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补充说明(2010-2012级)(精选2篇)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补充说明(2010-2012级) 篇1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补充说明(2010-2012级)
一、品德评价部分:
1.第3条:校级学生组织(如校社团联、校科协)颁发的奖状酌情按院级加分。
2.第6条:凡学院组织的校赛集训加1分(如演讲赛、辩论赛陪练、运动会集训),凡学校组织的省赛集训加2分,由相关部门提供证明为准。
3.第9条、第10条:自本学年起,寝室长加分、减分均不加倍。混合寝室,凡提供相应奖项证明的均可参照本学院测评细则加分。样板寝室每人+1.5分。
4.第14、15条:以教务办提供的名单为准。
二、能力评价部分:
(一)研究创新:
1.第1条:“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职业规划竞赛、师范技能竞赛等《学生手册》明确规定的学科知识竞赛均可加分。
2.第2条:学术论文公开发表的须提交复印件(刊号、发行号),由学院统一认定。在学术论文中相互挂名的,学院将酌情予以减分。
3.第2条:贫困生申报的资助项目(课题)不加分,结题获得优秀的按“课题结题”项目加分。
4.第2条:师范技能实践性项目、暑期社会实践课题等均按“课题结题”项目加分。
(二)专业技能:
1.第4条:师范技能等级以教务办提供的等级划分标准为准。转专业同学的师范技能考核,只加每学年规定考核的项目,不涉及个人补考和缓考的项目。交换生的师范技能考核,只加实际参加的考核项目,不涉及个人补考和缓考的项目。
2.其他:专业技能除细则列出外的(如钢琴6级、古筝8级)均不加分。
(三)社会工作:
1.第1条:课代表每学期加2分,累计不超过4分,同时担任多项课代表只计一项。寝室长和课代表不纳入考核体系中,同时担任课代表(寝室长)和其他学生干部的,按最高加分计算。寝室长由各寝室民主选举,由生活部提供的名单为准。与其他学院的混合寝室寝室长,由班级考评小组自行认定。
2.第1条:学生干部或班委任期未满一年的,学院酌情予以减分,原则上不能考核优秀。
3.第2条:职业生涯规划先进个人酌情降级按院级加分。
4.第2条: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集体荣誉加分全体成员减半。集体荣誉如果是全院所有参赛人员或工作人员一起获得的(暑期社会实践除外)均不加分,如优秀志愿者大队。以班级为单位或各自组队参赛获奖的,加分减半或只加核心成员且加分减半,由学院统一认定。
5.第2条:入选《“职业体验”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优秀实践报告集》每人次+2分;入选《浙江师范大学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优秀调查报告选》但未获奖的,每篇+2分。
(四)文体特长及其他:
1.第1条:新闻报道等相关能力评价的内容上限均为30分。学生会新闻宣传中心全体成员均视为学生记者,所写报道需审核认定后再加分。
2.第1条:自本学年开始,在《金牧场》文学杂志上发表作品每人次+1分。
2.第2、3条:
全国英语竞赛按院级加分,其中特等按省级加分;全国作文竞赛按院级加分,每学年只计最高一篇;全国大学生汉字水平竞赛按院级加分;中国国际动漫节按省级加分。
三、其他说明:
1.本次综合测评的时间限定是2011年9月1日至2012年9月22日。鉴于上学年部分加分截止到9月20日左右,凡已在上学年加过分的一律不加分。
人文学院综合素质考评领导小组
二〇一三年九月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补充说明(2010-2012级) 篇2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生,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当前, 全面提升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越来越被各高校重视。在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必须深化对构建学院级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重要性的认识。作为学生教育管理一线的院或系 (本文的系, 是指大学中不设学院的系) , 必须综合分析本校各职能部门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各项措施, 结合学院实际, 制订可操作性、针对性、实效性强的评价体系和实施办法, 从而实现校院 (系) 两级评价体系的有机统一, 最大限度地激励大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一建立学院级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 是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科学知识、身心健康状况、发展性素质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 对大学生身上体现的素质高低进行综合评论和判断的一种观念性活动。虽然, 各高校都结合各自实际建立了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但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政出多门”、操作性不强等一系列问题, 为了综合各部门的优势, 最大限度地激励大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构建学院 (系) 级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显得很有必要。
1. 对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方面具有现实意义
随着科技发展和进步,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从原来的单一型专门人才向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转变。学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由院 (系) 具体落实。学校出台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措施, 在宏观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但与基层学院的实际存在出入, 因此, 在综合学校各职能部门出台的素质学分、素质拓展等措施的基础上, 构建科学可行的院级大学生综合素质考评标准体系, 对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方面更具有现实意义。
2. 对大学生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功能。构建符合学院专业特色和学生实际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 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指明个人专业学习、职业技能的提升方向, 把握好远大理想与短期目标, 及时调整自己的素质培养计划, 从专业兴趣和个人成才角度, 发现不足、扬长补短。另一方面,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等方面不断完善自我, 使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3. 对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阶段性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 便于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和班主任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 及时发现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便于教师、教学和管理部门有针对地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调整教学计划, 优化教学过程, 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阶段性综合测评的结果, 将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 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创造更好的育人条件。
二现行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 各高校对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指标体系与操作办法进行着不断改进, 但就现行体系来看, 仍存在着测评指标不尽完善, 测评办法不尽科学合理, 测评结果的科学性、可信度、参考使用率均不高等问题, 必须加以改进。
1. 测评体系不够完善, 指标设定不够合理
一些学校的“综合测评办法”在指标体系上还把德育、智育、体育作为三个基本指标, 并对应给出相应分数。用素质教育观念来分析这种框架体系, 就会发现其存在着德育标准概念化、智育标准考分化、体育标准模式化的局限性。这样, 在学生道德教育的客观标准上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开拓创新的意识, 主体道德水平的个性差异无法体现。在智育方面的评测则重点局限在考分、考证、外语过级等评判标准上, 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造成学生与社会脱节, 社会实践能力缺乏。而体育测试成绩作为大学生综合测评的体育得分, 健康的心理素质往往被忽略, 就无法体现一个大学生身心发展是否健康。
2. 操作系统存在漏洞, 不利于素质教育
目前, 测评工作主要由学院负责, 具体由班主任和班委会、团支部委员来实施。广大学生成为被动参与和评价对象, 有些学生为了得到较高的德育分, 在同学中拉帮结派, 做表面文章, 只为给老师、同学留下好印象。有的学生为了获得学生干部加分, 也给一些负责测评的老师和学生干部送礼物或请吃饭, 催生了一些学生以各种方式讨好老师、同学的不良行为。在缺少诚信记录的情况下, 德育分数由个别人根据感觉来评分, 是不值得信服的, 这容易使学生在钩心斗角的功利追求中迷失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测评研究缺乏科学性, 结果使用率不高
由于目前还没有一套公认的素质测评指标体系, 而且素质测评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不够, 不能有效地满足素质测评的需要。此外, 没有很好地将实证方法与人文的方法相结合, 而且系统研究法、模糊数学法、质化研究法等运用的不足, 使得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差距。此外, 对测评结果缺乏全面解释和慎重处理, 过程监控和诊断不足等原因, 使素质测评结果的运用依然没有改变重鉴定功能、轻引导功能的现实。
三构建院级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路
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要符合目的性、规律性的客观评价标准, 就要兼顾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意志品质, 考虑学生人文知识的积累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考虑学生对新事物的感知能力和潜能开发等。要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 从心理学、能力学的诸多因素来设计, 重点放在创新精神的培养上。不拘泥于对德智体总体原则的僵化理解。更不能把“德育”与概念画等号, 把“智育”与考分画等号, 将“体育”仅与达标相联系。为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素质综合测评, 使素质教育内容具体化、目标量化。根据各高校的实践经验, 笔者对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指标体系建设提出以下思路:
1. 完善测评体系, 设计符合实际的各项指标
从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心健康、发展性素质四个一级指标出发, 不同的指标所占的权重系数不同。每个一级指标又包含二级指标, 每个二级指标又包含若干个评价要素, 指标和评价要素的权重系数一般根据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设置。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测评指标要增加除政治素质之外的诚信素质、文明修养、志愿服务等能够体现素质教育的指标。科学文化素质中除了本学期/年所有必修课平均成绩外, 要增加选修课、专业素质、创新能力等相关内容。身心健康素质中包含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发展性素质中要增加实践能力、人文素质等项目。笔者认为, 以上指标内容, 还有诸多考虑不到的因素。尤其是专业性质不同的学院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也有差别, 作为学院级测评指标的选择, 可根据各自实际做出相应内容和权重系数的调整, 并通过实践检验逐步完善。
2. 健全测评机构, 研究科学合理的操作程序
学院要成立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委员会来实施综合素质评定工作, 成员包括学院领导, 教学、学生管理办公室负责人, 学生干部代表, 学生代表等。具体工作由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负责, 从事总体规划、实施方案制定、分数认定等工作。学生工作办公室可抽调各年级学生, 组成若干测评小组, 在统一培训后, 对各班级学生进行交叉测评。测评时间和分数则采取按学期评定、学年累计的办法。每学期初的第2周评定上学期的各项积分, 结果报学院实施工作办公室, 经学院评定委员会评定, 公示无误后填表记录。每学年年初将上学年每个同学的综合素质测评积分算出, 按专业由高分到低分依次排列积分结果, 并张榜公布。没有涉及的内容, 一概不计入综合素质的评定结果。综合素质测评结果记入学生的学年鉴定中, 作为评优、评先的依据。
3. 加强结果分析, 完善测评反馈跟踪环节
学生是综合测评评价的对象, 综合测评体系的优劣, 关键在于是否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是否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发挥。每次测评后, 要及时汇总数据, 反馈跟踪, 查找问题, 完善指标及测评体系, 不断推进大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工作的规范化进程。由于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不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 我们既要深化理论研究, 更要立足于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 不断修正完善评价体系, 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补充说明(2010-2012级)】推荐阅读: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2012级法律硕士研究生导师分配方案10-01
【浙江师范大学专业】浙江师范大学招生网站-浙江师范大学分数线11-08
湖北师范学院学生的求职信05-20
郑州师范学院学生会部门简介09-04
安庆师范学院大学生科普协会年度总结08-03
某师范学院学生顶岗实习阶段教学总结06-06
鞍山师范学院学生会管理条例11-04
浙江师范大学美术专业07-03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小学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