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个人品德培养

2024-08-30

中学生个人品德培养(共12篇)

中学生个人品德培养 篇1

人们常说, 人的习惯会影响性格, 那么人的性格也会影响品德。作为教育工作者, 在教学中就要注重和加强对学生品德的培养, 这样才能成为合格的人民教师。

品德教育是从启蒙教育开始贯穿一个人一生的, 也是我们教育工作的宗旨。我们经常所说的教书育人, 不就是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吗?所以, 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势在必行, 其目的是将社会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品质。这样, 才能实现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 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一、德育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 从事教育事业多年, 我认为历史教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也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手段, 所以, 在历史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一直以来, 在历史教学大纲中, 德育教育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而德育教育的核心就是品德教育。就历史学科本身来讲, 都贯穿德育教育, 这一点不难理解。因为无论是古代史、近代史、还是现代史或世界史, 处处体现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还有国际主义等一系列的品德教育。这也成为我们历史教师的光荣使命和责任感。由此可见, 品德教育在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中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初中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 他们的思想和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 这也是品德教育的关键时期。在教学中, 我充分利用教材为我们提供的大量的历史人物的道德形象, 针对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不同时代杰出的历史人物, 以他们高尚的品德, 构成了不同时代的道德风貌和人类崇高的精神文明世界。因此, 在初中阶段, 对学生加强品德教育至关重要, 中学历史教学就应该承担起这个社会责任。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加强或者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是最为关键的, 当然主要是通过历史教材中的道德知识来教育学生。但是我们都清楚, 历史教材所提供的道德品质, 我们是要批判地继承和发展的, 这是我们教学中特别要注意的。例如封建社会的道德是为了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关系, 其道德规范是忠君孝亲、男尊女卑等;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规范是极端的利己主义, 其道德行为表现为唯利是图、金钱万能等等, 这是应该予以否定和批判的。从中国道德发展的历史来看, 古往今来, 人民群众和无数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等所表现出来的优秀的道德品质和情操熔铸成中华五千年的美德, 也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大厦的基石。无产阶级的道德也正是批判地继承了历史上一切优秀的道德遗产后, 才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因此,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 主要是继承了古今中外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的优秀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并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以及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相统一的。帮助学生批判和克服现实生活中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 是历史教学中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也是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

二、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实施品德教育

中学历史教学的德育教育, 主要借助于历史道德形象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规范、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等道德知识教育, 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道德观念, 从而使学生本身的行为有个标准和尺度。

历史教材中写进了大量优秀的历史人物和他们各具特色的优秀道德品质, 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途径。首先, 要对历史人物的道德行为做出正确的分析, 使学生逐步树立起道德规范, 认识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的准则, 这是历史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道德规范和标准的基础。除此之外,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有目的地归纳历史人物的道德行为并结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加以分析, 是道德知识教育中的重要环节。

道德情感的培养对个人品德的形成,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历史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也是借助于教科书中历史人物的道德形象来进行的。这些形象远离现实, 因此就要求教师高度重视和发挥情感教学手段和方法, 精心组织、加工教学内容、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道德情境, 和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使学生身临其境, 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引发学生对道德形象形成情感体验, 让教学起到向导和激励作用。

此外, 历史教科书以醒目的方式写进许多杰出历史人物的名言、警句等, 这些不仅概括了他们的道德观念, 而且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亚里士多德的“我爱我师, 我更爱真理”等, 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生动教材。历史知识与影视、小说等息息相关, 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有关的影视资料、小说等, 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道德情感。

三、课堂上注重学生品德行为的训练

教学中, 在知识和形象教育的同时, 更要注重指导学生模仿和训练。首先让学生明了杰出人物高尚行为的动机, 有利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面临道德情境时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所以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训练。如史学家司马迁遭受酷刑仍然撰写史书的抉择, 谭嗣同在变法失败后坦然面对捕杀的抉择, 邓世昌在军舰中弹下沉时舍弃逃生以死殉国的壮举都是很好的教材。通过教育和训练对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会起到更好的作用。结合实际生活, 引导学生进行道德意志和自我道德教育的培养, 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综上所述, 在历史教学中加强和注重对学生品德的培养, 是我们日常教学的责任和义务, 也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最终目标, 但是这个任务是艰巨而漫长的。所以, 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同时更要以身作则, 在实际生活中更要注重自身道德品德的培养和提高, 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身临其境, 很自然地成为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在这方面, 今后更要努力和加强, 才能真正为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中学生个人品德培养 篇2

徐xx是个关心社会小公民。的5月12日,是一个让所有中国人都心痛的日子,这一天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当学校组织全体师生捐款时,徐xx在第一时间献出了自己的一份爱心。她把自己心爱的储蓄罐带来了,毫不犹豫地取出了里面的所有的钱,共有二百多元。虽然与班上捐的最多的同学相比,她的钱不算多。但她说:“慈善的不是钱,是心。”在接下来的爱心活动中,徐xx一如既往地奉献着她的爱心:崭新的文具、有意义的书籍、漂亮的毛衣等等,浓浓的爱意在人间流淌,感染着我,感染着你,感染着他……

徐xx是个关心学校的好学生。每天吃过午饭,整好队在回教室的途中,徐xx总会时不时地弯腰从地上捡起什么东西。原来,她是在捡同学们不小心落在地上的果壳、餐巾纸等杂物。有同学对她的行为不太理解,她说:“学校是我们的家,我们都要爱她。”在她的影响下,六(2)班的同学都养成了爱护学校环境的好习惯。班级卫生多次得到了卫生室老师的表扬。

徐xx是个关心同学的好伙伴。进入六年级,班主任老师见她的学习成绩优异,就将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的凌超越同学安排跟她坐,希望凌超越同学能在徐xx的帮助之下成绩有所提高。面对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徐xx像个小老师一样认真辅导。一道题目讲了一遍,不懂,再来一遍,直到凌超越弄懂了为止。在徐xx的帮助之下,凌超越同学的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

徐xx是个关心父母的好孩子。徐xx的父亲是一名公安干警,母亲是单位里的中层管理人员,两人的工作都很繁忙,对于孩子他们觉得亏欠了很多。在这样一个家庭成长起来的徐xx是个自理能力很强的孩子,她对于父母有的是体谅,是关爱。她知道,搞好学习是对父母工作的最大的支持,所以她在学习上非常的自觉,早晨起床,晚上做作业都是自己一个人完成,从不要父母督促。逢到双休日,她还会像个小大人一样早起为父母煮一顿早餐,让他们能好好休息。每一位教过徐xx的老师在了解了这些情况之后,都会由衷地感叹:“有这样一个女儿真是幸福啊!”

依据学生心理 培养优良品德 篇3

[关键词]校风 尊重 引导 激发兴趣 榜样

用优良品德塑造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在生活的道路上,自觉地用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去观察和分析问题,这是思想教育的一项基本建设工程。我们技工学校培养的学生,将成为新一代有文化、有技术的中级技术人才,他们必须有良好的品德。在学校工作中,我们重视对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和教育,加强政治思想工作,使更多的青年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这是社会主义祖国四化建设的需要,是历史的重任、民族的责任与抱负。

在实际工作中,如何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我的体会是:

一、正确的人生观要在整顿校风、树立榜样和培养严谨的学风中逐步形成

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就必须要有良好的校风。

由于我们技工学校的具体状况,学生中存在着与中学和其他中等专业学校以至大专院校的学生明显的不同点,即“三大差距”:年龄差距、社会经历差距(有的学生是从校门到校门,有的学生则从校门进入社会再进校门)、文化程度的差距(有的学生初中文化程度,有的学生高中毕业)。他们对待技校的看法,在进入技校后表现各不相同。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必须在新生进校后,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反映,抓好入学教育关;要通过入学教育,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树立良好的纪律观念。

为了帮助同学培养严谨的学风,我经常组织他们搞课外小组学习活动,并且把它视为份内工作,给予热情支持和具体指导。一方面要帮助他们制定学习计划,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和他们要求解决的问题,确定书目;另一方面要共同讨论他们存在的一些有针对性的话题,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热爱学生,信任学生

学生的优良品德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人们的相互间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关系中,以及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综合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在这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学校教师热爱学生、信任学生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和信任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基础和开始。

我们竭力提倡要热爱学生,信任学生。在具体工作中要做到:一是尊重学生,正确引导。教师必须十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人格不可污辱,自尊心不可伤害。当学生取得成绩时,应及时表扬,鼓励他们不断前进;有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遭到挫折,甚至犯了错误,应该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教育他们不要悲观泄气,更不能自抛自弃;对于犯了较严重错误的学生,要反复找其谈话,要启发引导他们的认识犯错误的根源及其错误的严重性、危害性,允许他们有思想认识的反复性;在处分学生时,也应耐心听取他们出自内心的意见和要求,做到实事求是,以理服人,使受到校纪处分的学生心服口服。二是要认真选择思想好、能力较强、工作负责,对学生有爱心的教师担任班主任。班主任直接管理班级,对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负有直接的重要责任,学校应组织要求班主任学习心理学,经常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把真诚的热爱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三是学校要建立校领导接待学生制度,听取学生各种意见和需求,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对某些暂时难以解决的问题,给予耐心的说明。

三、激发学生对集体活动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前途的向往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班)集体活动中度过的。根据学生具有精力旺盛、活泼好动、求知欲强、上进心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应把激发学生对集体活动的兴趣、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学本科各种有益的集体活动作为学校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培养优良品质的有力措施。

中学生个人品德培养 篇4

本文就高等院校德育过程中学生的个人品德素质建设问题加以宏观分析和对策探讨。

一、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提出培育文明道德风尚的教育内容:“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在过去“三德”教育内容上增加了“个人品德教育”, 说明全党全社会都在注重着公民个人品德的教育和培养。大学生更应在校期间养成良好的个人道德品质, 成为具有高尚道德素质的人才。

二、从实际来看, 在校大学生绝大多数已意识到知识经济时代

对人才选择的新标准和高要求。他们思想进步, 目标明确, 态度端正, 学习刻苦, 他们的道德水准和思想意识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但存在一个突出问题:绝大多数学生对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性较为明确, 但不能从行动上认真履行。一些学生认为自己思想文化水平较高, 无需注重个人道德修养, 也不讲究社会公德, 在实际中也缺乏思想信仰和精神支柱, 生活无规律, 行为无规矩, 花钱无约束, 娱乐过度, 修养低下。其重者赌博, 酿酒, 打架斗殴;轻者貌视公德, 不尊重师长, 不善待同学, 出言不逊, 举止粗俗。因此, 加强德育工作, 提高学生道德修养, 强化精神文明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

(一) 德育教育中往往强调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 忽视个人品德教育, 未能真正挖掘德育的内涵

在教育的主客体上, 重视主体教育, 忽视了主客体的交融。德育, 不仅包括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 还包括道德教育, 特别是个人品德教育。长期以来, 存在一种错误倾向:不是把德育同思想政治工作完全等同起来, 就是把德育仅局限于公共道德方面, 在相互联系的环节上有错位的倾向。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它的教育对象———学生, 在思想观念、政治态度、价值取向、品德行为等方面的影响体现在每个人身上为相互交融且密不可分, 他们之间又相互制约, 相互影响。离开道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则成为空洞的说教而显得苍白无力。在思想教育中重视纯理论的学习, 却忽视了理论和实践的真正结合, 使道德教育流于形式, 满纸空话, 空洞乏味, 有时甚至起反作用。理论和实践相脱离。这是文明现象的错位和道德水准在校园中滑坡的原因之一。

(二) 对青年学生社会公德的继续养成教育不扎实, 不彻底, 以

致出现了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好高骛远现象, 造成个人品德更加缺失

从德育的目标和任务来看, 选择合适的载体将高校德育的目标和任务进一步现实化、具体化是做好德育的前提, 而大学生个人品德是校园基础文明建设的最基本载体。现实生活中, 一谈到精神文明建设, 就被舆论导向并提到首位的是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 虽然有其必要性, 但忽视和削弱了对低层次道德要求即个人品德的注意力。相对社会公德究其特征而言, 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和应当遵守的最起码的个人品德行为准则, 它在道德结构系统中属于一种低层次的道德要求, 容易被大学生认为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我们认为, 低层次或低层面应理解为最基础的社会性和最广泛的群众性的认知和认可。必须克服认为个人品德问题只是低层次的“小事”、“小节”问题以及认为个人品德只是学生个体和少数人的事的旧观念, 改变“小事”无所谓、没什么的错误看法。

(三) 德育过程未能真正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规律, 未能从

根本上较好地实现社会影响和学校教育在学生身上个人品德的有机统一, 这是当前德育工作的难点也是搞好德育工作一个突破口。

从学生成长规律的角度来看, 学生在思想形成过程是一个比教育过程更为广泛且复杂的过程。它是一个内因与外因互相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学校的教育、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外因, 学生自身是内因, 外因是通过内引因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既有可控制的自觉地外界影响过程, 也有不可控制的自发的影响过程。学生的思想形成过程, 即在可控制的教育过程中进行, 又同时在不可控制的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中逐渐形成, 二者取向可能一致亦可能不一致。尤其在当今社会变革极为激烈, 各种社会思潮和社会现象并存的情况下, 学生的外界影响和学校教育很容易出现不一致甚至冲突的情形, 使得学校德育工作大打折扣, 也使德育教育在诸多方面显得乏力。在德育工作中, 我们应该把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同学生内在的、自觉的强烈愿望有机地结合起来, 既要结合社会现实, 又要符合学生个体成长和自身前途的需要, 抓住学生思想内化的切入点。道德教育如果忽视了学生主体的自我发展需要, 单纯实行“奉献”教育, “接受式”教育, 则难以凑效。

三、深化德育工作, 以校园思想道德教育建设为学校德育工

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努力落实加强大学生个人品德教育的有关措施, 使大学生的成才和发展走上健康的道路。

(一) 大力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使广大青年学生深刻认识个人品德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尚书·舜典》中有“睿哲文明”;《周易》中有“群草昧而致文明”。可见, 文明是相对野蛮和落后而言的, 是对野蛮和落后的否定。它包括基本人格尊严、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的基础文明。加强文明教育是培养新世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塑造美的灵魂, 陶冶高尚的情操, 造就合格人才的长远大计。司马光说:“才者, 德之资也, 德者, 才之帅也。”“君之挟才以为善, 小人挟才以为恶, 挟才以为善者, 善无不至也”挟才以为恶者, 恶亦无不至也。”“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 都为强调个人品德的影响力。

(二) 结合时代精神, 真正发挥民族传统道德精神的新的教育功能

中国在近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 对于民族传统道德否定批判多, 继承发扬少。因此也使得我国现在的青少年对民族传统道德的精华较为陌生, 知之甚少, 而个人品德教育必须吸纳传统道德精神的精华内容。

(三) 思想道德教育要不断地向专业文化课延伸, 向行政管理渗透, 把个人品德教育与养成结合起来

从根本上讲, 专业文化课, 不仅符合学生的成长发展和学生需要, 而且是道德教育容易渗透, 便于接受的重要阵地。以专业文化课为载体, 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能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特别是可以克服青年学生单纯道德教育的逆反心理, 充分依靠德高望重的教师专业文化课的教学影响力, 于悄然间进行思想教育;加强个人品德教育, 应该强调管理也是教育。坚持教管结合, 教养结合, 从思想引导和行为规范约束俩个方面培养青年的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文明素质, 在实践中实现由“知”向“行”的转化。工作中应该力戒忽冷忽热, 时紧时松, 雷声大, 雨点小, 务实少的不良现象要根据实际, 不断分析原因, 总结教训, 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开展。

(四)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辐射功能和教育影响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亚系统, 是一种亚文化现象。它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学校园制度文化中的各种教学、科研、生产、生活模式和管理制度、规章、条例、习惯等文化准则, 具有较强的自我约束作用。它从感性入手, 以实践的方法和自我教育方法进行综合教育, 以一种文化的形式来代替僵死的管理, 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这是大学生容易接受的一种良好形式。利用各种形式和途径广泛开展各种活动, 大力弘扬思想道德主旋律, 丰富课余生活, 满足精神要求, 陶冶思想道德情操, 用文化环境促成个人品德的养成。

(五) 加强礼仪教育, 提高自身文明素养

加强文明礼仪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最基本的礼仪知识的培养, 是在公共礼仪课程中, 向学生讲解日常实用的个体礼仪、体态、服装;校园礼仪, 如尊敬师长, 就餐秩序;社交礼仪, 如待客、交际等内容。从其自我需要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让他们接受教育, 变被动接受不文明行为的批语教育为主动接受实用礼仪知识的学习, 以增强学习兴趣。这样, 在实践中可以大力健全校园礼仪制度, 并强化校园礼仪技能培训。

总之, 高校基础文明规范是大学生应该共同遵守的行为要求, 学生个人品德的养成代表着一个在校大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水平和表现状况, 代表着其校风建设和社会形象。实施基础文明建设, 强化个人品德教育, 不但对加强校纪, 严肃校风, 美化校容, 融洽学校的生活气息大有好处, 而且对于净化整个社会风气, 改变人的精神面貌, 增强两个文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加强大学生个人品德教育既是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一项重要任务, 也是当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迫切需要, 对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具有高尚道德素养的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于如何提高学生的个人品德修养 篇5

学生的品德修养包括个人道德观念的内化、道德情感的体验和在道德意志参与下的道德行为训练。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离开社会道德就谈不上个人品德。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学生个人品德的修养必须在包括学校校园在内的整个社会环境中进行。就社会道德舆论和道德关系等社会、校园环境的影响与学生内心的认同二者对学生品德修养而言,前者是外因,后者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对于心理尚未成熟的学生而言,群体或小团体的价值取向和大众化的行为方式对其道德观念、道德行为的影响尤为突出。学校应当把社会交往活动作为学校品德修养的主要舞台,通过班级、社团、宿舍等组织或团体引导学生在社会交往和共同遵守规则的过程中,了解道德行为的意义,发展相互了解、相互评价的能力,产生正确的自我评价,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并最终将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容内化为个人的情感和意志,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态度。

道德行为的训练包括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和对不良道德和行为的矫正技术等两个方面。首先通过教育者的教育措施和学生中榜样的确立,使学生了解正确的道德内涵和健康积极的价值观,从而产生自觉练习的意向,通过榜样模仿和自我修正逐步将社会公认的道德标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品德。对学生道德行为的结果和练习的进步情况,及时给予强化,以巩固教育成果。其次是行为矫正,行为矫正可以从自我行为调节和外界奖惩两个方面进行。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在公平、守纪等原则规范下,从学生学习和生活行为入手,科学适当地利用矫正技术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在行为矫正过程中,应当以沟通为主要的教育方式,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个人世界,从情感及其发生的情境入手,让学生切身理解并认同道德规范,合情合理地帮助其完成道德行为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

中学生个人品德培养 篇6

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想方设法使学生的情绪处于热情、愉悦、向上的状态,避免学生的情绪陷入悲伤、灰心、颓废的境地。激发学生求知欲和进取心,尽力使学生处于最佳状态。无数事实证明:许多人的成功都是因为有一个积极的心态。那么,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思品课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呢?

一、全新的教学观念是培养积极心态的前提

有心里学家指出:一个人是否有主体意识,将会影响他的心态。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变“学会”为“会学”,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1.民主平等的教学观

教学过程是一个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多边活动的互动过程。在新课改背景下,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抛弃主宰一切的观念,树立起民主平等的教学观。教师要尊重、理解、宽容学生,创设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可亲、可敬、可信的魅力,进而勇于积极思考、大胆质疑,体验成功的愉悦。

2.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挖掘其潜能,树立起以人为本学生观。为此,教师不应该有以下错误的观念与做法:无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上自导自演,把学生纯粹当“观众”;无视学生的主动性的发展性:教师只重视对学生现实状态的评价,而忽视学生潜在发展的可能性;无视学生的差异性:习惯于按统一的标准和尺度去衡量和要求学生,不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性。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积极心态的形成。

3.惜时高效的时间观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其实已经听懂了,可教师还在反反复复、喋喋不休地讲;学生已经学会了,可教师还是要学生不厌其烦地练;可说可不说的话,教师还在津津有味地说,甚至拖堂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等。实际上这种现象无助于学生养成积极的心态,只能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心态。

二、活力的课堂教学是培养积极心态的渠道

学生的积极心态到底怎样,教师的课堂教学气氛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应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1.激情取信

中学生个人品德培养 篇7

一、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创新意识在学生身上表现为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 敢于大胆去设想和想象, 敢于对同一事物产生质疑, 敢于对同一问题提出新的见解, 并努力去思索, 去寻找新的答案。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总是要求学生听自己的话、尊重自己的观点、见解, 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循规蹈矩、思想僵化、缺乏质疑精神和想象力, 缺乏创新意识。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 培养学生执著追求、虚心学习的态度, 要适时恰当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凡是学生身上闪现出的有新意和创造性的思想火花, 应给与充分肯定, 并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发表见解, 这样才能使其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勇于创新。

二、开放课堂环境, 活跃学生思维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观念要变化, 开放课堂教学, 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民主的学习环境, 提高学生思维的活跃度, 给他们充分展示自己思想的空间和实践自己想法的平台。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 多给学生一些表现的机会, 多一些实践操作的空间, 让他们在操作演示中、在宽松平和的氛围中思考判断, 学到新知, 提高能力, 并以此增加他们自主创新的信心和勇气。

三、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创设积极思考教学氛围

创新作为一个过程, 自始至终离不开思考。思考有助于发现问题, 激发学生产生好奇心, 萌发求知欲, 使学生往往愿意继续进行试验和探索, 从而促进智能的发展, 产生创新的思想。而创新又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智能活动, 只有在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中, 才有助于创新思想的产生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 因此, 本人在政治教学中努力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 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首先, 设疑引思。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有疑问才有思维, 经过思维才能解释疑难, 有所进取。在课堂教学中设置疑问,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对培养创造能力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其次, 要以辩促思。课堂集体讨论或辩论, 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创造能力的好方法。作为老师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 组织学生就社会的某个重点或热点问题组织一场辩论赛, 多方搜集资料, 展开激烈讨论,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 交流争辩, 以辩促思, 以辩明理, 从而引发创造性思维的产生。

四、在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 能使学生走出沉闷、单调、枯燥的课堂, 脱离说教的书本, 走进社会, 用所学的知识去感知社会中, 便于学生理解运用所学理论知识, 锻炼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把学生的精力和兴趣引导到健康向上、探索创新的活动中, 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这样做既增强了教育功能, 也能极大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五、注重评价手段的多样化、过程性

“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同时也要求我们思想品德课的评价方法要具有多样性。在教学中我采用以下几种具体方法,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1、观察法

观察法主要是指教师在自然状态下, 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 并记录下来, 作为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的依据。

2、描述性评语

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 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学生在思想品德某一方面的表现, 如态度、能力和行为等写成评语, 评语应采用激励性的语言。

3、项目评价

按照不同项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由学生自主设计活动计划, 可以围绕真实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活动, 要求学生收集、组织、或表达信息, 采用如提交调查报告或小论文、自己创作表演小品, 时事述评等;开展心理测试、参观访问等活动。师生可以就小组成就进行分析将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

4、谈话

教师通过与学生各种形式的对话, 获得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信息, 据此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

5、成长记录

建立学生的成长记录是记录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的各种表现, 主要是进步和成就。以学生自我记录为主, 教师、同学共同参与, 学生以评价对象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评价过程。

6、考试

考试方式应灵活多样, 如辩论、情景测验等, 纸笔测验只是考试中的一种形式, 避免用终结性的、单一的知识性考试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及思想品德状况做出评价。

我坚信我们政治教师只要肯下苦功, 启迪真理的要钥匙一定会掌握在我们手中, 在教学实践中一定会探索到更多的教学方法, 去感动学生, 点拨学生, 提高创新能力。

摘要:为适应时代的要求,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注重培养创新意识, 开放课堂环境, 活跃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创设积极思考的教学氛围, 在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思想品德,创新意识,开放课堂环境,独立思考,课外活动,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 篇8

关键词:小学生,道德品质,培养方法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 我深知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 更应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那么在平时的校园生活中, 如何去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成为摆在每一位中小学教师面前的一项课题。

作为一名低年级的班主任, 我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比传授知识更重要。我所面对的是二年级的学生, 他们的年龄比较小, 那么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就不能单单依靠文字教育, 而是应该如何把德育教育活动渗透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之中。下面, 我结合自己的一些工作经验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一、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为学生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创造条件

我通过班会和课外活动, 经常设置些德育方面的活动, 让学生从小、从日常中感受正能量, 培养学生的是非观。同时, 设置些情景, 让学生们学会如何去与他人友好相处, 学会发现别人的闪光点, 宽容地对待别人。

例如, 我会经常设置些主题班会, 像如何孝敬长辈, 如何帮助同学等等, 让学生去讨论、去表达。这在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品德行为的同时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身教重于言教

俗话说的好, “有其父必有其子”, 学生的模仿性极强, 可塑性很大。我们都知道在家庭中, 家长要做学生的模范, 这个道理相信每一位家长都知道也都懂得。但在实际生活中, 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我在平时的班主任工作中, 特别注重家庭教育, 我把家庭教育分为两部分。

一方面, 在开家长会时, 总会不厌其烦地提到这个话题。让每一位家长永远树立这个意识, 让学生在学校之外的生活中能时刻看到榜样, 另一方面, 在学校工作中, 我把自己置身于家庭环境中, 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 把学生看做自己的学生, 让他们能从我身上体会到榜样的力量。这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十分有益, 同时对家长、对我自己而言也是时刻提醒着我们自己。对我们成人来说也是一种规范。

三、用细心、宽容的心去包容学生, 理解学生

只有走进学生、理解学生, 才能发现学生的问题, 在信息化的今天, 学生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影响, 社会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 有好的影响, 也有不好的影响。作为班主任, 我们应该从方方面面去关心学生, 走进他们, 理解他们。用一颗细心、宽容的心去包容他们, 去帮助他们成长。尤其是对后进生、顽皮的学生更应该去包容, 用爱去感化他们。

四、耐心教育, 以表扬为主

爱听表扬是学生的天性, 有时候一个表扬可以让一个学生终身受益, 改变学生的一生。有时候一个严厉的批评或许让学生对这门功课失去兴趣, 在我们的身边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

例如, 有一位三年级的数学教师, 因一位差生做错题, 批评这位学生:你怎么这么笨, 猪脑子啊!从此这位学生对数学失去了兴趣, 直到初中毕业, 数学成绩一直不好。

我想说的是, 每一位学生都是有自尊的,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与生活中, 一定要永远怀揣一颗爱心, 用爱去感化学生。我在平时的班主任工作中, 习惯树立榜样, 表扬为主, 减少批评。对于顽皮的学生, 发现其身上的闪光点加以表扬。不对的地方不轻易批评。我常用表扬某个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行为上的积极因素去影响和克服后进学生中存在的消极因素, 寓批评于表扬之中。

五、做学生的朋友, 倾听学生的心声

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 做学生的良师。我们更要做学生的益友。只有把学生当成我们的朋友, 他们才会把平时遇到的问题和我们交流。我们才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才会逐步培养好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

六、引进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对我们的道德品质起到了很好的教育和引导作用。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引进传统文化, 国学进课堂,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仁义礼智信, 让学生了解到什么是真正的爱和善。近些年传统文化成了热门话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也多次提到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对我们的社会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对小学生来说, 意义更大。学生时代是一个接受外部事物和知识的积极阶段, 让他们接触和学习一些传统的、精髓的东西对他们来说会终生受益。

七、注重集体教育和个人教育相结合

在培养学生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时, 要注意发挥集体的力量, 培养集体主义情感, 抓正确的集体舆论形成, 启发学生的良心, 利用舆论扬善抑恶, 对关心集体、尊重他人勇于牺牲、乐于奉献的行为, 理直气壮地支持宣扬, 对于损公肥私、损人利己, 不讲道德的行为给予谴责, 使学生在集体的力量中终止不道德行为, 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中学生个人品德培养 篇9

关键词: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师,个人素养

目前我国的中学教育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在此背景下,教师的个人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个人素养包括两部分,一是个人素质,侧重于先天的禀赋、资质,如人的性格、意志等;二是个人修养,侧重于后天的学习、完善与提高,二者不可分割。一名合格的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具备的个人素养,具体包括政治素养、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三个方面。

一、政治素养

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教师正如导航员,引导和教育学生向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作为一名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师,其政治立场、思想觉悟都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教师的政治素养对学生具有极强的导向性和示范性,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中学阶段是青少年确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中学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有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要认真学习领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理论,并内化为自身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与信念,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教师课前要充分了解当下国内外时政,并对各种信息进行辩证分析,言行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结合课本内容及教学重点,有针对性和策略性地解答学生的各种困惑,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2.忠于教育的敬业精神。教师职业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教书育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忠诚从教、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精神的重要内容。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敬业精神不仅表现为安心本职工作,还要表现为时刻坚持以正确的教育思想教书育人。思想品德课教师只有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教书育人,才能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认真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出合格人才。

3.为人师表的道德风范。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思想品质的塑造者,教师的思想道德与业务学识水平等个人素养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人才质量与教育效果,教师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个人素养就要高,除了外在的精神风采和个性特征外,提高内在修养尤其重要,而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对思想品德课来说,教师除了具有基本的道德要求外,还是学生品德上的楷模,要坚守高尚情操,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引导其拥有健全的人格。

二、知识素养

1.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素养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这首先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知识。”所以对于一名合格的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师,首先应具备扎实的政治学科专业知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系统学习哲学、心理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国革命史、法学、教育学等重要学科知识,紧密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加强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融会贯通,生动具体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2.广阔的文化背景知识。如今的中学生,身处信息时代,思想活跃,兴趣广泛,知识全面,随着中学生生活范围的逐渐扩展,思想品德课程也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将正确的价值关引导融汇到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课堂上鼓励学生在教师生动的讲解和启发中进行积极探究,以此获得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不仅要懂得政治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了解其他学科的背景知识,真正使思想品德课尽可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3.丰富的教育心理知识。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对中学生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学思想品德课新课标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突出了很多心理健康方面的教学内容。中学思想品德课强调以人为本,健全人格与个性的养成,使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控制。中学阶段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要想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内化为稳定的心理品质,教师必须紧紧围绕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思想品德问题进行教育,努力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教育科学,掌握思想品德学科特殊的教学规律、教学方法,使教育教学收到好的效果。

三、能力素养

1.教学能力。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教师能力的具体体现。现今中学的教学条件都得到了极大改善,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为教学进程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每堂课的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中学思想品德课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由思想品德课特殊性决定的,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把课本中的理论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思想品德课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抽象的理论灌输,而是与生活现实息息相关的,它需要我们关注世界、关注国家、关注身边的人和事。

2.组织能力。新的教师观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的教学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学生会学。教师是教学、教育活动的组织者,为使教学活动有序开展,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组织能力,在课堂上要自始至终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教学活动,善于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同时教师能对偶发事件做出妥当处理,使课堂教学始终处于有条不紊的状态。

3.沟通能力。新课程的改革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相互促进的和谐师生关系。良好的沟通能力是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师传达思想、讲授知识、培养学生品德的最基本工具,所以教师要努力掌握沟通的艺术。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技巧,成为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同时尊重学生,并突出其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使二者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此外,教师的语言表达应该清楚明确、通俗易懂,富有启发性和鲜明的感情色彩。综上,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全面加强自己的个人素养,更好地达到新课程背景下对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新要求。诚然,提高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师个人素养是一个长期的、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不能局限于教师的自身努力,还需要全社会的积极配合,为教师创造条件,大幅度提升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师的个人素养,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更大更直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聂敏静.浅谈中学教师的素养[J].保山师专学报,2000,(3):84-86.

[2]杨砚辉,等.浅谈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基本素养[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84-86.

中学生个人品德培养 篇10

一、概括归纳能力

归纳是指从一些数据、资料、事实中提炼出所需的信息、结论, 有点儿像把具象变成抽象, 透过现象看本质。归纳能力应该是指这种提炼信息、概括大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 学生往往存在这样的弊病:解答问题时, 只会机械地把课本上的某某段落搬出来, 答案生硬、不全面、与问题的问法不贴近。为了杜绝此类毛病, 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教会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教学时, 老师可以先确定主题, 再根据这个主题对课本内容进行归纳, 把这个主题的所有内容归结在一起, 就得到这个主题的全面理解。

例如:

近来, “瘦肉精”、“牛肉膏”、“染色馒头”等事件陆续被新闻媒体曝光。针对目前市场经济中道德缺失和恶性竞争的问题, 有人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太激烈, 不正当竞争不可避免, 竞争导致乱象丛生, 阻碍社会发展。其中第一问是:请简要评析“竞争阻碍社会发展”这一观点。

看到问题, 我们可以预测, 学生最有可能采用课本90页竞争的作用知识来回答。这样的答案, 显得比较生硬、与问题的问法不贴近, 和材料的意思相距甚远, 同时, 也不能全面准确地考虑问题, 当然要丢分了。

答案要用竞争的作用的相关知识回答, 但不是直接抄课本, 最好是根据问题, 结合材料、应用课本知识作概括归纳, 这样才是我们的答题思路。由此,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归纳如下:首先要对观点进行判断:这一观点是片面的。其次是说明理由: (1) 现代社会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竞争包括恶性竞争, 也包括良性的竞争; (2) 以不正当或非法手段的恶性竞争是社会发展的破坏力量; (3) 公平合理的良性的竞争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 (4) 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要鼓励良性的竞争, 制止恶性竞争。

上述答案源自课本, 却高于课本, 全面、准确、完整地回答了问题, 不失为满分答案。

二、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经常依靠这种能力, 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解答同一个问题。在思想品德教学中, 我们不妨培养这种能力, 力求思考回答问题时能全面、完整。

例如:2012年4月9日晚, 有网民在微博发帖称, 广东省阳春市一辆超载货车与一辆幼儿园校车发生碰撞, 造成多名幼儿死伤。“中国网事”记者连夜赶往现场调查发现, 校车事故已造成3死14伤。截至l2日, 仍有l0名幼儿在医院救治, 其中3人在重症监护室。校车惨剧为何一再发生?近期每次重大校车事故之后, 都有一轮校车整治行动, 为何不能奏效?记者调查发现, 校车明知故犯违法超载, 监管部门装聋作哑。面对遥远的幼儿园和不规范的校车, 家长别无选择。校车安全条例虽已颁布, 把条例落到实处, 让校车驶入安全通道, 依旧任重道远。

问:请你为解决校车安全问题提出建议。

回答这样的问题, 我们需要打开思路, 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而不能仅仅局限在一个小范围之内, 否则答案不全面导致丢分过多。针对校车安全问题, 想要得到圆满的解决, 并不是哪个孤立的部门就可以解决好的,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因而, 考虑问题时, 要引导学生从国家社会的各个层面来考虑。确保学生安全, 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三、审题能力

简而言之, 初中思想品德的审题就是读懂题目 (或者材料) 的意思, 审清楚问题问什么?只有这样下笔, 才不会答非所问, 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例如:酒后驾车, 伤及无辜。依法严治“酒驾”现象, 是政府维护人身财产、交通安全的重要方面。结合思想政治的有关知识, 简要说明为什么要严治“酒驾”行为。

遇到这样的题目, 学生往往难以把握, 应该从什么角度去答, 由于弄不懂题目的意思, 匆匆下笔, 容易文不对题。因而, 教学中, 教师要教会学生认真审题, 联系所学内容读懂题目的意思是首要的任务。

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上, 通过设疑、分析、解答的思路开展教学活动,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需要, 促进学习思维习惯的形成, 一堂高效课堂, 得益于学生全身心投入并积极参与, 师生互动, 使所学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生成。

例如, 材料一:某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统计表

材料二:该地区虽然资源丰富, 但有的企业存在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严重的现象。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该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有那些可喜的变化?还存在那些问题?

(2) 应用所学知识, 谈谈应该怎样解决材料中反映出的问题?

教学中, 我们可以通过解决这样的问题, 来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针对第 (1) 问, 引导学生认真读材料一的表格内容, 从横向看、纵向看, 再作对比, 寻找与问题有关的信息。针对第 (2) 问, 我们可以在第 (1) 问的基础上来考虑, 第 (1) 问提出问题、分析了问题, 第 (2) 问再把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即可。

中学生个人品德培养 篇11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责任意识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内容当中,学生自我责任意识的培养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方位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要推动力,因此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是每个学校和家庭的重任,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够培养学生优秀的品格和良好的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重要性

1.对于学生自身而言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国家在生育政策方面的限制造成了大部分初中生都属于独生子女的现象,独生子女的产生致使父母与长辈的过分宠爱导致现在的孩子缺乏责任感和责任意识,给孩子创造了不良的成长环境。不仅如此,独生子女大多都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以自己的主观感受为主,忽略了其他人的想法,对于孩子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都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因此,通过设立思想品德课来加强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迫在眉睫,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以及对课本内容、新闻时事的耳濡目染来提高学生的独立性,帮助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

2.对于大集体而言

由于现在大多数家庭以独生子女居多,在日常学习中住校现象在初中阶段并不普遍,因此在日常生活过程当中初中学生往往缺乏集体生活的经验,不擅长与他人的交流相处。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往往致使在与其他同学的交往过程当中,放大自己的主观感受,以最大化自身的利益为出发点,在集体生活中不愿承担,甚至推卸责任,这样的集体缺乏凝聚力,只会成为一盘散沙。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方法

1.对学生进行思想启蒙

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在学生身体、思想逐渐成熟的时候对他们的品格进行正确塑造,对他们的价值取向进行正确引导,让学生对自己有新的认识。例如,在七年级思想品德课本的第八课《我的自律宣言》一课的学习当中,学生可以通过对课文的解读和教师的引导,明白在集体生活当中应该怎样正确认识自己,塑造自我,学会如何承担自己该有的责任,只有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动手能力,学会倾听和换位思考,才能更加融洽地与他人相处。到了八年级,思想品德课的主线在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在第九课的学习中,《法律是武器》教会学生拒绝身边的不良诱惑,感受法律的尊严,善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了解自己在法律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法律的界限里时刻秉持着对自己负责,同时也对他人负责的态度。到了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以及用于承担国家经济发展的重任。在第五课《这是我的责任》的学习中,可以帮助学生认清在社会中肩负的责任,做一个负责人的公民,主动承担起对社会服务的重任。学生通过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增加对自己的了解,对社会的了解,以便更好地投入到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当中,为人民造福。

2.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合作

利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常常造成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课堂学习质量得不到提升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依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例如,在学习《生活在地球村》这一课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软件来展现不同国家的不同风采,其中包括不同国家不同的人物特点、不同的建筑风格、不同的风景,甚至不同的食物来展现世界文化,还可以通过音频软件展现各国不同的语言、不同的音乐风格等将所学知识更加清晰而生动地呈现出来。

3.关注政治和生活

政治贯穿于我们的生活当中,人无法脱离政治而生存,对时事政治的关注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生活。而对于时事政治的了解,我们通过电视、网络、广播等方式获取信息,政治中的案例都来源于生活,因此,想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首先要学会关注身边发生的时事,才能引起学生对社会责任意识的共鸣。如八年级教材中的《他们为什么会犯罪》,犯罪的事例每天都在发生,且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教师可以通过新闻事例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可以模拟法庭,让学生根据事件的情况进行陈述和辩论,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角色扮演当中,鼓励学生对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言论,在此过程当中,学生不仅会对于所学知识印象深刻,还能够培养学生在法律方面的责任意识。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课在学生心理意识逐渐形成雏形之时起了良好的引导、修正作用,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对于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得以发挥的。但是,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是一循序渐进的过程,无法在短时间内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我们应该不断挖掘教材的内容,丰富教学的手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促使他们过上积极、健康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黄春方.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J].中小学校长,2011(11):67-68.

[2]张玲.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J].课程教育研究,2015(09):81.

[3]周江林.初中思想品德课培养学生自我责任意识的探索[J].好家长,2015(03):211.

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趣的培养 篇12

一、端正思想, 推动兴趣

品德课在我们许多教学者心目中都被当成小科目, 于是在主观上就对该门课程产生极端的轻视情绪, 在日常教学中几乎不上品德课, 只是在上级即将检测时让学生背一背, 糊弄过关就行了, 完全忽略了品德课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这种怪现象极大影响了学生对待品德课的态度, 从而使学生对品德课不重视, 自然也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因此, 我们教师应该从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 彻底转变观念, 把品德与社会课与语文、数学课同等对待, 不轻视, 不挤占, 认认真真地上好课, 让学生获得应该学得的知识, 对品德课产生学习的需求和欲望。

二、体现生活性, 引起兴趣

贴近生活的品德课是最亲切的, 同时也是最真实的。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突出它的生活性,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教学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四单元《我是谁》这课时, 针对课程特点, 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方法:一开始, 我以“我是谁”这个问题来打开话题, 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紧接着, 我又提出“除了我是老师, 我还有可能是谁”这样的问题, 并出示我在不同场合的照片, 这样就让学生明白了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角色, 为下面的教学打下铺垫。又如, 在教学《我们的国粹》这个单元中《神奇的中医》一课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记者采访的形式分组对祖国的历史遗迹、风土人气、名人名地、传统文化等方面展开课前调查。通过调查, 学生不仅感受到祖国文化的深厚, 还增强了热爱祖国的情感, 充分了解了我国的中医文化。教师在课堂上还可采用“动画导入”“互动交流”“我是小中医”“找一找、说一说”“按一按”等与生活联系极强的活动, 从学生平时接触过的中成药或中医诊疗切入谈话, 再联系到他们平日里觉得感兴趣的擒拿术中渗透的中医医理, 让学生感受到神奇的中医无处不在。当学生亲自动手体验人体穴位的奇妙之后, 就会对中医的穴位按摩产生兴趣。教师再由此指导学生纠正平日天天接触的眼保健操的动作, 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去做眼保健操, 保护自己的视力。这就体现出品德学科对学生行为习惯的指导性。这样的教学方法接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体现了品德课的实践性和生活性的特点。

三、创建和谐氛围, 激发兴趣

科学研究表明, 人在和谐的气氛中, 学习和工作能达到最佳状态。相反, 压抑的气氛中, 学生的创新潜力和学习能力就无法激活。心理学表明, 学生总是希望得到人们 (主要是教师和家长) 的赞扬和理解, 需要交流与沟通, 在和谐的氛围中, 可以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因为学生只有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 才会倍感亲切, 才敢于思考与交流, 敢于质疑问题, 积极接受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如在讲《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这一课时, 我们可以让学生就“白色污染”问题在家庭做一次调查, 并查找有关材料做出分析和报告;还可以小组的形式对我县的丹河水域 (或家附近) 的污染情况进行一次调查、分析, 提出自己的治理建议。这些有趣的实践性活动, 通过鼓励学生积极探究, 大胆实践, 把道德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身需求, 从而转化为他们的自觉行为, 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另外,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 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教学, 让学生在玩中学, 学中玩, 营造出和谐的氛围。如教师可采用个体经验交流、互换角色表演、开展问卷调查、小组探讨等多种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感知、体验、领会、探究的分段感悟的过程中学习品德, 探索总结出学习品德的方法, 从而有效提高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使学生对品德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 我们作为品德课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加强师生感情的培养, 通过情感交流来激兴求趣。因此,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营造一个平等、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在宽松的心理空间里, 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引发兴趣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让学生喜欢思想品德课,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 增强师生的情感至关重要。我们应让学生对自己感到亲切, 这样学生才乐于接近教师, 才敢于去独立思考, 师生之间才能互相交流思想, 学生也敢于无顾虑地去质疑问题, 积极地思考、分析、探索, 开拓创新。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始终处在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只有教师可亲可敬, 才能强有力地吸引学生, 积极有效地影响学生,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态度冷漠, 知识浅薄, 既不可亲, 又不可敬, 那么, 学生必然心灰意冷, 难以对学习产生兴趣。所以, 教师在上课时必须做到可亲可敬。因此, 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仪表, 上课教态要亲切自然大方, 面带微笑;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时要和蔼可亲, 不能有高高在上的姿态;一定要尊重学生, 对那些课堂上注意力分散、不遵守纪律的学生, 可以采用间接的表达方式, 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学生, 使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重新回到课堂。这样, 我们就可以营造出一个充满乐趣的课堂。俗话说:“亲其师, 信其道。”只有学生相信自己的教师, 喜欢自己的教师, 才能对品德课的产生学习兴趣。因此, 我们作为品德课教师, 应以高度的热情去关爱自己的学生, 让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从而才能顺利地开展教学活动, 使品德课堂生动活泼, 达到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之目的。

上一篇:机体免疫功能下一篇:升温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