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探索能力培养(共12篇)
幼儿科学探索能力培养 篇1
《纲要》要求:“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 综合利用各种资源, 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 教师要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各个教育领域中, 各种渠道进行科学教育契机的捕捉, 随时了解幼儿的兴趣所在, 激发幼儿的兴趣, 鼓励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
一、从兴趣入手, 引导幼儿乐于探索
兴趣是探索和学习的原动力。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是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基础和前提。通过科学教育培养幼儿对学习的兴趣, 幼儿就有了终身学习的动力机制。孩子们通过学习科学获得了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他就能不断运用这些方法获得知识, 解决各种问题。
1.选材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贴近他们的生活
对孩子来说,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最投入、最自主的活动, 集自由性、趣味性和创造性于一体, 与幼儿的年龄特征好奇、好问、好动很符合。因此, 在选材上要贴近孩子的生活, 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 而且尽量把科学活动游戏化, 如《有趣的风车》《会唱歌的瓶娃娃》《有趣的不倒翁》。这些活动既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又贴近他们的生活, 风车、瓶子、不倒翁, 都是孩子生活常见的东西。在这些活动中孩子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在玩中学, 在学中玩, 轻松的获得科学知识, 积累经验,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2.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感知活动机会, 培养幼儿观察的全面性, 掌握有序的观察方法
因此, 我在科学区角里注意提供丰富的材料, 指导幼儿按照一定的方法多看、多感觉, 以加深对事物的印象。例如, 在“认识苹果”这一活动中, 我在区角里提供了整个的、横切开的、竖切开的、削好皮切成小块的等多种样子的苹果, 指导幼儿先从整体感知苹果的特点:看一看, 苹果是什么样的, 有哪些部分组成;用手摸一摸, 有什么感觉;用嘴巴尝一尝, 是什么味道;用鼻子闻一闻是什么气味的, 让幼儿通过多种感官感知苹果的特点。然后指导幼儿观察竖切的苹果, 看看苹果的里面是什么样的;再看看横切的苹果, 有什么新的发现等, 这样让幼儿掌握了从整体到部分、从外到内按一定顺序观察的方法。平时, 我还提供香水、鲜花等有特殊气味的物品, 让幼儿通过嗅觉分辨各种气味, 通过气味来识别不同物品;提供各种食物和无害液体等味觉材料, 让幼儿通过品尝, 识别各种物体的味道;这样通过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观察, 培养了幼儿的感官的灵敏度, 并在指导的过程中让幼儿掌握了有序观察的方法。
二、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 给予幼儿探索的空间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 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促进幼儿探索能力发展的两个重要条件。在幼儿阶段, 幼儿的自我意识很脆弱, 教师的一个眼神, 一句评价都会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 教师多表扬肯定、鼓励、接纳、欣赏的态度, 为幼儿营造宽松、愉悦的探索氛围。
1.尊重孩子, 给予孩子出错的机会
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会受到直接经验的影响, 孩子有时回答的问题, 采取的行动在成人眼里看来是错误的, 而在孩子的认知结构和水平上却是合理和“准确”的。例如, 幼儿给自然角的植物浇水, 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 喝水要喝开水, 不能喝生水。给植物也喝开水, 导致植物枯死。当孩子出错时, 我们首先应看到孩子这些错误背后的道理, 给予孩子出错的机会, 为孩子提供一个心理安全的探究环境。
2.相信孩子, 倾听孩子的肺腑之言
幼儿在认识事物时, 常常用自己独特的, 不同于成人的眼光, 有他不客观的一面, 那是因为他们的经验还不丰富, 概括还不全面。例如, 幼儿在饲养角照顾小金鱼, 给小金鱼换水时, 看见小金鱼的眼睛里有脏东西, 就帮小金鱼挖掉, 结果挖掉的不是脏东西而是小金鱼的眼睛。幼儿总是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良好的动机去探究周围的世界, 我们要寻求幼儿真实的动机, 不要急于批评或制止幼儿, 而要相信孩子, 真诚地询问、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肺腑之言, 了解幼儿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 为幼儿提供心理安全的探究环境, 避免了误解或伤害幼儿。
三、注重探索过程, 体验成功的快乐
科学活动就是儿童探索、实践的过程, 也是引导幼儿通过探究, 发现和获得知识的过程。教师的作用是支持、启发和引导幼儿探索和发现过程, 并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师对幼儿的鼓励与赞扬对幼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在“有趣的风车”活动中, 我请幼儿说说怎样让风车转起来。有的说:“用嘴巴吹。”有的说:“用手拨。”有的说:“跑起来。”有的说:“在地上推。”我就用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内容来表扬鼓励他们, “你这个办法不错, 你真聪明。”“你的办法跟别人不一样, 你真棒。”教师多用鼓励的话语, 可以使幼儿的大脑一直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我想幼儿主动参与、积极动脑的氛围是教师“教”所无法达到的。因此, 教师应充分放手, 为幼儿提供宽松、自由的环境, 以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愿望, 在活动中体现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鼓励幼儿的讨论和交流, 培养幼儿探索的意识
“语言是思维的拐杖”, 离开语言的思维是虚晃无力的。在科学探索活动中, 教师应重视组织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操作过程和发现。他能使幼儿理清思路, 更清晰的了解某些事。在探索过程中, 语言伴随动作同步进行, 同伴间的交流、争论有时是一种催化剂, 教师要及时的捕捉并以此为契机, 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 大胆地进行猜想和解释, 按照自己的想法来验证, 把问题弄个水落石出。石头和石头碰撞可以撞出火花, 争论一下也许就有新的思路, 新的方法。如“怎样使鸡蛋落下来不破”的活动中, 幼儿发现了各种让鸡蛋落下来不破的方法, 但是有一种方法幼儿运用的材料是相同的, 实验的结果却是不一样的, 那就是把鸡蛋放在瓶子里, 再在鸡蛋外面包上海绵, 为什么同样的材料会有不同的实验结果呢?于是我就组织幼儿探讨交流, 再次探索, 他们发现鸡蛋外面包的海绵多了鸡蛋掉下来就不破。鸡蛋外面包的海绵少了, 那鸡蛋落下来就会破。在一次次的争论中孩子们也学会了倾听别人的探索和发现, “倾听”让幼儿获得了更多的信息, 也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孩子的想法。为我们及时调整教育行为提供依据, 也为更好的发展幼儿的探索能力提供了保证。
科学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实施科学教育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不仅要给幼儿科学知识, 重要的是让幼儿掌握学科学的方法。幼儿是学习的主体, 是学习的主动者, 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就幼儿而言, 探索的本身比通过探索获得的知识更为重要。因此教师要作好幼儿学科学的引路人, 引导幼儿去探索, 学习怎样去获得答案, 通过幼儿自身的生活去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幼儿科学探索能力培养 篇2
幼儿的学习遵循兴趣性原则,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来源。《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 :“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那么怎样在一日活动中发现幼儿的兴趣点,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呢?
一、亲近自然,喜欢探究
亲近自然,探索自然是幼儿的天性。失去了自然,儿童也就失去了最重要的特质。大自然有取之不尽的学习资源,自然界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很多,一颗小石子,一团黑泥巴,都会让幼儿宝贝似地收藏。教师对此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横加干涉,而应观察幼儿、了解幼儿,寻找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及时予以支持和引导。一天,雨后天晴,我带孩子们去操场上散步,在操场边上,一群孩子围在一起,议论着什么,我走近一看,原来吸引他们的是水泥操场边上留下的一个水坑,乐乐说 :小水坑里有树,彤彤说 :“我看到了天上的云朵”,看来孩子们对水坑的倒影产生了好奇,我故作惊讶地说:“难道树掉进了水坑里?”彤彤见老师也不明白,骄傲地说 :这是它们落在水里的影子。“我看到水坑里的树头是朝下的。”“水坑里的影子都是倒着的。”“喔,原来这就是倒影啊!”我的惊叹使孩子们更加坚信自己的发现是正确的。静雅总有与别的孩子不同的说法 :“真好看,就像一幅画。”正当孩子们欣赏着这美丽的“风景”时,调皮的强强用脚去踩水坑里的云朵,这一脚下去,所有的倒影都看不清楚了,有的孩子责怪强强,佳佳像个小大人“:等会儿,等会儿就能看清楚了,猴子捞月亮的故事不就是这样说的吗?瞧,孩子们不仅发现了生活中的科学,还主动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这不正是孩子学科学用科学的萌芽吗?像这样孩子们因亲近自然的发现和探索还很多,关于种子,关于影子,关于泥土和沙子等等,这些经历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使孩子们学会了观察,学会了操作、学会了交流和分享,激发了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兴趣。
二、投放材料,促进探究
幼儿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尝试,而动手操作是科学活动的重要方式,它能促使幼儿在做的过程中获得深刻的体验。幼儿天性爱玩,洗手时,他们会把自来水龙头开了又关,关了又开,体验水的流动和水流冲刷小手的感觉,直到把自己的衣服袖子弄湿 ;他们会不厌其烦地在一张张纸上涂画、折叠、揉皱甚至撕碎 ;用自己喝的开水去浇花……怎样变随意的`玩为有目的的探究,适宜的材料投放必不可少。就说幼儿对纸的兴趣吧,为了让幼儿认识纸的特性,我特意为孩子们提供了许多与纸相关的材料:各种材质的纸、水、火柴和蜡烛,并引导孩子们想想 :除了折、撕、团、画等常规玩法,还可以怎么玩?发现了什么?在我的鼓励下,有的孩子把纸折成小船放在水里玩,有的孩子直接把纸放在水里当船开,有的孩子把纸放在水里洗,还有的孩子点燃蜡烛,把纸放在燃烧的蜡烛上。孩子们探索发现了纸能燃烧,有的纸能吸水,有的纸不吸水,吸水的纸容易烂,纸能撕碎,纸能折东西……就这样,孩子们在玩的基础上,经过思考,动手操作,得出结论。这个过程孩子们获取的信息真实具体,印象深刻,能够补充和修正他们原有的认识,有效地促进了幼儿思维的发展。
三、创设问题,坚持探究
区域活动培养幼儿能力探索 篇3
笔者组织区“双新”教师就该课题做了长期的实践,总结出了一些宝贵的经验,收获了良好的成效。本文就如何坚持“四个相结合”,着力从四个方面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坚持正面激励与侧面引导相结合,着力培育幼儿良好意志品质
培育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帮助幼儿健康成长的坚实基础,也是培养幼儿独立解决困难和问题的重要前提条件。在研究实验中,我们针对每个幼儿区域活动中的不同表现,充分发挥正面激励与侧面引导的配合增益效应,在培养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有意帮助幼儿摒弃意志品质不好的一面、强化意志品质优良的一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帮助建立自信意识。幼儿是在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自信的。有了这份自信,他们才能有足够的勇气面对和解决碰到的问题。孩子的自信心与承受力,特别需要教师正面激励的呵护与滋养。在碰到困难时,孩子经常显得迷茫、手足无措。我们需要及时用正面激励的办法,用他们过往的成功经历或者优势特点,给他们添点油、加把劲。
2.帮助培养创新思维。由于技能所限、思维所固、兴趣所好等原因,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常常满足于简单重复已经学会的技巧动作,不敢或不愿去尝试改变或者探索新活动。我们往往及时采用侧面引导的办法,旁敲侧击、灵活提示,帮助他们走出固化的活动模式,轻松快乐地尝试新活动。
3.帮助锤炼坚定毅力。坚定的毅力,坚持到底的精神,是战胜困难的重要法宝。在日常活动中,我们观察到一些孩子愿意坚持,而一些孩子却缺乏耐心。为此,我们设计一些游戏活动或提出一定要求来培养孩子的耐心和毅力。
二、坚持规则限定与妥协谦让相结合,着力增强幼儿团结协作精神
古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团结协作精神,对于解决困难问题至关重要。在开展区域游戏的时候,由于游戏材料、场地、人数等条件的限制,幼儿之间容易出现争抢、退避、报复、告状等人际交往冲突事件,这是培养幼儿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形成良好的为人处世习惯的绝佳时机。在研究实验中,我们既注重硬性的规则限定,保障区域活动有序进行,又强调必要的妥协谦让,营造幼儿团队的和谐氛围,使得广大幼儿在活动中既学会了解决问题和困难的办法,又养成了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懂得了与同伴相处的基本道理和方法。
1.自主协商定规则。当孩子间发生争执时,教师不妨将问题、矛盾交给幼儿,利用他们的智慧,让孩子自己来参与决策,他们会很乐意、很配合地按照“自己想出来的”办法解决问题,达成共识,形成规则。
2.妥协谦让促和谐。妥协是一门交流艺术,谦让是一种精神境界。引导幼儿主动学习一些必要的交流合作技巧,懂得妥协、谦让,学会协商、分工,对于幼儿解决问题有非常大的帮助。当幼儿发生争执时,教师要适时介入,引导他们谈判妥协、达成一致,在此基础上再去学会解决问题。
3.公道评价树正气。教师的公道评价,是幼儿思想成长的绝佳先导。我们在研究实验中,特别重视利用游戏评价环节中的公道点评来帮助幼儿学会人际交往相处之道,充分肯定他们正确的做法,适当批评错误的做法,形成人人懂规则、人人守规则、人人愿妥协、人人会谦让的良好局面。
三、坚持摸索试错与点拨提示相结合,着力提高幼儿学习求知能力
帮助幼儿提高学习求知能力,使之扎实有效地逐步解决好区域活动中面对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这正是我们开展此次实践研究活动的主要目的所在。我们在研究实验中,根据不同的情况,针对不同的幼儿,因材施教,因情施策。既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不断摸索,在试错中慢慢探寻真知,又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指导作用,关键时刻及时予以点拨提示,为他们指点迷津。
一方面,放手让幼儿摸索试错。失败乃成功之母,不经历一次次失败,就难以真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幼儿来说,失败的体验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区域活动中,果断放手让幼儿摸索试错,让他们经历失败、努力、再失败、再努力的不懈过程,不但能促使幼儿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式寻找答案,而且能培养幼儿不怕失败、不断探索的精神,更能让他们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
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探索 篇4
一、为幼儿创建良好的口语学习环境
作为老师,不仅要耐心听孩子说话,还要鼓励并指导孩子说出完整的句子,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孩子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及时引导幼儿,才能使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在语言游戏中发展口语表达能力
对于幼儿来说, 游戏是最主要的活动形式。 教师可通过语言游戏,让幼儿在愉快的气氛中发展口语能力。
1.创设语言游戏,矫正幼儿口语发音
苍南地区受闽南方言的影响,幼儿普通话水平较低。 因此我们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一些语音游戏,注重培养幼儿听音、辨音和准确发音的能力。 例如,方言中,蝴蝶的蝴会读成fu,飞读成hui。 我设计了“ 小采购员”游戏,在我开的商店里,有和蝴发音相近的玩具:蝴蝶、葫芦、各种花、大灰狼等。 我先用正确的语音介绍商品,让幼儿看清发音口型,再让幼儿充当小采购员来购买必须说清“ 我买一只蝴( hu) 蝶”,语音准确才卖给他。
2.创设语言游戏,丰富幼儿语言词汇
培养口语表达能力要从丰富词汇入手,于是我设计了能帮助幼儿积累词汇的游戏。 例如,游戏“ 太阳和小花”中,小姑娘来到美丽的花园后,说了一句话。 我神秘地说“: 谁能猜出小姑娘说的是什么? ”这时,幼儿积极动脑,回答多种多样“: 有好多花。 “” 好多美丽的花。 “” 这花真漂亮! ”班上有一位女生,说得很好,她说“: 花儿五彩缤纷的,可真美! ”幼儿间的踊跃交流,丰富了彼此的词汇。
3.精心设计教学,鼓励幼儿个性表达
我尝试用图中求“ 异”的讲述方法,充分调动幼儿看图讲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 用图多变,力求图中求“ 异”。 以 《 小老鼠的派派笔》 为例,进行“ 你说我猜”游戏,让幼儿选择一幅图片,讲述图片的内容,让其他幼儿猜一猜他描述的是哪一幅这既增强了幼儿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其他幼儿的参与性。 接着让幼儿按照故事发生的顺序排列图片,再装订成一本书,讲一讲这个完整的故事。( 2) 续编故事,提供想象空间。 以《 老猴的鬼把戏》 为例,先让幼儿感知故事情节,然后引导幼儿想象:小动物为什么不玩指针游戏了? 如果你是小狐狸会怎么办? 老猴为什么不让大家玩指针游戏了? 通过引导,使幼儿充分想象,编出故事的发展经过及结果。 在实现语言教学目标的同时, 还使幼儿的自信心、想象力、合作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也为幼儿的自由构思创设了良好情境。
4.运用角色游戏,培养语言交往能力
让幼儿通过“ 爱心医院”“ 生活小馆”等模仿活动,发展运用语言交往的能力。 在“ 爱心医院”中,老师有意引导幼儿扩展游戏情节,引导幼儿怎样与病人对话,对老人和小孩应该分别说什么话。 看谁说得最好听、最恰当,从而培养幼儿遵守游戏规则, 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
三、在动手操作中发展口语表达能力
我们准备了多种材料供幼儿操作演示, 并开辟了语言角,让幼儿的口语能力在动手操作中获得发展。 例如,提供一些场景的背景图,请小朋友任选几个自己喜爱的小动物指偶,一边游戏一边讲故事。 老师引导幼儿“: 你选的是什么小动物? 这几个小动物从什么地方来,要到哪里去? 他们会遇到谁? 发生什么事? 后来怎样?”……幼儿可以结伴,也可自己在摆弄、操作中练习编讲故事。
四、在日常生活中发展口语表达能力
日常生活是幼儿语言学习和实践的摇篮, 我根据各年龄阶段幼儿语言发展特点的不同, 有针对性地对他们的语言活动加以因势利导,使其规范化,目的化,并有规律地持续进行,形成了多种形式的语言专题活动。 ( 1)“ 我是大嘴”:在每周末或节假日相对固定的时间,让幼儿自由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沟通和交流,评一评、说一说。 例如,针对话题“ 男孩和女孩”,幼儿可以通过交流,了解男孩、女孩的爱好的异同之处,使幼儿在自由、宽松的对话交流中发展语言能力。 ( 2)“ 小小播报员”: 幼儿模仿电视中 “ 新闻报道”的方式向幼儿播报自己看到 、听到的有关内容 。
五、结束语
经过以上探索实践, 孩子的语言发展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效。 一是提高了幼儿口语表达的积极性。 日常活动中,随处可见幼儿开心地谈着、笑着,有着讲不完的话题。 二是提升了幼儿口语表达的能力。 幼儿的讲述始终能紧紧围绕中心展开, 前后比较连贯,词汇运用恰当。 同时,幼儿语言的逻辑性加强了,说话更有条理,能清楚地表达自己所见、所想。 对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不断学习、研究和实践的过程,教师要精心营造口语表达氛围,丰富幼儿口语库,设置宽松交流的语境,使孩子们想说、敢说、乐说、会说。
摘要: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教师如何把握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提升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呢?以语言活动、日常生活为切入点,探索适合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实际发展的语言活动、形式和方法,通过在活动中训练、在训练中实践、在实践中提升,可以切实、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幼儿科学探索能力培养 篇5
●武秀玲
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脑控制人手的活动,人手的活动又影响和促进入脑的发育。“动手做、做中学”强调了脑科学应用的有效结合,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深刻地表明了“做”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儿童的天性是好动的,他们在“做”中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认识客观世界,并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检验对事物的感知是否符合事实.儿童的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都是通过“做”形成的,他们的兴趣、动机的形成,情感意志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也都是通过“做”进行的。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做”的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与创新能力,而且要从幼儿园做起。
借鉴法国“动手做”科学教育的成功经验,由中国教育部和法国科学院联合发起,我国小学和幼儿园轰轰烈烈地开展“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这是一次教育思想的大变革。本文就如何通过创造性地开展“动手做,做中学”的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谈一点体会。
一、打造幼儿“做中学”科学活动的舞台,在做中培养幼儿的动手与创新能力
“做中学”,做是载体,学是目标,做什么?怎么做?对学有着较大的影响。科学活动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载体,在科学活动中,幼儿的动手与创新能力能够得到极大的发展。科学活动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做”即动手为主要手段。在幼儿园中开展科学活动就是要让幼儿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建构基础性科学知识,获取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如:在“做中学”科学实验“给鱼缸换水”的活动中,老师首先为幼儿准备了大量的物品:塑料盆、海绵、塑料纸、盘子、吸管、塑料杯等,然后引导幼儿观察,分析、动手、动脑,幼儿想了很多办法:有的用针筒把水 吸出来,有的用塑料杯把水装出来,有的用海绵把水吸出来,有的幼儿还用了泡沫板看看能 不能把水吸出来„„虽然有的办法老师一看就知道肯定是失败的,但老师没有立即指正,而是让幼儿自己尝试,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有位幼儿刚开始用一个四周有一些小洞的小盆舀水,结果水洒了一地,后来他找来了一个塑料袋套在了小盆上,从而 解决了漏水的问题。漏水?用塑料袋套上!幼儿的动手与创新能力就是在这样的小事中,在 这样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
以科学活动为主体,将语言,艺术、社会、健康等活动的教学融合进来,构成综合课程,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形式。如开展“采树叶,做标本,拼叶画”为主题的活动:活动前,要 求幼儿收集各种形状的树叶,活动时,围绕“做中学”这一主题展开,细化“选树叶,认树 叶,说树叶,拼叶画”几个环节,由于孩子们通过亲自选树叶、认树叶,可以了解不同叶子 的名称与构造,体会大自然的神奇,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通过说树叶可以学习语言,通过 制作叶画可以获取美术技能,每一个环节孩子们都要动手、动脑,所以开展综合性的科学教 育活动可以使幼儿获得更多的知识与能力。
二、创建优良宽松的科学活动环境,快乐中增强幼儿的动手意识与创新精神
科学发现通常是在大量的实验和长期的思考过程中获到的,人的灵感是在心情愉悦、思维活动处在积极的状态下产生的,因此,要使幼儿在科学活动中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创新能力得到增强,就必须为他们准备充分的物质条件,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的思 维处于积极状态.如果让幼儿处于一个材料贫乏的环境中学习,幼儿只能是空手或空想,因 为他们想做而没有东西做,所想到的得不到验证;如果幼儿对实验的内容没有兴趣,幼儿的 思维活动就不能处于积极状态,又怎能培养幼儿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呢?
因此,在开展以科学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做中学”活动中,要积极为幼儿“做中学”配备充足的物质条件,创设丰富宽松的探索环境,让幼儿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成长。比如在幼儿园开设科技游戏区,动植物观察角、问号区等:提供各种操作材料,如温度计、放大镜、漏斗、筛子、平面镜、凹凸镜、三棱镜、天平、磁铁、铁钉,回形针、小斜坡、平衡杠杆、电池、小灯泡、小陀螺、各种容器、小苏打、醋、小汤勺、大中小玻璃杯、不同质的纸„„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植物用什么喝水?小兔子吃什么?谁跑得快?让纸站起来,搭纸桥等等。对这些活动,幼儿可以自由进入,独立或合作地进行观察、操作、尝试,实验,自由自主地探究。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在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上,与幼儿一起去发现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中不懂的问题,例如在“给陶瓷穿花衣”科学实验中,因为陶瓷制品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所以对此实验幼儿非常感兴趣,他们找来了很多材料 :卡纸、广告纸、包装纸、皱纹纸、花布、自粘纸等等,尝试了很多材料,最后终于找出了 陶瓷的衣服——“花纸”。在实验中虽然幼儿可能要经历一次次的失败,但他们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的状态,进发出了探索的激情,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幼儿真实地体验了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只有让幼儿在与感兴趣的内容和材料的互动中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动手实验、记录信息、讨论交流,亲历科学发现的过程,幼儿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幼儿的动手与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更有效的发展。
三、丰富科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多途径培养幼儿的动手与创新能力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教育资源到处都有,我们要善于从幼儿的生活中选取素材,积极地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更加生活化,游戏化,更具有趣味性的“做中学”科学活动,多途径促进幼儿动手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近几年来,我园开展了“三小”主题活动,效果很好。1小制作。如让幼儿做贺卡,折各种动物,剪纸、粘贴、做沙袋等。鼓励幼儿利用废旧物品做玩具,如:用饮料瓶子粘贴成娃娃,做成各种蔬菜、水果、做成沙锤,剪贴旧书报杂志;用稻草和各种果实粘贴画;用废布在成人的指导下做成娃娃等等。
2小实验.我园开辟了多个供幼儿动手,进行观察和实验的小园地.一个小朋友看到邻居家“猫妈妈”生了一只小猫后,向老师提出了“鸡宝宝是从那里来的?”问题,老师引导他到幼儿园饲养园地观察母鸡生蛋——蛋孵出小鸡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跟踪观察,这个幼儿终于解开了心头之疑:原来猫是胎生动物,鸡是卵生动物,小鸡是由鸡蛋孵出的.小实验激发了孩子们探究科学的兴趣,增长了见识。
3小创造。科学活动要鼓励幼儿独创、求异,搞小发明。我园在大班开展了“废物巧制作”想象手工比赛,成果非常丰硕:有用雪碧瓶做的小花篮、泡沫拼成的机器人、废香烟盒做的“开心辞典”,硬板纸卷成的万花筒等,构思新颖,别具匠心,每件作品,活灵活现 能力才能得到更有效的发展。
谈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篇6
一、观察有趣的现象,激发幼儿探究兴趣
我们身边有着非常有趣的事物和现象,孩子们能发现和感受到周围世界的神奇,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在身边。有位幼儿在脱衣服时听到了“劈噼啪啪”的声音并感到有点刺痛,觉得很奇怪:“是什么弄得我这么痛?”另一孩子说:“有时我脱衣服时也会感到痛,晚上还能看见一点点的光呢!”许多孩子也有同感。还有一次我给女孩子梳头,孩子们发现头发被梳子吸了起来,十分好奇。于是,我在科学角分批投放不同材料,让幼儿通过操作感知“静电”现象。第一次,我投放了纸屑、塑料玩具、积木和笔等,让孩子们设法把纸屑吸起来。孩子们在探索中发现:只要将笔杆在衣服或头皮上摩擦或用手不停地与笔杆摩擦,笔杆就能将纸屑吸起来。对此,我没有急于否定,而是投放了一些铁质小棒、不锈钢盖子、积木、玻璃杯等材料,让孩子们通过实验操作,自己去发现问题。当孩子们发现不是所有东西摩擦后都有吸力时,我及时向幼儿讲解了有关静电的知识,解开了孩子们心中的疑团。接着,我又投放了不同大小、质地的纸屑,如:绉纸、蜡光纸、硬纸板、塑料纸等,并设置问题:“你能通过摩擦将这些纸吸起来吗?”引导幼儿进一步感知静电现象与物体质地的关系。
二、提供丰富的材料,培养幼儿探究意识
幼儿以形象思维为主,一些抽象的科学道理讲解百遍,不如让他们亲眼目睹和亲手操作。如认识颜色的活动,老师一不小心把两种颜色滴在一起,幼儿发现后问:“老师,颜色怎么变了?”老师没有作任何说明,而是让幼儿动手操作,看看把两种不同的颜色放在一起会有什么变化。幼儿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得出了“两种不同的颜色混在一起会变成别的颜色”的结论。当这一结论被老师认可时,他们非常兴奋,成功的喜悦激起他们更强的好奇心和更高的探索热情。这时老师提供材料,有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三种、四种、更多种颜色混在一起会有什么变化,来拓展幼儿探索的范围。
在认识声音的活动中,我先让孩子们倾听周围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刮风声、树枝晃动声、下雨声、水流声、知了和小鸟的叫声、叫卖声等,并染他们模仿。为了帮助幼儿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我请他们相互倾听心脏的跳动声,抚摸声带的颤动,触摸敲击过的锣鼓面,观看小纸人在鼓面上“跳舞”的情形,使孩子们声音是因振动而产生的。最后,我让孩子们制作小乐器,如用彩色水和玻璃瓶做玻璃琴,用橡皮筋做皮筋琴,用可乐瓶做沙锤,用易拉罐做双响筒,用汽水瓶盖做小铃鼓,用小纸盒做手摇铃,等等,并用他们喜爱的歌曲《西游记》、《大耳朵图图》等作为伴奏音乐,孩子们从中加深了对声音的了解,初步感知了乐音和噪音的区别,形成了有关声音产生的初步概念。
三、注重生活的实践,鼓励幼儿探究问题
幼儿园每天都要磨豆浆。有一次,厨房阿姨把黄豆拿到太阳底下晒,一个孩子有了重大发现:“老师,快来看,黄豆生虫了。”我走近一看,果然有许多小虫在爬。我立即把全班幼儿召集起来,问他们:“生虫的黄豆和没有生虫的黄豆有什么不一样?”“生虫的黄豆是空的。”“我们这样把生虫的和没有生虫的黄豆分开呢?生了虫的黄豆还能发芽吗?”接着,我把黄豆分装在四只脸盆里,请孩子们想办法把生虫的和没有生虫的黄豆分开来。孩子们都专心致志地挑拣着。过了一会儿,有一个幼儿说:“这样拣太费事了,我奶奶不是这样拣的。她把黄豆放在水里,一下子就能把空黄豆捞出来了。”于是,我启发幼儿对此展开讨论,说出其中道理,并提供材料让他们尝试、验证。后来,我又引导幼儿进行两种黄豆的发芽实验,让幼儿在自然角观察、探索。几天后,孩子们有了答案,他们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了两种黄豆的区别,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掌握科学的方法,提升幼儿探究热情
科学活动的过程一般为提出假设——动手操作——记录信息并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四个环节。例如,在“怎样让泡沫板沉下去”的活动中,幼儿首先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假设:“把石头压在上面”“用重的磁铁压住它”,然后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结果幼儿发现石头会滚动,压不住。在此基础上,幼儿又提出新的假设:“用胶带把石头绑在泡沫板上”,并进行实验,结果泡沫板还是会浮起来。分析原因后,幼儿再次提出假设:“再加几块石头”,结果实验成功了。接着,幼儿对于实验中所观察到的事实(包括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记录,并得出结论:放上很重的石头可以让泡沫板沉到水里。最后,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科学研究中解决问题所经历的过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幼儿做事的条理性,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幼儿学会用科学的步骤来探究和解决问题。
总之,幼儿好模仿,对任何事情都好奇、好问,能大胆想象。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学会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幼儿的探究能力得到培养,真正成为科学的主人。
浅谈幼儿科学探知能力的培养 篇7
一、培养探知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知欲望
杜威说:“兴趣是生长中能力的信号和象征。”兴趣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动机和力量,兴趣使幼儿敢于冒险,并使活动得以维持。幼儿没有兴趣,就缺乏真正的动机,而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求知欲望的生长点。因此,培养幼儿科学探知能力首先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1. 结合自身的体验和特点,引导幼儿探知。
科学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上至日月星辰、雨雪雷电,下至花草树木、鱼虫鸟兽,幼儿都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深厚的兴趣,他们问这问那,什么事都喜欢寻根刨底。为了培养幼儿不怕说错、做错,没有顾忌地展开思维活动,让幼儿的思维处于开放、活跃的状态,在自由活动的时间,要多和孩子们交流:“为什么一天中会有白天和黑夜?”“为什么人在冬天呼吸时会呼出白气来?”“宇宙、天空会是怎样的呢?”……孩子们在轻松的环境中,逐渐养成了敢说敢表达自己心中想法的习惯。如在秋天,可以带孩子们到野外秋游,让孩子们寻找大自然中的“秋宝宝”,感受一下秋天的美景。孩子们格外兴奋,纷纷找到了自己心目中的“秋宝宝”。有的说:“我发现梧桐树叶落下来了”;有的说:“美丽的菊花开了”;有的说:“秋天的田野里,到处是金闪闪的”;还有的说:“秋天的空气最新鲜、最舒服”。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找到了答案,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孩子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愿都得以体现。
2. 创设创新的环境和氛围,鼓励幼儿探知。
环境是一种氛围,环境具有熏陶影响潜移默化的作用。萌发幼儿的创新精神,特别需要营造鼓励和强化幼儿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的氛围。幼儿对他所生活的环境会非常关注,因此,在活动室内设置科学活动区、自然角等有益操作的环境,张贴一些生动、直观的科技挂图,配备一些试管、量杯、颜料、天平,放大镜、温度计、指南针、电线、开关、磁铁以及制作的万花筒、摇筒、响筒等,使幼儿能时时处于观察探知的环境中。在认识磁铁时,提供大量的铁制品和其他材料制成的物品,先让幼儿用磁铁去吸各种各样的东西,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磁铁的奥秘,再提供材料让幼儿去探知:为什么有的东西磁铁吸不起来,而如果在布片下放一块铁,为什么布片就会被吸起来呢?从而让幼儿了解磁铁的传导性。在活动中,对幼儿说一些诸如“让我们试一试”“当然可以”一类的话,在鼓励、表扬、支持、肯定的环境中,让幼儿有更多自主、自由的机会。
二、学习探知方法,提高幼儿的探知水平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是一种探知,而探知是非常有趣的。”可见,创设科学教育环境固然重要,但关键还在于引导幼儿操作探知,只有积极引导幼儿动手动脑,教给他们正确的探知方法,幼儿的探究水平才会得到提高,幼儿的创新行为才能更全面更深入。
1.提供能启发幼儿探究并实现教育目标的材料。
材料既是引发幼儿探究的刺激物,又是他们主动建构对周围物质世界认识的中介,教师要让幼儿在自主选择材料的操作活动中探知、发现和创新。如“风的形成”,幼儿对于风,可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他们也知道风有时大,有时小,但他们对风的产生,大风和小风的不同却不了解,于是给幼儿提供各种可能制造风的用品(如扇子、书、塑料板、纸片、小灯笼、气球、风车等),让幼儿自己操作出风来。幼儿在玩一玩、找一找的过程中发现,当用力扇扇子时,产生的风就大,灯笼(或气球)的摆动幅度就大,风车就转得快。这样,幼儿亲身体验了风的大小。同时,还让幼儿体验用扇子扇风和用电风扇吹风有什么不同,从而知道现代电器给人们带来好处。让幼儿观看录像,让幼儿知道适宜的风会给人们带来好处,如果是狂风,则飞沙走石,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甚至带来灾害。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在比较的过程中了解风有大小之分及与人类的关系。
2.组织使幼儿探知行为更细致更深入的操作。
操作探知活动是幼儿主动获取科学知识,提高探知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幼儿提供更多机会,鼓励幼儿有意识地运用视觉、听觉、触摸等各种感官感知事物,不断发现问题,并将幼儿的操作转化为动脑,多方面把握事物的整体属性,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经验,不断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和思考能力。
如在科学活动“有趣的人体关节”中,以“关节娃娃”这一亲切形象的词语来组织活动,通过让幼儿跑跳、弯腰、转身等动作,让幼儿感知人体上的关节,并让幼儿在人体图上标出关节部位,提出了“是不是只有关节才会动?”“人体还有什么地方会动?”“这些地方动与关节动有什么不同?”他们带着这些问题操作,发现除了关节会动,眼皮、心脏等地方也会动,但它们不像关节那样灵活,动的幅度那么大。幼儿在获取有关关节的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探知的积极性。
科学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实施科学教育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不仅要传授幼儿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幼儿掌握学科学的方法。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动者,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就幼儿而言,探知的本身和通过探知获得的知识同为重要。因此,教师要当好幼儿学科学的引路人,引导幼儿去探知,学习怎样去获得答案,通过生活去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培养幼儿绘画能力的教学策略探索 篇8
一、引导幼儿关心周围事物, 促进孩子们的艺术迁移
丰富感知经验丰富的感知经验是进行艺术创造的前提, 只有见多识广, 才能在综合表象的基础上加以发挥和创造, 才可能进行想象。我们要让幼儿多看, 多扣, 多感受, 不断丰富孩子们的生活经验, 他们才能在创作时想别人之未想, 画别人所未画, 做别人之未做的。在日常生活中, 要让孩子接近生活, 走进大自然, 一些在成人看来再平常不过的东西, 如一片云, 一棵树, 一只鸟, 在孩子们的眼里, 是朋友, 是伙伴, 是经过孩子们稚嫩情感和心灵浸润过的灵物, 有情感, 有思想, 甚至有表情, 充满生命力, 美好而富有趣味。除了丰富生活经验以外, 还应让孩子领略优秀作品的魅力。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感受平时看到的色彩鲜艳的、不同风格的图书上的作品, 还要经常选取一些形象夸张、色彩明快、充满想象的优秀作品让幼儿欣赏, 如米罗的《人投鸟一石子》、毕加索的《戴渔帽的女人》、《脸》等, 那种大胆的富有创意的联想变形给视觉、心灵带来的不同感受有助于促进孩子们的艺术迁移。
二、提供多样化的工具和材料, 引起幼儿对色彩的兴趣
幼儿对新鲜的事物本身有强烈的好奇心, 多样化的工具和各种色泽鲜明的材料能刺激幼儿的操作欲望, 促使其进行美术色彩活动。绘画时, 可选择的工具十分丰富, 有油画棒、蜡笔、彩色笔、彩色铅笔、彩色粉笔等。教师要注意提供多样化的工具材料。当然, 这并不意味着许多种的工具、材料堆砌在一起, 在一次活动中全部使用, 这易使幼儿眼花缭乱, 无法选择, 而且要求教师自己要注意提供有助于主题表达的工具和材料, 提高孩子活动的成功率, 增加活动兴趣。例如, “奇妙的颜色”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幼儿学习调配颜色, 我给幼儿提供了水粉颜色, 当幼儿把红色的颜料和蓝色的颜料混在一起时, 水的水融性使色彩起了变化, 幼儿喜呼:“紫色, 紫色”。这奇妙的变化使幼儿更有兴致去搭配其他色彩, 并会快速地记住它们的名称。例如, 在练习画“太阳的光芒”这课时, 我给幼儿提了油画棒, 油画棒色泽鲜明, 易上色, 幼儿拿到蜡笔后, 便迫不及待地用油画棒或套色来表现阳光的丰富色彩, 那些阳光是彩色的, 非赏耀眼美丽。有时, 则需两三种材料集中在一起让幼儿自选, 让它们至好地表所画的主题。如主题为“冬天时”, 油画棒与水粉的结合, 使画面显得更加丰富, 把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培养幼儿独立创作能力, 注重求新求异
绘画是一种创作活动,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启发和鼓励幼儿创新意识。幼儿每天都在看周围世界, 如果不加以指点, 他可能并不注意物体的表象, 如果我们教师适当加以引导, 丰富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感性认识, 这样对幼儿绘画的创造会有更大的帮助。幼儿的绘画造型具有游戏性、随意性、象征性和装饰性。幼儿在掌握了基本的线条的基础上, 鼓励幼儿大胆对物体进行创作, 用不同的线排列组合, 学会对物体进行装饰。例如:孩子从家里带来一只小蜗牛, 引起孩子极大的兴趣, 我便与孩子一起观察蜗牛贝壳上的花纹, 并启发幼儿用各种线装饰小蜗牛的背壳, 幼儿因为对这活生生的动物有极大的兴趣, 不仅创造了不同花纹的背壳, 而且还添加了其他景色丰富了画面。可见, 从幼儿的兴趣出发, 充分调动幼儿积极性, 幼儿才能创造出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艺术作品。
四、拓展升华, 激活幼儿继续参与学习的兴趣
在活动中, 教师可运用语言创设情境, 启发幼儿想象与创造, 使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推向新的高潮。如:绘画《有趣的蜗牛》活动中, 当幼儿绘画了一只蜗牛的主体后, 我就提出有趣的启发性的语言:“你画的这只蜗牛是蜗牛一家中的哪个成员?蜗牛宝宝和爸爸、妈妈在做什么?”“蜗牛宝宝为什么哭了?谁来帮助它?”“蜗牛宝宝喜欢在哪儿玩?等等, 幼儿在这些语言的启发下, 思维得到拓展, 出现了绘画创作的高潮:“我现在要画蜗牛爸爸, 蜗牛宝宝骑在蜗牛爸爸的背上去动物超市”“我是画蜗牛宝宝的图书破了在哭, 小鸟、蝴蝶都来安慰它”“我画的是蜗牛一家去春游”幼儿边说边画, 其乐无穷, 非常快乐。
五、欣赏作品, 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幼儿的绘画作品是充满个性化的, 其中有许多值得相互学习观摩的部分, 从中可以激发起幼儿另外的想象力、创造潜能, 因此教师应有目的的引导幼儿向同伴学习也是十分重要的。具体的做法:及时地介绍幼儿有创意的表现, 引导幼儿在学习的基础上想象创造。在幼儿完成作品后, 教师可把幼儿的作品全部拿出来展览, 引导幼儿乐于观赏, 能在别人的作品中寻找、发现优点。欣赏、观摩大师的作品也是幼儿绘画的常用形式, 凡高、米罗、毕加索、莫奈等大师的作品应该常出现在幼儿教室的各个角落, 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审美能力。当然现在是二十一世纪, 飞速发展的上海充满了机遇, 这座现代化的城市有着各种各样的活动最常见的就为美术展览, 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机会组织幼儿前往参观, 或者请家长带领幼儿前往参观, 让幼儿到艺术的海洋里寻找、发现, 帮助他们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激发想象。
幼儿科学探索能力培养 篇9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社会领域”目标中指出要“帮助他们 (幼儿) 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 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 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习“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的过程就是学习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过程。幼儿受认知水平影响, 往往不能客观、真实地进行自我评价, 往往依赖于成人的评价, 其中教师的评价对幼儿自我评价的影响最大。大班幼儿随着认知的丰富, 能力的提高, 活动中会表现出更多、更强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在与教师、同伴、环境和材料的多向互动中, 开始形成更为正确的自我意识, 学会初步的自我评价, 依赖成人评价的成分逐步减少;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理解能力仍或多或少有依赖于成人特别是教师的评价;而且自我评价内容侧重于自己的行为, 有片面性, 评价语言总体较笼统单一, 还带有极大的主观情绪在内, 因而会过高评价自己, 要纠正这一偏差, 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 对大班幼儿进行自我评价的培养十分重要, 这也为幼儿进入小学后正确对待自己打下基础。
一、创设能鼓励幼儿自我评价的环境氛围
1. 心理氛围的创设
幼儿的自我评价需要有良好的环境氛围支持, 尤其是需要温馨、热情、宽松、安全的心理氛围的支持, 他们才敢于表达, 敢于自我评价。因此教师平时要爱护、尊重每个孩子, 善于发现幼儿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 在引导幼儿进行自我评价时要给予积极肯定, 给幼儿以亲切感、信任感, 最大限度地提高幼儿的自信心, 使其产生自豪感、荣誉感, 从而重视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地位与形象, 敢于进行自我评价。
教师还应当引导家长为幼儿的自我评价营造积极、宽松的氛围。教师应在家园互动中, 将引导幼儿自我评价的方法传授给家长, 让幼儿在家在园都能畅所欲言, 积极、正确地评价自我。如家长在带幼儿做客前, 提出一些简单要求:讲礼貌, 不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等, 回家请幼儿对照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 然后给予奖励。幼儿还可通过及时的、经常的练习, 规范自己的行为, 促进社会性发展。
2. 物质环境的创设
班级环境中有意识进行自我评价的物化环境创设, 能使大班幼儿自我评价时有针对性, 准确性, 在进行表述时有依据。如在教室墙上布置一些简单的贴纸、表格, 形成专栏, 将幼儿自我评价项目表征具体化, 而后引导幼儿主动参与, 将自我评价呈现在专栏上。如生活能力自评表格, 包括喝水、洗手、搬椅子、睡觉等内容, 运用简单的表征符号进行表示, 然后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表现情况在相应内容表格上用星星的颗数进行自我评价。
二、讲究指导幼儿自我评价的原则
1. 及时性原则
教师在活动中要正确把握幼儿自我评价的时机, 是在活动环节的中期还是结束部分开展, 都要进行判断。教师还应及时回应幼儿的自我评价。幼儿在评价自我时, 即使只说一句“我很好”。教师也应给予肯定, 使幼儿对自我评价产生兴趣, 建立自信心。
2. 具体性原则
教师指导幼儿自我评价的内容要具体, 让幼儿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具体细致的自我评价。如“我会自己洗手了”“我会把手洗得很干净”“我洗手不玩水”“我洗手时会排队, 不推挤小朋友”等。又如开展“故事大王”比赛后, 请幼儿自我评价讲得怎样, 可以包括“故事讲得很完整”“讲故事声音很响亮”“讲故事很有表情”“故事讲得很连贯”等。
3. 公正性原则
指导幼儿自我评价时要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 形成客观、正确的自我评价标准, 并会说出评价的理由。如进餐后教师问:“龙龙, 你今天午饭吃得好吗?”“他又是最后一个, ”小朋友说。“那你为什么给自己画‘小碗’表扬呀?”龙龙正色说:“我今天全吃完了, 而且桌面很干净。”教师摸了摸他的头, 赞赏地笑了, 龙龙也自信地笑了, “我明天会吃得快一点。”教师作了肯定, 而后向大家说:“我们小朋友有的地方进步了, 有的地方不够好, 没关系, 我们可以努力。”这样有利于幼儿主动去克服自己的不足, 并主动找差距, 使幼儿明确了继续努力的方向。
三、把握幼儿自我评价的基本类型
1. 单项性自我评价
在集中教育活动中, 活动结束时先引导幼儿对自己的活动过程的某一项目表现进行自我评价, 然后再进行集体的互动交流。例如数学活动中让幼儿在操作活动结束后, 请幼儿专门评价自己的操作能力, 或专门评价自己的操作结果, 也可以是幼儿间的两两自我评价。
2. 阶段性自我评价
幼儿园一周总会围绕一些具体的目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阶段性的自我评价能让幼儿对自己一个小阶段的表现进行回忆, 形成初步的全面评价意识。例如, 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中, 小旗手会提出一周的要求, 一般5~6条, 包括生活、学习、运动、游戏四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就定期在周五进行评选“国旗下的好宝宝”活动, 先由幼儿在本组内自我评价在这几个方面的表现, 然后由每组推选出好宝宝, 让他进行较为完整的自我评价, 教师与幼儿集体肯定后, 用表征符号进行记录, 展示在“国旗下的好宝宝”的专栏里, 并在下周一的升旗仪式上戴上大红花受到全园性的表扬。这种阶段性的自我评价, 幼儿十分喜爱, 易于掌握, 也乐于表现。
3. 综合性自我评价
在阶段性自我评价的基础上, 可以在更长一段时间内开展综合性的自我评价, 进一步提高幼儿自我评价的能力, 使评价更具全面性。如在新年、六一节或期末时开展评选“好宝宝”活动, 请幼儿作自我评价, 对自己在各个方面的表现进行梳理、小结, 并参与竞选活动;在“故事大王”“小小画家”等比赛活动中说说自己在这些方面的特长、优势。这种综合性的自我评价有时还是需要在教师、家长的指导、帮助下进行, 难度相对高一些, 可为幼小衔接打下基础。
4. 平时性自我评价
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多给幼儿提供自我评价的机会, 捕捉时机让幼儿进行训练和表达。如在上下楼梯时, 可以问问幼儿:“你今天是怎么走楼梯的?遵守行走规则了吗?”在美工区绘画时, 可以问问“你今天画的画好在哪?和其他小伙伴的有什么不同?”等。
四、掌握幼儿自我评价的指导方法
1. 指导幼儿进行表征性自我评价
学习自我评价初期, 教师可为幼儿提供直观形象的小图片和各种表征符号进行价值判断, 来激发幼儿对自我评价的兴趣, 提高其参与的主动性。如用表情贴纸, 笑脸表征“好”, 哭脸表征“不好”;用星星数量的多少表征优秀等级等。
2. 指导幼儿将表征符号与语言评价相结合
大班幼儿已能运用简单的表征符号设计评价项目, 教师可以指导幼儿边看表征符号边用语言进行表述, 使自我评价既有直接的价值判断, 又有具体的状态描述, 从而丰富幼儿自我评价的内容。如在看图讲述活动中, 用“O”表示讲述的完整性, 用“”表示声音是否响亮, 用“”表示是否用了好听的词语, 幼儿在进行自我评价时, 先根据表情贴纸说“我今天讲得很好”, 然后说“我讲得很完整连贯, 声音很响亮, 还用了好听的词‘五颜六色’”。
3. 指导幼儿独立运用语言进行自我评价
幼儿在大班下期, 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而且在教师指导下积累了不少描述性语言和生活经验, 为独立进行自我评价奠定基础。此时, 可鼓励幼儿脱离表征符号的帮助, 大胆发表意见, 并经常运用一些“我觉得……”“我喜欢……”“我发现……”“我学会……”等语句, 独立运用语言进行自我评价。
4. 注意特殊的自我评价语言
艺术活动中, 通常可根据该领域的特征、基本因素引导幼儿学习评价语言, 绘画活动中, 可以从色彩、构图、想象内容等方面进行具体评价, 可全面评价, 也可针对某一项展开具体评价, 在歌唱表演活动中, 可以从歌曲旋律、节奏、表现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如在绘画《美丽的桥》中, 幼儿的自我评价比较具体生动, 有的孩子说:“我画的桥很大很高, 不信你看桥下的轮船那么多那么大!”有的说:“我画的桥很美, 颜色有红的、黄的、蓝的、绿的、紫的, 而且我涂色涂得很整齐干净。”有的说:“我觉得我画的桥最美, 因为它是在天上的, 从我家直接连到幼儿园的。”特殊的评价语言能使幼儿对相应领域的认识更为具体准确。
幼儿科学探索能力培养 篇10
一、幼儿园是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重要场所
幼儿除了平日里和家长在一起, 最多的时间就是在幼儿园。幼儿园是幼儿迈向集体生活的第一步, 在幼儿园里, 习惯、性格不同的孩子遇在了一起, 他们会怎样相处呢? 老师最大的希望就是看到每个幼儿都能够与同伴和平相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合作。《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社会目标指出, 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 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 有同情心”。
(一) 教师主动与幼儿交朋友, 给予幼儿良好的情感体验。
《纲要》指出:“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 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 心情愉快, 形成安全感、信任感”, “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 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 交往过程中幼儿的情绪和愉快程度直接影响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因此最重要的就是给予幼儿良好的情感体验, 消除幼儿对交往的恐惧和紧张感。在幼儿园中, 教师要和每一位幼儿交朋友, 要了解、理解和尊重幼儿, 常常把微笑挂在脸上, 让幼儿时刻感受到“老师是喜欢我的、爱我的”, 让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 使他们拥有自信, 从而产生与人交往的愿望和需要。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关注每一位幼儿, 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幼儿, 以便及时指导幼儿, 引导他们主动地交往。对那些文明正确的交往行为要适当给予肯定, 而对那些不当的交往行为, 教师应找出原因, 进行随机教育, 把他们引向正确的交往方向。
(二) 教师为幼儿创造宽松、自由的环境, 为他们的交往提供条件。
环境是交往的前提, 而宽松的环境更加让幼儿觉得不受压抑, 感到自由, 并能激发幼儿游戏的愿望和促进交往能力的提高。因此, 老师要努力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环境, 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体验与理解自我与他人间的相互关系与情感, 从而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
二、家庭教育对幼儿交往的重要性
许多幼儿在家中能说会道, 可是一走出家门就变得腼腆、懦弱。这就说明孩子在家庭中的交往是一种不平等的交往, 父母、老人一味地对孩子宠爱有加, 造成孩子以为这些东西来得很容易, 不知道珍惜, 更不知道如何关心别人, 看不到别人的困难, 便在与同龄人交往的过程中变得蛮横无理, 让同伴无法接受, 而连续的困难就会让孩子更懦弱, 久而久之交往的欲望渐渐减弱, 导致孩子在心理上承受很大压力。为此, 家长应该摆正教育的态度, 给幼儿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与情景。让幼儿正确地认识自己和评价他人, 敢于并且愿意与他人健康交往, 所以家庭教育是幼儿交往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一) 温馨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交往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庭中和谐、温馨、平等、民主的交往氛围是培养孩子交往能力的基本要素。给孩子创造敢于说话、爱说话的环境非常重要。有些家长常常训斥孩子“大人的事少管”, 对孩子的辩解、顶嘴显出非常严厉、讨厌的脸色。其实, 孩子毕竟是家庭的成员, 对于家庭中的一些事, 家长不妨让孩子也参与进来, 发表自己的想法或见解。让孩子参与成人的讨论, 这样不仅有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和能力的增长, 而且能使他们形成敢想敢说的性格。对家庭中涉及孩子的问题, 更应该为孩子的正当权益和今后发展考虑, 多听听孩子的意见。
(二) 家长应带孩子走出去 , 主动寻找且教给孩子一些交往技能。
交往的技能只有在与人交往中才能学会。由于现在多数家庭都居住在楼房里, 很少与周围邻里来往, 再加上家长大多工作繁忙, 与朋友家人交流也以电话网络的形式进行, 孩子几乎没有了与人交往的机会, 慢慢的, 孩子习惯了一个人独自玩耍的生活, 很难融入集体中。然而让人更担忧的是, 这些家长还认为孩子是很乖、很听话, 而不能意识到孩子长时间不与人交往对孩子是有害的, 这会让孩子失去交往的愿望和兴趣, 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很大阻碍。然而, 也有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伙伴, 在与伙伴的交流与游戏中可以获得成长的快乐。
无论是幼儿园教育还是家庭教育, 对幼儿的交往有积极影响的方法还有很多, 这就要靠父母和幼教工作者去发现、探索, 然后付诸实践。总之, 人际交往的能力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培养的, 儿童正是在与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待人处事应有的态度, 获得社交技能, 发展社会性行为。同时社会交往是幼儿不可缺少的心理需要, 对于维护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塑造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和家长要帮助孩子学习如何与人接触交往, 逐渐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方式, 并能初步根据社会规范调节自己的行为, 发展交往能力。
摘要:交往能力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养之一。在现代家庭中, 孩子基本都是独生子女, 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机会及经验, 表现出霸道、不合群等特点。作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 主要从幼儿园和家庭两方面阐述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待人处事的态度及社交技能, 发展社会性行为。
关键词: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社会性行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区域活动中幼儿探索能力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探索能力;幼儿教育;区域活动
在幼儿教学活动中,区域活动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探索能力。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探索积极性,将幼儿作为探索活动的主动实施者,给他们舞台发挥天性。在区域活动设置上,要注重环境的布置,提供科学的探究资料,对儿童进行心理引导和建设,帮助儿童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活动。
一、合理布置环境,提升幼儿探索兴趣
开展区域活动时,为幼儿创造宽松合适的环境非常重要。幼儿年龄较小,对身边的事物特别敏感,尤其在区域活动中会认真观察环境的设置。所以教师要使用多种方法,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区域活动条件。在课桌椅摆放时要考虑便于流动的特点,将图书角、活动角设为固定区域之后,其他地方都设为可以随意活动的区域。活动区创设时,要充分考虑幼儿活泼好动的特点,尽量为幼儿选择可以大胆操作、大胆探索的环境。给幼儿创设良好环境之后,在材料选择投放时,要依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选择不同层次的材料,让幼儿能够使用丰富的资料进行知识探索。比如,学习颜色时,为了让幼儿能够区分出每一种颜色的特点,将蓝色、黄色、红色的小图形展示给幼儿,让他们能够正确区分每一种小图形,从易到难逐渐掌握每一种颜色。
二、提供科学材料,诱发幼儿探索积极性
在幼儿探索能力培养时,要为孩子提供科学的材料,诱发幼儿探索的积极性。提供材料的相似性指的是为幼儿选择颜色相似、形状相似、特征相似、大小相似的材料,例如动物拼图、小抓手、找影子都比较类似,就可以将某一个动物的图片切割成为12块,首先让幼儿观察动物图片每一块的颜色和外形特征,尝试着进行拼图。多次尝试后,幼儿就能够正确地掌握拼图技巧,逐渐形成细心观察的能力。拼图注重幼儿视觉辨别能力,让儿童辨别时间越长,他们在探究过程中的能力培养效果就越好。同时,为幼儿提供的材料有选择性,由于是探究活动,必须让幼儿能在多元的材料中选择合适的进行探究。材料具备可替代性、多样性和可变性,不管是操作方法还是游戏玩法,都能够进行相应材料的替换,从而更好地進行探究能力培养。幼儿在刚开始探究时,有可能会将猴子的耳朵放在兔子的头上,让小狗的耳朵方向朝上,但是在经过长时间的操作后,他们拼搭正确率就会得到显著提升。操作这些材料会不自觉地增强幼儿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联想能力,使用有限的材料进行无限的玩法,在有限的区域活动中进行无限探索能力的培养。教师为幼儿提供材料时还要具备一定的障碍性。障碍性的材料有助于让幼儿反复活动,主动地学习未知知识。材料应该具备一定的难度,让幼儿在熟练的探索过程中逐渐掌握相应的知识。材料也不能设置太难,否则容易打击幼儿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做好难度梯度的设置,依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探索材料。
三、注重心理建设,培养幼儿探索主动性
幼儿年龄比较小,区域活动中经常会出现失败的情况,教师要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做好心理氛围建设。幼儿进行区域活动时教师可以在一旁静静观看,充分给予幼儿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观察幼儿的行动,并且给予恰当引导,让幼儿能够体会到失败和成功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让幼儿体验一定的失败是非常有作用的,这样可以让他们更加客观公正地看待事情。教师要尊重幼儿的各种想法,哪怕是不成熟的想法,也要尊重其创造性,鼓励他们积极探索。例如,在幼儿区域活动探究中,有个孩子并没有将小木棍拿来去玩,而是将他们捆扎在一起制作成一把扫帚。这个过程中教师一直用耐心的态度观察幼儿的做法,从而帮助幼儿进行了探索活动。由此可见,给予幼儿适当的空间并且帮助他们做好心理建设,有助于他们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幼儿区域活动中探索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教师要认真研究幼儿的心理特点,选择易于探究的形式,为他们营造合适的氛围,鼓励幼儿进行探究交流活动。
参考文献:
[1]叶文香.区域活动中幼儿主动探索能力的形成[J].新课程:教师版,2014(05):52-53.
幼儿科学探索能力培养 篇12
区域活动是根据幼儿发展需求和主题教育目标创设的立体化育人环境, 即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 有效运用集体、分组和个别相结合的活动形式。在这种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 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 选择活动内容, 体验操作和交往的乐趣, 积极主动地发现、探索和表现, 从而获得知识。然而在区域活动中, 如何有效地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 是值得幼儿教师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创设支持性的环境, 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
意大利教育学家玛利娅·蒙台梭利强调指出, 对于幼儿生理和心理的正常发展来说, 准备一个适宜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在区域活动中, 为幼儿提供了不同层次的材料和不同的活动内容, 使幼儿有了自由选择材料和工具的余地。在没有固定玩法的操作过程中, 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 自由组合, 自由探索, 自由发挥, 使幼儿在体验成功的同时, 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因此, 宽松、自由、平等的氛围是幼儿主动性发展的基础, 幼儿在这种环境中学习, 能力增强了, 知识经验积累了, 主动性也提高了。
以《越造越好的房子》为例, 在活动中投放了不同的学习材料, 让幼儿充分体验用各种形式表现房子的乐趣。如, 在绘画区, 幼儿会自发地去资料库寻找房子的图片, 然后模仿着画, 再想办法把平面的房子变成立体的, 把它布置在教室的墙上。
二、提供适当的区域活动材料
活动区的材料是幼儿活动的物质基础,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通过自己对材料物品的操作, 对游戏环境的控制来获得自主和愉快心理的满足。材料直接影响幼儿活动的质量, 关系到幼儿发展的速度和方向, 因此通过提供材料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 教师在为幼儿准备材料时应该注意材料的多操作性, 做到一物多用。幼儿操作摆弄的过程也是幼儿探索→发现玩法→再探索→再发现新玩法的过程。多操作性的材料对幼儿来说具有一种挑战性, 因为要不断地激发其创造的愿望, 想出新的玩法, 建构自己的认知, 获得情绪、情感的满足。如, 在益智区可提供五颜六色的游戏棒、七巧板, 在摆摆弄弄的基础上还可以研究多种玩法。
其次, 教师为幼儿提供游戏材料时, 除了提供一些成品的游戏材料, 还应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具有多功能替代的半成品材料, 如牛奶盒、酸奶瓶、鸡蛋壳等, 幼儿只要对其进行一些加工就改变此材料的功能, 能给他们的自由发挥提供机会。如, 在美工区里, 笔者为幼儿提供了许多稻草、空酒瓶子、螺壳等, 这些在成人眼里看似无用的东西, 到了幼儿手上, 就变成非常有用的学习材料, 能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
再次, 由于幼儿发展存在着个体差异, 教师在选材上还应兼顾幼儿能力发展的差异性, 因人提供材料, 让幼儿有选择不同操作材料的机会。以大班益智区为例, 笔者放置了40、50、70块不同难度及不同图案的拼图, 这样不同层次的幼儿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拼图进行活动。
三、采取多元化的评价, 肯定幼儿自主学习的成果
1.教师对幼儿的评价。教师在评价中, 应以幼儿发展为本, 面向全体, 本着平等、赏识、鼓励的原则进行。对有创意、会合作、会收拾的幼儿首先给予肯定, 对在活动中有进步的幼儿给予鼓励并提出新的期望, 使幼儿感到教师对自己的欣赏, 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
2.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价。在区域活动中, 通常分为美工区、语言区、益智区、图书区等活动区。参加每个活动区的幼儿是一个小组。笔者先组织各个活动区小组的幼儿互相观摩自主学习的成果, 然后进行评价。在评价中, 幼儿各抒己见, 可以以辩论会的形式参与讨论, 每个小组的幼儿勇于发表见解, 评价自己的观点。
【幼儿科学探索能力培养】推荐阅读:
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培养05-19
科学观察能力培养10-05
学生科学记录能力培养07-05
小学科学实践能力的培养11-09
浅谈中美两国幼儿园科学课程差异及对儿童创造性培养的启示10-23
在小学科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08-27
幼儿能力培养10-25
小班幼儿科学探索策略07-28
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10-13
培养幼儿创新能力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