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生探究能力培养

2024-10-09

对中学生探究能力培养(共12篇)

对中学生探究能力培养 篇1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而学生认识物理世界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探究。 科学探究是追寻问题本质, 是人类科技及生产力进步的支撑, 同时是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新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探究是指在教师指导和启发诱导下, 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 以现行的物理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 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 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方式, 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科学的教与学的组织形成, 它既是物理教学的内容, 更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材的编制及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也确实反映出各地都非常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考察, 命题者对于这方面在命题过程中, 时常会出一些独树一帜的好题, 成为试卷的 “亮点”, 所以, 这也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实验教学, 积极开展探究, 避免探究的形式化, 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教育活动中尽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果学生在活动中能感受到有趣、快乐, 就会愿意主动参与, 寓教于乐, 这样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提高吸引力。 苏科版初中教材就是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 突出了以学生为本, 注重科学探究, 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学到新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和技能, 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教材中有很多科学探究的引入, 这些是编写组成员精心设计的, 有一定的新颖性。 例如:“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教师首先根据教材做一个魔术引入, 魔术前向学生设问:“蜡烛可以在火中燃烧吗? ”绝大多数学生大胆回答“不能”。 然后教师展示魔术, 教师在茶色玻璃后放了一支蜡烛, 它竟然能在 “水中燃烧”, 大多数学生都发出惊奇的感叹:“怎么可能啊, 肯定有诈! ”在学生兴致高昂的时候揭开魔术谜底, 实质上是平面镜成像, 由此引入课题,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这样学生在自然而然中快乐地进入今天新课知识的探究中, 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设计多样化, 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科学探究一般由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得出结论、提出新的问题、交流与合作七个环节构成, 而这七个环节的结构关系是环环相扣、彼此促进的。 在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中, 可以涉及全部要素, 但笔者认为一开始七个环节全部由学生探究完成, 难度太大, 教师也反映这样会比较费时耗力, 完不成教学任务, 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及探究内容确定, 有选择性地重点涉及某个或某些探究环节进行探究设计。

例如:“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一节教学中, 通过对学情的详细分析, 如果探究目标确定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上, 那么探究设计的重点就放在 “制订计划和设计实验”上。 又如“探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的实验中, 若重点是为了培养学生根据数据画出气泡运动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 并分析图像, 试着找出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所以探究的重点可设计在数据和图像分析与归纳上, 引导学生分析数据间的关系, 得出实验结论。 这样, 在不同的探究实验中, 通过多样的设计, 让学生有所侧重地体验某一个或某几个探究环节, 通过教师长期有的放矢的训练, 学生的探究能力一定可以一步步得到提高。

二、观察方法多, 增强学生观察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学习物理知识, 在学生周围有很多可以观察的事物, 但现在的学生往往视而不见, 不会观察, 更谈不上提出有价值或值得思考的问题, 这也不能全怪学生, 他们为了应付中考需要做大量脱离实际、重复的练习, 所以教师首先要在观念上端正, 需要加强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减少学生的死记, 教材中有许多给学生观察发现的机会, 教师在平时探究实验中可以教学生一些观察的方法。 当学生参与了实验活动, 发现了许多自己未曾注意到的现象, 提出一些希望能够解决的问题, 他们的好奇心就被激发出来。

教师在实验探究过程中, 可以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 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 方法一:整体全面观察。 例如“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 既要观察角的大小关系, 又要观察线的位置关系, 更要判断三线是否共面。 又如“探究冰的熔化特点”时引导学生观察整个物理现象发生的过程、产生的条件、熔化的特点。 这样从多角度、全面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 全面分析各种现象的联系, 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方法二:按顺序观察。 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中, 1在u>2f区域,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 在u=2f处, 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3在f<u<2f区域, 成倒立放大实像, 4在u=f处, 获得平行光, 5在u<f区域,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这样的有序观察不仅可以使学生明晰实验的操作程序, 而且可以确保观察结果既全面又准确。

方法三:在对比中观察。 “探究冰、烛蜡的熔化特点”时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冰、烛蜡熔化时有什么相同之处, 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规律, 获得清晰印象,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数据保真实,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

探究实验意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体现物理学科的特点, 使学生养成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尊重证据、坚持真理的优良品质。 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真实地记录数据。 一些学生操作不认真, 根据已知规律拼凑数据, 这在具体探究中要及时制止和纠正。 在“探究动滑轮的特点”的实验中, 在实际操作中,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是正好等于物重的1/2。 有些学生明明测出的数据也不是正好等于物重的1/2, 但是仍然根据自己既有的规律凑数据, 学生的这些不严谨的态度往往也造成了考试中的失分点, 教师要充分抓住机会, 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填写数据, 认真分析数据, 论证出多种原因导致弹簧测力计示数不是正好等于物重1*2, 最后得出正确结论。 要让学生知道, 探究过程一定要从实际出发, 通过严谨的分析过程领悟最后的结论, 同时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科学成果来自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正如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 “实验室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的场所, 教师应培养学生对实验严肃认真的态度, 对实验结果实事求是, 如实记录实验数据, 并把实事求是的作风带到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有位伟人曾经指出:“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 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 ”也就是说, 要尊重事实, 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 这样才能客观地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

综上所述, 探究实验的教学是新课标积极提倡的, 实验教学中多一些巧妙的引入, 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通过教师精心设计实验, 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增强学生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给学生不断拓展自身智力的机会。

对中学生探究能力培养 篇2

1.创新实践的重要性

1.1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创新能力就是人们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经验产生出某种新的、独特的问题解决方案,从而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江泽民总书记曾在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当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知识、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更新“我国教育虽已蓬勃发展,相对现代我国人力资源丰富,应将人力资源有效地开发出来”这就要求我国教育要深化改革,确实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培养学赫伯特说:“明日的文盲不是不能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创新的教育的重要性。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更需要创新。要想学好物理,即必须要有创新精神。现在每天新知识、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一个人不论干什么工作都要具备创新能力,所以从学习中培养创新是十分必要的,作为一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1.2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实践能力是指人们在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客观物质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素质。它包括科学实践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生产实践能力和教育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人的智能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的素质形成的基础。大家都听过“小马过河”的故事吧,小马没有听老牛说的河水太浅,也没有听松鼠说的河水太深了,什么情况只有自己试试才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几句诗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都是说明实践的重要性而对于现代化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培养自己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现在的学生都普遍缺乏实践能力,这样才会造成大学生毕业以后找不上工作,会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作为我们物理,以自然科学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更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索、发现、掌握知识。

1.3教育教学中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再探究 篇3

1学好基础知识,才能具有创新能力

盖屋需要先夯实地基,这样盖起的屋才能结实牢固,万丈高楼平地起就是这个道理.要使学生具有各种能力,必须先打好基础,即学好基础知识,具有基本技能.

学习了《信息的传递》我们知道,(1)话筒把声音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然后用调制器把电信号加载到高频电磁波上,再通过天线发射到空中;(2)摄像机把图像变成电信号,发射机把电信号加载到高频电磁波上,通过天线发射.由(1)(2)可知高频电磁波是音频电信号和图像电信号的载体.笔者认为,探究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研究物理、增强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离开了知识,能力也是不存在的.高频电磁波是电信号的载体,有人说知识是能力的载体,非常有道理.如果一个人没有知识也就谈不上能力,他所做的事情只能是蛮干.但只有知识而无能力,此人只能是书呆子,必将一事无成.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打败.《刻舟求剑》和《三国演义》中的失街亭的马谡,以及战国时的赵括都是典型的书呆子.

1.1掌握受力分析方法

物体的受力分析,有关此类题目的画图,首先要分清哪个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受到了几个力的作用?方向怎样?把被研究的物体作为“隔离体”去探究它的受力情况.

(1)如图1所示,用一细线系住了一小球,小球静止在斜面上,试用力的示意图来表示小球所受到的力.

分析斜面上小球受到重力、斜面对球的支持力、细线对球的拉力,静摩擦力共四个力的作用(图2).

(2)分析人走路时脚受到的摩擦力和运动员跑弯道时的受力情况

人走路时,鞋底与地面之间的摩擦是有益摩擦,走路时,鞋底有向后滑动的趋势,阻碍它向后滑动的力是向前的,所以鞋底受的摩擦力方向是向前的.正是由于向前的这个摩擦力的作用,才改变了人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而速度大小的改变包括:(1)物体由静止到运动;(2)物体由运动到静止;(3)速度由小到大;(4)速度由大到小.运动员跑弯道时,运动方向时刻在改变,也就是运动状态时刻在改变,这就需要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向心力,向心力的产生是由运动员的重心偏向圆弧中心的一侧、运动员左臂摆动幅度小、右臂摆动幅度大、和左脚用力小,右脚用力大等因素混合组成的合力.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首先要使学生善于提出问题,乐于探究

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使学生长期形成不愿提问,不善于提问的心理障碍及不会从多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这种状况亟待改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多方向发散思考,突破传统教学对学生的思维障碍,提出问题就等于问题解决了一半,因此它是探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没有这一步,探究也就无从谈起.创新也就是一句空话.

2.1根据情境提出问题

(1)根据日常观察或回忆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提出问题

例如,看到天空,提出问题:“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答案:天空是蓝色的,这是空气中光与分子折射的结果.与此类似的有,雨后我们看到天空中的彩虹,是空气中的小水滴折射的结果.看到铅笔,提出问题:铅笔芯能导电吗?“4B、2B、HB”这三种型号的铅笔芯,导电性能一样吗?

(2)根据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学习了《磁现象、磁场》一节之后,提出问题:水里的铁钉会被磁铁吸引吗?然后让学生进行探究.

在盛水的玻璃杯里放入一枚铁钉,用蹄形磁铁从玻璃杯外接近铁钉的头部,此时铁钉会怎么样呢?先猜猜,然后做一做.[HJ1.45mm]实验时,发现铁钉会被吸过来.说明磁场能穿过水、玻璃等物质.

在蹄形磁铁上面放一块有机玻璃,玻璃上撒一層铁屑.轻轻敲打玻璃,可以看到小铁屑有规则地排列起来.说明每个小铁屑都被磁化,形象地显示磁场的分布情况.通过这个实验现象,说明磁场能穿过有机玻璃.实际上,在这个实验中,把有机玻璃换成木板、纸板、塑料板等,都能使铁屑被磁化.因此,我们得出了磁场能穿过玻璃、有机玻璃、水、木头、纸、塑料等物体,我们喝水用的磁化杯,说明磁场还能穿过陶瓷;医生做核磁共振、拍CT片子说明磁场还能穿过人体,包括人体的骨骼和肌肉.

2.2通过对不同现象的比较提出问题

(1)寻找物理现象中隐含的关系及规律

例如,用手和弹弓分别将石子弹出,造成不同的打击效果,从而提出问题:①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②哪个因素对动能的影响更大?

(2)比较两种现象、概念或器材的异同点

例如,电流表和电压表在使用方法上有何异同点?

2.3根据具体的知识内容提出问题

例如在探究光的反射时,可提出如下问题:

①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②光的反射分为几种情况?③光的反射在生活、生产中有哪些应用?

3创新离不开探究,科学探究要注意符合学生的认知全过程

学生的认知过程,可以分为摄取,定位与活化三个步骤.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摄取了许多知识与方法,这些知识与方法最初在头脑中是杂乱无章的、无序的,如同无人管理的仓库中堆放的货物一样,不便于提取与运用,这就需要通过小结等方式对这些内容进行定位,理清它们之间的隶属关系及内在联系,使之有序化,如同超级商场中将货物分层、分柜台摆放一样,从而便于提取与运用.最后还要将这些内容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从而使它们活化,如同商场中的货物必须被买走才能实现自身价值一样.

学习了“光的反射定律”,为了便于记忆,学生总结此定律共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①三线共面;②两线分居;③两角相等.

学习“使用天平称质量”时,学生总结出“一放、二拨、三调”和“两次调平衡”.一放:是把天平放在水平的桌面上;二拨是把游码拨到标尺左边的零刻度线上;三调:是调天平的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这是第一次平衡,即天平的使用前调平衡.然后按照“左物右码”(即天平的左盘放被测物体,右盘放砝码)的原则称量物体的质量,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时,要先放质量大的砝码,后放质量小的砝码,最后移动游码,达到第二次平衡时,进行读数,即右盘砝码的总质量与游码在标尺上对应的质量之和,就是被称量物体的质量.注意:游码的读数标准是,以游码的左边压在标尺上的刻度为准.这和我们平常使用的磅秤现在又叫台秤上的游码读数完全相同.称量完第一个物体的质量,不移动天平,若要继续称量其它物体的质量,按照“左物右码”的原则,调节天平平衡称量就可以了.只是第一次称物体的质量需要“天平的使用前调平衡”.使用天平的两次调平衡:一是使用前调平衡:放、拨、调;二是称量物体时的调平衡:左物右码;(2)在右盘中加减砝码,移动游码,达到平衡,进行读数.[HJ1.5mm]

经过这样的强调和训练,可以弥补学生学了天平之后,到了市场上还是“不识秤”的尴尬.有利于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教学理念.

例2为了测量某一块金属的质量,王瑞同学的实验步骤如下.正确的实验步骤应该是[CD#3](写字母).

A.将金属块放在左盘中;

B.游码移动到零刻度处;

C.调节游码使横梁水平平衡;

D.砝码放在右盘中,并且增减砝码,使横梁接近平衡;

E.把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

F.调节螺母使横梁处于水平位置;

G.读出金属块的质量.

4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敢于挑战权威,创新能力就会增强

(1)利用教室的学习园地

学习了《温度》一节后,一学生提出:寒冷的冬天早晨,用手摸一摸室外天井里的木塊和铁块,你的感觉会是怎样的?木块和铁块的温度一样吗?她把这一问贴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进行问题征答.

答案:初始状态,木块和铁块的温度相同,但我们感觉到铁块凉,这是因为铁是热的良导体,即铁传递热量能力强,而木头传递热量能力弱.冬天我们将烧开的两壶水,分别放到温度相同的铁板和木板上,过一段时间,发现放在铁板上的那壶开水凉得快,也就是说,铁比木头传递热量的能力强.

(2)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凸透镜:①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通过另一侧的实焦点

②经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

③经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

凹透镜:①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经过同侧焦点.

②指向凹透镜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

③经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

一学生学习了《透镜及其应用》之后,他想除了这三条特殊光线外,对于一条一般的光线,经过透镜后会聚、发散情况,如何进行判断?会聚或发散以什么作为标准?为了探索这一问题,他上网查到了一个填空题并挂在班里的问题征答栏目,让生生、师生讨论交流解答.

例3如图5所示,入射光线AB,经过方框内的一个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是CD,请在方框内填上一个合适的凹透镜或凸透镜.

对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 篇4

一、创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胡锦涛在“十六大”的讲话中已提出“以人为本”的治国策略。同理, 学校教育也应该以教育学生为本。许多活生生的教学事例说明,严厉、呆板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只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他们只能一味地听老师的话,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惟命是从,如傀儡一般。这样的教学肯定不能培养出有主见、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老师应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充分发展、张扬个性,创新的火花才能燃烧起来。要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老师必须做好下面两点:

1. 教师扮演的角色要发生转变。“新课标”中指出: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我想,这也就是说,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朋友,而不是管制式的家长。老师在课堂上要亲切、温和,课堂下多与学生谈心,让他们觉得你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才会由怕你变为敬你、爱你,他们才会向你敞开心扉,乐意发表自己的看法。

2. 要充分尊重学生。老师不但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允许学生发言不准确,允许学生给老师指出错误,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做得比老师好,不能讽刺、挖苦学生。这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就如同鸡蛋孵化成小鸡,一旦温度达到一定的条件,创新的小鸡就会破壳而出。

二、鼓励质疑,培育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末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仅要做到“书道、授业、解惑”,更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比如,语文教学中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就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有什么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

三、创设教学情境,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形成的主要形式。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创设能激活学生思维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看法。例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时,讲到烈火在他身上燃烧,生命危在旦夕。这时, 我问到: “邱少云为什么一动也不动?”学生们纷纷开动脑筋,有的说: “邱少云为了不暴露目标”有的说: “邱少云遵守战地纪律……”有的说: “邱少云是真正的英雄。”只要他们说出了充足的理由,我对他们大胆积极的设想都给予了肯定。

另外,教师对于学生发表的不合教师意愿的看法,也不要马上给予否定或批评,而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讨论,也许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就有这样的亲身体验。在上《假如我会克隆》作文课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 “你想克隆点什么?”很多学生都说诸如“我会克隆人、动物”之类的话。 可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 “老师假如我会克隆,我会克隆您。”这个答案出乎我的意料,引导学生针对“为什么要克隆我?”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 “您爱护我们。”有的说: “您关心我们……”你看,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每一种见解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四、正确评估,激励创新意识

教师应采取激励的评价机制,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是教师首先应给予以肯定的,至于回答的正确与否是第二位的,是可以经由学生集体讨论逐步澄清的。教师应更多多地关注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做到不只是评价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更要注意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交往状态,评价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及探索创新的过程。在评价方式上,要注意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 包括书面的、口头的、操作的) 。

学生作业、习作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成果的激励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完善他们的创新精神。如在班中开辟习作园地,为学生的作文“发表”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利用评讲课让小作者读自已的优秀作文,及时在班中鼓励、表扬汇编个人、班级的优秀作文集,再配上学生自用电脑绘制出的封面,家长写上序言,进行评比等等。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兴趣。有利于他们再度创新。

五、大胆挖掘教材空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课文都留有一定的空白,或是在结尾,或是在中间。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空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求知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领悟。学生的创造力往往就在对课文的空白大胆想象和描述中迸发出来。如在教完《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后,我启发学生: 战斗胜利后,战友们会对邱少云怎样呢? 你来为这个故事续上一个结尾。学生们顿时兴致高涨,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有从战友角度说的,有从连长角度说的,有从朝鲜人角度说的,还有从邱少云亲人角度说的……多么丰富鲜活的想象呀! 在对教材内容的挖掘补充中,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感悟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对中学生探究能力培养 篇5

引言

1909年以前,大多数教育者认为科学教育的方法是通过直接教学,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科学知识、概念和原理。1909年杜威在美国科学进步联合会上的发言中提出,科学教育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从1950年到1960年,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变得越来越明确。美国科学家施瓦布提出,教师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学生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内容。施瓦布、杜威等人的研究,影响了从SO年代直到70年代早期的课程教材。而正是这些改革使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把对科学理解为探究的过程这种观点得到广泛的传播。

近几年来,我国也受到这些观点的影响,不断推行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中提到探究式学习不仅可以用于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中,还可以广泛应用于语文、英语等人文学科中。因此,本文将着重于探究式学习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的应用,探讨如何培养学生在《大学英语》课堂的探究式学习能力。

一、探究式学习的内涵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做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

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探究有几种用法:

(1)科学探究。

(2)基于探究的教学、以探究为本的教学。

(3)以探究为本的学习。

从此用法可以看出,探究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学习的目的。因此,探究式学习指的是仿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探究式学习的特征

由于探究的用法非常广泛.研究者们提出了一个工作定义将以探究为本的教学和学习与一般意义上的探究区分开来,也与科学家从事的探究区分开来。根据对探究和探究性学习过程的分析,探究性学习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

(1)提出问题;学习者投人到对科学型问题的探索中。

(2)收集证据:学习者重视实证在解释与评价科学型问题中的作用。

(3)形成解释:学习者根据实证形成对科学问题的解释。

(4)评价结果:学习者根据其他解释对自己的解释进行评价。

(5)检验结果:学习者交流和验证他们提出的解释。

2000年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对科学探究式学习每一类特征中学生自主探究的程度进行了划分和描述如下:

三、探究式学习在大学英语课堂的应用

英语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因为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生如果仅仅依靠教师填鸭式的教学,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将无法真正掌握这门语言的实际应用,也无法提高自己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所以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语言技能。那么探究式学习在《大学英语》课堂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什么呢?

根据探究式学习的五个基本特征以及对每一类特征中学生自主探究的程度划分的理论,它在《大学英语》课堂的具体形式如下:

(1)提出问题。《大学英语》不同于自然科学,学生所需要探究的问题通常直接来源于教师或学习材料。但是教师设置问题情景,通过引导优化和集中学生的问题,使得后续的探究有明确的目标和内容,同样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收集证据。学生在探究《大学英语》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时,问题所需的证据通常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从现有的资料或现有的资源(图书馆、因特网)中直接搜集或者向有关人士直接询问,所收集的信息都是现成的,只需略加整理和分析。

(3)形成解释。由于资料大多都是现成的,所以学生在得到指导的情况下收集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然后从中得到对《大学英语》课堂中需要探究的问题的个人解释。

(4)评价结果。《大学英语》既然是以培养学生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所以该课程所要探究的大多数问题都是要学生以英语为媒介,表达对各种问题的看法,所以通过搜集资料,整理分析,可以形成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和观点。而对于同一个问题,学生的看法和观点因人而异,学生可根据其他人的观点来对某一问题的解释进行自我评价。

(5)检验结果。在《大学英语》课堂上,该特征是五个特征中学生自主探究程度最高的,因为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用合理、合乎逻辑的论据来表达自己的解释,而英语教师对此大多给予学生极大的空间。

四、学生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的探究式学习能力的`培养

研究了探究式学习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的具体表现,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能力?针对它的五大特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培养:

1.激发探究欲望

教师的课堂导人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开学生的心灵。教师简短有力的导人为学生自学探究作铺垫,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自动地进人自学探究阶段。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是传统教学长期养成的恶习。因此探究式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要让学生把学、思、疑、问连接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主动提出问题;即使是面对老师直接提出的问题,也能够主动深人地思考和探究。

2.合作探究解决疑惑

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让学生独自思考,独自收集资料,形成个人初步的解释;然后在课堂上给学生几分钟时间,简要表述各自探究中的难点,教师不必过早解释,相反可采取合作探究的方式。合作探究可以是生生合作(即同桌之间相互研讨);可以是小组合作探究(四、五个人为宜);也可以是大班集体探究(即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而教师只需在关键处加以指点(这就是探究式学习中收集证据,形成解释的过程)。

3.实践探究举一反三

合作探究之后,学生必定对所探究问题有了自己的解释,此时教师应该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所获得的知识,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是学生巩固和扩大知识、把知识变为能力的过程,也就是探究式学习中评价结果和检验结果的过程。

探究式学习,对教师和学生而言是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新型学习模式,它强调了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互式主动探究为特点,使学生在求知中得到快乐,在学习中健康成长。但我们不能把探究式学习过于神化,应该倡导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而作为与探究式学习相对应的接受式学习,是知识传承的重要途径,当然有它自身的价值,在大学英语课堂中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我们提倡探究式学习并不是要完全取代接受式学习,而是对接受式学习进行的必要补充。这种补充不仅仅是改变单一学习方式带来的弊端,更是将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加以融合,一方面使学生从教师那里接受必要的知识,另一方面又可以让学生对接受的知识进行独立的思考和探究,举一反三,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论文

★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举措论文

★ 语文探索研究能力培养的论文

★ 教师教学反思研究视角

对中学生探究能力培养 篇6

【关键词】初中化学 化学教学 创新思维 能力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科技创新是创新的关键所在,而要进行科技创新就需要大量的拥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初中化学教学能够为学生未来的深造和发展奠定基础,所以要在注重培养学生的化学能力和素养。目前,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及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那么,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需要我们去探索。

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要求

(一)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首先要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一词,顾名思义就是在之前事物的基础上有所改变,但这种改变应是积极有利的。学生要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事物现象,并进行实践和探索,所以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课堂中或是在实践课堂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并说出自己的理解,教师再根据学生答案进行整理、汇总,公布正确的答案。通过这种交流的方式,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1]。

(二)重视学生创新情感激发

科技的进步给教育,使得目前的教育模式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板书,更是呈现出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化学教师在化学课程中在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情感。化学教师可以使用flash动画制作和PPT课件等方式丰富课堂内容,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来讲课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对课堂内容设置和方法进行设计和创新,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快速的掌握知识。只有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情感,才能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创新,学会在创新中寻找乐趣。

(三)重视学生的个性

初中化学这门课程是主要以理论为辅,实验为主的,理论与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快速理解知识。但是每个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是不同的,如果教师对安排一样的教学内容,就会使基础差的学生赶不上学习的进度。所以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安排设计实验。通过让学生自主安排实验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实验中开发创新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同时,由于初中生多对化学实验不太熟悉,所以会出现荒谬的问题和错误的理解,化学教师要理性的看待学生的问题,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

(一)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理论知识和实验相结合的学科,主要是以实验为主,假如使用单一的课堂形式,课堂气氛沉闷,容易导致学生对化学内容无法理解,阻碍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化学教学应该加强实验教学,为学生制造实验条件,让学生在实验时充分了解知识[2]。在实验之前,教师要列出试验的方式、注意事项和目的等,然后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动态,掌握学生的实验状况,对出现的错误要及时的纠正,并对正确的想法提出表扬。

(二)活跃教学课堂气氛

在化学学科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同学们可以积极的获取知识,而且还要重视创造课堂气氛。课堂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地点,也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地方,所以教师要制造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勇于提出疑问。对学生的发言,不管是对或是错,教师都不可以直接否定,都要进行鼓励,让学生可以轻松的课堂环境中,勇敢提出疑问,并能够大胆的證明自己的答案。

(三)创设化学教学情境

作为一名优秀的化学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科学文化基础和探索科学的热情。教师要学会在化学课程的讲述时,要结合各种知识,营造一种化学情境,让学生有轻松的学习气氛,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比如在讲解CO2是怎么样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教师可以多找些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引导同学积极去观察,寻找答案。同时,教师在教课时,要克服死板的教学方式,多使用有趣的化学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3]。

(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开拓创新思维能力。学校可以组织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在课外活动中去探索生活中的创新,包括科学想象、创新科技小论文、创新科技小实验等活动,都是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方式。

结语: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培养,重视学生创新情感激发,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向虎.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考试周刊,2013,(48):147-148.

[2]宋淑贤.初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4,(3):175.

信息技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探究 篇7

一、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对人的一种基本素质和修 养的要求。主要包括:1对信息的意识、兴趣和认同感;2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3对维护信息安全性、完整性的意识;4对使用和发展国产软硬件的感情和信心。基于此,在教学时应该在完成教材内容的同时,补充一些相关的知识,如:在其中加入“计算机技术在社会的应用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社会信息化与信息化社会”等内容,从而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意识、兴趣和认同感;可加入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各种法规、条例等内容,从而培养学生对保护知识产权、反盗版的意识和信念;加入“计算机病毒”、“信息的加密与保护”、“硬件的保养与维护”等内容,可培养学生对信息安全的意识;同时,尽可能增加一些国产软件、硬件的介绍,例如可加入“WPS2000”作为图文编辑软件的教学内容或课外阅读,要使学生认识到并不是只有外国人才有能力设计出好的软、硬件, 中国人能力并不逊色,只是起步较晚而已,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为祖国信息建设事业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二、培养信息处理能力

信息处理就是将数据转变为信息 的过程。它主 要包括利用计算 机获取信 息、分析信息 和处理信 息的过程,而人们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基本上是一个信息处理过程,即是一个收集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产 生信息,并以这个新的信息来控制对象的过程。信息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又是我们改造世界的归宿。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它极大地提高了科研、生产、工作、学习和管理的效率,因此在当 今的信息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主要工具的信息科学的学科教学中,提出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三、培养动手能力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动手能力应以会为主, 会中求快,做到动手迅速,才是正确的动手能 力。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基础知识是动手的依据,对动手具有指导 意义,而基本技能训练 可以提高 学生的思 维能力,随机应变 能力,不仅仅局限于旧的套路,旧的模式去解决问题,要让学生明确每次操作的目标、任务。

四、培养想象能力

想象能力是指对实物想象的能力,图形的想象是在对实物模型进行观察,分解组合确定空间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而形成的。因此,为了培养想象能力,在教学中 要充分利用实物和模型的具体形象性,加强对学生的直观性教学,例如在讲到计算机的组成时,我就拆开几台计算机,让学生看 到计算机 硬件构成,使他们对 主板、CPU、内存、网卡等有感性认识。另外在教 学中还要 做到形数的有机 结合,如中学生 信息技术 所涉及的 二进制。在形数结合中,数通过形提供的直观形象而得到直观、简捷地解决;而形的问题也可以通过数的计数和化简而解决,从而在形 数结合的 教学过程 中发展想 象能力。

五、培养创造能力

信息技术创造能力是一种高级的能力,它是在创造性信息技术活动经验的教学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创造的目的,不是在于获得具有社会价值的创造产品,而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学习能力。因此,学生的信息技术创造活动就是学生创造性地获取知识、观察事物、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 决问题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学生若能通过探索,去发现一些结论,尽管他所创造的产物并无新的客观价值,但就其主观方面来说,却发展了其创造能力。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信息技术课是崭新的素质教育课程,要力避传统课程的缺陷,使信息技术课成为亲切易学的实用课程。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高举素质教育大旗,使该课程真正为基础教育注入生机与活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摘要:教师要通过信息技术必修课,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动手能力的培养、想象能力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正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对中学生探究能力培养 篇8

1. 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的初中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

1.1 策略的选择

培养阅读能力的一个中心环节就是课堂教学的指导.鉴于学生没形成主动阅读习惯, 对数学阅读兴趣没有兴趣, 课业负担重, 也不会选择阅读的材料, 我采取了“课前预习, 培养兴趣———课中讲解, 指导阅读———咬文嚼字, 语言训练——学生说题, 形成策略———作业阅读, 有利补充———阅读检测, 因势利导”的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策略, 试图在有限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2 具体的实施过程

1.2.1 课前预习, 培养兴趣

数学教科书是数学课程的具体化, 不仅是数学教学的主要依据, 而且是学生进行学习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材料, 它体现了数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在加强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结合现实生产、生活、社会实际, 并适当渗透先进的科学思想, 既反映了作为科学的数学的特点, 又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心理顺序, 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最佳材料.而在调查中发现学生普遍对数学阅读兴趣不大, 阅读的材料不会选择.因此培养学生在课前阅读数学教科书,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求知欲就成了我首要的任务.

1.2.2 课中讲解, 指导阅读

考虑到学生在阅读的初级阶段的实际和数学阅读的特殊性, 就必须在课中优化课堂结构, 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有了课前的预习铺垫, 学生对新课和复习课的内容不再陌生, 我就开始着手精心设置阅读示范课,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一一示范.

2. 以课外阅读为载体的初中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

2.1 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

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师可指导学生大量阅读数学参考书籍及数学杂志、数学报纸, 甚至上网查找资料, 这些参考资料富有知识性、科学性、系统性, 还能弥补书本知识的不足.它们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能力愈强, 课外阅读的兴趣愈浓, 进而形成了良性循环.在调查中发现学生读过的课外书几乎都是数学辅导书, 属于读了、做了就希望能立竿见影提高成绩的那类, 具有强烈的功利性同时学生觉得数学课外书读起来费神, 更希望通过网络的方式了解更多的数学文化和知识.因此, 我在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上主要是两大类: (1) 推荐一些数学名著, 如:著名数学家波利亚的数学名著《怎样解题》, 数学家张景中的科普读物《数学家的眼光》《帮你学数学》, 张远南的科普读物《偶然中的必然》等等. (2) 充分利用书本上课后的阅读材料, 让学生通过上网和阅读课外书查找相关资料, 开拓学生视野.

2.2 具体的实施过程

第1项要上交一次读后感或随想.第2项要上交相关介绍、查到的资料或小论文.由于数学阅读材料数量有限, 每周只要上交1篇即可, 教师适时评讲, 优秀作品予以展示.

如:“我以前不喜欢阅读数学课外书.一直以来, 我的数学课外书意味着我埋头苦做, 家长给我买的数学课外书就是一些辅导材料!而这次我在老师的推荐下读了数学家张景中的《帮你学数学》, 虽然有些地方我还不是那么清楚, 也不像其他那些课外读物那么引人入胜, 但可以说我是非常主动读完它的.《帮你学数学》中用讲故事的办法把一些数学道理讲给我们听, 例如:猴子吃栗子, 朝四暮三就不如朝三暮四, 由此引出3+4=4+3, 等等, 生动活泼.本书的一大特点是语言生动, 由浅入深, 富于启发性.但我觉得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的创造性, 它的独到见解.它激发了我对数学阅读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3. 以阅读评价为载体的初中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

阅读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阅读历程, 激励学生的数学阅读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反映学生数学阅读的成就和进步, 激励学生的数学阅读:诊断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困难, 及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全面了解学生数学阅读的历程, 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数学阅读能力或习惯上的长处和不足;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预期, 形成对数学阅读积极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树立信心.因此, 它也是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半年的预研究中发现, 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要真正得到培养, 阅读评价也是一个必备的途径.

(1) 数学预习评价:每天必须有读书笔记和家长签字, 老师课前每班随机抽查5人, 立即当众评分;课中随时通过习题检查学生预习程度, 立即当众评分;若逢单元复习, 两名学生板演自己的单元框架图, 其余同学教师当场巡评, 当众评分;每周通过校讯通向学生本人和家长反馈学生的预习成绩, 以便学生的及时调整和家长的督促.

(2) 课中阅读评价:每堂数学课多留时间给学生阅读、说题, 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当众予以适当的鼓励性评价和加分 (分值从1~5分不等) , 以鼓励先进, 带动全体学生;每周在辅导课安排20多分钟做阅读检测 (题目从平时学生错误最多的阅读理解题中出) , 成绩由学生评价并及时公布, 以形成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郭雅彩.数学阅读及其教育功能[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2 (5) , 101-103.

对中学生探究能力培养 篇9

一、掌握科学探究问题方法, 让学生学会探究

现行鲁教版初三化学教材中明确地提出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搜集证据、获得结论、反思与评价。”科学探究是让学生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广泛获取信息, 从日常现象和科学学习中提出问题, 作出猜想或假设, 设计实验或有关的活动方案, 寻求解决问题的依据或证据, 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为此在实验教学中不仅强调学会做实验, 更要强调学会探究, 主动获得知识。如在酸碱指示剂的教学中, 结合生活现象“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让学生猜想并进行验证, 这样的问题情景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也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和科学探究的方法。

二、参与实验,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

化学课堂演示实验, 其特点是操作简便, 现象明显。虽具有较强的直观性与示范性, 但要让所有学生看得清楚却不容易, 而且学生仅仅是旁观者, 没有直接参与, 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在课本实验活动设计中, 没有硬性划分“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课堂实验”、“实验习题”, 对实验基本技能的练习要求, 也没有具体的指派。这就给学生和老师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教师要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依据, 合理安排学生做好实验, 给学生以探究的空间, 只要实验条件允许, 均可让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为什么要选择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老师可提供以下药品:石灰石、稀盐酸、浓盐酸、稀硫酸、碳酸钠粉、澄清的石灰水, 让学生设计实验, 并比较哪一组药品最适合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 为什么?在探究过程中, 学生既学到了知识, 又学会了对实验方案的评价,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活化课本实验,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灵魂, 实验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方面, 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的实验, 进行实验设计和改进, 这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课本中要求学生设计实验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是否发生反应, 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进行科学的探究。如通过塑料瓶验证二氧化碳气体的减少, 通过向通入二氧化碳后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石灰水、氯化钙溶液验证有无新物质生成来验证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这样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 探究能力也得到有效提高。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 也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实验探究中的组织引导作用, 增加师生互动, 引导学生求异思维, 鼓励学生不盲目地迷信书本和前人, 敢于设想, 善于设想。

四、通过家庭小实验, 拓宽探究空间

由于受课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我们可以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有意识地安排适当的家庭小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家庭小实验是用与生活密切联系的一些物质、物品来完成的实验, 它可以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它是从学生熟悉的物质入手,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为了节约能源, 我们如何对家庭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再利用, 可以按照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自制一个简易净水器, 这样既应用了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又培养了学生探究意识。

五、通过交流评价, 形成探究习惯

每个人的学习方式都是其独特个性的表现, 在探究活动中, 每个学生都是以自己的方式, 基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来探究问题, 他们对同一个问题的探究就存在着差异, 及时通过交流实验, 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如在学习酸的化学性质时, 我要求学生周末在家里完成“鸡蛋壳与食醋反应”的实验, 并做好记录, 周一回校交流。结果学生记录的内容五花八门。如:蛋壳表面有 (大量) (少量) 气泡、蛋壳变软、蛋壳发黄、蛋壳表面过很长时间才有气泡、先有气泡、蛋壳在醋中上下浮动、蛋壳在醋中旋转、蛋壳里面成分变硬、最后我吃了鸡蛋等等。在讨论中许多学生能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 同时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 学会对探究实验的过程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 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方案, 提高认识, 最终完成对所做实验的完整建构, 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通过老师指导检查, 引导讨论, 及时小结, 使学生逐步形成自觉的探究习惯, 探究习惯一旦养成, 思维品质也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优化, 探究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对中学生探究能力培养 篇10

在化学实验中, 观察能力是认知的开端, 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科学方法的重要手段, 是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基础。实验中需要学生观察的内容很多, 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挥发性等, 以及实验过程中颜色的变化, 生成沉淀, 产生气体等。实验中学生往往只观察引以注意的表面现象, 而容易忽视细微的一些本质的东西, 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

1、要求学生必须有严肃认真的观察态度

在观察实验的时候, 让每个学生把自己当成科学的主人, 站在科学的角度, 严肃认真, 一丝不苟的对待每一个实验, 通过观察不但要证明前人以得出的科学结论, 还要有所发现, 分析其奥妙掌握其实质。如果只乐于表面, 看热闹, 马马虎, 那么可能会与成功失之交臂。

2、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

实验时要让学生弄清“看什么”而后再观察。如果不加以指导, 有的学生常常出现无目的、无要求、无方法、漫不经心的观察, 只注意那些感觉新奇或强烈刺激的现象, 而放过了实验所要观察的主要内容。如:做镁带燃烧实验时, 学生只注意观察发出耀眼的白光, 不注意观察生成的白色粉末是不同于原来的镁带 (我每次做此实验时都选一个被酒精灯烧黑了的石棉网, 使之现象更明显) , 是一种新物质。否则就失去了实验的意义。

3、创设情境, 激发性地观察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培养学生尊重知识, 崇尚科学的态度。如:在讲酸、碱性质前, 我先设计一个教学情境, 先让学生观看多媒体的影片。我地下党工作人员接到情报后, 立即涂上药水, 纸上立即出现了一行清晰的字“请快速转移”。然后我马上提出一个问题。谁知道这是怎么变得吗?这时候, 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滤纸放在讲桌上, 用毛笔沾点“水”, (此“水”就是无色酚酞试液) 在纸上写下四个大字。过一会儿, 纸稍干后, 我立即喷上另一种“水” (此“水”是烧碱溶液) , 此时滤纸上出现了“学好化学”红色的字迹。这时下面学生惊奇不已, 议论纷纷, 有的同学举手问我:“老师, 你用的不是水吧?”我因势利导说:这是用两种化学药品配制的试剂, 两者混合就会发生颜色的变化。以后你们也可以根据所学的知识, 创新新的实验, 只要你们学好了书上的化学知识、化学原理, 便能设计出很多有趣的化学实验来。

二、实验技能的培养

1、教师的示范作用

实验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实验时教师操作要规范、准确, 要有程序性, 做到一丝不苟, 完整无误。如:在做氧气的实验时, 什么时候收集氧气, 收集到氧气如何存放等。教师要恰到好处的讲解和操作给学生能打下深刻的烙印, 为学生的实验技能的培养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2、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

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 是通过学生动手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出来的。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实践的过程。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功能, 利用这块基地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独立操作能力。对一些理论和概念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掌握以及运用。如:我们学完酸碱性质之后, 我设计了一个讨论题。我说如果你们家里没有洗发水和护发剂的话, 那么你们可以先用厨房的洗涤剂洗发, 再用厕所的洗涤剂护发。学生感到挺可笑, 同时又觉得好奇, 此时学生的积极性上来了。接下来我让学生进行探究洗发和护发剂的酸碱性。探究完后, 学生明白了上述的道理。这样以来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 又提高了学生探究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

三、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

1、让学生通过演示、分组实验的感悟、认知、分析、比较填好实验报告

2、让学生写好有关实验方面的心得体会和小论文。

如:学生做铁钉除锈实验时, 观察到除锈的同时为什么又有气泡产生等。同学讨论后, 写出心得体会。

3、鼓励学生做一些家庭小实验和探究性的小实验。

如:把鸡蛋放入大烧杯中, 加入约三分之二浓度较大的醋酸溶液, 再把少量的Na2CO3粉末倒入醋酸溶液中, 可观察到鸡蛋在烧杯中欢乐地跳舞, 时而“冲天而起”, 时而“潜水而去”, 时而“静止不动”, 变化多端, 十分有趣。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 培养能力, 发展智力提高素质是现代化学的根本任务, 化学作为普及教育的基础学科。随着现代化科学的不断发展, 将占有重要的地位, 所以在化学教学中理应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是中学化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实验探究中我认为应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和判断能力、归纳和总结能力等。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为学生今后的深造奠定基础。

关键词:实验,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归纳能力,总结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 (实验稿) 。[1]教育部: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 (实验稿) 。

对中学生探究能力培养 篇11

关键词:音乐欣赏:创新能力;教学氛围;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音乐课堂的总目标,因此教师应当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创新能力、表现能力的发掘和培养。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和相关资料,对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如何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研究。

一、创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

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潜能发挥和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教育性、轻松性以及引导性息息相关。小学音乐教学应当注重营造一个和谐、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和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教师应详细调查和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兴趣爱好以及对音乐的喜爱程度等等。其次,根据学生的特点创设教学情境,并将它落实到教学实践当中。最后,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实践。把和谐、轻松的教学情境和氛围运用到教学当中,与学生时刻保持良好畅通的交流,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比如,在《彩云追月》音乐欣赏课堂上,老师可以在播放音乐时,利用多媒体技术为音乐配上生动的视频,使学生一边欣赏美妙的音乐一边欣赏视频中的美景。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开动脑筋,想象和描述音乐中所描绘的情景,这不仅能够开启学生的想象能力,更能发掘和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探究灵活高效的教学方法

教师想要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力,就必须发掘和运用灵活高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水平。

1.精心布“疑”

“疑惑”能够推动学生开动脑筋去解开难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因此,精心布置疑惑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也非常重要。那么到底要如何实现精心布“疑”呢?教师应当依据欣赏作品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爱好和兴趣进行。要注意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合理引出疑问,激发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性,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如,教学《伏尔加船夫曲》一课,听赏第一乐段时提问:“音乐的力度由弱变强,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就属于引发思维的提问。

《触摸力度》一课,感受力度变化时,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回忆一下,刚刚那段音乐力度有怎样的变化?你能用喜欢的图形或者线条把力度变化记录下来吗?”这个提问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主动去完成这个问题,属于引发思维的提问。《打枣》课例分析时举例。老师让学生分组分角色模仿吹奏,感受乐曲速度越来越快的变化,体会不同的速度带来的不同情绪。然后进行情景式教学提问:“刚才吹奏的时候速度越来越快,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描绘自己联想的场景,使听觉和想象、音乐与画面有机结合。

2.借助通感,化虚为实

所谓通感,是一种这样的心理现象:在艺术活动中多种感觉相互呼应和渗透,彼此交织和联系,甚至迁移。将通感运用到小学音乐欣赏当中,就是促使学生利用音乐欣赏中的感觉来想象出其他相似的感觉,并把这些感觉描述出来。这个过程不但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更有效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比如,在音乐鉴赏课堂上,老师要求学生把自己所听到的旋律用笔和纸描绘出来,学生在听到递进的音阶会画出向上倾斜的线条,当听到《喜洋洋》的时候会画出交缠的波浪线,这些都是由听觉转化为视觉的通感的表现,也体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探究多种不同的表达形式

1.创编节奏

任何音乐都有其独特的节奏,因为节奏是音乐的脉搏。鼓励学生进行节奏的创编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音乐的节奏感,也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音乐欣赏课堂上,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进行节奏的创编:将全班同学分为几个小组,提供几个节奏不同的音乐作品并要求每组参照其中之一来进行节奏的创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创编动作

将音乐欣赏转变为肢体语言也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创编动作就是这样一种表达方式。在依据音乐创编动作时,学生将会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力求自己所创编的动作达到与音乐吻合的境界。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创编动作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创编体态律动,二是创编舞蹈动作。

音乐欣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不但与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息息相关,而且还关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灵活高效的教学方法以及多种不同的音乐表达方式对于音乐欣赏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也能有效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杨生芳.培养小学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探索[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8(12).

对中学生探究能力培养 篇12

新一轮的基础课程教育改革纲要中提出, 要在教学活动中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 促进学科课程教学和信息技术应用的整合, 逐步在教学活动中实现教师教学手段和学生学习方法的良好互动。确保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自主探究能力。这与传统的学习模式和方法有着很大的区别, 因此高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和进步的要求。

二、高中物理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方法

1. 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高中物理教学中, 要想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就需要从问题的产生入手, 有问题才会有提问, 而问题的产生可以从具体的情境中产生。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就需要尽可能多的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置身在所创设的情境中, 在情境中发现问题, 并提出质疑, 学生对问题提出质疑的过程就是探究能力提升的过程。

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探究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很多学生都会害怕遭到教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 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高中生, 经常表现出敏感情绪, 害怕失败, 这种情况久而久之就会严重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 逐渐对自己失去。因此在高中物理课堂上一定要营造出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将要传授的物理知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敢于对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 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物理现象可以用在物理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以利用物理现象, 在课堂上进行一些简单有趣的小实验, 学生可能在生活中观察过这种现象, 但又不知道具体是怎么回事, 有的学生可能会感到完全的好奇, 使得学生们产生了许多疑问和好奇心, 从而学习气氛高涨, 学生就会带着疑问踏上探究之路, 自然而然的提高自身探究能力。

3. 案例探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有句俗语说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站在岸上学不会游泳”, 高中物理教学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因此要求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善于寻找和提供给学生适宜进行探究的物理案例, 多创设一些具有典型特征且对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有帮助的物理实验课题, 让学生亲自参加探究实践, 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认真思考, 实现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真正目的。

4. 对问题进行拓展, 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

对于学生来说一道物理题就是一道难以解决的科学问题, 往往会在解决问题时产生恐惧感。因此教师应该给予一定程度的提示, 必要的时候需要进行指导, 指导时不要仅仅局限于问题的本身, 而是应该以这个问题为中心点, 对其进行延伸和拓展,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让学生在自由讨论、观点碰撞和思路启发中, 辨明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把握好自身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以使自身拥有科学严谨的逻辑推理, 逐渐提高自身探究能力。如对《楞次定律》进行实验探究, 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不知如何下手, 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解决物理实验题的基本方法。首先应该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猜想, 然后提出假设, 对假设进项验证, 再指导学生设计好实验项目, 最后记录实验数据。实验所得结果如下图所示:

在指导学生得到实验记录后, 引导学生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并对隐藏在数据中的物理规律和物理现象进行总结, 通过实验想象和所得数据进行知识延伸, 从而学到更多的物理知识,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总之, 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 要想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探究能力, 就需要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综合应用, 并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实验, 积极参与到探究实践中来, 确保学生的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地位, 只有这样才能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摘要:物理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 它不仅接示了自然界中事物存在的原因和物质的运动规律, 更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提供了较好的实践研究方法, 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徐春晓.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D].鲁东大学, 2012

[2]李松春.关于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J].才智, 2013 (8)

上一篇:维多利亚时代道德下一篇:联络员教育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