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品德测评系统的改革与探索

2024-09-29

学生品德测评系统的改革与探索(共6篇)

学生品德测评系统的改革与探索 篇1

学生品德测评系统的改革与探索

【内容提要】德育评价是德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德育评价的科学化与规范化,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条件,尝试建立“生态―激励性”品德测评系统,有可能将品德测评的科学化进程推进一步。现代品德测评的特点是发展性、主体性和生态性。

【关 键 词】德育评价/品德结构/品德测评

【 正 文】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

(二)现行学校品德测评的误区

德育评价的核心内容是学生品德测评。它是对个体德性状态的测量和评价,即用数据描述德性结构状态,并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然而,目前学校品德测评存在着诸多问题,集中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测评理念陈旧,重诊断轻发展。目前许多学校仍然把测评作为教师管学生的手段。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在测评中充分体现,测评的发展性功能未能真正实现。

第二,测评内容未能反映品德本质,集中体现为动机缺失。以道德认知代替品德,以孤立的行为代替品德。品德结构包括动机系统和行为系统,对品德结构的完整考察应当整合这两个方面。现行学校品德测评存在着将行为与动机相分离,孤立地考察行为点的现象。

第三,测评方法客观性不强,带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就测评过程来看,常常被动地等待道德行为的出现,不能主动创设有效的道德情境来引发个体进入道德状态。而一些较客观的测量方法,往往又影响到情境的真实性,带来更大的道德失真。

(三)品德测评的数量化与科学化

德育评价的科学性是几代评价工作者所共同追求的目标。在长期的探索过程中,人们自然想到了“科学”与“数学”之间的联系,试图借助于数学工具走进科学的理想王国,这是合理的思维方式。德育评价的数量化探索,是推进德育评价科学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品德测评作为德育评价的核心内容,是对个体带有社会价值倾向的稳定的行为特征加以检测和评定的过程。品德测评的量化,是以数量方式收集有关信息,并对特征加以表述的过程,从而更深入地揭示事物的本质。马克思曾说过,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德育评价的数量化过程,通过对测评对象及其特征信息进行符号化、等值化与客观化,便于采用数学方法与计算机技术进行客观综合、分析与推断,是德育评价步入科学化与现代化轨道的重要标志。这不仅使事物有了简洁具体的表述方式,更重要的是便于人们以一种动态的眼光,发展地看待事物,有利于对事物进行细致分析与深入比较,有助于从大量具体形式中抽象概括出本质特征。测评的数量化,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测评工作的科学化与现代化要求。

但量化并不等于科学,错误的精确比模糊更不准确,数学作为一种形式是用来表征有着确定数量关系的物质内核的。品德是一种以情感体验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知情行整合结构,品德测评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精神系统,很难用简单的线性数量关系来反映。科学的量化要以对事物本质把握为基础,什么时候可以用数量,如何使用数量,数量表示什么等等,都是极为重要的,脱离了科学基础的量化只会让结果偏离目标更远。要防止把复杂的精神与社会现象简单化,就要坚持德育评价的精确性与模糊性的统一,就要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本研究在梳理品德测评基本理论基础上,试图以现代德育测评理念为指导,以教育心理学关于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建构理论为依据,寻求品德测评的新思路,尝试建立“生态―激励性”品德测评系统。

二、品德结构与测评指标

品德测评是依据一定的评价指标,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技术,系统地收集有关的资料信息,对学生的品德结构状况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那么,品德测评的首要问题是确立测评指标。指标是评定的基本因素,是体现学生品德各个侧面的基本内容。

完整的品德评定需要寻找多个指标,以构建合理的指标体系来反映学生品德的全貌,这是开展品德评定的基础。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是衡量品德测评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决定品德测评成败的关键因素。这就首先必须把握完整的品德结构,据此确立测评维度。

传统品德结构四元论,将品德结构划分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这是从平面视角对品德结构的构成要素所作的.静态分析,但这样的分析还不足以把握品德结构的实质。从整体的系统观出发,品德作为个体社会行为内在调节机制,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作出价值选择与规范行为(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的内在条件。品德测评就是要评定这种内部机制调节性能的高低。这种调节系统的心理基础是动机系统与行为系统。动机系统指个体对社会规范的遵从需要,包括个体对社会规范必要性的认识与相应的情感体验,决定着个体社会行为的价值取向。行为系统指个体对社会规范的执行情况,即与需要相符合的行为方式,包括社会规范执行的程序性知识、条件性知识与相应的操作性知识。

诚然,品德结构的调节水平是通过个体外在的道德行为来表现的,所以,外部行为总是测评的重要维度。但由于人的道德行为是受意识控制的,动机是意识的集中指向,动机系统在调节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对德性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而,道德动机应当成为品德测评的重要维度。由于同样的外部行为可以受不同的内在动机驱使,行为表现只有与内在的动机状态相结合,才能构成完整意义上的德性。

依据社会规范内化序列,道德动机分依从性、认同性与信奉性三种典型类型,品德建构便有依从性道德、认同性道德与信奉性道德三种水平。

第一,所谓依从性道德,指行为主体对别人或团体提出的某种行为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认识和情绪时,出于安全的需要,仍然遵照执行的一种遵从现象。它包括从众与服从,是品德建构的开始。依从性道德,是道德动机与行为相分离的一种被动状态,个体迫于外部压力作出规范行为。但依从可使主体获得关于规范行为的执行经验,确立起遵从态度结构中的行为成分,为动机内化创造了条件。依从性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工具性与情境性等特点。

第二,所谓认同性道德,指思想与行为对规范的趋同,包括偶像认同或价值认同。认同的动机不是对权威或情境的直接或间接压力的屈从,而是对规范本身的认识与情感体验。认同性道德是道德动机与行为相统一的开始,个体消除内部情感或意义障碍,取得对规范的心理趋同,并自觉作出规范行为。认同是社会规范内化的关键,是自觉遵从态度确立的开端。认同性行为具有自觉性、主动性、稳定性等特点。

第三,所谓信奉性道德,指个体随着对规范认识的概括化与系统化,以及以规范体验的逐步累积与深化,最终形成一种价值信念作为个体规范行为的驱动力。所谓规范的价值信念,是人们对规范的伦理学意义的认识与体验上升为一种价值需要。信奉性道德是道德动机与行为高度融合的产物。信奉是对社会规范的最高接受水平,是认识与情感的结晶,是稳定而自觉的规范行为产生的内因。此时,作为社会行为的内在调节机制的品德结构已经建构完备,标志着外在于主体的规范要求已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信奉性行为具有高度自觉性、主动性与坚定性,尤其是面临困难时,也能始终如一。

上述三种品德建构水平在行为方式上都符合规范要求,但在行为的稳定性、持久性与自觉性上有差别,这是由动机水平的差异引起的。依从性道德是缺乏内在需要,迫于外部压力而作出的不自觉遵从行为;认同性道德是以初步的规范认同为基础而作出的自觉行为;而信奉性道德是以个体内在的道德信念为依据建立的自觉行为体系。这种以考察内在动机水平为重点的品德测评新视角,有可能将品德测评的科学化进程推进一步。据此,品德测评的具体内容应当涉及动机与行为两大系统,并涵盖三个方面:一是对社会规范必要性的认识;二是与社会规范相联系的情感体验;三是社会规范执行情况。前两项反映品德结构的动机系统状态,第三项反映品德结构的行为系统状态。

三、建构品德测评新体系

(一)现代品德测评新特点

品德测评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体发展的需要。前者常常强调测评的诊断、管理功能;而后者则更多地强调测评的教育、发展功能。这也是传统测评与现代测评的分界线。现代品德测评具有下列特征。

1.发展性。

现代品德测评遵循“以发展性为主,诊断性为辅”的原则。学生正处在发展之中,品德测评的根本目的不是对学生的德性进行终极性的诊断、甄别与分类,而是为了使学生的德性向目标逼近。测评本身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测评要有利于个体品德发展和社会道德提高。注重个体在测评过程中的积极体验,强化自我意识,以调动测评对象的积极性,是实现品德测评的最高目标。

2.主体性。

现代品德测评不同于以往的教育考核、检查,把分类、选拔、管理作为测评的主要目的。品德测评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更好的发展,学生应当成为测评的主人。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品德测评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评价自己,评定别人,既可以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又可增强其自我教育能力。

3.生态性。

现代品德测评追求测评过程的生态性,以生动的德育现实为基础,追求在一种生动自然的生活情境中捕捉真实的德性信息,进行发展性的评价。这种测评活动与教育活动之间的界线是模糊的,让学生能够在自然状态中真实地再现自我,并追求测评活动本身的教育发展功能。

(二)现代品德测评新理念

品德测评“生态―激励性”系统的构建,以两大测评理念为支柱,试图给传统德育评价注入新的活力。第一,回归测评的真实感。品德结构的核心是动机,没有对动机的探测和监控,测评就失去了灵魂。没有让被评者进入一种自然状态,测评就不可能达到真实的境界。为此,应采取测评指标内隐化技术,模糊或淡化测评活动与教育活动之间的界线。第二,追求测评的激励性。品德测评强调以客观性为科学基础,同时更要强调其激励性。对于学生来说,测评的最终目的是教育。实现学生的德性培育,是高于一切的教育原则。品德测评的过程应当成为不断激励学生品德发展的历程。

(三)品德测评的生态环境构建

从个体社会行为的发生系统来分析,道德行为是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发生的以品德结构为内在调节机制的适应性行为。一定的品德水平,表明了道德情境与道德行为以及道德动机之间的确定关系。这使道德预测成为可能,也是品德测评可行性的客观基础。因而,对品德的考察需要结合一定的情境。道德行为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道德动机也是被一定的情境所触发。品德测评离不开道德情境的创设。通过创设情境,主动引发道德动机与道德行为,真实、完整地展示一个人的德性状态。营造测评的生态环境具有如下重要的现实意义。

1.将道德动机纳入测评系统。

品德是个体内在的心理结构,具有内隐性。但内在的品质总是要通过外在的行为得以表现的,这或许也是测评中人们特别关注行为表现的根本原因。抓住行为表现探测德性水平,一直是人们组织品德测评工作的基本思路。然而,由于人本身的复杂性,对行为考察的价值往往取决于对行为背后的动机把握的准确性。只有了解一个人的动机,才能比较准确地解释他的行为。脱离背景的孤立行为是没有科学的道德意义可言的。因而,考察行为特征时,必须结合行为的背景、具体情境来探测行为动因。然而,动机是内隐最深的心理成分,难以捉摸。这使得品德测评具有很大的难度。行为主义只重视外界刺激对行为的制约作用,忽视或否定研究人的动机,这就无法正确解释、预测和评价人的行为。

在心理学上,动机指发动、指引和维持躯体和心理活动的内部过程。在具有特定目标的活动中,动机涉及活动的全部内在机制,包括能量的激活、使活动指向一定的目标以及维持有组织的反应模式。动机是联结刺激和反应(行为)的中介变量,因而必须从可见的外部变量入手来确认动机这一内在变量,即从可测量的外显行为指标和可控制操纵的外部刺激条件这两个客观指标的联系中来考察动机的确定效应。只有这样,才能探明动机状态与刺激条件以及行为变化间的因果关系,从而较科学地评定个体的道德水平。

对动机测量的操作,首先需要向被试呈现各种道德情境,如移情性情境、道德两难情境以及各种诱因刺激情境等作为引发动机的外部条件。在此基础上进行行为观测或问卷测查。如原苏联学者苏保茨基设计的挪球游戏情境,是测评学生在缺乏社会监督的情况下,能否依靠内部精神力量支持,抗拒来自外界的各种诱惑。测验是这样安排的:发给学生一把小铲、一个罐子和一个装有若干小球的塑料桶。告诉学生如果能用小铲而不是用手把小球从桶中捞到罐子里去,就可获得糖果的奖励,然后主试就离开被试活动的场所。事实上发给被试的是一把无法捞球的小铲,所以倘若学生报告说用小铲把球从桶中捞到了罐子里,则表示被试有欺骗行为(即用手挪球而伪称是小铲挪球),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抵御不住糖果奖励的诱因。

对动机的测量常常需要构建一定的情境,笔者称这种测评为“生态化”测评。常用的生态测评方法有情境观察、情境问卷、情境判断等。

(1)情境观察法。

情境观察法是指创设一种道德情境,让被试置身其中,引发种种道德行为,进而对其进行道德评判的过程。

(2)情境问卷法。

首先假设一种道德情境,让被试想像如果自己处在其中会如何想、如何做,并以被试自陈方式加以表述,区别于情境观察中以行为作为直接的测量指标。

(3)情境判断法。

这类方法首先由主试陈述道德故事,让被试对其中的人物行为表明态度。最典型的是皮亚杰设计的道德两难问题。我国学者李伯黍教授等编制了上海地区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测验。

2.回归品德测评的真实状态。

品德测评的真实性是品德测评中最为重要的问题。由于测评的真实与否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通过情境控制来实现的,因而真实性是与生态性相关的另一问题。品德测评的真实性是科学性的基础,是反映品德测评效度的最为重要的指标,离开了真实性就无从谈科学性。这就需要探讨品德测评的仿真系统。

品德测评仿真系统的营造,实际上是通过生态环境的建构,模糊或淡化测评活动与现实活动之间的界线来实现的。对此可以有三种处理方式。

(1)测量指标隐性化。

采用测量动机内隐策略,将真实的测评指标掩盖起来,让被试处于不自觉的状态之中,以排除动机干扰,达到自然状态。如设计一项团体体育竞赛,看起来是测量体育竞技,实际上是测量团体的凝聚力。哈次霍恩和梅(Hartshone & May)设计的诚实测验,测验情境与儿童日常生活情境很相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品德调查。测试是这样安排的:首先在课堂里实施词汇、算术推理、句子完成等测验,将试卷收回后,复印一份;然后在下次上课时,将未批改的试卷连同标准答案一起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批改并打上分数;最后再将试卷收回,与复印的试卷对照,就可以看出学生是否修改答案以提高分数。

(2)以情绪作为背景指标。

在一定的道德情境中,个体情绪情感体验的变化最真实地反映个体内心的触动程度,应当作为测量的重要参考信息。由于情绪情感常常伴有情不自禁地鼓掌、心跳加快、脸发红发热等躯体表现,因而其测量指标常以“躯体表现观察”与“心理感受报告”两项来反映。

(3)捕捉生态信息。

利用现实情境,选好行为的观测点,真实地反映生活中个体的德性状态。以下是几种可资借鉴的观测点。

第一,从“小节”上搜寻关键点行为。

人的行为在细节上最少雕凿,常常带有无意识性,是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是长期“修炼”而成的素养,也是无法伪装的。因而,通过观察细节可以比较准确地掌握品德。比如,日本某企业选拔品德良好的员工是通过观察“说话声音大小”“吃饭快慢”“打扫厕所”三个指标来完成的。他们认为声音大的人往往自信,吃饭快的人办事效率高,打扫厕所干净的人一般能吃苦。这虽然是通过长期观察积累的经验,但体现了“于细微处见真情”的道理。

第二,在矛盾抉择中评判人。

品德结构作为个体社会行为调节系统,其品德水平是在情境抉择中表现的,尤其是在利益冲突中表现更为鲜明。正如皮亚杰道德认知学派以道德两难题,推测道德判断能力一样。观察矛盾情境中的个体价值选择是确立一个人品性的有效方式。

第三,寻找“灵敏度”指标。

经济学中用“恩格尔系统”来反映人们的生活水平。它指个体用于日常生活消费支出占总收入的比重,70%以上表示生活水平在贫困线上,60%表示脱贫,50%表示达到小康。品德测评中寻找灵敏度指标,即寻找反映品德本质或核心的特征指标。

品德结构是一种以情感为核心的社会行为抉择系统。同情是个体亲和社会行为产生的心理基础。移情能力表示个体的同情心易被唤醒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个体助人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抗诱惑能力是个体道德意志的反应,是用理智把握自我,战胜不合理欲望,遵守道德规范的自律性程度。因而,我们有理由将移情性与抗诱惑性作为德性评定的灵敏度指标。

(四)品德测评的激励机制的营造

学校德育评价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集中表现为管理功能和教育功能。这两种功能取向必然导致评价体系建构的不同侧重点。以管理功能为取向的德育评价,评价的科学性以预测力的高低为标准,测评系统的核心是寻找有预测性的灵敏度指标。以教育功能为取向的德育评价,评价的科学性以发展性为标准,评价体系的建构应以营造激励机制为核心。笔者认为,围绕新基础教育的教育生命观,现代品德测评的发展趋势必然是逐步淡化管理功能,日益强化发展功能。这需要在测评的内容与方法上进行一系列改革,同伴激励法和自我反省法便是一种有效尝试。

1.激励性他评。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儿童不仅仅知道,而且体会到教师和集体对他的优点既注意到了,又很赞赏的话,那么,他就会尽一切努力变得更好。事实上,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努力提高道德水平的积极性。品德作为个体内在的自我调节机制,其培育源于个体道德自尊感的唤醒与激发。

苏霍姆林斯基还说过,要通往儿童的心灵,并不是经过一条洁净平坦的小路,教师只要在路上经常用心做拔除野草(根除恶习)的事;而是要经过一片道德品质幼苗的肥沃田野,教师要在路上像播种耕耘的庄稼人那样,十分小心地保护那些尚未茁壮的幼苗的柔弱根部和向着太阳生长的新叶。孩子身上美好的品质得到发展,恶习就会受到排挤,并在儿童不知不觉中消失。教育者如果仅仅将注意力集中于“根除恶习”,那是培养不出坚定的道德信念的。每一个成长中的儿童都是向往进步、渴望为他人所接纳的,只有善于发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儿童身上所有好的因素,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德性。

维果斯基曾说过,一个人是从别人那里看到自己的,个性是通过别人的反馈而成为现在的样子的。集体的认同是个体产生内在道德力量的最强大动力,这说明德育评价本身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能量。要使德育评价具有激励、扶植良好的德育幼苗的内在机制,就应强调道德他评以评他人的优点为主。这不仅能激起被评者的道德自尊感,更重要的是使评价者学会欣赏、接纳,体验敬佩、分享,孕育宽厚、豁达的心底。

2.反省性自评。

品德结构本质上是一种自律机制,德性的成长伴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品性的锤炼常常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监控的过程。孟子云:“知不足,才能知反也。”对于儿童道德发展中的不足与缺陷,最重要的是让其本人有“自知之明”,而并非要让别人明白,甚至在必要时,为保护儿童的道德自尊感,可以设法不让别人知道。故在道德评价上,应当建立自我反省机制来认识自己的不足。实践表明,让学生写“心理日记”,进行自我对话、自我剖析,可以强化自我意识,不失为一种反省性自评的实践形式。

【参考文献】

[1] 周明星.学校德育与美育工作[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 肖鸣政.品德测评的理论与方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3] 胡卫.学生品德测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学生品德测评系统的改革与探索 篇2

中国古代积累了丰厚的人才测评思想,但严格来说,这些思想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心理的局限,决定着它是零散的、经验性的且是以定性测评为主的。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设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开始了对个体行为差异的研究,从而引发旷日持久的心理测验运动。心理测验从早期的心理缺陷诊断,后来演变为心理评价,从教育领域拓展到社会管理的其它领域,为学生升学、就业、人才选拔、晋升、培训等提供指导和服务,在西方已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才测评已被广泛的应用到各个领域。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西方人才测评思想和方法日新月异,开发了名目繁多、内容丰富的测评技术,主要有智力测验、能力测验、性向测验、成就测验、情景模拟等。由此可见,人才测评技术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本系统主要是针对高校学生目前学习和生活上的迷茫状态以及面临毕业就业的压力而开发的一个测评系统,对于加强学生的自我认识,为高校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为自己寻找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具有现实意义。

“认识你自己”是古希腊一句著名的箴言,人最难战胜的敌人就是自己。中国先贤亦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则能善任,自知方能量力而行。人才测评是指通过应用心理学、管理学、测量学、考试学、系统论、计算机技术等多种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对社会各行业所需人才之知识水平、能力结构、道德品质、个性特点、职业倾向、发展潜力等多种素质进行测量和评价的一种选才方法体系。人才测评的理论依据是每个人对自己的认识经常是不全面的,许多人在选择职业时热衷于随大流,而人才测评可以使每个人认清自己的素质,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优势与缺陷,从而在实践中扬长避短,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人才测评还涉及到成功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是质化与量化测试的综合体。

1 人才测评的发展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发展,国外的人才测评技术已经形成了科学合理的体系,成为发掘人才的有效方法,将人内在的心理特征进行科学量化,并寻求到较为合理的解释。国内人才测评的真正实施则是广州的南方人才市场测评中心于1997年正式向市场开放。人才测评因为是“洋为中用”,国内研究刚起步,多采用“拿来主义”,许多测评试卷几乎都是从国外照搬过来的,或者是简单的模仿。此外,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实际操作经验也有待提高。人才测评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学习西方的先进理论和技术,并与中国的文化特色相结合,乃必由之路。

2 人才测评的方法

人才测评方法主要有陈述式量表、案例分析、专家系统三种模型。陈述式量表是要求被测试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若干测试题,类同于学校的考试;案例分析是在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方法基础上,考察个人的分析与判断能力;专家系统即由若干专家组成测评组,列出一个企业的各种经营状况,提供报告由被测试者进行处理,以考察他的经营管理能力。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还有实景动态测试手段,如“无领导小组讨论”。在模拟的情境内,让多个应试者来完成一个共同的实际任务,比如设计一套方案、分配一笔奖金等。被试者在讨论一定时间后达成一致意见,主考则在观察玻璃墙(被试者看不到主考)后进行观察,来检测应试者的组织、协调、控制能力、决策能力、人际关系技巧及行为风格等。一般来讲,人才测评的内容包括:综合素质测评、领导者结构能力测评、管理人员基本素质测评、创新能力测评、解决问题风格测评、实用性格特征测评、基本智能水平测评、气质测评、工作动力测评、职业生涯设计测评、事业驱策力测评、经理人员资格测评、卡特尔16PF个性测评、语言能力测评、行政职业能力测评等。

人才测评是一种人才评价技术方法,这种方法既有其评价能力的独特性,又有局限性。通常的测评只能评价有关的重要内容,测评的基本功能在于提供人才的某些重要才能和心理素质的比较信息,提高人才评价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对于选拔任用性评价而言,测评的突出效能是在确定的范围内,发现和诊断缺陷和不足,不是确定最优。人才最终的评价比较不能脱离各种辅助信息和决策者的经验判断,所以大家要客观的看待测评结果。本系统主要包含以下方面的测评,界面如图一所示。

(1)学生知识与智能测评

测验学生的知识层次与智能水平,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管理学基础知识等各个方面的知识测验。

(2)学生素质与能力测评

测验学生学习能力、管理能力、竞争能力、记忆力、包容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

(3)学生心智与性格测评

测验学生的心理倾向、情绪类型、克制力水平和心理冲动程度等。

(4)学生社交与沟通测评

测验学生公关水平、交友能力、世故水平等。

(5)学生求职与就业测评

测验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倾向、事业心、自信心、压力和领导意识等。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每个人随时随地都在表现着各种不同的行为。每个人的行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构成人们的行为风格。利用人才测评系统全方面客观地给予自己一个评价,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发扬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先给自己正确地定位,在针对自己的兴趣与倾向去求职,为将来就业找到正确的方向。

在进行人才测评时,如何把握好某些重要才能和心理素质的比较信息,提高人才评价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最终形成为培养新型的“研究与应用并重”的复合型软件人才提供一套完善的测评体系。

现阶段,我国人才测评及其体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比较注重人才测评的基本概念和构成因素的研究,在实践操作层面的指导价值不大。究其根本原因,在研究的路径选择上,只重视理论的静态因素构成,而忽视了理论指导实践的动态过程,结果是理论的平面化和灰色化。因而,在人才测评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既要注重静态因素体系构建,又要注重动态过程体系构建,从而使人才测评的体系构建呈现出立体化、多维化的特点,指导人才测评的体系构建和完善的具体工作。

测评系统的开发是基于B/S基础,能够使用户的使用界面真正依托于最简便快捷的交流工具——互联网络,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能使用该系统进行远程的人机对话,真正打破距离和地域的限制。开发该测评系统可用ASP语言和AC-CESS数据库等工具来实现。

3 结束语

该测评系统要对在校学生和离校已经工作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大量的调查报告来拟订实验方案,做出准确和客观的测评结果。通过大量的实践事例,测评的突出效能是在确定的范围内,发现和诊断缺陷与不足,不是确定最优。人才最终的评价比较不能脱离各种辅助信息和决策者的经验判断,所以要客观地看待测评结果。

参考文献

[1]寇家伦.人才测评[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2006,10.

[2]汪晓平.ASP网络开发技术(第二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2003,12.

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尝试 篇3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搞好思想品德课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切实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质量,始终是思想品德教研工作的中心任务和思想品德课教师的重要课题。根据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我对思想品德教学的改革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同行参考。

一、认清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结构

思想品德课既遵循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又要遵循德育的基本规律,具有德智双重性。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外延更广,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结构显得非常灵活,我们把这种灵活的课堂教学结构归纳为“两点双线圆圈式”。“两点”为知行两点,即任何一堂思品课都必须落实晓之以理和导之以行两个内容;“双线”为情意双线,即激发道德情感和磨炼道德意志要始终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它们不单独组成一个教学环节;“圆圈”表明知情行意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多端性,任何一种心理成分都可以做教学的开头,也可以是教学的结尾。当前思想品德教学普遍采用的课堂教学结构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做),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结构,它明显地体现了知行两点,但要注意:千万不可忽视激发情感和磨炼意志的有机渗透,否则,上课就会枯燥无味。

二、把准教学重点——知和行

就知和行比较,如何确定谁是一堂课中的教学重点?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认为:思想品德课教学重点的确定和语数课教学重点确定是有区别的,语数课教学重点是由教学内容决定的,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重点则是由学生原有的知行矛盾决定的,因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源除学校之外,还有社会和家庭。因此,每次思想品德课教学之前,学生对将要接受训练的道德观念既不是完全掌握,也不是完全陌生,而是处于一种知行矛盾阶段。这种知行矛盾有时表现为有知无行,有时表现为无知有行,有时表现为无知无行。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在备课阶段,通过认真分析学生原有的知行矛盾,进而确定教学重点。若学生是有知无行,则教学重点要定在导行上;若学生是无知有行,则教学重点要定在明理上;若学生是无知无行,则教学重点要定在知行并重。

三、创造性使用教材

思想品德课教材一般都是由课文、“想和做”两部分组成,课文是教学的基本载体,“想和做”是用来巩固练习,反馈检测用的。

使用思想品德教材和使用语文课文是有区别的。语文课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知情行意的综合训练。思品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把课文中的道德事例和自己头脑中原有的表象去进行内心对比,进而帮助学生归纳出道德观念的基本要求。所以语文课教学重在分析,思想品德课教学重在比较;语文课教学重在归纳段意和中心思想,思想品德课教学重在归纳道德观点的基本要求。

思想品德教材中好的“想和做”,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有强烈的针对性;二是有一定的思维价值。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处理好“想和做”,可以掀起教学高潮。教师要充分发挥其思维价值,既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或怎么样,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不能只简单地进行判断和选择处理。如果教材中的“想和做”和自己对象的知行实际还不够接近,则教师要重新设计,好的设计是能针对学生对一些现象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看法,让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产生思维碰撞,创设出一种在明辨是非时能刻骨铭心的教学情境。

四、把住延伸的度

不同的道德观点,彼此之间是互相联系的,但思想品德课教学要保证一课一得。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教学大纲,把住延伸的度,不宜无限扩展。

把住延伸的度,指的是有时可以自然延伸,比如:和好书交朋友,可以自然延伸到和好报交朋友;从小要敬爱父母,可以自然延伸到长大后有责任供养年老的父母。但这种延伸是有一定限度的,即要控制在同一个道德范畴和同一个层次之内,决不能无限扩展。比如:从小学好各门功课就不宜向德智体全面发展扩展;热心为集体服务就不宜向关心他人、助人为乐扩展。

五、学生的思维参与是教好教活思想品德课的根本途径

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和技术的不断更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也可以说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但无论用什么教法或先进的技术,一切影响都只有通过学生积极的内心活动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因此,学生的主动参与,特别是学生的思维主动参与是教好教活思品课的根本途径。没有思维参与为基础,其它的参与都是假象。

学生品德测评系统的改革与探索 篇4

一、企业人员素质测评的基本内涵及其重要作用

(一) 人员素质测评的基本内涵

在测评实践中, 人员素质测评也被称为人才测评、人事测评、人员测评等。人员素质测评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学科体系的新兴学科之一, 在现代组织管理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 很多国内外学者都对人员素质测评的含义进行过探讨, 北京大学的肖鸣政教授曾经对人员素质测评做出这样的定义, 他认为人员素质测评主要是指在短时间内, 测评主体通过各种科学的方法全面收集被测评者在一些主要活动领域内的各方面表征信息, 科学、客观的判断某一个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价值或者量值, 或者从收集到的表征信息内对某些素质特征进行直接的推断或者引发的过程。根据素质测评定义分析, “测”、“评”是素质测评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 企业人员素质测评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

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 人员素质测评技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具, 在企业员工招聘、配置人员、员工薪酬管理、员工绩效考评以及员工培训和开发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中都得到广泛应用。企业人员素质测定技术有利于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合理性、科学性, 大大降低企业的用人风险, 提高企业用人的科学性、准确性。其次, 利用人员素质测评技术有利于帮助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及时掌握企业员工配置现状, 使管理者能够掌握全局, 尽可能将人事配置的弊端消除, 避免出现人事配置的一些歪风邪气, 提高企业人事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 最终确定最佳的人事配置方案。

二、当前企业人员素质测评的现状以及主要问题

(一) 企业人员素质测评现状

最早在上世纪美国开始产生人员素质测评这一概念, 后来在上世纪七十年代, 美国颁布了相关的立法支持人员素质测评, 现阶段世界500强企业中大部分都建立了一套适应自身企业的人员素质测评系统。我国国内的人员素质测评技术兴起时间相对比较晚, 但是很多企事业单位也非常重视, 国内有很多学者也对人员素质测评进行了一些研究和分析, 经过多年的努力的确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很多企业应用人员素质测评技术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比如有的企业人员素质测评工具仅仅采用纸笔测验, 安装的人员素质测评软件也较为单一, 在这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 和欧美那些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

(二) 企业人员素质测评体系中的主要问题

目前, 我国国内很多学者分析并且论述了企业人员素质测评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经过相应的整理、分析后, 得出了共同的观点:目前企业的人员素质测评软件相对贫乏, 而且人员素质测评技术比较落后, 并没有专业的人员素质测评人员, 对于人员素质测评也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等。就笔者的个人观点认为, 虽然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人员素质测评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然而并不明确人员素质测评的标准和依据, 不知道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测评方法, 也没有根据测评对象以及测评目的选择针对性的评价体系以及评价指标。实际上, 企业进行人员素质测评的过程中, 最关键的核心问题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素质测评指标体系。

三、企业人员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重要性

设计企业人员素质测评标准体系是企业素质测评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内容, 也是整个人员测评工作的中心以及纽带。构建人员素质测评指标体系主要是将测评的对象、岗位、主体以及方法有机结合测评结果, 以此作为整个企业人员测评工作的主要依据以及指向中心, 这对于企业岗位测评以及人员测评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建立完善的企业人员素质测评系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提高企业人员素质测评的可操作性

构建企业人员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可以使企业管理者开展人员素质测评的过程中能够有理有据, 确定人员素质测评的目标、内容以及指标等。同时, 企业人员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应该明确具体化人员测评指标的标记、标度以及标准, 从而很好的连接被测评对象以及测评指标体系, 也可以物化连接企业员工和工作岗位。

(二) 有利于提高企业人员素质测评的客观性、科学性

企业人员素质测评工作在实践过程中是比较复杂、困难的一项工作, 人员素质测评的影响因素比较多, 而且人员素质测评会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内容, 这导致人员素质测评工作相对较为复杂。假如企业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人员素质测评系统, 测评主体极易导致测评内容的主观性、随意性较强, 无法紧紧围绕人员素质测评目的测评人员的自身素质, 这样也更不用谈计分的科学性, 评价的客观性。

四、建立完善的企业人员素质测评系统的主要步骤

(一) 确定测定岗位以及人员素质测评目的

企业想要建立人员素质测评体系, 明确测评指标, 应该建立在某工作岗位基础上, 而且应该确定具体的测评目标。人员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并不是通用的, 不同的岗位应该安排不同的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内容。就算是相同的岗位, 假如测评目的不同的话, 也应该制定不同的人员素质测评标准体系。通常而言, 都属于营销岗位的话, 招聘的素质测评指标体系与员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在内容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二) 结合测评岗位以及测评目的明确测评项目或者参考因素

企业确定测评岗位以及测评目的后, 应该找出岗位需要哪些关键的胜任能力, 并且以此确定具体的测评项目, 然后标准化测评内容。想要实现测评内容的标准化, 工作分析是最重要的一种手段。通常, 会采用工作行为特征分析法、工作内容因素分析法以及工作目标因素分析法等相关的分析法选择最合适的测评项目方式及方法。

(三) 划分测评项目结构, 确定初步的指标体系结构

实现测评内容标准化的时候, 应该分层次展开工作分析, 根据工作分析的结果建立的人员素质测评标准体系也应该具备一定的层次结构。第一个分析层次的项目也被称为测评目标 (也是第一级指标) , 代表着整体的测评对象特征。第二个分析层次项目被称为测评项目 (也是第二级指标) , 主要将一级指标的一些具体特征充分反映出来。第三个分析层次中的每一个项目也就是测评指标 (被称为三级指标) , 进一步说明第二级指标中的一些具体内容。不管是哪级指标, 都是为了体现测评对象的具体特征, 但是反映程度以及说明程度会有一定差异。

(四) 选择可操作性强、代表性较高的测评指标

结合人员素质测评目标以及测评内容, 准确、明确的筛选出可以全面、真实反映出岗位要求的指标, 选择的这些指标一定要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以及实际价值。为此, 应该认真分析、研究每个测评指标, 尽可能让被测评者、测评者以及第三者清楚的知道测评指标的内在含义。

(五) 结合工作分析以及实际的岗位需要确定指标权重

人员素质测评中包括很多种素质要求, 但是并非每一种素质要求的地位以及作用是平等的, 岗位不同的话, 其素质要求的重要性也会有很大差异。因此, 管理者应该合理分配指标结构以及项目评价的权重, 每一个测评指标都不应该等量齐观, 尽可能简单的评分每一个测评指标结果。

(六) 人员素质测评系统试运行, 并且不断完善素质测评指标体系

企业建立完善的人员素质测评系统后, 还应该进行一定时间的检验, 因此应该在一定范围内对设计的人员素质测评指标体系进行测试, 仔细分析人员素质测评结果预试后, 不断完善测评指标体系, 提高其操作性以及实用性。试运行人员测评指标体系后, 应该及时修订人员测评指标体系后, 进行增减或者调整, 确保人员素质测评系统的可行性、准确性以及客观性, 这样可以确保大规模测评的有效性以及可靠性。

综上所述, 人员素质测评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建立完善的企业人员素质测评系统有利于提高人员测评的可靠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帮助企业吸引、留住更多的人才。

摘要:本文介绍了企业人员素质测评的基本内涵及其作用, 分析了当前企业人员素质测评现状及主要问题, 结合企业人员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重要性分析了构建企业人员素质测评系统的主要步骤。

关键词:企业人员,素质测评系统

参考文献

[1]李南.中小企业人员素质测评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4 (13) :254-255.

学生品德测评系统的改革与探索 篇5

【关 键 词】小学生;品德;教学方法;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169-03

一、引言

小学是少年儿童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萌芽时期,是塑造良好思想品德的关键时期。以低年级《品德与生活》和中高年级《品德与社会》组成的小学生思想品德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1]它是小学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小学思想品德课的传统教学方式大多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以教定学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的情感没有被激发出来,他们对教学的内容无法产生共鸣,他们对思想品德课的印象往往就是“说教”,甚至是“训人”。不少学生会产生抵触心理,抵触的后果是学习没有动力,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结果是讲归讲,学归学,做归做,表现为课上刚刚学过的道理和规范,一下课就违反了。另外,传统教学没有把课程教学与能力培养联系起来,教师没有能力培养的理念,学生被动地跟着老师完成了教学环节,最终还是“低能儿”,课程目标的僵化和教学方法的单一导致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如今全球经济竞争愈演愈烈,社会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素质教育应该从小学抓起。而实施素质教育中加强能力培养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如何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中心环节,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品学兼优人才?本文结合笔者在小学生品德课程的教学实践,从如何在教学中以学生为本,采用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进行品德教育的同时,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以学生为本,以德育为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应不拘一格,教师必须能够根据课程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多探索新的有效的办法。笔者结合品德课程活动性、综合性、思想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从学生主体性入手选择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把德育和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始终贯穿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下面讨论的各种教学方法的运用,都是围绕品德课程教学目标,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展开的。

1. 讨论式教学培养小学生的表达能力。讨论教学法是以老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问题展开讨论,互相学习,以求得正确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一般包括导入、提问、讨论、总结四个步骤。第一步是主讲教师在课堂讨论前要作好系统而简要的讲授,导入部分要引出主题并讲清基本概念;第二步是老师指出重点、疑点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讨论题目、要求及讨论方向;第三步是学生以分散或者集中的形式展开讨论;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对讨论中的正确意见给予肯定和鼓励,必要时加以引申和提高,对讨论中的错误见解进行分析,指出问题所在,对不够全面的见解要加以补充,使之完善。[2]比如,“做守规则的小学生”一课,笔者用学生喜爱的游戏作为切入点,让同学们在游戏中体会游戏规则的必要性,让学生认识到规则是游戏顺利完成的保证,由此引出规则的概念。然后老师提出讨论的题目,“为什么要制定游戏规则?”“游戏规则由谁来制定?”“如果在游戏中不遵守规则会怎样?”经过充分讨论,老师进行第一阶段总结:游戏规则是为了保证游戏的公平竞争和秩序,它是游戏顺利进行的保证;游戏中的规则是由参加游戏的人共同制定的,做游戏必须遵守规则。如果有不遵守规则的,游戏就无法顺利进行。谁在游戏中不遵守规则,谁就会成为不受欢迎的人。接着老师提出第二层次的问题,“除了游戏规则,你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还发现哪些地方有规则?”“人们是怎样对待那些学校的规则和社会的规则的?”“学校对小学生有哪些要求?这些要求是规则吗?”在第二层次的讨论中,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为主体,老师起引导作用。分组讨论时,由学习小组组长主持讨论,每个人都要发言,而且所有人的发言都做现场评价,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然后,每个小组推出一名代表在班上发言。通过讨论这种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现场发言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接着老师进行第二阶段总结:在人们的生活中有许多规则,它给社会带来了公平与秩序、安全与信任。规则在人们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相当重要的。作为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注意遵守《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这两个重要的规则。[3]在充分认识规则重要性的基础上,老师还会提出第三个层次的讨论题目,“不遵守游戏规则会成为不受欢迎的人,不遵守学校规则、不遵守社会规则的人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以强化规则意识,树立遵守规则的理念。最后,请学生代表谈谈学习这一课的最大收获。老师在总结中不仅针对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做出评价,还会对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并就其团队的协作能力、组长的协调能力和主持人的仪态仪表、主持讨论的能力等方面提出意见。

2. 情景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景教学也叫任务驱动教学法,此种方法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该教学法有几个基本环节:1. 创设情境:使学生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2. 确定问题(任务):在创设的情境下,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3. 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强调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4]在上二年级下册《做个爱心小天使》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一个路遇摔倒老人的情景,由笔者扮演摔倒在路上的老人,学生则分别设为一人、两人、三人、多人组合,要求每一组学生单独完成救助的任务。每一次的情况都不相同,比如关于摔倒的地点可能是在公园,可能在路中间,也可能是在路旁边;关于老人也有多种情况:一是昏迷不醒,摔伤情况不明;二是清醒但说不清自己的情况;三是清醒能说明自己腿被摔断。在救助演习中,有的学生不知所措,简单地等待过往行人;有的学生莽撞行事,不了解情况即搬动老人,造成二次伤害;有的学生没有考虑到马路中间车来车往,自己在助人的同时,没有注意自身安全;有的学生则很冷静,先判断客观条件允不允许自己靠近老人,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再问明受伤情况及家属电话,判断能否移动老人,然后一部分人留下来替老人打伞(遮阳或挡雨),一部分人跑去找大人或者打求助电话。通过这个求助情景教学,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和分工协作的能力。整个班级有多种求助方式,老师组织大家讨论各种求助方式的利弊,大家一起寻找最佳的求助方案。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让同学们亲身感受到成功助人的乐趣,让大家认识到在路上遇到有困难的人不仅要伸出援助之手,而且要用科学的方法去帮助别人。

学生品德测评系统的改革与探索 篇6

一、当前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特别是新世纪以来, 伴随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 我国职业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 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基本明确, 专业设置日趋完善, 具有一技之长的高职人才逐渐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欢迎和认可。而作为对高职教育教学效果评价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却一直处于摸索阶段, 评价学生的办法大多是参照普通高校的模式, 缺少高职教育自身的特点和特色, 在实际操作中主要有以下两个突出问题:

(一) 测评体系导向性不够清晰, 不能完全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 是一种职业教育、技术教育。2004年3月,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4﹞1号) 中明确提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即“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 实践能力强, 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实现学生成功就业, 已成为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不同于其它形式的教育考核, 其主要作用在于它的导向性, 能够积极引导学生, 使学生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积极确定自身的努力方向, 实现更好的职业发展。现行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基本上实行的是普通高校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综合量化评价体系, 没有很好地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 高职教育非常看重的职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拓展性素质等指标在测评中没有凸显出来, 测评结果与学生择业、就业联系不够紧密, 致使其导向性和实效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没有成为调节和引导高职教育教学和学生素质发展的风向标。学生拿到的评价结果往往是各个指标项量化的成绩, 缺乏在素质方面存在什么不足, 应该从哪些方面提高的内容。许多学生即使通过测评, 对自身素质和职业能力状况的认识仍然不到位, 忽视了在大学期间对自身综合素质的锻炼和提升, 毕业后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要。

(二) 测评指标设置不够合理, 起不到准确评价高职学生的作用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 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与职业操作技能, 综合素质测评指标内容的设置必须能够反映出学校对高职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的要求。现有的高职院校综合素质测评体系虽然在指标内容上非常全面, 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详细的二级指标, 但是测评各指标分值所占的比例不够科学, 不够实际, 测评往往还是偏重理论知识考核, 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操作技能等对于未来职业发展非常重要的能力评价所占比重较少, 难以体现出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和对职业能力的特殊要求。那些基础文化知识较为薄弱, 但动手能力强、具有一定专长的学生在测评体系中往往不占优势, 而高分低能的学生却能够得到较好的评分。这种以普通学术教育的判别标准来衡量高职院校学生的评价办法显然是不合理的, 无法真实完整地反映出高职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二、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必要性

作为职业院校的学生, 具备学校、社会和用人单位所要求的综合素质, 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极为重要。衡量学生综合素质是否符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 是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都要通过检测才能验证。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 符合高职人才成长规律的学生测评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对于高职院校来说, 科学客观地对学生的素质情况进行评价, 有利于学校对学生的素质发展情况进行监控, 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学习、技能等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开展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于高职学生来说, 在就业竞争态势日趋激烈的背景下, 能够取胜的因素不仅仅是扎实的专业知识, 还需要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心理素质、社会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等, 这些都是从事任何一种职业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 对高职学生自身素质的养成和职业能力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有什么样的评价目标和标准, 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思想和行为, 通过测评, 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自己, 发现自身的优势, 找准自己的不足, 按照职业的要求有意识地锻炼自己, 做好就业前的准备, 积极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的需求。因此, 高职院校的综合素质测评的内容既要包含德智体等基本素质, 更要突出对学生专业技能、创新与实践能力、职业品德等方面的测评,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 充分发挥测评的目标导向作用, 引导学生朝未来职业的要求全面发展。

三、对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几点建议与思考

怎样从高职学生特点出发, 按照职业能力的要求来构建高职学生素质测评体系还需要各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深入探讨、不断实践和总结。笔者结合在测评工作中的实践, 对于如何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测评体系, 谈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 合理设置测评内容, 增加职业能力在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中的比重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必须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相适应才能体现出测评的价值和作用。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内容中, 包括有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职业技能、发展性潜力等素质, 测评点很多, 需要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有所侧重。在德、智、体基本素质之上, 指标体系应尽可能体现与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相关的重要和关键性内容, 突出对职业能力的测评内容, 增加对学生职业道德、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比重。在开展评价实践工作中, 结合高职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和鼓励方向, 特别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实践能力的增强, 鼓励学生发展个性, 突出个人能力的指标项目, 着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 把企业对学生的评价纳入到测评体系中, 以企业的用人标准来引导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 企业在用人标准上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在校期间学习成绩固然重要, 但是企业更看重学生的责任心、协作精神、沟通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职业素质。目前就业市场上存在的一个突出矛盾是, 一面是企业对高素质技术人员的渴求, 一面是毕业生就业难, 显示出高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式与企业的要求之间还有所差距。现行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评价主体一般涉及到学生自评、学生间互评、老师和学校对学生的评价, 很少将企业对学生的评价纳入进来。事实上, 企业对学生的评价才能真正反映出当前社会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 特别是职业能力方面的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测评体系, 应引入企业参与对学生的评价, 及时把企业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实际要求融入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中, 将企业评价与学校的要求、学生表现及自我评价有机地结合, 提高学生对职业能力重要性的认识, 引导学生不断增强职业素养, 提升职业技能, 进一步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三) 采用多样化的测评手段和方法, 注重考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能力

高职院校现有的测评体系虽然有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 但主要考察的还是学生在校的专业理论知识, 对学生在实际岗位的操作能力的评价还不够。事实上, 客观地对学生素质进行评价, 应多角度、多方法去评价,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去评价, 除了专业知识外, 更应考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能力。比如, 通过产品制作和生产项目的参与, 检测掌握专业技能的情况;通过团体训练项目, 检测学生的组织能力、团队精神、责任意识、沟通技巧等;通过校内外实习, 检测学生爱岗敬业态度、独立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协作精神等。特别是通过在实训现场测试, 能够非常直观地测定其职业能力水平的高低。

(四) 建立有效的测评结果反馈机制, 发挥好测评的激励作用和应用价值

素质测评本身不是目的, 它是提升学生素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有效举措。测评结果的应用是这项举措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建立起有效的测评反馈机制, 才能使测评这项工作具有更强的应用价值。建立有效的测评结果反馈机制, 通过对测评结论的分析与反馈, 能够发现和掌握学生整体和个体素质发展状况, 激励学生不断进行自我调整、自我提高。学校还可以根据反馈的结果对既有教育计划和措施及时作出分析和总结, 不断完善育人的方式方法, 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效能, 达到以评促改的效果。

总之, 在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的今天, 高职院校越来越关注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 关注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 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必须立足于高职教育目标和实际, 建立起有别于普通高校使用的测评内容和方法。一个以职业能力为核心, 科学、合理、有效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将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发展, 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整体提升。同时, 在测评实践中不断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广泛征求意见, 及时总结和反思, 以求测评体系更加完善和科学, 推动学校人才素质培养工程不断迈上新台阶。

摘要:高职院校开展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有效途径, 现有的测评体系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有别于普通高校要求标准的测评体系, 积极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是十分必要的。探索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 符合高职教育特点和学生成长需要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 将有效促进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更好地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高职,职业能力,综合素质,测评体系

参考文献

[1]朱英华.综合素质与技能对高职毕业生就业重要性的调查与思考[J].时代教育, 2010 (5) .

[2]邓友超.对新时期素质教育的再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 2006 (6) .

[3]范纯琍.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综述[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08 (6) .

[4]张媛媛.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思考[J].科技信息, 2009 (15) .

[5]甘泉.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功能与原则[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8 (4) .

上一篇:党建、党风廉政、医德医风测试题及答案下一篇:机关单位门卫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