。利用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的理论和方法, 对网页信息资源进行自动分析, 自动提取关键词, 通过分类知识库转换分类号, 建立分类体系索引库并通过系统控制软件达到分类、主题、自然语言一体化的搜索功能, 进行语词控制保证较高的查全率和查准率。

3 《词表》组织网络信息资源的模式分析

分类主题一体化思想整合网络信息资源的高级形式是探索适合网络信息资源形式的分类主题一体化词表。在这方面许多研究者已进行了孜孜不倦的努力, 不少此类的词表已经出炉, 甚至某些词表的电子版也已研制出来, 但真正将之应用于实践——组织网络信息资源的则寥寥无几, 这是情报检索语言研究的一块空白。鉴于《词表》在网络环境下表现出来的种种优势, 笔者试着探索一下利用《词表》来组织网络信息资源的模式。

3.1 利用《词表》的《分类号——主题词对应表》建立一个结构简明的信息分类体系, 能够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自动分类

大类采用对传统的分类体系进行改造后的网络版分类体系, 二级类目及更细小的类目从主题的角度划分。通过对信息的系统分类, 实现对信息知识领域的宏观控制。这种分类体系既是浏览检索的工具, 也是主题检索的限定工具。

3.2 建立一个智能化的控制词表, 实施对人工语言与用户语言的控制和转换

自动标引系统可以把人工语言转换为标引语言, 查询系统则可以把用户语言转换成标引语言, 使用户语言与人工语言通过标引语言达到最佳的匹配。也就是说, 在系统外部, 用户可以灵活使用自己的语言 (自然语言) 检索和组织信息, 不需要看见和使用受控语言 (人工语言) ;在系统内部, 则存在着以超级知识库为基础的、高级专业化的受控语言, 支持用户自然语言提问的转换。通过关键词 (自然语言) 与主题词 (受控语言) 的对应, 用户提问时将关键词转换成主题词, 再转换成多个同义关键词进行扩检, 从而可以提高系统的检全率。通过控制词表的后台工作, 实现知识多种语词组织的统一。

3.3 建立分类体系与控制词表的系统联系

即将标引语言纳入分类体系, 这样除可以直接使用自然语言检索以外, 也可以在任何类下进行语词检索 (相当于类与语词的组配检索) 。把对某主题、某事物的关键词检索限定在某一类目范围内进行, 排除无用信息, 以提高检准率;或在类目范围内进行关键词检索, 把检索范围控制在一定的知识领域内, 以达到精确检索的目的。例如:在“工程技术”类下查询“汽车”, 就可以把体育运动的汽车、玩具汽车、汽车交易、文艺作品中的汽车等无用信息过滤掉, 大大提高检准率。通过这种分类与主题的对应, 亦可实现系统的缩检功能。

在网络信息资源日益丰富的今天, 利用分类主题一体化语言组织与揭示网络信息资源已成为最主要也是最为有效的一种组织方法。作为分类主题一体化语言中的一种——《词表》是目前全国运用最为广泛的文献信息分类的专用检索工具之一, 由于其对文献信息源组织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可以实现分类主题双重标引) , 在实现计算机编目和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过程中, 《词表》应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 我们应充分考虑网络化因素和借鉴其他领域的优秀成果, 实现对《词表》的网络化改造。

参考文献

[1]陈树年, 刘惠敏.从网络信息组织看《中国分类主题词表》[J].国家图书馆学刊, 2006, (2)

[2]卜书庆, 汪东波.网络时代《中国分类主题词表》的发展与应用[J].图书情报工作, 2005, (7)

[3]吴才唤.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中的若干矛盾与分类主题一体化思想[J].情报方法, 2005, (3)

[4]黄立.分类主题一体化语言在网络信息资源检索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 (1)

[5]梅伯平.网络信息组织的分类主题一体化研究[J].情报科学, 2003, (4)

上一篇:财务整合模式分类下一篇:宫颈支原体属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