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践能力的培养(精选9篇)
小学科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1
课学课资料,大家共同分享
科学课你喜欢吗,混饭需要我凑合着 小学科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内容摘要: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当前深入开展创新素质教育之际,课堂教学的旧有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只有进行创新式的课堂教学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必须从教材的使用、教法和学法的改进、多媒体的使用上进行创新才能改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小学科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2
随着世界知识经济的到来,各国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大大提高,因此,对教育工作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为了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达到统一,把实践作为学生终身学习、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提到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议程。因此,一个时期以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中国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我们在这一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尝试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广大科学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改进了许多教学方法,两年来,已初见成效。尽管在教学中也下了很大的力气,下了一定的决心,但由于受几千年来根深蒂固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仍放不开手脚,仍放不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在日常的教学中时不时地表现出旧的教学思想的痕迹与烙印,常常出现“越俎代庖”的现象,剥夺了学生的实践的机会。
因此,我们确定“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研究”这一课题,力求使科学课教学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并努力探索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策略、方法与途径,以扩展课题研究成果推动本县小学科学课教学改革。
二、实验的设计
(一)实验目标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其基本理念就是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基于这个要求,我们课题组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题,研究在关注学生学习情感态度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自由探究、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科学知识,懂得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探索出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能力的策略、方法与途径,为小学科学教学带来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1.通过调研分析、学习借鉴、研究实践,构建较为合理、科学的小学科学课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
2.通过实验研究,提出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并与小学科学课课堂教学相匹配的各种教学策略、方法与途径,并具有推广价值,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真正落到实处。
3.通过本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能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研究水平的提高,也通过他们的提高影响带动了一批小学科学教师的成长。
(二)实验时间
原计划从2004年4月至2005年2月完成,实际完成从2004年4月至2008年12月。由于最初估计不足,在课题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课题研究中涉及的每一个问题研究解决不是那么容易的,如果时间过于仓促那么对课题研究就不可能深入,也就失去了我们研究此课题的实际意义。因此,从问题研究的实际出发,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科学负责的精神,我们课题组决定对该项目的研究延时结题,求得更加真实有推广价值的实验研究结果。
(三)实验研究对象
为了全面提高我县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质量,探索出符合不同条件、不同环境下教学方法,我们选取了下面的几类学校:城镇校如芦台一小、芦台四小、城镇周边校如赵庄小学、偏远农村校如岳龙小学、农村薄弱校如高景小学等几种学校的学生作为我们研究的对象。
(四)实验研究教材
实验研究所使用的教材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自然(旧教材)和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科学课教材(新教材,包括改编版教材)。新旧教材联系起来,以新教材为主,和旧教材加以比较。
(五)实验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 实验研究的内容:
传统教研过于注重教法研究而忽略了学法的研究,而本课题则把学法研究列为主要研究项目。我们把课堂教学实践和课外活动实践作为教研的实验场和实践基地,把学生行为的采集整理分析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并注重借助教育理论总结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策略与方法。
2. 实验研究的方法:
课题实验研究采用“调查研究—学习实践—修正提高—总结推广”为主的研究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实验基地,从学生的行为入手,注重日常教学中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采集与整理,使课题研究立足一线教师、立足课堂、立足学生。
(六)实验研究原则
1. 实践性原则:
课题研究的着力点要立足教学条件实际,立足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立足课堂学生学习实际,立足教师的教学实际;研究成果要反映课堂实践,展现师生的教学行为,完全是教师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
2. 统一性原则:
课题研究要以课程改革理念为指针,围绕“在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研究”中心问题展开,所确立的教学模式,探究出的策略、方法途径都是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3. 可操作性原则:
模式的构建和策略、方法与途径的创新与使用以科学性为前提,适应学科教学,学生乐于接受,教师可以学习使用,能使培养目标达成。
4. 开放性原则:
围绕课题研究的中心问题所展开的各个问题的研究要互相结合,互相作用,不要割裂开来,模式、策略、方法与途径可调整、扩展、延伸,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不拘一格。
三、实验研究的程序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建立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制订课题研究计划,做好课题开题的宣传与发动,明确课题组成员的任务与行动计划,围绕课题“在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研究”确定相应的研究工作,倡导合作研究,共同研究。
负责人:王宝萍
成员:郑学礼、杨焕萍、谢淑菊、韩树明、马秀婷、钱长来、刘丽艳、李会敏。
此外,还吸收了一些骨干教师如于水洋、许建荣、刘冬梅、李洪生、赵开银、闫立春、张秀梅、唐春玉等参加。
2.学习调研阶段。组织课题组成员反思自己的教学、调查访问他人、座谈交流,发现问题查找原因。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
1.理论学习提高认识。在调研反思基础上,更新教师的观念,重新摆好师生关系,确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树立为学生服务意识,从以往注重教转为注重和学生一起学,为以后研究作好准备。
2.课堂实验阶段。(1)围绕主题,课堂实践。课题组教师充分利用常规课、教研课、展示课的实践进行实验与研究,形成自我研究、切磋研讨、展示交流、示范推广等一系列的研发“生产线”,做到教研来于实践、高于实践、指导实践,课题研究让教师牢牢树立了实践第一的理念,准确把握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实践论的理论内涵,保证了把课题研究做实。(2)定期交流,总结修正。每学期定期二次课题组成员研究进程与成果汇报会,对实验进程和内容进行分析和调整,对实验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加以解决,研究布置下阶段的研究行动计划。(3)积累材料,有案可稽。实验教师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教学实施过程、教学个案、心得体会等,整理成文字材料,形成比较完整的资料。(4)指导总结,获得认可。指导教师撰写论文、教学叙事、教学案例分析,推荐参加县、市级各项评比,获得专家的认可,也增加教师的自信心,也使研究成果得以推广。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1.总结归整。充分利用前阶段的资料,以相关教育理论为依托,对其加以分析总结提炼,成为理性经验,以使成果更具理论性与推广性。推出有应用价值的论文、教学案例、课堂实录等,并完成了关于“小学科学课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研究”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成果资料汇编工作。
2.验证推广。通过各种研究展示课活动,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推广。
3.归纳整理,申请鉴定。对各种研究情况、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由课题负责人写出结题报告和课题实验研究报告,请专家评审组对报告及有关成果进行学术鉴定,并呈送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审批。
四、实验研究的成果
(一)构建了在教师的引领下以学生自主探究、自由探究、合作探究为主的科学探究模式
在教学实践中找到了为学生创设良好人文和物质研究环境的方法与途径,找到了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各种方法与手段,反映课堂教学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体现出了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如何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问题。
1.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进行科学实践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教师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在科学课教学中一方面要服务于学生,做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一方面是学生共同科学探究的合作伙伴,也是探究者。因此,摆正师生关系就是为学生实践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是实现学生自主探究、主动探究、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迈出的重要第一步,是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互动的科学课教学模式的关键,是使科学课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的过程的基础。为此,在这一方面我们课题组教师做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我们从目前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入手,查找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通过师生问卷、走访了解、分析总结,然后就所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通过努力,我们扭转了教师“一言堂”的局面,打破了教师“越俎代庖”的现象,基本构建起“以人为本”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能够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进行科学探究与实践。
2.逐步形成了“发现—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以及“自学—探究—修正”的指导策略,为学生自主科学实践探究提供了科学的程序。科学课学习中伴随着学习与指导的交汇,我们在实验中体会到学习在先指导在后是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思维由模仿走向创新。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采取各种方法与措施尽量让学生先学习先研究然后老师再加以适当指导。我们针对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做好课前学习。比如围绕学习主体指导学生开展定向阅读、收听、收视活动,了解相关资料,开展社会调查、走放活动,搜集相关资料和信息。这样的指导为学生指明了研究方向,研究方法,更为课堂进一步探究做好充分准备。以此为基础学生在课堂上探究、发现、创新、修正,最终实现对科学知识的正确认识。
3.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放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大方向上来,形成了宏观的科学教育观。科学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尤其是用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思维分析处理问题,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是我们着力要研究的内容,它是我们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外在反映。我们在教研实验中注意把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到课外,从课堂迁移到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城市生活、农村生活,整合了家庭、学校、社会及城乡的科学教育资源,站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高度来培养学生科学实践能力。
4.摸索出了小组学习的指导与组织的规律与方法,探索出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的方法与策略。观察实验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科学课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着重体现在课前实验准备,实验的设计与操作的过程,以及对实验现象、结果的分析与总结。那么怎样指导学生进行课前实验的准备,怎样在课上进行实验设计,怎样进行实验,实验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对实验现象与结果进行怎样的认识、分析与归纳,这些都是体现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表现,也是培养学生动手科学实践能力的重要方面。我们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注重小组组建,做到分工与合作相结合,指导与自主相结合、发现与修正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实践与总结相结合,把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科学实践能力做到实处。
5.从学生的言行入手,摸索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指导策略与方法。科学课学习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策略与方法的研究。我们把着力点放到了课堂上,及时捕捉学生在研究中的反映,适时引导点拨,注重收集学生的言行,及时记录加以分析整理,以便从中摸索出指导的策略方法,并形成独具特色的行为研究法。这在我们的课题研究中可以说是一个创新。
6.搞好评价研究,充分发挥评价作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在科学课教学中注重评价机制的作用。在教学初期注重前测的定向作用,引导学生对将研究内容产生兴趣,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引领作用,引导学生把研究活动延续到课外实践中,形成了师评、自评、互评等多种评价形式以及分段评价策略,做到以评价促学生发展,以评价促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
7.搞好网络研究,培养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科学探究的实践能力。在科学课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网络进行科学学习。教师把信息技术与科学课进行整合,引导学生使用现代教育手段,让学生通过网络查寻、电脑模拟演示等方式进行探究。
(二)开创了课题研究的新方法,新思路,使课题成果具有广泛的实践性和推广价值
1. 本课题与传统的教研课题研究内容有所不同。
传统教研过于注重教法研究而忽略了学法的研究,而本课题则把学法研究列为主要研究项目。我们把课堂教学实践和课外活动实践作为教研的实验场和实践基地,把学生行为的采集整理分析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并注重借助教育理论总结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策略与方法。
2. 课题研究方法与策略做了大胆的探究。
本课题采用“调查研究—学习实践—修正提高—总结推广”为主的研究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实验基地,从学生的行为入手,注重日常教学中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采集与整理,课题研究成果是实验研究教师课堂实践经验的总结,对指导教师进行课程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3. 本课题打破了只有课题研究教师参加的传统做法。
我们的课题研究以课题组教师为主,吸收了骨干教师参加,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课题研究具有广泛群众基础,课题成果具有推广价值。
4. 本课还打破了只研究不推广,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
我们对新旧教材的变化,课程改革前后变化,课题研究前后变化,进行通盘思考,瞻前顾后,很好地处理继承与发展、继承与改革、研究与推广的关系。
(三)提高了教师专业素质和科研水平,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自课题实验研究开展以来,实验教师们的教育观念、教学理念、教学素养大大提高。师生间和谐的关系、教与学的多向互动、学生互助合作的人际关系一一建立,以学生的主动发展、积极发展为出发点的和归宿的教学理念得以确立和形成。实验教师意识到,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应用,多元教学策略和有效教学方法的使用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而不断研究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是教师永恒的工作主题。
参加实验研究的老师现在都已是市、县教学研究骨干和一线教学实践的生力军。
王宝萍老师被评为宁河县教育科研带头人、宁河县教改积极分子、天津市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分子、天津市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秀课评比先进个人、中国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育委员会(教育理念、教学改革实践)先进个人;在天津市小学科学课程首届“名师”杯技能大赛中获指导奖,在天津市小学科学(自然)“双优课”中获指导奖;撰写的《参与课前准备一举多得》、《精心设计评价内容,充分发挥评价作用》等6篇论文,均获各级各类奖项,有的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有的入选市、县研究成果集中。
郑学礼老师被聘为县级小学科学兼职教研员、天津市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优秀辅导员;被评为宁河县中小学课改先进个人,宁河县首届“双创活动”先进个人;获天津市小学科学首届“名师杯”教师技能大赛二等奖,获县、市“双优课”指导奖;所撰写的论文《在“自学—探究—修正”中成长》等4篇,获各级各类奖,有的还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实施整理的教学案例“在让探究在玩中完成——‘自动滚筒’研究”等5个项目获各级各类奖,并被入选市、县研究成果集中;多次在县级研究课中做课。他还被推荐参加天津市未来教育家的评选。
谢淑菊老师被评为乡级学科带头人、宁河县小学教师教学“双创”先进个人、宁河小学课改先进个人;被聘为宁河县小学科学学科兼职教研员;获片、镇青年教师优秀课一等奖,县优秀课评比一等奖,“双优课”评比一等奖,县教学大比武一等奖,市“双优课”指导奖,天津市小学科学首届“名师杯”教师技能大赛二等奖;撰写的论文《以学生为本,树立现代教学观》、《新理念下教师角色的变化》分获县市二、三等奖;实施整理的教学案例也多个获奖。
李会敏、刘丽艳、杨焕萍、韩树明、马秀婷老师均参加市“双优课”,多次做县级研究课、展示课,多次参加县级优秀课评比;他们撰写的多篇论文获县、市优秀论文奖。
(四)优化了教学过程,促进了新课程的实施
1. 学生得到全面提升。
首先,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意识、合作意识、探究意识已逐步形成,表现在学生不再只看不说,只听不做,只模仿不思考,而是主动参与、积极参与、大胆参与;第二,学生通过科学课学习了解一些科学学习的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科学探究;第三,学生自行探究科学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都得到了提高,表现在学生不只敢于动手实践,更善于动手实践,知道分工合作,科学而有序地进行。
2. 课堂内、教室外、网络中都是学生科学学习的地方。
课题研究成果让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而是师生共同科学探究的场所,课堂不再只是学生进行动手实践的唯一场所,科学探究有更广阔的时间与空间。
3. 教师教学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
由于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都是立足教师、立足学、立足课堂,对教师课堂教学有直接的帮助,解决了日常教学中常常困扰他们的问题。
五、对课题实验研究的认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一) 几点认识
1.进行教学实验研究必须搞好调研发现问题, 有的放矢, 想老师所想, 急教师所急, 同时要努力学习把握教改的方向, 以课程改革理论为指导。
2.精心组织课题研究教师开展各项研究活动, 如研究课、讨论、座谈、总结等, 才能使课题实验研究落到实处, 才能保证实验获得成功。
3.课题实验研究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只有教师积极参与, 才能更好地进行实验操作, 才能取得好的研究成果。
(二)实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对课题研究任务的复杂性、艰巨性估计与认识不足, 如课题研究的时间最初只确定为10个月, 结果用了四年多的时间才基本完成。
2.由于研究力量的薄弱 (我们课题组的两位教师课题研究中期调入中学, 除一名为专职科学课教师以外, 均为兼职教师) , 我们的研究成果还不能解决课题中的所有问题, 如对“如何引导应用现代技术学生进行科学学习”这一方面就做得不够扎实充分, 在教学评价方面未能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评价体系。
3.实验研究中, 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过于注重学生的科学知识的学习, 对于学生的科学行为、科学习惯、科学态度等科学素质的培养还欠缺。
4.因本课题研究以一线教师尤其是兼职科学课教师为主, 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还不尽如人意, 同时, 又缺乏专家的理论指导, 因此研究成果实践性强于理论性, 个案研究强于系统研究。
(三)本课题实验的展望
虽然本课题研究目前暂告一段落,但“在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研究”应是我们不断探讨的课题,随着本课题后续的研究,我们会逐一解决以上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将继续把课题研究成果推广落实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为推动我县小学科学课教学的良性发展,促进我县课程改革深入进行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 (3—6年级) 课程标准:实验稿[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 (3—6年级) 课程标准:实验稿 (解读) [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3]唐连君.新课程教学设计《科学——三年级》[M].北京:群言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2002.
[4]张红霞.中小学科学教师新课程培训教材:科学究竟是什么[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 2003.
[5]刘儒德.中小学教师培训教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6]中国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刊.科学课[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2008.
[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R].
[8]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9]叶澜.学校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2003.
[10]科学 (3—6年级) 课程标准研制组.小学科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小学科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3
一、全面、客观地汇总实验数据
培养学生的数据运用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如何科学地汇总实验数据,这对后续的探究至关重要。数据的收集、汇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所搜集的数据是否客观真实,是否经得起质疑验证;二是所汇总的数据是否全面,有无存在误差现象。如《测量摆的快慢》一课,要求每个对比实验重复多次,如果将每个小组每一个对比实验数据都收集起来,数据变得纷繁复杂,眼花缭乱。因此,数据运用的第一步就是数据汇总:让学生计算出同一个实验多次数据的平均数,再将全班每个小组的平均数进行汇总。这样不仅让数据清晰明了,更具代表性,而且让学生掌握了一个常用的处理数据方法:计算平均数。
二、直观、形象地分类实验数据
在科学探究的寻求证据,得出结论阶段,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尽可能借助形象有序的符号或图表,将实验数据分类整理,以便分析数据,找到规律。《测量摆的快慢》一课的实验次数和实验数据众多,操作难度较大,几乎每个班都会出现“异常”数据。在多次教学实践后,笔者总结了“图标分类法”,先让学生观察数据,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表格旁做不同的记号,如表1中“□”标识的数据说明摆绳越长,摆的速度越快的规律;“△”标识的数据说明摆绳越长,摆的速度越慢的规律,这样的数据分类方式既形象直观,又条理清晰。
表1:改变摆绳长度的实验(平均值单位:秒)
三、辩证、严谨地甄别实验数据
面对着反映截然不同规律的几组数据,学生们的脑海里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这是个绝好的教育契机,能教育学生一丝不苟地进行实验操作,分析实验数据。
1.重新计算平均数
请出现异常数据的小组将原始数据展示出来,重新计算平均数。事实证明,很多错误数据就是因为学生认为做完实验大功告成,忽视计算,计算马虎造成的。
2.检查实验变量的控制
对一些出现异常数据的小组,教师应提示学生在实验中是否控制好各种变量,比如怎样改变摆绳的长度?怎样保持摆锤重量、摆动幅度不变?通过检测,往往会发现到操作失误的细节,比如测量了绳子长度后才系上摆锤,实际上绳子长度减少了。或者开始实验时摆锤拉得太高,摆幅没有控制好等等。学生在检查变量控制中深刻体会到规范操作实验的重要性。
3.再次进行实验
重做实验时一定要有教师或其他学生在一旁仔细观察,及时找出错误的真正原因。有一个小组上一节课没做完实验,下一节课继续做该实验时,换了另一根绳子,结果出现异常数据。
值得一提的是,“甄别数据”对科学学习很重要,因为只有正确的数据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一过程也再一次回顾了实验,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科学”。
四、科学、合理地寻找规律
从纷繁复杂的数据中寻找正确的规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例如,有学生根据表2就肯定地得出了三个规律:1.摆锤的重量不影响摆的速度(“□”标识);2.摆锤重量越大,摆的速度越慢(“△”标识);3.摆锤重量增大,摆的速度越快(其余数据说明)。
表2:改变摆锤重量的实验(平均值单位:秒)
单纯从数据上看,学生的分析是有一定道理的。如何纠正学生的偏差呢?与其牵强附会地解释,不如让学生自己感悟。于是笔者将表1与表2放在一起,请学生进行比较:“两组实验数据之间有什么区别?”学生立刻发现原来绳长与两倍摆绳的时间差别很大,而一个摆锤与两个摆锤的时间差别不大。这时,教师再让学生看着电子表,亲自感受一下3秒(绳长实验最小的差别)和0.30秒时间的差别。学生马上领悟到摆锤重量虽然增加了一倍,可对摆的快慢影响却微乎其微。所以,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无关。
那么这些微小的差别又是怎样产生的呢?这个问题一提出,几乎每个班的学生都能找出“计时不准确”“计数不合理”等原因,并且主动强调操作一定要规范,实验一定要细致。这是,教师适当引入“误差”概念,帮助学生理解误差是实验中无法完全避免的现象,分析实验数据时一定要分清楚“真正的差别”和“误差”。可见,寻找规律时要用数据说话,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以事实数据来证明规律。
科学是用证据说话的,数据运用能力的高低决定着证据的合理性和真实性。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我们注重启发和引导学生运用汇总、分类、甄别、表述等数据处理方式,发现数据之间的联系与蕴含的规律,寻找合理的数据证明自己的观点,自觉运用数据解释相关的问题或现象,促使学生的数据运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小学科学教学观察能力培养 篇4
1培养学生观察习惯
小学科学教学就是为了让小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来搜寻身边的有趣现象。在他们对周围事物进行观察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文化修养。无论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小学生都能够通过自己所听、所看、所闻、所想,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从而增加自己的科学素养。所以培养小学生勤于观察,善于动脑的能力,不只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还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那么教师要怎么做才可以更好地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呢?首先,教师要注重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比如说带领学生走进多姿多彩的大自然,走到热闹的街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们观察身边事物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提问相应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为什么我们看到的花儿会有不同的颜色呢?为什么轮胎要是圆形的呢?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观察思考,在锻炼他们观察能力的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独立分析事物的能力,能够引发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对科学知识的渴求。从而在以后的生活中,将细心观察作为一种爱好,即使不是在课堂上,即使没有他人引导,也可以引发自己对生活现象的思考,不断增长自身的见识。
2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收集大量的信息,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但是观察具有主观性和目的性,并不是单一的,它可以通过眼睛感知事物的颜色特征,可以通过耳朵感知事物的声音方位,通过手指感受事物的温度形状。对于小学生来说,要锻炼他们的观察力,就要综合发展他们的感知能力,包括视觉、听觉、触觉、感觉等。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小学科学的时候,能够从表面入手,不断启发他们更深层次的道理,从而循序渐进地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科学文化水平。比如在学习环境污染如防范治理的时候,首先可以在上课时放一段环境污染的小视频,让学生观察视频中的内容,并讨论在视频中看到了什么,然后在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的提问,问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见这种现象,要怎样才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通过这样由浅入深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对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思考,并锻炼好自身逻辑思维能力,回答问题时还可以增强语言表达能力,锻炼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好奇心重,教师在进行科学教育的时候,可以抓住学生的特点,通过利用学生喜欢的方式,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组织合作能力。在实验中,教师首先要示范正确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好实验的步骤和方法,加强学生的记忆力。其次就是要讲解好仪器的使用方法,增加实验的安全性减少资源的浪费。最后就是示范完成后,要让学生结组进行探究实验,在检验学生观察力的同时,还能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增加小组之间的协作能力。教师不只要做学习的引导者,还要做学生安全的负责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的同时,还要锻炼学生的独立能力。
4观察要面面俱到
因为观察能力包括观看、聆听、触摸、感受等多种因素。小学生的观察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就要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更具体,更精确的观察,要通过不同感官,引起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兴趣,通过学生们面面俱到的观察,才能够更好地提升他们的认知能力,掌握事物的内在规律。比如在学习“学习认识水”时,学生们虽然都很了解水,但是确不能够完全知道水的特点,只能将认知水平停留在对饮用水和日常生活需要的水上面。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采用实验的方法,在容器内分别装上糖水混合物、白醋、和纯净水,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行区分。学生根本看不出哪个容器里面装的是什么,就要让他们通过嗅觉,对这三种液体进行分辨,就可以找出白醋,还可以通过品尝找出糖水,通过这种方式调动学生的感官,从而加强了学生全方位观察物体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成绩。
5结束语
小学科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5
1、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数学思维
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应鼓励学生对老师的提问产生质疑,能够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由此及彼,从一个问题衍生开来,提出崭新的、有创造性的问题。只有这样,教师的设问才会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鼓励学生拥有坚持己见的自信和勇气,引导学生为证明自己的观点找证据,求事实;但同时应引导学生既要敢于坚持己见,又要善于接纳别人正确的观点,从而在对某个问题的讨论中获得最大收益。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能否积极思维的动力。在数学问题情境中,新知识的需要与学生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存在着认识冲突,而这种冲突正是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必需的。
2、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
将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设问,也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体而言,思考问题时,根据同一来源材料,以比较丰富的知识为依托,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以探求不同方向的解答,即通常所说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在合适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教师提出问题后,一般应让学生先作一番思考,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的启发引导。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能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喧宾夺主。
3、培养兴趣,促进思维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要使每节课形象、生动,有意创造动人的情境,设置诱人的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所熟悉的实际问题。适当分段,分散难点,创造条件让学生乐于思维。如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内容之一,主要困难在于掌握不好用代数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习惯用小学的算术解法,找不出等量关系,列不出方程。因此,我在教列代数式时有意识地为列方程的教学作一些准备工作,启发同学从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去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画草图列表,配以一定数量的例题和习题,使同学们能逐步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在此基础进行提高,指出同一题目由于思路不一样,可列出不同的方程。这样大部分同学都能较顺利地列出方程,碰到难题也会进行积极的分析思维。
4、要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
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要学生善于思维,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双基,思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数学概念、定理是推理论证和运算的基础,准确地理解概念、定理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在例题课中要把解题思路的发现过程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不仅要学生知道该怎样做,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什么促使你这样做,这样想的。这个发现过程可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或由教师讲出自己的寻找过程。在数学练习中,要认真审题,细致观察,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隐含条件要有挖掘的能力,学会从条件到结论或从结论到条件的正逆两种分析方法。
5、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学生初步学会如何思维和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后,应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及思维品质的培养,注意培养思维的条理性与敏捷性,根据解题目标,确定解题方向,训练学生思维清晰,条理清楚,遇到问题能按一定顺序去分析、思考,对复杂问题应训练学生善于于局部到整体再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方法。从各种不同角度,寻求不同的解法,改变条件进行“一题多变”和“多题一解”的训练。启发、引导、点拨、解疑,使学生变学为思。当然,良好的思维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但只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各种手段,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必定会有所成效
6、创设思维情境,启迪学生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概念、定理的实际背景,设计定理、公式的发现过程,让学生的思维能够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具体到抽象,从直觉到逻辑的过程,再由直观、粗糙向严格、精确的追求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学发展的过程,领悟数学概念、定理的根本思想,掌握定理证明过程的来龙去脉,增强数学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在对概念形成过程的分析中,在对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的总结论证中,提高主动参与的机会,以便学生在“做数学”过程中启迪思维,突破教学难点。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创设情境,激趣引思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它往往与愉悦的情感体验紧密相连。创设情境,激趣引思,就是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造欲望,诱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愉快中主动、积极地去探求知识与应用所学知识。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出发,通过多种途径用科学的方法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逐步使学生原有相对浅显的、短暂的间接兴趣发展为比较稳定的科学志趣。如教学《摩擦力》一课时,我先问学生:知道老师最关心你们什么吗?学生有说学习、身体、成绩……,这时我告诉学生最关心他们的玩。接着我拿出一个气球,在身上擦了擦,奇迹出现了,把气球放在身体的任何地方,它就像生了根似的呆在那里不掉下来,学生看了产生了好奇。然后我把气球分给学生,让他们一起来玩,从而把学生的兴趣引向研究为何气球在身上擦了几下就像粘了胶水,随着一个个气球被粘附在衣服上,学生得意、喜悦、自豪等表情明显地写在自己的脸上。情趣盎然的粘气球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欲和求知欲,又使他们在想与做的过程中,不断地触发着学生创新的火花。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们的好奇心无处不在,如一群搬运东西的蚂蚁,一条从树上掉下来的虫子,一只在空中飞舞的蝴蝶……这些往往都能引起学生们浓厚的兴趣,令他们兴趣盎然地观察。所以,我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时,学会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从学生们感兴趣的东西入手,让他们想做、愿做。 强烈的好奇心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欲望和热情,当学生们对新奇的事物表现出好奇的欲望时,我就创造条件来满足他们,并加以正确引导,让他们通过动手动脑自己探究,找出答案。
2、提倡质疑求异,鼓励大胆创新
建立“自主学习,实践探索,人人参与,体验成功”的新型的多样化的科学教学模式。首先教学的活动方式要注意讲、示结合。在向学生讲解、传授已经形成了的知识结论的同时,注意运用提示、暗示等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新知识,鼓励学生在突破现成知识基础上实现创新;其次师生间活动的方式要注意合作探讨。尽可能通过讲座、辩论、研讨等方法,去扩展学生思维,拓宽学生视野,启发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三是学生学习方式要注意以自学为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讲解、提示后,应留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和实践锻炼。
创新性思维是一项复杂而抽象的思维活动,它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借助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而恰到好处的提问,往往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另外,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启发学生多方面思考来寻求正确结论,大胆质疑,多思善问,逐步培养他们灵活多变的思维能力。增加例子此外,开展系列课外活动,也是体现 “以学为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从而使学生在反复的运用和体会中,达到巩固知识、活跃思维、发展智力、培养特长、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增加例子
3、重视知识,挖掘创新能力
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要创新,首先要学好知识,知识是创新的前提。因此,在小组活动中经常讲创新的方法、途径和原则等,虽然它们不是万能的,但它们能开拓学生的思路。每次新带一个科技小组,我总会先给学生讲解科学家及小学生们创造发明的许多事例,让他们明白,路,成功的路、创造的路,就在脚下。我还会举办“和科技书交朋友”的活动,指导他们多阅读有关创新发明的书籍,开展科技创新知识的竞赛,带他们参观学习科技作品展,使学生们通过多渠道学习有关小学生发明创新的作品,从中得到启迪,扩大知识范围,学生的知识水平越高,创造思维的发展就越有基础。从学着干上升到自己创新,激发他们的热情,我还带着小组成员到大自然中去,让他们学习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丰富他们的自然知识,开阔视野。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让他们学着做各种模型,一辆自己制作的小赛车在地上跑,那高兴的劲远远胜过在玩具店买来的玩具赛车。这样以达到训练好他们的基本技能,能使他们不断地积累知识和经验,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触类旁通。我深信,知识、技能越丰富的人,产生创造性的可能也就越大。
2. 重视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是一种推测、想象和创造的思维过程,是创造思维的重要方面,它表现为思维的多极性、广阔性。直觉思维是一种非逻辑性思维,是思维水平达到超常的特殊表现形式,是神思高度集中时多种信息的概括化、简缩化或知识迅速迁移的结果。在科学教学中,要加强发散思维和直观思维的培养,就要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拓性、敏捷性、多向性,鼓励学生的自由联想,异想天开,不落俗套。如教学《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我首先演示:在一烧杯里放入纸倒扣在水里,再垂直取出,杯里的纸没有湿,让学生重复实验几次,但有的小组杯里进了水,纸湿了。这时,我抓住这个学生感到有趣、好奇地契机,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分组实验:①实验时,看到了什么现象?②为什么有的组纸湿了,有的组纸没有湿?③通过这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在多种感官参与的实验、观察、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探究关于空气占据空间的诸多问题。
4、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科技创新对于小学生来说,来自于生活和自然界。日常生活中往往蕴藏着许多发明创造的东西。因此,我经常引导学生去观察身边的事物:这一物品有什么缺点?有待改进的是什么?同时,将某一物品的独特的优点应用到其他物品中去,产生出新的创造发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一次科技兴趣课上有一位同学向我提出:雨天,当人们把伞收起来时,湿漉漉的伞很麻烦,在公共汽车上水很容易弄到别人身上,尤其是人多拥挤时;在商场、宾馆水滴到地上很容易造成意外摔倒,而且还会弄得地上很脏,影响环境。有些商场和宾馆有提供塑料袋,但只适用于不折叠的伞,而且也不环保。所以,我想解决这些问题,让伞不要再滴水。这时,我及时鼓励他:“你的想法很好,怎样才能让伞不流水呢?”。
他通过观察,把袋子放在伞的把柄里面,用的时候可以抽出来,不占地方。而且,现在提倡环保,购物不提供袋子,便可以用雨伞中的袋子装东西。另外,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一般的伞柄比较短,握起来让人感到不舒服,如果把伞柄加长,可以使它握起来更舒服,也使得里面的空间增大,更好容纳袋子。根据以上想法,他发明了《带袋子的伞》:用薄的、防水的布,使体积小且能够防水;袋子的形状既够大方便装伞,收起时体积也很小;伞柄底端的盖口较大方便袋子塞进和取出 ;盖子连在把柄上,就像牙膏的连体盖一样方便, 柄的长度与人的手握拳时的宽度差不多增加舒适感;制作成本低,充分利用废弃之物。该小发明在省24届青少年创新大赛中进入终评。
又如,在小学的高年级班里,老师经常在排座位时遇到了麻烦:如果按个子的高矮重新排座位,马上就有很多个子高的同学说自己近视了,希望坐到前面去,而个子矮的同学也站出来说坐在后面不能看清黑板。有一个同学看班中戴眼镜的同学,哇,同学们的小眼睛前,多了亮晶晶的镜片!让个子高的同学坐到前面来,后面的同学不是要被挡住了吗?近视的同学只能无奈地在眼睛上加了“两只眼睛”。数数班级的“眼镜”,将近12副,摸摸鼻梁上的镜片,看着不断上升的近视率,她产生了许多疑问“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同学近视?”“小学生的眼睛到底是怎么近视的?”“仅仅是不良用眼习惯造成的吗?”……面对这么多的问题,她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对小学生近视原因进行了调查研究。经过对本班同学和其他班级同学的调查发现,读写姿势不正确学生的近视率显著高于其他原因。阅读姿势不良、眼距过近、经常躺着看书,这三者同时存在,则患视力不良的概率增加到50%左右;且眼负荷大、阅读时间较长、阅读时很少休息、阅读时经常感到眼睛疲劳以及眼睛疲劳时仍坚持阅读等同时具备时,患视力不良的概率为70%左右。
根据上述调查的数据,她大胆设想设计一种《可调节防近视纠正器》,它可以帮助同学们纠正看书、写字时坐姿不正确的习惯,防止眼睛的近视。她找了一个大夹子,它的宽度约是一拳,这就解决了身体离桌子要一拳,接着解决眼睛离桌面要一尺。由于每个人都身高不同,所以她想到用伸缩杆做成可调节高度的挡杆。接着在一个宽度约一拳的夹子(采用不生绣的金属材料制成的,)上,用螺帽把伸缩杆(采用废旧雨伞的完好伸缩杆)固定好,再用一根软铁丝缠上电工胶布左右对称地固定在伸缩杆顶端。使用时,把夹子夹在桌面上,根据每个人的身高来伸长或缩短伸缩杆的长度,以调节眼睛离桌面的距离,写字时,双手伸过软铁丝的下面,当头低于一尺时,嘴下巴会碰到铁丝,这就提醒自己头低了,从而纠正坐姿,达到保护视力的作用。该小发明在省24届青少年创新大赛中进入终评。
小学科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6
青海省平安县教育督导室 刘生梅
观察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小学生初步认识自然事物、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指导学生认识各种自然事物的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综合能力的过程中,都离不开观察的活动。在观察和实验的探究实践活动中,观察是实验的基础,因为在探究自然事物的活动中,首先要在认真观察周围常见事物的基础上发现问题,然后经过思考,再通过实验验证,最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在实验的过程中,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又伴随着实验的每个细节,才能得出科学的、正确的结论。所以,观察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着其他能力的培养,值得所有科学教师重视。
一、有效运用观察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材的内容中,重点培养观察能力课占总课数的40%。这说明在低年级实验教材中培养观察能力的内容比例是占首位的。如:观察植物(叶、花、根、茎)的外部形态;观察动物(鱼、蚂蚁、鸽子、兔、蚕宝宝)的外部形态和生活方式;观察天气变化(晴、阴、雨、雪等)和四季特征;观察光和影的变化并根据太阳辨认方向;观察水和空气的物理性质等等,都是以培养观察能力为重点的教材内容。因此,通过具体的教材内容进行正确的观察方法的训练,观察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备足典型的观察材料,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观察的机会
充足的材料有利于分组观察,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观察的机会,更好地认识自然事物;典型的观察材料有利于学生顺利进行观察,找出其特征;新颖的材料可以激发学生乐于观察、主动探究的情绪,全面认识自然事物的特征。
为儿童准备充足、典型、新颖的观察材料,是保证儿童有意观察、主动探究自然事物的基础条件。例如,在上《蚂蚁》这一课时,我为学生提供了放大镜、蚂蚁及一些辅助材料,放手让学生分组去自由地观察研究他感兴趣的问题。学生们面对昆虫盒里放的蚂蚁和放大镜,忍不住地用手去拨弄拨弄,用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观察,自然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了。这时,我也不时地加入各小组的探究活动,让他们感觉到教师也是他们研究活动中的一份子。这时,还需要教师用眼睛和耳朵关注每个学生的一举一动,要敏锐地注意到哪个学生在做什么?想什么?说什么?争论什么?多问几个“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等帮助他们开展有时效性的科学探究活动。
三、训练学生运用感官感知事物的能力,掌握观察方法
按照新课标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即用眼、耳、鼻、舌、手(皮肤)去直接感知自然事物的特性。训练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事物,不但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掌握用各种感官进行正确的观察的方法。没有科学的观察方法,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得不到较好地培养,因此,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也非常的重要,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就要 教给学生系统的观察方法。怎样才能使学生观有法、察有序呢?
“观有法”是指方法而言,是指学生用感官去观察事物的方法,如怎样去观察?观察重点是什么?运用哪种具体方法?“察有序”是指观察的先后顺序,即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观察中比较什么,观察后讨论什么,总结什么。在低年级科学教学中,结合教材的观察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种观察方法:一是从整体到部分的有序观察;二是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观察。如讲《水中的鱼》一课,要培养学生“把整体分成部分按顺序地观察”的方法。学生看到金鱼后,对它美丽的颜色很感兴趣,教师抓住儿童的心理特征提问:“金鱼美丽吗?你喜欢吗?它为什么会在水里游?”这时教师及时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正确的观察轨道上来:“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的?噢!是用眼睛看到的,再仔细看看,鱼的身体像什么形状”?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观察的重点上来。接着引导学生按顺序地观察:“鱼的身体分几部分?每部分上都长有什么?你能按从前往后的顺序观察吗?”这样观察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步骤具体,方法适宜,学生按教师提出的问题有顺序地观察,从而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对有些自然事物的研究,在观察的过程中还需要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发现它的特征。在低年级科学教学中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来认识事物,是学生认识的又一方法。如认识《水》的显著特征时,是通过比较的方法去观察,先让学生用感官(眼、鼻、舌)感知水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是透明的,再把水与酒 精、汽油、醋、牛奶、盐水、糖水等用一看、二闻、三尝的方法进行比较,区别水与其它液体的不同之处。
以上是培养低年级学生通过感官进行观察认识自然事物的主要方法,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识规律,但要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反复练习应用,才能正确掌握,使观察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四、激发学生实践探索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兴趣是入门的先导,是获取知识的前提,是促使学生积极学习的内部动力。低年级的小学生对神奇的大自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利用儿童的这一特点,让他们亲自去接触自然界中的事物,凡是能观察到的教材内容都让他们亲自去看、去听、去摸、去感受,积极为他们创造观察的条件,满足他们的好奇心。除了教材上要求观察的材料以外,还可以找些当地常见的、学生熟悉的实物观察。以此激发他们观察的兴趣,引导他们在兴致勃勃的情绪中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得到能力的培养。如教《奇妙的树叶》一课时,师生共同采集各种植物的叶子,课堂上,通过让学生“给叶子找妈妈”的游戏,认识这些叶子都是什么植物的叶,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观察这些叶的形状像什么,比较这些叶有什么不同。学生学习兴致盎然,不但认识了教材中的几种叶形,还认识了当地一些常见植物的叶子。
五、适时引导,提高学生观察的实效
观察不是随意的看,而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感知活动。观察目的是否明确直接影响到观察的效果,只有目的明确,才能“有 的放矢”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观察对象上来。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情绪性明显,注意力常集中到次要的或与观察不相关的方面去,有些同学甚至以为观察是玩耍,因此,观察前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观察要求,使学生明确观察范围和观察重点。比如教《认识水》一课,重点是对学生进行感知训练,教师要明确地向学生提出运用感官观察事物的正确方法,如怎样闻气味、尝味道等。所以,观察目的明确,观察重点突出,就能避免学生在观察中偏离观察内容,提高观察效率。
小学科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7
一、课例的背景资料
2009年7月22日, 我国的长江流域一带, 可观察到五百年一遇的日全食现象。嵊州市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是观察的好地方。我们决定利用这一时机, 组织学生直接观察, 上一堂日全食过程观察课, 并事先做好各种准备, 包括观察设备、观察方法、观察内容、人员分工等, 让每一个人都心中有数。计时器用跑表。
观察课结束后, 继续组织学生对观察结果进行研讨。大家整理了观察记录的资料, 绘图组展示出他们绘制的日全食过程图。
时间记录组记录了日全食过程的时间:2009年7月22日, 嵊州:初亏8时22分06秒;食既9时37分31秒;食甚9时38分12秒;生光9时38分53秒;复圆11时01分14秒;全食时间1分22.5秒。
每个同学都有感受, 都有许多话题需要交流和讨论, 好奇心转化为探索的欲望, 这正是教师所期望的。
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和不盲从的质疑精神
科学不盲目崇拜权威, 对于科学活动主体来说, 也不应不加分析地盲目接受任何东西, 也不应该凭个人主观意愿随意怀疑, 应运用逻辑的推理和实践的验证来检验科学理论。用批评的态度审视一切, 包括我们观察到的结论。这种不盲从的质疑精神, 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质疑精神的培养, 可以渗透在教育的任何阶段。只要教师留心课堂上的任何细节, 都可以引发和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因此, 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 我们的教学尤其应该鼓励学生发扬科学质疑精神, 鼓励学生对新事物产生好奇心, 敢于尝试探索未知领域, 敢于提出自己独到的理解, 不盲从、不迷信、不唯书、不唯上。
片断一科学求证:你的发现有证据吗?
师:大家全程观察了日全食, 绘制了日全食过程图, 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日食初亏从太阳圆面的西边开始。
生:月球是由西向东运动的。
生:当太阳、月亮、地球在一条直线上时, 就发生了日全食 (日既) 。
师:你的结论, 有证据吗?
生:有!我在《十万个为什么》中看到过, 书上就是这么说的。
师:前人说的, 书上说的, 就一定正确吗?
生:不一定。
师:你能证明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吗?
……
同学们展开热烈的讨论, 提出了众多设想, 逐渐达成共识。
生:我们可以通过实验, 模拟再现日全食的发生过程。我们需要一个圆面镭射灯, 代表太阳;一个排球, 代表月亮;一个篮球, 代表地球, 做一个日全食过程的实验, 来证明我们的结论是正确的。
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器具, 师生共同参与, 在教室里重现了“日全食”, 实验的探究支持了这一结果。
本细节中让学生对“科学求证:你的发现有证据吗?”的探索和思考, 是我们对传统教学的一种反叛性尝试和表达。科学的结论需要证据, 证据的多样性、不唯一性, 需要我们去鉴别、探究和质疑, 引发更多的科学思考, 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实验的成功, 无疑加深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教学中, 教师对所授的内容有透彻的理解, 探究活动能获得明确的结论, 但真正的科学探究, 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结论的, 实验条件需要摸索, 实验数据需要再现, 大问题要分成若干小问题, 终极目标需要划分为许多阶段性目标, 等等, 更多时候只能得到阶段性的, 在一定条件下成立的结论, 这一点有利于学生认识结论的局限性和质疑的重要性。科学教学中的探究活动, 说到底只是一种模拟的科学探究, 与真正的科学探究相比, 再现过程相对简单化了的, 其仪器相对简陋, 探究者的认识也是非常有限的, 但是学生的探究活动, 丝毫也不会削弱发现问题和思考的功能, 对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和训练, 功莫大也。
片断二同一次日全食, 同一时间观察为什么有时间差异?
教师播放了中央电视台录制的日全食全程纪录片。
师:看了中央电视台的日全食全程纪录, 比对我们记录的资料, 同一次日全食, 同时观察, 为什么有时间差异呢?
生:观察者所处的地点不一样。
师:为什么观察地点不同, 会引起日全食的时间差异呢?你能找出问题发生的原因吗?
生:我们可以从日全食成因中发现问题。
生:与月球的运动有关。
生:我们可以重新做刚才的实验, 从不同地点观察日食的过程。
……
生:在排球 (月球) 的影子里 (蓝球上) 看镭射灯是看不到的, 是全食, 在其他地方看到是偏食, 有的地方连偏食都看不到。
生:太阳光被月球挡住, 月球的影子落到地球上, 被影子遮住部分, 就能看到日全食。
生:月球由西向东运动, 影子也随月球的运动而移动, 观察者在影子内时间就有差异, 观察到日全食时间也就有了差异。
师:非常好!大家通过模拟实证发现了问题, 又经过逻辑推理, 解决了问题, 这种科学态度和精神是非常值得推崇的。
日全食是因为月球挡住了太阳的光芒。日全食发生时, 被月球挡住阳光的区域在月地之间一个阴影“圆锥”。地球表面擦过它的部分才能看到日全食。由于日月轨道所限, 地表能切到“圆锥”的最大面积, 直径也不到270千米, 随着地球自转扫过狭窄的一条能看到的日全食的地带。每次日全食发生时日、月、地三者的相对位置和角度不同, 月影“圆锥”也就扫在地球的不同地点。观察者所观察到的日全食时间就会有差异。
日全食相关问题的思考和探讨, 是我们进行的一种希望具有意义、具有价值的探索, 它只是我们教学的一个触点, 其中的观察理解、科学推理、模拟实验等, 都是这一触点中诞生的一个个新的生长点。统整到一起时, “日全食”的知识相对弱化了, 而科学求证本身, 严谨和证据的科学思想却一一凸显, 成为超越知识之上的更高的科学课堂追求。在这里, 我们体会到了教师心中应有的大气度。
总之, 要使教师在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方法,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能力, 使自己的课更有价值, 教师就必须明确科学本质、科学方法、科学思维方式, 并对科学及其本质、科学探究及其基本特征、科学素养、科学课教育等概念有一番新的思考和理解。
摘要:通过对日全食的全程观察、探究的课例, 从科学思想方法和科学推理入手, 对科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想方法、科学素质、科学能力进行了探讨, 相对弱化了“日全食”的知识, 而科学求证本身, 严谨和证据的科学思想方法, 却一一凸现, 成为超越知识之上的更高的科学课堂追求, 对学生的科学能力的养成有重要意义, 从中体会到了科学教师心中应有的大气度。
关键词:课堂教学,课例,日全食
参考文献
[1]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注重科学实践性,培养创新能力 篇8
关键词:小学科学;创新;观察;兴趣
小学科学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启蒙。通过小学科学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激发他们去进行科学探究的情感,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为初中的地理、生物等学科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用事例激发其兴趣
首先我们应让学生具有观察能力,而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他是学生逐渐培养的。在生活中我们所说的“看见了”不等于“观察到了”。如,我会问学生,“你们有没有被东西砸到头的时候?”同学们有的说被球砸到过头,有的说被口袋砸到过,还有的说被别人扔的小石子砸到过。我又接着问:“你当时有没有想这些物品为什么会砸到你的头呢?”同学们都摇头。这时我给同学们讲述了牛顿的故事:牛顿坐在自家院中的苹果树下苦思着行星绕日运动的原因。这时,一只苹果恰巧落下来,砸在牛顿的头上。这是一个发现的瞬间,这次苹果下落与以往无数次苹果下落不同,因为它引起了牛顿的注意。牛顿从苹果落地这一理所当然的现象中找到了苹果下落的原因——引力的作用,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傅科由简单的单摆现象得出了地球是自转的。而这些都是良好的观察品质铸就了他们的成就。
二、在游戏中增强观察力
小学生爱动,注意力不集中是他们的天性。如何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呢?春天,我给我所教班级的学生几粒小种子,让他们种到花盆里,浇水、施肥,并观察种子的变化。他们用笔记下小种子的变化及如何照顾。“小种子种下几天在阳光温暖的照耀下已经慢慢发芽了,又过了几天,小芽慢慢地长出两片叶子、黄黄的、尖尖的小芽长成了绿色……”学生细致的描述展现了他们的观察力。有价值的观察绝不是“走马观花”。学生一天天地坚持记载着,这就是小学科学的魅力,它能够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分析,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观察品质,从而培养他们一丝不苟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同时这类观察又可提升他们对科学学科的兴趣。
三、在活动中提升实践能力
小学科学提倡“做中学”,其实质就是通过科学课堂培养他们“动手动脑”的习惯,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创设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但小学生往往是乐于动手,不善于动脑,面对眼前的一些实验器材,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实验中也只顾“热闹”,看不到“门道”。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事先预测出可能获得的结果,制订实验方案,并在活动中提醒学生手、脑、眼、鼻、耳多种器官并用,要及时捕捉事物的细微变化,从而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如在探究《电磁铁》的性质时,我先引导学生提出他们对电磁铁感兴趣的事情,让他们在实验中学习知识,我会拿出一些小铁钉、小铜丝、碎纸等物品,并且让他们将电磁铁的同极放到一起和异极放到一起。然后问:电磁铁能吸哪些物品?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什么有关?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研究他们所感兴趣的问题,并将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记到笔记上。这样在活动中,学生养成了勤于做科学笔记的习惯,及时记录下自己瞬间闪现的智慧火花,把观察的现象、发现的问题、预测的结果以及活动的感悟及时记录下来,培养了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他们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素养及创新精神。
四、利用资源养成探究习惯
小学科学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教材不是课程的全部,它只是一种文本性资源,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到家庭和生活中去学科学和用科学。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家庭舍得为孩子的学习投入,买书、音像制品、智力玩具都舍得大把地花钱。长此以往,孩子们养成了唯书本而学,只会看和听,不会动手的被动的学习习惯,更不会从生活中发现科学,更谈不上去开发生活资源。科学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以敏锐机警的视角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如天气、气温、风向的观测和记录;钟表的原理;水壶除垢;冰箱除异味等。同时引导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将它们变废为宝,用到我们的科学实验中去。如:观测和记录食物霉变的研究,探究水壶除垢的方法等。同时,要引导学生善于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变废为宝,使之成为可利用的科学实验资源,如:废弃的饮料盒罐,可以做土电话,可以做听诊器,可以做小昆虫观察盒等很多实验。还有小药瓶、饮料吸管、导线、铁钉、小磁铁、小木片、泡沫塑料板、螺丝、螺母、食品包装盒、袋、绳等,都可以用来做出精彩的科学实验。
小学科学教师担负着科学启蒙的任务,养成小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比获取知识的多少更为重要,这将决定着学生后继的学习情况,为以后的地理、生物、物理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培养科学素养及创新精神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小学科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9
重庆市武隆县江口镇黄草小学 熊广平
【内容摘要】:作为小学科学探究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平台。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应从学生自主探究、“突破”教材中的常规实验、勇于质疑和探究实验等方面着手抓起,从而实现卓越课堂的实效。
【关键词】:论在小学科学
实验教学中 如何培养 创新能力
要实现卓越课堂的成效,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目前教师和学生面临的共同课题,也是教育改革的瓶颈。小学科学“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任务”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平台。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小学科学的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而实验教学则是探究活动中的主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途径。如何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请让我从以下几方面谈点体会。
一、卓越课堂需要创设条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而在科学实验课中,很多老师在实验前把观察的现象和实验的步骤都设计好了,包括实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都想好了,在不出“任何差错”的情况下,学生照着这些步骤操作,实验都能“成功”。至于为什么这样做?还可以怎么做?想得不多。教师只注重教给学生实验的方法,只满足于让学生得到实验的结果,而忽视了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的创新能力。这不但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在科学课的卓越课堂教学中创设条件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如教学六年级第三单元第一课《地表的变化》一课时,要求设计模拟实验研究一种自然力量对地表的影响。教师最好要提前布置任务,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制定计划和准备实验材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角色做课外辅导员,学生有问题可及时指导和帮助。课堂上同学们情绪高涨、自主探究,展示自己小组设计的实验,如增加了酸对岩石的腐蚀作用(强酸由教师提供、石块由学生准备)和冰雹对地表的破坏作用(橡皮泥模拟山脉、玻璃球模拟冰雹)等实验,每一个同学都参与了实验设计和操作,个个都有成就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在设计实验中使他们亲身感受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
二、卓越课堂需要鼓励学生,“突破”教材中的传统常规实验
湘教版科学教材中的实验,有的易操作且现象明显,而有些实验现象不明显。为此,教师应鼓励学生“打破”书中的常规实验,设计新的更合理的实验。
譬如,我在教学湘教版教材第三单元第三课《火山》一课时,课本中模拟的火山喷发实验的材料是干苏打和醋,原理是酸碱中和反应,现象是有泡沫从瓶口溢出,但不能说明火山喷发的原理,而火山喷发的原理(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正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于是我让学生思考,有没有更好的模拟火山和火山瞬间喷发现象的办法,模拟滚烫的岩浆顺着火山口喷发出来,话还没说完,有的同学提出用啤酒模拟,使劲摇晃后,啤酒会喷出来,“老师我觉得可以用可乐来模拟,可乐是红色的,岩浆也是红色的,瓶口模拟火山口,用力摇晃模拟地球内部力量,当使劲摇晃后,突然拧开瓶盖,可乐就会喷出来”。大家对此比较赞同。于是我们购买了瓶装的可口可乐(250ml)充气饮料,成功地模拟了火山喷发的情形,也使学生理解了火山喷发的原理,加深了印象。还有的同学提出了用番茄酱模拟地球内部的岩浆,用土豆泥来模拟地壳,这也是一个很有创意的设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实效性的作用。
三、卓越课堂还需要打开思路,让学生勇于质疑
非常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许多重大的发明都是在质疑的引导下,通过创新思维而最终实现的。实践证明,科学需要质疑,没有质疑就不会发展。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打消怕提问、怕他人嘲笑的心理疑虑,鼓励其大胆地问,毫无顾虑地问。而且教师还要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古怪问题,重视和鼓励学生的异想天开和别出心裁的念头,使学生敢于质疑,正确质疑。
有如我在教学湘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第三单元第五课《走进矿产》一课时,当讲到条痕的颜色才是矿物的真正的颜色时有个学生提出来:老师,我发现在实验操作中每个人用的力都不一样,有大有小,用力大则条痕颜色深,用力小则条痕颜色浅,那到底深色的条痕颜色是矿物的颜色还是浅色的条痕是矿物的颜色呢?质疑问难是小学生的天性,说明该学生用心实验也用心观察了,而我们做老师的对于孩子提出的疑难问题决不能搪塞,而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并对课上无法回答的问题课下请学生去图书室查阅地质学家李四光对岩石考察的资料,尽力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这是打造卓越课堂的实质所在。
四、卓越课堂仍需要探究实验,不必让学生追求“完美”性
诚如,我在对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复习,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时。其主要有七个要素构成: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探究实验都要包含这七个要素呢?《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里对科学探究的要求是:“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涉及科学探究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也可以是全过程。”由此可见,一节探究课可以是完整的探究形式,也可以是适合科学探究的部分内容及部分要素。如果为追求课型的完整性而“挤压”或“架空”它们,将会使探究思想和探究过程流于形式。所以,对于不同的探究实验,如“大探究”(完整探究)、“小探究”(部分探究),探究过程应有所侧重,充分体现卓越课堂的价值。
还如,我在教学湘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身边的植物》一课中,教学小苗的诞生时,种子的萌发需要一个过程,一节探究实验课是远远不够的,就可以分组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让每个学生都知道,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可按理论要求做了,部分同学的种子却没有萌发,分析原因可能是浇水的量太多了,也可能是种子本身的原因。实验虽然失败了,探究过程并不“完美”,但是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收获的本文世纪论文网()提供知识和发现的问题要远远大于实验结果的价值,完全契入卓越课堂中的核心。
【小学科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推荐阅读: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实验设计能力日志三09-02
在小学科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08-27
小学科学的兴趣培养10-04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中科学素养的培养09-13
培养兴趣是上好小学科学课的关键06-12
小学科学课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课题小结11-25
小学科学教学实践问题09-19
科学论文: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09-30
小学科学教学实践基地汇报材料08-25
小学生科学学习兴趣的培养研究问卷调查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