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答案(精选8篇)
初中历史答案 篇1
2013-2014学年陵县初三学业水平考试第二次练兵历史试题
答案
一,选择题(15),BBAAC6 DDDCA11 CDCCB
二、非选择题(35分)
16、(6分)(1)、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1分)
(2)、唐玄宗封其首领为怀仁可汗(1分)
(3)、回族(1分)
(4)、政府设机构加强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1分)
(5)、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1分)第二问,言之有理即可(1分)
17、(9分)(1)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1分)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1分)
(2)导火线: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1分)主力:工人阶级。(1分)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分)(3)李宗仁(1分);彭德怀(1分)
(4)答案灵活掌握,言之有理即可(1分)
18、(8分)(1)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2分)遵义会议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2分)
(2)三大改造;(1分)改革开放。(1分)
(3)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分)
(4)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取消农业税;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村中小学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中小学生营养餐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1分)
19、(12)(1)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2分)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3分)
(3)政治上:发表《联合国家宣言》成立反法西斯同盟或召开雅尔塔会议。军事上: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或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等。(2分)
(4)美苏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分)
(5)会。(1分)理由:明治维新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天皇制”也被保留下来;日本有在亚洲多次挑起战争的历史:如1895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二战后日本未对二战中犯下的罪行深刻反省,近年右翼军国主义势力抬头:如教科书问题;中日历史问题(如中日东海问题、钓鱼岛问题);日本是岛国,资源贫乏;世界大国经济实力的变化,曾导致地区和世界秩序的调整;朝鲜核及导弹开发及美国在全球的扩张示范,可能激起其争霸欲望„„等等会使日本有可能在亚洲再次挑起战争。
【或:不会。(1分)理由: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的时代主题,要和平,不要战争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更是亚洲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二战的教训,使日本人民反对战争,渴望和平;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作用在加强;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制约了霸权主义;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使各国联系密切,机遇与挑战并存。
注:本题(3)问为开放性试题,学生可任选择“会”与“不会”,占1分说明自己的理由就行。理由占2分
初中历史答案 篇2
题1:一战期间, 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根本原因是:
A.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C.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D.辛亥革命创造了条件
学生的答案主要集中在A、D两项上, 而参考答案为A。由此笔者发现, 我们在必修二“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这一课中对“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的教学还存有误区, 就趁讲评试卷时予以澄清。
讲评这道题, 笔者分四个步骤。
第一步:巧设“圈套”
笔者先指定试卷题目中“根本原因”的正确答案为A项。之所以这么做, 是因为有些学生解答时善于“察言观色”, 喜欢在教师确定答案后再“顺竿往上爬”。果然, 当笔者指定试卷题目中“根本原因”为A, 并要求学生给出选择A的理由时, 甲同学便马上理直气壮地发言, 认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命运是操纵在外国资本主义手中的, 外国资本主义加紧侵略,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就迅速萎缩;而外国资本主义一旦放松侵略,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就会得到发展。因此,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是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原因, 应选A。乙同学进一步解释, 说自己赞同甲同学的观点, 还对D项“辛亥革命创造了条件”进行了一番分析, 说辛亥革命确实是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之一, 但不是根本原因。因为在辛亥革命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就已经产生并有所发展了。另外, 辛亥革命创造的条件也是有限的, 所以D项是错误的, 应该选A。丙同学随即从答案B的角度进行了补充, 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有极其深刻的原因。一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 解除了一些束缚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 使“实业救国”成为进步的社会思潮, 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二是欧洲列强忙于一战, 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仅靠“实业救国”思潮是不可能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壮大的, 即便能, 也只是昙花一现。因此B项不正确, 应该选A项。还有学生提出:一方面一战使帝国主义无暇顾及中国, 放松了侵略, 减少了和中国民族工业的竞争;另一方面一战也增加了对物资的需求, 这样就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国内、国际市场, 所以应选A。
在学生讲完后, 笔者问:“这些同学的分析有道理吗?”许多学生点头称是, 部分学生没有表态。
第二步:回归教材
笔者请学生快速回忆教材中关于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的表述: (1) 辛亥革命的推动; (2)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3) “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4)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接着, 笔者用多媒体出示几道选择题让学生解答。
题2.1912年到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是:
(1)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 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3) 民族资产阶级倡导实业救国; (4) 欧洲列强忙于战争, 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A. (1) (2) (3) B. (2) (3) (4)
C. (1) (3) (4) D. (1) (2) (3) (4)
题3.辛亥革命后, 促进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直接原因是:
A.辛亥革命的推动
B.有识之士为救国大力发展实业
C.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D.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题4.民国初年, 我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以天津为例, 在工商部注册资产过万元以上的企业有数十家, 其中面粉、纺织、化工业生产水平居全国前列。我国民族工业在这期间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内因是:
A.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B.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办厂
C.各种实业团体广泛建立
D.欧洲列强在一战期间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题5.观察下图《1912~1921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生产能力发展示意图》, 这一时期我国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的主要外因是:
A.辛亥革命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很多发展实业的奖励法令
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欧洲列强忙于一战, 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题2至题5四道题的设问指向明确, 学生几乎没遇到什么障碍就得出了正确答案。第2题中4个表述都正确, 答案为D;第3题“直接原因”为B;第4题“主要内因”为A;第5题“主要外因”为D。
第三步:深入反思
经过以上练习, 学生对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 包括内因、外因已清楚明了。“现在让我们来看看, 老师最初让大家做的试卷, 答案有没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听笔者这么一问, 许多学生缓过神来了, 纷纷又将答案改成了D项“辛亥革命创造了条件”。
笔者请学生说明理由, 许多学生都运用学过的哲学原理来解释:内因是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根据,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起作用。A项“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属于外因, 不是根本原因。再往下, 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于是, 笔者引领学生反思, 要求学生到底选什么暂且不管, 先回到教材, 仔细分析后再得出结论。看完教材后, 学生七嘴八舌地指出:首先, 教材第一段指出辛亥革命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资产阶级政治地位提高和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等措施激发了投资热情, 使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民国初年出现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新热潮。由此不难看出, 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实际上在民国初年就已经开始了。其次, 教材第三段明确指出,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都有所减少, 这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很显然, 这是外部条件, 不足以构成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笔者让学生在教材上将“客观上”“外部条件”等字样上画上着重号, 以引起重视。
笔者还提醒学生, 事实上一战期间, 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的只是欧洲列强, 美、日帝国主义不仅没有放松对中国的侵略与控制, 反而有所加强, 因此, 是“欧洲列强”忙于一战, 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而不能笼统地表述为“帝国主义”忙于一战, 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侵略, 表述时一定要准确。
这样, 通过师生的共同分析、比较, 全班学生终于达成了共识:参考答案错了!正确的选项应该是D。
第四步:巩固提高
为了巩固学生的认识, 笔者趁势又用多媒体出示了两道选择题。
题6.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民族企业发展迅速, 但战后很快走下坡路。其直接原因是:
A.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一战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
C.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D.北洋政府对民族工业扶植不力
题7.民国初期, 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导致“短暂”的主要原因是:
A.北洋政府对民族工业扶植不力
B.封建自然经济的束缚
C.一战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
D.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学生对第6题的“直接原因”没有疑问, 都选择了B项;但对第7题的答案, 却有了分歧, 除了D项, 另三个选项都有学生选。选A、B的理由是内因, 选C明显是受了题6的影响。笔者发现, 许多学生对“直接原因”容易作出正确判断, 而对“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却把握不准。题1中的“根本原因”是指国内因素, 而在题7中, “主要原因”指的是西方列强。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吗?笔者先请学生思考, 然后进行了解释。笔者指出, 根本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性因素, 是各种因素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主要原因是指在事物发展变化的各种因素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主要原因不等同于根本原因, 要区别对待。然后, 笔者请学生再仔细阅读教材后对题7进行解答。
学生很快就发现, 教材第四段中有这样的一段表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的民族工业迅速萧条。”教材已非常明确地指出, 当时的民族工业迅速萧条是由于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笔者趁热打铁, 提醒学生解题时不能将教材抛在一旁, 一定要与教材中的相关知识挂靠。同时, 必须审清题, 如第1题“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侧重考查出现“春天”的原因, 而第7题则侧重考查“短暂”的原因。通过分析教材, 学生最终得出两点结论:一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一有机会就会迅速发展;二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帝国主义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只有实现民族独立, 才能实现现代化。
初中历史答案 篇3
文科主观性试题原则上“言之成理即可给分”,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人文方面的素养(不像解答理科试题那样死扣答案),以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更好地成才。中考历史实行开卷考试以后,设计开放性试题和开放性答案一直是其命题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例如,写小论文、写标语、让学生自己谈感想、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历史方面的宣传板报等,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但是,中考历史的开放性答题在我们充分适应了以后,出现了一种误区,即在操作中出现了有“字”就给分的现象。这种情况,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在考试中不认真审题、因对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准确而盲目堆砌知识点的后果。事实上,有不少孩子在进入高中后,连基本的史实和常识都要靠翻书才能知道。
尽管中考试题是全省统一命制,但是阅卷是各地教育局组织进行的。由于评分细则弹性较大,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各地在阅卷中存在偏离参考答案的现象,这种情况在开放性问题的解答中尤其突出。譬如,一谈感悟就是“要好好学习”、“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这种“万金油式”的答案缺少针对性。2011年中考历史的开放性试题已开始试图扭转这种不加分析、盲目答题的趋向,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准确分析和把握问题的能力。例如2011年中考历史第23题第三问“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和毛泽东思想都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对此你有何认识”,回答此问必须根据问题的提示,侧重谈先进理论的作用、理论的继承性或理论产生的方式等内容。若学生回答其他方面的内容,严格说是不能得分的。中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的这种变化已经引起了一些老师的注意,他们在平时复习时已开始注意培养学生学科语言的总结能力和对每一时期历史事件的整体把握能力。
试题参考答案的这种变化在2013年中考历史试题中表现得更加明显:第21题相当于填空形式的问答题,答案必须精准;第22、23、25题,按照问题设计和答案要求,必须“依据材料”进行总结陈述,尤其是第三问的升华部分,必须在提炼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答案基本上是唯一的,根本无法随意胡诌瞎编;第24题沿袭了2011年中考“议会大厦”读图题的形式,给出了关键词,目的是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综合把握能力,考查学生历史知识、专业术语、语言表达、情感升华等多方面的能力。这一点明显借鉴了高考开放性试题的命制特点,不过由于给了充分的提示,降低了难度。
中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的这种变化,我们必须充分予以重视,尤其在复习阶段更要有的放矢地进行相关训练。
首先,学生必须夯实基础知识,在语言精准的基础上适度开放答题。平时一定要从严要求,不能模棱两可,要牢牢把握相关关键词。例如: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其他阶段性词语也要准确掌握);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不是“加人”);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以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等等。这每一个限制性的关键词都有其内在含义。以中美关系发展为例,1972年尽管美国总统访华,发布《中美联合公报》,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中美关系打破坚冰,但是美国仍然与台湾当局保持“外交关系”,所以中美关系只是有了一个大的进步,不能说完全正常化。这些关键词的内涵要求都很精确,所以我们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予以准确把握和记忆。
其次,及时关注高中教材的变化和高考是初中教师当前必须要做好的功课。河南省高中历史教材从2008年起开始大变动,按政治、经济、文化模块安排组织教学,传统编年史的体系完全被打破。学生如果没有较好的通史底子,就会感到很茫然,就会有“怎么正讲着秦始皇中央集权体制,突然间就蹦到了英国君主立宪”之类的感慨。高中历史教师也普遍反映初中生的历史底子是越来越差,有些学生甚至连基本的朝代更迭都搞不清楚,逼得高中历史教师不得不利用自习课把通史再大致串讲一遍,弄得很被动。高中历史教材体系的变化使得初中历史教学显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历史的编年体系主要靠初中阶段来培养。而中考历史开卷考试的误区之一是,很多学生认为一些基础知识根本不用记忆,导致学生历史学科功底欠缺。
在阅卷过程中,为了公平起见,评分细则一旦制定,必须严格据此赋分,学生的答案必须具有精准性。河南省中考历史试题一直在致力于稳妥地探索开放性试题的命制,其目的就是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史实的基础上,锻炼学科语言表达能力。譬如让学生根据相关画面写出历史短文,为了防止学生答题漫无边际,明确给出了“提示”,要求答案以关键词形式进行呈现。这明确给了我们一种方向性提示,要着力强化对史实的把握,学会用学科语言把历史要素叙述清楚。当然,如果答案逻辑严密、文采飞扬、字迹优美,就更能增值加分了。
初中七年级历史测试卷七含答案 篇4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三字经》“嬴秦氏,始兼并……迨至(等到)隋,一土宇(统一天下)……元灭金,绝宋世(结束宋朝统治)。”中所反映的从长期分裂走向统一的朝代有
A.秦、汉、元
B.秦、隋、元
C.秦、唐、元
D.秦、宋、元
2.近年来,我国政府倡议建设“一带一路”,即与欧亚非沿线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古代,隋炀帝时开凿的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是
A.长城 B.大运河
C.故宫 D.都江堰
3.制度创新是巩固统治的有效保证。右图反映的隋唐时期的重要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三省六部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度
4.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制度40周年。追溯历史渊源,我国古代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的制度是
A.科举制 B.三省六部制
C.九品中正制D.中央集权制
5.“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渡出海,终抵东瀛。”上述对联高度赞扬了鉴真不畏艰难、执着追求的精神。鉴真的目的地“东瀛”是
A.日本 B.朝鲜
C.印度 D.越南
6.江南地区在汉代时“地广人稀、刀耕火种”,发展到宋代时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景象。这一变化表明了经济领域中出现的现象是
A.国土面积的扩张
B.对外贸易的发展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自然条件的改善
7.在现代社会中,刷卡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但是纸币仍然在流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
A.秦朝的圆形方孔钱
B.汉朝的五铢钱
C.北宋的交子
D.南宋的会子
8.《宋史》记载:“……有造突火枪,以巨竹为筒,内安子窠(子弹),如燃放,焰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五十余步。”它描绘的是下列哪一重大发明的应用
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9.清朝前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祖国版图基本奠定。清朝的建立者是
A.杨坚 B.李世民
C.赵匡胤 D.皇太极
10.“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这一诗句中的明朝抗倭名将“我”是
A.郑成功 B.施琅
C.康熙帝 D.戚继光
11.“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盘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对荷兰殖民者提出这一正义要求的民族英雄是
A.郑成功 B.戚继光
C.康熙帝 D.施琅
12.1683年中秋节,康熙帝听闻清兵攻取台湾,欣然赋诗:“岛屿全军入,沧溟一战收”。此后清朝中央政府在台湾设置的管辖机构是
A.市舶司 B.台湾府
C.澎湖巡检司 D.枢密院
13.工程和建筑都是文明的载体。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是
A.布达拉宫 B.长城
C.故宫 D.少林寺
14.明朝的一部药物学巨著含有生物进化思想,受到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的高度重视。它是
A.《史记》 B.《千金方》
C.《伤寒杂病论》 D.《本草纲目》
15.明清之际,一些先进知识分子代表新兴市民工商阶层利益,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民主,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其中影响最大的代表人物,不包括
A.吴承恩 B.王夫之
C.黄宗羲 D.顾炎武
16.明清时期,观赏戏曲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是
A.淮剧 B.汉调
C.越剧 D.昆曲
17.一天早晨,明太祖朱元璋问官员宋讷,昨天晚上为什么发怒。宋讷很惊讶。朱元璋拿出一幅画,正是宋讷昨晚生气表情的画像。一时间宋讷毛骨悚然,慌忙解释是因下属打坏了茶具。朱元璋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与下列哪一举措有关
A.设立锦衣卫 B.废除丞相
C.创立内阁 D.迁都北京
18.右图是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建筑群中一排不起眼的平房。
清朝雍正帝在这里设立的机构使帝王得以最大程度控制政局,独断朝纲。这一机构是
A.理藩院 B.军机处
C.宣政院 D.都察院
19.思想家顾炎武在抨击明朝的一项文化专制政策时,认为它束缚思想,扼杀创造力,称其危害“等于焚书”。他抨击的是
A.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八股取士 D.设中书省
20.1793年清乾隆帝在给英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不需要外国人的货物,也不需要与国外进行贸易)。”在这种心态下,清朝对外实行的政策是
A.禁止贸易政策
B.自由贸易政策
C.对外开放政策
D.闭关锁国政策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30分)
二、非选择题:(30分)
21.连线搭配:(连对一处得1分,共8分)
(1)“治世”是历史上的“和平昌盛之世”。请将下列统治者与其相关的盛世局面连接起来。(4分)
隋文帝 贞观之治
唐太宗 开皇之治
唐玄宗 康乾盛世
雍正帝 开元盛世
(2)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请将下列科学家与其主要成就连接起来。(4分)
毕昇 著有《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李时珍 被誉为划时代的中国近代科学先驱,著有《农政全书》
徐光启 著有《天工开物》,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宋应星 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
22.材料解析:(共10分)
西藏,是我们祖国西南边疆的一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历代中央政府都非常重视对它的管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步辇图》
(1)材料一中,唐太宗坐在步辇上接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节。他把谁嫁给了松赞干布,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2分)
材料二 元朝疆域辽阔,超过汉唐版图。为了对全国进行有效的统治,忽必烈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体制,建立行省制度。……在中央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首次对西藏实施行政管辖。
——《西藏的发展》
(3)根据材料二指出,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的版图开始于什么时期?(2分)
材料三 清朝对西藏地区的管辖(3)材料三中的措施进一步使西藏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在表格①、②处应该填写的内容分别是什么?(4分)
(4)结合以上史实,谈谈你的认识。(2分)
23.综合实践:(每个空格2分,共12分)
暑假即将到来,许多同学准备利用假期旅游考察,增长见识,开拓视野,陶冶性情。李萌同学计划前往我们的省会城市——南京,请你帮助他搜集相关资料。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选择题(20分)
1-10 BBBAACCCDD
11-20 ABCDADABCD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30分)
21.(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4分,连对一处得1分,共8分)
22.(本题共4小题,共10分)
(1)文成公主。(2分)
(2)元朝。(2分)
(3)驻藏大臣;(2分)乾隆。(2分)
(4)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或西藏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或我国历代政府重视对西藏的管辖等)(2分,言之有理即可)
23.(本题共4小题,每个空格2分,共12分)
(1)天竺(或古代印度)。(2分)
(2)四书五经;(2分)八股。(2分)
(3)宰相制度。(2分)
初中历史答案 篇5
一、选择题:
1-10:BDBCABCCDA11-20:BDABCCBDAD
二、非选择题:
49:(1)郑和下西洋(错别字不得分)
(2)戚继光(错别字不得分)
(3)主权领土(对一个可以得一分)
(4)“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外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辉煌成就;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联合声明以及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为港澳回归提供了法律依据;港澳同胞渴望回归祖国等等。(凡答到其中两点即可得4分)50:(1)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
(2)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或君主立宪制)
(3)实行新经济政策
(4)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回答完整才可得分)
初中历史答案 篇6
2018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学科真题答案:
初中历史与社会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某地发掘的春秋战国大型船棺墓群中,出土青铜器(2分)
正确答案:A.实物资料
2、……古代……《三字经》::魏蜀吴(2分)
正确答案:B.①④
3、……某学者认为:……(隋唐)的条件下(2分)
正确答案:C.科举制
4、……明至清前期,中国成功抵御了外来侵略(2分)
正确答案:B.①③
5、……康有为提出,“日本人之为政(2分)
正确答案:D.君主立宪制
6、……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历程中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2分)
正确答案:D.②③④
7、……下列史实及其影响,叙述正确的是(2分)
正确答案:B.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8、……雅利安人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形成了(2分)
正确答案:C.婆罗门
9、……牛顿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2分)
正确答案:A.①②
10、……下列启蒙运动思想家及其代表性学说(2分)
正确答案:B.卢梭——人民主权论
11、……某纪录片的解说词提到……是一个迈进现代社会的国家(2分)
http://jiaoshi.wendu.com
正确答案:A.英国
12、……1943年2月结束的某战役,既是苏德战争的根本转折点(2分)
正确答案:D.斯大林格勒战役
13、……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2分)
正确答案:D.③④
14、……此题暂无(2分)
正确答案:此题暂无
15、……此题暂无(2分)
正确答案:此题暂无
16、……此题暂无(2分)
正确答案:此题暂无
17、……此题暂无(2分)
正确答案:此题暂无
18、……此题暂无(2分)
正确答案:此题暂无
19、……此题暂无(2分)
正确答案:此题暂无
20、……长江和黄河都被誉为我国的母亲河,其共同点有(2分)
正确答案:C.②③
21、……此题暂无(2分)
正确答案:此题暂无
22、……此题暂无(2分)
正确答案:此题暂无
23、……习近平同志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强调中国发展坚持(2分)
正确答案:A.综合性
24、……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播出:教师对某一学生学习的特殊状况进行评估(2分)
http://jiaoshi.wendu.com
正确答案:B.个案分析
25、……历史与社会教科书内容的编排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入手,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体现教科书内容(2分)
正确答案:A.综合性
二、材料分析题
26、……(1)从地理角度分析内地和藏地茶马贸易的原因。(6分)(2)结合材料二和相关史实,说明19世纪中后期茶叶贸易的繁荣对中国经济的影响(8分)
正确答案:(1)内地的亚热带丘陵地区,排水良好,土壤呈酸性,气候湿润,热量充足,适合茶树的生长。西藏地区海拔高,气温低,植被以草原为主,畜牧业较发达,盛产马匹。(2)19世纪中后期中国茶叶贸易的繁荣,推动了我国相关商品的大量出口,支持茶叶种植与加工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边境地区的商业往来,为政府提供较为稳定的税收。(3)封建专制统治压制社会经济活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和综合实力迫使中国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属部分,商品的定价权被帝国主义国家掌控,这是出口贸易衰落的根本原因。参加对外出口中国商人自身实力较弱,出口的多数商品是初级工业品和原材料,无法与资金雄厚的外国商业集团竞争,这是直接原因。
三、教学情境分析题
27、……(1)评价该教师组织课堂讨论的教学行为。(8分)(2)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讨论教学法有何意义?(8分)
正确答案:此题暂无
28、……(1)在上述材料中,教师采用了那些教学方法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6分)(2)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如何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10分)
正确答案:此题暂无
29、……(1)该教师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8分)(2)现代信息技术写《历史与社会》课程融合需要遵循哪些原则?(8分)
正确答案:此题暂无
http://jiaoshi.wendu.com
四、教学设计题
30、……(1)结合上述材料,设计“说教材地位”内容(6分)(2)结合上述材料设计“说教学目标”内容(8分)(3)结合上述材料,设计“说教学流程”内容,并说明设计意图(16分)
初中历史答案 篇7
针对学生学习历史的情况, 我们开始思考, 到底怎样进行历史教学才能让学生爱上历史?学习历史到底是学习什么?如果老师能够正确引导学生, 那么, 学生还会排斥历史吗?关于这一系列的问题, 下面提出以下教学方法。
一、精彩的课堂开幕, 赢得学生的喝彩
精彩的课堂导入, 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目光, 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如果老师在导入历史课堂时能够将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 那么这一堂历史课就会进行地相对顺利。所以, 在老师开始历史教学之前, 完全可以设计一段精彩的课堂导入, 让学生的目光专注着课堂, 这样他们才能去倾听每一段历史。
在课堂开始的时候, 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来播放一段历史记录的视频, 然后让学生细细品味视频中所传达的信息。
比如, 当学生学习到“唐朝的繁荣”相关的历史知识时, 那么老师在课堂开始就可以选择一段与唐朝有关的记录视频, 其中, 视频中最好包含唐朝的经济、文化和对外交往等内容, 这样学生在观看视频的时候才会感受到唐朝的繁荣, 而且老师播放视频的时间最好控制在五分钟左右, 这样才能给学生带来意犹未尽的感觉。最后, 当课堂导入进行到最后阶段时, 老师可以说:“唐朝后面的故事, 将由老师来给你们聊聊。”这样, 学生才会更加想要学习有关唐朝的故事, 而且在学生的过程中, 学生也会慢慢地为唐朝的统治感到自豪。
所以, 课堂导入不仅需要艺术感, 同时也需要技术, 如果老师的导入方式能够吸引学生, 那么, 后面的教学就会显得相对简单。
二、适当提问, 活跃学生思维
提问也是讲究一定的艺术和技术的, 如果老师在提问的时候总是以一副严肃的口吻问学生, 那么学生也一定会感到紧张, 或者感到无趣。有的时候, 很多老师在历史课堂上也很少提问, 所以, 整个历史课堂就显得很沉闷, 这样学生也不会感到学习历史的趣味性。所以, 在历史课堂上, 老师也可以适当向学生提一些灵活的问题, 这样课堂才会显得有活力。
比如, 当学习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时, 很多老师都会向学生传达中国古代人很伟大的信息, 这样, 学生也不会思考, 自然也会认为中国古代人的伟大。但是, 当老师真正在进行教学时, 则应该适当引导学生, 向学生传达一些信息, 比如“中国人发明了火药, 但是他们却用来放鞭炮, 而外国人却用它来发明了大炮, 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 但是他们却用来算命, 而外国人却用来航海。”关于这一段话, 自然也传达了一些信息, 那么, 此时老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上面的一段话发表自己的看法。每个学生的理解不一样, 那么他们思考的问题不一样, 那么, 作为老师, 就应该鼓励学生自由地发表看法, 这样整个历史课堂才会显得更加有意义, 而且还能让学生在发表看法的同时感受到中国古代人的弊端, 最后才能让学生去感悟历史。
三、自主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感悟历史, 更加注重学生的自我感悟能力。如果老师在历史课堂上一味地给学生讲道理, 或者一味地让学生学习枯燥的历史时间, 那么学生的学习行为就会显得很呆滞, 当他们的脑袋只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上时, 那么, 他们学习再多的历史知识也是没有用处的。所以, 在历史课堂上, 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这样他们在探索历史的时候才会不断地收获到新的知识和感悟。
比如, 当学生学习到“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相关内容时, 老师则可以将班上的学生进行分组, 然后再让每个组里的成员分任务进行学习, 老师留下一些问题, 如:“星星之火, 代表的是什么?这些星星之火是怎样燎原的?他们在其中做了哪些努力?“等等问题。那么, 当正式学习这些历史知识时, 老师则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说一说自己的感悟, 或者向其他学生介绍相关的内容, 最后, 当学生展示完以后, 老师则可以做适当的点评。通过这样的方式, 学生不仅可以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 而且还能在与其他同学的合作中感受到交流的乐趣, 这样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才会慢慢地感悟历史所带来的道理与教训。
四、总结
倾听历史, 需要用心去静静地听;感悟历史, 需要用心去细细地品。学习历史, 不是一种任务, 而是一种态度。不管是老师, 还是学生, 只要带着激情去面对历史, 那么, 我们自然也会感受历史所带来的巨大魔力。
摘要:历史, 是需要我们用心倾听的, 而不是一味地听别人讲解。每个历史包含着很多的道理, 而这些道理也需要每个人去感悟。如果, 一个人学习历史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 那么他也很难感受到历史故事的博大精深。所以, 想要学生真正学好历史, 那么, 老师则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引导学生, 让学生能够用心去倾听历史, 去感悟历史, 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不会显得苍白无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博大精深,倾听,感悟
参考文献
[1]李宏.《初中历史之我见》[J].陕西师范大学, 2011年10月
巧用历史故事,深化初中历史教学 篇8
关键词:历史故事;教学优势;激发兴趣
在初中历史的学习过程中会涉及许多的历史故事,教师通过对历史故事的讲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穿插一些小故事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历史的乐趣,从而更加愿意去学习。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故事教学法的原因
1.初中历史教学自身特点
新课标提倡教师改变教学方法,多组织一些教学实践活动,争取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多种教学形式完成教学目标,其中故事教学法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通过对大量素材的整理和总结把过去历史的真相刻画出来,这才是我们研究历史的真正目的,如果想让学生真正地了解历史,对历史的学习产生兴趣,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一定要符合他们的需要,故事教学法很好地满足了这一点。
2.初中历史学习现状改进的需要
初中历史的学习现状并不理想,从年级上看,初一、初二的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更浓厚一些,而初三的学生相对差一些。并且在性别上也有所差异。据调查,男生往往比女生对历史更感兴趣,这其中有很多的影响因素,比如,学生学习的目标发生了变化,教师的教学方法使用不当,甚至家庭观念也会影响到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但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就是中考。对于初一、初二的学生而言,他们没有过多的学习负担,并且男生在这个时期的求知欲望也比较强烈,所以,对课程的兴趣很大,而到了初三以后,学生学习的负担比较重而且需要记许多枯燥的知识点,学生学习历史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考试,从而失去了对历史的兴趣。
3.故事教学法自身的优势
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感知历史,然后再去积累历史知识,最后才是对历史知识进行理解,由此可见,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对历史的感知和体验是非常重要的。故事教学法发挥了教师的主导性,教师通过给学生讲故事、编故事的方法创设一种教学的情境,帮助学生对历史进行感悟。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学生也逐渐掌握了历史知识,同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通过历史故事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导学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把导学做好就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这样学生才更愿意对历史进行探索。所以,教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可以花一小部分时间去给学生讲历史故事,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学生在倾听历史故事的过程中也逐渐进入了学习的状态,接下来教师可以顺藤摸瓜把与故事相关的历史讲给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更愿意去学习,并且通过故事与所学内容的结合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印象也会更深刻,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历史故事是非常多的,而且来源也比较广,有些是在文学作品中提出的,也有些来自于古诗词中,比如,在讲“安史之乱”时,首先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之所以发生安史之乱就是因为唐玄宗在后期的时候政治非常腐败,沉迷于酒色,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就是杨贵妃。与这相关的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诗那便是“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当时唐玄宗为博美人一笑,让人快马运来新鲜的荔枝,由此可见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学生听完这个故事之后会更加愿意去学习安史之乱。
2.通过历史故事使抽象的历史知识具体化
初中历史的教学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中国的历史,另一方面是世界历史。这些历史发生的时间与我们现代的生活距离是非常遥远的,所以,学生经常会对某些知识感觉比较模糊,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教师通过给学生讲历史故事能够把这些难理解的知识变得更加简单,把这些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比如,在给学生讲经济危机这一章节的时候,可以通过展现一些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到经济危机对美国民众的影响。还有一个跟美国大萧条时期相关的故事,主人公是一位年轻的姑娘,这个姑娘经历了多番辛苦波折终于找到了一个职位,去金店做销售,这份工作可以养活她和她的母亲,但是某一天,有一位看上去比较憔悴的男人进入了金店,选中了一枚戒指,姑娘对他的服务态度非常好,但是他并没有买,到了下班时间姑娘对戒指进行清点的时候发现少了一枚戒指,姑娘顿时就想到是那名男子趁着她不注意把戒指拿走了,并且她也清楚地知道如果她找不回这枚戒指,她的工作就丢了,并且她还要负责赔偿损失。姑娘找到了男子的家,不知道跟他说了些什么,男子就把戒指还给了她,并对她表示感谢。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发现在经济危机的阴影之下,人们几乎不能够满足日常的生活。教师可以针对这个故事给学生提一些问题,比如,是什么导致了经济危机以及经济危机会给人们造成哪些影响等等。学生如果想要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就需要从课本中去寻找答案。
历史故事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穿插一些小故事,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能力。与此同时,故事内容的选择应尽量紧扣所学章节主题,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实现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