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实践问题

2024-09-19

小学科学教学实践问题(精选12篇)

小学科学教学实践问题 篇1

自实施课改以来,科学课就以一个全新的面孔展现在科学教师的面前。小学《科学》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了培养国家科学人才的启蒙教育的任务,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对于农村小学来讲,在实验设备相对缺乏、资料素材较少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小学科学的生命科学教育呢?基于生命科学教育的意义,笔者结合自己几年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实践,进行了如下的探索:

一、利用自然资源,丰富学生“生命”体验

关于“生命科学”的教学资源与城市学校学生相比,农村小学学生有较大的劣势,即学生的活动贫乏、眼界狭小、知识面窄等。但也有城市学生不可比拟的优势,农村学校的周边是广阔的大自然,大自然的奥秘无穷,本身就是最好的课堂。我在教学时充分利用农村广阔的自然资源,以丰富学生对生命世界的体验。如,在教授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我眼里的生命世界”这一单元时,把学生带到田野里,让学生在田野中尽情地活动,寻找自然界中的“生命世界”。这些教学内容若是在城市小学,一定会受到条件的制约而无法让学生很好地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然而,对于农村小学的学生来说,这些教学内容是那么熟悉。学生家里就养着鸡、鸭、鹅、兔子、猫……田野里、路边上、校园里时时都会有一些蟋蟀、蚂蚁等小动物出没。而各种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更是经常见到,很多学生还亲手栽过花、种过树。这就是农村环境为学生提供的特有的探究材料。

渐渐地,我发现学生对待周围小动物、植物的态度有了明显的变化,“生命世界”的教学,使学生懂得呵护小生命了,懂得珍惜生命了。他们为身边的自然世界的神奇变化而惊讶,为一次“蚂蚁搬家”而专注,为一颗小种子的发芽、开花而高兴。农村特有的自然资源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生命体验”。

二、开展第二课堂,拓展学生“生命”视野

在农村教学“生命世界”,建立种植基地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建立种植基地让学生动手实践,不但可以让学生爱上科学课、学到关于生命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拓宽学生的“生命”视野。我们学校就和村委协商,要了三亩地,作为学校的种植基地,我引导学生把它分成小块,在上面做实验,开展关于“生命世界”的第二课堂教学。

开展第二课堂,拓宽学生“生命世界”的视野,学生越来越喜欢对种植进行科学研究。

三、自制部分教具,引导学生“生命”再现

在“生命世界”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校实验室缺少动植物标本,我就带着学生去野外采集植物,捕捉小动物。没有采集和捕捉的工具,我们就自己制作。把采集和捕捉回来的植物、动物制作成标本。主要有我们周围常见的草、树叶、花和一些小动物的标本。这些标本,既是我教学的教具,更是学生认知动植物的有效途径。在教学“植物的一生”这单元时,我把学生带到野地里,让学生采集不同植物的叶子和花等,制作成标本,挂在教室里。让学生体会不同叶子和花的美丽,让她们思考为什么不同的植物会有不同的叶子。一个单元结束时,教室里挂满了各种各样的叶子和花的标本。学生就是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对“生命世界”有了新的认识,他们更加爱上了科学课,爱上了大自然。

四、结合本地实际,提高学生“生命”观念

作为一个农村的科学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积极地了解周围的事物。如,最近农民在农田里干什么农事?农田里长些什么作物?哪些作物开始下种了?哪些作物开始收割了?当地有哪些常见的植物?有哪些常见的动物?它们的生长环境、生活习性、生长规律是怎样的?当地的生态环境怎样?等。这些知识可以及时地补充到我们的科学课中来。

在教学的同时,适当地做一些调查研究也能提高学生的“生命”观念,在教学“土壤与生命”时,我让学生展示从不同地方采来的土样。有的学生说他是从田里取来的土,有的学生说他是从河滩上取来的土,有的学生说他是从大树下取来的……教学快要结束时,我问学生:种庄稼,什么样的土质比较好?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壤土土质好,适合种庄稼并达成了一致的结论。突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我不同意,我爸爸去年种西瓜,他就选了我家一块高地,而且还是沙地。爸爸说这样的地,种出来的西瓜才会又大又甜。”我非常欣赏这个学生的不同见解。借助这个学生提出的问题,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什么样的土壤适合种什么样的植物,学生对“生命世界”的探究越来越投入了。

结合本地实际进行“生命世界”的教学,能够让学生渐渐地关注农作物的生长,使学生有意识地保护大自然,保护周围的环境。

摘要:生命世界的教学能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对于农村小学来讲,如何进行“生命世界”的教学呢?学校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农村小学离大自然比较近的特点组织教学,以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

关键词:小学科学,农村,生命科学,科学教学

参考文献

黄晓,孙丽伟.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规范化和学科化[J].全球教育展望,2014(4).

小学科学教学实践问题 篇2

【内容摘要】: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努力实践新课程标准,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以达到全面提高科学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兴趣探究过程倾听教学方式全方位评价

【正文】:

什么是科学?恩格斯说:“科学就是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的材料”。所谓“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所谓“科学的看问题、想问题”,就是用积极的态度理性地、实事求是地对待生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切问题,这就是《科学》课最根本的目的。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努力实践新课程标准,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以达到全面提高科学素质的目的。

小学科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至关重要的,但良好的科学素养是不能靠外部的灌输得到的,而是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逐步获得,让孩子们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提出问题、猜想预测、动手操作、记录信息、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发展孩子们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上好科学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兴趣是知识的源泉,兴趣是成功之路,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直接动

力。

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尤其是科学课要注意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趣味性浓是科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之一,怎样将学生的直接兴趣持续下来,这就需要自然教师采取灵活多变的教法进行培养。教师在课堂上激发起学生强烈兴趣的同时,还要给学生设置一定的悬念,激发学生在课外去完成。如我在教《磁铁》一课时,在课内引导学生实验认识了磁铁的基本性质,在即将下课时我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把一根磁铁截成两段后,每小根磁铁是否具有磁铁的基本性质?在教《动物和环境》一课时,给学生提出了“你在什么地方能捉到蚯蚓?为什么?”的讨论题,让学生先讨论再回家实地考查验证。这样有目的地设置一些悬念,不仅使学生保持了持久的学习兴趣,而且节省了课内教学时间。

教师对学生当堂不能得出的结论,不要轻易告诉学生,要激发学生课后亲自实践解决。如我在《冰》一课时,我出了这样一道讨论题:“水结冰后体积是膨胀了,还是缩小了?”并提示,学生在平时吃冰棒时,看到冰棒的柄端是平的,还是凸的或者是凹的呢?学生虽然吃过不少冰棒,但没有观察这一点,这时同学们各说不一,争论不休,有的同学希望我给他们一个正确的答案,我却说,这个问题还是留给同学们课外通过实验去解决吧。这样不仅把学生课内的兴趣持续到了课外,而且学生从实践中得到的知识要比教师在课堂上讲的记得牢。

二、树立科学探究过程的理念

科学探究是指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标准》中所指的科学探究是指学生们用以获

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模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从两种探究活动的比较可以看出,科学家们的探究,是在已知世界的基础上,探寻未知的领域。学生们的探究活动,则主要是在已知领域内通过探究获得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提高科学能力、树立科学意识、培养科学品质的活动。

探究活动已作为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树立科学意识、培养科学品质的活动。探究活动已作为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探究过程”意识。

第一,科学探究本身是一个过程活动,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等一系列活动。

第二,通过活动过程,让学生对身边的科学现象亲自观察、亲身感知,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体验其中的乐趣;通过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自信;通过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使他们逐步形成科学意识,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此外,科学探究过程也是能力的形成过程,必须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载体,才能内化形成。在科学课程教学中要使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教师还必须为学生精心创设探究互动的氛围。教师的“过程”意识不仅体现在科学探究过程,还要体现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既要重过程教育,也要重过程评价。

三、在科学探究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在科学课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实验,因为在课前师生准备了实验材料,学生又急于想动手摆弄这些材料,这样就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因此,常常会有出现这种情况,老师无论在全面怎么讲,学生在那儿还是自己摆弄,根本不听老师讲什么。听不进老师讲的话,就不知道这节课要探究什么。所以,在科学课中,引导学生学会“倾听”非常必要。以下是我经常采用的方法:

(1)实验材料先不发给他们,等老师把该讲的讲完,学生的疑问,假设和探究方案都提完,再把实验材料发下去。

(2)给予倾听者鼓励表扬,分两种:一是只认真听讲,对这样的学生多做口头表扬。而发言积极,提的问题又比较有价值,这样的学生不仅说明他认真听了,而且还说明他动脑思考了。对这样的学生记一个“优”,学期末会积累不少。久而久之,不仅使他们学会上课倾听,而且学会积极思考。

四、教师要努力建立新的教学方式。

将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代替单纯的讲解;以创造各种学习的机会和探究的情境代替灌输;学会倾听,了解学生理解了什么,误解了什么;将社会和大自然都看作教学的资源和科学教育的场所;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权利,对他们积极加以引导;将教学评价伴随在教学过程之中,努力与教学融为一体。

教师应将进行探究性的教学作为一种新的体验。不可否认,我们中的大多数教师在学校学习的期间和进行教学工作的期间,都很少从事过独立的科学探究活动,因此,我们需要和学生一起对科学探究进行积极的体验,并尽快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承担起指导的责任。

五、注意在科学探究中对学生全方位评价

引导学生搞科学探究,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要课前准备,课上引导。还需要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发展。有的学生对科学探究很感兴趣,这是老师最欢迎的。还有一部分学生属于能力较弱的,主要表现在动手能力弱和推理能力弱。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属于能力强,但对科学探究不是很有兴趣,这些学生一般语数成绩较好,是班干部,是班主任眼中的好孩子。怎样把这三类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呢?我认为对学生全方位的及时的评价,无疑是对学生搞好科学探究提高科学素养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当学生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或概括出一个完整的探究结论时,即使给予表扬奖励,并记上一个“优”。有的学生在课前准备实验材料时表现积极,能克服困难,给予及时表扬,记一个“优”。学生在探究科学问题时,发现了一个别人没有发现的新问题时,及时表扬,记一个“优”。并且及时引导其他学生再把这个新问题探究一下,这样一是让发现这个新问题的学生感到他的发现很重要,二是让大家明白,搞科学探究就是这样,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探究,在探究中又不断地发现新问题,又不断地探究。当某个学生在探究时,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也及时表扬,记一个“优”。这样,一节课下来,有的学生能得到两个“优”。老师布置在家观察实验的作业完成的好,也记一个“优”。积累三个“优”可以得一个“小红花”,然后再记到成长档案,作为期末考试成绩的一部分。全方位的评价虽然麻烦,但很值!

小学科学教学以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为对象,提供给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材料进行科学探究,并适当地将这样的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堂以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就

在自己的身边,学好科学在生活中的用处是那么的广泛,从而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获得真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为了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钟启泉

4、沈健《小学科学课堂如何开展有效性的探究》,安徽省宣城市教研室

5、蓝岳美《科学教学更有效》,中国小学科学课程网

小学科学教学实践问题 篇3

关键词:网络环境;问题探究;丰富网站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它是一门综合性极强、信息量极大、知识面极宽的基础性课程。开放性的学习环境、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自主性的学习活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意识、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小学科学课本是以单元编排为特征的教材,系统性、针对性较强,那么如何运用网络资源的优势,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有利于营造自主学习的环境;如何提供网络资源的平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拓展有利于提高自主学习的空间,进一步激活课堂,使科学教学更具有生命力呢?

一、依据教学内容,丰富网站材料,营造学习环境

通常的专题学习网站一般由“教材知识”、“拓展资源”、“讨论协作”和“评价检测”四个模块组成。在实践中,我们从学科“学”的实际出发,以科学教材为基础线条,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在网站建设中突出内容的丰富性和有序性,以达到资源、平台、工具的优化合理组合。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和搭建自主互动学习的平台。

1、选择材料,丰富内容,创设环境。

在网络环境下,使科学教材信息与学生之间产生作用,达到科学教学的目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所提供的教材信息更适合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展开,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者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要求有针对性地寻找选择丰富网站内容的资源。例如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在网站中除了提供动植物繁殖后代过程性资料之外还针对学生平时能接近菊花培植的特点,单独增加了繁殖后代具体的操作过程,使学生有机会进一步学习并指导其实践操作。同时,人类是如何繁衍后代的一直是教学的难点,教者在网站中增加了一位医生的介说并配上图片,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既有兴趣又比较形象直观,从而使学生“我是怎样出生的”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懂得生命来之不易,应珍惜生命,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2、优化结构,丰富内容,营造环境。

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自主学习,如果将搜集到的信息和科学教材上的所有内容堆砌在文本上,自主学习时随时点击,那么学生的学习就比较乱,其认知过程就缺少一个有序的进程。那么,就会影响在有限时间内的学习效率。因此,教者认为必须对其内容依据问题进行排序,突出资源的主题性、序列性。例如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岩石与矿物》,教者设计了“导读台”提供学习问题序列,以激发学生保护资源的意识。将与教材有关的内容制作成导航图,指点学生阅读信息与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助于学生在整体浏览中围绕中心问题自主学习,在部分品读中围绕重点问题自主探究,在独立思考中围绕解答问题阅读信息,在自主学习中围绕解决问题处理信息提高发展。

二、依据学生需求,丰富网站形式,细化学习流程

科学教材编排单元性比较强,因而就为网络环境下开展问题探究自主学习提供了主题性明显的特点,教者如何依据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再根据教材特点,编排呈现网站形式非常重要。总体上其网站内容形式的呈现上可归纳为三种形式:学前浏览、学中导航和学后延伸。

1、学前浏览,拓展概念,激发兴趣。

科学课导入新课时,由于学生学前概念比较肤浅,对新的学习内容存在着不确定性和好奇心,因此,教者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设计整体学前浏览内容,以拓展学生的已有概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我们的地球》这一单元,教者提供了的主题的内容,以丰富的地球信息与呈现形式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快速浏览,然后再让学生提出更进一步探究学习的问题,为本单元或本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学中导航,提供信息,培养能力。

科学课堂教学中教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的学习形态,适当提供有助于开展问题探究自主学习的主题内容,让学生围绕中心问题探索学习信息,解答学习问题。例如《我们的地球》就设计了这样三个中心问题,这实际上为本单元的教学建构了一个知识体系,形成了知识网络,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导航,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引路。

3、学后延伸,丰富概念,陶冶情操。

学生通过学前浏览和学中导航两个阶段的自主学习,其知识更加丰富、兴趣更加浓厚,但脑海中所产生的问题可能也更多,这就更需教者在此时提供更多的知识信息,让学生进一步去搜寻,以满足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和探索未来的精神。例如《我们的地球》这一单元学习后,教者认为,可依据学生的所提出的问题再次提供一些网站信息让学生再去浏览学习,也可编排一些主题让学生自己去搜集相关信息,让学生永远做学习的主人,研究的主人。

三、依据学科特点,丰富网站途径,优化教学方法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教师作为引导者,进行着问题设置、资源提供、内容设计、任务提出以及组织协调等学习导航的工作,而学生作为探究者,则进行着明确任务、围绕问题、探索实践、自主学习等实践的任务。这就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空间,途径与方法。教者认为,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方法有别于常规性的课堂,特别是科学课也有别于其它学科。因而通过实践与研究,笔者依据科学学科的特点将网络环境下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操作归纳为“问题探究”教学方式及“主题探究”教学方式两种。

1、问题探究,获取知识,形成技能。

根据科学教学内容,相当一部分教材的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实验活动,那么这样的课型就可运用“问题探究“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例如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的《折形状》一课的教学,教者在网站中提供了关于形状方面的模型、建筑以动植物的外形等,让学生点击浏览,提出问题导入新课。然后组织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体会各种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最后组织讨论,再次点击进入网络,说一说,网络中的物体为什么这样设计。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始终围绕本节课的学习中心,展开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互相交流、共同探讨,而教师则是课前作好准备,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并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适时进行个别指导,及时捕捉动态信息,调控教学进程。师生真正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共同分享集体的智慧和探究的成果。

2、主题探究,拓展知识,增强意识。

科学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不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实验,而只要进行主题式学习与讨论,就能达到学习目标。因此,教者建议这一类型的课堂教学可选用“主题探究”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

例如: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岩石与矿物”中《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一课。首先让学生说一说矿物资源对人类有何作用,你对地球上的矿物资源有何思考,并出示开采、提炼、运用的相关图片,确定本节的学习主题是:矿物资源日益减少,人类怎么办?围绕这一主题组织的探究活动。接着组织小组讨论。在整个课堂教学结束前还可以上学生对资源开发与保护,新能源研发等进行创造性的设计,课后进一步打开网站,搜集相关信息。这样的教学活动自然而有效地拉近了学生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距离,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小学科学课堂合作探究教学实践 篇4

一、提供足够的支持条件

合作探究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 需要充足的材料等。传统的教学, 特别是教师讲授式的科学教学, 全体学生在一个节拍下, 在教师统一的步骤里开展, 授课时间是非常容易控制的, 但是学生探究的深度不能有效保证, 特别是合作的渗透是无从谈起的, 如果说也有合作的话, 那也仅仅是与老师合作。所以, 为了保证学生合作得充分,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 要考虑时间的分配、时间的充裕性等问题, 应给学生较多的时间。从学生方面说, 他们要有时间去试验自己的新想法, 要有出现错误耽误的时间, 要有时间作沉思默想, 还得有时间用来开展相互讨论。教师需要给学生留出充裕的时间去安排实验, 去野外作考察, 或者去思考总结经验, 去进行相互交流。还需要给学生们留出时间让他们以不同的组合方式, 或结对, 或小组, 或全班——去做诸如阅读、实验、思考、记录和讨论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关于“植物的生长"的探究, 应给学生留足观察、考察活动的时间, 最起码应该对一种植物的生长过程有一个完整的观察, 学生才能对植物周期性的变化有个大致的了解和认识。

另外, 既然是小组合作, 那小组人数不可过多, 在一个学生数太多的班级中, 探究材料就必须充足, 如果没有充足的必需材料, 在较短的时间内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是比较困难的。

二、因势利导、顺其自然

一位著名的建筑师, 在空阔且人口较多的地域, 设计建筑了一处住宅楼群。工程竣工了, 有人按自己的设想, 要求建筑师在这里铺人行主道, 在那里铺人行辅道。但, 建筑师坚决地拒绝了。他让园林工人将大楼之间的空地全部种上了草。夏天过后, 草地上清晰地呈现出被人踩空的幽雅自然的小道。这些“道”, 走的人多的地方宽些, 走的人少的地方就窄些。秋天, 这位建筑师就让人沿着人工自然踩出的痕迹铺设人行道。这是从未有过的优美设计, 它既和谐自然, 又满足了行人的需要, 来此观看的人无不拍手叫绝。学生的成长何尝不是如此:过多的束缚, 只能压抑其天性;“顺其自然”, 因势利导, 才能令其茁壮成长, 趋向完美。关于科学课中的探究主题, 教师应给学生选择的空间, 让学生自主确定探究方向和内容, “强扭的瓜不甜”!如有的小组可以选择“油菜的种植”作为研究专题, 有的小组可以确定“当地落叶树种的研究”为探究内容, 等等。《课程标准》提倡学生以经历科学、领悟科学为目标, 形成科学地看问题的方法, 不强调学生非要学会什么固定的知识点。

三、搭建合作平台

在科学课教学中, 有意识地改变了以往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 为学生搭建一个带有竞争性、协作性以及个性化的合作平台, 鼓励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协作, 进行合作探究。根据需要和学生的兴趣、爱好、性别、个性特点、座次、家庭条件、学业成绩、特长、能力水平等综合素质的不同, 按照4~5名成员一组, 把学生分若干个小组, 并各自给自己的小组取一个响亮的名字, 如:先锋小组、七彩虹小组、超越小组、花诗雨小组、夺冠小组、猎豹小组等, 每个小组都是整个班级的缩影。每节课、每星期、每月、每学期, 都会根据各个小组的表现与积分, 评选出合作最佳小组、探究最佳小组、进步最快小组、最佳小组等。让他们意识到本人与小组紧密联系在一起, 为小组进步受到表扬而感到高兴与骄傲, 为小组落后而感到有失颜面;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 让他们体验到合作的重要性及巨大作用, 小组同学荣辱与共、紧密合作、共同促进、共同提高。

四、各环节渗透合作探究

探究式学习的各个环节几乎都可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展开:从小组提出问题、协商制定计划, 到小组分工合作实验探究、搜集和整理资料, 再到小组交流、研讨澄清认识, 得出结论, 最后小组共同行动使探究深入。在这些目标不同内容各异的小组活动中, 学生一方面可以学习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以使他人采纳自己的主张;另一方面, 他们也可以学习如何倾听他人的见解, 借鉴他人的观点提高自己的认识;此外, 他们还可以尝试以宽容的态度, 与同伴求同存异, 携手合作以实现小组的行动目标。

小学科学教学实践问题 篇5

地方本科院校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李淑红,王京仁,王文龙,曾伯平,夏维福,成钢

(湖南文理学院生命科学系,湖南 常德 415000)

摘要:实践教学是增强学生技能水平、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的教学内容。文章阐述了地方本科院校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及建议,以促进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B

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 of Animal Science Practicing Teaching

in Local Undergraduate Courses

LI Shu-hong, WANG Jing-ren, WANG Wen-long ,ZENG Bo-ping,XI Wei-fu, ChengGang

(Department of Life Science, 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Changde, Hunan,415000)

Abstract: practicing teaching is a very important of teaching in

culturing students, practice skill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creativity and practical abilities , in improving their comprehensive qualities.This paper put forward practicing teaching problem and the way and proposition on animal science specialization practicing teaching reform, for developing and perfecting animal science specialization practicing teaching.Key words: animal science specialization;practicing teaching;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近些年来,畜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才市场对动物科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得到即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又掌握熟练的养殖生产管理技术和疾病诊疗技术的实用人才。如何认清21世纪高等教育需要的教育思想观念,正确认识和科学继承专科教育所积累的教育思想观念,弄清地方院校本科教育和专科 ★基金项目:2006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No:127)

2006年湖南文理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课题(No:JGZD0608)

★作者简介:李淑红(1964-),女,山东禹城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动物科学专业的教学与研究。

教育的差异,研究和探索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途径,将具有重要意义。实践教学作为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实践教学的学习与实践,比理论教学更具现实意义。因为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的能力,必然经过实践的过程。通过实践教学,可以促使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培养学生勤奋,朴实、严谨、创新的工作作风,使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具有较强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的专业劳动技能,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1]。对提高学生的基本实践技能和综合实践素质,培养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活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各高等学校都在反思实践教育的发展历程,总结实践教学经验,进一步研究实践教学对高等教育发展及对培养大学生的深刻意义,并在实践高等教育过程中,采取各种方式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在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美国和欧洲的大学,实践教学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理论研究比较深入,实践教学的管理形式比较科学,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较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较高,实践教学的效果非常显着。但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过程中,实践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研究的不够深刻。如实践教学内容往往根据长期专科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经验设定,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组织实施过程中,实践教学受环境、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的制约影响较大,对实践教学的过程和效果没有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等问题,结合我校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探讨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1实践教学改革背景

动物科学专业应用性、实践性强,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要求较高。我院是我国科教体制改革的高校之一,1999年由原常德高等专科学校、常德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湖南农业大学常德分院合并组建的新升地方本科院校。2003年更名为湖南文理学院。动物科学专业由原湖南农业大学常德分院畜牧水产专业专科转化而来。教学管理特别是实践教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得到改进和提高,但长期以来延续学年制的管理方式,实践教学改革进展缓慢,从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到实施管理的改革,受到很大影响,最终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从而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

目前我院的实践教学,正在由学年制的管理机制向学分制的管理机制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改革现行的实践教学内容,科学地组织实践教学内容新体系,建立保障机制,实施科学管理,势在必行。实践教学研究的现状

湖南文理学院升本7年,对本科生的实践教学,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初步形成了一套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学院经过2006年国家教育部教学水平评估,取得了“良好”结论。学院的实践教学因此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对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来说,问题依然存在,不可忽视。

一是对实践教学功能的认识不足,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未能完全改变过来,对实践教学检查监督的力度不够,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制不完善,不少实验课开设时没有经过论证,缺少实践教学资料等,没有严格的实践教学考试、考核制度,造成学生轻视实验,敷衍实验的现象,出现课外实践教学可好可差,甚至可有可无,结果导致学教科书、考课堂笔记、及格就能毕业的现象。二是实践教学基本建设投入不足,实习基地缺乏,仪器台件数不够,设备老化,生均资源不足,实

践教学时间减少,内容简化。三是实践教学内容不适应,教学方法不尽合理。实践教学内容陈旧,没有进行科学整合,内容重叠及脱节现象较突出,实验课程验证性实验开设较多,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不足20%,实验课教学上,大部分由教师将一切准备工作做好,学生了解实验过程,按部就班去做。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四是实验教师队伍不适应,存在实验教学人员的“流变性”,造成实验人员不专职,组织管理难以落实,实验教学质量难提高。缺乏专职实验教师,实验员由非专业人员承担,只起到保管员和清洁工的作用。实验教学基本是理论教师兼任,理论教师因工作量较多,一些难度较大,费时、费力的实验项目落不到实处,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考虑不多,难以实现专业实验室的开放。五是考研因素影响,考研热的盛行使毕业班中考研学生比例逐年增加,而考研的准备往往集中在第四学年的专业毕业实践教学时期。学生为了参加研究生考试,将精力集中在考试科目的复习迎考上,放宽专业毕业实践教学的要求,疏忽专业毕业实践实习,个别学生对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3地方本科院校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面临问题的解决对策

3.1转变观念,坚持实践育人的思想

按照 “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培养面向21世纪,全面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的要求,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能力进行培养,对心理、品德、意志等非素质进行锻炼,全面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生产实践、科学研究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自学、创新、实践能力[2]。彻底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专科式实践教学模式及旧的传统观念,坚持实践育人观点。

3.2改革实验课教学内容及方法

对实验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减少重叠的及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开设,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组织大实验,一改过去每三节课做一个小实验的做法,例如集中学习家畜繁殖学技术,了解冷冻精液的制作过程,精子活力的检测技术,及不同动物人工授精的实验方法后,可集中1周时间进行实验。改变过去动物营养学实验课中对饲料中水分、蛋白质、脂肪、灰分、纤维、碳水化合物等成分以小实验课形式的独立开设,改成综合性大实验。由学生独立测定某种饲料的这些多项指标并做出综合评价等。

学习国外动物科学专业课程设臵,注重实验课,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重要的实验课,单独列为课程,保持一定的学分[3][4]。

对教学中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生产过程和动物疾病,借助于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创造了一种轻松的、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通过音、画、影、文、动漫多种表现形式形成的多路视听刺激,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既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同时也有利于积累在课堂和现场教学上不易获得的临床知识[5]。

3.3立足地方特色构建新的动物科学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根据我院动物科学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建立适应地方畜牧业经济发展的新的动物科学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见附表)

附表动物科学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课 程

编 号

13130001-3

13130005

13133301

13133302

13133303

13133304

13133305

13133306

13133307 课程名称 教学 时数 学期 学 分 考核 方式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主要实践内容 生物学基础实践模块 138学时 1-4 12 动物生产实践(一)动物疾病实践 90学时 39学时 5 6 6 6 7 8 5 3 1 4 1 12 14 4 参见3.3.1 专业基础课程实践综合专业课课程实践综合 水产养殖 技术咨询,义务诊疗,调查研究,参观学习家畜禽及经济动物生产 动物生产实践

(二)4周 社会实践 1周 动物生产实践

(三)12周 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 14周 科学研究训练 4周创新实践环节、科技论文

写作,专业外文翻译、文

献资料检索,计算机网络

与多媒体技术

小 计37周37

3.3.1生物学基础实践模块

为生物学“531”基础课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省教研教改)部分内容之一。动物科学专业开设的《动物微生物学实验》《植物学实验》《动物学实验》已与生物科学专业相关课程实验整合为《普通生物学实验》部分实验内容;《动物病理药理实验》已与生物科学专业相关课程实验整合为《生物机能实验》;《细胞生物学实验》已与生物科学专业相关课程实验整合为《现代生物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已与生物科学专业相关课程实验整合为《生物化学实验》。

3.3.2动物生产实践(一)

专业基础课程实践综合。按课程类别设臵。

3.3.3动物生产实践(二)

结合本地特点开展水产养殖实习,安排在第6学期,时间为4周,4学分。在校外水产养殖基地进行,注重水产养殖生产的典型技术,包括养殖品种,人工繁殖、育苗、苗种培育、病害防治、同时将一些理论知识放到实践教学中教学,边学边教,边学边做,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并通过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实习论文、指导教师评价、实习单位鉴定,考核学生的实习效果。

3.3.4动物生产实践(三)

安排在第7学期,时间为12周,12学分。包括动物生产综合实践和动物医学临床综合实践。学生到畜禽畜牧场、经济动物养殖场等大型养殖场进行顶岗实习,参与生产各环节,熟悉动物生产的各个过程,熟练掌握生产技术、实验室分析技术、动物营养技术,畜禽疾病免疫程序,常发疾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技术等。并通过邀请企业、畜牧生产管理部门负责人及相关专家介绍企业及畜牧业发展情

况等形式,了解畜牧业发展现现状。并通过实习日记、实习论文、指导教师评价、实习单位鉴定,综合考核学生的生产实践效果。

3.3.5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从事生产实践、巩固理论学习的知识,认识社会,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踏实肯干,服务意识的有效途径。安排在第6学期,时间为1周,1学分。也可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利用第4学期和第6学期暑假、双休日或课余时间安排实践活动。结合本专业开展技术咨询,义务诊疗,调查研究,参观学习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到地方畜牧兽医站、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配种站、大型养殖场、饲料加工厂等进行送技术服务。实习结束后就实习地区畜牧业发展概况、社会技术服务体系的现状、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等提交实习报告或调查报告。

3.3.6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

安排在第8学期,时间为14周,14学分。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和知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专业综合训练,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6]。为缓解就业引起学生精力分散的矛盾,可将选题工作安排在第7学期进行,学生提前进入毕业设计准备阶段,并结合专业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环节、社会实践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毕业实习评价体系由实习日记、实习报告、指导教师的评价、实习单位的评价、毕业论文和毕业论文答辩成绩等环节组成。

3.3.7科学研究训练

安排在第5学期,时间为2周,2个学分。通过科学研究训练使学生学习掌握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文献资料的检索与查阅方法,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为毕业论文的写作,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3.3.8增加创新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学生根据 “三结合”即“与专业相结合、与学科发展趋势相结合、与当地实际相结合” 的原则,构思实践的全过程,提出自己的创新实践课题,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采取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依托实验室开放,独立完成的一种完整实践环节尝试,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这样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发展的需要来进行实践活动,充分挖掘学生进行创新实习的潜质。

创新实践环节的时间安排应该让每个学生均有机会参与,安排在第5~6学期课外进行,这样的安排可以使学生通过创新实践环节,发现自己欠缺那些知识,在第6学期和第4学年的实践活动中加以弥补。将整个创新实践环节分四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课题构思阶段,学期初,向全体学生布臵创新实践任务,要求在二周内完成构思、资料收集、市场调查等工作,提出创新实践的题目,并交指导教师审阅,该阶段的工作在课外完成;第二阶段为准备阶段,学生在该阶段进行课题所需材料(实习点、仪器、药品),呈交方案,该阶段工作也在课外完成;

第三阶段为实施阶段,学生在该阶段应完成创新课题的具体内容,写出答辩材料。该阶段工作在课内课外共同完成;第四阶段为总结和答辩阶段,由学生向答辩小组成员汇报创新实践的工作,并回答答辩小组教师提出的问题。

人员组织,由指导教师向学生布臵创新实践的要求,明确该创新环节是由学生自拟题目、自由组合完成,每组学生人数不得超过4人,并由学生自己进行分工,由小组发起人负责,全组同学一起进行实施。系部根据答辩材料和答辩情况,给予奖励。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未来人才的评价要求是:“学会求知,具有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学会综合,具有多科学、多方位、整体性综合能力;学会沟通,具

[7]有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要提高地方本科院校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不断探索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教育及教学模式,进一步推进实践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 覃志彪,郭亚芬.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

102~104

[2] 金光明,杨冰,许万祥,等.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方案[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18(5):55~59

[3] 高腾云,郭金玲.八所大学动物科学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0,08(110):94~95

[4] 刘进辉,孙志良,王水莲,等. 动物科学专业基础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9):1106~1108

[5] 张长兴.动物科学课程多媒体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5(3):

223~224

[6] 洪奇华,蒋振东.动物科学专业毕业实习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5,6:91~93

小学科学教学策略的实践与应用 篇6

小学科学教材中有许多属于解暗箱的课题,例如:《火山》、《地震》、《地球内部有什么》、《食物到哪里去了》、《潜望镜的秘密》等。这些课题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感知那些可感知的事物的外部情况,研究有关事实,抓住推理的突破口,间接推断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探索其内部奥秘。实质上解暗箱是由表及里进行探究的科学方法,运用的是一种逻辑思维方法,从另一个角度为人们提供了一条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前不久我市推出了小学科学“解暗箱”课堂教学策略,在对策略的实践和应用的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下面浅谈一下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在“创设情境、发现暗箱”的教学中,加强儿童对学习材料的充分理解。使学生对于要探究的内容有全面的了解,在头脑中形成初步的表象

暗箱是指那些不能打开或不能从外部直接观察其内部状态的系统。“暗箱”内容是不能直接感知的,但根据一定的可感知的的外部情况,可以间接推断出来,这一过程即是“解暗箱”的过程。“解暗箱”的课题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感知那些可感知的事物的外部情况,研究有关事实,抓住推理的突破口,间接推断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探索其内部奥秘。

学生的事实储备,是学生进行推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所以在进行逻辑推理之前,要让学生拥有大量的相关客观事实。客观事实是分析、推理、判断的前提和基础,除教材提供的事实外,还要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获取更多的事实发现,为下一步的推理活动提供更为充分的事实。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对于生活中的事实进行充分的分析,让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事实得到充分感知。例:在教学《苹果为什么落地》中我通过学生发现生活中大量的物体落地的事实,以及教师出示的各种物体落地的图片,让学生在此环节初步感受生活中的“苹果落地的现象”。

通过大量物体落地的事实,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思考,提出本节课研究的问题,发现本节课的“暗箱”即:苹果为什么落地。客观事实是分析、推理、判断的前提和基础,除教材提供的事实外,还要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获取更多的事实发现,为下一步的推理活动提供更为充分的事实。

二、在“依据事实,猜测暗箱”的教学过程中,渗透逻辑推理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依据事实,猜测暗箱”是“解暗箱”课型教学的主体部分,也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最好时机。在教学中,我以生活事实为依据,以教材为具体实施内容,对学生进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例如:我执教的《果实是怎样形成的》一课中,在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果实,它们是是怎样形成的呢?你认为可能与什么有关?

学生依据事实“在生活中,我们总是看到花谢了就会长出果实来”进行猜想,认为“可能与花有关”,然后出示花的构造图,引导学生猜想究竟是花的哪一部分发育成了果实?依据生活经验,学生在生活中经历过花谢的情景:花瓣凋落了不可能发育成果实;仔细观察凋落的花瓣中还有一些雄蕊,所以雄蕊也不可能发育成果实;萼片只是一片小叶子形状不可能发育成果实;由此经过生活事实的证明和层层的推理,只有雌蕊有可能发育成果实。教学中我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推理果实的形成原因。

三、在“模拟验证、揭示暗箱”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自主交流,充分发挥语言对于逻辑推理的促进作用

语言是人们交际的手段,同时又是人们思维的工具。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离不开语言这个载体。在教学中,我以语言为载体,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用语言表达其逻辑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教学中我让学生针对要研究的问题,结合对暗箱外部信息的了解和内部成因的假设,制订方案。制订方案时,一方面发挥教师引导、帮助、点拔的作用,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用语言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方案。在表达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语言科学、规范、简练,让学生用语言叙述思维过程。展示交流是揭示暗箱的重要一环,要引导学生对获得的感性认识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整理加工,并能与前面的猜想与假设进行比较验证,从而得出理性的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恰当用词,前后连贯,符合逻辑;指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发展和联系中去认识问题;引导学生敢于和善于求异思维,提出不同的见解和想法,并对别人的结论进行客观的分析判断,以便不断修正自己的思维结论,让学生生在表达交流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

小学科学课实践教学探讨 篇7

《科学》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有些内容易懂爱学,有些内容远离生活,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建立教师与学生平等关系,从而使学生敢想敢问,与教师共同研究探索,有效地强化科学课的教学效果。在课程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观察能力,运用科学文本,解读大自然的科学奥秘,这将对学生日后各门课程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1][2][3]。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针对小学科学课在实践教学方面作探讨。

二、选用典型案例,培养观察能力

案例的选取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至关重要,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通过典型的案例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并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过程中积累知识。下面笔者结合实际,给出一些科学课实践的案例。

案例:放大镜观察实验

科学老师在引领学生利用放大镜观察晶体时,可以准备食盐、白糖、味精等日常生活用品;学生在用放大镜观察时,会发现平时在厨房间熟视无睹的食盐和白糖清晰地呈现为立方体形状,而味精则为柱状,它们都有一定的几何外形。这些现象会让学生感到很惊喜,这个小实验也充分体现了科学知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魅力。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做进一步引导,让学生了解并认识放大镜的一些功能和特性。

案例:放大镜功能解释

教师带领学生,利用两个尺寸同样大小的放大镜,按照一定的距离平行地放在一起,仔细观察蜗牛和蜥蜴标本。让学生先用肉眼观察,然后用两个尺寸同样大小的放大镜分别进行观察。最后,学生可以看到更大的蜗牛和蜥蜴标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此时教师应该将放大镜的原理给学生做详细介绍,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有效地积累科学知识。

三、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科学思维

科学是一门基础课程,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知识,更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4][5][6]。那么,在科学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思维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激发求知欲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2)结合教材和案例,带领学生走向大自然,在实际活动中学习;(3)梳理概括,归纳整理,让学生在享受成果中丰富知识。下面笔者结合实际,给出一个科学课实践的案例。

案例:香樟树生长状况分析

我校学生每天都会经过一片郁郁葱葱的香樟树走廊,细心的同学发现有一棵香樟树与众不同,植株上部的树叶全部枯萎,而离地面大概一米高的树干部分却长出枝条,叶子还是绿绿的,而直立在旁边的其他香樟树枝叶繁茂。同样的生存环境却有截然不同的生态结果,这一奇特现象引发了学生的无限遐想,究竟是什么原因产生这种现象呢?经过仔细观察,学生发现这棵香樟树大部分树皮被人剥了,树干裸露发黑,甚至有刀砍过的痕迹。好奇的学生就向科学教师提问,此时教师让学生先去做一些调查。学生经调查发现,是经常路过的晨练老人所为,因为他们听信“吃树叶、啃树皮”能治病的说法,把这些树皮剥下来泡茶喝。

针对这棵香樟树上下部分生长情况截然不同的现象,科学教师因势利导告知学生,树皮与木质部中间有一层叫做“韧皮部”的部分,其中有运输有机物质的筛管,可以将叶子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运送到植物的根部及其他各个部分。将树皮横切面剥光,无疑是将树木的营养通道打断,没有了水分和养分,树木不久后可能就会死亡。

这种引导性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消除疑惑,有效地培养了科学思维能力。

四、探索科学奥秘,培养探索能力

如何在科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并培养其探索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1)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2)激发探索欲望;(3)重视探究过程。

案例:月相分析

学习了月相变化的科学知识后,学生初步懂得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有规律的现象。为了深入了解月相变化的真相,科学教师让学生利用晚上和家长一起到学校新建运动场锻炼身体的时机,要求学生坚持用一个月的时间进行月相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月相所在的天空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等信息。在布置这个科学实践活动作业的同时,科学教师也来到学校运动场,这样学生、家长和教师就聚在一起,于是科学的话匣子也就被打开了。在家长和教师的引领下,学生饶有兴致地观察,并且把自己的观察记录写在笔记本上,把月相变化的不同形状按时间发展顺序绘画出来。经过一个月的坚持,学生收获颇丰。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通过实物投影仪,将搜集的素材直观生动地展示在同学们面前。同时,教师请学生结合月相变化的观察记录图片进行现场描述。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把自己的观察体生动地描述出来:月相变化是有规律的,农历上半月是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在上半月,学生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在下半月,学生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有的学生总结到,月相跟着农历变,初一初二看不见,初三初四像娥眉,初七初八月半边,到了十五满月圆,以后月相逐渐缺,二十二三月似弓,到了月底又不见。

让学生通过亲眼观察并结合图文的形式进行讲述,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有助于科学教学的进一步深入开展。

农村学校一线科学教师要引领学生关注科学课堂内外的生活细节、实验现象和容易被人忽视的自然现象, 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 认真阅读科学文本, 深入领会科学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学会触类旁通, 进一步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更新科学教育的理念;引领小学生走进科学文本, 在科学教育过程中, 充分融入“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的四个教育支点;学会蹲下身子倾听学生的科学表达语言, 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 凸显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科学思维、善于探索的科学品质。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 指出科学探究活动需要探究生活中的问题。学习科学课程不仅是积累科学知识, 而且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科学思维及探索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实际教学案例, 对如何有效地开展科学课实践教学作探讨。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实践教学,观察能力,科学思维,探索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恩泉.浅析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学周刊, 2012, 16.

[2]吴向东.情境导向的小学科学课程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2012, 5.

[3]姚兆岩.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概念的学习.中国校外教育, 2012, 19.

[4]何丽娴, 陈足金.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的现状分析.科学教育, 2012, 1.

[5]董国敏, 王贵学.小学科学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11, 3.

小学科学教学实践问题 篇8

一、若有若无:科学课堂中学生记录的基本现状与分析

在当前的科学课堂中研究记录是否受到了相应的重视呢?从目光所触及的范围来看, 答案是不尽然的, 这些现象值得我们反思:

1.记录形式:填空有主。教师通常在课前就把由自己设计、准备的记录纸下发, 通常以填空形式为主, 学生只需被动接收。

2.记录方法:缺乏指导。在我们观课的时候, 常会发现有的小组学生在记录时并没有按记录单的要求记;有时甚至根本没顾上记录;有的小组记录的与观察实验的结果不一致;更有甚者面对记录单不知该填什么。

3.记录意识:缺失淡薄。在科学课中, 教师始终把探究实验作为学习科学的主要部分, 而忽视了对实验结论的分析, 以致学生对科学记录不重视。

4.记录人员:单打独斗。教师往往会在每小组选定一名同学为小组的记录员, 但学生的天性是热于实验而轻于记录, 记录便成了记录员个人的事。

5.记录结果:缺乏评价。老师往往只重视记录信息的利用, 却很少有老师对学生的记录作一些实质性的评价, 怎么记的、记的怎样, 师生不清楚。

6.记录运用:用完就扔。记录的作用仅仅局限于孩子们汇报时的一刹那, 甚至于部分学生根本不看就凭印象交流, 缺乏必要的证据意识。

这些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 主要有师生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教师没有认识到研究记录是科学探究的有机组成部分。老师们认为学生只要乐于去做, 只要动手操作就会有收获, 却没有意识到低级的兴趣、原始的欲望需要引领, 需要提升到自觉的层次;没有意识到研究记录本身也是探究过程的一部分;没有意识到它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深入钻研的探究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是学生缺乏追求真实、尊重证据的意识。学生囿于年龄特点, 大多在实验中希望出现和自己假设相一致的结果, 如果出现与期望不符的答案, 他们也宁愿相信自以为是的常理, 而否认自己的实验所得, 甚至往往以得出与自己期望相符或大家都认同的答案为荣, 浑然不知真实无价。

二、求真求实:记录本使用的基本策略

1.人人准备, 丰富形式。既然培养学生科学记录是科学课学习的目标之一, 记录就绝不是一个人的事。记录本里可以记录课前预习的资料、内心的困惑, 也可以记录思考的计划、实验的过程、观察和发现等等, 还可以把单独的记录单贴到记录本上长期保存。

2.收放结合, 关注内容。我们结合学生的记录水平, 做到扶放结合, 首先明确告诉学生应记些什么, 至于怎么记由自己决定。重点记录:研究的过程 (如热空气上升的原因) 、记录描述客观事物与现象 (如各种各样的叶子及生长方式) 、课前研究的记录 (如不同地方空气中灰尘多少比较) 、研究结果的记录 (如紫甘蓝汁滴入不同溶液后的变化情况) 等。其次把握时机, 什么时候动手, 什么时候动笔, 教师要引导好。如“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应先让学生在记录本上独立作出预测并说明理由再做操作, 可以防止学生先实验再填写预测, 那样的研究就失去了严谨性, 会降格为一种纯粹的游戏, 不利于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培养。

3.落实重点, 追求真实。在教学中我们都能感受到, 材料的吸引力远远大于教师。教师备记录时要牢牢抓住反映整堂课灵魂的核心活动, 要体现教学重点, 不要让研究记录成为负担, 继而草草了事, 应当激发孩子真正的内心需求, 使研究记录成为探究活动的必然环节, 表达探究成果的重要方式, 保证孩子的探究是有价值的行为。如冷热空气的对流实验, 只要求用图示和箭头表示出所观察到的冷热空气的对流情况就行, 这与教学的目标是一致的, 且比较简便, 这样的简笔画和两个箭头结合形式表达, 就是记录的价值所在。

4.交流记录, 呈现过程。学生的分享交流可以是发现现象的交流 (为及时让同伴知道自己的新发现, 并使别人接受自己的发现) 、发现结果的交流 (对于探究的结果, 会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和表达) 、发现情感的交流 (表达自己愉快、兴奋、紧张、沮丧等情感, 并让同伴和教师共同体验、分享这种情感) 。在指导学生进行分享交流时, 教师要做到:一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去说明、描述记录的内容;二是对学生不清楚的和模糊的发现或语句, 要启发其再探索, 也可给予正确的语言指导;三是让学生学会用简洁明确的语言表达、描述科学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提高他们总结、概括科学现象的能力。

5.及时评价, 激发情感。课堂上科学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汇报做出实质性的评价, 使他们明白自己的研究记录哪些地方做得比较精彩, 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此外, 我们在每一主题单元学习结束后, 都会开展一次单元学习小结课, 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对记录本的评价, 采用的主要方式是有小组成员之间的互评、小组间的互评交流、教师的书面评语评价等。还可以通过课后展示、学期评比等手段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鼓励学生经常翻阅自己的记录本, 感受自己的点滴进步, 不仅增强他们学好科学的信心, 而且还为学生的成长过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形成性评价, 是体现学生学习过程, 记录生命体验的较好方式。

小学科学教学实践问题 篇9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教学评价, 应走向多元化, 不仅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而且更重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 对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都给予关注, 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信心, 形成持续发展的能力, 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评价, 我们有话要说?

如何将新理念落实到每天的课堂上, 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如何评价一节科学课的成功与否成了一线的教师关注的焦点。依据科学课程标准, 我们认为科学教学评价急需要回答好以下几个问题:

1. 科学课堂真正的关注学生了吗?

如学生分小组活动时, 小组讨论会非常激烈, 小组学习的进程出现差异, 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 教师的想法可能就是:哎呀, 超出我的预料了, 可能驾驭不了, 这会影响后续的教学环节的正常展开。所以往往避重就轻, 绕开超出自己课前预料的问题, 继续按部就班地照着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

实际上, 教师在遇到这样的情况时, 应该想到的是学生在做什么, 他们学习得怎样了, 他们需要什么, 我要想办法提供帮助。把关注的焦点放到学生身上, 深入学生的讨论中, 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 以便安排后续活动的教学。

评价科学课堂是否真正关注了学生, 我们应该看教师在上课时, 能否为学生多想想:学生都在干什么, 他们到底需要什么, 能否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更多的帮助。

2.教师是直接“给”的, 还是“引导”?

“给”永远只能给死的知识, 而“导”能激活活的源泉, 关键在于怎么引导。新课程需要更多的精彩的回答从学生嘴里说出。不能回避, 经过引导学生也不一定能说出, 但是, 经过引导和没经过引导, 在学生的脑子里留下的痕迹是不一样的, 因为学生经过了自己思考, 哪怕是一分钟也是有效的。这是“引导”的价值。在科学课堂中, 教师应该尽量减少直接出示答案, 创造足够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自主探究, 让他们自行去获取知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而不是学习结果。

3.小组合作学习是否科学、是否有效?

现在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随处可见。但是很多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如, 学生讨论, 教师一声令下, 学生都动起嘴来, 课堂上一片“嗡嗡”声, 十分热闹, 但仔细观察一下, 学生的嘴都在动, 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 教师喊“停”, 教室里安静下来。这样的小组学习中, 学生间的相互配合, 分工和个人责任这些基本要素完全不具备。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就被抹杀了。

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事先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规则。讨论前, 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 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 其他学生认真倾听, 然后讨论, 形成小组的集体意见。教师还可设一个小组的意见为靶子, 让大家对他们的意见发表见解, 那么在团体性的争论中, 学生更容易发现差异, 在思维的碰撞中, 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刻。这样小组合作的学习才可能是有效的, 才能在新课程的课堂上真正发挥作用, 而不是热热闹闹走过场。

4.教学能否做到“一英寸宽, 一英里深”?

现在有的科学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贪多求全, 恨不得在一节课的40分钟内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一节课下来, 老师和学生都很辛苦, 紧赶慢赶, 生怕这节课任务完不成, 求大求全, 学生也只能跟着老师的节奏, 草草收场。

减少一个活动或某些环节, 把一部分做透了, 做细了, 学生的收获就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上的, 学生就能体验探究的全部过程, 反而增强了学习的有效性。一节好的科学课应能做到“一英寸宽, 一英里深”。

5.“教师作为促进者”的角色转变了没有?

新课程表面上是难度降低了, 但对教师的来说, 实际上是变难了, 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而不是要什么都在学生之上的传统师者形象。这种角色的变化, 对教师在教学的组织、引导方面有了更专业化的要求。

只要是学生的学习需要, 教师应创造充分的探究机会和条件, 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主动探索。教师就像一个“导演”, 让“小演员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演好戏”, 并在“演戏”过程中得到发展, 内化科学素养。

评价, 我们关注什么?

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 强调以人为本, 越来越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小学科学教学评价内容、方法及手段等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笔者认为小学科学教学评价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目标的科学化

评价必须服从课程的特点, 小学科学评价必须要符合小学科学的课程宗旨。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课程的评价, 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 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 最终实现课程宗旨, 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2.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在多元主体中, 我们尤其重视同学间的互评。因为学生们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 大部分时间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的, 同学间应该是彼此最了解的。他们间的相互交流与相互鼓励的作用是非常具有实效性的, 如在教学“电”单元时, 在小组完成各种研究电路的活动中, 部分学生是有困难的, 这时, 同伴评价及其影响力对于促进和帮助全体学生完成研究活动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 评价内容的全面化

依据《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评价内容涉及科学知识、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大板块。在科学知识板块里, 既要考察学生对必要的科学概念的掌握与理解, 又要检查学生对常见科学事实的理解;在过程与方法板块里, 既要重视科学探究方法与能力的考核, 还要注意检查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习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板块里, 侧重考察学生对待科学知识、对待科学探究及与人合作交流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

4. 评价时机的全程化

教学“工具和机械”单元时, 我们引领学生探究各种工具和机械的结构与功能时, 就常常利用嵌入式评价对学生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单元后评价可以和单元前评价相对照, 以更清楚地了解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进步。评价的重点应放在学生知道些什么和能够做什么上面, 以帮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反省自己的学习。另外, 解决问题、实验、作品展示、自我评价等多种形式的附加评价可以给不同学习类型的孩子更多地展示自己知识和技能的机会。

5. 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在教师评价方面包括书面考核、作业检查、案例记载、成果展示、课堂抽查等方法。在同学互评方面采用小组互评的方法, 主要运用于各个单元学习结束时, 小组成员根据各自的表现, 相互评价。

同时, 我们采用学生自我激励的方法, 让学生评价和思考其科学理解能力。自我评价理解力是自我启发式学习的重要工具。学生通过反思明确了他们应学习些什么, 由此开始把学习中的外部期望化为内在动力。

评价, 我们该怎么做?

科学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指出,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 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 最终实现课程宗旨, 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教学评价, 急需要我们一线的教师, 用智慧诠释着评价的真正含义, 不断尝试新的评价方式:

1.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是即时性评价中搜集情况和表现信息的有效手段之一。课堂观察不是日常用语中所说的“用眼睛看”, 而是指有目的、有计划的关注评价对象的表现, 搜集各种有关信息的过程。课堂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双边活动, 教师一方面要完成教学目标, 一方面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在课堂观察时, 教师不仅应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 更应关注学生的其他方面, 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

2.拓展活动

“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 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 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 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我们应重视教学活动的拓展, 让学生将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外、日常生活中。

3.阶段测试

测试评价是教学评价中一个最活跃的组成部分。科学课的测试较之其他学科有自己的特殊性, 创设新情境, 运用口试、笔试或现场答辩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创新型的测试已是大势所趋。如“动物”单元, 学生对蜗牛非常感兴趣, 教师以此为突破口, 激励学生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有的学生想知道蜗牛是怎样吃东西的?有的想了解蜗牛是怎样爬行的?有的想探究蜗牛对我们的生活是有益还是有害?……接下来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研究的问题, 通过网上书刊收集资料、观察、记录、找规律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来得出结论, 完成研究小报告。

4、成长记录

成长记录袋评价则是指通过对记录袋的制作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而对学生进行的科学学习发展状况的评价。成长记录袋主要收集学生“成长的脚印”, 如代表性的作业、科技小制作、小发明、科学小报告、科学幻想画等。也可以是自己印象最深的学习体验、探究性活动的记录、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挑战性问题、最喜欢的一本科学书等。在成长记录中还可以存放自己的评价、互相评价、合作性评价、家长的评价与教师的评价。

小学科学教学实践问题 篇10

一、小学生科学认识中观察实验的重要性

观察实验是科学活动开展的前提, 首先需要对自然界中的客观事实及规律进行探索和认识, 并以此作为科学探索的依据。在小学科学教学中, 教师通过设计观察实验能够帮助认知水平、个体经验有限的小学生更加直观、深刻地认识和学习科学课程内容, 发挥出辅助教学的作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注重加强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 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中通过观察总结分析各种科学现象, 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课程内容。由此可见,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将观察实验作为开展科学教学的环节之一是很好的思路与途径。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及认知水平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 同时其科学知识储备较少, 所以在学习科学课程中难免会受限于个人条件存在迟滞性。因此, 通过观察实验丰富学生的客观事实经验, 使其能够有所准备地理解课本中的知识, 更加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时效性。首先, 科学理论的科学性、合理性需要以观察实验所得的事实数据作为参考依据, 教师围绕教学内容设计观察实验并指导学生亲身参与其中, 使其获得经验性知识, 并能够有效结合自身所具备的知识促进正迁移学习, 不仅完善了学生原有相关的知识系统, 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也有显效, 树立学生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 以所观察的事实检验书本知识更能加强印象, 从而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其次, 观察实验是学生带着一定具体目标展开的活动, 能够促进其观察、分析、总结及验证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这一过程形成系统性认识, 而不是片面、间接、单纯地接受经验性知识, 既满足了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又适时培养了其实践能力与探究思维, 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观察实验设计的依据和操作方法

(一) 加强证实因果关系的观察实验

就一般证实因果关系的观察实验的验证方法来看, 都是通过对实验中的现象与特点进行归纳与演绎而得出其内在的因果关系。在观察实验设计的过程中应用归纳法就可以掌握科学知识, 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和理解科学知识, 能够有效说明小学科学知识是具有很强的普遍性和共性, 增加学生参与观察实验和科学教学的积极性。通过演绎法来对观察实验进行设计, 学生通过在逐步的实验中对科学知识进行验证, 可以有效地增强科学知识的可靠性和可行性。

虽然归纳法与演绎法对于促进观察实验的设计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二者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异。归纳法是通过学生的观察与实验实现其目标, 从而对实验进行总结, 并对结论进行归纳;而演绎法则是从科学教材中的结论出发, 通过设计和实际观察实验来对该结论进行验证, 看该结论是否合理。因此, 在小学阶段的科学知识学习中, 为了能够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使小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 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一般性的科学理论, 并能同实验结合起来设计和选用科学的实验设计案例, 使小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对科学知识产生正确的认识。但需要注意, 教师在设计和践行实验时要保证实验案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二) 充分发挥学生的知觉特性进行科学教学的观察实验设计

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教学观察实验进行设计时, 不仅要结合教材设置内容, 还要遵循小学生认知外部世界的感觉与知觉上的特点与规律, 使学生能够调动其感官系统进行认知与情感体验, 从而实现良好的科学观察实验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注意将学生的感官系统调动起来, 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对观察实验产生积极的兴趣与求知欲。在应用该方法对观察实验进行设计和实践时, 教师要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 对象放大化。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 教师要将观察实验中的对象进行合理的放大化, 尤其是要将关键特点采取放大化的处理方式, 这样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就可以准确地把握事物特点。 (2) 对象有机转化。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 尚未培养起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要注意将观察实验中不清晰的对象向清晰化转化, 将抽象的概念用更加具象化的形象展示出来, 使学生能够通过更加直观的形象获得科学认知。 (3) 对象之间和实验的对比。通过在观察实验设计中设计更具对比特征的实验, 可以使事物的特征更加明显, 学生更容易形成科学认知。

(三) 加强探索因果关系的观察实验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发现自然中各种变化的因果关系, 一般使用归纳法。在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设计中, 主要以归纳法为思想设置实验, 发现客观的因果关系,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根据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特点, 一般采用的方法有如下三种: (1) 求异法。这种方法指的是针对某个因素的存在与否而造成特定现象的产生与消失进行观察与对比。设置观察实验时, 应当在相异环境中选择差异性较大的现象进行观察。 (2) 求同法。这种方法指的是在相异环境中, 存在共同因素的同时也存在共同的现象, 就可认为此因素是这个现象存在的原因。在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中有许多具体概念, 为了发现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因素, 可采取求同法进行实验的设置, 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它们的共同因素。 (3) 共变法。这种方法指的是当某个因素的变化与否会引起特定现象的变化, 就可认为这个因素与此现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在针对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中存在互相影响关系的概念设置观察实验时, 可采取共变法。设置实验时, 需要以包含特定规律的观察实例为基础, 改变某个因素后研究对应的现象变化, 从而发现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归纳法中几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具有着各自的特点, 在设置观察实验时, 应当按照科学教学的对象与目的等具体因素, 选取恰当的方法。

总而言之, 通过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课堂的观察, 可以得知开展小学实验教学课程是为了能够对其中存在的因果关系进行求证与证实。教师通过不断完善观察实验的设计与实践, 对影响观察实验的设计和实践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并能在设计和践行观察实验活动时进行改进与干预, 进而提高观察实验设计和实践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从而促进小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科学知识, 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庆伟.小学科学教学观察实验设计的依据和方法[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4 (7) .

[2]任凤芹.有效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小学科学教学方式实验设计[J].当代教师教育, 2012 (2) .

[3]周敏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方法探微[J].当代教育论坛 (教学研究) , 2011 (7) .

[4]岳金贵.浅谈如何搞好小学科学教学的实验设计[J].学周刊, 2015 (19) .

小学科学教学实践问题 篇11

从当前国际科学教学研究的观点看,科学学习可以看做是一种概念转变的过程,科学教学也就可以被看成所谓的“概念转变教学”。科学概念是科学知识的基本元素,是科学知识结构的基础,形成科学概念是深刻认识自然现象本质特征的标志,也是领会自然规律的基础。所以,科学概念的教学是科学教学的关键,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其实就是围绕科学概念的转变进行。

从关注事实性知识到关注科学概念,我们应该认识到以主题和事实为中心的教学,属于较低水平的认知。科学教育要能体现本质特征,需要把科学教育的目标定位从事实、主题提升到具体概念的教学。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我们工作室团队进行了《基于科学概念转变的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研究》,课题研究的内容中,根据科学教材的内容体系的特点,我们进行了物质科学领域的概念教学研究,对此作一些分析和思考。

新的课程理念告诉我们:1.注重关注儿童科学学习的过程与规律;2.注重以儿童科学概念和科学经验为基础,构建适宜儿童发展的科学活动。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提出围绕一个中心,重视三个方面,夯实四个环节,实施五项“脚手架”的策略,来进行概念教学。

一、围绕一个中心

人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每时每刻都在接触着各种各样的物质,感受着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所发生的丰富多彩的物质的运动和变化。物质世界中的各种现象和过程,都有着内在的规律性,物质科学就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本领域内容的学习将有助于增强学生探究物质世界奥秘的好奇心,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的观点,使他们感受到物质科学对促进社会进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帮助他们初步养成乐于观察、注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

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一些主要概念。如: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特性;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等。我们既要关注核心概念的建立,同时也要关注概念之间的关系,不要把概念的建立孤立起来,割裂起来。

我国以前的科学教育多以活动为中心,儿童围绕教师预设的活动进行探究,教师缺乏了解儿童科学概念发展的特点,在设计活动的时候往往无法体现一个活动主题下科学概念的层次和联系,缺乏对儿童已有科学经验的关注。

也因此,以围绕核心的科学概念建构为中心,设计合适的科学探究活动,是概念教学的发展方向,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其实就是围绕科学概念的转变进行。

二、重视三个方面

在概念教学的研究中,我们深刻认识到:概念是儿童建构复杂能力的基石。从这个角度来看,科学概念的学习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同时也是儿童科学学习的载体,小学科学课程必须围绕科学概念来组织教学,实现情知交融。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科学课堂,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科学探究的过程一般包括:提出和聚焦问题,设计实验和反思、收集和获取证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等要素。科学探究并不是一个固定模式,而是一个能动的、多样的、多层面的、循环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通过一系列教学环节,通过实证、推理形成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实现三个方面的重视:

1. 重视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引导学生聚焦到合适的探究问题。

(1)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的形式多样,如:通过实验材料、事件、故事、谜语等,让学生基于现象引发问题。(2)关注教学情境的突发性,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引入合适的探究问题。

2. 重视证据的收集,关注证据的真实性。

实证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性质,重视证据的收集是科学探究活动中关键的要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了解需要收集什么样的证据,怎样收集证据。证据不仅是实验的观察和记录,是定性的现象描述或定量的测量与计算,还可以是通过资料、网络等渠道获取的第二手材料,但一定要关注证据的真实性。例如:点亮小灯泡。解剖小灯泡的结构获取的信息才是第一手材料。

3. 重视引导学生从证据中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关注学生的记录、讨论与交流。

(1)只有证据并不能解决探究问题,而是需要对证据进行记录和分析,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结论,才能完成探究任务。(2)小组交流、汇报得出的结论要得到更多小组乃至全班的认可,同时,应经得起重复验证。

三、夯实四个环节

儿童对于学习的内容的理解要经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而不是从原有的理解转变成被认可的科学解释。基于人们自己的建构,概念经常被再分解成渐进的几步。即最初的概念到可能的概念到最后完全的概念。如:我们构建了科学课概念教学的四环节:(1)唤醒——激发阶段;(2)发展——探究阶段;(3)重建——形成阶段;(4)深化——应用阶段。即:了解概念——发展概念——重建概念——深化概念四环节,是一种渐进循环的过程,当然,概念教学的发展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科学概念教学的研究中,以上教学模式只是基本的程式,但不可以僵化的使用,应用模式不唯模式,具体的教学中可以灵活地进行变通。当学生科学概念转变的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时候,有的教学环节是要反复进行的,而不是模式化线性前进的。

四、实施五项“脚手架”策略

教师帮助儿童概念的发展而采用的教学内容、方法等,都是为儿童科学概念的建立搭建“脚手架”。基于儿童的概念发展,为儿童建立科学概念搭建“脚手架”,是概念教学实效的关键,转变的策略尤为重要。“脚手架”的搭建涉及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测等多方面,其中探究活动材料、提问与回答、实验记录单等是关键。也因此我们提出了概念教学转变的实施策略,基于儿童的概念发展,为儿童建立科学概念搭建五项“脚手架”,具体如下:

1. 材料脚手架——有结构的材料

关注科学探究材料的结构性,力求从生活中寻求探究材料,充分利用材料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发展概念。例如:在磁铁一课,准备了各种各样的磁铁;准备了金属和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中容易混淆的铁、铝、铜等,就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

2. 问题脚手架——有价值的提问

课堂教学中,有价值的提问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教师提问和学生提问,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教师的提问力求聚集,并进行及时的追问,发展学生的思维,不简单提出肯定和否定的问题,提出一些毫无价值判断的问题,问题的提出关注学生的认知。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学生的提问应立足已有的经验和教学中新的认知、质疑,反对毫无根据的空问题。

例如:在《磁铁》的教学中,教师提问:刚才我们认识的是各种形状的磁铁,关于磁铁,你还知道哪些方面的知识?此问题就是建立在对材料的观察的基础之上。

3. 探究脚手架——探究性的记录单

教师在教学中,转变教师的角色,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并组织、设计、提供探究性的实验卡,为学生获取第一手的材料提供支持,从而为实现情知转化奠定基础。实验探究卡的设计可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扶放结合,松弛有度。例如:①开放式的实验探究卡(下图);②扶放结合的实验探究卡。

4. 板书脚手架——思维导图式的板书设计

教学板书的合理设计,能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科学概念。将学生已有的认知和新的认知进行比较,既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加工,又有利于学生新概念的重建和类化,清晰明了,从而降低了教学的难度,为学生思维的加工提供支持。例如:《磁铁》一课的思维导图式的板书设计。当然,利用其它知识树式等板书设计也是可行的。

5. 应用脚手架——教学内容生活化

书本世界是语言符号的世界,是由一系列抽象的文字堆砌起来的世界,这个世界缺乏色彩,缺少活力,而生活世界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世界,是由一系列鲜活的事实和生动的直观的感受建构起来的世界。教学内容生活化强调对教材进行改造,使之成为有价值的生活原型,使课堂教学既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更是一个经过加工的实践过程。在科学课中,我们常常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对教材进行重组,资源进行整合。将概念的拓展和应用与生活中的现象紧密联系起来,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基于儿童的概念发展,为儿童建立科学概念搭建“脚手架”,我们提出五项策略,其实方法很多,但一定要适合学生、基于学生和教师的实际,合理运用,不可生搬硬套,概念教学一定会走向实效、高效。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

小学科学教学关键问题的提炼 篇12

“什么才是好的科学教学”, 这个问题困扰着包括骨干教师在内的大部分科学教师。对学科本质的追问促使科学教育工作者重新思考科学教学最本真的问题:什么是科学?影响科学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哪些问题是科学教学最关键的问题?破解了这些问题, 就能为科学教学“保底”, 让新教师少走弯路, 让更多的科学教师更自信地走进科学课堂。

教学关键问题, 是决定学科课程实施质量的核心问题。问题的提出基于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和学科的基本思想方法, 基于学生学习的规律和特点, 问题指向教师学科教学实践能力发展的障碍点、关键点和生长点。[2]

一、捡拾散落的珠贝

提炼关键问题的第一步仿佛在沙滩上散步, 仔细搜寻散落的珍珠和贝壳。课标、教材、课堂、教研活动都是我们提炼关键问题的“海滩”。

1. 来自课标的问题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那么, 什么是科学素养?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课程性质决定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决定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因此, “什么是科学素养”是每一位科学教师首先要明确的问题。

再如, 教学方式变革是本轮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课程标准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作为一个基本理念提了出来, 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 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3]因此, “探究学习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应该是每一位科学教师能够清晰回答的问题。

2014 年, 科学课标修订委员会对小学科学课标做出了结构性调整, 将原来的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三大内容领域扩充为四大领域, 即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技术与工程领域, 凸显了对技术素养的要求。为了应对这种变化, “怎样在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成为每一位科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2. 来自教材的问题

每一套教材的编写都有其指导思想、基本思路、体例框架和编写特色, 但是,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教材很难把编者的这些想法外化, 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解读和理解教材的能力。

翻开任意一套小学科学教材, 我们都能看到大量的科学探究活动。其中有一类涉及对学生识别与控制变量能力的培养。以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为例, 这类活动包括比较柔韧性、比较吸水性、溶解的快与慢、声音的变化、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探究种子发芽的条件、蚯蚓的选择、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摆的研究、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控制生锈的速度等, 内容涵盖3~6年级的8本教材。怎样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学生识别与控制变量的能力?四个年级的培养目标该怎样制订?能力培养的梯度该怎样搭建?教材编写者在编排这些活动的时候是怎样设计的?能力的培养有一个逐步递进的过程, 知识的积累也存在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正确解读教材文本、理解编者意图的基础上, 合理设定各阶段培养目标。这样, 我们才会聚焦“怎样读懂科学教材”“怎样指导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等核心问题。

3. 来自课堂的问题

学科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在小学各学科的教师中, 科学课的教师有一项独具特色的基本功, 那就是实验技能。实验操作技能可以凭借大量反复的操练在短时间内提高, 但是, 关于实验的基本理论是少有人关注和研究的。小学科学课有多少个基础实验?哪些实验需要学生亲手操作, 哪些实验需要教师演示?哪些是探究性实验?哪些是模拟实验?哪些是控制变量的实验?那么, “科学实验有哪些主要类型”是不是一个教学关键问题?

作为教研员, 笔者每年都会观摩不少于100 节的科学课, 并有机会与一线教师深入探讨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在诸多的问题中, “怎样指导学生的科学记录”“怎样提高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怎样将数据转化为证据”是让教师们普遍感到棘手的问题。

4. 来自教研活动中的问题

各级教研活动都是围绕一定的主题开展的。例如, 近两年北京市海淀区小学科学教研的主题是“基于学习者分析的教学策略研究”。在“学生是学习主体”理念的指导下, 作为教师, 除了要研读课标、理解教材之外, 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研究自己的学生, 了解他们的已有经验、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等, 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因此, “小学生科学学习的特点及内在机制是什么”就成为我们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回想近几年的科学教学研究活动, 从全国小学科学教学年会到北京市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组织的各项科学教学研究活动, 都围绕着一个主题, 即“围绕核心概念组织教学”。还有一些“热词”, 如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思维参与、教学评价等, 代表了一定时期内小学科学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由此, 我们提炼出以下关键问题:“怎样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怎样侦测学生的前概念”“常用的科学教学策略有哪些”“怎样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如何评价学生的科学学习”等。

二、串起美丽的项链

我们从课标、教材、课堂和教学研究活动中发现和提炼出的关键问题犹如一颗颗散落的“珍珠”, 要想串出美丽的“项链”, 我们必须寻求理论支撑, 将这些问题架构起来, 形成有一定层级结构和逻辑关系的问题链。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学化学教研室开展的“初中化学教学关键问题实践研究”项目将教学关键问题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跨学科通识性教学关键问题, 第二类是学科内通识性教学关键问题, 第三类是学科内实践性教学关键问题。笔者认为有一定普适性, 试着以此梳理小学科学教学的关键问题, 形成了如下的小学科学教学关键问题清单 (见表1) 。

三、后续研究设想

提炼关键问题不仅需要对科学教学的现状有充分的了解, 还要对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学的基本理念有深入的理解;不仅要熟悉科学教材的体系框架, 还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即便如此, 提炼出的关键问题能否称得上“关键”也需要反复推敲。因为这是一个开创性的工作, 能够借鉴的研究成果很少, 并且缺少理论支撑, 主要凭借我们20 年来对科学教学的体验、观察与思考以及多年积累的教研工作经验, 其困难程度可见一斑。

我们的研究还远远没有结束, 如表1“小学科学教学关键问题清单”所示, 目前我们提炼了15 个关键问题。下一步, 我们要做两件工作:一是对每一个问题给出答案, 通过教育教学理论与真实课例相结合的方式对每一个关键问题进行概要、通俗的论述。我们希望这些问题的解答能够指引科学教师走上科学教学的正确道路, 全面提高小学科学的教学质量。二是在实践中继续思考和提炼小学科学教学的关键问题, 对问题清单做出必要的和及时的调整, 使之更加符合教师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郝京华.小学科学教育近十年的发展评述[EB/OL].[2009-11].http://www.jydoc.com/article/1827003.html.

[2]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项目组.初中化学教学关键问题实践研究项目工作方案[Z], 2015.

上一篇:模拟电路制作与调试下一篇:皮鞋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