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初中历史课程(通用4篇)
学好初中历史课程 篇1
很多学生对历史学科“爱恨交加”。爱的理由是因为历史成绩记入总分, 成绩差的话会影响到自己在班级、乃至在年级的名次;恨的理由也有很多。爱因斯坦说过:“成功就是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 历史学习一定会事半功倍。下文就新课程下高中生如何学好历史提几点建议。
一、学会听课
根据课标编写的不同版本的历史教材是以专题的形式进行编排, 每一册都设置几个专题, 同时每一册又有自己的一个大专题。比如,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大专题为人类经济成长的历程, 共五个单元, 分别以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主题, 以中外对比的方式进行编排, 一单元中国史的内容一单元外国史的内容, 造成很多相关连内容被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这样的编排体例给学生平时的历史学习带来一定的障碍。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学生在上课时仔细听老师的讲解。教师在讲解每一课时, 一般都会整理出相关知识脉络, 以帮助学生串连起知识点。很多学生上课时只知道在书上画出重点, 只听老师讲到的那些具体的知识点, 而忽视老师给出的知识脉络。这实际上是比较被动的学习方式。效率不高, 具体的知识点书上都已写明, 老师整理出的知识脉络则是书上没给出但对于记忆知识来讲却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学习十分紧张的学生来说, 由于课下学习历史的时间十分有限, 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课堂尤为重要。
二、加强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历史是记忆性较强的学科, 但仅仅靠死记硬背史实是远远不够的。实际上, 在平常考试中, 真正考查的是记忆基础上的分析、归纳、比较能力。所以有人说, 学好历史, 记忆是基础, 理解是关键, 运用是目标。这要求我们在平常的历史学习中加强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记忆历史知识要求一要“多”, 二要“准”, 三要掌握科学的记忆规律和记忆方法, 尽量避免机械记忆。如对历史时间的记忆, 虽然考试不会单独考某个历史事件的具体时间, 但往往会以隐性的方式来考核。记忆时间是令很多学生头疼的一件事。怎样才能不头疼呢?大家可以各显神通, 可以利用谐音、比较等方法来巧记、妙记。比如, 梭伦改革发生在公元前594年, 那一年梭伦当选为雅典的首席执政官, 并被赋予“仲裁者”等大权, 开始着手改革。公元前大家一般不会搞错, 594可以利用谐音和具体的事实来记, 把这个历史事件记成“我就是 (594) 首席执政官”。四要铭记“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的道理。记忆方法有多种多样, 有的学生是边写边记忆, 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再如记理论性的知识时, 要注重先理解, 可以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或是引出具体的实例, 这样有助于使干瘪的理论的种子在大脑中萌芽。记忆过程性的知识时, 可以联想式记忆法, 将自己置于当时的环境中, 即幻想出一个场面, 而自己是其中的一员。对于单元的安排, 可以按照教材顺序去记忆, 还可以以时间为顺序, 古今中外结合在一起来记忆。由于记忆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其间伴随着遗忘, 所以在进行下一步的时候, 有必要对前边的内容简略地重复一下, 以加深记忆。正如茅以升先生说的, 记忆的最大诀窍是:“重复!重复!再重复!”
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也可以通过古今对比、中外对比、背景对比、特征对比等等方法, 要善于将不同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 在对比中掌握这些事件的实质。同时, 学好历史对文字组织能力的要求比较高, 平时一定要多加锻炼, 多做些文字题, 不要为图省事而只做选择题, 不愿练习问答题、材料解析题。平时要注意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和解释历史知识。学生可以利用手中现成的材料, 如课后练习题、学生课业的非选择题。再举个例子, 有这样一道题目, 要求从经济、科技、社会等角度客观分析“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 发现很多学生对这一政策似乎都很有感觉, 但并不能非常准确地加以理解和表达。其实这道题的回答应注意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方法论问题, 就是要采用唯物论一分为二的观点加以分析;另一方面是要注意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影响上的差异。只有注意这两个方面, 才能在答题中避免简单、片面地分析。
历史是鲜活的、立体的, 同时学习历史也是有一定的方法的。如果不动动脑子, 各个知识点看上去似乎是独立的, 死记硬背自然是痛苦的。有了适当的方法, 给各个知识点建立起联系, 学习起来才不会乏味, 才能轻松高效。
学好初中历史课程 篇2
第二,就具体到学习技巧来说,总的要求是: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来认识历史问题。什么是唯物主义呢?简单而言,就是要认识到生产力这个革命因素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最根本动力,学习历史要实事求是,可以去猜想和联想,但不要任意妄想,甚至毫无根据的乱加猜测。要做到这点,就要求同学们知识要扎实,条理要清楚,逻辑要连贯。要有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除了认真听讲以外,还是要花一定的时间去背诵,背和诵要结合起来,要先诵后背。诵即每周安排固定的时间来读历史课文,以求熟能生巧。对难记,难背诵和重点的地方可以动手默写。在背诵的同时注意不同内容之间是否有内在联系,不同课文之间有什么承上启下的地方也要搞清楚,回顾老师课堂是怎么把他们串联起来的。对课文中不能理解的地方,先自己思考,实在搞不清楚就准备一个历史问题本写下来,明天问老师。什么是辩证法呢?其实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看待事物的方法,它对看清事物的本质特别有效,它认为事物存在对立面,有着两面性,甚至还可以相互转换。七年级半期试卷中不是就考到了“焚书坑儒“的全面理解吗?这一措施一方面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巩固政权,但另一方面却摧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给后世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因此,只要你会用辩证法的方法去认识历史问题,解决问题就不难了。
第三,在历史课堂上,同学们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勇敢的提出问题,大胆的进行辩论。改变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学好初中历史课程 篇3
一、学会听课
根据课标编写的不同版本的历史教材是以专题的形式进行编排,每一册都设置几个专题,同时每一册又有自己的一个大专题。比如,岳麓版历史必修二大专题为人类经济成长的历程,共五个单元,分别以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主题,以中外对比的方式进行编排,一单元中国史的内容一单元外国史的内容,造成很多相关连内容被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这样的编排体例给学生平时的历史学习带来一定的障碍。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学生在上课时仔细听老师的讲解。教师在讲解每一课时,一般都会整理出相关知识脉络,以帮助学生串连起知识点。很多学生上课时只知道在书上画出重点,只听老师讲到的那些具体的知识点,而忽视老师给出的知识脉络。这实际上是比较被动的学习方式。效率不高,具体的知识点书上都已写明,老师整理出的知识脉络则是书上没给出但对于记忆知识来讲却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学习十分紧张的学生来说,由于课下学习历史的时间十分有限,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课堂尤为重要。
二、加强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历史是记忆性较强的学科,但仅仅靠死记硬背史实是远远不够的。实际上,在平常考试中,真正考查的是记忆基础上的分析、归纳、比较能力。所以有人说,学好历史,记忆是基础,理解是关键,运用是目标。这要求我们在平常的历史学习中加强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记忆历史知识要求一要“多”,二要“准”,三要掌握科学的记忆规律和记忆方法,尽量避免机械记忆。如对历史时间的记忆,虽然考试不会单独考某个历史事件的具体时间,但往往会以隐性的方式来考核。记忆时间是令很多学生头疼的一件事。怎样才能不头疼呢?大家可以各显神通,可以利用谐音、比较等方法来巧记、妙记。比如,梭伦改革发生在公元前594年,那一年梭伦当选为雅典的首席执政官,并被赋予“仲裁者”等大权,开始着手改革。公元前大家一般不会搞错,594可以利用谐音和具体的事实来记,把这个历史事件记成“我就是(594)首席执政官”。四要铭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记忆方法有多种多样,有的学生是边写边记忆,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再如记理论性的知识时,要注重先理解,可以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或是引出具体的实例,这样有助于使干瘪的理论的种子在大脑中萌芽。记忆过程性的知识时,可以联想式记忆法,将自己置于当时的环境中,即幻想出一个场面,而自己是其中的一员。对于单元的安排,可以按照教材顺序去记忆,还可以以时间为顺序,古今中外结合在一起来记忆。由于记忆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其间伴随着遗忘,所以在进行下一步的时候,有必要对前边的内容简略地重复一下,以加深记忆。正如茅以升先生说的,记忆的最大诀窍是:“重复!重复!再重复!”
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也可以通过古今对比、中外对比、背景对比、特征对比等等方法,要善于将不同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在对比中掌握这些事件的实质。同时,学好历史对文字组织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平时一定要多加锻炼,多做些文字题,不要为图省事而只做选择题,不愿练习问答题、材料解析题。平时要注意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和解释历史知识。学生可以利用手中现成的材料,如课后练习题、学生课业的非选择题。再举个例子,有这样一道题目,要求从经济、科技、社会等角度客观分析“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发现很多学生对这一政策似乎都很有感觉,但并不能非常准确地加以理解和表达。其实这道题的回答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方法论问题,就是要采用唯物论一分为二的观点加以分析;另一方面是要注意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影响上的差异。只有注意这两个方面,才能在答题中避免简单、片面地分析。
历史是鲜活的、立体的,同时学习历史也是有一定的方法的。如果不动动脑子,各个知识点看上去似乎是独立的,死记硬背自然是痛苦的。有了适当的方法,给各个知识点建立起联系,学习起来才不会乏味,才能轻松高效。
初中生怎么学好历史 篇4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听课更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最重要途径。一般来说,一堂历史课所涉及的内容是比较多的,如历史事件、过程、时间、地点、人物、意义等,对于一个历史事件的过程,老师不可能在一节课上重复讲述。所以,把握课堂,可以从“听”、“思”、“记”三个方面着手。所谓“听”,即在听课时要抱着认真的学习态度,集中注意力,及时和准确地吸收教师所讲的内容,尤要关注要点,把握重点,以解决在自己自学时发现的问题。所谓“思”,即在听课时要主动进行思考,一方面要对听到的历史信息及时作出反应;另一方面还要对信息加以筛选,对历史问题还有没有疑问等。所谓“记”,是指在听讲的过程中做听课笔记。初中阶段的历史课堂的笔记,一般是记录老师的板书提纲、基本概念、重要观点等,还可以记下一些补充性的内容。笔记的书写要整洁、快速,最好课后再整理。
二、注重归纳和总结
在历史学习中,一定要注意同类知识点的归纳与比较,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教材,纲目并举,有利于识记掌握同类的知识点。如从背景、过程、影响等几个方面,用一个表格的形式,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几场重要的战争归纳起来。如世界史第一国际、第二国际与共产国际的归纳;比较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异同;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等。学习根据板书整理每课的提纲,简单地构建知识体系。如《甲午中日战争》一课中,可以分战争爆发的背景、经过、结果和影响等几个部分整理提纲,这样可以使思路更清晰。
三、平时多读书,多关心热点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