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游戏来培养托班幼儿的自理能力(共8篇)
用游戏来培养托班幼儿的自理能力 篇1
用游戏来培养托班幼儿的自理能力
让宝宝们成为游戏的主人,宝宝在游戏时,注意力在欢快的心境下高度集中,这是宝宝身心发展最理想的模式和状态,能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说会玩游戏的孩子就不是苯孩子.游戏活动应渗透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特别对宝宝的自理能力培养,更需要用游戏的手段来教育.托班宝宝有于年龄小,又由于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同,大多数家长过份的溺爱自己的宝宝,不让宝宝学着自己吃饭,自己解小便……所以小宝宝们入园时的自理能力几乎为零,这不仅增加了我们工作的难度,更不利于宝宝们的健康发展.如何培养托儿的自理能力成了我工作的重点.
一.用游戏的方法来培养宝宝的洗手能力.
A.用放大镜来培养宝宝们的洗手积极性.
爱玩是宝宝的天性,宝宝们常常摸来摸去,对什么都很感兴趣,我也常常带宝宝们玩沙.玩攀爬架.有时还放心大胆地让他们在地毯上爬来爬去,个别淘气的宝宝还在地上打滚,常常把小手搞得脏脏的,让他们去洗手个别宝宝总是不自觉,一次户外活动后,我发给每位宝宝一面放大镜,让他们照照自己的小手,宝宝们发现自己的手指变粗变长了,手上的一条条纹路也变得粗粗的,手指甲也变大了,手上黑乎乎的很吓人,我告诉宝宝,指甲缝就象一条黑色的小沟,那里隐藏着许多小虫子,宝宝们用脏手拿东西,小虫虫就钻到宝宝的肚子里去了,宝宝会肚子疼得,通过放大镜的游戏,激发了宝宝们洗手的积极性.
B.让宝宝通过玩水.玩肥皂泡泡来培养他们的洗手能力
宝宝们虽然喜欢洗手,可不懂如何把手洗干净,常把衣服弄的湿湿地,于是我告诉宝宝洗手前先把袖子拉上一点点,水龙头开的小一点,先搓手心,再搓手背,我还自编了洗手诗歌“小小手儿伸出来,水宝宝和我做朋友,先搓手心一二三,再搓手背一二三,我的小手洗干净.”通过形象的洗手游戏,宝宝们掌握了基本的洗手方法,宝宝们不会用肥皂,我让宝宝开始了一个新的游戏,水和肥皂就成了他们的新玩具,我让宝宝看到手上那儿脏乎乎,就把肥皂来来回回的擦在那儿,肥皂和水用手搓产生了许多泡泡,宝宝们可兴奋了,在玩中他们发现肥皂泡越搓越多,泡泡渐渐由白变黑,被水冲走了.宝宝们在玩肥皂泡泡的游戏中渐渐学会使用了肥皂.
二.用游戏的方法来培养宝宝们的穿脱裤子.鞋子的能力
宝宝们都是家中的小太阳,现在的.家庭条件又特别得好,有的家里还请了好几个保姆,这样的宝宝当然一点自理能力也没有了,特别是大宝、二宝、拉拉这几个小宝宝解小便时连自己的小鸡鸡都不会摸,更不用说穿脱裤子.鞋子了,我们三个人照顾22个小宝宝确实很辛苦,冬天的时侯,宝宝们都等着我们去穿,但他们却不安份守己,老是动来动去,这么一来难免感冒,如何缩短宝宝们穿衣的时间,以防感冒呢?于是我们决定让宝宝自己学会穿最外面的裤子和鞋子,为此我们还特意设计组织了一次活动》钻山洞》,并为这一活动作了充分的准备,我们收集了许多五颜六色的袋袋,经过裁剪为宝宝们做好了一条条可爱的袋袋裤子,袋袋的大小、颜色花纹都不一样,所以袋袋裤子也各不相同,缤纷美丽,宝宝们看到这么有趣的袋袋裤子都高兴得不的了,我们先让
宝宝用袋袋裤管作望远镜来照照,小宝宝们可起劲了,有的说我看到了狮子,有的说我看到了老师,更有的说我看到了涛涛小朋友,接着我们用钻山洞的方法来教宝宝们穿裤子,宝宝们兴趣极高,都争着穿裤子,边穿他们还边说"哧溜一下钻进小山洞,再哧溜一下钻进另一个小山洞",穿好袋袋裤子后,我们请宝宝们唱歌.跳舞,宝宝们穿着肥大可爱的袋袋裤子随着音乐节奏小屁股一扭一扭的可爱极了,这次活动让宝宝们感受到了自我服务的快乐,有了成功感,渐渐地宝宝们喜欢上了穿脱裤子并学会了穿脱裤子,用同样的游戏方法我们教会了宝宝穿鞋子.
三.用游戏的方法来教宝宝吃饭
每次吃饭,许多宝宝总是等着我们去喂,喂到最后几个饭菜都凉了,让宝宝们吃冰冷的饭菜于心何忍啊?可又能有什么办法呢?于是我们商量后决定让宝宝先学会自己吃饭.我制作了许多小动物,如小猴子.小兔子.小熊,为小动物制作了一张夸张的大嘴巴,并准备了许多调羹.豆子.米之类的东西,晨间活动时或区域活动时组织宝宝们进行喂食小动物的游戏,教宝宝们掌握拿调羹的基本方法及喂小动物的基本方法,我让宝宝们边喂边说:“一二三捏住小勺子,四五六送进小嘴巴”,宝宝们居然挺有爱心,都争着抢着给小动物们喂东西吃,生怕把这些小动物们饿扁了,边喂他们还边说:“小兔子请吃萝卜”“小猴子请吃桃子”……渐渐地宝宝们能熟练地喂食小动物了,在游戏中同时也发展了宝宝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于是我让宝宝们又开始了另一个游戏,自己喂自己的游戏,吃饭时教育宝宝不让老师喂,用调羹学着自己喂自己,宝宝们兴趣很高,都跃跃欲试,他们用笨拙的小手把饭菜一勺一勺地喂到自己的小嘴巴里,看到宝宝们灿烂的笑容,我也替他们自豪,效果出其的好,宝宝们居然很快学会了吃饭.
通过一学期的锻炼,现在我班的小宝宝们都挺能干的,这些小不点都会自己吃饭.自己洗手,而且学会了用肥皂洗手,午睡起床后,我们帮他们穿好衣服.毛线裤后他们能自己穿外面的裤子.鞋子.穿衣服的时间比以前大大缩短,这样宝宝们就减少了感冒的机会,伟大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用游戏的教育手段来培养宝宝的自理能力同样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用游戏来培养托班幼儿的自理能力 篇2
一、利用游戏培养幼儿自理能力之一———餐点
情景再现:午餐开始, 有的孩子用小手抓着小勺柄末梢, 费力地挖着碗里的饭;有的左右手交替使用着勺子;还有的孩子索性用手抓饭。忽然“啪嗒”一声, 有位孩子的饭碗掉到了地上, 米粒撒了一地, 再看过去, 还有个孩子将整张脸都埋进了汤碗喝汤, 抬起头, 满脸都是汤汁在往下滴。
成因分析:大人们的包办代替, 孩子们缺少自我锻炼的机会是造成以上情形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因为小班孩子的小肌肉群未发育完全, 手眼的协调性较弱。
策略及成效:角色区投放“雪碧瓶娃娃”、小碗、小勺, 豆子。幼儿在游戏中喂食“雪碧瓶娃娃”。并根据游戏进程适时加深难度, 引导幼儿在游戏情境中进行“喂娃娃”比赛, 比比谁能熟练使用勺子喂食, 比比谁的桌面地面最干净。
经过一段时间的游戏, 孩子们使用勺子的技能提高了, 同时也会关注吃饭时的卫生习惯, 孩子自我用餐能力获得了发展。
二、利用游戏培养幼儿自理能力之二———午睡
情景再现:午睡时间到了, 孩子们脱衣服的样子真是各具情态。有的在使劲拽衣袖;有的鞋带未松开, 就在用力脱鞋子;还有的脱裤子时把小内裤拽了下来。好不容易脱完了衣服, 上床后又是一通折腾。有的把被子斜拉盖子身上;有的居然钻到了床单里;还有的在研究被子, 不知道该从哪里钻进去。
成因分析:穿衣盖被这些看似简单的生活技能对孩子们而言其实并不简单。它需要生活经验的积累, 需要孩子们能分辨前后左右。而对于小班孩子而言, 这些恰恰是很难达成的。他们习惯了被照顾, 生活经验比较少, 同时他们还不能以自身为中心来分辨前后左右。
策略及成效:请家长收集孩子们旧衣服及鞋袜投放到娃娃家内, 娃娃家内设置娃娃休息床。为了更直观, 我在游戏区布置了穿脱衣服顺序的照片图, 还有折叠被子的照片图, 以及分辨鞋子顺序的实物照片图等。同时在游戏后的分享中设置了评选“最佳爸爸妈妈”环节。这些环节极大地吸引了孩子们的参与, 孩子们通过在游戏中不断地学习, 终于可以自主地穿脱衣物整理床铺了。可以说, 在游戏中孩子们不仅发展了自理能力, 更拓展了思维能力。
三、利用游戏培养幼儿自理能力之三———盥洗
情景再现:饭前洗手时间, 孩子们开心地奔向水池。水龙头开到最大, 有的将小手在水柱下上下拨弄, 拨得水花四溅;有的将手胡乱在水龙头下转了转就好了, 还有的手没洗干净, 袖子湿了半截。还有的孩子将挂在水龙头下的肥皂当成了玩具, 一直用湿了的手在肥皂上反复挤搓, 搓得满手泡沫后在水龙头下胡乱冲了下, 也不管手上的泡沫有没有冲净就完事了。
成因分析:孩子们喜欢玩水、喜欢泡沫, 所以见到水和肥皂的第一反应就是玩。还有就是洗手的正确步骤比较繁琐, 对于小班孩子而言学习比较困难。
策略及成效:针对孩子们爱玩水的心理, 特地设置了游戏区域“宝宝洗手房”。投放小盆, 肥皂, 毛巾等材料。在语言活动中渗透洗手小儿歌, 同时在区域内布置洗手正确步骤图。让孩子们在游戏及环境的熏陶中逐步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 知道洗手和玩水的区别。事实证明, 这种游戏方法的效果是显著的, 现在孩子们每到洗手时都会相互提醒“:水龙头不要开太大, 淋湿小手, 擦擦肥皂, 搓搓转转, 冲冲干净, 甩甩擦干。”
四、利用游戏培养幼儿自理能力之四———整理
情景再现:
剪纸活动中, 老师讲解完剪纸技能后, 又交代了剪纸要注意的常规, 还特地在桌子中间放了三个小筐, 一个装纸张, 一个装剪刀, 还有一个则是用来装减下来的碎纸。剪纸完成后, 老师不断提醒:“请把碎纸放到小筐里, 请整理好剪刀和纸”。可是, 活动室里依然是一片狼藉, 桌子上地上碎纸到处都是, 剪刀也是这儿一把那儿一把。
成因分析:各类活动后的整理是一个生活习惯和生活技能相互融合的过程。小班的孩子尚未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加上也缺乏整理的技能, 所以才会出现以上情况。
策略及成效:在游戏中设置巡查值日生的角色。游戏结束后, 巡查值日生就在各区域巡查, 并提醒其他孩子拿的哪里的玩具放到哪里去。除此之外, 还设置亲子整理大赛擂台, 每个孩子带着自己的布娃娃参赛, 比赛收拾整理, 获胜者便可以担任下一次游戏的巡查值日生。如此游戏循环, 孩子们逐步养成了及时收拾整理的好习惯, 再也不需要提醒。
培养托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篇3
关键词 : 幼儿入托;提高自理能力;开展教育;
一、营造一个与家庭氛围相似的宽松、安全、温馨的环境
2-3岁幼儿对亲近的人有强烈的情感依恋,我们为幼儿创设一个家庭式的环境,给孩子母亲般的关爱,让孩子有安全感。这样,他们才会消除紧张情感,用语言主动向教师表示入厕的需求。另外,我们在活动当中经常创设一个让幼儿感到放松的情境氛围,让幼儿消除怕上厕所的懒惰心理,比如我们在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经常带延伸活动的内容,让大家飞到草地上,来到花园里,上好厕所再继续做游戏,这样对幼儿的生理和心理都是一个很好的过渡。天冷了,好些幼儿穿得特别多,他们怕上厕所,因为是不像夏天一样好脱好穿,所以我们经常一个一个在他们身边帮他们提裤子,或者我们就把空调打开,幼儿穿上轻便的宝宝衫,这样他们就觉得能自如地穿脱裤子了。而在吃饭方面,我们更是了解幼儿的家庭习惯入手,如嘉欣家里菜的口味和这里的不太一样,我们就从白饭开始,一点点添加菜,让她自己喜欢上学校的菜。班里的孩子好多从每一口都要喂到现在大部分都能自己尝试吃,有了很大的进步。
二、在一日生活中开展教育
虽然托班的孩子年龄小,能力差,自理能力更是弱,但是托班孩子好模仿、好学习,这为建立良好的生活规律提供了条件。我们以生活活动为切入口,帮助幼儿解决盥洗、入厕、进餐、午睡等生活难题。只有解决好这些难题,才能使他们较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安全感。根据2-3岁幼儿的年龄特征,在游戏中让孩子边听音乐边按节奏洗手边念儿歌:“湿湿手,擦擦皂,手心搓搓,手背搓搓,再用水来洗一洗,一、二、三,甩三下。”幼儿较快地掌握了正确洗手的方法。而穿衣和吃饭我们和每周的生活活动相结合,教了幼儿“穿衣歌”“脱衣歌”,特别是其中的“吱吜吱吜钻洞子”一句让好多幼儿都能自己尝试穿一穿衣服,脱一脱衣服。
三、通过计划,循序渐进抓好常规
开学时,幼儿的吃饭问题很让人头疼,因为幼儿的年龄,更因为家长的溺爱……当然,不仅是吃饭是不是每个人都吃饱吃好,还在于吃饱的常规,吃好饭的常规也很重要。
小小班孩子的年龄实在是比较小,他们的主观性强,自控能力还是很差。也只有个别孩子吃好饭自己安静有序的看看书什么的,其他孩子就是喜欢打打闹闹。但是,我发现每一次放CD,大家都能特别安静地看,哪怕是看过了也要看。于是我利用孩子们对《巧虎》的VCD特别感兴趣的心理,让吃好饭的孩子看《巧虎》,《巧虎》里面有很多关于常规的内容,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活动室果然能安静下来,并且也带动了其他孩子吃饭的积极性。有一些后来的小朋友为了能看到电视,嘴巴都不怎么擦就过来了。我就利用电视里的片段进行教育,还摁了暂停键,以分发毛巾的方式来让幼儿擦嘴。但是,小小班看电视不宜超过二十分钟,每天都看也不是很合适。所以后来,当幼儿养成吃完饭安静等待的基础上,我发一点书,让幼儿自主地看看书,因为我们周五有图书漂流的,有的孩子如陆炜轩等已初步养成自己翻翻书的习惯,而有的孩子则在桌子上搭积木。慢慢地,养成了习惯,好多孩子在我们的引导下能自主去选择一样自己喜欢的区域,这样我们老师在指导其他孩子吃饭时只要用眼睛去看看他们就可以了,而等到其他孩子吃完后我们就可以带他们去散步了。
当然,这一切都是有一个计划的,分阶段对孩子餐后的游戏进行常规方面的培养。如第一阶段,对孩子进行健康方面的教育,告诉孩子餐后追逐的害处。第二阶段,我开始训练孩子自己安静玩玩玩具。要自己收拾玩具,特别是不能把玩具随意放,掉在地上一定要捡起来。第三阶段,散步时要一个跟着一个走,要防止孙睿阳等孩子看到大型玩具就跑过去、个别孩子爱在地上滚的现象。
总之,小小班的常规要求和规则应切合幼儿实际,这样一个班的常规养成了,班级的精神面貌也就体现出来了。
四、通过现代化手段做好家长工作,家园共育提高幼儿自我服务能力
开学前做好家长工作,教师要了解每个孩子的喜好、个性,身体状况等并了解其小名。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同时,对特殊幼儿做好个案记录及时向家长反馈,并征求对我们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商讨措施。利用“家长园地”向家长做好宣传工作,特别是现代化的手段让家长更能更便捷地了解到宝宝的在园情况,家长最关心的就是孩子的吃喝拉撒了。我们就用了博客,家校路路通、电子邮件,QQ群等多种现代化手段交流沟通,特别是博客,开学三四天就达到八千多人,相对于小小班小朋友的人数这是个巨大的数字,有的家长简直把博客当成直播电视在收看。而我们也就2-3岁托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孩子在自我服务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每周工作重点及家长所应配合的事項,积极进行家园沟通。在这同时,还积极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让家长认同我们的工作。比如昊阳的妈妈在开学后不久曾经抱怨:我家宝宝入园以来瘦了。我们就把昊阳每天的进餐情况通过照片和录像等方式上传到博客上,让妈妈了解我们尽心尽力地为大家服务,同时也找了一些专门的文章,让家长认识到孩子的心理精神入园前后是不一样的,家园双方得到了沟通,家长也对我们的工作越来越支持了。
婴幼儿时期是人生的起点,是生理、心理迅速、连续发展的时期,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可塑性。生活即教育是托班保教工作的重点之一,正确的培养就可以为其将来的发展在其身体、心理、智力和品德等素质奠定很好的基础。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篇4
内容摘要
当今幼儿自理能力缺乏,依赖性强,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所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要训练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从小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独立能力。
关键词:自理
掌握
方法
技能
培养
责任感
能力
当今社会中,大多数家庭都是以独生子女为主。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家庭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家长对自己子女爱护倍增,要什么有什么,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事都不用自己动手,特别是一些爷爷奶奶,爱孙心切,就更加溺爱了。由于这类现象,导致现在的孩子自理能力缺乏,依赖性强,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我们就要从小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以便以后长大了不会为离开父母而犯愁。
而对儿童、青少年的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家庭、学校(幼儿园)与社会需要相互配合才能奏效。对幼儿说来,家庭与幼儿园两方面密切合作就更加尤为重要。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就像一车两轮,必须同方向、同步调前进,才能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在各级教育中没有比幼儿园教育更需要家长配合,幼儿园比之于中小学更需要与家长保持经常的联系与密切的合作,这主要是由于幼儿年龄小,受家庭影响大而引起的。也有专家就指出:幼儿能力与习惯的培养是在学前期。作为幼儿园,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能否抓住这个关键阶段,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与生活自理现状,有的放矢地对幼儿进行教育,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高低的关键。
《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对于孩子自理能力差,我的看法是:
一、家庭教育的误区
首先,家庭成员的溺爱包办。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由于父母包揽了所有的家务劳动,只重视对孩子的智力投资,轻视了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比如,在幼儿园凡是孩子能做的事,老师都注意到了让孩子自己学做,培养孩子做各种
力所能及的事情的习惯。但回到家父母(尤其是爷爷奶奶)常溺爱孩子,怕孩子自己吃不饱或太慢而急于去喂他,孩子一切生活全部由成人包揽,养成孩子事事依赖成人的坏习惯。
其次,孩子没有掌握自理的方法和技能。孩子的年龄小,在自理时常不懂程序和方法,碰到实际困难的时候,爸爸妈妈怕麻烦,不是去教会孩子,而是直接就代替孩子做了,导致了孩子不会自理。
还有就是缺少必要的反复练习的机会。孩子刚学会穿衣服时兴致很高,且常得到父母的鼓励表扬。但学会后孩子便失去兴趣而不愿再做,父母呢?也由于种种的原因,不愿意浪费时间,也就代替去做了,使得孩子失去了一次次练习的机会。
二、在幼儿园系统的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1、利用生活培养幼儿自理能力
生活活动是一日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因此,在幼儿园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就必须重视生活活动中的培养。实践过程中,我们老师利用了一切生活活动的机会,如小便、洗手、吃饭、吃点心、午睡等,培养了幼儿这些方面的能力。在这过程中我们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采用了不同的教育引导形式,如针对小班孩子年龄小,我们老师就自编了一些简单的儿歌,使幼儿在掌握儿歌的同时,掌握操作的简单步骤,从而培养了这方面的能力。而针对中大班的孩子,我们尽多的采用了示范、榜样教育、比赛等形式,让孩子在自己观察学习中掌握生活自理的技能。如:针对大班有些孩子吃饭非常慢,我们就采用比赛的方法,并给予吃的快的小朋友一定小小的奖励,因为大班的孩子已有了竞争意识,遵循了这一发展规律对孩子进行引导教育,才会促进幼儿这方面能力的发展。
2、利用学习活动培养幼儿自理能力
针对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我们还结合了一定学习活动的形式。如对于孩子吃饭老是把饭粒掉在桌上或地上,我们就选择了故事《漏嘴巴》,让孩子在体验故事情节的同时,了解不应该做漏嘴巴,从而督促幼儿改掉不良习惯,养成吃饭不掉饭粒的良好生活习惯。又如针对小班孩子不会穿衣服的问题,我们的老师结合了一个“穿衣服”的学习活动,帮助幼儿学习穿衣服,掌握穿衣服的方法步骤。
总之,在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过程中,我们的老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选择一些适当内容的学习活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3、利用游戏活动培养幼儿自理能力
游戏活动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形式,因此,利用游戏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是一个非常必要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在游戏活动中,我们的老师利用了区域活动、角色游戏等多种形式,培养了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如:在生活区,让幼儿用筷子练习夹豆子,培养幼儿用筷子的能力;在角色游戏娃娃家中,让幼儿通过帮娃娃穿衣服、穿裤子、穿鞋子等,从而使孩子们掌握了相应的技能。实践证明,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我们的老师一定要重视起来。
4、做好家园同步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辅导工作
在教育越来越强调生态化的今天,幼儿教育中的家园合作已成为一种非常必要的方面。然而,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特别是农村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沉旧观念,他们往往只重视幼儿智力的开发,而非常忽视非智力方面。所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常常是家长们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我们的老师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利用了家园联系窗、家长沙龙、家长讲座、家长会等多种形式,并且成立了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在家长与幼儿园、家长与家长的互动交流中,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从而使家长能更好地配合幼儿园,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
中班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研究 篇5
作者:佚名 教育科研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919 更新时间:2010-9-16
一、问题的提出:
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提出了:“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去做”的教育原则。然而现代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各方面的投资越来越多,但往往忽视了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认为这些琐事家长随手可做,有的甚至认为孩子太小没有能力。导致许多幼儿进入幼儿园后不会独立进餐,不会自己洗手、擦脸,不会自己解小便,穿脱简单衣服等。生活上的事大人包办代替,成了孩子独立性发展的最大障碍,这种生活上的惰性直接影响了孩子智力和个性的发展。50年前,陈鹤琴先生曾针对父母对孩子照料过度的现象说了这样一句话“做母亲的最好只有一只手”。50年过去了,今天做父母的对孩子过度照料的现象仍相当普遍。不少父母对孩子的日常生活统统包揽,事事包办代替,不重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的培养。缺乏自我服务的机会,久而久之,独立生活的能力日渐丧失,生理技能得不到应有的锻炼,难以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的要求。家长剥夺了孩子对生活自理能力、家务劳动的尝试机会,以至使儿童产生了许多不良的行为,孩子的个性发展被忽略了。
《新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因此,我们主要通过家长与老师的双管齐下来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作为幼儿园教师,有责任对这些父母进行全方位的家庭教育指导,使幼儿能在各方面得以协调发展,健康成长。
二、课题前期研究概括
(一)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
教学观念的改变关键在教师。教师自身观念及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理念上的认识与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成效密切相关。同时,只有教师观念的转变才能影响家长观念的转变,因此。我们确定研究课题后,首先组织全体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生活、学习、做人”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史慧中主编的《适应我国国情,提高幼儿素质的实验研究》以及国内外有关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报刊文摘,并把学习的理论、经验和体会相互交流、讨论,以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其次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如何体现在生活、游戏、教学中进行专题研讨,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教师认真进行活动设计及实施,进行个案分析、问卷调查、按计划及时召开课题组教师研讨会,交流研究心得和体会,总结研究成果。这样使课题组教师的教育理念不断得到更新,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的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确定教育活动的目标
1、内涵
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从狭义的角度来说就是能够做到“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会的学着做。”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
2、目标
(1)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增强幼儿的家庭生活自理意识。
(2)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家长意识到提高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3)尊重并培养孩子自我服务、热爱劳动的意识。(4)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
(5)学会自理和劳动,让幼儿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增强责任感,促进其独立性的初步形成。
(三)选择和设计活动的内容
1、观察了解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所处的水平。
2、目前幼儿家庭生活自理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1)家庭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现状:包括家庭基本情况、主要教养人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的观念、行为和方法等。(2)幼儿在家庭中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的现状。
3、探讨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有效手段与组织形式(1)指导家长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途径和方法。(2)家庭生活中小、中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目标。(3)家长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方法。
4、实施自理能力对家长的要求
(1)寓教与乐,让幼儿知道自理的方法。根据年龄特点,把一些生活自理技能巧编成儿歌等。
(2)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进行个别指导。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获得初步的生活自理技巧后,要注意提高速度和质量。
(3)尝试成功。获得成功的愉悦感是推动幼儿生活资力能力的动力。
(四)探索活动开展的途径
每个教学的实施和能力的培养是各种活动、多种途径的相互配合的过程,教师不仅要考虑幼儿学的轻松,而且要寓教于环境中,寓教于幼儿日常生活、游戏中,也寓教于家庭、社会生活中。通过教学活动、日常生活、游戏、区角、家庭多种途径,最后使幼儿的自理能力得到提高,使教育过程内化为幼儿的发展过程。我们活动的实施路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集体的教学活动是途径之一
到了中班,幼儿的身体、心理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但由于现在的班级幼儿数严重超额,如果有的技术性的动作教师一一去指导,这会花费了教师很多不必要的精力,因此我们不能完全排斥传统的教学活动模式,同样地采取集体形式,依据目标,内容的性质,进一步为孩子创设符合幼儿经验的生活中常见的场景,设计幼儿熟悉的活动内容。例如:在 教幼儿如何折叠衣服时,教师先在集体面前进行讲解:立正(即把衣服拉拉直)——抱一抱(即把袖子交叉叠起来)——弯腰(即把衣服齐腰对折)。这样通过教师形象的语言幼儿很快的记住折衣服的步骤。
(2)将自理能力的培养渗透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
日常生活中教师抓住机会展开教育是最有效的举措。如:吃完饭时,教育幼儿要把吃剩的东西都放到碗里。睡觉时,提醒幼儿将鞋子放整齐,把脱下来的衣裤叠好放整齐,起床时,提醒孩子互相检查自己衣服是不是穿着整齐。
在角色游戏“娃娃家”中,通过给娃娃家整理床、布置娃娃家、给“娃娃”梳头、穿衣服、裤子、袜子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整理房间、穿脱衣裤的的技术也得到了提高。
(3)区角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实践的机会。
区角活动以它可以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多层次的材料,获得多种学习经验、促进其多方面发展的独特作用,成了幼儿园中必不可少的活动。编织区、娃娃家、生活区幼儿通过摆弄、操作基本技能得到提高,如在教完如何折叠衣服、如何结蝴蝶结后,就在娃娃家、科学区让幼儿进行练习,这样幼儿的各种能力在区角活动中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4)家园携手,挖掘教育资源。
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家长的支持、配合与参与。为了让家长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我们首先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园地、家长会、接送幼儿时,向家长宣传活动的动向、内容和信息,指导家长如何协助活动。几乎每个主题活动后,都要家长配合,如:“不同衣料的服装”活动后,活动延伸之一就是家长拿出家中的服装与幼儿一起辨认、分类等。在家里要求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严格要求,努力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使幼儿的自理能力不断的在家里得到锻炼。
三、活动中已取得的成效(1)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从实践的情况来看,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而且相互之间能进行监督。首先,对幼儿园要求幼儿做到的,小朋友能在老师的指导和同伴的帮助下,都能很好的完成。比如:根据天气变化,我要求幼儿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按组放好,大部分幼儿都能折的很好,而且看到哪个小朋友没折就会告诉他怎么做。每次吃饭、吃点心,都会有目的的选择几位幼儿做老师的小帮手,帮老师分小碗、筷子,幼儿都能很好完成,每次饭吃好后,都能把自己吃剩的饭菜放到指定的桶里,然后拿毛巾把自己的桌子擦干净。休息时间,小朋友自己玩了玩具就会从哪里拿来放回哪里去,这样不仅培养了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在整理中,幼儿学会了如何进行分类,如何整理玩具。午睡前,幼儿都能把脱下来的鞋子摆放地整整齐齐,起床后,能折叠单薄的被子。
其次,家长明显的感觉到孩子能干了,懂事了,责任意识增强了。
在前阶段的活动中,幼儿不仅在幼儿园有很大的进步,而且在家里明显的依赖性不强了,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有家长反映说以前都要家长喂他们吃饭,现在不仅不用喂,而且要抢着帮家长拿碗筷,以前早上要妈妈穿衣服,现在能在妈妈的帮助下,自己穿简单的衣服、裤子、袜子、鞋子等。
老师布置的任务孩子都能很好的去完成,如:老师在今天布置要小朋友带东西的,大部分孩子都能自己记住跟妈妈说,然后明天带来。
(2)提高了教师的素质
教师的科研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在活动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教师一起制定总体目标,以及各班的具体目标,各班的教师寻找理论根据,同时,又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发表意见,共同探讨如何实施方案,还采取互相观摩的形式,组织教师评价活动,提出改进意见,在反复实施、验证。
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了进一步更新,树立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例如:在学习如何折叠衣服时,不再是单纯地让幼儿了解衣服折叠的方法,而是在折叠后,教师通过日程生活和游戏,让幼儿在游戏和生活中强化折叠的方法。总之,活动开展以来,我们教师积极投入,自身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也促进了全体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归中期工作的认真总结,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通过总结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如:
(1)研究规模 的局限性。为了比较准确地评定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因此,以上活动只在实验班进行,其他班级幼儿没能系统的参与此活动。
(2)教师指导的问题。有些教师在意识上、形式上,已放手让幼儿活动,也供给幼儿探索活动必要的材料,但在行为上还是不够开放性,给孩子的时间和空间还不够,不太善于等待,惟恐“乱”
(3)家长的态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很多家长都积极配合,做得比我们想象还要好。有些家长对活动的目的欠明确,认为这些都是生活的小事,有幼儿园教育就够了,或认为长大自然就会做了,嫌麻烦,有的还怕孩子受苦,愿意为孩子做这做那的,过分的保护。
五、下阶段课题研究的措施
我们课题组的教师要针对前阶段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解决。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思路,加强研究措施,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进一步做好家园联系。我们将更主动地与家长联系,向家长做宣传,以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共同创造更有利的条件,配合课题组的研究工作。
(2)进一步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之间针对课题活动情况,经常进行学习方法的讨论、经验的总结和交流,一方面提高活动的效果,另一方面促进后阶段结题工作的顺利进行。
谈谈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篇6
谈谈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美国的教育专家罗伯特博士的现代幼儿教育十大目标中的第一条便是“独立性”,使孩子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是整个时代对儿童素质提出的要求。独立性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而生活自理能力则是孩子独立性发展的第一步,是保证孩子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之一。生活自理,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是个体能够独立生活最基本的能力。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对孩子进食、起居、穿衣,个人卫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要从家庭着手,家长对此负有非常重要的责任。家长对“从小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的问题要有足够的认识。 一、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较弱的原因分析 (一)家长过于爱护,许多应该孩子自己做的事,家长习惯亲历亲为。孩子是家庭的“小太阳”、“小皇帝”、“心肝宝贝”,家里许多人围着他转,哄他们开心,认为只要孩子吃好、健康就好。因此许多小朋友都是家长喂饭,有些爷爷奶奶为了哄孩子吃完一餐饭,要跟着走许多路,或边喂饭边看电视。他们解小便时,帮忙解裤子,起床时帮忙穿衣服,家长认为这是义不容辞的事情。但事事包办代替,孩子的独立愿意会渐渐消失,形成依赖心理,从而导致自理能力差。 (二)认为孩子小、能力差、以后学也不晚。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孩子的这些请求:“我来洗、我来拿……”,但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不行,你还小,不会做。”家长认为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自然而然就会自己穿衣服、吃饭,现在他们年龄小,不必急于让他们自己动手,而且越小越难教,孩子长大自然学得会。这样教养长大的孩子在家中一切需要自己动手的事几乎全由大人代替包办,其较重的依赖心理使其在各方面的发展都与其他小朋友有明显差距。 (三)怕麻烦,嫌孩子动作慢,或吃得脏。小朋友的肌肉发育还不完善,自控能力差,手眼不够协调,如果自己吃饭常常桌上、地上都是,对此家长嫌脏,就会认为还不如自己喂得快。有的孩子自己洗手,结果手没洗干净,却弄湿衣服,对此家长后悔没帮他洗。孩子自己穿衣服,结果衣服穿反了,还要重穿,耽误上班时间,对此家长认为还不如自己替孩子穿好。所以,许多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做,还不如自己做,节省时间,减少麻烦。其实,不让孩子动手做,家长包办代替,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影响其自信心、好奇心和独立性的发展。 现代父母对孩子各方面的投资越来越多,但忽视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事事包办代替,成为孩子独立性发展的最大障碍。这些孩子进入幼儿园,不会独立进餐,不会自己洗手、擦脸,不会自己解小便,不会自己穿脱简单衣服。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是教师的重要任务。 二、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目的性和必要性 两三岁是人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使幼儿参与训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将有利于他们的发展。两三岁的.幼儿是培养能力的最佳期,良好的生活能力将使其终身受益。 (一)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是使其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的需要。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置身一个新的天地,扩大生活圈。新的环境、好玩的玩具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他们喜欢在幼儿园生活。但不会洗手、吃饭、穿衣等生活自理问题,使他们不能很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二)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促进了幼儿的大小肌肉群和动作的发展。著名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动作教育是日常生活练习的基本,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其责任感及良好的生活习惯。”两三岁时进行自理能力的培养将促进孩子大小肌肉群和能力的发展,如吃饭,幼儿不仅学会了手喂饭的动作技能,还提高了肌肉的灵活性及手眼的协调性。所以孩子每学一项动作、能力,他的大小肌肉、动作协调性也将相应地获得发展。 (三)培养两三岁幼儿的自理能力有助于培养幼儿独立、自信、坚强的性格。两三岁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包括独立用勺吃饭、拿杯子喝水、会穿脱简单的衣裤等,刚开始时孩子可能不会穿衣服,袖子伸不出、纽扣扣不好,家长可以帮助。进入幼儿园后该自己学着穿了,纽扣洞对不齐,就对一遍、两遍……直到对齐,裤子拉链拉不开,用力拉直到拉上为止。在孩子学习自理的过程中,老师要给予适当的鼓励,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要敢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形成争取成功的抗挫能力及独立做事的良好习惯。这种坚强、独立、自信的特点是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好品质。 三、教给幼儿生活自理的技巧 要让幼儿做到生活自理,必须教导其生活自理的方法。幼儿没学会系鞋带的方法,就谈不上系鞋带;幼儿不会洗脸,就谈不上把脸洗干净;幼儿不知把玩具放到哪里,就谈不上把玩具放回原处……也就是说,即使幼儿有了自理意识,如果缺少自理的技巧,那么即使想做也做不好。所以,我们要让幼儿掌握具体的生活自理方法。 (一)寓教于乐,让幼儿识得自理的方法。爱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对孩子来说,最高兴的事情莫过于游戏,游戏是幸福的源泉。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可以把一些生活自理技巧编成儿歌、歌曲或设计成饶有趣味的情节等,让幼儿在游戏、娱乐中学习本领。如教幼儿如何系鞋带时,可以结合歌曲《系鞋带》:两个好朋友,见面握握手,钻进大洞口,用力拉耳朵,变成蝴蝶走。让幼儿在愉悦的歌曲中,轻松地学会系鞋带。 (二)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进行个别指导。由于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对幼儿的要求就要有所区别。对于自理能力较强的幼儿,应以较高水平要求;对于自理能力较差的幼儿,应相对降低要求的标准,不可强求,更不可鄙视,必须因材施教。如在指导穿鞋的过程中,对小班幼儿先要学会区分左右脚,然后学习正确系鞋带。再如有的幼儿自理能力发展不平衡,系鞋带是弱项,我们需要在系鞋带的技巧方面给予更加耐心细致的个别指导。 (三)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习得初步的生活自理技巧之后,要注意提高幼儿做事的速度、质量等。如小班幼儿吃饭时有撒饭粒的情况,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练习,幼儿会逐渐掌握正确吃饭的技巧,少撒饭粒或不撒饭粒。 (四)品尝成功,进一步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获得成功的愉快感是推动幼儿生活自理的动力。当幼儿取得点滴进步时,教师的简单言语“你真棒”、“你真能干”……都会使幼儿对自己充满信心,成为激励幼儿自觉掌握自理能力的强大推动力;但当幼儿限于自身能力,难以实现预期目标时,要耐心细致地进行引导,辅以鼓励性语言(如“你行的”,“我相信你会干好的”等),必要时还要协助幼儿取得成功,以免挫伤幼儿的积极性。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非常重要。我们应该十分重视幼儿的生活自理习惯的培养,“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福,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罪”。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将为一生奠定基础。
中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讲座 篇7
和家长玩一个互动的小游戏
其实我们每个孩子都是非常聪明的,主要在于怎样去培养,今天大家能抽出时间参加幼儿园的这个讲座活动,说明我们都是很关心孩子教育的。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内容是“培养生活自理能力,让孩子走好人生中的每一天”。我们中班的孩子再过不到一个月就要升入大班了,在这个关键时候,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也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就结合我十几年的工作经验,针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这个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有所启发。
※ 什么是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简单的说就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主要包括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收拾整理衣服、玩具、独立进餐、自己洗脸、刷牙等,它是一个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 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有一位在国外知名大学留学的博士生,她每年都能拿到最高奖学金。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一般能想到的肯定是“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可她却否认了,她说自己有一个秘诀:导师经常会让学生帮忙复印资料,其他同学复印完资料,就一份一份摞在一起交给老师,而她每次复印完,都会把资料装订好,并在每份资料上注明资料的来源和出处,这样,导师在看资料时就一目了然,不必去查找和核对原文了。这就是她能拿最高奖学金的秘诀。
我想,大家听了这个故事可能有些诧异:复印资料是一件生活琐事,怎么就能依据这一点来评判学生呢?难道这会比学习成绩优异更重要?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家庭教育,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智力、特长的培养看的很重,而对孩子生活能力的培养则不大重视。大家通常觉得孩子会不会自己穿衣、吃饭、收拾玩具等这些“生活琐事”,对于孩子的成长和成才无足轻重。这种观念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只看到了表面,而忽
略了本质,忽略了这些习惯背后的价值。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并不是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它不仅关系到孩子生活是否舒适,也关系到孩子有没有自信心。具备生活能力的孩子,什么事情都会做,什么事情都难不住他,他的自信心就会很强。而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事事不会做,处处有困难的孩子,不仅生活上会遭受许多磨难,还会逐步滋长自卑心理,以至在学习中也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
3—6岁是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关键期,家长应抓住这个时期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简单劳动,培养其生活的自理能力。就眼前来看,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是适应幼儿园生活的需要,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这个大集体,如果不会自己洗手、吃饭、穿脱衣服、擦屁股等,将很难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而自理能力差的孩子无形中也会受到同伴的歧视,导致孩子自信心差。就长远来看,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助于塑造孩子健康完善的人格。孩子在学习生活自理能力过程中,会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利于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在提高能力的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孩子勇敢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和独立做事的好习惯。这种自信、独立、不依赖他人的良好意志品质和个性品质,使孩子长大后容易适应社会和周围环境。
给大家介绍几个关于孩子自理能力的案例: 案例一
广州中山高中二年级学生欧雯,从10岁至高二已经获得全国和广州发明15项,有几项已获国家专利,她的父母是普通工人,只是根据她肯动手的特点,及早让她生活自理,帮助操持家务事,还有意识地把生活费交给她让她买菜做饭,安排家人的生活,正因为如此促使她发明了净水器,生活引发了发明,发明又激发了求知欲,欧文说是家庭造就了她。当记者采访欧雯的父母时,欧雯的父母说他们最注重的就是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在欧雯上幼儿园中班时,每次吃完饭就会很主动的帮妈妈收拾饭桌,早上起床也不用人管,她会自己把衣服穿好,把小被子叠好,然后自己去刷牙洗脸,晚上睡觉时,会自己把衣服脱下来叠整齐放在床头。上大班时,每个周末都要把家里齐齐的擦一遍,还要帮妈妈干许多的家务活,例如洗碗、拖地等。正因为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培养自理能力了,所以欧雯各方面都是很优秀的。
案例二 魏永康的故事
2005年8月16日,央视《实话实说》栏目先后播出了一个“神童”的故事。湖南省华容县有个魏永康,他4岁上小学,8岁上重点中学,13岁考上重点大学,被誉为“东方神童”;17岁时又以优异成绩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硕、博连读。但是20岁时因生活不能自理,被中科院劝退。
魏永康的母亲曾学梅一心想把儿子培养成科学家,她经常教育儿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只要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你不需要学做任何家务,因为你以后成了科学家,所有的家务都有保姆替你做!”因此,魏永康从出生到大学毕业,一切生活起居全由母亲包揽。高考的时候,母亲甚至让儿子看书,她在一边喂儿子吃饭。上大学了,魏永康连系鞋带、扣扣子、挤牙膏都不会。读研究生时,母亲不能陪读,他什么都不会。天冷不知道添衣服,不会交往,因为没有人提醒,他经常错过上课时间,有时虽然想起来了,却连鞋子也找不到,只得赤着脚进教室,更不要说洗衣服、收拾房间了。他多次错过考试,被记为0分。2002年5月,他因错过了计算机语文考试,被取消了硕、博连读资格;2003年4月,他又错过了提交硕士毕业论文的时间,被中科院做了肄业处理,劝退回家。此时,魏永康“神童”的光环褪尽,昔日的神童成了落魄之人!
案例三
我一个朋友的故事,孩子已经上初二了,给她买一次药,就激动的不得了,到西安上高中不适应。
听了这些案例,不知道我们家长有何感想?会有怎样的启示?
※ 中班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
1、能正确掌握洗手、漱口、洗脸的步骤。
2、进餐时基本做到三净(碗、桌、地),饭后会帮助大人收拾饭桌。
3、能正确穿脱衣裤、系鞋带、叠小毯子。
4、大小便能够自理,会自己使用便纸。
5、会使用筷子进餐。
6、能掌握正确刷牙方法,在家自觉做到早晚刷牙,能自己挤牙膏。
7、玩具玩好后,能自觉整理并归类放到固定的地方。
8、知道不随地吐痰、大小便。不乱扔果皮、纸屑,能自觉将垃圾放到垃圾箱内。
9、有做值日生、为集体做事的欲望和能力,学习擦桌、椅、浇水、饲养小动物等。
10、知道父母的手机号码及家庭住址。
※日本学前教育对我们的启示
播放日本在培养孩子自理能力方面的图片。
回头看一下我们中国,比起来我们已经输的一塌糊涂了,我们的孩子四五岁了还不会穿衣服、叠被子,甚至是一些很简单的事情都无法做好。不是我们的孩子笨,而是我们没有给他提供动手的机会。
国外孩子为什么比中国孩子自理能力强,因为父母不娇惯孩子,从小就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咱们应该好好向人家学习,教育好下一代,不能再娇惯孩子了。
在我们中国,有这样一种现象,例如:当家长来幼儿园接孩子时,发现孩子的鞋子或裤子穿反了,家长会怎样想,肯定会埋怨老师粗心,有的还会当着孩子的面骂老师:“你们老师也不知道是干啥吃的,鞋穿反了也不知道给换过来。”有的会骂孩子:“你怎么这么笨,鞋穿反了也不知道换过来,也不嫌难受。”可同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国外就大不一样了,家长接孩子时,如果发现孩子鞋穿反了,会特别开心,她们不会埋怨老师,她们认为孩子的鞋穿反了,肯定是孩子自己穿的,这说明老师没有帮忙,是孩子自己动手的,反而还会感激老师。
※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较弱原因分析
自理能力需要从小开始培养,长大后才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根据3—6岁幼儿身体和心理发展特点,儿童心理学家认为这个阶段是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关键期。但现在大部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家长过度溺爱包办。给家长讲一个真实的案例:
豆豆小朋友在幼儿园是个样样表现都很优异的小朋友。她什么事情都能自己做: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整理物品„„还常常帮助一些能力弱的同伴,是教师眼中的佼佼者。一天早上来园,豆豆的鞋子穿反了,经老师提醒后,她一边说“都怪奶奶给我穿反了。”一边熟练的将鞋子换了过来。
经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幼儿已经熟练掌握了穿鞋的技能,可她为什么还要家长继续“帮忙”呢?这应该归因于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以及他们
对孩子自理能力的不信任。现在大多数孩子入学前主要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大,退休后的老人对第三代更加的宠爱,他们认为,孩子小,不忍心让孩子干这干那,如果累坏了怎么办?自己有更多的时间照料孩子,因此样样事情包办代替。正因为在这种溺爱包办思想的支配下,当孩子们主动要求自己动手时,家长产生了众多的“害怕”和“不信任”思想:孩子自己动手穿衣怕穿不整齐,怕慢了生病;孩子自己吃饭怕吃不饱,怕掉得到处都是,怕吃的慢饭凉了;孩子自己走怕累着,怕磕着碰着;孩子自己洗脸怕弄得到处是水,怕洗不干净,孩子自己擦屁股怕擦不干净,孩子自己睡觉怕睡不着,怕蹬被子,怕危险„„因此家长把孩子动手的愿望和机会全都剥夺了,使孩子一旦离开了父母就不知所措。
2、认为孩子小、能力差,以后学习也不晚。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孩子的这些请求:“妈妈我来洗吧,爸爸我来拿,我自己来„„等等”。但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不行,你还小,不会做。”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到了一定年龄,自然而然地就学会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现在孩子小,不必急于让他们自己动手,而且越小越难教,孩子大了,学得也快。因此许多孩子在家中一切需要自己动手的事,几乎全由大人包办,养成了严重的依赖心理,使得在各方面的发展,与其它小朋友都有明显的差距。
3、怕麻烦,嫌孩子动作慢,或吃得脏。
由于孩子小肌肉发展还不完善,自控能力差,手眼协调还不够。让孩子自己吃饭常常桌上地上都是,家长嫌脏,认为还不如自己喂得快;有的孩子要自己洗手,结果手没洗干净,还弄湿了衣服,家长后悔没帮他洗;孩子非要自己穿衣服,结果衣服穿反了,还要重穿,耽误了上班时间„„所以许多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做,不如自己做,节省时间,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其实,家长这种拒绝孩子动手做,包办代替的做法,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妨碍了孩子能力和独立性的发展。
4、家长指导培养的策略不正确
案例:有两位幼儿他们都很想自己动手穿袜子,疼爱他们的妈妈都满足了他们的愿望。当面对幼儿满头大汗的歪歪斜斜的穿进去一只时,A妈妈气冲冲地冲幼儿喊:“我说你不会,你偏要逞能,算了算了,让我重新给你穿。”这位幼儿由这之后再不愿意尝试着自己做事情了。B妈妈去欣喜地赞赏自己的孩子:“哟!今天你自己穿进去一只了,真能干。来,让妈妈瞧
瞧!嗯,不错,如果这个地方方向再调整一下就更好了。”这位幼儿受到鼓励,不仅把袜子穿得越来越整齐,而且独立做事的兴趣和信心也越来越强了,久而久之,自理能力越来越强了。
从以上的案例我们可以发现,有些家长也想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其初衷是好的,但到头来,仍然没有效果。其主要原因就是训练方法过于简单、粗暴,没有耐心,挫伤了幼儿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孩子刚开始劳动时,往往做得很慢,有时甚至“闯祸”,这时正需要的家长的支持和鼓励,帮助提高,使幼儿体验到独立完成一件事情获得的快乐,从而增强其做事的信心。
※ 我园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做法
放图片(孩子穿衣服、叠毛巾、叠被子、擦凳子等)※ 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给家长的九条建议: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人们对于诺贝尔奖获得者非常崇敬,有个记者问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
这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
记者感到非常惊奇,又问道:“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您认为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
诺贝尔奖获得者微笑着回答:“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便后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所有在场的人对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事实上,在场大多数人都认为,他们终生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就是从幼儿园学到的。
这个故事说明了学前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么的大。
有一个公式是“5+2=0”,意思是周末两天家庭教育的失败,足以抵消孩子在幼儿园5天的学习所得。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和家长的教育分不开的,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为了让我们的孩子在学前期不要留下什么遗憾,首先要从我们家长做起。
1、尽早开始,省时省力效果好。
一是孩子越小可塑性越大,也比较听话。二是孩子越小大脑发育越快,劳动手脑并用,对开发智力效果越好。三是孩子从小就有劳动的欲望,顺势引导更省劲。比如孩子在一岁时就夺筷子夺勺要自己吃饭,两岁时,大人干什么都要参乎,热情很高,三岁时你洗衣服他手就伸进水盆给你“帮忙”,你这个不要动,那个不能摸,生活上你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什么都不用他自己动手,孩子慢慢就变懒了,一旦养成懒惰的习惯后想再改变就非常困难了。所以,尽早开始,从吃饭穿衣入手,保护孩子的劳动欲望和积极性,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省时省力效果还好。
2、多给鼓励,培养劳动兴趣。
兴趣是做任何事情的原动力。家长要多关注孩子好的表现,正面引导,有利于劳动兴趣的培养。比如,当孩子干完一件事后,只要孩子认真做了,你就应给予肯定和赞许,你可以对孩子说:“谢谢你,帮了妈妈的忙”;“你干得不错”;“妈妈能吃上你洗的水果,真高兴”,使孩子产生一种愉悦感和自豪感,这样,孩子就会从父母的评价中体会到自己劳动的价值,更加热爱劳动。
有个叫点点的女孩,一岁多就开始学着剥葱,妈妈用她剥的葱做完菜后告诉点点,这就是用你剥的葱做的菜,爸爸说:“我说今天的菜怎么这么香,原来是我们点点剥的葱。”你看点点那美滋滋的自豪样。就这样,时间长了,妈妈干活时,特别做饭时,点点总爱“帮忙”。妈妈专门给她做了一套小围裙、小护袖。包饺子时,她也和大人一样,系上围裙,戴上护袖,一会儿擀饺子皮,一会儿包饺子,忙个不停。尽管弄得满身都是面,包的饺子也不成样子,但毕竟是个积极的参与者,不仅给家人带来了欢笑,而且也增强了他的自信心,积极性越来越高。她上学后学习特别主动,与从小劳动习惯的培养是有直接关系的。我们家长做家务时,肯定经常会听到孩子在旁边说:“妈妈,让我来帮你吧?”。这时很多父母都认为孩子是在添麻烦而不愿让孩子动手,这种拒绝无疑是在扼杀孩子独立动手的意识。其实这正是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大好时期,应当给予支持、鼓励和引导,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适时塑造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家长要重视孩子此时出现的每一个具有独立意识的要求和行为,并加以鼓励和提供实现的条件。
这里家长要注意以精神鼓励为主,也可以适当给予物质奖励,切记不要做家务就给钱,单纯的物质刺激,或事前许愿,不利于优良品质的培
养。其次,不论劳动质量怎样,即使损坏了东西,也不要责怪孩子。要先肯定孩子的积极性和态度,然后耐心地指出不足,帮他分析原因,吸取教训,把错误变成学习的机会。
科学家科勒的故事:
科勒是个在医学上取得重要成就的科学家。有记者采访他:为什么他会拥有超过一般人的创造力,是什么因素让他与众不同?
科勒回答说,他一直认为,这都与他童年时他母亲给他的经验有关。有一回,他想试着从冰箱里拿一瓶牛奶,但一失手,奶瓶掉在了地上,牛奶流了一地,简直像一片牛奶的海洋!他的母亲发现了,并没有吼叫要教训他或惩罚他,而是说:“哇,好小子,你制造的这场麻烦还真棒!我好像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奶水坑。反正损失已经造成了,在我们动手清理它以前,你想不想在奶水坑中玩几分钟,比如,放上一只小纸船?”
他果真兴致勃勃地玩了一会儿。最后,母亲对他说:“你知道,每次当你制造这样的麻烦时,最好还是你自己把它清理干净。所以,我想你一定愿意这样做,是吗?我们考虑一下,是用一块海绵,一条毛巾或一只拖把清理它呢?你更喜欢哪一种?”他选中了海绵,于是这对母子一起清理地上的牛奶。
清理完毕,母亲提出建议:“刚才,在如何有效地用两只小手拿大牛奶瓶上,我们已经做了个失败的实验。现在让我们到院子去,给瓶子灌满水,看看你是否能拿得动它。”这一下,小科勒学到了,只要他用双手抓住瓶子接近瓶嘴的凹陷处,他就可以拿住它,不会再掉在地上。这堂课真是太棒了!’
这个著名的科学家回顾说:“那一刻,我知道我不需要害怕错误,此外,我还学到很重要的一点,即错误只是学习新东西的机会,科学实验也一样。即使实验失败,我们还是能够从中学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感悟到:孩子是成长中的人,犯错误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就连我们成人也同样会犯错误的。重要的是我们成人用什么态度和方法对待孩子的错误,将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看到这个故事,每个父母都该认真思考:我们家的科学家是不是(会不会)毁在了我们错误的教育方法上?如果,我们每个人的父母都跟科勒母亲的反应一样,那不是又多了很多科学家吗?
再者,家长切忌两种做法:一是不要把劳动作为惩罚手段,这样会使
孩子对劳动产生反感;二是不能因对孩子的劳动看不上眼而随意批评,甚至把孩子推到一边自己干,这样势必挫伤孩子劳动的积极性。
3、明确任务,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孩子3岁以后,就可以明确分配给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任务,并告诉他,每个家庭成员都应该为家庭建设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以此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记得我以前带过的一个小孩小杰,他妈妈就特别会教育孩子,他和我聊起过他的做法,她是这样做的,饭后的家务活分配给每个人,4岁的小杰任务是收碗筷、倒垃圾。每次吃完饭,她都主动完成自己的任务,出门就主动把垃圾袋提着,有时垃圾太多,看他提不动,大人要帮他提,他就说:“这是我的任务。”连拉带拖也要把垃圾袋拖到垃圾箱处。在不知不觉中就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小杰上学后不但学习好,还特别爱劳动、会劳动,老师、同学都很喜欢他。
4、明确要求,培养规则意识。
规则意识是孩子社会化的必备素质。在布置劳动任务时,对所要完成任务的范围、时间、质量都应有明确的规定,可以使孩子从小有个秩序概念和规则意识。比如,在孩子的房间里,衣服、玩具、文具和书都有合理的位置,你可以要求孩子用完后整理好放回原处。可能经常有小朋友到你家玩,常常会把玩具和书弄得到处都是,小朋友走后,让孩子一件一件收拾起来,即是他收拾得不太到位,你可以帮她一把,但让孩子知道了该做什么,该怎么做。
下面讲个例子:5岁的洋洋把十几辆小汽车玩具扔得满屋子都是,妈妈一定要他收到盒子里,洋洋不同意。最后洋洋哭着找奶奶,奶奶说:“好宝宝不哭,奶奶来收。”说完就开始收拾玩具。妈妈看见急了说:“不行,要他自己收拾玩具。”两位家长处在僵局中,这时爸爸走过来说:“奶奶辛苦了,这次就爸爸帮你吧,我们来分工你收几辆小汽车,剩下的我帮你,我们一起来把这些玩具全收拾好。”爸爸让洋洋自己收拾的玩具放在一个盒子里,爸爸收拾的放在另一个盒子里。第二天就让洋洋玩自己收拾的玩具,样样很快就能自己收拾了。爸爸又拿出几辆汽车说:“洋洋真棒会自己收拾玩具了,这些汽车奖励你,记得要将他们收拾好哦!”洋洋高兴地接过汽车,将他们放在盒子里。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出了什么问题?
1)洋洋没有与自己年龄相应的自理能力 — 5岁了不会自己收拾玩具,家长需要进行有意识的培养。
2)奶奶没有培养洋洋自理能力的意识。
3)爸爸妈妈有培养洋洋自理能力的意识,但妈妈没有掌握相应的策略,而爸爸掌握了。
5、先易后难,增强孩子的信心。
孩子的心理是非常脆弱的。如果开始就让孩子做难以胜任的事,孩子会因无法完成或完成得不像样而丧失信心,影响孩子参加劳动的积极性,甚至会厌恶劳动。所以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人生就做两件事:爱做的事和该做的事。先让孩子做她感兴趣的、简单易成功的事情,让她不断体验成功的感觉,找到“我能行”的感觉,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再引导他去做该做的事,复杂的事。
6、榜样示范,让孩子正确模仿。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孩子是父母的镜子,耳濡目染,父母的生活习惯和举止行为无疑对孩子的行为、能力、意识产生重大影响。在家中父母要为幼儿提供良好的行为楷模,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和孩子交往中要随时注意自己的形象,这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和独立品质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作为父母一要注意平时为孩子作出勤劳的榜样。二要在孩子第一次做某件事时特别注意正确示范,耐心详细地介绍步骤、方法和注意事项。如教孩子穿衣服、整理物品时,首先要将各个动作直观地演示给孩子看,要把动作的顺序、方法解释清楚,然后示范,再让孩子练习。
7、经历艰辛,使孩子珍惜劳动成果。
在劳动中,让孩子经历一定的艰辛,同时引导孩子明白财物来之不易,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培养勤俭节约的好品质。有个六岁的小女孩很任性,要吃烤红薯,爸爸就给她买了一个,结果没吃完,顺手扔进了路边的垃圾箱。爸爸生气地说:“你这孩子怎么就这么浪费呢?”女儿把嘴一撇:“不就是两块钱吗?”爸爸气得巴掌都举了起来又放了下去,心想这个问题不是一巴掌能解决的。这个爸爸的老家在山区,春天到了栽红薯的时候,他带着女儿回了老家,让女儿亲身经历了栽红薯的全过程――拣苗、铰黑跟、挑水、挖坑、栽苗、埋土。从此,女儿像变了一个人,再也不浪费粮食了。说话办事也乖巧了许多,有时候亲身经历远
比空洞的说教管用的多。
8、克服困难,培养孩子的意志力。
孩子在参加家务劳动中,有可能遇到一些困难,大人不要急于帮助他解决,首先让孩子明白,生活中会经常遇到困难,而困难是锻炼人的好机会,不断解决困难会使人变得聪明、勇敢、坚强,然后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让孩子亲自经历克服各种困难,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意志力。
9、教会技能,提高劳动效率。
家长在安排孩子劳动时,同时要教给他相应的劳动技能。比如,父母让孩子做某件事前,要告诉孩子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合理的劳动程序,可以使孩子顺利完成任务,提高劳动效率,从小就学会统筹安排事情,这是一项重要的生活和劳动的技能。也可以让孩子学会看表,建立时间概念,养成又快又好完成任务的习惯,培养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对以后的生活和学习都是有益的。
同时,在教孩子劳动时,千万不要忘记安全教育。在使用电器、煤气、化学药品、刀具等用品时,一定要向孩子讲明正确的使用方法、安全常识和自救方法,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总之,自理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这个过程需要家园配合,通过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多给孩子创造锻炼的机会,再施以科学正确的教育方法,辅以耐心细致的言传身教,才能培养出生活自理能力强的孩子。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针对父母对孩子照料过度的现象说了这样一句话:“做母亲的最好只有一只手。”
用游戏来培养托班幼儿的自理能力 篇8
摘要:托班幼儿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基本上还处于涂鸦阶段,他们通常以涂鸦的方式尽情的、自由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然而,由于这一阶段幼儿的年龄特征、手眼协调及小肌肉发展不够成熟,没有形成一定的作画技能和绘画的习惯。为此,本文根据涂鸦期幼儿的身心特点,就托班涂鸦期美术教育活动兴趣,探讨如何培养托班幼儿美术能力,使孩子在涂鸦中得到快乐。
关键词: 托班幼儿;涂鸦;兴趣与能力
一、引言
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入,“尊重幼儿”“给幼儿自由的发展空间”等观念深入人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让幼儿“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这就肯定了艺术在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过去的幼儿美术教育教学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通常会导致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弱化。因此,我们应该以幼儿为主体,注重给幼儿主动发展的空间,鼓励幼儿自由创作,大力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周围丰富的现实生活和自然景物,并通过记忆、想象与理解,将他们反映到绘画与手工中来,让幼儿在绘画中自己摸索和发现绘画的技能技巧,发展幼儿的视知觉。通过科学、合理、有序的方式培养幼儿对美术兴趣的能力的发展,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使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兴趣、情感、智能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二、托班幼儿美术兴趣及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要针对幼儿的不同特点与需要,让他们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由此,本文针对涂鸦期幼儿,研究托班绘画活动的开展,让幼儿在活动中得到快乐、自由的发挥表现,有其实际意义。
一方面,在生理上对托班幼儿美术兴趣及能力的培养。幼儿涂鸦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运动,开展丰富的涂鸦活动,将激发其绘画潜能,促进幼儿感知觉、手部精细动作及情绪、情感的发展,培养孩子初步的注意力、观察力和想象力,为以后的绘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在心理上对托班幼儿美术兴趣及能力的培养。2岁半左右的幼儿正处于涂鸦期,在任何一个人的记忆中,童年的涂鸦总是快乐记忆里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当他拿起笔在纸上、墙上、地板上涂抹时那种有节奏的、主动的运动快感,以及视觉上对出现的各种各样线条在感官上的满足,他们不在乎要学会什么,要知道什么,只在乎这种不成形的线条。通过对2--3岁幼儿涂鸦的观察,我发现涂鸦期也是有一定的发展轨迹。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及手指小肌肉的逐渐协调,他们涂鸦所表现出的特点也就不同。
托班幼儿的涂鸦行为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随意的涂抹。他们画出的是一些无序不成形的线条,这一阶段的涂鸦只是满足他们的动觉;第二种是有控制的涂抹。孩子能从大圆圈、乱线条的动作转化到小圆圈的细腻动作。此时,孩子对画画兴趣特别高,他们的运动和视觉行为的协调加强了,对笔有了控制的能力;第三种是命名涂鸦画。幼儿已有他的想法和意识了,小手也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了。这时教师既要做旁观者,又要适时创设条件,组织、引导幼儿进行美术活动。
三、开展托班幼儿美术教育的策略
(一)创设适宜的环境、选择贴近托幼儿生活的材料 1.创造适宜的美术环境
《托幼机构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顺应2-3岁幼儿小肌肉发展还不完善,动手操作能力较差,以无意识学习为主的特点,我们创设丰富有趣的美术环境,在活动室内设置涂鸦区,利用生活废用品作为辅助材料,自由选择工具进行涂鸦;设置作品展示区,鼓励幼儿与同伴自由地交谈,让他们在成功体验中得到快乐和满足。教师只有为幼儿创设丰富有趣的美术环境,才能使幼儿既对涂鸦活动产生兴趣,又能让幼儿轻松获得成功,而且还能使画面产生很好地效果。如在亲子活动《我给石头穿花衣》中,以小朋友自己带来的石头为主,与家长共同选择喜欢的材料来给石头做装饰,并与自己的作品合影,统一摆放在作品展示区在活动中幼儿体会到了成功,并为自己的作品欢呼雀跃。
2.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材料
《纲要》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我们尝试挖掘幼儿生活中的蔬菜、水果、生活用品、废旧物品等材料,开展拓印、添画等美术涂鸦活动,培养他们的借形想象能力。如在《藕印花》中,我们为幼儿每人准备一张画有花瓶的纸,通过印画的方法,为花瓶插上花朵,让幼儿感受印花活动的趣味及自豪感。教师还可以选择他们熟悉的人、玩具或食物为题材,如提供纸团让幼儿压印,提供弹子让幼儿滚画等。又如在印章画《小鱼吹泡泡》活动中,教师提供了大小不同的瓶盖,幼儿用这些材料蘸上颜料印在小鱼的边上,一个个泡泡就这样完成了。活动结束后把材料投放在涂鸦区,经常有幼儿仍乐此不疲地给小鱼吹泡泡。丰富有趣的活动材料让托班幼儿觉得绘画原来就是“玩”,绘画是件快乐的事情.(二)创设轻松的氛围,培养对色彩的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因为幼儿感兴趣了,才能更为有效的激发他们参与活动、主动学习的欲望。而托班幼儿年龄小,手部肌肉发展不完善,知识经验缺乏,想象力弱,因此组织托班幼儿绘画活动的关键是激发幼儿的绘画热情,可多选取幼儿生活中熟悉感兴趣的、具有吸引力的题材,因材施教。
首先,选择丰富有趣的内容,引起幼儿对色彩的好奇心。如在活动《美丽的鱼缸》中,教师在大张卡纸上为幼儿创设了一个美丽的鱼缸,鱼缸里有许多五颜六色的小鱼在游来游去,绿绿的水草、可爱的小鱼马上吸引了幼儿的眼球,幼儿大胆的选择了自己喜欢的颜色圆形纸片贴在画面上,一个个小泡泡就出现了。在活动《我和小鱼捉迷藏》中,教师在白色的大卡纸上用白色的油画棒画上小鱼、水草和泡泡等,告诉小朋友我们要和小鱼来玩捉迷藏的游戏,引导幼儿用水粉笔刷出一条条的小鱼。在活动《神奇的瓶子》,老师以变魔术的形式,将颜料放一点在饮料瓶盖里,瓶中装进半瓶水,请幼儿观察瓶中水的颜色,然后两只手将瓶子上下或左右摇晃,瓶里的水慢慢地变色,教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瓶中水的变化,猜一猜瓶中的水为什么会变色?变成什么颜色?激发幼儿想像力和好奇心,让幼儿也试一试,玩一玩。老师将自己手中瓶里的颜料水与一幼儿手中瓶里的颜料倒在一起,再让幼儿观察瓶中的水有什么变化?幼儿玩的积极性很高。将玩色后的瓶子放在涂鸦区,幼儿想玩时随时可取来玩。用瓶子玩颜色,简单又容易操作,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增强幼儿好奇心,对玩色产生兴趣。
其次,让幼儿在画纸上集体点画。初上托班幼儿,如果给他们每人一张纸在上面玩色作画,在他们还没有养成良好的作画常规的时候,他们是乱点乱擦,弄得衣服、袖口及桌子上到处都是颜料。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尝试在幼儿学习作画的最初阶段让幼儿同时在一张大画纸上集体同时作画,不仅气氛热闹,还容易出效果。教师为幼儿提供大张纸,让幼儿蹲在画纸的四周,集体在上面点画,集体玩色,如《甜甜的葡萄》,在葡萄叶子下面用食指蘸紫色颜料点画,作为葡萄;《下雨啦》,在画有小雨伞的四周用食指点画作为雨滴。让幼儿练习集体在大张画纸上用手指点点告诉同伴自己拓印的画,在宽松的氛围中让幼儿自由地点画。初次让幼儿学习点画,并让幼儿集体在大张纸上点画,没有任何约束,可以自由地用食指蘸色点画。一张画纸点满后效果非常好,更能让幼儿体验集体作画和感受到作品成功的快乐。
在活动《好吃的西瓜》中,在画有大西瓜的红色部位轮廓线内用食指蘸黑颜料点画,作为西瓜子,这对幼儿的点画活动在难度上了有了提高,有点限制性。不过,在之前活动的基础上再练习这个方法,那么幼儿就能比较顺利地接受了。
(三)通过各种游戏培养托班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游戏的价值在于幼儿通过游戏实现了认知、情感和人格的发展,它具有顺应幼儿发展的价值;教学的价值则在于将幼儿的发展纳入有目的、有计划的过程,它具有促进幼儿发展的价值。托班幼儿美术教学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游戏活动,涂鸦教育内容一定要多样化,应在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玩玩的过程中,运用一些趣味性的游戏,激发幼儿想象力,引起幼儿作画兴趣,让幼儿在玩耍中不知不觉、很自然地接受绘画技能。因此,在绘画活动中,要根据托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游戏形式。如:在进行《飞机》活动时,通过游戏“开飞机”,让幼儿在室外转圈跑开飞机游戏;在进行《小熊吹泡泡》活动时,教师带领幼儿到空旷的场地上,教师吹泡泡幼儿追泡泡,边玩边观察,使幼儿在玩中画,画中玩,在玩画中找到乐趣,大大提高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托班幼儿年龄较小,好动、好模仿,行为受情绪的支配,因此在涂鸦中期可适当加入一些撕、捏、贴、画的简单美术技能。首先从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赋予幼儿适当的角色,即运用游戏、故事等形式导题,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如活动《我来做面条》第一课时开始时,我给幼儿讲了一段故事:“猪妈妈开了一家面条店,味道非常的好,客人非常的多,猪妈妈一个人太忙了所以生病了,可是店里的客人都在等吃面条呢,怎么办呢?”通过故事引起幼儿对猪妈妈的关心,以此引导幼儿帮助猪妈妈来做面条,在碗里画面条,第二课时时以面条太少为由开展撕纸活动,黏贴在碗里,发展幼儿的小肌肉动作;在黏贴画《星星和月亮》,在黑色背景下用黄色的纸撕成小片,作为小星星贴在黑卡上,变成了满天星的夜晚。教师利用托班幼儿强烈的好奇心来设计生动有趣的开场白,把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引过来,为接下来的活动打下了良好的情绪基础。
(四)成果展评,体验成功的快乐
俗话说:“好的孩子都是表扬出来的。”幼儿需要鼓励和赞赏,让幼儿在表扬中得到进步,得到发展。因此,教师评价幼儿的画时,只要幼儿在绘画的过程中是高兴的愉悦的、积极投入的,教师就要加以鼓励和表扬。要尽量找出好的地方,表示你的赞赏,一旦幼儿作品受到老师的承认和赞许,他们会表现出更大的创作热情,从而增强自信心,对绘画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就会越画越多,越画越好。那么绘画便会在他们心中得到升华。要尽可能避免指责的话语,如:“你画得一点都不像,难看死了,乱七八糟” 等话语,甚至于直接当着幼儿的面撕掉,这样容易挫伤幼儿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幼儿的想象就会因担心得不到老师的称赞而受到抑郁。如学期未,教师可以将幼儿的绘画作品整理,把一学期所有的作品整理成册,《**小朋友美术作品集体》,发到每位幼儿家长手中,让家长们一起分享幼儿的快乐,感受幼儿的绘画进程,让幼儿在成人的表扬、鼓励和肯定中体验美术活动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四、结束语
托班幼儿美术活动是以“促进幼儿身心发展”为目的的,必须建立在尊重幼儿创作意图和绘画心理的基础上,只要是幼儿能够解释的作品我们都应该给予肯定,使幼儿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促进幼儿发展,因而教师要发现幼儿的不同特点,给予每一位幼儿激励性评价,充分挖掘幼儿绘画作品中成功的东西给予积极肯定。美术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在美术活动中需要儿童的想象和创造。幼儿通过涂鸦绘画可以提高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维果斯基的有关理论基础给了我许多有益的启示:教学造就了发展,是发展的决定性动力。只有指向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托班幼儿通过趣味性玩色,一步步提高绘画难度练习,老师不需要向以往那样手把手地教幼儿练习涂色和画线,而是找到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和兴趣,有目的有计划的在集体趣味玩色中培养和练习,这样幼儿就能掌握绘画的方法,在趣味玩色中即培养了幼儿的绘画兴趣,同时也发展了幼儿绘画的能力。
参考文献:
【用游戏来培养托班幼儿的自理能力】推荐阅读:
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总结10-21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08-22
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子课题研究方...11-20
培养幼儿注意力的游戏08-27
浅谈小班幼儿角色游戏中角色意识的培养09-04
小班自理能力培养教案09-30
游戏中幼儿创造力培养07-17
浅谈如何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