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5则范文(精选5篇)
浅谈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5则范文 篇1
浅谈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论文摘要】:分享是与他人在情感和物质上的共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有助 于更好的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针对小班 幼儿的心理特点及所处的环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进行了培养,使小班 幼儿的分享行为逐步转变成内化的自觉行为。
【关键词】:小班幼儿 分享行为 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小班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最强烈的时期,强调自我为中心,具有非常强烈的独占意识,不愿理解也无法理解他人的想法。加上家庭生活的核心化、小型化的发展趋势,虽然生活环境得以优化,但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及互爱互让的经验和相应的训练。孩子在家中是一颗星六人捧,孩子想要什么大人就给什么,好吃的东西总是先让孩子吃,好玩的东西也是想要什么大人就给买什么。而且幼儿在上幼儿园之前,接触较多的都是比之年长的人,大人都有一种“让让他,他还小!”的心理。于是幼儿这种“唯我独享”“唯我独尊”的心理在得到成人的默认之下“茁壮”成长,从而形成了“我的东西是我的,别人的东西也是我的!”矛盾心理,他们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愿将自己的东西让与别人。到了幼儿园也表现的和在家一样,把玩具占为己有,看到喜欢吃的就自个儿吃,根本不会想到与别人一起分享。有时就为了拥有一个玩具,大家都相互不肯谦让而发生争执,这种现象如不加以纠正,是不利于孩子发展的。
在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有了更新的内容,除了要求智商,更要求情商,其中与周围人的关系处理能力,是它的重要指标。而分享是其中的一个品质,分享是指将自己喜爱的物品、美好的情感体验及劳动成果与他人共享的过程。幼儿的分享既是幼儿之间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爱别人的更高层次的品质表现,也是幼儿个体亲近群体,克服自我中心的手段。培养幼儿的分享观念,有利于幼儿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发展。
分享是幼儿的一种亲社会行为,这种行为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从小培养。
三、四岁的幼儿涉世不深,他们的想法单纯、美好,几乎是一张白纸。这时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为此,笔者对自己所在的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了研究。
二、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措施及策略
调查发现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因素有来自家庭方面的因素和孩子自身的心理因素。根据这样的情况,我们决定从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这两条途径开展工作。家庭教育是幼儿重要的成长环境。它无时不刻在发挥着教育的功能。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以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幼儿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幼儿园为幼儿创设一个温馨的环境,使幼儿在轻松愉快地学习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中感受分享的乐趣,鼓励他们大胆地与同伴交往,学习分享。通过家庭与幼儿园两方面的努力,培养幼儿关心他人、学会分享。帮助幼儿成为一个社会人,促进孩子社会化的发展,让他们能够健康的成长。具体做法如下:
(一)家园合作,采取一致教育态度。
首先,做好家长的沟通、合作,转变家长的育儿观念,家园采取一致的教育态度。家长对幼儿分享行为要有正确的认识,明确分享行为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让家长了解一些分享行为教育的方法、措施。我们通过家长会、每月一信、网站沟通的方式把这些信息传递给家长。让家长对幼儿分享行为方面的教育引起重视,并能在平日的生活中,有目的的进行教育。
其次,家长做好榜样、鼓励工作,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幼儿,让幼儿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都能感受到分享所带来的快乐。当买了好吃的东西,家中老、少一起品尝,感受一家人在一起分享其乐熔融的感觉。当家中来了客人,家长主动把好吃的拿出来给客人吃,把好玩的玩具给小客人玩。“身教”重于“言传”,家长的榜样示范,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孩子也会跟着帮忙拿东西给客人,学着招待。家长及时把幼儿在家的表现告诉老师,老师有意在班中表扬在家招待客人表现出色的幼儿,树立榜样作用。每当家中有了什么好吃的、好玩的玩具,家长就鼓励孩子:“把这些糖带去给小朋友吃,小朋友一定很高兴,大家一起分享多好啊!”“把玩具拿到幼儿园给小朋友玩玩,小朋友一定会很开心的,他们也会把好东西、好玩具与你一起分享呢。”而每次,幼儿从家中带来东西,教师都不忘给予赞美:“xx小朋友真好,总想着小朋友,把好东西拿来与小朋友一起分享呢。”并请这位幼儿亲自把东西拿出来与同伴去分享,教其他幼儿说:“谢谢xx。”当看到同伴开心的吃着自己带来的东西;一起开心地玩着玩具;听到老师的赞美声,同伴嘴里说的“这是xx给我的。”感激声时,幼儿的心里别说有多开心和自豪了。在榜样与激励的作用下,幼儿分享行为就有了行动的动力。外出旅游回来、喝喜酒回来、买了什么好玩具,都会把带回来的特产、喜糖、玩具高高兴兴地拿来与同伴分享。区域活动要收集一些废旧材料,幼儿也会主动回家告诉家长,有的幼儿还自己亲自动手在家中收集了带来。一次,小胡看到妈妈在换新牙膏,忙说:“妈妈,你那牙膏壳不要丢掉,我要拿到幼儿园里去的。”在一次一次的强化教育中,幼儿的分享行为从被动逐渐变的主动。
(二)营造一个温馨的环境,感受分享的快乐。
教师要做有心人,努力在班级中建立起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让幼儿感受到在班集体这个大家庭中大家都是彼此关心、彼此互爱的。当幼儿把东西发给同伴吃时,请幼儿学会用语言表达对别人的感谢,从内心体验分享的快乐。当老师请幼儿帮忙做了一件小事,我们会对幼儿说“谢谢”。如果我们帮幼儿穿衣服、系鞋带等,幼儿也会对我们说“谢谢”。让幼儿知道,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请别人帮忙都要说“谢谢”,帮助别人和被人帮助都是快乐的,这种快乐是我们通过语言表达和彼此的心灵感受来进行分享的。经常利用偶发事件,及时表扬能关心其他小朋友的幼儿,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关心周围的每一位同伴,从而形成一种互相关爱、融洽友好的同伴关系。记得刚开学时,佳仪常想家人,有时还默默的流泪。一次,佳仪又流泪了,妞妞看见了,连忙走到佳仪身边安慰起来:“别哭,妈妈下班就会来接你的。”还拿来餐巾纸帮她擦眼泪。其他的小朋友看见了,也跑过去安慰她,还像个小大人似的说些小朋友为什么要上幼儿园的道理给她听,佳仪看到这么多人都来安慰她,擦干眼泪不哭了。随即我和幼儿进行了谈话,使幼儿知道,当同伴伤心时我们要给予安慰,这样伤心就在大家的分享中变淡了,人的心情就会好转。记得一首歌中唱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给幼儿营造一个分享、关爱的愉悦环境,体验人与人之间温暖的爱,才能让幼儿充分体验给予及被给予带来的快乐和满足。
(三)树立榜样,激励幼儿分享行为的学习。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班幼儿常常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在幼儿园,教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所以,教师要做有心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如有意识地将自己的物品让幼儿分享。当看到幼儿一人独自在看书、玩玩具时有意地走过去说:“我和你一起看好吗?”“我和你一起玩吧。”待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后,幼儿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模仿老师的行为。
同伴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老师要有意识的在同伴中树立好典型.让其他幼儿学习。当幼儿能较好地与同伴一起分享玩具或食物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如“xx和xx小朋友两个人一起玩汽车,轮流着玩的可好了,你们开心吗?”“开心。”两个幼儿相视而笑。“你能把好吃的带来与小朋友一起分享,真大方!”教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面容,以及轻抚孩子的肩膀、翘起大拇指等赞许的言行,给予幼儿极大的鼓励,情感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进一步强化分享合作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分享行为。同时也激励其他的幼儿去模仿和学习。
(四)教会幼儿一些必要的分享交往技能,促进分享行为的产生。
有很多幼儿不太会分享或缺乏分享意识,教师要给予适时的引导,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建议。在建构区,小山看到丁丁手中搭好的飞机,他就伸手去拿,急的丁丁大叫“是我的,我的。”把手中的飞机举的老高,小山却也不肯放手,眼看两人就要动起手来了,我忙说:“小山你应该跟丁丁商量,‘你的飞机给我玩玩好吗?’”看到我介入,两人都停下了手。小山学着我的话:“给我玩玩好吗?”丁丁说:“这是我搭起来的。”还不乐意呢,怎么办呢?小山拿眼神看着我求救,我说:“丁丁今天你当老师,教小山搭飞机好吗?”听到当老师,丁丁乐意了,肯教小山搭飞机。一会,小山看到飞机搭出来了高兴极了,我在一旁提醒:“小山快谢谢丁丁。”丁丁也高兴的说:“不用谢。”两人的心里都美滋滋的。于是,我就提议全班幼儿,把自己学会的本领教给同伴,让大家彼此分享,体验快乐。皮亚杰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冲突是儿童发展视角转换能力的必要条件,是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前提。”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更应尽量多为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鼓励个别幼儿参与集体活动,启发他们相互交流、磋商、协调,引导他们把自己的书和玩具拿出来与小朋友一起玩一起看,在看看、玩玩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培养孩子进行合作,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与人交往的乐趣。在主题活动“轱辘轱辘”时,为让幼儿了解轮子的滚动,我发动幼儿把家中的玩具汽车带来,放在区域中玩。郭羽桐刚想伸手拿一部黄色的小汽车,泓宇忙一把拿起,护在胸前说:“这是我的。”一副不给的样子。“昨天你不是玩小朋友的车了吗?如果这样小气,下次,小朋友也不愿意给你玩了。再说,如果你想玩玩具小朋友不给你玩,你心里难过吗?”听了我的话,他仔细思考了一下,还是把手中的汽车给了郭羽桐。当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首先要求他们应该在他人的位置上想想,使他们学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形成换位意识,从而克服自我中心,形成与人合作、共享的品质。
平时,我们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开展一起讨论,如:玩具少人多怎么玩?小朋友带来的玩具怎么玩才更有意思?你想玩别人的玩具应该怎么做?等等问题来引导幼儿怎么去学会与别人分享:玩具少大家可以轮流着玩,小朋友的玩具可以交换着玩。想玩别人的玩具要征求别人的同意,他(她)答应了才能玩„„。有时幼儿表现的很固执,可以让他们体验一下独占带来的直接后果。一次,可儿从家带了巧克力在吃,别的小朋友见了都上来向她要,可是,她一颗也不给,小朋友都没趣的走了。过了一会,嘉仪从书包里拿出了糖来,分给小朋友。可儿见了也去要,结果嘉仪说:“不给你,你糖都不给小朋友吃。”说的可儿底下了头,最后想想还是用自己的巧克力去换了嘉仪的糖。有了这样的经历,幼儿遇到同样的事时就会考虑,自己“小气”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幼儿学会关注同伴出现的良好行为,从观察比较中学会自我调整与辨别,教会幼儿进行恰如其分的自我表扬。在教师积极的鼓励和适宜的引导下,幼儿的分享行为与分享技能会逐步而有效地得到提高。
(五)让幼儿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获得快乐。
幼儿不愿意与他人分享,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认为分享就是失去,我好吃的东西没有了,我好玩的玩具给别人玩了,我暂时没有的玩了。所以必须要让幼儿真正认识“分享”的意义。告诉幼儿好的东西大家一起分享才最快乐,让幼儿明白“我的东西分给你,你快乐我也快乐”的道理。小胡从井岗山旅游回来,带来了井岗山的特产——酸枣,分给小朋友吃,还把自己在井岗山穿着红军衣服拍的照片拿出来给小朋友看,激动的不得了。我问:“小朋友,小胡到很远的地方去旅游还想着我们呢,还带东西给大家分享,你们高兴吗?”“你们怎么说啊?”“谢谢小胡!”小胡高兴的笑了。我又说:“小胡,你把东西分给大家吃,我们都很高兴,你高兴吗?”小胡笑着说 “高兴!下次,我带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去井岗山玩。”哈哈,大家都高兴的拍起手来了。这样的分享行为不是很快乐吗?相信孩子下次一定还会与他人一起分享自己的快乐的。
文学作品中适当的正面形象最有利于幼儿分享认知的培养。通过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幼儿理解大家为什么表扬孔融,使幼儿懂得分享和谦让是一种优良的品质,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孔融学习。利用情景表演《做客》、歌曲《分果果》教育幼儿分享是一种美德。同时,开展亲子活动“我和爸爸妈妈共分享”,家长和孩子共同游戏,共同制作水果拼盘,大家一起品尝。让幼儿从感情上认识什么是分享,怎样与别人分享,初步了解只有与大家共同游戏,共同分享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三、研究结果
幼儿的分享行为水平还很底,呈现出不同的层次。他们的分享行为经历了被动分享——诱发分享——自发分享这样一个过程。开始幼儿在分享行为表现过程中都体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道德认识,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幼儿开始注意别人的需要和情感,注重行为的结果和意义。
在研究前期,幼儿所陈述的分享原因,主要是自利、自我情绪的认识。例如:分给别人玩具是因为“我可以玩别人的玩具”、“他的玩具好玩”;分给别人糖吃是因为“我觉得这糖不好吃”、“这糖吃多了会烂牙齿的”“给他东西吃,老师会表扬我”等。而在研究的后期,有部分幼儿在分享时就有了有利他人的动机和认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自己行为的结果和别人在情境中的感受。例如:把物品给别人是“要跟别人一起快乐”、“他没有会很难受”、“大家要一起分享快乐”等等。
经过我们有意识的培养,大多幼儿能够大方的把自己的食物和玩具与同伴分享,出现了自发分享的行为。但是,幼儿的分享行为还是不稳定的,易受外界刺激的干扰。幼儿的分享行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期引导和教育。将分享活动贯穿于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以生动活泼的方式让幼儿对人对事产生积极的态度和情感体验。在主观上产生分享的内在动机与愿望,使幼儿的分享行为逐步由被动分享、诱发分享上升到自发分享,最终自觉产生分享行为,为其一生良好品德的培养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浅谈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5则范文 篇2
一、利用榜样的有效建立
从年龄角度来看, 小班幼儿的心智发展才刚刚开始, 其在学习与生活中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幼儿教师的个人言行会对幼儿的发展与成长产生直接影响。所以, 在小班幼儿教育中, 要对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培养, 教师需要为幼儿树立榜样, 使幼儿在模仿中实现自我成长。教师对于自我行为的约束, 可以使幼儿的分享意识被激发出来。
玩具是小班幼儿学习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对于许多小班幼儿来讲, 他们手中的玩具只是他们自己的, 不能与别人分享。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 对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培养。当幼儿独自一人使用玩具时, 教师可以以朋友的身份加入到幼儿的行列中。教师可以向幼儿询问:“我可以玩一下你手中的玩具吗? ”如果幼儿很好地配合, 则证明幼儿具有一定的分享意识, 教师要予以肯定。如果幼儿不配合, 教师就可以说:“那我把我的玩具给你玩, 我们交换可以 吗 ? ”在这样的引导下, 小班幼儿会意识到分享行为的可行性, 在教师的引导下模仿教师的分享行为。除了教师本身的榜样作用外, 同伴也是其观察与模仿的重要对象。教师要对具有分享意识的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普及, 让其他幼儿认识到分享行为给大家带来的快乐感受。如班上的一些小朋友过生日, 会将生日蛋糕带到班级与大家分享。教师要以此为契机, 对小班幼儿进行分享行为的培养。教师可以用这样的语言引导其他幼儿对同伴的分享行为进行关注与模仿:“某某小朋友与大家分享他的生日蛋糕, 大家是不是很高兴啊? 老师希望大家向某小朋友学习, 学会分享, 为大家带来快乐。”在教师这样的引导下, 小班幼儿会将更多的关注放在分享行为上, 逐渐落实到实践中。
二、营造良好的氛围
小班幼儿以自我为中心, 因为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可以让他们感到快乐。对自己有益的行为是幼儿追求的重点。那么, 在对小班幼儿进行分享行为培养时, 教师要让学生在分享的同时感受到分享的快乐。教师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分享氛围, 让小朋友们快乐分享。一味地逼迫小班幼儿进行分享是不对的强迫, 不能促进幼儿自主实施分享行为。所以, 在小班幼儿教育活动中, 教师要试图为幼儿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 使幼儿得以快乐成长[3]。
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 教师要习惯用积极的语言肯定幼儿的进步, 特别对于幼儿的分享行为要进行赞扬, 使幼儿感受到分享行为为自己带来的好处。另外, 教师要更多地引导幼儿应用礼貌用语, 当他人与自己分享好吃的东西、好玩的玩具时, 要对其表达自己的感谢。这样一来, 实施分享行为的小朋友就会从分享中获得自我成就感。教师也要投入到幼儿分享环境的建设中, 当幼儿帮助自己拿东西或者扔垃圾的时候, 教师要对幼儿说谢谢, 让幼儿了解到为他人分担一些事情是一种光荣。帮助他人也是分享行为的一部分, 教师的有效引导可以使小班幼儿生活在一个和谐的分享氛围中, 推动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增多与分享意识的增强。
三、实现家校有效合作
幼儿园的在校教育对于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除了学校, 幼儿生活的主要基础就是家庭, 家庭教育对于幼儿的健康发展同样有重要影响。对于小班幼儿来讲, 其分享行为的有效养成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正确的家庭教育。因此, 幼儿园要加强与幼儿家长的合作, 将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进行有效结合, 对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很好的引导。
在幼儿教育工作中, 教育工作者要与幼儿家长多多沟通, 争取与家长进行教育方面的合作。家长要与幼儿园保持一致的教育理论, 不得对幼儿灌输不正确的行为思想。在家庭生活中, 当家长为幼儿买了他们喜欢吃的零食, 要引导幼儿与家人一起分享, 体会分享行为在家庭中实施的快乐感受。在家庭中, 家长要为幼儿树立起良好榜样。当家中有客人来时, 家长要主动将好吃的东西或者好玩的事情与朋友分享, 并在当时当刻告诉幼儿这叫做分享。家长与幼儿教师的合作体现在二者的交流与沟通上, 家长与教师要就幼儿的分享表现进行交流, 发现幼儿的问题与进步, 对幼儿进行正确引导。只有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很好地结合, 才能使幼儿的学习与生活中充满分享元素, 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养成。
四、结语
小班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会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及未来的社会生活。加强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有利于幼儿分享意识的建立, 促进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笔者针对小班幼儿的日常活动, 提出几种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方法。希望教师与家长共同关注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对幼儿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 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摘要:幼儿分享意识的培养与发展对于幼儿个人素质的提高有重要作用。文章从幼儿教育角度出发, 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班幼儿,分享行为,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1]高芳.多元阅读中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案例研究[J].考试周刊, 2013 (88) :187.
[2]田莹莹.关于小班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的研究[J].新课程研究:学前教育, 2012 (1) :187-189.
浅谈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小班幼儿 分享行为 培养
分享是幼儿的一种亲社会行为,这种行为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从小培养。三、四岁的幼儿涉世不深,他们的想法单纯、美好,几乎是一张白纸。这时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为此,笔者对自己所在的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了研究。
一、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措施及策略
调查发现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因素有来自家庭方面的因素和孩子自身的心理因素。根据这样的情况,我们决定从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这两条途径开展工作。家庭教育是幼儿重要的成长环境。它无时不刻在发挥着教育的功能。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以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幼儿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幼儿园为幼儿创设一个温馨的环境,使幼儿在轻松愉快地学习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中感受分享的乐趣,鼓励他们大胆地与同伴交往,学习分享。通过家庭与幼儿园两方面的努力,培养幼儿关心他人、学会分享。帮助幼儿成为一个社会人,促进孩子社会化的发展,让他们能够健康的成长。具体做法如下:
(一)家园合作,采取一致教育态度。
首先,做好家长的沟通、合作,转变家长的育儿观念,家园采取一致的教育态度。家长对幼儿分享行为要有正确的认识,明确分享行为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让家长了解一些分享行为教育的方法、措施。我们通过家长会、每月一信、网站沟通的方式把这些信息传递给家长。让家长对幼儿分享行为方面的教育引起重视,并能在平日的生活中,有目的的进行教育。
其次,家长做好榜样、鼓励工作,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幼儿,让幼儿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都能感受到分享所带来的快乐。当买了好吃的东西,家中老、少一起品尝,感受一家人在一起分享其乐熔融的感觉。当家中来了客人,家长主动把好吃的拿出来给客人吃,把好玩的玩具给小客人玩。“身教”重于“言传”,家长的榜样示范,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孩子也会跟着帮忙拿东西给客人,学着招待。家长及时把幼儿在家的表现告诉老师,老师有意在班中表扬在家招待客人表现出色的幼儿,树立榜样作用。每当家中有了什么好吃的、好玩的玩具,家长就鼓励孩子:“把这些糖带去给小朋友吃,小朋友一定很高兴,大家一起分享多好啊!”“把玩具拿到幼儿园给小朋友玩玩,小朋友一定会很开心的,他们也会把好东西、好玩具与你一起分享呢。”而每次,幼儿从家中带来东西,教师都不忘给予赞美:“xx小朋友真好,总想着小朋友,把好东西拿来与小朋友一起分享呢。”并请这位幼儿亲自把东西拿出来与同伴去分享,教其他幼儿说:“谢谢xx。”当看到同伴开心的吃着自己带来的东西;一起开心地玩着玩具;听到老师的赞美声,同伴嘴里说的“这是xx给我的。”感激声时,幼儿的心里别说有多开心和自豪了。在榜样与激励的作用下,幼儿分享行为就有了行动的动力。在一次一次的强化教育中,幼儿的分享行为从被动逐渐变的主动。
(二)营造一个温馨的环境,感受分享的快乐。
教师要做有心人,努力在班级中建立起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让幼儿感受到在班集体这个大家庭中大家都是彼此关心、彼此互爱的。当幼儿把东西发给同伴吃时,请幼儿学会用语言表达对别人的感谢,从内心体验分享的快乐。当老师请幼儿帮忙做了一件小事,我们会对幼儿说“谢谢”。如果我们帮幼儿穿衣服、系鞋带等,幼儿也会对我们说“谢谢”。让幼儿知道,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请别人帮忙都要说“谢谢”,帮助别人和被人帮助都是快乐的,这种快乐是我们通过语言表达和彼此的心灵感受来进行分享的。
经常利用偶发事件,及时表扬能关心其他小朋友的幼儿,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关心周围的每一位同伴,从而形成一种互相关爱、融洽友好的同伴关系。记得一首歌中唱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给幼儿营造一个分享、关爱的愉悦环境,体验人与人之间温暖的爱,才能让幼儿充分体验给予及被给予带来的快乐和满足。
(三)树立榜样,激励幼儿分享行为的学习。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班幼儿常常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在幼儿园,教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所以,教师要做有心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如有意识地将自己的物品让幼儿分享。当看到幼儿一人独自在看书、玩玩具时有意地走过去说:“我和你一起看好吗?”“我和你一起玩吧。”待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后,幼儿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模仿老师的行为。
同伴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老师要有意识的在同伴中树立好典型.让其他幼儿学习。当幼儿能较好地与同伴一起分享玩具或食物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如“xx和xx小朋友两个人一起玩汽车,轮流着玩的可好了,你们开心吗?”“开心。”两个幼儿相视而笑。“你能把好吃的带来与小朋友一起分享,真大方!”教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面容,以及轻抚孩子的肩膀、翘起大拇指等赞许的言行,给予幼儿极大的鼓励,情感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进一步强化分享合作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分享行为。同时也激励其他的幼儿去模仿和学习。
(四)让幼儿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获得快乐。
幼儿不愿意与他人分享,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认为分享就是失去,我好吃的东西没有了,我好玩的玩具给别人玩了,我暂时没有的玩了。所以必须要让幼儿真正认识“分享”的意义。告诉幼儿好的东西大家一起分享才最快乐,让幼儿明白“我的东西分给你,你快乐我也快乐”的道理。
文学作品中适当的正面形象最有利于幼儿分享认知的培养。通过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幼儿理解大家为什么表扬孔融,使幼儿懂得分享和谦让是一种优良的品质,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孔融学习。同时,开展亲子活动“我和爸爸妈妈共分享”,家长和孩子共同游戏,共同制作水果拼盘,大家一起品尝。让幼儿从感情上认识什么是分享,怎样与别人分享,初步了解只有与大家共同游戏,共同分享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二、研究结果
幼儿的分享行为水平还很底,呈现出不同的层次。他们的分享行为经历了被动分享——诱发分享——自发分享这样一个过程。开始幼儿在分享行为表现过程中都体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道德认识,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幼儿开始注意别人的需要和情感,注重行为的结果和意义。
在研究前期,幼儿所陈述的分享原因,主要是自利、自我情绪的认识。例如:分给别人玩具是因为“我可以玩别人的玩具”、“他的玩具好玩”;分给别人糖吃是因为“我觉得这糖不好吃”、“这糖吃多了会烂牙齿的”“给他东西吃,老师会表扬我”等。而在研究的后期,有部分幼儿在分享时就有了有利他人的动机和认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自己行为的结果和别人在情境中的感受。例如:把物品给别人是“要跟别人一起快乐”、“他没有会很难受”、“大家要一起分享快乐”等等。
经过我们有意识的培养,大多幼儿能够大方的把自己的食物和玩具与同伴分享,出现了自发分享的行为。但是,幼儿的分享行为还是不稳定的,易受外界刺激的干扰。幼儿的分享行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期引导和教育。将分享活动贯穿于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以生动活泼的方式让幼儿对人对事产生积极的态度和情感体验。在主观上产生分享的内在动机与愿望,使幼儿的分享行为逐步由被动分享、诱发分享上升到自发分享,最终自觉产生分享行为,为其一生良好品德的培养打下基础。
浅谈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篇4
高邮市车逻镇中心幼儿园吴艳 张春芳
摘要:在当前社会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人们更多关注孩子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却往往不被重视。孰不知,孩子的良好习惯对其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是有深远的意义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轻易。”所以在幼儿时期,教师应该着重对孩子们进行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了幼儿保育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幼儿身心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及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其中就强调了行为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幼儿教育行为习惯培养途径
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塑造人的过程,它将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会让人受益一生。在关注幼儿终生发展、倡导养成教育的今天,教育必须要重视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与养成。幼儿正处在个性和道德品质形成的萌芽时期,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是幼儿园和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健时期,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而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事,要培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从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开始,老师要用人格的魅力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开始。幼儿时期正处在人生的初始阶段,如果在这一时期养成饮食、睡眠、学习、卫生、文明礼貌等方面的好习惯,将会终身受益。那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一、正面引导,形成良好的行为意识
幼儿由于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分辨是非能力不强,教师对他们的教育就要以耐心细致的正面引导为主。如要培养幼儿“对人有礼貌”的习惯,首先就要让幼儿懂得怎样做才是有礼貌。幼儿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幼儿见到别人要主动打招呼,打招呼时要用适当的称呼,叫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等。早上到园、晚上离园要和老师、家长打招呼及道别。还可以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通过讲故事、说歌谣的方法来渗透养成教育。当然,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在讲道理时要观点明确,不能含糊其词。平时还要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习惯,对不良行为要及时指正,对做得好的方面也要及时进行表扬、鼓励。我本人工作已有七个年头,经过七个年头工作的学习和实践,掌握了孩子的特点,如:我要求幼儿喝水时,我做示范,1让幼儿跟我学,在学的过程中进行讲解。了解喝水的重要性。小班幼儿年龄小,喜欢模仿,所以我利用故事、儿歌等教育幼儿。例如:《我是一个大苹果》,通过儿歌教育幼儿吃东西前要洗手,《玩具送回家》则可以让孩子们知道要把物品归放好,除了儿歌、故事,我们还可以通过图片教育幼儿,如:在厕所张贴洗手的过程图片,供幼儿模仿、练习,激发洗手的兴趣,学习正确的洗手方法。通过生动形象的儿歌、图片等,幼儿就会非常乐意学习,不知不觉中就会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至达到教育的目的,收到好的效果。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关键在于幼儿本身,要调动起幼儿的积极主动性,让幼儿自我约束自己,能自觉按照各种行为的要求。例如为了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解决有些幼儿不愿洗手的坏毛病,老师对已经养成洗手习惯的幼儿用照相机拍照下来,然后在班级的小红花园地里展览。同时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向幼儿出示两张图片,一张图为脏的小手,一张图为干净的小手,然后组织幼儿讨论:“你喜欢那只小手?为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能说出脏手上有细菌,吃到肚子里会生病的道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学会洗手,当幼儿洗干净手后,教师及时在班级进行表扬,从而使孩子们逐渐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
二、言传身教,树立榜样
我国教育家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师的言行对幼儿具有权威性,幼儿会不加选择的加以模仿,因此,教师良好的表率作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幼儿年龄小,模仿性强,可塑性大,对他们来说榜样的力是无穷的,身教胜于言教,教师在孩子心中是榜样和权戚,孩子们无时无刻都在注视着教师的一举一动,倾听教师的话语,体会教师的情感,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求幼儿做到的事,自己首先要做到,言行举止要符合教育要求成为幼儿的榜样。在进行教育引导的同时,教师更应注重自己的榜样作用。仪表方面,教师要衣着整洁,精神振作;语言方面要让幼儿感到亲切;行为上要热情大方,经常给幼儿加以帮助,提高其自理能力,为幼儿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老师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幼儿的表率,老师用自己人格的魅力,来影响孩子、教育孩子,平时能够很好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就往往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突显了教师言传身教的重要性。
如教师看到书架旁掉了很多书,就对正在玩耍的小朋友们说:“你们看,书本都掉在地上了,你们以后是想看干净的书呢还是不干净的书呀?”然后当着大家的面把书一本一本地捡起来放回书架里。此后有这种情况出现,小朋友们都很自觉地争着捡书本。教师除了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之外,还要适当地鼓励有进步的幼儿,肯定幼儿的进步,使幼儿对自己有
信心,这样幼儿良好的习惯也就养成了。孩子的世界是纯净的。他们的思想处于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虽然独立性开始增强,但判断是非能力弱,易冲动,易受外界影响。他们解读别人的言行往往是直接的,还不具备足够的把别人的言行经过头脑加工取其精华的能力,因此容易做出一些不良的行为。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不良行为而不及时纠正和引导,放任自流,必将害了孩子。有一位幼儿家长经常跟我抱怨说,他的儿子粗话连篇,令他头疼不已。后来经过了解我才得知,这名幼儿是因为看了电视里的古惑片学来的。也许孩子根本就不知道那些话是什么意思,只是觉得电视里的人说这话时很威风,于是就学着说。开头家长也发现了,但没在意,不及时纠正。久而久之,孩子讲粗话就成为习惯。因此,家长一发现孩子有不良的言行,就要及时加以纠正和引导,不能因为孩子还小就放任自流,这样容易把孩子带进误区。当然,家长帮助孩子纠正不良行为不能简单粗暴,急于求成,而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要防微杜渐,在孩子的不良行为处于萌芽状态时就“掐掉”。当然,要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决不可“一刀切”,既有“收”,又有“放”——“收”其不正,“放”其所爱(好的爱好),让孩子沿着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轨道健康成长。
三、在活动中训练,形成良好习惯
行为的形成来自实践,习惯的养成更有赖于实践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注重幼儿日常活动的每个环节,把养成教育渗透其中。在一日活动的各项活动中,(如孩子们的进餐、午睡、游戏等)每个环节都可以贯穿着行为习惯教育。饭菜掉满桌,争抢玩具,便后不洗手,不遵守游戏规则等,都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有利情况。例如:饭前洗手,随机性较强,老师可以亲自示范,和幼儿一起洗手,边洗手边念儿歌:“手心搓搓,手背搓搓”等,小朋友就会很自然的跟着做了。慢慢的,就会养成洗手的好习惯。又如在区角活动中,各个游戏中又蕴含着不同的行为习惯培养,如:游戏开始时搬小椅子,老师可提醒轻拿轻放,还可以以拟人化的口吻“抱小椅子”等。游戏进行中,既有交往习惯的培养(娃娃家等),又有卫生习惯的培养(美工区等),游戏结束后,还可以教育幼儿把玩具送回家等,养成物归原处的好习惯。在活动中我还充分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尽可能的用积极的态度去评价幼儿,肯定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帮助其消除自卑心理,使其产生荣誉感,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行为态度。此后,“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文明礼貌用语被幼儿经常挂在嘴边,而且也能够向教师那样,勇敢正视和面对自己所犯的错误,幼儿园里到处充足欢乐、和谐的气氛。
总之,老师一定要抓住有效的时机,机智、灵活地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四、家园合作,共同教育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幼儿园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和幼儿园一方可以单独胜任的,必须两个方面结合方能取得充分的功效”。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仅在幼儿园里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在家庭也应严格要求,这就需要家庭与幼儿形成合力,实现“家园教育一体化”。在家园一体化教育中,幼儿园与家庭之间是一种双向的关系,其中幼儿园应采取主动,充分调动家长这一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让家长成为教师的伙伴,把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延伸到家庭,使幼儿的学习经验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巩固和强化。因而,幼儿园教育要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协调一致,使双方形成合力。教师要利用家长会、家长信箱、宣传栏、家园联系手册等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向家长宣传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与家长探讨教育的内容、要求与方法,做到家园统一要求、统一标准、统一做法。加强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了解,通过“家园互动”、“回音壁”、“请您关注”等栏目向家长绍一些教育信息、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使家长了解、掌握幼儿园行为习惯的具体内容、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更好地配合教师做好教育工作,同时家长也可以把自己的见解和要求,通过回音壁传递给老师。从而实现家园携手,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目标,搭建家园一体化教育的桥梁。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由成人有意识地培养成的,而习惯一旦形成,就不易更改。家长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第一培养者,是幼儿各种言行的参照物。所以,家长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表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己就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比如,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父母先要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如果父母对长辈很孝敬,吃饭时先把饭端到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面前,那么,孩子在父母的影响下,也会效仿父母的做法,对长辈尊敬孝顺。家长要用自己的实际行为为孩子做出榜样,使孩子在家长行动的熏陶、影响和引导下成长为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
好的行为习惯就是在一次又一次改掉或抛除不良行为习惯中养成的。所以,家长不但要及时纠正孩子不良的行为习惯,还要善于帮助孩子总结哪些是好的习惯,哪些是不好的习惯,并通过举一反三,让孩子触类旁通,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让他们在坚持一次次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改掉不良行为中,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在帮助孩子总结中,可以借助一些对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有帮助的活动,如通过讲故事等,为孩子提供学习的典范,帮助孩子分清哪些是好的行为,哪些是不好的行为,让孩子在头脑中自觉的摒弃故事中讲的不好的行为,留下好的行为影像,并再现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慢慢地形成习惯。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教导孩子按照规范行为办事。此外,还可以与孩子
一起学习《幼儿日常行为规范》,规范孩子的言行,帮助他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它经过孩子较长的实践过程。孩子在反复的实践中,良好的习惯和不良的习惯还可能会相互转化。家长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做好长期“历练”的心理准备,不能操之过急,否则会适得其反。三岁的小雨是一个吃饭还不大会拿匙羹的小女孩,每次吃饭都很慢,而且还有很多饭粒和菜掉到桌上。对此,她妈妈不理她,就在一旁看着她吃,不管她吃得多慢也不喂她。渐渐地,小雨就学会了自己吃饭,也不让饭菜洒到外面来了。如果小雨的妈妈不能坚持让小雨自己吃,那么现在小雨肯定还是一个还叫大人喂的长不大的小宝宝。家长不要因为怕麻烦就不让孩子锻炼,也不要包办孩子的言行,而是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怕反复地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同样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阳,对孩子的生活照顾的是无微不至,给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帮孩子做一切需要做的事情,最大限度的满足孩子的要求,从不在孩子面前说一声不。结果,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依赖性强的坏习惯。况且幼儿在生理、心理上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其行为习惯尚未真正形成。在幼儿园接受的行为模式,如果家长不配合,孩子回到家后,可能很快便弃之一旁。因此幼儿园的教育是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和补充的。幼儿园和家庭之间可以制定家园联系表、家园信箱,使家长了解科学育儿的知识,对家长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要求家长督促幼儿严格执行,积极鼓励有进步的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园定期召开家长会,组织家长围绕如何培养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中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运用各种形式,使幼儿家长真正了解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究竟有哪些内容,指导家长用科学的育儿方法,循序渐进,帮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家庭也要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首先,父母要努力创设和保持一种和谐愉快、互相尊重的氛围。幼儿在这样的家庭中才会感到温暖愉快,情绪稳定,得到爱心的熏陶,萌发自信心、上进心;其次,要创设优美整洁的家庭环境,使幼儿从小萌发爱美爱整洁,爱护物品,生活有规律等良好行为习惯。最后,要将教师的教育模式延伸到家庭教育中来,幼儿园要求孩子怎么做的,在家里同样如此要求孩子。
有人说:“播下一种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命运。”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品德教育的重点,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它要求我们幼儿园、家庭、社会,都要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利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氛围,使幼儿在耳濡
目染、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各种良好行为习惯,为一生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玉不琢,不成器”。总之,要把幼儿培养成具有健康心理和良好行为习惯的一代新人,需要教师与家长的协同配合,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认真总结,有目的地在幼儿生活及各项教育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教育,使其逐步转化为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才能真正达到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篇5
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叶城幼儿园 王燕萍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此话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性格日久定前途。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正如陶行知所说的“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的确,良好的习惯是孩子进步的阶梯,而不良的习惯一旦形成,等长大了,再想纠正已十分不易。俗话说:“三岁看大,八岁看老。”正是这个道理。孩子早期获得的经验,将在一生中留下深刻的痕迹。因此,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当前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幼儿品德教育的重点。
根据小班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注意力的不稳定性以及好模仿的心理特点,针对幼儿目前的需要,对幼儿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是小班学期中的重中之重。本文主要结合自己工作以来的幼教经历,联系自己教学实际,针对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初浅谈谈自己体会和见解。
一、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是指什么,包括哪些方面?
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指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其中包括生活行为习惯,卫生行为习惯,礼貌行为习惯,爱学习、爱劳动的好习惯,礼貌交往、文明举止等等。
二、在一日活动中,小班幼儿呈现的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始终呈现在小班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按其呈现的形式归纳为:生活活动行为,运动活动行为,学习活动行为和游戏活动行为。
生活活动暂不作交流。运动活动:
1、不独占、争抢活动器械,学习轮流使用器械和与同伴一起玩。
2、行动时能听从指挥,集合时能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分散活动时能认真活动,不在场地内任意追逐。
3、爱护体育器具,轻拿轻放,玩后会放回原处。
学习活动:
2007学第二学期专题讲座
1、能正确的搬椅子,不推挤,椅子轻轻放。
2、能保持正确的坐姿(以感觉自然舒服为宜)。
3、安静的倾听,说话先举手,发言时站姿自然大方。
4、活动时不乱动桌上放置的学具。游戏活动:
1、能与小朋友一起友好地玩,不大声喊叫。
2、知道玩具是大家的,不争抢和独占玩具,学习轮流着玩,会互相谦让。游戏中能运用“请”“谢谢”“不用谢”“请你给我玩好吗?”等礼貌用语,与同伴商量着玩。
3、爱护玩具,不把玩具放在嘴里,轻拿轻放玩具,能自觉拣起地上的玩具,不擅自将喜欢的玩具带回家。
4、游戏时,愿意听信号做相应的事情。
5、自由活动中会和同伴友好地玩,不推人、打人,不在场地上乱跑。
6、自由活动时能注意保持衣服的整洁,不故意在地上爬滚,不玩脏物。
7、不摘花草树叶,爱惜公物,不随地涂痰,乱扔纸屑、脏物,注意环境整洁。
三、从实际案例中分析与思考
实录一:在玩大型玩具的时候,孩子们总喜欢停留在上面的小亭子里面不肯下来,于是出现了推挤的现象。
实录二:在一次户外游戏活动中,旗旗站在那大声的哭了起来,我连忙跑过去,问怎么了,旗旗边哭边指着祯祯手说:“这个红色的圈是我的,她抢我的圈。”
实录三:乐乐是个控制能力和约束力比较弱的孩子,在一次户外活动结束时,我请小朋友把器具整理好,然后排队。当我带着孩子们排好队准备回活动室时,发现乐乐还在原地玩皮球,当看到我们集合了时,乐乐把球一扔就跑了。
实录四:在一次谈话活动中,孩子们都安静的坐着,突然,华华连着坐着的椅子噗咚一下翻倒在地。孩子们都惊讶的看这华华。
实录五:集体活动时,老师请小朋友们都坐到前面来,乐乐飞快的揣起小椅子连拉带拖的往前走,在这过程中不小心碰到了几个小朋友的椅子。
实录六:游戏活动时,君君在追逐并大声尖叫着,其他小朋友捂起了耳朵。
2007学第二学期专题讲座
实录七:游戏活动中,浩浩着急的跑到老师跟前指着利利大声的说:“老师,她拿东西藏口袋里了!”
这些实录都是来自我们的一日活动中,反复的存在着每个环节,教师要及时的捕捉到孩子的点滴行为,及时的进行分析思考与处理,从而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针对这些实录,我们应该来分析处理呢?
(一)、寓理于生动活泼的谈话中。幼儿年龄小,对良好的习惯的形成并没有多少认识。因此老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要通过讲故事,唱儿歌等幼儿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幼儿明白不好的习惯会给人们带来危害。针对实录一,我会通过一个小小的谈话活动,通过挂图、事例的讲解,使幼儿了解不同做法的后果,让幼儿明白大家一起运动时不能拥挤,通过比较式的谈话让幼儿感受与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愿意与同伴分享游戏空间。
(二)、寓教于深动的角色扮演。通过扮演角色来再现活动场景,让孩子自己来判别对错,在角色中,通过教师或同伴正确的示范来帮助孩子解决活动中的存在的问题,为幼儿树立初步的判断意识和简单的处理方法。如实录二。
(三)、寓教育于反复的操作中。良好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需要有一个从陌生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由化的积淀与形成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操作,对控制能力相对弱的幼儿来说,重复操作尤其重要。正如实录三,乐乐没有把器具放回原处的习惯,我就会有意识的在一次次的运动游戏中反复让乐乐进行器具整理,从而形成不用提醒的前提下,乐乐会自觉、及时地将玩具放回去的好习惯。如果同时辅之以鼓励教育,充分发挥同伴的鼓励肯定作用,那么乐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就更有动力与信心了。
(四)、寓巩固于教师的身传言教中。实录四,当看到孩子连同椅子一起摔倒时,老师很多会因为自己教学的正常进展而轻描淡写的忽略了孩子这一行为,而以为是孩子不小心造成的。但是,值得关注的应该是这个现象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或许是别的小朋友恶作剧,或许是这个孩子没有好好的坐造成的。而孩子的行为习惯的纠正与培养是不能忽略的。像这样的行为一般都是些顽皮的孩子造成的,单靠老师的说教是不足以要求孩子的,更要靠教师平时规范行为上潜移默化地引导和鼓励,同伴的榜样,以及及时的表扬与肯定才能逐渐养成的。同样,实录五中,教师的以身作则和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赞许,可以使正确的幼
2007学第二学期专题讲座
儿肯定自己,使其他的幼儿看有形象,学有榜样,这不但有助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更是极大地促进了幼儿好习惯的巩固与提高。
(五)、寓教于儿歌与故事,音乐等多形式的活动中。
实录六中,孩子在随意性较大的区域游戏中大声的尖叫,那是小班幼儿固有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很多时候教师会用“请轻声的说话”来引导孩子小声一点,但仅在这么一句提示的语言上对孩子的触动并不大,而且维持的效果也不长。针对这样的孩子,可以利用儿歌《小猫走路静悄悄》,故事《不打搅别人有礼貌》,让孩子从喜爱的活动中感受其中的乐趣,借助音乐活动中对节拍的控制来提高孩子自我的控制力与约束力。从而帮助幼儿养成轻轻说话,轻轻走路的习惯。
(六)、寓教于家园共育。
实录七中,针对孩子将材料藏于口袋中的现象,首先要分析孩子的出发点是什么,为什么要拿?可能是孩子喜欢这样的材料,可能孩子不是喜欢材料而是一个习惯性藏东西。对于这样一个不定性的可能,教师不能对其进行批评,而是要心平气和的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意图,从而与孩子进行商量:“如果喜欢的话,老师把它会送给你,但你要先让老师知道你喜欢它好吗?”在与孩子沟通好之后,不能忽视的是家长工作,当孩子离开幼儿,在家里时也不排除会有藏东西的现象存在。与家长取得一致的教育,确保孩子得到家园双方教育保持同步,才能提高教育的有效性,真正提高幼儿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总结: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中教师的作用:
(一)、教育环境的创设:利用故事、儿歌等孩子喜欢的形式对幼儿进行教育
小班幼儿年龄小,喜欢模仿,所以我们老师可利用故事、儿歌等教育幼儿。《玩具送回家》则可以让孩子们知道要把物品归放好,除了儿歌、故事,我们还可以通过图片教育幼儿,如:在楼道张贴正确行走的图片,提醒幼儿安全行走。户外排队,随机性较强,老师可以与孩子边念儿歌:“小手小手拉一拉,眼睛眼睛看一看,小脚小脚站站齐,火车火车要开了”等,小朋友就会很自然的跟着做了。又如在区角活动中,各个游戏中又蕴含着不同的行为习惯培养,如:游戏开始时搬小椅子,老师可提醒轻拿轻放,还可以以拟人化的口吻“抱抱小椅子,把你轻轻放”等。
2007学第二学期专题讲座
(二)、关注一日活动细节。
抓住日常生活的各个细节,把行为习惯教育始终渗透在一日活动中。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需要有一个从陌生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由化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训练,逐步强化。一日活动包括了孩子在园的所有的活动,教师细微敏锐的关注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
(三)、艺术的沟通。
不管孩子还是家长,他们都是一个完整的具有思维的复杂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尊,自己的想法,如何去站在他们的角度上进行艺术的沟通是需要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的积累的。用我最为通俗的话来说,首先是要去尝试理解,其次是为他们找可得益之处,再次是建议如何得意,最后是肯定他们的配合。我们很难向作家一样拥有华丽的辞藻和艺术的语言,但求我们老师有真诚的心。
五、对幼儿终身发展的可持续行为习惯教育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成功的,而是存在于生活的每个点滴中,是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关注和引导的。我们老师(特别是新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去捕捉孩子的活动,要有一双灵巧的双手去创设环境,要有智慧型的分析与思考去反思活动,抓住一切时机,尊重孩子的个性,让不同的孩子都受到最好的教育,在帮助孩子塑造个性与习惯的同时,为孩子的终身发展考虑,让他们成为国家、民族的有用之材,成为对社会、家庭负有责任的人,这样才无愧于教育的真谛。
【浅谈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5则范文】推荐阅读:
小班心理健康活动 分享的快乐5则范文05-18
幼儿园小班社会优秀教案《亲亲绿色》及教学反思5则范文05-13
幼儿园小班美术活动教案《纸版拓印画》及教学反思5则范文09-20
浅谈小班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论文09-02
浅谈小班幼儿角色游戏中角色意识的培养09-04
小班社会活动5则范文05-24
幼儿园小班教育随笔《让幼儿学会分享》08-27
小班幼儿手指游戏13则08-28
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总结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