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能力培养

2024-10-25

幼儿能力培养(精选12篇)

幼儿能力培养 篇1

教师要善于培养幼儿的好奇心, 不要认为他们的想象不着边, 异想天开, 扼断了创新意识的嫩芽。 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关键在于教师, 因为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榜样,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展示出来的创造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时时刻刻、潜移默化地感染和熏陶着幼儿。 教师教法新颖独特, 妙法频生, 孩子学法独特新颖, 频生妙法。 所以, 教师要时常改变教学方法, 切忌墨守成规, 没有创新, 要具有新想法, 探究新的教学方法, 在参考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以改革与创新, 做教学改革的实验者。

一、寓教于学, 潜移默化。

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在孩子们的生活中使用寓教于学的方式, 潜移默化地积极教育, 使幼儿在玩中学到知识, 有正确的认知, 在学中能玩得更加愉快。 即当前的教育应该渐渐融入并积极影响孩子的日常生活, 使他们能够适应周围的生活。 幼儿园的环境在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学习环境中占据很大的比重。 幼儿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方式在幼儿的教育体系中所起的作用是决不能被忽视的。 如果我们把幼儿的教育与幼儿的生活分离, 把教育认为是与幼儿生活不相干的事物, 那么幼儿教育就脱离了实际意义, 这是失败的教育。 所有幼儿教育都应紧紧与生活相联系, 创新才真正有意义。

“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这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来的, 幼儿的教育活动, 与实际紧密结合, 有时不需要过多准备, 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位老师组织幼儿认识水果, 她就亲自带孩子们去市场和水果店拿食物为孩子们介绍, 另外还买了一些回到教室以便孩子们边吃边巩固。 幼儿熟悉事物的最好的方法便是操纵实物让孩子留下深刻印象。 有的老师在上相同的课时, 却让幼儿背手坐在小椅子上, 在黑板上挂几张水果的挂图, 然后告诉幼儿, 这是西瓜, 那是榴莲, 孩子记得费劲, 老师教得辛苦。

二、尊重幼儿, 宽容他们的调皮, 努力营造轻松并且自由和愉快的幼教环境。

为了培养和增强幼儿创新意识, 教师应摒弃传统教育观念的糟粕, 转变理念,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为此, 必须了解并尊重他们, 与他们建立平等友好且不拘泥于师生之间的关系。 教师并不是权威的代名词, 而是激发他们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持灯指路人。 让幼儿敢于表达观点, 提出天马行空的问题, 即便是不合逻辑也没有关系;让他们拥有自己的思维空间和探索自由, 可以在天性的指引下主动提高个人兴趣与爱好, 有目的性地自主参与各种活动。 其次, 教师要给予幼儿足够的爱心与宽容。 幼儿犯错在所难免, 因为好奇或者幼稚导致的错误, 如果教师能够用宽容的方法加以处理而不是一味地责备使幼儿恐惧, 那么幼儿的心理就会得到健康的发展, 创新意识也会悄然萌发。

三、让孩子们多主动思考, 启发并且鼓励他们提出疑问和不解。

独立思考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越是具备独立思考的孩子, 其创新意识发展得就越好。 幼儿的求知性和好奇性强, 但与此同时缺乏独立自主性, 总是期盼成人可以帮助自己。 如果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是应用提问式教学方法而是灌输式教育, 那么就会对幼儿产生不良影响, 增强他们的依赖性, 从而可看出教师应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 让幼儿敢于提出问题。 幼儿的回答不正确或者片面无关紧要, 重要的是教师鼓励幼儿再思考, 如此循环反复, 幼儿的独立思考能力就会得以发展与提高, 帮助孩子们建立自信, 让他们的想法自由翱翔。

如果把创新意识比喻成第三层楼房, 那么自信心可以说就是第一层。 由于每个孩子成长的环境和个性不同, 自信心各不相同。 对于自卑的或者本身自信心很强, 但受到挫折自信心减退的,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和重建幼儿自信心。 当他们没有实现既定目标时, 要加以安慰与鼓励, 帮助他们找出原因, 引导他们走向成功并逐渐恢复自信。 只有拥有了强大的自信心, 新想法、新主张才会得以出现和发展。

四、在日常活动中渗入创新理念。

创新活动需要创新意识的正确指导与积极执行。 为此, 教师应根据幼儿年龄的不同向幼儿提供客观条件, 以保证幼儿能够进行创造性活动。 例如:课外一些活动的制作等。 除此以外,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有助于发散孩子思维的活动引导孩子的创新意识。 比如:“用途联想法”, 教师提供各种材料让幼儿从生活中举出例子, 如木材等。

“谁不爱孩子, 孩子就不爱他, 只有爱孩子的人, 才能教育好孩子”。 我认为, 这里说的爱是鼓励、是赞扬, 更是尊重孩子想法的体现。 例如:画画, 孩子们心目中的天空各不相同。有的小孩子画的蓝天白云, 红色或者黄色的太阳, 老师加以表扬, 而对于把太阳涂成绿色的孩子就让他重画。 另一个老师看到绿色的太阳就夸这个孩子有想象力, 孩子受到嘉奖很开心。 画画是表达自己想法的一种方式, 孩子把太阳涂成和小草一样的绿色, 有什么错呢? 那绿色的太阳就是孩子心中的天空。

此外, 语言能力和人际交互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就是在这段幼儿时期。 对于孩子们来说, 语言能力主要是理解和表达的能力, 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日常的行为和对话及给孩子讲述童话故事进行的。 在与幼儿交流时, 要抓住幼儿兴趣点展开, 他们会积极思考, 说出令你意想不到的生动话语。 还可以进行启发诱导, 一问一答, 促进孩子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让幼儿发挥创造, 开发想象力。

祖国的未来在孩子们的手中, 孩子们的未来在我们手中, 我们的手中就应该有正确的教育观与敢于创新的头脑, 培养有特色、有个性的孩子。 这个世界是瞬息万变的, 让幼儿拥有创新将来才能在社会中得以生存、得以发展, 驶着创新的航帆, 就能到达远方。

幼儿能力培养 篇2

(一)研究的背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之间的接触和联系日益增多,合作的范围越来越广,这就要求人们具备善于与人交往的良好品质和能力。但越来越多的独立封闭的商品房隔绝了幼儿与外界接触的机会,独生子女家庭游戏伙伴缺乏,电视机、游戏机等现代化家用电器充满了孩子们的游戏时空;家长对孩子的宠爱导致幼儿自私,任性,忍耐性差,与同伴之间不能相互谦让,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重要意义,但他们对交往的含义了解不够,导致幼儿缺乏交往意识与合作能力。为了使他们今后能适应社会生活需要,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向未来,必须为幼儿创造交往的氛围,使他们学会交往合作,分享成果。为此,我在所教的中三班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实践与探索,尽可能的为幼儿创造与周围人们特别是同伴交往的机会,积极保证幼儿与同伴及其他人交流、合作、分享,增强他们的集体意识,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研究的目标

1、通过各种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增强幼儿的交往意识和合作精神,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践,探索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3、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指导他们为孩子创设交往的机会,以达到家园共育,提高幼儿的整体素质。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1、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指出,要改变中国人在团体活动中缺乏的合作的精神,必须从小训练他们能合作能团结。在他的家教故事中又提出关于“培养群体知识和交往能力”的主张,即交往和合作。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性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生活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幼儿园教育目标之一是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会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原则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通过对不同年龄段幼儿实际情况的分析,探索幼儿交往能力培养的途径、方法及个案指导,通过实际操作、训练,使幼儿掌握简单的合作技能,提高幼儿的整体素质。

(二)课题研究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按照尊重幼儿人格和权力,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幼儿个体差异,发展幼儿个性的要求,积极引导幼儿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2、激励性原则。对幼儿交往以正面教育、表扬鼓励为主,同时,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幼儿感受到良好交往带来的成功与喜悦,从而受到鼓舞和激励。

3、发展性原则。促使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更全面、更进一步的发展,以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去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4、整体优化原则:在研究中统筹考虑管理者、教师、幼儿、家长等几方面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把这些因素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发挥他们的整体功能,以获得最大的效率。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提高教师理论水平,转变教育培养观念。我深深地认识到,理论是实验的指导,没有正确的理论引导,工作往往会走弯路。所以,我认真学习《幼儿社会交往技能训练课程》、《幼儿社会性教育》、《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等文章,进一步掌握了各年龄段幼儿的交往特点;进一步了解了幼儿社会交往所包含的内容、《纲要》中的社会交往目标;懂得了孩子们之间的交往也需要很多的技巧;学到了多种奖励孩子的原则和方法。在实验中,我结合工作实践,对身边的一些教育现象进行认真分析,判断其正确与否,以便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

一次组织幼儿玩区角游戏时,一个孩子用积塑插好枪后,便带领这组孩子玩起了打仗游戏,我发现后为防止危险发生,马上制止,并把这个孩子带到了美工区进行活动。当区角活动结束后,我让幼儿讲讲今天玩的高兴事,这个孩子马上站起来说:“今天我玩得最高兴的时候,老师不让我玩了,偏让我去画画,我非常生气,玩得一点也不高兴!”这使我深刻认识到,应站在尊重幼儿的角度去处理问题,用幼儿的眼光和行为方式看待幼儿的一切所作所为,用幼儿能接受的方法去引导、教育幼儿,多份理解和宽容,真正感受到了教研带来的好处。

2、改善教师教育态度,创设文明交往平台。孩子入园后,老师和蔼可亲的形象是让幼儿放松的第一良药,让幼儿打消顾忌,把对父母的依恋转移到老师身上,把对爱和安全需求放到老师身上,适应幼儿园集体,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至关重要,教师亲切和蔼的态度,可以诱发幼儿良好的情绪、情感,才能尽可能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教师对某个幼儿的言行表现得高兴、鼓励、欣赏,幼儿就会处于一种良好的情绪状态,表现为轻松、愉快,即便幼儿做错了什么,也不能轻易采取粗暴的态度,训斥、责怪孩子,要坚持每天以朋友的身份、平等的主态和每个幼儿沟通交流,认真倾听,不要轻易打断幼儿的谈话,这样可以使孩子变得尽兴,也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倾听、交流习惯。

初来幼儿园的新生主动交往的意识不强,只会自己玩,大部分幼儿不拿别人玩具。但经常会有孩子与同伴之间出现争执和纠纷。这时,教师应该及时引导幼儿礼貌地解决问题,让他们懂得一个人有没有礼貌是受别人喜欢不喜欢的最大区别。在日常活动中,我不仅利用故事、儿歌、游戏等让幼儿学习礼貌用语,还利用自己言传身教的潜移默化来影响幼儿。让幼儿了解礼貌文明的重要性,感受礼貌用语的“美”。在大一班《我们长大了》的主体活动中,教师提供机会让大班幼儿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游戏。幼儿通过照顾年龄小的幼儿,不仅体会到自己长大了,在鼓励幼儿与比自己小的幼儿交往的同时,他们也是以一种全新的身份与别人互动。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仅学会了新的交往技能,交往中能充分展示自己,并且通过对小孩子的关心、爱护,培养了他们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以及互助互爱、热情待人的品质。

3、激发幼儿游戏兴趣,提高正确交往能力。在幼儿一日活动中,除上课、休息、饮食、睡眠等日常活动外,游戏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在各种游戏中,幼儿有着交往的需要,并在游戏中得到许多有益的社会生活体验。因此,在日常游戏中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是一种既简单又随意的良好途径。在游戏中,幼儿体验到只有友好相处,共同遵守规则,才能确保良好关系的建立。

在幼儿熟悉环境、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后,我在班上设置“娃娃家”,让孩子“家”中模仿角色,在游戏中体验交往的乐趣,找到生活的开心点。根据托班幼儿年龄特点增设了“图形宝宝找家”等活动区,让幼儿在一定游戏活动中积极交往,进一步相互了解,体验与同伴交往合作的快乐。我利用现有的空间建立了“儿童社会活动室”。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机会,孩子们也非常愿意参与到活动中去。特别是平时在班里较内向、不爱说话的孩子,他们到了社会活动室中就像一只快乐的小鸟,自由地选择喜欢的游戏活动,完全忘记了自己在游戏,仿佛真的置身于“银行”、“商店”之中。这种完全放松的交往方式使这些孩子愿意去说,愿意去与伙伴交往,从而使他们的交往能力提高了很多。在活动中孩子们充分尝试了怎样才能让别人接受自己,以及与同伴共同游戏的乐趣,使全园孩子的交往能力都得到了充分发展。

在活动游戏设置上,我设置“找朋友”等活动,促进幼儿相互认识,培养幼儿友好情感和共同活动的兴趣。如在手工活动“好玩的泥”中,我们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和泥、捏泥等,商量分工,共同完成一件泥制品,幼儿不仅学会了手工活动中所要求的基本技能,而且在活动中学会了合作,分享到成功的快乐。在语言活动《小猴过生日》上,发展了幼儿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教育了幼儿同伴间要相互关心,友爱相处;谈话活动是对幼儿进行交往能力培养的一种很有效的教育手段,如“我的一家人”、“我的好朋友”、“玩具大家玩”等,通过谈话,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增进幼儿间的了解,增加了相互间的友谊,初步掌握了交往的技巧。

4、加强家园联系沟通,同步培养交往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社会行为的学习,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家长和教师只有一致要求,共同培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家庭是孩子生活时间最长的场所,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在家园栏中定期向家长介绍幼儿社会交往的重要性和方法,向家长宣传幼儿近期发展情况,指导家长在家或平时社会交往时注意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在平时家长接送幼儿间隙,与家长交流沟通,引导家长在家庭中应创造一种平等和谐的交往氛围,让孩子敢说话,爱说话,为孩子创造和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孩子体验到交往的乐趣,允许孩子到小伙伴中去,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努力做到家庭和幼儿园对幼儿新生进行同步培养。

四、课题研究成效

经过三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我基本完成了研究任务,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一)初步探索出幼儿交往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能够充分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学习方式,充分考虑各年龄段幼儿的语言发展和智力发展的特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让幼儿与环境互动、幼儿与教师互动、幼儿与幼儿互动,幼儿与家长互动,初步探索出了幼儿交往能力培养的途径,如专门的以游戏为主的教学活动和环境创设相结合,立体布置墙饰、创设活动区、在一日生活中渗透、吸收家长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把家长请进课堂,家园配合、积极互动,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辅助教学等等。总结出多种有效、幼儿喜爱的培养方法,促进了幼儿正确交往能力的不断提高。

(二)教师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获得成长

通过几年来的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提高。既锻炼了我学习探索的意志和能力,又使自身的理论水平、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了不断提高。

(三)幼儿的交往能力和道德素养获得提高

经过实验与训练,我班幼儿在与他人的合作能力方面都有所提高。大多数幼儿能主动与同伴分享玩具,攻击行为明显减少,学会了控制自己的需要,共同遵守活动规则,在交流中协商解决问题,合作能力及集体责任感得到了增强,促进了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四)家长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意识得到了明显增强

大部分家长已经能够主动参与幼儿一日活动,并积极为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出谋划策,有的家长还把自己的感受及认识写成文章,代全体家长学习、参考、交流,家长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意识得到了明显增强。

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 篇3

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现今这个社会,大部分的家庭只育有一个孩子,由于孩子的父母及爷爷奶奶在家包办孩子的生活起居,造成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较弱,依赖性强,无法尽快融入新的生活环境,而孩子的自理能力对其成年后的生活习惯影响较大,因此,要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使其自幼养成良好的做家务习惯和独立能力。俗语说,家长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一部分在于老师的教育,另一部分取决于孩子家长的言传身教。

导致孩子自理能力差,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父母白天都在上班,孩子的培养教育都交给老师和孩子的爷爷奶奶;(2)由于父母和爷爷奶奶的溺爱,孩子在家里从来不做家务,导致孩子的自理能力差;(3)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有的家长缺乏耐心,对孩子的要求过高,对孩子比较幼稚的行为进行批评,而不是耐心把孩子往正确的方向上引导,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挫败感,从而导致孩子失去生活自理的积极性。

二、如何去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让孩子大脑中形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意识

父母包办家里的一切家务,会使孩子形成一种错误认识:自己不想做的事情,父母会帮着干,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老师的责任就是要通过各类活动,让孩子知道自己是家庭的一分子,要在家里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增强孩子的家庭责任感。

以娱乐活动的方式加深孩子对生活自理的体会。比如,在语言活动(儿歌、故事等)中,帮助孩子充分理解作品内涵,通过角色互换,使孩子受到感染、教育。

2.让孩子学习生活自理的方法

要让孩子做到生活自理,就必须让孩子懂得生活自理的方法。也就是说,即使孩子有了自理意识,如果缺少自理的技巧,是想做也做不好的,这样反而会打击孩子做事情的积极性。所以,我们要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的方法。

由于每个孩子的接受能力是不相同的,所以,对于能力不同的孩子来说,要求就应有所区别,不能以相同的标准来要求每一个孩子,必须因材施教。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让孩子获得劳动的成就感,激发孩子生活自理的兴趣。当孩子取得进步时,要适当地夸奖他们,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

3.让孩子不断地练习生活自理的技能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应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断训练孩子的自理能力。在孩子如厕、吃饭、喝水等各个方面,让孩子自己动手,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很好地训练每一个孩子。

用比赛的方式,激起孩子的好胜心,在比赛的过程中促进孩子自理能力的提高。孩子的好胜心强,有时一句话就可以激起他们的好胜心,我们可以把握孩子这一特点,让孩子参与一些有趣的活动,以竞争促进孩子自理能力的提高。

还有相当一部分生活自理的内容存在于家庭教育中。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成长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应该注重对孩子的教育。小孩子最喜欢模仿,对一切自己不会的事情都会产生好奇心,所以,孩子会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学会家长的一些行为,我们可以与孩子的家长多做沟通,建议家长对孩子的生活起居不需要亲力亲为,有意识地让孩子独立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同时在家长做日常家务过程中,有限地让孩子参与进来,尽自己的一份力,当孩子和家长共同完成一项家务时,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增强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与归属感。

总而言之,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应该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学习。孩子还小,我们应该尽可能给他们创造锻炼的机会,并且言传身教,辅以耐心细致,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

幼儿合作能力培养策略 篇4

一、精心设计活动培养幼儿合作意识

1.教学活动中合作意识的培养

在教学中, 我会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课题, 通过引导幼儿讨论, 增强幼儿合作意识。比如上海世博会期间, 我给孩子们观看了大量场馆建造录像以及建成前后对比图片, 同时引导幼儿讨论让孩子们意识到:如此多功能、环保、漂亮的场馆是许多个人合作、共同努力的成果。

在体育课中我设计了一些竞争与合作的体育游戏, 不仅锻炼了幼儿的体能, 还培养了其团队合作意识。“摘果子”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玩的体育游戏之一, 我将操场的器械分成两组, 设置成游戏障碍。游戏中, 小朋友被分成两组, 需要走过独木桥, 钻过山洞, 跳过小河, 才能摘到果子, 最快的一组获胜。小朋友只有勇敢、团结、合作团队才能取得好成绩。

摘果子游戏开始了, 两队的第一个小朋友都像小猴子似的身手灵活, 在各自队友加油鼓励下, 两人速度不分上下。这时轮到红队的东东和黄队的天天上场。平时他们俩的胆子都很小, 今天刚走上独木桥, 两人就害怕起来, 走的速度很慢, 这可急坏了两队的其他小朋友。黄队的小朋友大声喊加油, 给天天鼓励。而红队的小朋友一看到黄队快要获胜, 都开始埋怨东东, 这导致东东更加紧张, 速度更慢了。比赛结果当然是黄队获胜, 红队队员像泄了气的皮球, 也互相埋怨起来。这时, 我把孩子们集合起来, 让孩子们自己总结获胜和失败的原因。红队有一个小朋友说“:都是东东太慢了影响我们队。”我说“:天天刚开始速度也不是很快呀?是队友的鼓励, 使他变得有信心, 也更加勇敢了。”通过第一局的比赛和赛后总结:让孩子们明白一个团队的胜利, 需要队友们的团结合作、互相鼓励。第二局比赛开始了, 两队小朋友都很紧张, 都为队友加油、鼓劲。又轮到东东了, 这次他在红队的小朋友们的加油鼓励下, 变得更加勇敢, 最终两队同时到达终点。

这样的体育游戏活动不仅促进了幼儿之间的友情, 而且使他们在体会到成功的愉悦同时, 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2.生活环节中合作意识的培养

在一日生活环节中, 不放过每个指导幼儿体会合作意识的机会。如:每天的值日生工作, 小朋友为大家做服务, 通过一人做值日和多人合作做值日的对比方法, 让幼儿体验合作带来的成果。

在擦椅子活动时, 我改变了以往的方法。通过团队来完成擦椅子活动, 哪个团队擦的又快又好就为胜。孩子们为了集体的荣誉, 都相互告诉同伴要擦得快一点, 还要干净。在擦椅子时孩子之间还互相帮助, 并相互传达好的擦椅子经验和方法。看到孩子们的表现及时给予团队表扬, 让孩子们感受到合作的力量, 使孩子们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通过一日生活中有利时机的指导, 孩子们的合作意识越来越强。

二、逐步传授方法引导幼儿学习合作技能

1.在讨论的基础上学会协商合作

在建构游戏中, 经常看到幼儿自己玩自己的, 自己拼搭自己的, 和同伴没有交流, 没有合作。针对这种情况, 在幼儿玩建构游戏前, 我先提出要求幼儿共同拼搭玩具。引导小朋友讨论今天拼搭什么主题。刚开始, 幼儿讨论很激烈, 讨论着幼儿开始争吵起来。杨景然和郝雨都是个性非常强的孩子。杨说“:我们拼公园。“郝说“:我们拼大桥。”小伙伴们也跟着说起来, 有的支持拼搭公园, 有的支持拼搭大桥。怎么办呢?我引导幼儿想一想, 可不可以把两种想法合二为一呢?这时另一个小朋友说“:我们可以在大桥旁拼搭公园, 从大桥过就可以到公园玩了!”小朋友们异口同声地说“:好。”孩子们开始忙碌起来。孩子们把两种意见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拼出了美丽、壮观的建筑。在幼儿游戏中, 教师要适当地加以引导, 让幼儿学会接纳别人的意见, 学习他人的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

2.经过引导学会分工合作

在幼儿学习合作中, 学习分工合作也是很重要的。记的一次游戏中, 孩子们商量好拼搭动物园。游戏开始了, 发现孩子们都挤在一起, 都要拼搭动物住的房子。还发现孩子们在拼时, 拼的建筑最后挤在一起, 摆不开了。发现问题后, 我及时地引导, 动物园里还有什么? 小朋友纷纷说“:老虎馆、熊猫馆等等。还有观看动物表演的场馆呢。 还有休息的地方等。”我及时地给予肯定说“:对呀?动物园里有许多不同功能的场馆, 请你们自己来分工, 并想想怎样布局, 每个场馆分别搭在什么位置。”孩子们看到自己合作建构的《动物园》作品, 高兴地拍起手来!

三、发挥语言在合作教育中的作用

合作性的语言对于幼儿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 教师给孩子起着示范的作用。在游戏中, 一句句简单的话, 比如“请借我一块积木好吗?“”我来帮帮你好吗?“”我们一起做吧!” 等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孩子们在游戏中争吵的现象越来越少, 合作的氛围越来越浓。

夸美纽斯在《大教育论》一书中提出“自然适应性原则”这一命题, 鼓励本身是自然适应的体现。因此, 当孩子做出合作行为, 能较好地与同伴一起合作学习或游戏时, 老师要及时地鼓励与肯定。老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话语、微笑的脸庞, 以及轻抚孩子的肩膀、对孩子亲切的点头、翘起大拇指等, 都能极大鼓励孩子, 强化合作的动机。而对于不太会合作的或是缺乏合作意识的孩子, 老师要给予适时的引导与指导, 逐步提高孩子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幼儿剪纸能力的培养 篇5

摘要:剪纸艺术活动是幼儿园艺术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它制作简单方便,锻炼了幼儿的手指灵活性,使幼儿的智力得到了启迪,艺术得到了熏陶,又培养了幼儿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幼儿剪纸的方法有:抛砖引玉:激发幼儿的剪纸兴趣;循序渐进:指导幼儿学习基本的技能;授人以渔:引导幼儿自主的学习;推陈出新:支持幼儿创造性的自我表现。

关键词:剪纸

幼儿

学习

剪纸有着特有的文化和审美内涵,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艺术种类,它具有源渊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应有剪纸的机会。”他认为剪纸活动能使孩子安静下来,会专心致志地干一件事;可以锻炼幼儿的手部肌肉,让他们的小手灵活起来,可以促进大脑的开发。结合年级开展《民族传统艺术在幼儿园的运用与开发》这一课题,班内开展了富有特色的活动——剪纸,那如何指导幼儿进行剪纸,让他们感受剪纸活动的快乐,发展他们动手动脑、审美、创造性等多方面的能力呢?

一、抛砖引玉:激发幼儿的剪纸兴趣。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是求知和成才的起点,要使幼儿的剪纸技巧得到发展,就要激发幼儿的剪纸兴趣。如果幼儿对剪纸有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主动运用感官去看、去动脑想、动手操作、积极探索,这样就能促进其剪纸潜能得到很大的发展。因此,让幼儿欣赏漂亮的剪纸作品,激发孩子创作的欲望。剪纸前可以播放视频,(过年时,一些山区农民都在忙碌着在自家的窗上、门上、墙上张贴各种剪纸。)让幼儿欣赏各种剪纸作品,观察“老鼠嫁女”、“龙凤呈祥”、“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新年窗花”“ 十二生肖”等各种剪纸,使孩子们对富有创意的剪纸充满好奇,体验过年的欢快热闹气氛,了解到剪纸是中国特有的民间特色,赞扬我国人民的心灵手巧,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同时还要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剪纸环境,让幼儿时时欣赏剪纸作品,感受浓郁的民族气息与氛围,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如在班级特色区域开辟了展示墙、剪纸区,展示收集来的剪纸作品,教师、幼儿的剪纸作品,师幼合作的剪纸作品,营造了一个剪纸区域,一个展美、比美和审美的大区域,在那里幼儿可以进行自我欣赏、相互欣赏进而取长补短;通过剪纸作品的展示,增强了幼儿学习剪纸、剪出好作品的力度;还在于扩展了师生人人参与展示的广度;更在于孩子们接触优秀的剪纸作品,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美的陶冶,从而引发创造美的兴趣。

二、循序渐进:指导幼儿学习基本技能和方法

幼儿园剪纸活动光靠幼儿欣赏、自由去剪是不行的,学习一些基本剪纸技能还是非常必要的。因此目标制定从幼儿的身心发展出发,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目的、有系统、循序渐进地进行,逐步提高幼儿剪纸技能和审美能力。刚开始学习剪纸时,我们从基础开始,尝试让幼儿剪直线、曲线、沿轮廓线剪。先教孩子练习握剪刀,学会操作的方法。学习使用剪刀时可以运用儿歌教学法帮助孩子掌握。例如儿歌“大拇指钻洞,食指中指钻洞,张开大嘴咬一口,好吃的东西进了肚。”“小手伸出来,变成一把枪,伸进剪刀的把手里,轰隆隆,剪刀火车开,咔嚓咔嚓,剪刀火车到站了。”“张开剪刀的大嘴巴,咔嚓一下,咔嚓一下,沿着黑线剪呀剪„„废纸揉成团,放进纸盒里。”儿歌简单易学,念起来顺口,孩子一边念一边按要求反复操作,在练习中很快就掌握了使用剪刀的方法。而学习剪直线,也可以边念儿歌边引导幼儿练习。孩子在念《小火车》的儿歌时,小手也在练习努力控制剪刀沿着直线剪。接下来幼儿可以剪几何图形。幼儿沿画好的轮廓线剪出几何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然后幼儿是学习沿轮廓线剪简单图案,将彩色广告纸上的人物、生活用具、动植物、玩具剪下来,用废旧幼儿画册等让孩子剪剪玩玩,拼拼讲讲,孩子们很喜欢这种剪纸活动。最后在幼儿掌握剪一些最基本的线条后,就可以让他们学习在白纸上剪图形。在剪的过程中,逐渐引导幼儿掌握一些技巧。例如在剪圆的时候可以将正方形的纸对折,然后剪出半圆,打开后即成为一个圆形。通过多次的折纸,从下往上直线一刀就可以成为几角星,而从下往上弯弯一刀就可以剪出花瓣,他们看着自己剪出来的作品,激动万分,纷纷举起来给老师看,和大家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

三、授人以渔:引导幼儿自主的学习

在民间剪纸艺术广阔的海洋中,孩子犹如那正在学艺的捕鱼者,对待初学的捕鱼者最好的办法就是授人以渔——渔的本领用之无穷。在教孩子剪纸基本方法时,要引导他们学会自己探索:例《剪苹果》:先让孩子们观察剪苹果的步骤图,探索发现出剪苹果的方法是通过折叠,画出来半边苹果,再剪下来。接着幼儿尝试剪出苹果,将长方形纸对边折,剪出苹果的半边形状。然后幼儿进行交流经验,讲述成功的与不成功的区别是在哪,最后吸取上次不成功的教训,再次操作、探究剪出苹果,熟练后可以省去画的一步,将纸折叠后直接剪出来。孩子们通过自身的实践操作,主动地学习掌握了剪苹果的方法,这样一来,他们会在此基础上,按照剪苹果的方法灵活地剪出其它的水果:梨子、菠萝、樱桃、桔子等。

剪纸活动中孩子们逐渐掌握了各种剪纸技能,学会许多剪纸方法,还可以让幼儿主动地感受到剪纸作品的形式美和内容美。如,在剪贴“小鸟”、“树叶”的两个活动中,我出示一幅写实的小鸟图片、一些树叶和广告纸剪小鸟、几片镂空剪纸树叶,引导幼儿讨论有什么不同,从颜色、花纹、材料上做比较,从而感受到剪纸作品表现形式的大胆和不拘一格,此外,我还提出问题:“每一只小鸟都一样吗?”、“每一片树叶会一样吗?”让幼儿通过观察分析,感受小鸟的形态特征,树叶的镂空效果,从而提高其审美活动的质量。最后,请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说说自己喜欢哪只,鼓励幼儿发表不同的意见,并选择自己喜欢的广告纸,剪贴与别人不一样的小鸟,自主探索剪出各种颜色、不同质地的材料剪出形状各异的树叶,培养了他们在剪纸制作中的自主性。

四、推陈出新——支持幼儿创造性的自我表现

幼儿喜欢玩弄剪刀剪纸,掌握了沿轮廓剪、对边折剪、左右对称剪、对边二折剪、对角等基本方法,使幼儿的手、眼、脑更加协调,同时也开发了幼儿的创造与想象力,教师要鼓励幼儿充分表达,剪出与从不同的作品。如:在幼儿剪美丽的花时,先引导幼儿观察几种花的大小、形状后,接着就让孩子自己剪,至于花瓣的造型、形态鼓励幼儿自己用掌握的技能去创造性的表现,使孩子们剪出来的花形态各异,花瓣有四个、五个、六个„„造型奇特,极富儿童情趣。同时,幼儿还添剪出了自己喜欢的绿草、柳条、蝌蚪、燕子、小鸡、小鸭等等,变成了一幅《美丽的春天》画面。

着力培养幼儿交往能力 篇6

一、拓宽交往渠道,丰富幼儿交往内容

1.在区域活动中学习交往

为了培养幼儿交往能力,教师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我们结合教育教学活动,有意识地在班上设立谈话区、娱乐区、游戏区、表演区等区域,在这里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选择区域进行游戏,让幼儿感受与同伴交往的乐趣。例如谈话区:幼儿可以边玩边说,或几个在一起相互交流、讨论,还可以有的讲述、有的当观众等。又如在“开商店”区域中,性格内向的林韵灵小朋友想当“售货员”。经过几次游戏之后,她不仅会卖东西了,还会主动向顾客介绍商品的名称、基本价格及用途。这样不仅培养了小朋友活泼开朗的性格,也满足了小朋友渴望参与大人们实践活动的愿望和需求。而且,还锻炼了小朋友的口语能力和交往能力,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游戏规则意识。假象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他们可以想怎么样玩就怎么样玩。如“公共电话亭”,幼儿就很喜欢在里面像大人一样,与同伴互打电话,面对面地打电话。在这里他们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愉快地说着、谈着。特别吸引了一些性格内向、不善于主动与别人交往的幼儿,他们在电话亭里可以大胆表达,体验了交往的情趣。

2.在分享中进行交往

现代的幼儿有很多时间是在家中看电视、玩玩具等度过园外生活的,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少。增进与同伴交往的能力除了要让幼儿有较多的交往机会外,还要帮助他们掌握一些交往方法。严格地说,交往是一种技能技巧,它需要借助适宜的练习来获得,如让幼儿带上心爱的玩具或图书与同伴交换玩、看,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发展。在玩之前,我要求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玩具的玩法、性能或图书的名称,并让幼儿讨论,你要和谁交换玩或看?拿到别人的玩具应该怎样呢?从而让幼儿明白做什么事应与同伴商量。在活动中仔细观察幼儿的表现,对于胆子较小的幼儿多给予帮助与鼓励,增强幼儿与同伴交往的信心。活动后,让幼儿讲述自己的交往过程,如:和谁一起玩的?是怎么玩的?把东西给谁吃了?为什么这样做等等,幼儿在不知不觉中体验交往的乐趣,体会到了分享的快乐。

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帮助幼儿主动交往

教师在幼儿交往的游戏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引导。由于幼儿社会经验少,交往技巧不成熟,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因而常常说话方式不得当,在交往中出现矛盾,作为教师则应善于观察和了解矛盾的根源,适当地进行引导。比如通过观察我发现,有些幼儿不会主动与人交往,并在交往中会因一些小事而发生矛盾,这时他们就会把矛盾“告诉老师 ”。因此,教师就要不断地帮助他们在解决问题中来寻找矛盾的根源,从而更好地引导幼儿们学会交往。例如,小朋友李泽斌不小心踩了李丽蓉的脚,李丽蓉因为李泽斌没有对她说“对不起”,就到老师这里来“告状”。这是由于幼儿在交往中语言运用不当而引起的矛盾。在幼儿发生矛盾时教师不

应以解决者的身份介入,最恰当的方法就是参与孩子们的活动,引导幼儿们一起来共同解决。

三、密切联系家长,争取家长的配合和支持

幼儿除了在幼儿园活动外,还有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且与父母最亲近。努力与家长达成共识,在家也为幼儿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培养幼儿敢说话,爱说话的习惯和能力,帮助幼儿树立信心,敢于交往。同时,适当地把孩子带入自己的社交圈。如:家中来客人,要有礼貌地打招呼和交谈,如果有小伙伴同往,要鼓励孩子拿出玩具和小伙伴一起玩。这样,不仅培养了幼儿的交往能力,也使幼儿在交往中学习礼貌待人,学会了社会交往的技能和本领。家长还可以带孩子或邀请邻居家的孩子在自家玩,或欢迎孩子邀请其玩伴到家里来玩。幼儿在一起自由玩时,家长可以参与孩子的游戏,如:为幼儿提供一些轻松自由或幼儿感兴趣的合作材料,让他们在玩游戏中不由自主地扮演起角色,在一起交谈、争辩中去发挥想象、去设计创造他们的游戏,使孩子在游戏活动中体验与同伴一起玩的乐趣。平时,则鼓励孩子运用电话与同伴交往,使幼儿从自己的小家庭走向一个全新的大家庭。这样既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又使孩子学会了合作,增加了交往的经验。

培养幼儿交往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便可办到的,必须从小抓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贵在坚持,坚持不懈,不断诱导,不断巩固。作为一名教师,我衷心地祝愿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会交往,学会处理和解决问题,并从中体验到交往的乐趣。

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 篇7

语言的学习是从听开始的, 幼儿只有学会了积极有效地倾听, 才能更好地和教师、同伴进行互动;只有学会了听教师的问题, 才能更好地进行师幼互动;只有学会了听同伴的回答, 才能做出自己独特的回答。那么, 如何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呢?

首先, 倾听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如刚开始只要求幼儿拥有倾听的意识即可, 能够做出听得动作。

其次, 从常规入手, 注意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在日常活动中, 应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倾听意识和习惯。具体到日常活动中, 要求幼儿基本做到: (1) 别人对自己说话时, 能看着对方的眼睛; (2) 别人在说话时, 要保持安静, 有礼貌地倾听; (3) 对别人的指令做出相应的反应。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有趣的故事, 如《爱插话的小八哥》等, 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

再次,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加强对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 让其有意识地倾听。 (1) 讲故事之前给幼儿提出问题, 让幼儿带着问题去倾听; (2) 要求幼儿认真倾听同伴回答, 轮到自己回答时, 答案和别人不一样; (3) 在活动中, 教师要善于回应幼儿。如, 在《矮婆婆的树皮小屋》的绘本教学中, 教师问:“猜猜看, 有谁会来做客?”一个幼儿回答是“小猫”, 教师紧接着让小朋友想一想还会有谁来。接着幼儿回答是“小狗、小兔子”。然后, 教师变换回应方式:“刚才小朋友讲的都是小动物, 还有没有可能是其他的?”于是幼儿的思维经过进一步的发散:有可能是小朋友、老婆婆等。

最后, 加强对认真倾听幼儿的表扬。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只表扬回答问题的幼儿, 而对认真倾听的幼儿也要及时肯定和赞扬。如果在一节课结束之后, 教师只表扬那些积极发言的幼儿, 久而久之, 会给幼儿一种误导:只有积极回答问题才能得到教师的表扬和肯定。为了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 教师应有意识地增加对倾听的正面评价, 对倾听能力好的幼儿给予表扬和肯定。长期坚持, 幼儿就会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参考文献

幼儿交往能力培养初探 篇8

一、给幼儿创设交往的环境和机会

环境是幼儿活动的需要, 是幼儿交往能力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良好的环境能激发幼儿游戏的愿望和交往能力的提高, 在这里, 我们把环境分为精神环境和物质环境两部分。一方面, 要为幼儿创设宽松、民主的精神环境。教师要创造一个接纳与爱的氛围, 尽力缩短双方的距离, 老师的一个点头、一声赞许、一个微笑、一下抚摸、一个拥抱等, 都能给幼儿带来亲切、温暖和快乐的感觉, 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起着积极地作用。另一方面, 努力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 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建构他们自己的认识结构, 体验与理解自我与成人间的相系与情感, 从而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

1. 幼儿园的环境布置

有句话说得好, 礼貌是叩开社交大门的敲门砖。因此, 本园的环境布置上充分体现了文明礼仪教育, 如:文明礼貌“十字”用语, 文明礼仪墙。让孩子每天置身于这样的环境里, 耳濡目染, 从而迈开交往的第一步。

2. 开展区域活动, 训练幼儿交往能力

在区域活动中,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不同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幼儿可以体验角色情感, 不断训练幼儿的交往技能。例如, 我们利用大厅、走廊等空间, 开辟符合幼儿特点和需要的游戏区角, 并在每个区角提供有利于交往的材料, 以及需要相互合作的半成品和废旧材料等, 让幼儿在与这些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增加交往的机会, 提高交往的技能。在提供材料时, 根据幼儿交往需要、季节变换等随时调整和更换, 使幼儿的交往需要得到满足, 使幼儿通过这些材料的变化产生与人交往的愿望。

3. 通过社会活动, 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一方面, 为幼儿创造机会, 帮助幼儿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情感、愿望。另一方面, 通过一些活动去矫正幼儿自私性的行为, 帮助幼儿与同伴之间消除隔阂。

4. 家园共育, 搭建幼儿交往平台

社会行为的学习, 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 家长和教师只有一致要求, 共同培养, 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 本园非常重视家长工作, 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如“向家长开放半日活动”“亲子运动会”“家长助教活动”“亲子游园活动”等。特别是“家长助教”活动, 家长助教是本园利用家长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 家长助教是一种新型的家园共育方式, 作为常规幼教的一种补充形式, 活动的目的是将家长真正作为教育资源纳入幼儿园的课程, 让家长感悟到自己的行为对幼儿发展的价值有意义。因此, 本园鼓励家长参与班级教育教学活动, 让家长用各自的专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 拓展我们的教育。

二、教给幼儿交往的技巧

幼儿有与人交往的愿望, 但往往由于交往的方式方法不当, 使交往无法继续, 因此交往也需要一定的技巧, 一方面要教幼儿用语言与他人交流, 如:“谢谢”“不客气”“对不起”“没关系”“请坐”“您好”“……行吗? (好吗?) ”“可以吗?”“你先玩, 我后玩”“我们一起玩”“玩具借给你玩”等, 在大班综合活动“有趣的纽扣”中, 教师以“大朋友”的身份参加到活动中去, 积极引导和做好示范, 帮助孩子扫除在活动中出现的障碍, 使孩子掌握交往中的规范。另一方面, 教幼儿学会等待、轮流、分享, 在交往中待人热情、主动, 遇到困难、矛盾试着自己解决等, 逐步学会与人交往, 学会交朋友。

三、注意交往中幼儿的个体差异

当然, 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愿意和别人交往, 教师要注意个体差异。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认为:成功等于30%的才能加上70%的人际关系。教师要帮孩子学习如何与人接触交往, 逐渐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方式, 并能初步根据社会规范调节自己的行为, 发展交往能力。但要提高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交往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 为孩子创设各种交往环境, 并进行细心指导, 幼儿的交往意识和能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洪秀敏.幼儿社会性交往的生态学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 2003 (4) .

幼儿自律能力的培养 篇9

自律性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 持之以恒, 老师和父母除了向宝宝提出自律的要求外, 更应关注宝宝的年龄特点与性格形成过程的细节, 帮助宝宝学会自律。

一、引导宝宝产生自律意识, 激发宝宝的行为敏感性

让宝宝认识到他的某些行为会影响到周围的人, 会引发别人相应的反应, 帮助宝宝确信他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 能够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 让宝宝知道不当行为的后果, 并且引导宝宝产生补救的想法和行为。在孩子犯错的时候, 你的态度至关重要, 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他们未来的行为。如果孩子抢别人的玩具时, 你没有管他, 他会受到鼓舞, 以后会变本加厉地抢, 这样, 他很可能学不会分享和尊重他人的权利。

二、家长要做好榜样

孩子最喜欢也最容易模仿家长, 如果家长不自律, 孩子也不会做好, 如果家长说脏话, 不要指望孩子讲礼貌, 孩子长大后也可能继承这些陋习, 所以, 孩子犯错时, 首先要检查自己是否给孩子树立了榜样。

三、少对孩子说“不”

孩子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 他们用手、嘴来接触世界, 了解世界, 学习长大。平日里不要过多使用“不许”开头的责罚口吻规范宝宝的行为, 较多的使用正面提问和建议性语言与宝宝沟通行为问题, 能减少宝宝隐藏自己不当行为的可能性。

四、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充满爱和信任的家庭氛围

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更有安全感, 更自信, 也更容易听父母的话。家庭成员尽量不要在宝宝面前争执与相互斥责, 如果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不好, 孩子会更反叛, 要孩子听话更难。

五、对孩子进行惩罚时, 一定要把惩罚与行为联系起来, 不能单独地执行惩罚

例如, 明确告诉孩子:因为你不断踢桌子, 妈妈请你离开房间, 如果你决定不踢了, 就可以进来。

六、确保态度公正

家长的一贯态度能帮助宝宝预见到当他做出不当的举动时, 家长会有怎样的反应, 如果家长采取理性客观的态度, 他就不会因为太担心而隐瞒真相。

七、对不当行为做出补救是值得表扬、鼓励的, 要赞扬宝宝直面错误、积极改正的态度

我们要督促宝宝对每一次不当行为做出补救, 这可以帮助宝宝建立有错就改的良好人生态度。

幼儿园如何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篇10

在我们幼儿园,部分家长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比较忽视,认为孩子小,很多事情都替孩子干了,这是家长的一个误区。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应从小做起,逐步培养。在美国,规定一岁多的婴儿要学习自己吃饭、独睡自己的房间,三四岁的幼儿进行自理的教育,要求四五岁的孩子能把房间收拾整齐。在日本九岁就被送到一个荒岛上独立生活七天。作为中国的家长也应该相信自己的孩子也是可以的。在我们幼儿园,有一个孩子在家的全靠父母喂饭,父母说不喂孩子就不会吃,因此给孩子养成了饭来张口的坏习惯。在幼儿园我们要注重对孩子自理能力方面的培养,孩子不仅会吃而且吃得很好。家长开放日时妈妈看到孩子自己能吃饭感到非常的惊讶,也意识到了自己教育孩子的不足。这样的例子很多,好多孩子在家不做的事情,而在幼儿园这些事情全部都能处理,所以请家长相信自己的孩子,给孩子一个成长的机会。我们应该认识到自理能力的培养在幼儿期是一个重要的开发期,所以我们不要忽视这个阶段的培养,从而抓住这一关键期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观念端正了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结合自己的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支持鼓励孩子自理的要求

幼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新奇的事往往都有探究的欲望。当他们有这种欲望时我们应该积极的支持和鼓励他们。同样在生活自理方面也是如此,当孩子看到父母刷牙、洗脸时可能会说: “我也刷牙。”这个时候请您支持孩子的欲望,不要担心孩子会弄湿衣服、弄洒水。

二、激发幼儿生活自理的兴趣

兴趣是成功的开始。只有对某些事情产生了兴趣才能更加喜欢去做某些事情。我们可以利用讲故事、唱儿歌、做游戏等形式,使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懂得利用自己的小手可以做许多的事情,从而激发孩子生活自理的兴趣。

三、教给孩子生活自理的技能

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是在不断的探索—学习—学习—探索中学会一切的,因此要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就应当教给孩子劳动的技能并给予正确的引导,让他观察妈妈是怎样洗手绢的、爸爸是怎样刷牙的,从中掌握正确的方法。

四、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能力,逐步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意识

在大纲中要求教育孩子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要求。教育不能超越孩子的能力范围。把孩子不能完成的任务交给孩子,孩子没有成功的喜悦容易产生自卑感,从而失去信心。比如说,洗衣服,如果开始就让孩子洗一件上衣,孩子尝试之后感觉非常困难,会对洗衣服产生厌烦和恐惧心理,也许以后再也不愿洗衣服了。如果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给孩子一块手帕,他也许会感觉很轻松,再加上大人的表扬,孩子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孩子自我服务的兴趣。

五、对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要持之以恒

一种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天天做,时时做,持之以恒,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更始如此。我们不能今天让孩子去自理,明天觉着孩子太辛苦或者太麻烦就一切代劳,这需要我们有耐心、有恒心把教育孩子当成我们的事业。

六、家园密切配合,共同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当前我们幼儿园的教育理念是让孩子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在超前理论的指引下需要家长密切的配合,家园统一思想,统一教育,共同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孩子学会了自理,人生就成功了一半,就为以后进入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能够坚强的面对生活,坚强的自立于社会。

幼儿说话能力如何培养 篇11

幼儿期是儿童语言发展最重要的时期,而语言能力的发展对儿童一生的其他能力发展产生着极大的影响。对幼儿来说,其在园的学习、生活、游戏都必须借助语言来完成。对教学来讲,无论是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还是教幼儿唱歌、绘画、手工都要通过语言来实现。因此,幼儿只有具备一定的语言水平,才能听懂老师和同伴的话,从而进行交往、合作,获得新知,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因此,培养幼儿的说话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我采取了以课堂说话训练为中心,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为其服务的方法,让幼儿敢说、想说、乐说。

一、为幼儿提供平等的语言和思想交流的平台

充分体现《纲要》的语言学习观,首先,教师要具备较高的言语素质,能用规范、形象、生动、有趣的语言感染幼儿,为幼儿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其次,要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说话习惯。比如有的幼儿胆小,沉默寡言,有的幼儿口吃,便躲到厕所里聊天,以求不让教师和更多的小朋友知道自己有口语缺陷。我便有针对性地鼓励幼儿,主动与其“套近乎”,用爱心引导他们下决心克服语言障碍,大胆说话。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有意识地安排自由谈话时间,让幼儿畅所欲言。并肯定幼儿的点滴进步。注意幼儿的整体性提高,发挥每位幼儿的主观能动性。第三,营造说话训练环境,增强说话训练意识。在中班语言教学中,我以“假如我会飞”为主题,让幼儿畅想,并以“话儿带我飞起来”,采取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区角活动为形式进行。创设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发挥自由的想象,进行讲述。在区角活动中,我随手拿出一架玩具飞机,提问:“你乘坐过飞机吗?和小朋友们说说在飞机上看到的东西,让小朋友和你一起分享。”之后,再提问题:假如你有一双翅膀可以飞翔,你会看见什么?可以直接讲出来,也可以画出来再讲给小朋友听。这样,幼儿有了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在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与同伴或其他人充分交谈的基础上,体验到语言交流的乐趣,增强幼儿说话的信心。

二、上好说话训练课,提高说话训练效果

要想上好说话训练课,必须课前精心设计、准备,突出形象性、趣味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开展说话训练服务。如:利用录音、优美的画面,形象的教具辅助教学,激发幼儿说话的兴趣,从而使幼儿积极主动练习说话,情绪愉快,学习效果也就自然好了。在孩子们的头脑里,天空里充满了新奇与有趣;在孩子们的视野里,天空充满了神秘与美丽。我选择“天空里的朋友”这一主题,巧妙构思。选用一首用幼儿的眼睛去描述月夜景色,用幼儿的心灵去体味月亮存在的环境这样一首小诗,利用多种辅助教具,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引导幼儿讨论:“小鸟在哪里看到月亮?它感觉到什么?为什么树梢挂一个月亮?”“青蛙在哪里看到月亮?为什么池塘漂一个月亮?”“宝宝在哪里看到月亮?宝宝心里有什么感觉?脸盆又怎么能‘盛一个月亮?”这些有趣的问题,打开了幼儿的话匣。幼儿争先恐后的说开了。在教师的进一步引导下,仿编的儿歌生动有趣。说话训练的目的及效果都很好。

三、提供丰富的说话素材,强化说话训练

强化说话训练,提高说话能力,要循序渐进的进行,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提供丰富多彩的说话素材。并且,训练前教师要根据情况确定练习目标、重点,并向幼儿讲清练习任务、要求和方法。比如让幼儿进行贴近生活的说话训练。诸如:医生看病、买东西;春、夏、秋、冬的有关话题;节日的话题、玩具的话题;山、石、水、火、风、雨、霜、雪的话题等。练习要逐步提高,在练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指出优缺点,并提出改进的方法、要求。这样,幼儿的说话能力才能逐步提高。

《幼儿园工作指导纲要》(试行)提出语言教学要让幼儿“能听懂和学说普通话”“乐意与人交谈,讲话有礼貌;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在我们的语言教学中,就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年龄层次,进行说话训练。做到及时反馈,矫正,以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并且要克服只重视语言要素训练,而忽视说话能力的提高及幼儿主体性的发挥的弊端。把语言修养与说话能力,把说话能力与主体思维,把能力培养与思想品德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语言教学的目的。

培养小班幼儿的合作能力 篇12

1、创造合作机会, 让幼儿自然展开游戏。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 幼儿每天都在一起学习、生活、做游戏, 几乎所有的时间孩子们都是在一起度过的, 这期间老师应该想方设法为幼儿提供、创造与同伴合作的机会, 让孩子们在不断的实践操作中学会合作。如, 在学习性区域中设置美术区, 让孩子们进行小组作画, 在这个过程中, 幼儿必须学习相互合作, 在良好的沟通、合作之后, 孩子们才能在画面构图、色彩搭配、还有内容的体现上面显现出比个人能力能强的美术作品, 因为在合作的过程中, 孩子们通过合作, 能力强的孩子学会了帮助他人, 能力弱的孩子也在同伴帮助下得到了构图、配色等方面能力的提升。在小班, 孩子们的自理能力往往是老师、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老师可以引导幼儿相互帮助, 并表扬乐于助人的孩子, 给幼儿提供充分的学习实践的机会去学会合作。

2、树立合作榜样, 引导幼儿相互学习

幼儿之间的合作是平等的, 而老师在合作中扮演的角色应该是一个平等交流的关系, 是引导者而不是指挥者, 在建立了平等互助的合作关系之后, 孩子们之间的游戏开展起来才会更自然顺利, 比如说今天的游戏开始了, 银行的工作人员因为某些原因离开了岗位, 这时候老师应该及时给予正面引导:“我要取钱啦!银行的人呢?!”而不是居高临下地质问:“你们银行怎么回事啊?一个人也没有?”在幼儿游戏开展时, 老师除了给幼儿提供、创造合作的机会, 更应该做到与幼儿以一个平等的身份交流。通过老师这样地灵活变换身份角色, 让幼儿感受到朋友之间的沟通, 并通过老师对于合作的方法的引导, 让幼儿更为自然地学会与别人合作的方法。老师在小班幼儿心中的形象是无人可以代替的, 老师的一言一行影响着每一个幼儿。在班级中, 两位老师的感情的亲疏关系、合作的默契度、工作的配合度, 都直接影响着幼儿。除此之外, 不可忽略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 要重视同伴之间的榜样作用, 在幼儿群体中, 树立一个学习、观察的榜样, 利用对榜样的合作行为的表扬、鼓励来激发群体像榜样学习的动机, 这样的“强带弱”榜样学习形式会加快提升群体的合作能力。

3、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 学会解决问题

幼儿可能不会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自发地表现出合作行为, 也可能不知如何去合作。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 指导幼儿怎样进行合作。比如, 小吃店开张了, 老师分配了收银员、服务员和厨师, 三个人一起该怎么游戏呢?老师在游戏前应对幼儿游戏的分工提出明确指示, 具体角色的职责也应告知幼儿, 这样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 就应该要一起协商讨论解决。比如说, 客人来时, 应该服务员去迎接, 客人点菜之后应该是厨师去做菜, 收银员来收钱, 用完餐之后服务员负责打扫餐具……当遇到问题时, 孩子们通常会第一时间来找老师寻求帮助, 这时候, 老师就应该告知幼儿, 你们有能力自己解决, 你去找你的同伴一起讨论一下, 看看能不能解决, 实在解决不了时再来找老师。通常孩子们会在老师的“不帮助”下, 也能找到合作的方法策略, 逐渐学会合作。

4、合作活动增加难度, 加强挑战性

幼儿园需要为幼儿提供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内容, 在活动的任务设计方面我们不要设置的太容易, 需要有一定的难度。在让幼儿制作活动使用的道具过程中, 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道具制作过程中需要的图纸、材料、工具, 并且交给幼儿制作的一系列方法, 幼儿在完成制作道具的过程中必须保证难度, 如果过于轻松的完成活动, 就失去的让幼儿在困难中寻求合作的意义了。如果教师只将任务下达, 并没有提供材料, 这样幼儿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也会相互协商解决遇到的问题, 这样幼儿会体验到分工合作的重要性。

5、突显合作活动的效果, 体验愉快情感

孩子们之间的合作通常结果都是活动成功、事情做成、友谊加深。这些对于幼儿合作行为的产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幼儿因为自身能力有限, 并不一定能及时发现并感受到合作的乐趣, 因此, 老师在发现孩子们在结对合作时, 应给予幼儿一些合理建议, 教师在活动中要及时的引导幼儿让他们体会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激发幼儿进一步合作的内在动机, 使合作行为更加稳定。教师还可以采用对比的形式, 让幼儿了解到这次成功的合作与上次不成功的合作进行对比, 进而让幼儿能够充分的感受到合作重要性, 这样才能促进幼儿之间的再次合作。

6、及时鼓励、引导幼儿, 增强合作意识

上一篇:古希腊哲学艺术下一篇:审美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