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信息网络

2024-09-17

军事信息网络(共8篇)

军事信息网络 篇1

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 网络应用的扩大, 网络安全风险也变得非常严重和复杂, 特别是军事计算机网络, 部队信息网络建设正在加速发展并向基层延伸, 网络已经成为军事训练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有力支撑。网上办公、网上演练、网上评估、网上教学成为现实, 信息化已真正成为部队战斗力的倍增器。由于军队网络的特殊性, 必须始终不渝地把网络的安全发展放在重要位置, 加强技术防范工作, 有效抵御不良信息的侵扰和攻击, 确保网络信息的安全运行。

一、军队内部网络信息安全分析

计算机网络的开通, 各单位计算机物理上实现互联互通后, 传统的纯粹以防病毒为主, 包括以网络病毒为主要防范对象的信息安全解决方案, 已难以有效地保证军队系统的信息安全。从军队内部网络信息安全方面来说, 主要存在如下安全隐患:

1. 用户越权访问未授权的资源;即非法用户使用业务终端, 非业务许可外部终端接入专用业务网络。

2. 用户终端硬软件资源缺少可信度验证;即非法用户可以在终端上随意加装硬软件。

3. 网络办公系统中传输的各类信息有的还没有进行加密保护。

4. 用户终端外部端口缺乏安全管理。

5. 网络病毒防范措施还不够严密等。

可见网络中的弱点还非常多, 如不能有效解决, 必然造成很大危害。举例来说, 由于接入用户的身份没有进行强制认证, 其资源访向权限没有得到合理限制, 其活动范围没有区域限制, 导致用户有意或无意地接触到一些不应该接触的信息, 就可能造成军事泄密问题的发生。

二、网络安全的威胁因素

归纳起来, 针对网络安全的威胁主要有:

1. 软件漏洞:

每一个操作系统或网络软件都不可能是无缺陷和漏洞的, 这就使我们的计算机处于危险的境地, 一旦连接入网, 将成为众矢之的。

2. 配置不当:

安全配置不当造成安全漏洞, 例如, 防火墙软件的配置不正确, 那么它根本不起作用。对特定的例络应用程序, 当它启动时, 就打开了一系列的安全缺口, 许多与该软件捆绑在一起的应用软件也会被启用。除非用户禁止该程序或对其进行正确配置, 否则, 安全隐患始终存在。

3. 安全意识不强:

用户口令选择不慎, 或将自己的帐号随意转借他人或与别人共享等都会对网络安全带来威胁。

4. 病毒:

目前数据安全的头号大敌是计算机病毒, 它是编制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数据, 影响计算机软件、硬件的正常运行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程序代码。计算机病毒具有传染性、寄生性、隐蔽性、触发性、破坏性等特点。因此, 提高对病毒的防范刻不容缓。

5. 黑客:

对于计算机数据安全构成威胁的另一个方面是来自电脑黑客 (Hacker) 。电脑黑客利用系统中的安全漏洞非法进入他人计算机系统, 其危害性非常大。从某种意义上讲, 黑客对信息安全的危害甚至比一般的电脑病毒更为严重。

三、加强军队内部网络信息安全的措施

基于上述需求分析, 军队内部网络信息安全需要从控制各单位终端和使用终端的用户入手, 为用户使用终端和终端资源的本地安全存储、安全传输、终端资源的访问控制以及安全责任审计提供有效的安全解决方案。

1. 运用加密芯片和数字签名技术, 强制身份认证

通过运用基于加密芯片技术的强制双因子身份认证, 将终端用户的身份和平台身份绑定, 能够有效防止非法用户使用可信终端。没有通过可信终端认证和授权的用户根本无法开机。还可以整合PKI/CA的数字证书, 利用PKI/CA的数字证书作为用户在可信终端上的身份标识, 并封装到可信终端的载体中, 提供统一的身份认证服务。

采用数字信封、数字签名技术, 保证各单位终端之间进行交换的涉密文件通过邮件等业务应用系统传输, 并且只有获得授权和通过签名验证的用户才能访问。对请求接入专用网络的终端进行强制身份认证, 只有通过可信监管服务器认证通过后方能进入, 确保接入网络的终端是合法的。任何非许可终端接入业务专用网络都将立刻被发现并加以孤立和隔离, 以防止其非法使用业务专网内资源, 访问网内涉密信息。

2. 运用I/O控制技术, 加强可信校验

采用基于主板物理硬件的计算机外部端口I/O控制技术, 确保彻底切断可信终端的泄密途径。结合可信测试技术避免以往单纯依靠软件控制I/O端口或CMOS系统遭人篡改的威胁。接入终端的硬件加载、操作系统加载需要通过可信校验, 如果更换硬件比如硬盘, 安装另外的操作系统, 都导致计算机无法通过可信校验影响正常启动过程, 同时通过进程控制保证非法应用程序不能正常运行。以避免非法终端冒充可信终端接入业务专网内。考虑到涉密网络内部数据的敏感性, 可信终端将实时监控网线的热插拔, 脱离业务专网可信认证管理后, 系统将挂起无法继续使用。插上网线后要求用户和终端在接入业务专网时重新进行身份认证, 认证失败后可以控制用户能否作为可信单机使用终端。如果不允许脱网使用业务终端, 终端将被强制关机, 如果允许则可以根据安全策略控制用户在可信终端单机工作状态下所能使用的资源。

3. 可靠的安全策略配置

通过对终端资源进行安全策略的配置, 可以实现对I/O端口和逻辑磁盘等资源的使用进行控制;对终端用户所能使用的应用或进程加以控制;实时在线检测受控可信终端的用户信息、系统信息、硬件资源信息、系统进程信息等等用于用户权限资源控制管理, 防止用户执行非授权的应用、越权访问, 实现对信息安全的层层保护。办公终端应安装高效的杀毒软件, 建立健全的网络系统安全管理制度, 严格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 定期做文件备份和病毒检测。

4. 对数据进行加密

通常有两种数据加密方式:一是应用层加密;另一种是在I P栈加密。前者是对用户数据作选择性加密;而IP栈则是对链路上所有数据进行加密。还可采用密码芯片进行数据的加解密、数字签名与验证, 保证密码算法的安全性。用文件加密/加密文件柜的方式加强对敏感信息的保护。利用特殊的密码机制, 将密钥和加密文件进行有效的隔禽, 使加密文件只能在本机上用合法用户的密钥进行解密访问, 从而使数据的机密性得到保障。同时对密钥从产生、分配、存储到使用、废止都要很好地安全管理, 确保密钥的安全。

5. 在网络服务器端加强用户行为监控

基于用户行为规则控制, 用户操作窗口、网络通信监控, 操作键盘、鼠标监控, 用户操作文件与应用程序监控。将符合安全策略设定需要审计记录的信息统一分类、分级保存。日志信息只有安全管理员能访问, 确保了日志信息的安全, 有效防止恶意破坏审计信息的行为。可独立使用审计员权限对所有用户操作审计日志加以查看分析, 从而减少安全隐患的发生, 避免信息资源被非法使用。

总之, 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个综合性和复杂性的问题, 做好军事信息网络的安全工作是十分重要且紧迫的, 除了在技术上做好防护外, 还要完善军队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措施, 制定严格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重视网络信息安全人才的培养, 研究开发网络安全新技术。

摘要: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 加快了信息化的进程, 同时, 网络安全问题也日渐突出, 对于军事网络威胁尤为严重。本文从特殊的角度对军事信息网络的安全进行了分析, 就如何加强军事网络安全与防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军事信息网络,安全

参考文献

[1]冯斌.军事信息安全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军事通信学术.2003, (1)

[2]巨乃岐等.信息安全——网络世界的保护神.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年

[3]安庆军等.信息战与信息安全战略.金城出版社.2006年

[4]张景田等.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浅析[J].统计与查询.2006, (4)

[5]李军义.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M].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7

军事信息网络 篇2

(打开第一张幻灯片)美国网络部队

这张图片为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美国的 “黑客战士。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令世界各国政府颇为挠头的问题。在此背景下,“网军”应运而生。

(第二张幻灯片)互联网络

互联网的诞生将世界带入了“信息时代”,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互联网应用已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在民用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在军事上更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现代战争已由海陆空战场扩展到了“网络战场”,是为“网络战”

(第三张幻灯片)网络战

网络战是为干扰、破坏敌方网络信息系统,并保证己方网络信息 系统的正常运行而采取的一系列网络攻防行动。

网络战正在成为高技术战争的一种日益重要的作战样式,它可以兵不血刃地破坏敌方的指挥控制、情报信息和防空等军用网络系统,甚至可以悄无声息地破坏、瘫痪、控制敌方的商务、政务等民用网络系统,不战而屈人之兵。

(第四张幻灯片)网络战分为两类

战略网络战又有平时和战时两种。平时战略网络战是,在双方不发生有火力 杀伤破坏的战争情况下,一方对另一方的金融网络信息系统、交通网络信息系统、电力网络信息系统等民用网络信息设施及战略级军事网络信息系统,以计算机病毒、逻辑炸弹、黑客等手段实施的攻击。

战时战略网络战则是,在战争状态 下,一方对另一方战略级军用和民用网络信息系统的攻击。

(第五张幻灯片)何为网军

从发展的前景看,“网军“极有可能成为继陆军、空军、海军之后的又一新军种,它将担负起保卫网络主权和从事网络上作战的艰巨任务。“这是中国军方第一次提出了“网军“的概念。那么,“网军“到底是一支什么样的部队呢?

(第六张幻灯片)何为网军

按照军事学理论,一支部队的构成应按照战争规律,取决于作战本身的需要。美军认为。网络战是在有限的作战指挥空间内,以进攻性行为夺取和实现信息优势,从而破坏敌方的信息站和计算机网络系统。

其基本的作战方法是运用计算机网络输送病毒和进行“黑客“破坏。

(第七张幻灯片)美国受到的网络攻击

据调查,2004年专门针对美国政府网站的非法入侵事件发生了5.4万件,2005年升至7.9万件。被入侵的政府网站包括国防部、国务院、能源部、国土安全部等重要政府职能部门,其中以国防部最为严重,在2004年达到1300多次。

不久前,一名不愿公开姓名的国防部官员说,过去6个月中,他们用于应对黑客袭击和

维护受攻击网络的花销超过1亿美元。

黑客为什么热衷于攻击美国军方保密电脑?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第八张幻灯片)案例

屏幕上的这个人叫做 米特尼克,曾被誉为“世界第一黑客”,在15岁时就利用家中的电脑侵入了北美空中防务指挥系统、美国五角大楼、中央情报局等美国防守最严密的网络系统。他于1995年被捕,2000年重获自由。

近日,在被问及为何热衷于黑客行为时,(点击PPT)米特尼克说:“我入侵电脑系统完全基于好奇,想寻求刺激和追求知识。”

网络安全专家指出,米特尼克的回答可以说颇具代表性。美国军方保密电脑网络的安全防护程度是世界一流的。那些年轻的黑客之所以热衷于对其进行攻击,就是因为他们把这当成检验自己水平的重要标志。

为保护网络安全,美国国土安全部上月通过一家网络技术服务公司发布广告,计划招募网络高手,协助保卫网络安全。

(第九张幻灯片)美国网络部队的发展

早在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中,美军就对伊拉克使用了网络战的一些手段。开战前,美国中央情报局派特工到伊拉克,将其从法国购买的防空系统使用的打印机芯片换上染有计算机病毒的芯片。在战略空袭前,又用遥控手段激活了病毒,致使伊防空指挥中心主计算机系统程序错乱,防空电脑控制系统失灵。

在1999年科索沃战争中,双方都动用了网络战手段进行对攻。

2003年开始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更为广泛地使用网络战手段。战前,数千名伊拉克军政要员在他们的电子邮件信箱中收到美军发来的“劝降信”,造成很大的心理影响。开战后不到4个小时,持中立立场的半岛电视台英语网站便被美军“封杀”,此后也一直不能正常运作。

(第十张幻灯片)美国网络部队的发展

2005年4月,在美参院武装部队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上,美战略司令部司令卡特赖特首度表明,美军已组建专门负责网络作战的“网络战联合功能构成司令部”。网络部队作为一种全新的部队样式,已被正式纳入美军的作战序列。美国于2006年和2008年先后举行了两次代号为“网络风暴”的大规模网络战演习。2009年6月23日,美国国防部长盖茨下令组建网络司令部,美军战略司令部要在9月1日前制订出网络战作战理念和计划。这标志着美国打算将军事霸权从陆地、海洋、天空和太空向号称“第五领域”的网络空间延伸。

(第十一张幻灯片)美国网络部队

目前,美国陆海空三军都组建了各自的网络部队,执行战场战术行动。(点击PPT,弹出网络部队标志)其中,空军网络战实力最强。作为全球最早将网络用于实战的国家,美国打造网军的历史,远远早于互联网在全球的普及。目前美军约有3000至5000名网络战专家,涉足网络战的军人在5万到7万之间。如果加上原有的电子战人员,美军的网战部队人数在8.87万人左右,相当于7个101空降师。美国目前正在招募2000至4000名士兵,组建一支“网络特种部队”。这支部队不仅要承担网络防御的任务,还将对他国的电脑网络和电子系统进行秘密攻击。

(第十二张幻灯片)美军官员上网游荡招募黑客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军一直以不公开的方式招募黑客从军。美军情报人员还深入黑客组织中间,成了一些黑客大会的列席听众。美国军方也经常组织有众多电脑专业人员参加的电脑黑客大会。在会议期间,美军官员与电脑高手亲密接触,使出浑身解数让那些黑客高手们相信,为美国军方效力是他们的最好选择。美军官员还经常在互联网上那些由网络骗子、有组织犯罪集团和黑客建立的网络家园游荡,其目标就是寻找天才黑客加入美军的行列。此外,美军还雇用一些黑客专门从事计算机漏洞测试的工作。

(第十三张幻灯片)

美国如此大规模的招募黑客就没有一个底线吗?有!底线就是没有犯罪前科和不良行为记录。但美国网络在众多黑客中真的能出淤泥而不染吗?“反黑”专家称招募黑客从军、“以黑制黑”,将招致更多“僵尸”潜入美军网络。

(第十四张幻灯片)连锁反应

自从美国正式建立网络司令部,在世界各国中引起了连锁反应。英国、印度、韩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等多国,也开始筹建网络司令部或组建“网络部队”。韩国的网络司令部定于今年启动。美国正式启动网络司令部的消息,让“网络战争”再次成为一个热点话题。与很多国家一样,互联网发展迅速的中国同样面临着网络攻击的威胁,那么,中国是不是也应该像美国一样,组建一个网络司令部,或者建立一支成建制的网络部队?

先来看一组中国解放军在网络方面应用的图片。

(第十五——十七张幻灯片)(看屏幕解说,并点击PPT切换图片)对于中国是否建立一支成建制的网络部队,网民们早已进行激烈的讨论。

(第十八张幻灯片)网络调查

据中国一家网站去年6月进行的调查,超过94%的中国网民支持中国也建立一个网络战司令部。持此意见的网民的大致理由是,现在网络已经影响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应该高瞻远瞩,应该防患于未然,不能等别人攻过来再临时抱佛脚。有网友说,网络战司令部对保证我国网络通信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网民数量增长极为迅速。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当前中国网民人数达到4.04亿,居世界第一。中国军事专家、国防大学教授张召忠指出,中国现在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但中国没有一台根服务器。此外,中国网络的硬件,包括很多软件的生产商基本上都是美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只是计算机的“用户”,网络安全很脆弱。

张召忠认为,建立网络部队是一种未来趋势。当务之急是进行中国自主知识产权软件的研发,加强中国域名的管理和计算机硬件的自主研发,减少对外国的依赖。此外,一些军用的网络要和民用的在硬件上完全隔离。

网名如此赞成,那中国军事专家的看法呢?

(第十九张幻灯片)

有不少中国军事专家认为,中国没必要步美国后尘建立网络司令部。

军事专家戴旭在接受《世界新闻报》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中国没必要建网络司令部,因为中国与美国在世界上的战略追求是不一样的。美国要建立世界帝国,永远保持对全球的军事领先优势,而中国没有这样的追求,也不寻求和其他国家对抗。

戴旭同时指出,另一方面,中国也要做好网络安全的防备,必须把网络安全上升到战略高度来认识,但这和跟着美国建立网络战司令部是两码事,是未雨绸缪与草木皆兵的区别。

军事专家赵小卓则认为,将来可能会有更多国家也会效仿美国,建立网络司令部。至于中国,他认为,其实中国的互联网早就有网络警察,通过网络来发现犯罪和保护网络安全,虽然是民间应用,但和网络司令部起的作用类似,“至于叫不叫网络司令部并不重要”。

(第二十张幻灯片)

著名军事专家宋晓兵就认为,世界各国所依赖的互联网从软件到硬件,其核心技术和基础框架都源自美国。即便其他国家加入网络空间控制权争夺,在核心网络技术上仍然无法与美国竞争。但也有军事专家认为,网络战概念有炒作嫌疑,其中可能存在技术陷阱。

中国的何去何从,还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

军事信息网络 篇3

1 现状分析

我军在仓储信息化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果,如物资计量信息化、库区报警系统自动化、物资收发自动化、查库到位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局域网实现信息化管理。但从另一方面看,我们在信息资源的共享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如信息主干道仍然不能完全把所有局域网的信息在安全保密的条件下进行传输,主要原因是过去开发的软件系统功能单一、兼容性差、集成度低,尚未形成统一的技术体制,无法在多项业务环节内进行数据相互操作和信息共享。

我军军事物资仓储系统的信息化需求主要如下:系统的安全性是整个方案核心需求;远程链接仓储信息系统以了解物资库存情况、发布需求信息、接受信息反馈、保障物资的跟踪;对军事物资信息网进行有效的控制,优化工作的网络环境;供应或需求部队能较为便捷地使用信息化系统;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员在维护网络、调配物资时能便捷、高效的集中管理;在实现信息中心与各仓库及物资运输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同时,还需要实现各战区之间不同编制的后勤部门的网络互联;为需求部队提供全面的用户管理、访问控制、远程视频会议、远程视频监控、单次登录、目录服务、CA证书、网上结算支付等配套技术服务;对于仓储系统最底层信息化需要标准的编码、协议、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要有一些信息服务平台的要求,包括运营的平台、开发的平台、服务的平台;可以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包括信息管理和数据库挖掘等。

我军战略仓库比较分散,为使仓库与物资供应调控部门的信息互联,通常可租用DDN专线或建立VPN。后者较前者成本低,搭建周期短,且在安全的情况下更方便外部成员访问内部网络。然而,目前我国针对VPN带宽优化的技术还不够成熟,在使用VPN时,通常只停留在一条通道中的有限使用带宽控管,当某些VPN用户使用需要大量带宽的VoIP应用或ERP联机时,相对剩下的可用带宽就会产生严重不足的情况。对此,就需要运用VPN QOS功能,用负载均衡的技术将所有的流量分配到各自的通道上,即对各VPN经行应用设定,设置最高可使用带宽,以防止某些VPN应用大量占用单一VPN通道整体带宽,全面保障每项VPN应用可使用的带宽,解决单一VPN通道下,VPN应用带宽分配不均的问题。

2 方案描述

在战区内拥有多个仓库,随着战区内部资源的共享需求日益增加,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保证信息资料的保密性,传统的租用ISP VPN专线导致日常的网络费用投入和管理成本的不断增加,无疑已经不适宜军队后勤信息化发展。可以借鉴地方企业所采用Billion BiGuard IPSec VPN系列产品以及Billion BiGuard SSL VPN系列产品来代替ISP专线,以解决日益凸显的网络需求。IPSec VPN主要提供点到点的安全加密隧道连接解决方案,通过IPSec VPN构建隧道,可以实现2个局域网的透明访问,适用于各战区之间的信息网络互联。而SSL VPN主要提供端到端的移动办公安全连接方案,除总部采用一台设备外,用户端无需硬件设备,只用浏览器即可完成对总部信息系统的访问,适用与物资配送部队或野外作业人员对军事物资信息的实时查询,同时,也为不同的访问用户提供不同的接入权限,以保证信息共享时的安全性。所以,搭建军事物资仓储信息网络需要采用IPSec VPN与SSL VPN相融合的方式。

各军事物资仓库通过建立基于互联网的ERP、物流管理等信息系统,通过VPN的方式,连接到军事物资调配中心网关,在各仓库及物资保障部队的路由器上修改默认路由,指向VPN隧道,同时要求调配中心的网关支持VPN Hub的功能。让所有流量默认都是进入VPN隧道,从而做到各单位访问物资调配中心服务器,都是经过总部网关上的统一出口转发。由物资调配中心负责汇总需求信息、集中部署保障任务。除了提供部队实时需求的物流信息外,通过数据了解与监控各战区物资保障任务的开展状况,也能分析出保障行动上的存在问题,以便及时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对于该网络的加密,可以选择使用VPN设备中提供的多种加密算法,如DES、AES、TPCI等。

基于VPN技术的军事物资仓储信息系统包含多个子网(如各战区的军事物资储备网络、部队需求信息网络、保障单位力量现状信息网络),它们虽处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但都归属于一个管理域,相互之间通过其管理控制范围之外的基础设施相互连接。同时,VPN可以跨越多个主机通信网络构建,所以,当所有的服务提供者都明确的支持有此产生的分布式VPN环境时,这种应用方式的健壮性可以达到最高。组网方案如图1:

依托该信息网络,实现了军事物资信息网络的整体互联,使各战区分散的仓库联接到整体的LAN中,满足与军事物资储备整体网络实时互联互通的要求,信息中心可以对每个实体仓库的基本信息进行查询,包括实体仓库的座落位置、人员情况、业务水平、物资种类、设备状况等,并根据全部实体仓库的业务总况,掌握物资储存的分布状况;各实体仓库还能应用仓库管理系统对本仓库的日常活动和业务工作进行管理,如出入库业务、财务核算、报表制作等,并能实现与军事物资调配中心数据同步,使单个仓库的运行始终在中心系统的总体监督和管理下,从而保证各军事物资仓库系统总体运行状况良好。同时,可以实现各个点的VPN互联,构建出完整的基础信息网络平台,并可根据权限的设定和网络拓扑的需要分别设定接入节点和权限控制,增强内部基础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军事物资仓储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可以集中在数据中心的一台大型主机系统上,也可分布在不同战区服务器的多个数据处理中心。选择何种数据处理和分布结构,应该取决于信息系统的计算结构、体系结构、我军后勤保障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结构。

3 可行性分析

基于VPN技术的军事仓储信息网络的搭建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网络搭建的成本较低。企业不必租用专线建设专网,不必大量的网络维护人员和设备投资。VPN在设备的使用量及广域网络的频宽使用上,均比专线式的架构节省,故能使网络的总成本降低。由于不需要在客户端安装VPN设备,就无需进行维护,同时,单一VPN系统能够支持几千个用户使用,简化了系统的运营工作,降低了系统运作成本。

(2)网络扩展性强。VPN的架构有弹性,当有必要将网络扩充或是变更网络架构时,不需对每个客户的客户端设备进行安装调试,当新的功能需要增加时,只需对位于POP点的VPN业务设备进行升级。设备为多WAN端口,可预留WAN端口为将来信息网络规模扩张时使用提供新机器接口。

(3)网络管理方便。设备提供命令行接口脚本,Telnet和基于Modem的管理,通过集中管理终端,无需增加太多的网络设备及物理线路,只需通过互联网的路径进入网络,便可对多台设备进行分组与配置管理、安全管理、性能与状态监视、设备安全状态报告、响应与控制等。

(4)网络安全性较高。VPN技术采用专用的网络加密和通信协议,可以使军事物资信息管理中心在公共网络上建立虚拟的加密信道,以满足各部门间信息较高的实时性、交互性和安全性。保证账号不会意外泄露、计算机不会被非法使用、不会受到恶意的网络攻击,等等。

基于VPN技术的军事物资仓储系统对军事物流的战略影响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加强信息共享。对军事物资的库存信息和在进行物资保障行动中的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分类、传递、处理、查询等活动,以达到增强军事物流系统的透明度、加快物流运作速度、降低物流成本等目的。二是提供全程跟踪服务。通过运输管理系统、仓储管理系统等为客户提供全程货物跟踪、库存状态查询、订单跟踪服务。三是提高保障效率。该网络将以需求保障为驱动,重新配置保障资源,并强调配送的灵活性和保障网络对需求的响应。使整个后勤保障网中的关系基于协作,以此加强对保障任务的感知和协调。四是提供决策支持。在营运数据库基础上建立数据仓库,通过应用数据挖掘等技术,为管理决策层提供有力的运作分析数据,为企业有效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五是提高后勤保障网络的健壮性。在提高信息网络的畅通性和安全性的同时,旨在加强信息网络的容错和纠错能力,以提高保障任务的效能效益。

VPN组网方案,为军事物资仓储任务提供安全、稳定、高速的联网环境,轻松架设物资调配中心与战略仓库及需求部队间的信息桥梁,使之彼此紧密联系、实时互通,对军事物资保障任务提供强而有力的支持。

摘要:军事物资信息传递的实时性和安全性是衡量物资保障系统高效与否的重要指标,高效的物资保障系统对遂行现代化后勤保障任务、提高后勤保障能力具有重要和长远的意义。通过分析我军物资仓储系统的信息化要求,旨在为其提供一个经济、安全且易于实现的信息网络构建方案,并简要分析了该方案的可行性。

关键词:信息网络,VPN,保障

参考文献

[1]Cisco Systems.Cisco Networking Academy Program[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军事认知通信网络研究 篇4

认知网络是近几年比较热点的研究课题, 其概念源于“认知无线电”。认知网络是认知无线电技术在系统和网络高度的扩展。认知网络广义上不只限于无线网络, 而是适用于有线和无线均可的网络范围。认知无线电网络可以看作是认知网络的一种具体实现形态。认知网络的自认知、重配置的特点, 适用于网络重构。在军事通信应用场景下, 适用于解决通信网络的抗毁和重建, 以及运动中的通信问题。基于对认知网络的研究, 从具体工程应用的角度, 针对军事通信网拓朴变化频繁、网络要求抗毁重建等特点, 将认知网络的概念和要素, 引入到军事通信网络体系中, 初步提出构建军事认知通信网络, 解决通信保障的服务质量问题。

1 应用需求

1.1网络抗毁与快速重建需求

在战场应用环境情况下, 已有的军事通信网络会遭到严重损坏, 原有网络拓扑、网络能力和网络环境会发生不可预测的重大变化。同时在特种应急环境下, 会综合应用无线、蜂窝、卫星以及有线等多种通信手段, 覆盖不同的区域环境, 如指挥中心、医疗中心、前沿指挥所以及后勤中心等。每一类区域可用的通信手段不一定相同, 通信需求和通信方式也不相同。因此对通信网络要保障为用户提供不间断的网络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网络服务质量QoS的需求

从最近的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来看, 战争条件下的电磁环境、气候环境和应用环境情况越来越复杂多变, 通信网络的拓朴也要快速地随之变化, 与之相应的通信网络服务也相关地发生变化。而网络用户对已经建立连接的服务质量和将要建立连接的服务质量要求不变。因此需要更有效的、新的方法和技术来解决通信网络保障, 为用户提供不变的网络服务质量。

1.3网络异构性互连互通的需求

军事通信网络异构性包括3方面:一是接入技术的异构性, 典型的通信技术包括光纤、散射、微波、卫通、WiFi以及蓝牙等;二是终端的异构性, 例如:具有不同程度的智能无线终端、适配多制式网络的多模终端、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可重配置终端、计算机终端、手持PDA等;三是组网方式的异构性, 如IP数据网、卫星网、电台网、有线电话网、单跳式无线网络以及多跳式的无线自组织网和网状网等。目前的军用通信网络, 包括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 还无法做到各终端与节点间、各节点间、各网络间采用统一标准的物理端口和协议, 它们之间还采用多种不同物理层接口和协议来达到互连互通。由于使用的协议和接口不同, 使得重组网络的动作比较复杂、困难。需要更有效的、新的方法和技术来解决网络异构性互连互通的问题。

2 网络体系架构

2.1网络组成和功能实体

目前在现有军事通信网络的核心节点中已经具备一些网络参数的感知或自动选择功能雏型, 但是仅限于某一功能或某一设备。网络设备还没有实现“认知—决策—重配置”的自动过程, 还没有全面地、系统化地从整个通信网络体系结构角度进行研究和实现。

针对上节描述的需求, 目前的军事通信网络技术和具备功能尚不能达到要求。因此引入认知概念, 有意识地、系统化地采用“认知—决策—重配置”自动过程, 构建军事认知通信网络, 可以在战场复杂环境和网络拓朴频繁变化的情况下, 解决军事通信网络异构性互连互通的问题, 保障网络安全, 为用户提供不间断的网络服务和不变的高质量网络服务。认知概念应用到广义的军事通信网络中, 提出构建军事认知通信网络, 也可以认为是“智能”的军事通信网络。

军事认知通信网络可以划分由策略生成分系统、网络认知与重配置控制分系统和可编程通信网络分系统3部分组成, 对应认知网络的层面模型, 如图1所示。

可编程通信网络分系统由可编程路由交换节点和网络状态传感器组成, 可编程路由交换节点是军事认知通信网络的控制实体, 采用物理接口统一标准、链路速率可编程自适应、链路协议可编程自适应和路由协议可编程自适应等方法进行网络接口和协议设计。网络状态传感器完成网络外部环境网络状态 (如电磁环境、天气环境、地理环境等自然环境) 的感知和状态报告, 以及完成网络内部环境网络状态 (网络不同接口种类、不同接口速率、不同协议等网络多种条件环境) 的感知和状态报告。同时接受网络重配置策略, 按照策略完成网络的重组。可编程通信网络对应着认知网络层面参考模型中的实体层和服务层之网络子层。

网络感知与重配置控制分系统完成网络环境感知信息的汇总和初步分析, 包括网络物理接口状态、网络链路状态、网络协议状态、网络节点状态以及网络安全状态等信息, 提交给策略生成单元;在控制方面, 采用带宽资源控制、流量资源控制以及优先级链路控制、优先级队列控制等策略, 将策略生成的相关网络重配置策略转换为网络重配置参数, 完成网络资源的分配和路由交换的管理。

策略生成分系统是将网络感知单元提交的“局部”网络环境认知信息经过融合处理形成通信网络“全局”的网络资源认知信息, 然后通过智能决策系统形成必要的网络重配置策略。

网络感知与重配置控制分系统和策略生成分系统对应实现认知网络层面参考模型中的服务层之应用子层。

2.2工作流程

军事认知通信网络认知工作流程如下:

① 军事认知通信网络通过可编程路由交换节点中或与之相连的网络状态传感器感知网络外部自然环境状态或内部环境网络状态生成状态报告;

② 通过网络传递给通信网络感知控制单元, 经过初步的分析处理, 汇总到网络认知环境单元;

③ 网络认知环境单元将“局部”网络环境认知信息经过融合处理形成与当前现实环境相对应的网络认知环境, 然后通过智能决策系统的智能化推理形成必要的网络重配置策略;

④ 通信网络资源管理单元将策略生成的相关网络重配置策略转换为网络带宽、标识、链路等重配置参数, 控制可编程路由交换节点进行网络重构;

⑤ 可编程路由交换节点按照重配置参数完成网络的重组。

2.3网络要素

表1给出了认知网络要素在军事认知通信网络中的实例化说明。目的在于将认知概念引入到军事通信网络的各个层面要素, 从整个军事通信网络体系结构角度进行网络应用的研究和实现。

3 功能特点分析比较

3.1功能特点分析

军事认知通信网络实现的网络功能特点有:

(1) 实现网络抗毁与快速重建功能

军事认知通信网络会根据环境条件自适应地选择可用网络;快速自动地适配网络拓扑的变化以及网络节点的加入和退出;保证高优先等级通信的连接;确保指挥信息的跨区域通信连接;保障重要通信业务的安全性。为用户提供不间断的网络服务。

(2) 实现网络服务质量QoS功能

军事认知通信网络可以管理一个连接的服务质量。随着应用环境情况的变化, 通信网络的拓朴快速变化, 与之相关连的周围相应的通信网络要素也发生变化。军事认知通信网络可以根据所处网络环境现状, 快速感知网络变化的信息, 确认网络中的瓶颈, 评估网络连接的可靠性, 决策选择可用的有线或无线接入网络, 迅速作出自适应的调整;并且综合利用多层网络的能力, 改变服务优先顺序, 优化运作行为, 重构网络拓朴, 优化通信路由和链路, 从而达到为用户提供不变的高质量网络服务的目标。

(3) 实现异构网络互连互通功能

军事认知通信网络通过认知过程, 确认不同的网络、协议和接口, 选择优化后的连接。军事认知通信网络可以根据所处网络环境的感知信息, 决策选择可用的互连网络, 克服每个节点的冲突并优化连接, 将网络由混乱变为有序, 实现采用不同有线或无线接入技术和不同的终端组成的异构通信网络之间的互连互通, 从而保障为用户提供不变的网络服务质量。

(4) 实现网络安全功能

军事认知通信网络增加接入控制、隧道、信任管理或入侵检测等安全措施, 达到安全目的。军事认知通信网络通过对网络各层的反馈进行分析, 通过采取改变规则、协议、加密和分组成员的设置、认证等行为, 预防、阻止和化解网络被破坏的风险, 以提高网络的安全性。

3.2功能特点比较

军事认知通信网络较之以前的军事通信网络的不同特点是:① 按照“认知—决策—重配置”的方法, 系统化、有意识地增强对外界的电磁环境、天气环境等环境的复杂多元素感知自动化, 以及对网络内部不同网络接口种类、不同接口速率、不同协议等多种条件环境的认知自动化;② 分析网络环境认知信息, 得出共性特征, 并利用过去获得的和新学习得到的知识信息, 参与决策, 以得到更优化的配置策略;③ 进行统一处理, 增加对越来越复杂环境的认知和智能化处理, 增加决策策略多种选择的智能化处理, 增强对网络重配置的可控制力和执行力。④ 实现循环“认知——决策——重配置”的自动化过程, 从而实现网络智能化重构, 达到满足为用户提供不间断的网络服务和不变的高质量网络服务要求。

4 关键技术

基于军事认知通信网络“认知——决策——重配置”自动过程对应的功能实现所必须的技术, 重点提出相关的关键技术。

4.1认知环境多域认知技术

多域认知是指对多个领域环境的认知, 包括物理环境、气候环境、无线电磁环境、有线环境以及网络环境等多个领域中、多属性要素的认知。

要解决如何实现认知信息的海量摄入、认知信息的传递融合以及认知信息的挖掘利用。多域认知是军事认知通信网络首先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认知环境多域认知技术研究网络多域认知模型与认知方法, 研究信息网络多域认知信息的获取、传送、表示、融合和利用技术, 研究网络环境参数快速感知、网络全局感知信息快速融合处理和网络全局环境态势生成技术。

4.2认知智能决策技术

军事认知通信网络是一个具有智能的主体, 可以将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推理机制引入认知智能决策, 使得通信网络能够实现环境自适应。

认知智能决策技术研究信息网络资源虚拟控制机理, 研究基于网络认知信息对可重配置网络要素和网络功能的快速决策机制, 研究可重配置网络要素与网络的智能化管理与配置技术。

4.3重配置技术

军事认知通信网络的实现最终要落实到实体的重配置。重配置的对象不仅包含终端重配置, 还包含网络重配置和服务重配置;重配置的作用范围不仅限于单个节点, 而且还要实现端到端重配置, 即覆盖端到端路径上的所有网络节点, 其复杂度和重要性要高于单一的终端重配置。

重配置技术研究军事认知通信网络组网方式、路由方式和连接方式等要素的可重配置能力, 研究基于可调整参数或软件可编程平台的路由交换实现技术, 研究智能网络层协议和跨层设计技术。

5 结束语

军事认知通信网络是在通信网络的各个层面和实体上实现认知概念, 从而使整个通信网络体系上具备认知功能。与非认知网络相比, 认知可以用于改善资源管理、服务质量 (QoS) 、接入控制、安全或其他网络目的。军事认知通信网络能为网络用户提供更好的端到端性能。随着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军事智能化通信网络将是发展方向。为用户提供不间断的网络服务和不变的高质量网络服务, 是军事通信网络持续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THOMAS RYAN W.Thomas.Cognitive networks:adaptation andlearning to achieve end-to-end perfoemance objectives[J].IEEECommunications Magazine, 2006, 44 (12) :51-57.

[2]吴巍.认知通信网技术研究[J].无线电通信技术, 2010, 36 (6) :1-4.

[3]糜正琨.认知网络与网络融合[J].中国新通信, 2009 (6) :5-10.

军事院校网络教学初探 篇5

网络教学是网络技术发展和教学目标多元化相结合的产物, 是继广播、电视大学以后发展起来的又一种远程教育形式, 它利用网络作为教学的工具、资源和环境, 在教学的过程中, 网络作为知识与信息的载体而存在, 可看作为书籍、视听、媒介等教育媒体的自然延伸, 不同的是网络具有更高的信息容量;网络被虚拟为一个教室, 在这个教室中, 没有教师与学生之分, 没有区域与时间的限制。

网络教学具有很多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可比拟的特点:

1.1 教学过程的交互性

交互性是指在网络上的各个终端可以即时实施回答, 交互的方式有学生和教师之间, 学生之间, 通过课件还可以有效地获得图、文、声、像等教育信息, 师生之间的交互可以获得教师的指导, 学生之间的交互可以进行协作学习, 这种双向交互活动不仅使学生通过视、听手段获取教学信息, 而且它还代表着一种学生所能接受到的、前所未有的兴趣。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 通过交互学生能及时地了解自己的进步与不足, 并按要求调整学习, 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质量与效率。

1.2 教学资源的共享性

资源共享包括硬件和软件的共享, 核心是软件的共享, 网上资源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 学员在链接或教员的指导下, 可轻松自如地获取相关的知识, 这对教育个性化的形成, 对学员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对实现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3 授课对象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的多样性决定了授课对象的多样性, 在军校中有学历教育、任职教育, 还有函授、委培地方生的教育, 这些学员的培养目标不同, 他们的个人素质也不同,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很难在同一堂课中满足不同人的需求, 而网络教学可以达到这个目标。

1.4 占有资源的高效性

一个人学术水平的高低, 快速、大量地占有相关资料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网络上都会提供搜索引擎, 对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源非常迅速, 使学习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

2 军校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

军事训练信息网从1997年5月开始建设, 至今已有10年的时间了, 网络基础建设已具有一定的规模, 基于网络的应用逐步增多, 干部学员对网络的依赖逐步增大, 教学理念不断更新, 军校网络教学初见端倪, 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

2.1 体制问题亟待解决

目前军内教育技术专业的体制问题还没有解决, 在单位名称上有的单位称信息管理中心, 有的单位称教育技术中心, 有的单位已经将电教中心和网管中心合并成教育技术中心, 而有的单位并没有合并;在干部编制上有的单位数十人, 有的单位几个人;在服饰上有的单位配戴文职军衔, 有的单位佩戴军职军衔;在隶属关系上有的单位直属学院, 有的是直属训练部;在业务划分上也没有清晰的界限, 同一种业务有的归教保, 有的归图书馆, 有的归教育技术中心。

2.2 建设规范和制度有待完善

目前信息资源建设、网络教学的开展, 单位之间是互相割裂的, 特别是在问责机制、激励机制、版权问题、培训问题、建设规范等方面没有一个从上到下、完善、统一的标准来指导建设, 重复建设和资源的浪费等现象不可避免。

2.3 网络性能需进一步提升

军事训练网的建设起点很高, 网络建设初期网络设备的购置都是当时的主流产品, 到了现在这些设备都已经成了落后产品。目前军训网正在升级, 由于经费的限制和各个院校实际的情况不同, 不可能将所有的设施、设备都淘汰掉, 大部分工作还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缝缝补补”, 升级以后能否满足大规模的网络教学, 特别是院校之间大规模的网络教学很值得怀疑。

2.4 软件和资源建设需进一步深化

目前军内网络教学的适用课件太少, 特别是适应网络教学本质特点的自主学习型课件几乎还是空白, 与专业相关的软件和数据库数量也很缺乏;很多单位不愿意投入大量、持续的经费支持网络资源建设, 因为网络资源建设的效果不明显, 经费投入较大, 周期较长, 更新速度快。

3 开展网络教学几项措施

3.1 做好顶层设计, 搞几个网络教学试点

开展网络教学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 涉及到教学平台、教学模式、网络资源等诸多方面的建设, 做好顶层的设计, 有助于资源最大程度地实现共享和最大程度地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等问题。特别是对网络课件、题库系统及各种教学数据的建设都应该有统一的标准。但由于各学科特点不同、计算机媒体表现形式多样、教师喜好不同以及使用场合不同, 也不必将制作模式、方法、表现形式等规定得过分单一, 但是要遵循接口标准化。

还可以尝试指定几所综合实力比较强的大学, 搞网络教学的试点, 不断的积累经验, 然后参照他们的成功经验, 逐步在其他院校开展网络教学, 可以避免一次投资过大和没有成功经验、风险性过高等不利因素。

3.2 完善和改进教学平台

网络教学平台是教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资源与教学活动的载体, 包括网络教学支持软件系统与服务器等硬件系统, 以及支持网络教学的各种工具。

虽然目前军内有一套统一的网络教学系统的软件平台, 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特别是在健壮性、简便性方面。此外, 与网络教学相关的各种工具还是比较少的, 需要进一步的引进或开发。

3.3 进一步加强资源建设

资源建设包括视频、图片、讲义、文章、课件和网络课程等, 丰富的资源是网络教学的重要特色, 但是目前军内资源建设大部分是分散的、不规范的建设, 而且重复建设和版权保护很严重, 例如, 很多院校的课件的制作并没有一个规范化的流程而是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 课件从写脚本到制作, 都由一个教员承担, 而不是将其分成不同的层次, 由多个教员合作完成, 发挥各自的特长。教师写脚本, 设计人员根据脚本进行总体设计, 然后移交给编程和制作人员, 最后由负责总体的完成整合, 进行测试, 再由教师根据自己的脚本审订内容的正确性, 修改完成。这样将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 以优势互补的方式进行资源建设是科学的、可取的方法, 也是资源建设的发展方向。

3.4 提高服务意识, 改变教学意识, 强化制度建设

网络教学不只是一种教学手段的更新, 更是一种教学模式、教学观念的变革。教员和技术人员应该提高自己的服务意识, 加强对学员的学习指导服务保障。教员应该从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 实施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开放式教育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学员应该学会利用网络教学环境有意识培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领导应该设法为推动网络教学营造合适环境, 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与政策等。只有各方观念更新到位, 网络教学才会以前所未有的面貌展现出来。此外还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例如, 教员的受奖和晋升必须考虑是否接受过有关网络教学技术的培训或是否掌握了网络教学技术等, 目的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武装每一位教员和每一个教研室。

3.5 加强师资队伍和管理制度的建设

建设一支热爱管理工作、熟悉管理流程、责任心强、会操作、会灵活使用系统的管理队伍对网络教学的开展非常重要, 因为他们是网络教学实施的政策制定者, 又是使用者, 同时又是网络教学应用的推动者。网络教学毕竟是一个新的事物, 在教学模式的转型过程中, 很多教员和学员不免有畏难情绪。

总之, 网络教学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和军队任职教育的双重推动下势在必行, 但它必须得到政策保护和广大干部学员认可才能茁壮成长, 相信网络教学一定会在军校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部队任职教育的不断深化, 网络教学必然成为现实, 从网络教学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和措施等几个方面对网络教学进行探讨。

智能传感器网络特点及军事应用 篇6

以往, 战场环境探测的主要技术手段是卫星和雷达, 它们属于远距离、大范围探测技术体制。随着信息化战争在更高的时空分辨率尺度上展开, 需要具有对战场环境实时、连续、精确的现场探测与监测能力。因此, 具有传感、定位、无线通信、自组织、数据处理能力的智能传感器网络技术应运而生。

智能传感器网络 (Smart Sensor Web) 是由多个或多类智能微型传感器 (又称智能微型传感器网络, 也称无线传感器网络) 组成的自组织网络, 不依托固定的中转基站, 该网络能自动收集目标的多个特征信息, 综合出目标的多个属性信息, 进而提高对战场态势感知的实时性、连续性、准确性、和可靠性。它从一个全新的视角 (即“零距离”或“沉浸式”) 观察战场环境, 能提供与战场位置绑定的战场环境状况的实时“快照”和精细变化的描述。智能传感器网络与卫星、雷达等中远距离监测装备和常规探测技术联成网络, 将构成集宏观与微观、长期与实时、移动与定位为一体, 构成对战场物理环境从宏观尺度到微观尺度的“全维无缝”感知。目前, 各主要国家都将此技术视为战场态势感知技术的一次革命性的飞跃[1]。

智能传感器网络是由一组传感器以特定应用需求的方式构成的有线或无线网络, 其目的是协作地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的地理区域中感知对象的信息, 并发布给观察者。智能传感器网络是由大量低成本且具有传感、数据处理、无线通信和定位能力的微型传感器节点通过自组织方式形成的网络。它独立于基站或移动路由器等基础通信设施, 通过分布式协议自组成网络。智能微型传感器尺寸虽小, 但它却拥有电源、传感器、嵌入式处理器、存储器、通信部件、定位器、移动器和软件等一系列在电脑里才会看到的功能模块[2]。因此它涉及微型机电技术、无线网络与通信技术、微型电源与能力再生技术、嵌入式操作系统与数据库技术、多源数据融

◆李娜刘捷曹文龙

合技术、全球定位技术、虚拟战场环境再现技术等诸多新兴学科。正是因为智能传感器本身具有智能体系和全面软件的支持, 具有巨大潜在的应用优势, 2000年, 美国国防部把“智能传感器网络” (Smart Sensor Web) 定为二十一世纪初国防部科学技术5个尖端研究领域之一。Smart Sensor Web系统作为一个军事战术工具可向战场指挥员提供一个从本地传感器大型矩阵中得来的动态更新数据库, 并及时向相关作战人员提供实时或近实时的准确的战场信息, 包括地面车辆、飞机、卫星中得到的高分辨率的数字地图、三维地形特征、多重频谱图形、大气海洋环境等信息 (如登陆作战中敌方岸滩的翔实地理特征信息, 丛林地带的地面坚硬度、干湿度等) 。

智能传感器网络与传统的网络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 (1) 容错能力强, 智能传感器网络的设计采用了高冗余设计理念。 (2) 系统性能好, 智能传感器与探测目标的近距离甚至是零距离的接触大大消除了环境噪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 探测区域广, 多节点联合覆盖面积较大。 (4) 探测区域无阴影和盲点, 借助于个别具有移动能力的节点对网络拓扑结构进行调整有效地消除探测区域内阴影和盲点。 (5) 价格低廉, 工业化大量生产造价低且易部署、免维护。 (6) 抗干扰能力强, 部署广且能混合部署。 (7) 抗毁能力强, 易部署且能自组网。 (8) 适应面广, 可采用不同目的传感器对不同目标进行监测。

二、智能传感器网络的军事应用

正是由于智能传感器网络具有巨大应用优势, 2000年, 美国国防部把“灵巧传感器网络” (SSW:Smart Sensor Web) 定为二十一世纪初国防部科学技术5个尖端研究领域之一。“灵巧传感器网络”基本思想是在战场上布设大量的传感器以收集和中继信息, 并对相关原始数据进行过滤, 然后再把那些重要的信息传送到各数据融合中心, 从而将大量的信息集成为一幅战场全景图, 当参战人员需要时可分发给他们, 使其对战场态势的感知能力大大提高。 (下转27页) (上接12页)

美国陆军的“无人值守地面传感器群”项目[3], 主要目标是使基层部队指挥员具有在他们所希望部署传感器的任何地方灵活地部署传感器的能力。另一个项目“战场环境侦察与监视系统”, 是通过布撒型微传感器网络系统、机载和车载型侦察与探测设备, 详尽、准确地探测到精确信息, 如一些特殊地形地域的特种信息, 为更准确地制定战斗行动方案提供情报依据。

而我国在智能传感器网络方面的应用还主要集中在工业控制和环境监测方面, 在军事领域的应用还比较少。而结合智能传感器网络本身的特点, 构建卫星、预警机 (无人侦察机) 、单兵手持式无线通信装置和智能传感器网络的一体化综合通信网络对于扩展我军通信网络的范围、提高我军通信网络的适应能力、增强我军通信网络的抗摧毁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语

智能传感器网络能自动收集目标的多个特征信息, 融合出目标的多个属性信息, 进而提高对战场态势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适应信息化战争的需要, 具有巨大的军事应用价值。利用智能传感器网络的特点可以给指挥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这对增强国家的国防军事力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H

(作者单位:李娜, 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海洋学院;刘捷、曹文龙, 解放军73681部队)

参考文献

[1]Ten emerging technologies that will change the world.Technology Review.Feb.2003, vol.106, no.1, pp.22-49.http://www.techreview.com/articles/emerging0203.asp.

[2]Akyildiz I.F, Su W, Sankarasubramaniam Y, Cayirci E.Wireless sensor network:A survey.Computer Networks.2002, vol.38, pp.393-422.

军事通信网络抗毁性指标函数研究 篇7

随着对复杂网络理论及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 人们逐渐发现自己生活在诸如人际关系网、疾病传播网、通信网、公路交通网、贸易网等各种网络之中[1]。网络技术是把双刃剑, 在给人类生活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以Internet网为例, 在其出现后网络信息泄密、黑客攻击、隐私信息被盗等事件便常见报端。这仅仅是Internet网络上所存在的问题, 在其他类型网络中, 网络故障所引发的危害同样让人印象深刻:大洋彼岸的美国因为一个变电站的原因造成了北美输电网络大停电事故, 国内前几年冰雪灾害所造成的交通网络大瘫痪依旧让人们记忆犹新, 还有前不久冰岛火山喷发引发的整个欧洲航空网络的混乱……面对这些网络系统在遭遇故障时所表现出来的脆弱性, 人们不禁思考, 作为军事斗争的神经中枢, 军事通信网络是否也面临同样的安全威胁?其在遭遇有目的攻击时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保持各种信息、军令的畅通?

目前关于通信网络安全性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般通信领域[2,3,5], 针对军事通信网络的安全性研究论述却较少[4], 本文将结合复杂网络理论理论对军事通信网络抗毁性指标度量进行研究。

2 网络安全性与网络抗毁性

在研究网络抗毁性的过程中, 网络抗毁性常常与网络生存性、有效性、安全性、可靠性和鲁棒性等概念混合使用而不加区分[4,5], 因此在分析军事通信网络抗毁性之前有必要对这些概念加以界定。

2.1 网络安全性

网络安全性是相对宽泛的概念, 目前并没有一致的认识。一般认为网络安全性是指网络保持自身功能正常实现的能力。因此影响网络功能正常运行的因素 (包括实现网络功能的安全运行和保障网络功能实现的物理设备安全) 都可纳入网络安全性研究之列。例如在通信网络中, 网络安全通常包括系统安全和数据安全两个方面。网络系统安全主要指防止通信网络阻塞、中断、瘫痪或者被非法控制, 网络系统遭到非法攻击和破坏, 而数据安全指防止防止通信网络中传输、存储、处理的数据信息丢失、泄露或者被篡改[6]。

2.2 网络抗毁性

网络抗毁性是指网络在人为因素破坏作用下保持其功能的能力。在具体研究领域, 对于网络的抗毁性定义又有所区别。军事领域常将抗毁性定义为系统在受到敌方物理破坏或火力攻击下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这一定义强调了敌方的主动攻击性, 即网络节点发生故障的原因主要来源于外部故意攻击。而在通信领域则认为抗毁性是指通信网络维持拓扑结构稳定性的能力。即要使得通信网络中部分节点之间的通信中断至少需要破坏的节点数或链路数。常用连通度、粘聚度、端端可靠度等作为测度指标。

由上述分析可知, 在军事领域和通信领域对于网络抗毁性的定义是各有侧重的。军事领域将抗毁性的重点放在网络遭受外部打击下抗物理破坏和功能损伤的能力。而通信网络抗毁性则关注网络结构在外部打击因素的作用下保持稳定性的能力。

3 军事通信网络抗毁性

军事通信网络是运行于军事系统中的通信网络。在战争发起后由于其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必将处于对方火力的重点打击之下。因此, 相比较于一般网络军事通信网络在抗毁性方面既有相同之处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1) 军事通信网络从技术构成上来看仍然属于技术网络, 其传输信息的机理和网络运行机制也与一般通信网络相似, 因此可以借鉴一般通信网络的抗毁性指标来对其进行分析。 (2) 军事通信网络的主要使命是保证己方各种命令、情报、信息、数据的畅通和及时可靠达到。无法到达目标点的信息和不能及时送达目标点的信息在军事上与网络被物理完全摧毁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都使得军事通信网络无法完成其使命要求。因此, 军事通信网络在研究抗毁性时需将信息的可达性、及时性纳入抗毁性的内容。 (3) 由于军事通信网络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地位, 其在战场上必然成为敌方火力重点打击的对象。也就是说, 军事通信网络遭受选择性攻击的概率比遭遇随机故障的概率更大。本文在研究其抗毁性时将重点对这种攻击方式下的军事通信网络抗毁性进行研究。

鉴于以上分析, 本文将军事通信网络抗毁性定义如下:

军事通信网络的抗毁性, 是指通信网络在敌方有目的攻击的情况下保证军事信息及时可达的能力。

这一定义主要强调以下两点:一是军事通信网络抗毁性研究的军事前提是在敌方有目的的选择性攻击, 而且这种攻击造成网络故障都概率比其他因素要大得多。二是抗毁性研究的衡量标准是如何实现通信网络信息在遭受攻击下的及时可达能力。

4 军事通信网络抗毁性指标函数

本文在研究军事通信网络抗毁性时要围绕网络的可达性和及时性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4.1 可达性指标

可达性指标用于刻画攻击前后网络节点间可达能力的受损程度, 其军事意义在于度量军事通信网络在遭受敌人打击之后仍有多少节点能够保持通信。

定义连接度bij表示节点i, j间能否建立连接

节点i的可达性指标ai可定义为节点i与其它节点在遭受攻击前后连接度的比值

其中:N为网络节点总数, Bij为原网络中节点i和j的连接度, bij为遭受攻击后节点i和j的连接度。

整个网络可达性指标A为各节点连接度的平均值

4.2 延误性指标

网络在遭受火力打击后部分节点被破坏, 通信路由也将改变。如果两节点间的通信变化过大, 则影响到信息的及时传达, 网络的结构及功能就遭到了损坏, 延误性指标就是为了衡量网络的这种变化。

节点i与节点j之间的延误性指标pij定义为网络遭受打击前后两节点间最短距离之比

节点i的延误性指标pi定义为网络遭受打击前后与其他节点最短距离之比的平均值

则整个网络的延误性指标P

4.3 抗毁性指标函数

对于任意节点i, 其抗毁性由其可达性指标和延误性指标所共同决定。因此, 单节点的抗毁性指标为

整个军事通信网络的抗毁性指标函数为

5 总结

本本文分析了相关领域关于网络安全性和抗毁性的一些定义义, , 然然后结合军事通信网络的实际任务需求和面临的攻击特点点, , 用用可达性指标和延误性指标建立起评价军事通信网络抗毁性性的的指指标函数, 该指标体系对进一步展开军事通信网络抗毁性的的研研究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汪小帆, 李翔, 陈关荣.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丁琳, 谭敏生, 肖炜.基于业务的复杂通信网络抗毁性仿真分析[J].南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 , 2009, 23 (1) .

[3]吕久明, 张于, 杨晓静.军事通信网络抗毁性能的神经网络方法研究[J].电子对抗技术, 2003, 18.

[4]吴俊, 谭跃进.复杂网络抗毁性测度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 2005, 20 (2) .

[5]丁琳, 谭敏生, 肖炜.复杂网络抗毁性研究综述[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9, 5 (1) .

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问题探析 篇8

研究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问题不仅能够加强我们对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的了解, 而且对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问题的完善有着重要意义。

一、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问题

1.1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的动态变化

智慧信息系统军事需求可能随着军事任务的变化和军事需求认识的发生改变。同时, 在军事需求动态变化的过程中, 指挥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和系统项目要随之改变。因此, 指挥信息系统的开发应与军事需求相符合, 随着军事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但是, 军事需求的变化会给指挥信息系统的开发带来巨大的困难, 一旦军事需求发生变化, 那么军事项目、军事设计以及军事项目管理工作都要进行调整, 过多的变动严重影响了指挥信息系统的发展。

1.2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工作的效率。并且, 在指挥信息系统的工作过程中, 分析军事需求项目的难度较大, 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有着较高的要求。而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 很多工作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不达标, 不能够对军事需求项目进行准确完整的分析。

同时, 由于部分工作人员缺乏团队意识和奉献精神, 严重影响了指挥信息系统的发展, 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1.3军事用户需求表达能力不高

军事用户需求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指挥信息系统对军事需求项目的分析。但是, 当前很多军事用户的需求能力表达不高, 导致工作人员在分析军事需求项目的过程中不能够全面了解军事用户的需求, 导致军事需求项目分析出现错误。同时, 很多军事用户对军事业务进行保密, 不愿将设计军事业务的内容与指挥信息系统进行交流, 加大了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项目分析工作难度, 浪费了大量时间和人力资源。

二、完善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策略

2.1调整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管理体制

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管理部分应积极调整管理机制, 减小军事需求分析的难度。为此, 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管理部门应积极设立管理组织和主管部门, 成立军事需求分析团队, 加强对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分析的重视。同时, 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管理部门应加强重视科研单位和军事用户的主体地位, 引导指挥科研单位和军事用户正确认识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工作, 使军事用户充分了解军事需求分析的工作流程与工作规范, 积极配合指挥信息系统军事分析工作。

2.2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工作部门应不断提高用作人员的是。为此, 在招聘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工作人员的过程中, 要严格遵循择优录取的原则聘请具有完善理论知识和丰富业务经验的人才担任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工作。同时, 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部门应加强对在职员工的业务培训, 提高员工的军事需求分析能力, 增强员工的责任意识, 进而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 确保军事需求研究质量。

2.3增强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的应变能力

由于军事需求的动态变化, 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应不断提高应变能力, 保证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能够根据军事需求项目的变化进行业务调整。为此, 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研究要保证军事需求设计的相对稳定性, 确保军事需求立项论证的正确方向。

同时, 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研究应认真分析军事用户的军事需求变化。另外, 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共组应积极检查调整之后的军事需求项目, 保证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的调整符合军事用户的军事需求变化, 提高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的应变能力。

三、小结

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对我国军队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是我国军队建设的信息保障。文章从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的问题及策略方面对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进行了研究, 希望更多的研究者能从其他角度深入研究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 以促进军队建设, 为军队建设提供信息保障。

摘要:本文着重分析了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存在的问题, 并积极探索了完善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的策略。

关键词: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问题,策略

参考文献

[1]舒振, 刘俊先, 易先清, 罗雪山.基于多视图的复杂信息系统需求开发方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0 (07)

上一篇:空调节能措施下的节能下一篇: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