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策略

2024-07-26

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策略(精选12篇)

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策略 篇1

一、在预习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由于数学学科特点, 是否在小学阶段就让学生进行预习, 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是从长远角度来说, 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和有针对性的预习, 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是有积极意义的。

在引导学生预习时, 我主要有三方面的体会: (1) 不是每节课都必须要进行预习; (2) 不是每种类型的课都适于进行预习; (3) 在预习的过程中, 不要搞“一刀切”, 人为地给学生规定出条条框框, 这样会限制孩子们的自主性。

从学生最后预习所展示出的成果来看, 学生完成预习的质量与他们认知水平、思维水平是紧密相关的。那些思维不太活跃的学生展示的预习成果大多是采用抄书的形式, 从他们的预习成果中, 很难发现他们通过预习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有一部分学生在预习中, 采用了标注的方式, 将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在书上用一些只有自己才能看懂的符号标出来, 这样在听课时, 就具有较强的指向性, 可以说基本上达到了预习的目的。还有一部分思维比较活跃、具有较强的归纳概括能力和较强展示欲望的学生, 在预习时就已经把要讲的知识弄懂了, 能提出一些新思路、新想法。

二、在查找资料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课前, 我把要学的内容告诉学生,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自由地查找相关的资料, 由于学生认知趣味各异, 找到的资料也五花八门, 而且其中有一部分可能与课上所讲的内容并没有关系, 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资料进行筛选。

课上, 在完成讲授新课环节后, 我都要安排讨论交流的环节。通过这个环节, 要达到以下几个目的:学生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展示给大家, 获得伙伴们的认同, 从而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在小组或集体的交流过程中, 将原来杂乱的信息条理化;通过交流, 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 将与本节课有关的信息纳入到各自不同的知识网络中去;对学生搜集的信息进行筛选和甄别, 保留有用的信息, 剔除无关信息和错误信息。

课后, 我还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自己对课上获取的信息进行再加工、再整理。同时我也建议学生、带着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自己整理后的资料回到广阔的生活空间去, 让他们置身于生活中, 自己去尝试、去发现、去体验。

三、在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学生的交流能力受他们的认知水平、表达能力、综合素质诸方面因素的限制。我在进行这个过程时, 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分以下三个阶段进行的:

(1) “师—生”形式:在低年级,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表达能力较低, 因此, 在这一阶段交流的方式主要是师问生答, 同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2) “生—师”形式:到了中年级, 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而且在一、二年级对学生的质疑能力也有了一定的培养, 因此, 在中年级阶段, 部分学生会进行自主疑问。

(3) “师—生、生—生”形式: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中、高年级的课堂上, 学生已经不满足于前两个阶段简单的交流形式了。从中年级的中、后期开始, 就会出现“师—生、生—生”多边互动的交流形式。

四、在体验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做中学”的理论, 这一理论应用在数学教学中, 就是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体验。我在教学活动中主要尝试着进行了两种形式的体验。

一种是引导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学生在“做”中思、在“做”中学。学生通过观察、搭建、比较与想象推理等活动主动生成认知结构, 促进认知体系由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 实现思维质的飞跃;另外一种方法是引导学生在头脑中进行内在体验。由于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数学概念具有迁延性, 因此,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思维, 在已经初步建立概念的基础上, 通过填空、判断等多种形式, 以概念为准绳, 在头脑中进行内在体验, 这是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一条途径。

五、在总结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 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应该充分地信任学生, 大胆地放权给学生。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每节课都应有总结这一环节, 从二年级开始, 我尝试着把总结的权力交给学生, 学生的表现让我看到了希望, 看到了他们的潜力。刚开始, 学生只能根据板书内容进行总结, 说出课题和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再后来, 学生就发展到能根据学习的内容进行质疑,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比较喜欢表现自己, 一部分思维较活跃的学生还能根据自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提出一些可行性的“金点子”和学习小窍门。这种在总结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完整建构知识系统, 从而实现对课本知识的新突破。

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策略 篇2

文山市第三小学

陈文锐

探究发现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中的一个方面,为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作为教师就应在教学中讲究策略,讲究方法,去培养学生的探究发现能力。

一、观察思考,鼓励学生探究发现

要培养学生探究发现能力,首先要改变多问多讲的教学手段,要变老师的问为学生的问,变老师的讲为学生的讲,观察发现是探究性学习的根本。如在教学《加部首认一认》这一集中识字课时,由于相类似的课型已出现过,教师一改以往的教学模式,首先出示课文中的“生字”“熟字”请学生观察后问:“从这两组字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马上看出本课的生字是在熟字上加上部首后得来的,教师自然而然在学生的观察发现中揭示课题,从而也揭示本课的识字特点。继而教师继续让学生读一读两组字,说说你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在读、思中发现生字与熟字,有的音节、声调完全相同,有的音同调不同,通过“读、思”学生又掌握了本课生字的读音。在本教学过程中掌握了知识,形成了能力。

二、动手操作,激发学生探究发现

学和行是有机联系的,学了必须要想,想了就要行。作为低年级学生来说,有些词语的理解,但靠讲、读并不被他们容易接受,有时难免会产生枯燥乏味感,但如果让他们动手做一做,或亲自体验表演就会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产生探究欲望,从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学习《识字4》我自己画了一幅图以及制作了一些小动物的贴图,让学生自己来放一放,摆一摆,然后请他们说说为什么这么放?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了,小组见也有了争议,通过动手操作,既降低了词语的理解难度,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探究发现的能力。

三、读议结合,引导学生探究发现

书是要靠学生去读懂,而不能靠老师讲懂。朗读是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发现能力的主要手段,目的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验。但光读不仪,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如:教《两只小狮子》一课时,我就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第一步:读。让学生以懒狮子的身份读一读,说说懒狮子的心理是怎样想的,学生通过读,有的说:“懒狮子想他的爸爸妈妈是森林中的大王,凭他们的地位我会生活的很好,才不用去吃苦头”,有的说:“懒狮子太骄傲自大,以为自己的爸爸妈妈是林中大王,自己就了不起没人敢欺负”……….。

第二步:找。找一找从哪句话中可以看出懒狮子的想法。第三步:议。你们认为懒狮子的想法对吗? 第三步:读。抓住关键,有感情的朗读。

本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朗读,自己谈观点,自己评议,学生在读、找、议中进行探究,充分体现了以读为体,引导探究。

四、培养好习惯,指导学生探究发现

(一)、加强预习指导

在具体的语文实践过程中,加强预习指导是学生自主地学习与思考、探究与体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作为低年级学生来说,我们认为可设计下面的预习步骤。

1、读

(1)通读课文,扫除生字障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2)读课前预习提示和课后思考练习,了解训练要点。(3)看课文插图,领会插图含义,以便图文结合,理解文章内涵

2、划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预习指导时一定要培养学生 边读边画的良好习惯。如用序号分好小节,用“

”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用“

”划出疑难的问题等等。

3、议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课前预习,可让学生将高质量的 “思”与“疑”提出与其他同学研讨,这其实是学生个体自主学习和学生合作学习相结合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发现能力得到培养。

(二)、课前收集资料

就每一篇文章而言,在许多知识点的学习上都必须补充相关的资料,课前收集资料,可以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主去探究。

如:教《兰兰过桥》一课前,我让学生收集有关桥的各种图片和资料,学生们有的从电脑中下载、有的照桥的照片、有的拿资料,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不仅扮演了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探索者的角色,而且在实践中体验收获知识的乐趣。教学中再有意识的将这些信息贯穿于课堂,又能使学生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体现到知识共享的快乐。

五、尊重学生,把广阔的思维空间留给学生自己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想优化课堂教学,首先要看学生的探 究能力,也就是说学生的自由探索的思维空间是否广阔。为此,一个“懒”老师之所以会造就出一批会自主探究知识的勤学生,好学生。

有效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策略 篇3

一、确定中心问题,为探究学习搭建平台

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确定中心问题,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探究学习搭建平台。古人云:“学则需疑”。“怀疑”是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思考的有效动力。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这一环节就是“抛锚”。

二、动手操作,使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使探究结果更可信

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一课时,让学生任意拿三根小棒围三角形,看看能否围成,学生信心百倍。过了一会儿,有的如愿以偿,有的则抓耳挠腮无法完成。这时,我笑着说:“看来不是随随便便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的,这里肯定隐藏着什么秘密!我们一起把它找出来好吗?”然后就地取材将学生围成的和没有围成的在实物投影下分析,使学生由实验得出:只有当两根小棒的长度和比第三根长时,才能围成三角形。这时我又因势利导说:“是不是对于每个三角形来说,都意味它的任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呢?”这时让学生量一量不同类别的三角形验证刚才的发现,学生在量量比比中,验证了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样不仅使学生经历了探究的过程,而且对这个规律的得出体验深刻,同时激发了学习兴趣。

三、启发引导,发展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一课时,让学生把三个分数1/2、5/10、10/20,分别改成比的形式,然后问:“这三个比相等吗?为什么?用什么符号连接?”再因势利导问:“在这三个用比写成的式子中,同学们看到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为什么比的前项、后项都变了,而比值却不变呢?是否一个比的前项、后项随便变而比值都不变呢?请大家根据除法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去尝试,寻找其中的规律。”这样不仅启发了学生利用新旧知识的纵横联系独立思考,而且开拓了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组织讨论,鼓励协作,深化探究学习

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因此,在教学中应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既发挥了个体作用,又发挥了群体效应,从而促进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例如教学“图形认识”这一单元时,学生通过一起思考,一起试着折、量、剪、拼图形,一起讨论。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融合,结果学生们发现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而且拼出了多种图形,发展了思维。

五、评价精到,使探究能力得到检测

评价精到、把握导向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也是对学生探究学习的评价和总结。建构主义认为,抛锚式教学要求学生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及时评价,并凭借“教学评价”手段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讲评起着矫正、催化、强化和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注意做到让学生自评、互评,而且做到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多样化。

六、多层训练,延伸自主探究

例如我在教学“精打细算”一课时,设计练习时尽量做到:练习内容体现本课教学目标,突出重点、难点。练习形式多样化、层次化、趣味化。同时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满足学生实现个别化学习与不同认知的需要。本节新课学完后,我设计了“森林医生”练习题让学生判断,并说出理由。这样不仅使本课所学计算方法得到巩固,同时对学生易错地方加以强调。在进行综合练习题时,设计了“试一试”“想一想”“填一填”等练习形式,体现练习形式的多样化、层次化,为学生积极思维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提供教学交流的机会,更进一步延伸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学习方式开始逐步多样化,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成为师生的共识。当然,在前进的道路上还存在着许多困难等待我们去克服,从思想观念到教学实践都有待我们不断地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安小学

学生倾听习惯与能力培养策略探究 篇4

一、在“聊天”活动中培养学生倾听习惯和能力

新纲要鼓励教师为学生构建自由、宽松的语言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教师可以在一日生活中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安排一些“聊天”时间。在聊天时间内可以安排几名学生讲述一件学生感兴趣或觉得有意义的事。高兴的事情可以讲,悲伤的事情也可以讲。一名学生讲完后,其他学生可以向主讲者提出问题或者让其他学生再讲讲与这件事有关的内容。这样的“聊天”活动表面看来是以讲为主,但实际是“听”在其后支撑。由于每名主讲者都是做了充分准备的,因此,学生的语言较为有条理、有层次,且讲述的内容大多是学生自己熟悉的或感兴趣的事。比如在公园划船、参观动物园、外出旅游、玩游乐场、逛商场等等。由于大多数学生有这样的亲身体验,所以极易引起学生们的情感共鸣。学生们特别喜欢听,自然会调整自己的注意力更加专注地听。在这样的“聊天”活动中,学生的首要任务在于“强调倾听的选择性”,即“辨析性地倾听别人谈话的信息”,听懂后,再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们向主讲者提出与这件事相关的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们补充拓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所想。通过这样的“聊天”活动,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放飞了学生想象的翅膀,鼓励了学生的创造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与语言表达活动。但这样的“聊天”活动,有时还需要教师的适当点拨、指导,还需要教师简单明了的提醒,以引导学生掌握倾听的一些技能技巧。例如,有一次一位学生讲道“:今天,妈妈带我来到南京红山动物园……”听的学生们并没有发现什么矛盾之处,于是教师便问这位主讲的学生:“今天你明明在学生园,妈妈怎么带你去南京红山动物园呢?”这时学生们才真正发现了问题。这样,学生们听得更仔细了,更能理解讲述的内容了,而听懂了就更爱听了,也就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倾听”的专注力和理解力。

二、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学生倾听习惯和能力

爱游戏是学生的天性。新纲要倡导“以游戏为学生的基本活动”。学生在游戏中能够获得有利于自己成长的多种经验,涉及到知识、技能、情感诸方面经验的增长。教师应将游戏的权利归还给学生,保障学生有足够的游戏时间,让学生在游戏中自主发展,张扬个性。

听说游戏为学生提供的是一种有利于语言学习的方式,是为培养学生倾听习惯与表达能力而专门设计的,因而有利于学生倾听水平的提高。学生们能自主听懂教师的讲解,自主理解游戏的规则,自主听懂游戏的指令,自主把握游戏的进程,就要求对学生的倾听能力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可以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倾听并捕捉有关的信息,有利于提升学生在交往场合的倾听水平,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学生喜欢参与的“顶锅盖”游戏,不仅要求学生能注意倾听,更要求学生能较快地领悟语言信息。因为在“顶锅盖”的游戏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及时把握“顶锅盖”游戏中的指令信息,并要求学生们能迅速作出相应的反应。比如其中一名学生问另一位学生:“烧的什么菜?”被“抓住”的这名学生必须立即加以回答:“烧的什么菜!”游戏过程中的指令信息环环相扣,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必须敏锐地感知,否则游戏很难开展下去。正是这样的要求,才迫使学生们必须自觉主动地去捕捉指令信息,在潜移默化中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倾听能力。

三、在欣赏动画中培养学生倾听习惯和能力

学生对动画片极其感兴趣。动画片为学生搭建了有意识倾听并提高倾听技能的平台。动画片集美术、音乐等于一体,同时又通过黏合、夸张与典型化等方法,创造出神奇的动画片人物,由于动画片的形式与内容符合学生发展的特征,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收看《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蓝猫淘气三千问》《蓝皮鼠和大脸猫》等优秀的动画片。让学生通过观看动画片形成学习的积极动机,形成有意识倾听的习惯。学生在欣赏动画片的过程中会去洞察动画片中人物的口头暗示,比如动画片中人物的音量、语调、语速、语气、停顿等,这是培养学生辨析性倾听的重要载体。

总之,学生倾听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长时间的积极探索并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加以培养。这样,学生们才会逐步形成有意识倾听、理解性倾听、辨析性倾听、批判性倾听、欣赏性倾听等倾听技能,从而为学生语言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学生倾听习惯和能力的培养,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长时间的积极探索并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加以培养。这样,学生们才会逐步形成有意识倾听、理解性倾听、辨析性倾听、批判性倾听、欣赏性倾听等倾听技能,从而为学生语言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倾听,习惯,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樊华.论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7(03).

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策略 篇5

【摘要】人的思维的触角是多侧面的,多层次的,所以人对事物的感受也是多姿多彩的。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多视角、多样化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培养发散思维的重要途径是多角度立意。因而,在写作文时,为使文章卓而不群,应引导学生另辟蹊径,从多角度来立意。多角度立意是多角度作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多角度立意,就是引导学生对同一题材,从不同角度进行审视,写出具有不同立意的作文。本文通过“从多元解读到多角度表达,让学生不再‘浅尝辄止’;从存同求异到和而不同,让学生不再‘人云亦云’; 从合理联想到有创意表达,让学生不再‘剑走偏锋’”三个方面阐述了对高年级学生多角度立意能力的培养策略。通过多角度立意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关键词】多角度立意 多元解读 存同求异 合理联想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写作明确倡导:“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人们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观感,就是因为观察者所站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一样。因为世上任何事物就其特征来说,往往呈现为主体的,多侧面的,而人的思维的触角也是多侧面的,多层次的,所以人对事物的感受也必将是多姿多彩的。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多视角、多样化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培养发散思维的重要途径是多角度立意。古人云:“文以意为先,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因而,在写作文时,为使自己的文章卓而不群,应引导学生另辟蹊径,从多角度来立意。

一、当前小学高年级学生习作存在的普遍问题与归因分析。

(一)学生作文缺乏思考过程,使学生作文出现“瓶颈”。

当前小学高年级学生作文水平不高的原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思维和写作习惯。他们观察、体验不够,缺少发现,趋读畏写,重读轻写,写作训练不足,阅读不精,语感不强,积累不够,长此以往便会出现一提笔便没写头的情况。究其实,学生不愿写作文,提不高,其实质是缺乏思考,对事物没有形成自己的感受、体会、认识、观点,“肚里没货”。即便有了货,写出的文章也往往存在中心不明确、层次不清楚、结构不完整、记叙描写失之笼统、不会具体展开、对问题和现象不会分析和概括、谈不出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等等方面的问题,也不愿动笔,让“货”白白地流失。而这大都是语言、思维方面的问题。

(二)教师指导颠倒思维程序,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写什么’是 ‘如何写’的灵魂和核心、前提和基础。‘如何写’的每一个进程,无不是‘写什么’的具体体现,从‘写什么’的角度去解决‘如何写’,才是抓住了要害。离开了内容和思想的充实与合理,单纯的形式和方法的灌输,从来就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写作能力。”所以,培养学生的多角度立意能力尤为重要。但有些教师在指导作文时颠倒了学生作文的思维程序。正确的思维程序是:先考虑写什么,再考虑怎样写。但在实际教学中,以“记一件事”为例子,有些教师总是要学生抄板书或用列表式写明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其中“经过”要详写,要写出你是怎样想、怎样说、怎样做的等等。这种列表式就是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思维程序先划框框,然后在这些框框里填写内容。学生们在教师这样的指导下长期训练下去,就会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势,这就是用老框框来套内容。这样的作文,即使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也是内容干干巴巴,缺乏真情实感。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相违背。有些教师经常采用“先说后写,全班评论,优生示范或范文开路,集体仿作”的教学方法。虽然这种方法有着它的可取之处,但都容易使大多数学生产生从众心理和迷信权威的心理,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钻进机械模仿的死胡同里动弹不得。

小学高年级学生,可塑性极强,课堂讲授、课外辅导会变成超强度的全方位引导,学生认知水平有限,老师若不能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去指导学生作文,那么讲授会成为他们的桎梏,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他们表达独特个体生命的本领。

二、关于多角度立意的内涵阐释、理论基础及现实意义

(一)多角度立意的内涵阐释

多角度立意是多角度作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多角度作文就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审视作文题目、材料,根据一个题目写成多篇作文,达到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所谓多角度立意,就是引导学生对同一题材,从不同角度进行审视,写出具有不同立意的作文。

(二)作文多角度立意的理论基础

作文教学应该以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为重点。至于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关系,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如陈望道、叶圣陶,认为应该并重。梁启超则认为,在所有作文能力培养的环节之中,整理思想、组织构造文章、培养思维能力是核心,开“以思维为中心”的先河。而朱光潜的看法与梁启超一拍即合,他说:“语言的实质就是情感思想的实质,语言的形式也就是情感思想的形式。”“就我自己的经验说,我作文常修改,每次修改,都发现话没说清楚时,原因都在思想混乱。把思想条理弄清楚了,话自然会清楚。”

在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问题上,美国教育家与我国的语文教育家的观点不谋而合。美国教育家海伯说:“要想写清楚就必须想清楚;要想写得充分,就必须想得充分;要想写得实在并富有想象力,那就必须在思想上想得实在并展开丰富的想象。一个学生要想较好地学习写作,那他就一定要更好地学习思考。这是一条规律,其他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上海市特级教师陆继椿提出一种“现代作文教学心理模型”如图:

陆老师认为:“现代情感和现代认识是现代思维的基础,这个基础越是雄厚,越是交叉,越有利于发挥思维的作用。”陆继椿老师的“现代作文教学心理模型”的作文“触发事物――多向思维――求异思维――独创思维”的过程把创新作为了作文的最终目的,求新的关键在于思维。刘锡庆教授曾经指出,作文的本质在于求新。多角度的立意会锻炼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应该会为学生的作文打开一条广阔的道路。

(三)培养高年级学生作文多角度立意能力的现实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第三学段的习作教学目标之一是“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自己的妙言趣语,亦庄亦谐,不乏童趣童真,然而,他们的作文中的语言却千篇 一律,众口一词,缺少创意和个性,从中感受不到儿童对生活独特的感悟和活泼烂漫的天性。要克服雷同这个毛病,除了通过不同的形式,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和丰富学生的生活,使他们写出不同的内容外,引导学生对同一个内容从不同角度来立意,是“自由表达”和“有创意表达”的重要基础。

学生是来自各个家庭,在不同的环境下长大,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想感情、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因而不同的学生是以不同的身份参加同一活动的,是以不同的态度对待这项活动的,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这项活动的,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像这样千差万别的情况,当然有多角度的立意。不同角度的立意自会有它不一样的精彩。

三、高年级学生作文多角度立意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

近年来,我在作文教学中进行了探索 ,通过指导学生多角度立意 ,逐步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生活本身五光十色,丰富多彩 ,每个人的经历、情感、意志、爱好、知识、能力又各不相同,因而对源于生活的命题或材料的摄取和精华就会落英纷、各显千秋。而正是这些,又为多角度立意的实施提供了可能性。指导学生多角度立意,既是写好章的关键,更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有效途经。

(一)从多元解读到多角度表达,让学生不再“浅尝辄止”

多元解读之所以是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因为它是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策略构建的重要组成因素,是因为它具有其他学科教学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长期的应试教育思想,使学生习惯于“智力顺从”式的单极课堂构建。阅读教学中只有实施多元解读,使学生品尝个性思想被肯定的快乐,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他们的生命活力,使他们自信、自主、自我肯定。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发散思维,培养创造能力。这正是世界多元文化形成并发展的精神基础。多元解读既是弹性思维在阅读教学中的.规律性体现,又刺激主体自身发散思维的持续发展,使他们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现,不断否定,不断突破,不断创造。

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结尾处有这样一句话:“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我问学生:“在德国,作者为什么会做一个思乡的梦呢?”学生的回答让人惊诧:“因为他在外国很想念自己的家乡。”“因为德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让作者感到了家的温暖”“因为在中国没有这样一种美好的境界,所以它希望祖国也能有这样的一种境界……”“每个人的生命都会开花,为别人着想,是为别人开了一次花,如果你做了一个花的梦,那么,你将要为别人,为自己,绽放了一朵令人陶醉的花。”……我抓住机会,让学生进行小练笔,写写作者的梦境。他们的作品立意各不相同,让人欣喜。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孩子的生长环境、特长爱好、阅读基础都是不一样的,那么学习同一篇作品后引起的共鸣当然也是各不相同的。古人早已认识到“诗无达诂”。每一位接受者都可以提出自己的可能性阐述。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一首好诗因为可以作多种理解,才让人觉得回味无穷。同时,由于读者的人生经历不同,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对作品会有不同的解释。如,在教学《江雪》这首诗时,对“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这个问题,可鼓励学生小组讨论,提出多种假设,鼓励学生答案的多样性。对作品的多元解读,有利于学生从小就形成一种观念:问题的答案不只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会有很多种。这对学生的人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立意能力会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古诗中同一题材,但写出命意不同的几篇好诗的例子是很多的。在学习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我让学生课后查找资料,看看还有哪些诗人写了有关重阳的诗。学生找来了很多资料。如杜甫、朱放均曾以重阳节插茱萸为题材写过一首诗。杜诗名《九日蓝田崔氏庄》,共八句:“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传旁人为正冠。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朱诗名《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有故不得往因赠之》,诗共四句:“欲从携手登高去,一到门前意已无。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学生交流后,不难得出:“虽然三首诗都写了重阳节插茱萸活动,但三位诗人从自己的生活感受出发,各异其趣,分别表达了节日思亲,悲秋叹老,力不从心的不同思想感情。这时,我引导学生:难怪《苕溪渔隐》评说:“此三人,各有所感而作诗,用事则一,命意不同。”这启示我们,不妨采用多角度命意的方法来提高我们的立意能力。也就是说,对一事物做多角度、多侧面的观察、分析,可以运用有限的材料,写出多篇文章。比如:写一只钟表,应该怎样下笔呢?

学生思维起初只是停留在“钟表很实用,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时间”“钟表的种类、外形、特点”……我提示学生:“可以从它的内在品质上想想,如钟表的永远进取精神。”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纷纷说出“钟表的不知疲倦精神”“钟表的沉着,耐心的性格。”“钟表的一盘棋思想和“三针”的协作配合风格。”“钟表的准确、一丝不苟的品质”……

【片段一】

在人世间,有这样一个物品,它在千家万户安家,它默默无闻,却用行动诠释忠于职守的真正含义。

……

尽职的钟,每天都在工作,每到晚上,当人们都进入梦乡时,它仍在无声无息地走着,为人们报时。不快一分,也不慢一秒,它总是那么无怨无悔,任凭风吹雨打,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钟,是最尽职的时间守护者。

【片段二】

要问世界上什么力量是最强大的,是金钱?是权势?还是……?我说是“团结”不信的话,请听听我们三兄弟的故事。

……

我们时针、分针、秒针是最团结的三兄弟,我们相知相守了一辈子,为的是齐心协力为人类服务。我们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一起解决,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都共同承担,因为我们团结,我们才能共同前进,因为我们互助,我们才会拥有光辉灿烂的人生。

【片段三】

爸爸是一块大表,无终无止地劳动,为了这个家一生辛勤地转个不停。爸爸又是一块监督我的大表。什么时候该怎样做,大表都教了我。

妈妈是一块手表,她每天“唠唠叨叨”,就像表上那个秒针一样,不停地“滴滴嗒嗒”。在地里劳动的时候,她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回家做饭了。她知道棉花在什么时候开,准时去收……像这样的事情她知道的很多很多……

妹妹,也是一只可爱的小电子表。每天夜里一两点钟,她便准时“报晓”,为了这个可爱的小电子宠物,第二天妈妈的眼睛总是通红通红的……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不一样的生活,决定了每个人都是一块各具特色的表,而每块表呢,又都是彼此间相互关心,相互鼓励,一起向前走!

给材料作文是最能发展学生思维的一种作文形式,因为它有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去想象,去创造,去尝试。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从不同的视角写出不囿于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从而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于是,我精心设计材料,从范围上看,可以是特定的人物、事件或环境,可以是事件的开端或结局;从形式上看,可以是一幅图景,一段录象,一个道具,一段文字。我曾提供这样的题材给学生:放学后,张凡和王杰同学在教室里玩耍时不小心打碎了玻璃。要求学生针对这个题材写一篇作文,让学生多角度思考。结果,他们写出了下列文章:《知错就改》,赞扬某同学和某同学有了错误能及时改正的精神;《我们不应该那样做》,写某同学要溜走时,另一名同学劝阻他不要那样做;《你们都错了》,写两名同学都犯了错误,悄悄溜走了。不同的立意源于不同的想象,用这一平淡的小事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了学生创造的火花。

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通过营造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创造良好的大语文教学氛围,以多元解读为载体,促成学生厚重的生活积累,以个性化的写作形式,引导学生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写出真意,写出真情,努力达到作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二)从存同求异到和而不同,让学生不再“人云亦云”。

①相同体裁多角度立意。

文体的开放性是当前学生习作的一大特色,这为学生的自由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空,给学生创设了扬长避短的机遇,但也使一些学生无所适从,不少学生因写作目的不明确,事先没有对象感,选材、立意、构思、语言等方面随心所欲,写到哪里算哪里。用统一的题目和标准要求参差不齐的学生,又会致使一部分学优生因为要求过低而失去学习习作的兴趣,另一部分学生因为无法达成习作目标而失去习作的信心。这样的做法一定要摒弃。

例如,在练习写一封信时,我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空间。书信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写给老师,写给同龄人,写给父母,写给其他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作文能力水平和兴趣喜好,自主选择作文内容。在学生自主选材时,要充分信任学生,注意不能人为地把学生分成几等,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要激励其信心,挖掘其潜力,使其最大程度地得以发展。在写作内容上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层次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自主选择习作内容,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形成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实施得恰到好处,可以使暂差生不惧怕作文,优等生更期待作文,生与生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作文水平都有所提高,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

【片段一:写给老师】

世间最辛苦的人是老师,最伟大的人也是老师。我觉得这句话一点都不假,因为您就是这样的人……您是上帝派来的天使,给予我们温暖的阳光,给予我们知识的雨露……在此,我衷心地对您说:“老师,谢谢您!”我也一定会记住您的话:“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片段二:写给同龄人】

今天你收到这封信,也许不会想到是相隔千里之外的一个同龄学生写给你的。“海内寸知己,天涯若比邻。”说得多好啊!虽然我们相隔千里之遥,但是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我们有很多共同的地方:在学校我们同为学子,同样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在家庭我们同为父母的儿女,同样享受着父母的呵护和怜爱;在社会上,我们同为公民,同样要尽一个公民的义务和职责……

【片段三:变换角色写信】

写给孩子的一封信。

亲爱的孩子:

你好!

你的学习成绩不太好,但妈妈相信只要你努力,你一定会成功的。

妈妈工作很忙,并没有多少时间来管你。你也变得有些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学习成绩也一直没有提高。记得有一次。你连续几天没有写作业,老师打电话告诉了我,我非常生气,打了你一顿。可是妈妈也很伤心呀!你知道吗?每次打完你,我都会默默地流泪呀,打在你身,痛在我心啊!

直到有一次,老师让你们写篇“对妈妈说心里话”的作文。你把你要说的话都写在了作文里,老师夸你写得非常棒,还把你的作文给我看,我深有感触。从你的作文中我知道了原来你很希望妈妈在你身边,一家人幸福地生活。使你不再孤独,多一点温暖。我看了以后,真的觉得对不起你,我没有注意过你的感受。我决定在以后的日子里,多找些时间来陪陪你。你高兴吗?

爱你的妈妈

4月

从上面的三个片段可以看出,多角度立意可以产生独特的创造。片段三的小作者巧妙地把自己当成妈妈来写,在换位思考中写出了对自己的真情实感。要避免作文 “千人一面”的产生,作者就要让自己的思维自由驰骋,多角度思考问题,即多想一些与题目有关的人和事,多想一些表现手法,然后经过比较筛选,独辟蹊径,独树一帜。 让学生在同题中求异、求新、求奇,各立千秋。

②相同题材多角度立意。

有些题材,别人写过也可以写好。关键看能否选取巧妙的立意角度,写出新意来。同是写蜜蜂,现代作家杨朔选取蜜蜂酿蜜多而自己吃得极有限这一角度立意,歌颂蜜蜂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写出了散文名篇《荔枝蜜》。作家秦牧则抓住蜜蜂的刺,从它刺后死去也在所不惜的角度立意,歌颂蜜蜂勇敢无畏的战斗精神,也写出了令人惊异的好散文《花蜜与花刺》。在读书课上引导学生读完这两篇著名的文章后,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另一个角度去写蜜蜂,学生的习作令人惊喜:

【片段一】

……

古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做任何事情,努力是动力,挫折是考验,经历过这些,才能品尝到成功的甘甜。苦难是折磨人的蜜糖,生活中没有苦难的人是悲哀的。只要我们意志坚定,去战胜一切的不幸,就能够获得成功。

……

【片段二】

蜂蜜固然好喝,但其中却夹杂着蜜蜂的汗水。看,远处的那一片鲜花上方,停留着一群蜜蜂,它们从这朵花飞向那朵花,又从那朵花飞向另一朵花……这样反复了无数次,它们才满意地离开。为什么蜜蜂要采那么多花粉呢?其实,蜜蜂在“博采众长”,但是它又不会将所有的花粉都用来酿蜜,它还要经过“精挑细选”,这又是在“提炼”,正因为蜜蜂有着“博采而又能提炼精华”的精神,他们才能酿成最香甜的蜂蜜。正是应了诗人罗隐的那句话“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这两篇习作都是围绕蜜蜂来写的,共同亮点是:两篇习作都在立意上独树一帜,情感真挚,让人眼前一亮。前者用饱含哲理的话语,告诉人们成功需要勇气和意志,只要把自己的理想,责任,智慧,汗水融合一体就会成功的道理。后者阐述了博采众长,提炼精华,与获得成功的关系,说理深入透彻,结构和语言都显得流畅自然,充满和谐之美。

又如,作文课上,我布置的作文是:写一处景物。学生一看到题目,首先想到的是向人们介绍一处景物如何优美,来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这种立意无可厚非,但思维还不够开阔。我启发学生:“有没有表达不同感情的?”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经过一番讨论,很多学生想向人们大声疾呼要爱护环境,要遵守社会公德,因为家乡的某处草地林木被毁坏了,某条街道的公共设施被人毁坏了,某段河流被污染了……接着,我又启发学生想到赞叹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如此多角度立意,使学生思路开阔,求异思维才能逐渐得以训练。

小学生的作文大部分是命题作文,这是为训练有序的逻辑思维而安排的,那么如何写出新意呢?有的题目三年级写,四年级写,到五、六年级还写,老师应在立意,选材上进行指导。尤其是立意,更要有效让学生下一番功夫来开掘,情景作文是训练多角度思维的方法。一天,我们班曾发生这样一件事:上课铃响了,同学们急急忙忙冲进教室,忽然,“啪”的一声,有位学生不小心将一块小黑板踢倒了,许多同学都从黑板上跨过去,只有张明同学把小黑板扶了起来。于是,我急中生智,抓住这个素材,出了个题目《小黑板摔倒后》,让学生写作文。写前,我提醒学生这个题目可以从几个方面去写,允许同桌讨论一下,结果出现了许多答案:有的说,张明做好事,自觉扶起小黑板,爱护公物。这是从正面用赞扬的眼光去写;有的说,许多同学视而不见,说明对公物不够爱护。这是用批评的眼光去写;也有的用童话的语气写小黑板摔倒后的叹息,从反面批评那些不爱护公共财物的同学。同题异做,思维开阔,学生的作文就会不落俗套。

要让学生写出别开生面的、有新意的作文 ,最主要的就是要善于从人所共知的老材料中挖掘出与众不同的新主题。写作文其实并不神秘 ,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有与众不同的新思路。当然“新”并不是追求离奇 ,而是要善于思考和比较 ,在现有的基础上摆脱共性 ,突出个性 ,于平淡中见新奇 ,推陈出新 ,用新鲜抓住读者。现实生活纷繁复杂,有美好的,值得人们去赞美、颂扬;有丑恶的,促使人们去鞭挞、反思。事物往往具有多面性,显性的一面容易受关注,隐性的一面常常被人忽略。学生面对同一生活素材,如何立意呢?教师要诱导学生多向思维,克服思维的单向性和习惯性。这样,可以从事物的另一面为我们的认识打开一扇窗,让人茅塞顿开,立意新颖。

(三)从合理联想到有创意表达,让学生不再”剑走偏锋”。

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由此及彼的一种思维活动。由某人、某事物或某事理推想到与其相关的其他人、其他事物或其他事理的思维。联想在实质上成为了发散思维的工具:由一事物作为触发点,向四面八方想象熟悉的生活和知识领域。如,《路》这个题目,由它的本义挖掘其深刻的内涵:人生之路,学习之路,改革之路,奋斗之路,成材之路,成功之路,堕落之路,毁灭之路,失败之路……进而想到: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作文教学中,要通过训练,使学生了解联想在作文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运用联想的展开与选择来写作。

著名教授许国泰说“思维就是找联系。”这话十分精辟,我们常说的创造性思维,其实就是四通八达的联系,就是打开思路,让思维的触角与无限丰富的其它事物产生碰撞,产生新的思想火花。“交合生新物”(许国泰),作文也是这样,新颖的立意,就是从这四面八方的碰撞中产生的。当然,也不能说任何这种碰撞都是有意义的,都是成功的,但毫无疑问,没有这种碰撞,就不会有新的、有意义的新立意。

在童诗教学时,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定义就是:“物象+心象+表达=诗”,作文教学中可以运用这种理论来指导记叙文的写作理论:

物象① 意象①

物象②――感受(感悟点)――意象②

物象 意象③――主旨提炼

把众多物象点归拢起来,找出其中共同的东西,形成作者的总体感受。物象点的统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感悟点,此时,你已捕捉到意象,并渗入自己的感情、观点,得到感悟,再在此基础上,把感悟点的方方面面都分散,扩展为几条线索,使感悟点具体化、明晰化、丰富化。这是丰富文章内容,但分散之后还要从提炼主旨这个方面来集中。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只有一个主题。感情之波不管怎样翻腾激荡,都必须受到主题制约。

在一节作文课上,我出示下面这幅图画,引导学生多角度找出画的寓意。

学生找到了五种寓意:①只要功夫深,行行出状元。②不要过分依赖外在条件。③做事情要持之以恒。④刻舟求剑又一例。⑤一窝蜂要不得。

我们依托一张小小图片展开联想,展现了联想与想象在多角度立意与构思方面的作用。学生的潜力很大,思维活跃,不少闪亮的火花激动人心。学生感受到了联想思维就是人们在头脑中把一事物与另一事物,将关于一事物的思想或物联系起来表象,推移到另一事物上去的一种思维方法。学生也感受到了多角度思考的内涵,从思维的各个层次和侧面对问题进行全方位、多因素、多变量的思考。就如拍摄人像可以侧面拍,可以俯拍,也可以仰拍……而选择一个配有背景的好角度拍出人物某种神采,这对摄影者来说至关重要。他们也从多角度思考中有所感触,要看清一个事物,得从各种不同角度来看:看正面,还要看反面,看现象还要看本质;看现在,还要看历史;看这种条件下的表现,还要看那种条件下的表现……避免思维的片面性。同样的道理,对一个事物或问题发表看法时,也应从各种不同角度进行表述。

又如,在作文课上,我让学生由数字“0”进行联想。

【片段一】

0,是谦虚者的起点,骄傲者的终点。做任何事,都必须从“0”开始,从“无”开始,,再加上自己的勤奋,谁能说这件事就做不好呢?大家都知道,牛顿小时候成绩差得不能提,但他并没有灰心,经过一段时间的反省,努力学习,终于成了一位科学巨匠。一个人不可能生下来就是天才,因此,人人都必须从“0”开始,一点一滴地积累,才能做成一番大业。再来看一下,古今中外哪一个骄傲自大的人不是用“0”来划上一个后悔的句号呢?即使你有了很大的成绩,一旦你骄傲了,不努力了,“0”终究会是你后悔的终点!

【片段二】

0,是一个救生圈,让弱者随波逐流。一个人做事得了“0分”,他如果不怕失败,继续努力还好,如果他放弃了,那他便成为一个弱者,永远不会前进,永远被0栓住,失去自由。在这里,0是一个不好的字眼,它代表着牢笼,弱者一但碰上它,它就会像阴影一样跟着你,直到你灭亡。因此,战胜零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具有不怕失败的勇气,这样,你就能挣脱0的束缚,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片段三】

0,是一面镜子,让你认识自己。当你做什么事得“0”时,你就会想我这次做得不好,下一次一定要做好。0给了你信心,给了你勇气,令你勇往直前,获得成功。但如果你气馁了,就会停在原地不动。所以,在你遇到“0”的时候,必须有不怕失败,不怕困难的勇气才能战胜“0”。

写作的过程,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因为联想和想象是最基本的思维方式。文章学理论认为,普通文章的写作心理主要是联想。因为普通文章所表现的是客观事实,它是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它只能表现生活中已经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事实。所以,作者的思路就是联想生活中已经存在的事实。联想的对象只能是已经存在了的事实,否则就不叫联想了。这里,我们所说的普通文章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区别于文学的“普通文”。比如《养花》,作者如果没有联想的思维活动,仅仅是就事论事的话,文章就会枯燥乏味,读者也不可能从中领悟到生活的真谛,文章也就失去了现有的价值。又如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作者如果仅就岳阳楼的景色进行描写而没有那段对建造者的联想,也就绝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句了,这篇文章也就失去了流传于世的可能性。

作文离不开联想。有了联想,就可以把世间万物联系起来,从而使思维更活跃,眼界更开阔,文章的内容更充实,构思更精巧,语言更生动。作者经过思索,从某些相同的或不同的相反的事物中,找到它们之间的一些内在联系点。写作时插上联想的翅膀。就能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古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是对一事物如果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观察思考,那么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景象将展示于我们的脑海中,任我们去欣赏,去品味。每个孩子内心都隐藏着鲜为人知的丰富矿藏,需要我们用心去引导,去发掘。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世界,每个心灵都经历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多角度立意,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把学生从荒芜的沙漠引领到思维的森林里,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为他们插上想像的翅膀。使他们多角度地看待事物,周密地进行思考,增强思维能力,使学生的“自由表达”和“有创意表达”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从而全面提高作文能力。

【参考文献】

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版

②孙建龙主编《小学写作教学的理论与实践》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版

小学生语文听说能力培养策略探究 篇6

关键词:听说能力;创设条件;创设情境;积极参与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0-009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0.052

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培养学生听说能力。小学生的说话能力普遍偏低,尤其是女同学。针对这种情况,我因势利导,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努力创造“人人参与,个个说话”的局面,使学生思维活跃,做到有话想说,有话乐说。

一、要学会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看图写话第一步要从指导学生如何看图做起。看图要掌握一个顺序,可以从先上后下、先左后由、由远到近、从中间到四周的顺序,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什么时间?在哪儿?都有谁?),让他们对图画所包含的内容有一个总体的了解,接着再让他由整体到局部观察:图上发生了什么事?(几个人物?在做什么事情?怎么做的?)让他找出图画所描述的重点,也是这幅图所要写的重点,即“故事情节”。

再接着观察细节:人物的年龄、性别、体貌特征、衣服的颜色等,还要观察主人公的表情、动作等,从而可以推断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周围环境的情况、天气情况等也是所需注意的一个细节,可以具体描述出事情是发生在何时、何地。

二、凭借插图,打开学生的话匣子

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启蒙阶段,语言表达能力还未完全形成,特别是农村小学的学生,有时还会夹杂一些不能用书面语言表达的词句。如此状况,需要教师引起重视。因现在的教材课文中的插图特别多,而且色彩鲜艳、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是进行说话教学的好素材,可引导学生说出单幅图上的简单内容,再照图画的顺序,能连贯地去叙述。降低难度,减缓坡度,能够进入说的角度,针对看多幅图回答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要求,适当调整问题的难度,设计一些易于学生作答的小问题,逐步使学生学会重点表达,形成由易到难的步骤,逐渐提高学生由浅入深的回答效果。如,一年级课文《四季》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按照“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的句式,先把话说完整,接着让学生进一步练说“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谁在什么地方怎么样地干什么?”这样循序渐进,反复训练,让学生有自己思考的时间,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教师要重视不同层次学生的发言,耐心听取他们表达的话语,归类点拨,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表扬和肯定要有针对性。如果学生表达的意思不清楚,或者有说错的地方,教师要有婉转的语言,启发学生引导改正。注重师生双向互动,有利于小学生打开话匣子。

三、减少讲与听,增加说和做

教师应思考学生从什么样的角度去说话,怎样合理地去说,才能达到教之有序,言之有理。教师平时应多创设条件,才能训练学生说话能力。如语文教材中要求学生用“有……有……还有……”说话,我除了出示书本的例句外,又出示了这样四句话:

1.马路上有汽车、有摩托车,还有自行车

2.果园里有梨树、有……还有……

3.我家有……有……还有……

4.校园里有……有……还有……

根据这四个句子,学生就想出了很多各个方面、不同类型的句子。想说的同学多了,一只只小手举起来了。这样,学生从会说到爱说,并踊跃参与到表达自己要说的境界,营造了热烈的气氛。

四、结合事例,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

学生渴望开放式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也是高效愉悦的课堂,它必须贯穿于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互动几个方面。课内,让学生自主参与、切身体验,自主解决问题,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发展。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有时遇到学生虽然理解但又不能一下子表达出来的词语,我就创设情境。如“简单”这个词语,学生虽然理解,但一下子又不能表达清楚,于是,我就在黑板上写了“1+1=?”这个算式。这个题目对于他们来说,实在太简单了,于是学生开窍了,说出了好多句子。再比如让学生用“勇敢”说话,我就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晚上,芳芳的妈妈上班去了,爸爸又不在家,芳芳敢一个人在家里睡觉。还有小红打针不怕疼等。这些都是平时常见的事,可对小学生来说却是勇敢的表现了。学生从这两件事中知道了“勇敢”的意思,也就能用“勇敢”说出有意义话了。

五、鼓励参与,多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时间

为消除课堂上优等生单一展示的局面,给能力差的学生提供更多机会,我改变方法,在上课时不忽略每一个学生,仔细观察他们举手的神态。有的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有的同学举手时,手不那么有力,还有的同学想举又不敢举。根据这种现象,我就尽量让最后一种类型的同学发言。除此之外,我在课堂上示范说,让学生评价,在说的过程中,要带着亲和力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师的表述会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学生又把教师归于同一类型的人,能作为知心朋友来交流。学生说,学生评。当几位同学说出自己认为精彩的句或段后,评价者因有了教师说的“参照”,评语也精辟了,从不同角度提升了说话的能力。还可以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给学生以充分展示的机会。这样,渐渐地学生能精彩地说,精彩地评,有了一张精彩的嘴巴。

实践告诉我,说话训练的方法是多样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持之以恒地训练。学生一定会想说、乐说的。

参考文献:

[1] 方明中.锻造、培养小学生听的学习能力[J].上海教育科研,2012(1)

[2] 陆娅娟.浅议语文教学中的听力训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8) .

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策略 篇7

《土壤中有什么》是教科版五上年级《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中的第四课时。笔者结合该课的多次实践、研讨, 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实施策略略有所思, 希望能在认识上和教学实践中引起读者的一些思考, 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试教一]

师:土壤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土壤的成分。

师: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观察土壤?

生:可以用肉眼、放大镜……等工具来观察土壤。

师:那就让我们先用肉眼观察, 你发现土壤中有什么?

小组观察, 汇报;

师:接着让我们再用放大镜来观察, 用放大镜时得注意些什么呢?你又有哪些发现呢?

小组观察, 汇报交流;

师:再让我们把土壤放入水中来观察, 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组实验观察, 交流;

师:再搅拌一下, 静置一会儿, 你又有什么发现?

小组实验观察, 交流。

[试教二]

师:土壤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能从土壤的成分中找到答案吗?

师:让我们来细细地瞧瞧这些被我们晒干、捻碎的土壤, 并把观察结果及时记录在作业本中, 表现好的小组老师奖励工具。

学生小组合作观察, 教师根据小组实验进程逐个发放:A放大镜、B牙签、颗粒分类纸、C带水的烧杯、D搅拌捧, 并对有些进程慢的小组进行个别指导。

师:我们刚才用了哪些方法来观察土壤?

生:用肉眼观察、放大镜观察、倒入水中观察、搅拌后静置观察。

师:那你观察到了哪些?请一组上台汇报, 其余小组补充。

小组汇报、补充, 师随机板书。

[反思]

一、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需关注学生的探究空间

剖析第一次试教片断, 教师细心指导, 学生按部就班操作, 整个教学有条不紊, 但总感觉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教学时间严重超时。我们科学组成员详细记录了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情况:

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 教师在课堂上的时间分配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教师讲解用了大约12分钟, 而在“师生问答”这一块, 教师的引导语、提问语加上评价语大约占了一半时间, 即9分左右。也就是说, 教师在课堂上的话就占了约52.5%的时间, 除去学生按要求实验操作及实验器材的收发等时间, 剩余给学生的也就不足40%的时间, 这个数据足够引起我们的深思:教师在课堂中一刻不停地启发、引导、评价……是否都有必要呢?教师导的时间严重霸占了学生观察、思维的时间……教师的强势指导是否也是使学生处于弱势的直接原因呢?

再看试教二的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

对比两个教学片断, 显然, 片断二的教学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过程, 将教学时间还给学生, 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教师为其做引领、分发器材等服务工作, 整个课堂显得轻松、和谐、民主。可见,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 把共性问题个别化或者把少数问题多数化, 都会对课堂教学时间、教学效益等方面造成冲击。空间越大, 越有利于学生主体的发挥, 越有利于其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

但空间太大, 学生也会失去研究的方向。如在小组合作观察土壤时, 第三次试教以表一作为学生的记录表, 如下:

但个别学生的记录表显示, 倒入水中、搅拌后静置的观察现象和用肉眼观察到的现象几乎一致。可见, 学生的观察不够深入、全面, 探究失去了方向, 没有呈递进趋势。于是, 我在第四次试教时在表一中用课件出示观察提示。如表二:

结果, 学生的观察记录不仅详尽, 而且每种观察结果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可见, 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还不强, 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需要循序渐进, 系统安排, 并不是一味地追求增大探究空间。

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需关注学生的思维空间

第一次试教, 好像教师对学生总是不放心, 在学生的活动中总是要“加强指导”, 教师更想、更拿手的是抓住显性的科学知识, 而忽视了科学知识与科学素养之间的区别, 其实更深层次的问题是由于教师对科学探究以及目标定位的偏差, 教师更重视探究活动后能否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 那课堂上就会过于强调怎么做和结果是什么, 而忽视了科学概念的建构以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缺乏把握整体、协调发展的意识, 活动过程过于简单化。

例如:第一次的试教设计环节:

A、提出研究问题:土壤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土壤的成分。

B、方法指导: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观察土壤?

C、用肉眼观察;小组观察, 汇报。

D、用放大镜来观察;小组观察, 汇报交流。

E、放入水中观察;小组实验观察, 交流。

F、搅拌, 静置;小组实验观察, 交流。

第二次的试教设计环节:

A、提出研究问题:土壤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能从土壤的成分中找到答案吗?

B、学生小组合作观察, 教师根据小组实验进程逐个发放: (1) 放大镜、 (2) 牙签、颗粒分类纸、 (3) 带水的烧杯、 (4) 搅拌捧, 并对进程慢的小组进行个别指导。

C、小组汇报、补充。

两种教学设计在实施过程中选择了不同的探究活动, 从表面来看, 都帮助学生通过观察掌握科学概念“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区别是, 第一次试教的探究重点放在用多种方法观察土壤的成分;而第二次试教探究的重点则放在能否从观察土壤的成分入手, 解决土壤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对比两种教学设计, 前者是属于观察实验, 不是学生自己思考问题, 后者才是围绕探究目标而展开的活动。不同的设计, 决定了科学活动的不同走向。两者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效益差距较大。

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策略 篇8

一、认真分析,把握关键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关键应注重对学生思维灵活性、深刻性、敏捷性等的培养。其中在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方面,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上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善于知识的迁移与灵活应用。同时,数学教师在讲解相关题目时应深入,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并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不断深挖,更好地实现思维深刻性的培养。另外,为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数学教师可在课堂上板书一些数学题目,要求学生进行解答,并对解答时间进行限制。例如,在学习抛物线知识后,数学教师可在黑板上板书这样的例题:一抛物线和x轴的交点为(x1,0)、(-2,0),且1<x1<2,且与y的交点位于(0,2)下方,要求判断下面的结论正确与否:12a-b+1>0;24a+c<0;32a+c>0;4a<b<0 ;板书好题目后给学生留下10~12分钟的思考时间,而后提问学生。

解答数学问题时,数学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限制,学生就会有种紧迫感,

不自觉地提高思维速度,最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数学问题的解答。经过这样的长久训练,学生的思维速度就会得到大大提升,最终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显著提高。因此,实际教学实践中,初中数学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的解题时间加以限制。

二、逐步深入,鼓励探索

初中数学知识点多,内容延伸面广,如考虑不周全就无法正确解答出数学题目。因此,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数学教师应逐步深入,鼓励学生进行思考探索,结合题目条件,认真分析,为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当学生经过探索得到正确结论后,教师应对其进行肯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例如,在讲解三角形周长的知识时,数学教师可在黑板上板书这样一道例题: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14,腰长为12,求等腰三角形的周长。该道题目比较简单,很多学生都能很快计算出来。而后数学教师可进行延伸,这样论述题目: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为12、14求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这道题目乍一看和刚才的题目相似,但其实并非如此,因为题目并未指明腰长、底边长,因此,在解答该题目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最后学生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该题目需要进行分类讨论,才能保证解答题目的全面性。而后初中数学教师应给予想到分类讨论的学生表扬,并要求其他学生向其学习。

经过上述训练,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在今后遇到类似题目后就会自然地想到分类讨论,不仅提高了初中数学教学效率,而且确保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为学生今后学习更深层次的数学知识,以及数学教师高效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巧用方法,激发兴趣

初中数学学习过程比较枯燥,为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目标,数学教师应在充分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强、趣味性强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调查发现,多媒体教学法不仅能够将直观的知识呈现给学生,而且其能动态地演示数学图形的变换,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因此,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数学教师应注重加以运用。例如,在讲解抛物线y=ax2+bx+c(a≠0) a的值对抛物线形状的影响时,数学教师可制作教学课件进行演示,帮助学生加深对抛物线的认识。在演示之前教师可在黑板上板书下面的问题:

(1)a的取值对抛物线开口方向有什么影响?

(2)a的取值大小,与抛物线开口大小有什么影响?

学生自己思考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即便有些学生能够得出结论,但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针对这一题目,数学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加以演示,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通过观察演示,学生不难得出以下结论:抛物线的开口大小与方向与a的绝对值以及正负有着密切联系。

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数学教师应加强学习,认真研究不同教学法的优点,并注重与其他教师的交流,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内容加以巧妙地运用,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热情,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做好铺垫。

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策略 篇9

一、职业院校学生自主管理和自主管理能力概述

1. 职业院校学生自主管理。所谓职业院校学生自主管理, 是指根据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与指导下开展的一种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行为。学生在自主管理运行过程中处于主体管理地位, 通过职业院校现存和潜在管理资源的充分挖掘, 根据自身所存在的行为和思想的不足, 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和自我提升, 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认识水平, 逐步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进而实现自我素养和自我能力的提升。

2. 职业院校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职业院校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是指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班级管理、生活学习中的一种综合管理能力, 也是职业院校学生在管理实施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管理技巧、管理方式方法和心理素质等。在自主管理中, 学生要灵活的应用各种管理技巧, 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根据客观实际情况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行问题观察、分析和解决。这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特别是实际问题分析、问题应对和问题处理能力等。

二、培养职业院校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意义

1. 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是素质教育实施的要求。当前, 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目的之一, 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充分注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 通过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发展。这就需要职业院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 充分挖掘各种有形无形资源, 让学生在班级、生活学习管理和服务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2. 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是时代发展的基本要求。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社会对职业院校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职业院校学生不但需要拥有充足的专业知识储备和熟练的应用职业技能, 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学习自主能力和优异的自我管理能力等。这就要求在新形势下, 职业院校在进行学生管理时, 不仅需要注重提升管理方式方法的艺术性, 还要注重提升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和自主管理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是学生自我提升和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当前的学生就业竞争程度程度越来越大, 职业院校学生由于其特定的学习定位和学习现状, 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相对的劣势。这就需要职业院校不断提升学生的自我调控、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 为学生在未来的社会职场生活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三、职业院校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培养策略

1. 注重学生自主管理意识的激发。首先, 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定位。大部分职业院校学生由于特定的原因在学习方面处于劣势, 通常会被认为是学习和中考的“失利者”, 他们相对比较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因此, 职业院校工作团队要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 帮助他们重新进行正确的定位, 树立自我管理的自信心。其次, 注重学生自我意识的激发。职业院校管理人员要注重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引导他们正确、客观的进行自我评价, 及时、积极、乐观的调控自我行为, 要让学生对自身在学校和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形成理智的认识, 帮助他们进行精准的定位。再次, 注重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职业院校还要注重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结合学生的职业规划和时代发展特点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例如, 结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主题进行信念理想教育工作, 加强学生的敬业、担当和责任意识培养等。

2. 注重自主管理氛围的营造。在班级管理中, 要注重自我管理活动的开展和学生自我管理工作的推动, 通过民主竞选或者其他各种有效方式进行班级管理组织构建, 在教师的引导和辅助下进行班级自主管理, 定期开展自主管理会议和总结, 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努力做到人人有事管、事事有人管, 形成一种人人都是管理者的校园自主管理氛围。

3. 注重自主管理组织构建。第一, 强化学生自主管理组织建设。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调动和发挥对于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 职业院校要不断激发学生自我管理和参与自我管理意识, 构建健全的自主管理组织, 努力吸引优异的学生加入组织并在组织中充分发挥作用, 让自主管理组织始终保持可持续发展性和先进性, 不断提升自主管理组织的优秀学生吸引力。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自主管理真正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第二, 创新自主管理岗位设置。职业院校要以班级和学校管理的客观需要为基础, 合理、创新的进行学生自主管理岗位设置,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校和班级自主管理参与机会。设置学生自主管理岗位时, 要充分结合学生的社会职业要求, 因事而异、因地制宜地进行不同系别和专业学生的自主管理岗位设置。

四、结语

总而言之, 职业院校要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对学生的自主管理重要性形成清醒的认识, 努力为学生提供各种展示和锻炼自主管理能力的机会和平台, 不断激发他们的积极主动性, 提升他们的自主管理水平, 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摘要:广大职业院校要不断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 强调学生在管理中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注重环境的育人作用。对培养职校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策略进行研究分析, 以期给相关研究者以有益借鉴。

关键词:职业院校学生,自主管理,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章凌, 杨瑜艳.中职生自主管理能力培养的对策[J].才智, 2015, (05) .

[2]王小慧.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培养策略[J].甘肃教育, 2012, (17) .

[3]张建忠.中职生责任意识的培养[J].现代企业教育, 2010, (04) .

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策略 篇10

一、植保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迫切性

关键能力是整个职业生涯中起关键作用的一种综合能力, 指的是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适应不断变化和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所需的能力, 具有一定的自我发展和开拓能力[2], 是一种综合能力。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植保高职毕业生调查结果显示, 31.6%的毕业生目前未从事植保相关工作, 企业对植保毕业生的专业能力相对满意, 更重视员工的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自我学习能力。植保毕业生将面对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物联网技术, 新时代如何使植保毕业生能零距离适应职业岗位要求, 在岗位变换及创业发展时适应职业变更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职校重视并有效开展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迫在眉睫。

二、植保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策略

目前, 职业教育实践中还没有具体成型的统一的关键能力培养内容和方法, 关键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贯穿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开发、教学环节设计、课外活动、顶岗实习等各个环节, 更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参与。为此,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专门组建一个专业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建立符合植保学生现状的关键能力培养体系, 探索了一系列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方法。

1. 教学活动互动中培养学生关键能力。

教学活动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 是由相互联系、前后衔接的环节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教学可根据自己的教学任务设计各个环节, 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主导学生参与各种互动以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将角色扮演法、项目教学法、行动导向法、头脑风暴法等方法在植保高职生中应用均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种子营销》课程“种子销售渠道”这章内容为例, 运用角色扮演法拟培养学生的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置情景, 如果你是种子公司营销人员, 你将如何实施组织新种子产品发布会?

分组: (1) 将班级学生分成4组, 每组5人, 选择组长一人, 每人承担不同的角色, 销售、财务、促销等人员, 各小组人员自行分工; (2) 材料准备:各小组课前准备各种材料, 如图片、讲稿、产品说明书、调研报告等; (3) 任务:各小组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各自选择产品的发布会。

评分标准:

通过角色扮演法, 模拟真实的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仅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更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活跃课堂气氛, 在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 也具备了一定的分类计划与组织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

项目教学法是以项目带动教学,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 在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中的教学内容。以《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中“小麦白粉病”防治为例, 通过分组调查了解家乡小麦白粉病症状、损害程度, 再通过采样、进行实验室鉴定, 最后制定出合理的小麦白粉病防治方案。在“项目”的具体框架引导下, 让学生有一种积极主动参与的愿望与热情, 在探索中学习, 并且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处理实际问题上, 在认知中培养动手能力以及组织协调、团队合作能力, 同时也使得提高学生的责任心。

行动导向法是以培养综合能力为目标, 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 强调理论与实践统一, 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学习过程的机会。以《植物植物生理》课程为例, 通过课前将学生随机分组, 选定小组长;发引导文布置工作任务, 激发兴趣;教师主导示范, 提出要求;学生主体发挥, 小组长带领下完成任务, 并分组汇报;利用多媒体和教学实训条件, 现场直观教学进行点评、总结。合理教学模式的探索有助于挖掘学生潜能, 引导学生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以达到塑造学生关键能力的职业教育终极目标, 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

2. 第二课堂开发中培养学生关键能力。

第二课堂是相对传统的正常的课堂内教学而言的, 是对第一课堂学习的延伸、补充和发展;是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第二课堂活动形式的开展多种多样, 对于植保专业来说, 经过探索实践的有: (1) 开展摄影比赛, 巩固学生的专业识别技能。通过摄影比赛的开展, 既可以促进学生走进大自然, 了解各种病虫草害, 又可以让学生学会分享, 学会共同学习。 (2) 成立课外兴趣小组, 进行技能评比, 以课内理论知识为基础激发学生科研意识。例如农作物测产、种子检测, 可分为团体赛和个人赛, 只有每个人的技能扎实, 团队才能取得好成绩。 (3) 开展专题讨论,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例如, 针对季节性作物, 进行专题讨论, 春季小麦、大蒜, 秋季水稻、玉米、大豆等, 这样不仅可以短期内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又可以推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4) 进行社会调查, 了解社会现状, 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以各人家乡特色作物种类为例, 进行调查, 市区同学则可以公园绿化植物为对象展开调研, 根据徐州地理情况可了解丰县大沙河苹果、宿羊山大蒜、铜山三堡四堡大棚蔬菜等不同农作物与经济作物病虫害现状以及防治方法, 通过走访调查, 不仅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 同时也增进学生与农户之间的友谊, 建立和谐的技术关系, 使学生的所学知识与实践充分结合, 同时还可以帮助农户解决技术难题, 更体现植保生的主人翁精神。

3. 顶岗实习训练培养学生关键能力。

当前大学生缺乏职业素质最突出的表现是:缺乏吃苦精神, 受不了基层生产一线的劳动磨炼;缺乏奉献精神, 对工作斤斤计较;缺乏社交经验, 不能进行有效沟通;缺乏服从观念, 受不了企业的严格管理, 很多毕业生频繁跳槽, 不能坚守岗位, 因此毕业前的顶岗实习尤为重要。近年来, 每年12月至次年3月份, 三年级的植保学生去海南进行为期三个月的顶岗实习, 每一个学生都会在其特定的岗位上进行三个月的磨炼, 体会着团队的力量、合作的精神以及艰苦奋斗的喜悦和坚持的快乐。与此同时, 如何快速地判断菊花锈病以及菊花白粉病, 做到及时准确的诊断与防治是企业减少损失以及保证出口的关键。学生在这特定的岗位上学习识别、诊断以及有效的防治, 更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 与基地的专业人员学习, 从苗床的选择、消毒到育苗, 再到栽, 以及整个成长期水肥的管理、病虫草害的防治, 再到最后的收获, 只要有心、用心, 这里有最好的平台。

顶岗实习“在岗位上工作”的实习模式, 使学生在企业生产人员的指导下掌握操作技能, 学习处理各种技术难题, 既有利于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 又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刻苦钻研专业技术。而且学生与企业员工同吃同住, 深入企业生产一线, 还能够使学生熟悉企业管理模式、运作机制, 深刻体验企业文化, 树立管理意识。顶岗实习以其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工作经历与体验的综合性, 不仅巩固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而且培养提高了学生包括职业道德在内的综合职业素质, 成为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

摘要:本文以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植物保护专业为例, 以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 探讨植保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头脑风暴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及角色扮演法在植保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教学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利用第二课堂及顶岗实习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得以应用。

关键词:职业学校,植保专业,关键能力,策略方法

参考文献

[1]丁春梅, 杨云亮, 袁水霞.高职高专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系统开发[J].教学研究, 2012, (10) :30-31.

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策略 篇11

一、做好问题记录,知道“提了哪些好问题”“学习的起点在哪”

日常教学,学情调研普遍不足。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检阅》,因课后思考练习题首次提出“我有一些问题想和大家讨论讨论”,笔者有意识放慢速度,教学生怎么提问题,怎么在句子旁简单记录问题,整整1小时,仅指向阅读理解,22名学生就提了42个问题。但教学时间有限,不可能每篇课文都把所有学生不懂的或感兴趣的问题放在课堂上教学,也不能由教师主观认定学生会提哪些问题。多数教师会在课前几分钟让学生提问题,随机调研学情,但囿于时间,难以检测多数学生的问题,为后续教学提供准确的资讯。因此,有必要让学生预习时至少提三个好问题,课前收集问题,做好记录,整理资讯,作好规划:哪些问题需要教学?哪些是学生互相交流就可以解决?哪些需要教师提供脚手架支持帮助,采用什么策略更好?哪些是学生容易忽略,需要教师提出来?哪些问题属于高阶思维层面,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顿悟后才能提出?只有做足学情调研,才能确保教的是学生真正未知且想知、又需知的问题,真正教在“学习的起点”。可选用以下两种方法。

(一)列出问题清单

让学生把问题简单记在课文句子旁或写在问题本上。课前随机抽取二分之一阅读水平不同的学生查阅(全班查阅最好),了解大多数学生在哪些地方提问题,以此确定课堂教学问题。

(二)填写问题记录表

为了分析基本学情,寻求有效的学习策略,可设计“学会阅读三千问”记录单,让学生记录“我的问题”“我能否自己读懂”“我的好办法”等信息。记录单收上来,教师要快速归类整理、分析判断,选择有效的学习策略,并进行记录分析。如下面的《钓鱼的启示》记录分析单。

通过这样的记录与分析,教师可以清晰地看到学习生长点与教学出发点的交集,就会更多地考虑如何“基于学情”选择教学内容与策略,引导学生利用“已知”学习“未知、想知”的内容,使教学流程与学生的思维流程和谐相生,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实践中培养了学生根据课文提出问题的意识与习惯。

二、留心“泡泡问题”,学习“在哪里提问题”“怎么提好问题”

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至四年级下册有些课文安排了随文“泡泡问题”。对此,多数教师只让学生回答了事。笔者认为,除了应充分发挥这些“泡泡问题”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外,还要利用它来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尤其是首次出现指向有别的“泡泡问题”,它应当是编者有意安排的提问范例,更应该充分发挥其范例的作用。具体做法是引导学生经历以下的活动:1. 发现:“泡泡问题”是在什么地方提问的;2. 检索:运用“联结”策略,找到与不理解的语段对应的“泡泡问题”;3. 理解、评鉴:经由比较,思考这些问题好在哪里;4. 实践:组织语言,提出好问题。下面,以三年级下册《争吵》为例说明如何设计与展开提问题的学习活动。

(一)两相比较,发现方法

1. 精选范例,制作课件。备课时,从学生的问题记录中选取三个好问题,看看它们分别用了哪个“泡泡问题”的方法,把“泡泡问题”及相关语句截图下来制作课件。如一位学生提了一个好问题:这两个地方有矛盾,第一自然段说“并不是因为他得了奖,我嫉妒他。”第三自然段又写“心想:哼,得了奖,有什么了不起。”到底“我”有没有嫉妒克莱谛?教师据此找出“在有矛盾的地方提问”的“泡泡问题”,如《小鹿的玫瑰花》:为什么说小鹿的玫瑰花没有白栽呢?以及两个相矛盾的句子:(1)鹿弟弟也高兴地笑了,说:“看来,你的玫瑰没有白栽!”(2)鹿弟弟惋惜地对哥哥说:“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没看着。”把它们截图下来制作课件。

2. 阐述过程,在比较中发现方法。课堂上,先请上述提出好问题的学生介绍自己是怎么提出这个问题,也就是看到哪些文字觉得奇怪,是怎么想的,把提问题的思维过程说出来。其他同学同步思考,直观感受提好问题需要经历怎样的阅读、思考过程。接着,出示课件,引导比较:这位同学所提到问题和《小鹿的玫瑰花》“泡泡问题”有什么共同点?让学生明白二者都是在有矛盾的地方提问的,由此学生明确向“泡泡问题”学习提问是个好方法,同时也初步掌握“在有矛盾的地方提问”的方法。

(二)“联结”检索,验证方法

第二个环节“验证方法”,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以下两位同学所提的好问题分别用了哪个“泡泡问题”的方法?是什么方法?(1)“我”为什么觉得“很不安”“很后悔”?(2)“我本想让父亲高兴一下”,为什么“父亲把脸一沉”?经过讨论交流,学生找到了对应点,也明确了提问的方法:问题(1)对应的是《和时间赛跑》:“我”为什么“着急”“悲伤”,又为什么“高兴”“快乐”呢?这是在心情有变化的地方提问题。问题(2)对应的是《画杨桃》: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呢?是在人物神情有变化,与“我”意料不同时产生疑问,提出问题。

(三)评鉴调整,运用方法

第三个环节“运用方法”,让学生围绕自己所提的问题思考回答:自己所提的问题好不好?怎么问才是好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将上述环节中形成的认识通过实践转化、提升为实际能力。比如,一位学生课前问:为什么克莱谛气得脸都红了?后改为:克莱谛气得脸都红了,他举起手要干吗?他说“我在外边等你!”想干吗?这位学生介绍,是想起《我为你骄傲》的“泡泡问题”:老奶奶为什么要写“我为你骄傲”呢?(首次从人物的语言合理猜测其内心提问题)另一名学生补充说想起《掌声》的“泡泡问题”:英子为什么犹豫呢?(首次从人物的外在表现猜测其内心提问题)

经由这样的过程,再让学生去看课文,原来没问题的,现在看出问题了;原来看出一点问题的,现在问题多了。以后预习时,他们就会自觉联想相应“泡泡问题”的提问图式,或对图式进行精细化、具体化的微调,提出更好的问题,积累更多的经验。而在课堂交流中,学生之间问题的交流、碰撞,促进了相互启发,促使学生的提问能力得以不断地发展,进而也推动自主阅读能力的提升。

三、参照单元样本问题,明确“问题应该指向哪里”

人教版教材按专题组织单元,从学习“提问”这个层面剖析可发现,除了“泡泡问题”,“单元导语”、精读课文后的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的“连接语”“回顾·拓展”的“交流平台”,也有很多样本问题。它们覆盖了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涉及单元主题和训练重点等,指向明确而集中,综合性和实践性强。学生若发现这些样本的导学功能,便可瞻前顾后,多处比照,明确问题指向,提出更集中、更有价值的问题。下面以五年级上册《学会看病》为例,谈怎样引导学生参照单元样本提出好问题。

首先,要引导学生认真解读“单元导语”,联系单元主题思考文本内容,明确学习要求和重点,确定问题所处的区域,提出更有针对性的问题。本单元主题是“父母之爱”。参考“单元导语”中“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再根据文本主要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特质,就有学生提出了较有力度的问题,比如“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和心理描写表现母爱的?”等。

然后,运用“联结”策略,把《学会看病》与本单元组精读课文后的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的“连接语”联结起来思考。这样提问的参照物更多,对在前一环节暂时提不出好问题的学生也会有更大的帮助,他们纷纷提出了不少好问题,比如,有学生参考《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后思考练习题“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有哪些变化”,提出问题:“体会母亲在等待儿子的过程中心理有哪些变化?”有学生参考《“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课后思考练习题“巴迪长大后,如何看待父母的爱?你如何看待巴迪父母对他的爱?”把“巴迪”换成“我”,提出了:“‘我长大后,如何看待父母的爱?你如何看待‘我的父母对‘我的爱?”还有学生提出更好的问题:“说说毕淑敏和《慈母情深》中的慈母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什么是母爱。”

最后,利用“回顾·拓展”的“交流平台”反思,总结提好问题的方法,养成提好问题的习惯。“回顾·拓展六”的“交流平台”,要求“读一读课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体会这些语句好在哪里”,根据第三学段的教学重点之一——“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可以体会到这个要求的内涵:既要从重点语句感悟文本内容,也要体会出表达方式的特点。但从学生在学习《学会看病》中提问的情况看,大多数还只是抓住重点语句提出与理解内容、体会情感相关的问题。因此,教学“回顾·拓展六”的“交流平台”时,可引导学生读懂题目的内涵,然后围绕要求,主动反思在学习《学会看病》中自己的提问情况,畅谈体会,这样,学生就易于找到自己的薄弱之处,总结提好问题的方法,促进提好问题习惯的养成。

以上环节,通过“单元导读”,筛选关键性信息,使问题集中在一个区域,避免问题散乱。“联结”精读课文后的思考练习题和略读课文前“阅读导语”的样本问题,学生能绕开浅层次问题,提出更有思考价值的深层次问题。利用“交流平台”反思不足、总结经验,学生的提问能力,思维的准确性、深刻性、有效性都得到提升。

总之,做好问题记录,有利于明确学生学习的起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巧用“泡泡问题”与单元样本问题为范例,精心指导,不断实践,有助于学生逐步掌握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策略 篇12

一、起点是“导”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 使学生一开始就对化学课着迷, 从内心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开端。

1、实验导入。

例如, 在学习氨的性质时, 我们不妨先做一个“水写红颜色的字”的“魔术”, 学生也一定想知道教师是怎样用水写出红颜色的字来。教师告诉说:“要想知道其中的奥秘, 让我们在今天的课堂上来探究吧”。通过这些精彩的实验表演,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 就会自觉投入“探究知识”中。

2、语言导入。

语言是否精彩、幽默、诙谐, 也是吸引学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学习“摩尔”概念时, 内容很抽象, 比较难激起学生的兴趣, 不妨引入买商品的一些例子。如:“哪位同学能否买到1000粒盐来?”一定会引得学生哄堂大笑。这时, 教师话锋一转, “盐粒实在太小, 我们买时不可能数它的粒数。今天, 我们研究的像原子、分子、离子等微粒更小, 更不能数它的个数。那么, 它们该怎样计数呢, 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物理量—物质的量。”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进了探究的氛围中。

3、文学导入。

有的古典文学中也充满着化学, 因为化学本身就在我们身边, 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古代也不例外。例如, 学习烃的性质时, 教师先亮出了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千古佳句, 再反问学生, 这诗句中的丝、蜡指什么化学物质呢?学生当然想“急知答案”, “乐于探究”了。

4、多媒体导入。

多媒体是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具有其它教学设备不能比拟的许多优点, 如动感强, 视觉效果好, 能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微观世界宏观化, 复杂过程具体化。多媒体进入课堂, 学生兴趣浓, 注意力集中, 教学效果好.

二、焦点是“疑”

“疑”就是对某个问题学生急于要了解它, 但用已学过的知识有无法解决的一种心理现象。一旦造成这种心理现象, 就能使学生处于求知欲最旺盛, 注意力最集中, 思维最活跃的状态.教师如能以此为切入口, 那么就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1、巧设悬念, 激发学生好胜心理。

在化学教学中, 巧设悬念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化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的好胜心理。如关于SO42-的检验, 可设计一系列诱导过程, 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 则会积极的探究, 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标。

2、巧设课例, 引导学生深入思维。

在教学中, 如果教师精心设计错例, 然后公开“诊断”为学生提供一个显示自我价值的舞台, 会刺激他们深入思维, 找出错误的根源。通过集体讨论, 公开“诊断”获得知识、方法, 往往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学生学习中错误的重现率就会下降, 教学也就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巧设实验, 诱导学生发现问题。

复习课上, 根据内容的知识点, 教师事先设计一些实验, 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 容易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改变了复习课死气沉沉的氛围, 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同时, 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三、特点是“动”

学生是探究性学习的主体, 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应处在积极的活动状态。因此, 动是探究性学习的最显著的特点。

1、督导学生查阅资料。

调动学生查阅资料, 不仅能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良好习惯,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习中通过学生自己的读、看、思、析等, 各种学习器官都得以充分调动。学生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使他们在学习中“学会了学习”。

2、引领学生亲身实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例如, “同浓度的盐酸、醋酸的导电性哪个强?”学生通过做实验, 不仅深刻认识了强弱电解质的导电性不同, 而且还能发现新问题:有学生观察到溶液中还产生气泡, 溶液呈蓝绿色 (做导电性实验时用铜作电极) , 这又引发了学生的思考, 教师顺势而为, 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 激励学生不断地探奥索源、寻求真理。通过学生亲自实验,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精神, 学生真正领悟到“亲手做一做, 真理就在我身边”。

3、激发学生课堂争论。

在学习中, 有的知识内容书本上没有明确的答案, 但通过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通过互帮互学, 则能达到目的。如果能在课堂上设计出一套让学生踊跃参与的方法, 则效果甚佳。如要除去铁矿石里的二氧化硅, 究竟用生石灰好呢?还是用石灰石好?这时, 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 一方为坚持“生石灰好”观点, 另一方为坚持“石灰石好”观点, 让他们阐述自己的观点。课堂上立即出现两方的争论。通过这种“辩论赛”的形式, 提高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收效也特别大。

四、重点是“思”

“学源于思, 思源于疑”。学必有疑, 疑必有思, “思”是学习的重要方法。要获取知识, 思索是必然的, 只有通过思索, 才能使认识得到深化, 思维得到发展, 探究得到深入。“思”贯穿在探究性学习的始终。在“思”的过程中, 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创新的能力都得到提高。

1、“思”源于实验中产生的疑问。

实验中产生的每一个现象, 必将引起学生的思考。如在过氧化钠中加入水, 产生了气体, 它是什么气体?学生根据学到的知识, 通过思维推测可能为氢气或氧气。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如何证明产生的是什么气体, 学生很快设计出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的方案。教师又可引导学生思索在日常生活中过氧化钠有什么用途。由此学生得出了过氧化钠是一种常用的供氧剂, 在潜水、登山、救灾等中有重要的用途。在整个认知过程中, “思”的地位显露无遗。

2、“思”源于阅读中发现的疑问。

阅读应建立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通过认真阅读, 必然会产生疑问, 必然会去思考。如学习卤素时, 资料上说溴和碘主要来自海洋, 陆地上很少。学生必然会想, 为什么陆地上这两种元素很少呢?海水中溴和碘的含量很少, 人们是怎样从海水中提取它们呢?为什么提取溴和碘的方法不同呢?怎样提取既经济又科学呢?……?这一连串疑问的产生, 是学生认真阅读的必然结果, 也必然引发他们去思考。

3、“思”源于教师设置的疑问。

上一篇:主要因子下一篇:招生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