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自我效能培养

2024-05-29

中学生自我效能培养(通用12篇)

中学生自我效能培养 篇1

自我效能理论强调主体因素对人类学习的必要性及其对人性潜能发挥的决定性.研究表明, 一方面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业选择, 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坚持性、努力程度和学习策略的使用, 从而影响学生学业任务的完成.

一、中学生学习自我效能的特点

学习自我效能作为自我效能理论在学习领域的应用, 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信念, 即对自己能否完成学习任务和进行具体学习活动的能力的主观评估, 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核心变量之一,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揭示自我效能可解释学业成就差异的14%左右.学业成绩优秀的中学生往往有比较强的学习自我效能, 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充满信心, 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学好.而低学习自我效能的中学生会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 产生一种习得性无力感, 学习中常采取“自我设限策略”, 克服困难的自我控制力差, 通常伴有较低的情感自我效能和较差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获得社会支持相对较少, 易出现消极情感反应, 增加成功焦虑的易感性.

中学生在学习自我效能上的得分男生明显高于女生, 男生对自己的能力更为自信.女生更易受到成败经验的影响, 她们往往以个人所取得的成绩或来自于外界的评价为参考, 对个人的学习能力加以评估.研究发现, 男生的自信心较多建立在自身感受基础上, 具有较明显的内力性;而女生则较看重教师的态度和对自己学业的评价, 具有明显的外力性.

二、影响中学生学习自我效能的因素

自我效能是通过选择、认知、动机和情感等中介过程而实现其主体作用机制的, 会随情境、任务的变化而变化.除了个体的直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以及个体的情绪和生理状态, 中学生学习自我效能也会受到家庭、学校教育中的诸多因素, 以及学生的同伴群体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1. 家庭教育因素

在影响中学生学习自我效能发展的因素中, 家庭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最早、最多, 同时也是最深刻的.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效能期待水平直接影响着子女学习自我效能的发展.研究指出, 可以用父母具备对子女应承担的教养责任能力的自我效能高低, 来预测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教养孩子的能力;同时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对子女的学习自我效能及自控能力的发展有着深刻的作用.

2. 学校教育因素

未来社会不仅要求学校培养出能够适应全球化的终生学习者, 而且还要求培养出能够按照社会道德规范行事的合格公民教师的自我效能水平对学生学业自我效能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班杜拉的研究指出, 学校教师的集体效能感对于创造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自我效能发展的环境, 及营造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氛围十分重要.

3. 同伴群体因素

同伴群体主要是通过同伴之间的模仿学习来影响处于其中的学生学习自我效能的发展进程.研究认为, 通过观察一个与他们条件相近的人学习获得成功, 学生可以提高自我效能并且能促使他们自己也去完成相似的任务———如果他们也确信自己能与榜样一样可以取得成功的话.相反, 如果在看到与自己条件相近的同学在完成某项任务失败时, 则会使学生感到自己也同样缺乏要获得成功所需要的那些能力, 并且他们会规劝自己不要去尝试做这项工作.榜样的示范作用对那些还不确定自己的学习能力水平的学生有更大的影响力, 这种影响也对那些曾经历过相类似的困难而正犹豫不决的学生有较大的影响力.

三、学校教育中培养中学生学业自我效能的策略

1. 体验学习成功

教学上一定要让学生多体验成功.中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是建立在以往的学习经验基础之上的, 成功的经历会增强学生在未来取得成功的信心;失败的经历则会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为了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感, 我们应对某些学生尤其是差生降低成功的评判标准, 对其取得相对较小的成功也及时给予鼓励, 尽可能地发掘学生的长处, 给学生充分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把长期的、困难的目标分解成具体的、简单的目标, 使学生在从事该任务过程中看到自己的每一步进展, 更多地体验到学习的进步和成功.

2. 提供榜样示范

让学生在替代性经验中获得学习自我效能, 即通过观察学习能力相近者的学习进步行为来培养自信心.在指导学生确立自我参照标准时, 注意从自身的进步中增强学习自我效能.一些成绩中下的学生如果经常和学习优秀的同学去比较, 会觉得自己总是样样不如别人, 再努力也没别人好, 越比自信心越低, 越比越失去学习的动力.要引导他们同自己的过去相比, 个人的进步会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增强学习自我效能.

3. 指导正确归因

行为成败的归因对人的情绪、期待和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不可忽视归因对学生的自我效能的作用.对学业成败的归因也一样, 如果学生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偶然的机遇, 不利于学生学习自我效能的增强, 而如果对学习进步作能力上的归因, 可以让学生逐步确信自己是有学习能力的, 自己的努力是有回报的, 自己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进步, 进而也会增强其学习自我效能.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 指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 帮助学生增强学习自我效能.

4. 营造安全氛围

个人的情绪状态会影响自我效能, 当人们不为紧张、焦虑所困绕的时候更期待成功, 对自己的能力判断水平也比处于消极情绪时要高得多.当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感到安全的时候, 学业自我效能明显增强, 从而更乐于学习渴望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学习环境以及过程中营造安全氛围, 平等地去对待每一位学生, 无论成绩好坏, 与他们建立一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关系, 让学生在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轻松地投入学习, 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增强学习自我效能.

中学生自我效能培养 篇2

2007年10月09日 10:33来源:中国妇女报

一、引言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班杜拉(Bandura)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思想影响下提出“自我效能感理论”(self-efficacy theory),认为个人在追求目标过程中,对一项特殊任务的动机强弱,决定于个体对其自我效能的评估。其核心概念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于自身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的自我知觉。作为一种内部信念,自我效能感在个体有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目标时成为行为的决定因素。该理论对个体主观状态的关注为职业指导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而择业效能感正是自我效能感理论在职业指导领域的扩展。

迄今为止,几乎所有择业效能感方面的研究都是在欧美进行的。在我国,有关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的研究集中于教师教学效能感和学生的学业效能感,而关于择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少之又少,关于女大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就更加屈指可数。可见对于女大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二、大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的性别特点及对择业的影响

择业自我效能感是Betz和Hackett于1981年根据Bandura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提出来的。它是指个体对实现与择业相关任务所需能力的自我知觉,是自我效能感在择业中的体现。择业自我效能感在个体的职业选择行为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从某种意义上看,择业效能感比实际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更为重要。择业效能感的高低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个体的职业选择。

有学者自编量表对大学生的择业自我效能感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其“中国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问卷”(CDMES-C)包括四个维度:职业信息与技能、学绩、个性自我了解和社会支持,并用该量表比较了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结果表明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但有男生高于女生的倾向。

三、女大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低于男大学生的影响因素

按照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消极心理状态会导致自我效能感降低,李家华、吴庆的研究也认为,择业时女生实际就业困难多于男生,自信心低于男生。

(一)学校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学校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高校的教育功能是否得到充分发挥,培养的大学生是否真正在人才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值得做进一步讨论。

1、就业指导的缺乏,生涯课程设置的缺失。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毕业生主要的就业信息和签订就业单位的主要渠道是各类招聘会,高校的就业信息杂而少,女大学生的就业信息没有进行整合。同时,学校在生涯课程设置方面也没有很好地对女大学生就业进行技巧、心理、素质上的指导和培养,没有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2、社会实践活动和参与机会过少。我国目前对人才培养的教育结构仍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同时学校也较少为女大学生提供参与实践、实习的机会,这就使得女大学生普遍动手操作能力差,缺少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无法适应就业市场的人才要求。

(二)女大学生的自身原因

在生理上,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大多数女大学生在体力上和精力上往往不如男大学生,这就使得女大学生失去了选择为数甚多的以体力劳动为主行业的机会,同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在心理上,女性一般承受能力较差,她们在学校多注重理论知识学习,缺少动手实践能力。目前,女性在求职过程中,面对激烈的竞争,心情显得极为紧张和不平静,由此反映出女性群体心态上的不稳定和感情的脆弱,从而导致其心理失衡,进一步加大了心理压力。此外,女大学生将来也面临着结婚生子的现实问题,用人单位担心女性在结婚时还要有分住房的压力,在今后的怀孕、生产、哺育期间中断正常的工作,给用人单位带来一定的成本负担。这些不利的外在限制,使得女大学生不得不担心自身给将来所选职业带来的种种负面结果。

除以上谈论的学校因素和个人因素外,社会、政府及用人单位等方面也影响着女大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针对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工作后一系列问题的担忧,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社会规章制度,切实保障女大学生的利益和用人单位的利益。用人单位在女大学生的聘用、发展、培养上,也体现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认识不到位。

四、学校对提高女大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如上所述,女大学生的择业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须将多方面因素考虑周全。从学校角度看,对女大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的培养需要通过加强职业生涯教育观念、开设指导课程等手段影响择业自我效能感形成与发展的内外因素,鼓励、强化其正面体验来增加正面的择业自我效能感,使其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提高其择业自我效能感,做出成功的职业选择。

(一)加强职业生涯教育观念,使女大学生择业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学说起始于20 世纪60 年代,于90 年代中期从欧美国家传入中国,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对指导学生求职及未来职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取得未来职业生涯成功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课程是教育教学的核心环节,是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主渠道。高校应配合课改,根据不同年级采取不同的职业心理指导课程,同时加强就业指导中心在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工作方面的工作力度,系统地整理出就业信息,并对女大学生的就

业信息进行整合,切实做到为学生服务。

(二)创造实践中的成功机会,使女大学生获得成功经验

实践的成败经验是指个体对自己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水平的感知,是个体获得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高校应增加择业前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和可能,锻炼女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组织能力、社交能力等各个方面,帮助其建立自我效能感。当个体在多方面或领域建立起强烈的自我效能感时,自我效能感就会逐渐成为自身的一种人格特质(通常是高效能感),使个体形成对待各种情境的固有反应倾向,当面临新环境和挑战时,个体会很自然地积极应对而不需再去寻求事实依据而后做出合理判断。

(三)着力于培养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女大学生得以自我完善

当今社会,单一的人才再也不受用人单位的喜欢,用人单位乐于吸纳多方面复合型人才,女大学生更应具备这方面的优势。高校应积极关注女大学生的成长,指导其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强化主体意识建设,发挥自身优势,改变人们的偏见心理。在择业中受挫实属正常,女大学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应把挫折看成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机会。在心理上,要有自信心,要敢于竞争,克服自卑、胆小的不良心理状态。在实践上,要努力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拓宽知识面,要着重培养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勇于开拓创新。在行为上,要保持热情、端庄的仪表。

生物教学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篇3

一、自我效能感概述

1.自我效能感的内涵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的自我把握与感受。它是对自己是否能胜任某项特殊的任务或活动的判断和知觉。

2.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总结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可以得出自我效能感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1)成败经验。一般而言,成功的经验能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多次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但这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影响。(2)替代性经验。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会对自我效能感产生重要影响。(3)言语劝说。言语劝说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否切合实际。缺乏事实基础的言语劝说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不大,在直接经验或替代性经验基础上进行劝说的效果会更好。(4)情绪反应和生理状态。即个体在面临某项活动任务时的心身反应。强烈的激动情绪通常会妨碍行为的表现而降低自我效能感。(5)认知评价。个体对自己活动任务成败的评价。个体对他人活动任务成败的评价、个体对成败的归因以及他人给予的评价都会影响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发展。(6)情境条件。不同的环境提供给人们的信息是大不一样的,某些情境比其他情境更难以适应和控制。当一个人进入陌生而又易引起焦虑的情境中时,其自我效能感水平与强度就会降低。

二、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必要性

目前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重大缺陷就是对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不够,有时还会出现为了使学生获得有限的知识甚至付出牺牲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惨重代价。学生的学习被看作是取得良好考试成绩的工具,而不是作为人的发展的最根本手段。过于激烈的学习竞争使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了失败者的行列,造成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较低,甚至常常感觉自己是学习无能者。这就使学生不能形成强的成就动机,对学习缺乏自信和乐趣,学习成了一桩苦差事,不但学生的认知技能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有时甚至变得自惭行秽、自暴自弃,这会对学生的学习乃至一生的发展造成重大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关系到学生的幸福和快乐。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学生学习和生活具有重大的意义。学生的主要务是学习,而学习内容每天都是新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会碰到困难、面临挑战,没有良好的学习自我效能感不足以支撑其学习,会给学生造成学习焦虑、身心困惑以及诸多的适应困难。更进一步,缺乏效能感的学生在未来生活中会出现畏缩退却,不敢创新和冒险,失去本该把握的机遇。学习自我效能感会弥漫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决定了学生学习生活的快乐与幸福。教育应该使学生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感到自己具有成就感。学习自我效能感是学生能否获得良好学业成绩、能否保证其心理健康和一生健康发展的重要变量,从增进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入手,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让学生健康、自信、快乐地学习和成长。良好的学习自我效能感也是开创未来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

三、生物教学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培养的策略

1.创设生物教学情境,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习者的亲身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是最大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在满足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满足后,就是自尊需要的满足。人都有被他人尊重,被他人承认,避免失败,获得成功体验的需要。因此,要尽量给学生创造成功体验的机会。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要创造学生在教师和其他同学面前体验成功的机会,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使学生产生努力学习的动机和需要。不断成功会使学生建立起稳定的自我效能感,这种效能感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降低,而且还会泛化到类似情境中去。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运用“低起点”、“低标准”、“小步子”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现实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的临界点上体验成功。可引导学生在综合分析自己成绩的同时,着重纵向比较自己是否取得了进步,进步了多少。

2.增加替代性经验

替代性经验指个体通过观察能力水平相当者的活动,获得的对自己能力的一种间接评估。它是一种间接经验。它使观察者相信,当自己处于类似的活动情境时,也能获得同样的成就水平。因此,在生物教学中生物老师要通过让学生观察与自己能力相近者的学习行为来激发自信心。要生物学学习困难学生以学习优良学生为榜样,他们会觉得自己本来就不如别人,学习优良学生达到的目标自己达不到也是理所当然的。而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成功,就会增强自我信念,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生物学任务。例如,把原来基础较差进步较快的学生作为生物学学习困难学生的示范者,要求他们观察、讨论这些同学是怎么取得进步的。这种榜样示范对班上一部分生物学学习困难学生的确产生较大的激励作用,使他们认识到学习难关并不是不可攻破的。

3.恰当的语言说服

语言说服是指通过他人的指导、建议、解释及鼓励等来改变人们的自我效能感。当个体总能获得外界的关心和支持时,他的自我效能感就会增强。人们对自身能力的知觉在很大程度上受周围人评价的影响,尤其当评价来自于有威信或对个体来说比较重要的人。故生物教师对学生特别是那些经受较多挫折、自我效能感一向较低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出其不意地赞赏他的哪怕一点点进步和闪光之处,会使后进生产生强烈的自我积极情绪体验,间接形成或提升学生对自己的自我评价与自我效能。当然,要注意的是对学生语言说服时一定要适度,要与实际相结合。那些不切实际、浮夸的言语鼓励很难在现实活动中得到实现,不仅不能达到帮助学生的目的,反过来会挫败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4.营造适宜的生物教学情境

学生的情绪状态会影响自我效能感,当学生不为紧张、焦虑所困扰的时候更期待成功,对自己的能力判断水平也比处于消极情绪时要高得多。所以生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应该高高在上,更不应该鄙视、辱骂学生,特别是对生物成绩不好、自信心较低的学生,因为这将使他们处于一种紧张、焦虑的状态中,师生关系疏远,甚至对立,这将影响学生对生物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无论成绩好坏,与他们建立一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关系,让学生在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轻松地投入学习,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

5.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正确合理归因

通常,人们总是对自己行为的结果寻求解释,心理学上称之为归因。行为成败的归因对人的情绪、期待和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不可忽视归因对学生的自我效能的作用。归因理论的发展者韦纳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败时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因素。如果把失败归于努力不足这种内在的可控的因素,学生就不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并且愿意在以后的学习中寻求帮助,做进一步的努力去争取成功。反之,如果把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这个稳定的、内在的、不可控的因素,学生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不愿再做进一步的努力。对成功的归因也一样,如果学生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偶然的机遇不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增强,而如果对学习进步作能力上的归因,可以让学生逐步确信自己是有学习能力的,自己的努力是有回报的,自己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进步,进而也会增强其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所以积极的归因会带来自尊、自信、更高的成就动机和成功期望,还可以防止产生无助感和行为上的偏差。所以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归因,帮助学生增强自我效能感。

良好的自我效能感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成绩,而且还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工作都将有很大的影响。在这强调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效能感显得尤其重要。当然,除了以上提到的五种方法外,生物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条件采取不同的途径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教师能够不断地学习、思考,就会探究出更多的方法和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更为适宜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美]阿伯特·班杜拉.社会学习心理学.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2] A·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韩仁生.韦纳的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齐鲁学刊,1994(5):125~128.

论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篇4

(一) 辅导员将自身定位成一个心理导师

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容易偏离心理正常状态从而导致不适应行为或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多发期, 如上所述, 青年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离不开心理问题。不成功的辅导员往往是警察或保姆, 对大学生的问题缺乏预见和对症下药的方法, 而成功的辅导员则把自己看成一个引导者而非与学生产生对立面, 对于暴露出的问题不是忙着训斥和禁止, 而是能通过事情看本质, 懂得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心理引导。把自己当作学生的心理导师, 是辅导员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条件, 也是辅导员师德提高的途径, 因为要做到这种角色的转变, 就要求辅导员站在一个比学生高的思想层面上, 只有悦纳学生, 才能教会学生悦纳自己, 只有不断锻炼自己的人格, 才能做到悦纳学生,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训斥和变相体罚的问题, 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培育人和塑造人的目标。

(二) 辅导员自身心理健康知识亟待提高

首先, 大学生的心理课程须完善, 让其更具有实用性、实效性和针对性, 让每个新辅导员都有系统的心理方面的知识和实践的经验。

其次, 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中, 心理教育要成为重要组成部分, 让每位教师都具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保证学校多渠道的营造心理教育环境。

再次, 教师在日常事务中要不断自我教育, 自我完善。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人们不断探索如何发挥教育的功效。在呼吁素质教育的今天, 教学中更应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提高辅导员和相关专业教师的总体素质, 逐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不断努力探索新的经验, 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成为合格的毕业生, 一名优秀的辅导员 (导师) 任重而道远。

自我效能感是美国心理学家、现代社会学习理论的奠基人班杜拉最早提出来的。班杜拉认为, 自我效能感是人对自己在组织、执行行为达到目标的过程中的能力的判断和信念, 是人对自己能否实施某一行为的自信度和能力感。自我效能感对调节自己的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 甚至成了行为的决定因素。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 自我效能感是指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和进行具体学习活动的能力的预测, 它体现了学生对自身学业成就水平的一种自信和期望, 是学生取得良好学习成绩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研究表明, 自我效能感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动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据调查, 大部分高职学生的一个最大缺陷就是自我效能感较弱, 在学习、竞争中自信度和能力感欠缺, 已严重阻碍了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兴趣和激情, 成了他们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因此, 注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对提高高职教育教学的质量, 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技能型人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1.自我效能感影响目标设置和行为选择

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能提高目标设定水平, 强化目标承诺, 影响学习行为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过程, 影响学生的自我强化。自我效能感比较高的学生, 倾向于选择适合自己能力水平又富于挑战性的学习目标, 能有效控制学习行为, 把注意力集中在该集中的地方。研究表明, 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比低自我效能感的学生, 表现为拥有更好的学习方法, 以及对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能力较强。

2.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兴趣的形成和行为的坚持性

自我效能感对兴趣的形成产生重要的、直接的影响, 当人们觉得自己有能力取得成功时, 就会形成稳定持久的兴趣, 而在自我效能感比较低, 预期会得到中性或否定结果的活动中, 就不能形成兴趣。高度的自我效能感是学习持久的内部动力, 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学习热情高, 坚持性强, 相信自己有能力取得最后的胜利, 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导致自我怀疑, 从而面对重重困难仍不放弃努力, 并被障碍激发出更大的努力。

3.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对其能力的调度

研究表明, 能力与自我效能呈中等相关, 它们共同解释成绩实现的水平。在具有挑战性的情境中, 更需要人的基本能力和对个人效能的强烈的信心、积极的自我效能培养、积极的承诺, 并促进胜任能力的发展。自我效能感高的人能更有效的运用自己的能力, 甚至能超常发挥自己的能力水平, 高效地实现目标。

4.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情境反应模式

自我效能感决定个体的应激状态、焦虑和抑郁等情绪反应。研究表明, 低效能感的人容易体验到紧张、焦虑和恐惧, 过多地想到自己的不足, 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 使人感到自己难以胜任所承担的任务, 被感觉到的无能感不断得到强化, 将潜在的困难看得比实际上更严重。这种思维模式会使其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可能的失败和不利的后果, 从而影响有效的发挥自己的能力以实现目标。

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措施

1.指导学生制订合理的学习目标

合理、恰当的学习目标可以激发学习动机, 提高学习的兴趣, 当目标达成时体验到成功, 从而使自我效能感得到提高。因此, 教学中, 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 客观评价自己, 把今天的学习与明天的职业需要联系起来, 根据社会需要和自己的特点, 确立适合自身发展的层次目标, 包含远期目标、中期目标和可以完成的近期目标, 特别是目标的设置要尽可能的具体, 具有挑战性和可操作性。目标设置的过大和不切实际, 无助于学生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和培养自信。研究表明, 具有挑战性的、可操作性的中、近期目标, 能使学生从中体验到学习的进步, 有利于自我效能感的建立, 反过来自我效能感又会影响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 提高学业水平。

2.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引导学生充分认识高职教育的地位和意义, 高职教育的现状和特点。充分认识高职生的社会价值和贡献, 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当前社会的“用人”形势, 克服自卑心理, 使学生认识到,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 社会上仍需要大批有知识有技能的技术人才, 高职生仍然大有用武之地;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找准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 确立合乎自身实际情况的职业理想, 正确对待成长中的挫折与失败, 理智的善待自己的长处与短处, 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以积极、平和、包容的心态, 投入到广阔的生活中去, 尽量忽略生活中的琐事, 从而达到现实再认、信心重塑、行为调整的目的, 提升自我效能感。

3.归因训练

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业成败归因于努力程度和学习的策略、方法是否得当, 是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径。首先, 帮助学生全面分析学业失败可能存在多种原因, 既有主观因素, 又有客观因素;既有认知因素, 又有非认知因素, 绝不完全是由于能力因素, 而且能力并非固定不变的一种属性, 而是在活动和实践中, 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发展的。其次, 引导学生科学合理的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使学生在成功时认识到自己是有能力的, 在失败时不对自己的能力丧失信心, 促使其更进一步的努力, 同时让学生在每一个微小进步中意识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成效的。

4.成功的体验

个体主要是通过自己的经历获得关于自身能力的认知, 成功的体验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 增强个体对自身能力的预测, 而持续的失败会降低这种期待, 如果学生能不断体验成功, 就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自我效能感。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获得成功的体验, 有了成功体验, 内心才会产生自豪感、愉悦感, 才能树立起我行、我能成功的坚定信念。如结合教学内容和课程特点, 通过有趣的实验、典型的案例, 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的心理特征、生活环境和专业实际的问题情境,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也可以根据专业特点, 带领学生到生产一线考察或参与生产过程, 和一线人员交流、讨论等, 让学生在实践中多一些对真实生活的体验和思考, 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优点, 增强自我效能感,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贾蕾.谈自我效能感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及提高策略[J].教育与职业, 2006 (6) .

教师自我效能感及其培养策略 篇5

郭敏,李葆华2008

提示:虽然是博士后写的文章,但比较浅,建立与培养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有效策略部分较好

摘要: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对完成特定任务所具有的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充满自信,在教学中投入大量的精力悉心指导学生,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本文在分析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因素的基础上,给出了教育教学中建立与培养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有效策略。

根据班杜拉的理论,研究者认为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能力及对学生影响力的一种卞观判断和感受,它是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驱动力。izii3]众多研究表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iaii}i

二、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卞要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部分:

(1)社会环境的影响(2)学校环境的影响(3)人际关系的影响2内部因素

中学生自我效能培养 篇6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自我效能感 应用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提高学校教育水平是加强我国文化建设的基础,因此,如何提高教学工作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工作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有效解决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时的有效性,所以,将这一教育理念应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

一、自我效能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自我效能感,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的学习信念,有助于学生实现既定的学习目标。就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现状来看,大多数教师都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仅极大的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使学生逐渐形成对历史学习的错误认识。将自我效能感这一教育理念应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不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自我效能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是大势所趋。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注意将这一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学中来,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使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地位。

二、培养自我效能感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1.教学情境创设的合理性

创建合适的教学情境,是自我效能感在教学中应用时最基本的一项原则。教师在创建情境时必须遵守课本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逐渐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记忆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时,就可以通过情境串联的方式进行,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鼓励学生,树立学习信心,让学生从心理上降低对这一内容学习难度的认识,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2.应用自我效能感教学时的替代原则

替代原则是教学过程中时常用到的一种教学原则。这种教学原则的应用,能够有效避免直接教学带给学生心理上的伤害,有助于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教师在对那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教学时,应该避免将他们与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进行直接对比,以防对学生造成情感上的伤害,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激励法,发挥学习榜样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认识到树立学习信念的重要性。

三、自我效能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措施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对于语文、数学、英语在高中教学中的重要性而言,历史在成绩评定中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太大,但是它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依然是不可忽视的。要想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作为当前教学工作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无论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还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都是十分有益的,它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首先,教师可以创设一个虚拟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到课堂教学中。根据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看,他们对社会有着较强的探索性,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生活。这样的话,教师在创设学习情境时,就可以适当的结合一些当前社会的热点新闻提出问题,并让他们进行思考。其次,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也可以通过影像、图片等资料的展示,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到当时的历史情况,便于学生理解。

2.实际生活与自我效能感教学的结合

教育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育与实际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生活与教学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念。比如,在讲到“百家争鸣”这一章节时,就可以将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来,让学生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回想自己在课堂上讲话、背地里说教师坏话等行为是否合乎礼教,然后再引入儒家、道家等学派的教学思想,结合实际进行教学。

这种方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在日积月累中养成自我效能感的学习意识,提高课堂效率。

四、总结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逐步深化,虽然我国在教学上已经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自我效能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上的信心,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朱海剑. 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为何与何为[J]. 新课程·中旬,2015(2):48,50.

[2] 陈维、赵守盈、韩会芳 等. 高中生社会支持、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的关系[J].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6 (2):70-73.

[3] 李志亮. 在轉化潜能生过程中合理运用合作学习[J]. 广西教育B(中教版),2014(8):33-34.

小学生自我效能感培养研究 篇7

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在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获得,对学习活动具有动机调节作用。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和提高是增强学生素质、提高教学和学生活动效率的有效途径。[2]

一、研究方法

1.问卷设计

本文采用张晓玮的“自我效能感”调查问卷。该问卷共43题,分学习态度自我效能感、学习过程自我效能感、学习结果自我效能感三个初级维度。本研究中的问卷总信度为0.899 6,第一个维度的系数值为0.844 0,第二个维度的系数值为0.819 6,第三个维度的系数值为0.786 7,表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调查对象

本问卷是对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是五年级随机抽取3个班级,六年级抽取4个班级,共318名学生,参与有效问卷的学生295名。接受调查的学校没有重点班,本次调查的7个班级均是平行班级,都是按学生在学校的总体成绩进行的平均分配,学生素质没有明显差别,具体的被试分布可以从表1可以看出。本次调查问卷共发出318份,回收有效问卷295份,有效率为92.8%,其中五年级126份,六年级169份。

二、调查结果

1.学习自我效能感总体水平

为了比较小学生在自我效能方面是否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异,对问卷得分情况进行分别统计和均值分析,统计结果如表2。

注:*表示P<0.05。

从表2中可以看出,学习自我效能感五年级均值为3.73,属于较高水平。六年级均值为3.35,属于一般水平。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两个年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差异(t=0.865,P<0.05), 且五年级高于六年级。

从表3中可以看出,学习自我效能感男生均值(3.44)高于女生均值(3.38),都属于一般自我效能感,差值为0.06。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男生与女生在自我效能感平均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t=0.069, P>0.05)。

2.学习态度自我效能感水平

为了比较学生在学习态度自我效能方面是否存在明显的差异,对问卷得分情况进行分别统计,结果详见表4和表5。

从表4中可以看出,学习态度维度上六年级均值(3.31)小于五年级均值(3.47),均是自我效能感维度的一般程度差异,差值为0.16。通过题目分析可以发现,五年级、六年级学生普遍在完成作业和制定计划上较好。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五年级和六年级学生在学习态度自我效能感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t=0.316,P>0.05)。

从表5中可以看出,学习态度维度上女生均值(3.35)小于男生均值(3.43),数值差别很小,自我效能感程度都属于一般。通过题目分析可以发现,男生在实验和问题解决思维水平上比女生要高,这可能与小学阶段男女生先天思维差异有关,男生更愿意动手操作和解决难题。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男生和女生在学习态度自我效能感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t=0.102,P>0.05)。

3.学习过程自我效能感水平

为了比较学生在学习过程自我效能方面是否存在明显的差异,对问卷得分情况进行分别统计,进行均值分析,统计结果如表6和表7。

从表6中可以看出,学习过程维度上六年级均值(3.09)小于五年级均值(3.28),均是一般水平,差值为0.19。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五年级和六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自我效能感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t=0.403,P>0.05)。

从表7中可以看出,学习过程维度上男生均值(3.25)高于女生均值(3.12),均是一般水平,差值为0.13。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男生和女生在学习过程自我效能感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t= 0.291,P>0.05)。

4.学习结果自我效能感水平

为了比较学生在学习结果自我效能方面是否存在明显的差异,对问卷得分情况进行分别统计,进行均值分析,统计结果如表8和表9。

从表8中可以看出,学习结果维度上六年级均值(3.64)小于五年级均值(3.73),差值为0.09,都属于较高水平。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五年级和六年级学生在学习结果自我效能感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t=-0.094,P>0.05)。

从表9中可以看出,学习结果维度上男生均值为3.68,女生均值为3.67,都属于较高程度。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男生和女生在学习结果自我效能感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t=0.012,P>0.05)。

三、结果分析

经过分析,我们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五年级无论在学习自我效能感总体水平上,还是在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结果三个维度上均值均要高于六年级。男生在总体水平和各个维度上均值也都高于女生, 但从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总体水平来看,男女生无比较大的差异。通过分数比较可以看到,学习结果维度上学生得分普遍较高,在其他方面都属一般水平,学习过程维度上均值属于最低的。

关于小学生自我效能感问题国内很多专家学者围绕自我效能感理论展开了广泛的研究探索,其中以路海东教授、刘晓明教授对于小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最为典型,对笔者研究小学生自我效能感培养的指导与借鉴意义也最大。本研究与以往研究不同之处在于:在研究对象上,以往研究的对象都较为宽泛,如:路海东、刘晓明、郭占基等的“小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与提高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小学三至五年级。[2]寇冬泉、刘电芝等的“培养小学生数学自我效能感的实验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小学五年级[3],本研究则集中在小学五、六年级。以往研究表明,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测量从小学高年级起比较适合。[4]在研究方法上,以往研究主要是实验法,如金河岩、许伟的“朝鲜族小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5]再如孙德军的“小学生自我效能感影响学习成绩的分析报告”等采取的方法主要是实验法[6],本研究则采取问卷调查法,从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等三个维度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进行调查。在研究结论上,以往研究认为小学生在总体自我效能感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男生,小学生自我效能感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如刘在花、单志艳的“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及其与学习态度的关系”[7],再如孙丽平的“农村小学生自我效能感与竞争心理的相关性研究”等。[8]本研究则认为在学习自我效能感总体水平上,男生和女生无较大的性别差异,男生略高于女生,小学生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且五年级高于六年级。

与以往研究相比,本次研究取得一定突破。如郝永泽等提出“是否实际能力强者,其自我效能感也强?是否高的自我效能感能促进实际能力的提高?是否自我效能感越高越好?”[9]等问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探索。本文通过研究得出的“通过分数比较可以看到学习结果维度上学生得分普遍较高,在其他方面都属一般水平,学习过程维度上均值属于最低的。”这一结果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四、培养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对策与建议

1.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需要与日常教学长期结合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变化性非常大。而小学生自我效能感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心理过程,一两次的测试或者鼓励教育是不能使学生从根本上发生变化的。要想使小学生长期建立起高效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必须将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与日常教学长期结合起来,要将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理念渗透到小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中,在完成教学进度的同时,使小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2.为学生制定合理的成功目标

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由传统的知识目标扩展到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三维目标。在培养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过程中,为小学生制定合理的目标能较好地促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体验,多次的成功体验能使小学生自我效能感得到提高。但是过于简单的教学目标学生容易达到,长期处在这样的感觉中小学生会失去对学习目标的挑战性,甚至会产生急于求成的意识,不能正确的面对挫折,反而不利于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成功才能让学生真正建立起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们的建议是:目标要具体,要使学生明确教师的要求,可以通过怎样的途径来达到;目标要有层次性,学生都要达到的目标、部分优秀学生达到的目标与分层次教学相结合起来; 目标要有挑战性。学习目标太高或太低都不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可以利用教育心理学上的“最近发展区”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对于学生现在来说非常困难的目标,我们可以给学生拆分成比较小的近期目标,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3.建立和谐的学习环境

小学生本身的情绪反应和生理状态以及所处的情景条件都会影响学生对自己处理学习问题能力的判断,而学习自我效能感就是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所以一方面教师在教学研究中要重视对学生生理和情绪的调节、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让他们在面临挫折时不会由于过度激烈的反应而降低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良好的班风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学生积极性高,更容易与教师的教学策略配合起来。因此,教师在实施课程研究的过程中,不要把自己的意志或者一系列操作强加到学生身上,要多与学生沟通,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轻松活泼的教学环境,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有明显作用。

4.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策略要多样

学习自我效能感可以从多种维度进行研究,本文从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结果三个维度进行研究,针对不同的方面制定相应的行动策略以达到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全面提高。所以,在学校中要实现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应各方面共抓,一两条的行动策略是不够的,而且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制定要从地方教育理念和学校自身的特点出发,找到真正适合的行动策略,别人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不一定要完全复制。俗话说“教无定法”也就是这样的道理了。

5.教师、学校、家长自我效能感应完善

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不只与学生自己有关,还与教师、学校和家长的自我效能感的情况有关,因此,对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还应从对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学校的集体效能感以及家长的自我效能感培养这三个方面来进一步完善。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高则偏向于认为采取了恰当的措施、付出努力,各种学生都是可以教好的。而教学效能感低的教师则认为学生的基础和主观能动性确定了,怎样的努力也不会有太大提高,这样负面的信息对学生也是一个信息源,这样的信息源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教师的工作是在学校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中运作的,所以研究学习自我效能感不仅要注重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还需注重学校的自我效能感。良好的校风注重学校的革新和前进,鼓励教师的科研和创新, 时时处处充满着较高的要求和期望,教师就会对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提出合理的学习目标,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高。

摘要: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和提高是增强学生素质、提高教学和学生活动效率的有效途径。为了解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现状,通过调查问卷方式对小学生自我效能感进行了调查研究。经多项统计分析后发现:目前相当数量的小学生在学习中不具备良好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小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男生均值比女生高,五年级均值比六年级高。因此,培养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需要做到:为学生制定合理的成功目标;与日常教学长期结合;建立和谐的学习环境;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策略要多样;教师、学校、家长自我效能感应完善。

培养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方法 篇8

一、自我效能感与物理学习的关系

对于中学生来说, 物理课的学习, 需要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有更高的求知欲望, 有对未知世界探索的信念。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它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对物理知识进行掌握和理解。如果学生没有积极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兴趣等能够影响物理学习的非智力素质, 那么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学习将是一种虚设的形式, 就更不用说深入理解和掌握了。

物理学科的研究, 是以自然界物质的结构和最普遍的运动形式为内容。对于那些复杂事物的研究, 首先抓住其主要特征, 舍去次要因素, 形成一种经过抽象概括了的理想化的“典型”。这就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学习兴趣, 有较高的肯定自己学习能力的信心。如果学生能适时对自己的成果进行正确的评价, 给自己积极向上的信心, 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也就有了, 学生的求知欲望就会增加。这样学生便会主动表现自己, 并愉快地获取知识。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 并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鼓励将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中。但是对于学生来说, 如果没有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的兴趣和信心, 那么最后的学习效果当然是事倍功半。而学习自我效能感则是个体对自己学习行为和学习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因此, 在物理教学中, 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就显得重要。

二、增强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方法

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自我效能感, 首先要指导学生建立合适的学习目标。同时,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多鼓励,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自主发现、理解和掌握知识, 体验到求知的快乐和成就感。

1. 合理设定目标, 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

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 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产生是与个体的成败体验有着必然的内在关系。一个学生若总是失败, 从没有过成功后的情感体验, 就会降低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反之, 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则会不断地提高。所以要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就得帮助学生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 减少学生失败的机会, 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2. 面对学生的失败要合理地归因, 以维护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

在学习和生活中, 每个人都不可能一帆风顺, 都会经历或大或小的失败。所以在受挫折时, 如果不会根据实际情况作正确的分析, 而只是片面地归因于自己的能力, 那就会减弱学习自我效能感。因此, 学生必须学会全面分析, 全面考虑影响学习成败的因素。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出影响其学习成败的各种因素, 以维护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

3. 对学生要有积极的鼓励和评价。

中学生自我效能培养 篇9

这一阶段, 阅读教学改革成果显著, 但也凸现一些不足。于漪老师说:“学会阅读是学会学习的核心, 因而, 阅读能力应该放在首位, 高中时代打下的阅读基础, 一辈子受益不尽。”[1]从教学实效上看, 学生的自主阅读和自我效能感并未真正地被培养出来。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1) 新课标表述的自身缺陷, 一线教师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举手无措。

新课标未对语文教学内容明确地表述, 这就使一线教师只能凭着自己的认识去确定“教什么”, 以至于相同文体的课文所教的内容基本一样。新课标虽确定“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师生关系, 但一线教师陷入界定和把握的迷惘。虽然新课标有教学效果评价, 但具体操作难度较大, 加之应试制约, 教师只能“带着脚镣跳舞”, 又怎样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呢?

(2) 忽视文本解读的的多样性, 教师单一成人化的解读替代学生个性化解读。

文本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对象具有多义性, 读者的阅历和知识储备的不同, 对同一文本的解读深度和广度亦有不同。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 抛开文本本身的开放性, 条分缕析地向学生讲解自我阅读心得, 最终导致教师新的“越位”。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的学生又怎么会有强烈的自我效能感。同时, 这样的课堂教师无法激发教学激情, 难怪有教师感叹:“我们的课堂基本上是固定不变的天天一个嘴脸的讲析模式, 教师总是习惯于把什么都咀嚼细了喂给学生, 在细琐的环节上细研细磨, 无意义的重复太多, 往往令人生厌, 听得学生透不过气来。”[2]

(3) 班级授课对学生因材施教的制约。

班级授课制是大工业革命的成果, 它对集体传授知识表现出极大的优势, 提升了教育的规模, 普及了教育。但是随着多元文化的交融, 学习个体素质的差异, 它的局限性表现的越来越明显, 比如, 它淹没了教育的个性。

(4) 教师将对学情的猜测作为教学设计的唯一依据, 预设性太强, 生成性不足。

教师备课主要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研读课标、钻研教材、熟悉学情, 准备教具和设计教学过程。教师可以独自研读课标和钻研教材, 但学情掌握却不能靠单方面的猜想。可现实是, 很多教师对于学情的把握, 常依靠自己以往的经验来推断自己目前学生的学情, 不可否认这种猜测有时会有合理, 可猜测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学情, 特别是精确到某一具体的课文或某一个问题的阅读感受上。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指出:“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 那么, 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生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要探明这一点, 并应据此进行教学”[3]如此一来, 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不强, 也就不足为奇了。

总之, 语文新课标 (实验) 实施阶段的阅读教学教改尝试中存在一些误区, 这些误区严重制约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与提高, 大大削弱了学生的阅读的兴趣和信心。

二.自我效能感理论概述

(一) 自我效能感的含义

吉林大学高申春教授认为, 有关人类行为的心理学研究主要限于两个方面:一是关于行为技能或知识的获得过程, 理论上表现为学习理论体系;二是关于行为反应的产出或表现过程, 理论上表现为动机理论体系。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 不少研究者试图对此作出理论阐释。但是都不能对现实的人类行为作出充分、完备的说明。于是常有这种现象:不同的人拥有相同技能, 或同一人在不同条件下, 执行同一行为时, 表现迥异。这说明, 在人类行为的机能活动中, 有一个尚未触及到的领域, 这就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机制”。[4]所谓自我效能, 班杜拉认为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 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它包括两个成分, 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 其中结果预期是对某种行为导致某种结果的个人预测, 而效能预期是个人对自己能否顺利地进行某种行为以产生一定结果的预期。

(二) 制约学生自我效能感培养的因素

班杜拉和其学生对自我效能的成因、形成条件及其对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实验, 结果发现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是五个方面:第一, 个人自为成败体验;第二, 替代性经验;第三, 言语劝说;第四, 行为主体的自我规劝。第五, “情绪唤醒”。有研究表明, 处在高焦虑水平的人常低估自我的能力, 烦恼、疲劳会使个体感到难以胜任所承担的任务。当行为主体处于过度焦虑或恐惧的状态下, 就会产生恶性循环:心情紧张、浑身颤抖致使恐惧加剧, 无能感不断蔓延。比如, 当一个人处在一个陌生而易引起个体焦虑的环境中时, 会降低自我效能水平与强度。[5]

三.反思阶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后)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策略

(一) 设置恰当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和明确教学内容

要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 教师应该设定明确、难度适中的教学目标。因此, 在反思阶段中, 语文阅读教学应做到两点:第一, 精细化阅读教学教学目标。笔者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常将这些课程目标细化成若干具体且可操作的子目标;第二, 及时调整难以实现的目标。新课标的制定并未考虑学生层出不穷的能力差异以及各地学生的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另外, 新课标是纲领性文件, 不可能细化教学内容, 教师要根据学情、文体等确定适当的教学内容, 只有这样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才能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

(二) 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随着科技的发展, 众多教学媒介相继进入到实际教学中去, 教师可借音乐, 图画、视频等手段丰富教学方式, 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了, 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也就会相应的增强。

(三) 调整评价标准, 制定有效地评价方案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 在新课标的框架内, 调整对学生的评价标准, 变静态评价为动态评价, 变一刀切的模式化评价为灵活的多元评价, 坚持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评价机制。灵活的评价机制才能不压制学生个性发展, 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就会相应增强。

(四)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

班杜拉曾指出:“成败经验是个体对自己的实际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水平的感知, 是个体获得自我的效能的一种最基本、最主要的途径, 因为它的确证的方式显示了个体驾御或掌握环境事件的能力”。[6]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将成败的原因归为个人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机遇等四个因素。归因倾向差异, 会使人对成败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 并最终影响个人对未来结果的预期和努力。所以, 必须改变不良的归因模式, 建立起积极的归因模式, 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7]教师对学生通过情绪反应、言语评价等方面指导他们进行归因训练。

(五) 进行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的指导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要能帮助学生习得阅读的策略和方法。王富仁教授说:“先得有一套更适用于阅读的好教材, 多阅读, 少分析, 让学生自己去看, 然后让他们谈谈感受"有的东西学生感受到了, 但说不明白, 像蒙着一层纸, 老师就给他点拨一下, 就像把窗户纸给捅破, 学生感受不到的那个层次, 你讲了也没用。”[8]

只要我们循规律、重实效, 随着学生对阅读策略与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语文阅读效率必然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也会水涨船高。

摘要:教育部2003年颁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 (以下简称新课标) 以来,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经历近十年的实施后开始转向反思。高中阅读教学改革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阅读教学的弊端。但也显现了一些不足, 比如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成人化、单一化, 造成新“越位”。学生多元化的文本解读被抑制, 导致自我效能感低。在反思阶段, 教师更应认真研读课标精神, 在阅读教学时多关注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关键词:反思阶段,阅读教学,自我效能感

参考文献

[1]张洁.如何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J].现代语文 (理论研究) , 2005, (10) :61一62

[2]任玲, 王蕾.语文课, 给思想松绑[J].中学语文教学, 2002, (7) :23

[3]皮连生.智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106

[4]高申春.自我效能理论评述[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0, 1

[5]张鼎昆等.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及研究现状[J].心理科学进展, 1999, 1

[6]车文博.人性辉煌之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7]王雪梅.维纳的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6, 2

浅谈学生运动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篇10

运动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运动领域内的表现。运动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的运动能力信念,是运动员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运动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是个体对控制自己运动行为和运动成绩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运动自我效能感影响个体对运动的努力程度、面对挑战性任务的态度、运动的坚持性、运动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运用等等方面,它是运动成绩的良好“预测器”。

由此可知,学生运动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将决定着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本研究试从自我效能形成与发展的四个效能信息来源以及体育教学特点来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运动自我效能感,改善学生的运动行为及其结果。

1 亲历的经验

在四种效能信息来源中,个体通过亲历所获得的成败经验,是其效能判断最有影响力、最为直接的效能信息来源。因为亲历的成败经验直接反映了个体从事体育运动的能力水平。在体育运动中,个体成功的经历和体验会提高其效能判断,而多次失败会降低其效能判断,尤其是参与某种体育运动的初期,多次失败会严重降低个体对其运动自我效能感的判断。

1 . 1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设立合理的教学目标

在设立教学目标时,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学生设立合理的目标。最近发展区又译为“潜在发展区”,是指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现有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在有能力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学生现有发展水平是指学生某一特殊阶段的智力发展,它标志着学生一些官能的成熟;最近发展区则意味着那些在成长和发展中的官能还未成熟。维果茨基将第一种水平称为“现有发展水平,第二种水平称为“潜在发展水平”,它们之间的一小段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

体育教学目标不能设置太高,否则学生无法达到,特别是在技能学习的初级阶段,多次的失败会严重降低学生对其运动自我效能感的判断,也就无法获得成功的经验;同时也不能设置的太低,学生很容易成功,无法体现其真实的能力,对学生运动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没有帮助。所以在设立教学目标时要把握好尺度,使学生能“跳一跳,够得着”,获得更多成功的亲历经验。

1 . 2 创新体育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小、多、巧”。“小”即小步子,设计合理的学习进度和学习单元,让学生在每一个学习进程中都能获得成功;“多”即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灵活多变的评价机制;“巧”即巧反馈,巧妙地把学生取得的进步转变为有形的事实,如请学生示范动作等,同时要及时发现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存在的问题,修改教学设计。

在体育运动中,学生获得亲历成功经验的机会越多,对其运动自我效能的提高就越有帮助。因此构建合理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获得成功的亲历经验,进而有助于提高其运动自我效能感。

2 替代性经验

替代性经验是指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以此信息形成对自己行为和结果的预期,获得关于自己能力的可能性认识。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运动自我效能,可以通过树立榜样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替代性效能信息。

2 . 1 教师榜样

体育教师是学生运动技术、技能最直接的来源。胡泓曾提出教师是教育过程中最直接的有象征性意义的人物,是学生可以视为榜样并拿来同自己作比较的人物。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自己的表现,要有过硬的教学技能,让学生产生模仿教师行为的动机,进而提高其运动自我效能感。

2 . 2 同伴榜样

替代性效能信息对个体效能信念的影响也受到自我与榜样之间相似程度的影响,相似性越大,榜样成败的经验越具有说服力。当学生看到与自己能力差不多的学生进行动作示范得到成功时,能够增强其运动自我效能感,使他们相信在同样的情境下自己也能完成相似的动作;相反,当看到学生动作失败时,则会降低其运动自我效能感。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完成动作优美且成功率高的学生,为其他学生提供学习榜样。

体育教师应为学生树立年龄、经验、能力和条件相似的同伴榜样,这样的榜样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效能评价线索,更为直观的意识到自己的能力,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在同样条件下也有能力获得成功,进而提高其运动自我效能感。

3 言语说服

言语说明也是一种有效提高个体运动自我效能感的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以及其他权威者,需在对学生有着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对其运动能力做出符合实际的评价,并给予积极鼓励,将有助于提高学生运动自我效能感的评估。特别是在学生面临困难时,被自己信任的人说服,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体验,对其运动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对学生进行言语说服。

3 . 1 引导学生正确归因

所谓归因,就是指人们对其结果的原因的解释。现有的归因理论通常将归因分为两个维度、四个方面进行原因解释。即内部和外部,可控和不可控。归因分类见表1。

归因方式的不同不仅直接影响着自我效能感判断,而且间接影响运动成绩。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将学习成功归因于机遇或将学习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都会降低自我效能判断;而将学习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则会提高自我效能判断。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进行归因,帮助他们认识到应将学习的成功归因于努力、能力等;而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这样会促使学生付出更大的努力去达成目标。

一般而言,体育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对体育学习作内在的可控的归因,才更有助于学生从本身寻找体育学习失败的原因,并指导其改变学习策略,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降低对未来成功的期望,从而提高其运动自我效能感。

3 . 2 及时反馈

言语说服对运动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同样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反馈方式就是其中一种。由于说服性效能信息往往通过对操作者的评价性反馈来传递,其传递方式可能会加强或削弱效能感。强调个人能力的评价性反馈可提高效能的信念,尤其是在技能发展的早期阶段,能力反馈对个人效能的发展有着突出的作用。

及时反馈为个体提供了有关其运动结果的信息。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如果发现学生的运动行为偏离其目标,那么及时反馈会为学生带来改变行为的压力和方向,有助于学生及时改正;但如果是正确的、积极的,那么便会激励学生进一步努力,而成功的信息更是为个体提供了直接的效能信息,有助于学生运动自我效能感的提高。

4 生理和情绪状态

个体的情绪状态和生理状态也会影响学生运动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发展。当人们心情处于过分紧张状态时,对获得成功的能力判断水平要比心平气和时差得多;在生理状况不佳时,如过度疲劳、疾病,也会降低个体的效能判断。

4 . 1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个体对自我运动能力的认识与判断,是主客观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在强调个体自身主客观因素的同时,我们应重视外界客观因素对个体的判断。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应为学生运动自我效能的发展创建鼓励竞争、鼓励挑战的环境和虽败犹荣的风气。对失败的学生应该给予关注和鼓励,而不是一味的去嘲笑和讽刺;在重视集体力量的同时,还要重视个体能力的发挥,为学生运动自我效能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创造一种积极的、轻松愉快的、安全的学习氛围,维持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和生理状态,以提高学生的运动自我效能感。

4 . 2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积极强化,是一种通过肯定鼓励和其它方法去加强、巩固教学效果的行为方式。积极强化能为学生提供有关其行为进步的信息,具有激励作用。体育教师一点点的认可和鼓励,如一个点头动作、一个微笑,都能产生积极的强化作用,向学生传达出他们在学习上有了进步的信息,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向新的目标前进。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自己认为做动作有进步或提高了成绩时,他希望获得教师的肯定或赞扬。若学生取得好成绩或成功时,教师对学生作出了正确的评价,这样会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从而自觉地进行练习,使正确的技术动作得到巩固和强化,从而使学生热情高涨,有利于运动自我效能感的提高。

5 结语

中学生自我效能培养 篇11

【摘要】自我效能感本质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自己的某种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英语学习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英语自我效能感应该遵循六个策略原则,即情感策略,榜样示范策略,成功体验策略,评价策略,归因策略和学习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情感策略榜样示范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09)10-0059-03

自我效能感(sense of self-efficacy)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社会学习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指人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1],即人们对能否成功地从事某项任务或进行某种活动的一种能力判断[2]。小学生英语自我效能感就是指小学生对自己能否顺利完成英语学习任务和活动的感知和判断。提高英语自我效能感不仅对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增强、语言能力的提高,而且对其健康人格的形成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促进学生英语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是摆在英语教师面前的一项艰巨而意义重大的任务。

1自我效能感的来源及作用机制

研究小学生英语自我效能感,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自我效能感是从哪里来的,又是通过何种方式作用于学生主体的。

1.1自我效能感的来源

根据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英语自我效能感主要是通过以下四个信息源形成的。(1)个体行为的成败经验。在英语学习方面不断的成功会使学生建立起稳固的自我效能感,相反多次失败的英语学习经验会打击进而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2)他人成败经验,也称替代性经验。当学生看到与自己英语水平相仿的人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我信念,从而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若榜样标准比学生实际高出许多,学生觉得可望而不可及,这就达不到激励的目的。反之,看到其他同学的失败,尤其是付出很大努力后的失败,则会降低他的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觉得自己也不会有任何成功的希望。(3)言语劝导。教师、家长甚至同伴的言语反馈会对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积极、正面的言语劝导会使小学生增强自我效能感,但是不切实际的言语劝导,如过多的表扬和不恰当地夸大学生的进步,不仅使劝导者失去威信,反过来还会挫败学生的自我效能感。(4)情绪反应。平静的反应使人镇定、自信;焦虑不安则使人对自己的能力发生怀疑。

1.2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机制

自我效能感主要通过四种过程调节学生的英语学习活动,包括选择、认知、动机、和情绪过程。这些不同过程通常是协同运作而非孤立进行的。(1)选择过程。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所设定或者所选择的目标以及他为实现这一目标所付出的努力程度受他本人英语自我效能感调节。效能感强者为自己设定或选择挑战性的学习目标,自我效能弱者设定较低的学习目标,不然,就会觉得力不从心。(2)认知过程。不同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其归因倾向和能力观往往有所差别。一般来说,自我效能感强的人往往把行为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把行为的失败归因为自己努力程度的不足。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则相反。(3)动机过程。自我效能感还会影响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努力程度,以及学生在面临困难、障碍、挫折、失败时对活动的持久力和耐力。(4)情绪过程。当面临着可能的危险、不幸、灾难的环境时,自我效能感将决定个体的应激状态、焦虑和抑郁等情绪反应。

2小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策略

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积极探讨提高英语自我效能感的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2.1情感策略

对于正处于英语自我效能感形成时期的小学生来说,创设一种师生、生生之间的心理相融、合作友好的课堂气氛,能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英语,提高英语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利用游戏、竞赛、英文儿歌及童话剧等形式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做到“教学于无形”,减轻学生学习外语的焦虑感;同时,教师也要亲自参加到学生活动中去,一方面可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也可以学习者的身份体察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教师还应当帮助学生建立起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同学关系,使学生以一种轻松、积极的情绪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增强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

2.2体验成功策略

成功经验或体验是自我效能感最重要的来源。英语学习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常常过分夸大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为这些学生创设更多的成功机会。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与潜能,并且让学生充分展示。如有的学生发音标准、地道,有的擅长唱英文歌曲和歌谣,有的学生童话剧表演得出色,这些都要求教师细心发现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同时,英语教师还要为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并创设任务或活动情境,使学生不断取得阶段性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他们的英语自我效能感;而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又反过来促使学生为自己设定更具挑战性的目标,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英语自我效能感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2.3榜样示范策略

“替代性经验作用原理”告诉我们,当学生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成功,就会增强自我信念,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自我效能感就大大增强;反之亦反。例如,把原来英语基础较差、进步较快的学生作为学习困难学生的示范者,让学生观察、讨论这些同学是如何取得进步的,或让进步者作经验报告,使困难者认识到学习难点并不是不可攻破的。当然教师也可指导学生确立自我参照标准,从自身进步中增强自我效能感。

2.4评价策略

无论是他人评价还是自我评价对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小学阶段,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尤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程度等等,而不能仅仅以学生的应试成绩来区分学生英语学习的优良。教师的课堂评价用语应该选择鼓励性的语言,如“Good job!”,“Great!”,“Excellent!”, “Well done!”等,避免使用“No,youre wrong!”之类完全否定学生的用语,可以尝试使用“Pretty close!”或“Try again!”等词语代替。此外,英语教师还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指导学生在自评和互评中加强内省,增强自信心,重在发现同学的优点,并客观地分析自己和他人的不足,以便明确努力的方向。

2.5归因策略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比较低,对于学科的意义、性质等难以领悟,对英语和语文、数学的差异难做区分,因而极易产生为难情绪和厌学情绪。教师应该引导英语学困生积极归因,要促使他们认为成功是由于内部、稳定和可控的因素引起的, 使他们具有自豪感与自信心,从而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将失败归于外部、不稳定等因素,这样就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设一定情境,引导学生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归因训练:(1)通过观察、交谈、作文、日记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2)指导学生进行某种活动,完成某项任务,例如词汇听写、口语对话等,并取得成败经验;(3)让学生首先在活动中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学生做出正确归因给予表扬,反之,则给予矫正;(4)教师向学生提供正确的归因,或让归因正确的同学做出示范,或给学生提供有关材料,逐步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归因方法。

2.6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的运用,对于小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提高,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具有积极意义。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基本的英语学习策略,如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交际策略等。元认知策略对英语学习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当学生认识到策略运用的价值并有足够的信心,确信通过策略的使用可以提高英语水平并相信自己有能力使用这些策略时,便会更积极地在英语学习中有效地组织、评价、计划、调节并监控自己的学习活动并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3]

自我效能感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成就水平,它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自信心,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运用学习策略进行自我调控学习,而且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和学业成绩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美]阿尔伯特•班杜拉,缈小春等.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张庆宗.自我效能与英语学习策略运用的调查研究[J].中国外语2004,(11):46-47.

4Bandura,A.(2001).Social cognitive theory:An agentic perspective. Annua Review of Psychology,52,1-26.

5De La Paz,S.& Graham,S.(1997).Strategy instruction in planning: Effects on the writing performance and behavior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Exceptional Children,63,167-181.

6Dale H. Schunk,Barry J. Zimmerman. Influencing childrens self-efficacy and self-ragulation of reading and writing through modeling. Reading & Writing Quarterly,23:7-25.

7陈俊山.初中生英语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2007,(1):73.

中学生自我效能培养 篇12

根据学生在校行为表现和走上工作岗位后的情况反馈, 我们发现中职学生由相对封闭的初中阶段进入职校后, 随着身心的急剧发展, 其人际交往的范围迅速扩大, 社会化加速。中职学生渴望了解社会, 但由于社会经验不足, 思想尚不成熟, 识别是非能力不强, 因而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另外中职学生精力旺盛, 对事物的感受比较敏锐, 易动感情而难于自控、自律, 遇事急躁而不沉着, 思想方法比较简单, 看问题比较片面。这些特点导致中职学生心理压力较大, 加之近年来中职学生单亲家庭、贫困生数量呈增多趋势, 心理问题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中日益显著地表现出来。

近年来, 社会就业压力激增, 普通高中毕业生很少涉及到就业问题, 而对于中等职业这一特殊的群体, 在经历三年的专业技术学习后, 直接面临着与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共同竞争就业的形势。他们面对激烈的市场就业环境时, 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专业的就业范围认识不清, 担心毕业后是否能够找到工作, 是否有发挥自己一技之长的职位, 是否有一个理想的前途及能否有一个稳定的就业环境。造成这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原因在于学生个人方面和学校方面。从学生角度来说, 学生在职业决策过程中的自我评价与定位不准, 就业目标不清楚, 缺乏工作经验, 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不强。从学校角度来说, 学校缺乏对学生自我认识能力的教育、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及提供有效的就业信息。

在理论研究中, 这种“职业自我效能”常用作职业行为的中介变量和结果变量, 本次调查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了三次问卷调查, 抽查学生2000多人次, 问卷种类包括职业决策效能问卷 (包括自我评价、信息收集、目标选择、计划制定、问题解决五个维度) 和生涯未决问卷。调查发现, 学生在五个决策效能上的得分均高于中等水平, 这一数据表明, 职高学生有着较高的职业决策效能, 然而在生涯未决上的得分均略高于中间值, 因此值得我们警惕的是, 这种结果可能还是由于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并不清楚, 从而造成盲目的自信。

二、中职学生职业自我效能的培养策略

中职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要面临非常多的决定, 因此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决策能力, 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有研究显示, 适当的社会模仿可以增加个体寻找信息的行为量, 增强学生做决策的能力。还有研究表明, 短期的辅导也可以增强学生做决策的能力。为此, 学校可以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培养并增强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

(一) 提供团体经验, 增进个人的成长与生涯发展

以课程、讲座、团体辅导及研讨会等形式, 进行职业规划。采取不同的理论取向以增进个人的职业概念, 不断推进职业规划及职业决策的过程。例如: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 有针对性地开展公共心理教育, 开设全校心理健康公共课;以校报为依托, 开辟“心理健康”专栏;利用校园宣传栏, 进行普及性宣传活动, 逐步向学生渗透心理健康的知识, 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的意识。成立“心友俱乐部”和“心理沙龙”等社团组织, 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机制。通过开展系列提升中职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的活动, 使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感悟, 唤醒学生内在的成长力量, 树立职业信心。

(二) 举办各种模拟招聘会, 让学生在模拟的现场学习和思考自己的职业取向

学校教育须强调职业技能的训练, 帮助学生获得从事各个行业所需的专门技能, 以便学生毕业后能成功地进入职场。例如:通过校企紧密合作, 举办“真我风采—模拟招聘简历制作大赛”和“绝对挑战—模拟招聘面试大赛”, 从校外邀请心理学专家、用人单位的经理、人力资源部经理等方面的人员, 与本校的专业老师及相关领导共同组成比赛评委, 全校师生全员参与比赛全过程, 仿真效果显著。开展这些活动的目的不是单纯地看学生有多棒, 而是让学生在活动中、特别是准备的过程中实现真正的学习。这样的学习过程要比按照老师说的做一遍、甚至几遍要有意义得多。通过多种活动方式培养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 提高促进学生对就业指导的认识, 提高学生职业决策能力, 并保持良好的心态迎接就业的挑战。

(三) 挖掘信息资源, 协助学生发展内在的价值体系

学校和家长要重视每个人的个别差异 (兴趣、能力、价值观的差异) , 尽可能提供多方面的信息, 供学生在职业决策时参考, 让学生探索自身的特征, 了解不同的专业及各种职业;学校的辅导人员也需提供具体的活动方式, 让学生探索与体验, 并通过教育与活动的经验与体验, 使学生了解自己与社会、职场的关系, 了解人、经济、生活形态与就业的关系, 充分认识职业决策发展的历程和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协助学生将个人的抉择与个人的目标相配合, 兼顾社会和个体自身的需求, 能够合理, 负责任地做出理性抉择, 并且能采取必要的行动;在选择的过程中, 让学生的职业决策能够充分利用个人的资源获得最大的利益;协助学生发展内在的价值体系, 以便他们能够承担适当的职业角色, 使个体在工作上得到满足。

总之, 与职业自我效能低的学生相比, 那些效能高的学生有着较低的生涯未决。国内外一系列研究也表明, 在开展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 职业决策对学生就业的影响较大, 并且证明了良好的职业决策能够从心理上促进学生未来就业。如果学生能够处理好生涯未决的问题, 那么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就会良好, 表现为焦虑更少, 生活更积极, 处理方式更多样。更重要的是, 学生会充满信心迎接新的挑战, 同时也会相信自己能够做出正确的职业决策。

摘要:职业自我效能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1977年首次提出的。班杜拉认为, 所谓自我效能感, 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理论界专家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职业自我效能不是指某种人格特质, 或职业行为能力自身, 而是指综合各种信息, 基于对自身某种职业行为能力的判断和评估所形成的对自身能力的信心或信念, 即职业自我效能反映的是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职业的相关任务或行为的能力的知觉或对达成职业行为目标的信心或信念。国内外研究证明, 自我效能影响人的行为选择、动机性努力、认知过程以及情感过程, 自我效能在青少年职业行为中有着重要作用。加强自我效能感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工作绩效、增强学习工作动机、改善学习工作态度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职,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上一篇:无卤阻燃剂下一篇:“动机缺失”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