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延伸拓展

2024-08-23

初中历史延伸拓展(通用8篇)

初中历史延伸拓展 篇1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拓展延伸教学

前 言

课堂拓展延伸教学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一个拓宽、加深,目的在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愿望,培养创造性思维,它是由教者利用信息技术补充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教学资源,为本堂历史课教学服务的知识延伸。这些知识虽然不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但与本节课的历史教学有很强的关联,引入的这些知识对于历史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有较好的支撑与帮助作用。

有效一词既是指有效拓展延伸,又是指有效教学。有效拓展延伸的本质还是为了有效教学,两者之间是内在的的统一体。当拓展延伸部分的内容显示出高效性时,一节课的教学有效性就会随之增加。反过来,一节课的教学有效性必须要求拓展延伸的有效性。因此,为了有效教学,必须有效拓展延伸。有效是目标,拓展延伸教学是手段。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就内容讲内容,也就难免单调、枯燥乏味,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笔者以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果能切合时机地将历史教学内容之间的纵向点-线关系、横向交叉关系拓展延伸出去,不仅能丰富和完善学生的认知世界,而且能在学生心灵中激起求知欲望和点燃热爱知识的火花。而课堂教学的时限性、与受众普及性等因素终究限制了拓展延伸的深度与广度,也直接关系到一节课有效性教学效果。长期以来大家形成的共识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不等于专业性历史教学,不是培养历史专家和学者,而是要在符合初中生成长特点的前提下,借助历史史实和资源进行文化知识素养的积累,进行能力和技能的养成,进行正确价值观和取向。因此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工具,搜集出来的相关历史教学资源,在用于拓展延伸教学时,是要进行甄别和筛选的。由此看来,拓展延伸教学策略很重要,这直接关系到拓展延伸的有效性,最终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将历史课堂有效拓展延伸教学定义为:在既定的时间内,对既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拓展延伸,以拓宽既有知识的深度、广度、关联性和充要性,实现学生对相关的历史现象和历史结果的深层次分析和理解,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性达成和升华的一种教学形式。课堂有效拓展延伸教学包括两个层面的涵义:历史知识间的有效拓展延伸,历史与现实生活间的拓展延伸。目的只有一个: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为达成这个目的,所有围绕课堂有效拓展延伸的教学活动都属于这个范畴。

一、历史课堂有效拓展延伸教学的现状

(一)历史课堂传统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通常是: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新课讲解-课堂练习-小结并布置作业,采用的主要是讲授法。[i]这种方式具有传递信息块、重视基础、注重考试应对。但这种方式容易产生沉闷的课堂,生成性问题也回很少,不能突出学生主体学习的地位。传统的历史课堂老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枯燥,老师认为讲得周到,学生学习效率却很低。师生之间就像两条纠缠不已的绳索,仅仅捆住师生的身心。

(二)有效拓展延伸教学是师生共同的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一方面学生自身也可以通过媒体网络等资源,获取相关的历史知识和信息,但对于网络资源提供的各种信息如何甄别信息资源的真伪、如何处理一些感性的资源信息,初中学生的思维辨别能力还不足以做好这一点,另一方面新型的考试命题趋势,也常常引用一些相关的历史资源作为信息题干,无论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应试的能力、还是拓宽历史评价的思路,都是一种的要求,从这个角度说,无论是处于学习历史的热情,还是处于升学考试的需要,学生都希望将课本现有的历史知识进行拓展延伸。

同样,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为老师进行拓展延伸教学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如图片、音频、视频、文献资料等等,这些可以将过去的历史现象感性化,这非常符合初中学生心理和思维成长的特征。

大多数师生都认可:课堂教学中联系时事热点和考试需要进行必要的拓展延伸教学。学生认为教学拓展能激发学习兴趣、引导思维、有助于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成绩的提高。

(三)有效拓展延伸逐渐成为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

笔者曾经和不同地方的历史教学同行交流,得知大多数同行都在或多或少的采用教材以外的资源辅助教学,大多数历史老师都在尝试突破传统的五步教学讲授法模式。其实这也是拓展延伸教学的体现,但这不等于有效拓展延伸。如何规范历史课堂的拓展延伸教学,如何实现双重的有效性,如何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有预见性的拓展延伸,大家并没有一个相对科学合理的共识。

二、历史课堂实施有效拓展延伸教学的可行性

(一)有效拓展延伸教学是历史学科综合性特点的要求

历史课程具有综合性特点[ii],这就为课堂有效拓展延伸教学提供了必要性。历史课程注重人类历史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对历史与社会的全面认识。如何透过历史现象探究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发展趋势,从而揭示事物发展的本质,需要将历史与现实有机对接,需要进行必要的拓展延伸。

(二)有效拓展延伸教学是价值观取向的要求

历史学科一个很大的教育功能就是养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历史课程基本理念要求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增强对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这就为课堂有效拓展延伸教学提供了必然性。然而初中历史教学中,很少直接将史观交给学生[iii]。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如何构建积极的价值观和历史观的取向显得尤为重要。适当的资源补充和拓展延伸,能够起到引导作用。

(三)有效拓展延伸教学是历史新课标内容设计的要求

历史课程标准设计的课程内容留有余地。为课堂有效拓展延伸教学可行性。课标受到时空的限制,以及为了增强历史课程的开放性和弹性,课程设计上采用六大板块、点线模式,这就必然导致某些历史不具备横向联系的综合性、纵向发展完整性等学习的优势,这就为有效拓展延伸教学留下了时空余地。

(四)有效拓展延伸教学历史新课标导向性要求

三维目标中,主旨目标是:学生能够感悟文明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养成

爱国主义情感,拓宽国际视野,认识历史发展的趋势,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这样的总体目标,就为问题的拓展延伸指明方向,不至于形成毫无目标的拓展,茫无天际的延伸现象。

(五)历史新课标为有效拓展延伸教学提供可操作空间

很多老师可能担心课堂因拓展延伸教学而生成的问题要么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要么可能是稀奇古怪的问题,会让自己无法合理解决而难堪。叶澜教授曾经在“什么样的课算是一节好课”中,提到了好课的标准应该有生成性和有待完善性[iv]。从新课标三维目标上看,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三方面是有机的统一,凡是课堂拓展延伸而引发的思考和问题不违背基本的三维目标,都是合理的,有效的,都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这就为历史课堂生成性问题及应对策略留下了足够的空间。这就为问题拓展延伸教学实施者增添了底气。从发展的角度来说,学生在课堂当中解决一个问题,可能产生一个新的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才能主动,学生没有问题,学生就没有了思维的动力,有疑问才能有创造的冲突和解决问题冲动。因此允许师生都可以带着新的或是悬而未决“问题”结束一节课的学习与探讨。

三、课堂有效拓展延伸教学实施策略

既定时间(课堂)内的既定内容(课标要求)教学和拓展延伸内容(三维目标)教学以及课堂生成内容教学是有机的统一体,既体现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又体现了相互排他性。课堂教学既需要既定内容教学,也需要拓展延伸内容教学,同时还需要因拓展延伸而衍生出来的生成性问题教学。三者共同构成课堂教学的三轮驱动力,缺一不可。没有既定内容教学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拓展延伸内容教学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但是,当前课堂教学却出现了三者相互冲突现象,表现之一是,既定内容过度,挤占拓展延伸的时空,表面看教学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实质上这是传统以教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教学观的体现,这种教学由于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互动和个性化解读,学生只能获得表层甚至虚假的知识,这种知识缺乏活力,不能转化、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和品质,所以,从根本上讲,这是低效的教学;表现之二则是拓展延伸过多,会导致生成性问题过多必然受到课堂时间的限制,使教学计划落空,从而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和低效化、失控化,从而最终偏离了有效性这一关键点。

为了更好的处理上述问题,有必要就这样的课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制定相关的教学策略,引导课堂教学更趋向有效性这一目标。教学策略不等同于一般的教学理念,也不等同于常见的教学方法,更不是具体的教学行为。它是一种总规划。尽管教学策略的分类方式很多,笔者倾向于将教学策略分为:“课堂指引策略和课堂管理策略”。对此,课堂有效拓展延伸策略可以理解为:如何进行拓展延伸的指引策略、因拓展延伸教学,让课堂产生的诸多生成性问题应对和管理策略。指引策略贯穿整个教学实践,重点在于教学设计的规划,而管理策略重点是对课堂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的管理和调控。两者的切入点都与教学设计密切相关。为此,笔者从教学设计中三维目标的拓展延伸、导入的拓展延伸、课堂检测题的拓展延伸等角度谈谈指引策略的实施,从教学过程的管理与实施中拓展延伸、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延伸与应对等方面谈谈管理策略的实践。

教学设计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又可以分解为这样三个子系统,即课前系统、课堂系统、课后系统,每个系统都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和使命[v]。这三个系统工程,在我看来其实也可以理解为:课前三维目标的确立既依据,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与管理,课后教学效果的检测评价与反思。而一节有效的拓展延伸课必须将拓展的触须延伸到上述三个环节之中。这三者之间是一个完整的三点一线的统一体。三维目标(课前系统)就像是打枪时瞄准的准星,就像是夜航中的航标灯,就像是一个人的灵魂。教学过程的实施与管理(课堂系统)是其中的中心环节。这个环节是体现有效拓展延伸教学的主体部分,它既展现了拓展延伸教学的预设性,也应该预留适当的空间,考虑课堂生成性问题的解决与应对。这是有效拓展延伸教学的关键。课后教学效果的检测评价与反馈(课后系统),是尾舵。它能够就真实反馈一节拓展延伸教学的课堂效果,为日后的教学拓展延伸教学起纠偏的作用。常规的教学设计可能重点考虑到课堂教学环节的拓展延伸,而忽略课前系统和课后系统的拓展延伸。这样的拓展延伸很容易迷失方向,也很容易形成平原走马易放难收的局面。

(一)三维目标的拓展延伸

三维目标的拓展延伸包括:课标的分析,地位的界定,课标之间的纵横向拓展联系,课标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与应用;包括学情与三维目标之间的有效拓展延伸的可操作性的评估分析;基于上述前提下对三维目标的确定等等。

笔者以“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教学设计片段为例,该三维目标教学设计(课前系统)准备如下:

【知识与能力】

知道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标志

知道《联合国家宣言》内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背景分析,理解反法西斯联盟建立是二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通过《联合国家宣言》内容的分析与比较,理解公平对于合作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人类命运休戚相关,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公平、正当合作能够互利共赢。

【设计意图】:人教版本上关于“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内容,主要讲述了背景、标志、《联合国家宣言》内容等三个方面。我在三维目标设计中拓展延伸了“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等两个方面。对于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结果,以及联盟建立的前后各国关系的变化等方面的深层次问题的学习过程,从而进一步拓展延伸正确的价值取向。很显然,本节三维目标设计的充分考虑到本课标内容相关的纵横向联系,也考虑到本课标在现实热点生活的视角和应用。

这样做:

1、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有利于拓展课堂有效教学的空间,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新的问题,进而引发学生持久兴趣和积极思维,提供了引擎和发动机。

2、更能够通过过程的分析进一步达成情感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通过问题的分析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这一点非常符合新课标“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并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这一要求。

3、为教学过程的设计指明了方向。

为课堂教学的严谨性、时效性、与拓展延伸之间的矛盾提供了依据。为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留下了可操作的空间,也定下了拓展延伸“度”的把握问题。

(二)课堂教学过程与管理的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的拓展延伸说到底就是基于教学问题和问题教学的拓展延伸。三维目标搭建好的拓展延伸方向和思路如何在课堂教学换届中实施,最常见和最有效的莫过于史料的拓展延伸设置和相关问题的预设。史料的选择往往是为了问题的设置为标准,而问题的设置以三维目标的拓展与设置为依据。这样就为史料的选择以及史料的拓展延伸定下了基调,不至于迷失方向、提问失当等现象的出现。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的采取设身处地的态度和给予同情之理解的原则去认识和分析[vi]。实现这一点,最好的方法是就是“情景再现”,如此学生才能在过程与方法实践中提高能力和升华价值观。根据史料来拓展问题,衍生新的触须,从而开启学生持久思维和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引擎和发动机,这是有效课堂拓展延伸的中心环节。

问题的拓展延伸教学是以教师设置问题学生解答问题模式,还是教师提供相关的史料,学生阅读史料产生问题、学生探讨问题、以至于最后解决问题的模式,要依据学情而定。前者可能便于操作,但落实最终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和创新能力养成等三维目标方面,有效性要低一些。笔者倾向于后一种模式,尽管后一种模式操作起来比较难,特别是中途接手的班级,特别是学情不同的班级,但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尽管实施起来比较难,但确实是真正解决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养成创新能力,落实目标有效达成的最佳途径。

下面还以两种“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教学设计片段为例,谈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拓展延伸。

1、导入设计

【例】:慕尼黑会议后,捷克斯洛伐克的外交大臣说:我不知道你们是否从慕尼黑会议中得到什么好处,但我可以肯定的说,我们不是最后的受害者。

方式一:师提出问题“能否举例来验证捷克外交大臣的话,变成了铁的现实?”学生回答。

方式二:师提出问题“上述材料能提取那些有关的信息?”学生探讨后提出观点和问题,再解答。

【设计意图】:补充上述材料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当时推行绥靖政策的不仅仅是英法,还有美苏,这就为下面即将引出的美苏英法等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做好了铺垫,增强了教学过程的流畅性,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空间,又开启了学生的严密性思维。

【例】老师提供拓展材料:德国突袭波兰时,英法德做法,美国的态度、苏联的如意算盘等史料,法西斯德国秋风扫落叶般席卷西北欧。

方式一:老师问“ 为什么战争初期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屡屡得手?”

方式二:老师问“上述材料,一句话概述上述材料所要表达的观点?”

2、新授课设计:

【例】出示拓展材料创设情境。罗斯福说:“德日把不帮助轴心国的国家的一切民族和国家当作全体轴心国共同的敌人,这就是他们简单明确的总战略,所以,只有类似的总战略才能与之抗衡。”

方式一:老师问“罗斯福说的“类似的总战略”指的是什么?”

方式二:老师问“如果你是罗斯福,说说你说这句话的用意。”

【设计意图】:通过引用罗斯福的这句话,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材料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感知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某种必然性,从而培养学生任职特定历史背景下,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展示《联合国家宣言》内容

方式一:老师问“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有何重大意义?”

方式二:请同学解读《宣言》内容以及内容背后预示结果。

【设计意图】:设计上述问题目的就在于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面临共同困境和挑战时,合作的必要性。同时为下一步引导学生更进一步认识到正当合作和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合作的可行性。

【例】(问题拓展)回顾绥靖政策实质并解读下列材料: 1941年6月22日晚,丘吉尔发表演说:任何一个同纳粹主义作斗争的人和国家都将得到我们的援助,俄国的危险就是我国的危险,也是美国的危险,俄国人民保家卫国的事业就是全世界各地自由人民和自由民族的事业。

方式一:老师提问

(1)、丘吉尔等在外交关系上同苏联发生怎样的变化?

(2)、这种外交关系的变化带来怎样的影响?有何启示?

方式二:比较后,看哪一组提的问题最符合本材料信息。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促使了日后英法美等国和苏联在发法西斯问题上的一致性,并最终促成《联合国家宣言》签署。也表明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面对共同的敌人是可以联合的。

【例】(进一步拓展延伸),展示材料:全球化背景下发生了经济危机,日本军国主义思想迅速抬头,他们借助美国的暗中支持,不断在钓鱼岛问题上挑起事端,导致亚太地区不稳定地因素增加。如何看待美国和日本在钓鱼岛等亚太问题上的这种合作行为?

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这是不正当合作。其结果只会导致日本制造更多的不稳定因素和麻烦,危及到亚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安全。也不利于全球经济的复苏。

【设计意图】:通过历史现象和历史实质的分析,对当今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象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培养学生养成较高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取向。从而实现“三维目标”的达成。

实践证明:相同的材料拓展,两种问题的设置,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这对于建立在学情与目标拓展情况的分析基础上实施有效的分层教学,是很有帮助的。尽管方式一,似乎是一问一答的“行为教学”,远比不上方式二,那种建构主义教学的效果。但总体上都能体现拓展延伸教学的有效性。同时,课堂实践过程中,对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容易产生生成性问题,要求老师课堂预留的时空更大一些,对老师的调控课堂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方式二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但不管怎样,我觉得热闹一点,甚至是乱一点的课堂总比闷一点的课堂好!学生思维活动总比思维休眠好!

记得杨振宁教授在回答记者问及中国为什么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学者能获得诺贝尔奖时,他做了一个似乎不相关的回答:“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最大区别就在于中国学生不善提问题、不愿提问题。” 这句看似不相关的回答,让人深思和倍感沉重,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大胆尝试营造一个良好的“问题式”课堂、大胆创新,以培养更多的有创新能力的当代中学生,应是现时所有老师的职责。

3、教学评估和质量评价的拓展延伸

这是课堂有效拓展延伸教学的最后一环节。是对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达成情况的评估与验收,为指导今后的有效拓展延伸教学提供数据上的支持改进依据。课堂有效拓展延伸教学的评估以命制检测题的拓展延伸为主要方式。

“检测”作为有效“评价和问学”的一个环节,而问题的拓展延伸其实就是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延伸。这一点也非常符合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中“注重历史知识的多领域、多层次的纵横向联系”这个要求,也是未来命题的发展趋势。然而,如何处理好检测题的“问题和三维目标”的关系,如何体现检测中“问题”的基础性、提高性、多层次性、多角度性等要素,以实现检测的信度和效度,最终为有效拓展延伸教学的评估与检测提供第一手资料呢?

笔者从事多年的初中毕业班备考工作,一直尝试将检测题中的“问题与拓展延伸”模式有机结合起来。笔者再以“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相关的合作与对抗话题为例,谈教学评估中的拓展延伸。

【例】大欧洲一直是欧洲政治家的理想。之前,有人试图用武力实现大欧洲的理想。然而历次战争,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以及后来的政治、经济发展趋势让欧洲一些富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才清醒的认识到欧洲国家必须走正当的联合之路,才能实现大欧洲的理想,才能顺应世界发展的趋势。

依据材料回答问题:

(1)列举两个试图以武力实现大欧洲理想的欧洲人

(2)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主要国家分别参与了相互对抗的两大军事集团。请写一战前欧洲形成的两大对抗性军事集团名称。并说说这些军事集团形成的影响。

(3)材料中的联合之路指20世纪60年代的西欧国家成立了什么组织?该组织建立的主要倡导国家是哪两个?该组织成立的目的是什么?它的成立对于世界发展的积极意义是什么?举例说明,欧盟成立后,成员国公民的日常生活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4)就上述材料谈谈你的感悟。

【设计意图】:以合作、对抗、正当合作与非正当合作为话题,结合“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这一教学片段的三维目标进一步将课堂教学中拓展延伸的问题题目化,实现巩固与检测有效拓展延伸教学的双重目的。即实现了相关课标的纵横向联系,也实现了从历史到现实的拓展延伸。既启迪学生从历史角度理解合作、正当合作、对抗等话题,又运用史实进一步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留下历史与时事热点之间的拓展空间(美日在钓鱼岛问题上的非正当合作及危害)。达到三维目标检测的目的。

四、课堂拓展延伸教学存在的不确定性

(一)注意度和量的问题。

一节课的容量过大,拓展延伸的内容多了,尤其是与课标相关的历史纵横向拓展延伸,这样的拓展延伸显得理性、枯燥,容易引起学生既有知识与新学知识的交叉干扰,容易引起“动听型和视听型”学生学习的疲劳感,导致学习注意力和积极性的下降,降低了课堂拓展延伸教学有效性。

(二)注意班级情绪的调控问题。

情绪调控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效率。这一点在“拓展延伸型”的历史课堂尤其重要,在涉及一些热点问题的拓展,比当时的如朝鲜半岛危机问题、金融危机问题、黄岩岛、钓鱼岛等问题等等,辅助的视频和图片资料等教学资源,容易引起学生的兴奋情绪。有的学生在没有弄清楚老师拓展延伸这类问题“目的”的前提下,情绪一下子就高过了头,冲淡了基础知识的掌握,也偏离了拓展延伸的初衷,中断了本来连贯的学习思维。降低了拓展延伸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调控好拓展延伸教学与上述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是今后进行有效拓展延伸教学研究的一个重点方向。

当今社会需要创新精神,创新无疑是一个不断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时发现新问题的过程。创新不是专家和学者的专利,它的普遍性原则要求必须从学生抓起,所以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之一。而“情景再现的史料拓展及问题的拓展延伸”是目前公认为学校历史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之一,而被众多教育者认同。尽管有效拓展延伸的探究还刚刚起步,许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实践。但我相信,在不断的实践和纠偏的过程中,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拓展延伸教学会越来越多的被广大同行认可、践行。

初中历史延伸拓展 篇2

一、拓展延伸,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实施拓展延伸教学,就必须以学生为拓展活动中心,引导学生大胆地进行探索、思考和更深入的想象,让学生以探究者的身份积极地进行拓展学习,教师只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够活跃课堂学习气氛。作为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渴望,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内容和形式必须是相互统一的,要以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活动形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例如,讲到《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时,可以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以表演课本剧的方式来表现课文的故事内容,从而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再如,《桃花源记》一课,这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但是教师可以改变以往的教学风格,将其设计成一位导游向大家介绍如何前往桃花源的活动,再分别以渔夫和桃源人的交往来反映桃花源生活。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耳目一新,激发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且还能够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二、拓展延伸,注重对学生的精神熏陶

语文教学所体现出的最基本的特点就是人文性,因此,教师要在具有人文意识的基础上,充分把握好教材中的人文内涵,通过恰当的拓展延伸教学,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熏陶,逐渐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乐观的健康价值观,并形成良好的人格个性。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这篇课文,在文中,描写父亲过铁道去买橘子的情节,教师可以作为重点讲解部分,通过分析,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父亲的那种爱子之心。普天之下,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是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然而,很多时候,孩子们都忽视了父母的爱在生活琐事当中的一些细节体现,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回想一下,是否也有相似的生活小细节,如果有可以讲给大家听听。这样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把课文中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可以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学生对课文就会有更深层次的感受和领悟,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逐渐形成。再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篇诗歌,如果教师只是告诉学生,假如生活欺骗了自己,不但不应该悲伤,反而要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单单这样让学生理解,恐怕有点像“空中楼阁”。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来讲解问题,让学生说一说,在实际的生活当中,是否被生活欺骗过,又是怎样面对和处理的,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这样在具体的生活问题当中,学生才能够深刻地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意境,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三、拓展延伸,加强学生的语言习得

语文学科的实践性非常强,因此,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去接触语文材料,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逐渐掌握运用语文知识的规律。如何做到正确、恰当地运用语言文字?这需要在阅读语文教材的过程中,对精美的词句加强记忆,为语言习得积累丰富的材料。在初中语文拓展教学中,学生的语言习得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因为这也是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初中的语文教材中,选用的都是非常优秀的文章,语文教师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拓展延伸训练,使学生感受和体会语言,积累语言,以便在学习实践中灵活地运用语言。

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练习句子的仿写。在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当中,有一段话中用到“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句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其进行仿写,仿写的过程有助于学生的语言习得,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续写。就像课文《项链》,故事的结尾,玛蒂尔德知道原来丢失的是一串假项链,那么她在知道真相之后,会有怎样的表现?教师可以让学生大胆地发挥想象,续写这个故事。这样不仅使学生深刻理解了课文,还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习得能力。此外,让学生对诗歌进行改写也是一种有效拓展和延伸的教学方式,可以在学习一篇诗歌之后,让学生试着将其改写成一篇小散文,这样,学生可以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又一次得到语言习得的锻炼。

初中语文“拓展延伸教学"的探索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拓展延伸教学;探索

拓展延伸教学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得当,就可以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反之,如果拓展延伸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不得当,没有对拓展范围进行明确的界定,就会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对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形成不利影响。语文是内容最丰富、涉及面最广泛的一门学科,学生深入研究这门学科,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作用。但事实上,许多学生对语文学科教学重要性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错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上课很无聊,所以很多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这就会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形成不利黝向。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师对语文学科进行深入研究,优化教学方式方法,打破传统课堂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拓展延伸教学的重要作用,为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充分的保障。

一、深层次挖掘教材内容,找准切入点

课堂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教师没有找准切入点,无法正确引导学生深层次剖析教学内容,使得学生掌握知识内容散乱,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发挥拓展延伸教学的重要作用,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不同的需求,找准切入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活动,让学生始终围绕一根主线进行课堂学习,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现以苏教版初中语文“陋室铭”为例,这首词表达出了诗人高洁的道德情操,诗人为什么喜欢安贫乐道的生活?这就是研究这首词的切入点,在明确教学内容的切入点之后,就需要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分析具体的原因。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归纳出具体原因:诗人刘禹锡是一位具有革新精神的朝廷官员,由于参与革新失败,被贬至地方做小官,地方官员知道刘禹锡是贬职此地,在安排房子的时候故意刁难,因为刘禹锡的对联惹怒了地方官员,所以使他在半年之内搬了三次家。刘禹锡对地方官员欺人太甚的行为实在愤然,最终写下了《陋室铭》表达自己的情操。在学生分析清楚切入点之后,再对原文内容进行剖析,就可以让学生对诗词中的感情感同身受,充分激发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深入剖析,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没有明确的目标,教师漫无目的、照本宣科只会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形成阻碍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拓展延伸教学模式,由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面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准确找出教学内容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层次剖析,就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让生活走入语文课堂

尊重个体是新课标对课堂教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不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需求不同,对教学方式的喜欢程度也不一样,但生活实际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可以提高全部学生的注意力,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拓展延伸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个体,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并通过生活实际走入语文课堂,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再以“陋室铭”为例,这个主题看似与学生生活实际毫无关联,但仔细看来这个主题就存在与社会中,甚至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先让学生自己发表了对“陋室铭”的看法,有学生总结观点“穷有穷快乐,富人也不一定都是快乐的…”学生的观点主要是从“陋室铭”的表面进行论述,为了证明这一观点,教师要求学生举出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学生举出了网上_度非常热门的人物“拾荒老人”的事例,“拾荒老人”自己身患癌症,却坚持资助贫困大学生,以拾荒的方式资助了不少于50名学生。这些事例都发生在学生身边,学生将这些事例列举出来,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从生活事例中得到启发,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所以,拓展延伸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教师应该重视每一个个体,让学生生活实际与理论知识教学进行有效结合,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生活实际对每一个学生有所启发,真正实现初中语文教学重要目标。

三、拓展资源来源渠道,丰富教学资源

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技术的蓬勃发展,信息资源来源渠道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特征,在初中语文拓展延伸教学中,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重要作用,通过互联网拓展资源渠道,不断丰富教学资源,确保学生掌握全面的知识内容,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再以“陋室铭”为例,由于课本教材中对诗人刘禹锡的介绍不多,为了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和内涵,学生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重要作用,通过浏览器搜索关键点,查阅相关信息,通过查阅信息发现诗人出身、所处环境以及诗人心态等方面的信息资源,学生将这些资源总结归纳起来,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这些内容和学科信息资源,就可以为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初中历史延伸拓展 篇4

延伸服务居家养老

一、人口老龄化问题促使老年公寓拓展功能延伸服务居家养老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7%,即意味着进入老龄化社会。2009年是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十周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714亿,占总人口的12.5%。长乐市人口老龄化形势与全国一样严竣。根据2008年市老龄办与省老年学学会长乐研究小组联合进行的全市“空巢老人”问题调查,2007年末全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占人口总数的11.81%,其中“空巢老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27.34%。农村的老年人问题更严重。全市城镇居住人口中老年人口占21.17%,而农村居住人口中老年人占28.61%。城镇老年人中“空巢老人”占17.01%,而农村老年人中“空巢老人”占28.13%。全市237个行政村中有53个村老年人“空巢”率超过50%。2010年市老龄办又进行一次统计,2009年末全市老年人占人口总数的12.34%,其中“空巢”率达31.94%。仅两年时间,全市老年人比重增加了0.53个百分点,“空巢”率上升4.6个百分点。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特别是“空巢老人”迅速增加,老年群体在日常生活照顾、精神慰藉、心理支持、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紧急救助等方面呈现出日益增长的需求。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办发[2006]6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指出,要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系。

目前我们国家养老方式依据老年人生活居住形式大致分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两大类型。传统意义上的居家养老是指老人在自己家中由子孙照顾到终老。然而由于当今社会家庭成员结构已经从过去的多子女变成独生子女,而且由于种种原因,空巢老人家庭越来越多,单纯由子女照顾老人这种延续数千年的居家养老已经再也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 需要了。现在的居家养老是指老人仍然居住自己家中,除了子女照顾,还有政府和社会提供帮助的一种生活居住形式,有人称之为社区居家养老或社会化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则是一种让老年人离开自己的家,到各种养老机构生活,其生活照料和护理由老年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养老院、老年护理院、老年公寓、托老所等养老机构负责提供的养老方式。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各有长短。在自己熟悉的家中养老固然温馨、亲切、自由,但人到高龄,一旦生活不能自理,身边缺少亲人照护的老人,特别是空巢老人,还是需要入住养老机构。

近几年来,我市养老机构迅速发展。2007年长乐市仅有公办社会福利机构一家,民办养老机构三家,共有标准床位226个。仅仅经过三年,2010年全市养老机构已达到12家,床位783张。但床位数仍只达到全市老年人口总数的9.46‰和“空巢老人”总数的2.96%,远远不能满足养老服务的需求。目前,福州市不少区(县)依托社区成立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通过政府补贴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方式,开展日托、家政、陪医取药、精神慰藉、文体娱乐等项目服务。我市已列入福州市居家养老试点县市之一,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尚未开展此项工作。目前市场上保姆的价格越来越高,既使是未经专业培训的保姆,价格往往也高于老年公寓入住价格,重金雇请保姆照护的居家养老只能是少数富裕家庭老人的享受。对收入不高的普通老人来说,最好还是住在自己家里,在非常需要之时以可以承受的价格请人上门服务。在这种情况下,依托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拓展现有功能,延伸服务居家养老,是非常值得推行的办法。

二、老年公寓拓展功能延伸服务的主要内容

老年公寓拓展功能为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护理陪伴。这是身边没有子女的老人一旦生病时最需要的一种服务。老年公寓都配备有一定数量,经过专业培训,有丰富经验的护理人员。居家养老的老人生病需要时可以与老年公寓联络,由老年公寓 派出护理人员或联系社会护工上门服务。如陪同上医院就医,取药煎药喂药,量体温测血压,按摩推拿,聊天谈心等。

(二)配餐送餐。不愿意或自己不能上街买米买菜,回家煮饭做菜的老人,可以由老年公寓食堂配制适合老年人或者自己喜欢的饭菜,再由老年公寓派人送上门来。

(三)家政服务。老年公寓派出家政人员,如清洁工上门为老人打扫房间,洗衣做饭等。

(四)日托照料。白天把老人接进老年公寓,按自理、半护理和全护理的需求分类,与大家一起生活,晚上再送回家去。

(五)健身娱乐。老年公寓拥有较多适应不同年龄不同体能的休闲健身娱乐场所和设施,白天可以把有需求的居家老人接进来,与大家一起参与活动,晚上再送回家去。

(六)定期探望。根据居家老人的要求,定期派人上门检查生活和健康状况。甚至在老人生日或重大节日上门与老人一起过生日或过节。

(七)临终关怀。派人上门服务,帮助老人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由于老年公寓拥有为老年人服务的多种经过培训的专业护理队伍,技术设施较为完善基本医疗、经验丰富、场所宽敞等资源,比起由社区成立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具有更多的便利和优势,服务质量更高,服务成本更低。如我市博爱老年公寓特聘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荣获长乐“十佳医师”称号,在台湾护理养老连锁机构担任过20多年管理和医务工作的资深老医师,全天候在老年公寓坐诊。还从台湾购进专业鼻胃管,由专业人员为不能进食的老人鼻伺喂食。有一家由宗教人士兴办的老年公寓,社会上不少宗教人士经常来到这家老年公寓当“义工”,帮助照护入住的老人。这些热心的“义工”也是老年公寓延伸居家养老服务可资利用的人力资源。

三、实施老年公寓延伸服务居家养老需要解决的问题 老年公寓延伸服务居家养老,需要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一)老年公寓要加强硬件设施和专业队伍建设。位于人口聚居地点,邻近医院、超市的老年公寓最适宜延伸居家养老服务。老年公寓内除了适合老年人居住的住房,还要配套建设园林绿化、健身娱乐、医疗保健、饮食餐厅等场所及设施设备。要拥有足够数量,经过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队伍,同时还要与医院、保姆站的护工保持较为紧密的联系。不同老年公寓间也应保持合作关系,以备业务繁忙人手不够时互相支援。要配备用来救护和接送居家老人等生活用车。

(二)当地社区(村委)及相关部门密切配合。要引导和组织热心于老年人工作的社会工作者,在老年公寓与需要提供的居家老人之间牵线搭桥,帮助两者建立快捷沟通方式。如老年公寓建立空巢老人包括住址、电话、健康等内的基本资料档案,居家老人的电话能够一键直通老年公寓服务台等。

(三)政府要落实优惠政策措施大力扶持。认真贯彻福建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机构的意见》(闽政[2006]8号)和福州市政府《关于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榕政综〔2008〕234号)文件精神,落实文件中规定的资金补贴,税费减免,供水、供电、供气、通讯、有线电视等收费优惠等政策措施。开展为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公寓能同时享受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应该得到的各项优惠待遇。长乐人多地少,建设用地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但据了解,我市1999-2009年间,全市小学(含初小)共撤并了121所,这些闲置校园占地面积达27万余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共3万平方米,教学辅助用房面积7万多平方米。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民间资金通过租赁或转让产权等方式,利用闲置校园改建兴办养老服务机构。

(四)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养老服务机构的指导和管理。民政局作为养老服务机构的政府主管部门,要认真审查养老服务机构场所、设备设施、服务人员相关资格等方面是否符合要求,把好入口审批关。老龄办配合民政局指导养老服务机构加强职业道德和服务规范建设,不断提高 服务水平,帮助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劳动、物价、卫生等其他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密切配合,依法履行监管和服务职责。

(五)市区兴建综合性大型养老机构。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机构的意见》指出:十一五期间我省要基本建成以政府兴办的养老服务机构为示范,以民办养老服务机构为骨干,以社区养老服务为依托,以居家供养为基础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文件明确要求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人10张以上。我市目前尚未达到这个指标。市区是全市人口最多最集中地区,应尽快选址兴建一所规模较大、环境优美、配套完善、设施健全、管理规范的老年公寓。这所老年公寓同时也是市老年社会福利院和市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不但为全市老年人服务,而且也对全市各地的养老服务机构起示范、指导、培训作用。

(福建省老年学学会长乐研究小组

曾国新)

浅说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拓展与延伸 篇5

新桥中学

王龙彪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增强教学的承载能力,以符合学生多样性和个性化得发展要求。这就要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知识的拓展和延伸,通过对内容的背景、情景的拓展、知识的迁移,提高学生鉴赏、阅读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学习是一个主动积累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科学的拓展和延伸,以期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多维的、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全面发展的课堂学习氛围,为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奠定良好的知识、技能、情感方面的基础。

关键词:语文教学

拓展

延伸

学生

知识

技能

情感

一、重视教学过程中知识的相关链接

在语文教学中,对知识的传授不应该是直线性的,而应该是发散式的,解读课文的内容,应联系古今中外,有选择地进行多角度的讲解。以教材为中心的同时,还应对知识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链接,以扩大课堂教学的空间,使课堂的45分钟教学时间承载更大的知识量,引导学生走进广阔的语文世界。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学好课内的知识,还能激发学生形成较强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语文素质的提高,为语文教学的展开,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让语文能够摆脱单一的知识灌输,构建一个学生所喜欢的多维度的教学平台,使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相关的知识。

1、语文阅读教学的拓展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教材安排有所不同,虽然在单元内容的安排上也有一定的连续性,但是每篇课文又似乎是一个独立的小天地。这样,虽然能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种全新的感受,但是这只是立足于“点”,如何使学生通过学习一篇课文而做到“一脔之尝,可略知全鼎之味”,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利用学生对新课文的兴趣来拓展他们的知识面。例如,学习《在塑生命》时,先指导学生阅读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同学在了解了作者对“光明的渴望”后,再阅读课文,就对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悟,有的同学甚至提出了大家要怀有一钟“敬畏”的情感去阅读《在塑生命》中每一个字的要求。

这样的联系阅读,不仅使学生感悟了海伦精神,而且加大了课堂的阅读容量,使学生们通过一篇文章透视百篇。

又如,在学习课文《送东阳马上序》中,我搜集整理了一些关于作者的出身及日后成就的资料,并在导课中略述了宋濂的坎坷经历,使学生达到了知人论世。在了解了作者的身世之后,顿时使一篇平实的序文,平添了许多鲜活的成份,最后以“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教诲学生们“勤学苦练”的对一个人成材的重要性。因为有了拓展,有了知识的充实,学生们各个豪情满怀,在朗读时,不仅精神集中,而且情感也十分的投入。再如可从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引导学生阅读鲁迅的作品《朝花夕拾》。

学生的阅读量越多,知识面就越丰富,认识就越深刻,感悟就越真切,这是阅读的规律。所以,要注意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跨学科知识的相关整合

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多学科相互渗透的过程,任何一门科学都不能单独存在。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还应重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邂逅”。语文教学尤其需要重视这种整合,才能达到左右逢源。例如,在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一文时,我就主动阅读了班级《生物》学科的相关知识,并结合学生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进行讲解,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了课文的主旨。

再如,讲授《大雁归来》时,有学生对“英里”这一概念感到“陌生”,由于人们都习惯了一些国内的长度单位,对国外的不甚了解,因此,在教授过程中就要引入“长度单位的换算”这一理科概念。而在讲授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时不仅要知道鲁迅本人的出身,而且还要对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有所了解,这又要求我们掌握“历史”学科的知识了,至于语文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融合的例子,不胜枚举。

所以,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广涉博取,精心设计,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能使学生心灵得以憩息的家园。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使文字生发出诱人的魅力,要让学生的心灵浸染墨韵书香。如果只是用空泛的概念强行解析,那么势必会产生嚼蜡之味,令人乏味。

二、语文教学需与现实生活成为统一的整体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 2

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采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例如学习了《爱莲说》后,教师就可以把现实生活中的花引入教学,请同学们对市内的某一间花店做调查,研究①花名及其含义,②主要产地,③历史,④花的外形、颜色特点,⑤有关花的传说或故事,⑥调研的感想;然后用文字记录下来或拍摄下来;最后汇编成册。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学科的教学更不能自外于社会生活而独立存在。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1】,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不能拘泥于课本知识的研究,还要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方式、渠道,增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使语文教学向生活生活开放。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语言学习不能离开了生活实践。语文课堂的教学要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因为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教育就是生活”【2】,意思就是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内容,不能脱离解决学习的生活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由此可见,学生应该学会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收集各种有用的材料,应用所学的语文技巧,每天阅读和写作,随时随地把握学习语文的机会。学生通过主动、积极、独立地学习语文,面向世界、认识世界,创造个人的世界,发挥个人的潜能,培养足够的能力和信心。

三、语文教学中的拓展要构建学以致用的平台

写作水平是作为对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检验标准,无论在学校还考试是走上工作岗位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作文可称为得上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背影》是一篇情文兼美的散文。当我们每个人读起来的时候,会不由地对父亲体贴儿子,辛酸操劳的背影而肃然起敬,所以我对这篇文章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于是我写了一篇《炮竹》的散文,借炮竹抒发我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当我把文章读给学生们听的时候,他们与我产生了共鸣。我突然发现,原来习作可以是课文的延伸。

于是,学习了课文《我的母亲》后,我被文中无私的母爱所感染,学生们也 3

感到了母亲的崇高与辛劳,于是,我就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向自己的妈妈写一段话。第二天大家都来了,作业陆续交了上来,期中产生了不少佳作,如梁智韵的《珍惜拥有》,李凤娟《爱的感应》,当时我很激动,顿觉原来拓展如此美妙。

学习最大的收获在于学会应用。学生要形成自己的语言能力,必须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通过运用,在言语作品中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外化为习作,或者在具体的交际活动中真正发挥出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的目标落到实处,达到目的。

四、语文课堂教学要拓展要“有度”

诚然,有效地文本拓展能使语文课变得形象、丰富、充满生机与活力,然而,拓展教学在给课堂教学增加新亮点的同时,还要面对一个“度”的衡量问题,不要认为只有进行了拓展才能够体现课程新理念,结果厚彼薄此,颠倒了学习主体与拓展的主次,随意的延伸,可能会导致将语文课“切换”成了思想品德教育课、历史课、音乐欣赏课等,与语文课堂教学的初衷相背离。

叶圣陶先生曾把教材定论为“例子”【3】,既然是例子,教师必须用好。语文课外延伸必须建立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离开了教材就无所谓课内的拓展与延伸。在确定拓展与延伸角度的方向上,关键在于教师钻研教材过程中要精心选点、设点,做到恰到好处。可以对文本中的作家、背景、题材、文体、表现手法等进行多面的拓展,引导学生以已有知识为基础,结合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实践,和对新知识的设想,构建一个更为广阔的知识网络,总之,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知识的讲授,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感知;出乎其外,故能拓展。入乎其内,故有根本;出乎其外,故有髙致。

参考文献:【1】潘志敏,教学论文《<改造我们的学习>指瑕》发表在《泉州教育》2004年第9期

【2】陶行知,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1.5 《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

初中历史延伸拓展 篇6

我们的教材呈现的是一种美术文化的教育和情操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美术文化知识,体验美术各门类,淡化技法的学习。这借鉴了国外的美术教育,发达的欧美国家对于技能教学普遍持批评态度,都强调美术教育在于提供给儿童自我表现的机会,目的是发展他们的个性和创造力,技能的“教”被认为是有碍于儿童的创造力的发展。但是,我们忽略了一点,欧美的学校是不教学生学习技法的,学生学习技法都是送校外艺术教育中心培养的。而我国国情是大部分家庭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美术表现能力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知识技能掌握的多少,如同一个没有基本掌握字词句篇的人是不可能自由地进行文学创作的。

教材淡化了基本知识技能的学习,但整个知识技能的脉络还是循序渐进的。《前前后后》到《平平稳稳》,《蜻蜓飞飞》到《我们的节日》,在知识技能上逐步渗透,在表现内容上难度逐年递增。以教材为本,备好课,上好课,以课件拓展学生的视野;以各种方法导入课题,激发兴趣;以作品的欣赏分析引导学生认知美的基本规律与知识技法,并予以应用;以一定的示范给孩子具体直观的感知。同时我们看到,教材更是一种美术文化课,为顾及美术的各个门类,面广而深入不足,每学期各门类都是蜻蜓点水一两课,跳跃较大。大部分孩子没有参加课外美术培训,要从难度较低的《家乡的桥与塔》到表现人物运动的《那一刻的我》(其间孩子只长年级,绘画表现的知识技能并没有相应的训练),这种跨度是不可能达到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仅靠教材的那点课例是不够的,需要拓展加强。(1)延伸教材的课,如《前前后后》,教师可以画出前面的,让学生添画后面的;也可以教师画出一个环境,让学生添画出里面的事物;还可以引导学生画组合画,教师在黑板画一些东西,让学生选择组合成一幅画。除了不断强化前前后后这个知识点,表现的事物的难度也渐增,让孩子的形象表达能力也渐长。(2)拓展一些课,在表现内容上难度递增的课,如上完《蜻蜓飞飞》之后,让学生创作《荷塘盛会》,让学生学习用基本图形组合的方法画蜻蜓后,继续来画青蛙、荷叶、荷花、小鸭子等,并把它们拟人化,在巩固知识技能的同时进行想象创作。(3)还可以引导学生多画日记画、记忆画,表现所见所闻;画故事画、诗歌画、想象画,表现所感所想。这其间所表现内容有个从易到难的过程,逐步渗透美术知识,巩固其技能的掌握。久而久之,使学生之形成基本能力,实现自由的创作。

拓展延伸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篇7

一、以教材为主体,对文本进行创作延伸

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材内容。教师要对语文教学进行拓展延伸,首先要以教材为主体,对文本的内容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然后再寻找合适的切入点,进行拓展延伸。在课文的讲述过程中,可以对文本进行拓展延伸,带领学生感受文章的魅力。

神话具有神秘性和趣味性的特色,充满着想象空间,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够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普罗米修斯盗火》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章的扩写。文本是一篇经典的古希腊神话故事,这则神话主要讲述了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然后被拘禁,最终被释放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先带领学生了解故事内容,在对课文内容解读完之后,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续写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小学生脑海中都有着很多天马行空的具有创造力的想象,这篇神话故事正好给了这些想象一个释放的机会,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要将自己的想象与他人进行交流,教师要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对这篇文章进行续写,一方面拓展了神话的学习过程,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点燃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文章的续写,是拓展延伸有效的教学手段,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另一方面能够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发挥想象,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二、联系生活实际,对课文进行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并不局限于教材内容上,还可以扩展到实际生活中。写作是一种艺术创作,这种创作离不开人类的实际生活,即使是神话故事也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一种艺术创作。语文教材内容都是专家精心挑选的优秀文章,故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文章的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对文章的外延进行有效的拓展解读。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燕子》一课为例。课文中主要描绘了如诗如画的春天美景和燕子的可爱形态,在实际生活中见过燕子的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想象出燕子的形态。教师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带领学生回忆了解燕子的生活习性和飞行形态,再通过文章的学习让学生把文章中所描绘的画面按照自己的理解创作一幅图画。学生在作画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体会到课堂活动的乐趣;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将自己的想象诉诸笔端。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春游,感受春天的美景,红的花、绿的草、高高低低吟唱的昆虫,以及形态可爱的燕子。在春游活动中,学生能够将实际生活中接触到的春天的燕子和文章中所描绘的燕子联系到一起,明确好的文本都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

将语文课文的教学拓展延伸到生活实际中,能够补充文本本身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内容,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并且学会将这些美好的事物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三、关注学生体验,对文章进行情感延伸

情感是文章的精华所在,一篇没有情感的文章就像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语言再美丽也没有欣赏价值。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着重把握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文章的情感表达上有力地拓展延伸,让学生切实领悟文章的情感美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是选自著名作家萧红的作品《呼兰河传》中的一篇文章。课文重点写了“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劳动和玩耍的情景,字里行间洋溢着童真童趣,符合学生的心理,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可以感受到“我”童年生活的有趣、快乐。但文章中暗含的祖父的爱、景物描写中清新隽永的意境、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欢快文字背后的淡淡哀愁,是学生较难理解与感悟的。这就需要教师针对这篇文章进行情感的拓展延伸,教师要联系原著《呼兰河传》的内容,讲述萧红的具体成长环境,了解萧红的人生遭际和人生向往,让学生体会作者欢乐文字背后所掩藏的内心的忧愁。文中关于祖父“笑”的细节描写,特别能够打动人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作者那时那刻的具体心境,激发学生心底最柔软的感情,若学生能联想到自己和亲人在一起的欢乐时光,那么这篇文章的感情理解也就到位了。

语文教学除了要教会学生基础的语言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教育,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文章进行情感的拓展延伸,可以打动学生的心弦,实现情感教育的目的。

四、挖掘教学材料,对教材进行资源延伸

语文教材内容包含的知识集中而有限,教师如果仅仅根据教材内容开展语文教学,语文课堂会显得单调乏味,既无法引起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也无法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据此,教师可以在教教材的基础上,挖掘新的教学材料,辅助语文教学的开展。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负荆请罪》是一篇历史小话剧,通过人物的对话,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军廉颇向遭其侮辱却不与之计较的上卿蔺相如负荆请罪的故事,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和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教师在进行备课时可以搜集一些有关《负荆请罪》这个故事的图片和视频,在教学过程中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以最直观的方式了解这个历史小故事的内容。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搜集廉颇和蔺相如的其他历史故事,让学生做拓展阅读,了解蔺相如除了宽容以外的其他优秀品质以及廉颇除了具有知错能改的品质之外还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将军。

挖掘教学材料,辅助语文教学的展开,需要教师不断地阅读书籍资料,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师在对教材拓展延伸的过程中,丰富了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和语文有关的知识,开阔学生视野。

总之,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手段进行拓展延伸,不仅能够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点燃教师教学的热情,在语文教学中不断提升自我,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历史延伸拓展 篇8

关键词:拓展延伸;课程文本;课堂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種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种“大语文观”的教学理念使中学语文教学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其中拓展延伸这一教学环节成了语文教师们大展拳脚的好天地。

所谓拓展延伸,指的是围绕具体的课程文本,给予相应的补充材料,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和深化对于文本的理解。综观时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拓展延伸表面热热闹闹、包装豪华、目迷五色,实质上空空洞洞,为拓展而拓展,主要表现为忽视语文学科特点,忽视对文本的解读,忽视学生实际认知水平。那如何拓展,才能让我们教材中的“例子”开枝散叶,让我们的语文学习绽放智慧的花朵呢?本人结合自己的认识谈谈体会,热切期盼同仁们共同商榷。

一、情节拓展,在拓展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续写

例如教学《喂——出来》一文。这是一篇科幻小说,在小说的结尾提到,人们最先扔进洞里的小石子从洞里飞了出来,人们冲着洞口喊的那句“喂,出来”也回到了上空,那么紧接着会发生什么现象呢?让学生们展开想象,进行续写。这样,学生们很快就能想到,紧接着,人们倒进洞里的垃圾等之类的东西很快就会回到地面上来,人们的生活很快就会受到影响,也就是说这是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在这样的拓展中,学生们很快就能理解这篇小说的主旨——关注环境污染,保护自然环境。

2.改写

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在对课文内容分析理解、人物形象及文章主旨都已明确的情况下,进行拓展。假如菲利浦一家在船上遇见了一位富翁,很是像于勒,那菲利浦一家又会怎样呢?请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并写下来。学生就可以根据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菲利浦夫妇的形象进行设想,同时也对富翁可能出现的态度进行想象,对于勒有没有可能成为富翁进行猜测。这样,对当时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就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3.填写

例如在教学《风筝》时,文中的“我”将弟弟的风筝踏扁后,“后来他怎么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这里作者对小兄弟的心理感受略而不写,我们可在拓展时,引导学生进行填补:想象一下当时小兄弟会想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又如《羚羊木雕》一文中,“奶奶站在门口,她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什么也没有说。”我们在学完课本内容之后,在拓展这一环节也可以让学生试着将奶奶要说的话说出来。通过这些拓展,将文本的故事情节进行延伸,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语文学习中的读写训练也得到了落实。

二、资料拓展,在拓展中扩大阅读面,领会作品特色

1.补充资料,对比阅读,在对比中加深对作品特色的领会

例如,教学余光中的《乡愁》,在学习理解了本诗之后,再出示席慕蓉的《乡愁》,通过阅读比较,让学生既了解了文章的写法有哪些异同,又理解了对于同一件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写的道理。又如,在教学《岳阳楼记》时,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洞庭湖壮阔浩渺的景象,风雨中天气萧条与凄凉的景象,以及天气晴朗时明媚欢畅的景象,这些具有很强代表性的景物描写都是为创设意境、抒发情感作铺垫的,在课堂拓展的时候,我们可引入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雪》作比较,让学生明确抒发情感的不同与描写景物特点之间的关系。

2.推荐作品,课后阅读,在拓展中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是中外名著的节选,例如《香菱学诗》《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雷电颂》《孤独之旅》等,在这些文章的教学中除了要引导学生理解好文本内容之外,还要在拓展延伸中补充介绍原作内容,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实现课内与课外相联系。

3.积累名言、诗句,在拓展中加强文学修养

例如在教学《我的母亲》一文时,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母亲的性格及对“我”的影响,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在此基础上,可要求学生做一些积累:(1)从文中积累洋溢着作者对母亲深情的语句。(2)说一说你所知道的课外书中的歌颂母爱的名言、诗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也展示:母爱,犹如一缕阳光,让我们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母爱,犹如一泓清泉,让人的心灵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让我们感念母亲的恩德,永远热爱我们的母亲。通过这样的拓展,既可增加学生的积累量,提高文学修养,又使感情得到了升华。

三、情感拓展,在拓展中体验,表达自己的思想

1.根据课文,联系生活,在拓展中关注社会

例如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课文的最后提到了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在此时,我们可联系现实向学生提出: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这样的拓展,既落实了“读”和“写”的语文形式训练,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模仿写法,学以致用,在拓展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教学朱自清《春》,在分析课文结构,体会文章形象美、语言美、情味美的基础上,向学生布置课外作业:选一个你最喜欢的季节,选取本季节特有的景物,抓住特点进行描写,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

又如在《紫藤萝瀑布》教学中,课文对一树旺盛的紫藤萝作了细致的描绘,也可要求学生按照课文从整体到局部的写法,写身边的一种植物,并能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

3.课文联系生活,在拓展中实现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

例如在《第一次真好》中,课文介绍了第一次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告诉我们“经历的第一次越多,人生就越精彩”。在拓展中,就可以问学生:在你的人生中,有过怎样的第一次,它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又如《在山的那边》中,学生明白了只有不懈努力才能实现理想,这时我们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难,以及如何克服,取得成功之后的心情如何。

被誉为我国语文教学界“新生代”名师代表的程少堂老师曾说过:“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首先要净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内环境,尽可能把不是语文尤其是不具有潜在语文味元素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这是使语文课具有语文味的前提。”因此,拓展延伸作为语文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要立足于“语言味”,在拓展延伸中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以文本为本,以文本为源,落实语文的读写训练,这样的拓展,才能真正实现“开枝散叶”,让语文课堂教学绽放出美丽的智慧之花。

参考文献:

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6.

(作者单位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台溪中学)

上一篇: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团组织生活策划书下一篇:教学设计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