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自我意识培养

2024-10-03

小班幼儿自我意识培养(共10篇)

小班幼儿自我意识培养 篇1

一、在日常生活中, 形成幼儿的生活规则意识

规则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处处都可以体现, 是孩子们在一起的生活常规。常规的建立不仅是集体教学活动的需要, 也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规则可以帮助幼儿形成一定的卫生、生活和行为习惯, 促进和提高幼儿的生活能力。但是小班幼儿因为自我控制能力差, 要让他们按照一定的要求、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限制自己不扰乱一定的生活习惯、社会秩序是十分困难的。对此, 教师就要给幼儿定“规矩”, 从日常行为、卫生等方面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当然教师在培养规则时, 不能采取强制、管制、限制或是说教的强硬方式, 而是应该让幼儿理解规则的含义, 知道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比如:在开学初, 我组织幼儿玩“配对”的游戏。请幼儿在一套图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图片, 然后再拿着这张图片到毛巾架和茶杯架前, 找出与小图片完全一样的标记。此时, 我就告诉幼儿:“好孩子, 你找到了自己的小毛巾和小杯子, 这张漂亮的小图片就送给你作为奖励。”这样一来, 小朋友们很快就认识了自己的小毛巾和小杯子。又如有一次, 我请小朋友入厕, 发现钧钧、楠楠、丞丞三个小朋友争执起来, 仔细询问后了解到, 原来楠楠小朋友没有排队, 硬挤到厕所, 差点把他们两个挤摔倒。于是, 我就把他们带回教室, 请小朋友来说说谁对谁不对。小朋友们纷纷发言, 最后得出一致结论:上厕所应该排队, 如果挤队容易发生危险。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常规的培养需要持之以恒, 对于幼儿所提出的要求也要长期持久, 要让幼儿在一日生活中自然而然的形成一种生活习惯, 行为规则。

二、在循序渐进中, 强化幼儿的生活规则意识

首先应拟定一系列卫生和自我服务方面的规则:让幼儿认识自己的标记图, 帮助幼儿养成自己的物体自己用的好习惯, 同时学习正确使用杯子、毛巾的方法;通过各种游戏使幼儿认识洗手, 学习正确洗手的方法, 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帮助幼儿学会用小手做有用的事, 如“我会用双手搬椅子”“我会自己擦手”“我会自己吃饭”等;在玩玩具和做游戏的过程中, 指导幼儿学习按物体特征和篮子标记进行分类和摆放, 使幼儿养成玩后会收拾以及物归原处、不乱拿乱放的好习惯;指导幼儿进行操作材料的练习, 让他们在操作中学习解扣、系扣、拉拉链以及有顺序地穿脱衣服, 在认识鞋的过程中学习分清左右脚穿鞋。通过“听音乐找鞋”“我会穿衣服”等游戏, 巩固幼儿对这些规则的掌握。在小班下学期, 我们逐步让幼儿学习叠衣服、叠被子、擦桌子、互相帮忙擦汗、塞毛巾等, 在此过程中使幼儿学会讲礼貌, 从而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提高, 进一步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

循序渐进地执行各种规则, 教师还可以通过语言、音乐、社会等系列活动, 利用多种形式, 帮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良好的常规, 如《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教学中, 幼儿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 知道吃饭要专心, 要保持桌面干净不掉饭粒, 由于故事具体形象, 引人入胜, 幼儿很快掌握了这一规则要求。教师还要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时刻提醒幼儿遵循这一规则, 并让幼儿学会饭后把掉落桌上的饭菜捡起来, 装进盘里, 使幼儿从中领悟掉饭粒的后果, 从而慢慢改变这些不良行为习惯。

三、在家园合作中, 发展幼儿的生活规则意识

幼儿一旦形成了好的生活习惯以后, 还需要不断地巩固、强化。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多幼儿在幼儿园里能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但是一回到家里就完全变成了另一副模样。要改变这种状况, 就需要重视家长工作, 巩固良好的生活习惯。如, 教师可以帮家长掌握一些科学的家教方法, 在家长园地中提出幼儿生活习惯的目标要求及请家长配合的内容, 介绍一些家教方法。便于家长了解幼儿园的要求, 在家庭中保持一致的要求, 做到家园同步, 使良好的生活习惯得以巩固。教师利用家长园地, 向家长宣传幼儿园活动常规细则, 让家长了解幼儿遵守常规的重要, 更好地配合老师的工作, 在家也给孩子一个家的常规, 并督促执行。同时, 让家长也加入到培养良好的幼儿生活常规中来, 真正做到家园同步。

总而言之, 幼儿常规纪律的培养是一门艺术, 它不是一朝一夕便能收到成效的。教师要积极、平等地对待每位幼儿。用我们的爱心、耐心、细心去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和孩子, 那常规教育中的问题就迎刃而解。做到日常生活中学会观察和评价幼儿的行为, 及时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 通过各种手段对幼儿进行渗透教育, 使幼儿形成良好的常规, 这对幼儿将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以及待人接物的方式都会有很大的帮助。教师长久的耐性、坚实的态度、和蔼的言语, 加上一颗关爱孩子、包容孩子的心, 相信更能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小班幼儿自我意识培养 篇2

贾云

幼儿园生活是一种群体生活。为了保证群体生活的有序进行,约束群体中不同个体的行为,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纪律来维持。特别是小班的幼儿,他们的自我控制力相对比较差,自觉性和规则意识也比较弱,缺乏一定的规则加以约束是不行的。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可以针对性地运用信号机制,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对幼儿来说信号是最直接也是最直观的现实存在,最易被他们接受。因此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可以从日常的信号机制着手,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信号的意义,从而来理解各种社会行为的规则,树立自律和尊重他人的意识。那么,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教师该如何运用信号机制来帮助小班幼儿形成规则意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营造一日常规氛围,感受规则意识

规则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处处都可以体现。是幼儿园幼儿们在一起生活常规。常规的建立不仅是集体教学活动的需要,也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营造良好的信号氛围,必须要考虑到幼儿的特点,使幼儿的天性得到自然表现,并应该让幼儿有一定自由选择的权利和机会,不能把幼儿管得太死,太教条化。教师应该让幼儿了解规则不是用来管教、限制幼儿的一切活动的,而是用来帮助幼儿有序地在集体中生活的。教师在培养规则时,不能强制、管制、限制、说教,而是应该在活动中让幼儿理解各类信号的含义。

小班幼儿因为自我控制能力差,要让他们按照一定的要求、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限制自己不扰乱的生活习惯、严守社会秩序是十分困难的。对此,教师就要全方面地建立信号的机制,从幼儿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来营造这样的环境,教师就要给幼儿定“规矩”,从日常行为、卫生等方面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让幼儿理解规则的含义,知道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可以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规则绘制成一幅形象有趣、色彩鲜艳的标记图,放置在相应的环境中,以此来提示幼儿做出相应的行为反映,促进幼儿良好行为的养成和发展。

如:在游戏区里教师在地面上贴上了“可爱的小脚丫”,提示幼儿鞋子要摆放正确和整齐后才能进入活动区;“红色的一米线”要求幼儿要按站在红线外按顺序排队喝水;“红色的小花”提示幼儿排队的位置;在盥洗室里,教师张贴了“洗手步骤图”,让幼儿了解了正确的洗手方法等等;在玩“小司机”游戏时,可贴上红绿灯的图案,让幼儿了解如果司机不遵守交通规则,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在玩角色游戏“医院”时,标出相应的图标,让幼儿了解病人不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就无法看病,等等。通过在幼儿活动的各个方面制定规则,积极营造信号机制的氛围。

二、选择多种信号形式,增强规则意识

平常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说:“快去洗手,吃饭啦”;“不要讲话”;“不能乱丢玩具”等简单的句子。这些句子可能已经习以为常,但细细回味,发现命令的口气太强烈,孩子遇到这些问题没有自己的思考,没有乐趣,只是简单地按照老师的命令极不情愿地执行,并没有化为孩子的自觉行为,只是在外界压力下暂时的被动行为,这样的常规培养并不是我们想要的。所以,我们在进行常规培养的时候,要采用幼儿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用多种方式、用点点滴滴的关爱让他们慢慢的接纳和信任,让“和谐”成为情感互动的润滑剂,让他们感受到平等、满足和尊重,在愉悦的氛围里学习幼儿园的多种规则,让他们轻松愉快地接受并遵守幼儿园的规则,增强规则的意识。

具体形象性是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幼儿往往从直观的、具体的方面去辨别是非、理解事物。活动中要遵守哪些规则,该怎么做,在活动前就必须告诉幼儿,让他们心中有数。因此,教师应该在活动前对幼儿的行为提出具体、合理、坚持一贯的要求。

由于小班幼儿的思维、理解能力都还不够成熟,不能完整详细的记清教师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对幼儿提出要求时要合理运用多种信号机制。

(一)口头指令信号。教师要用幼儿能理解、易记住的,用简单的句子直接告诉幼儿该做什么。要求所有词汇是幼儿能理解、易记住的,以尊重的口气直接告诉幼儿该做什么。例如进餐规则,可以这样对幼儿讲:“请安静”“请坐好慢慢吃”“请将碗筷放整齐;

(二)音乐节奏信号。在幼儿生活、学习的各个环节中播放音乐,让孩子在轻松、优美的音乐声中产生愉悦、饱满的情趣,并逐步知道听到某一乐曲,就明白该干什么。在幼儿的一日生活的各环节的交接处教师可以弹奏固定的曲子,让幼儿边听音乐边拍手,帮助幼儿集中注意力并提示幼儿下一个活动要开始了。

(三)肢体语言信号。教师可以使用自身的肢体,做出不同的动作,用肢体提醒幼儿,用眼睛与幼儿对话。例如将食指立在嘴边,示意安静;队列训练时,老师通过不同的手势可以让幼儿完成不同的动作。

(四)自编儿歌信号。富有趣味性的儿歌是小班幼儿易于理解的,教师将一些活动规则以儿歌的形式出现,是小朋友非常容易记忆与接受掌握的。如:幼儿午睡时,教师朗诵了儿歌《睡觉》:宝宝要睡觉,不拍也不摇,眼睛闭闭好,不哭也不闹。幼儿吃点心之前洗好小手后,老师用儿歌的话提出了要求,“左手右手抱一抱,洗好小手吃点心”,从而提醒幼儿洗干净的小手不要再摸其它的东西了,小朋友也能主动地将自己的小手十指互相抱在一起。

三、结合日常游戏活动,强化规则意识

小班幼儿的自觉性、自控能力和持续性都比较差,他们会因为个人情绪或是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不能很好的掌握自己的行为。因此,在活动中教师还应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幼儿内在的积极性,加强对幼儿具体行为的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控制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对于违反规则的幼儿,教师应给予及时地提醒,引导他们注意规则,鼓励他们向身边的好榜样学习。幼儿通过教师的指导,不断强化自身的规则意识,逐步形成一定的规则意识。对某一规则学习之后,要不断地在日常生活中加强锻炼,才能使良好的行为得到强化,形成习惯。规则的培养还要长期持久,教师和保育员之间要保持一致,对幼儿提出的要求不能时有时无。教师高兴了,就让幼儿放任、松懈,老师生气了,就严加管教,这样会使幼儿无所适从,必须要让幼儿在一日生活活动中自然而然的形成一种生活习惯。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游戏符合幼儿生理发展水平,能满足其需要,幼儿游戏以活动本身为目的,幼儿的行为是由内部直接动机的驱动而产生的。小班幼儿具有泛灵化心理,通过设置游戏情境,引起幼儿主动遵守规则,要比抽象的要求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

幼儿园中,餐后散步是利于幼儿身体健康的活动,但小班幼儿活泼好动,常有追跑现象。我多次提醒,但收效甚微。于是,我尝试换了种方法,对他们说:“咱们学小猫走路好吧?”幼儿特别感兴趣都同我一起学起小猫轻轻的走着。之后,我又不断引导他们模仿小乌龟走路,小猴踩钢丝等动作,幼儿都非常高兴地慢慢走着,有的孩子边走边告诉我小乌龟和小蜗牛走路是不一样的。

所以,拟人的方法使散步变成了游戏,在孩子们眼里,这不是在散步而是在玩,在游戏,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和特点,运用游戏形式深受孩子们的欢迎,成效立竿见影。因此,对于小班孩子来说,枯燥的说教起不了什么作用,而用拟人化,游戏化的方法引导孩子,更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更能形成良好的常规。

四、在教学活动中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

教学活动是幼儿获得知识、情感、技能的重要途径。教学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强弱、遵守规则的情况将直接影响活动的有序进行和活动的质量。因此,我们要在教学活动中要不断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

小班幼儿的自觉性、自控能力和持续性都比较差,他们会因为个人情绪或是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不能很好的掌握自己的行为并使服从于一定的目的。因此,在活动中教师还应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幼儿内在的积极性,加强对幼儿具体行为的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控制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对于违反规则的幼儿,教师应给予及时地提醒,引导他们注意规则,鼓励他们向身边的好榜样学习。幼儿通过教师的指导,不断强化自身的规则意识,逐步形成一定的规则意识。

五、增加家园互动合作,巩固规则意识

小班幼儿自我意识培养 篇3

关键词:电化教育;小班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130-01

幼儿的规则意识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下,特别是在教育环境中逐步形成的。乌申斯基说:“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 。”一般来说,幼儿思维的特点为:

1、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于具体形象的东西容易接受、容易体验 。

2、情感表现比较明显,喜怒哀乐很容易在神态中表现出来,他们对事物的感知比较笼统、不精确,这就需要调动他们听觉视觉感官,提高他们感知能力 。

3、注意力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为一些新奇的剌激所吸引,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变化方式,采用新颖的刺激和有兴趣的事物来吸引他们的注意,达到使他们接受教育的目的 。

针对以上特点,采用电教手段对幼儿实施规则意识培养有者明显的优势。这表现在:

第一,电教手段表现出的内容是具体的、形象的,使幼儿身临其境,这符合他们的思维特点,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第二,电教内容是经过艺术加工,生动感人,孩子们喜闻乐见,这又符合他们情感表现比较明显的特点 。

第三,电教手段信息反馈及时,规则是在幼儿内部思想矛盾一系列运动条件下,向着正确方向“内化”的长期的自我实现的过程,而在这“内化”的过程中,需要我们的教育手段能使幼儿的思想得以及时反馈 。电视、幻灯、录音及计算机等多种电教手段的综合运用,使反馈速度和信息量得到显著提高。

第四,电教手段图文并茂,有声有色。这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视觉听觉等感官,提高感知效率。

一、发挥电教在日常活动中的再现作用,强化幼几的规则意识强化的手段对幼儿行为影响很大

他们常常通过他人的评价来评价、修改自己的行为,他人的评价直接影响他们的行为动机。小班幼儿刚刚离开父母的怀抱,进入一个大集体,很多行为习惯都没有养成,为使幼儿进一步建立良好的约束自身行为的规则意识,我们在幼儿活动中采用录像的方式一方面请幼儿看示范动作、看演示的慢动作,另一方面,把幼儿日常生活的真实行为展示出来,孩子们通过自己动作的真实再现,找出差距和不足。 这种手段比老师单纯的讲解、示范效果要好得多。 如: 我们把幼儿进餐、教育活动等场面拍下来,再播放给幼儿看,孩子们看到自己的行为,教师加以破励正确幼儿的行为,使幼儿产生调整自己不正确行为的愿望,从而给幼儿创造了自己学习、自己调整的机会。这种建立在幼儿学习、强化、再学习、再强化的方式有助于他们接受同时,对幼儿良好规则习惯的养成中起到釈极的促进作用。

二、多种电教手段及其他教学手段相结合,为幼儿提供树立正确的规则意识的机会

多种电教手段的综合运用,可以把动与静、图与乐、声与像的变化对比同时展现在幼儿面前,强化幼儿的视听效果 。孩子们在这种不断变化的形式中产生出浓厚的兴趣,为幼儿树立正确的规则意识提供便利条件。例如:在进行“升旗教育”中,老师用幻灯片打出天安门,用抽拉片表现国旗升起,录音机播出“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声音庄严的国歌声,孩子们在这种庄严的气氛下,孩子自觉的安静站立,眼望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再也没有小声私语了,这次活动使幼儿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孩子们了解了之后,又为幼儿播《我爱北京天安》的音乐,让幼儿《我爱北京天安》的舞蹈,使幼儿完全被欢乐的环境感染,取得教学、教育融为一体的最佳效果。

同时,我们可以为幼儿的生活常规引入“规则信号”。以往,教师针对班级活动项目的转换,可能会使用“快去洗手”、“快坐好”这样的话语。在我们进行教学反思时,意识到了教师以“命令”的方式来指导幼儿,幼儿就只能被动地、不情愿地按照教师的“命令”做事。为了使幼儿在平等、满足和尊重的氛围中,轻松愉快地接受并遵守一日活动常规,我们改变了活动转换的提醒方式。在提醒的语句前加上“请”,让孩子感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和信任。例如,“请安静”、“请坐好慢慢吃”、“请将碗筷放整齐”等。我们可以引入“音乐节奏信号”。在活动环节转换时,通过播放音乐,让孩子以愉悦的心情,自然过渡到下一活动项目。我们在活动前、活动结束、午休等时段,准备了不同的音乐,通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孩子就能自然地在某个乐曲响起时进行活动转换。

三、计算机在幼儿形成良好规则意识中的应用

计算机作为现代科技的一种必备武器,已经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广泛使用 。在新世纪的教育浪潮中,计算机也被广泛应用。在幼儿园教育中,计算机以它图文并茂的特点更应该为广大幼儿所接受。幼儿良好规则意识的形成中,我们制作了大量的幻灯片,结合幼儿喜欢看动画片的特点,下载幼儿喜欢的动画形象,创编适合幼儿涌读的儿歌、故事,结合自制幻灯片、动画片,让幼儿从中学习有关方面的规则,如:利用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教育幼儿不乱扔垃圾、爱护公共环境等。

小班幼儿自我意识培养 篇4

关键词:幼儿教育,安全意识,自我保护能力

《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位。”这表明安全保护在幼儿园工作中所处的地位。安全保护需要社会、家庭、幼儿园、教师及幼儿一起来做好。而且幼儿的年龄特点, 决定了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尤为重要。那么怎样做才能使幼儿提高安全意识并学会自我保护呢?

一、集中教育, 正面引导, 增强幼儿的安全防范意识

在活动前和幼儿一起分析容易出现的危险情况, 并共同讨论应该怎样玩才不会出现危险。如我园的户外场地很大, 分为很多区域, 如球类区、跳跃区、大型玩沙区、攀登平衡区等, 每个区域的玩具、材料、场地都不一样。为了避免幼儿发生意外事故, 我们在活动区域, 应该先和幼儿一起分析容易出现的危险情况, 讲解应该怎样玩玩具, 不应怎样玩, 使他们知道怎样做才对, 让幼儿了解游戏规则, 以引起幼儿注意, 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 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由于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 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宜正面引导。我们在教育活动中常常发现这种情况:一名小朋友要求上厕所, 会有很多的小朋友跟着说:“我也要上厕所!”他们也许不是真想上厕所, 也未必是故意捣乱, 只是模仿别人以引起老师的注意。如果这时老师对其中一位坐得好的小朋友进行表扬, 那么其他小朋友就会向受表扬的小朋友学习, 会坐得更好, 而不再要求上厕所。安全教育也是如此, 如果我们只是反复强调危险的不良后果 (如:有个孩子不听话爬墙摔坏了腿, 另一个孩子拿玩具时不小心把小朋友的头打破了等) , 那么孩子难免会模仿。但如果我们多举一些小朋友注意安全的例子, 这些正面材料会引导幼儿正确地理解安全知识, 避免盲目模仿。

二、通过一日生活活动, 促使幼儿掌握自我保护方法

老师和家长总是担心孩子这儿摔了, 那儿碰了, 什么事情都为孩子包揽, 导致孩子胆小, 依赖性强, 自立和自我保护能力差。“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教会他们自己保护自己的方法, 不但减轻了我们的负担, 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孩子的能力, 安全系数可以得到提高。因此,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早晨幼儿入园时, 利用晨检检查幼儿所带的物品, 对于小针、弹球、小刀、珠子等要及时没收并告诉幼儿这些玩起来是特别危险的。如此排查一切安全隐患, 才能确保幼儿的在园安全。

在户外活动时, 要求幼儿有秩序地排队行走, 不推也不挤, 上下楼梯更要注意, 一步一步稳当地走。在户外听本班老师指令, 跟着大家一起走, 不要走失;在玩大型玩具时, 按老师的要求去玩, 不争也不抢;做游戏时要遵守游戏规则, 不要按自己的意愿做各种危险动作, 游戏结束后要立即归队。

吃饭时不说话, 以免饭卡在喉咙口, 并教他们正确使用勺子的方法。告诉幼儿勺子是用来吃饭的, 不能玩, 否则不干净又很危险。有点烫的饭, 凉一凉再吃, 以免烫着自己, 吃完饭后在老师指定的地方排队散步, 不在教室里跑和玩。午休时, 不大声喧哗, 不攀登上铺, 不站在床铺上, 不和小朋友说话, 不玩被角, 要尽快休息。身体有什么不适要及时报告老师, 千万不要不言不语。

如厕时, 让他们按顺序分组排便、洗手, 不玩水, 不做危险动作, 不推也不挤。地面湿滑时让幼儿慢慢行走, 教师在旁看护, 确保幼儿安全。

下午离园时, 家长没来不能离开座位, 陌生人接不能走, 教师要强制使用接送卡, 走时向老师说“再见”。

当然, 也要教幼儿进行自我保护和防范, 如, 不玩水、不玩电、陌生人敲门不能开。出现紧急事件会拨打急救电话, 匪警110、火警119、急救120等, 知道其各功能, 拨打电话时一定说清楚自己所在地址, 说不清楚, 可说一些标志性的建筑物。还要让幼儿学会简单的自救、逃生知识, 定期进行“安全”应急演练。

只有了解了各种保护自己的方法, 了解了这些安全规则, 安全管理工作才会容易得多, 幼儿才不会受到危险情况的威胁, “花儿”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家园共育, 共同做好幼儿的安全工作

在离园或放假前, 教师不但要向幼儿反复进行安全教育, 还要及时和家长沟通, 确保幼儿平安返园, 假日期间不带幼儿参与冒险性、危险性活动, 不得对幼儿放任自由, 不让幼儿玩水、玩电、玩火等。幼儿园在进行环境创设时, 要消除不安全角落, 排除安全隐患, 对大型玩具、盥洗室、走廊、楼道等人群密集地带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和修缮。当然幼儿的安全与教师的责任心也是分不开的, 即使幼儿有较好的自我保护能力, 但他们毕竟年龄小、体格弱, 同样需要我们的帮助和教育。

幼儿是家长的希望, 祖国的未来。安全是幼儿园的一项重要工作, 应时时提防、处处来抓, 让幼儿先学会保护自己, 教师再付出爱心和责任心, 这样幼儿的健康才能得以保障, 身心才能得以发展。只要我们齐心协力, 众人划桨开大船, 就没有什么能难倒我们, 祖国的“花朵”就会开得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1]范晓明.浅谈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 2009 (1) .

[2]王凤芝, 陈锭之.浅谈幼儿的自我保护与培养[J].新课程, 2011 (11) .

[3]甘文.幼儿安全意识的教育[J].考试周刊, 2010 (4) .

小班幼儿自我意识培养 篇5

安全意识是指幼儿对安全知识的掌握及保证自身安全的基本行为的认识。安全意识是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幼儿意外事故时有发生,而且有相当大的比例是由于幼儿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常识所造成的。因此,加强安全教育,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就尤为重要,而小班幼儿更是我们关注的对象,如何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呢?

一、创造良好的环境,形成自我保护意识

幼儿园的环境应是关注幼儿的健康和安全的。教师应与幼儿共同创设相应的物质环境,对幼儿进行直观、形象而又综合的教育。在活动区,我们开设了安全角,墙上贴有安全图、110、120、119标记。玩具柜内摆有救护车、救火车、警车等,还有电话、手机模型。在进行活动区活动时,通过游戏训练了幼儿遇到困难如何救助的方法。

二、通过日常活动,培养自我保护能力

教师应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抓住一日活动的各个有效环节随机强化。幼儿园里各种器械、各种玩具都有,孩子们可以自由地奔跑,进行游戏,可以说是快乐天堂。但有时玩起来就什么都忘了,往往会对幼儿造成身体上的伤害,这种自身痛苦的记忆是最深刻的。所以如果看到别的小朋友摔伤磕破时,就能把自己的痛苦记忆类推到别人身上,这种体验会有助于幼儿理解自我保护的意义。但是光有这种体验是不够的,于是我们用及时贴剪了一些大眼睛,请幼儿找一找,活动室的哪些东西、大器械的哪些地方有危险,贴上大眼睛让大家都看到。有的幼儿贴在了活动室的水杯格上;有的贴在画架上;有的贴在玩具柜上;有的贴在了老师坐的大椅子上。在户外,更能让幼儿发挥了,有的贴在栏杆上说:“上次我在这磕着过。”以后在活动时,幼儿看到这些大眼睛,就自然引起了注意,减少对自己身体的伤害。

三、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良好的行为习惯与自我保护能力是紧密结合的。小班刚进入幼儿园,幼儿年龄小,一些常规的养成还不能形成习惯。于是,形象的标记帮助了幼儿。刚开学,幼儿入厕、喝水常常拥挤,我不断的提醒,但不见成效。偶然的一次,我想起了银行的一米线。有了一定的限制幼儿就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了。但“一米线”显然不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于是我在幼儿的小便池、洗手池、水罐旁贴上小脚印儿。幼儿马上明白了,只有踩上小脚印,才能洗手、接水,没有了小脚印儿就要在旁边等一会。一段时间过后,拥挤的现象减少了。在一次入厕时,我发现白乾锐小朋友在等待时对前面的小朋友说:“你洗完我在洗好吗?”前面的小朋友高兴的说:“好吧。”并且洗手的速度明显加快。很快就轮到白乾锐洗了。我及时表扬了这两位小朋友,并将这句话告诉其他小朋友。此后,幼儿入厕、洗手时我常常能听到这句话。即培养了幼儿良好的品德行为,同时幼儿的行为规范也养成了,自然,安全的隐患也消除了。

四、利用多媒体,调动幼儿兴趣

小班幼儿生活经验不足,对户外活动不安全因素认识不足,加之

现在的家庭对幼儿溺爱有余、培养不足,往往幼儿对突如其来的意外事件手足无措,造成意外伤害。比如,在滑滑梯时倒着向下滑或你推我挤,非常危险,但幼儿意识不到这是危险动作。冬天跑步时,常常将手放进口袋儿内,一摔倒就会摔破头。其实,幼儿只要掌握一定的技能,就会避免不必要的伤害。但一味的说教幼儿会失去兴趣。小班幼儿年龄小,学习很大程度受兴趣、情感支配。如何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呢?于是,我们为幼儿制作了课件,并将幼儿熟悉的“天线宝宝”设计到课件中去。让幼儿知道户外活动时不应将手叉在口袋内,如果摔倒了,手放在口袋内,就会象拉拉一样摔伤脸。摔倒了象迪西一样用手撑住地,就不会摔伤脸。并利用课件制作了正确滑滑梯等户外活动应注意的安全问题。连贯的、动态的、音效化的课件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新异的刺激,激发了他们的参与性。

五、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幼儿身体素质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而运动能促进孩子的身体发展。我国尤其是城市绝大多数幼儿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虽然在身高、体重方面较过去有一定的进步,但由于身体肌肉长期缺乏应有的活动,肌肉组织内储氧量降低,肌肉弹性张力下降,因此幼儿动作的平衡能力、灵活性都达不到自我保护的要求。在实际生活中可以看到,平时很少跑动的孩子相对来讲容易受伤,那些活泼好动的孩子奔跑蹦跳灵活,钻爬攀登熟练,反应敏捷,相对来讲磕碰就少一些。在幼儿园园活动中,给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合理地组织有一定强度和密度的体育活动,有计划地对孩子进行基本动作训练,提高幼儿的动作发展水平,使其手脚动作灵敏、协调,避免跌伤、撞伤、扭伤,在做中、玩中巩固已有的知识,在做中获得新的自我保护能力,避免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六、家园一致,共同教育

在对幼儿进行安全意识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家长进行密切配合。因为有很多安全教育的内容和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目前,许多家长由于怕自己的孩子受到意外伤害,抱着一种“少活动,少出事”的错误观念,许多本该由孩子自己完成的事情,家长们却包办代替,严格限制孩子的各种行为,剥夺了孩子的实践机会,减少了防范能力。教师应当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安全知识介绍给家长,让幼儿在家长帮助下,获取一些直接经验。

小班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 篇6

一、在游戏中培养孩子自我服务的好习惯

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对孩子来说,游戏是幸福的源泉。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小班幼儿特别喜欢边说、边玩、边做,掌握了这一特性,我们就创设相应的游戏环境,让孩子在游戏中自己动手操作,培养独立自理的良好习惯。

1.“大手拉小手”、“穿衣大比拼”游戏活动。

刚入园的小班幼儿一个月后情绪基本稳定,逐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慢慢地能自己吃饭,虽然饭菜撒得到处都是,但是基本上能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不过对于穿衣服、鞋子,他们就显得手足无措,前后不分、里外不分、左右不分,因此很多孩子便不愿意动手穿衣服,孩子们总是排着队一个一个等着老师帮着穿。针对这样的情况,必须想办法解决。根据小班幼儿爱模仿的特点,从兴趣方面着手,利用现有的资源,开展“大手拉小手”、“穿衣大比拼”游戏活动,请大班能干的哥哥姐姐在起床时来帮助弟弟妹妹穿衣穿鞋,组织观看大班幼儿精彩的穿衣比赛。在这样的游戏氛围中,让他们感到哥哥姐姐的能干,由衷地产生敬佩之情,再加上教师语言的启发引导,激发他们学习、模仿的兴趣,便有想动手自理的欲望。

2.生动、活泼的区域游戏活动。

现在的幼儿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里的小太阳,几代人都围着一个孩子转,渐渐使孩子养成了很强的依赖性。因此,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开展了生动、活泼的区域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穿衣能力。

如在“乐乐我家”中,我们采用这样的方法:为了能激发幼儿穿衣的欲望,给幼儿准备了颜色鲜艳又可爱的布娃娃(未穿衣),看到了它们,幼儿一个个都爱不释手。这时站在一旁的我就主动问:“哇,这个娃娃真可爱,可是它少了什么呢?”“衣服,要是给娃娃穿上了衣服就更美了,我会更喜欢它。”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中,我们展示了穿衣的步骤图,请幼儿主动尝试给娃娃穿不同的衣服,幼儿又津津有味地一件又一件地给娃娃更换衣服,还比赛看谁给娃娃打扮得更漂亮。班级中有较多的衣柜,我们巧妙地在活动区中也安放了些衣柜,并丰富衣柜里的服装、鞋帽,幼儿看到了种类繁多的物品,很快注意力便全部转移过来,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实物,开心地进行着游戏。当然,幼儿还可以选择相应的物品打扮自己,在一旁我还摆放了一面安全的镜子,这样孩子可以通过它感知美。在游戏中不仅增进了同伴间的感情,而且也让他们懂得关心他人。幼儿进入该区域需要换鞋,很多幼儿分不清鞋子该如何正确摆放,常常乱摆放在鞋柜上。为了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我们在鞋柜边绘制了左右两只脚印,幼儿可将脱下的鞋子先正确地摆放在脚印上,再一一对应送入鞋柜。经过几次的练习,幼儿会很乐意脱下自己的小鞋子,轻松送入,有时还会听到:“我摆的鞋子真好”、“我还想脱鞋子”等之类的话语。

由于小班幼儿的情感脆弱,能力差,畏惧感较强,在日常活动中,对于他们一点点的进步,我们都不应该忽视,应该及时鼓励。如幼儿自己扣上扣子,但是位置却扣错了,我们首先肯定他,表扬他:“你的小手真能干,能自己扣上扣子啦。”接着纠正:“只是一颗小扣子进错了家门,重新扣一次好吗?”这样既能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幼儿的自理能力也逐渐提高了。

二、“我是小能手”——穿衣服比赛

据观察,我班25名幼儿中,有20名左右的幼儿能够独立穿衣服,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扣纽扣,其次是拉拉链和穿套头衫。不过,孩子们都很懂礼貌,不会的时候都能用礼貌用语请老师们帮忙。大部分幼儿能积极参加穿衣比赛,为自己赢得老师的手工花朵而加油。

其实,“我是小能手”的手工花朵奖励和比赛穿衣都是通过鼓励幼儿的形式来帮助幼儿主动穿好衣服,这也是培养幼儿生活能力的竞赛。这两种形式的确让我们班级幼儿的穿衣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得到老师手工花朵多的幼儿可以向老师兑换一些小礼物:如卡通贴画、纸飞机等,这些措施都是以奖励的形式进行的,更激发了幼儿参与的兴趣。因此每次我们发手工花朵的时候,总是能听到孩子说“我的花朵比你多”之类的话,这就说明他们在乎这些小奖励。我们班级的很多家长,都支持孩子参加这样的小比赛,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和能力。

三、家园共育促发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指出:“家长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合作伙伴。”家庭是幼儿的第一学校,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的关心,学校的培养,更离不开家庭良好教育环境的熏陶。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特别需要家长与幼儿园在教育上要求一致,为此,我们在家长会、QQ共享、班主任日志上向家长介绍培养幼儿独立生活能力的意义和本周的重点、目标、计划及其家长配合的事项等,希望家长尽量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学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家长工作中要注重发挥榜样的作用。榜样是有具体形象的,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故事、儿歌、歌曲等文艺作品所塑造的榜样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我们充分发挥这些文艺作品的作用。另外,父母的表率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在家庭中扮演榜样作用的年轻爸妈们更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家长自身做起,事事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另外,要注重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需要有一个反复练习的过程,一个不断巩固提高的过程。

一贯性主要表现在家庭中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和必要的规矩,如规定孩子按时起床、进餐、游戏、入睡等。开始时孩子可能不习惯,有时遇上好看的动画片、好玩的游戏就非要看下去,父母应坚持要求,不能退让。有的孩子因此会哭闹,家长可以不予理睬,进行冷处理,孩子意识到了哭没用,慢慢也就能接受事实。所以,只有坚持要求,才能帮助孩子自己穿衣。当然,在放手让孩子自己穿衣的同时一定要教会幼儿穿衣的技巧,有困难时,家长可以帮助,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应该合理适当,不能太高。

一致性则体现在家庭成员对孩子的要求应该一致,特别是三代同堂的大家庭更要注意祖父辈之间对孩子要求的一致性。如果家庭成员对孩子所提出的要求不一致,就会使得孩子无所适从,不知道到底听谁的,还可能会使孩子养成在不同的人面前说不同的话、做不同的事等坏习惯。如吃晚饭了,妈妈要求孩子把玩具整理好,奶奶心疼孙女,说小孩子整理起来太费劲,就全权包办,自己代劳。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又怎么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因此,家庭中家长应教育意见一致,即使有不一致的地方也应当私下进行沟通,取得一致意见。

还记得培根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当努力追求好的习惯。”幼儿期正是人生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不仅能使幼儿掌握一些生活的技能,而且劳动观念、集体观念能明显增强,还能培养幼儿的良好个性品质,为幼儿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良好习惯的养成将会让孩子受益终身。

小班幼儿自我意识培养 篇7

一、以正面引导来提高幼儿的安全防范意识

需要开展活动之前,教师应事先对幼儿讲解活动过程中容易发生的危险类型,然后再说明应如何避免危险的发生,通过引导使幼儿的活动趋向规范。如有些幼儿园的游乐场地较大,分成不同的功能区域,包括球类区、跳跃区、大型玩沙区、攀登平衡区等。不同的区域在游乐设施配置上有所不同,使用的建筑材料和场地也不一样。为了防止幼儿在玩耍过程中出现意外,应针对不同的区域,分别对幼儿分析应该怎样玩,不应该怎样玩,如果不这样做会有哪些严重后果等,使幼儿认识到只有遵守活动规则才能保证安全。通过集中教育的手段,使安全问题引起幼儿的注意,从而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减少事故的发生。由于幼儿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且对是非的认识尚未成型,因而在宣传教育的过程中最好采取正面引导的方法,避免使用反面教材。例如,我们常常会遇见这类情况,当教师讲解活动规则时,如果一名幼儿要求上厕所,会有其他幼儿提出同样的要求。虽然他们大多并不是真的想上厕所,但也不能都将其看做是有意扰乱纪律,有许多只是想模仿其他小朋友来引起老师的注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对保持安静的幼儿提出表扬,这样其他幼儿就会自然而然地以受表扬的幼儿为榜样,也会坐回原位,不在提出这些要求。同理,安全教育也应如此,如果我们一味宣传不遵守活动规则可能带来的危害( 例如,有的小朋友顽皮爬墙摔了下来) ,有时就会适得其反,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并模仿这一危险行为。因此,我们在引导幼儿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时,应多引用正面的, 积极的内容,避免幼儿盲目模仿。

二、以一日生活活动的方式促使幼儿掌握自我保护方法

家长和幼儿园教师出于对幼儿安全的考虑,往往尽可能多地帮助幼儿处理生活琐事,导致孩子胆小,对长辈过多依赖,不仅无法掌握保护自己的本领,同时也很难自立。因此,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应树立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给孩子传授自我保护的措施,平时应注意哪些方面的安全,这样做不仅可以减轻教师负担,最主要的意义在于能够使孩子得到充分的锻炼, 使幼儿真正意识到安全防范的重要性,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通过自己保护自己来减少安全问题的发生。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早晨幼儿入园时,应先对幼儿携带的物件进行检查,如果发现幼儿携带小针,弹球,小刀,珠子等物件时,应将其没收并提醒幼儿不应将这些东西作为玩具,会带来危险。经过检查之后,才能保证幼儿周围没有安全隐患。

进行户外活动时,应要求幼儿遵守秩序,排队行走,不要推搡打闹,上下楼梯应小心,不能在楼梯处奔跑。活动进行中应认真听老师口令,不能擅自离开队伍,以避免走失; 在玩游乐设施时,应遵守活动规则,不争也不抢,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做出危险动作,活动结束后应及时回到指定场所。

用餐时要求幼儿保持良好的纪律,不能边吃饭边说话,以免被饭卡到, 应演示规范的勺子使用方法,并提醒幼儿不能将勺子拿到别处玩,因为这样既不卫生又不安全。用餐完毕后,不应回到教室里玩或跑跳。午休时间不应大声喧哗或随意走动,应尽快休息。如果身体不舒服,应及时报告老师,避免出现幼儿生病而教师未察觉情况的出现。

下午离园时,应要求幼儿耐心等待家长,家长没来不可随意走动,更不能容许幼儿跟陌生人离开,因此应强制使用接送卡。与此同时,幼儿也应在其他方面进行自我保护,例如,不玩水,不玩电,陌生人来不能同意其进屋。一旦出现意外危险,应学会拨打紧急电话,记住各个紧急电话的功能, 并在电话中将自己的住处交代清楚,或指出周围的标志性建筑。另外,使幼儿掌握简单的自救常识,并定期开展安全演练,也是提高幼儿安全意识的重要措施之一。

只有使幼儿学会必要的自我安全防范知识,懂得必要的安全守则,才能使幼儿园的管理工作更加轻松,使幼儿的自立能力提高,减少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保证幼儿有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

三、家园共育,共同做好幼儿的安全工作

当幼儿快要离园或放假时,教师应对幼儿进行及时到位的安全提醒, 并保持与家长的良好沟通,保证幼儿安全返园,应对家长提出安全建议,如不带幼儿进行刺激性强的冒险游戏,不能忽视假期对幼儿的安全管理,保证幼儿远离电器等危险物品。

对于幼儿园自身方面来说,应力求使幼儿园环境舒适,如有不安全角落应及时改建,消除安全隐患。对大型玩具,盥洗室,走廊,楼梯灯密集地区,应做到定期的维护,保证能够正常使用。应注意的是,虽然应尽可能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但教师的责任心同样至关重要,幼儿毕竟年龄小,因而需要教师的关怀和帮助。

四、举办有益的安全主题教育活动

有时单调的安全教育讲解很难使幼儿产生深刻的印象,且不太容易理解。为了使幼儿能够充分掌握安全防范知识,可通过安全主题教育活动来实现。在活动中,教师可带领孩子通过做游戏,讲故事,念儿歌等形式,使幼儿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并通过游戏扮演的过程, 达到安全演练的目的,使幼儿在安全意识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安全防范能力。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幼儿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进行讨论,指出幼儿的安全意识及能力培养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幼儿园应对幼儿的安全教育进行充分重视。本文提出应以正面引导来提高幼儿的安全防范意识,避免幼儿的不当模仿,并认为应从生活中的各个细节做起,使幼儿的安全得以最大程度地维护。同时,也指出幼儿的安全应通过家庭与幼儿园的共同努力,幼儿园应做到与家长的良好沟通。

摘要:幼儿的健康成长,不仅对于家庭来说意义重大,同时也事关祖国未来的建设。为了使幼儿能够拥有一个安全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就必须对幼儿的安全工作加大重视力度,真正担负起重要的职责。从幼儿园管理的角度,对加强幼儿安全意识与能力培养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提出了几点安全教育方面的建议。

小班幼儿自我意识培养 篇8

关键词:自我保护教育,各年龄段目标,实施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幼儿自我保护教育一直是幼儿园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孩子的安全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进行安全、营养和保健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让幼儿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近年来,由于食品安全、园车安全、自然灾害等事故的发生,幼儿自我保护教育得到了幼儿园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幼儿园在教育内容、方法、实施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然而,在实施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困惑和误区,如各年龄段教育目标不明确、不系统或者各年龄段目标难度不适宜;在实施教育时由于教师存在着怕出事故的心理,对幼儿管头管脚,把幼儿置于被动的地位。教师更多关注知识的灌输,忽视幼儿的操作和实践,幼儿不能真正获得自我保护的能力。

幼儿的心理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幼儿的学习是在模仿中、操作中进行的,不容易接受和掌握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因此,幼儿园要遵循幼儿年龄特点,结合幼儿生活实际,确定适宜的各年龄段教育目标,采取实践操作法、行为训练法、情景表演法等直观的、参与式的教育方法来逐步提高幼儿预见危险、排除危险、保护自己的能力。

一、各年龄段自我保护教育目标

遵循幼儿年龄特点,结合现实需求,经过几年的反复研究,制定了幼儿园自我保护各年龄段教学目标:

(一)小班:以认识自己、保护身体为主

具体目标为:

1.不将异物放入耳、鼻、口中,会保护自己的五官。

2.知道吃饭、喝水时先测试温度,避免烫伤。不含饭菜说话。

3.上下楼梯会扶栏杆右侧通行。

4.玩大型玩具时,不做危险的事,不争抢玩具。

5.不在门边玩,不把手放在门缝里。

6.不吃变味发霉和不洁净食物;知道膨化食品等小食品不利于身体健康。

7.知道外出时不离开成人,不跟陌生人走。

8.身体不舒适时能主动告知家长和老师。

(二)中班:以了解环境、预防危险为主

具体目标为:

1.能够记住父母或者家里的电话,能说清楚自己家的地址。

2.知道在马路上玩耍有危险;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安全标志,知道如何注意安全。

3.初步懂得食品安全常识。

4.学习简单的自护方法。

5.能找到环境中能够发生危险的地方。

6.知道远离生活中的火、电、开水、药品等危险物品。

7.学会躲避危险,会简单的如打求救电话等求救方法。

8.能正确地使用和妥善管理自己的学习用品,如剪刀等。

9.知道不打逗宠物。

10.游戏时方法得当,能遵守规则,合作玩,懂谦让,会照顾自己和对方的安全。

11.知道怎样在公园里玩更安全。

12.知道自己独自在家时应注意什么。

13.知道遇到陌生人时应注意什么。

(三)大班:以自救自护、远离危险为主

具体目标为:

1.知道发生车祸、煤气中毒、外伤、被人绑架等意外事故怎么办。

2.知道遇到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怎么办。

3.知道遇到精神病人怎么办。

4.知道江边玩水时应注意什么。

5.知道爬树有危险。

6.了解外出旅行时的安全。

7.知道按照心跳的快慢调整自己的运动。

8.能够安全使用生活中常见的工具和用具。

9.知道饮水、食品以及药品等方面的安全常识。

10.遇到危险时,能够勇敢、冷静地面对危险。

幼儿园在教育教学时,可以根据以上各年龄段目标,结合自己幼儿园实际情况,制定本园的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同时利用家庭和社区等多种资源,向家长和社会宣传安全常识。

二、幼儿自我保护教育方法

遵循幼儿年龄特点,采用直观教学法和操作法,在活动和游戏中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一)实践操作法——知道必要的自我保护常识

幼儿通过操作、摆弄物品,建立、巩固新的知识结构,掌握自我保护知识和技能。

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注重创造机会让幼儿参与实际操作,让幼儿变被动理解为主动内化,提高学习效益。在讨论“如何正确、安全地使用剪刀”中,幼儿通过自己摆弄、使用剪刀,学会正确的、安全的使用方法,再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很快能够安全地使用剪刀。在《防止病从口入》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显微镜,了解细菌无处不在。通过自编儿歌“小朋友,可知道,生活细菌到处跑。在哪里?在手上,显微镜下看得到。小手天天玩玩具,指甲里细菌可不少。啃时唾液带进肚,引起疾病不得了。不良习惯咱不要,做个健康好宝宝!”(红霞幼儿园,刘敏)通过操作和儿歌使幼儿知道饭前便后要洗手的重要性,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将自我保护的内容设计成小游戏,融入游戏之中,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运用自我保护的知识和技能。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早餐跳棋”和“安全跳跳棋”等,幼儿在玩跳棋的同时要说出棋子所在的图片上内容的对与错,并判断棋子的进与退。还有把特殊电话号码、安全标记等设计成棋子的“安全象棋”、“特殊电话五子棋”、“健康智能棋”等,幼儿边走棋边说出棋子的含义,不仅能开发幼儿的智力,又可以促进幼儿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的提高。

(二)寻找安全隐患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幼儿年龄小,不能预知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具有不安全因素,因此,需要教师帮助幼儿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预知危险,避免危险。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寻找周围生活中的不安全因素,通过角色游戏、展示板、儿歌等方式,了解什么地方不安全、哪些行为不安全,从而保护自己。如小朋友通过寻找隐患和游戏活动,知道了户外体育游戏中玩滑梯时不拥挤、不打闹,跳绳时不要打到旁边的小朋友,不能拿皮球等体育器材打小朋友,荡秋千时身体坐正,不要往后仰。

(三)行为练习法——掌握自我保护技能

让幼儿对已学过的知识及技能进行反复的行为练习,加深幼儿对它们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

如幼儿了解了一定的火场自救方法后,老师采用行为练习法进行演练。当老师的哨声响起时,幼儿立即采取正确的自救措施,如有序地从离自己最近的门逃离现场;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站到通风的地方。在“地震时怎么办”活动中,幼儿通过行为练习学习如何躲避到安全的地方。再如,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细节,训练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正确有序地穿衣服,鞋带系得要牢固,热汤热水吹一吹,吃鱼把鱼刺挑干净,不吃捡到的或者陌生人给的或者过期的食品,不随便喝饮料等,避免不必要的危险和伤害。

教师和幼儿一起总结一系列“遇到不安全情况时我们怎么办”的问题,如雷雨天怎么办、烫伤烧伤怎么办、着火了怎么办、发生地震怎么办、发生洪水时怎么办、泥石流来临时怎么办、被拐骗怎么办、与家人走失怎么办、煤气中毒怎么办等,从认知上知道了怎么办,再通过强化行为训练,掌握自护技能。

(四)情境表演法——增强社会适应性

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幼儿通过表演、思考、讨论等,帮助幼儿认识在社会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作出正确的行为反应,提高幼儿辨别是非、自我保护的能力,增强其社会适应性。

如在《陌生人来敲门》活动中,由老师扮演陌生人来敲门,不同的幼儿作出不同的反应,讨论如果陌生人来敲门应该怎么办,使幼儿通过观看真实的情景来了解正确的做法,从而懂得不能随便跟陌生人走,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受诱骗。《在商场走失》活动中,通过让幼儿扮演走失的小朋友,体验走失时的心情,并讨论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

问题情境法具有趣味性、启发性、生动形象性,有利于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提高。

(五)环境提示法——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环境是幼儿的第三位教师,对幼儿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通过教师和幼儿共同精心创设相应的物质环境,进行生动、直观、形象的教育。如在适当位置贴上“不在滑梯上拥挤、右侧通行”等安全标志,在喝水、洗手间处画上一排小脚印,提醒幼儿要养成排队等候的好习惯,在区域活动处通过小脚印或者插上进区标志控制进区人数,帮助幼儿养成规则意识,时刻提醒幼儿遵守规则,注意安全。此外,幼儿园还应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幼儿,体谅和容忍幼儿的所作所为甚至过失行为,给幼儿以安全感和信任感。

(六)家园共育法——保持园内外教育一致性

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目标在幼儿园实施教育的同时需要家长在家中配合完成。做好家长工作,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形成合力,是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关键和有效途径之一。为此,定期举办家长讲座,开辟有关的报纸专栏,利用家园联系册互换教育信息,邀请家长、社区专业人员参与活动,传授处理突发事件的安全知识,请家长和幼儿一起寻找周围不安全的地方和不该做的事情,编写“自我保护我知道”手册,教师、家长共同探讨、交流经验,逐步提高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三、培养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应该注意的问题

1.要树立“安全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的观念,将安全工作放在首位,消除安全隐患,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2.自我保护蕴涵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因此,要将安全教育渗透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以及各种教育活动中。

3.自我保护教育不是过度保护、包办代替,要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能力,才能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小班幼儿自我意识培养 篇9

关键词:幼儿,自我意识,幼儿园班级管理

一、自我意识的内涵

1.“自我”的概念

是弗洛伊德在1895年时提出的。实质上,自我是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从本我分化出来的。当本我的要求与现实相抵触,在需求上不能得到满足时,自我便产生了。自我其实就是内心深处的自己,也就是最真实的自己。

自我意识,也就是自我,是学前儿童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了解与评价,其中主要包括对自己的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以及对自身的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因为人具有自我意识,才能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一定的自我控制和调节,并逐渐形成完整的个性特征。

2.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认识发生在3~4岁,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在幼儿园时期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学前儿童自我认识的发展开始于依从性评价,依从性评价就是儿童根据成人的评价来进行自我评价。比如幼小儿童在回答自己是好孩子的原因时说:“因为爸爸说我是好孩子。”之后,儿童会开始根据某一个方面或是某个事件的行为对自己进行评价。比如儿童从别的方面评价自己,说自己是好孩子的原因时,会从解释的方面来阐述,而不是单纯鹦鹉学舌,比如会说我是好孩子是因为“我不打架”或者是因为“我帮老师打扫卫生”。也就是说学前儿童已经有了一定的道德评价的能力。

二、培养儿童自我意识的作用

1.对幼儿身心成长有重要社会意义

自我意识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基础条件。同时,自我意识也是人的自觉性与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一个人只有意识到自己的优点与缺点,才会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从而进行自我教育。而且,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重要途径。它使人能不断地进行自我监督与自我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的个性的形成。

2.促进良好伙伴关系的建立

幼儿园的班级教育是儿童在成长阶段中接受的第一次社会教育与社会实践,因此,在这一阶段,自我意识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儿童之间的伙伴关系的建立。自我意识良好的的孩子比较容易吸引朋友,因此,人际关系也更和谐,而孤僻的孩子,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忽略了周围,自然也就得不到同龄的认同。

3.给予幼儿获得成功的机会

自我意识对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幼儿在自我认识和自我表现上,通过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进一步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进而影响个性积极健康地发展。在幼儿园,自我意识较好的儿童,会得到更多的目光关注,也更容易得到认同,所以老师也愿意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表现,儿童在这样的温暖环境下更容易获得成功,同时增强自信心。

三、如何在幼儿园班级管理中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

1.自我意识培养基于生活

自我意识的培养,要从小事做起,从细处着手,简而言之,就是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培养。比如,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包括盥洗、进餐、喝水、午觉等等种种小事情,都在幼儿的一天幼儿园班级生活中占据主要成分,所以我们要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契机,培养幼儿良好的自我意识。

2.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和简单的劳动技能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家长太过溺爱孩子,所以家庭内务从来不让孩子动手。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吃饭、穿脱衣服等生活技能是不用经过训练的,因为小孩长大自然就会。但事实上,这些观念都是错误的。从儿童发展的观点来看,如果在成长过程中剥夺孩子锻炼的机会,就等于是剥夺了孩子自理能力发展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丧失独立能力。

所以在幼儿园班级管理中,幼师要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当然,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决定分配。因势利导,通过具体的形象的的示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教给幼儿一些自我服务的技能,比如简单的学习自己擦鼻涕、洗手、刷牙、洗脸、以及穿衣服整理床铺等。这些生活琐事事实上能给幼儿创造一些好的锻炼机会。通过这些锻炼,幼儿不仅能培养独立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幼儿的自信心增强,促进自我意识的提高。

3.创设良好的环境。

在幼儿园班级教学中,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有助于帮助幼儿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因为幼儿教育本身就应该注重环境的创设。孩子的成长需要和谐的环境。因此,幼儿园要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自然、温暖的环境;要营造出一种“家”的气氛,使幼儿在心理上有安全感,愿意在这个环境中学习成长。这也是培养幼儿独立性和自理能力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

浅谈小班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 篇10

关键词:小班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培养

现在的小孩大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在许多家长眼中,知识的获取、智力的开发是最重要的,至于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往往却被忽略,他们总认为孩子年龄小,有许多事情长大了自然会做。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事都被家长一手包办了,间接地造成了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差等不良后果,阻碍了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发展。因此,从小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呢?

一、强化幼儿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一)在游戏中激发幼儿的自我服务的兴趣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对于幼儿主体性发展与培养具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是在学前教育阶段培养幼儿主体性的适宜途径。根据小班幼儿主动性的特点,利用幼儿喜欢动手与游戏的心理以及愿意取悦成人和满足成人期望的社会性动机来调动幼儿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把游戏活动的主体精神与有社会文化内容的教学因素结合起来,让幼儿在游戏化的活动中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发展。在情境化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自我服务能力。例如,运用娃娃家等游戏,在情景中教学,培养幼儿穿着简单的衣服,进餐等自我服务能力。正所谓寓教于乐!

(二)教师应注重幼儿个体差异

幼儿由于遗传因素,生长环境等不同,往往会存在个体上的差异。例如,有些幼儿天生就行动迟缓,有些幼儿因家庭的过分溺爱等原因导致自我服务能力差,因此,我们不可能让幼儿达到同一水平。当然,更不应该把这些幼儿视为笨小孩,相反的,我们更应注重观察幼儿的表现,适时地给予幼儿帮助,使幼儿树立信心。同时,教师还可以在区域活动中进行个别指导,如将一些小手发育不好的幼儿安排到娃娃家帮助小娃娃穿衣服等,将肌肉发育不完善的幼儿安排到玩积木等区域,对那些动作快、接受能力强的幼儿,鼓励他们关心和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三)教师采用集体教学活动

集体教学是面向全班的幼儿,在同一时间、地点,以同样的内容对全班幼儿进行的教育,集体环境中幼儿之间的相互学习、模仿、竞争带来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教育效益也是巨大的。因此,教师在开展主题教学活动中,每周或者隔两周进行一次自我服务内容的集体教育活动。可以根据本班的幼儿情况,针对幼儿生活中出现的常见问题进行研究,编写主题网络,选择合适的教育教学内容,或组织幼儿集体讨论,也可组织幼儿学习正确的操作方法,从而来培养和提高幼儿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例如,通过音乐集体教学活动,选择合适的,针对性教育内容的幼儿歌曲,培养幼儿的劳动观念和生活自理能力。让幼儿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充分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如歌曲《我有一双小小手》,教师可以问“小朋友的小手会做些什么事情?”会穿衣、洗脸等,根据歌词等添加一些形象化的动作,从而来培养并提高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

二、转变家长的教养观念

对家长进行培训,转变家长的教养观念,使之了解并掌握提高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方法。

家庭教育的主要方法有:

(一)兴趣诱导法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通过各种机会了解孩子的特点,发现孩子的需要,捕捉孩子的兴趣,因势利导,使孩子的个性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二)暗示提醒法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间接而含蓄的方式对孩子的心理施加影响,从语言上去提示孩子,从感情上去感染孩子,从行动上去引导孩子。

(三)活动探索法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让孩子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尝试探索,经受磨难,掌握多种技能,培养顽强意志的一种方法。

(四)榜样示范法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以自己和别人的好思想、好语言、好行为,形象生动地影响孩子的一种方法。家长在家可以创设相应的环境,如事前准备好肥皂,盛满水的脸盆,家庭成员爸爸、妈妈、幼儿三人比一比,谁的小手洗得最干净,方法又正确。

三、家园共同合作提高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

小班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只在幼儿园是不够的,需要家园的配合,对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不少幼儿在幼儿园能自己穿脱衣服,自己吃饭,回到家后什么都不干,这多半是家庭成员溺爱孩子等行为造成的。因此,教师须召开家长会向家长详细地介绍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重要性及相关合作的事项,希望家长配合,让幼儿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保持家园意见一致性,统一态度行为,讲究方式方法,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提高,它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培养,需要给他创造一个锻炼的机会,这不仅需要老师的引导,更需要家长的进一步配合,只有充分认识到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重要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幼儿各方面的能力,为幼儿今后全面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只有有效地进行家园合作,才能培养幼儿较强的自我服务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岚.学前教育学[M].2版.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01.

[2]李生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2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多发性关节炎下一篇:山区通信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