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工程

2024-09-03

军事工程(共12篇)

军事工程 篇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设施保护法》 (以下简称《军事设施保护法》) 颁布实施以来, 各地加大了军事设施的保护力度, 全国军事设施完好率逐年上升。尽管如此, 军事设施保护的形势还不容乐观。从2011年度全国军事设施保护执法检查的结果看, 也有少数地方片面强调经济利益, 使部分重要军事设施周边社情复杂、通道被挤占, 甚至有些重要的阵地工事已经基本丧失作战效能, 严重影响了国家安全。因此, 强化国防意识, 着力保护军事设施仍是非常必要的。

1. 军事工程与设施保护中存在的主要的问题

1.1 军事设施净空空间被压缩, 安全得不到保证

军用机场、雷达、技侦阵地等军事设施需要一定净空或电磁保护环境。但近年来, 一些军用机场净空和某些雷达、技侦阵地的净空及电磁保护环境所需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如空军郑州机场因郑州市的发展需要, 在2005年刚迁址新建, 但近年在新机场周边又盖起多座超高建筑, 影响了军机起飞, 威胁着飞机的安全。据报道, 导致2006年11月14日兰空某飞行团一级飞行员李剑英同志及2010年5月6日济空某部飞行员冯思广同志失事的原因之一就是机场净空区域受到城市扩展, 居民饲养飞禽、散发空漂物等原因造成了飞行事故, 飞行员为避开居民集中区错失跳伞时机而牺牲的。又如广西北海市的违法超高建筑使某处军事设施的雷达工作效率大幅下降, 有效探测距离降低了60%。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

1.2 军事设施被人为破坏, 作战效能丧失

从20世纪90年代初《军事设施保护法》颁布实施后, 一些地区军事设施还未能得到有效保护。如某军区辖区内军事测量标志每年都因被当地群众视为破坏风水的邪物而移动位置, 甚至有的以影响耕地、建房、修路等为由被私自拆掉或深埋而遭到破坏。又如位于某地京广铁路一侧的某国防工程, 是为战时扼守这条南北交通大动脉的重要军事设施设置的, 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 这条工事被一家采石场一点一点蚕食。当初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构筑起来的永久工事, 只剩下了骨架, 完全失去作用。

1.3 军港码头及航道受渔船挤压, 造成军用舰船航行困难

有些渔民在军用舰船航行的海区、训练区等进行养殖, 舰船航道被挤占塞, 造成军用舰船航行困难, 特别是遇到海产品交易的高峰时节, 舰船基本无法通行。对军用舰船执行海上战备行动任务造成很大影响, 甚至威胁到潜艇的自身安全。

1.4 在军事设施周边招商引资建厂与开发旅游, 造成军事安全隐患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各地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 新建的一些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区、特色工业园区等越来越多、面积越来越大, 造成不少军事设施成片报废, 也有少数地方政府和单位报批手续不全就“先毁后奏”。更有一些地方招商引资, 将部分“三资”企业建在我军事设施的周边, 甚至就在部队营区、机场、军港和雷达、技侦、导弹阵地附近, 对军事设施的安全和部队行动的保密构成了直接威胁。

随着各地旅游开发的逐步扩大, 也有不少处于山区的战略仓库、导弹阵地以及位于海边的海军基地, 其周围成了新的旅游热点, 并且兴建涉外酒店、酒吧、娱乐场所等。前往旅游观光的中外游客日益增多, 增大了保护军事设施和秘密的难度。

2. 造成军事工程与设施保护不力的主要原因

2.1 忧患意识淡薄

长期的和平环境, 再加上改革开放

中国储运网Http://www.chinachuyun.com131后, 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人们经济利益观增强了, 但忧患意识却越来越淡薄了。一些人认为不打仗军事设施没什么用;也有的人认为现在打的是高科技战争, 军事设施用处不大;还有一些人觉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间谍卫星那么多、侦察手段又高, 我们的军事设施根本无密可保, 用不着这么神秘地保护。

2.2 法律知识匮乏

一些地方由于群众的法律意识淡薄, 也有一些人所了解的法律知识甚少, 往往为了一点蝇头小利, 而毁坏或损坏国家测量标志或其他军事设施。也有些不法分子为了盗用钢材、铜材, 便把钢制测量标志、军用通信线路或其它军事设施拆掉盗卖。被抓后也仅仅认为是偷了一些破铜烂铁, 根本没有意识到其行为已触犯国家法律, 甚至对国家安全造成了影响。

2.3 经济利益驱动

1978年改革开发后, 一些人或单位片面认为一切以经济发展为中心, 其他的包括军事设施都要为经济发展让道。为了招商引资, 外商提出要在哪里建厂, 就答应把哪块地划出来。也有一些地方政府为发展经济, 扩大城市规模, 向包括军用机场、军港码头、雷达阵地等在内的军事设施周边扩展, 压缩机场净空区和安全区域。还有一些地方同样是为地区经济利益, 在军事设施附近开发旅游, 任由外籍人员在军事设施周边兴建楼堂馆所及租住。在军港附近及航道上水产养殖更是经济利益驱动的具体表现。

2.4 法规体制不全

《军事设施保护法》实施21年来, 对军事设施的保护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 由于该法及其“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设施保护法实施办法” (简称“实施办法”) 有些条款还存在难以操作的情况。如法规中划定的“两区两范围”, 即军事禁区、军事管理区、军事禁区外围安全控制范围、作战工程安全保护范围。军事禁区、军事管理区的范围相对较清楚, 也容易划分, 但军事禁区外围安全控制范围、作战工程安全保护范围

China storage&transport magazine 2012.07

的划分则较难操作, 基本上没划。这些法规对军事设施外多少米范围禁止修建民房和其它设施也没有予以明确规定。

另外, “实施办法”第二条规定:设有军事设施的地方,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和驻地有关军事机关共同成立军事设施保护委员会 (以下简称“委员会”) , 负责协调、指导本行政区域内的军事设施保护工作。《军事设施保护法》第三条指出:设有军事设施的地方, 有关军事机关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相互配合, 协调、监督、检查军事设施的保护工作。但由于没有明确地方参与委员会的人员构成, 大多是参加委员会的地方代表不能在城乡规划、项目选址等方面参与决策, 因而不能有效地保护军事设施。

3. 加强军事工程与设施保护的对策措施

3.1 加强宣传与普法教育, 强化国防意识

必须在全国, 特别是军事设施分布较多的地区, 广泛而又深入地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宣传与普法教育, 使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牢牢树立军事设施事关国家安全的思想, 努力为军事设施的保护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同时。正确处理依法保护军事设施与促进地方经济建设的关系, 强化国防意识, 提高军民依法保护军事设施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进一步明确保护军事设施就是维护国家安全保障。

3.2 完善法规与保护制度, 设置“军事管理缓冲区”

从军事设施保护法实施20多年来的实践看, 由于军事管理区一般都是以军事区域的边界来划分的, 故仅设定军事禁区、军事管理区还不能完全解决军事设施的安全和保护问题。因此, 应进一步完善军事设施保护的法规, 如在军事管理区的外围划出一定距离, 设置为“军事管理缓冲区”, 并对各种军事设施外一定距离范围内禁止修建民房和其它设施的“距离”予以明确。同时, 明确“军事管理缓冲区”的范围、边界, 特别是对于如机场、雷达阵地、技侦阵地、军港等军事设施, 可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安全评价、风险评价或进行专项研究的相关结论来确定。“军事管理缓冲区”应在当地的城乡规划中予以落实, 该区域可由地方政府管理、军事部门监督。在该区域内限制社会团体、个人等进行开发或兴建集中居民点活动。若要开展一些非正常的农业生产活动时, 应报当地县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同时征得军事部门的审核、同意后方可实施。

军地双方应联合组织对该区域进行规划, 合理控制。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 在保证军事设施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 避免把军事设施范围划得过宽, 尽量兼顾地方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以及其他方面的社会利益。同时划定了“军事管理缓冲区”的范围, 也可减缓军用机场的噪声、雷达阵地的电磁辐射等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减少军民纠纷。

3.3 健全行政与执法机构, 加强规划刚性

完善军事设施保护委员会组成, 应将地方政府发改委、规划、国土等部门行政主管充实到军事设施保护委员会的执法机构中来, 明确责任和义务。在各级城乡规划中, 不仅要明确军事禁区、军事管理区的保护区域, 还要确立军事管理缓冲区的保护地位。进一步强化执法检查、监督, 对损坏军事设施、侵占军事管理缓冲区或影响军事设施使用效能的单位或个人决不能手软, 该处罚的处罚, 该追究刑事责任的追究刑事责任, 使军事设施得到真正有效地保护。

总之, 国家安全、军事安全是国家的最基本利益。军事工程设施又是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利益的建筑物, 军事工程的建设与正常运行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也就是说国防建设是国家安全的保障, 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经济发展则是国防建设的物质基础, 为国防建设提供必要的经济保证。因此, 军地双方应共同努力, 有效保护, 使军事工程设施发挥最佳的效能, 捍卫国家安全。

摘要:国家安全、军事安全是国家的最基本利益。但也有少数地方片面强调经济利益, 使部分重要军事工程、军事设施周边社情复杂、通道被挤占, 甚至有些重要的阵地工事已经基本丧失作战效能。笔者分析了军事工程与设施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强化国防意识、完善法规体系等方面提出了保护对策措施。

关键词:军事工程,军事设施,保护,对策

军事工程 篇2

为了培养本科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体育军事训练部特制定本评定标准,对本科生“三好”评比作如下规定:

一、三好学生评比基本条件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尊师爱校,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热爱劳动,关心集体,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

2.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勤奋刻苦,不断提高动手能力。平均成绩在良好以上且全年考试成绩无不及格。

3.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4.德智体综合测评总分居全班前20%。

二、德智体综合评分体系

1.操行评定(30%)

(1)政治思想

(2)学习态度

(3)组织纪律

(4)活动参与

(5)尊重老师

2.学习成绩(40%)

3.训练表现(30%)

(1)训练出勤情况

(2)训练表现

(3)比赛成绩三、三好学生评定办法

1.首先按照三好学生评比基本条件前三项进行筛选。

2.进行德智体综合测评,操行评定得分由班主任给出,并给出相应的评语,训练表现由教练员给出并给出相应的评语,学习成绩以期末考试成绩为准。

中国军事外交与军事对外传播 篇3

[关键词]中国军事外交军事对外传播

[作者简介]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军事理论教研室讲师,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博士

军事外交是以军队为主体的对外军事交往,而军事对外传播则是对外军事交往中不可或缺的“名片”,担负着军事外交主体的形象塑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军事外交的成功与失败。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军事外交以“新安全观”为指导,配合国家总体外交和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通过军队领导人往来、专业技术人员交流、军舰互访、文体交流、国际和地区安全合作、军控履约、对外军事技术合作、人员培训、智力引進、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等多种方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军事交往格局。这为开展军事对外传播搭建了更为广阔的舞台,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以中国军事外交为平台的军事对外传播的主要特点

军事对外传播有其区别于一般对外传播的特性,如鲜明的党性、高度的敏感性、明确的目的性、强烈的针对性、方式手段的多样性、舆论斗争的策略性和跨文化传播等,但是,以军事外交为平台开展的军事对外传播在具有军事对外传播所具有的共性之外,更凸显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传播主题凸显和平性。正如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上发表演讲时所指出的,“努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和平性是中国军事外交的一个重要特征,更是与西方强制外交的重要区别。这一特征决定了中国军事外交在为军事对外传播提供素材时就打上了深刻的和平烙印。尤其是近年来,通过传播中国军队圆满完成海地地震、巴基斯坦洪灾等多项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任务以及派舰艇远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完成护航任务的情况,塑造了中国军队共同维护和谐世界的和平形象;通过传播联合军演与军事训练情况,展示了中国军队作为一支和平力量的现代化形象;通过传播中国积极履行国际安全责任和义务,坚定支持国际军控、裁军与防扩散努力,积极参与区域安全合作的情况,淡化了“中国威胁论”带来的负面影响,深化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中国军事外交实践内容决定了军事对外传播主题的和平性。

二是议题设置更具战略性。军事外交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代表国家安全利益的军事交往,在国家整体战略的实现过程中扮演着一个“因数”角色。尤其是在当前“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下,要想通过军事外交中的军事对外传播来确立中国在国际影响上的号召力、国家形象上的亲和力、国家力量上的威慑力,从而更好地发挥军事外交的战略作用,就需要积极而有效地進行议题设置。近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主流媒体从中国“军事威胁”到提高“中国军事透明”,再到“中国军方黑客袭击”、“中国拥有航母的战略意图”,无不暴露出其有针对性地進行负面议题设置的痕迹。对此,中国军事对外传播结合“拉姆斯菲尔德参观二炮司令部”、“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彼得?佩斯来访”,尤其是结合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中国军队邀请102国驻华武官、副武官,29国海军高级将领,34国空军领导人及其代表观摩并出席了国庆阅兵、海空军国际论坛、海上阅兵等多边军事交流活动,主动设置了国际关切的核心议题,对负面舆论進行了有力的反击。这一舆论博弈过程凸显了议题设置的战略意义。

三是目标受众强调差异性。以中国军事外交为平台的军事对外传播目标受众是广泛的,但具体到实施环节又是有所区别的。譬如,从国家利益角度来看,有的关系到核心国家利益,有的关系到重要国家利益,还有的则关系到一般国家利益;从军事外交关系亲疏上来看,有的已经進入了深层军事交往,有的还只是進入军事接触阶段;从受众群体的文化认知来看,有的开放,有的保守;从接收能力上来看,有的信息化水平较高,有的则停留在传统媒体的信息获知状态。这些目标受众的差异性对军事外交中对外传播内容上的精细选择与传播方式的恰当展开提出了要求。

四是实施过程注重协调性。以军事外交为平台進行军事对外传播是以军事外交战略的实现为目标的,因此,对外传播的节奏只有与军事外交的步伐相伴相随、配合默契,才能相得益彰、事半功倍。近年来军事对外传播就结合联演联训、国际维和、远洋护航、阅兵庆典等重大军事外交行动,有条不紊地组织开展了军事对外传播活动,确保军事外交進行到哪里,对外传播就关注到哪里;军事外交需要说明什么,对外传播就揭示什么,有效地吸引了国际舆论的注意力,并形成了一定的舆论聚焦效应,塑造了中国军队和平之师、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形象,有效提升了中国军队的国际影响力,推進了军事外交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军事对外传播在中国军事外交实践中的作用

中国军事外交所呈现出的和平性、互利性、合法性、复杂性的特征为军事对外传播提供了目标和依据。近年来,军事对外传播在中国军事外交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发挥了对军事外交理念的传播功能。胡锦涛在2005年9月15日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提出了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思想。以这一理念为指向,中国在军事外交领域通过推动国际军备控制与裁军、参与国际援助行动及加强反恐怖、打击海盗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运用军事力量积极履行着一个负责任发展中大国的国际义务,其为践行“和谐世界”理念所作出的种种努力也在军事对外传播中凸现出来。譬如,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军队的一系列重大活动引起了境外媒介的高度关注,军事对外传播籍此时机,通过统一“中国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中国军队是维护和平与促進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等对外传播口径,通过主动设置议题、组织中外记者全程跟踪报道、举办展览、出版图书和音像制品等方式,形成全方位、多手段、立体的军事传播局面,有效地引导了世界各大媒体对这一盛大活动進行了正面积极的报道。世界舆论普遍认为此次阅兵“体现了‘富国强兵’的理念”,“中国向世界展示了自己最‘硬’的实力”,“中国希望维持世界的和平”,从而成功传播了中国军事外交理念,产生了良好的舆论效应。

其次,发挥了对军队形象的塑造功能。中国军队在走出国门進行相应地区的军事行动时,也是在向其他国家与地区展示本国遂行军事任务的能力,这将会成为他国在制定与本国相关的战略决策时的重要力量考量因素。但若在对外阐释与交流中常处于被动和“失语”状态,则会增加他国对中国军事力量增长的疑虑,产生“安全困境”。譬如,在20世纪90年代,

随着中国军队现代化程度不断加强,世界上其他国家对中国军队现代化给以了不同观点的误读,中国军队的形象也受到了损害。近年来,中国军事对外传播注重通过军事外交的一系列活动,有效化解目标受众对我的误解和疑虑,彰显我军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一方面,中国军队在走向世界时开始注意议程设置,如2010年的中国军事外交的各种活动高频率地出现“和平、和谐”等字眼,这在通过媒体進行报道时无疑强化了中国军队的亲和形象。另一方面,中国军事对外传播统筹运用大众传媒与非大众传媒、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多法并举,优势互补。如通过定期发布国防白出皮书增强军事透明;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权威信息,阐明原则立场,回答重大关切。有时则隐藏军事属性,巧妙归避恶意炒作,形成舆论强势,成功進行了中国军队的形象塑造。

最后,发挥了对军事外交舆情的检测功能。军事对外传播并不仅仅发挥着主动宣传中国军队形象的功能,还发挥着军事外交舆情的检测功能。长期以来,国际性媒体主要由西方国家主导,就报道角度而言,一些西方媒体,尤其是“美国主流媒体往往处于一种负面或消极的定势”。在国际舆论方面,尽管这些报道为中国国家形象与军队形象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其中一些国际性媒体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中国军事对外传播在国际上舆论微弱的现状,这为中国军队的对外军事关系决策提供了参照。因此,军事对外传播在作为军队形象的塑造平台的同时,也承担着军事外交舆情监测的角色。通过这些平台,及时進行舆情观测,收集新闻发布后的信息反馈,不断对军事外交中的对外传播策略進行动态调整,是中国军队打破美国等西方大国对国际舆论的垄断,提升中国军队形象,更好地服务于军事外交的重要环节。以中国国防部网站的舆情监测为例,2010年1月,上海外国语大学发布了《国防部网站军事传播影响力分析报告》,通过对2009年国防部网站军事新闻发布情况的跟踪分析,進一步就国防部网站发布的新闻报道内容、提升国防部网站在国外媒体和网站的传播影响力、国防部网站影响力应形成系统化咨询报告等方面提出重要意见,从而通过对军事外交舆情的监测,为下一步军事外交中对外传播策略,更好地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中国军事外交格局提供了积极的咨询建议。

三、发展中的中国军事外交与发展中的军事对外传播

伴随着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在国际上势所必然的国际影响力,中国军事外交承担着从睦邻到伙伴到朋友的军事关系建设的重任。中国军事外交的主题表达将与更多国家的军事外交理念与行为产生互动,间或摩擦,这对中国军事外交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考验着发展中的中国军事外交的同时,也对发展中的军事对外传播提出新课题。军事对外传播作为“军事机构或军事人员实施的以影响外国政府、军队及民众态度为目标的军事信息传播和交流活动”,随着中国军事外交步伐的加快、军事外交对象的丰富、军事外交视域的拓展,其作用发挥也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由军队形象塑造到军事文化渗透,实现军事对外传播受众由自主认知到自觉认同的转变。军队形象塑造只是军事对外传播的初级任务,远不能满足中国军事外交的未来发展。因为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真正意义上的传播在于一个群体向另一个社会借取文化要素并把它们融合進自己的文化之中的过程。文化构成了传播对传播受众产生影响的最重要的、基本的因素之一。军事对外传播也同样如此。因此,想要切实在目标受众群体中产生影响力,军事对外传播必须从表层的军队形象塑造走向深层的军事文化渗透,实现对外传播受众由自主认知到自觉认同的转变。自主认知属于被动状态,存在多种选择的可能;自觉认同则是主动状态,是在下意识中完成的接纳与理解。军事文化渗透的意义正在于全球传播环境不平等的背景下,逾越军事对外传播中跨文化特性,完成目标受众的自觉认同。要实现这一转变,军事对外传播面临的任务异常艰巨:就传播内容而言,军事对外传播需要结合中国军事外交对传播内容進行筛选与整合,加入更多中国军事文化元素,并深入研究目标受众国的文化特质,以寻求最为成功的切入点;就传播效果而言,在注重所传递的军事文化的吸引力的同时,更要注意可吸收性,为此,需要掌握目标受众国或群体社会感知和接受方式,并设立舆情监控,跟踪掌握对外传播对国际舆论或某一目标国家的影响力,对所设栏目進行国际影响力的等级评判,通过信息的健康反馈進行及时的自我纠错,以不断增强国际舆论受众的自觉认同;就传播策略而言,中国军事对外传播还需要掌握对传播语言的战略运用。例如,在琉球群岛问题上,媒体需要规范使用中国的一贯称谓——“琉球”,而非日本的命名——“冲绳”,这样敏感的称谓代表着强烈的政治立场,错误的使用就是在长他人志气,灭自家威风,完全是对本国民众進行严重的历史误导。再如,日本一度在与我国因钓鱼岛问题产生摩擦时,又同俄罗斯因北方四岛问题再起波澜,我国在对外传播中完全可以遵循俄方对该群岛的称谓,从话语上表明对俄的舆论支持,在国际上对日本造成一定的舆论压力。

二是由国家外交的军事外交到大外交中的军事外交,实现军事对外传播姿态的转变。随着中国外交整体态势的不断推進,包括军事外交在内的中国外交思维正在实现必然的转化,即由传统的国家外交向大外交转变。这一转变对军事对外传播姿态有重大影响。今后中国军事外交的对象将不再局限于某一些、某一类或某些类国家,而是与国际范畴内的各个国家的充分而广泛的接触与交往,且这些国家之间有着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与利益关系,因此,今后中国军事外交的棋盘上不再是某一个局部的谋篇布局,而是以国际大局为整体的造势与战略布局。这就要求中国军事对外传播在结合军事外交進行对外传播时站位更高,视域更广,要有更强烈的战略意识。同时,就中国自身来看已经成为在国际上有着重大影响力的国家,这一变化要求军事对外传播在借助中国军事外交平台实施对外传播时,其对外传播的姿态应实现由保守向开放的转变。中国应当对中国崛起所带来的一些国际负面舆论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与中国近年来崛起的姿态相适应,中国较之以往应更具有大国气魄,在回应不良揣测时应表现出强大的底气,而绝不能因为怕国际舆论的噪音和负面影响而自缚手脚,否则会被其他国家乘机捞取“便宜”,且负面舆论并不会因此而有实质性的减少。以2011年5月27日越南非法探测船被我监测船阻拦一事为例,从中越两国新闻发布会现场比较来看,中国外交表现仍沿袭着旧有作法,对中外记者运用外交辞令進行立场与态度表述,至于为什么、怎么做、该问题的历史由来以及中国捍卫领土的国际海洋法依据等没有進行更進一步的解释,这无疑给了别有用心的境外媒体以混淆舆论的机会。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越南外交部新闻发布会的现场,越南外交部相关人员对海上划界问题通过多媒体進行了“绘声绘色”的描述。换位思考,倘若是一位对该问题不甚了了的外国记者在参加完成这样的新闻发布后,其撰写舆论报导的立场与观点是显而易见的。有理不惧说理,还要擅于说理,说得透彻精彩、无懈可击,这是中国军事外交中军事对外传播姿态转变的迫切要求。少一些退让,多一些主动出击;少一些辞令化,多一些实证化;少一些被动,多一些主动。“不仅仅硬实力会树敌,软实力也同样如此。”美国这样的军事超级强国尚且如此,中国又何惧在军事对外传播中表现出硬朗的气质?!

非战争军事行动工程装备需求分析 篇4

非战争军事行动期间, 各类工程装备都具备相应的作用, 装备保障属于物资保障的范围, 物资的需求预测已成为现阶段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智能优化算法[1,2]常被用来解决需求量预测问题, 特别是神经网络[3,4]在物资的需求量预测方面得到较广泛的应用, 为相应条件下的物资需求量预测问题提供了科学的解决方案。工程装备需求是物资需求最重要的部分, 本文主要定量分析非战争军事行动工程装备需求量问题。

1 工程装备种类

以工程装备现有专业标准、参照工程装备的主要功能对非战争军事行动工程装备的类别进行划分, 可将其分为交通保障结构工程作业装备、救生救援工程装备、爆炸物探测与排除工程装备、抗洪抢险工程装备、核化事故救援工程装备和维稳防暴工程装备6大类, 这些工程装备在各类型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均有可能运用, 如此分类可增强研究分析的逻辑性和针对性。

2 工程装备需求预测模型

工程装备保障物资需求必须以工程任务量为基础, 但非战争军事行动往往对应大规模的突发事件, 在应急情况下, 地方装备保障工作在组织上相对部队较慢。因此在某一地域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后, 相应任务区域相关专业应急专业部队将受领任务, 启动应急预案, 进行工程装备保障任务。工程装备需求量预测应该在工程勘察的基础上进行, 并且考虑装备的损耗数量和装备机动数量。综合考虑装备损坏、周转等因素后装备数量需求可以按下式预测:

其中:E为工程装备需求数量;α为装备的储备系数;S为装备实际工作需求量;H为装备的报废数;M为工程兵部队的机动数。

各种工程装备在非战争军事行动期间所担负的任务不一样, 其任务需求量也有较大的不同, 具体装备需要具体分析。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 必须先确定装备需求种类, 然后才是装备需求数量。例如, 在任务区域没有河流和湖泊或者是沼泽区域, 那么对渡河装备和江河侦察装备的需求量就会非常小;如果任务区域本身桥梁数量非常少, 那么在保障过程中对桥梁装备的需求量也会较少。装备需求种类和数量与任务区域对应的需求样式和破坏程度相关。

现以道路装备中的压路机为例进行需求分析, 压路机需求数量主要与其工作效率和工作任务量有关。在此预测压路机需求量是建立在压路机的结构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 压路机实际工作需求量为:

其中:Ceiling为取整函数;Gt为任务总量, 在此代表任务区域内破坏道路公里数;β为任务总量调整系数, 道路破坏程度不同, 其任务完成难度会有所增加;Gh为装备平时每小时工作量, 在此代表每小时的任务完成公里数;tk为装备每天工作时间;Tz为一个行动周期的天数;Ts为装备修理时间;K为工作调整系数, 用于调整人员休息、设备展开和收拢等时间占每天工作时间的比例。

装备需求量除与任务量相关以外, 还与装备损坏量息息相关, 特别是在非战争军事行动期间, 装备损坏量相比平时装备损伤数量有较大差异。装备损坏是指装备由于意外事故、操作使用技术和自然等原因造成装备机件破坏和功能下降而影响使用效能的一种状态。工程装备的损坏形式通常有意外事故损坏、技术损坏和自然磨损损坏3种。另外, 根据装备的损坏和修复的难易程度, 工程装备的损坏等级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损坏和报废4个等级, 工程装备损坏程度修复时间如表1所示。

对于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损坏预测, 不仅要进行定性分析, 而且还应进行定量分析。装备损坏率是表达装备损坏情况的重要参数, 它是指完成某一阶段救援任务后, 工程装备损坏数占参加作业的工程装备总数的百分比。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其中:ηs为工程装备损坏率;Ns为装备在统计期的损坏数量, 包括意外事故、技术和自然磨损等原因造成的损坏;Nt为统计期内装备动用总数。

意外事故造成的装备损坏预测方法主要有经验法、案例法和仿真模拟法等。在此意外事故率由以往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统计资料分析得出。

非意外情况造成的损坏与装备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 (MTBF) 密切相关, 根据可靠性理论, 工程装备在使用期间的寿命服从指数分布。其装备故障率可以表示为:

其中:λ为工程装备平均故障率。装备故障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的曲线称之为浴盆曲线, 如图1所示。

图1中, 曲线中部为使用寿命期, 装备故障率较低且比较稳定, 在非战争军事行动期间, 装备基本处于这个时期。在已知非战争军事行动期间装备各阶段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统计数据后, 则可以得到相应的装备故障率。

3 需求预测实例分析

以某保障单位保障区域内压路机需求为例进行分析:已知一个保障作业周期Tz=3d, 任务总量Gt=450km, 由于在非战争军事行动期间道路平整难度较平时相对有所增加, 因此取任务总量调整系数β为1.25, 装备平时每小时工作量Gh为0.9km, 该装备每天工作时间tk为16h, 工作调整系数K为0.1, 该装备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为100h。根据以往的非战争军事行动工程装备保障资料统计, 在此实例中各级别损坏程度所占比例和单装修复时间如表2所示, 且取一个行动阶段装备意外损伤率为10%, 装备机动系数取为0.1, 装备储备系数α取为1.1。

根据现有已知条件, 装备损伤数量为:

装备报废数量为:

在装备动用过程中, 装备损伤将造成装备实际参与工作时间有所降低, 整个行动周期内装备修理所占用的时间Ts为:

装备实际工作数为:

根据以上结果可知:

解得E=18.9。

取整后为19台, 所以该装备需求量E为19台。

4 小结

本文研究的是非战争军事行动工程装备物资需求问题, 根据非战争军事行动特征, 描述了非战争军事行动保障物资需求的特征。在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行动背景下, 根据物资需求特点, 考虑装备的自然损坏和意外事故损坏, 定量分析了工程装备需求量。

参考文献

[1]吴斯亮.大型地震应急物资动态需求预测模型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11-16.

[2]乔洪波.应急物资需求分类及需求量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09:19-25.

[3]张俊才, 黄万杰.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医疗器材需求预测[J].重庆大学学报, 2003, 26 (10) :156-158.

军事论文--中国目前的军事实力 篇5

中国,目前成为了世界的焦点。经济上发展迅速,庞大的消费市场,以及其庞大的外汇储备等等使中国超越了日本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军事上,中国也正在对瓦良格号航母进行改良、测验及试航中;正在国外热建的孔子学院也体现了我国在文化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在国际上越来越多的话语权,这些都让国外看到了中国对西方所领导的世界体系的威胁,也不得不让世界的焦点聚集到中国。

成为焦点,必然要引来关注,必然要引来各国对我国各方面的探究,其中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就是:中国目前的军事实力究竟如何?

首先来了解一下我国陆海空的实力: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由步兵、装甲兵、炮兵、防空兵、航空兵、工程兵、防化兵、通信兵、电子对抗兵、侦察兵等兵种和各种专业勤务部队组成。陆军建立于1927年8月1日,建立之初长期以步兵为主,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有了少量的骑兵、炮兵、工程兵和通信兵,解放战争时期建立了坦克兵和防化兵。20世纪50年代,成立了炮兵、装甲兵、工程兵和防化兵等兵种领导机关。80年代以来,陆军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增设了陆军航空兵、电子对抗兵等兵种,并于1985年组建陆军集团军。经过80多年建设,陆军已由单一兵种发展成为诸兵种合成的现代陆军,成为既能独立遂行作战任务又能与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实施联合作战的强大军种。中国陆军在坦克/火炮/装甲车辆/枪支/各种侦察仪器等已进入世界一流水平行列,但普及率不到一半,其高科技装备占全军的比重少于欧美国家,但综合战力并不逊色;.海军主要由潜艇部队、水面舰艇部队、航空兵、陆战队、岸防部队等兵种组成,现有兵力约23万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于1949年11月11日正式成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人民空军已经发展成为一支由航空兵、地空导弹兵、高射炮兵、雷达兵、空降兵、电子对抗、气象等多兵种合成,由歼击机、强击机、轰炸机、运输机等多机种组成的现代化的高技术军种。

从以上陆海空的情况就可以看出我国的军事实力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陆海空的情况只是决定军事实力的一个基础,还有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那么,我们就先来看一下在他国眼里我国军事实力如何?英国《简氏防务周刊》公布的2010年世界军力排名中,把中国排在了第四位。大部分美国媒体则把中国的军力放在第三位。日本的《东京新闻》更是声称,中国军力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位。他国的评判就值得信任吗?答案当然还是否定的。因为:一者,中国政府绝对不会将已经研制成功的高端武器装备等核心机密全部公布于世,因此中国军队发动战争的能力、反击战争的能力就不好确定;二者,依靠国外机构和媒体公布数据及排位,来确立中国军队的军事实力更是不靠谱的,他们是欧美等西方国家乃至亚太地区与中国有领土和感情纠纷的国家中的反华势力,以炒作“中国威胁论”为目的,逼迫本国政府增加针对中国军队的军费投资,完全是空穴来风,没有任何事实和科学依据。笔者最近观看和倾听了中国国防大学教授张召忠将军、国际军事理论专家宋晓军两位专家,在中央电视台及其他媒体的专访之中,谈及中国军事实力在世界上排位的看法和观点,因为这两位专家,一个是军队高官,一个是官方军事理论的专家,他们都具有一定的官方身份,必然掌握一部分国家和军队的核心机密,他们依据其他国军队和中国军队现有的武器装备,将中国军队的军事实力定位在整个世界第4—8位,我认为:虽然低调,应当是较为准确的、是靠谱的。

如今的中国军力与美、俄老牌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尽管中国目前的军事力量是处于高度绝密,任何国家,包括情报系统超级发达的美国,都无法准确的评估中国现有的军事力量。美国在军事科技,军事思想和军费开支等方面仍是世界第一,它依然是世界军事理论变革的领头羊,包括其现在的军事力量正在向外层空间发展,零伤亡的战争目标在逐步接近。军事实力的排位是一支军队取得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但不一定是一支军队取得战争胜利的唯一条件,我认为衡量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不能只看其国家拥有的武器装备,应当从战争目的、战争能力、战斗意志、天时地利、战争动员五个重要因素去分析,综合考虑,这样才能得到一个较为正确的答案。

保加利亚军事史与军事历史博物馆 篇6

保加利亚建国史

保加利亚位于巴尔干半岛的北侧,北与罗马尼亚接壤,西侧连接塞尔维亚与马其顿,南临希腊与土耳其国土的欧洲部分,东滨黑海,首都为索菲亚,国土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人口约736万人,主要为保加利亚人(属于斯拉夫人的一支),官方语言为保加利亚语,2004年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007年加入欧盟,但目前仍使用本国货币——保加利亚列佛,汇率与欧元挂钩。

保加利亚最早是色雷斯人定居的区域,在公元1年时成为罗马帝国版图的一部分,之后拜占庭帝国继承了这片疆域。6世纪时,大量斯拉夫人与保加尔人到达此地,形成了今日保加利亚人的组成。关于保加尔人的缘由,目前仍然众说纷纭,比较可信的说法为保加尔人系由欧洲大陆东部的游牧民族演变而来。

保加利亚第一帝国

681年,保加尔人的领袖阿斯帕鲁克率领保加尔人与斯拉夫人击败拜占庭帝国,并签订条约,在多瑙河以南与巴尔干山脉以北的地区建立保加利亚第一帝国,此后的300年,保加利亚帝国成为区域强权,和相邻的拜占庭帝国互有征伐,在西美昂一世在位时期(893~927年)达到极盛,大军曾兵临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皇帝与之求和,但之后其国力日衰,于1018年被拜占庭帝国灭国,并入拜占庭版图。

保加利亚第二帝国

1185年,保加利亚第一帝国沙皇的后裔率领保加利亚人揭竿起义,迫使拜占庭在1187年承认其独立,此为保加利亚第二帝国。先前保加利亚第一帝国时接受东正教为国教,再加上拜占庭统治的影响,现今大多数保加利亚人仍信仰东正教。

保加利亚第二帝国在伊凡阿森二世时国力达到顶端,统治范围还包含了今日希腊国土的大部分,东边国土滨黑海与爱琴海,西侧国土直到亚得里亚海,但此后受到蒙古大军入侵与内乱等因素,在1396年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吞并,保加利亚第二帝国灭亡。

近代保加利亚

在奥斯曼土耳其统治下,保加利亚大部分的教堂被破坏,不过并没有强迫保加利亚人改信伊斯兰教。到了17世纪后半期,奥斯曼土耳其的统治能力减弱,巴尔干半岛地区出现权力真空状态,保加利亚的民族主义开始兴起,特别是在19世纪西欧的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思潮催化下,保加利亚的民族主义爆发了独立运动,但是1876年4月的革命失败,而欲夺取可以进出地中海通路的俄罗斯帝国以此为理由,要为居住在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人报仇,于是在1877年爆发了第十次俄土战争,隔年俄军逼近君士坦丁堡,奥斯曼土耳其接受俄方所开的和平条件,两国签订《圣斯特凡诺条约》,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赔款、割地,在巴尔干半岛的势力被俄罗斯帝国取代。该条约结束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保加利亚近500年的统治,并成立了拥有军队和东正教政府的保加利亚大公国,“名义”上仍臣属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此时的保加利亚大公国领土包含了今日的马其顿全境与希腊的东马其顿—色雷斯大区。

但《圣斯特凡诺条约》的签订引发欧洲各国对俄罗斯帝国的不满,在德国首相俾斯麦的主导下,欧洲各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于1878年在德国柏林召开会议,重新制定巴尔干半岛各个新生国家(1877年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中独立的罗马尼亚、1878年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中独立的塞尔维亚、柏林会议中被承认独立的黑山和保加利亚)的疆域与土、俄两国的势力范围,与会国最终签订《柏林条约》——保加利亚的疆域比《圣斯特凡诺条约》所签订时缩小许多,马其顿与南方临爱琴海的区域归还给土耳其。《柏林条约》为日后巴尔干半岛的纷争埋下导火线。

保加利亚虽然宣布独立,但仍臣属于奥斯曼地土耳其帝国,由保加利亚贵族所组成的议会选举出德国巴滕贝格王室家族的亚历山大担任首任大公。但由于其意图将保加利亚引入奥匈帝国与德国势力,再加上谋求英国支持,在1885年保加利亚亲王亚历山大一世被亲俄派军官团政变推翻放逐之时,来自萨克森-科堡-哥达的斐迪南王子被选为保加利亚亲王斐迪南一世,成为新的统治者。

斐迪南一世在位期间加速保加利亚的现代化,在各地广设初级教育学校,首都索菲亚成立大学,并于1908年在国民议会上宣布保加利亚不再是奥斯曼土耳其的保护国;保加利亚独立,斐迪南一世从保加利亚亲王成为保加利亚沙皇。一心想恢复以往大保加利亚光彩的斐迪南一世不甘于被限缩的疆土,因此在1912年与同盟国希腊、黑山、塞尔维亚向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开战,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结果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战败,在欧陆的领土只剩下君士坦丁堡与周遭地区,其余欧陆领土遭战胜的四国瓜分。自认在战争中出力最多的保加利亚要求独占马其顿地区,但无法与塞尔维亚谈妥,在奥匈帝国支持下,几个月后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保加利亚独立对战过去的盟友希腊、黑山以及塞尔维亚三国,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也为了收复失地加入战局,甚至保加利亚的北方邻国罗马尼亚也参战,背腹受敌的斐迪南一世求和,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所获得的故土失去大半。

两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亲奥匈帝国的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1915年向塞尔维亚宣战,同时协约国各国也向保加利亚宣战。当时保加利亚拥有巴尔干半岛上规模最大的陆军,在战场上也取得了胜利,然而战事拖垮经济,民生凋敝,保加利亚人心厌战,左派政党崛起,保加利亚的战争无以为继,面对1918年协约国在巴尔干半岛的反攻,保加利亚只能求和,战后在法国签订的《纳伊条约》中,又割让了部分领土,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失去了爱琴海的出海口。战后,斐迪南一世在内外交迫下退位,其子鲍里斯三世成为保加利亚沙皇。

在二战初期,鲍里斯三世保持着中立态度,避免被战争拖下水,但当纳粹德国需要借道保加利亚入侵希腊时,鲍里斯三世无可奈何地正式在1941年3月加入轴心国。

纵观二战期间,保加利亚在轴心国的角色仅是担任德军在巴尔干半岛的侧翼、德占区的占领任务与在黑海上护航,未有太积极性的作为,且鲍里斯三世巧妙地婉拒了德国要求派兵至东线的计划,也拒绝交出境内约50000名犹太人给纳粹。

1944年8月,鲍里斯三世从德国与希特勒会谈返国后不久猝死(是否被暗杀尚无定论),其年幼的儿子西美昂三世继位,随后苏联红军反攻以及国内共产党游击队——“祖国阵线”崛起。苏军在一周内就已进入保加利亚境内,“祖国阵线”也在随后完成不流血政变,控制了司法与内政部门。

战后1946年公投废除君主制,保加利亚进入了共产党时代,同时军队也全盘采用俄式装备与编制。保加利亚共产党政府于1990年垮台,但相对邻国罗马尼亚轰轰烈烈的共产党政权倒台过程,保加利亚在1990年的过渡期堪称平和,而在2001年,鲍里斯三世的儿子——保加利亚末任沙皇西美昂三世返国成立政党,高举改革与政治清廉的大旗,席卷国会席次的半数,西美昂三世就任总理直到2005年,堪称现代版“王子复仇记”。

走近博物馆

保加利亚军事历史博物馆位于首都索菲亚郊区,其于1914年由陆军总部创建,1937年才首次对外公开展览,1968年更名为现在的馆名。旗下还有3个分馆:海军博物馆(位于瓦尔纳),纪念1444年瓦尔纳战役的博物馆公园(同样在瓦尔纳)与航空博物馆(位于克鲁莫沃)。

博物馆属于保加利亚国防部下辖的国立博物馆。博物馆从馆长到各部门主管均由文职人员出任,馆长与副馆长均是国际博物馆协会的成员,且具有相关领域的博士学位。

保加利亚在独立后,与各国的结盟使得保加利亚陆军装备来源复杂。博物馆常设展是从公元前4000年色雷斯人移居巴尔干半岛时开始,分成10个时期介绍保加利亚的军事史,每个时期都有一个专属的区域,透过图表、解说词、模型、画作、武器、旗帜与制服等交战双方的物品,使参观者融入历史,了解战争的始末与影响。可以说,保加利亚军事博物馆呈现了位于“欧洲火药库”的巴尔干国家军事史。

军事工程 篇7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由理、工、医相结合的交叉学科, 自20 世纪50 年代诞生以来, 发展迅速, 成为现代医学进步的原始推动力之一, 在现代医学的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

生物医学工程多学科综合的特色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自1986 年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以来, 在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方面不断探索和改进。医学电子工程教研室 (以下简称教研室) 是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专业课教学科室, 承担了本专业本科生1 门入门课和5 门专业课的教学任务, 具有突出的专业教育优势。同时, 教研室承担了多项国家和军队的重点科研课题, 在电阻抗成像研究领域走出了中国特色, 被国际权威专家认为“做出了原创性的贡献”。教研室在多年的教学和科研中, 积极探索生物医学工程高水平人才培养的理论、方法和策略[2], 结合我校的军队院校特点, 提出和形成了“军事生物医学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历届本科生培养的实践, 不断改进和完善这一新模式,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思想教育

作为一名新兴的交叉学科的学生, 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传统学科的学生想像不到的问题, 如果不能从正确的角度、用良好的心态去面对这些问题, 就会给专业学习带来负面的影响, 甚至产生错误的认识, 对发展前途感到迷茫。我们连续14 a对300 名新入校的本专业学生的调查发现, 近80%的新生对这一专业的认识是错位的:近40%认为生物医学工程是“生物工程”, 23%认为生物医学工程是做“医学研究”, 17%不了解专业方向。针对这个问题, 我们在学习、吸收欧美著名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模式和特点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针对生物医学工程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长期和深入的探索。

1.1 开设《生物医学工程学导论》课程

在新生入学后, 教授《生物医学工程学导论》课程, 从宏观角度使学生了解生物医学工程学产生的背景及在生物医学发展中起到的作用和军事生物医学工程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认识、理解科学创新和生物医学工程发展的关系,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立志献身生物医学工程事业的决心。

1.2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本科生导师制最早起源于14 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 并在随后的几百年时间里, 在世界各国高校中得到广泛推广。在我国, 导师制长期以来主要针对研究生教育。结合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 教研室在2005 年首先倡导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建立学生与教师之间一对一的课外交流与沟通平台, 发现个性、因材施教, 引导学生进入科学研究领域, 形成基本的、创新的、正确的科研观。先后指导53 名本科生, 其中4 人因成绩优异免试推荐研究生、5 人考取硕士研究生, 3 人在本科阶段发表了科研论文。

1.3 参与多样化的学术活动

利用经常性的师生见面会鼓励发言, 创造表达思想的机会。定期组织学术交流会, 使思想的碰撞、观点的博弈均统一于以讨论为中介的互动过程。近年来, 我们所有的学术报告、研究生开题、中期检查、论文答辩都有本科生积极参加[3]。这些举措为培养学生获得生物医学工程的专业思想教育提供了富饶的土壤。

2 全方位创新思想教育

创新是科技发展的源动力, 创新性人才是大学教育的目标。教研室是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的科研龙头科室, 近年来, 陆续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重点攻关、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合作、军队重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30余项课题, 形成了电阻抗图像监护的科研方向, 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其成功的关键是拥有一批创新性的教师队伍。教研室45 岁以下的教师均为本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的毕业生, 其自身的经历和经验使我们越发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本科教学中, 学生在高水平教员的指导下, 提出问题、探索新知, 并能在良好的研究环境和条件中, 经过多层次不断提升的创新性研究实践, 反复强化创新意识, 提高创新素质和能力, 逐步取得创新成果, 成为创新性人才。这一点在开展课外科研与毕业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课外科研与毕业设计中, 逐步把学生带入教员的科研实际中,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坚定了他们为军队服务的决心, 培养了他们的实际能力。

2.1 更新知识内容和手段

追踪专业技术的发展方向, 更新专业课程的知识结构。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 专业课程原有的教学大纲与知识结构已经显得较为陈旧, 部分课程不能适应新的技术需求, 我们始终坚持引入新知识, 更新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生物医学电子学》适时地增加了软件辅助设计滤波器的内容, 减少了参照表格和模板设计滤波器的内容;《医用传感器》将实际中不再应用的部分类型传感器从授课内容中删除, 并增加了应用于医学信号拾取的新型传感器的选择和电路设计;不断引进新的教学手段, 建立了《数字信号处理》网络课程, 更加贴近现代信息化发展的趋势[4]。通过调整知识结构和手段, 提高了学生对新知识、新技术的了解和把握。

2.2 创新性科研引导教学

把科研内容引入教学课堂, 丰富优化教学, 同时把科研中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学生一起讨论。科研项目来自实际临床医学的需求, 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帮助很大, 学生兴趣也高, 思路活跃, 有的学生还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提高了培养创新人才的层次和水平。如《生物医学电子学》的教学中引入电阻抗测量电路的设计简介, 《医学仪器》的教学中引入电阻抗法测量脑血流原理的介绍, 均对教学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2.3 利用课外科研拓展教学

课外科研活动是理论教学内容的补充, 也是实践教学的延伸。对于学习成绩良好、钻研精神强的学生, 由承担科研课题的教师专门指导, 针对课题进行入门研究, 主要集中在科研方法和思路的学习上。通过这样的课外科研, 有助于激发学有余力学生的学习潜能, 培养动手能力, 为今后的研究生学习奠定基础。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和训练, 2 名学生在本科时就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研究论著类文章。

2.4 结合科研开展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本科生毕业前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 在整个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一直坚持紧密结合科研课题开展毕业设计。具体做法是:毕业设计的选题必须与教研室的科研课题直接相关;老师拟定多项毕业设计课题, 学生自由选题, 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通过一个学期的毕业设计, 学生可以完整了解常规科研的方法和步骤, 在实践中探索创新的意识, 获得创新的成果。在此过程中, 很多学生找到了科学研究的兴趣点和创新的思路, 被带入科学研究的殿堂。如1990 级和1993 级的各1 名学生正是通过毕业设计进入电阻抗课题组, 并攻读硕士研究生, 目前, 前者在英国帝国大学任终身讲师, 后者在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任博士后并在Nature杂志发表研究论著一篇。

3 培养综合素质和能力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 除部分去高校和科研院所或继续攻读研究生外, 大部分都将去医院工作。现今, 医疗单位对生物医学工程人才的需求已从单纯型向综合型过渡, 要求其既要能做好服务, 又要能开展科研工作。因此,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应培养应用型和研究型复合的综合性人才。

3.1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我们教研室共承担了6 门课程, 其中《生物医学工程学导论》为本专业的入门课, 其他5 门课为本专业的结尾课, 这些课程之间相互衔接, 构成一个有机的课程体系。5 门专业课中, 《生物医学电子学》、《数字信号处理》、《医用传感器》、《医学仪器》组成理论课模块, 《生物医学信号检测与处理综合实验》是实践课模块。在理论模块课程中, 重视基础知识的回顾和衔接, 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复习相关的基础内容, 使学生形成连贯的知识网络。在实践模块课程中, 《生物医学信号检测与处理综合实验》课程设计包含指定项目和自选项目2 部分内容,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具体教学中, 培训学生针对项目要求的分析能力、项目管理能力、任务配置及团队协助能力。同时指定项目侧重验证和动手能力的训练, 而自选项目则偏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做到从需求或问题入手, 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进行创新性研究, 形成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的模式[5]。

3.2 强化综合性和设计性教学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安排近1/3 的学时让学生完成综合性实验, 其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本课程与多门前期课程的知识, 还需要根据实验需要自主学习部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和图形编程方法。《医学仪器》课程中新开设12 学时的实验课, 增加基于Lab View的虚拟医学仪器的设计。这些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课有助于学生从实践环节提升实际动手能力。

3.3 引入针对问题的教学方法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 尝试使用“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 (PBL) ”教学方法, 有效调动学生展开自主学习、设计解决方案的积极性, 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讨论、总结, 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开展环境渗透式的专业英语教学, 解决了专业英语学习与实际应用的脱节, 利用留学归来的教员展开双语教学, 达到专业英语学以致用的目的。

4 结语

通过多年的教学研究和实践, 我们形成了军事生物医学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 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入导师制, 推行一对一个性化辅导, 构建以高水平创新性科研带动创新性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解决了原有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对专业认识不清和学习动力不足、创新思想缺乏实践平台、教学理论与实际需求联系不紧密等问题, 在培养高水平的创新性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参考文献

[1]董秀珍, 漆家学, 王政, 等.军事生物医学工程研究进展与展望[J].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0 (12) :1 412-1 415.

[2]邹慧玲, 董秀珍, 王松俊, 等.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军事生物医学工程概念体系[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4, 25 (12) :1 147-1 149.

[3]董秀珍.研究生培养与科学创新[J].陕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1, 8 (3) :17-18.

[4]刘锐岗, 付峰, 邱力军.数字信号处理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 2011, 32 (10) :205-206.

军事工程 篇8

军事理论是军事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关于战争和军事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与特点的系统化、概括性的知识。它内容丰富, 既涵盖历史知识, 又有天文地理, 涉及世界军事知识。高职院校开设军事课课程, 目的是通过军事课教学使大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 达到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 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 加强组织纪律性, 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观, 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把该课程列入学校入学教育中, 对人才培养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因此国家早在几年前就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规, 对该课程做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 在现今的军事理论教学中, 仍然存在一些阻碍课程教学发展的因素, 特别是在仍未成熟的高等职业院校中,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国防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如何在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过程实施、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对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等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2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军事课课程建设现状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03年开设军事课课程, 在学生军事训练工作中, 军事技能的开展都比较正规, 都能根据大纲施训, 对于24学时的军事理论课, 能按大纲要求进行授课, 并把军事理论课列入学校教学计划, 在学院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 军事课课程建设还需要在更广泛深入的实践和探索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课程体系开发和实施工作亟待探索和推行;教学过程实施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2011年是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的开局之年, 是学院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的关键时期, 也是学院抢抓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在高职院校之间竞争日益激烈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资源的相对紧缺的社会背景下, 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的质量将是一个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所以在“十二五”期间, 应该深刻把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等重要文件的精神, 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 注重内涵的提升, 其中提高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则是重中之重。

此背景下, 积极探索高职院军事课课程建设, 进行教学改革, 既是顺应学院实施的“素质教育”要求, 也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3 军事课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思想重视程度不够

高校军事课程发展至今, 一些领导并没有对军事课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思想上给予足够的重视, 导致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对军事课的教学任务、培养目标, 军事课教学如何适应素质教育以及面向未来进行教育改革等问题认识不够, 从而导致在教师心目中军事课程的的地位得不到很好的重视, 造成高校军事课教学工作始终在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有的高校甚至把军事课教学作为一般的体育活动来开展, 并没有把它作为培养社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一项政治任务来对待。甚至这样的言论, 认为军事知识和技能应该由军事院校专门培养, 进行相应的军事技能训练, 象征性地开设几节军事理论课就可以了, 没有必要投入大量的教学资源, 更没有必要把它作为一门必修课来建设。所以思想意识上还停留在应对上面的考核与检查上, 对于军事理论教学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 导致在实际中, 教学支持力度欠缺, 严重影响了军事课课程建设在高校的深入发展。

3.2 教学资源建设落后

完备的教学资源, 是提高军事课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多年来, 国家及各高校在军事课教学的教学设施建设方面, 投入了一定的人力、财力和财力, 较好地保障了军事课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但在具体的教学设施建设上依旧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是经费投入不足, 无法满足军事课教学发展的需求;二是教学软件硬件不配套, 已有的教学设施功能滞后;三是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 学生数量急剧增加, 教学设施、器材、场地严重不足, 难以保证正常的训练及教学任务的完成。

3.3 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自全国各高校开设军事课程教学以来, 很多高校相继成立了军事教研室, 但它和校武装部、或者体育教学部合署办公, 人员编制没有真正落实, 发挥不了教研室的真正作用。尤其是伴随着近年来高校教育改革以及机构精简, 一些高校把武装部、军事教研室合并到保卫处、学生处或体育教学部等, 结果把军事教研室搞得“有名无实”、“面目全非”。使其在高校军事课教学中的地位得到了削弱, 学科地位进一步边缘化。

3.4 师资配备不够合理

目前, 很多高校军事教研室教师多由学校体育老师或学工处教师兼任, 尽管其中不乏有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或教授, 但他们大部分都没有经过专业的军事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大部分都是后来才进行军事理论与教学, 没有深厚的军事专业知识基础, 缺乏军事知识、教学经验。还有, 在体制上没有理顺军事课教师的职务、职称等方面的待遇。有些高校即便有从事军事课教学的专职军事教师, 但人数甚少。面对高校日趋扩招的态势, 目前很多高校军事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要求都不能达到军事课教学和科研的要求。

4 军事课课程建设的对策分析

军事课课程教学经过多年的发展, 已基本形成了一整套较为系统、行之有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但是, 将高校军事课教学真正纳入到学校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建设的整体规划中去, 作为一门必修课来建设, 还有许多实际问题急需解决。

4.1 提高思想认识,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学工作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军事课程教学也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进一步抓好新时期军事课教学的责任感和自觉性。胡锦涛同志指出:统筹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 既是强国之策, 也是强军之道。高校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 要重视和加强军事课教学工作, 重视军事课程教学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国防素质是公民履行国防义务的前提和基础加强大学生军事课教学, 就是要提高其国防素质, 增强其国家利益观念, 使其掌握国防知识, 具备必要的军事技能, 思想、道德、知识、技能、体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4.2 加强军事课程教师队伍建设

军事课程任课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直接影响着军事理论课教学的质量。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军事教师队伍是搞好军事课教学工作的关键。许多高等学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工作发展遇到的“瓶颈”问题主要是师资问题, 主要体现在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缺乏专业知识背景等方面。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 当前加强高等学校军事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要解决“数量”问题。军事技能训练工作, 由于训练时间比较短, 且所需的教师数量比较多, 可商请驻地部队、武警等军事单位给予统一派遣。也可采取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办法, 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其次要解决“质量”问题。新录用的军事教师必须符合高等学校教师任职资格条件, 凡是非军事专业毕业或未达到高等学校教师任职资格条件的在职军事教师, 必须通过培训或者进修等方式, 提高其专业和文化素质, 以适应教学要求;第三要解决“职称”问题。各高校要设置相应的评聘“军事专业教师”职称的管理办法, 理顺军事专业职称评审关系, 开展军事教师职称评聘工作, 以激发军事教师的教学工作积极性, 为军事教师成长解决后顾之忧。

4.3 加强忧患意识教育

军事课教学难开展一个最主要原因就是人们对国家安全与长远发展缺乏强烈的忧患意识。胡锦涛同志曾指出:必须看到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 增强忧患意识, 做到居安思危, 常备不懈。因此, 作为相对和平时期的军事课教学, 尤其需要抓好忧患意识的教育。从国际形势看, 能源问题和霸权主义引发的公然侵略行径以及恐怖主义活动, 使国际局势处于冷战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之中, 我国将不可避免地身处大国战略角逐漩涡中, 受挤压干扰的影响增大。我国国防力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任务极其艰巨。这些, 都需要牢固树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以只争朝夕的精神,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竭力维护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利益。

4.4 加强军事课教学资源建设

一是组织落实, 保障到位。学院加强了国防教育工作的领导, 成立了由学院院长任组长、主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任副组长, 以及有学工处 (人武) 、党政办、教研处、综合处、团委以及二级院系负责同志参加的国防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军训工作领导小组和军训团 (下设司令部、政治处、后勤处、营、连、排、班) , 每年召开专门会议, 研究部署军训工作。成立了军事理论教研室, 从而使学院国防教育、学生军训、军事理论课教学工作的领导机构和专门机构从组织上得到落实。二是经费保障, 学院坚持把军训经费列入学院的预算, 学生军训经费逐年递增。军训经费做到拨款到位、专款专用。三是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课时保障:学院自多年以来学生的集中军训时数都在14个训练日以上, 作为学生的必修课, 记2个学分。军事理论课教学, 我院落实了国办发[2001]48号文件精神, 理论课教学课时达到了规定的标准 (24个学时) , 学院按照《大纲》的内容要求, 保证军事理论课的正常教学, 学生完成课时通过考试合格后记1个学分, 学生未完成上述学分不予毕业。体育与军事理论教学教研室负责对学生成绩进行登记管理, 对学生军训成绩造册存档。四是教学条件保障:目前学院校区具有一流的教学设施和教学环境, 有4个军事理论专用多媒体教室, 极大地改善了军训工作和军事理论课教学的条件, 教学器材、图书音像资料, 教学场地等能满足军训的需要, 保证军事课教学使用。

4.5 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结合未来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 进一步重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 并辅之以生动灵活的教学手段, 完善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有机结合的模式, 为逐步走向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l]李德才, 李尚益, 周永卫等.军事理论与技能教程[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5.78.

[2]吴如篙.孙子兵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1999.

[3]张万年.当代世界军事与中国国防[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1999.265.

[4]孙殿玉, 郭忠孝, 禹劲松.高校军事课教学在素质教育中作用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 2007, (2) :42-44.

军事变革中军事科技文化的创新 篇9

当今时代正在持续兴起的新军事变革,其实质就是思想观念的创新,是军事文化的重大变革。当代中国先进的军事科技文化是军事文化中最有生命力、最具革命性的要素,是军队战斗力的文化根基。探索和创新符合我军跨越式发展的军事科技文化,是实现“质量建军、科技强军”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

1 创新军事科技文化,必须提升先进军事科技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随着新军事变革的迅猛发展,世界上的军事大国都把取得科技优势作为赢得战略主动权的决定因素,极力巩固自身在军事技术领域的强国地位。国际军事竞争日趋激烈,为军事科技的创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军事科技的进步发展对战斗力的提高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军事科技既是战斗力又是文化。军事科技文化是军人履行职能时所必须具备的科技意识、科技文化素质、科技创新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精神。是否用先进的军事科技文化武装军队,是衡量一支部队战斗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也是决定其能否克敌制胜的关键。军事科技在军事领域中的运用不断创新和丰富军事科技文化的内涵。动力机械等科学技术的发明催生了机械化作战理论,相对应的军事科技文化就包括强调官兵对机械装备的操作能力。计算机、网络等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作战理论、非接触战争理论应运而生,此时,军事科技文化又包含了要求军事人才必须具备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由此可见,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的更新以及军事环境的变革孕育了与之相适应的不同形式的军事科技文化。当代军事文化对军队战斗力的生成和促进主要体现在军事科技文化的功能发挥上。先进的军事科技文化可以通过观念先导、精神激励、制度规范等文化功能的发挥,为军队信息化建设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完成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奠定坚实的基础。

促进中国特色新军事变革,就必然要加快军事科技文化的创新。创新军事科技文化首先要注重更新思想观念,克服陈旧保守的思维方式。建国以来,中国军事科技的快速发展,武器装备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我军信息化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明显增强。然而,我军现代化水平和执行军事任务的能力与当前的形势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面对新的军事技术的挑战,中央军委提出了中国军队要尽快完成机械化向信息化建设转型的历史任务,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质量建军的客观要求。我军必须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坚持以战斗力标准来构建和创新我军军事科技文化。为此,要打破根植于工业时代的机械化思维方式,认识到信息和信息意识是构成战斗力的关键因素,信息优势是最大的军事优势。信息技术是最关键的军事技术。只有形成以创新谋求发展的思维方式,不断强化与时俱进的内在创新动力,才能凝聚力量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准的专家团队,在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技术变革和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中发挥重要作用。要坚持从文化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我军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上引导我军官兵,增强他们不断学习和创新先进军事科技文化的动力。要提高全军官兵的创新发展科技文化的思想认识,研发和创新军事技术,加快推动我军的信息化建设和战斗力的提升。

2 创新军事科技文化,必须优化军事科技人才发展的文化机制

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实质是信息化,军队信息化的关键是军事人才队伍的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目标对新型军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优化军事人才发展的文化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要提高军事人才的信息文化素养。军事人才的科技素质是衡量现代军人素质的主要标志。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军事人才的科技素质是能高效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信息化装备,有效开发利用与军事斗争相关的信息资源,实现对战争的有效控制。只有具备过硬的信息素养,才能准确把握信息化战争的特点和趋势,掌握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本领。现代战争实践反复证明,参战人员军事科技素质低下,将严重影响削弱军队的战斗力。我军要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必须以不断提高部队的信息素质和信息能力为根本目的、以众多军事信息系统的综合集成为主要途径,建立以信息和知识为主要作战构成要素的高素质信息化军队。培养军事人才牢固树立科技文化是第一战斗力的观念,锻造强烈的信息需求意识和敏锐的信息洞察能力。

除了深厚的信息科技素养以外,还要培养军事人才的信息道德品格。尽管未来信息化战争中体系对抗成为战场对抗的基本特征,但军人战斗精神仍然在作战中起着不可或缺的特殊作用,仍然是先进军事信息文化的特有要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战斗精神中所包含的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思想品德、顽强的战斗作风、良好的心理素质等,都是军事科技文化的创新主体必须具备的素质。信息化战争中,作战对手利用各种手段释放大量虚假、误导甚至反动的信息,如果没有一定的道德约束,军人在利用信息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与伦理道德相悖、与正确决策不符的现象。这对军事人才的信息文明程度、道德水平和政治责任感提出了更高要求。良好的信息道德是其在信息化条件下正确行使信息行为、履行军人职责、提高作战能力、塑造良好形象的重要保证。可以说,用战斗精神和军事高科技武装起来的军队才是不可战胜的,才是敌人最可畏惧的。

此外,创新发展先进军事科技人才文化,要发展科学的军事体制文化。在深入研究国情、军情的基础上,按照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现代军队建设规律的原则要求,建立一套体系完整、功能完备的军事信息人才制度,为军队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制度保障。近年来,我军积极改革体制编制和在改变规模偏大、结构失衡和加强海、空军建设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我军的现行体制编制是以本土防御和大规模地面作战为背景发展而来的,其功能还不能适应维护我国日益拓展的国家安全和发展要求,无法满足维护我国海洋权益以及太空、电磁空间安全的需要,无法达到国内外对我军执行反恐、维稳、维和等非传统任务的要求。从体制创新来看,世界多数国家军队的做法是:压缩军队规模,优化军队结构,调整领导指挥体制和部队编制,努力使军队各组成部分实现一体化。比如,美军依据“转型性变革”的计划,将打破传统陆海空天等军种体制,按照系统集成的方法,建立“超联合”的一体化作战部队。因此,我们必须不失时机地把体制编制调性改革引向深入,努力建立与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相适应的新的体制编制。

3 创新军事科技文化,拓展军事科技文化建设的发展空间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要改变我军科技文化建设重形式轻效果、资源投入有限的现状,就必须以信息化军事建设为契机,大力扩展军事科技文化发展空间。积极创造有利于军事科技文化创新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最广泛地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激情和活力,形成创新思想充分涌流、聪明才智竞相迸发的局面。

扩展军事科技文化空间,建设信息化军事,关键是要建立数字化军事网络平台。横向联接部队建设与作战的各个要素,纵向贯穿至基层,使其渗透到军事活动的全过程,使信息化成为军事生活与军事实践的主体形态,在军事与科技文化之间形成一种双互动结构,达成相互推进的目的。融通军事信息网络通道,还要营造和谐创新氛围。一个宽松民主,探索求真的学术氛围,对于孕育优秀的军事科技人才和军事科技成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要鼓励敢于批判、勇于创新,反对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提倡平等的学术争论,鼓励学术民主,倡导创新文化;强调学风建设,克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等浮躁思想,倡导全军形成热爱科学、淡泊名利的文化风尚,重视创新投资的长期效益,并通过政策法规、条例计划等宏观调控手段,搭建一个良好的成果转化支撑平台;试行军事科研合作制,组织跨学科跨学派的合作与交流,克服人为学术壁垒,减少重复研究,实现系统集成创新;择优支持一批能够与国际期刊接轨的高水平的学术期刊,使之成为我军与国际学术界进行交流的重要阵地。

与此同时,创新发展军事信息文化必须大胆借鉴学习外军信息文化。我军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增强信息文化建设的“后发效应”,还要大胆借鉴和学习外军信息文化的优秀成果和经验教训。一是重视智能创新,尤其是科学技术和作战理论的创新;调整指挥结构,由原来的垂直树状结构,演变成现在的扁平网状结构;发展系统思维,以避免各军兵种各自开发独立系统造成浪费等。二是充分利用社会信息文化成果。将各类科技文化信息系统有机地联接起来,建构完全开放的科技文化平台和知识枢纽,提高官兵获取、处理和运用信息与文化知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军事科技文化的传播效能,推进军事科技文化创新。三是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美军除了大量网罗人才、积极培养人才、大胆使用人才以外,还特别重视人才群体组织模式的建设,包括形成完善的人才流动体制、严谨的学术研究体系、高效的成果转化机制等内容。需要强调的是,吸收外军信息文化建设经验同时,必须保持我军自身科技文化的特色。努力使信息文化与我军传统特色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实现我军信息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军事领域历来就是高新科学技术及其催生的新军事理念、战法技法的“竞技场”。建设和发展以崇尚科学、勇于创新为要义的军事科技文化,对引领军事变革、加快军队转型具有先导作用。只有站在世界新军事革命的前沿,加速军事科技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加大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力度,提高官兵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科技强军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军队建设才能不断迈出新的步伐,我军才能真正提高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能力。

摘要:军事文化是推动军事变革的先导力量,人类军事历史的跨越,必然首先发轫于军事文化的突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推进,如何创新军事科技文化,从而有效推进我军战斗力的提升,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关键词:军事变革,军事文化,信息科技

参考文献

[1]李际均.军事战略思维[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

[2]李庆山.新军事革命与高技术战争[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

[3]苏志荣编.跨世纪的军事新观点[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7.

军事工程 篇10

一、地方高校开设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课程的意义

开设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课程是地方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形式, 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提高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可以促进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熟悉战争谋略, 学习领导方法和艺术, 并能从战略高度去观察、分析、设计和处理问题, 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 使大学生的智力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 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使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进一步锻炼和巩固。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培养大学生不怕苦累、勇于拼搏、坚韧不拔的良好心理品质。有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作风, 通过军事化集中管理, 使大学生养成正规、严格、慎独的生活习惯;通过军事队列训练, 培养大学生雷厉风行、整齐划一的作风和服从命令听指挥的意识;通过军事法制教育, 增强大学生遵纪守法观念, 加强其组织性纪律性;通过在班、排、连的集体形式的国防教育, 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二、地方高校开设军事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地方高校开设军事理论课程要立足实际, 坚持普及与应用相结合。具体来说, 要围绕一条主线、突出三个重点。

1. 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军事理论教育的主线

爱国主义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核心, 贯穿于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整个过程, 加大保卫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爱国主义热情的力度, 使学生在接受军事理论教育的过程中, 不断提高自身的爱国情操和奉献主义。

2. 突出中国国防、军事思想、高科技战争三个重点

军事理论课是一门综合性和普及性较强的军事知识课程, 旨在系统地向大学生讲授国防史、现代国防、军事形势、军事思想、现代武器、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对理论知识教育, 要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类, 形成一个主干清楚、层次分明、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的整体。在教学过程中, 要突出中国国防、军事思想、高科技战争三个方面的教育, 使大学生掌握军事知识, 认识战争规律, 预知未来战争的特点。

3. 要创新军事理论课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军事理论课教学应遵照教育心理学的原则, 增强教育主体交互性的观念, 改变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法, 多采用引导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坚持理论讲授与直观教学相结合, 借助投影、幻灯、录像和模型, 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 以提高学生的视听效果, 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要利用国防教育资源开展国防教育实践活动, 组织大学生参观烈士陵园、革命遗址、博物馆等。还可以开展军民共建活动, 由部队派出军官和军事训练员, 把军营文化引入校园, 以军人的高尚品格吸引、教育和影响大学生。

三、地方高校开设军事技能课程的主要形式

军事技能训练是目前地方高校进行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要途径。军事技能训练要内外结合、虚实结合、主辅结合, 以改善军事技能培训的效果。

1. 内外结合

军事技能训练采取在校内集中组织实施或在训练基地分批轮训的形式。军事技能训练主要包括解放军条令条例教育与训练, 轻武器射击、战术、军事地形学和综合训练。通过军训使大学生了解掌握武器装备、技术器材工作原理及性能, 并使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得到磨炼, 增强组织纪律性, 熟悉相应的战斗动作, 提高整体战术水平。

2. 虚实结合

要提高军事技能训练的质量, 就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既要注重启发, 用通俗易懂、趣味性强的语言讲解内容, 增强授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又要借助挂图、模型、多媒体课件, 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要将课堂教学与观摩相结合,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如在学习武器装备时, 可采取现场教学的方法, 组织参观军队院校, 参观现代武器装备和兵器模型等,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他们对军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主辅结合

在教学管理上要注重实效, 将军事理论和集中军事技能训练纳入学生学籍管理体系, 按照学分制进行管理, 在发放毕业证书、授予学位上作出必要的限定, 增强大学生参与军训的约束性。

四、建立地方高校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训练有序有效开展的机制

一些地方高校对开展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教育不够重视, 没有从建立强大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国防需要的高度去认识, 没有从实现中国人才培养战略目标、造就高素质人才需要的角度去落实, 有“图形式”和“走过场”的现象, 机制不完善, 效果不显著。对此, 地方高校必须在思想上重视起来, 在措施上完善起来。

1. 建立教育联系机制

把党委办公室、行政办公室、保卫部 (人武部) 、教务处、宣传部、学工部、工会、团委等部门以及各院 (系、部) 纳入国防教育办公室成员单位, 形成“以保卫部 (人武部) 和教务处为主, 各院 (系、部) 齐抓共管”的国防教育机制。

2. 建立监督约束机制

由专家、教授组成精干的指导小组, 适时深入检查、考核和检验国防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尽快改变以往高校国防教育中存在的“有教学无考核评估”的状况。同时, 应制定和实行国防教育学分制, 规定学生每学期应完成的国防教育课课时, 并严格对学生进行考核。在学生毕业时, 国防教育课与其他课程一样对待, 不及格者不能毕业。将开展国防教育情况列入素质教育验收评估内容, 进行严格考核、科学评估, 以评促建、以评促改, 不断推进高校国防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3. 建立日常教育机制

将国防教育与校园文化、课外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运用各种文艺形式使国防教育形象直观、生动活泼, 使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增强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如把国防教育与各种节日、纪念日、双拥共建的庆祝活动结合起来, 开展主题教育;定期邀请军事专家、学者或高级将领为大学生进行国防知识讲座, 或选择当前国际、国内有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或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举办国防形势报告会, 开展国防形势教育;举办国防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和征文活动等;利用国防日和国防教育周让大学生走进军营, 了解部队生活, 培养国防观念;根据学生身心特点, 开展定向越野、射击等国防体育活动;利用宣传橱窗搞好国防法规、国防知识、现代武器装备和大学生军训情况宣传, 把国防法制教育融入国防教育之中, 重点抓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设施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 增强大学生履行国防义务的自觉性。

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课程的开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国防意识、综合素质, 而且对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必须在思想上给予足够的重视, 将之提高到国家国防后备力量的战略高度;措施上加以完善, 采取内外结合、虚实结合、主辅结合的方法;建立教育联系、监督约束和日常教育机制, 这样才能使地方高校军事教育的实效性大大增强。

参考文献

军事工程 篇11

[摘 要]大学里丰富多彩的学生军事类社团不仅培养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主人翁责任感、国防意识,而且丰富了军事理论课堂教学内容,创新了教学方法,拓展了教学方式,激发了大学生学习军事理论知识、关注国际国内军事动态的热情,对军事理论课堂教学效果具有促进作用。通过进一步完善高校学生军事类社团建设,发挥其在军事理论课教学中的作用,为军事理论课堂教学的延续和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学生军事类社团 军事理论课教学 促进作用

[中图分类号] G455.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6-0110-02

现阶段,高校学生社团已经成为学校培养高素质、高质量专门人才的有效手段,成为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不可或缺的专门途径。在各类学生社团蓬勃发展的同时,军事类社团也以其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成为学生社团中的新兴力量。军事类社团以其鲜明的国防教育特征,培养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责任心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全面丰富了军事理论课堂教学的内容,对军事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有着促进作用。

一、高校开展学生军事类社团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民族责任心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无论何种类型的军事类社团活动,无不包含着爱国主义思想情感、民族责任心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教育的内涵。学生通过加入社团、参与社团活动,可以和其他同学在一起,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增强爱国主义意识,培养良好的民族责任心和革命英雄主义等高尚的情操。同时,在全体军事类社团成员的共同信念的鼓舞下,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相互感染,将认同感过渡到荣誉感,由荣誉感升华到对国家国防建设的责任感。[1]

(二)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认识国防,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和自觉建设国防的意识

首先,社团成员通过各种爱国主义活动的组织筹划、参与社团各方面的活动,可以加深对国防的认识。在一个社团内,每个成员都是社团的主人,他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亲身参与活动的各个环节,通过这样的亲力亲为,更有利于他们全面认识国防。其次,作为活动的组织者,通过对社团活动的筹划和实施,可以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使命感、责任感,充分挖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这样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自觉建设国防的意识。

(三)有利于为国家培养坚定可靠的国防后备力量

近几年,部队依托地方高校选拔培养后备军官的工作已经在一些重点大学开展试点,选拔培养的范围和数量也将进一步扩大。高校军事类社团由一群喜欢军事历史、爱好武器装备、关心国际国内军事格局、渴求国防知识的热血青年组成,参与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大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立志献身国防、报效祖国,他们是后备军官最合适的选拔对象,有利于为国家培养坚定可靠的国防后备力量。

二、高校学生军事类社团对军事理论课堂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

(一)高校学生军事类社团活动是补充军事理论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方法

现代军事理论课教材内容是按照2007年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重新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编写的,根据新大纲的要求,本科院校军事理论课堂教学分为五个方面,包括18项教学内容,学时数为36学时,涉及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2]但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大,各高校大量缩减了基础课教学学时数,军事理论课也面临着压缩课时的挑战。真正能够依照大纲开满36个学时的高校非常少,大多数是把军事理论课堂教学与军事技能教学相结合,或是把军训期间的国防电影、形势政策报告以及入学教育等纳入其中,才能勉强达到36个学时。[3]教学内容多,教学时数少,单纯靠教师课堂上讲授军事理论知识是有局限性的,而学生军事类社团通过开展活动正好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是补充军事理论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方法。

(二)高校学生军事类社团活动是创新军事理论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军事理论课具有专业性强、涉及面广、涵盖知识丰富等特点,使得课程内容比较枯涩难懂,难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经常出现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也很累的现状。[4]学生军事类社团通过开展一些趣味性强的活动来激发大学生学习军事知识的兴趣,同时还关注国内外最新军事军情动态和大学生关心的热点时事话题,可以极大地丰富军事理论课堂教学内容,成为创新军事理论教学的有效途径。

(三)高校学生军事类社团是军事理论课堂教学方式的有效拓展

现代高校军事理论教学局限于课堂教学,缺乏教学器材和模具,甚至有些地方高校仍停留在“一根粉笔,一张嘴”上,教学方式单一。[5]学生军事类社团可以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与军事理论教学相结合,把国防教育活动与军事理论知识学习相结合,把爱校、爱家活动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还可以依托学生军事类社团,组织学生走进军营、参观军事训练,进行现场教学。这样,依托学生军事类社团活动的平台,使军事理论课教学既生动形象,又富有哲理,从而提高了军事理论课的吸引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有效地拓展了军事理论课堂教学方式。

三、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军事类社团在军事理论教学中的促进作用

(一)加强军事理论课教师对学生军事类社团活动的指导

与负责高校社团管理的教师相比,军事理论课教师拥有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够准确地把握当前时事政策和热点话题,这使他们在管理和指导社团活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军事理论课教师参与学生军事类社团管理,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团管理机制,避免社团活动的盲目性,有利于社团活动与课堂教学的对接,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6]

(二)加强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与学生军事类社团活动的有机结合

学生军事类社团活动是对军事理论课堂教学的实践和补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因此社团活动内容要有机结合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内容在社团实践中深化,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军事理论课教师也要积极探索使学生社团活动与军事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的方法,根据教学内容挑选与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密切相关的热点话题,采取讨论、调查等方法,让学生自主调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军事理论课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加强高校学生军事类社团建设

一是加强对社团骨干的培训,社团干部素质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社团活动的质量,通过系统、科学的培训,让社团骨干了解社团工作的基本原则、方法、管理技巧和领导艺术等,切实提高社团骨干的政治觉悟和业务能力。二是加大社团活动经费的投入和硬件设施建设的力度。社团未来的发展如何取决于对社团建设投入的多少,高质量的社团活动必须要有专门的活动场所和设施,要有充足的社团活动经费,这样才能让社团得到良性发展,才能发挥学生社团应有的教育教学功能。

四、结论

作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有效组织形式,高校学生军事类社团不仅培养了大学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感,而且对军事理论课教学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开阔他们的视野,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可以促使他们关注最新军事动态和国际国内时事热点,有效巩固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总之,在国际国内形势日益复杂的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军事类社团活动定会成为军事理论课教学的有效补充,为丰富和完善军事理论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拓展教学方式做出应有的贡献。

[ 注 释 ]

[1] 许峰.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3):37-38.

[2] 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Z].第十六条,2007.

[3] 黄栋.论地方本科院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现状与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0):182-183.

[4] 伍国华.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探讨[J].才智,2012(22):293-294.

[5] 姜延波,苗禄权.学生军事理论教学方法初探[J].国防,2004(1).

[6] 李宣庆,王丽娜,王雪,李广场.高校专业性学生社团实践对本科教学的启示[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2):116-118.

[责任编辑:覃侣冰]

[收稿时间]2014-12-17

[基金项目]本文系内蒙古医科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军事理论课程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及影响因素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军事工程 篇12

一、用“新”思考时代, 才能把握社会脉搏, 顺应时代发展。

我国的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一方面, 通过改革开放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以及国家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而由此带来的国际关注度和传播话语权的改变, 也让中国新时期的新闻人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机遇和挑战。

二、用“新”思考使命, 才能高扬舆论宣传的大旗, 推动实现强军目标。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 国际局势风云变幻, 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 我国面临的生存安全问题和发展安全问题、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 要求军队建设有一个大的发展。胡锦涛同志创造性地将我军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定位为“三个提供一个发挥”, 为军队的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认真分析国际国内形势, 提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人民军队的战略目标。这不仅是我军新时期的强军思想, 也是每一名军人的崇高使命和光荣任务。“军事记者以军事新闻报导为己任。这是我们的使命所系, 职责所在” (1) 。作为军事记者, 我们不仅是战斗员, 更是引领军队建设的“擎旗手”、联通军内外的“沟通桥”。只有时刻将使命意识放在心中, 用“新”的, 即符合现代传播规律、时代特色、受众需求的观念和思路来宣传使命、讴歌使命、履行使命, 才能将人民军队的红旗牢牢插在党的舆论阵地上。

在如何使军事记者强化使命意识、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上, 孙晓青主要从职业操守和思维知识两方面进行了阐述。第一, 他认为, 军事记者的“肩膀要有硬度”, 能“真正担当起历史的重任”, 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而军事记者的社会责任是什么呢?是“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从传播我们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风貌, 传播我们对国家、对军队科学发展的期待和思考” (2) 。新闻事业发展到今天, 记者的身份早已不是单纯的信息收集者和发布者, 而是“活跃在社会科学领域的人文工作者”, 记者在传播信息的同时, 更多的是承担国家、社会、人民的社会责任, 表达深刻的人文关怀。

三、用心体会生活, 才能发现军营中的美, 抓住读者的眼球。

在进行军事新闻工作时, 用“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用“心”。所谓用心, 就是在军事新闻报导中, 破除高高在上的说教和硬性灌输, 从读者需求出发, 深入体会生活, 用心观察生活, 带着真情发掘传播着力点, 吸引读者, 实现有效传播。在信息大爆炸时代, “受众本位”的理念渐渐深入人心, 传统党媒纷纷走下神坛, 走进基层群众, 在服务读者中实现对舆论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因此可以说, 用心就是用“新”的重要方面。作为军事记者, 只有贴近部队实际、贴近军营生活、贴近基层官兵, 才能真正发掘出有吸引力的新闻素材, 写出有生命力的新闻作品。

四、用心书写作品, 才能打动读者的心, 使宣传润物细无声。

“情感是人类沟通的心灵桥梁, 而对外传播本质上是以媒介为主对公众的说服活动。因此, 发自内心的真情表达, 朴实自然的真情流露, 最有感染力、最易打动人, 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消除误解和偏见, 达到更好的说服效果。”用心书写作品, 用情浸润文字, 才能使新闻作品真正达到入眼入心。对于军事新闻的写作要求, 孙晓青在《今天, 我们怎样当记者》一文中有集中细致的阐释。他认为, 影响读者要“靠熏陶”、靠“软性感染”, “学会在“三贴近”中发现并抓住读者的关注点、兴奋点, 围绕读者的关注点、兴奋点做文章, 从而因势利导, 循循善诱, 寓指导性于可读性之中”。

摘要:时代社会的深刻变化使得军事新闻工作面临难得的机遇和复杂的挑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如何强化和提高军事记者的能力素质, 使之适应新传播环境下的军事新闻宣传工作要求, 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解放军报社原社长孙晓青看来, 军事记者在采写军事新闻时要求新求变、用心用情, 才能写出富有生命力的作品。

关键词:军事记者,军事新闻,工作要求

注释

11 孟彦:《春风化雨细无声——从温总理答记者问看舆论引导策略》

上一篇:分税制改革下一篇:学生测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