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的提问能力(共12篇)
培养幼儿的提问能力 篇1
爱因斯坦有一个著名的观点: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没有问题, 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有问、有究、才有所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 因此说, 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关键在于教师观念更新, 变革教学方式。
一、创设情境, 使学生想问
在教学中, 教师要设置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向文本提问。抓住有价值的问题, 组织学生积极思维, 自觉探究, 是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途径。精心设置问题情境, 要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为目的, 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同时, 问题的设置还要体现探究性, 注重过程, 要让学生经历自主、合作、探究这样一个建构知识情感的学习过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 教师首先来演示多媒体课件:一片白茫茫的雪地……教师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生:“一片白茫茫的雪地!”师:“在这白茫茫的雪地上来了一群小画家。”马上板书课题 (雪地里的小画家) 随后问:“看了课题, 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纷纷提问: (1) 谁是雪地里的小画家? (2) 他们画了什么样的画?至此, 学生的“问题意识”便产生了。然后, 随着学习和师生交流的环环相扣, 学生问题意识不断增强, 问题越来越多。
二、营造氛围, 使学生敢问
小学生好奇心强, 求知欲旺盛。教师要满足学生好奇的天性和求知的愿望, 并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尊重、信任的关系, 由此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1. 善待学生的提问
(1) 学会欣赏孩子的问题。教师的一个眼神, 一个动作, 或者一句赞扬的话都能使学生倍受鼓舞。在一节写字课上, 一位平时学习认真但不爱发言的小女孩小心地举起了手, 老师忙走到她跟前。“老师, 您强调‘美’字‘大’的一横长, 可书后写字表上的‘羊’却是最后一横长, 哪个是对的?”老师翻开书仔细对照, 的确如此, 她摸着女孩的头赞叹道:“你真了不起, 敢于向老师、向书本提出挑战性问题!学习就应该这样”……
(2) 耐心倾听孩子的问题。经常有这种情形:当学生的提问是教师在备课中已经设计过、思考过并紧扣教材重难点的时候, 教师会喜形于色, 大加赞赏。而如果学生的问题出乎老师的意料, 或者涉及课本以外的知识的时候, 无论它多有价值, 老师也会有意或无意地忽视或不屑一顾。显然, 这是对学生情感和态度的一种伤害。长此下去, 不仅抑制了孩子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使学生失去独立思考的勇气, 还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甚至导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作为教师, 应该耐心地倾听每个孩子的问题, 不能不重视、不耐烦甚至恶语相加。只有热情而真诚地面对孩子的每一个问题, 才能保护孩子的求知欲。
2. 消除心理障碍
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 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因而, 要使学生“敢问”须努力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作为教师, 对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的学生, 要进行循序渐进地训练, 从字到词, 从句子到段落, 逐步深化, 循序渐进。例如, 一位老师每当检查生字预习时, 总是鼓励那些不敢提问的孩子上讲台当小老师, 就一个字向大家提问, 通过此种形式让孩子从被动走向主动, 进而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此外, 教师应积极创建一种“课上不敢提问可以课后提问, 人前不敢提问可以人后提问, 口头不敢提问可以书面提问”的氛围, 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供土壤。
三、教给方法, 使学生会问
在教学中, 有的学生因不知怎么样问而不敢提问。因此, 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也很重要。
1. 从课题入手质疑
课题常常是文章的“眼睛”, 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阅读不注意审题, 不注意课题与文章内容间的联系, 往往不能把握文章的中心, 影响阅读的效果。因此, 审题中的质疑问难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例如, 教学课文《蟋蟀的住宅》时, 教师在这样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有学生问:“住宅是人住的, 怎么蟋蟀会有住宅?为什么课题不叫‘蟋蟀的洞’?”教师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阅读课文, 使学生首先明白了课文的写作特点——运用拟人手法, 进而明白这样写的目的是说明蟋蟀建造“住宅”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 从关键词语入手质疑
抓住关键词语进行质疑问难, 深入探讨, 常常会成为理解一篇课文的突破口。它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感知课文描述的情景, 理解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养成准确的语言表达习惯。在教学课文《威尼斯小艇》时, 有一句“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 像新月的样子”。教师引导学生这样质疑:“这里为什么用‘新月’而不用‘月亮’?”学生有了疑问:“什么叫‘新月’?什么样的月亮称为‘新月’呢?”通过对新月这个词的质疑, 学生体验到用词必须形象、准确, 也发展了形象思维能力。
3. 从重点段落入手质疑。
在阅读教学中对段的质疑问难教学, 要选择重点的、典型的段落进行。例如教学《称象》一课, 第三、四、五自然段是重点, 有位教师从层次结构入手, 在文章发展的思路上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学生通过阅读思考提出问题:官员们想出的几种称象方法为什么行不通?曹冲称象的方法比官员们称象方法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曹冲能想出这样巧秒的方法?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学生不仅弄清了段落的结构层次, 也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 从课文的矛盾处质疑。
例如, 《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 有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焦急而耐心地等待着。”“焦急而耐心”本身就造成认识上的矛盾, 但却表现了老奶奶对总理深切的热爱之情。学生学会从矛盾处质疑, 往往能够更加深刻地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四、常期训练, 使学生善问
学生掌握了提问的方法, 不能说就具备了提问的能力。只有在长期的实践中反复运用, 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习惯, 具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思维, 特别是解放学生的时间—— (1) 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 (2) 把想的时间还给学生; (3) 把问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像蜜蜂一样自由采集“花蜜”。
此外, 要经常让学生感受到“提问”在学习中的价值。如: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词、句的含义, 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是其中的难点。教学中, 可以引导学生针对重点句子提问题, 然后联系上下文寻找问题答案, 从而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这样, 经常给学生提供提问的时间、空间和运用“提问”的方法解决课内外遇到的问题, 使他们在自主提问中感受到提问的价值, 享受到乐问与善问的乐趣。
培养幼儿的提问能力 篇2
摘要:本文是笔者根据实践教学经验,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浅谈如何让小学生在“学讲”课堂上能够“问”、敢于“问”: 玩中生智,在游戏中让学生”问出来”;创造具体情境,提高学生“问”的欲望;正确教给质疑方法,激发学生“问”的能力;营造和谐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勇于“问”。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培养 提问能力
“学讲”计划指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过程。“学讲”计划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学进去”,而另一个是“讲出来”,而“问出来”也是“讲出来”中重要的一部分。可以说,能够“问出来”并且敢于“问出来”是一个学生在开展自主学习时必须具备的能力。“问出来”有两种目的:一种是向懂的人请教,为了解答自己的疑惑;另外一种是向对方提问,为了检验和巩固对方的学习成果。本文所讲的”问出来”,具有上述两种目的,学生在提问中可以解除心中的疑惑,锻炼其探究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自主学习占主要地位的“学讲”课堂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有质量地提问,不仅仅简单的增加提问者的知识和被提问者的成就感,更能够促使被提问者主动思考和探索,这就是教学相长。那么,如何在“学讲”课堂上让小学生“问出来”呢?
一、玩中生智,在游戏中让学生“问出来”
游戏在“学讲”课堂中非常受学生的欢迎,“你问我答”就是其中的一种。一开始实行“学讲”计划时,学生相互之间扭扭捏捏,不好意思去问问题。在玩了“你问我答”游戏后,这一状态发生明显变化。在复习乘法时,学生的表现让人眼前一亮:
小组甲代表:“我们组抽中了,我们的第一个问题是,出租车的起步价是6元,包含3公里,超过部分每公里3元钱一个人坐了6.7公里。请问他应该付多少钱?”
小组乙代表:“这个我们知道,6.7公里应该去掉包含的3公里,数量乘以单价,再加上起步价就对了。具体的算法是:(6.7-3)*3+6=17.1元。”
小组乙另一位学生:“等一等,我突然想起另一种算法,我们可以假设包含在起步价的3公里也是每公里3元,然后再扣除差价就行了。算法是,6.7*3-(9-6)=17.1。”
小组乙欢呼,并由小组乙开始提问。
……
游戏结束后,教师对这一题目的点评:小组甲设计的第一个题目问的非常好,虽然简单,但难度不小,设计这道题的同学值得鼓励。小组乙同学的第一个回答是常见的回答,答案正确,更加难得的是小组乙临场发挥,想出第二个答案。连小组甲设计的标准答案都没有这种思路,非常难得,在满分10分的基础上加一分难度分和一分创新分,总共12分。小组甲设计的题目非常合理,加题目设计分满分5分……
“学讲”课堂上的“你问我答”游戏有以下特点:第一,题目全部由学生设计,且附加参考答案(若学生不会,可不附加)。学生在提出问题时,能够从出题者的角度思考,思考考察哪些知识点。第二,问题的设计是由组员共同完成的,全体组员都参与了问题的提出,有利于锻炼他们提出问题的能力。第三,鼓励创新,鼓励学生提出好的问题。不仅答对有分数,提出好的问题同样有分数。第四,给学生一定的提前准备时间,让其在提问和回答时都不怯场。这样在游戏中,学生变得敢于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更加能够考察和巩固被提问者的知识。而在游戏中,提问者和被提问者的身份是不断变化的,学生在这样的“玩”中不知不觉中既增长了知识,又锻炼了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创造具体情境,提高学生“问”的欲望
“学讲”计划指出:教师的角色应该由之前的教导者、命令者逐渐转化为启发学生质疑能力的启发者,意见交流者,俗话说授人以鱼不了授人以渔。例如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之前,我让各位学生自己画一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然后用量角器量出其中两个角的度数,告诉我,我就会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学生们一个个积极的给我提问,我准确回答出答案,他们觉得很好奇:“老师为什么这么厉害呀?”在之后的自学中,学生就会带着对三角形内角和的疑惑进入导学案的学习中,有的小组甚至自发的进行了比赛,看看谁能最快的回答出问题中角的度数,甚至在课堂上向我挑战,提出了“为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定是180°?”这样更深刻的问题。
这种考虑到每位学生喜好和能力的情景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由通常的教师提问,转变为学生向教师提问,这在无形中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形象和定位。
三、正确教给质疑方法,激发学生“问”的能力
小学生由于认知和学习状态尚浅,缺乏一定的提问技巧和方法,所以提出的问题质量大多不高。因此,教师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提问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提出为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1、学会提问,将不明白之处提出来。小学生由于天性思维活跃,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心中肯定会存在许多问题,作为老师,应该重视这点,正确引导他们的天性,培养学生用质疑的眼光看待课堂中的问题以及周围的事物,并从中提出问题探索解决方法,寻找质疑的乐趣。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积极提供机会,课堂上多设置愉悦的互动提问环节,这样既能教学知识又能够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并且在课后要让学生回顾自己掌握了哪些,没掌握哪些,从而改进质疑方式,激励学生对知识的更深追求。
2、学会联想,在问题的关键点上提出质疑。联想是思维的翅膀,展开联想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形成高质量的质疑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质疑欲望。联想能够有效地创造思维,可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发现问题的内在规律,找到问题突破口。老师可以引导教导学生利用已知的规律和知识,联想到新的规律和方法来解决现有的问题,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联想能力。从小学就开始启发学生的联想能力,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好奇心,更有助于学生日后的整体发展。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老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提出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营造和谐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勇于“问”
学生只有通过主动的参与和探索才能获得知识,才能在过程中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所以要使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上。然而,在如今的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有些老师上课时过于严厉,对于上课时学生的提问和质疑不能耐心解答和解释,甚至呵斥学生,使得学生对于提问产生胆怯。所以,在“学讲”课堂中,我们更应该注重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的营造,使得学生能敞开心扉,敢于质问疑难。
1、营造和谐积极的心理环境。学生只有感到心里安全和自由,才能够放开自己,勇于向疑难提出问题,才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所以,作为老师,与学生们之间保持良好和谐的的师生关系是引导学生质疑的重要前提。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在平时的课间,应该与他们成为朋友,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真正与他们交心,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照顾和关怀。在上课的时候,对积极提问的学生进行表扬,鼓励那些害羞胆怯的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种平等和谐的心理环境,让学生在安全的心理环境中发展。
2、创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要想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敢于“问”,不仅要让他们处于安全和谐的心理环境,还要使他们处于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之中。老师要明确指出,提问不仅仅是老师的权利,学生们一样拥有,积极鼓励学生勇于敢于提问,并准备贴近生活,学生们感兴趣的课件进行讲课,这样学生才会更加积极地参与进来。同时老师还要用眼神、微笑和掌声对同学进行肯定,并将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充分感受到积极向上的课堂环境,达到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
怎样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篇3
【摘要】 物理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 课堂提问;初中物理;好处
一、课堂提问的好处
1、提问是最好的反馈方式。通过提问所接收到的语言反馈信息,比其它形式的反馈信息具有准确性、具体性、即时性和简洁性。它可以使教师当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及时地调控教学程序,改变教学策略,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例如:对速度概念的教学,提出问题:一般情况下,兔子和乌龟谁跑得快?在“龟兔赛跑”的故事中,我们能说兔子跑得快吗?
2、提问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如果注意力集中,大脑中只有一个学习兴奋中心,听课效果就比较理想。学生在答问时精力集中,而在听讲时有时散漫。教师光靠静讲、维持课堂纪律来保证学生的注意力是达不到要求的,而应以授课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用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把学生的思维钳住,激发学习兴趣,赋予学习动机。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直线运动》第一节的教学,提出问题:运动是什么?要求学生了解教材给出的运动的定义——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再次提问:运动是什么?引导学生粗略的、最简捷的给出回答——物体的位置变化叫运动。进而引入“位移”概念用以描述位置变化、描述运动。继续提问:运动是什么?启发学生对“位置”做出限制而给出回答——相对位置的变化叫运动。自然的提出“参考系”概念,帮助把运动描述清楚。仍然追问:运动是什么?启发学生对“变化”做出修饰而给出回答——相对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运动。一方面能使学生体会到:任何“变化”都必须以时间作保证。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体会到:研究运动必须引入时间与时刻的概念;描述运动就可以用位置变化(位移)与时间组合起来的速度这个物理量。再次追问:运动是什么?启发学生对“运动”中的“变化”做更深层次的思考。了解更为复杂的运动还应该了解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即加速度这个物理量。
3、提问可以让学生发现不足。对于一些重要物理概念,一般水平的学生往往以为自己能复述就算懂了,其实不然。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概念提出一些题意明确清楚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克服盲目的自满情绪,这样对提高学习效率、突破教学难点很有用。特别是在学生一般认为理当如此的地方,可提出与常规看法相悖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独特性和创新意识。同时引导学生对已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或以题目的本身提出疑问或变换题目的条件,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诱发学生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例如:对《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设立这样的问题:普通人与身体健壮的运动员拔河时,普通人是否必输无疑?学生往往给予肯定回答。进一步问是不是因为运动员的“力氣”较大,运动员的拉力大于普通人的拉力呢?学生还是做肯定的回答。这时教师可反诘,让身体健壮的运动员与一个坚固的木桩拔河时,运动员还会赢吧?健壮运动员与坚固的木桩谁的“力气”更大?学生困惑了,认知上剧烈的冲突迫使学生放弃所谓“力气”这种偏离科学概念的相异构想,并促使其主动思索、探究拔河比赛中的胜负因素到底是什么?
4、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总是和语言分不开的,课堂提问便是培养学生正确地掌握学科语言表达能力的契机。如在教师做演示实验的过程中,采用边做边提问让学生回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例如:《电阻定律》的教学,教师提供“220V100W”和“220V25W”的两个白炽灯泡,请学生观察。提出问题:二灯有何差别?二者的电阻是否一样?教师演示日光灯灯丝电阻随温度变化的实验。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现象如何?再演示,让学生观察。
提问学生和由学生发问,可以通过对话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设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冷静考虑,合理处置。
二、怎样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提问意识是人与生俱来的,是人的天性之一,从这个角度看,学生的提问意识首先不是需要培养,而是需要保护。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保护学生的提问意识,呵护学生问题的天性,任何时候都不能扼杀学生宝贵的提问意识。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些教师经常斥责学生的“奇谈怪论”,或经常不自觉地嘲笑学生的“无知”,殊不知,这样做会打击学生的提问意识,挫伤学生提出问题的主动性,长此以往,使得学生不敢向教师提问题。
我们不仅要切实保护学生的提问意识,还应该通过创设自由宽松的课堂氛围和精心预设教学环节,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提问的机会与时间,要克服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切实改变教师的课堂语言霸权,应给予学生提问权,允许学生疑问、质问、反问或追问。让课堂上教师的声音少一些,让学生的声音多一些。教师还应该坦诚地对待学生的课堂提问,对一时不能回答的问题,教师应该如实承认,不必害怕在学生面前暴露自己的“无知”。只有这样才能创造民主、求真的课堂气氛,才能真正保护学生的提问意识。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认真分析教材,结合认知理论,努力创设问题,并根据创设的问题情境,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当提出的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一种教学手段,不同的使用,就有不同的效果。
培养幼儿的提问能力 篇4
一、教师提问存在着一些问题
在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 经常被一些问题困扰, 就是在活动中老师的提问很难激发幼儿的兴趣, 幼儿说的欲望不强, 甚至有的幼儿出现答非所问等现象。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 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 愚者问得笨。”可见, 提问在语言教育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发现目前在语言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提问往往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一) 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单一。
教师在语言活动中提出的问题目的性不明确;问题没有经过精心设计。例如有些教师习惯这样提问: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 你们想不想听呀, 故事中的小动物做得对不对?我们是不是要学习它?这种提问方式, 幼儿根本无需思考, 就可以机械地用“想、好、对、是”等来回答, 行同口头禅。这样程式化的提问方式不仅显得累赘, 而且限制了幼儿思维活动的空间, 剥夺了他们发现、体验的机会, 幼儿只能亦步亦趋地跟在教师后面, 没有真正的教育意义。
(二) 教师提问过于随意。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随心所欲地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问题, 大多数幼儿很茫然, 无从下手, 而且还会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 同时挫伤了幼儿思考的积极性, 没有适应性。还有在活动中老师发现某一幼儿注意力不集中, 心不在焉, 突然发问, 借机整治, 久而久之使幼儿对教师提问产生畏惧。如此等等, 这些都是对幼儿的发展有害无益的做法, 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活动中, 我们应坚决地杜绝这种行为。
(三) 教师的提问没有顾及幼儿的个体差异。
在语言活动中, 教师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一般喜欢“能干”的小朋友回答问题, 因为“能干”的小朋友语言发展水平较好, 能准确完整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所以他们回答的机会也就最多, 教师往往用他们的思维代替了全班幼儿的思维, 一节活动中有些幼儿获得回答问题的机会多, 而大多数幼儿只获得一次机会, 甚至可能连一次机会都没有。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问题似乎是为那几个敢于大胆发言的孩子准备的。没有充分考虑到每个孩子可能都会对问题有自己的想法, 且忽略了让每个孩子享受参与回答老师提问的快乐以及与同伴分享自己经验的乐趣。长久下来, 致使一部分幼儿丧失了信心, 或宁愿置身于教学活动之外, 成为“边缘人”。这种提问产生的负面效果应引起教师高度警惕。
二、讲究提问技巧, 发展语言能力
《纲要》指出:“儿童是独立的、发展着的个体, 只有在主动活动的过程中, 儿童才能充分体验自身的存在价值, 更好地获得发展。”本人在语言领域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现将获得的一些体会与大家共享:
(一) 教师提问要有启发性。
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提问, 应从启发、激励孩子的思维出发。教师的提问要考虑孩子的认识水平, 一定要提可以引发幼儿讨论的问题, 要启发幼儿从多方向、多角度去思考问题, 当孩子在教师的诱导下自己得出答案后, 他们会很高兴, 同时孩子有了自信心、成就感。
(二) 教师提问应具有想象力。
应设计能培养想象力的问题。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如在语言活动《有那么一天》中, 小女孩想象有那么一天, 她想让人们都踩着高跷走路, 有那么一天人们都生活在水里。我随口一问, 有那么一天你想怎样?幼儿踊跃发言, 有的说:“有那么一天, 我想人人都长上翅膀, 飞向太空。”有的说:“有那么一天, 我想小动物都可以开口说话。”有的说:“有那么一天, 我想我们的幼儿园就像童话故事里的城堡一样漂亮。”有的说:“有那么一天, 我想发明一种鞋, 我们穿上它不用走路就可以去任何地方。”还有的说:“有那么一天, 我想在空中建一座大厦, 让所有的人都住进去, 这样没钱买房子的人就有地方住啦。”这个问题使每个幼儿都积极参与,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 提问要注意抓住重点。
根据提问重点突出的原则, 教师在设计活动前要围绕教学的目的有重点地来设计问题, 设计的问题必须围绕教学的目标和教学重点, 要有针对性。以《小羊过桥》为例, 重点提问:“这是什么桥?小白羊、小黑羊为什么会掉到河里?小白羊、小黑羊怎样才会平安过桥?”这样的提问能围绕教学的目标和教学的重点, 揭示要害, 能启迪幼儿思维, 排除干扰, 理清思路, 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更会影响幼儿思维的发展。
(四) 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幼儿。
幼儿园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 所以教师在进行活动设计时要时时处处落实“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 提问设计也不例外。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面向全班每一个幼儿的, 要使每个幼儿都能感觉到这个问题是教师向我提出的, 从而愿意参与问答活动。如故事《两只猴子》的教学活动, 一开始, 教师出示图片后就提出:“这三只小猪有什么不同?”的问题, 因为三只小猪身上有太多容易发现的不同之处, 所以对每一个幼儿来说都能根据颜色、高矮、胖瘦等来找出它们的不同, 进而来参与回答。由于这个提问, 既面向全班幼儿, 又激发幼儿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所以孩子们回答问题非常踊跃。
总之, 在语言教学活动中, 要在新纲要的引领下, 去探究提问的艺术, 在反思中优化提问的设计, 让提问能发挥出最大的教育作用。
摘要:为幼儿创设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话的良好环境和机会, 从而充分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提问能力 篇5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绝对权威,学生是教师“填鸭”的对象。所谓“好学生”,就应该是恭恭敬敬、规规矩矩听老师讲,认认真真回答老师问题的孩子。而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由课堂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学习内容的拥有者和传播者转化为学习内容的组织者;由问题的设计者、训练者和解答者转化为与学生共同探索的合作者;由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者和学生价值的评判者转化为学习活动的调控者和学习成功的激励者。教师在整个课堂中,始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仅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开发学生慧眼。而且要让学生慧眼识疑,有疑问。使学生由无问变成有问,使他们在质疑、提问、探索、交流的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信心,让学生能问,敢问。
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发现问题,并追根寻源、激发思考、引起探索欲望,开始创新活动。因此,根据小学生这一特点,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引起探索的欲望,是让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
学生想问了之后未必敢问,要让学生敢问,就必须改变学生心理状态,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给学生树立信心,为学生的“问”营造氛围。为此教师要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一句话,教师要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提供适宜探究的学习环境。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质量如何,都应鼓励;对提问错误的学生,教师也决不能批评,启发他们换另一种方法思考;对于提出富有思考性问题的学生应予以赞赏;对于不善于提问的学生教师要有十足的耐心,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没有精神束缚和心理负担,上课才会积极举手、踊跃发言,才能在自由、活跃的教学氛围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另外,对于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要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关注,对于不敢当众提问的学生应该到他们身边去征求问题。总之,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敢问而无后顾之忧,宽松的学习环境和信心的树立是必不可少的。
三、精心设计教学,注意角色转换,让学生好问,善问。
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主要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要注意角色转换。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进行角色转换,才能更好培养学生好问的习惯,从而引导学生由好问转变到善问,提高“问”的含金量,增长学生学问,提高学习效率。
这期间,教师就要努力挖掘教材的发现因素,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去体会、去感悟,打破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唤起学生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困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作进一步的探究,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新知,提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绽等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而不是引向为提问而提问的死胡同。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可见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并不容易。学生从“好问”到“善问”,有一个培养和提高的过程。 善问是在学生有主动提问意识基础上的更高的要求,是敢问、好问的进一步提高,善问是要问得当,问得明、问得妙。问得当,是指当问之处才问,不要一有疑就问,每疑必问,应当经过充分的思考确实有疑问再提问。
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篇6
【关键词】培养;数学;提问能力
G633.6
陶行知先生言简意赅的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有解决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初中学生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已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但在提问的方法和技巧上还不成熟,所以课堂上表现出一种“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营造民主的氛围,解除学生的心理顾虑,对于个别性格内向的学生更应鼓励和关注,并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科学家敢于提出问题,攀登科学高峰的事例,从历史的角度说明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学生们提的问题不管如何幼稚可笑,那都是提问的萌芽、思维的火花。
一、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消除心理顾虑
“创造性学生往往因教师不能理解和支持他们的思想而隐藏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从而对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产生严重抑制作用。” 初中学生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已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但在提问的方法和技巧上还不成熟,所以课堂上表现出一种“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营造民主的氛围,解除学生的心理顾虑,对于个别性格内向的学生更应鼓励和关注,并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科学家敢于提出问题,攀登科学高峰的事例,从历史的角度说明提出问题的重要性。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方法,应找准自己的位置,采取民主态度,鼓励学生思考,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和积极探索,为学生成长、思维创造良好的气候和土壤,特别应重视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初中数学教师应努力营造轻松、幽默、愉悦的课堂,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到心理的安全与自由,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观察思考,学生群体才会有群情激动,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提问欲望和行为才能得到激活。
二、构建提问的教学情境
“授人于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教以渔。”课堂上,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抓不住要领,有时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没有思维价值,有时冥思苦想提不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也就是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提问。教师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适时利用暗示性语言、语气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知识,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教师应构建良好的提问教学情境,这样不仅能激发数学问题的提出,而且也能为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提供相应的信息和依据。通过具体数学问题引起的悬念或探索活动激起学生的问题欲望,进而形成教学情境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主动利用暗示性语言、语气,结合有效问题串创设学生自主提问的情景。初中数学教师还应设置有梯度、可延展性的课堂提问,以便给学生连续.广泛的提问空间。每个问题都要留一定的窗口给学生,让学生在解题时,在教师的暗示性语言下能找到题目的漏洞,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进行自主提问。让学生从生活情境或数学问题情境中找到数学信息,并能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部分或全部问题,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三、对学生的提问进行有效评价
初中学生出于受原有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的制约,某些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没有价值或根本不成立,作为教师,不应忽视,应及时采用鼓励性语言予以激励,激励学生提出存在和有价值的问题。对于那些提出的问题具有很高价值或创造力问题的学生。在教学中应及时进行正面的肯定性评价,并鼓励他以后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方法,并要求全班同学向他学习,善于提出别人没有想到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就会乐于提问。在这积极评价的体验中,學生一直处于一种兴奋状态,他们为了追求一次又一次的成功,积极思考,全心投入,只要有机会有疑问,便会毫不拘束“抢着”提问。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提问的兴趣。特别是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能帮助老师拓展教学思想,实现教学互动,教学相长,使教师、学生均能得到发展。总之,在课堂教学评价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只要自己在某个方面付出了就能获得客观公正的评价。
浅谈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篇7
一、构建和谐课堂, 使学生敢问
目前, 科学探究大多是由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再猜想探究, 很少有学生能主动提问, 绝大部分学生基本提不出问题.因此, 要让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 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 在教学活动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鼓励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营造一个民主的探究氛围, 允许学生敢想、敢说、敢问, 解除学生的心理顾虑, 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 引导学生积极讨论, 大胆探索, 在相互交流中相互启迪, 促进问题的提出.因此, 教师可结合教材实际适时地介绍一些著名科学家敢于提问, 攀登科学高峰的事例, 从成才的角度向学生说明提出问题的必要性.同时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分配一些时间让学生提问, 以创造学生提问的机会和条件.每当遇到学生提出问题时, 教师应悉心呵护学生提问的火花, 尊重他们的每一个提问.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及那些基础差、胆小的学生, 一旦提出问题, 教师首先应称赞其勇气, 然后再帮助其分析, 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学生, 应鼓励其进一步探索, 大胆创新, 让学生品尝质疑的乐趣, 激发提问的热情.久而久之, 学生提问的信心和勇气就会倍增, 提问数量就会逐渐增加.
二、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问题意识, 使学生想问
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往往来源于一个充满疑问和好奇的问题情境.由此, 教师应想方设法设置各种情境, 激活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在教学活动中, 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很多, 教师可以利用与物理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这些现象天天呈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已习以为常, 提醒学生关注大自然, 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无穷的求知欲.如, 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 教师先播放自然界的一些物体的发声, 然后教师问:声音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了, 对于声音, 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什么是超音速?什么是立体声?月球上能不能听到声音?等;利用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有意识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 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如, 做覆杯实验时, 学生提出:是什么把水托住?做筷子提米杯实验时, 学生提出:是什么把米提起?等类似这样的问题.教师通过创设有趣、充满疑问的情境, 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使之产生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强烈的探究欲望.
三、训练问题形成的方法, 提高学生提问能力, 使学生会问
课堂教学中, 很多学生没有提出问题, 并不表示没有问题, 而是不会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做好提问示范, 去启发、引导, 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一般方法和进行提问技能的训练.在进行提问技能的训练时, 引导学生对物理概念和原理要从关键词上提问题, 寻找定义中不理解的成分提问题.如, 在讲“功的概念: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时, 提出为什么是“方向上”而不是“作用下”的问题.讲“内能”定义时, 提出为什么强调是“内部所有”的分子的问题;引导学生多注意观察, 通过对比, 寻求差异, 提出问题.如, 分别用普通茶壶和密封性较好的茶壶时, 为什么用普通茶壶可连续倒出水, 而用密封性较好的茶壶, 水却不能流出来?让学生仔细寻找茶壶构造上的不同后, 发现普通壶盖上有一小口, 从而提出问题:小口有什么作用?大气压有怎样的作用过程?等;引导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理论和能力的基础上, 通过联想提出更多新的问题.如面对五彩缤纷、闪烁变化的霓虹灯时, 通过联想提出:灯是串联还是并联?灯容易发热吗?如何控制它的亮或熄?为什么会自动地有规律的变化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 学生会逐步养成提问的习惯, 学会寻找形成问题的方法.
四、归纳整理问题, 进一步发展学生提问能力, 使学生善问
所谓归纳, 简单地说就是从个别经过抽象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教师应让学生知道和掌握这种方法, 并运用它整理、分析所提出的问题.如“探究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的关系”时, 用示教板展示两个规格不同的灯泡串联接入电路中, 闭合开关后发现两灯亮度不同.学生积极思维后, 提出:“两灯亮度不同是不是两灯中电流不相等?”此时学生头脑中已意识到本节将探究的是电流问题, 只是无法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对此,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归纳:“亮的灯”“暗的灯”抽象为“各处”, 上述问题中“两灯中的电流”抽象为“各处的电流”.从而使学生对本节探究的课题很容易归纳出:“研究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的关系.”教师指导学生用归纳的思维方法整理、分析问题, 可使所提问题更具有科学性, 表达更为准确, 从而进一步提高和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善问.
浅谈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篇8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往往不敢在课堂上提问,不爱提问。究其原因,一是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师秩序而挨老师批评、指责;二是怕不能把问题表达清楚而成为同学们的笑料;三是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因此,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有质疑问难的心理基础——提问的勇气就显得特别重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把“爱”带进课堂,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以平等的朋友式的态度融合到学生学习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出不懂的问题。我赏识每一位学生的提问,鼓励学生敢于超越书本,敢于用挑剔的眼光去思考并发现教材的问题,保护他们偏离教案之问、超出教师现有知识之问。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我则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关注,并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科学家敢于提出问题、攀登科学高峰的事例,说明提出问题的重要性,以此来激发他们提问的热情。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问兴趣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让学生置身于研究未知问题的气氛中,教师有意识地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形成新旧认知冲突,让学生有质疑问难的机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珍珠鸟》一课时,我首先出示珍珠鸟图片,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再让学生谈谈读了课文后对珍珠鸟有了哪些了解。学生回答出:“珍珠鸟开始很怕人,后来变得亲近人了。”在此基础上,我创设质疑情境:“此时,你脑海中产生了哪些疑问?”诱发学生大胆质疑,生成问题,学生提出“珍珠鸟是怎样从怕人到亲近人的?它和作者的情感是怎样一步一步发生变化的?”等问题,然后我指导学生围绕生成的重点问题,探索珍珠鸟与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师生共同找答案,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了。
三、发挥主导作用,教给学生提问方法
“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授以渔”。因此在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思考的基础上,我逐步教给学生提问方法,引导学生逐步将问题提到点子上,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就是说,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善于提问。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引导的方法,一是表扬问题提得好的同学,说明好在何处,请提出问题的学生说说他是怎样想到这个问题的。二是教师巧设问题,为学生示范问题。教师巧设的具有多维性、思辨性、趣味性的问题,好像一把金钥匙能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犹如一根导火索,能引爆学生的思维,同时为学生学会提问提供了范例。
(1)围绕课题进行质疑。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浓缩了文章的精华。经常推敲课题,有利于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的能力。如教学《草船借箭》时,学生读题后质疑:“谁利用草船向谁借箭?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结果如何?”这些问题的提出,一下子就帮助学生把握了文章的层次结构。
(2)围绕重点、中心进行质疑。文章的重点、中心是文章的灵魂,如果围绕文章的重点和中心去提问,就能把探究逐步引向深入,促进学生与文章进行对话,从而深入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教学《詹天佑》时,学生们提出:“詹天佑为什么敢在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嘲笑下接受那么艰巨的工程?詹天佑想尽一切办法,克服重重困难修筑京张铁路是为了什么呢?”“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线路虽然减缓了坡度,但让火车多走了许多路程是不是有别的更好的办法,能既制服陡坡又少走路程呢?”围绕着以上的问题学生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激烈的争议,从而深深地为詹天佑的爱国精神所感动,为他杰出的创造才能所折服。
(3)抓住矛盾处进行质疑。教材之中的矛盾之处往往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引导学生抓住矛盾处质疑并加以探究,能深入地理解课文,领会中心。如教《金色的鱼钩》一课,学生提出:“课文中老班长钓鱼用的鱼钩分明是长满红锈的,为什么课文中说‘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通过探究,学生明白了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的崇敬。
(4)针对重复处进行质疑。语文教材中常有这样的看似重复实是精彩之笔的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重复之处并加以质疑,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如教《林海》一文,在检查预习的时候,学生提问说:“文中为什么三次写‘亲切、舒服’,这不是重复了吗?”学生提的这个问题正是文章重点之所在,很重要。随着讲读课文的进展,学生理解了三次出现“亲切、舒服”是作者情感一次比一次升华的结果,认识到这并不是多余的重复,而恰是文章写得好的地方。
(5)联系旧知进行质疑。联系旧知识提出新的问题,能促使学生积极地带着问题来学习新课,对于巩固旧知识,促进掌握新知识是很有好处的。
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给予学生问的权利,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给学生指明问的路子,就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欲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使课堂教学呈现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实践,敢问善问的活泼生动的局面。
摘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才能促使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索。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是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的实质、核心。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学会提问,自主探究呢?
政治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篇9
一、激发学生发问
中学生天性活跃善思,想象力丰富,创新思维能力强。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因势利导,鼓励学生们发表不同的见解,肯定他们胆大妄为地甚至是异想天开地发问。教师应当以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的疑问,放飞学生的思维。教师在政治课堂中,应当努力使学生怀着质疑好奇的态度对待政治学习,从而促使学生积极提问,让学生在提问与解惑中充分掌握教材内容。在我们的政治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书本的知识,通过设计新颖的教学方式,并辅之以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以及运用适当的具有生活化的背景材料与学生的感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教师要刻意制造出学习的“悬念”,诱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从而激发学生质疑发问。
二、引导学生模仿提问
学生的学习能力强,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模仿提问。教师对于一个知识点,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这几个角度进行示范提问,比如说在学习《与父母平等沟通》这一课时,老师示范提问:什么是代沟?为什么会出现代沟?怎样跨越代沟?然后让学生模仿,针对《克服逆反心理》提出问题。学生模仿的很快,迅速地提出了相应的三个问题,即什么是逆反心理?为什么会出现逆反心理?怎样克服逆反心理?
三、教给学生常规提问
对于任何事物,人们的提问,最基本常见的是围绕事物的含义,原因,意义以及方法来展开。教师引导学生把握这些基本的提问方法,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中,对于一个政治知识点,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开始提问。
1.含义问题(即是什么)。如:政治学习中有一些不容易理解的概念,专业术语等都可提出认知性的问题。比如说什么是“发动”?什么是“制止”? 什么是“不作为”?什么是“人格尊严权的定义是什么?人格尊严权还包括哪些小权利?等等都可以提问。
2.原因问题(即为什么)。如:在七下20课《法律护我成长》这一课教学中,为什么国家法律法规要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再比如说七下21课《护佑生命安康》这一课中,为什么要保护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在学习八上《孝敬父母长辈》这一框时,为什么要孝敬父母长辈?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探究分析知识的来龙去脉而提出的,属于分析性的提问。
3.意义问题(即怎么样)。比如说在学习《有话好好说》这一课时,通过展示一段母女的情景对话,然后提问:在这段情景对话中,母亲和女儿有没有做到有话好好说?还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等等。这种意义问题能够拓展学生的思路,促使学生通过一定的理解评判加以思考。它是对于含义问题的延伸与深化。
4.方法问题(即怎么办)。比如说学习七上《好方法共同分享》这一课时,有哪些更好更快的记忆方法?跟学生来个记忆方法大比拼,让学生施展各自才能,开发自己的创造力,用最可能短的时间里来记忆。再比如说在学习八上的《行为与后果的关系》这一课中,可以提问:如果你是海因茨,你会怎么做?选择偷药会产生什么后果?选择不偷药,又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从而产生心灵碰撞,更好地把握行为与后果的关系。以上这些都属于创造性提问。
四、指导学生根据学科特点提问
在政治教材中,知识点被分为具体的章节,章节之间是有一定的独立性,教师应当使学生学会根据具体的章节提问,从而使学生能够提升提问的针对性,更加全面深入的掌握每一个知识点。题目反映了一个章节的内容,是对知识点的高度概括。教师引导学生针对题目发问,能够使学生对政治知识点不断深入思考与探索,从而提升学生把握重点知识点的能力。长此以往,学生的提问能力也会得到发展和提高。
五、鼓励学生随机提问
随机提问显然对于教师对于学生都具有非凡的意义。随机提问更加自由随意,它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提问能力与水平,也需要学生明确地知道自己想要问什么。它主要是针对师生的讲解、提问、答问,进行观察、分析、比较而随机提出的问题。即在课堂上只要学生有不明白,不懂的地方学生可以马上举手提问,这些不明白不懂的知识点不一定是课本上的知识点,还可以是课外的一些知识,不一定是政治学科的知识,还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知识。
初中生物理提问能力的培养 篇10
一、从学生的心理入手, 鼓励学生提问, 逐渐使学生敢于提问, 从而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
只有当学生认识到提出问题对他自己今后发展的重要性了, 从“要我问”到“我要问”, 学生的提问能力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
1. 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因为问题意识是学
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科学家敢于提出问题, 攀登科学高峰的事例, 使学生从一些伟大的科学家那里得到启示, 认识到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增强提出问题的意识。
2. 鼓励学生要敢于提出问题, 提错了也没有关系。
学生提出问题需要勇气,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 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 大胆地怀疑, 提出自己的问题, 尤其是当学生提出的问题引起其他学生嘲笑时也要强调其有创意的地方, 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3.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
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及那些基础差、胆小的同学, 一旦提出问题, 首先应称赞其勇气, 然后帮助其分析, 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调动积极性;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 不嘲笑、讽刺, 而应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 应鼓励其进一步的探索, 大胆创新, 让学生品尝质疑的乐趣, 激发提问的热情。
4. 碰到冷场时, 教师对学生说一些鼓励的话。
如:“谁来试一下, 说错了不要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居里夫人说过:“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教师的鼓励, 肯定会有学生响应, 经常这样训练后, 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如果教师由于不耐烦而直接提出问题, 学生就会失去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5. 让质疑成为学生的习惯。教育学生对各种权威不盲从, 大胆质疑, 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
二、要创设问题情景,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向上的原动力。教师应想方设法, 设置各种情景, 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科学探究的问题有三种:一是学生根据教师、教材或其它途径给出的问题进行探究;二是学生从所提供的问题中得到启发而提出的新问题;三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毫无疑问, 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 最有兴趣、最有动力去深入探究。
1. 从课本插图提出问题。
新教材有很多有趣的插图, 教师可让学生仔细观察细微处并比较与日常不同, 再提出问题。如:在学习折射规律后, 让学生看图“鱼在哪里?”学生会提出:“为什么鱼叉要对准鱼的下方?”“是不是看见的鱼并不是实际的鱼?”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又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前, 教师先让学生看摄影师倒立照相的图, 学生会提出:“是不是照相机成的像是倒立的?”
2. 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
熟悉的生活现象会使学生产生亲近感。日常生活中很多现象与物理息息相关, 这些现象天天呈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已习以为常。教师引导提醒学生关注这个大自然, 对常见的生活现象进行观察, 思考现象产生的原因, 必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无穷求知欲。
3. 从各种俗语中提出问题。
民间流传着许多俗语, 很多是有科学道理的。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它并提出问题, 学生兴趣很大。如:讲平面镜成像时, 我先让学生讨论俗语“水中月, 镜中花”, 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水中有月亮?为什么镜子中有花?镜子中的花和实际的花为何一样?为什么水中捞不到月亮?……
4. 从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教师可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 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比较,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并不断完善问题。
5. 通过自身体验提出问题。
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做实验或参加活动、比赛, 由于亲身体验, 感受很深, 学生也乐意提出问题。如:讲内能时, 学生通过搓手, 提出:手心为什么会发热?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 学生通过手弹课桌, 提出:手为什么会疼?讲压强时, 让一男一女两个同学比赛顶棍子, 由于女同学顶的一端粗, 女同学赢, 从而提出:女同学为什么能赢男同学?通过分析发现输赢不仅跟力有关, 而且与受力面积有关。
三、教会学生提出问题, 让学生会问。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有人说:好的方法等于成功的一半。一个平庸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 而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的方法。提出问题的一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由何 (为什么) 、如何 (怎样) 、若何 (如果条件变了, 将怎样) 、是何 (是什么) 。如:做完真空中的闹钟实验, 根据现象可提出:为什么听不到钟声?怎样才能听到声音?通入空气后能否重新听到声音?声音靠什么来传播?及时点评学生提出的问题。由于水平差异, 学生提出的问题参差不齐, 有的层次比较低, 有的比较有价值。当然教师应该以鼓励为主, 承认学生有差异, 但是并不是不加评论, 教师应有价值导向, 让学生明确哪个问题更有价值。最后进行小结, 让学生体会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鼓励学生相互提问题。学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肯在全班同学面前提问题, 但跟同桌一起提问就不同了。在下课前五分钟, 让学生根据本课内容相互提问。如还有不懂, 再在全班同学面前提出来, 往往会有意外惊喜。
总之,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 也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让我们共同努力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论的精神, 逐步提高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7-9, 13-15, 111-129, 134-135.
[2]中学物理.2006, (1) :28-29.
培养学生课堂提问能力的研究 篇11
其实,不会提问的仅仅是大学生吗?不是。这也是中学生面临的最大难题,在课堂上尤其是英语课堂上他们最会说的是“是”,而不是“不”或者“为什么”。 个别访谈显示,英语课堂上学生的提问远远低于其他科目的课堂,学生不敢提问、怕提问的情况比其他科目更普遍。这一问题的产生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根据我在平时教学中的观察,并且查阅了一些资料,我认为学生在英语课堂上不爱提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社会环境原因。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对英语重要性的夸大,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出现焦虑沮丧烦躁不安等情况;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语言环境和家庭辅导,学生底气不足,沒有自信,一发言就胆怯。
二是学生自身的原因。首先,生源水平参差不齐,例如,我所带过的一届学生有的来自于重点小学,英语水平较高,有的来自于普通小学,对英语简单了解,还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来自天南地北,跟随打工的父母来上学,其中有的学生英语起点是零。这部分学生害怕提出的问题被别人笑话。其次,有的学生从小娇生惯养,懒于思考,懒于提问,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确实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
三是老师方面的原因。课堂不够开放,教学观念不够解放,唯恐课堂任务不能按时完成,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中为了把知识“讲透”,教师苦口婆心的“填鸭式”教学,学生没有时间、没有机会提问,久而久之,失去了提问的意识与能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科学的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提问就意味着思考、发现和探索,它能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获得新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正是我们现代教学新课改所追求的一个新理念,同时也为课堂的生成性、活跃性奠定了基础。因此,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如何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呢?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气氛,激发勇气,增强自信,使学生敢问、好问。在传统教学中,老师充当着三尺讲台的“霸主”。学生只能跟着老师提出问题的思路走。老师指名回答,不允许自由回答,更不允许插话。不按老师的思路思考,可能遭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取笑。会回答、敢提问的学生都怯于举手了,更不要谈那些基础差胆子小的学生了。因此,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要充分保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和焦虑感,这是培养学生提问题的兴趣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二、教师转变角色,英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注意对学生情感因素的培养和引导。尤其是在中学的低年级阶段,英语教师更要培养学生的亲近感。要十分尊重学生,激励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当前“减负”背景下,英语教师尤其要注意体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感受,亲近学生,使学生喜爱英语教师和英语课,从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益。
三、引导学生会问,提高提问质量。
1.培养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的习惯,从无疑处求疑
学是为了会学,而不仅仅是学会。学生想问、敢问、好问,更应该会问。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才是质疑能力提高的重要标志。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查找本节学习的重难点,发现可疑之处,领悟老师对类似的内容是如何提出问题的。
2.提升课堂质量,从困惑中求疑
学习的过程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中处处是问题,学习时就要多提问题,由多提问题提升到会提、善提问题,由量变达到质变。因此,教师要强化问题的环境,在引导学生多问的基础上提升问题的质量。课堂上,老师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当老师,帮老师提问题。如果提的好,老师可以大加赞赏,同时指出提得好的地方;如果提得不好,老师让同学们听听老师是如何提的,从比较中提高学生提问题的能力。这样互动而融洽的课堂,对于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乃至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都具有极为积极的作用与价值。
3.引导学生在平时自学时,及时记下自己发现的有价值的问题。
随手记录自己发现的问题,并与其他同学交流,或与老师交流或讨论,对于提高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4.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中学会互相提问题
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方式,在互相合作讨论中,学生之间相互质疑,思想和观点的交锋可以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从而达到善于提出有质量的问题的目的。同时,通过好、中、差学生搭配的小组合作学习,让差的学生在好的学生帮助、影响下,很快地掌握提问方法,树立信心,学会不懂就问。
美国教育专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教学生学会“提问”是一门学问,有待于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研究总结,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中时时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成为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有所发现的学习的主人。课堂提问就不再是教师的专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提问的主角,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动机和求知欲,从而大幅提升英语教学质量。
培养幼儿的提问能力 篇12
一、发扬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敢问”
在传统应试教育的课堂中, 师道尊严的思想, 教师绝对权威中心的行为, 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拉远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深深扼杀了学生原本“心欲求而尚未得, 心欲言而尚不能”的状态, 使学生在课堂中不敢问也不屑问。为了克服这种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走下讲台, 融入学生中, 做学生的朋友, 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 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 不讥讽、不嘲弄, 挖掘其可贵之处, 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例如, 采取开诚布公的方式对学生说“任何一位同学在课上遇到听不懂的地方, 可以立刻举手向我提问, 请相信如果你听不懂某个问题, 一定还会有别人听不懂的”, 以此打消学生的种种顾虑。并且正确而及时评价学生的提问, 多用欣赏和赞美的语言如“不错”、“你真行”、“能这样考虑, 很不容易”等, 给学生以自信, 提高他们参与提问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把爱心、童心、信心、诚心带进课堂, 学会宽容和赏识, 让每一位学生处在积极向上, 民主、轻松、和睦、融洽的课堂氛围中, 和教师站在同一方向, 共同去发现、思考问题;通过心灵的撞击, 激发处于先天与后天边缘领域的“人的潜力”不断新生和成长, 这样学生在课堂中才真正“敢问”。
二、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想问”
学生提问的意识依赖于一定的知识基础, 适宜的外部环境, 还依赖于教师高超的教学技能, 通过多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1. 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创设问题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总是力求去探索它, 认识它。因此, 在科学教学中, 教师若能根据教学内容, 结合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现代科技的实例及实验中的现象, 使学生们产生认知矛盾, 就会使学生们自然而然地想问“为什么”、“怎么会这样”等。例如, 在讲授“惯性”概念时, 学生对于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顽固性”理解有困难, 教师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自行车在静止状态下, 不用支撑脚仅用两个轮子会倒下去, 而在运动状态下, 为什么同样不用支撑脚, 仅仅凭两个轮子持续滚动就可以使自行车不断前进而不倒呢?学生自然就想问“为什么会这样”了。
2.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丰富的图、文、声、动画等鲜活的情境, 多渠道地对学生的多个感官产生刺激, 问题火花也会由此迸发。比如, 金属钠与水的反应, 在一个烧杯内进行则看到的同学很少, 用一个玻璃水槽, 放在投影仪上, 当把一小块钠放入水中, 则每一个同学都能看见金属钠熔成闪亮的小球且浮在水面上冒着“烟气”游来游去。反应结束后, 在水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 整个屏幕一片红色, 学生印象极深, 此情此景学生想问的欲望油然而生。
3. 通过演示实验的直观方法创设问题情境。
学是一门实验学科, 通过演示实验的直观方法创设问题情境, 激活学生思考和提问的动机。如给学生展示三种无色的液体——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和盐酸, 依次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和盐酸, 学生看到无色变红色又变无色。学生会开始沉思, 为什么呢?
三、传授提问技巧, 让学生“会问”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加强对学生提问技巧的指导, 帮助学生拓展思维, 提高思维品质, 帮助学生整理思绪, 使头脑中的疑问变得具体、清晰, 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一环。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如下质疑的方法。
1. 因果法
即对平时所看到的实验或生活现象, 运用已学知识, 积极思考, 问一问产生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例如一根又长又直的小木棍插入水中为什么变短变弯?一根生锈的铁钉在硫酸中为什么一会儿表面的铁锈就销声匿迹?
2. 变化法
即对引起某种结果的条件加以改变更换, 会导致怎样的情况。例如, 二氧化碳与水在常温下反应生成了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碳酸, 如果改变反应条件, 使二氧化碳与水在光照条件下利用植物体叶绿素作用又生成了什么物质?
3. 反问法
即正面叙述的问题, 若反过来思考, 结论是否成立。例如, 碱物质一定呈碱性, 倒过来, 呈碱性的物质一定是属于碱吗?
4. 推广法
即从某种特殊情况或现象中总结出来的规律, 推广到一般情况下是否还能成立。例如, 盐酸能与活泼金属发生置换反应放出氢气, 是否能推广到, 所有酸都能与活泼金属发生置换反应放出氢气?
5. 对比法
即新旧对比求完善, 相似对比明异同, 正误对比找差距, 正反对比求深刻。例如, 学习了惯性定律与惯性知识后, 提问“惯性定律与惯性有何异同”;再如硫酸与盐酸都能电离出氢离子, 提问“硫酸与盐酸的性质有何异同”等。
四、增加动手操作的机会, 让学生“做”中问
增加动手操作的机会,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既学到了科学知识, 体验了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也增加了发现问题的机会, 滋长了学生提问的欲望。因此,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应强调“做中问”, 让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产生问题、提出问题。例如, 在做向澄清的石灰水中通二氧化碳气体时, 不同组的学生会因为通入的二氧化碳气体量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现象。学生肯定会问:“老师, 我做出的现象与他做的现象怎么会不同?他的是产生白色的沉淀, 而我的开始产生白色沉淀现在怎么又没有了?”
五、留足课堂“空白”, 让学生“有机会”问
在传统科学课堂中, 受“满堂灌, 满堂问”思想的影响, 教师占据了课堂大部分时间, 学生只能疲于跟随老师的思维与问题, 根本没有独立思考与提问的时间。因此, 课堂应合理分配师生活动的时间, 让学生能随时问、处处问。例如,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我一贯尝试“课尾5分钟——学生提问时间”模式。在课堂设计中, 总是提早5分钟完成教学目标, 这样学生在最后5分钟能对本课知识加以消化与巩固。从教学实践反馈来看, 课堂最后5分钟学生提出问题反而层出不穷, 这不仅巩固了本课知识, 而且学生所提的问题为下节课打下了基础, 课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摘要:新课程教学凸现全新的理念:课堂提问的主体, 应该从教师转变为学生, 本文结合多年教学实践, 从五个视角全面阐述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让学生敢问、想问、会问、做中问和有机会问, 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
关键词:问题意识,科学课堂,课堂提问
参考文献
[1]刘显国.课堂提问的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4.
[2]陈美平.如何引导学生质疑和释疑[J].生物学教学, 1999 (8) .
【培养幼儿的提问能力】推荐阅读:
培养幼儿的能力07-09
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10-16
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10-17
培养幼儿的耐挫能力08-27
如何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08-18
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总结10-21
浅谈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06-15
如何培养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论文07-03
幼儿能力培养10-25
浅谈小班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论文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