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学习(精选12篇)
初中历史学习 篇1
在我们的历史课堂中, 新的改革正在逐步进行。在这一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将会成为一个新的重点, 也是教师需要着重注意的地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和《全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稿) 》也对我们提出了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的要求。学生的合作学习如果能够达到多层次、高效率, 就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 学生会更愿意与其他学生共同学习、探讨, 也能够逐步培养起与他人交流合作的习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对初中历史合作学习进行了探索与总结, 浅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合作学习小组的确立
(一) 小组成员间的合理搭配
在给学生分组时, 教师一定要多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 充分了解学生, 遵循一定的原则, 对学生进行合理搭配。这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良好成绩的前提。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比如根据学习能力与性格特点、爱好、兴趣等进行分组, 在搭配时要做到“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 即每个组都要有几名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这样不仅能够带动其他学生, 促进学生思维更加活跃, 还能确保整个小组的学习效率, 在进行实践活动时也能够让学生共同提高, 做到各组成员之间的取长补短。另外, 教师在分组时也要考虑男女生的性别, 每组的男女生要尽量持平。
(二) 小组成员的分工
作为一种互助性的学习, 合作小组必须要进行分工, 让每个人都能明确自己的任务与责任。这样, 在进行课堂讨论学习的时候, 学生就能够相互配合, 让课堂讨论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在课后进行小组探究时, 小组之间可以互相支持, 让探究活动能够顺利完成。一般情况下, 我们会这样给学生分工:一些学习较好并且有组织能力的学生任组长, 负责全组人员的召集与讨论;写字清楚且顺畅的学生任记录员, 负责将本组成员的讨论观点记录下来;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好的学生任发言人, 可以总结小组讨论, 与其他组成员进行交流;其余的学生可以从中任选一名作为计时员, 帮助小组内其他成员记录发言时间, 让大家都有参与讨论的机会。组长是这些分工中的重点, 组长的任选决定了整个小组的进行与效果, 要慎重选择。
(三) 合作时机要合理
1.在攻克重难点的过程中, 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 让他们放手去做, 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体现。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能够让他们全部参与到合作学习中, 一起探究知识的奥秘。
2.在复习知识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把整理复习的机会让给学生, 通过分小组整理、小组间讨论、课堂大总结的方式, 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查漏补缺的过程中得到全面提高。
3.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开放性的题目是屡见不鲜的。在解答这类问题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一方面是因为这种问题适合在小组间进行学习, 另一方面是因为这种问题能够让学生有全局意识, 考虑问题更全面。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会“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使得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四) 学习评价要正确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要注意以表扬为主, 多给予学生鼓励。教师一句鼓励的话、一个赞赏的眼光都能让学生的心理产生认同感, 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而且, 教师的评价不仅能够激励学生, 还能让学生产生集体荣誉感, 使得他们对合作学习更有信心, 积极性也更高了。
二、小组合作学习如何进行
新课程标准对我们提出了“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历史知识, 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的要求。因此, 我们就要彻底抛弃以往那种枯燥、单调、乏味的历史教学, 从学生的需求出发, 教学以学生为主,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积极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他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对历史充分重视起来, 喜欢历史, 爱上历史。
虽然很多教师和学生都喜欢合作学习, 但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却会遇到很多困难。有些小组成员交流、沟通的能力不佳, 学生能力的差别也导致了参与程度的参差不齐。在学习过程中, 有些学生遇到困难就退缩, 拉低了整个小组的合作品质;有些学生性格孤僻, 缺乏合作意识, 小组成员就难以提高学习的效率。针对这些情况, 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让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鼓励他们与他人合作, 帮助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提高合作品质, 从而促进小组的合作学习, 让合作学习收到更好的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 采取多种方法, 提高学生对合作学习的认识, 让学生逐渐消除顾虑, 使他们既敢于在合作学习中提出自己的问题, 大胆寻求帮助, 也乐于把自己的发现或想法拿出来与别人一起分享, 让合作变得更加坦诚、友善和真挚, 从而把合作学习当成一种愉快的交际活动。
合作学习一般都有明确的任务。明确的任务是合作学习的风向标。问题不明确, 过于笼统,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就会无处下手, 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或者对合作学习产生无所谓的态度。而问题如果过于简单, 同样不会激发学生参与合作的热情。像在对一个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教学中, 教师就应该大力鼓舞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哪怕是一些偏激的观点, 可以让小组内部、小组之间进行合作讨论, 共同分析探讨,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达到历史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培养目标。
总之,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 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但是它要求教师在采用的时候要因具体情况而定, 才能使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历史学习 篇2
一、我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且使我对其有深刻理解,我虚心学习,促使自己对历史教学方式、方法及手段的认识的转变。
二、使自己认识到继续教育是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途径。今后自己会继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不断提高自己。
三、假期中 听专家、教授们滔滔不绝、挥洒自如的讲座,心中十分佩服他们的口才,佩服他们的自信,佩服他们的敏锐,佩服他们知识的渊博。想想如此才气从何而来?所有人都是走着同一条道,那就是不断的读书学习,关注专业知识,关注国家大事,日复一日,人生是一个长跑,要一直坚持下去,永无止境。学习也是如此,要让读书学习已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我们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
初中历史学习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 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6.063
俗话说,“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内容相对枯燥,学生学习提不起兴趣。然而很多学校不重视,教学方法简单,流于应考,造成学生学习很困难、很痛苦。中学时期是学生思维和认知、意识心理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开设历史这门学科对初中教育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1.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用先人的精神和经验武装自己的头脑,帮助初中生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史为鉴,可以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了解先人的生活和创造的伟大知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鼓励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创新。
2.历史文化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可以提升学生整理信息和记忆的能力,锻炼健康敏锐的思维,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学习历史可以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事实,洞悉事件的发展规律,培养出一种关注国际形势和国家民生的好习惯,为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
3.历史是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链接。学习历史可以培养独特的民族气质和民族情结,传承五千年浑厚的中华文化。比如,通过学习戊戌变法的事件,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民族气概,对初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教师充分的挖掘历史中人格教育的积极素材,对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深刻的影响。使学生在历史的熏陶中,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一代人。
教师的教学能力对一门学科的教学质量来说起了重要的作用,历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科特征,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来培养和提高初中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并会让学生保持兴致勃勃和积极求知的态度,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开发创造潜力。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一味的将知识点强行灌输给学生,学习过程过于模式化、僵硬化,并且还要求他们考取高分,那么必然会引起学生的不满和抵触情绪。
那么教师应该采用哪些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结合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历史背景,将抽象的素材进行故事化、通俗化的讲述。历史事件相对于初中生来说时间遥远,概念比较模糊。这是教师可通过细节、场景的具体讲述,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塑造的历史人物形象也更加丰满,给人深刻的印象。相比于枯燥的说教和对多而复杂的知识点进行盲目记忆,听故事是一种有趣并且能够迎合学生心理特点的一种教学方式。
2.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工具,生动形象并且从多角度来分析历史事件和评价历史人物。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利用图片、视频、音乐、表格、动画等具象展示教学内容,一方面启人思考、引入课题;另一方面通过有趣的观赏讨论使学生对历史事件有一个比较清晰明确的认识。
例如讲到公元前209年爆发的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教师可以通过在网络上下载纪录片在全班播放展示,视频用轻松通俗的语言讲述事件的来龙去脉,对事件进行历史总结和评价,观赏完之后可以给学生布置观后感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学习分析事情发展内在的逻辑规律,学会用一分为二辩证的方法去评价人或事。
3.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例如讲到《辉煌的隋唐文化》时,可以让学生参演短小的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同学们自导自演,通过亲身参与,拉近了与历史的距离,进而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4.多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比如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又比如清明节可以组织同学去烈士陵园扫墓,切身体会为了革命献身的英雄豪杰的精神。将书本中抽象的人物设定形象化,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会给人真实感,更加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触。
5.将历史利用歌谣的形式串联起来,押韵有趣,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我认为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一段时间的学习,将重要的知识点简化,编写成短句,老师再加以修改,在全班进行传唱,一个学期所学课程快结束的时候,在统一串联成类似于打油诗的歌谣。
教师利用初中学生特殊的心理特点,希望得到更多的认同和关注,都会希望自己原创的诗句可以在全班流行起来,那么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会比较高。教师在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学习风气也会有所提高,形成一种互学互助的氛围。
6.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21世纪对学生的要求是全面发展,相应的对教师的要求也应该与时俱进,老师是学生精神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更应该言传身教。学生更愿意为自己喜欢的老师而努力学习一门课程,并且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是靠双方互相维系起来的,但是作为课堂的主导者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
为了获得学生的认可和尊敬,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历史学科的专业知识能力、广播知识文化素养和较强的课堂教学技能,能够准确的回答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具有亲和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减小学生课堂交流的压力,提高自信心,是学生能够专心认真地投入学习。教师善意的眼神,积极的鼓励可以增加学生对老师的好感度。
7.充分利用手中已有的教学资料。为了辅助课堂教学,一般学校会订购一些与教材搭配使用的插图、地图册、历史挂图、练习图册等直观形象的教学资料。课堂上教师要合理利用这些资料,直观地反映教学内容,更加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俗话说,史地不分家,历史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对地理知识能力的运用也有一定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看懂地图册,理解和运用地理的概念,有知识迁移和空间记忆的能力。如《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一课,学生对于“行省”制度的理解存在一些困难,教师配合元朝广阔的疆域图进行讲解,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直观的印象。
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研究 篇4
一、以学生为主体, 培育探究“土壤”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入探究性教学法, 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使得他们真正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中心, 而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是与学生地位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 扮演着平台的搭建者。在构建探究式的历史课堂模式时, 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特点、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和探究能力, 并结合历史知识的探究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使探究式学习有营养的“土壤”, 从而将传统的“要学生学习”转变为“学生自愿探究”的学习模式。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时, 教师可以抓住课堂突破的关键点, 恰当设计一些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或者将某个知识点置于生动、有趣的故事中传达给学生, 从而激起学生深层次探究相关知识的热情。灵活的教学形式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注入了活力, 使学生更好地参与探究。
比如, 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一课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使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产生探究兴趣,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 巧妙将学生熟悉的电视剧片段引入课堂, 并将相关的成语故事以多媒体的动态视频展现出来, 学生被故事所吸引, 教师接着以不一样的视角设计探究问题, 如“春秋战国”时期都有哪些灿烂的文明?哪个知道的哪个故事令人记忆深刻?你对哪个历史故事感受最深?还有哪些历史事件你不了解?课前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而故事又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支点。学生对久远的历史事件产生了兴趣, 他们接下来的学习就会倍感有趣, 探究激情会被点燃, 探究效果自然就好。
二、以情感为驱动, 激活探究课堂
初中生正处于情感发展期, 学生的情绪变化比较快, 好的情绪会激发学生主动探究, 而负面情绪则会影响学生的探究热情。不稳定的情绪是初中生的特点, 教师要意识到积极的情绪对探究性学习的积极促进作用, 巧妙抓住学生积极的心理特点设计探究性活动, 从而促使学生高效参与探究, 有效获得知识。特别是历史教材中, 不少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它蕴含着人类发展进程的血和泪, 这些素材对激发学生的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探究时, 教师可借助情感渗透, 为学生营造出积极探究的情绪基础, 从而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知识。
教学实践表明, 以情感为驱动的探究性教学活动, 不仅可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 而且还可促使学生更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 从而提高探究的广度和深度, 促使学生更好地解读历史、理解历史。
三、以沟通为平台, 提升探究能力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形式, 它抑制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 不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从而导致历史课堂教学成效一直处于较低状态。而合作学习是探究性教学法中的一种主要形式, 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与探讨, 促使学生在获得丰富历史知识的同时, 不断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为充分提高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依据学生学习能力及知识背景等情况, 努力为学生搭建交流与沟通的平台, 促使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互动更加频繁, 从而让在合作探究中实现优势互补, 并在讨论中分享历史知识与学习经验, 提升综合素质。
小组合作为探究提升了平台, 教师以问题为探究任务, 小组成员容易找到交流载体, 特别是小组成员之间的互补能为沟通交流注入活力, 如学习能力一般的搜集与教材内容的资料与图片、学习能力较强的整理与筛选资料、学习能力很强的整合资料。可以说, 在集体智慧与力量的作用下, 很多同学都能以独特的视角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从而对历史有比较深的理解, 特别小组合作中的背景搜集能丰富学生对历史的理解, 提升探究能力。
总之,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主动发现知识的一种新型学习模式, 将它应用于历史课程教学不仅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还能促进学生在探究中解读历史、理解历史。在构建探究性学习的历史课堂模式时, 教师要把握好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探究性素材, 巧妙设计出符合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思维实际的探究性学习方案, 从而助力学生高效参与探究学习, 最终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提升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艳芬.浅谈初中历史课的探究性学习[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04) .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 篇5
内容多种多样,难以理解,无法记忆,容易遗忘。
具体对策:
记住困难比记住好。
实用举例:
①奇数法记年代
19辛亥革命,19第二次革命,19反袁斗争和新文化运动,19张迅复辟,1919年五四运动,19中国共产党
②中外史对比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反法西斯战争)中国的抗日战争
③因果推导法
市场(基本)-鸦片-出售香烟(直接)-鸦片战争
④浓缩转化法
18的改革运动:“变革”(政治:君主立宪制;经济:发展资本主义)
2.难在答题
问题可以阅读,答案是很难做到的,而且容易丢分。
具体对策:
“看”,看比分,把握得分,做到心中有数。
“2检索”,根据题词,返回教科书,找到相关知识点;
答案语言的规范化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实用举例:
太原综合试卷“历史部分”三题分析
名单一:周恩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三件事(3分)
1927年:领导南昌起义;
1935年:出席遵义会议,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简单而准确的叙述)
(2)材料分辨率:大国的崛起的常见原因?(2分)
材料中的句子将被归纳并转化为内部改革(根据国情选择发展道路),对外学习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可以是两个方面,而不是直接摘录。
20世纪最后30年的特点?(四点)
它包括政治(大趋势-和平与发展,国际关系的特点-美苏霸权走向多极化)、经济(知识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和区域集团)、科学技术(高科技、第三科学)技术革命、思想文化(多元论)。
3.难在复习
有几本书,书名浩瀚,难起头,效率不高。
具体对策:
文明史,历史回顾的新视角;
历史考试的总趋势;
注重基础,体现基本能力要求;
强调现实,适当结合热点话题。
实用举例:
(1)高考选择题争议;
后世名、庙名、帝名、年名差异-文科更注重积累。
(2)“大国崛起”是由热引起的主题热;
从整体上提出问题:共同的原因、经验、共同的目标、灵感等。
问一个国家:例如,日本崛起的原因和影响(启蒙);
关系:个别原因已经包含了共同的原因。
(3)文明史概念在命题中的体现和做好问题的要求。
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提出,更多关注的是人类文明进程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如生产工具的转变、三次工业革命等。
4.历史问题解决:程式化模式+发散性思维
①原因类问题
根本原因(根)+特定的原因,直接原因(最直接的融合)
内因(自身)+外部原因(对立面和环境)
主因二次原因
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军事
例如:鸦片战争爆发,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背景=原因(为什么)+条件(什么)
开辟新路线的背景
意义=国内意义+国际意义
的意义如: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积极效应+负面效应
自己对别人的影响。
评价人与事物的方法:
我们不仅要看到成绩,而且要看到问题;
初中历史自主学习教学初探 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自主学习;教学
由于历史教学是从感知历史转变成积累历史的过程,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该首先转变过去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提高。
一、设置问题情境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首先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设置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深入到历史人物中,要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体会历史人物的心理,了解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除此之外,教师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人物,从根本上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教学生学会查资料
由于初中历史学科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所以教师应该首先教会学生查资料,使学生具备独立查阅资料的能力,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一些知识面较为广泛的内容,教师在课堂上讨论学习完以后,在学生还存在疑问的情况下,再安排学生进行课后的资料查阅,让学生根据自己存在的问题去查找资料,这样才可以达到解除学生疑惑的目的,使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从而掌握更加有效的学习方法。
三、适当开展活动,突出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种信息交流的过程,所以教师应该在初中历史课堂上适当地开展相应的活动,让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能够进行合作互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开动脑筋参与到教学中。除此之外,教师通过建立合作小组来让学生在课题上采取表演或者讲故事的形式进行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表演力,使学生能够快乐地学习历史,并且从中学习到更多的历史知识。
四、积极评价学生,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感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差异,通过评价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和改变自己,树立学生历史学习的自信心。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多采用鼓励的方式,要注意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言,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且通过提问来了解学生学习历史的情况,对于表现好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肯定,对于表现不好的学生要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这样才可以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综上所述,想要做好初中历史自主学习教学,作为历史教师首先应该转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且要教学生学会查资料,适当开展活动,突出学生的主动性。除此之外,还要积极评价学生,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感,这样才可以提高初中历史自主学习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付超.初中歷史课堂如何进行自主探究教学[J].学周刊,2011(23).
浅谈初中历史学习方法 篇7
一、兴趣记忆法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历史感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有了力量的源泉。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情趣呢?培养学生的兴趣可以从多方面入手。例如,可以用生动的故事培养学生的情趣。在讲历史课时,教师要经常介绍当时的历史背景,生动的故事往往能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紧跟教师的思路认真学下去,达到应有的效果。如在讲罗斯福新政时,插入这样一个故事,罗斯福的儿子想到别处去求职,而他们夫妇只有32美元,于是他们去向他们的父亲罗斯福总统借钱,而罗斯福却说,我只有8美元。这个故事引起了学生的极大的兴趣,作为当时的总统,只有8美元,太搞笑了。我抓住机会,适时讲解,这个故事反映出当时美国的当时经济状况,使学生认识到是罗斯福的新政救了美国,认识到新政的意义。通过形象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比较法记忆法
比较法是历史教学常有的重要方法,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学生就会马马虎虎,张冠李戴。例如,在讲《辛丑条约》时,引导学生将已经了解的《南京条约》《马关条约》与《辛丑条约》,从时间、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意义上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了解了软弱无能的清政府及腐朽的封建制度。再通过这三次条约的赔款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人民受苦受难,生活在深水火热之中。又如,在讲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时,让学生回想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新中国的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通过这样的分析比较,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增强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联想记忆法
有人说历史很好学,不过就是死记硬背,那样就大错而特错了。学习历史时,我们可以由一个事件联想到另一个事件,由一个时间联想到另一个时间,从而达到学习巩固知识的目的。如在学习日本的明治维新时,知道明治维新使日本由落后封建国家发展成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变革。当时日本和中国所处的背景相同,由此可以联想到清朝的戊戌变法,同样的背景、同样的变革,而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效果。通过联想,是学生对时间的本质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记忆。
四、归纳记忆法
这种方法适合在学习新知识时,更适合复习。中国近代史是民族屈辱史,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在学习完《辛丑条约》以后,我们就应该进行一下必要的总结归纳了。条约的内容一般就是围绕着割地、赔款、通商来表述的,我们可以归纳出《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这三方面都有。只有《辛丑条约》与众不同,它没有通商口岸,而且在众多的条约中,它的赔款数额最大。我们可以归纳出三个条约对这个社会的影响进一步加深,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我们还可以归纳出英国和日本都单独分别挑起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同时他们还都参与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五、时间记忆法
历史教材的时间很多,学生记忆起来有很大的困难。掌握了时间记忆法,学生能把握时间的脉搏,对历史的年代分期有一个清楚的脉络,能准确地来做排列历史时间的试题。如1935年有著名的遵义会议,向前推10年,是1925年,有资产阶级革命先驱孙中山逝世;再往前推20年,是1905年,有孙中山成立中国同盟会,通过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民主革命纲领,阐发了“三民主义”,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从这一年向后推10年,是1945年,在这一年,有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会议中共七大,这次会议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也在这一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六、数字记忆法
数字归纳记忆是将所记忆内容加以归纳整理,找出知识内容的特点按规律强化记忆。
以冀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为例,教学时我采用“一二三四”数字记忆法。具体方法是:一条主线,即以中国是怎样一步步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为主线;二次运动,即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三个条约,即《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四次战争:即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谈初中历史的探究性学习 篇8
一、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情趣
兴趣是获取知识、发展潜能的动力, 是活跃课堂气氛、深入理解内容、保持学习情趣的关键。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但现在的初中生由于生理、心理特征以及社会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 往往缺乏学习动机。表现为懒惰、容易分心、对学习厌倦情绪等, 所以要想使初中生学好历史, 就必须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动机, 让他们主动参与并在学习中获得乐趣。
二、设计开放性问题, 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作为教师, 要明确自己的角色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传授者, 更主要的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欣赏者”, 而课堂又是教师“欣赏”学生的重要场所。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条件, 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也就是成功的机会。
例如, 针对新教材中的一些探究题, 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准备, 利用课堂展示他们的探究成果。在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一课后, 对于探究的主要问题:面对当今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我国在外交事务中应该制定怎样的外交政策?我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去查资料、找证据通过课堂展示学生的探究结果, 同时, 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进行辩论, 在辩论中获得新知识和获得自信。教师在设计问题时, 应从教学实际出发, 围绕怎样帮助学生学“好”来研究, 设计问题, 真正把“以学生为主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
三、课堂上合作探究, 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合作学习是一种集体行为, 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一般来说, 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 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通过合作学习, 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掌握经历“感知—理解—运用”三个阶段, 学生经过自我“设疑—析疑—释疑”过程, 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所以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 让学生相互合作, 共同参与学习, 使学生更多地体验互相帮助、共同分享的快乐, 让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群体中, 自主地探索, 获得知识。
浅谈初中历史合作学习策略 篇9
一、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组建合作小组要和班主任进行协商, 将不同性别、学习成绩、学习习惯的学生的座位编排在一起, 可以同桌2人或前后桌4人为单位组建合作小组, 每小组设协调员、报告人、主持人、记录人等, 在不同学习任务中, 角色可轮流互换, 这样既保证了小组合作学习分工明确、小组成员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地学习学科性材料, 从而达到学习目标, 又能使个人的特长得到充分利用和彼此协调。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要给小组每个成员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小组长轮流担任, 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是小组长, 都有机会组织组员进行讨论和学习。一方面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 组织能力得到了培养, 另一方面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增强。一个缺乏自信心的学生, 一旦能主动承担任务, 完成任务, 一定会得到全组的鼓励和赞许, 小组的支持将激励他更加积极向上。同时, 小组长又是组员, 总是处于组织和被组织的过程中, 人人参与的机会是均等的。这样大家就会团结一致, 共同出谋划策, 为了小组目标的达成、集体的荣誉而做出努力, 并使组内每个成员时时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1. 合作学习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
教师要明确地告诉学生合作学习的议题、范围、方向。一般说来, 合作学习的议题来源于课前预习, 课后思考题, 或是学生初读课文后提出的种种疑问。这样学生合作学习准备时才能有的放矢。
2. 选择恰当的小组合作学习时机。
(1) 在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时, 运用“合作学习”, 有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的重点, 往往是难点问题, 学生只有通过发挥自己的潜能才能完成。面对疑难, 中上程度的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往往是半信半疑, 没把握;而中下程度的学生大多是一知半解, 无从下手。这时如果面对问题采用讨论的形式, 学生就会你一言, 我一语, 茅塞顿开。
(2) 在解决学生的质疑问难时, 组织小组讨论, 有助于确立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读课文后, 往往会提出疑问, 这时教师从学生的提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组织小组讨论,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这种自读自悟的学习形式,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协作精神。
(3) 当遇到问题有多种结论时, 组织小组争论,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许多问题的答案具有不确定性, 教学中出现这类问题时, 发动学生展开辩论, 更能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 求异和创新精神。
3. 重视合作成果的交流。
组间交流是学生之间互动的重要形式, 是合作学习的必要环节。学生可通过它了解到其他组的动态, 获取更广泛的信息, 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可采用自愿和指定相结合, 选取有代表性的小组汇报, 引导其他学生耐心、礼貌地倾听, 鼓励组间的提问和组内的互助解答。学生积极性较高, 教师应注意在不同活动中创造机会让各组都有机会汇报。合作学习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 教师应着重从学生的学习态度、过程表现、合作精神等加以评价, 对于结果只要有理, 就应尊重, 然后和学生一起探究分析。
三、科学进行合作学习的评价
合作学习的评价目标和尺度是“不求人人成功, 但求人人进步”, 并且将评价重心由传统的鼓励个人竞争转向小组竞争。因此, 评价从内容上应注重过程性评价, 从对象上应注重对小组的评价。适当将个人与小组的成绩挂钩, 激励学生的责任感, 促成合作的进行。教师依据具体合作学习的目标和内容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 可适当结合学生自评、组内互评或组间互评和师评, 并且让学生在明确任务的同时也了解评价标推, 利于合作学习的健康进行。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 改变旧有的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模式, 倡导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新型学习方式, 而小组合作学习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 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摘要:“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 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通过师生互助互动, 小组交流合作, 挖掘学生潜能, 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 促进师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合作教学模式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促进学习成绩提高。目前, 合作学习作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教学组织模式被广泛研究和使用。本文仅“合作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尝试, 谈几点认识。
关键词:初中历史,合作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袁海军, 周桂花.初中历史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探析[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8 (04) .
初中历史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策略 篇10
学习动机主要来源于学习志向、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目标的实现等诸多因素。因此, 历史教师可以从学习兴趣和学习目标入手, 巧设问题情境, 解决“要学”的问题。
1.以趣激学,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历史是发生在过去某一时段的客观事实, 其所反映的是人类以往的社会生活, 不可复生和再现, 面对没有情感的文字描述, 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从何而言不得而知。因此, 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生动的语言, 形象的描述, 巧设情境, “再现”历史, 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探究历史的兴趣。
2.以疑引思, 唤起学生探究历史的欲望。由于初中生年龄小、阅历少, 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缺乏足够的了解, 加之不同年代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存在差异, 因而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去知历史人物的“何为”确属不易, 出现困惑在所难免。就历史学科而言, 教师如何让不谙世事的初中生去理解、认同某些历史现象的正能量?如何从历史学习中得到大如世界观, 小至做人品格的教育?作为历史教师, 应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索, 允许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3.以果探因, 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自信。以果探因是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败行为进行原因分析, 推断出其成败原因的一种心理过程, 其得出的归因结果如何直接影响其能否进行自主学习的行为和态度。对学习成败的原因,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伯纳德将其归为自身的能力、所付出的努力程度、任务的难度、运气的好坏等四种情况。对于学习成绩处于劣势的初中学生来说, 其将失败归因于历史课学业难度过大、自身的学习能力不足, 会出现焦虑、信心不足的倾向, 产生学习无助感。而学习成绩不稳定的学生极有可能将学习成绩不理想归因于运气的好坏, 认为一次考试成绩说明不了什么, 因而出现不重视、盲目乐观的态度。这样的归因结果极可能使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被动的消极状态, 抑制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 历史教师应及时纠正学生的归因谬误, 帮助学生确定具有挑战性而且能力可及的历史学习目标, 指导其运用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目标任务, 克服历史学习中的消极行为, 增强其学习历史的自信心, 进而引导学生客观地对学习成败进行归因。要让学生懂得, 学习成绩的取得, 不能光靠运气的好坏, “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 每一次的点滴进步, 都与其学习的付出程度分不开的, 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历史的潜能。
二、优化学习策略, 解决“会学”的问题
历史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要学”历史, 而且还要让他们“会学”历史,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 解决“会学”的问题。
1.读思兼顾, 培养学生历史阅读和思维能力。历史教材是历史知识的主要载体, 也是培养学生历史阅读和思维能力不可忽视的重要文本。因而, 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质疑”, 通过阅读实现与文本对话, 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2.听说并重, 锤炼学生知识提取和迁移能力。初中学生仅仅能够听懂和理解历史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是不够的。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善于“营造思维环境, 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训练学生从新的历史角度去发现、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3.做练结合, 磨练学生动手和文字表达能力。学习是获取知识的一种手段, 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才是学习的真正目的。因而, 教师应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参与探索性的实践活动, 如通过同伴合作完成简单的历史模型的制作, 编绘历史图表、制作历史课件等, 让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以此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鼓励学生将探究过程中的观点写出来, 并结合所学知识, 对当地的房屋建筑设计提出建议和看法, 并写成研究小论文。这一过程, 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写作的基本要求, 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述严谨等。学生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 依据初稿的修改意见进行完善, 完成作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提升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兴趣, 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历史自主学习能力。
历史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共同体, 其主体是学生,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启发者、合作者、促进者, 应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 用一颗真诚的心, 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相信自己、感到自己能行。在这样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下, 构建历史自主学习模式才能具有可行性”。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 将自主学习建立在具有自我意识基础上的“能学”、兴趣基础上的“想学”、责任基础上的“肯学”、掌握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让学生愿意学习, 学会学习的同时形成自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摘要:本文通过大量收集、阅读、整理、分析国内外相关书籍资料, 并在对电子文献进行检索的基础上对初中历史教学学生自主学习进行研究。初中历史课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因素包括初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效能。培养初中学生的历史自主学习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趣激学、以疑引思、以果探因, 激发学习动机;读思兼顾、听说并重、做练结合, 优化学习策略。教师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愿意学习, 并形成自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初中历史课堂探究性学习研究 篇11
关键词:初中历史 探究性学习 问题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c)-0218-01
随着新课标理念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要求初中历史课堂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初中历史课堂开展探究性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探究性学习要求的是学生要独立自主的学习知识,注重培养探究意识,并用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完成探究活动。在初中历史课堂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以历史问题和历史任务为出发点,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独立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要坚持教师的指导,熟练掌握历史学习技巧,提高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1 初中历史课堂探究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1 设置呈现虚无化
初中历史课堂在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出现了活动设置虚无化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根源是教师的课前设计的不合理性。由于初中历史教学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一味的将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不考虑学生能否接受,教师不需要对课程进行精心设计,甚至会直接取消初中历史课堂探究性学习活动,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忽略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依然在沿用陈旧的教学模式,导致初中历史课堂探究性学习活动呈现了虚无化的状态。
1.2 活动呈现形式化
初中历史教学改革中提出了初中历史课堂要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这就已经说明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用新的模式培养能更好适应社会的栋梁。但在应试教育之下,虽然在历史课堂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但是却是空有形式而没有达到实际效果。教师规定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走完探究性学习的环节,课下也会展开讨论,但是这些探究性学习活动只是教师预先设计和安排的,探究活动也只是空有形式。
1.3 探究内容呈现简单化
通过初中历史课堂探究性学习活动,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学习方法得以改进。但是要避免走入另一个误区,并不是所有的历史知识都要通过探究性学习获得。强调她别扭就行学习的重要意义,是为了提高探究性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开展初中历史课堂探究性学习,要设置好探究内容,不然会造成内容的缺失。在实际的历史探究性学习中,出现了探究内容设置简单化的问题,甚至是一些简单的历史概念也被作为研究课题,这样是极不可取的,造成时间的浪费,课堂效率也不高。
1.4 教材呈现边缘化
在初中历史课堂开展探究性学习中,一部分教师为了贯彻历史教学改革理念,实行学案教学。学案教学应用在历史课堂探究性学习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教师提出的探究性课题主要依据是自己的教案,教科书被抛到了一边。这样的做法虽然使课堂氛围变的活跃,教学环境也比较开放,但是学生却会忽视教材内容,教材逐渐被边缘化,不利于教学效果的呈现。
2 初中历史课堂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2.1 提高学生探究欲望
初中历史课堂开展探究性学习最基本的条件就是需要教师创造一个探究学习的环境,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再现历史情境、深刻剖析历史事件、提问另辟蹊径等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发挥兴趣在学生学习中的巨大推动力。此外,教师要善于布疑,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提高探究欲望,通过历史课堂探究性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2 搭建对话平台
在历史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探究问题,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自主探究空间,在活动中,注重引导学生积极讨论、猜测、质疑、分析和总结等,形成系统性的学习习惯和历史思维。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对话的平台,让学生发挥创造性。对话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在历史对话中要创设平等的历史学习氛围,将历史活化,并且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在讲到北洋水师同日本的海战这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将搜索到的史料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包括旅顺军港如何覆灭等。让学生根据事实的平台来重新了解当年的状况,在痛恨晚清政府腐朽无能的同时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感,激发努力学习,保卫祖国的热情。
2.3 实现思维碰撞
要实现历史课堂的高效化就要采取不同的形式,探究性的历史学习中,不仅要注意课前探究内容的预先设计,还要根据课堂需要及时调整设计,抓住时机并运用时机,组织探究学习,及时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思维会在历史探究性学习中碰撞出火花,实现历史教学的目标。
2.4 点燃爱国情感
新课程改革突出了精神文明的地位,在历史教材中的渗透明显,让情感走进历史教学也是教学目标的实现。探究性历史学习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师要社长家好教学情境,将知识目标引向情感目标。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可以穿插和现实有密切联系的历史内容,和与学生的思想有关联的历史内容,在小组合作和探讨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爱国热情,为学生的未来发展铺设了阶梯。
3 结语
初中历史的探究性学习让更多的学生主动探索、体验和发现历史知识的宝库,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不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学生对于学习历史的热情和兴趣都会显著提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郝建彬.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反思[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4).
[2]虞洋.从初中历史课堂的导入环节渗透探究性学习[J].考试周刊,2012(65).
[3]管金东.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实践[J].硅谷,2009(2).
[4]朱贤希.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定位辨正[C]//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华中卷).2012.
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篇12
一、教师幽默激情
教师幽默风趣的课堂往往充满了欢乐, 课堂氛围活跃, 也最能吸引和提高学生的兴趣。但实际教学中, 很多老师认为幽默风趣是由个人的性格决定的或是一种语言艺术, 与知识丰富无太大关系, 是因人而异的。幽默风趣固然与个人有关, 但我认为渊博的知识是幽默风趣的基础, 只有博览群书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找到相关趣闻, 然后以适当的语言进行表达, 达到意外的效果。另外, 教师在课堂上如果充满激情, 那么肯定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可是怎样做到有激情呢?首先要具备历史正义感, 即对于历史的是非曲直必须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对历史上的丑恶现象应给予无情的抨击, 对正义的行为则大加赞扬, 这对于初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非常重要。其次要具备一定的表演能力, 在讲台上老师就是一个演员, 把自己置身于历史中, 如在分析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原因时, 老师尽可能把慈禧对大臣的说话时的丑恶神态充分表现出来。教师应注意语言上的抑扬顿挫。语言上抑扬顿挫直接将老师的情感表现出来, 如讲到近代历史上清政府签订的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时候, 表现出对清政府的愤怒, 对国家不幸的惋惜;讲到五四运动时用激昂的语言表达对青年爱国行为的崇敬。最后, 举止得体是激情在肢体语言上的表现, 课堂上除了慷慨激昂的语言外, 肢体语言也非常重要, 讲述历史人物模仿他们动作, 当讲到精彩处可以挥动双手或者紧攥拳头等。实践表明, 充满激情的老师最能感染学生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巧设问题情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学习欲望和兴趣的产生往往是由疑问引起的,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通过设疑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造成悬念, 激发求知欲, 是行之有效的。例如:在教学《重庆谈判》一课时, 我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蒋介石为何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接着问学生, 毛泽东要不要去重庆谈判?这些问题情境设置如同推理小说中一个个悬念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 使学生在认知兴趣的引导下, 通过自己的思考、教师的指导, 最后找到问题的答案, 使之求知欲不断得到满足, 继而产生新的求知欲。
三、重视插图讲解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 直观性强, 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 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加深学生的记忆, 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中, 由于插图很多, 限于课时, 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 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的需要有选择性地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生讲解, 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经过教师讲解, 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如第八课《战国七雄》中的《商鞅舌战图》。因为“商鞅变法”是这一课的重点。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 是通过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的变法或改革实现的。讲好《商鞅舌战图》, 既可以使学生领略商鞅作为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 又可让学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即“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军队战斗力加强, 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的认识, 也为以后理解秦灭六国, 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打下了基础。为起到这个作用, 我在讲课时让学生看《商鞅舌战图》的同时向学生讲解:“图中就是当时商鞅舌战大臣的情景。中间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 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 正在跟反变法的大臣辩论。你看他手拿竹简, 引经据典, 振振有词。他说:只要对国家有利, 对百姓方便, 就不必效法古代。他响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的变法口号。坐在他对面的是两个保守派大臣甘龙和杜贽, 被商鞅驳得张口结舌, 坐不安席。这一场历史性大辩论, 最后由秦孝公作决定, 他说:“商鞅说得对, 就按商鞅说的去办。”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 学生完全被吸引住了, 达到了激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
初中历史课作为一门社会学科, 如果仅靠老师讲授, 似懂非懂, 提不起学生学习兴趣, 难免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不易接受, 大大削弱学习效果。教师若能根据学生认识特点巧妙地把多媒体运用到相关教学内容中, 新颖直观的教学课件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吸引和调控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而且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历史人物、事件, 带给学生五彩缤纷、情境交融的世界,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授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时, 就可以有选择性地找一些有代表的意义的抗战影片播放给学生看, 比如:《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 让学生对这段历史有一个深刻的记忆。再例如:在给学生讲授“红军长征”时, 先用多媒体播放歌曲《雪皑皑》导入新课。通过画面上红军爬雪山时场景, 以及过草地的艰辛, 先声夺人。接着提问:“画面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哪次艰苦斗争?”这样学生积极性便被调动起来。
【初中历史学习】推荐阅读: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08-07
初中历史学习新方法11-17
初中学习历史的方法06-26
初中历史学习体会08-09
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09-24
初中历史课程学习评价方法08-28
初中历史一班学习简报08-13
初中生历史学习方法09-05
初中历史课的学习方法07-18
2022国培计划初中历史学习总结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