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计数能力培养(共12篇)
小班幼儿计数能力培养 篇1
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是衡量数概念形成的标志之一, 是幼儿建构和发展其数学知识体系的前提与基础。如何轻松、有效地培养小班幼儿的计数能力呢?
一、掌握小班幼儿计数的阶段及特点
1.一般3岁幼儿已能够口头数10以内的数 , 但对数学表达的内容并不懂或不完全懂。因此唱数的水平并不就是按物数数的水平。 (1) 一般只会从“1”开始数, 不会从任意数开始; (2) 往往一口气往下数, 稍受干扰就不会数了; (3) 经常出现漏数或重复数的现象, 到进位的部分经常出现错误。这种口头数数虽是一种机械记忆, 却是计数能力发展的重要的第一步。
2.按物点数是要求幼儿在口头数数的基础上 , 将数字与客观事物的数量联系起来, 建立数与数之间的一对一的联系。幼儿容易产生漏数或重复点数的现象。
3.不少幼儿会点数, 但不一定能说出所点物体的总数。只有能说出总数, 才意味着计数能力到达一个新水平。因为能说出总数, 就表明幼儿已能把一个数作为已点数过的一群元素的集合, 出现了数群的概念。这时幼儿对数的实际意义已经有了初步认识, 形成了最初的数概念。
4.按数取物, 这个过程是对数概念的实际应用 , 从说出总数到可按数取物是从一般回到个别的过程, 是一般的具体化。学会了计数, 也就初步理解了数的实际意义。
二、遵循格尔曼等儿童数数的五条基本原则
1.一一对应原则 , 即儿童在数数时 , 一个数只能对应一个 物体。
2.固定顺序原则 , 即数与数之间有一个不变的顺序 (1, 2, 3…) 。
3.基数原则 , 即数到最后一个数的值就代表这个集合所 含元素的个数。
4.顺序无关原则 , 即一个集合的数目 , 和从什么地方开始 数数无关。
5.抽象原则, 即关于数数的原则可以用于任何事物。
三、培养幼儿的计数能力, 首要的是激发幼儿对数的兴趣
1.创造轻松、愉 悦、丰富多彩 的教育活动环 境 , 诱发幼儿学习计数的兴趣。幼儿与环境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丰富的环境可刺激幼儿的感知。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 教师要注重创设与计数活动相适应的适时、适宜、适度、宽松、愉悦的教育环境, 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的机会与条件, 从而使幼儿产生积极的态度和情感, 快乐地学习。
2.采用丰富多彩的教 育形式和灵活多样的教 育方法。教 幼儿数数时, 一定要让孩子动脑、动手、动口, 在想一想、看一看、摸一摸、拿一拿、听一听、画一画、讲一讲、说一说的过程中, 认识物体的数量;以游戏的形式、游戏的口吻激发兴趣, 切忌为了让孩子数数, 而一遍一遍逼着孩子数。
3.在活动中积极鼓励和表扬, 增强幼儿的自信心。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因人施教, 因材施教, 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让他们在分享自己学习成果的乐趣中增强自信, 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四、让幼儿在游戏化的活动中学习计数
游戏是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一种活动, 能大大提高幼儿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要将游戏渗透到教学活动中, 使他们在游戏中吸取新的数学知识。如:在玩“大灰狼”和“小兔子”的游戏时, 就可以让幼儿点数“大灰狼”抓到几只“小兔子”, 让幼儿在游戏时不知不觉地接触数, 学习手口一致的点数。
值得一提的是, 幼儿的双手是个“宝”, 十个手指是幼儿随身携带的计数器, 可以通过“手指数数”、手指游戏等形式练习手口一致的数数。可把枯燥无味的数字编成有一定情节和韵律的歌词, 如一二三四五, 上山打老虎, 碰到小松鼠, 松鼠有几个, 让我数一数, 数来又数去, 一二三四五。幼儿边说儿歌边数自己的手指, 使抽象的数和具体的实物联系起来。幼儿就在这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较快地掌握了一至五的数字 和数的顺序。
五、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操作材料, 在操作活动中学习计数
操作法是帮助幼儿形成数感的极为重要的教学方法。幼儿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只有在实践中提供可操作性、适宜性、科学性、层次性材料, 幼儿通过看一看, 摸一摸, 在游戏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才能逐步体验抽象的数概念。如让幼儿摆弄计算棒、纽扣、螺蛳壳、小石子、小纸片、牙膏盒、喝牛奶用的吸管、一副比较漂亮的扑克牌等物体, 孩子靠这些实物进行数数、计数, 使抽象的数从具体形象入手。另外还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 提供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例如, 在小班数学的“按数取物”的活动中, 首先按卡片上物体取相应数量的实物;其次按卡片上的圆点, 取相应数量的实物;最后按卡片上的数字取相应数量的实物。这样, 能够激发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在一日生活中善于发现数, 随时随地结合实际让幼儿 学习手计数
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 每件物品、每个地方都是幼儿寻找知识的源泉。如水果铺上的水果;动物园里的小动物;幼儿园里的小朋友; 幼儿园周围的小树苗小花朵; 我们所提供的图书、碗筷、毛巾等, 都可引导幼儿寻找到“数”的存在。例如幼儿都很喜欢做一件事———搬凳子, 孩子喜欢几张凳子搬来搬去, 这时候你只需要让孩子在搬凳子的过程中数数“1张凳子、2张凳子、3张凳子……”就可以了, 孩子边搬凳子就能掌握数的概念与分解;又如上下走楼梯, 可让孩子们数一数、算一算;再如在课间喝水环节、吃午点、吃饭的时候, 有意识地数数。这样, 将数概念的培养融于日常生活中, 在生活中不经意地引导他们, 使他们在轻松愉快中学到数学知识, 逐渐培养幼儿数的概念。
皮亚杰曾说:“儿童学习数学的最佳方法应该是组织和创设一个让儿童能在其中尽其所能, 充分发展自己的合适环境。”因此, 有意识地给幼儿创造“数”环境, 让幼儿在合适的环境中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索, 运用各种感觉通道, 多看、多听、多摸, 多操作、多合作、多实践、多探索, 幼儿将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计数能力也会提高。
小班幼儿计数能力培养 篇2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语言的发展和幼儿思维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幼儿一般用语言进行思维,同时也运用语言把思维的结果表达出来。一般来讲思维能力混乱的幼儿,语言表达也缺少条理性;思维能力强的幼儿,语言表达也顺畅自然。发展语言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而小班时期正是幼儿口语发展的时候,我们必须抓住时机,加强培养幼儿学说普通话,丰富幼儿的词汇,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提高幼儿的口语能力。正如《纲要》中说的“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加强对幼儿口语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对幼儿进行口语训练,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我们幼儿园教师的职责之一。那如何让幼儿乐意说普通话并且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呢,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给孩子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提高宽松的语言运用情境。
《纲要》明确要求“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
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晨”,早晨必然是孩子一天中最兴奋、最有决定意义的时刻,父母把孩子送到幼儿园,这时老师则成了孩子们最崇拜、最信任、最想依靠的人,所以许多时候孩子就喜欢把发生在家里或和父母去哪里玩,在路上发生了什么事等等说给老师听。我想这时细心的老师不应忽视孩子的这一小举动,而是必须及时抓住并利用起这个机会,而这时教师的微笑便也成了孩子们最好的提炼炉。教师可以用微笑的话语和每一个孩子问好、聊天,如:“昕昕,今天是谁送你来的?”“可可,你的书包好漂亮,谁给你买的呀?”等等,给孩子以信任感,同时也为孩子创造一个乐于说的氛围。渐渐地孩子就开始从被动地说转化为主动地说,从而提升了孩子的表达欲望,使其感到与人交流的乐趣,在不觉中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激发幼儿语言讲述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幼儿往往对喜欢的事物特别感兴趣,而且积极参与。幼儿观察图片主要是感官上的需要,必须有可爱的动物、有趣的物品、色彩鲜艳的画面以及与自己生活经验相似的内容,才能大大激发了他们看图讲述的兴趣。为了引发幼儿的讲述兴趣,我为孩子们制作了一些精美小图片,有时间、地点、人物,让幼儿组合后说一句话。还引导幼儿开展一些制作图书的活动,如让幼儿当小画家,将自己编的作品用美术形式表现出来,制订成图书;或提供一些废旧图片,让幼儿将图片剪下来重新组成一本新故事等,为了丰富幼儿阅读的有趣性,我还引导幼儿运用头饰等将故事的内容表演出来……
三、在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1、角色游戏: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我经常带孩子们参与角色游戏,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如刚开学时,让孩子们分别扮演老师和小朋友,在游戏与老师打招呼:学习说“老师早”、“老师好”、“老师再见”等一些简单的礼貌用语。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也会模仿扮演喜欢的角色,如医生、菜场的营业员等。为了使游戏进行下去,角色与角色之间要发生联系,这时,老师要鼓励孩子去和其他幼儿沟通,互相提一些简单的问题,在老师的提示下孩子也要试着作出简单的回答。有时在活动中,孩子们之间也会发生冲突,如争夺玩具等,这时,老师可鼓励孩子动脑筋,想办法,或者提醒他们说一句好听的话:“请你……”,也可鼓励孩子去求助老师:“*老师,我要……”。在这样的情景中,孩子迫切需要解决当前的问题,说话的欲望就比较强烈,此时说出来的话语也与当前的场合比较吻合,在自然而然中培养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2、主题活动:
经常开展主题活动,不仅能训练孩子们的语言,还能促进孩子们之间的交往。如在学期结束前,请孩子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讲述新年的到来,大家都长大一岁了,要努力地学习各种本领。在活动最后大家一起交换新年礼物时,则要求每个孩子都说上一句祝福的话,在大家的相互的感染下,在老师的引导下,很多幼儿都能说出一句完整的话,如“祝你新年快乐”、“请收下我的礼物”等。在这种主题非常明了的氛围中,幼儿语言学习的积极性高,效果也比较好。
3、区域活动:
每天的区域活动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因为在活动中,孩子们能依据自己的意愿自由的选择内容,他们一边积极思维、动手操作材料,一边讲述,在动手、动脑中使语言讲述显得自然、表达更为完整。例如:我在设计仿编故事《圆圆的是什么呀》时是这样进行的:先让幼儿感知圆圆的东西→结合形象直观的教具,听老师仿编故事→幼儿看圆圆的东西,根据句式自己仿编→师生、生生之间互相交流→将仿编的故事录在磁带中互相倾听、欣赏。这样一系列的活动下来,幼儿在看看、玩玩、说说中,模仿运用句式,创造性地表达表现。不仅使幼儿的情感、兴趣得到了满足,又激发幼儿的表述愿望,获得成功的体验,还拓展了幼儿的思维,有效地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四、提供使用语言的机会。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促进幼儿的发展。把环境看作一种教育的资源,就要求我们对环境进行设计,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应有的教育功能来激发幼儿的兴趣,更有效地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幼儿有使用语言表达自己感受的`机会。
根据主题设计不同的墙饰。如为了使孩子认识常见的水果和颜色,可把墙面布置成一大片果园,里面有苹果树、桔子树和葡萄树,树上挂满一个个色彩鲜艳的水果,一片片树叶从树上落下来了,果园旁边是孩子们用棉签画的一串红和小手撕成的菊花,果园旁边设计一列装满水果的火车等。在日常的谈话中,引导孩子们说一说墙面上有哪些美丽的景色,孩子们根据墙面上直观的设计能容易地说出:秋天到了,树叶变黄了,一片一片地从树上落下来了,苹果、桔子、枣子、梨、葡萄等水果丰收了,一串红红红的、菊花有白的,有黄的,有紫色的……还像妈妈的卷发,秋天好美啊!孩子学着用简单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感受,增进对水果和色彩的认知,提高了孩子的观察和感知能力,激发了幼儿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幼儿在观察议论、想象中及时地用语言表达出来,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总之,幼儿一日生活中,如户外活动、谈话、种植等都是幼儿语言学习的有益资源,要善于抓住契机,引导幼儿使用语言。
培养小班幼儿的合作能力 篇3
1、创造合作机会,让幼儿自然展开游戏。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幼儿每天都在一起学习、生活、做游戏,几乎所有的时间孩子们都是在一起度过的,这期间老师应该想方设法为幼儿提供、创造与同伴合作的机会,让孩子们在不断的实践操作中学会合作。如,在学习性区域中设置美术区,让孩子们进行小组作画,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必须学习相互合作,在良好的沟通、合作之后,孩子们才能在画面构图、色彩搭配、还有内容的体现上面显现出比个人能力能强的美术作品,因为在合作的过程中,孩子们通过合作,能力强的孩子学会了帮助他人,能力弱的孩子也在同伴帮助下得到了构图、配色等方面能力的提升。在小班,孩子们的自理能力往往是老师、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老师可以引导幼儿相互帮助,并表扬乐于助人的孩子,给幼儿提供充分的学习实践的机会去学会合作。
2、树立合作榜样,引导幼儿相互学习
幼儿之间的合作是平等的,而老师在合作中扮演的角色应该是一个平等交流的关系,是引导者而不是指挥者,在建立了平等互助的合作关系之后,孩子们之间的游戏开展起来才会更自然顺利,比如说今天的游戏开始了,银行的工作人员因为某些原因离开了岗位,这时候老师应该及时给予正面引导:“我要取钱啦!银行的人呢?!”而不是居高临下地质问:“你们银行怎么回事啊?一个人也没有?”在幼儿游戏开展时,老师除了给幼儿提供、创造合作的机会,更应该做到与幼儿以一个平等的身份交流。通过老师这样地灵活变换身份角色,让幼儿感受到朋友之间的沟通,并通过老师对于合作的方法的引导,让幼儿更为自然地学会与别人合作的方法。老师在小班幼儿心中的形象是无人可以代替的,老师的一言一行影响着每一个幼儿。在班级中,两位老师的感情的亲疏关系、合作的默契度、工作的配合度,都直接影响着幼儿。除此之外,不可忽略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重视同伴之间的榜样作用,在幼儿群体中,树立一个学习、观察的榜样,利用对榜样的合作行为的表扬、鼓励来激发群体像榜样学习的动机,这样的“强带弱”榜样学习形式会加快提升群体的合作能力。
3、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学会解决问题
幼儿可能不会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自发地表现出合作行为,也可能不知如何去合作。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指导幼儿怎样进行合作。比如,小吃店开张了,老师分配了收银员、服务员和厨师,三个人一起该怎么游戏呢?老师在游戏前应对幼儿游戏的分工提出明确指示,具体角色的职责也应告知幼儿,这样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就应该要一起协商讨论解决。比如说,客人来时,应该服务员去迎接,客人点菜之后应该是厨师去做菜,收银员来收钱,用完餐之后服务员负责打扫餐具……当遇到问题时,孩子们通常会第一时间来找老师寻求帮助,这时候,老师就应该告知幼儿,你们有能力自己解决,你去找你的同伴一起讨论一下,看看能不能解决,实在解决不了时再来找老师。通常孩子们会在老师的“不帮助”下,也能找到合作的方法策略,逐渐学会合作。
4、合作活动增加难度,加强挑战性
幼儿园需要为幼儿提供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内容,在活动的任务设计方面我们不要设置的太容易,需要有一定的难度。在让幼儿制作活动使用的道具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道具制作过程中需要的图纸、材料、工具,并且交给幼儿制作的一系列方法,幼儿在完成制作道具的过程中必须保证难度,如果过于轻松的完成活动,就失去的让幼儿在困难中寻求合作的意义了。如果教师只将任务下达,并没有提供材料,这样幼儿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也会相互协商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幼儿会体验到分工合作的重要性。
5、突显合作活动的效果,体验愉快情感
孩子们之间的合作通常结果都是活动成功、事情做成、友谊加深。这些对于幼儿合作行为的产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幼儿因为自身能力有限,并不一定能及时发现并感受到合作的乐趣,因此,老师在发现孩子们在结对合作时,应给予幼儿一些合理建议,教师在活动中要及时的引导幼儿让他们体会与同伴合作的快乐,激发幼儿进一步合作的内在动机,使合作行为更加稳定。教师还可以采用对比的形式,让幼儿了解到这次成功的合作与上次不成功的合作进行对比,进而让幼儿能够充分的感受到合作重要性,这样才能促进幼儿之间的再次合作。
6、及时鼓励、引导幼儿,增强合作意识
在孩子们出现合作行为,并在过程中能较好的沟通交流时,老师一定要多多肯定、鼓励幼儿:“你们一起完成得真好!”“你看,你们俩一起比你一个人的时候做得更漂亮吧?!”老师及时给予孩子一个肯定的眼神、微笑,亲切的竖起大拇指,或者引导同伴共同表扬。
培养小班幼儿的合作能力 篇4
1、创造合作机会, 让幼儿自然展开游戏。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 幼儿每天都在一起学习、生活、做游戏, 几乎所有的时间孩子们都是在一起度过的, 这期间老师应该想方设法为幼儿提供、创造与同伴合作的机会, 让孩子们在不断的实践操作中学会合作。如, 在学习性区域中设置美术区, 让孩子们进行小组作画, 在这个过程中, 幼儿必须学习相互合作, 在良好的沟通、合作之后, 孩子们才能在画面构图、色彩搭配、还有内容的体现上面显现出比个人能力能强的美术作品, 因为在合作的过程中, 孩子们通过合作, 能力强的孩子学会了帮助他人, 能力弱的孩子也在同伴帮助下得到了构图、配色等方面能力的提升。在小班, 孩子们的自理能力往往是老师、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老师可以引导幼儿相互帮助, 并表扬乐于助人的孩子, 给幼儿提供充分的学习实践的机会去学会合作。
2、树立合作榜样, 引导幼儿相互学习
幼儿之间的合作是平等的, 而老师在合作中扮演的角色应该是一个平等交流的关系, 是引导者而不是指挥者, 在建立了平等互助的合作关系之后, 孩子们之间的游戏开展起来才会更自然顺利, 比如说今天的游戏开始了, 银行的工作人员因为某些原因离开了岗位, 这时候老师应该及时给予正面引导:“我要取钱啦!银行的人呢?!”而不是居高临下地质问:“你们银行怎么回事啊?一个人也没有?”在幼儿游戏开展时, 老师除了给幼儿提供、创造合作的机会, 更应该做到与幼儿以一个平等的身份交流。通过老师这样地灵活变换身份角色, 让幼儿感受到朋友之间的沟通, 并通过老师对于合作的方法的引导, 让幼儿更为自然地学会与别人合作的方法。老师在小班幼儿心中的形象是无人可以代替的, 老师的一言一行影响着每一个幼儿。在班级中, 两位老师的感情的亲疏关系、合作的默契度、工作的配合度, 都直接影响着幼儿。除此之外, 不可忽略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 要重视同伴之间的榜样作用, 在幼儿群体中, 树立一个学习、观察的榜样, 利用对榜样的合作行为的表扬、鼓励来激发群体像榜样学习的动机, 这样的“强带弱”榜样学习形式会加快提升群体的合作能力。
3、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 学会解决问题
幼儿可能不会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自发地表现出合作行为, 也可能不知如何去合作。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 指导幼儿怎样进行合作。比如, 小吃店开张了, 老师分配了收银员、服务员和厨师, 三个人一起该怎么游戏呢?老师在游戏前应对幼儿游戏的分工提出明确指示, 具体角色的职责也应告知幼儿, 这样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 就应该要一起协商讨论解决。比如说, 客人来时, 应该服务员去迎接, 客人点菜之后应该是厨师去做菜, 收银员来收钱, 用完餐之后服务员负责打扫餐具……当遇到问题时, 孩子们通常会第一时间来找老师寻求帮助, 这时候, 老师就应该告知幼儿, 你们有能力自己解决, 你去找你的同伴一起讨论一下, 看看能不能解决, 实在解决不了时再来找老师。通常孩子们会在老师的“不帮助”下, 也能找到合作的方法策略, 逐渐学会合作。
4、合作活动增加难度, 加强挑战性
幼儿园需要为幼儿提供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内容, 在活动的任务设计方面我们不要设置的太容易, 需要有一定的难度。在让幼儿制作活动使用的道具过程中, 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道具制作过程中需要的图纸、材料、工具, 并且交给幼儿制作的一系列方法, 幼儿在完成制作道具的过程中必须保证难度, 如果过于轻松的完成活动, 就失去的让幼儿在困难中寻求合作的意义了。如果教师只将任务下达, 并没有提供材料, 这样幼儿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也会相互协商解决遇到的问题, 这样幼儿会体验到分工合作的重要性。
5、突显合作活动的效果, 体验愉快情感
孩子们之间的合作通常结果都是活动成功、事情做成、友谊加深。这些对于幼儿合作行为的产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幼儿因为自身能力有限, 并不一定能及时发现并感受到合作的乐趣, 因此, 老师在发现孩子们在结对合作时, 应给予幼儿一些合理建议, 教师在活动中要及时的引导幼儿让他们体会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激发幼儿进一步合作的内在动机, 使合作行为更加稳定。教师还可以采用对比的形式, 让幼儿了解到这次成功的合作与上次不成功的合作进行对比, 进而让幼儿能够充分的感受到合作重要性, 这样才能促进幼儿之间的再次合作。
6、及时鼓励、引导幼儿, 增强合作意识
小班幼儿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篇5
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贫乏,任何一件事对幼儿来说都是一种考验,而且现在的独生女家庭,大人不舍得让幼儿干任何事,也不相信幼儿的能力,处处包办代替,这不仅扼杀了孩子的劳动愿望,使孩子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养成了不会劳动又轻视劳动的意识,并且还认为这样做就是爱孩子,马卡连柯在《教育诗》中这样说:“一般人谈,我是母亲,我是父亲,一切都让给了孩子,为他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可这是父母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事无大小,一律包办。这是幼儿产生依赖心里的根源,而且影响幼儿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呢,我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
一、培养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
所谓力所能及的事,主要是指幼儿自己料理个人生活,自己管理 自己,及辅助成人做一些简单的劳动。幼儿刚入园,部分幼儿不会自己吃饭,需要老师喂。针对这种情况,我就鼓励他们,你们已经长大了上幼儿园,应该自己学着吃饭。还根据幼儿好模仿,有好胜心的特点,组织幼儿到中班看小哥哥小姐姐吃饭,然后鼓励他们去尝试。游戏结束后,让幼儿自己整理玩具;午睡前自己脱衣服,并把衣服叠好放到自己的椅子上,在把椅子推到桌子下面;午睡起床,自己穿衣服、鞋子;饭后由值周幼儿同老师一起搞卫生,擦桌子、扫地、摆桌椅。一段时间后,就放手让幼儿自己做,当他们独立做成一件小事时,我就立即给予鼓励,使他们在动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高兴的坚持做下去。值的注意的是,在指导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的过程中不要安排过重、过难的劳动,幼儿不能胜任,应考虑力所能及,在劳动中还要注意安全。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要保护幼儿的积极性,当幼儿熟练掌握了某项劳动技能时,在让他们学习新的技能。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要信赖和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要培养兴趣不要强迫幼儿去做,不要把劳动当做惩罚的手段。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使劳动及符合道德教育,精神上吸引人,而体力上又力所能及”。
二、严格要求反复实践
在帮助幼儿产生良好的劳动愿望和行为动机时,我注意创造条件,让幼儿在行动中付诸实现,并在反复实践中巩固,提高独立生活能力。如每天我利用洗手的机会,对幼儿加以指导,先教洗手的几个动作:用水弄湿—擦肥皂—搓出泡沫—冲洗干净—擦干。为了让幼儿记住洗手的步骤,我边教儿歌边做动作,示范给他们看,幼儿很感兴趣并学着做,很快就掌握了洗手的方法。对不能掌握的个别幼儿我重点指导,对做的正确给予表扬。并让幼儿学会后,加强练习在反复实践中巩固并养成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我做有心人,不放过任何机会,让幼儿充分练习已掌握的劳动技能。在他们初步学会扣纽扣以后,我用废旧材料,设计出新颖、漂亮的小衣服,继续让他们练习扣纽扣,让这一项技能熟练起来。我把系鞋带的步骤和方法编成儿歌“两个好朋友,交叉握握手,变个兔耳朵,交叉拉拉手。”让幼儿边念儿歌边系鞋带,幼儿在兴趣中快乐劳动,在劳动中寻找乐趣。
三、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
自信心是坚信自己有力量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一种情感,并以特定的方式指导着人的行动。它可以成为激励人们坚持不懈去完成任务,自强不息地去实现现实理想的内在动力。自信心强的幼儿,往往经得起别人的反对,能够得到自己希望得到或必须得到的东西。羞怯和畏缩常使幼儿失去信心,不敢面对失败。因此教师必须适时给幼儿以勇气,如激励的话语,激励的眼神,帮助幼儿树立自信使其在挫折中有在前进的勇气去学会自理的技能。如:我班松松小朋友四岁多了,自我服务能力很差,每当我表扬别的小朋友能干会自己穿衣服,扣纽扣时,他就噘起小嘴巴低下头表现出一种自卑感。于是我把关心的目光投向了他,我对他说:“你很能干,什么事情都能学着自己做,现在老师来教你扣纽扣的本领,我想你一定会学会的,对吗?”他点点头。我念着有趣的扣纽扣的儿歌叫他,并特意把下面的一颗纽扣留给他自己扣,他认真地找到了扣眼,一只手捏住它,另一只手捏住另一衣片上的扣子,扣呀扣,纽扣老是进不了扣眼,三分钟过去了,他急得满头大汗满脸通红,我从来没见过他注意力这么集中,有这么强的自制力。我继续鼓励他说:“别急,把纽扣在偏一点,对准扣眼,让一边先进去。”我的信任给了他力量。在他一在的努力下,扣子终于扣进去了。我们共享了成功的喜悦。我表扬了他说:“你很棒!明天就不要老师帮忙也能扣进去是吗?”他使劲地点点头,眼神加表情告诉我,他有信心了。
四、重视家长工作,使家园教育一致 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更离不开家长的密切配合,独立生活能力目标的一部分可以在幼儿园里督促进行,而另一部分则需要在家庭中进行。如晨起后的穿衣、晚上临睡前的脱衣、早晚的刷牙洗脸和进餐、整理房间以及帮助成人做事等方面,都需要家长进行督促。为此我们召开了家长会,向家长详细地介绍了培养幼儿独立生活能力的意义、目标及需要家长配合的事项,希望家长配合老师让孩子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不要因为孩子做得慢,或做不好就包办代替,或粗暴指责的训斥,指导家长要安慰孩子,鼓励孩子,指出幼儿的不足之处,告诉她(他)应该怎么做,家长也非常配合幼儿园这一项工作。在家里不仅督促幼儿,还教给幼儿一些掌握技能的窍门,并时常和教师商讨教育的办法。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使教育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做好家长工作,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形成合力是培养幼儿独立生活能力的关键。
小班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策略 篇6
据调查资料显示,影响幼儿语言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家庭中普通话语言氛围是形成孩子良好语言能力的主要因素。《指南》明确指出,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既有先天的认知机制的作用,也承认客观环境因素对孩子语言发展的作用;2.家长和教养人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孩子语言发展的重要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语言交流能力和习惯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3.家长和教养人的文化水平及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对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一般情况下,家长的文化素质越高,对教育越重视,对孩子的正面影响越大。另外,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也与其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有关。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小班幼儿的语言能力。
一、把握日常交流机会,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幼儿园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给孩子们带来了无限的说话话题。教师可以把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作为发展口语交流能力的活教材,将语言交流和运用自然地融入到孩子们的真实生活之中,让孩子的语言学习从自己的生活开始。
例如,每天早上孩子来园时,笔者热情饱满地与每位孩子打招呼,当孩子们有礼貌地问候时,笔者亲切地夸奖:“你说话的声音真好听!”有时还可以有意找话题,如“今天谁送你上幼儿园的?”“今天的早餐吃什么?”,主动与不爱言表的孩子聊天,“你今天穿了新鞋啦!好好看啊!”聊孩子们感兴趣的玩具娃娃等,让孩子有话可说,有话乐意说。班级中的大小事务,都关系到每个孩子的生活,笔者本着尊重孩子、平等处事的原则,经常就班中的事务与孩子们协商,用讨论交谈的方法圆满解决,同时也锻炼了孩子们主动处理事务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孩子们的主人翁意识。另外,在每天餐前、餐后户外散步时,笔者会经常和孩子们坐在幼儿园整洁的长木凳上,一起欣赏、交谈,四周绿绿的树木、五颜六色的花朵等都能引起孩子们极大的交流兴趣,孩子们的语言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生活每天有变化,因此语言交流的内容也日日有新意。言语内容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
二、创设良好区域环境,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
《指南》强调:“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需要。”作为幼儿最喜爱的区域游戏活动,对发展幼儿的语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娃娃家”区域是小班孩子们最喜欢的,他们一有时间就往娃娃家去活动。
例如,“客人来了”的游戏:爸爸妈妈热情地招呼客人,接着,他们边聊天边削水果。孩子有礼貌地拿着糖对小朋友说:“请吃糖,一会儿我们去玩娃娃好吗?”笔者走过去用赞赏的眼光对大家说:“你们家真好!招待客人热情有礼貌!孩子的嘴甜讨人喜爱!不打扰你们玩了。”孩子们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能交流互动。有时,笔者以妈妈的身份给孩子们一些提示和帮助,引导他们主动交流,注意礼貌,言语举止文明,学会整理,增强角色意识,不断提高游戏水平;笔者把语言活动时用的纸偶教具放在一角,几个孩子一下子拥了过来,模仿着套上纸偶说话点头,大家玩得爱不释手!于是,笔者制作了许多动物图、植物图、人物图、物品图等纸偶,用盒子分类装好,并在墙上作了一些装饰,成立了语言区“小剧场”。还利用方形纸盒贴上孩子们熟悉的动画片图,如葫芦娃、喜羊羊、孙悟空系列、大头儿子系列等,增添小剧场的魅力,让孩子们在和同伴一起玩玩、抱抱、看看、说说、自娱自乐的操作中轻松愉快地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另外,阅览活动在发展孩子语言能力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通过家园的共同收集,笔者创设了宽松舒适的阅读区域。笔者把书中美妙动听、生动有趣的故事读给孩子们欣赏,与他们一起分享体验阅读带来的乐趣。在阅读活动中,引导孩子仔细观察,说说看到的故事画面;引导他们学习看图书的方法:从动物的动作、表情、神态及场景变化等观察、理解图书内容与主题;让孩子们学习倾听同伴并发表自己的看法;给每一个孩子提供量力而行的表达机会,让孩子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以此来培养孩子们爱看书的良好习惯及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三、重视主题活动中的语言活动,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
发展孩子语言,除了创设一个和谐融洽的师幼互动环境,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用语言交流外,还应认真考虑利用丰富的教学材料,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孩子们参与语言活动的兴趣,为孩子们创设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语言环境,使孩子们成为语言的主动建构者。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是为发展幼儿语言而专门设计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语言活动,对幼儿的语言发展有着助推作用。如情境讲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事先布置好场地,请大班的姐姐表演并指导她与本班幼儿做互动提问。讲述孩子生活之中的日常事儿,孩子是能够理解并容易接受的。首先尽量让孩子们完整地观看姐姐自己穿衣、穿鞋、刷牙、洗脸四个典型的日常生活动作表演,直观而具体,可以激发起孩子们观看的兴趣;接着,启发性提问,以了解孩子观看的程度;再根据孩子们的回答,再次欣赏姐姐自己做生活动作,教师给予针对性的指导;最后留有时间,启发孩子们围绕自己的实际生活说一说:“我”自己的某某事儿自己做。在孩子们学说短句时,重点强调“自己”一词,同时鼓励孩子们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整个活动设计充分体现了孩子们的主体地位,孩子们通过充分的演示观看、提问思考与回答表达,有效提升了自己的语言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家园配合是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有力后盾
在当今社会中,要想取得良好的幼儿教养效果,搞好家园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应重视家园配合工作,让家长主动参与到幼儿的教育中来,使家长和教师成为共同育儿的合作伙伴,才能有效促进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首先,父母在家要用普通话和孩子交流;其次,要经常和孩子说话。每当孩子有什么问题问父母的时候,家长要耐心地回答、对待孩子的提问,细心地捕捉教育契机,帮助他们在言语方面取得一点一滴的进步;再次,坚持给孩子讲故事。睡前讲故事对孩子们来说是最温馨、最幸福的时刻,孩子依偎在爸爸妈妈的身边,听着有趣的故事,不但是一种享受,还可以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语言的熏陶;最后,家长尽量带孩子参与到各种场合,并且鼓励他们和各种各样熟悉或者陌生的人交往,学会与人交流,愿意称呼他人,让孩子从小就能够体验到与人交往、交流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另外,家长们要学习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让孩子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学习语言,生活中的事物、大自然中的景物都是最鲜活的语言教材。
经过小班一学年在语言方面有意识的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能力确实有了很大的变化。孩子们早上来园时,个个都能有礼貌地主动向教师、阿姨问候并与家人说“再见”。在自由活动时,常能看到孩子们三个一群、五个一堆地在一起用普通话热聊。例如,晨晨妈妈每天送儿子上幼儿园,当听到儿子响亮地与妈妈说再见时,笑得嘴都合不拢。以前不说话的晨晨,如今在家也用普通话与家人交流,使得奶奶也跟着学讲普通话,一家人别提有多高兴!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发音器官成熟了,在老师的引导下,个别孩子的发音清晰了,口齿清楚了,并能说出短句,语言能力明显增强,大大提高了自身的语言能力。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在实际工作中,始终坚持从整体的角度去探索孩子们语言发展的实践,注重孩子们在真实、自然的环境下与他人相互作用的语言使用过程,通过运用语言、适当指导来建构语言知识,孩子们的口语就能得到较为迅速的发展。
小班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策略 篇7
一、生活常规的培养应注意生动有趣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原动力,特别是对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趣味性将使教师组织的各种活动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幼儿入园之初,为了帮助幼儿尽快认识自己的杯子和毛巾,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活动:准备一套与毛巾、 杯子记号相同的小图片,在分组活动时,请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一张自己喜欢的图片,并让幼儿看看图片上有什么,然后再到毛巾架和杯子架前分别找出与小图片完全一样的标记。然后,我告诉幼儿:“好孩子,你找到了自己的毛巾和杯子,这张漂亮的小图片就送给你作奖励。”孩子们积极参与活动,很快就认识了自己的杯子和毛巾。
二、适时地讲解、示范,教给幼儿正确的概念
小班幼儿年龄小,对于许多生活习惯的正确与否没有准确的概念。对于幼儿的不良行为,教师不能简单地指责、 阻止,而应正确地讲解、示范,使幼儿形成正确概念,有一个可以效仿的榜样。如,幼儿在入园之初,多数幼儿拿椅子时只用一只手拖着椅子走,不懂得轻拿轻放,而且会经常翘起椅子或互相碰撞。为此,在一次午餐前,我与幼儿进行了一次交谈: “昨天晚上,老师要回家的时候,听到教室里有谁在哭,我找啊找,原来是小椅子,小椅子为什么哭呢?它告诉我,小朋友不爱护它,用一只手拖它,坐着的时候翘起它的两条腿,搬椅子的时候让它和别的椅子朋友撞在一起,弄疼了它。小椅子不愿和小朋友做朋友了,怎么办?快想想办法吧!”孩子们纷纷说:“我们不拖椅子了”、“我们不翘椅子了,行吧?”我说:“那好吧,请小朋友像老师这样做。”我给孩子们做了示范,然后又请幼儿做给我看。从此,拖椅子的小朋友不见了,如果有谁违反了要求,立刻就会有小朋友提醒他,帮助他立即改正。
三、善于抓住时机,注重随机教育
有许多良好的习惯是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习得的。因此,教师应重视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教育。例如,有幼儿洗完手后特别喜欢在盥洗室玩水,于是我借机对他们进行了教育。我问幼儿:“谁知道水有什么用?”幼儿说:“水能养鱼, 煮饭要用水”、“口渴了要喝水。”我说:“水的用处可真大,白白流掉多可惜!在盥洗室玩水,会把水溅得满地,老师拖地可辛苦呢!”我拿来拖把把地面拖干净。随后,请幼儿看我洗手的示范。由此,幼儿懂得了节约用水,懂得了尊重别人的劳动,也掌握了正确的洗手方法。当然,我也并没有忽视幼儿的需求,为他们准备了水箱,允许他们在自由活动时自由玩水,幼儿喜欢玩水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四、创设有利的环境,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
为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为了帮助幼儿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我给幼儿讲《小猪变干净了》的故事,而且充分发挥了墙饰的作用。在盥洗室的墙壁上布置了“小猪变干净”的画面,不仅如此,在水龙头边还拴了几个洁净的肥皂袋,定期更换,这些环境对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暗示作用。
五、重视表扬与奖励在良好生活习惯形成中的作用
幼儿入园不久,我发现大多数幼儿玩完玩具后会随手丢一边,我常为收拾玩具而发愁。我发现有个小朋友在每次玩完玩具后都能把玩具收拾得整整齐齐,而且还能帮助别的小朋友收拾玩具,我在晨谈时表扬了她。第二天游戏后,许多幼儿仿效这个幼儿的样子认真收拾玩具,我也及时地表扬了他们。为了巩固这一习惯,我还特意制作了两面小红旗,并对每次活动进行评比,获得红旗的小组为“红旗组”。 在这个过程中,我对幼儿的进步给予积极导向与肯定,使幼儿增强了自信心,受到了鼓舞,明确了努力的方向。
六、有针对性地确定教育内容
针对幼儿较突出的不良生活习惯,我会有针对性地确定教育内容及教育形式。例如,孩子挑食、偏食现象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行为,因此我通过营养教育活动,帮助幼儿认识常见食物的名称、种类及不同食物的营养,再通过游戏 “我是小厨师”来激发幼儿自己配菜的兴趣,最后在“品尝会”上,让幼儿体验成功又提高了对各种食品的接受能力, 进而使幼儿逐步养成不挑食、不偏食、按时进食等的良好饮食习惯。
小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篇8
一、创设和谐平等的氛围
小班幼儿年龄小, 即使本来在家里能说会道, 到了新环境也会因为害怕、胆怯等原因而不敢表达自己的感受, 因此, 我们教师应努力创设口语练习氛围。选择幼儿生活中的话题来作谈话的内容。如, 幼儿喜欢的动画片里的角色, 可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壮大说话的胆量。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 使幼儿在游戏中能轻松自如地交谈。如, 在语言游戏《可爱的小动物》中, 幼儿通过对动物的颜色、形体语言描述和模仿各种小动物的叫声等方式, 充分调动说话的积极性, 为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打下基础。
二、在一日活动中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说”
幼儿与成人之间、同伴之间的交往离不开语言。语言既是人际交往的工具, 也是获得知识的媒介。幼儿每天的活动与学习都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所以, 教师可以利用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 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如在数学教学中, 可以让幼儿描述物体的形状、大小;在艺术活动中讲解自己的作品;在语言活动中让幼儿创编诗歌、故事中设立表演角色等。我们不仅仅要在教学环节中对幼儿进行语言表达的培养, 而且要在晨间活动时让孩子说说来园路上的所见所闻;离园时让孩子说说自己一天最开心的事。这些都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另外, 教师还应多用表扬和奖励的方法。如, 对于积极发言的幼儿和有点滴进步的幼儿及时以奖励小红花、拥抱、鼓励等方式给予肯定, 以点带面刺激其他幼儿积极发言。
传统的语言教学过程中, 幼儿学习语言的途径是教师教, 幼儿“听”, 然后模仿“说”。幼儿通过死记硬背大量儿歌、诗歌、故事等文学作品, 没有留给孩子们自己思考的空间。因此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应采用多样化的形式, 不单单是让幼儿具有模仿语言的能力, 还要让其具有举一反三, 会依照一些语言范例, 填换内容, 以此来提高幼儿口语表达的能力。如, 在诗歌《秋天的画报》的教学过程中, 我在幼儿仿编环节时, 更换诗歌中的水果并出示相应的水果图片, 通过提问:“黄橙橙的梨, 还有什么水果也是黄橙橙的?”“红通通的枣, 还有什么水果是红通通的?”“金灿灿的苹果, 还有什么水果也是金灿灿的?”幼儿很快创编出了“黄橙橙的香蕉”、“红通通的石榴”、“金灿灿的柠檬”……孩子们积极踊跃说出了他们知道的水果, 通过让幼儿进行仿编活动, 既培养了幼儿的思维能力, 同时也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
三、关注个体个别指导
小班幼儿由于环境的变化和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 认识能力与语言表达水平是很不相同的。有的幼儿对新的环境、教师、伙伴发生兴趣, 善于与人交谈, 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反之有的幼儿产生胆怯变得不爱说话, 更无法说清自己的意思。所以我们要掌握各个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差异情况, 做好个别工作, 对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不爱说话或以点头、摇头代替说话的幼儿, 我们要主动亲近和关心他们, 有意识地与他们交谈, 解除他们说话的顾虑, 创设语言交际的情境, 鼓励他们大胆说话, 通过多说多练, 使他们逐渐习惯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如, 我会走过去蹲下轻轻地对他说:“告诉我今天和小朋友玩得开心吗?”“为什么不玩你喜欢的玩具?”“今天的饭菜你喜欢吃吗?”“有没有开心的事要对老师说吗?”
四、整合各领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发展密切相关。因此, 通过各领域之间互相渗透的教育是发展幼儿语言的主要途径, 使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扩展经验, 为幼儿语言的发展提供条件。如讲故事时, 我不仅让孩子听故事、回答问题, 还用故事表演、将短小的故事创编成歌曲等手段, 加深幼儿对故事的记忆与理解, 调动了每位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想象性, 使其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增强。
浅析小班幼儿口语能力的培养 篇9
1 为幼儿创造口语表达的良好环境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让幼儿在适宜的环境中得到自然的发展”。创设相适应的环境, 是幼儿发展口语表达能力的必要条件。
1.1 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幼儿入园后, 对新环境的适应需要一段时间, 所以难免对老师和同伴有生疏的感觉, 情绪受影响, 变得“沉默寡言”。为了使他们尽快和老师小朋友熟悉起来, 教师要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 尤其是对待小班儿童说话的态度要亲切、和蔼, 关心他们的生活, 参加他们的游戏。使幼儿从感情上得到满足, 并开始感到集体生活有乐趣, 这样才能产生说话的意愿。这时, 教师就要为他们创造说话的条件, 让幼儿自由交谈, 不要过多地限制。即使在吃饭、睡觉、盥洗、穿脱衣服时也不限制幼儿必要的交谈。
良好的教育氛围是调动幼儿学习语言的必要条件。它表现为师生关系平等, 心理上的沟通。一些内向, 不善于交谈的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较差, 教师应善于亲近他们、和他们沟通, 创设一个温馨快乐的谈话氛围, 使幼儿在感情上得到满足, 对老师、同伴发生兴趣, 同时也产生了说话的愿望。
1.2 运用独特的教学环境。
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 根据幼儿的兴趣创设环境, 确定主题, 发展幼儿的口语。如利用活动室墙面的设计开展主题活动, 悬挂一些海洋生物的图片, 让幼儿认识海底动物。正是由于这样的设计符合幼儿的兴趣, 他们会大胆地讲述自己的想法, 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
教师还可以创设小组活动, 深入开展主题活动, 来达到发展口语的目的。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中, 这样的镜头屡见不鲜:整齐划一的集体活动, 的确是规范有序, 在这“驯化式”教育中, 幼儿表现得过于温顺, 没有了个性化的交流;而且在分组游戏中, 往往是教师硬性的指定幼儿来担任主角, 或唱、或跳、或说, 长此以往, 形成了个别幼儿的优势地位, 致使大部分的幼儿处于被动、失去了表现自我的自信心。因此, 教师创设的小组活动要克服以上弊端, 给每个孩子均等的说话机会, 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 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1.3 巧用家园环境。幼儿的学习生活离不
开家庭的影响, 创设语言环境同样也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因此, 在发展幼儿口语的过程中, 家庭参与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通过家园联系簿, 及时和家长进行反馈、交流。幼儿园口语教育的延伸部分, 家长要积极参与。还可以通过家园之窗, 家访等多种形式, 让家长了解幼儿园在开展些什么主题, 这样家长也能在家创设与幼儿交流的环境, 营造沟通的氛围。
2 加强语音训练、为口语表达奠定基础
许多幼儿说话口齿不清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发音不清楚。从调查的结果看, 3-4岁幼儿发音不准的较多, 因此教师要关注小班孩子的发音问题。
幼儿发音的错误, 大多数发生在辅音, 而且集中在zh、ch、sh、z、c、s等音, 其错误往往是把两组音相混淆。幼儿在音节发音上出现的错误, 也往往是由于不掌握发音方法。
为了纠正幼儿不正确的发音, 首先、教师要利用每天和幼儿生活在一起的机会, 注意用准确的语言去影响幼儿, 充分发挥教师语音的示范作用。教师平时对幼儿说话时速度稍慢, 使他们听清正确的发音, 也能看清发音的口型。在唱歌、朗诵、游戏等活动时, 要示范正确的发音, 使幼儿听到准确的语音。
其次、通过多种途径训练幼儿的“特殊语音”。针对幼儿普遍对平翘舌音分不清、发不准音的情况, 教师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如组织幼儿玩“开商店”的游戏。教师当售货员, 幼儿当顾客。游戏开始时, 教师把一些容易混淆的发音编成顺口溜, 有意识示范“狮”“纸”“柿”等的发音口型, 幼儿来买东西时, 一定要说清咬准才卖给他。这样, 在喜闻乐见的游戏中, 儿童会不知不觉提高自己的发音水平。儿歌, 顺口溜具有优美的节奏和韵律, 幼儿容易接受, 是训练语音的好教材。
另外, 要给幼儿多提供练习发音的机会。练习对于任何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 而幼儿语言能力训练更需要经常性的练习。听音练习有音像听音、教师示范听音、幼儿榜样听音等不同的练习形式。发音练习则是让幼儿练习说话, 练习正确的发音。练习的方式有课堂教学练习、游戏练习、日常生活练习、专门练习等不同形式。教师还可以采用与幼儿的口语交谈、讲故事、念儿歌、猜谜语等不同途径都能练习口语的发音能力。
3 重视词汇训练, 为口语表达提供素材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 必须掌握足够数量的词汇, 才能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才能与别人自如地进行交谈。
首先, 父母和教师要有意识的丰富孩子的词汇。因为儿童的语言发展, 无论是语言、词汇、句子, 绝大多数是来自周围的成人语言, 所以周围成人对儿童的语言发展关注如何, 直接影响着儿童语言发展速度。
其次, 要在日常生活中丰富儿童的词汇, 这是很重要的语言发展方法。因为, 一是形象自然, 二是多次重复, 三是便于儿童理解和运用。所以父母和教师要借助日常生活多与儿童交谈, 要积极回答儿童提出的每一个提问, 启发儿童运用词汇, 理解生活中的词汇。
第三, 用作品丰富儿童的词汇。教师要经常给儿童朗诵或讲述一些寓言、童话故事和散文等, 这些对丰富儿童的词汇非常有益。幼儿喜欢看和讲图画书。画书中的词汇和语言通俗、精练、生动、接近口语, 加上老师有表情的讲述, 给幼儿提供了学习规范语言的榜样。教师尝试着每天安排一定时间为幼儿看书和讲书, 幼儿会很容易地记住故事的梗概、发展、结果, 同时也掌握了大量词汇, 记住了艺术的语言。
4 把口语训练贯穿到一日生活
教师不仅仅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小班幼儿的口语训练, 还应该把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纳入到口语训练的范畴, 从而全方位地提高幼儿口语能力。
如教师可以利用和幼儿谈话的机会, 让幼儿学习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还可以用讲述的方式让孩子讲一讲昨天在家里都做了些什么事情。在带领幼儿参观以后, 让孩子描述一下都看到了什么。幼儿要想在谈话中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与认识, 就要使自己的发音清楚正确, 用词恰当, 语法规范, 经过长期的锻炼, 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再有, 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活动, 教给幼儿一些正确相处的常用词汇。如:怎样向别人提出要求, 请求别人帮助, 表示感谢, 表示歉意等。幼儿就可以用适当的短句来丰富口语的表达。
总之, 小班幼儿口语的发展对于整个幼儿期乃至人一生的语言发展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在观念上一定要重视幼儿的口语发展, 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措施, 以达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目的。
摘要:根据心理学的研究,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而幼儿早期口语能力的培养对于幼儿今后学习书面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从培养小班幼儿口语能力入手, 以创造语言环境、加强语音训练、丰富词汇等手段为突破口, 试图为幼儿园教学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小班幼儿,口语能力,语音,词汇
参考文献
[1]学前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7.[1]学前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7.
[2]学前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7.[2]学前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7.
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研究 篇10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通过调查, 发现这个时代的父母对幼儿只注重对孩子智力的开发, 而轻视了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国内外有关幼教专家指出, 从小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对其一生的发展都是极其有益的。于是, 我一直在探索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二、研究方法、时间及对象
(一) 研究方法:
1.调查法:利用家访、家长座谈会了解幼儿生活自理情况。
2.观察法:观察幼儿在幼儿园的穿脱衣服、鞋袜、收拾、整理衣服和床铺, 独立进餐和洗盥, 自己洗脸、洗脚和洗小手帕等情况, 及时做好记录和分析。
3.行动研究法:在调查和观察了解的基础上制定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计划、积极实施, 不断改进措施, 实现预期目标。
(二) 研究时间:2008年9月~2009年3月
(三) 研究对象:如皋市磨头镇中心幼儿园小 (2) 班全体幼儿。
三、研究过程
(一) 观察、调查了解幼儿自理现状
根据观察、调查了解, 当今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大部分幼儿都不愿自己动手, 吃饭等老师喂, 上厕所等老师拉裤子, 洗手总是把衣服弄湿了, 玩具也不会收拾。根本不能适应集体生活。
(二) 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行动方案
1.增强幼儿生活的自立意识
针对家长不放心孩子的现象, 我首先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如, 午睡后, 我对孩子们说:“从今天起, 谁最先穿好自己的衣服, 老师就给他奖励一个小红花!”这样, 孩子们都很积极, 一个星期下来只有几个孩子还不会穿。因此, 根据孩子的心理, 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 让幼儿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 要“不怕苦, 不怕累,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达成共识, 加强配合
培养好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需要各方面的配合, 我们两位老师达成共识, 共同配合。我们相信每个孩子, 大胆地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 以积极的语言肯定每个孩子的点滴进步, 促进每个孩子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3.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 以游戏为生命的。”抓住这年龄特征, 我们注重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比如, 在操作区, 我们投放了一些塑料瓶让幼儿拧拧盖盖, 还放置了用空盒子制成的动物宝宝和黄豆、蚕蚕、筷子等, 让幼儿做喂宝宝的游戏;在娃娃家放置一些娃娃、玩具、衣物等, 让孩子们给娃娃洗脸、洗手、穿衣、穿鞋、收拾整理衣物。在游戏操作中, 让孩子们得到了生活体验, 得到了生活能力的锻炼。
4.家园同步共同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1) 使家长明确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我们向家长开设了《如何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知识讲座, 向家长介绍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方法。
(2) 指导家长以生动形象的方法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告诉家长培养小班孩子最好以游戏的形式, 形象生动的语言, 把孩子学习兴趣调动起来, 在孩子知道要求后还需经常督促。
(3) 帮助家长掌握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有效方法。在培养孩子折叠衣裤的时候, 可以编一些通俗易懂的儿歌, 帮助幼儿记忆折叠衣裤的步骤。如折衣服儿歌:小衣服, 睡睡好, 脸朝上背朝下, 小袖子, 快快来, 躲进衣服睡觉了。在指导家长时, 我们边念儿歌边操作给他们看, 家长们兴趣盎然, 得到他们的认可。
(4) 家长必须以身作则给孩子起个好榜样。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 家长自身的这些素质一定要做到。比如在用餐方面, 平时做到爱惜粮食, 讲究卫生, 不挑食、不偏食, 定时定饭, 少吃零食等等, 不要打骂孩子, 应多采用鼓励的方法。
(5) 根据不同类型的幼儿家长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在指导家长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时, 我们从不同家长的实际出发, 采用形式多样的指导活动, 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家长参与这样的指导活动, 如, 我们组织了辨析会, 通过现场讨论, 情境表演等形式, 由于教师的指导顺应家长, 急家长所急。因此, 每次指导活动均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小班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小班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127-01
21世纪需要培养自立、自强的人才。然而,现在的孩子都养成了娇气、懒惰的坏习惯,动不动就养成了“我不会!”“你帮我!”的习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常常想: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聪明、可爱,而生活自立能力却大大降低,自己的事情不会做或不愿做呢?究其原因是:当今现实中,幼儿多为独生子女,是家里的“王子”“公主”,家人对他们太过宠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力能所及的事(如穿衣、洗脸等)都被家长们好心地包办了,使一些本应该得到锻炼的劳动技能,都在无形中被剥夺了,从而失去了发展的机会。这样就让幼儿养成了依赖性强、独立性差、能力弱等缺点,也不利于幼儿自信心的培养,对幼儿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力在他的手指尖上。”心理学家也认为手指是“智慧的前哨。”幼儿年龄小,对周围事物感到新鲜有趣,他们喜欢独立做一些小事,而且为自己能够做好事情而骄傲,从而养成独立性,建立自信心,增强责任感和意志力,获得成功感。可见,幼儿自我服务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同步发展。因此,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刻不容缓!
1、利用集体教育活动,对幼儿进行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如运用有教育意义的、关于自我服务能力方面的故事、诗歌、歌曲等,采用讲述、游戏、讨论等方式,让幼儿在愉快的气氛中形成“自己的小事自己做,朋友不会要帮助。”的服务意识;并通过创设情境,让幼儿在情境表演的过程中逐渐地学习自我服务的技能。
2、抓住教育时机,提高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如小班刚进来时,点心时吃桔子,我们总是把幼儿的桔皮剥去后幼儿吃,又省心、又省事,但这样是剥夺了幼儿学习、动手的机会,我改变了过去做法,让幼儿自己来剥,他们既学到本领,又有了食欲,可谓是一举两得。又如:午睡时,教他们穿脱衣服,鞋子等,教他们具体的方法,并现场进行演示,帮助幼儿进一步掌握方法。
3、积极开展各类区角、游戏活动,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如在“娃娃家”游戏中,给娃娃扣扣子、梳头、穿衣等。在美工区中玩折纸的游戏:如供练习扣扣子的菊花扣,大树与果子扣等,给妹妹系蝴蝶结(练习系鞋带);给开口娃娃喂饭(学习使用勺,拿筷)等等,使平时所掌握的自我服务的技能能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4、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榜样的作用,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意识。平时对自我服务能力强的幼儿重点表扬鼓励,对能力弱的幼儿也充分地肯定其点滴进步,同时进行个别培养教育,增强自我服务的意识。经常开展“大帮小”的活动,如:幼儿把玩具混在一起后,可以请大班的哥哥姐姐来和他们一起分玩具,分别为玩具找到家。当小班幼儿说:“谢谢哥哥姐姐”时,不仅使大班小朋友体验到为他人服务的乐趣,也在小班幼儿的内心深处播下了要会自我服务的意识。
5、利用环境进行濡染,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自我服务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在活动室的四周布置一些相关主题的墙饰进行濡染,如布置着小朋友爱自己做事的图片(穿衣、吃饭、穿鞋、叠被、扫地、洗手帕等),使幼兒在无意中、在潜意识里自我服务技能和意识得到培养和熏陶。
浅谈小班幼儿口语能力的培养 篇12
一、在日常活动中重视礼貌用语的指导和培养
讲礼貌用语是幼儿和他人拉近距离的有效途径。在学习、实践张雪门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论时, 我们感觉到幼儿的语言教育离不开一日生活, 教师可以从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 提高幼儿的倾听、理解和表达能力。幼儿的一日生活包括来园、离园、进餐等环节, 我园教师充分利用每一段时间, 有针对性地指导小班幼儿使用礼貌用语。如幼儿来园时, 教师主动与幼儿打招呼, 引导小朋友问:“老师好!小朋友好!”给家长说:“再见!”进餐环节, 老师说:“请小朋友吃早 (午) 点!”小朋友说:“请老师吃早 (午) 点!”老师说:“谢谢小朋友。”小朋友说:“不用谢。”在离园时, 师幼相互说:“再见。”在相互发生矛盾时引导他们说“对不起”“没关系”等。这样引导, 小班幼儿在一日生活的细节中学会了使用简单的礼貌用语。
二、在各领域教学活动中渗透口语表达的指导
小班幼儿表达不完整, 逻辑性不强,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 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比如, 在教学数物对应时, 教师问:“小兔子和数字几做朋友?”小朋友说:“3”。教师可以引导说:“小兔子是3只和数字3是好朋友。语言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读儿歌等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有趣的故事是幼儿喜欢的内容, 能引起幼儿的想象, 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如《快乐的小红鞋》《小兔借盐》《狐狸和乌鸦》等故事孩子们百听不厌。此外, 儿歌易于诵读, 朗朗上口, 蕴含着很好的教育意义, 教师可以在读儿歌讲故事后根据内容, 由易到难设问, 引导幼儿大胆表达, 使他们学习表达方法。
三、创设情境, 在游戏中促进幼儿口语能力的发展
小班幼儿的口语训练大多是模仿老师和家长, 而他们很喜欢扮演老师和爸爸、妈妈的角色, 为此教师可以创设“娃娃家”或是“小朋友入园”等情境, 再现生活, 引发幼儿经验的迁移, 使他们乐于模仿, 喜欢交流。比如, 我在平时的区域游戏活动中, 为幼儿准备活动材料和幼儿一起再现“家里来客人”“愉快过生日”“帮娃娃洗澡”等生活情景, 幼儿会模仿大人快乐交流。
四、教师通过“谈话”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随时选定话题让幼儿畅所欲言。我园要求老师每周组织两次幼儿谈话, 如星期一可以以“周末见闻”为话题。与幼儿谈话中, 教师可以比较具体的掌握每个幼儿的口语发展水平, 增加指导幼儿练习说话的机会, 及时发现幼儿口语中的错误并给予纠正。如, 我问“小朋友喜欢不喜欢来幼儿园?”小朋友们都说:“喜欢。”我问:“为什么?”小朋友们便说:“因为幼儿园朋友多。”“因为幼儿园可以唱歌、跳舞。”“因为幼儿园有很多玩具。”“因为喜欢老师。”……我惊喜地发现小朋友们通过模仿, 语句表达很完整, 而且还学会了用“因为”这个词。在谈话时老师要善于倾听, 还可以适时用“哦”‘是吗’“后来呢”等词去启发他, 表示你对他的关注。细心的教师在实践中不难发现, 幼儿在小班的语言发展速度相当惊人, 只要稍加引导, 他们就能说出一些多词句的话语, 并学会使用各种基本类型的句子, 甚至还会出现一些复合句。
五、让孩子走近大自然, 走向社会
幼儿有好奇、好问的特点。学会说话后, 周围有很多事他们都想弄明白, 教师和家长应该让孩子多亲近大自然, 参观养殖场等, 并有意引导他去注意、观察、思考。面对幼儿没完没了地提问题, 教师和家长应耐心解释, 交流就能很好地培养幼儿的口语能力。父母也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自己去实践锻炼, 如让他们去打牛奶、买报纸等。在这个过程中, 简短的口语交流也使幼儿很有成就感, 这样他们会更喜欢与别人交流。
六、扩展视野, 丰富幼儿词汇
电视和图书, 都能给孩子带来有益的知识和信息, 而家长没必要把它们对立起来, 可以想办法让它们为提高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做贡献。无论孩子是看电视还是看书, 家长能做的就是“和孩子一起”:和孩子一起看电视, 一起游戏, 一起读书。这样家长不仅能对孩子们接受到的信息有控制、有引导, 及时沟通培养幼儿的口语能力。我和孩子一起看《婴儿画报》时惊喜地发现, 能模仿红袋鼠、跳跳蛙的语气说很长一段对话。而且能流利地模仿讲述故事, 会说“因为……所以……”等复合句式, 还能通过回答问题复述故事情节, 这很大的原因在于家长平时注重与孩子沟通交流。
七、关注口语习惯的养成
小班幼儿的注意力特别容易分散, 有时会没礼貌, 这就需要家长和教师的指导。教师平时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良好的语言习惯, 倾听习惯:听别人说话时眼睛要看对方, 耐心听, 听清楚、听准确, 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话;表达习惯:说话时用普通话, 声音大小适宜, 态度大方, 语速适中, 语句基本完整。
【小班幼儿计数能力培养】推荐阅读:
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总结10-21
浅谈小班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论文09-02
多管齐下培养小班幼儿口语表达能力09-23
小班幼儿自我控制能力08-30
小班幼儿午睡培养策略09-05
小班幼儿自我意识培养10-03
小班幼儿社会性培养07-19
小班幼儿园常规培养07-25
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比赛活动方案06-20
幼儿园小班自理能力比赛活动方案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