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的能力(共12篇)
培养幼儿的能力 篇1
一、孩子自理能力差的原因
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现今这个社会,大部分的家庭只育有一个孩子,由于孩子的父母及爷爷奶奶在家包办孩子的生活起居,造成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较弱,依赖性强,无法尽快融入新的生活环境,而孩子的自理能力对其成年后的生活习惯影响较大,因此,要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使其自幼养成良好的做家务习惯和独立能力。俗语说,家长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一部分在于老师的教育,另一部分取决于孩子家长的言传身教。
导致孩子自理能力差,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 父母白天都在上班,孩子的培养教育都交给老师和孩子的爷爷奶奶;( 2) 由于父母和爷爷奶奶的溺爱,孩子在家里从来不做家务,导致孩子的自理能力差;( 3) 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有的家长缺乏耐心,对孩子的要求过高,对孩子比较幼稚的行为进行批评,而不是耐心把孩子往正确的方向上引导,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挫败感,从而导致孩子失去生活自理的积极性。
二、如何去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让孩子大脑中形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意识
父母包办家里的一切家务,会使孩子形成一种错误认识:自己不想做的事情,父母会帮着干,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老师的责任就是要通过各类活动,让孩子知道自己是家庭的一分子,要在家里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增强孩子的家庭责任感。
以娱乐活动的方式加深孩子对生活自理的体会。比如,在语言活动( 儿歌、故事等) 中,帮助孩子充分理解作品内涵,通过角色互换,使孩子受到感染、教育。
2.让孩子学习生活自理的方法
要让孩子做到生活自理,就必须让孩子懂得生活自理的方法。也就是说,即使孩子有了自理意识,如果缺少自理的技巧,是想做也做不好的,这样反而会打击孩子做事情的积极性。所以,我们要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的方法。
由于每个孩子的接受能力是不相同的,所以,对于能力不同的孩子来说,要求就应有所区别,不能以相同的标准来要求每一个孩子,必须因材施教。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让孩子获得劳动的成就感,激发孩子生活自理的兴趣。当孩子取得进步时,要适当地夸奖他们,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
3.让孩子不断地练习生活自理的技能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应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断训练孩子的自理能力。在孩子如厕、吃饭、喝水等各个方面,让孩子自己动手,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很好地训练每一个孩子。
用比赛的方式,激起孩子的好胜心,在比赛的过程中促进孩子自理能力的提高。孩子的好胜心强,有时一句话就可以激起他们的好胜心, 我们可以把握孩子这一特点, 让孩子参与一些有趣的活动,以竞争促进孩子自理能力的提高。
还有相当一部分生活自理的内容存在于家庭教育中。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成长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长应该注重对孩子的教育。小孩子最喜欢模仿,对一切自己不会的事情都会产生好奇心,所以,孩子会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学会家长的一些行为,我们可以与孩子的家长多做沟通,建议家长对孩子的生活起居不需要亲力亲为,有意识地让孩子独立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同时在家长做日常家务过程中,有限地让孩子参与进来,尽自己的一份力,当孩子和家长共同完成一项家务时,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增强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与归属感。
总而言之,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应该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学习。孩子还小,我们应该尽可能给他们创造锻炼的机会,并且言传身教,辅以耐心细致,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
培养幼儿的能力 篇2
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活泼、快乐、聪明,这似乎是全天下父母的心愿。大家都知道,孩子的智能开发是建立在身体健康的基础之上的,随着孩子的不同阶段的生长发育,他的运动能力逐渐得到了锻炼和发展,从而促进了幼儿大脑的成熟发展。所以,在幼儿阶段,培养他的运动能力是很重要的。如下几点是我家乐乐在成长过程中,我认为比较有成效的:
1、多带孩子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乐乐3岁时,看见我和他爸爸打羽毛球就特别感兴趣,看到拍子就要抢着玩。后来我给他买了套小的玩具拍,在家经常和他一起玩,这样即锻炼了他的手、脚、眼的协调能力,还培养孩子的对体育活动的爱好。从拍子都不会拿,到现在乐乐已经可以和我对打好几个来回了,可以感受孩子在运动中得到的进步。
2、从下鼓励小孩自己做手工:因为孩子小的缘故,一般大人都不太放心让小孩单独使用剪刀、刀片等工具。但是我认为,只要大人在一旁陪同,给孩子一个机种,放开手来让他自己来,这样可以训练孩子的眼、手的协调能力得。
3、训练孩子的平衡能力,良好的平衡力是大脑两半球协调发展的体现,也是小脑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如让他单脚跳、走直线等。
4、训练幼儿身体的敏捷性:做父母的应该下班回家或周末,如果有时间,带着孩子到户外走走看看,爬楼梯、爬山,或让他做知己喜欢的活动,让孩子在欢声笑语中来锻炼身体的敏捷性。
培养幼儿的提问能力 篇3
理论研究表明,会提出问题体现了思维的主动性和深刻性,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质疑问难是探究学习的一种好方式,也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贯的治学思想。陶先生在《每事问》、《问到底》的诗中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天地是个闷葫芦,闷葫芦里有妙理。您不问它您怕它,它一被问它怕您。您若愿意问问看,一问直须问到底!”先生以此激励自己的学生敢问、勤问、问到底。吟诵先生质朴而富有哲理的诗文,对照先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究的一生,我从中得到了启迪和力量。因此,我结合幼儿园的一日活动,进行了一些探索,旨在鼓励幼儿提问,让幼儿成为快乐的小问号,从中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一、“每日一问”——大家来做小问号
陶先生认为“做学问就是要学要问,光学不问只是一半,光问不学,也只是一半,又学又问,才是完整的学问。”“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平时,我们总忙于组织幼儿活动,很少静下心来听一听孩子的问题,导致孩子兴趣渐失。为了使他们勇于提问,乐于提问,我们在班中设立了“每日一问”和“小问号卡”,给孩子问的机会,并将他们的问题记录下来,让他们有成就感。
有的孩子难以提出问题,往往是因为生活范围比较狭窄,知识经验不够丰富,事实上幼儿只有在获得一些知识经验,初步形成某些概念之后,才能提出问题。也有的孩子他们不是没有疑问,只是不善于表达。这需要老师抛砖引玉,关注他们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善于提问。
二、“学会观察”——争当聪明的小问号
发现问题依赖于人的活动积极性,主题活动量越大,接触面越广,越能发现和提出问题。因此,要带孩子多接触大自然,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观察。
首先引导幼儿观察自己,事实上孩子们也喜欢、愿意了解自我。许多小朋友会问“人为什么要穿衣服?”“我们的嘴唇为什么是红色的呢?”“我肚子饿了,为什么会咕咕叫?”有一个孩子掉了一颗牙,他就问“人为什么要掉牙?”类似的问题占了孩子提问的42%,这说明孩子的疑问是从自身开始的。
其次,可以引导幼儿说说生活中遇到的疑惑。有时孩子会问“洗澡时镜子为什么会变模糊?”“为什么晚上有月亮,白天却没有?”“为什么孔雀会开屏?”日常生活中的“奇怪”现象,也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因此,对于幼儿提出的种种问题,我们总是给予鼓励和支持,并且耐心听取、及时解答。遇到问题时,鼓励大家一起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让幼儿自己去找寻答案。如有一次幼儿问我:“为什么铁不能浮起来,而木块能浮起来呢?”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给幼儿提供了一个能装水的容器和天平,启发幼儿称一称水、木块、铁块的重量,鼓励幼儿想一想为什么。当幼儿发现了木块、水、铁块的体积不同时,实际就已经找到了正确的答案。在幼儿从提问到自己寻求答案的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是一次成功的思维能力训练的过程,更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出更多的问题。
三、“奖章激励”——你追我赶比一比
为了激发幼儿提问的热情,我们采取了奖章激励法,提出一个问题就得到贴花一枚。每个月累计10枚贴花,可以到老师处领取一份小奖品。这着实很诱人,孩子们争相提问。有的孩子还喜欢“跟着别人问”,有人问“世界上第一个人是从哪里来的?”就引出了“第一只鸟是从哪儿来的?”“第一匹马是从哪里来的?”等等让人啼笑皆非的问题。不过看着孩子们那得意又渴望的样子,我还是给他们贴上了奖章,以保护他们的积极性。
四、“融入生活”——家园共育小问号
自从素质教育观念深入人心以后,广大父母已经开始认识到,现代好孩子的标准不应该是只会学习书本知识的听话的孩子,而是敢于质疑、善于提问、具有创新意识的孩子。陶行知先生在改造中国教育的实践中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主张各种知识和技能学习最好在生活中进行,习惯的培养更应该如此。良好的习惯要在生活中培养。要想让孩子养成“敢问、勤学”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将心中的疑问及时表达出来,我们还要寻求家长的帮助。
在实施活动初期,我通过家长会的形式,向家长介绍了“小问号”活动,使他们了解我们活动的宗旨与目的。许多家长积极配合,为了回答孩子的问题,认真查阅图书、浏览网络;有的家长为了帮助孩子发现问题,带孩子逛书店、游公园……我们班级涌现了许多的“小问号”,这些都离不开家长在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培养。
幼儿处在创造力的萌芽阶段。他们好动、好问,对周围环境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好奇心。幼儿此时的创造力是一种潜在的才能,也是成才的起点。让孩子从小养成敢疑善疑、大胆思考、灵活思维的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一阶段的提问能力的培养,不仅使幼儿创造性思维和自主性学习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还丰富了他们各个方面的知识,幼儿对探索周围的世界更有兴趣了。让我们“解放小孩子的双手,解放小孩子的嘴,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解放小孩子的时间。”让他们主动学习,积极探究,成为快乐的小问号!让我们鼓励孩子的提问,抓住教育的契机,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孩子爱问为什么,是因为孩子有很强的好奇心。孩子的好奇心是多么的珍贵,是多么需要我们去用心呵护。当孩子提出“为什么”时,我们不但不应嘲讽,而应予以鼓励,甚至参与其中,陪同孩子一同去找资料、去做实验、去请教他人。渐渐地,孩子学会了独立思考,并勇于去寻找答案,创新思维自然而然地从中萌发。
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 篇4
语言的学习是从听开始的, 幼儿只有学会了积极有效地倾听, 才能更好地和教师、同伴进行互动;只有学会了听教师的问题, 才能更好地进行师幼互动;只有学会了听同伴的回答, 才能做出自己独特的回答。那么, 如何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呢?
首先, 倾听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如刚开始只要求幼儿拥有倾听的意识即可, 能够做出听得动作。
其次, 从常规入手, 注意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在日常活动中, 应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倾听意识和习惯。具体到日常活动中, 要求幼儿基本做到: (1) 别人对自己说话时, 能看着对方的眼睛; (2) 别人在说话时, 要保持安静, 有礼貌地倾听; (3) 对别人的指令做出相应的反应。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有趣的故事, 如《爱插话的小八哥》等, 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
再次,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加强对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 让其有意识地倾听。 (1) 讲故事之前给幼儿提出问题, 让幼儿带着问题去倾听; (2) 要求幼儿认真倾听同伴回答, 轮到自己回答时, 答案和别人不一样; (3) 在活动中, 教师要善于回应幼儿。如, 在《矮婆婆的树皮小屋》的绘本教学中, 教师问:“猜猜看, 有谁会来做客?”一个幼儿回答是“小猫”, 教师紧接着让小朋友想一想还会有谁来。接着幼儿回答是“小狗、小兔子”。然后, 教师变换回应方式:“刚才小朋友讲的都是小动物, 还有没有可能是其他的?”于是幼儿的思维经过进一步的发散:有可能是小朋友、老婆婆等。
最后, 加强对认真倾听幼儿的表扬。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只表扬回答问题的幼儿, 而对认真倾听的幼儿也要及时肯定和赞扬。如果在一节课结束之后, 教师只表扬那些积极发言的幼儿, 久而久之, 会给幼儿一种误导:只有积极回答问题才能得到教师的表扬和肯定。为了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 教师应有意识地增加对倾听的正面评价, 对倾听能力好的幼儿给予表扬和肯定。长期坚持, 幼儿就会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参考文献
小班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 篇5
现在,幼儿园里的小朋友独生子女居多。在家里,他们的地位至高无上,大人们如群星烘月。长辈们对他们百依百顺,生怕捧在手里散了,含在嘴里化了,被“圈养”起来,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小公主”式的生活,孩子不用动手,生活全由大人包揽。幼儿园出于安全考虑,对幼儿的活动层层设防,处处限制,导致现在的小朋友娇生惯养,依赖性强,动手能力很差,缺少勇敢精神。而著名的学前教育家张家麟先生曾说过:“要教养一个孩子会动手做事,就是要从小培养幼儿动手做事的能力”。三岁左右的幼儿已经可以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了,而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强弱与幼儿动手动脑能力以及智力开发也有一定的关系。生活自理能力强则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也强,反应也快,大脑也就更聪明;而生活自理能力弱的幼儿,一般依赖性较强,遇事喜欢等待、观望,相应的动手能力也就差一些,反应能力也相对较慢,大脑发育也相对较慢,而且还有智力滞后的现象。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很早就提出:“解放孩子的双手,还孩子一双自由的手”。从中,不难看出,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对幼儿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面对这普遍存在的问题,面对既担忧抱怨子女动手能力差,但仍替孩子的一切包办代替的家长,教育家和优秀教育工作者们提出了种种意见和建议。那么我们该如何来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呢?根据在幼儿园工作的实际情况,通过多年实践,反思、调整,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育人方式,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二、创造良好的动手环境,激发幼儿动手的兴趣。
三、家园配合,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幼儿音乐能力的培养 篇6
关键词:幼儿音乐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a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0-0122-01
儿童音乐才能的发育规律,历来是音乐教育家研究和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很多成果已得到公认和遵循。如日本著名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经长期研究、试验,总结出儿童音乐才能的发育规律:婴儿降生后对音响就能产生反应;大约在5个月左右就能开始对音乐的音响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反应和记忆力;大约在7个月就可能会模仿简单的节奏;9个月时会辨别不同的旋律;16个月可以学唱部分旋律;2岁时就会学唱较完整的旋律。又如松尔曼对儿童出世后的行为和心理发育情况进行研究,把儿童音乐才能细分为如下几个发育期:1岁时,对声音刺激极为敏感,即使是噪声,也能引起注意;2岁~3岁时,开始模仿旋律唱自己喜欢的歌曲;4岁时,就会哼出自创的旋律;5岁~6岁时,对乐器产生兴趣,对音乐逐渐出现定向注意力。据有关专家调查,人的一生有两个重要的音乐才能发育期:一是学前的2岁~6岁;二是学生期的12岁~15岁。
如何根据儿童心理和生理成长过程,诱导和激发音乐兴趣,家长应重点抓好3个能力的培养来促进音乐才能的发育。
首先是听觉能力的培养。从三方面训练:一是听声音。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表情艺术,它用音响的魔力唤起人们的各种感受,上升为“心灵的直接语言”。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振动时发出和谐、悦耳、具有一定规律和音高的音就称为音乐。听声音实际上就是听一种简单的音乐。如有意识地在婴幼儿身边发出声响,吸引儿童扭头寻找声源。啼哭时,敲打拍摇各种发声玩具,儿童在声音刺激感染下,就会停止哭泣,进而手舞足蹈,咧嘴微笑。但训练时,声音不宜过大。二是听节奏。节奏是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音乐的骨骼”、“音乐的生命”。它可以脱离旋律而独立存在,旋律则离不开节奏。瑞士著名音乐家达尔克罗斯在强调节奏训练的重要性时曾指出:“人无不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不过需要诱发、培育,进而为音乐所用。”有专家认为:节奏感越强,对音乐越爱好。因此,要充分利用身边自然环境中一切可用因素培养儿童的节奏感。如用击锣的“ @①——@①——”声训练“×——-|×——-|”节奏;击鼓的“咚——咚——”声训练“×-|×-| ”节奏;石英钟“嗒、嗒、嗒、嗒”的走动声训练“××|××|”节奏;小闹钟“嘀嗒、嘀嗒”的走动声训练“××××|”节奏;母鸡下蛋后“咯咯嗒”的叫声训练“×××”节奏;汽车的“嘀嘀——”喇叭声训练 “××|”节奏……由易到难,逐日积累。三是听乐曲。婴幼儿期如果听音乐的机会不被提供,儿童的心灵就不可能从情感教育中萌发音乐兴趣。家长切不可以婴幼儿听不懂而放弃。只要坚持反复地选择一些内容健康、 表现力强、节奏明快、简短悦耳、有艺术和欣赏价值,且又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童谣、儿歌、现代或古典音乐等陪伴孩子醒觉、进食、活动、睡觉,婴儿就会在成长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像学会运用语言一样地迷上音乐,形成良好的音乐修养。
其次是表演能力的培养,目的在于扶志。主要从两方面训练:一是玩乐器:利用儿童对各种乐器(最好是钢琴、小提琴、电子琴、手风琴等)的好奇心来辅导吸引儿童学习唱歌、练习音准、掌握音高、控制音准,培养毅力和表演兴趣。
4岁~5岁的儿童已有一定的综合和自制力,是开始学习乐器的最佳时期。要先练准单音,逐步由乐句过渡到乐段,进而全曲。如儿童出现因单调而厌学的情况,家长不要生气,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也是磨炼意志的关键时刻。可改变训练形式,如走出家庭,邀约小伙伴一起练等,切不可废弃。由于儿童有效注意力不能持久,每天宜多次练,每次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30 min~40 min为宜。二是玩音乐游戏。2岁~4岁的儿童已进入语言和游戏期,是音乐进入儿童的最佳时期。利用其爱唱、好跳、善模仿的特点,开展一些配有音乐的娱乐活动,如游戏、舞蹈,甚至家长与儿童一起唱唱跳跳、比比划划等都会使儿童产生兴趣而获得满足和快乐,促进音乐才能的发展。
最后是识谱能力的培养,目的在于寓情。分3步训练:一是认写简谱7个唱名(即1、2、3、4、5、 6、7)。了解它是组成变化莫测、美妙动听乐曲和倾泻心灵情感的基础。二是抄写简单的乐节、乐句、乐段或短曲。这是积累乐汇、丰富想象和创作素材的一种手段。三是鼓励儿童随意哼写旋律,哪怕是写来不成章法也要放手独立练习,培养写作兴趣。这不仅能随岁月增长而积累音乐知识,提高识谱能力,而且还会逐步把情感 寓于丰富的想象之中,使音乐才能健康发展。
Raise Baby Music Ability
Wang Lingling
Abstract: In raises the baby music ability in the process, the guardian should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ree abilities with emphasis the raise, namely sense of hearing ability, performance ability, identification of spectrogram ability.
幼儿自律能力的培养 篇7
自律性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 持之以恒, 老师和父母除了向宝宝提出自律的要求外, 更应关注宝宝的年龄特点与性格形成过程的细节, 帮助宝宝学会自律。
一、引导宝宝产生自律意识, 激发宝宝的行为敏感性
让宝宝认识到他的某些行为会影响到周围的人, 会引发别人相应的反应, 帮助宝宝确信他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 能够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 让宝宝知道不当行为的后果, 并且引导宝宝产生补救的想法和行为。在孩子犯错的时候, 你的态度至关重要, 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他们未来的行为。如果孩子抢别人的玩具时, 你没有管他, 他会受到鼓舞, 以后会变本加厉地抢, 这样, 他很可能学不会分享和尊重他人的权利。
二、家长要做好榜样
孩子最喜欢也最容易模仿家长, 如果家长不自律, 孩子也不会做好, 如果家长说脏话, 不要指望孩子讲礼貌, 孩子长大后也可能继承这些陋习, 所以, 孩子犯错时, 首先要检查自己是否给孩子树立了榜样。
三、少对孩子说“不”
孩子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 他们用手、嘴来接触世界, 了解世界, 学习长大。平日里不要过多使用“不许”开头的责罚口吻规范宝宝的行为, 较多的使用正面提问和建议性语言与宝宝沟通行为问题, 能减少宝宝隐藏自己不当行为的可能性。
四、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充满爱和信任的家庭氛围
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更有安全感, 更自信, 也更容易听父母的话。家庭成员尽量不要在宝宝面前争执与相互斥责, 如果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不好, 孩子会更反叛, 要孩子听话更难。
五、对孩子进行惩罚时, 一定要把惩罚与行为联系起来, 不能单独地执行惩罚
例如, 明确告诉孩子:因为你不断踢桌子, 妈妈请你离开房间, 如果你决定不踢了, 就可以进来。
六、确保态度公正
家长的一贯态度能帮助宝宝预见到当他做出不当的举动时, 家长会有怎样的反应, 如果家长采取理性客观的态度, 他就不会因为太担心而隐瞒真相。
七、对不当行为做出补救是值得表扬、鼓励的, 要赞扬宝宝直面错误、积极改正的态度
我们要督促宝宝对每一次不当行为做出补救, 这可以帮助宝宝建立有错就改的良好人生态度。
幼儿园如何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篇8
在我们幼儿园,部分家长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比较忽视,认为孩子小,很多事情都替孩子干了,这是家长的一个误区。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应从小做起,逐步培养。在美国,规定一岁多的婴儿要学习自己吃饭、独睡自己的房间,三四岁的幼儿进行自理的教育,要求四五岁的孩子能把房间收拾整齐。在日本九岁就被送到一个荒岛上独立生活七天。作为中国的家长也应该相信自己的孩子也是可以的。在我们幼儿园,有一个孩子在家的全靠父母喂饭,父母说不喂孩子就不会吃,因此给孩子养成了饭来张口的坏习惯。在幼儿园我们要注重对孩子自理能力方面的培养,孩子不仅会吃而且吃得很好。家长开放日时妈妈看到孩子自己能吃饭感到非常的惊讶,也意识到了自己教育孩子的不足。这样的例子很多,好多孩子在家不做的事情,而在幼儿园这些事情全部都能处理,所以请家长相信自己的孩子,给孩子一个成长的机会。我们应该认识到自理能力的培养在幼儿期是一个重要的开发期,所以我们不要忽视这个阶段的培养,从而抓住这一关键期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观念端正了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结合自己的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支持鼓励孩子自理的要求
幼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新奇的事往往都有探究的欲望。当他们有这种欲望时我们应该积极的支持和鼓励他们。同样在生活自理方面也是如此,当孩子看到父母刷牙、洗脸时可能会说: “我也刷牙。”这个时候请您支持孩子的欲望,不要担心孩子会弄湿衣服、弄洒水。
二、激发幼儿生活自理的兴趣
兴趣是成功的开始。只有对某些事情产生了兴趣才能更加喜欢去做某些事情。我们可以利用讲故事、唱儿歌、做游戏等形式,使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懂得利用自己的小手可以做许多的事情,从而激发孩子生活自理的兴趣。
三、教给孩子生活自理的技能
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是在不断的探索—学习—学习—探索中学会一切的,因此要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就应当教给孩子劳动的技能并给予正确的引导,让他观察妈妈是怎样洗手绢的、爸爸是怎样刷牙的,从中掌握正确的方法。
四、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能力,逐步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意识
在大纲中要求教育孩子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要求。教育不能超越孩子的能力范围。把孩子不能完成的任务交给孩子,孩子没有成功的喜悦容易产生自卑感,从而失去信心。比如说,洗衣服,如果开始就让孩子洗一件上衣,孩子尝试之后感觉非常困难,会对洗衣服产生厌烦和恐惧心理,也许以后再也不愿洗衣服了。如果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给孩子一块手帕,他也许会感觉很轻松,再加上大人的表扬,孩子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孩子自我服务的兴趣。
五、对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要持之以恒
一种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天天做,时时做,持之以恒,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更始如此。我们不能今天让孩子去自理,明天觉着孩子太辛苦或者太麻烦就一切代劳,这需要我们有耐心、有恒心把教育孩子当成我们的事业。
六、家园密切配合,共同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当前我们幼儿园的教育理念是让孩子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在超前理论的指引下需要家长密切的配合,家园统一思想,统一教育,共同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孩子学会了自理,人生就成功了一半,就为以后进入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能够坚强的面对生活,坚强的自立于社会。
培养小班幼儿的合作能力 篇9
1、创造合作机会, 让幼儿自然展开游戏。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 幼儿每天都在一起学习、生活、做游戏, 几乎所有的时间孩子们都是在一起度过的, 这期间老师应该想方设法为幼儿提供、创造与同伴合作的机会, 让孩子们在不断的实践操作中学会合作。如, 在学习性区域中设置美术区, 让孩子们进行小组作画, 在这个过程中, 幼儿必须学习相互合作, 在良好的沟通、合作之后, 孩子们才能在画面构图、色彩搭配、还有内容的体现上面显现出比个人能力能强的美术作品, 因为在合作的过程中, 孩子们通过合作, 能力强的孩子学会了帮助他人, 能力弱的孩子也在同伴帮助下得到了构图、配色等方面能力的提升。在小班, 孩子们的自理能力往往是老师、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老师可以引导幼儿相互帮助, 并表扬乐于助人的孩子, 给幼儿提供充分的学习实践的机会去学会合作。
2、树立合作榜样, 引导幼儿相互学习
幼儿之间的合作是平等的, 而老师在合作中扮演的角色应该是一个平等交流的关系, 是引导者而不是指挥者, 在建立了平等互助的合作关系之后, 孩子们之间的游戏开展起来才会更自然顺利, 比如说今天的游戏开始了, 银行的工作人员因为某些原因离开了岗位, 这时候老师应该及时给予正面引导:“我要取钱啦!银行的人呢?!”而不是居高临下地质问:“你们银行怎么回事啊?一个人也没有?”在幼儿游戏开展时, 老师除了给幼儿提供、创造合作的机会, 更应该做到与幼儿以一个平等的身份交流。通过老师这样地灵活变换身份角色, 让幼儿感受到朋友之间的沟通, 并通过老师对于合作的方法的引导, 让幼儿更为自然地学会与别人合作的方法。老师在小班幼儿心中的形象是无人可以代替的, 老师的一言一行影响着每一个幼儿。在班级中, 两位老师的感情的亲疏关系、合作的默契度、工作的配合度, 都直接影响着幼儿。除此之外, 不可忽略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 要重视同伴之间的榜样作用, 在幼儿群体中, 树立一个学习、观察的榜样, 利用对榜样的合作行为的表扬、鼓励来激发群体像榜样学习的动机, 这样的“强带弱”榜样学习形式会加快提升群体的合作能力。
3、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 学会解决问题
幼儿可能不会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自发地表现出合作行为, 也可能不知如何去合作。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 指导幼儿怎样进行合作。比如, 小吃店开张了, 老师分配了收银员、服务员和厨师, 三个人一起该怎么游戏呢?老师在游戏前应对幼儿游戏的分工提出明确指示, 具体角色的职责也应告知幼儿, 这样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 就应该要一起协商讨论解决。比如说, 客人来时, 应该服务员去迎接, 客人点菜之后应该是厨师去做菜, 收银员来收钱, 用完餐之后服务员负责打扫餐具……当遇到问题时, 孩子们通常会第一时间来找老师寻求帮助, 这时候, 老师就应该告知幼儿, 你们有能力自己解决, 你去找你的同伴一起讨论一下, 看看能不能解决, 实在解决不了时再来找老师。通常孩子们会在老师的“不帮助”下, 也能找到合作的方法策略, 逐渐学会合作。
4、合作活动增加难度, 加强挑战性
幼儿园需要为幼儿提供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内容, 在活动的任务设计方面我们不要设置的太容易, 需要有一定的难度。在让幼儿制作活动使用的道具过程中, 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道具制作过程中需要的图纸、材料、工具, 并且交给幼儿制作的一系列方法, 幼儿在完成制作道具的过程中必须保证难度, 如果过于轻松的完成活动, 就失去的让幼儿在困难中寻求合作的意义了。如果教师只将任务下达, 并没有提供材料, 这样幼儿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也会相互协商解决遇到的问题, 这样幼儿会体验到分工合作的重要性。
5、突显合作活动的效果, 体验愉快情感
孩子们之间的合作通常结果都是活动成功、事情做成、友谊加深。这些对于幼儿合作行为的产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幼儿因为自身能力有限, 并不一定能及时发现并感受到合作的乐趣, 因此, 老师在发现孩子们在结对合作时, 应给予幼儿一些合理建议, 教师在活动中要及时的引导幼儿让他们体会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激发幼儿进一步合作的内在动机, 使合作行为更加稳定。教师还可以采用对比的形式, 让幼儿了解到这次成功的合作与上次不成功的合作进行对比, 进而让幼儿能够充分的感受到合作重要性, 这样才能促进幼儿之间的再次合作。
6、及时鼓励、引导幼儿, 增强合作意识
如何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 篇10
作为幼儿教师, 我们应如何培养和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呢?
一、让幼儿在直接感知中丰富知识、发展语言
个人是社会的一部分, 同周围的人、事、物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个人各种能力的获得都离不开这些因素, 语言能力的获得当然也是如此。幼儿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周围的人、事、物, 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 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转化, 继而发展成自己的语言。语言能力的发展必然带动幼儿认知能力的提高, 认知范围也会随着扩大, 从而又可以丰富幼儿的语言。因此, 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与认知能力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应将这两种能力的发展结合起来。教师要努力为幼儿创建优越的条件, 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使幼儿在实践中认识世界, 发展语言。例如, 春天到了,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说一说春天的景色, 想象一下草地、树木、蝴蝶等, 或者带幼儿去野外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丰富他们的生活内容, 开阔他们的视野。
二、为幼儿创设看、听、说的语言环境
语言能力的发展, 需要大量、丰富的词汇做基础, 积累丰富的词汇需要多看、多听、多说、多练。幼儿教师要不断给幼儿创设看、听、说的语言环境, 使幼儿获得练习的机会, 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
(一) 多看
幼儿教师在语言教学过程中, 要带有目的性地引导幼儿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 为幼儿多创造发展语言的环境。如在讲“植物”的故事时, 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幼儿:“小朋友们, 你的家里种着什么植物呢?它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呢?它会不会开花呢?开的花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呢?在你来幼儿园的路上或去公园时, 能见到哪些植物呢?看一看、找一找, 以后讲给大家听好不好?”幼儿带着这些问题, 肯定会观察得非常仔细。
(二) 多听
倾听是幼儿发展语言能力的先决条件。因此,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幼儿语言能力的获得是在听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根据这一规律, 教师应积极为幼儿创设听的环境, 教会幼儿倾听, 使他们听得懂、听得准确, 然后引导他们正确地模仿, 由此获得、发展语言能力。如教师可以经常给幼儿播放故事、儿歌录音, 然后请他们复述故事, 演唱儿歌, 看幼儿是否能听得懂, 听得准确;教师也可以给幼儿播放多种乐器的声音、动物的叫声, 让幼儿听后模仿, 并引导幼儿想象, 说一说这些声音像在说什么。这样幼儿的听觉器官得到发展, 对语言声音的结构分析能力也加强了, 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大有裨益。
(三) 多说
如果说听是幼儿发展语言能力的先决条件, 那么, 说就是幼儿发展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因此, 在发展幼儿听力的基础上, 培养幼儿说的能力, 才能使幼儿真正发展语言能力。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是幼儿每天接触最多的人, 只有园家联动, 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 才能使幼儿在语言发展上有长远的进步。
在日常生活中, 家长要利用一切时机, 与幼儿平等交流, 和蔼交谈, 使他们有话想说, 有话愿说, 有话敢说。如在公园游玩时, 家长可以与幼儿及时交流所见到的事物, 说出它们的名字, 记住它们的特征, 并引导幼儿把同类的东西进行归类, 从而使幼儿的词汇渐渐丰富起来;在吃饭的时候, 引导幼儿说出餐桌上的物品, 并告诉他们哪些属于餐具、哪些属于菜品, 进而发展为餐具可以包括哪些, 菜品可以包括哪些, 等等。
在幼儿园教学中, 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 要遵循这样的教学目的:一是使幼儿想说。可以采用教师鼓励, 同伴竞争等方法使幼儿产生说的欲望。二是使幼儿敢说。教师要为幼儿创造多种表现自我、展示自我、表达想法和内心感受的机会, 锻炼的机会多了, 幼儿独立表现的恐惧就会慢慢消失, 有表达欲望的时候就会大胆表达出来。三是使幼儿会说。所谓会说, 就是要把话讲清楚, 讲完整, 讲得生动、形象。这是语言发展基本要求。
那么, 教师应怎样达到使幼儿会说的教学目的呢?首先, 观察日常生活, 从中学。如春天来了, 引导幼儿观察各种花草树木、河流山川的变化。幼儿会惊奇地发现“光秃秃的树枝长出了新芽”“地上的枯草吐出了新绿”“厚厚的冰层在慢慢融化”。幼儿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口语能力得到发展。其次, 学习其他学科, 渗透学。如在开展音乐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边听音乐边联想, 然后让他们说出联想到了什么, 感觉到了什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 要求幼儿用语言讲述自己画的内容;等等。
培养幼儿的能力 篇11
关键词:幼儿教学;创造能力;方法途径
幼儿教学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幼儿教师、教学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何最大限度地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是广大幼儿教师需要共同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根据目前幼儿教学中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浅谈以下几点方法。
一、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
幼儿教学的所有内容都处于基础时期,如何让幼儿的思维从小就得到开发,眼界得到开阔,这与幼儿从小接触到的周围事物有关。试想,如果一个人每天都在一个十平方米大的房子里,那么这个人认识到的事物只能是十平方米以内有限的事物,如果一个人处于广阔的天地,那么这个人看到、认知到的将会是更多丰富多彩的事物。因此,这对幼儿创造能力培养的启发是,幼儿教学环境中,要尽可能地给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物质条件。比如说,在教学资源中,彩色的布局、圆形的桌子、方形的椅子、墙上不同色彩形状的图片等,这些都能够在视觉上激发幼儿的创造能力。在听觉上,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活动安排给幼儿播放不同的音乐,让幼儿在快乐学习的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的听觉创新能力。在娱乐工具上,有蹦蹦床、滑滑梯、摇木马等。总而言之,教学环境应该力所能及地给幼儿教学提供足够新鲜多彩的事物,让幼儿在视觉上、听觉上受到影响和感染,这样才能促进幼儿创造能力的开发。
二、创新教学方法
古人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说明了“举一反三”能力的重要性。而举一反三的能力也是幼儿创造力的一种体现。比如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求幼儿能够进行模仿和跟唱,还要鼓励幼儿对歌曲进行改编和创新,如儿歌:小蜜蜂,嗡嗡嗡,快乐飞在花丛中。那么,教师可以请幼儿将这首歌曲的歌词进行改编,看看谁改编的最棒。比如换成:“小老鼠,叽叽叽,跑去东来又跑西。”这些模仿的过程,也是让幼儿进行创新的过程。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图片讲述教学,利用多媒体PPT等形式更形象生动地进行教学,比如对“孙悟空大闹天宫”这个故事的讲解,教师可以在讲完后给幼儿看一些图片或者视频,换一种方法给幼儿诠释故事内容。这样的方法,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幼儿在视觉和听觉过程中的创新。再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演绎故事内容,比如上文提到的“孙悟空大闹天宫”的经典故事情节,教师可以让表现欲强的幼儿演绎情节,让幼儿自我发挥和补充,对情节进行丰富和补充,从而更好地演绎或改编故事内容。让幼儿在演绎的过程中能够提高自身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三、组织合作教学以及竞赛教学
幼儿喜欢在一起玩的特点是天生的。作为幼儿教师,可以利用幼儿的这一特点有目的地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在幼儿的团体合作玩耍中,他们总是能够互相补充,从对方那里学到一些自己不会的东西,这是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实行这样的方法。小组合作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根据幼儿的综合能力以及表现情况,将幼儿分成几个实力相当的小组。教师给每个小组安排等量的任务,让幼儿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哪个小组完成得最好,就可以获得胜利,并奖励徽章。比如说,教师让每个小组都用橡皮泥做一个卡通人物,这个卡通人物要尽量不是卡通片中出现过的。在这样的任务完成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都是小组的一份子,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完成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补充完善,对于对方不完善的地方,同一小组的组员可以提出意见,对于对方的优点,互相之间可以得以借鉴吸收等。在一个小组中,合作学习是一个互相取长补短的过程,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幼儿的创造能力。教师还可以定期举行一定的比赛,让幼儿积极参与。比赛可以让幼儿们利用身边简单的物品制造新颖的玩具或者是生活用品。比赛本身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幼儿之间互相竞争,充分激发创造力,并为了能够取得胜利而更加努力。俗话说得好,有竞争才有进步,才能够激发创造力。因此,适当的竞争比赛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在幼儿教学中使幼儿的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总而言之,幼儿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这需要广大幼儿教师对幼儿的行为习惯、思考方式以及性格特点进行一定的掌握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喜好和能接受的方式进行安排教学。在教学中适当增加竞争元素,也给予适当的团队合作互帮互助,这样既能够提高幼儿整体的创造力,也能够让幼儿的视野不断开阔,思维不断活跃,创造力才能得到更好的提高。
参考文献:
沈德立.创造力发展心理学[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论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 篇12
一、给幼儿提供合作的机会
要想培养幼儿合作能力,就应该给幼儿寻找合作的机会,创造合作的条件。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居多,他们在家庭中缺乏合作机会,同时这些孩子自私、任性,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因此,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教学中给幼儿创设合作机会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幼儿教材时,我常常有计划、有目的地给孩子们创设合作机会,有时让孩子们共同搭建积木,有时让孩子们共同画一幅画,有时让他们合作做游戏等。这样,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就不能一个人玩了,而是需要几个人合作来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同时, 我还组织幼儿共同搬椅子、叠被子、收拾玩具等,这样孩子们的合作能力大大加强了,他们也体验到了与人合作的快乐。
二、激发幼儿合作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探索和学习的最直接动力,良好的兴趣能够让幼儿在轻松的心境中完成学习任务,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地强制性的学习会扼杀孩子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幼儿教材时,我常常通过情景表演、做游戏等方式来激发幼儿的合作兴趣,例如情景表演时,孩子们为了完成任务,为了表演得更好,他们自己组合小组,有的做导演,有的准备道具,有的背台词,他们忙得不亦可乎。这样,孩子们就会觉得与人合作是有趣的,与同伴一起合作才能完成任务。
三、教会幼儿合作方法
幼儿由于年龄小,他们不可能知道什么时候该合作,什么时候主动合作,更不可能知道怎样合作,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合作方法,指导孩子们如何合作。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幼儿教材时,我常常这样指导幼儿的合作方法:搭积木或者是玩游戏之前, 我组织孩子们一起商量方案,怎样分工,怎样合作等;当玩具不够用时,我引导幼儿轮流使用或者是互相谦让;当同伴有困难时,我引导幼儿去帮助他;当自己有困难,一个人不能解决的时候,我引导他主动找同伴帮忙等。通过这些,幼儿们逐渐学会了合作,他们在合作中取得了成功,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
四、培养幼儿的友爱互助品德
要想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首先要培养幼儿团结同伴、互帮互助、关心他人的良好品德,现在的孩子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他们自私、骄横、跋扈,很多孩子不愿和别人合作,甚至有的小朋友对别人不友善。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幼儿教材时,我总是寻找机会与家长沟通,及时了解幼儿在家的表现,并教育他们要关心他人,要团结友爱。只有这样,幼儿才能体验到与人合作的愉快,才能在友爱互助中形成良好的品质。
【培养幼儿的能力】推荐阅读:
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10-16
培养幼儿的提问能力11-03
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10-17
培养幼儿的耐挫能力08-27
如何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08-18
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总结10-21
浅谈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06-15
如何培养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论文07-03
幼儿能力培养10-25
浅谈小班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论文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