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学习方法

2024-08-07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精选12篇)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 篇1

初中历史的内容繁多,事件错综复杂,跨越历史的幅度很大,学生不易掌握,因此,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一些初中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

一、兴趣记忆法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历史感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有了力量的源泉。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情趣呢?培养学生的兴趣可以从多方面入手。例如,可以用生动的故事培养学生的情趣。在讲历史课时,教师要经常介绍当时的历史背景,生动的故事往往能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紧跟教师的思路认真学下去,达到应有的效果。如在讲罗斯福新政时,插入这样一个故事,罗斯福的儿子想到别处去求职,而他们夫妇只有32美元,于是他们去向他们的父亲罗斯福总统借钱,而罗斯福却说,我只有8美元。这个故事引起了学生的极大的兴趣,作为当时的总统,只有8美元,太搞笑了。我抓住机会,适时讲解,这个故事反映出当时美国的当时经济状况,使学生认识到是罗斯福的新政救了美国,认识到新政的意义。通过形象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比较法记忆法

比较法是历史教学常有的重要方法,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学生就会马马虎虎,张冠李戴。例如,在讲《辛丑条约》时,引导学生将已经了解的《南京条约》《马关条约》与《辛丑条约》,从时间、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意义上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了解了软弱无能的清政府及腐朽的封建制度。再通过这三次条约的赔款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人民受苦受难,生活在深水火热之中。又如,在讲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时,让学生回想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新中国的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通过这样的分析比较,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增强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联想记忆法

有人说历史很好学,不过就是死记硬背,那样就大错而特错了。学习历史时,我们可以由一个事件联想到另一个事件,由一个时间联想到另一个时间,从而达到学习巩固知识的目的。如在学习日本的明治维新时,知道明治维新使日本由落后封建国家发展成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变革。当时日本和中国所处的背景相同,由此可以联想到清朝的戊戌变法,同样的背景、同样的变革,而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效果。通过联想,是学生对时间的本质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记忆。

四、归纳记忆法

这种方法适合在学习新知识时,更适合复习。中国近代史是民族屈辱史,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在学习完《辛丑条约》以后,我们就应该进行一下必要的总结归纳了。条约的内容一般就是围绕着割地、赔款、通商来表述的,我们可以归纳出《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这三方面都有。只有《辛丑条约》与众不同,它没有通商口岸,而且在众多的条约中,它的赔款数额最大。我们可以归纳出三个条约对这个社会的影响进一步加深,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我们还可以归纳出英国和日本都单独分别挑起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同时他们还都参与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五、时间记忆法

历史教材的时间很多,学生记忆起来有很大的困难。掌握了时间记忆法,学生能把握时间的脉搏,对历史的年代分期有一个清楚的脉络,能准确地来做排列历史时间的试题。如1935年有著名的遵义会议,向前推10年,是1925年,有资产阶级革命先驱孙中山逝世;再往前推20年,是1905年,有孙中山成立中国同盟会,通过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民主革命纲领,阐发了“三民主义”,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从这一年向后推10年,是1945年,在这一年,有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会议中共七大,这次会议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也在这一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六、数字记忆法

数字归纳记忆是将所记忆内容加以归纳整理,找出知识内容的特点按规律强化记忆。

以冀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为例,教学时我采用“一二三四”数字记忆法。具体方法是:一条主线,即以中国是怎样一步步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为主线;二次运动,即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三个条约,即《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四次战争:即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初中历史的学法很多,这是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但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学生要根据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 篇2

科学总结笔记:历史学习需要进行大量阅读,同时记笔记非常重要。学生应该通过科学总结笔记来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印象深刻,并且在复习时找到目标。

尝试历史演练:历史演练是一种有趣的历史学习方法,它期望把历史事件联系到现实生活当中,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发展的逻辑。

合适理解历史原因:理解历史事件的原因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

关注历史准确度:学生要重视历史准确度,尽可能地使用可靠的历史资料和来源,以确保自己的学习成果准确无误。

开放心态:学习历史要有开放的心态,要重视学生的各种观点和思考,以便有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发展的过程。

掌握基础知识:学习历史不能只注重高级历史知识,如何掌握基础知识也非常重要,基础掌握可以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高级历史知识。

关于初中历史学习方法的思考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260-01

历史学习方法是在一定的历史学习观指导下,在长期的历史学习过程 中逐渐形成并稳定化的历史学习的程序、形式、方式、兴趣和习惯等的有机 集合体,是人们学习历史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目前的初中历史学习方 式由于学校与学生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存在多种问题,初中阶段的历史学 习方式迫切需要变革。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提出了转 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要求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 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转变初中学生历史学习的方法已成为历史课程改 革的当务之急。

一、兴趣记忆法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历史感兴趣,就有了学习的 动力,就有了力量的源泉。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情趣 呢? 培养学生的兴趣可以从多方面入手。例如,可以用生动的故 事培养学生的情趣。在讲历史课时,教师要经常介绍当时的历史 背景,生动的故事往往能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紧跟教师的思路认真学下去,达到应有的效果。如在讲罗斯福新政时,插入这样一个故事,罗斯福的儿子想到别处去求 职,而他们夫妇只有 32美元,于是他们去向他们的父亲罗斯福 总统借钱,而罗斯福却说,我只有8美元。这个故事引起了学生 的极大的兴趣,作为当时的总统,只有8美元,太搞笑了。我抓住机会,适时讲解,这个故事反映出当时美国的当时经济状况,使学生认识到是罗斯福的新政救了美国,认识到新政的意义。通过形象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比较法记忆法

比较法是历史教学常有的重要方法,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学生就会马马虎虎,张冠李戴。例如,在讲《辛丑条约》时,引导学生将已经了解的《南京条约》《马关条约》与《辛丑条约》,从 时间、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意义上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使学生了解了软弱无能的清政府及腐朽的封建制度。 再通过这 三次条约的赔款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 渊,人民受苦受难,生活在深水火热之中。又如,在讲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时,让学生回想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新中国的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通过这样的分析比较,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 分析思维能力,增强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归纳总结记忆法

归纳记忆比较适合总复习。学生在学完知识点后要做好笔记的整理、疏通。一段时间后再将知识点归纳总结,归纳出几个知识点的相同之处与区别,并做好笔记以便记忆起来更加清晰。如在学习苏联改革这一知识点时,学生可以对几个不同的领导人采用的措施进行分析归纳,斯大林主要强调的是优先发展重工 业,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但是最大程度上造成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其他它领导人赫鲁晓夫的改 革、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最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让苏联解体等 等,学生可以围绕着改革的手段,社会当时的状况,个人思想等 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同时我们可以归纳出中国在探索阶段采用 苏联的改革方式进行的改革。

四、时间线索记忆法

初中历史事件多,时间也同样多而杂,学生在记忆时会感到很 苦恼如果学生学会利用时间线索来记忆事件,弄清时间顺序,建立 清晰的时间表来记忆就会在很大程度上节约学习时间,记忆起来也 会更加简单。比如,学生在记忆某一时间时可以向前或向后推移几 年记忆另一个年代发生的事情,或者通过时间记忆中国古代和西方 古代的事件、发展状况、人文风俗、经济发展程度等等。

五、开发利用现代化学习手段

计算机、电视、录像等现代学习手段的开发应用,拓展了学生学习时间 和空间,加强了学习方法的操作性,使认知能力有效地同步发展,有助于学 生在人际交流互助中,学会新的学习方法,发展智力, 因此,应提高学习效 率,开发利用现代化学习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 特别是 直接兴趣,学习活动便是一種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 学生会越学越想学, 越学越爱学,并能有事半功倍之效。例如,根据初中生对新鲜、奇异的事物 有较强的好奇的心理现象,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的直觉与猜想,激发学 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巩固新课知识的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 学生动手、动脑、动口, 调动多种感官参与,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与竞争意识。

六、端正的学习态度和归纳总结的辅助

除了抓紧课堂教学环节,另外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端正的学习 态度,以兴趣做引领,驱动学生内在的动力,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 要性,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历史问题,总结出自己的经 验,从而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记忆一些历 史事件的重要意义和影响等知识,觉得很吃力,不太愿意背,然而 这正是学习历史的重点和核心内容,只要我们肯动脑子完全可以 把枯燥乏味的知识转变成顺口溜来帮助记忆。

浅谈初中历史学习方法指导 篇4

一、教会学生端正学习历史的态度

态度是决定成败的重要因素。国家规定:历史课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历史课程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所以, 在初中的第一节历史课上, 我们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好历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而使学生端正学习历史的态度。

二、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 提高读史能力

阅读的指导主要放在课前对教材的预习和练习中的史料上。预习之前, 教师就要给学生提出阅读的要求,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教材, 在预习中对疑难处和重、难点处做上记号, 以便在听课中加以注意。这样, 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和质疑, 既可提高阅读能力, 又可逐步培养、发展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再通过教师作画龙点睛的讲解, 就能帮助学生掌握和深化历史知识, 提高学生读史能力。在指导学生做材料练习题时, 也必须教会学生能从材料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例如, 每则材料与什么事件有关, 这几则材料共同反映了什么主题, 这道题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的, 确定了主题之后, 回答问题时就不会相差得太远了。

三、教会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 抓住重点学习

例如, 在开始讲中国近代史时, 首先指导学生看目录, 教师要讲好概述, 即中国近代史的起止时间、起止的标志性事件、分期、基本内容等。另外, 在授课中, 要不断揭示众多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用一条线贯穿起来, 帮助学生对中国近代史有总体认识, 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 还要让学生掌握住每一章节教材中的重点。例如中国近代史, 既然是一部屈辱史, 那么列强对中国发动的几次战争以及使中国丧失领土和主权的几个不平等条约就成为重点;同时近代史又是一部探索史, 那么与探索有关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也是学习的重点。学生掌握了这样的方法之后, 不管是学习中国史还是世界史, 也不管古代史、近代史还是现代史, 都能从一个比较高的高度来把握知识。

四、教会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 采取不同的方法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1. 列表归纳法。

比如学完近代史上外国侵略者发动的一系列战争, 就可以把近代史上的侵华战争名称、时间、侵略国家、简单经过, 战争结束后签订的条约, 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通过列表的方式来把握, 既简单明了, 又能突出重点, 同时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2. 比较法。

这是经常应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便于对知识进一步理解掌握, 学生可以把中外历史上相关或者相类似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加以比较。比如学生可以将《辛丑条约》与《马关条约》《南京条约》加以比较, 找出中国主权的丧失发生了什么变化, 从而明白外国侵略者是怎样将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3. 调查访问法。

在学习《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有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内容, 以及《十年“文化大革命”》时, 由于课本资源有限, 而且学生对这个时期出现的现象难以理解, 可以让学生访问老一辈人, 将他们在这段时期中的经历和感受记录下来, 加以整理, 形成史料。从实例中了解这一段历史, 从而锻炼学生整理口述资料的能力, 也实践了探究式学习方法。

五、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 提高记忆效率

1. 口诀记忆法。

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七年级学生。把一些枯燥的知识编成顺口溜、歌诀可以收到良好的记忆效果。例如用口诀法记忆中国历史朝代:盘古三皇五帝更, 夏商周 (西周、东周) 秦两汉 (西汉、东汉) 成, 蜀魏吴争晋 (西晋、东晋) 南北 (南北朝) , 隋唐五代宋 (辽、金) 元明清。

2. 数字归纳记忆法。

例如可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归纳为“五三二一”来记忆。即五次重大战争, 三个主要的不平等条约, 二次农民运动, 一条主线。

3. 记忆关键字词法。

特别是在记忆历史事件的内容或意义时可用这种方法, 这样便于学生在答题时采用书面语言, 同时也便于学生记忆。例如在记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时, 可抓住关键词“确立了”“挽救了”“转折点”。

六、教会学生利用历史图片、地图等学习历史知识

古人云“左图右史”, 新教材也为此提供了许多便利。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地图, 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有效信息, 培养学生以图学史、读图识史的能力。比如学习唐、北宋两朝历史时, 引导学生观察《唐长安平面图》和《北宋东京平面图》, 大致了解两座城市的特点后, 可以引导学生对两城的平面图作一比较, 学生很容易就了解到宋朝城市比唐朝城市商业发达。通过如此的反复观察与对比, 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也明显提高了。

总之, 学无定法, 只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 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他们一定会爱上历史学科的, 也一定会在学习中取得长足的进步。

初中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学习方法 篇5

对于杰出历史人物应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把握:

第一,要知道他们的社会身份和属于哪一历史时代。

第二,要掌握他们的主要活动和业绩。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和业绩在教科书中往往是分散的,高考可以选择特定角度;要求应试者对此进行连贯的阐述。如孙中山“致力于革命四十年”,其历史活动贯穿于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不同历史时期,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分别记述于不同章节,可以选择特定角度将这些相对分散的记述连贯阐述。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探索 篇6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新的探索

作为在教学第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和如何才算教得好?考虑这些问题是必须的,也是很现实的。特别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说是老师们经常要思考的问题。但这些又都涉及到有关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问题不仅仅是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技术性、技巧性的问题,而且体现了深层次的教学理念问题。

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换一种角度来思考教的问题。这就是要把教师职业这一角色,放在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大视野中来定位,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转到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具体地说,就是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虽然涉及的是历史上的事物,但也具有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是因为通过历史教学,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的过去;又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学会以全面、客观、辨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

在素质教育观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历史教学的很多领域,诸如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评估、教师培训等等,每一个领域都可能会制约教学实际的创新。

一、以探究问题为目的

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有人曾说:正是问题才把只不过是小碎石的东西变成了历史的证据。然而,以往的历史教学往往是固定式的,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探究性问题,或只有肤浅的问题,要不然就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如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为了探究问题而设计的,都要给学生机会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去深入探讨。

二、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历史学习不应该是促成思想固化的过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历史本身和历史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需要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辨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尤其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学生学习历史,像学习数学一样,也是思维的训练和强化,是思考的过程,是获得思维成就的经历,是积累经验的机会。所以,任何教学方法都要以激话、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活跃发展。

三、以学生参与为形式

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四、以史料运用为条件

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处理时,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学习历史的本来意义,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历史感到厌倦。所以,要改变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这种传统的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使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得以统一,而不是分离。我们提倡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认识历史,这就要训练学生去掌握和理解历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的问题。所以,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的,尤其是学生对史料的运用。

五、以周密设计为准备

任何教学方法的运用,都不是随意的,甚至不是随机的,都要有事先的准备和安排,有具体的目标,有明确的设计思想,体现出一定的教学观念。方法的实施,是有步骤的,而且要有回旋的余地。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教师以认真的和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前苏联的一位教育家巴班斯基曾提倡最优化教学,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他认为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材难易程度、全班学生的程度、各种教学方法的效用和长短处、教师本人的特点和能力等,这些都需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和计划。

六、以教师引导为助动

以往的历史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唱主角戏的,好像教室这个舞台是为教师搭建的。现在我们倡导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但并不是说教师只是一名“场记”了,不再起重要作用。反之,教师的作用更为重要,他要像导演一样,要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教师与学生的最基本的关系是教学上的朋友。朋友是有共同的爱好和志向的,是互相了解对方的,是互动的,是有交情的,朋友之间的交往是不能靠主观臆想的。所以,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对于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在教学实际中要注意避免以往传统模式下运用方法时的弊端,或是片面地强调某一种方法的效用,以为某一种方法是万能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用到哪里都会灵”;或是僵硬地照搬和套用某一种方法,而不去考虑学生、教材等具体情况;或是只注重方法运用时暂时的、表面的效果,而忽略学生的心理活动反应,等等。

总之,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我们特别强调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历史方法,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力图使学生通过历史教学,逐渐掌握开启历史之门的金钥匙,成为能够认识历史的真正主人。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 篇7

针对学生学习历史的情况, 我们开始思考, 到底怎样进行历史教学才能让学生爱上历史?学习历史到底是学习什么?如果老师能够正确引导学生, 那么, 学生还会排斥历史吗?关于这一系列的问题, 下面提出以下教学方法。

一、精彩的课堂开幕, 赢得学生的喝彩

精彩的课堂导入, 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目光, 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如果老师在导入历史课堂时能够将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 那么这一堂历史课就会进行地相对顺利。所以, 在老师开始历史教学之前, 完全可以设计一段精彩的课堂导入, 让学生的目光专注着课堂, 这样他们才能去倾听每一段历史。

在课堂开始的时候, 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来播放一段历史记录的视频, 然后让学生细细品味视频中所传达的信息。

比如, 当学生学习到“唐朝的繁荣”相关的历史知识时, 那么老师在课堂开始就可以选择一段与唐朝有关的记录视频, 其中, 视频中最好包含唐朝的经济、文化和对外交往等内容, 这样学生在观看视频的时候才会感受到唐朝的繁荣, 而且老师播放视频的时间最好控制在五分钟左右, 这样才能给学生带来意犹未尽的感觉。最后, 当课堂导入进行到最后阶段时, 老师可以说:“唐朝后面的故事, 将由老师来给你们聊聊。”这样, 学生才会更加想要学习有关唐朝的故事, 而且在学生的过程中, 学生也会慢慢地为唐朝的统治感到自豪。

所以, 课堂导入不仅需要艺术感, 同时也需要技术, 如果老师的导入方式能够吸引学生, 那么, 后面的教学就会显得相对简单。

二、适当提问, 活跃学生思维

提问也是讲究一定的艺术和技术的, 如果老师在提问的时候总是以一副严肃的口吻问学生, 那么学生也一定会感到紧张, 或者感到无趣。有的时候, 很多老师在历史课堂上也很少提问, 所以, 整个历史课堂就显得很沉闷, 这样学生也不会感到学习历史的趣味性。所以, 在历史课堂上, 老师也可以适当向学生提一些灵活的问题, 这样课堂才会显得有活力。

比如, 当学习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时, 很多老师都会向学生传达中国古代人很伟大的信息, 这样, 学生也不会思考, 自然也会认为中国古代人的伟大。但是, 当老师真正在进行教学时, 则应该适当引导学生, 向学生传达一些信息, 比如“中国人发明了火药, 但是他们却用来放鞭炮, 而外国人却用它来发明了大炮, 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 但是他们却用来算命, 而外国人却用来航海。”关于这一段话, 自然也传达了一些信息, 那么, 此时老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上面的一段话发表自己的看法。每个学生的理解不一样, 那么他们思考的问题不一样, 那么, 作为老师, 就应该鼓励学生自由地发表看法, 这样整个历史课堂才会显得更加有意义, 而且还能让学生在发表看法的同时感受到中国古代人的弊端, 最后才能让学生去感悟历史。

三、自主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感悟历史, 更加注重学生的自我感悟能力。如果老师在历史课堂上一味地给学生讲道理, 或者一味地让学生学习枯燥的历史时间, 那么学生的学习行为就会显得很呆滞, 当他们的脑袋只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上时, 那么, 他们学习再多的历史知识也是没有用处的。所以, 在历史课堂上, 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这样他们在探索历史的时候才会不断地收获到新的知识和感悟。

比如, 当学生学习到“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相关内容时, 老师则可以将班上的学生进行分组, 然后再让每个组里的成员分任务进行学习, 老师留下一些问题, 如:“星星之火, 代表的是什么?这些星星之火是怎样燎原的?他们在其中做了哪些努力?“等等问题。那么, 当正式学习这些历史知识时, 老师则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说一说自己的感悟, 或者向其他学生介绍相关的内容, 最后, 当学生展示完以后, 老师则可以做适当的点评。通过这样的方式, 学生不仅可以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 而且还能在与其他同学的合作中感受到交流的乐趣, 这样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才会慢慢地感悟历史所带来的道理与教训。

四、总结

倾听历史, 需要用心去静静地听;感悟历史, 需要用心去细细地品。学习历史, 不是一种任务, 而是一种态度。不管是老师, 还是学生, 只要带着激情去面对历史, 那么, 我们自然也会感受历史所带来的巨大魔力。

摘要:历史, 是需要我们用心倾听的, 而不是一味地听别人讲解。每个历史包含着很多的道理, 而这些道理也需要每个人去感悟。如果, 一个人学习历史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 那么他也很难感受到历史故事的博大精深。所以, 想要学生真正学好历史, 那么, 老师则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引导学生, 让学生能够用心去倾听历史, 去感悟历史, 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不会显得苍白无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博大精深,倾听,感悟

参考文献

[1]李宏.《初中历史之我见》[J].陕西师范大学, 2011年10月

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研究 篇8

一、以学生为主体, 培育探究“土壤”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入探究性教学法, 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使得他们真正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中心, 而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是与学生地位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 扮演着平台的搭建者。在构建探究式的历史课堂模式时, 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特点、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和探究能力, 并结合历史知识的探究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使探究式学习有营养的“土壤”, 从而将传统的“要学生学习”转变为“学生自愿探究”的学习模式。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时, 教师可以抓住课堂突破的关键点, 恰当设计一些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或者将某个知识点置于生动、有趣的故事中传达给学生, 从而激起学生深层次探究相关知识的热情。灵活的教学形式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注入了活力, 使学生更好地参与探究。

比如, 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一课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使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产生探究兴趣,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 巧妙将学生熟悉的电视剧片段引入课堂, 并将相关的成语故事以多媒体的动态视频展现出来, 学生被故事所吸引, 教师接着以不一样的视角设计探究问题, 如“春秋战国”时期都有哪些灿烂的文明?哪个知道的哪个故事令人记忆深刻?你对哪个历史故事感受最深?还有哪些历史事件你不了解?课前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而故事又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支点。学生对久远的历史事件产生了兴趣, 他们接下来的学习就会倍感有趣, 探究激情会被点燃, 探究效果自然就好。

二、以情感为驱动, 激活探究课堂

初中生正处于情感发展期, 学生的情绪变化比较快, 好的情绪会激发学生主动探究, 而负面情绪则会影响学生的探究热情。不稳定的情绪是初中生的特点, 教师要意识到积极的情绪对探究性学习的积极促进作用, 巧妙抓住学生积极的心理特点设计探究性活动, 从而促使学生高效参与探究, 有效获得知识。特别是历史教材中, 不少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它蕴含着人类发展进程的血和泪, 这些素材对激发学生的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探究时, 教师可借助情感渗透, 为学生营造出积极探究的情绪基础, 从而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知识。

教学实践表明, 以情感为驱动的探究性教学活动, 不仅可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 而且还可促使学生更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 从而提高探究的广度和深度, 促使学生更好地解读历史、理解历史。

三、以沟通为平台, 提升探究能力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形式, 它抑制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 不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从而导致历史课堂教学成效一直处于较低状态。而合作学习是探究性教学法中的一种主要形式, 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与探讨, 促使学生在获得丰富历史知识的同时, 不断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为充分提高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依据学生学习能力及知识背景等情况, 努力为学生搭建交流与沟通的平台, 促使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互动更加频繁, 从而让在合作探究中实现优势互补, 并在讨论中分享历史知识与学习经验, 提升综合素质。

小组合作为探究提升了平台, 教师以问题为探究任务, 小组成员容易找到交流载体, 特别是小组成员之间的互补能为沟通交流注入活力, 如学习能力一般的搜集与教材内容的资料与图片、学习能力较强的整理与筛选资料、学习能力很强的整合资料。可以说, 在集体智慧与力量的作用下, 很多同学都能以独特的视角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从而对历史有比较深的理解, 特别小组合作中的背景搜集能丰富学生对历史的理解, 提升探究能力。

总之,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主动发现知识的一种新型学习模式, 将它应用于历史课程教学不仅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还能促进学生在探究中解读历史、理解历史。在构建探究性学习的历史课堂模式时, 教师要把握好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探究性素材, 巧妙设计出符合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思维实际的探究性学习方案, 从而助力学生高效参与探究学习, 最终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提升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艳芬.浅谈初中历史课的探究性学习[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04) .

初中历史记忆方法浅谈 篇9

关键词:初中历史,因果关系记忆,5W1H1R串联记忆,口诀记忆,数字归纳记忆,精简浓缩记忆,顺序记忆

唐太宗曾经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可以学到很多智慧,无论对历史学科进行什么样的改革,熟记史实仍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要掌握好历史史实,必须增强记忆力。而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就成了历史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慢慢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一、因果关系记忆法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于原因的作用而引起的现象。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有其历史背景、具体原因的,一旦原因形成,必然导致相应的结果,也就是有因必有果。比如在记忆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治国政策、统治阶层昏庸腐败、妥协退让是历史背景,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是根本原因,那么通过“清政府为什么会签订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结果是什么?”这两个问题的探讨,就可以迅速牢牢地记住该事件的前因后果。

二、5W1H1R串联记忆法

5W1H1R记忆法即七个英文单词:when、where、who、what、why、how、result(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做什么事、为什么、如何做、结果),其实就是相当于语文记叙文中的“六要素”再加结果。分析一个历史事件,只要对这七要素进行提问,得到的答案几乎就是该事件的全部内容。比如关于中国近代史下册《土地改革》这一课,其内容根据5W1H1R记忆法分析就是:1950年(when);新解放区(where);中国共产党(who);进行土地改革(what);因为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why);首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然后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how);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等等(result)。笔者引导学生通过该方法对内容先分析后记忆,效果不错。

三、口诀记忆法

把需要记忆的内容编成口诀、顺口溜等进行记忆。在讲述中国近代史的时候,可以将八国联军记成“英法意每日饿得嗷嗷叫”,即知道这八个国家是英国、法国、意大利、美国、日本、俄国、德国、奥地利。比如说在讲述中国古代史关于唐朝建立时,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出来:李渊见糖搂一把,即李渊在618年建立唐朝。在讲述中国新文化运动时,可以这样记忆:两位先生要救一下我,从而可以记住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是1915年,两位先生即德先生(民主)、赛先生(科学)。在讲述中国改革开放时,一共建立了五个经济特区,可以这样记忆这些特区:在海南生下三头猪,即海南、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四、数字归纳记忆法

将所需要记忆的内容按不同属性加以归纳,然后分门别类地记住这些内容及其属性。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可归纳为“四三二一”记忆,即四次重大战争,三个主要不平等条约,二次农民运动,一条主线(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比如九年级复习阶段,可将部分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如“二二三三记忆”,即二次世界大战,二次思想文化运动,三次科技革命,三次资产阶级革命。

五、精简浓缩记忆法

人的大脑在一定时间内可以负担的记忆量是有限的。想要记住大量东西的好办法,就是设法将复杂的记忆内容通过抓要点的方式进行简化,化繁为简,去粗取精,紧扣关键字眼,把繁杂的内容进行压缩、整理,这样就容易记住了。比如记忆科举制诞生的历史意义只需记住“两促进,一改变”;中共成立的意义只要记住两个成语即,“开天辟地”“焕然一新”;遵义会议的意义可简化为“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只要记住“转折”“开端”“新时期”。

六、顺序记忆法

顺序记忆法是最普通的记忆方法,它是指依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依次记忆。比如《中国近代史》下册可以这样记忆:1949年10月1日举行了开国大典,1950~1952年进行了土地改革,1953~1956年进行了三大改造,1953~1957年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依此类推,即可准确记住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 篇10

一、初中开展历史人物教学的必要性

1.历史人物的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

俗话说:以史为鉴,人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借鉴历史的经验。然而,对于初中生来说,目前的状况就是各方面的发展还不是很全面,需要在逐渐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通过历史人物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学习历史可以有利于学生对做出历史贡献的历史人物进行学习,学习这些优秀人物的优秀品质和一些乐观、向上的精神,从中也能从这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中吸取相应的历史教训。在了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继续传承英雄人物的精神,让学生可以树立起民族的责任感和历史的使命感,也有利于学生保证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

2.历史人物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

在历史的教学中,包括很多方面的知识,例如: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等。在这些知识面中都有涉及到历史人物,不管历史人物的做出的贡献有多大,是好的还是坏的这些行为和人格在历史上都会有不同的特点。每一个历史人物都会包含着一段历史故事,这些故事对学生有着很深的意义,通过故事可以让学生身临其近,让学生更多的去了解历史,学习历史,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历史人物的讲授方法

1.以人传事、以事带人

所谓的以人传事就是围绕着历史人物进行讲述,主要讲述的就是和这个历史人物有关的事迹和历史有关的史实。例如:在讲到屈原的时候,就可以用到以人传事的方法,首先对屈原的个人资料,生活背景有一个初步的讲解,虽然屈原的政治才能和抱负没有得到施展,但是在文学的方面有很大的成就,在很长时间的流放生活中,利用楚国的语言,通过民谣的形式,写出了一种新的诗歌载体,后来人叫作“楚辞”。这样的诗歌载体通过长短句的句式,打破了原有四字一句的呆板格式。众所周知,《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在作品中,屈原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来传达了对楚国人民的热爱之情。

以事带人主要就是通过历史事件来进行讲解,把历史中的人物放在历史事件中来讲解,讲述一些爱国人士、民族英雄、民族起义的代表以及一些军事家和政治家就可以采取这样的方法。

这两种方法,不管是以人传事还是以事带人,虽然形式不一样,但是最后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将历史中的人物更加的突出,让学生对这些历史人物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知道历史人物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在一定的程度上能让学生受到启发。

2.对历史人物进行串联的讲解

所谓的串联讲解主要有横向、纵向的举例,来对历史人物进行连带的讲解。通过连带的讲述,可以增加学生的好奇心和增加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串联方法。例如:在讲解韩非子的时候,韩非子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讲到个人经历的时候就提到韩非子的遭遇情况,韩非子是怎么死的、是谁害死的?等等,这样就能提到一连串的历史人物,一个历史人物可以引出另一个历史人物,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给学生讲解有关历史中的历史人物,这样也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3.以历史事件来讲授

很多的历史老师都是把历史事件通过扩散式的方法来进行讲课的,但是以一类事物为线索讲解的方法不是很多。例如:在讲到初秋战国这段时间的历史时,会提到和氏璧,就会想到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教师就会给学生提到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的人物。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很广泛的知识面,这样的讲述方式还是很多的。

4.教学方法要灵活

在历史的教学中,对历史人物和和历史事件进行比较分析是很常见的方法。在讲到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时候,只是对这两个的变法措施进行了讲解,很少对这两个变法的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商鞅虽被车裂而法不变,王安石下台之后为什么变法都基本废除了。这都是由于当时的政治、军事原因让商鞅变法尽显其效。一千多年后的宋朝由于儒家思想已经扎根,各种的封建礼教难以撼动以及其他方面的影响,王安石新法也已经瓦解了。只有更深入的了解来进行比较,才能不断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的思维才有所启发。

5.适当的进行角色扮演

初中的学生有着活泼、好动的特性,如果一堂课一直讲解的是历史概念性的东西,就不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不断的改变教学方法。在历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不同的历史人物,来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可以亲自的去体验历史人物当时所具备的特点,方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历史,这样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团队的合作精神。

三、结束语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探究 篇11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 启发 讨论 练习

我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对历史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方法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究。它不但给学生带来了学习的乐趣,而且教师尝到了课的甜头。

一、阅读——创设情景与设疑导学法

阅读就是教师课前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精心设计问题,学生根据教师所提问题,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处在抑制状态的学生是不可能很好地进行学习的。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将这种抑制状态转化为兴奋状态。我在教学中经常采取创设情景设疑导学法,即选择一定的媒体组合,从教材中发掘出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将其转化为问题的情景,一方面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动机,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勤思、善问的学习习惯,学会提出问题。从而使学生心理和课堂气氛同时活跃起来。例如,在讲世界史《新航路开辟》这课时,我设问:“西欧人为什么要到东方来?”学生回答后,再播放组合媒体,引导学生看《十四世纪欧亚主要商路》图,学生发现西欧与亚洲的往来通商早已有三条路可走。学生提出:“为什么还要开辟新航路呢?”我不是及时作答,而是指导学生看书独立思考,并对有困难学生个别辅导,得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由于历史学科具有内在的抽象性,合理采用PPT教学,可以使课堂变得生动形象,也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例如:《长征》一课的教学,通过一段长征图片和视频,可以更有效的刺激学生认识到红军长征的艰辛。初中孩子,思维能力有待培养,考虑问题不能一步到位。而通过老师逐层剖析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思考问题更深入些。例如,“一国两制”问题的探讨。通过:1、什么是“一国两制”?2、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为了维护什么?3、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允许港澳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又是为了什么?4、假设当时中央政府不允许港澳保留他们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可能发生什么样的事情?5、所以,实行“一国两制”有什么样的意义?这一系列问题的层层剖析,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一国两制”意义的理解。

二、精讲——观察释疑与启发引导的讲解法

精讲就是教师在讲授时,突出一个“精”字。即学生通览教材,经过一番思索后,教师“精讲”。其主要目的是要用精练的语言,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把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学生对教师的教,以及教学内容既能接受,也不厌烦,但是,由于对教师的教法摸得很透,就会产生“他一定会用老一套方法来教的想法”。然后就平静地在那里等待,这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当采取学生意想不到的方法,打破这种平静状态,使学生的学习心理活跃起来。例如:在讲述《秦汉时期的文化》时,学生对张衡的地动仪结构精妙无双难以理解,我采用组合媒体进行演示它测定地震方位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当地动仪上小龙嘴里的一只铜球落入一只蛤蟆的嘴里时,“叮当”一声,学生不禁拍手称奇。学生在这种情景交融的状态中,对地动仪的精妙就一目了然,无须再言。这种妙不可言的表现魅力是传统的课堂讲解所不及的。它足以打破学生心理的平静状态,使课堂活跃起来。然后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讲解,问:地动仪的准确度怎样呢?公元132年一天,地动仪朝西的龙嘴吐出铜球,三天后陇西快马来报,那里发生地震。陇西在洛阳西500多公里,方向准确无误。再点明它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地动仪。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对地动仪的认识不但深刻,而且完成了从兴奋状态向理性的升华。同时形成了学习持久的动力。

三、议论——激活学生思维的讨论法

在历史教学中,议论就是有目的地让学生把尚未弄懂的问题的疑点提出来,师生一同展开讨论,激活学生的思维。方法可以由教师先提出疑点,引导学生思维,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或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启发,开启学生的思路,当堂讲清疑点;也可以概括几种不同看法,然后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应的课外读物,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钥匙,让学生在课外寻求答案。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及时点拨,注重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从各层面寻求答案。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心理方面常给学生一种具有新意的刺激,让他们在新鲜事物的尝试中,增强自信心。从教学的方面讲,这种新鲜的刺激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了力,使他们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亢奋状态,愿意调动自己的全部力量进行实践。这样做不但能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而且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各种能力。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常使用激活学生思维的讨论法,使学生在对新问题的讨论中,克服畏难心理,增强自信心,达到培养和提高各种能力的目的。

四、练习——师生互动与人际交互的练习法

学生在经过“读讲议”几个过程,获得了新知识、新概念,为了巩固这些知识,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练习题,(包括课外练习题),要求学生及时完成的,一般以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为宜。通过这些练习,一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克服求同思维定势,突破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界限,创造出新辦法、新概念和新观点。另一方面,为了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过程,课堂上师生一起分析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开放性的例题,让学生从多个层面寻找问题的答案。为学生的课后练习扫除障碍,并希望通过“练”,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当堂掌握,当堂巩固和当堂理解知识的目的,并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任何人都希望别人把自己有能力,并且能某项工作的人。中小学生甚之。如果教师能够把握学生这种要求和愿望,及时地创造机会和条件,满足学生的愿望和要求,鼓励和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靠近个人的“最近发展区”,树立更高的学习目标,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会由此进一步提高,学习的效果和质量也会更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媒体组合设计的优势,采用师生互动与人机交互的练习法。

初中历史有效教学方法探讨 篇12

一、运用讲述法, 陈述历史内容

讲述法是一种传统教学法, 在教学中应用广泛。通常以老师的说明与叙述的方法来实现教学目的, 也就是老师通过口头语言来直接地对学生进行事例描绘、事理阐述的一种知识传授的教学方法。简而言之, 教师讲述与说明, 而学生静听。讲述法有概述、描述与叙述三种形式。在教学中运用讲述这一方法, 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内容、历史过程。这既适用于新知识的教学, 也适用于旧知识的复习与巩固。在采用叙述时, 其史实应确切。所述史实须源于切实的史料, 以帮助学生获得正确历史表象。同时, 叙述应具体、形象、生动, 这样才可以引起学生注意, 让他们如置身于历史场景中。而对那些次要的而又必须讲到的内容, 则可以利用概述法, 以勾勒历史线索与全貌。

二、利用图示法, 调动学生感官

在历史教学中, 图示法即用文字、符号、数字来组成图形, 以体现历史过程的内在联系及本质的教学方法。在历史教材中, 知识的叙述是有结构、有选择的, 因而教师可将其图示化, 以图示方式来表达某章节或某事件的内容。该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意识,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同时激发学习兴趣, 但这一方法只用于辅助教学。

第一, 浓缩教材内容, 突出知识重点。

图示法的关键是图示的设计, 就是以文字叙述历史知识结构, 再以图示进行表现。简约性是其特点之一, 除以符号外也有文字, 通常用词组, 所以叙述应简约。例如:“殖民主义罪恶”的讲解, 其中“奴隶贸易”可通过图示来表示:出程:欧洲殖民商船于欧洲装一些廉价商品开往非洲;中程:于非洲海岸抢掠或购买奴隶运至大西洋;归程:用这些奴隶于美洲换得巨额货物再返回欧洲。在三角贸易过程中, 奴隶变为真正商品, 为西方带来灿烂黄金。此图示法形象反映出贩卖黑奴的三角贸易。

第二, 将复习内容进行纵横串连, 加以知识归类。

图示法教学的另一特点:系统性。通过图示法, 可展现历史事件的纵横关系, 构成完整知识系统。在历史复习课教学时, 为了让学生学活知识, 可将教材章节打乱, 割块连线, 并纵横相联, 将同意义、同类型、同性质的历史事件进行贯联以便专题复习。

第三, 使复杂历史问题变得条理化。

例如: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内容的学习, 学生感觉有难度, 教师则可借助图示法将该问题简化为纲要信号, 统摄全貌, 以提示全章内容。于是, 学生在阅读教材时, 思考法国革命发生的原因、经过及结果, 然后读图示, 该复杂问题则简单易懂了。 第四、利用图示法, 将练习编制为投影片, 创设问题, 提高能力。历史考试也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图示法在这一问题的解决中有独特优势。教师可用图示法来制作习题, 通过投影片的图表、文字的可加性、可遮性特点, 先显示需解答的试题 “主干”, 再依次显示所有题目的“支干”, 逐渐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如审题与分析、 综合与评述等。这样通过师生双边活动, 不但避免题海泛滥, 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提高知识记忆。

三、使用讨论法, 培养自主意识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讨论法是常见的教学方法之一, 有利于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活跃教学氛围。同时还可发散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积极学习态度。这一方法注重学生自由发言, 借助具体史实阐明观点。具体而言, 应注意如下问题。

第一, 讨论题的创设。

这是讨论法运用的前提, 影响着课堂讨论效果。所以, 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在教学中, 讨论题既可由老师提出, 也可试着让学生提出。同时, 讨论题应以学生爱好为出发点, 与学生实际相贴近, 尽量联系现实, 展现时代特点, 体现社会热点。其次, 难易适中, 有综合性, 可发散学生多向思维,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例如:“辛亥革命”的教学, 设计讨论题:“辛亥革命是成功了, 还是失败了?又如:“隋唐科举制度”的学习, 先不急于讨论“隋唐科举制的作用。”在教学完明清历史之后, 可设计讨论题, “科举制度评说”, 其效果更好。这样, 不但让学生从整体上熟悉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还学会以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评价历史事件。

第二, 学生应充分预备, 如资料预备与充足时间等。

若想取得高效讨论, 首先应让学生充分了解讨论题。因而, 教师在讨论前, 可向学生提供相关资料, 抑或学生自己查阅、搜集有关资料。这样在讨论时, 学生才有话可说, 并有理有据。同时, 保证讨论时间。若讨论时间足够, 学生才可充分动脑, 深入讨论, 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 提出不同看法, 不然讨论会流于形式, 难有实效。

第三, 注意有效组合, 确定分工。

上一篇:子宫附件炎下一篇:施工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