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延伸小学科学教学

2024-07-14

拓展延伸小学科学教学(共11篇)

拓展延伸小学科学教学 篇1

一、设计开放习题, 拓展延伸解题思路

适当设计开放习题, 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设计作业, 让学生在作业的过程中自己走进来, 去收集, 去整理各种所需求的数据, 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才能得到数据, 然后才能完成作业。这样, 可以激发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强烈战胜困难的决心, 解决问题后才能有成就感, 从而产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因此, 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开放习题, 有利于拓展与延伸学生的解题思路习题,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究, 同时有利于学生在的解题中受到启发, 发展智力。通过这样设计的练习让学生变得越来越喜欢思考, 思维越来越灵活, 应变能力越来越强, 而不被模式化的定势所禁锢、所束缚。例如在教学“植树问题”时, 如何把这种解题思想进行拓展与延伸到类似的问题, 形成模型去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

二、动手操作, 拓展课堂活动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动手能力与思维发展的关系, 并把动手能力视为儿童早期智力发展水平的标准之一。当今美国教育奉行这样的一种观念:“你告诉我, 我可能会忘记;你给我看, 我可能会记不住;你让我参与, 我可能会明白。”实践告诉我们,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抽象思维比较薄弱。如果单凭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 学生只通过眼睛看、耳朵听, 这样的教学容易使学生疲劳、厌倦, 教材中不少内容, 单靠教师详尽讲解, 难以叙述清楚, 其效果可想而知。如果让学生动起手来, 亲自做一做、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等, 这样动手操作, 参与演练, 与学生的心理、思维特点相吻合, 就能够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 让学生动手折各种大小的角或制作活动的角。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容易产生疑问“:角的大小为什么不同呢?”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 很快明确了“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的道理。实践证明, 学生的视觉、触角、听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 不仅拓宽了空间观念, 而且充分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妙用错误资源, 知识拓展延伸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中, 有时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解、错例、错说, 很多教师对于这些意外情况, 往往持消极的态度。作为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正确对待和处理学生的错误, 巧妙利用错误这一教学资源, 进行知识拓展延伸, 使学生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本人认为学生的学习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 直接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生成性教育资源。教师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学生, 更不能追求学生的绝对正确和完美。而应站在新的角度对其进行新的探索、有效利用学生学习中的“错误”资源, 充分营造数学课堂的生机和活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经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错误。此时, 教师不要急于解释、纠正, 最好把问题抛给学生, 针对学生的错误将错就错,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修正错误。给学生提供讨论的时间, 让学生的思维在讨论中碰撞出火花, 观点得到充分的交流, 从而在辩论中掌握真理。例如在教学“正方形的面积”时, 笔者出了一道题:“有一块正方形的菜园, 边长是5 米, 假如要给他围上篱笆, 篱笆有多长?这块菜园有多大?”学生很快就解答出来。有一个学生兴奋地说:“老师, 它的周长和面积刚好相等。”对此, 我没有急于评价, 而是问:“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相等吗?”有的学生认为相等, 有的学生认为不相等, 产生了两种意见。笔者马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这样在争论中纠正了错误, 拓宽了思维空间, 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四、适时拓展延伸, 提升数学素养

在学生的内心深处, 都有一种强烈的需要, 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创造者, 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一堂教学课就是一段生活, 在课堂教学时适时拓展延伸, 有利于师生交流互动, 探索创造的思维历程。让学生学会思考, 学以致用, 真正让学生“吃饱”、“吃好”, 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 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 课堂上无论教师采取哪种形式组织学生开展课堂活动, 都必须立足于教学实际, 围绕学生对所学知识真正理解和把握, 突破重点和难点。在备课时, 要精选教学拓展的内容, 把那些与教学无关紧要的内容大胆舍弃。否则, 教学拓展就会偏离数学教学的初衷, 偏离了课堂的总体目标, 甚至给学生以错误的导向。数学课堂教学不只包括对数学教材的了解, 还包括与数学有关的科普知识及课外材料的阅读, 例如, 在《认识钟表》教学时, 笔者除了介绍钟表的各个部位和按部就班地学习看钟表外, 还让学生根据教师准备的材料, 共同制作了一个钟表。在学生积极的反馈交流中出现了各种认识成为学生的情感体验, 这样的拓展与延伸有利于学生不断进行心理调整与主动建构思维的过程。

总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拓展与延伸, 为我们的数学课堂打开了通向大千世界的窗口, 使趋于平静的课堂再起波澜, 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数学探索空间, 让数学在拓展延伸中变得深邃、美丽。

摘要:课堂教学的有效拓展与延伸, 是指学习内容由课内向纵深处或向课外合理的拓展、渗透, 让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的持续探索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 学生就会对学习表现出积极探索的态度, 主动去“思”、去“想”、去“问”, 才能提出问题,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小学科学教学 篇2

教研室

王芹

课堂教学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是创设悬念、激发兴趣,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关键所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进行行之有效的引导,注重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呢?现就自己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知识的延伸与拓展谈谈几点体会。

一、设计开放习题,拓展延伸思维

拓展性习题,思考容量大,使学生必须“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这样,学有余力的学生就会在解题过程中出现强烈的表现欲望,觉得别人还没想出来,我就想出来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为是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的习题,潜能生也要积极参与思考、探究,从其他同学的解题中受到启发,发展智力。开放性是相对封闭性练习来讲的,一般是指条件不完备、问题不完备、答案不唯

一、解题方法不统一的练习,具有发散性、探究性、发展性和创新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活思路,充分调动起学生内部的智力活动,能从不同方向去寻求最佳解题策略。通过练习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思维越来越灵活,应变能力越来越强,而不被模式化的定势所禁锢、所束缚。

在教学《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文字题》时,我是这样设计习题的:请学生任意报出四个数字,如32.8、4.2、0.5、18.75,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编文字题,看哪组编得最多。(不考虑除尽除不尽)一改以往由教师出题、学生解题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互相出题、解题。可谓条件、问题、方式全部开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再如,在学习完《数的整除》这一章后,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把1—20这些数字分类。这道题目看似很简单,可答案可以多种多样,五花八门。有一个学生一个人就写出了6种分类方法。在教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我给学生创设了一道开放题:“计算装修自己家的房子要用多少钱?看谁家的装修既漂亮又省钱?”不要以为这样的题目很简单,其实不然。大家想想要用到多少知识:长度的测量、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商品价格的调查、装修材料的选择„„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的开放化和个性化,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有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巩固。

二、妙用错误资源,知识拓展延伸

作为教师我们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正确对待和处理学生的错误,巧妙利用错误这一教学资源,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在一次听课活动中,有位老师出了这样一题:一个玩具厂要加一批玩具共300个,甲每天加了5个,乙每天加6个,如果甲乙同时加工几天可以加工完这批玩具?请列出综合算式。不一会儿,学生列出 300÷5+300÷6 与 300÷(5+6)这两种算式,那这两种方法哪个正确呢?学生认为都正确。这种情况下老师没有急于作出评价,只是让学生把两种算式的答案求出,进行比较。通过先组内交流再全班讨论的方式,进一步找出得数不一致的原因。最终学生不仅弄明白了 300÷5+300÷6是错误的,而且搞清楚了300÷5+300÷6与300÷(5+6)之间是不可利用分配率互相转化的。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师面对学生无意中犯下的错误,并没有立即指出错误,而是顺势诱导学生将错题解答,得出答案不一致的矛盾,又让学生通过争论,自己从正反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发生错误的原因,这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这样做既帮助学生纠正了错误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所学的知识得以巩固延伸,印象则更加深刻。

三、适时拓展延伸,提升数学素养

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而数学阅读不只包括对数学教材的阅读,还包括对与数学有关的科普知识及课外材料的阅读,因此可以在课后进行阅读延伸,实施“课内学一点,课外带几点”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应用,真正让学生“吃饱”、“吃好”,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例如学习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后,让学生课后探究“能被9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兴趣盎然,所用的方法各种各样。有的学生把研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方法迁移过来,研究“能被9整除的数的特征”。还有的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用较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又如在学习“比的意义”后引导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比”,学生通过上网或查阅课外书籍知道了东方明珠塔、古埃及金字塔、马特农神殿、维纳斯、雅典娜女神像等建筑物和艺术品都蕴藏着“黄金分割点”。然后让学生自己创造一个蕴藏着“黄金分割点”作品。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拓展延伸对策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拓展延伸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4-0144-02

阅读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十分重要,但学生的阅读范围比较狭窄,不能做到广泛地阅读,而且阅读的范围一般只集中在课本上,并且对课本上文章的理解也不是很透彻。所以要进行语文阅读的拓展延伸,不仅要拓展阅读的宽度,还要拓展阅读的深度,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拓展延伸的重要性

1.1 有助学生获取知识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在书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人生哲理,广泛地阅读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体味书中的情感和哲理,对学生的成长进步有很大帮助。此外,如果对一篇文章进行深度的阅读,学生则会更好的从中体会到语言运用的技巧,情感表达的方法等,学生的阅读写作水平也会有很大的提升。

1.2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是学习语文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而语文阅读教学的拓展延伸很大程度的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广泛和深度的阅读可以使学生的阅读速度,对文章的理解,对语言的感悟等方面有很大的进步。这样还有利于学生以后对文言文等难度加深的文章的阅读和学习。

1.3 培养学生健康的品格

在一些好的文章中都会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学生的阅读拓展可以使他们能够体会到人生的哲理,培养健康向上的品质。在小学时,学生的身心才刚刚发展,这个时候让他们多阅读一些有益的东西,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拓展延伸的策略

2.1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老师要丰富课堂的形式,采用多媒体等工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引入这一堂课要讲的主要内容,学生在注意力集中的情况下,学习效率自然会有很大的提升。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在讲《桂花雨》这篇课文时,就先用投影展示了一个桂花开放的美丽场景,使学生都沉醉在桂花的美丽中。然后学生对这篇文章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种情形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升。所以,老师在课前要做好准备,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在学生产生兴趣的基础上,老师还可以从课本上的文章做出延伸,引进一些与课堂内容有关的文章供学生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

2.2 鼓励学生自主预习

预习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样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对文章的理解会更深刻,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文章的进一步分析。老师还要教导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一位老师在讲《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先自主预习,并收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了圆明园的瑰丽壮观,以及它在中华民族的价值,再联想到它被毁灭的过程,学生心中都十分有感触。伴随着这种心情,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使自身更加认识到圆明园的毁灭是我国的巨大损失,也极大激起了他们要努力学习,使祖国变得更强大的斗志。所以老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预习,这样在预习和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获得的知识会增多,对文章的了解也会更深刻,同时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2.3 深入感悟文章

在深入感悟文章的时候,学生可以更深刻的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并可以学会文章中一些语言表达,情感表现的方式。比如老师可以让学生对文章中一些好的句子进行仿写,这样学生可以学会将这种表现方式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来;或者让学生对一些故事类的文章进行续写,这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与创新能力,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写作水平;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对一些文章写读后感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或者做一张相关的手抄报……有一位老师他在讲《鲁滨孙漂流记》时,课后让同学们思考如果他们像鲁滨孙一样被困在一个小岛上,并且没有通讯工具,然后自己会怎么做,认真研究并写出一篇文章。学生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利用自己的生活常识来思考,在第二天的课上,他们都踊跃发言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还增强了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因此,老师一定要带领学生深刻地去感悟文章,从文章语言,内容等多个角度来拓展延伸文章,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综合性的人才。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拓展延伸使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局限于课本,而是在课本的基础上学习到了更多方面的知识,培养了综合性的能力。然而这种方式也要教师根据本班情况来灵活运用,使之更加成熟。相信在未来,这种方式的应用会更加广泛,我国的语文教学水平会有很大提高,国家也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晓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拓展延伸策略[J].华章,2013,(1):297.

[2]王晓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拓展延伸的必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3,(5):137.

拓展延伸小学科学教学 篇4

一、提高学生阅读的内驱力

为了贯彻与落实《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小学生课外阅读量, 就要重视提高学生阅读的内驱力, 使学生将课外阅读变成一种爱好和享受, 从而积极主动地遨游在书籍的海洋中。为此, 在课外阅读的内容安排、组织形式等方面尽可能地满足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征, 使学生视阅读为学习生活中的一种乐趣。随着电视和网络的普及, 绝大多数小学生都爱看电视, 针对这一现状要因势利导, 鼓励他们看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的少儿教育类、科普类节目, 并利用语文活动课让学生听故事, 让学生上台讲故事, 谈电视中听到看到的有趣的事情。那些生动的语言、曲折的情节、大千世界的各种奥秘配以有感情的诵读, 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让学生了解到这些故事和知识书里都有, 只要去阅读, 书中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于是, 他们自觉地阅读课外读物, 并逐渐产生阅读的内驱力。实践证明, 阅读方式的不同, 对于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强, 因而在组织学生的课外阅读时, 可以采取互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多样的形式, 来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以及参与的积极性。

二、要与学生的心灵世界息息相通

小学生天生爱幻想, 所以课外读物要带有幻想的色彩。而童话故事最具幻想性, 虽然故事里面的人物和情节都是虚构的, 发生的事件也不是生活中实在的, 但这样的幻想中却寄托了孩子们的希望, 能折射出孩子内心的精神追求, 所以, 它对于孩子来说还是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科幻小说不仅具有幻想性, 同时也带有一定的科学性, 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与向往, 与童话相比更具有现实的意义。人们总想战胜死亡、希望生存, 于是古往今来的童话中便出现了长生不老的仙人与不灭的生灵, 而科幻小说里就会出现神奇的疗伤圣药。这一切也都是孩子们理想的事物, 因此, 他们喜欢读科幻读物。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 他们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神奇, 总有很多“为什么”。他们也喜欢读一些探险方面的读物, 就是受到好奇心的驱动, 因此, 像《太空历险记》、《格林童话》、《鲁滨逊漂流记》等作品都值得向他们推荐。

三、适当地推荐一些课外读物

选择课外读物的时候, 低年级学生要以拼音读物为主, 中高年级学生以纯文字读物为主。选择读物要以内容健康且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的书籍。选择的类型要多样, 古诗、儿歌、童话、寓言、科普知识等都应广泛涉及。可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年龄的特点, 向学生推荐各种有益的课外读物。如对文章的简要介绍, 或朗读精彩的课文片段, 或在讲故事时讲到精彩处戛然停止,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爱好, 进行分类指导。如有的学生爱读科普知识, 就推荐读《十万个为什么》;有的爱读经典名著, 就推荐他读名家短篇佳作。学生间也可通过互相交换阅读。推荐图书也要选择合适的时机, 如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节选的原文或作者的其他作品, 也可选择与课文的体裁或写法相似的读物。如学了《丑小鸭》就指导学生读《安徒生童话》;学了《惊弓之鸟》, 就推荐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学了苏轼的诗歌, 就让学生了解苏轼的其他作品;看了《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电视剧, 就推荐阅读同名小说。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还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所学的课文。

四、重视对学生的阅读评价

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的篇目要经常统计, 对他们的阅读笔记也要经常检查, 以促进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对典型的文章要及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以扩大课外阅读的影响。我们不妨每天给学生布置一定的阅读任务, 规定学生的阅读时间, 让学生在家长的督促下顺利完成课外阅读任务。课外阅读要及时给予评价。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文章究竟怎样做, 我也说不出来, 因为我的文章是多看与多练习后才做的, 此外并无好的方法。是啊, 阅读是对思维的磨练, 是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途径。课外读物中有千千万万的接触点与课堂教学相通, 各种语文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扩展。在教学中, 我们要经常组织学生参加读书报告会、演讲比赛、辩论会、赛诗会、优秀作文展、手抄报展览等;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编演课本剧等活动, 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提高。而科学的评价机制在活动中会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 因而学生会认真地阅读、积极地思考, 并乐于倾吐, 这样就会进入良性循环的道路, 同时也在课外阅读中获得成就感。阅读让孩子打开一扇扇文学之门, 在与文本的对话中, 使其接受人文情怀的熏陶与精神的陶冶。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 篇5

关键词:拓展延伸;兴趣;生活;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6-025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6.16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陶冶情操、拓展视野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够仅仅局限于语文教材,教材中所选取的每一篇课文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不可能涵盖所有的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把目光延展到课外,通过语文学习的拓展和延伸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视野,进而加深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理解,为学生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现代学生学习实践已经证明,语文学科的基础不仅仅会影响学科本身,而且也会影响到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这进一步凸显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那么,应该怎样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更好地来实现拓展和延伸呢?下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做法。

一、通过拓展延伸,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做好的老师,学生做任何事在被动的情况下效果是非常差的,而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就能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的内驱力被激发了出来,学习的效果是非常好的。教师要利用好学生这一学习的特点,挖掘每一个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求知的欲望才会强烈,才可能进入较好的学习状态,学习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的利用好语文知识拓展和延伸的效果,在学生预习新学的内容的基础上,来补充学生们感兴趣的内容,在丰富学生们知识面的基础上,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文言文《口技》一课中,学生理解可能困难一些,此时就可以播放《洛桑学艺》中洛桑模仿乐器演奏的片段,从而引出口技艺术;紧接着就说洛桑如此,今天我们就再结识一位口技表演者,来感受其高超的口技表演技艺。通过这一举措来导入新课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且很自然而然地进行新课讲解。

二、通过拓展延伸让生活和语文学习联系起来

学以致用是现在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语文学习也往往是单一的向成绩看齐,题海成为了学生们在语文学习中接触最多的,这往往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也不能使学生真正清楚学习语文的价值所在。真正的课堂知识应该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的,和学生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的,教师要主动建立这种联系,深化学生们对于语文学科的认知。例如,学了《陶罐和铁罐》一课,我们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演一演,学了《鸟的天堂》,我请他们当一回小导游。这样做一方面,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得到了满足;另一方面,学生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对课文内容有进一步探究的渴望,使学生的间接兴趣与直接兴趣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有明确目的但无需更多意志努力的注意。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体验生活。把教学内容指向生活,面向生活、联系生活、理解生活、表达生活。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无拘无束,轻松愉快地尽情表演,激情满怀,生动逼真。语文与生活这一泓活水相沟通,课堂上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通过发展多元智能,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素质。

三、通过拓展延伸,加强了学科之间的整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语文学习中,为增添语文学习的趣味性,教师从学生的年龄出发,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如:让学生表演课本剧、游戏:帮动物找尾巴、绘画:自己喜欢的动物等。在这过程中渗透了美术、舞蹈、自然常识等学科知识,既达到语文训练的目的,又与其他学科有机地融合起来。

四、通过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发展,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小学生想像力丰富,只要教师创造条件,正确诱导,必然会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树立信心,大胆地放开手脚,展开想像的翅膀。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可以叫学生续编童话,让学生想象当皇帝得知新装是假的自己根本就没穿衣服时,他会有怎样的表现?这时学生会纷纷展开联想,有的学生说他会缉捕并且恶惩两个骗子,训斥撒谎的老大臣;也有的学生说他会改掉爱慕虚荣的思想,从此成为一个关心国事的明君。……这种续编活动,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发展,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发展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有效拓展延伸 篇6

一、以教材为本, 从读学写, 拓展延伸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一篇课文教完后,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 使学生的学习向课外、课后延伸, 并及时地进行反馈、交流, 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 不断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如, 让学生通过“小练笔”从文中学写,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 利用课文中“水”这个片断启发学生练笔, 在反复阅读:“我看过波澜壮阔的大海, 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 却没见过漓江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呀……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后, 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 (水:“静、清、绿”) 、运用作比较的方法 (将漓江的水与大海和西湖的水比较) 和恰当的修辞手法 (比喻、排比) 共同小结写法, 并让学生仿写这样的片断, 激活学生思维。又如学习了《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后, 指导学生按“总---分---总”的顺序, 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美丽的家乡》, 进一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通过从读学写, 《迷人的金银山》《乌江画廊》《神奇的腾龙洞》《世外仙境-——桃花源》……一篇篇跃然纸上。学生学会了文本的表达方法, 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 更好地感悟了文本, 真正做到了变“学”为“用”。

二、以生活为基, 积累美德, 拓展延伸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 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随着对新课标的不断深入理解, 课堂教学不再囿于教科书内容。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 关注在教学过程中课堂的动态生成。如教学四年级《一幅难忘的画》时, 在赏析“美丽的风景”后, 感悟“老大爷美好的心灵”时,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 (1) 小木船有怎样的变化? (2) 从小木船的变化, 可以看出老大爷是个怎样的人? (3) 讨论:“风景是美啊, 可是最美的还不是风景。”那最美的是什么呢? (4) 展示教学挂图, 图文结合, 观赏图中风景, 感受这幅画的简单、朴素和老大爷真诚善良的心灵。

师:就这样一幅简单的画, 放在“我”习作的首页, 让“我”永久难忘。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古人是怎么赞美的, 那又是怎样的一番风味呢?先出示《一字诗》课件:“一帆一桨一渔舟, 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场笑, 一江明月一江秋。”再比较教材插图与课件图画的异同, 细声念读一字诗。

师:现在大家看了一字诗, 能不能学学古人写一首新的“一字诗, 片刻后, 生:一山一水一云天, 一个渔翁一木舟。一挥一抹一幅画, 一腔心愿一生情。

生:一河一船一云天, 一个大爷一个愿。一回一走还一笑, 一江深情注心间。

生:一帆一桨一渔舟, 一个渔翁一钓钩。一来一去一个笑, 一江春水一江情。

……就这样, 学生的思维打开了, 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了。教师相机点评, 最后也送学生一首:“一桌一凳一书包, 一个志向一肩挑。一算一写还一画, 一纸笔墨一生好。”教学中,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促进知识在课堂中愉悦生成, 美德在快乐情感中升华。

三、扩教材空间, 合理想象, 拓展延伸

《标准》在总目标总要求:“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 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 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想象力, 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在语文教学中, 要善于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表象, 给想象以抓手;用各种方法启发引导学生思考, 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 以及发展变化中的各种关系, 以诱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 就有多处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做合理想象。例如, 发生地震后, 14个孩子在地下被埋38个小时是怎样的心情和表现?阿曼达坚信自己的爸爸会来救他, 其他的孩子会怎么说?孩子获救后,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他们会幸福地说些什么呢?如教完《穷人》, 设计延伸:渔夫和桑娜如何抚养抱回来的两个孤儿呢?那两个孤儿在他们的抚养下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他们家自己的三个孩子和两个孤儿五个孩子在一起又会发生些什么呢?这就是扩教材空间, 合理想象, 拓展延伸。

对于语文这个学科来说, 它可以涉及到生活、大自然和社会, 乃至于高科技等方方面面。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 我们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 根据学生不同的兴奋点, 让学生进行不同类别的拓展与延伸思考, 整合成读写思的教学策略, 促进感悟, 促成建构。

摘要:拓展是课堂教学的合理补充和有效延伸。在教学实践中, 以教材为本从读学写;以生活为基积累美德;抓事物关联由此及彼;扩教材空间合理想象;有效进行拓展延伸, 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又活跃学生的思维, 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小学语文,有效,拓展延伸

参考文献

[1]《对话: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拓展”与“延伸”》广东省深圳小学韩海鑫, 石景章。

拓展延伸小学科学教学 篇7

一、“走火入魔”的拓展延伸

许多语文教师都把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环节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对课程标准缺乏正确的解读,对课程资源的理解出现偏差,对“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认识的断章取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有“走火入魔”之势,甚是令人担忧。

1. 偏离语文本位

前不久,笔者在某校听了一堂关于《沉香救母》(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公开课。教师用歌曲《天下第一情》导入,引出本文孝顺母亲的主题,然后带领学生走近文中的人物,利用品字析句的方式来品读文章,期间拓展了多个古人孝顺母亲的小故事,最后让学生朗读诗歌《如果爱是左右手》。虽然整堂课条理清晰,主题符合时代主旋律,但是,作为听课者,我的最大感受是这节课缺乏“语文味”,俨然是将一节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或者说是思想品德课,尤其是其拓展延伸环节。

2. 脱离教材文本

虽然拓展延伸对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教师首先要做的应该是充分发挥教材文本的范例作用,让学生充分品读课文。可惜的是,目前不少教师在没有用足、用透教材的基础上就盲目开展拓展延伸,使得拓展延伸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样的案例在新课程实施以来的课堂中屡见不鲜。

一位教师教授《九寨沟》(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其“文”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反复品味,初步理解游记散文‘移步换景’的写法”,40分钟的课堂,除了5分钟朗读课文,10分钟品析课文,剩下的时间便是向课外的几个游记散文拓展延伸。粗看整堂课洋溢着满满的语文味,其实有置文本材料的“应有之义”于不顾之嫌,冷淡地架空了文本,教学重点偏移,最后导致学生一节课下来对教材文本自身的内容及写作手法知之甚少。

3. 不切学生实际

教师要独具慧眼,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利用文章中最能吸引学生眼球、最能激起学生兴趣的内容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深入思考、理解教材,并最终有所体验和感悟。但是,梦想照进现实,还是存在诸多差距。如有教师教授《孔子拜师》(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时,要求学生拓展学习《论语》中关于谦虚学习的几段语录,然而,效果令人失望。一是《论语》为文言文,没有基础的学生根本无法通读;二是其中道理过于艰深,大多数的三年级学生不易理解。

二、深度开发语文教材文本的多元价值

选入教材的每篇课文大多数都有许多“生发点”,“文”“道”两方面均具有多元价值,给教学中的拓展延伸留下了广阔天地。

1. 教材文本可作多元解读

同一篇课文,初中生可以学,高中生可以学,大学生也可以学,但由于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生活经验、文化修养、艺术趣味等不同,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也存在很大差异,正所谓“看人生因作者不同,看人生又因读者不同”,教材文本可以进行多元解读,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其一,文本内容可以进行多元解读。“道”,体现为文本的核心意义,可理解为叙事、抒情类文本的中心思想、议论类文本的作者观点和说明类文本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分析把握它们,就是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就“道”而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文本。如《月亮湾》(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描绘了一幅秀丽的田园风光图,展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派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品读这篇文章的历程,基于自身的经验和体验,不同学生品读出来的思想内涵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会体会到月亮湾是一个美丽的村子,有的学生会品味到作者对家乡的无限热爱,也有的学生会联系到自己家乡美丽的景色、生命的气息……

其二,文本语言形式可以进行多元解读。“文”,体现为文本的写作特点。分析把握它们,就是在提高学生以读为主的语文能力。就“文”而言,更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如《最佳路径》(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和对比的写作手法都是本文的特色;再如《虎门销烟》(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一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经过,并且利用自然环境描写衬托现场氛围,形象生动。

综上,授课时未曾解决的“点”,就成了我们所谓的“剩余价值”。

2.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材文本多元价值分析

考虑到拓展延伸应立足于语文本位,本文着眼于文本的语言形式,选择了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教材进行实践探索。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共有七个单元,入选24篇课文。入选的教材文本大多文质兼美,可读性强。笔者以“学生语文能力培养”为标准尝试对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进行归类。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对每篇课文本身以及课文间的联系形成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利于语文本位的有效落实。

总分总结构:《泉城》《九寨沟》《田园诗情》《说勤奋》

以线索贯穿描写:《老师,您好!》《桂花雨》《一路花香》《维生素C的故事》

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虎门销烟》《开天辟地》《普罗米修斯盗火》《诚实与信任》《九色鹿》

开门见山:《说勤奋》《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情景交融:《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泉城》《九寨沟》《田园诗情》《桂花雨》《元日/江雪》

通过典型事例刻画人物形象:《徐悲鸿励志学画》

动作描写:《普罗米修斯盗火》《维生素C的故事》《珍珠鸟》

语言描写:《一路花香》《维生素C的故事》《诚实与信任》

外貌描写:《珍珠鸟》《九色鹿》

比喻:《老师,您好!》《望洞庭/峨眉山月歌》《天安门广场》《泉城》《九寨沟》《田园诗情》《开天辟地》《奇妙的国际互联网》《雾凇》

拟人:《秋天》《秋天》

排比:《泉城》《九寨沟》《田园诗情》《春联》

不难看出,一些可利用价值较高的文本可以在多个类型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教材文本“剩余价值”在拓展延伸中的运用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入选文本文体多样。基于对教材文本文体和内容的整理和分析,笔者发现主要可以从叙事文、写景文、诗歌等维度探索如何在拓展延伸中利用教材的“剩余价值”。教材选文最多的是叙事文,其中包括一般意义上的记叙文,还包括叙事散文、神话、寓言、民间故事,等等。囿于篇幅,关于叙事文的“剩余价值”的利用另将单独成文。本文主要探讨“剩余价值”在写景文、诗歌等教学活动拓展延伸中的利用。

1. 写景文“剩余价值”在拓展延伸中的利用

下文是笔者从“文”的维度,对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写景文教材文本教学价值所做的分析和教学处理意见。

《泉城》可利用价值:(1)总分总结构;(2)比喻;(3)排比;(4)情景交融。预设目标:(1)总分总结构。剩余价值:(2)比喻;(3)排比;(4)情景交融。拓展篇目:《九寨沟》《田园诗情》。

《九寨沟》可利用价值:(1)总分总结构;(2)比喻;(3)排比;(4)情景交融。预设目标:(2)比喻;(3)排比。剩余价值:(1)总分总结构;(4)情景交融。拓展篇目:《泉城》《田园诗情》《雾凇》。

《田园诗情》可利用价值:(1)总分总结构;(2)比喻;(3)排比;(4)拟人;(5)情景交融。预设目标:(5)情景交融。剩余价值:(1)总分总结构;(2)比喻;(3)排比;(4)拟人。拓展篇目:《泉城》《九寨沟》。

《雾凇》可利用价值:(1)引用诗句绘景抒情,增加感染力;(2)比喻。预设目标:(1)引用诗句绘景抒情,增加感染力。剩余价值:(2)比喻。拓展篇目:可选择文包诗《但愿人长久》,了解诗句创作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作者感情,也可另选。

如上,教授《泉城》时,如果将“学习总分总的行文结构”作为教学目标,那么《九寨沟》《田园诗情》可以作为夯实这一知识点的拓展材料,而《泉城》的“剩余价值”———“比喻”“排比”“情景交融”则分别可以在《九寨沟》《田园诗情》的拓展延伸中落实。教授《九寨沟》《田园诗情》同样如此,设定其中一个写作特色作为教学目标,其余写作特点作为其他课文拓展延伸的素材,后期再进行学习。《雾凇》的教学目标设置为“引用诗句绘景抒情,增加感染力”,对于这个教学知识点,四年级上下两册教材没有典型的课文,这时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指向课外,或者向《但愿人长久》延伸,在文包诗中品味诗与情的独特魅力。

2. 诗歌“剩余价值”在拓展延伸中的利用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包含两首现代诗歌、四首古诗。按照写景文充分利用剩余价值拓展延伸的思路,可继续探索其中几首诗歌“剩余价值”在拓展延伸中的利用。

《秋天》可利用价值:(1)拟人的手法;(2)情景交融。预设目标:(2)情景交融。剩余价值:(1)拟人的手法。拓展延伸篇目:《峨眉山月歌》《江雪》。

《峨眉山月歌》可利用价值:(1)情景交融。预设目标:(1)情景交融。拓展延伸篇目:《秋天》《江雪》。

《江雪》可利用价值:(1)情景交融;(2)写景动静结合。预设目标:(2)写景动静结合。剩余价值:(1)情景交融。拓展延伸篇目:《小儿垂钓》。

诗歌的一大特点就是情景相融,《秋天》《峨眉山月歌》《江雪》均有这样的特点,因此这几首诗歌可以作为学习“情景交融”相互拓展延伸的材料。这样的操作不仅可以让学生对这一写法有更为深刻的认识,而且可以在反复学习诗歌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无限魅力。

3. 拓展延伸利用“剩余价值”的另一重作用

艾宾浩斯曲线告诉我们,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观察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果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也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复习,一天后记忆率36%,一周后只剩13%。乙组按艾宾浩斯记忆规律复习,一天后保持记忆率98%,一周后保持86%,乙组的记忆率明显高于甲组。这说明,学习要勤于复习,多加巩固,记忆的理解效果才会越好,遗忘也越慢。

对于心智发育迅速的小学生而言,在教其他文本时再度提到已经学过的文本,就是借用文本的“剩余价值”进行复习。如此,一则可以避免“审美疲劳”;二则可以加深学生对已学过的那篇课文的记忆和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实际上,明白了本文第二部分的归类,就能明白教材文本的“剩余价值”还可以在不同文体拓展延伸中作交错利用。当然,实际操作时需要把握好尺度:其一,某些知识点可拓展的课文很多,教师要选择最合适的例文作为拓展材料;其二,如果两篇课文写作特点非常类似,也非常典型,但文体迥异,思想内涵相差大,教师拓展延伸需符合学生认知;其三,教师在利用教材文本“剩余价值”时要以保证学生兴趣为前提,不要因为反复利用同一篇课文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四,教师要始终明确必须通过“工具”渗透“人文”。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726

拓展延伸小学科学教学 篇8

一、拓展延伸,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实施拓展延伸教学,就必须以学生为拓展活动中心,引导学生大胆地进行探索、思考和更深入的想象,让学生以探究者的身份积极地进行拓展学习,教师只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够活跃课堂学习气氛。作为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渴望,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内容和形式必须是相互统一的,要以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活动形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例如,讲到《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时,可以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以表演课本剧的方式来表现课文的故事内容,从而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再如,《桃花源记》一课,这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但是教师可以改变以往的教学风格,将其设计成一位导游向大家介绍如何前往桃花源的活动,再分别以渔夫和桃源人的交往来反映桃花源生活。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耳目一新,激发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且还能够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二、拓展延伸,注重对学生的精神熏陶

语文教学所体现出的最基本的特点就是人文性,因此,教师要在具有人文意识的基础上,充分把握好教材中的人文内涵,通过恰当的拓展延伸教学,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熏陶,逐渐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乐观的健康价值观,并形成良好的人格个性。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这篇课文,在文中,描写父亲过铁道去买橘子的情节,教师可以作为重点讲解部分,通过分析,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父亲的那种爱子之心。普天之下,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是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然而,很多时候,孩子们都忽视了父母的爱在生活琐事当中的一些细节体现,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回想一下,是否也有相似的生活小细节,如果有可以讲给大家听听。这样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把课文中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可以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学生对课文就会有更深层次的感受和领悟,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逐渐形成。再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篇诗歌,如果教师只是告诉学生,假如生活欺骗了自己,不但不应该悲伤,反而要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单单这样让学生理解,恐怕有点像“空中楼阁”。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来讲解问题,让学生说一说,在实际的生活当中,是否被生活欺骗过,又是怎样面对和处理的,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这样在具体的生活问题当中,学生才能够深刻地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意境,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三、拓展延伸,加强学生的语言习得

语文学科的实践性非常强,因此,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去接触语文材料,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逐渐掌握运用语文知识的规律。如何做到正确、恰当地运用语言文字?这需要在阅读语文教材的过程中,对精美的词句加强记忆,为语言习得积累丰富的材料。在初中语文拓展教学中,学生的语言习得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因为这也是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初中的语文教材中,选用的都是非常优秀的文章,语文教师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拓展延伸训练,使学生感受和体会语言,积累语言,以便在学习实践中灵活地运用语言。

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练习句子的仿写。在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当中,有一段话中用到“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句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其进行仿写,仿写的过程有助于学生的语言习得,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续写。就像课文《项链》,故事的结尾,玛蒂尔德知道原来丢失的是一串假项链,那么她在知道真相之后,会有怎样的表现?教师可以让学生大胆地发挥想象,续写这个故事。这样不仅使学生深刻理解了课文,还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习得能力。此外,让学生对诗歌进行改写也是一种有效拓展和延伸的教学方式,可以在学习一篇诗歌之后,让学生试着将其改写成一篇小散文,这样,学生可以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又一次得到语言习得的锻炼。

劳动技术课教学的拓展与延伸 篇9

一、让劳技教学延伸到学校生活中

劳技课是一门以学生实践操作,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学习劳动技术为主的课, 需要学生去学以致用, 需要实践的园地。而实践的园地就要我们从身边的地方去寻找和利用, 班级和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 也就是学生实践的首选地方。

1.班级文化布置

我们可以利用教室软板、争章角、班务栏等空间, 开辟学生作品展示台, 利用展示台来展示学生优秀的劳技作品。当然, 这是指把劳技作品与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的知识以及每个板块的主题结合起来进行设计和取材, 以劳技作品为框架。这样展示台布置就既美观, 有立体效果、层次感, 又有内涵。

比如:设计以“喜迎新春”为主题的板块, 结合劳技课内容, 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制作各种形态不一的卡片, 可以是平面的, 也可以是立体的, 写上喜迎新春的祝福和感想。整个内部设计好后, 再用彩带或皱纸做成小花或者其他图形镶嵌在外框上, 形成一版卡片特刊。在制作和设计过程中, 老师在旁边适当教学生剪、折、贴等手工技能。其实, 在软板布置上, 各年级各班每个月都可以响应学校号召, 制定出一个主题, 再在劳技课上设计和制作。如:“读书节”和“科技节”可以设计读书小报和科技小报。还可以让学生们自己设计争章角、班务栏等栏目, 把劳技课中纸工、编织、手工等等劳动技能融入到设计中去。这样既可以激励优秀的学生, 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又可以营造一种爱动手的氛围, 创造一个交流、展示劳技活动成果的舞台。

另外我们也可以利用教室的角落建立一个生物角, 种植一些喜阴的观赏性比较强的盆栽植物, 比如兰花等植物。也可以买个鱼缸, 养些小乌龟、小金鱼等。像我们学校利用教室走廊种植植物, 选择适合四季生长的植物,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护理。

2.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我们可以利用校园中的场地、树木花草、建筑、橱窗等资源, 将其划分成包干区, 让学生去清理、布置与维护, 使学生获得劳动技术的实践与体验。校园内的部分草坪由各年级分工管理, 他们可以常去松土、捡石块、拔草、播种、浇水、移栽、施肥, 遇到疑难问题时请教老师。当植物成活时, 又分组开展护理活动, 并经常性地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

我们还可以结合学校中组织的各种有意义的活动, 给学生制造动手的机会。如学校倡导书香满校园活动, 可以让学生制作书签、书卡等;“六一”儿童节, 让学生一起布置教室, 庆祝自己的节日;节假日中的“教师节”和“三八妇女节”, 教学生制作贺卡和各种纸花献给老师和妈妈等。此外, 学校日常生活中的清洁卫生工作、学具的收拾和整理、课桌椅的简单修理等等都是学生劳动技术实践与体验的资源。

二、让劳技教学延伸到家庭生活中

家庭是学生最主要的生活环境, 而每个家庭中都有许多日常生活劳动。把劳技教学向家庭生活延伸, 不仅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使他们增强劳动情感和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每当看到学生抽屉里牛奶盒、蜡笔、书本乱成一团糟, 本子、衣服随手乱扔, 一排桌子放得扭扭歪歪的时候, 笔者就为学生自理能力感到担忧。因此, 对学生进行自理能力的教育非常重要。能力的培养单单在课堂上是不够的, 要靠家庭的实践和延伸。我们要从小教育学生学会洗脸、洗头、洗澡、穿衣、梳头、刷牙等等基本技能以及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例如教学《整理房间》一课时, 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回家预习, 请家长帮助进行叠被子等练习, 以假日小队形式开展叠被子比赛活动, 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如在学完《水果拼盘》一课后, 可以让学生走进厨房, 学做小厨师, 为家人制作一份色、香、味俱全的水果拼盘, 在愉快的氛围中全家人一起分享。

我们还应结合学生年龄特征, 密切与家长联系, 可以把做家务列入学生每天的生活作业。每周规定两项必做家务, 让学生自行选择一项, 家长负责督促子女按要求完成任务并填写执行情况, 每天反馈。把家务劳动情况与学生品德操行评定结合起来, 鼓励鞭策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劳动, 培养体贴孝敬父母, 从小热爱劳动的情感, 成为生活真正的小主人。

三、让劳技教学拓展到社会生活中

要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 必须引导学生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融进社会这个大家庭, 亲自去探索、去实践, 在实践中加深对劳动常识的理解, 在实践中验证和运用所学的劳动常识, 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还能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发街道资源, 让学生走进社会, 参加实践活动, 能使学生走出封闭的书本世界, 在广阔的天地里实践、探究、体验、感悟和创造。例如以“植树节”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以假日小队为单位, 学生分组分工进行植树劳动, 日后又进行养护活动, 看着一株株树苗抽出了嫩芽, 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成功。借助街道、地方资源使劳技教学的实施超越教室, 超越课堂, 走出校园, 走进自然和社会, 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展开活动, 开放了学生的活动过程, 发展了劳技素养。

初中语文“拓展延伸教学"的探索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拓展延伸教学;探索

拓展延伸教学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得当,就可以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反之,如果拓展延伸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不得当,没有对拓展范围进行明确的界定,就会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对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形成不利影响。语文是内容最丰富、涉及面最广泛的一门学科,学生深入研究这门学科,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作用。但事实上,许多学生对语文学科教学重要性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错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上课很无聊,所以很多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这就会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形成不利黝向。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师对语文学科进行深入研究,优化教学方式方法,打破传统课堂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拓展延伸教学的重要作用,为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充分的保障。

一、深层次挖掘教材内容,找准切入点

课堂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教师没有找准切入点,无法正确引导学生深层次剖析教学内容,使得学生掌握知识内容散乱,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发挥拓展延伸教学的重要作用,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不同的需求,找准切入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活动,让学生始终围绕一根主线进行课堂学习,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现以苏教版初中语文“陋室铭”为例,这首词表达出了诗人高洁的道德情操,诗人为什么喜欢安贫乐道的生活?这就是研究这首词的切入点,在明确教学内容的切入点之后,就需要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分析具体的原因。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归纳出具体原因:诗人刘禹锡是一位具有革新精神的朝廷官员,由于参与革新失败,被贬至地方做小官,地方官员知道刘禹锡是贬职此地,在安排房子的时候故意刁难,因为刘禹锡的对联惹怒了地方官员,所以使他在半年之内搬了三次家。刘禹锡对地方官员欺人太甚的行为实在愤然,最终写下了《陋室铭》表达自己的情操。在学生分析清楚切入点之后,再对原文内容进行剖析,就可以让学生对诗词中的感情感同身受,充分激发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深入剖析,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没有明确的目标,教师漫无目的、照本宣科只会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形成阻碍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拓展延伸教学模式,由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面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准确找出教学内容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层次剖析,就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让生活走入语文课堂

尊重个体是新课标对课堂教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不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需求不同,对教学方式的喜欢程度也不一样,但生活实际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可以提高全部学生的注意力,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拓展延伸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个体,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并通过生活实际走入语文课堂,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再以“陋室铭”为例,这个主题看似与学生生活实际毫无关联,但仔细看来这个主题就存在与社会中,甚至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先让学生自己发表了对“陋室铭”的看法,有学生总结观点“穷有穷快乐,富人也不一定都是快乐的…”学生的观点主要是从“陋室铭”的表面进行论述,为了证明这一观点,教师要求学生举出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学生举出了网上_度非常热门的人物“拾荒老人”的事例,“拾荒老人”自己身患癌症,却坚持资助贫困大学生,以拾荒的方式资助了不少于50名学生。这些事例都发生在学生身边,学生将这些事例列举出来,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从生活事例中得到启发,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所以,拓展延伸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教师应该重视每一个个体,让学生生活实际与理论知识教学进行有效结合,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生活实际对每一个学生有所启发,真正实现初中语文教学重要目标。

三、拓展资源来源渠道,丰富教学资源

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技术的蓬勃发展,信息资源来源渠道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特征,在初中语文拓展延伸教学中,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重要作用,通过互联网拓展资源渠道,不断丰富教学资源,确保学生掌握全面的知识内容,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再以“陋室铭”为例,由于课本教材中对诗人刘禹锡的介绍不多,为了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和内涵,学生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重要作用,通过浏览器搜索关键点,查阅相关信息,通过查阅信息发现诗人出身、所处环境以及诗人心态等方面的信息资源,学生将这些资源总结归纳起来,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这些内容和学科信息资源,就可以为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基于拓展延伸的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篇11

一、以生为本, 渐进式拓展

正如布鲁纳所说的, “学习的内容不是给予的, 应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知。”我们在实施拓展延伸时, 也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根据所教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拓展延伸的内容和组织形式。

以生为本的拓展延伸, 教师应该用心去发现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在拓展延伸环节给学生留足思考和展示的时间与空间。学生的见解可能是片面的, 鼓励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 给学生构建一个民主、自由、开放的语言学习和交流环境, 促进学生语言素养、认知能力、合作精神的有效发展与提升。

例如, 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 笔者给学生拓展介绍“评点法”, 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采用评点法对此文进行评点, 这样的教学方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学生对文本进行评点过程中, 针对学生的评点, 笔者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拓展“红学专家”的相关评说, 佐证学生所表达观点的正误, 训练学生多角度思考、分析问题, 培养其鉴赏文本的能力, 促进其认识更深入透彻。

二、立足教材, 衔接文本内外

教材是课程专家精心打造的教学资源, 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知识载体, 因此, 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首先应该立足于教材。一旦脱离了教材文本, 拓展延伸无异于搭建“空中楼阁”。拓展延伸聚焦于教材, 以此为基点向促进学生对教材更广更深的理解这一目的出发进行补充、拓展、延伸、探究, 最终实现文本内外的有效衔接, 便于学生更好地领悟作者的语言和所表达的情感。

例如, 教学《警察与赞美诗》, 笔者和学生一起体会“欧·亨利式结尾”, 故事梗概:一无所有、露宿街头的流浪汉苏比为了应对即将来临的严冬, 千方百计地犯法, 以达到他的企图:去布莱克维尔监狱度过寒冷的冬天。他六次犯事, 为非作歹, 可是都没有如愿, 正当他听到教堂赞美诗, 决定重新做人时, 却被莫名其妙逮捕了, 最终实现了他去监狱过冬的梦想。

在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过程中, 苏比多次以身试法, 读者都期待他被抓起来, 但是作者在情节安排上就是隐忍不发, 这其实就是在蓄势, 与结尾苏比心生善念, 想要重新做人却无辜被抓形成鲜明反差。整个文本, 巧用蓄势, 有着显著的艺术效果, 让读者有各种猜想, 甚至对下文的情节有强烈的期望, 但是到文章最后, 真正的结局抖出来, 令人惊讶, 这种“势”积蓄得巧, 积蓄得好。

为了让学生充分地体会这种小说结尾方式, 笔者给学生提供了美国作家斯考特 · 奥洛斯基的作品《朋友》作为拓展延伸, 故事梗概:47岁的亚当是个穷困潦倒的孤独的人, 过去的25 年, 他每天晚上坐在公园的长凳上, 但是没有人和他说话。直到有一天, 一个叫雷的年轻人主动来和他说话、聊天, 令亚当感到了温暖。可是结尾, 警察告诉他, 雷是个从精神病院逃出来的疯子。学生品味小说, 直到结尾处有人告诉亚当, 雷是个神经病患者, 这出乎人的意料。但是在过去的25 年里都没有人和亚当说过话, 坐在椅子上像一堆破布的亚当被人们忽略, 所以不可能有正常人和他说话又在情理之中。这样的结尾让对未来燃起希望之火的亚当再度跌入冰冷的现实, 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冷漠。

通过这样的拓展, 学生对“欧·亨利式结尾”的小说有了更深的认识, 感悟到这样的结尾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生波澜;与前文的伏笔、铺垫相照应, 构思精巧;使人物形象更生动丰满, 同时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

三、巧妙切入, 相机拓展延伸

高中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 除了要做到以生为本、立足教材外, 还应该注重切入时机的把握, 该出手时就出手, 恰到好处选准时机, 从而令拓展有正确的方向, 延伸有恰当的“基点”, 让拓展延伸与课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经验, 就巧妙切入的时机总结如下:

1.对于课文中作者经历、写作背景等方面, 可适当地加以拓展延伸, 从而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强化对文中情感的把握。

2.对于课文中的重要字词、标点、注释、插图等, 可以有所选择地加以拓展延伸, 让学生对语文中常见的一些现象进行归纳, 总结规律性的知识。

3.对于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疑点, 可有针对性地拓展延伸, 让学生在相互探讨、合作交流中轻而易举地释疑解难, 梳理要点。

4.对于课文中所描绘的事物, 所表达的情感, 也可适时地补充相关知识, 让学生在拓展延伸中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上一篇:临场指挥比赛下一篇:《卡罗纳》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