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学习新方法(精选12篇)
初中历史学习新方法 篇1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 初中历史的教学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课改实施之前为了最大程度的适应考试的要求, 历史课上主要是老师讲解, 学生则是一个个的听众, 而新课改则要求将主动权还给学生, 实现老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 因此新的形势下, 初中历史老师应该寻求历史教学的新方法, 最大程度达到新课改的要求。
一、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
不论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忽略兴趣的重要作用, 而对于比较好动的初中生来说, 其重要性更是不能否认的。因为初中生年龄较小, 注意力很难集中, 所以调动起他们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对于将来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现如今的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知识比以往要丰富得多, 这就必然导致他们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在学习上, 所以如何能够调动起学生对初中历史的学习, 才是重中之重。
1. 抓住契机, 合理调动。
其实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都是提出疑问, 并最终解决疑问的过程。因此, 历史教师可以在课堂之上不失时机地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 《戊戌变法》一课的学习过程中, 可以先让学生回答参与这一事件的主要人物, 接着可以让学生回答戊戌变法的最终结果如何。当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出戊戌变法失败后, 可以追加这次改革为什么会这么快地遭到失败, 学生的积极性已经基本上被调动起来了, 这时候我们要抓住契机, 让学生们讨论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最后, 在大家的共同参与之下大家总结出了运动失败的原因是由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过于懦弱, 力量薄弱, 以及反对派的围追阻扰等等。通过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唤起了他们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点燃了他们学习的激情, 最终培养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2. 引入历史故事, 引发兴趣。
从人们一贯的思想认知来看, 历史不过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发生了某一事件。大多时候由于考试的需要, 我们都要求自己的学生按照特定的条条框框机械地记忆这些历史事件, 这样的结果就是磨灭了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其实, 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并不是索然无味的, 只是被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有它的客观原因的,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 具体情节也在不停地变化着, 人物在历史事件中有悲欢离合, 喜怒哀乐。因此, 初中历史老师可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插入一些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中的小故事作为课堂的小插曲, 唤起学生对于历史的求知欲, 还能适当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比如在讲到春秋战国时期时, 有除奸臣、平内乱、中原称霸的楚庄王, 其“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的典故天下皆知;而晏子使楚、二桃斩三将、田氏代齐等等典故造就了晏子一世名相千古流芳;乐毅不光是军事奇才, 也是政治奇才:辅助弱燕、以三国联军一举攻下齐国七十多城池, 令齐国将领闻听乐毅之名望风逃窜、献城开降。这样的历史故事刻, 从而对历史感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 把学生从封闭的教学环境之中解放出来, 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多样化。而实现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一步是培养学生的开放性的思维。因为开放性的思维不仅能够起到拓宽学生视野的重要作用, 而且还能使学生从自己的视角来看待每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
1. 再现历史场景, 置身其中。
历史课的课堂学习只能让学生对其中的人物事件有一个简单的表面的认识, 只能在大脑中停留比较短的时间, 作为历史老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理解记忆机会。比如说可以举办一些历史事件的编演, 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历史角色, 可以添加自己对于某一特定事件的理解, 把曾经发生在某一历史时期的事件再次呈现出来。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之中, 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发展, 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 审美的能力得到了发掘, 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某一历史事件的再现, 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
2. 实物再现, 感受历史。
博物馆是国家和历史的缩影,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历史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向博物馆, 让学生们在那里感受历史的步伐。博物馆的展品是历史感性资料的积累, 不论是图片还是与进步, 一些现代高新技术的引入, 大大增强了其作为历史资料的感染力。如中国近代军事博物馆运用仿真模拟及光、电、声的结合, 实现了让参观者亲眼目睹海战的场景。因此参观博物馆对于学生思维具有很强的刺激作用, 通过对不同时代的各式各样的展品进行观察, 借助于展品之间的差异对时代的进步进行思考。因为每一件展品都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再现。学生置身于古代的展品中, 通过视觉与思维的碰撞, 一方面增加了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热爱, 另一方面还能引发学生联系现实对历史进行深入思考, 促进学生的开放性思维的提高。
历史教学对初中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这是他们认识历史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因此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和技巧是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的。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中不断寻求历史教学的新方法。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初中历史教学要做到与时俱进。面临学生历史学习所出现的问题, 很多老师也在不断提出解决方案。激励学生去积极主动地学习, 让学生体验学习历史的兴趣, 然后让他们自发学习, 这样才是教育的目的, 也是每一位老师所追求的。如何做到让学生去主动学习, 以及如何培养他们的开放性思维, 是本文所重点讲述的内容。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历史,解决方案,培养
参考文献
[1]杨同风.初中历史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学习之友, 2011, (9) .
[2]张录珍.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两个问题[J].教学研究, 2011, (7) .
[3]饶晓清.搞好初中历史教学的思考[J].文史教育研究, 2011, (52) .
初中历史学习新方法 篇2
初中一个好的学习方法是准备各种科目。事实上,它最大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帮助初中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周期。此外,预习还有助于提高初中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在准备不清的地方,在第二天上课时,初中生应格外注意。可以看出,预览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课上做好笔记
做好笔记,不是一味地照搬老师各种话语、文字。而是有针对性地记录课文总体框架,填补一些自己不了解的知识点,为进一步宏观把握历史事件框架、历程提供指导。
课后注意对知识点的串联整理
课文中的历史知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历史事件的起因、过程、发展和结果等都是遵循一定历程或规律的,一定要对知识点进行串联,这样知识点就会记得更加牢固,也不易遗漏知识点。
经常复习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学生,对阅读过的知识,一小时后还能记住40%左右,一天后还能记住30%左右,一个月后还能记住20%左右,根据人类忘记的遗忘规律,我们在学习历史时,复习显得十分重要,一般来说,对历史知识的复习,基本上要一天、一周、一个月各复习一次,才能加深记忆。
自读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新方法 篇3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历史 解决方案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019
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记载着人类悠久的历史。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历史,也需要历史的积淀。唯有了解历史、尊重历史,才能促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初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范畴,初中历史的教育目标也是具有基础性的。在当今教改的大潮下如何做好历史教学课程改革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长期以来,历史教学采取教师满堂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使得历史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失去了學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增强学生历史观念,使其从历史知识中得到启发,成为一个当今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初中历史教育工作者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就需要在新一轮课改的大背景下实行先学后导、问题引领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学生分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打造高效轻松的课堂,从而不仅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还能效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更能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
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正确对待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认识到课堂教学有效性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
不论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忽略兴趣的重要作用,而对于比较好动的初中生来说,其重要性更是不能否认的。因为初中生年龄较小,注意力很难集中,所以调动起他们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对于将来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如今的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知识比以往要丰富得多,这就必然导致他们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在学习上,所以如何能够调动起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才是重中之重。
1.抓住契机,合理调动。其实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都是提出疑问,并最终解决疑问的过程。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之上不失时机地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戊戌变法》一课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回答参与这一事件的主要人物,接着可以让学生回答戊戌变法的最终结果如何。当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出戊戌变法失败后,可以追加这次改革为什么会这么快地遭到失败,学生的积极性已经基本上被调动起来了,这时候我们要抓住契机,让学生们讨论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最后,在大家的共同参与之下大家总结出了运动失败的原因是由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过于懦弱,力量薄弱,以及反对派的围追阻扰等等。通过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唤起了他们对历史的学习兴趣,点燃了他们学习的激情,最终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2.引入历史故事,引发兴趣。从人们一贯的思想认知来看,历史不过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发生了某一事件。大多时候由于考试的需要,我们都要求自己的学生按照特定的条条框框机械地记忆这些历史事件,这样的结果就是磨灭了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其实,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并不是索然无味的,只是被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有它的客观原因的,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具体情节也在不停地变化着,人物在历史事件中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因此,教师可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插入一些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中的小故事作为课堂的小插曲,唤起学生对于历史的求知欲,还能适当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比如在讲到春秋战国时期时,有除奸臣、平内乱、中原称霸的楚庄王,其“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典故天下皆知;而晏子使楚、二桃斩三将、田氏代齐等等典故造就了晏子一世名相千古流芳;乐毅不光是军事奇才,也是政治奇才:辅助弱燕、以三国联军一举攻下齐国七十多城池,令齐国将领闻听乐毅之名望风逃窜、献城开降。这样的历史故事有很多,教师要分章节给学生们讲述,让他们记忆深刻,从而对历史感兴趣。
二、创新教学模式
“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犹如死水一潭,缺乏生机和活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任何一个学生绝不会对自己感到索然无味的课程倾注热情。教师要不断创新适宜时代发展需要的教学模式,一是教学方法教学形式要多样化,在课堂上增加一些学生活动内容,如讨论讲述辩论扮演等可以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给他们展示自我自主学习的机会,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教师只有扮演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发现者、欣赏者和帮助者的角色,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历史教学的主体,才能亲身体验和感悟历史的脉搏。二是教学环境要优化,好的环境让人心情舒畅,好的教学环境能使学生心理和思维得到解放,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学生的创新思维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三、总结
历史教学对初中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是他们认识历史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和技巧是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的。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中不断寻求历史教学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1]杨同风.初中历史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卟学习之友,2011,(9).
[2]张录珍.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两个问题[U].教学研究:2011,(7).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新方法 篇4
1. 教学目标
历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增长并加强学生的历史观念, 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让学生可以从历史知识中有所收获, 有所启迪。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当今课改的大潮中, 彻底改变以前的教学方法, 摒弃长期以来的学生被动接受, 教师枯燥的读史, 实行问题引导、先学后导的教学模式, 提升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师生探究、合作, 学生分组讨论等方式, 让学生参与并把握主动权, 创设轻松活跃的课堂空间。学生兴趣所致, 初中历史的教学目标自然容易实现, 并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初中历史教师应该认识到历史教学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 并正确对待日常教学工作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制定出教学的相关策略, 符合教学的需求, 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做学生生活中的朋友、学习中的良师、成长中的益友, 组织学生学习活动, 指出学生不足之处, 与学生合作, 让学生参与, 成为课堂的主体、主人。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把学习的自主权让位于学生。
教师在历史课中要融入学生, 给学生提供活跃的学习氛围, 启发指导其学习, 走下讲台来和学生一起讨论, 让学生多讲、多说、多议、多画、多写, 以学生为主体, 实现以教师为主体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讲、说、议、画、写行为转变为学生讲、说、议、画、写行为。
2. 教学风格
幽默风趣的人在各个场合都比较引人注目, 还能活跃气氛,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融入幽默风趣的语言会变枯燥为有趣、变死寂为活跃、变紧张为轻松, 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还能很好地和学生沟通、交流、合作。课堂气氛活跃轻松了学生, 也使他们放下了紧张抵触情绪, 爱上历史课。当然幽默的语言不仅能活跃气氛, 在课堂上使用网络语言、诙谐幽默、现代的语言, 还能形成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愉悦学生,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喜学、乐听, 帮助学生理性地思考问题。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必要的时间、必要的地方引入一些合适的历史材料。随着课文内容的不断展开, 剖析设置情境问题, 让历史课不再单调, 变得引人入胜, 想继续探寻下去, 后来会发生什么, 将有什么启迪, 让学生思之而得, 不会因问题过易或过难而平淡无趣或知难而退, 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力, 训练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关注每一个学生, 听取学生不同见解, 针对每个学生做出相应点评, 不过分苛求学生的思维表达方式, 不随意打断学生课堂发言, 鼓励学生多讲、多议, 尊重学生的思想感情, 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 创建营造和谐的氛围。每个学生因个性、个体差异有别, 仔细倾听学生讨论, 用赞许、赏识、包容的心态面对学生, 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平台。
3. 教师素质
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知识外, 还要有良好的素质, 并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同样的教师教同样的课程, 结果可能会有天壤之别,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的受欢迎程度不一样。如何让学生喜爱教师并喜爱上教师教的课程, 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学生。历史教师在培养完善自己学识的同时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努力成为一个富有人格魅力、令人敬重的教师。学生更愿意亲近真诚、和蔼、宽容等有内在人格魅力的、有责任感的老师。这样的教师更容易受到学生的喜爱和尊重, 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让学生爱屋及乌, 喜欢上自己所教的历史课程。
在学校我们看到一种现象:两位资质相同、教学水平相当的老师, 一位教学成绩很好, 另一位教学成绩平平。究其原因, 就是因为教学成绩好的老师, 学生喜爱他的内在人格魅力, 懂得如何和学生沟通交流, 处事公正、随和;而另一位教师只是平淡讲课, 用旧有的“满堂灌”“一言堂”教学, 而让学生抵触老师而厌恶老师所讲授的课程。许多优秀的历史老师之所以优秀就是由于他们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了自己的学生, 从而建立起了和谐的师生关系, 保证了他们教学改革的成功, 也成就了一代名师。面对不断深入的新课程改革, 历史教师要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入手, 建设和谐的、积极向上的历史课堂, 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爱好。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 篇5
一、顺序记忆法
就是按照事件本身发生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这种记忆法最为普遍。
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1、19,萨拉热窝事件;马恩河战役。
2、19,意大利参战。
3、19,凡尔登、索姆河战役。
4、19,美中参战;俄国革命。
5、19,奥匈帝国瓦解;德国投降。
美国独立战争的过程:
1、爆发: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
2、建军:1776年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
3、建国:1776年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
4、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5、胜利:1781年约克镇英军投降。
6、和约: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如记忆“陈胜、吴广起义”这一历史事件时, 可实行记忆三步走:
第一步, 掌握起义的背景;
第二步, 掌握起义的经过;
第三步, 掌握事件的历史意义。在分别掌握的基础上, 再根据事件的内在联系, 进行整体把握, 综合记忆。
二、规律记忆法
在学习中,我们可以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来记忆。
如: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英国、法国、美国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都是:反动的政治统治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要发展资本主义,就必须起来推翻反动的政治统治。而三国的革命,又都有导火线、爆发标志、主要领导人、文件的颁布等。在发展资本主义方式上,俄国和日本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来完成的,意大利和德意志则是通过完成国家统一来进行的。
三、图表记忆法
一些历史知识可以通过画图表的方式进行记忆,效果较好。
比如:秦、唐、元、明、清的疆域四至,可画直角坐标系。隋朝大运河图示。太平天国革命运动过程图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程图示。世界三大宗教知识一览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知识摘要一览表。第一、二、三国际一览表。德、意统一内容一览表。等等。
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改革变法时, 可把所有改革变法方面的历史知识, 按照先后朝代及年代的历史发展顺序,列成表格形式进行集中归类。此表的内容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朝代、时间、人物、改革或变法内容、影响及意义等。
四、联想记忆法
就是由眼前的人、事、物,想到已知的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
如:看到书本,自然而然想到蔡伦的造纸和毕昇的活字印刷。学到意大利资本主义的萌芽,想到中国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学了英国工业革命,想到中国的鸦片战争。看到菊花,想起陶渊明;看到电灯,想起爱迪生;看到火车,想起史蒂芬孙;看到飞机,想起莱特兄弟。
如: 八年级上册《世界历史》中的《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知识结构可以这样联想:俄国废除农奴制:俄国盛行农奴制, 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农奴暴动频繁,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 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 农奴在获得“解放”时, 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锭赎买。是一次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但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五、口诀记忆法
口诀记忆是把记忆的内容编成口诀、顺口溜等来记忆。此法记忆时生动轻松、朗朗上口,久久难忘。特别适用于初一学生,因为初一学生理解记忆能力还比较欠缺,侧重于机械记忆,如果把一些枯燥的知识编成顺口溜、歌诀,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可以把每一课的内容总结为几句顺口溜,这种方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机械记忆效果大有好处,但它也不是万能的,培养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更为重要。
如中国古代历史中所出现的所有朝代, 按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单纯记忆就不是那么容易,若把它们编成顺口溜的形式连缀成篇, 既朗朗上口,又增加知识点趣味性。既好背诵又容易掌握, 自然会收到时半功倍的效果。把一些繁杂的历史事件编成顺口溜很容易记忆。
比如:把康熙大帝的主要事迹编成:智擒鳌拜,平定三藩;册封**,统一台湾;抗击沙俄,亲征噶尔丹。
再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九·一八”,日侵华;瓦窑堡,定方针。“一二·九”,掀高潮;西安事变,初步建。卢沟桥,小日本,等着瞧,国共合作决不饶!
试看以下知识点的连缀:炎黄尧舜夏商周/ 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统天下刘建汉/ 东汉建朝为刘秀/ 三国争雄风云起/ 两晋南北朝对峙/杨坚起兵隋朝立/李渊反叛登唐基/ 五代十国山河破/ 宋辽西夏战乱多/ 金元两朝不太平/ 明灭之后立清国。
例如:用口诀法记忆中国历史朝代──盘古三皇五帝更,夏商周(西周、东周)秦两汉(西汉、东汉)成,蜀魏吴争晋(西晋、东晋)南北(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
初中历史有很多知识点需要同学们精准记忆,历史就像是在叙述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本来非常的有趣,可是一涉及到记内容很多同学就不情愿,其实历史知识记忆是要讲究方法的,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种方法,一起来看。
六、归纳记忆法
一方面,可以把不同时间的同类事件进行归纳。
如:近代前期西方列强连续发动的5次大规模侵华战争、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中国制造的5次事变、新航路开辟过程中的4次重大远航、二战中同盟国首脑召开的4次国际会议、中国工农红军5次反“围剿”、中国共产党召开的15次代表大会,等等。
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同一时间的不同事件进行归纳。
如:1927年: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李大钊被害、“马日事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宁汉合流”、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广州起义。
七、数字归纳记忆法
数字归纳记忆是将所记忆内容按不同属性加以归纳,然后分门别类地记住这些内容及其属性。
在“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学习中也可用七个“3”进行归纳总结。即:3个导火线:英格兰人民起义(英)、波斯顿倾茶事件(美)、三级会议召开(法);3个革命开始标志性事件:长期关闭的议会重新召开(英)、莱克星顿的枪声(美)、攻占巴士底狱(法);3个重要文件:《权利法案》(英)、《独立宣言》(美)、《人权宣言》(法);3个中心人物:克伦威尔(英)、华盛顿(美)、罗伯斯庇尔(法);3次政变:宫廷政变(英)、热月政变(法)、雾月政变(法)。
八、精简浓缩法
精简浓缩法就是化繁为简,去粗取精,紧扣关键字眼,把繁杂的内容进行压缩、整理的过程。
例如:隋朝大运河记住“永、通、邗、南”。记忆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只要记住两个成语就行,“开天辟地”,“焕然一新”;《中英南京条约》记住“赔款、开商、割地、关税”;如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可将其简化为“割三岛、赔两亿、开四口、设工厂”。南昌起义意义记住三个“一”:“一面旗帜,一个标志,一个节日”,还可以通过数字把课文内容浓缩为若干条,如“新文化运动”可浓缩为“一个口号,两个阶段,三项内容,四位代表人物”等。内容整理的过程就是深加工的过程,一定会加深印象,提高记忆力。然后将其还原为完整的内容。通过这样的方法,既便于记忆,又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九、串联记忆法
串联记忆法是将所记忆的几项内容根据其各自的特征和相互联系串起来记忆。
用串联法记忆“战国七雄”: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可用串联加谐音法记作:“七叔含烟找围巾”。五、知识结构记忆法
此法适用于课后复习、单元复习、专题复习、系统复习等各种各样的复习。复习时画知识结构树,一边回忆一边画,包括大标题、小标题、每一个小标题下的各项具体内容,就像画一棵树:树干、树枝和树叶,记的时候先抓住枝干,再添枝加叶。“知识点是零散的,就像满地的珠子,如果我们用线把它们串起来,带走就方便了。”
十、比较记忆法
将类似的事物进行比较,以加深印象。
如:中国的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的抗战路线比较。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的开辟的比较。德、意统一的相同与不同的比较。对两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性质、规模、影响等进行比较,从而达到记忆的目的。
如中国近代史上的《辛丑条约》, 你可联想到《中英南京条约》、《中日马关条约》, 这三个条约的共性都是丧权辱国的条约,其影响一个比一个严重。第一个是使中国“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个是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深”;第三个是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家国家。
如在复习“美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两部分内容时, 在比较的基础上,你就会发现这两个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
其相同点是:
①原因相同, 都是在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下爆发的。
②领导阶级基本相同, 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
③革命动力相同, 人民群众在革命中起了推动作用。
④影响相同, 革命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其他国家的革命有很大的影响。
其不同点是:
①领导阶级不完全相同, 英国新贵族也起了领导的作用。
②特点不同。英国革命经历了反复、曲折的过程, 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法国革命则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最彻底、最典型的革命。
③意义不同。英国革命揭开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开辟了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法国革命扫荡了国内外的封建势力,动摇了欧洲其他国家封建制度的基础。
十一、谐音记忆法
谐音记忆法是通过读音的相近或相同把所记内容与已经掌握的内容联系起来记忆。
例如:李渊618年建立唐朝,可记作:“李渊见糖(建唐)搂一把
(618)”。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年,可用谐音记作:“一拔就死”。“八一”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人有周恩来、贺龙、朱德、叶挺、刘伯承。用“刘叶煮粥喝”这五个帮助记忆,记起来就方便多了。
十二、历史年代记忆法
记忆历史年代是令许多同学头疼的,但有些年代学生又不得不记。那怎么办呢?孤立的数字是难记而易忘的,我们必须想办法让它变得易记而难忘,对此,可以试试以下的方法。
(1)比较记忆法。如:中共第一、二、三次代表大会,分别在19,1922年,1923年举行;“三国鼎立”的年代:2,曹丕建魏;221年,刘备建蜀;222年,孙权称吴王。世界近代历史开始(1640年)和中国近代历史开始(1840年)刚好相隔2;中国奴隶社会结束(公元前476年)和西欧奴隶社会结束(公元476年),一个在公元前,一个在公元后;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和中国戊戌变法(18)。对于这样的时间,只要记住一个,另外两个也就记住了。
(2)尾数相同的事件。如:以“9”为例的历史事件。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19,中国五四运动。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49年,新中国诞生……
(3)归纳同一个年代发生的大事。如:1861年,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总理衙门设立,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开始。又如1927年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许多大事:国民党右派发动反革命政变,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共产党人领导了三次武装起义,召开八七会议等。
初中历史学习新方法 篇6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历史教学;创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更加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学目标也侧重于培养学生全面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对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盛行“唯分数论”,学校把考试成绩看成是评判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老师“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师生互动少,严重扼杀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课堂效率,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在倡导素质教育,实行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必须首先更新教育观念,教师的观念是教学的关键。培养创新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二、多媒体教具的使用
历史课程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学科,与其他的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对于初中生来讲,往往由于历史课程的内容与学生所处的年代相距太久,使学生对它提不起兴趣,认为它枯燥乏味,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多媒体教具不断引入到历史课堂中来,使学生对课程有了感观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三、引入历史故事
在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合教育的需要,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尤其对于初中生来说,正处于理论具体向理论抽象过渡的思维阶段,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有一定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恰当地引入历史故事,把这种好奇心转变为求知欲,这就使学生提高了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四、巧妙设问,开拓思维
一个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说过“一个好的问题比一个好的答案更重要”,尤其在新课程理念下,传统的“以教定学”逐渐在向“以学定教”方面转化,例如在讲解“拿破仑建国”这一节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例如“如果你是拿破仑,你会怎么做?”或者以拿破仑的一生为主线开展主题为“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的辩论赛,这无疑使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总之,新课程理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给历史教学注入了一股新风,也使现阶段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呈现出了崭新的局面。因此,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不断改善历史教学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浅谈初中历史学习方法 篇7
一、兴趣记忆法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历史感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有了力量的源泉。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情趣呢?培养学生的兴趣可以从多方面入手。例如,可以用生动的故事培养学生的情趣。在讲历史课时,教师要经常介绍当时的历史背景,生动的故事往往能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紧跟教师的思路认真学下去,达到应有的效果。如在讲罗斯福新政时,插入这样一个故事,罗斯福的儿子想到别处去求职,而他们夫妇只有32美元,于是他们去向他们的父亲罗斯福总统借钱,而罗斯福却说,我只有8美元。这个故事引起了学生的极大的兴趣,作为当时的总统,只有8美元,太搞笑了。我抓住机会,适时讲解,这个故事反映出当时美国的当时经济状况,使学生认识到是罗斯福的新政救了美国,认识到新政的意义。通过形象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比较法记忆法
比较法是历史教学常有的重要方法,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学生就会马马虎虎,张冠李戴。例如,在讲《辛丑条约》时,引导学生将已经了解的《南京条约》《马关条约》与《辛丑条约》,从时间、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意义上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了解了软弱无能的清政府及腐朽的封建制度。再通过这三次条约的赔款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人民受苦受难,生活在深水火热之中。又如,在讲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时,让学生回想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新中国的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通过这样的分析比较,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增强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联想记忆法
有人说历史很好学,不过就是死记硬背,那样就大错而特错了。学习历史时,我们可以由一个事件联想到另一个事件,由一个时间联想到另一个时间,从而达到学习巩固知识的目的。如在学习日本的明治维新时,知道明治维新使日本由落后封建国家发展成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变革。当时日本和中国所处的背景相同,由此可以联想到清朝的戊戌变法,同样的背景、同样的变革,而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效果。通过联想,是学生对时间的本质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记忆。
四、归纳记忆法
这种方法适合在学习新知识时,更适合复习。中国近代史是民族屈辱史,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在学习完《辛丑条约》以后,我们就应该进行一下必要的总结归纳了。条约的内容一般就是围绕着割地、赔款、通商来表述的,我们可以归纳出《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这三方面都有。只有《辛丑条约》与众不同,它没有通商口岸,而且在众多的条约中,它的赔款数额最大。我们可以归纳出三个条约对这个社会的影响进一步加深,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我们还可以归纳出英国和日本都单独分别挑起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同时他们还都参与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五、时间记忆法
历史教材的时间很多,学生记忆起来有很大的困难。掌握了时间记忆法,学生能把握时间的脉搏,对历史的年代分期有一个清楚的脉络,能准确地来做排列历史时间的试题。如1935年有著名的遵义会议,向前推10年,是1925年,有资产阶级革命先驱孙中山逝世;再往前推20年,是1905年,有孙中山成立中国同盟会,通过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民主革命纲领,阐发了“三民主义”,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从这一年向后推10年,是1945年,在这一年,有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会议中共七大,这次会议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也在这一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六、数字记忆法
数字归纳记忆是将所记忆内容加以归纳整理,找出知识内容的特点按规律强化记忆。
以冀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为例,教学时我采用“一二三四”数字记忆法。具体方法是:一条主线,即以中国是怎样一步步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为主线;二次运动,即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三个条约,即《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四次战争:即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浅谈初中历史学习方法指导 篇8
一、教会学生端正学习历史的态度
态度是决定成败的重要因素。国家规定:历史课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历史课程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所以, 在初中的第一节历史课上, 我们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好历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而使学生端正学习历史的态度。
二、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 提高读史能力
阅读的指导主要放在课前对教材的预习和练习中的史料上。预习之前, 教师就要给学生提出阅读的要求,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教材, 在预习中对疑难处和重、难点处做上记号, 以便在听课中加以注意。这样, 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和质疑, 既可提高阅读能力, 又可逐步培养、发展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再通过教师作画龙点睛的讲解, 就能帮助学生掌握和深化历史知识, 提高学生读史能力。在指导学生做材料练习题时, 也必须教会学生能从材料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例如, 每则材料与什么事件有关, 这几则材料共同反映了什么主题, 这道题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的, 确定了主题之后, 回答问题时就不会相差得太远了。
三、教会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 抓住重点学习
例如, 在开始讲中国近代史时, 首先指导学生看目录, 教师要讲好概述, 即中国近代史的起止时间、起止的标志性事件、分期、基本内容等。另外, 在授课中, 要不断揭示众多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用一条线贯穿起来, 帮助学生对中国近代史有总体认识, 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 还要让学生掌握住每一章节教材中的重点。例如中国近代史, 既然是一部屈辱史, 那么列强对中国发动的几次战争以及使中国丧失领土和主权的几个不平等条约就成为重点;同时近代史又是一部探索史, 那么与探索有关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也是学习的重点。学生掌握了这样的方法之后, 不管是学习中国史还是世界史, 也不管古代史、近代史还是现代史, 都能从一个比较高的高度来把握知识。
四、教会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 采取不同的方法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1. 列表归纳法。
比如学完近代史上外国侵略者发动的一系列战争, 就可以把近代史上的侵华战争名称、时间、侵略国家、简单经过, 战争结束后签订的条约, 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通过列表的方式来把握, 既简单明了, 又能突出重点, 同时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2. 比较法。
这是经常应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便于对知识进一步理解掌握, 学生可以把中外历史上相关或者相类似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加以比较。比如学生可以将《辛丑条约》与《马关条约》《南京条约》加以比较, 找出中国主权的丧失发生了什么变化, 从而明白外国侵略者是怎样将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3. 调查访问法。
在学习《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有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内容, 以及《十年“文化大革命”》时, 由于课本资源有限, 而且学生对这个时期出现的现象难以理解, 可以让学生访问老一辈人, 将他们在这段时期中的经历和感受记录下来, 加以整理, 形成史料。从实例中了解这一段历史, 从而锻炼学生整理口述资料的能力, 也实践了探究式学习方法。
五、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 提高记忆效率
1. 口诀记忆法。
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七年级学生。把一些枯燥的知识编成顺口溜、歌诀可以收到良好的记忆效果。例如用口诀法记忆中国历史朝代:盘古三皇五帝更, 夏商周 (西周、东周) 秦两汉 (西汉、东汉) 成, 蜀魏吴争晋 (西晋、东晋) 南北 (南北朝) , 隋唐五代宋 (辽、金) 元明清。
2. 数字归纳记忆法。
例如可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归纳为“五三二一”来记忆。即五次重大战争, 三个主要的不平等条约, 二次农民运动, 一条主线。
3. 记忆关键字词法。
特别是在记忆历史事件的内容或意义时可用这种方法, 这样便于学生在答题时采用书面语言, 同时也便于学生记忆。例如在记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时, 可抓住关键词“确立了”“挽救了”“转折点”。
六、教会学生利用历史图片、地图等学习历史知识
古人云“左图右史”, 新教材也为此提供了许多便利。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地图, 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有效信息, 培养学生以图学史、读图识史的能力。比如学习唐、北宋两朝历史时, 引导学生观察《唐长安平面图》和《北宋东京平面图》, 大致了解两座城市的特点后, 可以引导学生对两城的平面图作一比较, 学生很容易就了解到宋朝城市比唐朝城市商业发达。通过如此的反复观察与对比, 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也明显提高了。
总之, 学无定法, 只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 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他们一定会爱上历史学科的, 也一定会在学习中取得长足的进步。
新课程下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之探 篇9
一、改变教材功能观
传统的教材功能观认为, 教材是权威、是真理、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它凝聚了人类的文明与智慧的精华, 教师的任务就是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 这样一种教学模式是以传授知识为主, 是一种单向性的传播过程。当然教学是以教材为根本, 作为教师肯定要吃透教材, 做为学生也要努力掌握教材的知识, 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的冲击, 单纯的传授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了, 所以传统的教材功能观受到一种新的教材功能观的严峻挑战, 新的教材功能观这样认为:教学, 不是单纯的传授书本知识, 更为重要的是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掌握能力、动手动脑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还要注重学生良好的价值观的培养。所以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就要充分挖掘教材, 根据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二、把当今实事与历史事实相结合
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添加历史学科的趣味性。作为历史教师要把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全部讲述, 让学生知道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比如说, 我们可以把香港、澳门失陷和香港、澳门回归结合起来, 把日本人侵略台湾和当前的台湾问题相结合, 让学生感觉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例如, 我们在讲授《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时, 新课标要求从原因、过程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授课, 如果单纯的靠教材, 则无法达到课标要求, 实际授课中, 我们就要把历史和当今实事相结合, 拉近现在与历史的距离, 让德育有机渗透在整个历史教学中。再如, 在讲授《世界多极化趋势》一课中欧共体的形成时, 就要联系欧洲联盟来讲解, 为了学生能更好的了解和掌握, 我们教师可以扩充欧盟的东扩过程以及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影响, 还有欧盟主席普罗迪与我国温家宝总理的互访, 让学生深刻懂得合作的重要性。还有在讲授《跨世纪的世界格局》时, 我给学生讲到当今世界的动荡局势, 联系到前不久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以及现在的利比亚战争, 同学们都听得津津有味, 十分投入, 这也让他们知道我国周边局势, 懂得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意义, 也深刻感悟到加强综合国力在世界上的重要性。
三、重视课堂教学的导入设计
俗话说得好“一个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作为教学, 有一个精彩的开端,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显得十分重要。
1.利用多媒体进行导入
新课程下的历史学科不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 而是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的综合性学科,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需要, 充分利用多媒体, 制造历史事件音频, 或者下载历史事件视频, 把历史事实活灵活现的呈现在学生们眼前, 而现代史的一些科技发展, 我们也可以用多媒体播放视频, 让学生亲切感受到我国的伟大成就, 让学生受到科技的感染和熏陶, 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让学生记忆起来更轻松。
2.用历史故事进行导入
大多初中生都处于生理和心理有待完善的青春期阶段, 他们对古老的故事充满着疑问和好奇, 喜欢古老的历史传说, 教师可以把这些学生好奇的、喜欢的历史传说故事作为教学的引题, 让学生跟着传说, 不知不觉跟着教师走向历史,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比如说, 我在讲授《罗马共和国兴衰》一课时, 就给学生讲了一个《母狼乳婴》的传说故事, 以此引出罗马城的兴起和发展, 激起了学生们学习罗马兴衰的兴趣。
四、给予学生以赞赏和鼓励
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得出, 所有的学生都想得到教师的赞赏, 做得不好的也想得到教师的鼓励, 以增加自己的自信心。作为教师, 我们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 对学生要一直都有希望, 教师的态度对于学生的发展方向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学时, 学生表现优秀要给予及时赞赏, 增加自己的自信感;如果学生犯错, 我们也要给予及时的鼓励, 让学生再接再厉, 继续奋斗, 争创辉煌。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 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就要改变教材功能观, 注重古今中外结合, 做好课堂导入设计,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是势在必行。作为历史教师, 我们努力做好教学, 力争让所有学生都做到牢记历史、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参考文献
[1]韩淑珍.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J].青少年日记 (教育教学交流版) , 2010, (12)
初中历史学习新方法 篇10
一、凤头———激情导入, 夺人心弦
影视剧中好的开头可以吸引观众, 让观众有继续看下去的欲望, 而逐渐引人入胜。一节好的历史课也是如此。如果教学一开始就平铺直叙, 毫无精彩可言, 那么结果只能是使人昏昏欲睡。因此, 教师必须要讲究课程导入的艺术, 要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而针对不同章节、内容导入的设计也是不同的, 或以优美的历史故事, 或以当下的时政要闻, 或以激情澎湃、慷慨激昂的优美诗句, 或以步步紧逼的提问。具体如何导入, 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如讲“楚汉之争”时, 我高歌一曲《霸王别姬》, 通过音乐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 突现出项羽的英勇与豪迈, 学生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又如, 在讲《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时, 我激情澎湃地朗读了毛泽东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词, 配合播放红军吃野草、树根、皮带的片段。看着屏幕上红军历尽千辛万苦艰难作战的场面, 学生的情感完全被感染了。总而言之, 无论哪种导入都要做到激情导入, 夺人心弦。
二、猪肚———丰满圆润, 有史有论
仅有激情导入, 是远远不够的, 导入以后更为重要的是如何继续抓住学生的心, 让他们津津有味地听完课, 这就是猪肚, 要丰满圆润。历史讲究的是史实、史论, 讲清史实, 总结史论, 以史为鉴, 指导当今, 这才是根本。具体说来要做到:
1. 语言运用讲求艺术性。
讲课, 顾名思义是要讲, 要讲究语言的感染力和优美感。对于学生来说, 是一种享受, 是一种精神盛宴。如在讲《鸦片战争》一文时, 我用铿锵激昂的声调对“林则徐虎门销烟”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述, 并不时加以赞颂, 以激发学生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敬佩之情。而在讲签订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时, 我则以“义愤填膺、深恶痛绝”的语气对清政府加以痛斥, 并表现出“痛心疾首、拍案而起”之愤怒。这样学生自然受到了感染, 激发了民族责任感以及一腔爱国之情。
2. 内容讲解要史实全面, 讲清来龙去脉。
学习历史, 首先要明白历史事实, 然后才可以反思, 才可以以史为鉴, 才可以指导未来。因此, 教师要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前因后果关系;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等。如在讲南京大屠杀的相关史实时, 就必须讲到南京大屠杀的背景、历史过程、相关事件、责任认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抗日战争等相关问题。在讲解的基础上, 我给学生播放了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 学生对这一历史史实完全清楚, 印象加深, 收到了应有的效果。
3. 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的思维能力会教会学生以什么样的方法、角度去看待分析问题, 自主学习能力则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因此, 教师要在初中历史课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简单来说, 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构建知识框架的能力, 要引导学生把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横向联系, 并不断给予渗透, 这样能使学生把重大历史事件前后联系起来, 明确事件的前因后果, 进而进行纵向对比和联系;培养学生将中外历史相关知识联系比较的能力, 要使学生明确“世界历史是中国历史的大舞台, 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背景因素, 中国历史的发展影响着世界历史的发展”这一辩证关系,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提高创新能力。教师还应利用历史上的一些未解之谜、不同的学术观点以及最新研究成果等, 设计各种开放性探究问题, 鼓励学生通过讨论、辩论、参观等方式去研究, 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开发其无限潜能。
三、豹尾———总结升华, 画龙点睛
一节课讲到这儿基本上快要结束了,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教师讲得激情澎湃、慷慨激昂, 但又好像意犹未尽, 那么要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 让他们感觉回味无穷, 期盼下次的课, 就要做到豹尾, 有力而干净利落的总结升华。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归纳总结。
对课堂教学知识的结构、主线进行归纳总结, 要尽力突出主题, 条理清晰, 使学生能紧密把握重点, 理解难点, 牢固记忆。
2. 延伸拓展。
在学生理解学习新授内容的基础上, 借助于联想, 适当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使学生在巩固新知识的同时能举一反三, 从而激发学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3. 设疑回应。
在导入新课时, 适当设置疑问;在课程结束时, 围绕新学内容解答课初提出的疑问, 与导言相呼应, 必要时可再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 设置悬念, 让学生在课下完成, 下次课堂上再解答。
4. 画龙点睛。
一些课程或章节内容在讲授时需要详细推导, 尽情铺陈。若能在课堂结尾时用二、三句简洁的话点明重点、要旨, 则更显生动有神, 有画龙点睛之效。学生也会有所顿觉, 从而抓住问题的关键。
摘要:文史不分家, 文学写作讲究的凤头、猪肚、豹尾同样可以运用于历史课的课堂讲学。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永杰.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效率.西北职教.
[2]马婕.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探新.宁夏教育科研, 2010.
[3]徐伟明.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培养策略.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之趣味记忆法 篇11
一、单字组词记忆法
许多历史知识记忆时容易发生混淆或者记不牢固,这种情形如果我们各提取它的一个字再组成一个词或一句话,就会发现很有意思,并且有利于加强记忆。例如:唐朝时越窑的青瓷和邢窑的白瓷最负盛名。把后者分别提取一个单字“邢”和“白”,然后组成“百姓”这个词(谐音)。“百姓”-“白邢”就是邢窑生产白瓷。又如,19世纪晚期和19世纪早期德意志大文学家歌德和席勒。歌德的主要著作《浮士德》。可以用“三德”两个字帮助记忆,德意志──歌德──《浮士德》。同时,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使歌德和席勒结下了诚挚的友情,根据他们的遗嘱,这两位先后离世的大文豪最终合葬在一起,成为世界文坛的佳话。这真胜过一部“爱情”故事,而席勒的代表作是《阴谋与爱情》。又如:马克尼发明无线电报,莫尔斯发明有线电报,可组成“无马有莫”加强记忆效果。
二、歌谣记忆法
把历史事件编成口诀或顺口溜,是记忆和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编成口诀或顺口溜,印象更深,记忆更牢。如为了让学生记住七雄名称及在地理上的位置,可编顺口溜:“东齐西秦,南楚北燕,赵魏韩在中间。”再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郑和下西洋时,可以编成这样的歌诀来学习记忆:“郑和奉承朱棣令,1405出西洋,与外联系宣国威,刘家港出古里回;此后多年下六次,一共涉达30国,远航红海与非洲,扩大交流开南洋,郑哥相比早半世,书写远航史壮举。”这样学生就容易记住郑和下西洋的派遣者、目的、第一次远航时间、出发地、到达地、返回地;共航行的次数、最远到达地、影响等知识,避免了死记硬背,而且记忆时间会更长久。
三、年代巧记法
1.数字特征观察法
如,罗马西西里起义是公元前137年,这三个数字是在四个连续奇数1、3、5、7中挖出第三个奇数后排成的一个三位数。又如383年的淝水之战,1234年蒙古灭金,1661年郑成功率领大军进攻当时被荷兰殖民者霸占的我国领土台湾,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818年马克思诞生等等,亦具有明显的数字组合特征。
2.等差数列记忆法
例如,我国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这四个历史事件分别发生在1911年、1913年、1915年和1917年,这四个数字恰好组成了一个以2为公差的等差数列;再如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九一八”事迹和皖南事变,分别发生于1911年、1921年、1931年和1941年,这四个数字恰好组成了一个以10为公差的等差数列,只要记住辛亥革命发生的时间,其余三个年代也就记住.时差记忆法。
如,唐末农民起义是874年开始的,起义坚持10年,就可推知这次起义是在884年黄巢牺牲后失败的。抗日战争为期8年,是1937年爆发的,由此可以推算出:它结束于1945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1640年,整整两百年后英国才发动侵华的鸦片战争,故知鸦片战争是在1840年发生的。再如金建立于1115年,十年后灭辽,故知金灭辽是在1125年。
社会发展有一定规律,历史年代的记忆也应寻其规律。关于历史年代的记忆方法很多,数字记忆法仅为其中的一种。中学历史教师倘认真发掘,一定还能找到诸如理解记忆、归纳记忆和编年记忆等其它许多事半功倍的记忆方法。
四、归纳记忆法
一方面,可以把不同时间的同类事件进行归纳。如:近代前期西方列强连续发动的5次大规模侵华战争、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中国制造的5次事变、新航路开辟过程中的4次重大远航、二战中同盟国首脑召开的4次国际会议、中国工农红军5次反“围剿”、中国共产党召开的15次代表大会,等等。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同一时间的不同事件进行归纳。如:1927年: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李大钊被害、“马日事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HYPERLINK"http://www.so.com/s?q=%E5%AE%81%E6%B1%89%E5%90%88%E6%B5%81&ie=utf-8&src=wenda_link"\t"http://wenda.so.com/q/_blank"宁汉合流”、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广州起义。
五、联想记忆法
与其它学习方法不同,在选择记忆方法的时候,往往不需要讲求什么逻辑性,因为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记住知识,只要能够记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任何一种记忆的方法,哪怕方法很奇怪,只要效果好,就可以大胆采用,像是联想记忆法。在记忆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稀奇古怪的联想来记忆相关知识,如,在讲到军阀割据,曹锟、段祺瑞分别控制的地盘以及其相应的支持者时,我们就可以采取联想记忆的方法来进行记忆:曹锟靠在一棵日本梨树(分别指直隶和江苏)上,饿(湖北的简称鄂的谐音)的快干(江西的简称赣的谐音)了,而段祺瑞却端着一大碗(安徽的简称皖的谐音)卤(山东的简称鲁的谐音)面(福建的简称闽的谐音),这(浙江的谐音)应(英国的谐音)该很美味吧!这种联想法看起来很奇怪,但是记忆的效果却一点也不差。
六、重复记忆法
重复记忆法也称作尝试回忆记忆法,即对识记材料边阅读边尝试着背,背不出来再看书,看了书再背,直到全部背熟为止,过一段时间再复习,以巩固成果。但背的时候不能像背诗歌、古文、定理公式、英语单词那样一字不漏地背,只要求背提纲、重要的历史知识。背的时候,眼看、嘴念、脑想、手写并举,记忆效果最佳。
七、综合记忆法
对于一些内容复杂且非常重要的内容,往往用某一种记忆方法很难记住,这时可以用多种记忆方法综合解决。如古代史上清代几位皇帝在位时的重大事件:
1.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的封号可记为:顺达。
2.康熙帝——康熙帝,两个儿(平定葛尔丹叛乱,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台阶下,捏泥人(收复台湾设台湾府;反击沙俄,签《尼布楚条约》)
平三番,更名田(平定三番之乱,实行“更名田”)。
滋人丁,不加赋(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3.雍正帝——将军大臣军机处,“改土归流”地丁银(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和驻藏大臣)。
4.乾隆帝——乾隆帝,爸和姨(渥巴锡率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
初中历史学习新方法 篇12
小组合作学习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基础上, 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 通过对学习小组进行指导, 促进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 发挥各成员的积极主动性, 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在该种教学模式下, 教师的权威性有所淡化, 学生的主体性大大增强, 整个课堂一改往日的死气沉沉, 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小组合作学习具有如下特征:首先, 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 为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其次, 分工合作, 共享成果。小组的每个成员分工不同, 但相互依赖, 最终共同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并向班级汇报。最后, 分配角色, 轮流负责。组内每位成员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可以根据自身具体情况担任一定的角色, 如记录员、发言员等, 等再次合作时, 再进行角色互换, 使得组内每位成员的能力都可以全面提高。
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合理使用可以有效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通过正确途径发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作用。本文主要从精心制定小组合作学习目标以及构建科学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这两个方面, 就如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进行探讨。
就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而言, 必须结合初中历史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来制定, 其具体内容应包含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表达目标和情感目标。知识目标指的是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 例如报纸、互联网、教科书等获取与所学历史知识相关资料的能力。同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与其他同学合作, 将这些知识条理化, 在对这些知识进行归类整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促进吸收。能力目标指的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组织能力, 同时通过相互探讨、辩论, 培养学生以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表达目标具体指的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这对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非常有益。情感目标指的是通过合作培养学生之间的友谊, 加强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营造互相关心的友好氛围。
在具体目标的指导下, 历史教师应构建科学合理的小组学习模式实现教学目标, 最终实现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首先, 教师应组建学习小组, 这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应把握好每一小组学生的数量和质量;其次, 教师应告知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并布置学习任务, 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最后, 教师应检查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并对所讨论的问题进行总结。就学习小组的组建而言, 学生数量最好控制为四个, 这四个学生可以担任不同角色, 如发言人、记录员、计时员以及负责人。小组成员的综合实力从整体上应不相上下, 具体到每个小组, 应包含一名成绩较好、表达能力较强的优秀生以及一名成绩、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 另外两名为中等生。最后指派学习成绩、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就本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发言。之所以做出如此安排, 是为了鼓励学习成绩、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 给予他们充分的信心, 防止本班历史成绩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形, 从整体上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同时, 历史教师在设置讨论任务时, 必须挑选那些具有讨论意义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三、初中历史教学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 小组合作学习不能脱离教科书。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应该建立在教科书的基础上, 历史教师应对所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讲授, 学生也应通过阅读历史教科书大概掌握所学内容。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 小组合作学习才不会流于形式, 学生才会对所探讨的问题有更为深刻的认识。第二, 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学相结合。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必须给予有效指导, 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第三, 传授知识和传授学习方法相结合。在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 历史教师也应该适当传授一些好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总之,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 传统历史教学方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历史学习方式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为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 初中历史教师应深入研究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不断探讨, 不断改进, 以使其更加适应新课改对历史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学习新方法】推荐阅读:
初中历史教学新方法10-16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08-07
初中学习历史的方法06-26
初中历史课程学习评价方法08-28
初中生历史学习方法09-05
初中历史课的学习方法07-18
初中历史的高效学习方法介绍10-23
初中历史新课标的学习心得06-28
初中历史学习09-08
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