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测评体系(精选12篇)
学生测评体系 篇1
HB学院是由中国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与B大学在“产、学、研”全面合作的基础上强强联合共同创办的。HB学院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主要问题, 集中在测评体系本身和学院对测评体系的认识。这种问题的存在, 与学生最后的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不被关注有一定关系。
学生测评体系的问题
1.测评体系的目标设置缺乏与学生沟通渠道
现在许多“大一”的新生, 在经过高中高强度学习后, 走进大学。目标实现了, 学习的动力也减小了。而测评体系的目标是学校单方面根据办学经验所设置, 学生所做的事情就是执行, 而为什么执行, 怎样执行, 许多大学生并不清楚。所以就出现了为测评而测评, 平时所做的事情就是为了在综合素质测评中得到高分的现象。这样下去也就失去了测评的意义。
笔者对在校2009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10名学生进行了随机访谈, 结果是:不知道综合素质测评的1人;什么时候进行综合素质测评没有人知道;综合素质测评有哪些指标, 只有2人能全部说出指标内容, 其余8人中, 有7人知道一部分, 其余1人一无所知;关于综合素质测评的意义, 没有人能够全面的回答。
这个调查结果显示, 在校新生对综合测评的认知度不高, 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学校的教学和沟通力度还不够。
2.测评体系的指标缺乏专业性
在这套测评体系中, HB学院所有的专业都按照统一的标准去执行, 每个指标针对每一个专业的权重都是一样的, 尤其是在二级指标的设置上, 忽视了各个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区别。比如, 在针对工商类的学生语类进行综合素质测评、在英语过级的二级指标上, 两专业同学所面临的情况完全不一样, 英语专业的学生不需要参加公外的等级考试, 这就会影响到他们的综合素质的分值;同样, 英语专业的学生能参加数学建模, 电子科技大赛的情况的几率更少, 自然也影响了他们的总分值。因此, 对于英语专业的同学来说, 综合素质测试有失公正。
3.测评体系缺乏持续沟通
HB学院的测评是在每一学年的九月份进行, 由于事先没有良好的沟通, 学生往往是填一张表就可以进行评价, 班主任或年级主任所带领的评价小组也是通过一张表格来确定最终的结果。过于简单化。把结果一公布, 测评就意味着结束。学生关注的是综合素质测评的排名, 因为它影响奖学金的评定;班主任关注的是综合素质排名不及格的同学会不会影响到班级的总体荣誉。
学生测评体系的作用
1.测评体系的动态性
HB学院的指标是静态的。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都是一样的指标。学生进入学校学习, 每一学年有不同的学习目标, 下一阶段的学习任务还需上一阶段的学习成果作为基础, 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每一个阶段的培养, 也应该有一个阶段性的目标比较合理。同时, 目标的改进要以社会就业市场的发展动态为指导方向, 积极顺应社会的需求才对。
2.测评体系的信息反馈
信息的反馈对制定新的目标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也对信息的接受者有较好的修正作用。测评结果可以作为制定个性化的目标标准的参考依据。而对于每一个大学生的需求来讲, 也需要对自己的不当行为加以修正, 测评结果无疑是最好的手段。因此, 注重反馈结果, 加强反馈体系的建设, 把反馈结果作为一种规章制度指引后面的综合素质测评。建立一套循环的评价系统, 达到真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完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必要性
1.综合素质提升学校竞争优势
(1) 协助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斯蒂芬·P·罗宾斯博士曾就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的作用说过:“通过人力资源规划, 可以将企业的目标转换成需要哪些人员来实现这些目标。”借鉴到学校管理上来, 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能让大学生尽快树立人生目标, 并且把他们的人生目标同学校的发展目标相融合, 也能促进学校的发展。
(2) 及时洞悉人才培养存在的症结。
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 是学校管理者的职责。然而, 在教学过程中, 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通过综合素质的测评, 将结果反馈给学校, 能让学校的管理者对学生的问题心中有数, 以便及时改进。HB院校作为三本的独立院校, “质量立校, 人才强校, 特色兴校”是该校现实的目标, 人才的培养更需要贴近人才市场的需求, 专业的设置体现社会的需求, 所以,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重要的发展方向。
2.综合素质测评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他的需要层次论中, 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个体的需要是逐层上升的, 当一个人的一种需要满足后, 另一种更高层次的需要就会占主导作用。在现代社会中, 人们的生活较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大多数大学生的家庭背景中生理和安全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了。根据马斯洛的理论, 随之而来的就是尊重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 表现在高校里就是学生希望知道自己的能力到底如何。如果学校没有综合素质测评体系, 学生就无法明确获知自己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 就无法对自己有正确的估价, 这会影响他们未来的就业。
从绩效管理的角度分析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意义
从目前的研究和企业实践来看, 普遍认为绩效管理的目的有三个方面, 它们与综合素质测评的目的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具体表现在:
1.绩效管理对于组织战略的意义
学生是高校的消费主体, 是高校生存之本, 更应是学校发展战略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绩效管理对于学校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一点早有共识。而将绩效管理与战略相联系, 则是近年来绩效管理的显著特点。战略是对未来结果的一种期望, 这种期望的实现要靠组织的所有成员, 按照一定的职责和绩效要求, 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发挥创造性来承担。与之比较, 学校的长远规划实施离不开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 学生的表现也会影响学校长远规划的制定, 关怀学生的成长是作为学校管理者的重要工作内容, 需要运用科学工具和手段进行引导, 这对于学校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绩效管理为高校管理者提供了规范而简捷的平台
绩效管理改变了以往纯粹的自上而下发布命令和层层检查的做法, 要求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双方定期就其工作行为与结果进行沟通、评判、反馈和辅导, 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职业能力进行培训和开发, 对其职业发展进行辅导和激励, 客观上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提供了一个教学相长的平台。
3.绩效管理为学生的自我培养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试也是学生评优的参考依据之一。通过绩效管理, 实施绩效考核, 为企业的员工管理决策, 如辞退、晋升、转岗, 降职等, 提供必要的依据, 同时也对解决员工培训、薪酬和职业规划等方面予以探索, 使行之有据。学生的评价对于今后的就业有着深远的影响, 需要一个公正、全面、合理的平台做出科学的判断, 通过绩效管理的方式, 一方面从技术上保证公平性, 另一方面从评价中得到提高才是真正目的。
本文以HB独立学院现行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为基础, 运用绩效管理理论, 分析HB学院综合素质测评所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改进的必要性。若要使综合素质测评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帮助, 笔者认为有效借助绩效管理理论, 完善HB学院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 应从计划、管理、考评和反馈四个阶段对综合素质测评体系进行构建。
学生测评体系 篇2
我校认真安排部署河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落实情况检查评估工作9月12日上午,我校召开党委会,研究部署河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落实情况检查评估工作,全体校领导及相关职能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校党委副书记石品、党委宣传部部长景中强分别汇报了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文件精神,并就具体工作安排、工作开展情况做了汇报。校领导对此项工作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意见。
校党委书记朱海风强调,大家要充分认识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工作的重要意义,各相关单位要加强配合,扎实做好此次迎评工作。一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学校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发展过程的重要位置,作为学校的主要任务落实好,展示学校在新的起点上的新形象。二要明确任务,明确责任。要认真做好本部门相关工作的自查自评,按要求及时提交、上报相关材料。三要把握进度,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各相关单位要按照迎接检查评估实施方案工作要求,合理把握各项工作节点,扎实推进。四要加强协调,搞好衔接。党委宣传部要从整体上加强此次迎评工作的协调,各部门要加强部门之间、部门内部的协调,确保顺利、高效完成检查评估工作。各相关单位要以此次迎评为契机,发现工作中的不足,真正做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促进我校思想政治工作再上新台阶。
学生测评体系 篇3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就业环境的变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高职大学生综合测评需要增加更多的职业元素。通过基于动态模型的高职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的研究,构建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第三方评价体系和动态指标调整体系。从而为学生提供了解自我现状,为决策者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参考数据,为企业提供学生综合素质指标。
关键词:综合测评、职业素养、动态模型
【中国分类号】G718.5
一、引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年《社会蓝皮书》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指出:实施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通过增加就业机会和劳动者收入,提高就业的质量。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是高校评价学生是否合格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检验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是高职院校表彰评优、选拔推荐的重要依据。而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企业用工需求变化,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标准与企业需求标准的差距逐渐在拉大,最终结果导致毕业生适应性差,市场脱节,二次就业率低。因此在职业教育中要尽量避免“高分低能”的现象。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程度的不断加剧。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的素质,如何建立科学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就成为素质教育过程中函待解决的问题。
二、业务分析
鉴于目前学生综合测评体系的重要地位,需要以科学、务实、创新的态度给该指标体系赋予更加科学、高效的内涵,推陈出新加入更多的时代元素,充分结合信息化技术,建立构建真正符合高职学生需要的和市场需要的综合素质监控体系。
一是,以人为本。在测评体系中以职业素养为切合点,把学生诉求与市场需求统一起来,一切工作都要从满足学生的全面需求、促进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
二是,提升学院管理决策能力。让学生管理部门无法从繁重的计算任务脱离出来,将学生、学院、市场结合起来,对综合测评的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优化。
三是,高效务实,动态管理。将教学管理与信息技术充分结合,以信息手段构建动态测评模型,一方面能够及时的反应学生各个时期综合表现情况,明白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另一方面,决策层根据学生反应出来的各项指标统计,根据人才设计导向调整各种指标比列,达到动态收集、动态分析、动态调整的目标。
四是,信息透明。基于个性化的定制页面,让学生、高校、企业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向科学、规范、民主管理。
三、系统设计
对高职院校来说专业实践能力是培养的重点,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专业技能;而从市场普遍的观点来看,企业更多的注重学生的再培养能力,像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有责任心、有学习能力等。学生的初次就业率和二次就业率已成为个高职院核心的考核指标。因此高职院校不只是要关注学生的专业能力,更多的时候应该有关注学生的职业素养等隐性职业素质的培养。
设计大学生测评体系时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第三方评价纳入到体系中。通过分析当前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构建大学生动态指标体系模型;分析大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构建大学生职业素质模型;分析企业、社会、学生反馈,构建第三方反馈模型,共同构建成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
通过对指标的量化,管理者能够调整各指标的比重。如果学院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那么提高职业技能的比重;如果学院更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那么就提高职业素养的比重;同时在测评体系中设计了第三方测评体系,作为基准数据,反应当前学生在社会环境中的水平如何。以此构建一个动态的测评体系,来展示学生各阶段的职业素养、学习情况、奖罚情况、企业需求、社会评价。同时将数据通过直观的方式展现给不同的角色层。让学院、学生、企业能够动态的了解各时期的状态数据,规划下一步发展路线。学生在获取了综合测评的分值后,高校管理层要能够统计学生各种综合指标,根据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修改正指标内容,激励学生改善自身薄弱环节,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四、系统设计
1、系统架构设计
动态测评体系模型基于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第三方测评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采取松耦合模式,基于成熟的SOA架构:SSH(struts+spring+hibernate)开发框架,和J2EE、 WebService和ORECAL ODI等技术手段,充分采集第三方数据、学院数据、在线调查数据等,通过综合运算,将报表推送给不同的用户层。
2、指标设计
(1)学业表现模块的运算模型:M=∑(H*E)/ ∑E其中M代表某一个时期内学生的学业表现总分,H代表各科成绩,E代表各科学分。
(2)职业素养运算模型:S=(Z-∑X)> (Z*A+(Z-∑X)*(1-A)):( ∑X*A)S代表某一时期内学生所获得的素质教育总分,Z为素质教育分数,X为标活动的分数,A代表的是权重。
(3)违规违纪模块运算模型:N=Z-∑XN代表某一时期结束后,学生仍预留的违规违纪分值,Z代表分配给学生的可用来扣除的总分,X代表学生每次违纪所扣除的分值。
(4)动态配置模型:C=a*M+b*S+(1-a-b)*NC为学生在某一时期内综合测评的分值,M为学业表现模块的分值,S为职业素养模块的分值,N为违规违纪模块的分值,a为学业表现模块的权重,b为职业素养模块的权重,在实践过程中,管理者可以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动态地设置各个模块的权重。
五、关键技术
1、SSH架构
集成SSH框架的系统从职责上分为四层:表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持久层和域模块层,以帮助开发人员在短期内搭建结构清晰、可复用性好、维护方便的Web应用程序。其中使用Struts作为系统的整体基础架构,负责MVC的分离,在Struts框架的模型部分,控制业务跳转,利用Hibernate框架对持久层提供支持,Spring做管理,管理struts和hibernate。采用上述开发模型,不仅实现了视图、控制器与模型的彻底分离,而且还实现了业务逻辑层与持久层的分离。
2、WEB2.0
系统基于B/S架构,利用WEB2.0技术,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度和交互性能。测评系统为学生、管理者、企业提供综合信息服务,需要对不同的需求对角色分层处理。学生,为被评价的主体。录入不同时期的数据,進行统计分析;能够查看不同时间个体综合评价指标与建议。管理者,为评价主体。统计分析各时期学生的表现情况,制定评价体系方案,调整动态指标体系。企业,为第三方评价主体。根据企业需求,对学生职业素养进行综合评价,反馈企业需求和用工动态。同时各角色能够并根据不同的决策分配不同的角色编辑权限和查看统计权限。
[参考文献]
[1] 张翔云,胡振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量化评价方法[J].职业技术教育,2010
[2] 覃红燕,李良民.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
学生测评体系 篇4
本文通过课题组研究开发出来的软件对我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中的主要成分进行分析,以求发现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建立起一个更完善、更合理、更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实际的综合测评系统。
一现有的综合测评体系
综合测评得分=品德测评得分×15%+学业测评得分×65%+文体测评得分×10%+能力测评得分×10%。品德测评得分=基本分×50%+形势课×20%+奖励分×30%;学业测评得分=基本分×90%奖励分×10%;文体测评得分=基本分×50%+奖励分×50%;能力测评得分=基本分×50%+奖励分×50%。
品德、文体、能力的基本分是综合测评工作小组(班主任、班长、班干部和非班干组成)和班主任在听取相关同学的盘点的基础上,结合同学的平时表现,评出来的合成分数=综合测评小组×70%+班主任评分×30%。而奖励分则=本人原始奖励分÷年级最高原始奖励分×100×30%。本人原始奖励分是学生自己根据平时参加的活动(品德、文体、能力分门别类)所应评上的分数和。
学业测评的基本分=本人学年平均分绩点÷年级或专业学年最高平均学分绩点×90%。学业测评的奖励分=本人原始奖励分÷年级最高原始奖励分×100×10%。
二现有综合测评体系的不足
第一,综合测评公式比例不合理,未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无法正确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从综合测评体系设立的目的上说,综合测评体系的建立是为了评价学生上一年在各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结果用于评优评先,以求鼓励学生全面发展,类似于管理学上的绩效评价激励理论。但是,就当前评价体系的比例来说,学业测评比例高达65%,而作为反映学生身心健康、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重要综合素质的指标只占到可怜的35%。试问,这样一个测评公式所计算出来的公式,有什么可能可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什么可能可以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第二,综合测评体系中的学业测评没有科学区分开考试课和考查课的地位,影响着综合测评的效果。从面文学业测评的公式中,我们不难发现,学业测评中区别考试课和考查课地位的指标是平均分绩点,也即学分。这样简单的区分笔者认为是不严谨的,因为考试课和考查课无论在学习任务量上,还是在专业相关性上,甚至在考试方式和评分上,都是有着重大的差别的。单单靠学分的差别,根本无法科学地反映两者之间地位的差异。这种差异,将直接影响学业测评成绩的科学性,从而令综合测评的效果大打折扣。
第三,综合测评评价指标缺乏针对性,未能切合实际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当前我们综合测评的指标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缺乏对学生活动与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素质之间相关关系的深入分析与探讨的,所以无法正确地引导学生培养自身的素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专业素质地位没有突出。何以见得呢?先从学业测评的角度来说,当前的学业测评学业成绩比例高达90%,也就是说,还是成绩至上。而关于专业素养、创新素质、实践能力体现的比例只有可怜的10%。因此,笔者认为,现行的学业测评是无法准确地体现学生专业水平的。而关于其他方面的测评,专业的地位也难以得到体现。其他方面测评的成绩除品德测评外,都是由综合测评小组打分和奖励分构成的。经本课题组的调查,由于当前综合测评的标准比较模糊,所以综合测评小组的打分往往是无差别的打分甚至是随便分。因此,这个分数,在测评学生专业素质和引导学生提高专业素质水平上是乏善可陈的。至于奖励分,仅仅就是根据学生参加活动的等级以及所获得的奖项将其考分化,根本没有真正考虑到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对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例如,一个电子系的学生,因为书法比较优秀、文笔较好,所以平时参加相关的活动较多。根据我们现行的综合测评体系,自然而然他的综合测评成绩会比较高。所以,在学校的评优评先中他往往能脱颖而出。长此以往,他很有可能会形成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一为分数而利用自己的长处参加特长活动却忽略了对自身专业活动的参与,从而影响了自己专业素质的提高。当然,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无可厚非,但“专业为先”应该是前提。而在当前的综合测评体系中,这个前提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第二,综合测评的评价指标缺乏指向性。所谓的指向性,简而言之,就是指综合测评应该通过评价指标去引导学生培养符合自己将来发展需要的素质。这种具有指向性的评价指标,在系与系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应该有所区别、有所不同的。即,一个学电子的和一个学中文的,在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时应该是有所差异的,所以作为衡量并引导两者行为的标准应该是区别开来的。可是,很可惜,当前我们综合测评体系对于这个评价指标的制定明显是忽略了这种差异的。
第四,综合测评体系中缺乏对学生不同阶段的培养针对性,没有根据年级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就现实的情况来说,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心理素质、专业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还是有比较大的区别的。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测评时应该在标准上和侧重点上有所区别,而不应一概而论,草率测评。但当前的综合测评却偏偏就是一套体系通三级,对大一和大三学生的测评几乎都是无区别的。这样的测评,是不可能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综合素质的。
三对完善当前综合测评体系的建议
第一,调整综合测评公式的比例,建立科学的综合测评体系。对于公式比例的调整,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进行调整:第一,适度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在测评中的比重,以求令测评的成绩在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上更具代表性。品德测评的成绩反映的是学生的思想素质情况,对学生整个人生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15%的比例体现不出这种作用,也无法引起学生的重视。但品德的测评是一个很难量化、精确化的过程。所以,综合考虑以上两点,提到20%为佳。能力测评,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是我们高校的一个重要教育目标,因此,为了令学生真正意识到综合能力的重要性,调到15%这个比例无可厚非;第二,为了增强综合测评的科学性,应该科学调整能力测评公式的比例。对于能力测评的公式,应该下调基本分的比率,将原来的50%下调到35%,从而将能力奖励分的比重提为65%。因为能力的高低,是应该由各种实实在在的活动来反映的,而不是靠别人的评价来体现的。所以,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建议对能力测评的公式作出以上的调整。
第二,综合测评中应该严格区分考试课和考查课的地位,以求更准确地反映学业测评的效果。在综合测评中,对于考试课和考查课地位的区分,我们除了通过学分差异外,还应该加入考试方式和专业相关性。对于考试组织方式严格、专业相关性强的考查课,我们需要纳入学业测评的奖励分以求缩小与考试课因学分差异造成的测评偏差;对于那种考试组织宽松、专业相关性不大的考查课,应该通过降低成绩的绩点来拉大其与考试课地位的距离;对于考试组织宽松但专业相关性强或者考试组织严格但专业相关性不强的考查课,则直接以学分差异来区分其与考试课的地位。
第三,增强综合测评评价指标的针对性,以求科学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关于加强评价指标的针对性,应该围绕以下两点展开:第一,坚持专业为先的原则,调整学业测评的公式,提升专业素质的测评地位。首先,当前学业测评成绩占的比例过高,应该由现行的90%下调到75%,以提高学业测评中学业奖励分所占的比重,从而更科学地反映学生的专业能力。其次,以文件的形式向各级综合测评小组明确打分的标准并强调打分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水平,突出专业能力的重要。最后,在将学生活动分数化的时候(即奖励分),要提高专业水平活动的加分幅度,以鼓励学生多参加具有专业性质的校内校外活动,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第二,增强综合测评指标的指向性,以培养更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指向性的提升,需要全校的各个系根据自己系学生发展素质的需要,制定出更符合本系实际情况的评价指标,从而引导各系学生进行更科学、更高层次的发展。
第四,综合测评要有年级性的观念,科学地引导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提升。大一的学生,由于刚从高中过来,心智未够成熟,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未必能一下子适应,所以对于大一学生的测评应该侧重于心理素质、学习能力、生活处事能力的测评;大二的学生,经过一年的适应期,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基本上都了如指掌。因此,综合测评应该侧重于专业素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大三的学生,已经步入找工作的时期,那么综合测评的重点应该放在实践能力、表达能力、专业能力上。只有有侧重点地对各级学生进行综合测评,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阶段实际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发展好自己的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的综合测评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但由于综合测评体系的不完善,现在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已经走入一种“学生排斥,老师头疼”的尴尬境地。为了使其更人性化,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笔者的看法可能是不成熟的、不深刻的,期待大家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董雨,付淼.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高教高职研究2009(9):8-11.
[2]肖艳玲,邵强,罗杰,赵俊平.大学生综合测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8(10):7-9.
[3]张润.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变革探析[J].华南师范学报(社科版),2009(6):21-22.
人事处思政课测评体系 篇5
1-4学院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职责并完成相应任务。学院2009年10号文件,明确了辅导员岗位职责。由系书记考核,学院在管理人员岗位职责中,明确了学工部(长)学生处长岗位职责。
2-2每年对党政干部履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责考核。每年年终进行全面考核,书记、学工部长要述职,书面报学院党政领导审阅,教职工测评。
2-2-1思想政治教师准入制 现有专任教师4人。
刘朝
渭南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士,党员 吴娜
西北政法大学法学专业毕业,硕士
高华
西北政法大学法律专业,硕士(目前未教思政课)孔令礼 西北农学院
教授 2-2-2鼓励支持攻读博士、硕士
院发[2011]3号文件明确规定:“学院支持、鼓励专任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凡取得研究生学历、学位者,学费学院报销50%(签订为我院服务十年以上的协议)。”2-2-3思政课教师职称,不得挪作他用。
我们民办院校目前未进行岗位设置,不存在低比例或挪
作他用的问题。只要符合条件全评定。
2-2-4思政教师职称评定
情况同上,一直注重考核教学能力和教学实践。2-2-6对思政课教师的表彰
学院每年的年终和评选优秀教师的规定院发[2010]8号文件做了明确规定,完全进行统一表彰。
2-2-3-3对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单列指标、单设标准、单独评审。
学院2011年33号文件以作了明确规定,在教学业务能力方面对辅导员做了实事求是的要求。因为民办院校不存在指标限制,一切都从实际出发,但没有职称自己评审权,一切要按教育厅规定办。
2-2-3-4落实辅导员相应职级、职数和待遇。
学院在职级和职数方面没有限制。不是公办院校有比例规定,待遇比一般行政管理人员略高一点。绩效工资按管理学生人数发给,生均3元。
2-2-3-5辅导员培训
每年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辅导员培训,而专任教师培训几乎没有。
2-2-3-6表彰
学生测评体系 篇6
【关键词】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竞争力测评
从经济角度而言,竞争力是市场竞争的产物。由于1978年我国才逐步走向市场化之路,因此关于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我国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任若恩(1993)与荷兰专家Szinna运用生产法获得的国际可比的时间序列和产出数据,从相对价格水平、单位劳动成本、生产率等角度探索了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刘小怡(以对外投资和产业竞争力为研究对象,对如何提高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西方对企业竞争力进行最为系统研究的是美国哈佛商学院Michael
E.Porter教授,他以创造性的思维提出了一系列竞争分析的综合方法和技巧,为理解竞争行为和指导竞争行动提出了较为完整的知识框架。波特认为,产业环境中存在五种基本力量:潜在入侵者、替代品的威胁、供方侃价能力、买方侃价能力和同业竞争者。综观国内外学者观点,基本上都是从管理学或营销学角度阐述的,而不是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研究的。
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在竞争的环境下,在有效利用甚至创造企业资源的基础上,在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等经营活动领域和产品价格、质量、服务等方面,比竞争对手更好、更快地满足消费者需求。企业竞争力由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而成,一般来说,主要有下列因素:(1)技术创新:首先技术创新可以使企业获得超额利润;其次可使企业提高生产效率;最后可使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2)组织创新:新的组织结构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可以从改善信息传输效率,提高成员主动性、创造性,提高组织快速反应能力方面对企业竞争力产生影响。(3)人力资本:企业、国家的竞争力则主要取决于它们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存量的质量,即劳动者的素质。劳动者的素质越高,内含的人力资本存量越大。(4)企业文化:通过观念的整合,达到行为的整合;通过对个体的引导、规范,达到群体的统一、和谐;通过思想的共鸣,达到力量的凝聚。(5)资本因素:资本运营以其内在的流动性、增值性、价值化和市场化特性,通过对资本的直接运作及资产重组,取得对企业竞争力的资源放大效应、市场放大效应和效益放大效应。(6)政府行为:对企业的组织和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对国内市场竞争可以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各种措施,如出口退税、出口补贴、汇率贬值、实施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对企业国际竞争力施加重要影响。
为了客观、科学地评价企业的竞争力,观察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所处的位置,需要设计一套科学、完整,能够从全方位、多角度反映企业。本文从以下方面设计指标:(1)营运能力,企业营运能力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存货周转率=存货成本÷平均流动存货。应收帐款周转率=销货额÷应收帐款平均余额。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流动资产余额。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总资产平均余额。(2)经营安全能力,企业经营安全与否是其生存能力高低的指示器。自有资本构成比率=自有资本合计数÷资本总额。产权比率=负债总额÷股东权益。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税息前利润÷支付利息额。(3)盈利能力,反映企业盈利状况。销售利润率=利润总额÷产品销售净额(销售收入)。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资本收益率=净利润÷实收资本。净资产收益率,每股盈余=(净利润-优先股股息)÷发行在外的加权平均普通股数。(4)市场控制力。市场占有率=(S1+S2+S3+……+Sj)÷k。其中:Sj表示第j种核心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其值等于该产品销售收入与同行业产品销售收入总额之比;j表示企业核心产品数,k表示市场占有率修正系数:k=(企业固定资产原值+行业年末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行业固定资产原值+行业年末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企业社会形象。反映企业在顾客等相关人员中的形象,企业社会形象
=Q1+Q2+Q3+……+Qi,其中:Qi表示消协或其他几个管理部门对企业的评分。最后,我们从竞争力测评的角度来探讨企业的竞争力。从理论上说,只有相互竞争的企业才有竞争力比较的实际意义,而相互竞争的企业总是生产具有相互替代性的产品,并且在同一市场上销售。对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或测评是多层次的: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按大产业(大行业)、次产业(小行业)或按生产高度可替代产品类别进行测评,还可以按企业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测评。
总之,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对我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应该建立一个更完善、更适合我国国情的竞争力测评体系。
参 考 文 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厦出版社,1997(1)
学生测评体系 篇7
一、实施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与测评的背景
通过大量调研发现, 当前高校学生在基本理论知识、基本能力培养方面有较成熟的训练与管理模式, 但学到知识并不等于具有了从事本专业的所有能力, 只能表明其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初步的技能, 而学生的职业技能是集知识、能力、技术于一体, 同时又具有个体差异性和不可替代性, 要根据学生各自的专业特点, 使学生明确职业技能培训的目标、任务, 主动、自觉地参与职业技能训练。
目前学生职业技能、学生实践能力全程培养、训练、管理方面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与测评还未全面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良性循环轨道, 学校现行的活动和竞赛作为锻炼方式, 无法承担在校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重任, 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势必历经长期的磨练。它是一个必须由主管职能部门牵头, 全校各部门, 尤其是各教学院 (系) 协同努力、持之以恒才能见成效的系统工程。
高校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还主要停留在少部分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活动竞赛而获取奖项这单一层面上, 无法使绝大多数学生收益, 最终与社会需求形成较大差距, 应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职业技能训练中受益、整体提高;同时要求在实际操作中逐步完善各种技能训练手段, 合力坚持, 最终形成长效机制。
二、构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与测评的体系
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与测评, 主要通过建立职业生涯培养与测评体系、基础保障、素质拓展训练与测评、强化社会认同等四个环节进行实施与展开。
1、体系构建
学校出台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与测评的指导性意见》、《公共技能、专业技能及特殊技能培养与测评的实施方案》及《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与测评的管理办法》;院 (系) 出台《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与测评的实施细则》和《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与测评的教学大纲》等措施。构建了“三三三”教学质量立体监控网络。第一个“三”指:校、院 (系) 、教研室三级质量监控, 通过推进分级教学管理, 实现教学管理重心下移, 院 (系) 、教研室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发挥, 三级质量监控已经形成。第二个“三”指:从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三个方面进行全程质量监控。第三个“三”指:三方审核, 第一方审核:学校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第二方审核:政府、学生与用人单位的评价;第三方审核:与学校和顾客具有中立关系的社会团体的外部审核。
2、基础保障
学校建立了基础学院, 负责本科一年级学生的教学与管理。本科生第一年在基础学院接受通识教育后, 根据学生志愿、成绩和学校规定, 提供第二次择系选专业的机会。构建了“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综合教育课程与文理基础教育指导选修课程有机统一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有效地促进了平行的通识教育与垂直的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 学校采取职业技能教学经费与结果奖励相结合的投入机制, 每生30元/年用于职业技能的教学与实践, 直接划拨到各院 (系) , 另外的经费如“普通话”训练、见习、实训、学生参加的各级别竞赛等, 则由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出台指导性意见, 各院 (系) 拿出方案, 具体实施, 学校根据实施的效果再给予一定的经费支助。
3、训练与测评
培训。由各院 (系) 根据本专业已有的技术力量, 对实验、教育类技能、校外的各种竞赛活动进行培训;培训学院或学校的职业技能鉴定所根据自身技术力量, 对国家颁布的400余职业技能工种有针对性地选取一定的数量进行培训;针对职业技术含量高、设施设备要求强、培训人员要求高的职业技能工种则由校外的重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进行全方位培训;针对特殊行业特殊工种, 由有培训、发证资质的大型企业 (主要是与国际接轨较好的外资企业) 进行单独培训;学生自学。
检测。各院 (系) 根据本专业已有的技术力量, 对实验、教育类技能进行抽查、检测;学校专家 (教学、督导委员) 抽样复查, 效果与教师的教学效果、期末津贴挂钩;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活动、竞赛 (如挑战杯) , 取得相应证书;省、市“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各学校“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根据自身技术力量, 对国家最新颁布的职业技能400余工种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测, 合格者颁发国家承认的职业资格证书;大型企业针对特殊行业特殊工种进行检测, 合格者颁发国家承认的职业资格证书。
认证。学校对毕业学生的各种职业技能效果进行认证, 取得相应学分 (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创新性实践学分) , 与毕业证、学位证挂钩。
4、成果的转化
把学生转化为人力资源。学生持相当级别证书参加各种有偿服务, 一是锻炼自身价值;二是寻找合适的工作空间;省、市“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学校“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积极推荐取得相当级别证书的学生到企、事业实习、实训, 取得合理收入, 改变专业实习、实训模式;大型企业对通过自己培训、检测取得相当级别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进行试用、留用, 拓宽学校就业渠道。
图1: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与测评体系
三、实施职业技能培养与测评的手段与方法
借鉴、吸收国内外企、事业单位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根据市场需求、双重顾客论 (学生和出资人即家长和用人单位) 培养人才;人才管理、人才培训与人才效果认证全面剥离, 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
结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自身及专业特点, 以ISO9000教育质量管理模型为基础, 设计出高校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体系要素, 建立起全过程的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与测评监控与保障体系。
图2:以ISO9000教育质量管理模型为基础的学生职业
技能培养与测评体系的持续改进流程图
体现以学生为导向, 重视学生在实践技能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建立和完善高效、迅捷的训练、管理、认证模式, 将学生个体人格的完善与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相结合, 最终起到激励当代大学生“自励、自理、自立”的作用。
开拓视野。综合运用管理学、艺术学、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以及美学等学科知识, 立足高校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测评反映大学生职业技能教育和当代人文精神可能和应当具有的内涵;采用理论阐释、实证研究、个案研究、对比研究等方法;尤其注重中国与西方、近代与现代、高校校际间职业技能的对比研究, 揭示出高校学生职业技能建设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机关联。
四、实施职业技能培养与测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要注重三个结合。即课内外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实施工作主要围绕职业设计指导、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价体系、强化社会认同四个环节, 通过教学、课堂、讲座、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方式展开。尤其要突出一些具有特色的传统工作项目, 如“挑战杯”、“三下乡”等, 全面带动和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
注重职业生涯设计的指导。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爱好和能力, 对他们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进行设计指导, 并就学生完善素质的具体方法和途径提出合理化方案, 帮助学生建立成才目标, 引导他们有意识、有选择地参加各种素质拓展活动。
注重素质拓展训练的针对性。根据不同阶段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成才需求, 广泛开展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以及其他有益于学生素质提高的第二课堂活动,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训练和帮助。
建立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客观记录学生素质发展变化情况的青年学生人力资源能力评价体系, 重点实施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与测评的认证, 量化评价指标, 引导和激励学生更好地进行素质拓展。
强化社会认同。争取劳动、人事等部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政策支持, 完善大学生就业准入机制, 畅通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渠道, 推动社会对大学生能力及其评价体系的认同, 以适当方式吸纳社会力量参与计划的实施。
总之, 在高校实施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与测评, 由于影响学生职业技能的因素多样性、复杂性以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艰巨性、长期性, 因此要合理、有效地分配好人力、物力及时间才能较好的完成这项艰巨而伟大的任务。
[该论文是陈龙国主持的2 0 0 7年重庆市教育教学改革立项课题 (课题编号:0 6 3 5 4 0 0) 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国家职业技能标准 (技术等级标准) .中国科学出版社, 2003年第1版.
[2].职业技能鉴定规范 (考核大纲) .中国科学出版社, 2003年第5版.
[3].大学素质教育概论.科学出版社, 2004年12月第1版.
[4].新编测量不确定评定方法执行实例及现行有效计量技术规范与鉴定规程实用全书.中国计量科学出版社, 2006年7月第1版.
[5].最新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与科技富民实施指南.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4年3月第1版.
[6].陆根生, 钟宇平.高等教育成本回收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第2版.
[7].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第1版.
[8].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光明日报, 1999-02-25.
学生测评体系 篇8
一、数据仓库和联机分析处理
联机分析处理 (OLAP) 的概念最早是由关系数据库之父E.F.Codd于1993年提出的, 他同时提出了关于OLAP的12条准则。而Nigel Pendse和Richard Creeh将OLAP应用定义为快速分析共享的多维信息 (FASMI) 。
构造数据仓库涉及数据清理和数据集成, 可看作数据挖掘的重要预处理。此外, 数据仓库提供联机分析处理 (OLAP) 工具, 用于各种粒度的多维数据分析。因此, 数据仓库成为数据分析和联机分析处理日趋重要的平台, 并将为数据挖掘提供有效的支持。
一般数据仓库体系可分为四层次结构, 如图1所示。
对于学生综合测评数据仓库, 第一层数据源是学生综合信息, 经过数据清理和抽取, 在第二层数据仓库, 即开发的学生综合测评信息系统中进行存储和管理, 之后通过第三层OLAP服务器进行各种处理和集成, 在第四层前端工具, SQL server2000的Analysis Services和DBMiner软件建立多维挖掘模型, 形成可视化数据立方体, 进行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
本系统的开发基于VB语言, 数据库为SQL server 2000数据库管理系统。考虑到数据的安全性, 采用客户/服务器方式, 数据库管理以学生管理中心数据库为核心, 其他部门数据库管理相对独立, 定期向中心数据库提交数据。
二、具体应用
1. 物理结构和数据仓库设计
数据仓库的设计结构为星型模式。主题事实表是汇总整理后的“综合测评事实表”, 以及“学生情况”、“时间”、“性别”等三个维度表。由此, 我们可以在建立数据立方体之后, 方便地在时间 (总时间、学年、学期) 、学生基本情况和性别等各个维度上对综合测试内容 (包括德育水平、学业水平、课外实践能力、综合能力) 进行分析和选择, 并根据需要进行各种OLAP操作。
2. 构建多维数据模型
我们把有效数据进行提取, 并利用MOLAP服务器建立多维数据模型。在学生综合测评可视的多维立方体上进行OLAP操作, 通过对立方体的上卷、下钻、切片和切块, 可以看到任何学生或任何班级在任意时间段的某一项或综合测评结果。对于管理者, 可以了解每个学生或班级的发展状况, 起到有效的辅助决策作用;对于用人单位, 也可以了解到毕业生在校期间的表现情况, 使人才的选拔更加客观和准确。
在数据仓库的基础上, 通过Analysis Services生成三维学生综合测评数据立方体。但Analysis Services不能数据可视化。我们采用了数据挖掘系统——DBMiner软件实现数据立方体的可视化操作。图2是利用Analysis Services和DBMiner生成的综合测评数据的三维立方体形式表示。我们可以通过颜色和小立方体的大小就可以直接看出学生的综合、德育、学业和课外实践情况。
下面我们举例对多维数据立方体进行OLAP操作。图3为先按学号维进行了从学号到班级的上卷后, 按时间维进行了从学期到学年的上卷。我们可以直观看到某个班级的在一学年的总体情况。图4为从总时间到学期下钻操作, 生成按学期显示的综合测评立方体。
图5为总数据切块生成的十个学生的测评情况。立方体的尺寸和颜色直观表示了学生的学业水平和课外实践情况。实际上, 只需将鼠标点在小立方体上, 即显示出某学生在某学期的测评数据。如图, 鼠标所在位置显示的是其第六学期的学业测评值和课外实践值分别为76.72和2。
三、结论
本研究着眼于管理的模型和方法, 从管理的角度研究数据仓库和联机分析处理技术的应用, 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对于高校本科学生管理中的一些问题给出新的科学的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Jiawei Han, Micheline Kamber著.范明, 孟小峰, 等译.数据挖掘——概念和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
[2]W.H.Inmon.Building the Data War-ehouse.New York:John Wiley&Sons, 1996.
[3]Tony Bain, 等著.邵勇译, SQL Server2000数据仓库与Analysis Services[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2.
[4]U.Fayyad, G.Piatetsky-Shapiro, and Padhraic Smyth.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Towards a Unifying Framework.KDD-96, AAAI Press, 1996.
学生测评体系 篇9
1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状况
(1)纸上谈兵较多,实际考查较少。在各项指标体系中,思想道德素质包括的方面很多,以前多数高校注重的是政治思想和社会公德,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如今,诚信问题,低碳生活已经走进大学生活,但是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中,并未及时更新,添加相关内容,部分学者停留在德智体中的某些方面的研究,使得指标体系不能科学地反映每个学生的状况。并且纯学术性的研究限制了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完善。
(2)指标结构不够合理。当今的教育提倡的是素质教育,高校培养的是综合素质人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艺术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如今高校鼓励提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在校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和“三下乡”活动。学生社团、大学生实践创新都给予一定的加分。但操作过程中仍然按照传统的评价方式,学生文化成绩占得权重很高,这样打击了那些实践创新能力较高的学生。还有一些人认为,每个高校的层次不一样,培养的专业人才侧重点不一样,例如体育学院的学生与艺术学院的学生要求不应该是同一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在评价体系中具体学校具体标准,每个学校的指标体系应该有差异,若每个高校使用统一的标准,就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综合能力。
(3)工作量大,有效性差,难管理。在评定算分过程中,一般使用常规数学方法、模糊学方法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首先这些数学模型的建立存在一定的差异,计算过程也是较为繁琐,我们缺乏一个统一有效的评定法则。遇到权重调整的情况下,所有计算结果都无效,导致不能及时修改评价指标,我们需要开发出一种更方便、完善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
2 大学生综合素质网络测评方法
大学生综合素质网络测评是指借助电脑开发软件平台,通过互联网技术,有效系统收集大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生理心理、实践创新等相关信息,并且进行相关的分析、决策和评价,是一种较为实用并有一定创新意义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研究。
(1)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有一定的现实基础,首先,每个大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每个个体都是测评对象,在所有指标体系中,包含的指标项较多,每个测评对象的分数存在差异;不过在指标体系中,有些不能被有效认识或难以量化的内容是客观存在的,比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的方面,但是每个人的言行可以有效反映他的性格特征,我们可以通过互评的方式来相互打分,综合加权平均来得出难以量化的分数;另外,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的进步,我们可以通过技术的运用来进行测量。(下转第11页)(上接第7页)
(2)电脑和互联网技术为我们实现网络测评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有效保证,当今社会是全球一体化的社会,互联网技术已经遍布我们生活圈,它不仅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也为我们的工作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工作,我们可以利用电脑和网络平台,所以现代科学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网络测评研究提供了必备的设备和技术保障。
3 大学生综合素质网络测评体系系统平台设计
3.1 大学生综合素质网络测评体系的基本设计思路
(1)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和登录平台,分化各级指标体系,确保系统的可行性,首先,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中,先分清各级指标体系,在做好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生理心理和实践创新四个一级指标,再根据权重不同,逐步细化二级、三级指标体系,在细化过程中,做到不重复,无漏洞,最终建立完整的指标体系;(2)数据库的设计过程中,先根据不同需求分析,弄清数据的种类,范围和数量确保学生、教师、管理员对数据库使用要求,然后再进行概念设计,建立抽象的概念模型,确定各种实体及其属性,然后确立概念数据模型,在物理设计和验证设计后,最后再进行运行和维护;(3)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各项指标,先由每个学生自己填写,然后班委,班主任审核信息的真实性,再通过互评的方式获得难以量化的信息,确立每个人的指标分值。
3.2 大学生综合素质网络测评体系的运行方式
我们启动电脑运行系统,开启服务器和数据库,连接网络登录设计好的客户端,输入自己的账号和密码以及个人的相关资料,进入界面后,在三级指标内容中,选择自己的分值,在输入结束后按“确认”,系统会自动生成你的综合素质分值。每个学生操作结束后退出系统,后台数据库生成所有学生的综合素质信息。总之,大学生综合素质网络测评体系充分利用了信息化的手段,可操作性的方法,有效的软件系统,采用合理方法和科学手段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客观公正的考核。操作比较简单,并能适应时代发展,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是推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合理化、科学性和创新性的一次积极尝试。
江苏省教育厅2010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
课题
参考文献
[1]夏怡新,朱斌.构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思考.教育探索,2003(8).
[2]冯遵永.关于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思考.当代教育论坛,2005(9).
[3]龙建成,杨军诚,陈峰等.构建大学生全面素质模块化评价体系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0(1).
[4]王晓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分析.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8(2).
学生测评体系 篇10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等教育,学生测评体系,构建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提出的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在当前高校素质教育还需要大力推进的背景下, 围绕学生这一人才培养主体, 以素质教育理念和人才质量观为指导, 重构学生测评体系, 从测评理念、测评内容、测评方法、测评要素等方面入手, 使其具备收集信息、发现问题、诊断病因、指导成长、激励进步、评价成绩等功能的综合性系统, 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学生测评体系重构是推进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学生测评体系是素质教育实施的有效抓手学生测评体系是对人才培养个体质量的具体评价系统, 真实反映了一所学校的人才培养理念、目标、要求和管理手段。学生测评体系构建和完善的过程, 也是明确素质教育在学校实施的目标、内容和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的过程;学生测评体系是帮助学校领导、职能部门和广大教师共同学习、贯彻素质教育思想, 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重要抓手。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 和他们空谈素质教育思想、观念、理论没有太多现实意义, 学生需要具体的指导和引领。通过构建学生测评体系, 将素质教育思想、目标、要求、实施途径、奖惩措施融入其中, 把人才培养目标、学习要求和行动准则具体化、数量化, 把学生的行为结果与奖惩相结合, 能够有效促使学生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向行进。
学生测评体系是素质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环节素质教育关注的是作为人才培养工作主体的学生, 通过开展学生测评了解学生的现实状态, 首先知道我们的培养对象是“怎样的人”, 然后通过过程性测评, 把握人才培养工作的成效和不足, 并形成反馈回路, 以此改进“怎样培养人”的工作。学生测评体系是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关键环节, 是检验素质教育成效的重要措施。
以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为目标重构学生测评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迫切要求学生测评体系能够直接反映教育教学观念, 体现人才培养目标, 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指挥棒, 关系到人才培养过程质量控制和人才培养各相关要素积极性的调动。当前, 高校开展学生测评工作, 没有以素质教育理念为统领进行总体设计, 部分测评指标甚至和素质教育要求相违背。各高校分别由学生工作部门负责学生综合素质测评, 教学管理部门负责学业测评, 两者重心不同、目标各异、各成体系, 没有形成育人合力, 大大影响了测评效用的发挥。重构学生测评体系, 已经成为各高校的当务之急。
学生测评体系重构的基本原则和思路
素质教育视阈下重构学生测评体系, 不是在现有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基础上的修修补补, 而是以育人为目标、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 在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思想指导下, 运用现代管理理念、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来完善测评内容、改进测评方法与手段而开展的一次全新建设。体系构建要在学校独立设置机构的统筹规划下, 调动全体与人才培养相关人员的力量, 形成完整的具有原始数据采集、资料统计汇总、问题诊断、信息反馈、教育激励、成绩评价等内容的功能系统和运行机制, 能够涵盖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各个领域, 关联学生工作、教学工作、实习单位等各教育教学要素。
要站在人才培养的高度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既需要通过学生测评来检验, 也需要通过学生测评来促进。只有将学生测评提高到人才培养工作有机组成部分的高度, 将学生学业测评和素质、能力测评结合起来, 将课堂教学评价和课外实践评价结合起来, 将学生工作要素与教学工作要素结合起来, 根据高校类型属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需求构建测评体系, 才能真正发挥测评的引导、激励、诊断、评价等功能, 使学生测评工作做到全方位覆盖、全过程监测、全要素参与, 实现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结合。
要站在社会需求的角度学生测评体系的构建, 要站在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的角度, 重视社会功能, 满足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同的产业、行业、企业、岗位, 对人才素质结构的要求不尽相同;不同类型的高校,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也不尽相同。学生测评体系构建时, 要在充分了解社会和用人单位要求的基础上, 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用正确的人才观来指导测评内容和指标的选择。
要站在学生发展的维度学生测评体系的构建, 要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基础上,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价值, 促进学生个体发展, 实现社会价值和主体价值的协调平衡。测评体系要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发展和共性发展的和谐统一, 不能用一个尺度、一个标准来指导、衡量所有学生。对于一些共性的要求, 如高尚的道德操守、良好的文明礼仪和行为习惯等, 采用统一的指标;对于一些个性、特长的发展, 可以采用模块化的指标体系, 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来挖掘自己的潜力, 实现自我发展。
素质教育视阈下的学生测评目标和功能设计
通过测评指标和内容, 指导学生的发展测评指标体系要明确告诉学生, 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什么, 在大学期间, 学校希望什么、要求什么、鼓励什么、反对什么、支持什么、禁止什么, 并通过开展测评指标体系的学习、宣讲和贯彻, 指导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发展。
通过测评工作的组织实施, 获取信息, 发现问题, 诊断问题新框架下的测评数据, 要求来源于一线的原始数据和相关描述, 并能够通过测评信息系统查询、汇总、统计收集到的各类数据, 从中发现学校、系部、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运行、学生管理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 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和学习、生活状态, 发现学生个体出现的异常和存在的问题, 为解决问题提供第一手资料。
通过测评数据的及时反馈, 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 并防止情况恶化通过测评系统实时性的特点, 相关人员要及时发现问题, 并即时反馈、快速处理。如学生迟到、旷课, 不要等到累计到纪律处分的程度再去找学生谈话, 或是几门考试不及格才发现这名学生这学期根本就没上过几次课。如果学生刚出现问题时就进行反馈与教育, 效果会好得多。
通过测评成绩, 激励学生成长进步测评成绩是实时的、动态的、公开的, 每位学生都可以通过系统查询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并通过与同学、老师的沟通交流和成果分享, 感受成长的喜悦, 激发进步的动力。相关教师也要根据测评过程中反映出的情况, 及时批评教育或表扬鼓励, 促进学生发展。
开展个性化的人才评价, 为评优评奖和用人单位选择提供依据传统的学生测评是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学生, 用单一的综合测评分数来给出测评结果, 不能全面反映人才的个性发展水平。重构后的学生测评体系, 通过翔实的原始数据和资料, 全方位展示学生的成长轨迹和发展水平, 既有定性描述, 又有定量分析, 用人单位可以充分了解所关心的指标。如招聘营销岗位时可能更加看重学生语言表达、沟通协调方面的能力, 关注学生大学期间参加、组织了那些社会活动等, 而对专业学习成绩要求可能会适当弱化。
成为学生自我促进、师生双向交流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登录测评系统, 进行测评情况的实时查询、对测评意见的及时反馈、向测评参与人员表达诉求、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等。以测评系统为平台, 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进一步掌握学生的想法, 正确引导学生成长;学生可以在交流中获得教师进一步的指导, 端正态度, 促进自我发展。
总之, 学生测评体系要建设成引导学生成长的指挥棒, 促进激励学生个体及班级团队发展的助推器, 向学生工作职能部门、班主任、辅导员提供学生动态信息的风向标, 帮助教学工作职能部门、教师发现教学问题、诊断教学问题的指示图, 让用人单位有条件从多角度了解学生、帮助挑选合适人才的寻宝图。
学生测评体系构建和实施的具体要求
测评目标的明确性明确的目标是开展测评的基础。从宏观上看, 学生测评的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是一致的;从微观上看, 测评的目标涵盖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 更加具体、详细。测评体系本身就是学生在大学期间成长的指挥棒, 明确指导学生在思想政治、专业知识、职业能力、素质等各方面的发展, 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大学规划。
测评内容的科学性测评内容的科学性是发挥测评效能的基础, 也是构建测评体系的难点。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采用模块化形式, 实现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相结合, 定量分析和定性描述相结合, 摒弃“一刀切”的做法, 充分考虑人才的多样性, 多元化、多角度地开展测评, 是测评体系重构的基本要求。
测评数据来源的开放性学生测评基础数据来源是否全面具体、真实可靠, 直接影响到测评的准确性。测评体系对于数据的收集, 要落实到所有与学生相关的部门和人员, 构建开放性的数据采集平台。这一开放性、多渠道的数据来源, 包括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学生社区管理人员、学生干部、学生社团、实训基地和实习单位等, 而且要保证原始数据的真实、详细、可追溯。
测评实施的过程性测评工作要强调过程性, 各基础数据要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录入系统, 测评系统要能够即时显示数据的更新情况, 有专人进行数据的统计、汇总、分析, 这样才有可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人员进行处置。心理学的“反馈效应”原理告诉我们, 及时总结反馈可以取得更好的引导、激励效果。通过过程性测评, 将学生存在的问题或取得的成绩反馈给学生, 能够更好地发挥测评的引导、激励作用。
测评效用发挥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通过对测评数据的统计、汇总, 除了能及时发现学生个体情况外, 也可发现学生群体的学习状态和思想动态, 如迟到、旷课学生数量的同比变化, 参与社团活动人数的变化等, 帮助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职能部门及时掌握动态,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工作。
测评管理的系统性和手段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基于网络平台的学生测评管理系统, 是测评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测评管理系统根据测评内容和指标体系的设计, 通过计算机网络, 实现原始数据的收集、汇总和统计分析, 在权限范围内实行信息共享, 并向教师和学生本人提供查询、反馈、交流等功能, 实现测评手段的信息化、网络化。
参考文献
[1]谢祥清, 杨曼英.素质教育教程[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毛家瑞, 孙孔懿.素质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3]王芳.浅谈素质评价标准——兼谈美国学生评价标准[J].教育发展研究, 2011 (4) .
[4]眭依凡.素质教育: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9) .
学生测评体系 篇11
关键词:高校;二级党组织;目标管理测评;对策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381-02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并强调了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的要求。就高校而言,二级党组织是学校党委与基层党支部间的桥梁和纽带,是学校党建工作的基础和重要平台。高校二级党组织能否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作用,能否进一步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关系到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在学校的贯彻执行,关系到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各方面事业的顺畅进行。做好高校二级党组织建设工作的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价是高校党委抓基层党建工作的主要责任之一,也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高校党建工作责任制,建立和健全高校党建工作长效机制的具体举措和有效路径。
一、建立健全高校二级党组织目标管理测评体系的必要性
1.建立健全目标管理测评体系是基层党组织创新发展的需要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高校党建工作要提升质量和水平,必须在履行自身职责任务的大框架下,将制度建设、目标管理和考核评价结合起来,制定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目标任务,推动二级党组织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不断寻求保持党组织和党员先进性、纯洁性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机制,从而始终把握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始终成为高校中心工作的组织者、带领者,始终成为高校改革发展稳定中的政治核心。
2.建立健全目标管理测评体系是提升学校科学管理水平的需要
2010年,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制定了高校党的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规章,为党建工作制度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目标管理测评体系是对《条例》的细化和配套制度,科学、健全的目标管理测评体系不仅是实施考核的手段,而且是大学制度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具体制度,制度的执行、监督、奖惩环环相扣形成有效“管理链”,同时通过目标管理和考核测评,在实现基层党建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过程中,也体现了学校整体科学管理水平的提升。
3.建立健全目标管理测评体系是推动所在单位发展的需要
服务和保障中心工作是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围绕中心工作抓党建,才能体现出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和目的所在。高校促进内涵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首要任务就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心工作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建立目标管理测评体系,将党建工作很好地融入学校和学院的中心工作,把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基点立足于服务所在单位的中心工作上;通过科学设定目标管理的评价指标,使党建工作不断自我完善更新,始终为基层单位的决策提供正确的导向和依据;通过细化量化、分解任务,广大党员“人人头上有任务,个个肩上有责任”,促进了上下统一思想、团结一致,推动基层单位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当前高校二级党组织目标管理测评体系建设中的存在问题
近年来,很多高校在对二级党组织进行目标管理、考核测评的体系建设中进行了积极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考核标准不够科学
在考核内容的繁简程度方面:有的过于简单,往往是定性考核多,量化、细化标准少,不能实现通过量化定目标、找差距的预期;有的内容过于繁杂,面面俱到,留给基层创新工作的空间小,容易千人一面,不利于发展。在工作创新方面:有的考核标准陈旧、缺乏更新,一些要求、标准与新形势下的新要求脱节;有的缺乏前瞻性考虑,只注重传统党建工作目标的实现,缺乏引领党建工作创新方面的设计。在考核内容覆盖面上:有的指标内容有交叉,有的“就党建而党建”,缺乏党建工作服务中心工作的设计。
2.考核方法简单
考核的方式仍以传统的听汇报多,看支撑材料和深入实地考察少,使考核测评的深度不足,难以发现问题,不利于基层党组织改进提高;分值比例上,存在不同工作内容在分值比例上设定不够合理的情况,对考核测评时反映出的情况关注多,综合考虑日常工作确定测评成绩的少;测评人员范围上,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二级党组织书记多,普通党员和群众参与少,缺少群众声音使考核质量大打折扣。
3.考核机制有待完善
对目标管理测评体系的认识、使用上,存在实用性理解,简单将其看作考核或奖先评优的一个参考,孤立地使用,没有发挥它的导向作用和目标管理作用。有的缺少与之配套的过程监督、激励机制,关注头尾,忽视日常建设工作,往往使考核流于形式。有的考核结果运用不好,不能充分调动基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高校二级党组织目标管理测评体系建设的对策
1.把握目标管理测评体系建设的“原则”
对于基层党组织的目标管理、考核原则性、导向性强,关系到基层党建工作的发展方向。这就要求评估结果必须真实可靠,既能揭示其一般规律,又能查找客观存在的问题。在高校目标管理测评体系建设中需要遵循三个“原则”。
第一,科学性原则。目标管理测评指标既要符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新的形势政策要求和高校中心工作根本任务,又要遵循党建工作规律,应以《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为基础,结合本校实际构建。测评体系可以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为主线,划分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特色工作等5个一级指标,并对照二级党组织工作职责要求设置二级指标。指标设置时应注重联系实际,抓住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根本性问题,找准党建工作与学校中心工作的结合点。
第二,导向性原则。测评指标对基层单位党建工作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建立健全二级党组织目标管理测评体系,要符合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特征和目标任务,将新形势下需要重点改进、提升的突出问题体现在指标设置中,转化为二级党组织的实际举措,从而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有利于基层党建工作与时俱进,始终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第三,可行性原则。确立的测评标准对测评内容的观测点,能有效地执行操作。党建工作不容易量化,很多工作效果往往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才能显现出来。这就要求在确立测评标准的过程中,理清各项内容内涵,找到量化的支撑点,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用数据说话。实在不能量化的,则通过看、听、查、问等方式多方验证,避免主观随意性。同时,确立测评标准的过程中,不仅要前瞻性地考虑测评内容,还要考虑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党组织的工作特点,反映出它们之间的共性内容。制定的测评标准要具有能够多年连续测评的稳定性,才能够实现同一单位不同时间的纵向比较;另一方面要具有保持标准的连贯性,才能在不同二级党组织之间进行横向比较。
2.关注目标管理测评体系建设的“深度”
加强目标管理测评体系建设不仅是提升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的新要求,更是推动高校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的客观需要。这一内生动力决定了开展目标管理测评体系建设工作必须在求实效上下功夫,“深度”谋划,关注体系的内涵发展。
第一,应兼顾基础与特色。有创新才有发展。目标管理测评体系在重基础,抓好基本标准要求的同时,还要兼顾基层党建特色发展。鼓励基层党组织创新工作机制、工作方法,结合自身实际开展特色工作,从而在力争上游的大环境中,更多地发掘、凝练成功经验和做法,调动二级党组织的建设积极性,实现学校党建工作整体水平的提升。
第二,应强调平时资料积累与年终考评相结合。测评成绩不是最终目的,建设目标管理测评体系的落脚点是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提升。党建工作也应遵循事物发展“量变—质变”的规律,注重平时积累,单凭年终听取汇报,只能是自说自话、凭感觉打分。测评中应强调平时资料积累与年终考评相结合,关注运行过程中的监控、推动和日常工作资料的收集整理,定期开展评审团的调研、抽查,从而全面把握基层党组织目标管理情况。
第三,在测评过程中体现党内民主。测评结果是否真实、可信,测评是否真正实现了党建工作水平提升,最终落脚点放在群众是否认可上。因此,测评结果的评定,除了要有党务部门负责人、各二级党组织书记这样的党建专家参与,还要健全群众参与机制,邀请普通党员、群众参与,提升测评工作民主化。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广开言路,认真核查、反馈群众反映的意见。群众满意率不高的,不能作为先进单位。考核结束后要将综合考评结果进行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在确保考评结果全面、准确的同时,也提升了党建工作的群众认可度和公信力。
3.加强目标管理测评体系的“系统性”
第一,测评制度本身要全面完整。建立目标和测评标准时,应充分考虑到高校二级党组织党建工作各环节的全过程及其效果的提炼和概括。只有测评标准的全面完整,才能够形成一个比较全面的评估结论。同时,尽管测评体系的重点在指标体系的建立,但开展目标管理测评工作还需建立完善的测评办法制度和测评工作实施细则,实现对测评全过程的监控。
第二,要建立与测评制度配套的系列制度。目标管理测评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决不能单就测评讲测评,而是要以此为工作主线,在过程中对于指标体系、观测点作出进一步的细化要求,这样才能成为体系。例如,落实对党建工作日常考察,可通过制定党组织工作手册,实时记载二级党组织常项工作;落实作风建设,可通过建立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做出具体安排,推动工作的有效开展。目标管理测评体系的每一项指标只有找到密切联系实际的有力抓手,才能富有生命力,真正发挥应有的效能。
参考文献:
[1]蔡红梅.论高等学校二级院系党组织建设[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
[2]徐茵,陈聪诚,岑淑儿.高等学校二级学院党组织目标管理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2).
[3]唐朝继.论高校党建工作评估标准的构建[J].理论月刊,2008,(7).
[4]王国炎.“普通高等学校党建工作测评体系”研究综述[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学生测评体系 篇12
一、辅导员学生满意度测评体系的现状
根据调研, 在教育部2006年9月颁布并实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来, 省内外各高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制定了相应的辅导员考核办法。以“985”工程一期高校清华大学为例, 该校对辅导员的工作考评由校党委学生部负责组织, 各院系学生组协助具体实施, 对辅导员政治素质、敬业精神、业务水平等方面进行考核, 并要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以“211”工程高校贵州大学为例, 该校对辅导员考核采取个人、学生代表、学院、学校四级量化考核的方式, 评议内容包括工作态度、学风建设、日常学生管理等10个方面。以位于广州的一般省属高校仲恺农业技术学院为例, 学生测评占该校辅导员考核评价体系的20%, 测评内容涉及师德师风、组织管理能力、工作是否细致公开公正公平等12个方面的内容。
通过调研, 作者发现国内“985”工程高校、“211”工程大学和普通省属高校在实施辅导员学生满意度考核中, 一般确立10个考核指标, 内容涉及辅导员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实绩、工作效果四个因子。每个考核指标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级, 或者将每个指标分为A、B、C、D、E五个等次。学生依据十个指标, 确立等级或等次后, 换算成相应分值, 计入辅导员考核总分中。这样的学生满意度测评体系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这个评价主体对辅导员工作的感受及评价, 避免了单一由职能部门来做评价的片面性, 对整个辅导员考核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学生满意度测评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对省内高校大学生和辅导员进行了关于学生满意度测评体系的评价的问卷调查显示, 在实际工作中学生满意度测评体系仍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
1、参与测评学生抽取办法不科学
许多高校在实施学生评议时, 都是由考核组或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在接受考评的辅导员所管辖的年级或专业学生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或一定比例的学生来进行。虽然抽取的学生能代表一定范围学生的意见, 但是无法确定他们能代表不同层面学生的意见。
2、考核内容体系构建不完整
一些高校在学生满意度测评内容体系的构建上, 围绕辅导员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实绩、工作效果四个方面设计考核指标来对辅导员进行考核。但在指标权重上没有体现, 不能显示出辅导员工作重点。此外, 所有的指标均为定性指标, 缺乏定量指标的支撑。
3、评价等级确立不清晰
一些高校将评价标准平均分为五个等级, 每个等级占20%的分值;有些高校则用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级来衡量每项考核指标辅导员的工作情况, 未给四个等级设立相应的分值。这些方式不利于将学生满意度的测评结果记入辅导员工作评价的总分之中。而且这些方式缺乏等级描述, 使学生只能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来进行评价, 带有许多主观因素, 无法保证评价的客观性。
三、辅导员学生满意度测评体系的构建
根据辅导员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和岗位职责及以上调研分析, 参考了国内多所高校在进行辅导员考核时采用的基本框架, 本文初步拟定出了辅导员学生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实绩、工作效果”的一级指标, 并将一级指标进一步分解从而产生了二级指标, 初步构成辅导员学生满意度测评体系的框架。 (见表1)
在确定辅导员学生满意度测评指标权重时, 根据辅导员的工作实际, 参考绩效评估指标权重体系的确定方法, 主要采用德尔菲 (Delphi) 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分析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联系, 建立系统的层次结构, 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 将元素按照类似的属性进行分组, 按照支配关系分层, 同一层次元素对下一层次的某些元素起到支配作用, 同时也受到上层元素的支配。
2、构造判断矩阵。
为了比较同一层次元素对上一层次某元素的相对重要性, 构造比较矩阵, 层次分析法在测量考核指标相对重要性时, 采用1-9的比例标度法表示任意两个指标间的相对重要程度。以x元素与y元素的比较为例, 即按照x、y的重要性程度来确定x/y的值, 使其在1-9之间。如x/y=1表示x、y二元素同样重要;x/y=9则说明x非常重要, 而与x相比较y根本不重要。见表2:
3、确定层次指标权重。
利用求解特征根的方法计算出各个指标的具体权重。假设同一层次现共有x、y、z、w四个指标, 假设x/y=2/3, x/z=2/3, x/w=1, 则计算结果为Ux=x/ (x+y+z+w) =0.2, Uy=y/ (x+y+z+w) =0.3, Uz=z/ (x+y+z+w) =0.3, Uw=w/ (x+y+z+w) =0.2。
4、进行一致性检验。
两两比较矩阵是通过两个因素比较得到的, 在很多这样的比较中, 往往可能得到不一致性的结论, 在确定权重之间的相对重要度 (即x/y值) 带有一定的人工色彩, 并且不够直观。要完全达到判断一致性是非常困难的, 为此要进行一致性检验, 保证权数分布的合理性和可靠度。这种设计优点在于可以得到极为精确的数值, 有较高的科学依据。
进行一次性检验可以按照以下步骤:
(1) 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λmax;
(2) 计算矩阵不一致程度指标CI;
(3) 计算成对比较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率CR;
(4) 考查CR是否小于0.1。
如果CR<0.1, 表明矩阵的不一致在容许范围内, 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
5、确定指标综合评价权重。
根据以上方法确定的各指标权重为:一级指标权重U= (0.2+0.3+0.3+0.2) , 二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Uk1= (0.3, 0.6, 0.1) , Uk2= (0.5, 0.5) , Uk3= (0.2, 0.3, 0.4, 0.1) , Uk4= (0.3, 0.4, 0.3) 。
测评体系中的一级、二级指标都是围绕辅导员从事的具体学生工作来进行设置, 作为测评人的学生对这些工作内容能有直接的感受, 便于打出相应的分值。
四、实施建议
辅导员学生满意度测评体系只有在运用到实际中才能发挥作用, 并在实际工作中才能检验出优缺点并进行不断修正。在实际应用中应该注意以下四点:
1、在对辅导员学生满意度测评体系的操作过程中, 要确立学生群体中的多元参与方式。
在这个基础上, 对测评体系进行具体实施, 再合理运用评价结果。
2、学生的评判标准往往受到其个人背景、个性、倾向等因素的影响, 带有一定主观性。
因此, 本文认为在抽选出参与测评学生后, 要对他们进行专门的评估训练, 以尽可能避免不公正情况出现。
3、辅导员学生满意度测评体系的构建目的是用于辅导员工作考核, 是为了推动辅导员队伍建设。
测评结果是对辅导员工作的成绩和不足进行的综合描述。为了达到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目标, 应将测评的结果反馈给接受测评的辅导员, 使他们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 并在将来的工作中不断改进。
4、辅导员学生满意度测评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要随辅导员工作富有时代感的新内容而变化。
因此, 高校应当清楚的认识到, 建立起一套学生满意度测评体系后并非就一劳永逸了, 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它, 并根据不断变化的现实对它进行调整。
摘要:目前, 学生对辅导员的满意度测评被普遍视为辅导员工作考核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学生测评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是构建一套完整、科学且切合实际的辅导员工作考核机制的基础, 是对辅导员工作能力进行全面客观评价的保证。论文拟通过对辅导员学生满意度测评进行现状分析, 探索出一套较为科学的辅导员学生满意度测评体系及其评价标准, 以期对今后的辅导员考核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辅导员考核,学生满意度,测评体系,测评指标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政治辅导员工作条例和考评办法[DB/OL].http://wenku.baidu.com/view/374f57c26137ee06eff91841.html
[2]姚圣梅, 曾献尼.高校辅导员工作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成都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9 (4) :95
【学生测评体系】推荐阅读:
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08-18
高职学生德育测评12-29
大学生综合测评12-26
大学生职业测评07-15
大学生综合测评系统08-17
大学生结合素质测评08-25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自我总结08-11
学生品德测评系统的改革与探索09-29
自我鉴定学生综合测评怎么写12-03
质量测评体系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