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

2025-01-04

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精选8篇)

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 篇1

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会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的良好品质。因此,让孩子学会友好交往,是个性发展的需要,也是完成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过程。

如今社会家庭模式大多是“6+1”的比例,六个大人围绕一个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家长们都是尽一切可能满足孩子们的要求。让他们在一个巨大的保护伞下成长。所以,大多数孩子从小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意识不断膨大,容不下别人,缺乏一定的交往能力,经常与他人产生冲突,不会化解矛盾。这个现象的普遍存在,不容忽视。小班的新生第一次从家庭生活步入集体生活,每个幼儿都开始建构自己的人际关系。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所以我认为,交往能力培养应从小抓起,从小班抓起。而游戏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特别感兴趣的活动,也是重要的教育手段。运用游戏手段从小班幼儿开始加以培养,能使幼儿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今后成熟和发展打下基础。

(一)促进幼儿交往的丰富多样的游戏类型

1.结构游戏

结构游戏又叫“建筑游戏”,结构游戏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幼儿间的合作,它需要幼儿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而且需要根据出现的问题不断调整合作方式,最终达到完成任务的目的。2.角色游戏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之间通过各自分工装扮角色,不停地进行着交往。这种以游戏中的角色进行的交往能扩大幼儿的交往空间。它为幼儿交往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交往的过程在角色游戏中得到实现。

3.体育游戏

很多体育游戏带有比赛、竞争的性质,这就需要孩子互相配合合作才能完成。

4.音乐游戏

是以唱歌、跳舞、音乐欣赏为基础设计的游戏,在不同的音乐游戏情境中以角色身份进行交往开展游戏。

5.表演游戏

表演游戏是故事童话等作品中角色的再现,角色间要相互配合要有集体性,提升幼儿与同伴的互动、合作能力,是深受幼儿喜爱的一种游戏形式。

(二)在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具体措施 1.在游戏中教会幼儿基本的礼貌用语。

幼儿在平常的教学活动、在园生活中,经常是撞倒了对方或踩痛了对方连一句“对不起”都不说,缺乏起码的礼貌知识,这种事情好像很多,也许大多数老师都已经司空见惯了,这样怎么能交到朋友呢?所以基本的同伴交往要学会礼貌用语。有的幼儿性格上较胆怯,明知道自己做错了,也知道该说对不起,但却羞于交往,害怕对方拒绝自己。所以总是不主动去说,这样如果老师不加以正确引导,孩子永远不会获得做错事主动道歉的礼貌习惯,还会很大程度的影响到孩子的交往能力,使他没有朋友。那怎样培养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处理矛盾的能力呢?如何教幼儿一些协调同伴关系的方法呢?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如我刻意去扮演一个“冒失”的老师:组织排队时手臂“不小心”碰到孩子、给配班老师递东西时掉在地上、游戏时“故意”与孩子发生轻微碰撞。。每当“意外事件”发生时,我都第一时间微笑着主动的去道歉,在得到原谅时我都主动的跟孩子拉拉手,或者拥抱一下;小班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碰到自己犯错误时,已经渐渐越来越多的孩子学会主动道歉,接受别人道歉时也会说“没关系”。请求别人帮助时要说“请”,接受别人帮助后说“谢谢”。礼貌用语的正确运用,使我班幼儿的友好关系步入了一个良性发展趋势。

2.开展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让幼儿了解交往中的良好行为

在幼儿园里的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孩子间“告状”的声音总会此起彼伏的出现。有些幼儿占有心理很重,什么东西都爱往自己前面放,不会谦让。如“他不跟我玩”、“他使劲在我耳边大声喊”、“他的玩具不借给我”等等,这是幼儿交往中最易产生的主要矛盾和问题。而我会利用各种方法:故事、儿歌、情境表演或在幼儿发生矛盾时通过具体事件生动形象地向他们讲明什么是友爱互助?什么是分享合作?

首先,向孩子提出一些问题。如:只有一个玩具,两个朋友都想玩,怎么办?引导幼儿归纳总结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鼓励幼儿与同伴协商游戏的玩法,如“两个人轮流玩”或者“两人一起玩”等。然后请幼儿讨论并说一说他们应该怎么做,接着请幼儿表演,让幼儿在快乐的模仿表演活动中练习与运用商量用语。了解交往中的良好行为如轮流、互相交换、妥协等。

另外,教师加入幼儿的活动,也是教给幼儿交往技能的良好途径。玩玩具时,我会主动走到孩子们中间,暗示某些小朋友看看老师有什么好主意、好办法,是怎么和小伙伴说的、做的。用平等友爱的笑容和语气与她们一起合作建构,分享成功的快乐。在幼儿做作出了初步的分享行为后,如孩子在幼儿园里过生日,当“小主角”说出:“今天是我的生日,我带来了大蛋糕和小朋友们一起分享!”的话时,我定会给予积极的赞赏和鼓励,让孩子体验到一定的自豪感,逐渐形成内化的分享意识。早上入园、下午离园时,我也更会面带微笑主动热情的与孩子和家长问好、告别。久而久之,渐渐地带动了幼儿的热情,激发了他们活动、交往的愿望。

最后,我在活动室里设立娃娃家、医院的表演角,让幼儿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中,不但能掌握社会行为规范,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而且能学习不同的角色间的交往方式 :如:小朋友到娃娃家玩,教师扮演主人要热情接待、倒水、给水果或饮料喝,也可以简单的交谈,等小客人走时,要客气送别,欢迎下次再来。这样做实质是给孩子做出了表率,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形成了良好的行为规范。同时了解到“娃娃”与“长辈”的交往、“医生”与“病人”的交往等,孩子们你来我往,能保持愉快的情绪,更增添了幼儿交往的兴趣。慢慢的孩子们学会了谦让,提高游戏的协作性。很多孩子从刚开始的个人玩到后来的合作着玩,幼儿玩得自在而融洽,学会了许多礼貌用语,增强了同伴间的友好关系,提高了交往能力。

小班幼儿的交往刚刚开始,他们还不知道如何主动结交同伴,特别是一些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幼儿比较被动。这时,教师应利用游戏引导他们愉快的寻找自己的交往对象,扩大自己的交往范围。可见,游戏就是这样一种适宜幼儿交往的活动。游戏为幼儿间的友好交往提供了机会。游戏中,幼儿以愉快的心情,兴趣盎然的再现着现实生活,对老师的启发、诱导很容易接受。在潜移默化中就能学会基本的交际技能,如交流、沟通、合作、分享、交换等。所以,小班幼儿在意识形成的初期,应该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在游戏中培养友好交往的能力,为他们的将来打好基础。

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 篇2

一精心选材和设计游戏情节, 培养小班幼儿的合作意识

小班幼儿注意力容易转移、不稳定, 而兴趣是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因素, 音乐游戏本身就是生动形象的, 它能起到吸引幼儿注意力的作用。因此, 教师可以在音乐游戏活动中注意提高幼儿的兴趣, 集中幼儿的注意力。

幼儿音乐游戏具有艺术性、趣味性。我在选择游戏时总是尽量选择从歌词到音乐、从体裁到形式、从结构到风格都能贴近幼儿生活、体现儿童情趣的教材, 使小班幼儿能够接受, 这样才能吸引幼儿, 使幼儿产生兴趣。我对每一个音乐游戏都要根据教材对结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 使之情节化, 并承上启下、自然过渡, 这样就能使幼儿从一个音乐意境走向另一个意境, 孩子们随着老师简练的语言进入音乐游戏, 在音乐游戏中孩子们不仅感受了音乐, 而且表现音乐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我还在音乐游戏的教学中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 使我的教育方法力求生动形象, 充满情趣。

如在音乐游戏《找朋友》中, 幼儿在悦耳的音乐伴奏下先走步拍手去找好朋友, 拉手转圆圈游戏, 再过渡到跑步拍手找好朋友, 并用亲热动作来完成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 用动作来增进幼儿之间的情感, 既能吸引他们, 又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又如教师设计的小班音乐游戏“蝴蝶和花”, 就是让一部分幼儿扮演蝴蝶, 一部分幼儿扮演花儿, “蝴蝶”随着乐曲的旋律变化, 不断地去寻找自己喜欢的“花儿”, “蝴蝶”和“花儿”在一起做亲一亲、抱一抱、拍一拍的动作, 然后互换角色继续表演, 幼儿就是在这样的游戏过程中愉快地交流, 既满足了情感的需要, 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同样, 在学《袋鼠》的音乐游戏时, 我先给小朋友编袋鼠妈妈和小袋鼠相亲相爱的故事, 设置游戏的情节, 让幼儿了解游戏的内容, 从而产生游戏的兴趣。我还让幼儿两人一组, 自己商量谁扮演袋鼠妈妈, 谁扮演小袋鼠, 全班幼儿在欢快的音乐节奏里, 积极地投入游戏中, 促进了幼儿合作交往能力。

二积极引导幼儿参加游戏, 提高小班幼儿合作交往的技能

孩子之间有种天然的亲和力, 他们喜欢在一起游戏, 但在游戏中常常出现各自游戏、互不干扰的局面, 或者只和自己熟悉的同伴游戏, 这都是由于孩子年龄小, 缺乏合作意识和交往经验造成的, 因此, 教给孩子们一些合作交往的技能是非常必要的。

1. 教给幼儿简单的交往技能, 再融入到游戏中

第一, 我经常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和形式教幼儿礼貌待人, 要求幼儿和老师、同伴、家长之间见面能相互问好、告别时说“再见”, 请求别人帮助时要说“请”, 接受别人帮助后说“谢谢”, 无意中碰到别人要说“对不起”, 接受别人道歉时说“没关系”。

第二, 我注意教给幼儿主动交往的方法。如鼓励幼儿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一起与小朋友分享, 和老师、小朋友们说一说自己去过的地方、喜欢看的动画片, 和小朋友拉拉手、抱一抱表示友好, 和小朋友协商游戏的玩法等。在幼儿来园过生日时, 有意让过生日的孩子分发蛋糕, 并提醒全班小朋友表示祝福和感谢, 共同分享生日的快乐, 体会幼儿在一起互动交往的愉悦之情。

第三, 教师加入幼儿的游戏, 也是教给幼儿交往技能的良好途径。教师加入游戏活动中, 往往能带动幼儿的热情, 激发他们活动、交往的愿望。活动中, 可以暗示某些小朋友看看老师有什么好主意、好办法, 是怎么和小伙伴说的、做的。

如在玩音乐游戏《找小猫》时, 我就扮演猫妈妈适时加入游戏中, 增加找小猫、抱小猫、爱抚小猫的游戏情节, 不仅增加了游戏的趣味, 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又如在玩《开火车》的音乐游戏时, 我先当火车头让幼儿模仿学习, 再请能力较强的幼儿担任火车头继续游戏, 当个别幼儿不知怎么加入游戏时, 我会及时告诉他:“我们一起去和他们玩, 好吗?”“那好, 你看看我是怎么跟大家说的。”让他尝试着和小朋友商量, 也加入到游戏中, 在我的带动下, 小朋友们愉快地接纳了大家, 开始了新的一轮游戏。

2. 让幼儿主动地与同伴合作交往, 并积极参加游戏活动

每个幼儿都有不同的性格特点, 有的幼儿开朗活泼, 有的幼儿乖巧、内向, 不同的幼儿合作交往的意识不同。那些积极开朗的幼儿经常有机会表现, 而那些性格内向的幼儿却因害羞而不敢表现, 为了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音乐游戏中, 也为了能给幼儿提供更多地合作交往的机会, 在游戏前, 我们总是让幼儿自己去找好朋友游戏, 而且经常会看到活泼开朗、交往能力强的幼儿在请性格较内向的小朋友一起游戏, 还主动、亲热地拉手一起准备游戏, 以此来带动性格内向或能力较差的幼儿, 并给幼儿一定的时间来商量扮演的角色。这样不仅给幼儿创造了交往的机会, 还给了幼儿更多自主的机会。

如在《两只小鸟》的音乐游戏中, 我就先让幼儿自己找好朋友, 然后与好朋友商量, 谁做丁丁, 谁做东东。当幼儿做出合作行为, 能较好地与同伴一同合作游戏时, 我会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如:“某某某小朋友, 他们俩配合得非常好!”或“你们能商量着一起游戏, 很不错!”小朋友们看到老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面容, 会得到极大的鼓励。游戏中, 我还经常会对合作较好的幼儿轻抚肩膀、亲切地点头或竖起大拇指表示赞赏等, 这样能使小朋友们受到极大的感染, 因而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合作的愿望, 使幼儿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合作行为。而对那些不善合作或缺乏合作意识的幼儿, 我会更加注意适时地加以引导和指导, 针对不同情况, 给予不同的建议。通过让幼儿自由组合、自由分配角色之后, 小朋友游戏的兴趣更浓, 游戏得更带劲, 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

三在音乐游戏中, 鼓励幼儿从两两合作到多个合作

针对小班幼儿合作意识较差的情况, 我们班刚开始玩音乐游戏时, 主要采用了两两合作的形式和方法, 如《办家家》、《两只小鸟》、《小鸡小鸭》、《袋鼠》等游戏都是两两合作的。而在两两合作中我还鼓励小朋友与不同的幼儿合作游戏。只有两个小朋友在合作中有了一定的协调性, 与不同幼儿有了一定的合作能力, 才能过渡到与三个、四个甚至更多的幼儿合作。

如音乐游戏《逛公园》, 我首先请男孩子当爸爸进行表演, 然后邀请一个他喜欢的女孩儿当妈妈, 抱着娃娃 (小弟弟) 一起表演后, 再请一个好朋友当他们的宝宝 (我) , 共同来玩这个游戏, 从两两合作逐渐过渡到三人合作。

又如音乐游戏《学螃蟹》, 在刚学游戏时, 也是两个幼儿合作, 学螃蟹横着走。在熟悉了游戏玩法后, 我再让多个幼儿一起学螃蟹横着走, 并要求遵守横着走的游戏规则。在让幼儿自由组合时, 有好几组幼儿的人数都超过了5名。伴着悦耳动听的音乐, 看着小朋友们一张张开心的笑脸, 以及他们愉快地合作游戏, 我更加确定音乐游戏能使幼儿变得活泼开朗, 并获得合作成功的快乐。

四游戏中鼓励幼儿合作的同时, 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

在音乐游戏中, 我们不仅注重幼儿之间的合作交往, 而且还注重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 因为音乐游戏中也包括感受、想象、理解、创造等思维阶段, 它对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当然, 培养创造力并不是要放弃模仿, 在音乐游戏中模仿是需要的,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 模仿尤为重要, 在模仿的同时, 引导幼儿大胆创新、独立思考, 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激励幼儿从自身实际出发, 通过努力充分展现自己的创造力。

如在音乐游戏《找朋友》中, 当找到了好朋友敬个礼, 握握手, 然后用亲热动作来表示“我是你的好朋友”时, 鼓励幼儿大胆地与同伴做不同的亲热动作:如有的小朋友拥抱在一起;有的小朋友双手拉着双手;有的小朋友脸碰脸, 手搭着同伴的肩膀等等, 尽管幼儿的表现还十分稚拙, 但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 体现了他们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 老师都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在音乐游戏中, 教师还特别注意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 努力创造一种平等、宽松、和谐的气氛。以此来激发幼儿对音乐游戏的兴趣, 如在活动中, 我们经常看着小朋友的眼睛讲话和示范;用表情、动作等去调整幼儿的心理状态。如当孩子们很兴奋时, 我就说:“天黑了, 小动物要睡觉了。”同时, 还以各种不同的身份与幼儿进行交流, 在音乐游戏中, 我不仅仅是老师, 还是大灰狼、兔妈妈、老猫、袋鼠妈妈、小鸟丁丁等等, 通过扮演角色, 逼真地表演, 把幼儿带入到音乐作品特定的意境中。

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 篇3

在幼儿园里,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重要的教育手段。它为幼儿的交往提供了宽阔的平台,能使幼儿从小养成主动与人交往的习惯和互助合作的能力,为今后社会性发展打下基础。那么,如何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呢?

一、通过多样化的游戏形式,促进小班幼儿积极交往

在小班,我们经常开展的游戏活动有结构游戏、角色游戏、音乐游戏、体育游戏和表演游戏等。以角色游戏为例,幼儿之间通过各自分工,装扮不同的角色,不停地进行着交往,这种以游戏中的角色进行的交往能扩大幼儿的交往空间,它为幼儿交往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交往的过程在角色游戏中得到实现。如:我们设计的小班音乐游戏“蝴蝶和花”,就是让一部分幼儿扮演“蝴蝶”,一部分幼儿扮演“花儿”,“蝴蝶”随着乐曲的旋律变化,不断地去寻找自己喜欢的“花儿”,“蝴蝶”和“花儿”在一起做抱一抱、拍一拍的动作,然后互换角色继续表演。幼儿就是在这样的游戏过程中愉快地交流、合作,同时促进了其交往能力的提高。体育游戏、表演游戏、结构游戏也是如此,教师都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小班幼儿找同伴或小组合作,共同商量,一起游戏,提高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二、创设宽松的游戏环境,让小班幼儿乐于交往

小班幼儿因为年龄小、好模仿等特点,他们比较喜欢玩“娃娃家”、“小医院”等角色游戏。因此,在创设区域游戏活动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来设置区角游戏的环境,既要考虑游戏的多样化,提高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又要考虑不同游戏间的关联,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互动及合作。如:我们在小班就创设了娃娃家、娃娃餐厅、娃娃医院、玩具角等一系列的活动区域。活动室墙面也贴上了幼儿与爸爸妈妈在一起的合影,以及幼儿喜欢的动物图片,让幼儿消除紧张感,乐于去游戏。我们在设置“娃娃家”和“娃娃餐厅”时,既让两个区域相对独立,可以增加幼儿游戏的人数和机会,让幼儿游戏时能尽兴,又通过小隔断,留出让幼儿自由出入的“小门”,使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随时调换角色投入到新的游戏中,从而增加新的交往机会。

三、投放丰富的游戏材料,激发幼儿交往的兴趣

游戏活动中,教师不仅要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环境,还要投放大量适宜的材料供幼儿选择。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材料不仅要有可操作性,还要能促进幼儿交往的积极性,激发交往的兴趣。

(一)投放具有共鸣性的材料

幼儿虽然各自生活在不同的家庭中,但他们仍会有一些共同的爱好。如男孩子大多都喜欢车,女孩子对洋娃娃感兴趣等。因此,虽然小班幼儿表达能力较差,不善于交流,但提供一些具有共鸣性的材料是比较容易拉近他们距离的。譬如当一个小男孩拿着一辆小汽车走进教室时,许多男孩子的目光都会被吸引过去,有的甚至还会问:“给我玩玩好吗?在哪买的啊?我也要去买。”所以,教师可以在自选区提供一些具有共鸣性的材料。

(二)投放具有合作性的材料

小班幼儿游戏时经常会随着外部环境和自己情绪的变化而变化,具有不稳定的特点,一般以独自游戏和平行游戏为主,缺少交往性。因而教师在提供材料时则可增加一些“一个人干不了的材料”。例如一个饭兜,背后有一个搭扣,只需轻轻碰在一起就可扣好,但是一个人又是很难完成的,这就需要幼儿找自己的好朋友帮忙,促使幼儿进行交流,合作完成。

(三)投放具有交流性的材料

小班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他们对语言有着强烈的欲望,因而给他们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更能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电话机是幼儿喜爱的玩具之一,在活动中发现,只要娃娃家游戏一开始,电话机可是他们游戏的必备品,“喂,是某某吗?你在哪里啊?”“喂喂,是医院吗,我家宝宝生病啦?”等等,旁边的幼儿听了也会拿着电话或手机进行应答。虽然这一时期的幼儿还不能完整讲述,但是就连平时不愿讲话的幼儿也会在电话机旁忙个不停,可见电话、手机等玩具材料都能促进幼儿间的互动、交往。

四、重视游戏的指导与评价,提高小班幼儿交往的技能

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幼儿的“告状声”,游戏活动时也是如此。有些幼儿占有欲很强,什么东西都爱往自己前面放,不会谦让。如“他不跟我玩”,“他抢我的”等等,这都是幼儿在交往中最易产生的主要矛盾和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教师就必须重视游戏中的指导与评价,培养幼儿交往中的文明行为,让幼儿懂得谦让,提高交往的能力。

(一)指导幼儿在游戏中使用基本的礼貌用语

礼貌用语是交往的钥匙,一个经常使用礼貌用语的孩子一定会博得众人的喜爱。如:我们设计了表演游戏《请、谢谢、对不起》,给幼儿创设“请、谢谢、对不起”三种礼貌用语的情境,使幼儿学会了简单的礼貌用语和交往时的态度、表情、动作,知道生活中常说“请、谢谢、对不起”才会受人欢迎。并且在一日生活中,老师和幼儿坚持使用礼貌用语和别人进行交流,积累幼儿的交往经验。

(二)鼓励幼儿探索和别人交往的方法

在小班幼儿交往时,首先要教会幼儿在交往中如何友好协商,即掌握交往的技能。如我们设置了“走独木桥”的游戏,通过集体讨论,让幼儿了解不谦让造成的后果,在表演活动中对于有谦让行为的幼儿给予及时地鼓励和表扬;设置两人或多人玩一个玩具的情境表演,让幼儿进行商量,引导幼儿说出自己是怎样和别人一起玩的,什么样的办法最好,知道可以轮流玩,让幼儿学会与他人分享玩具,体会与别人分享玩具的快乐;对幼儿游戏的过程进行现场录象,让幼儿更真实地看到自己是怎样与别人合作的,让孩子认识到蛮横无理、胆小怯懦是错误的交往方式,是不会找到好朋友的,从中总结出正确的交往方法。为培养幼儿的谦让行为,我们还设计了“孔融让梨”、“小羊过桥”等表演游戏,让幼儿懂得谦让,并知道如何谦让;在玩户外游戏时,我们请幼儿先说说应该怎样玩?人多的时候应该怎么办?为巩固幼儿的谦让意识,还设计了“小熊请客”等游戏活动让幼儿体会到了在活动中与朋友进行交往、共同分享的快乐。

(三)重视游戏的评价活动

在游戏活动中,我们注意观察每位幼儿的行为表现,讲评游戏时,让幼儿相互欣赏,讲述作品的内容,共同分享、体验同伴间交往的快乐,对有进步的幼儿及时地给予鼓励。教师赞许的目光、微笑的面容以及轻抚孩子的肩膀、对孩子亲切地点点头,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励,会进一步强化幼儿的交往意识。

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 篇4

摘 要: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专家指出:幼儿能力与习惯的培养是在学前期。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能否抓住这个关键阶段,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与生活自理现状,对幼儿进行教育,是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关键。幼儿自理能力主要包括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收拾整理衣服,独立进餐,自己洗脸洗手和擦屁股等。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游戏

小班幼儿

生活自理

能力

一、生活自理能力重要意义

所谓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自我服务,做到“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会的学着做。”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但现在大部分的幼儿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致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环境。我经过了解分析,发现孩子自理能力差的原因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是小皇帝、小公主,父母包揽了所有的家务劳动,重视对幼儿的智力投资,而忽视了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幼儿因为年龄较小,在自理时碰到实际困难,家长不是教会孩子,而是代替孩子做,导致幼儿不会自理。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让幼儿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树立幼儿自己动手的理念。家长的包办代替,使孩子形成一种错误认识:自己不愿意干的事 情,父母会帮着干,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孩子在等待,等我们帮他们做掉各种本应他们自己做的事情。为此,我们采取创造性游戏中的角色游戏让小班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假想和模仿,创造性地反映个体生活经验的一种游戏,如:“娃娃家”,“上医院”“开餐厅”等角色游戏,帮助幼儿充分理解角色转换,找准自己的角色。通过作品中角色的行为,使幼儿受到感染、教育。让幼儿知道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培养幼儿自理的意识。在班级里,我还逐步的开展了很多有关自理能力的活动,如“我是小男子汉,我是能干的好娃娃,我会自己来„„等等活动和各种自理能力的竞赛,激发幼儿的上进心,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二)强化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行为,以便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

在一日生活中训练幼儿自理能力的行为。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将一些生活自理技巧编成儿歌、歌曲以及设计成有趣味的情节等,让幼儿在游戏、娱乐中训练自理能力的行为。例如,在每次洗手时幼儿都会边念儿歌边挽袖子”洗小手,打肥皂,手心搓,手背搓,手指交叉搓一搓,冲冲水,冲干净,甩一甩,擦毛巾,比比谁的小手最干净。"通过儿歌的学习,孩子们在洗手时都能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

二、幼儿自理能力差的原因 1.孩子没有掌握自理的方法和技能

孩子因年龄小,在自理时常不懂程序和方法,碰到实际困难,家长不是教会孩子,而是代替孩子去做,导致孩子不会自理。2.家长的溺爱包办

在家庭中,幼儿的父母、祖父母包揽了所有的家务,只重视对孩子的智力开发,轻视了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而在幼儿园凡是幼儿能做的事,老师都注意培养孩子自己学做,从小养成孩子的自理能力。但回到家父母尤其是爷爷奶奶常溺爱孩子,怕孩子吃不饱或太慢而急于喂他,孩子一切生活全部由成人包揽,养成了孩子事事依赖成人的不良习惯。

三、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措施

1.通过示范练习,向幼儿传授自理能力的方法

初入幼儿园的幼儿自理能力较差,但模仿能力强,我们通过正面示范,让幼儿看清自理的正确方法,用简短明了的提示,让幼儿了解完成基本动作的要领。然后让幼儿模仿、练习。如洗手:它的规则是饭前便后要洗手,洗得干净,不留脏物。要求幼儿独立自觉地完成这些基本动作显然很难,他们往往只会用水把手弄湿,就表示洗了。所以我们就教给他们洗手的正确方法,并示范整个洗手的过程:卷袖口,洗手心手背,用力搓,把脏物冲洗干净,再用毛巾擦擦手,挂好毛巾。示范后再让幼儿练习。对能力差的幼儿进行个别辅导。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幼儿便能掌握洗手的基本方法。

2通过游戏活动,让幼儿学习自理的技能

把一些劳动技能与游戏相结合,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劳动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如“系扣”训练:我们利用布贴游戏的形式进行。首先将大树和树叶贴好,在适当的位子钉上扣子,用布剪好不同颜色 的水果,并在上面锁上扣眼,然后让幼儿给大树系上果实。诸如此类的训练还有系小动物、系美丽的花等。幼儿兴趣盎然,很快就学会了。

3.通过分辨不同行为(能自理的与不能自理的),巩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

我们可以为幼儿准备不同行为表现的各种图片,让幼儿在比较中提高对自理行为的认识。老师适当讲解图片,然后问幼儿哪个图片上的宝宝最棒,我们要向他学习这种好的行为。还可以举例用班上的小朋友作比较,来激发幼儿上进的意识。

4.通过耐心坚持,培养幼儿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班幼儿自理能力较差,所以老师面对三四十个孩子时就有点手忙脚乱。如大多数幼儿不会穿鞋,老师就要一个个地穿,既耽误许多时间,老师还特别累。如果让幼儿学会自己穿鞋,既让他学会自己动手,又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因此一定要培养幼儿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随着天气的日渐寒冷,幼儿的衣服穿的越来越多。进教室要脱外套,出去做操、户外活动又要穿外套。这些工作如果都靠老师来做那就很艰巨。所以老师要利用早接待的时间教会了幼儿脱外套、穿外套和叠外套,开始孩子也不会,但天天坚持,耐心地、一遍遍地教,最后幼儿全都学会了,期末还进行了穿衣服、脱衣服的比赛,孩子们积极地参与。

总之,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的,是 一个漫长的过程。孩子还小,只要他自己能做的,就要给他创造锻炼的机会,在此基础上,施以言传身教,辅以耐心细致,结合家园同心,只有这样,培养幼儿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现实。

参考文献:

小班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交往语言 篇5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有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传送信息的工具,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强调语言教育过程中要重视语言交际的功能,重视儿童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语言。儿童在交往过程中生长起来的语言运用能力,是一种体现个性特征的综合心理能力,也是儿童适应生活、适应未来发展的一种能力,幼儿只有在交往活动中才干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促进语言的发展,而游戏是培养幼儿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陈鹤琴先生指出:“游戏从教育方面说是儿童的优良教师,他们从游戏中认识环境、强壮身体、锻炼思想、学习做人,游戏是儿童的良师益友。”游戏对幼儿来说是最喜欢的活动,也是他们最早、最基本的交往活动,游戏过程自身就是儿童交往的过程,在游戏中幼儿没有精神负担,可以自由地支配自身的行为,愉快地与同伴交往、合作,将视觉信息、听觉信息以和主观感受愿望或要求转换成语言,或根据他人的意图做出语言的反应,尽情地在娱乐中用语言交往,并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由于小班幼儿生理、心理的特点,他们在学习语言时喜爱具体、形象的教育,喜爱重复与模仿,喜爱在游戏中、在与成人的交往中学习。儿童与成人、儿童与儿童之间双相互动过程中对交往语言的学习随处可见,交往语言在幼儿主动参与过程中构建,同时幼儿对交往语言的结构会不时调整和重组。语义、语法和主体认知水平之间会经常发生矛盾和不平衡,而这就构成了幼儿学习交往语言的内部动力,而游戏给幼儿提供了听话、说话练习的实践机会,使幼儿敏感而主动地吸收、加工和输出语言信息,从而使其语言表达更加符合社会交往的需要。以下是我在“请到我家来做客”的活动中,让小班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交往语言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运用环境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前提条件

《纲要》明确要求“发明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有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杂心理环境的创设中,支持是协商小朋友实现交流的保证,鼓励则可以调动小朋友参与交流活动的积极性。因此,一个轻松无压力的语言环境是调动幼儿表达、交流的内部动机的必要条件,幼儿在自主、自由的氛围中,有话愿说,有话敢说。幼儿愿说了,老师则成为他们的热心听众,在倾听中了解幼儿,适时地给予积极的回应和指导,并注重与幼儿的互动,使他们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建立起与他人的交流情境,发生社会交往和互动的过程,以次学到更多的交往语言。

二、精心组织语言教学游戏,教给幼儿一定的交往语言,为幼儿的交往打下基础

采用游戏的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幼儿介绍有关交往的知识,教给幼儿交往的方法,指导幼儿进行交往,使幼儿建立交往的知识和情感,形成积极的交往态度,习得交往的战略,理解有关概念,从而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基础,同时语言的运用能力也得到发展。如:在语言教学游戏“请到我家做客”中,幼儿先通过看扮演的形式知道了如何接待客人,如何做客人,并学习了一些基本的礼貌用语:“你好、请进、请坐、谢谢、我和你一起玩玩具好吗?再见,欢迎再来!”等礼貌用语,紧接着让他们扮演角色进行游戏,此时幼儿的心情可想而知,他们“说”的积极性、主动性被大大地激发出来,在自身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中运用语言进行积极、主动的交往。

三、设合理的游戏情景,通过角色游戏加深体验是提高幼儿运用语言交流的有效手段 对于刚入圆的小班幼儿来说,“家”是他们主要的生活场所和最熟悉的地方,也是幼儿觉得平安的地方,因此创设了温馨而舒适的“家”,一个“到娃娃家做客”的新游戏场景,让幼儿模仿“家”中的角色在活动中与人交往,教师开始则以客人的身份引导幼儿游戏。如:先轻轻的敲门问:“家里有人吗?我是xx”,再向“主人”问好,而“主人”则热情地招呼“客人”,说:“请进、请坐、请喝水”等。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幼儿学习交往、发展语言。随着幼儿知识经验的增加以和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教师适时添加游戏资料,设置游戏障碍,使幼儿的游戏内容更加丰富,不时扩大交往范围。

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 篇6

——市直幼儿园小一班班级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及背景:

游戏活动对幼儿的发展有重要价值,游戏活动能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交往合作能力。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游戏占据幼儿一日活动大部分时间。游戏具有兴趣性、社会性等特点。对于小班孩子来说,培养交往能力在实际的操作中,游戏是最好的实践活动。本课题报告中探究了培养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游戏类型和适合小班幼儿的交往类型研究了在游戏中幼儿交往的方法,提出了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基本要求。在游戏实施中培养小班幼儿交往能力,让幼儿了解交往的基本技巧。通过提供适宜幼儿交往的环境,及时观察幼儿的交往行为,适时地评价参与幼儿的游戏活动,以强带弱,充分挖掘现有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培养不同类型的交往技能。

(一)幼儿交往能力的状况分析

小班幼儿大部分刚从家庭走入社会,要突然面对众多老师和伙伴,他们感到无所适从,不会与同伴如何交往,同伴之间的交往能力还很差,他们害怕上幼儿园,一段时间不能适应集体生活。有的幼儿在家独自惯了,胆小,不愿意或不善于与同伴交往,碰到不如意的事就哭闹;有的则因为在家中霸道惯了,常以自我为中心,在与同伴的交往中经常发生冲突,想做的一定要做,想要的食物、玩具、椅子等一定要抢到手。因此,有意识地培养小班幼儿与同伴友好交往的能力和群体意识,为幼儿创设友好交往的环境,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是小班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课题缘由

在集体生活中,不知如何与他人友好相处;在游戏时,有的幼儿会一人独坐,不愿与同伴一起游戏;区域活动时,会将喜爱的玩具占

为已有;有时也会因争抢玩具而哭啼打架;见到老师、同伴也不会热情地打招呼,不会主动与老师交谈等等。总之,他们大部以自我为中心,缺少与周围人交往的经验和技巧,一时不能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为了更好地帮助小班幼儿顺利溶入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提高幼儿社会交往能力,我们小一班确定了本课题。

(三)问题提出

幼儿时期的交往对幼儿的成长极为重要,它能促进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所以提高幼儿交往合作能力非常重要。然而,今天的独生子女在家能说会道,到了外面却胆小、自卑、孤僻,交往能力明显较弱。这是因为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机会,在他们身上体现着不合群、自私等表现。小班幼儿在集体生活中表现出不能顺利与同伴交往,强占玩具、攻击性行为较多,经常与同伴产生矛盾与冲突,很难与同伴友好相处;有的幼儿不能接纳同伴提出的合作玩游戏的要求,孤立、惟我独尊,常喜欢以哭闹解决问题或是请老师、父母来解决问题,不知道通过与同伴的交流来解决。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幼儿进行频繁的人际交往,这种交往对幼儿势必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因此,在幼儿时期能否培养起初步的交往意识,对其今后参与社会、参与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

游戏活动对幼儿的发展有重要价值,游戏活动能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交往合作能力。在幼儿一日活动中,上课、休息、饮食、睡眠等日常活动外,游戏占据他们大部分时间。游戏也具有兴趣性、社会性等特点。对于小班孩子来说,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榜样离他们有一定的距离,而培养交往能力又要在实际的操作中,所以游戏是最好的实践活动。在游戏中体验交往的乐趣,找到生活的开心点。新《纲要》指出,幼儿同伴群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在游戏活动中有比较多的人参与,提供了交往的范围。在活动游戏中能促进幼儿相互认识,培养幼儿友好情感和共同活动的兴趣。

游戏可以为孩子社会交往搭建桥梁。让幼儿在一定游戏活动中积极交往,进一步相互了解,体验与同伴交往合作的快乐。游戏是幼儿园的主导活动,是激发孩子心灵火花的活动,能激发幼儿的欢快情绪和表达愿望。让他们感到无穷欢乐。最大程度上满足幼儿发展需要,同时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特别是社会交往提供条件。在众多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中,以中大班孩子为研究对象的较多,而我认为,交往能力培养应从小抓起,从小班抓起。小班的新生第一次从家庭生活步入集体生活,获得了走出家庭、面向社会的机会,每个幼儿开始建构自己的人际关系。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而游戏又是重要的手段。一是能培养幼儿对交往的兴趣,孩子们在交往之中得到娱乐,交流信息,能简单得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二是能启蒙良好的交往习惯。人们在交往中,需要真诚和友爱,合作和帮助,机智和灵敏等等。而从幼儿期加以培养,能使幼儿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今后成熟和发展打下基础。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应加强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使幼儿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人。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的:“幼儿同伴群体及教师集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

三、课题研究目标:



(一)总目标:

1.探索培养小班幼儿积极的社会交往能力的方法与途径,形成幼儿积极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的新方法。

2.促进小班幼儿积极社会交往的和谐发展,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学习和锻炼幼儿各种社会技能、社会行为,发展幼儿适宜的情感、态度、自制力和多样的问题解决能力。

3.运用多种方法,通过各种活动,指导幼儿的交往技巧,培养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

4.形成幼儿积极社会交往能力的园本课程。

(二)本课题预期目标:

1.通过游戏学会与同伴分享自己的玩具、物品; 2.逐步喜欢与同伴一起玩游戏,愿意与同伴合作; 3.在游戏中学习等待和轮流;

4.逐步学会遵守游戏规则,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5.在游戏活动中愿意帮助他人,自己有困难时知道求助他人; 6.在游戏中学习使用礼貌用语;

7.能主动参加到同伴们的游戏活动中去,愿意进入陌生的环境;

四、课题研究对象:

市直幼儿园小一班全体28名幼儿为实验对象.五、课题遵循的原则:

1.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全面提高全体幼儿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发挥每个幼儿的优势,培养其特长,开发其潜能,使不同类型的幼儿得到有效地发展。

2.互动性原则:游戏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对幼儿有制约作用,同时,幼儿在活动中也具有能动作用;



3.效用性原则:区域活动的创设,实质上是人力、物力、财力、精力等在教育上的投资,我们力求以最小的投入产生最大的效用。在区域活动中所用的材料要尽可能的以物代物,利用废旧材料,培养幼儿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教育功能。

4.特异性原则:在区域活动的创设中,要充分考虑每个班每个幼儿的特异性,创设出适用的、针对性强的、有特色的区域活动形式。

5.安全性原则:由于幼儿年龄小,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都很差,因此,在区域活动的创设中,要遵循本原则,既要考虑物品的摆放位置,还要考虑心理上对幼儿的影响。6.主动构建原则:人的素质的形成,不是自然积累的,而是有选择的、有结构的主动构建。创设的条件要适时引导、促进幼儿素质的主动建构。在区域活动中,材料的适时投放,将为幼儿的主动构建提供充分的机会、内容和时间,使在有效的时间内以有效的方式达到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无限的可能性。

六、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培养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游戏类型。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行为特点,在教学中常用的游戏活动大致有如下几种类型:结构游戏、角色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表演游戏、户外游戏、器械游戏。

(二)研究在游戏中幼儿交往的方法:语言交流法、行为交流法,鼓励幼儿积极交往的行为,适时引导解决冲突,在游戏中培养尊重他人、乐于谦让与人分享的幼儿。

(三)设定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基本要求。



(四)树立榜样,激发幼儿交往欲望。发挥教师、同伴、家长的榜样作用。

(五)本课题预计的研究突破:

1.在游戏中幼儿可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行动,愉快的与同伴交往、合作。

2.通过游戏为幼儿提供语言交往的良好机会和最佳途径。

本课题的研究,将在教师如何组织、指导幼儿游戏活动方面有所突破:

①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游戏。

②根据幼儿的实际能力选择游戏。

③游戏中角色的分配。

3.游戏活动中教师的指导要灵活、极富创造性的。4.①为幼儿创设交往的精神环境。教师要转变观念,发挥幼儿的小主人翁精神,放手孩子,让孩子走出去;引导幼儿主动与人接触。

②教师要教给孩子交往的技能。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使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及合作能力得到提高。

③帮助幼儿学会合作,主动合作,以真正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教师的适时指导,将使教学过程社会化、生活化,使教学交往突破原有教学形式的束缚,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师的指导水平,提高幼儿适应生活的能力,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

七、课题研究的措施:

1.积极提供幼儿交往合作的机会,初步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意识。2.利用多种形式,让幼儿学会交往,提高其交往合作能力。我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户外阳光体育活动及班级区域活动,扩大了幼儿交往的范围。

3.激发幼儿游戏兴趣,提高正确交往能力。在幼儿一日活动中,

除上课、休息、饮食、睡眠等日常活动外,游戏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在各种游戏中,幼儿有着交往的需要,并在游戏中得到许多有益的社会生活体验。因此,在日常游戏中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是一种既简单又随意的良好途径。在游戏中,幼儿体验到只有友好相处,共同遵守规则,才能确保良好关系的建立。

八、课题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游戏活动中,通过对幼儿活动的设计和指导,探索幼儿社会交往的策略。

2.观察法:观察记录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交往的表现,个体的差异,分析研究要求明确具体的操作方法。

3.案例研究法:了解幼儿在游戏中交往的情况,找原因。4.经验总结法:对教育实践工作及时的回顾、反思、总结、调整工作思路。

九、课题研究过程:

(一)前期准备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0月)

1.课题立项准备:收集相关资料,进行调查与分析,初步设计课题研究方案。

2.制定课题工作计划,确立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3.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教育科研能力。

(二)具体实施阶段(2013年11月—2014年5月)

1.课题组各成员开始实施教育方案,根据方案开展研究工作。2.课题进行小结,并解决出现的问题。

3.做好课题研究资料的积累、整理工作。

(三)总结结题阶段(2014年6--2014年7月)

1.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2.收集整理各类资料,完成课题结题工作。

十、课题研究人员:



课题组负责人:李晓梅

课题组成员: 张静怡 董 悦

十一、主要参考文献:

1.《幼儿园游戏指导》 北师大出版社 2.《学前心理学》 陈帼眉、冯晓霞主编; 3.《幼儿教育》 浙江幼儿教育编辑部

2013

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 篇7

对于三岁左右的幼儿来说, 他们学习说话的时间不长, 大部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 不能够完整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意愿, 而且他们大多数是二代独生子, 多由老人抚养, 在家中事事都有长辈包办代替, 因此生活自理能力、卫生习惯等一些常规都比较差。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及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我采用了在培养良好的常规活动中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方式来进行。

一、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中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入园后, 我们首先需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让幼儿知道饭前便后要洗手, 活动结束后要洗手。因此我们应教会幼儿正确的洗手方法, 为了增加幼儿的洗手乐趣, 我们把洗手法编成儿歌, 让幼儿边洗手边说儿歌, 通过儿歌内容提醒幼儿洗手的正确方法, 并通过谈话让幼儿知道个人卫生的重要性, 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练习说话的能力, 如儿歌《洗手歌》。

二、在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中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现在的家长对幼儿十分溺爱, 事事包办代替, 幼儿动手的机会很少, 因此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很弱。另外, 幼儿年龄小, 他们对事物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 因此我们通过制作趣味性的操作材料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例如:在学习扣纽扣时, 我用厚纸板和布制作成一幢“楼房”, 每层楼都有几扇不同形状的门, 每扇门里住着一只小动物, 幼儿在练习时可以边操作边练习说话, 如: (圆形的门里住着一只小鸭子) 幼儿边解开纽扣边说:“我打开圆形的门, 门里住着一只小鸭。”通过制作这种有趣的学习材料, 不仅提高了幼儿学习自理技能的兴趣, 而且幼儿的手、脑、口能够同时参与到活动中, 这就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三、从培养良好的纪律中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在教室里能够自觉遵守纪律, 可是一到户外活动时就像放飞的小鸟一样四处乱跑。为了让幼儿在户外时也能够自觉地遵守纪律, 我利用户外的环境, 以语言游戏的技巧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纪律。例如, 有一次, 我带领全班幼儿到户外散步, 小朋友们手拉着手排着队慢慢向前走着。忽然, 浩浩看见身旁的花园边上有一群蚂蚁, 就蹲下来。我有些好奇, 浩浩到底在看什么, 我低头一看, 原来他在观察蚂蚁, 我灵机一动, 这不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幼儿遵守纪律的好机会吗。于是, 我便把小朋友都召集到花园边, 让他们观察蚂蚁, 小朋友都很开心地、仔细地观察起来, 有的寻找蚂蚁的家, 有的模仿蚂蚁的动作, 有的在讨论蚂蚁为什么一个跟着一个走的原因……观察结束后我请他们把观察的结果告诉我, 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说:“蚂蚁是用四只脚走路的。”“蚂蚁在搬食物。”“蚂蚁一个跟着一个排着队走路”……最后我总结出他们所得的答案, 并向幼儿讲述蚂蚁为什么要一个跟着一个向前走的原因, 在讲述的过程中也教育幼儿要向蚂蚁学习做个遵守纪律的好孩子。

在带领幼儿观察周围的各种事物时, 不仅能扩大他们的内心世界, 丰富他们的想象力, 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而且当孩子置身于丰富多彩的客观环境时, 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愿望, 想知道:这是什么?有什么用?这就引起了学会词、运用词的愿望和要求。词是语言的建筑材料, 是语言的基础。一个人掌握词汇的多少, 理解词义的深浅程度, 直接影响着语言表达的质量。幼儿一般是用语言来进行思维的, 同时又是运用语言来把思维的结果表达出来的。因此丰富的词汇对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所学的词汇, 在幼儿理解的基础上, 必须让幼儿多次练习, 创造条件让幼儿运用, 才能真正达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例如, 户外游戏结束后带领幼儿回教室时, 为了防止幼儿到处乱跑, 我让幼儿观察周围的环境, 请幼儿说一句话, 并做相应的动作。如:“我是一阵大风。”“我是一片树叶, 从树上掉下来。”幼儿一边说一边做相应的动作走向教室。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地利用户外环境进行词汇运用, 通过不断地练习运用词汇从而达到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目的。

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能够促进幼儿的智力开发、心理素质的提高, 增进学习的兴趣和强化社会生活的能力。在常规培养的活动中有目的地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开展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使孩子在环境的熏陶中, 自然地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同时去模仿, 去追寻这种魅力, 从而更好地发展语言能力。

摘要: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无形之中也是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儿童的语言需要在后天的社会环境中, 通过语言实践来逐步发展, 语言交往实践越多, 其语言发展也越快。幼儿期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期, 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应当成为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基本途径。

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 篇8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游戏最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最为幼儿所喜爱,也最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而游戏中角色游戏又最具有游戏的典型特征:主动性、趣味性、社会性、虚构性。它是孩子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对幼儿的语言、社会交往、知识经验等方面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品质是值得尝试的。

一、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

在游戏中,对孩子的观察是尤为重要的,比如孩子需要什么、他们的游戏水平怎样,如果游戏水平得不到提高,那么孩子的交往与合作能力就会得到限制。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情况,是组织游戏的重要环节,也是发现幼儿游戏情况的窗口。那么如何更好地进行观察呢?首先要有耐心,要倾听孩子的心声。幼儿游戏的行为有时是无声的,但从无声的动作中可以看到幼儿的内在思想、情感的流露,兴趣爱好等,所以更需要老师的耐心观察,从而发现幼儿游戏的能力。有一次周宇小朋友来到生活区里,他介绍着生活区里的鞋子、衣服、袜子、饼干等,问周围区域的小朋友要不要买?原来他家是开超市的,在日常生活中他看到了父母做生意,招呼顾客的样子,他把这段生活经验转移到了游戏中。于是教师针对这一情况开设了“超市”这一游戏内容。于是乎,这里成了孩子模仿成人、展现自我的舞台。他们会互相询问商品的名称、商品的价格;探讨食物的味道及烹饪方法等;交流成了他们的自然行为,也成了他们的自身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游戏的深入,孩子的交往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辐射面也越来越广,有几位不太合群的孩子,在那些活跃分子的感染下,也投入其中,而且是乐此不疲。

我们还可以从幼儿心目中喜欢的人物去选择主题,如“司机”“警察”“理发师”;从幼儿熟悉的事物中选择主题,如“娃娃家”“幼儿园”。幼儿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才会有游戏的激情,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之中,才有助于游戏的深入与拓展。如:小班孩子对“娃娃家”特别感兴趣,开始时只是为了争当“爸爸”“妈妈”,但由于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只要老师提示:“回家仔细看看,爸爸妈妈在家中都做了些什么事?”孩子马上行动起来了,于是,“去肯德基”“坐公共汽车”“为爷爷做生日”“帮奶奶倒水”等情节逐步呈现出来了,游戏内容越来越丰富。就这样生活中的喜闻乐事被挖掘出来了,孩子在交流中共享经验,在游戏拓展中内化生活。

二、善于指导,有针对性地提高幼儿交往水平

教师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搭建幼儿与游戏之间的桥梁。在小班,教师可以担任游戏的主要角色或一般角色,也可以不固定角色,仅用游戏的口吻提醒幼儿,要根据需要灵活掌握。

如在一次游戏中,当一个娃娃家的爸爸抱着娃娃去散步时,看到别人在玩枪,他就把娃娃放在桌上,自己去玩了。这是孩子缺乏角色意识,缺少交往技能的表现。我就抱起娃娃大声喊:“咦,这是谁的孩子?谁家丢了孩子?”当幼儿走过来抱娃娃时,我就适时提醒他:“娃娃家的爸爸应照顾好孩子,要不然宝宝会走丢的,你可不可以抱着宝宝一起去看玩具,爸爸可以教宝宝玩枪呢。”如此,不仅满足了孩子玩的欲望,还增强了孩子的角色意识。又如我发现娃娃家中成员一个个陆续走开了,他们有的上医院,有的去理发……过了好长时间还没有回来,最后一个小朋友看大家都不来了也没有意思,想到其他区域去玩了,如果这时老师不参与进去,娃娃家这个游戏会终止。于是,我以客人的身份去串门,在简单的接待后,询问他:“爸爸妈妈”上哪儿去了?然后我引导孩子去医院关心“妈妈”,陪妈妈回家,又在家里学习如何照顾“生病的妈妈”。这样通过老师的参与游戏性指导,使幼儿在游戏中主题内容得到继续与深化。

三、为幼儿提供多层面的操作材料,作为幼儿交往的媒体

鲁迅先生说:“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马卡连柯也曾说过:“玩具是游戏的中心,没有中心,游戏就玩不起来。”可见玩具和游戏材料是开展游戏的物质条件。我国幼儿教育家陈鹤琴认为:“我们要重视选择各种适宜孩子的玩具,并把玩具作为教育孩子促进认识,发展想象,锻炼身体,培养高尚道德行为的一种手段。”游戏材料是幼儿赖以想象的物质基础,它间接体现了教师的影响因素。教师可通过以下几条途径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并体现材料的创造性,为幼儿交往的必然性提供良好的中介物。

提供足够的玩具数量,满足幼儿的需要。整套的塑料厨具,制作精美,形象逼真,对小班幼儿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此类玩具必须多备一些,例如“娃娃家”游戏,教师首先给“娃娃家”提供角色扮演所必需的材料——娃娃,激发幼儿想扮爸爸、妈妈的愿望。然后再投放主题操作材料;再提供一些自制玩具,如:电视机、音响、洗衣机、冰箱、煤气灶、家具、餐具等,以此拓展游戏情节;接着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些雪花片、彩泥等可以让幼儿随意插、捏材料,让他们做成自己所需的蔬菜、食品等。以物代物,妙用废旧材料或让幼儿参与制作并大胆尝试游戏材料新的组合方法,幼儿想象的空间增加,游戏的复杂性、趣味性增强,相互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也相应增多。

四、重视游戏后的评价活动,引导幼儿分享成功的快乐与经验

活动后的评价,是游戏活动后的一个重要环节,老师首先要明确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引导幼儿开展讲述、讨论、分析,帮助幼儿整理获得的零散经验,引导幼儿修正错误的经验,让幼儿分享成功的快乐,也为下一次活动的提出新要求。有效的讲解不仅能够真正反映活动的实际水平,而且能使教师及时地发现活动的质量,如在活动结束后,让幼儿尽可能地想说、多说、表达他的各种想法,表现自我,让幼儿介绍在活动中是怎样玩的?出现了哪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这样可以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和自我评价能力。另外,教师还要对幼儿有所表示,使他们的行为受到赞许和强化,使他们的水平不断提高,收到更高的教育效果。毕竟孩子在游戏中注重的是操作的过程,享受操作过程中的自我满足感,而并不会过多地去关心活动后的结果,但是活动的游戏目的还是要让孩子在这种摆弄操作中去获取知识积累经验。这时候交流分享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孩子在交流的时候,不但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语言表达能力,还增进了孩子之间,师生之间的感情,也将孩子们零碎的知识经验和操作体验进行了归纳整理,激发孩子的游戏兴趣,体现游戏活动的游戏价值!

幼儿在游戏中认认真真地扮演角色,认认真真地模仿角色的劳动,游戏结束讲评时,能走上前来以角色的身份向同伴把自己如何扮演角色的事情告诉大家,这样,可以与大家一起分享游戏的快乐和不开心,他们所说的快乐或不开心的事情都是同同伴间进行游戏产生的。如:“我今天玩的不开心,因为××同我起玩玩具店,可是他老跑到别处去,只有我一人在玩。”又如“我今天玩得很开心,因为我生病了,××还照顾我,给我吃鸡汤又带我上医院。”通过分享游戏的事情,让大家对角色身份的职责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充分表达他们自己的意愿,以更好地挖掘游戏中蕴含的丰富的教育潜能,实现幼儿的发展;同时,通过讲述既发展了口语表达,又能达到相互启发、交流的目的。

总之,角色游戏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它能丰富幼儿的交往内容,融洽幼儿间的关系,并逐渐学会了遵守规则,学会了谦让、合作。教师应该很好地利用游戏的教育价值,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上一篇:二OO九年团委工作计划下一篇:我眼中的什么半命题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