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共12篇)
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培养 篇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 试行)》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 应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 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那么,如何抓住幼儿的年龄和生活 特点,让幼儿积极参加探究性科 学活动,真正体验到科学学习的乐趣,从而培养幼儿优秀的探究能力呢?
一、创设情境,营造气氛,激发幼儿探究问题的兴趣
1.创设的情境要能激发幼儿的表现欲望、创作激情以及好奇心, 要能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在这其中,教师是创设情境的主导者和调节控制者, 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幼儿 感知,使幼儿能投入到相应的情 境中,让其思维随 着新创设 的情境线 索走, 从而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科学知识。
2.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如,在活动“冰与水”中, 幼儿先是在我的指导下进行观察,认识了水的特性,然后我结合当时的天气情况, 根据中班幼儿的实际水平, 又设计了一系列关于“水”的活动:我把装有一杯水的透明塑料杯 (杯子里还放着几粒玉米粒), 放在外面 的阳台上, 一边给幼儿讲解日常生活中水的形态, 一边让他们观察外面的水杯。不一会儿,有的幼儿就发现了放在外面的水杯的变化,我很自然地提问: 为什么教室里面的水杯没有结冰? 而外面的水杯却结冰了?通过引导和询问,很好地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示范引导,积极鼓励,教会幼儿探究问题的方法
1. 开展常见 现象探究 , 鼓励幼儿“想一想”、“试一试”。如,在活动“神奇的瓶子”中,我要求每个幼儿想一想: 为什么有的瓶子里的颜色会发生变化? 有的没有发生变化? 并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还让能力较强的幼儿利 用大小不 同的瓶子 试一试,从而发现瓶盖里面的秘密。通过“想一想”、“试一试”,让每一位幼儿都能 在原有基 础上获得 提高,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激起幼儿再次探索的愿望。
2. 努力创造 活动条件 , 示范引导幼儿“做一做”。如,在活动“有趣的磁铁”中 , 我为幼儿提供了各种铁制品、塑料用品和陶瓷制品, 我先示范表演了磁铁的磁现象,然后让幼儿自己摆弄。他们的积极性很高, 很快就津津有味地玩起来。许多幼儿都为自己的发现兴奋不已, 争着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伴。这时,我对幼儿的发现给予肯定, 并让他们在“做一做”中饱尝发现的快乐,激发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兴趣。
三、进行规范思维训练,培养幼儿探究问题的能力
1.注重点拨 ,启发提问 , 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幼儿科学活动的目的不仅是要培养幼儿观察、探究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应在活动中设计一些能激励幼儿思维能动性和求知欲方面的提问,并鼓励幼儿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在活动“声音从哪里来”中,我通过拍手、用筷子敲打瓶子等方式,让幼儿在说话的过程中亲自摸一摸自己的喉部,让幼儿感知物体振动的存在, 然后设计这样的问题:“你感觉到了什么? ”、“你有什么发现? ”并逐步展开讨论这些问题,通过提问有效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和语言表达。
2. 提供自由 探索空间 , 培养幼儿的独立创新思维。为了给予幼儿充分自由探索的空间, 教师在让幼儿明确操作的目的和材料的使用方法之后, 就应该大胆放手让幼儿充分操作,反复感知,而不应过多干预。如,在活动“沉与浮”中,我指导幼儿用自己带来的各种材料做沉浮实验, 并让他们将实验的结果正确地表达。应该注意的是, 在活动中幼儿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操作失败的情况,这时教师就要善于指导, 要使用夸奖的言辞、友好的微笑、信任的眼神,鼓励幼儿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培养幼儿对自己创新能力的自信和获得创新成就的勇气。
总之, 教师要充分发挥科学的魅力, 巧妙地组织科学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精神。既要精心为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 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又要细心指导幼儿用科学 的探索方 法去探究 问题、解决问题,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 更要耐心鼓励幼儿进行细致地观察, 不断提高幼儿自主探究的能力。
关键词:科学活动,探究能力,培养,方法
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培养 篇2
天津市警备区第一幼儿园 刘春霞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更新,教育在发展。在《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科学领域的总目标“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探究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初步尝试归类、排序、判断、推理,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它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幼儿期是孩子思维发展的黄金时期。那么我们作为幼儿教师又如何去做呢?
因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幼儿初期的思维发展处于直观行动思维,并且以直觉行动性为主,即幼儿必须借助动作、行动、具体的操作来进行。动作行动是思维的外壳。发展到中后期,思维的具体性和形象性十分突出,产生了具体形象思维。即幼儿必须借助于对外部事物的直接感知或客观事物的形象来进行思维。这是直接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递进发展过程中,并且抽象逻辑思维已经萌芽。这种思维的抽象性比较低,还不能较好的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在幼儿思维发展的黄金时间借助适合幼儿阶段特点的材料,以孩子熟悉的内容进行系统训练,就可以从幼儿思维品质如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创造性、灵活性、批判性等入手提高幼儿的思维水平,培养幼儿的良好思维习惯,从而提高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形成终身受益的学习能力。使孩子们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关键词:
思维、思维能力、直接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一、问题提出
(一)在教育观念上;
传统教学模式比较固定,束缚孩子们的思维发展。往往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忽视了幼儿的主体作用。
(二)在教育活动中;
教师要求幼儿按照教师教的方法去记忆知识、思考问题,如果幼儿按自己的方式理解或提出假设,教师会千方百计的把他们的思考引到自己的计划上来。
(三)在教育行为中;
固定的传统教育模式过于重结果忽过程,即追求幼儿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忽视幼儿对学习过程的参与和实验操作。在社会呼唤幼儿教育的创新与发展的今天。如果我们在这样继续教下去,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想象力、创造性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果教育是致力于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那么就要改变幼儿被动学习的方式,提倡幼儿主动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二、激发兴趣,设置情景,有效提问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情绪、思维和行动很容易受到同伴及周边事物的影响,注意力容易分散。但只要教师能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兴趣来创设问题情境,就有助于提高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集中注意力,促使幼儿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教师从幼儿的发展角度出发,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层层递进地设计出接近幼儿已有知识、经验和智能水平的问题,从而帮助幼儿梳理了已有知识,将无序、零碎的经验变得有序和完整。如“好玩的泡泡”比较适合小班年龄。
日本学者曾提出“提问就是教学的生命”。教师的有效提问,能发展幼儿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并将活动逐步引向深入,而且有助于引发幼儿思考与学习的主动性。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幼儿的好奇、好问以及持续、深入的探究兴趣,通常是由教师的有效提问引发的。在特定情境下,提问是决定科学探究活动是否有效、能否精彩的重要因素。同时又隐含了教师预设的科学活动的教学目标,发挥了指导性的作用;在提问中能够激活幼儿的思维,将幼儿的思维和感官充分地调动起来,使主体与客体直接接触,相互作用。让幼儿获得丰富的经验,促进其思维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幼儿教育要注重幼儿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活动要求教师引导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尝试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引导幼儿自己发现答案更重要。”在我园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感觉到教师们在与幼儿的交往互动中,尚缺乏一种开放性提问的思路,在具体的提问中,层次结构及类型的把握上还留有空白。(教师的提问往往集中在低层次的问题上。教师的提问技能亟待提高)需要老师们通过理论的思考、实践的研究进行解决。分析用什么样适宜的提问策略对幼儿实施教育,从而达到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在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中,问题的设计是关键的一环。问题质量的好坏关键在于教师能否通过提问来启发幼儿积极思考、探索与发现,发展幼儿的心智。
三、开阔思路,寻找联系,解决问题
由于幼儿的思维水平低,其思维具有固定性、表面性、自我为中心等特点,又困于知识经验的不足,面对复杂的问题,常陷入思路单
一、固定的困境中。因此,我们必须开阔幼儿的思路,从中培养幼儿思维能力。避免问题解决过程的思维定势。人的心理活动有一种功能固定性,它使人们的思维趋于刻板、固定化,总是沿着习以为常的思路去想、去做。幼儿更是如此,他们解决问题时,多是围绕着一般性、常规性的思路展开,且难以跳出常规思维的框框。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联想,启发幼儿突破局限,由此及彼地扩大思路,从而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如游戏中替代物的使用,进行一物多玩。联想越丰富,用法就越多样。由于联想的基础是经验,因而经验越丰富,联想的通道也就越宽阔、多样,从这个角度说,丰富幼儿的经验,也有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这就告诉我们探究活动应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教师通常以提问的方式将之传达给幼儿。如果提问体现了活动目标和活动的重点、难点,就能促使幼儿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地进行猜想,反之,则会使活动偏离方向而无效。比如,在活动“沉浮的鸡蛋”中,教师把毛巾、铅笔、瓶盖、盐等材料放在桌子上,问:“猜猜哪种材料可以让鸡蛋浮起来?”幼儿开心地说:“是毛巾。。”“是铅笔。。”„„出人意料的发言,教师不知如何回应。就这样,猜想占用了宝贵的时间。与其这样教师应先让幼儿观察材料,然后问:“如果把这些东西放到水中,那种材料能使鸡蛋浮起来呢?请小朋友仔细想一想”使得幼儿的猜想有了明确的方向,进而在操作实验中验证猜想,思考为什么。那就自然有效地生成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鼓励探索,亲身体验,发展潜力
教师选择的科学活动既要符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又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和主动探索,展开幼儿探索活动的欲望,从而能引导幼儿沿着符合逻辑的思路去思考。如《神奇的镜子》镜子的角度不一样,玩具数量不一样(提问:1.使用两面镜子找玩具,你会发现什么?2.和用一面镜子看到底情况有什么不一样?3.把镜子合成不同的角度,你会发现什么?照玩具的数量有什么变化?)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幼儿已形成较明确的认识。让幼儿经历了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验证问题的完整过程,既有利于启迪幼儿的思维,又有利于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有多种可能的答案,促进幼儿从多方面进行思考,获得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拓展幼儿的思维。探究性的提问(用什么方法装宝石呢?)为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所提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究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幼儿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幼儿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在幼儿解答完自己提出的问题后,教师还应留下具有生活化、又赋有探究性的空间,让幼儿利用其他时间进一步去探究。教师要指导幼儿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资料,幼儿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获得发展。案例:盐水实验。盐量的多少影响鸡蛋的沉浮情况。在不同的环节提出事宜的问题,以推动幼儿在较高水平上进行活动。给孩子留有时间思考,发展幼儿潜力。通过学习是我深深的体会到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教师教育能力的体现,更是激发幼儿主动探索,发展幼儿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今后我将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提升思维潜力。参考文献:
《幼儿园课程实施指导.科学》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课堂提问艺术》 中国林业出版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苏州教育出版社 《做好科学小实验的课前准备》 《学前教育研究》月刊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教育部
《儿童发展心理学》
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培养 篇3
【关键词】科学自主游戏 幼儿 科学探究能力
自主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游戏活动,是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主开展、自发交流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本文以自主游戏为载体,对于如何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进行实践研究。
一、研究背景
(一)前期研究的基础
我园是余杭区“科技教育特色园”,有自己的七彩科技教育课程。近年来,我园在科技特色教育的研究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开展了一系列的科学教育课题研究。我们已从科学类专用教室、种植园等方面对培养幼儿科学探索能力作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不少阶段性成果。
(二)我们的问题
1.重主题预设活动,轻自发探索活动
教师对于幼儿的兴趣点及最近发展区把握不够。平时实施的科学活动受主题内容的限制,教师会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主题需要来预设科学活动的内容,更多地考虑活动能否与幼儿的经验相结合,而较少考虑到是否真正从幼儿的兴趣发出,能否引发幼儿持续探究的欲望等。孩子们一般是被动地探索,在老师高控的引导下进行科学活动。
2.重集体教学活动,轻个人小组探索
有的教师只重视课堂教学,而忽视了集体教学外的区域活动和游戏活动。在科学活动中,集体同时进行的活动多,个人或小组探索的科学活动比较少,在游戏中探索活动就更少了。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注重幼儿的主动性、合作性的培养,但效果不显著。
3.重科学原理掌握,轻自主探索过程
教师讲解多,只强调自己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幼儿主动性、积极性的培养。教师们只把目标装在了自己的心里,而并没有把幼儿的自主探索放在首位。在科学活动中较多地注重科学原理的掌握,而对生活中科学原理的探索比较缺乏。
(三)我们的思考
怎样的科学教育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而自主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是幼儿内在需要的活动。能否以“科学自主游戏”为切入点,将其当作科学活动的另一种形式,为幼儿的科学自主探索创造有利条件呢?通过科学自主游戏,幼儿不仅会在玩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还能在游戏中了解生活中某些现象的奥秘,进而更主动地关注周围生活。
二、实践探索
以下具体介绍小班自主游戏——“小小搬运工”中开展的探究活动:
(一)游戏是这样生成的——探索源于兴趣
1.出现问题
班里有一些木质的动物造型的拖拉玩具,深受孩子们喜欢。只要一有空闲,孩子们就拉着它们跑动。一段时间下来,这些玩具都残缺不全了,需要大修。可是执着的孩子们还是兴趣未减,有的偷偷拿出准备大修的拖拉玩具还在玩:虎子拉着串好的木珠,开始了他的拖拉之旅;越越更厉害,用串木珠的绳子穿上放积木的筐子拖着就跑……
“自制拖拉玩具要大修了,暂时没有了‘宝贝,我们怎么办?”一个问题在孩子们中间炸开了锅。
小奕:“修好了再玩吧。”
桐桐:“那我们自己来做吧。”
越越:“我刚才就做了一个,很好玩的。”
……
老师拿出了刚才自制的拖拉玩具,在孩子们面前展示,大家都鼓起了掌。
师:还有什么也能用来制作拖拉玩具呢?
微微:我们玩滚滚乐的圆筒可以做。
杭杭:点心时装牛奶的瓶子。
……
于是老师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可以在活动室、游戏区域、“百宝箱”或是自己家里选择需要的材料,简单地组装拖拉玩具。
2.我们的思考
(1)支持幼儿兴趣。杜威说:“兴趣是生长中能力的信号和象征。”教师要善于及时发现了解幼儿的兴趣点,鼓励、肯定和支持幼儿的发现,拓展幼儿的思维,满足幼儿自主探索的欲望,适时地发挥推波助澜的作用。
(2)提出适宜的挑战。让幼儿在对拖拉玩具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大胆革新,充分挖掘生活中常见的废旧材料,引发幼儿无穷无尽的思考。不同材料制作的拖拉玩具形状、颜色、色彩的变化……都会使幼儿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幼儿在自己的操作中发现身边的科学,体验到操作的乐趣。
(3)头脑风暴讨论法。在征集金点子的过程中,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幼儿在这种轻松自由的氛围中进行思维碰撞,思想包容,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教师也能充分了解孩子们的想法和需要。
(二)游戏是这样开始的——材料引发探索
《指南》中指出:多为幼儿选择一些能操作、多变化、多功能的玩具材料、废旧材料,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幼儿拆装或动手自制玩具。虽然是小班,但已经是下半学期了,孩子在动手操作能力、探索能力方面明显进步,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动动手,自己去探索自制拖拉玩具的方法。
1.探究一:我要装个拖拉玩具
用什么材料来做拖拉玩具?幼儿分头去材料箱、活动室寻找,有的到家中去寻找。他们拿来了各种材料,有纸质牛奶盒、鞋盒、塑料牛奶罐、奶粉罐、网篮等等。我们也准备了绳子、胶带、小剪刀、垫片、S钩等必备材料。
(1)孩子们的探索
面对这么多的材料,孩子们一下子自主地玩开了,有的选择了长绳子,绳子通过网篮上的洞洞,两根绳子合在一起,拉着就走了;有的在塑料牛奶瓶的把手上用绳子绕了几圈,也开始拉起来了;拿到牛奶盒的乐乐有点发愣,绳子往哪儿放呢?终于找到了膠带,把绳子给粘住了,可用力一拉绳子马上从胶带中滑出来了。
(2)出现了新问题:怎样让绳子和材料连接而不掉落呢?这么多的材料都可以直接制作拖拉玩具吗?
孩子们开始从众多的材料中筛选出来可以直接制作拖拉玩具的材料,也对一些材料有了新的疑问。
讨论:怎样的材料才能让绳子牢牢地连接上?经过筛选,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有洞洞的才可以让绳子通过。”答案水到渠成。没有洞洞的该怎么办?“用榔头、用剪刀、用针……”孩子们的办法可谓五花八门。新的问题推动了自主探索的进行。
2.探索二:我要用剪刀打洞洞
对于没有洞洞的材料,我们提供了小剪刀让幼儿自主玩玩什么材料能适合打洞?
(1)孩子们的探索
在老师的安全提醒和密切关注下,孩子们拿着剪刀开始玩起来了,有的拿起奶粉罐在表面划了几下,无从下手。马上转移了目标,拿起来纸盒,用力一戳就戳进了。有的对准那个塑料瓶,一顿猛戳,塑料瓶只有一点小痕迹,不灰心继续试,还真的有了一个小洞,那一脸成功的模样……最后孩子们的尝试,教师引导进行了梳理。
在游戏中,孩子们自主地探索出哪些材料可以打洞,在玩中孩子们对材料的不同软硬程度有了一个直接的认识,小剪刀的使用也变得更灵活了。
(2)新的发现
乐乐在几个盒子上打了洞洞,用上了S钩,把S钩的两个钩子勾住了盒子上的洞洞,一辆小火车初见雏形。原来用上工具,盒子之间还可以连接。
3.探索三:绳子能不逃出来吗
有了各种已经打过洞的材料,孩子们重拾信心开始游戏。
孩子们的探索
孩子们一起玩穿洞洞的游戏,可阿泽一直在穿洞洞,绳子从洞洞里一拉,绳子就滑出了洞洞。“让老师给我们打个结吧!”我们帮助打了结,可是结太小,洞洞大,绳子又滑出来了。怎么办?
我们让孩子们去班里的“百宝箱”里找找有没有可以用的东西。乐乐找到了木珠,阿泽找到了小垫片,我们一起在他们找到的材料上打了结。这次孩子们用绳子从洞洞里拉出来,木珠和小垫片在洞洞口守住啦!小拖车成功啦!孩子们拖着自己动手制作的拖拉玩具,一路狂奔。
(三)游戏是这样开展的——情景促进探索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他们的注意是不稳定的,易受外部环境的干扰,兴趣持续时间短。几次游戏下来,孩子们的兴趣明显减弱了,孩子们组装好的拖拉玩具放在一边,不太投入游戏了。
寻找新的探索点
我们自己设计好的拖拉玩具除了拖一拖、跑一跑,还能干什么呢?
微微说:“可以当汽车、当火车。”
弘宇说:“当汽车还能装玩具呢。”
桐桐:“还能装砖头、装水果。”
余越说:“我们来搬家,从这里搬到哪里。”
……
随着游戏发展的需要和开展,又引起了一个新的话题——拖拉玩具制作好后,怎么玩?在孩子们的讨论中,确定了游戏的情景——做“小小搬运工”。孩子们的游戏又开始啦!
1.探究一:我要装更多的东西
为了做“小小搬运工”,孩子们铆足了劲,都想一次性多运点货。怎么才能把更多的大砖头放在小车上呢?孩子们有的把“砖头”硬生生挤进小小拖车里,也只能放进两块,纸质的“砖头”也受伤了。“除了把砖头放在拖车里面,还可以怎么放呢?”经老师这么一点拨,孩子们马上又开始探索了,最后发现把砖头整齐地叠在拖车上,果然能放更多的“砖头”。有的孩子为了多运货,组装了一列“小火车”拖车来搬货,有的选了一个大盒子做拖车来运货……在自主的游戏探索中,孩子们对物体的空间有了粗浅的了解。
2.探究二:我要搬得更省力
货物里有木质的积木,有灌满水的瓶子,这些货物都比较重,孩子们拖拉时就比较费力。“怎样让自己搬得更省力呢?”孩子们开始相互帮忙,一起在合作拉。乐乐已经有了新发现,他拿了同伴亲自制作的有轮子的拖拉车,装上了矿泉水,开始跑了起来;辰辰让我把三轮车和扭扭车借给他,没想到孩子们能够举一反三。有了工具车,孩子们各显神通,有的把小拖车的绳子在三轮车上绕了几圈就去搬运东西了,有的则单手骑车,另一只手拖拉,玩起了“杂技”。“老师,这样很省力。”孩子们已经在游戏的自主探索中体验到了轮子带来的惊喜。
3.探究三:我们要分类摆放货物
(1)出现了新问题
孩子们对做“小小搬运工”充满了兴趣,可是将货物搬运过去后,有的箱子已经装满了,有的箱子却是空的,而且箱子里的货物摆放得杂乱无章。“仓库里的货物太乱了,怎么帮它们整理一下?”(新问题的产生,激发了幼儿探究的欲望。)我们设计了一个隐性目标,在每个大纸箱上贴上货物的标记。这次游戏又有了挑战性了。在玩中,发现孩子们没有像以往一样忙着“卸货”,而是会在放货的时候留意纸箱上的标记,并在纸箱旁来回走动来分类摆放货物。没想到就是这几张隐形的标记,让孩子开始了新的探索。
(2)我们的反思
随着幼儿对游戏环境和材料的逐步熟悉,游戏中出现了各种与幼儿生活紧密相连的情节。教师作为幼儿游戏的观察者、支持者,及时帮助幼儿提供幼儿喜爱的材料,使幼儿在游戏情境中再次自主探索,在与教师和同伴的游戏互动中获得新的经验,体验探索的快乐,这是体现科学自主游戏价值的关键所在。
(四)游戏这样升华的——整合深入探索
《指南》指出:“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整合能帮助幼儿获得新知识、新经验,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升。整合中,幼儿游戏的过程真正成为他们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索新问题的学习过程。
1.我们的想法
以相互融合型为特点的整合,体现探究与幼儿游戏同步进行,随着问题探究的不断拓展和游戏的深入,幼儿的探究所得和游戏经验形成优势互补,继续保持的探究兴趣使幼儿的知识经验得以不断完善,进一步使游戏向纵深发展的同时,促进了幼儿游戏水平的提升和幼儿探索能力的提高。
2.环境的改变
我们挖掘环境和材料的教学因素,让环境作为一种隐性的指导,让幼儿探索性地开展自己的游戏。我们根据上阶段孩子们游戏的开展和探索的能力,创设五个游戏区域(见表2):
(1)拖拖车组装区:提供多种材料让孩子自主探索组装各种拖拖车。
(2)拖拖车停车区:可让幼儿在区域内换车,探索不同车辆的装货空间、拖拉速度和省力的情况。
(3)“勇敢者”探险区:在运货途中有目的地设置一些障碍物,如:有坡度的独木桥、拱门、地面上贴直线、曲线。
(4)“满满”装货区:除了前面游戏玩过的材料,还增加幼儿喜欢的玩具,数量多了,让幼儿在卸货时分类更有挑战性;还增设了任务卡。
5.“松松”卸货区:从原来一排纸箱改成无规则错落摆放,让幼儿在卸货时更有探索性。
3.我们的发现
(1)片段一
微微在拖拖车组装区用纸质牛奶盒组装好了一辆拖车,运了一车货物,发现拖车的空间太小,装不了这么多的货物,她就把自己的拖车停在了“停车场”,发现旁边停着大整理箱拖车,她高兴地拉着去装更多的货了。
(2)片段二
君来拉着他组装好的“小火车”装上货准备“过山洞”,可是后车厢横了过来,箱子太宽了,被卡在了“山洞”边缘,用力一拉,“山洞”倒了。他扶起了“山洞”,用手把纸箱来回试探了一下,最后把后车厢和前车厢一样竖着放。低头轻轻地拉着,顺利地过了“山洞”。
(3)片段三
弘弘装上了自己喜欢的货物,开始进入了“勇敢者”探险区,小车过“小山坡”,像滑梯似的,坡度很陡。弘弘拉着绳子,筐子已经慢慢偏离了山坡,弘弘只有一手扶着筐子前行。可再上山坡时,车翻了,货物撒了一地。收拾一下,继续前行。前面是平稳的独木桥,独木桥上有花纹,拖车只是在独木桥上震动了一下就轻松地通过了。弘弘挑战了倾斜的“小山坡”和平稳的独木桥,在玩中弘弘对摩擦力也有了粗浅的体验。
4.我们的反思
我们发现科学自主游戏虽是幼儿自主自愿的活动,但幼儿自发的探索和我们创设适宜探索的环境是分不开的。无论是片段中出现的微微、君来还是弘弘,在自主游戏中他们都在大胆地探索,他们遇到问题都能自己解决。这些都是孩子们在自发、自主探索中习得的,也是最难能可贵的。
三、研究结果
通过一年的实践证明,从幼儿的兴趣需要、生活经验出发,以“抓住问题——储备经验——推进游戏——自主探索”为线索的游戏引领,以游戏与科学探索整合为支持手段,促进了幼儿游戏的主体性体验,提高了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
(一)幼儿自主探索能力不断提高
在幼儿喜欢的科学自主游戏中,幼儿的自主性和探索能力大大增强了,能够摆脱老师的高控引导,真正从兴趣出发探索。遇到问题,幼儿会自己尝试、自己体验、自己解决,在自主探索中了解生活中的科学原理。在游戏中,孩子们的合作能力和社交能力都有所提高。
(二)教师专业能力明显提升
在研究中,教师善于观察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和关注点,进行有效的价值判断,选择适合幼儿探究的自主游戏内容,设计幼儿感兴趣的探究环境,提供便于幼儿探索的材料。教师在有的放矢的指导中提高了幼儿的游戏水平和自主探索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教师自身的科技素质。
(三)开辟科学探究活动的新途径
在我们的带动下,全园掀起了科学自主游戏的新高潮,各年龄段都利用走廊、活动室、户外场地等开展各种有趣的游戏活动,并把它们与我园的特色活动“科学泡泡”“科学小游戏”相结合,贯穿在日常活动中,与各领域有效渗透与整合,形成一种日常教育模式,为我园的科技特色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
(四)反思与展望
1.加强活动中的及时记录
在指导过程中,老师更多的是以照片的形式来记录活动过程,缺少幼儿游戏时的语言对话和幼儿即时探索的活动等材料。这方面在以后的游戏活动中要加以改进。
2.打破“班级界限”,开放自主游戏
我们要不断挖掘游戏的价值,在全园开展自主游戏的同时,为了让老师更省时省力,为了让孩子能尝试更多的游戏,可以打破游戏活动的界限,平行班可打破“班级界限”,尝试班与班之间的互动,让孩子有更多的自主探索机会,让幼儿的游戏行为更加持久有效。
四、结束语
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尽情地去探索……让我们真正走进幼儿的游戏世界,做他们的支持者,让幼儿真正体验到“玩中学”、“学中玩”的探索的乐趣!
【参考文献】
[1]现代幼儿园游戏大全[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4.
[2]李季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 篇4
一、设计探究环境,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
幼儿对大自然充满好奇。《纲要》指出“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 是幼儿发展的重要资源”。积极营造良好的探究环境, 有利于扩大幼儿的视野、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1. 建立生机盎然的自然角。
自然角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观察、亲近、触摸各类事物的机会, 幼儿还可以在自然角针对某一对象进行连续的观察发现。随着季节的变化, 我们经常更换各种花卉、植物, 饲养小动物等。幼儿在观察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 产生种种问题。在提高幼儿观察力的同时, 也养成了幼儿敢于提问的习惯, 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
2. 开辟春意盎然的种植园地。
正如陈鹤琴所说, “幼稚园需布置科学环境, 尽可能地领导儿童栽培植物, 布置园庭, 从事浇水、除草、收获种子等工作。”通过开设种植园地, 教幼儿栽培植物、浇水、除草等活动, 引导幼儿去观察、发现, 这样幼儿就获得多方面的“行为”体验与喜悦。
3. 创立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的活动, 有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 具有实用性和开放性的游戏材料, 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 引发幼儿产生问题。例如:在科学区, 老师提供了各类材料, 孩子们猜想轻的物体会浮, 重的则会沉。可实验的结果与他们的设想大相径庭。于是孩子的问题便油然而生。老师巧妙地将问题设计融合在材料之中, 让孩子通过操作材料, 寻求问题的答案, 获得新经验的提升。
4. 营造轻松自然的课堂气氛。
幼儿年龄小, 具有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的特点。《纲要》提出, “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 支持、鼓励孩子参与交流活动。”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组织活动, 注重在玩中学、学中乐。在探索过程中给幼儿提问、讨论的时间, 支持和鼓励幼儿参与交流活动, 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在操作活动时, 允许幼儿自由走动, 鼓励同伴间互相帮助、合作实验。
二、挖掘教育内容, 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1. 把握生活中的教育素材, 激发引导幼儿探究热情。
幼儿的生活丰富多彩, 科学并不神秘, 它就发生在幼儿的生活中。但是幼儿往往只感受游戏的乐趣, 而不知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进行思考。他们常常也会冒出不合常理的问题, 做出令人费解的举动。作为教师, 我们要分析幼儿的行为, 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探索。
2. 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 激发幼儿探究兴趣。
在对幼儿的科学教育过程中, 科学教学活动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当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因此, 教师要善于观察和发现幼儿的兴趣点,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活动, 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在《马路上的车辆》活动中, 我们设计了一个问题引入式的课件来引导启发幼儿。第一环节课件中“轱辘轱辘”转动着的车轮聚集了幼儿的视线, 原来车子有了车轮才会行驶;在第二环节设计了动画:有的车辆的轮子是正方形的, 有的是三角形、菱形的, 引导幼儿探究:车轮可以是这些形状吗?最后提问“两个、三个、四个车轮的车谁跑得快呢?”整个活动在问题引导下, 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去思维, 让幼儿始终带着问题去探究、去创造。
3.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引导幼儿自主探究。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在科学教学活动中, 要针对不同的情景、不同的幼儿、不同的活动采用不同教学方法。 (1) 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 情境能够激发幼儿的探索热情、长时间地保持幼儿探究的积极主动性。在《去羊村》活动中, 我创设了情境:“小朋友们, 绿色的草原上可爱的小羊们邀请大家去玩, 让我们坐上小火车出发吧!”说着, 我们开动“小火车”, 在耳熟能详的音乐伴奏下来到羊村。这些为幼儿所熟知的动画情境, 一下就引起了幼儿的兴趣, 在去羊村路上遇到的各种奇怪的“石头”, 深深地激起了幼儿探究动物特征的热情。 (2) 指导幼儿尝试探究, 在探究活动中, 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 探究活动的主体是幼儿。教师设置问题, 提供操作材料, 幼儿边尝试操作, 边观察思考。在《胎生与卵生》活动中, 幼儿怀着好奇心和探究的热情去探究“动物宝宝是从哪儿来的?”老师引导幼儿根据需要查看图片资料, 找到了答案。在“给动物宝宝找家”的游戏中, 幼儿用电子笔拖拉图片, 将胎生动物和卵生动物送回家。利用多媒体交互性强的优势使幼儿获得自主探究, 主动建构了胎生和卵生的科学知识经验, 发展了认知结构。
三、适时观察和指导, 激励幼儿的探究欲望
1. 善于观察, 启发引导。
幼儿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师要给予恰当的启发和耐心的引导, 从而帮助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体验成功的快乐。
2. 鼓励大胆探索。
在活动中常有幼儿操作失败的情况出现, 教师应热情鼓励幼儿大胆探索, 指导幼儿正确面对失败, 鼓励幼儿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 在探索中走向成功, 获得更多的自信与快乐。
3. 及时表扬肯定。
教师应注重幼儿在探究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大胆猜想, 而不仅仅以探究的结果作为对幼儿的评价方式, 教师应善于使用赞美的语言, 鼓励的微笑, 信任的眼光和热情给予及时的肯定、鼓励和赞扬, 从而进一步增强幼儿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参考文献
[1]幼儿科学探究活动教师指导策略研究.
[2]钱芬.科学活动中引导幼儿提问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 2004, (2) .
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培养 篇5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科学素养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的灵魂,应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勇于探索,敢于实践,为了满足这样的要求,就要特别重视实践性教学活动。
下面以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五章第一节《植物的光合作用》为例谈谈我的做法。教科书上关于光合作用的概念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出氧的过程”。光合作用的概念比较抽象、微观,应怎样讲解,才能使刚刚步入生物学大门的初中生理解“光合作用”这个概念,并在授课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善于探究、大胆质疑、自主学习的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发表观点的论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锻炼。为此,我作了如下的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知识需求
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只有通过创设问题的情境,才能使学生引起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当学生产生某种需要而又没有满足时,便会产生一种不安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在遇到能够满足需要的目标时,这种紧张的心理状态就转化为动机,从而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向所确定的目标前进。在学《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节时,我们可以先把一些花草布置在实验室的四周,也可以把一些著名生物学家的画像和格言布置在实验室里,使学生一进入实验室便沉浸在一种良好的情境中,从而自然本能地从内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产生对知识的需求。
二、提出问题,进行设疑
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的,我们应加强教师的引导,最大限度地排除可能出现的偶然性和盲目性,使学生的认识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较大的受控性,从而有可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获得预期的效果。
我向学生明确海尔蒙特的实验证明了水分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但忽略了自然界的其他环境因素,如阳光、空气对植物生活的影响。在课前让学生收集光合作用发现史的资料,组织学生讨论:海尔蒙特的实验证明了什么?忽略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绿色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和能量是从何而来?阳光、空气等因素是否与柳树重量的增加有关?
三、学生利用教材和提供的条件,进行学习观察和操作,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提出假设
我们知道,实践性教学可以使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中感知客体,获得感性知识,为学习理论知识奠定好基础,还可以深化书本知识,扩大视野、开拓思路,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实践性教学还可以促进学生自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劳动观。
在这一节教学(2课时)中,我准备了十二个分组实验,让学生四人为一组,自己动手做实验,在实践中获得感性知识。(教师边巡视,边指导)
四、学生提出看法,相互交流讨论
学生在观察实验后,可以进行专题讨论。对于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教者要能够及时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来,并督促学生集中力量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一方面密切注视学生讨论的情况和进程,同时还进行及时的、恰到好处的点拨,但不越俎代庖,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在讨论中表现出色的学生,及时给予充分肯定。通过讨论,各抒己见,互相切磋,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使学生思路更开阔,认识更全面。
五、对讨论,老师要做出必要的、有针对性的结论
对讨论的结果,教师要做出必要、有针对性的讲解和小结,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强调难点,这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对在讨论中出现的知识性错误、知识漏洞或不严密、不规范的表述加以纠正。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过程、现象、本质和规律掌握得更简练、更精辟、更准确,避免出现知识的盲区和误解,有利于以后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获得知识,认识世界。
实验1结论:叶片的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了蓝色,这就是说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可见,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一种产物。
实验2结论:在植物体中,叶绿体越多的部位,蓝色越明显,也就是产生的淀粉越多,证明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叶绿体。
实验3结论:快要熄灭的卫生香,遇到金鱼藻在光下释放出来的气体,立刻猛烈地燃烧起来,这就是说,金鱼藻在光下能够产生氧气,可见,氧气也是光合作用的一种产物。
实验4结论:甲装置里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了容器里的二氧化碳,叶片吸收不到二氧化碳,就不能制造出淀粉,乙装置里的清水,不能吸收容器里的二氧化碳,叶片吸收了二氧化碳,就制造出淀粉。可见,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科学实验还证明,水也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光合作用的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
本人认为,在生物教学中注重实践性教学,不仅使教学内容化繁为简,由难变易,大大降低教学难度,使学生能够充分地掌握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本质、结果及规律,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技能,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学生改进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多变性和独创性,主动获得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养成。
浅谈科学探究能力培养 篇6
一、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
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要有科学的探究性思维。良好的科学探究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逻辑性、灵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探究性思维是在上述良好思维品质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主体性、发展性和潜在创造性的思维。探究性思维对于促进和完善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具有理性驱动作用。因此必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
二、创设化学实验情境
实验探究问题主要是书本知识的升华,通常也应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结合,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探究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挑战,敢于付诸探究行动的精神状态。
通过实验倡导学生勇于质疑、勤于思考的精神,指导学生运用已学化学知识和技能方法解决新的、较为复杂的化学问题。鼓励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等,充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演好教师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角色
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满足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的主导性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师的主导性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教师的主导性主要体现在:对探究实验的选题方向、可行性及探究过程中思维方法的评价;鼓励学生在成功中发现不足、在失败中寻找希望;帮助学生借鉴他人的经验,指导学生收集和分析信息,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
总之,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灵魂,是开展研究性化学实验的出发点和归宿,研究性化学实验必须与探究性思维方式相结合,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为培养具有科学探究能力和初步创新精神的人才服务,为学生今后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奠定基础。探究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也是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课堂中如何进行把握,需要我们转变观念,改革教法,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从而培养出一批有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接班人。
(工作单位: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县第一中学)
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引导 篇7
关键词:兴趣,材料,探究方式,资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神奇的世界对幼儿充满吸引力, 但是幼儿自发的探究往往具有盲目性、暂时性, 要让探究真正成为幼儿学习和发展的过程, 教师就必须教会幼儿基本的探究方法, 引导幼儿学会探究。
一、提供有利于激发幼儿兴趣的活动材料
心理学家皮亚杰在《智力的起源》一书中指出: “一个人既不太注意熟悉的东西, 因为已司空见惯, 也不太注意不太熟悉的东西, 因为和他的‘图式’中的任何东西都没有联系。”因此, 我们所提供的材料都是尽可能引起幼儿探索兴趣, 而且幼儿有一定生活经验基础的, 具有丰富性和趣味性, 能够让幼儿产生尝试、探索的欲望。例如, 在认识磁铁活动中, 我在几只小碗里分别盛装混合着大头针、回形针、绿豆、赤豆、黄豆, 另外再提供镊子、筷子、小勺和磁铁, 让幼儿在操作摆弄的过程中, 发现用磁铁分离铁制品与非铁制品最方便、快捷。最后, 我提供各种质地的板, 如塑料板、木板、纸板、玻璃板等, 引导幼儿设法用磁铁使一些铁质物品在这些板上“站住”或“移动”, 同时启发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迁移、创造, 如用磁铁让铁质“小鸟”在“天空”中飞, 让“青蛙”在“池塘”里游等, 使幼儿体验到探究的快乐。
二、在活动中感受世界的奇妙, 体会成功的喜悦
科学世界中有许多奇妙的现象, 教师可以利用神奇的科学现象, 引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和愿望。如让幼儿用脚踩塑料气筒向气球内充气。踩下气囊, 空气进入气球内, 气球膨胀; 松开气囊, 气球内的空气并不会倒入气囊。观察后, 一位小朋友兴奋地说: “我知道了, 爸爸自行车车胎为什么可以从气门进气, 而不会漏气可能也就是这个道理。”这个小朋友的推理是否正确呢? 我拿出自行车的气门芯, 让小朋友们观察, 他们观察气门芯的气眼上有个橡皮套, 进气时, 橡皮套张开; 停止进气时, 橡皮套又紧贴住气眼, 这样轮胎就不会漏气了。由此, 小朋友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尽管车胎气门芯与塑料打气筒的结构略有不同, 但它们限制空气单向流动的原理却是一样的。一个很艰涩、难懂的科学现象, 就这样被一个有趣的小实验简单地演示在幼儿面前了。
三、引导幼儿学习多种探究方式
在幼儿科学探究教育活动中, 更重要的是促使幼儿形成获取知识的兴趣, 勇于探索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 教师平行介入, 以参与、引导、帮助、鼓励、支持为手段, 与幼儿共同进行尝试、探索、研究, 使其获得有意义的学习和发展。
( 一) 引导幼儿从问题出发开始探究
问题与疑问, 对幼儿保持较为持久的探究行为至关重要。问题可以来自突发事件、教师的提问, 也可以是幼儿对于环境或教师设计的情景的反应。如有位幼儿在脱衣服时听到了“劈劈啪啪”的声音并感到有点刺痛, 觉得很奇怪就问:“是什么弄得我这么痛?”另一孩子说: “有时我脱衣服时也会感到痛, 晚上还能看见一点点的亮光呢!”许多孩子也有同感。还有一次, 我给女孩子梳头, 孩子们发现头发被梳子吸了起来, 十分好奇。我针对幼儿不明白的问题在科学角分批投放不同材料, 让幼儿通过操作感知“静电”现象。第一次, 我投放了纸屑、塑料玩具、积木和笔等, 让孩子们设法把纸屑吸起来。孩子们在探索中发现:只要将笔杆在衣服或头皮上不停地与笔杆摩檫, 笔杆就能将纸屑吸起来, 于是, 他们认为任何东西摩檫后都能将纸吸起来。对此, 我没有急于否定, 而是投放了一些铁制小棒、不锈钢篮子、积木、玻璃杯等材料, 让孩子们通过实验操作, 自己去发现问题。当孩子们发现不是所有东西摩檫后都有吸力时, 我及时向孩子们讲解了有关静电的知识, 解开了孩子们心中的疑惑。接着, 我又投放了不同大小、质地的纸屑, 如绉纸、蜡光纸、硬纸板、塑料纸等, 并设置问题: “你能通过摩擦将这些纸吸起来吗?”引导幼儿进一步感知静电现象与物体质地的关系。另外, 幼儿可以在班级设立的“聪明屋”中, 将自己的疑问、问题, 用绘画、拼音记录等方式展现出来, 其他小朋友找到答案后, 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贴在上面。在不断面对疑问又不断地获得答案的过程中, 幼儿学会了思考。
( 二) 引导幼儿学习利用资源进行探究
探究需要资源的支持。同伴、教师、家长以及相关的社会人士等的支持与帮助是人力资源, 此外还有图书资料等材料资源。如在教幼儿认识沙漠时, 我让他们在学校的沙堆上尽情地玩。有的孩子在沙堆上建城堡, 有的挖地道, 有的种草木。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探究的种子已经埋下。在认识“机器人”时, 孩子们把父母买的机器人拆得身首分离、七零八落。我鼓励孩子把拆坏的机器人试着重新组装起来。后来孩子给我看他们拼装成的四不像机器人, 并说:“老师, 我的机器人能帮你檫桌、拖地。”瞧, 孩子在玩、拆、装的过程中, 探究的幼芽已经萌发。由此可见, 在科学探索活动中, 教师引导幼儿在成人及同伴的协助下以各种方式搜集背景资源, 包括文字资源、图像资源和材料资源, 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有利于幼儿探索的扩展。
四、引导幼儿学习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在科学探索活动中, 教师一方面应充分尊重幼儿探究的方式, 另一方面应积极引导幼儿学习运用科学的方法如观察、比较、分类、制作、实验、记录、统计等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 带领幼儿外出散步时, 幼儿会被马路上的各种汽车所吸引, 不由自主地议论起来: “看, 轿车!”“这是卡车。”“那是警车。”这时, 一辆消防车经过, 幼儿不禁疑惑地问:“这是什么车?”“我马上抓住时机引导幼儿:“你们看, 车上有一条长长的水管, 而且车子的颜色又是红的, 你们想想, 它有什么用?”有个别幼儿迫不及待地说: “救火车, 救火车!”我及时肯定: “对, 这种汽车是专门用来救火的, 它的名字叫消防车。”这样使幼儿又增长了见识。又如, 关于“月亮是怎么变化的”, 教师引导幼儿连续一个月观察月亮, 并做观察记录, 使幼儿在这样的活动中学会观察。
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培养 篇8
一、掌握实验基础知识是进行探究性实验的前提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而开展探究性实验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但开展探究性实验必须以学生掌握相关仪器的用途和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为前提。掌握常见仪器的用途和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是高中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的必备条件。这对于经济较发达地区的高中学生来说, 通过初三一年的学习基本可以达到, 但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中学生来说, 由于他们在初中时受到各自学校条件的限制, 使他们对常见仪器用途的掌握和具备的实验操作能力非常有限, 特别是实验操作能力, 根本不符合完成新课程中安排的探究性实验的条件。因此, 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之前, 教师必须先了解学生的实际, 在进行实验之前补充相关仪器的用途和操作方法, 以确保学生能完成实验。另外, 新课程教材的使用顺序不同也会碰到这样的问题。
二、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实验是进行探究性实验的物质基础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初级中学存在着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药品严重不足的问题, 在高级中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因此, 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要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这一目标, 就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实验。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实验或增加学生对实验的感性认识呢?我认为可以采取如下的途径: (1) 对一些废弃物品进行加工后作为实验仪器来使用。 (2) 对于有些确实因条件限制无法让所有的学生都做的实验, 我们也采取让部分学生轮流上讲台演示的做法, 并用实物投影仪把实验现象投影到屏幕上, 让全班同学都能观察到实验现象; (3) 对于有些危险性较大或需使用有强腐蚀性、有剧毒的药品的实验, 我们采用多媒体教学, 从网上寻找相关实验的视频材料放给学生看。通过采取以上的措施, 就可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实验, 增加他们对实验的感性认识, 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更主要的是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提供了物质上的保证。
在使学生掌握了相关仪器的用途和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并为学生创造了进行探究性实验所需的物质条件后, 是不是就能达到通过探究性实验去实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了呢?还不行, 这只是让学生具备了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要完成探究性实验, 还必须让学生掌握进行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方法, 那就是: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归纳总结———形成结论, 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
三、能对相关知识提出假设是进行探究性实验的必备条件
科学理论的形成往往都是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大胆的假设开始的。因为只有通过假设, 才能确定实验的方向, 才能通过已有知识设计出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 因此说提出假设是进行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必备条件。在新课程中, 很多知识点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来组织教学, 有些化学计算题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假设并设计实验去得出结论并推广使用。如, 让学生完成了计算相同质量的钠、镁、铝、锌与足量的酸反应后哪种金属制得的H2最多后, 提出如果换了四种金属, 你怎么解决?能否通过实验得到快速、直观的比较?让学生提出假设相同质量的金属与足量的酸反应制得的H2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会想到可能与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化合价有关, 然后再让学生设计相关实验进行探究, 得出相同质量的金属与足量的酸反应制得的H2的多少与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跟化合价的比值有关, 比值越大, 制得的H2越少, 反之越多。这一结论可以推广使用。
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进行探究性实验的关键
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培养 篇9
一、加强基础性知识教学
系统、完整的基础知识是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新课标及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系统性、整体性的知识指导下, 将传授基础知识和科学思维方式作为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怎么学, 提高自觉性、主动性。另外, 应该将生物学科的基本知识渗透在其中, 如采集、观察、调查、使用实验仪器等, 为学生进一步提高探索能力打好基础。一堂有效果的生物课, 教师应注意将基础知识的传授建立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 以实现基础知识教学与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相结合。
二、培养学生科学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科学思维的能力
1.多观察教材中的平面模式图, 培养学生科学获取知识的能力。生物教材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图文并茂, 而模式图是生物学的第二语言。培养学生阅读图示获取信息, 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是符合生物科学学习规律的。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多观察模式图, 使学生在直观的读图活动中逐步树立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同时也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例如在学习“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时, 我模拟了电子游戏中的“找不同”的玩法, 设计了将动植物两种不同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图对比观察找不同的活动, 学生兴趣盎然, 勇于参与, 找出两种细胞结构的不同点, 于是我又引导学生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这样的教学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利用教材的图解内容学习生物学知识, 而且也更好地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2.多观察动感图象,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科学的思维能力是科学探究能力的核心, 因此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最经常的途径就是培养思维能力。观察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一个重要途径, 也是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渠道。课堂中配合动感的图像让学生进行观察会使抽象难以理解的问题变得易于认识, 使学生分析、比较、综合等思维技能得到提高。例如在学习“细胞减数分裂”的过程中, 为学生演示染色体的动态变化, 并对重点时期作出明显的标记, 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 加深了对减数分裂的理解, 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在教学中我还发现:动感的图像不仅是动画课件, 也可以是我们身边活动的物体, 有时甚至是老师的一个手势都可成为学生很好地观察对象。如学习神经元的结构时我伸出手臂, 将手自然张开, 手掌相当于细胞体, 手指相当于树突, 手臂相当于轴突, 这样使神经元的结构直观明了。通过这样的教学为学生增多了观察的机会, 很好地培养了思维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爱生物科学的情感。
三、加强实验教学
随着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改革与深入, 实验操作技能越来越重要, 教师应从操作角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提高科学技能。当前高中生物新教材与传统教学相比, 最主要变化在于实验内容的增加, 同时也强调对实验材料处理技能的培养, 例如处理洋葱表皮、洋葱根尖, 处理生物组织样液等, 这些都促进学生对动手能力的重视。在实验过程中, 有些材料可以学生自己采集, 例如在观察叶绿体中的藓类时, 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自己采集, 在这个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另外, 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也很重要。例如植物向性运动的设计与观察、设计并制作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这些实验设计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 由学生自己动脑思考, 完成整套方案。在实验过程中, 要求学生掌握生物学科的实验方法, 能够提出问题并通过实验解决问题。同时, 学生应学会分析、解释实验中产生的现象, 充分发挥想像力与创造力, 最终得出结论。
四、让学生多动手, 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
动手操作是生物学科特有的课堂教学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知识点, 教师讲解、演示多次不如让学生亲自作一次, 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思”、“在做中悟”, 这样学生理解得透彻, 记忆得牢靠,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如在学习“酶的本质”的内容时, 我引导学生用已经学过的多种物质鉴定的实验方法来鉴定酶是什么物质, 学生通过选用不同的化学试剂, 进行多次试验操作, 最终通过酶与双缩脲试剂的显色反应得出酶是蛋白质的结论, 这一结论刚好与科学家的观点相同, 这个实践探究的过程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学生通过实践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 体会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快乐, 提升了学习的价值。
高中生物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 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将生物学置身在科学教育的大背景下,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 并树立终身学习与发展的观念,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摘要: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新课程的能力目标, 也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加强和改进生物实验教学,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 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培养 篇10
一、自始至终围绕活动目标设计与组织有效的活动
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操作材料、设计教学程序、运用教学指导策略时, 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幼儿的学习特点紧紧围绕活动的目标进行, 要思考这一主题的目标是什么:是让幼儿学习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让幼儿通过探索了解某些现象、获得某方面的知识?或是重在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从而引发其更强烈的探究欲望?总之, 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从教学的目标出发, 从幼儿的需要出发。
二、引导幼儿多感官全方位地参与活动, 促进幼儿智能有效发展
首先, 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在保证教学科学性的前提下, 把要让幼儿学的内容转化成贴近幼儿生活的、幼儿喜欢的、愿意学的内容, 并采用充满趣味性、形象性、挑战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方式, 以“趣”引路, 以“情”导航, 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其次, 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要创造条件启发幼儿思考、发现问题, 勇于提出见解, 使幼儿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 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充分体会学习的乐趣。
再次, 学习成功最能使幼儿感到快乐, 产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因此, 教师不仅要在了解每个幼儿的基础上给其提供成功的机会, 创造成功的条件, 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幼儿一些走向学习成功的方法, 使每个幼儿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获得成功的体验, 最终促进幼儿智能的有效发展。
三、提供有价值的操作材料, 使幼儿主动建构知识、获得有效发展
作为探索性教学必不可少的操作材料, 老师在选择时, 首先要考虑的是对本次教学活动而言它所蕴含的价值;其次, 选用材料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再次, 操作材料的选择要考虑简便有效, 尽可能就地取材、一物多用;最后, 教师应本着“一个活动只解决一个问题”的原则来确定操作材料。
四、设计有效的教学过程
(一) 巧妙地导入
1. 魔术法。 这种方法能很快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激发幼儿的兴趣, 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同时也能调动老师教的兴趣。幼儿都跃跃欲试, 在浓厚的学习兴趣的推动下, 认真操作, 仔细观察, 积极思考, 培养了幼儿的探究精神。
2. 惊险法。 这种方法扣人心弦, 形成强烈的反差, 能激起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激发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后面的操作尝试活动中, 幼儿能积极主动, 全神投入, 寻找科学的奥秘。
3. 设疑操作法。 这种方法以幼儿自主探索为主, 我们提供给幼儿丰富的操作材料, 有意识地设下疑问, 让幼儿通过实践操作, 观察科学现象, 学习、体验探究科学的方法, 发现科学道理。这种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幼儿的认知能力, 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掌握科学的自信心。
(二) 活动过程中采用的方法
1. 观察实验法。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 幼儿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 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 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幼儿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期, 对什么事情都想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 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 我们要让幼儿在各方面进行观察, 在观察中增长科学知识, 在观察中发展幼儿的多元智能。
2. 信息交流法。 即幼儿运用言语或非言语的形式表达自己在科学探索活动中的发现, 交流自己所使用的方法、探索过程、认识和情感体验。
3. 趣味十足的游戏法。幼儿园的特点是游戏贯穿一日生活, 也就是说他们的活动开展离不开游戏, 所以组织科学活动也同样要以游戏形式进行, 教师的语言也要以游戏口吻去组织, 要让幼儿在玩中利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发现、去了解。
(三) 活动的结束环节仍要讲究方式方法
1. 锁定主题。 往往在我们结束一个教育活动时候幼儿仍对此有兴趣, 且需要继续深入研究下去, 那么我们可以灵活地将有价值的内容锁定, 延伸活动。
2. 情景结束。 这种结束形式多适用于小班。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不仅仅停留在一节独立的教育活动中, 我们要敏锐地察觉到幼儿随时出现的探究兴趣和关注的事物, 生成系列的不断深入的探究活动。要保持幼儿永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发展幼儿实际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进他们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进而让幼儿懂得关爱环境、珍爱生命。
关注生命科学 培养探究能力 篇11
1、科学概念:(1)人体运动需要氧气,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2)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进更多的氧气。(3)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肺活量,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
2、过程与方法:(1)进行数据合理的分析。(2)结合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作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探究体验活动以及分析实验现象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证意识。(2)认识到耐心、细致地完成测量活动的必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用体验和实验的方法,验证呼吸前后气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2、教学难点: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证明呼吸前后气体发生了变化,并试着解释“为什么运动后呼吸加快了。”
三、课前任务
1、学生在家测量平静状态下1分钟的呼吸次数。
2、课前3分钟,师生围成一圈跳兔子舞。
四、教学过程
1、测量呼吸,引出问题(4分钟)
师:刚才同学们都参与了运动,运动之后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运动起来会怎样(一)》) 现在我们来测量运动后的呼吸,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鼻孔前,开始!(按秒表)
生:学生凭记录单汇报平静时和运动后一分钟的呼吸次数:比较这两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何疑问呢?(板书:运动后——呼吸会加快)
2、认识呼吸器官:(6分钟)
师:谁来说说,刚才呼吸,空气是从哪里进入人体,经过了哪些地方,又是从哪里出去呢?(学生交流) 在呼吸的时候,其实有许多人体器官参与了这个过程,这些器官我们可以统称为呼吸器官(板书:呼吸器官)
观看课件“呼吸器官图”和“呼吸演示图”,认识主要呼吸器官,并让几个学生描述一下空气在人体流动的路线。
3、体验空气变化:(8分钟)
师:这些空气一进一出,是来我们人体“旅行”吧!那你们觉得,这些空气经过人体的旅行之后,会不会改变呢?
(体验活动):反复呼吸同一袋空气。(课件提示:先装一袋空气,然后用袋口封住嘴巴和鼻子,反复呼吸15次,觉得难受就停下,同时把袋里的空气拧紧并用夹子夹住。)
师:有什么感觉?(闷、热,难以呼吸)在这个实验中,袋子里空气的总量有没有减少?(没有,还是一袋空气)那为什么到后来我们不能继续这样呼吸?(说明空气的成分发生了改变)
小结:是啊,如果空气没有变化,我们应该可以一直这样呼吸下去。而现在,我们不能在一袋空气中长时间的呼吸,说明经过呼吸的空气确实发生了变化。
4、检验空气变化:(14分钟)
师: (猜测)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吸进去和呼出来的空气已经发生了变化,那它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板书: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加?) 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吗?
验证: 实验一: 石灰水检验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a、引导:二氧化碳可以使石灰水变浑浊,我们要检验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是不是增多,就可以用这个办法。b、认识实验器材。c、设计实验方案。d、师生交流,补充方案。e、做这个实验,还需注意些什么呢? f、学生做对比实验。g、交流小组的发现。
实验二:火柴检验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a、引导:蜡烛燃烧是需要氧气的,当氧气不足或没有时,燃着的蜡烛就会熄灭。我们还可以用这个方法检验呼吸后的空气氧气是不是减少。b、怎样把反复呼吸过的空气请进集气瓶?教师今天告诉大家一个好方法:排水集气法。(教师演示说明)边演示边随机询问:为什么要瓶口朝下?瓶子里的水被谁挤出来了?c、我们还应该收集一般的空气,这样才能对空气的变化进行比较。d、火柴检验,学生观察。e、交流自己的发现。
小结:在呼气时,气体确实发生了变化;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加了。
延伸:科学家们专门对人体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进行了研究比较,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课件: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比较表)
师:氧气为什么会减少?它哪去了?气体是在哪里进行气体交换的呢?
(出示科学概念1:人体运动需要氧气,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将氧气吸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解释:A反复呼吸一袋空气为什么会难受?B为什么运动后呼吸会加快呢?(板书:吸入更多的氧气,呼出更多的二氧化碳等废气)
(出示科学概念: 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进更多的氧气。)
5、探究运动与肺活量的关系。(6分钟)
(1)运动和肺活量真的有关系吗?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学习资料:普通成人的肺活量3500毫升,运动员的肺活量5500毫升。菲尔普斯的肺活量15000毫升.)(2)从这组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出示科学概念3: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肺活量,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
6、总结延伸(2分钟)
(1)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示?
(2)延伸:(1)为自己设计一份锻炼计划。(2)比较一名爱运动的同学和一名不爱运动的同学,测量它们在跳动1分钟后,恢复到平静状态下原来的呼吸次数需要多少时间?比一比有什么不同。试着解释这一现象。
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培养 篇12
关键词: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现状,策略
按《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 幼儿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识记问题中, 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通过探究自然事物及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幼儿的感性经验、形象思维、逻辑思维都将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为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发展认知能力, 笔者围绕“奇妙的声音”、“爬色比赛”及“沉与浮”三个主题随机对6位小、中、大班幼儿教师的科学教学及幼儿的课堂反馈进行调查。为更好地研究小、中、大班各年龄段幼儿科学品质及能力, 我们将科学精神和品质细分为探究兴趣、思考素质、坚持性和独立性, 将科学探究能力细分为质疑问难、记录信息、观察能力、表达交流等方面, 且每个项目都罗列A、B、C三个依次递减的等级, 以量化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一、幼儿科学精神与品质分析
1. 探究兴趣维度。探究兴趣的评估体系包括:A主动探究, 兴趣浓厚;B能按教师要求参与探究活动, 兴趣一般;C对探究活动不感兴趣。小班幼儿探究兴趣层次为A的21人, 占比5 9%, B的15人占比41%, C的为0 人。与小班幼儿相比, 中班幼儿的探究兴趣发生明显变化, 即A的占比下降9%, B的占比上升6%, C的占比上升3%。由此说明, 经过教学, 幼儿的探究兴趣反而出现小幅下降, 且“对探究活动不感兴趣”的占比开始大幅度上升。2.思考素质维度。创新是提高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关键。思考素质维度包括:A积极动脑, 将新的发现与预想的结果比较;B在教师、同伴的提醒帮助下, 能探究并与预想的结果比较;C不喜欢动脑思考, 不能完成探究任务。与中班幼儿的C级思考素质相比, 大班幼儿的C级所占比重上升了2.1%, 且其A级、B级所占比重逐渐趋于合理。由此看来, 幼儿的思考素质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 最好与最差相差53.9%。3.坚持性维度。坚持性维度主要包括三个层次:A整个过程能坚持到底, 不受别人影响;B在教师的要求下能完成活动过程;C不能坚持到底。大班幼儿的探究坚持性最好, A、B、C的人数分别达19人、5人、0 人, 所占比重分别为81%、19%和0%。相比小班、中班幼儿的坚持性, 大班的坚持性在结构上更加趋于合理。
二、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分析
1. 质疑问难维度。质疑问难维度的三个层次为:A能提出有关的问题, 并提出相关的猜想与预言;B在教师和同伴的启发下, 能提出简单的问题;C不能发现并提出问题。大班幼儿质疑问难的氛围有所松动, A、B、C所占百分比较中班幼儿分别下降了6.5 5%、42.4%、1.1%。这表明原本能独立提出问题的中班幼儿升入大班之后, 其质疑问难的水平开始大幅度下滑。2.观察能力维度。观察能力维度的三个层面:A能发现观察物的主要特征并比较分类;B在教师和同伴帮助下, 能发现明显特征与关系;C不能把发现的现象与原来的问题相联系。观察能力是发展幼儿探究能力的基础与条件。小班幼儿的观察能力较差, A、B、C分别为6. 8 5%、34.35%和21.85%, 由此看来, 亲子教育相对缺失, 幼儿的观察基础相对较差。3.表达交流能力维度。表达交流能力维度为:A能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发现;B能表达自己的观点与发现, 但不够连贯;C不会表达, 不愿与同伴交流分享。从图表看, 中班幼儿的B级表达交流能力所占比重较小班幼儿只提高了3.1 5%, 增幅较小;而小班幼儿、中班幼儿、大班幼儿的C级比占15.6%、9.35%、14.6%, 说明幼儿的表达交流能力并没有因活动而得到较大改变。
总的看来, 3.1%的幼儿表示“对探究活动不感兴趣”,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为教师的教学方式、内容难以引起幼儿的注意。幼儿不愿动脑、不愿主动思考问题的趋势逐渐恶化, 由中班的6.2%演变成为8.3%;幼儿的独立性以中班最高, 达到9.4%;质疑问难的C级人数下降较慢, 仍然成为幼儿探究能力提升的障碍;随着年龄的增长, 反而有14.6%的幼儿表示“不会表达, 不愿与同伴分享”, 以致其表达交流能力有所欠缺。另外, 小班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整体水平不高, 质疑问难、表达交流两项是影响中班幼儿科学能力的关键, 且大班幼儿的表达交流成为影响其自身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提升幼儿科学能力、探究能力的策略
1. 培养幼儿长期探究的兴趣。幼儿教师要善于在共性中发现幼儿的个性, 积极引导幼儿尝试新事物, 解决新问题, 从而长时间维持幼儿的探究兴趣点。经过调查, 我们发现“对科学探究活动不感兴趣”的幼儿比例开始在中班阶段出现。因此教师要以幼儿为中心, 积极转变科学主题活动的开展策略, 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源头活水。2.提高幼儿思考素养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教师的介入, 有些幼儿的探究兴趣逐渐下滑, 以致幼儿不愿开动脑筋, 从而使其思考素质被大大削弱。另外, 教师要积极衔接好小班到中班的幼儿教学工作, 逐渐培养起幼儿独立提出问题、独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3.合理沟通交流。沟通与交流的主要工具是语言及各种有意义的行为。加强沟通与交流也即是反方向发展幼儿思考素养及独立性的过程。一方面, 加强亲子合作, 带领幼儿融入社会, 并成为社会的一份子;另一方面,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广大幼儿相互合作、交流, 并形成良好的友谊, 从而使幼儿的科学探究意识与能力的发展成为可能。
【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培养】推荐阅读:
幼儿科学探索能力培养05-21
幼儿科学探究教育07-28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11-04
科学探究能力化学实验10-17
科学观察能力培养10-05
学生科学记录能力培养07-05
幼儿探究意识培养10-25
小学科学实践能力的培养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