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模式的比较(共4篇)
医患沟通模式的比较 篇1
医患沟通是医疗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医疗实践中开展医患沟通不仅能增进医患之间的信任, 还能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因此, 逐渐形成了医患沟通模式。医患沟通模式是对医患沟通过程的总体性和概括性的描述, 能够有效地指导医患沟通实践, 对促进医患沟通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 目前我国尚未提出被广泛接受的医患沟通模式, 因此, 笔者在总结、评述国外的医患沟通模式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医患关系, 比较分析出一条适合我国医患沟通的发展模式, 从而逐渐缓解我国当前的医患关系, 不断提升医院形象, 促进我国医疗事业的全面发展。
1 国外医患沟通模式
1.1 E4 模式
E4 沟通模式包含Engage、Empathize、Educate和Enlist 4 四种模式, 主要内容是指医生和患者在接触中不仅要关注患者的病情, 还要给予患者心理上的关怀。Engage指医生要积极加强和患者之间的联系, 引导患者向医生述说自身疾病, 同时医生要对患者的述说及时作出反应和医治。Empathize指医生知晓患者病情后要让患者感受到对其的重视, 医生要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养病氛围。Educate指医生在了解患者病情后对患者进行病情知识的传授, 更正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偏差。Enlist指医生要对患者进行鼓励性治疗, 帮助患者排除疾病的治理障碍和困难。
1.2 三功能模式
三功能模式是指医生要掌握一定的医患沟通技巧, 建立医患关系、评估患者问题、管理患者问题的三个阶段目标。在建立医患关系上, 医生要尊重患者的意愿, 取得患者的信任;在评估患者问题方面, 医生要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形式了解患者的病情;管理患者问题方面, 医生要对症医治。
1.3 SEGUE框架
SEGUE框架中提出的医患沟通策略比较宽泛, 比如在准备阶段医生要有礼貌、有耐心地询问患者病情;在信息收集阶段, 医生要仔细诊断, 并鼓励患者提问;在评估患者阶段, 医生要换位思考, 在心理方面给患者安慰;最后, 医生还要询问患者是否还有其他需要。
1.4 卡尔加里- 剑桥观察指南
这种模式包含:开始谈话、收集病人信息、保证谈话的逻辑性、建立友好关系、解释病情和诊疗计划、结束谈话、回答病人问题等七个目标, 汇集了医患沟通中的多种沟通技能, 简洁易懂。
1.5 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策略
该模式强调治疗的全过程医生要和患者进行充分交流, 主要由获得患者疾病情况、了解患者、发现共同点、健康促进提出预防措施和加强医患关系五个方面组成。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策略符合医学伦理的要求, 特别是强调医生对患者的健康促进方面, 是推动医院发展、提高医院管理的重要方式。
除此之外, 国外的医患沟通模式还包括接诊、获取患者信息、施以同理心、结束应诊的四习惯模式和Ma-cy模式。这些医患沟通模式在形式上具有相似性, 都将医患沟通关系划分成不同阶段, 并对各个阶段提出不同的沟通方法, 主要以收集患者信息、建立医患关系和取得患者信任为核心。
2 国外医患沟通模式的不足
2.1 缺乏通用性
现有的国外医患沟通模式具有相似性, 但都是为了满足不同目的而从特定视角提出的, 具有特定情况下适用性强的特点, 不具备对任何患者的通用性, 很难广泛应用。另外, 沟通模式主要是根据国外的医疗服务体系而提出的, 不适合国内照搬。根据对北京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师医患沟通态度的调查研究发现, 有76.1% 的医师认为我国当今的医患关系比较紧张, 32.4%的医师认为自己不受患者欢迎。可见, 国内的中西医并用、医生非自由职业、医患关系紧张的问题使得国外医患沟通模式不适合国内采用。
2.2 缺乏网络技术的引用
现有的医患沟通模式只是进行面对面的沟通, 没有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医疗服务中, 没有扩展医患沟通的外延。因此, 医患沟通模式要融入网络信息技术。
2.3 沟通对象限制大
现有的医患沟通模式主要在医师和患者之间进行, 但是, 我国广义上的“医”是指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整体;“患”还包括和患者有关的监护人以及单位组织等。由于国外医生是自由行业, 医生大多以个人身份和患者建立联系, 继而在国外比较侧重医师和患者之间的沟通。这些差异造成医患沟通模式的不同, 因此, 需要根据我国实际制度的情况, 分析比较借鉴国外医患沟通模式中适合我国医疗服务发展的模式。
3 我国医患沟通模式的发展趋势
3.1 丰富医患沟通路径
传统的医患沟通主要是医师和患者之间的面对面沟通, 虽然能够帮助医师快速把握患者的病情, 对其进行医治, 及时进行疏导, 但是, 由于我国的医疗服务机构特别是大型的综合性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工作比较繁重, 面对面和患者沟通的时间有限, 这导致了疾病的治疗延缓, 不利于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因此,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应该将电子病历等专业卫生信息技术以及电子邮件、微博等信息技术引入到医患沟通模式中, 帮助医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及时了解患者病情, 提高医师的工作效率。另外, 信息技术的引入还可以向患者家属传播健康知识, 帮助家属了解患者病情, 并及时跟踪患者健康状况, 从而提升患者及其家属对医患沟通的满意。
3.2 延伸医患沟通范围
延伸医患沟通范围, 首先要将医患沟通的主体变为医疗机构和患者之间的沟通, 可以通过医院主页或者医院的博客、微博等平台在患者和医疗机构之间建立联系, 满足患者在患病期间的学习知识、了解病情以及相关问题的资讯需求。其次, 要延伸医患沟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 医师可以利用社交媒体打破空间限制和患者进行交流, 使医患之间的沟通不再局限于诊室内的沟通, 并且医师还可以在患者就诊后和患者进行交流。最后, 要延伸医患之间在就诊后的内容沟通, 让医师对患者进行持续性的健康教育, 通过网络媒体等信息技术在患者结束治疗后对患者病情的后期康复加以追踪, 充分关注患者的健康。另外, 医患之间的沟通内容不再局限于病情问题, 还可以对养生保健、患者的日常生活健康、医学知识等方面进行沟通。
3.3 调整医患沟通目标
医患沟通的最开始目标是通过沟通医生收集患者的多方病情信息, 以此帮助医生对患者进行病情诊断、治疗、开处方。但是在对北京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师医患沟通态度的调查中发现, 医师在处理困难患者、告知患者不良诊断、洞悉患者的文化背景及行为模式等信息方面存在得分低的问题。可见, 医师虽然具备了良好的专业能力, 但是面对特殊的患者仍然存在压力, 因此需要医师不断调整医患沟通目标, 寻找适合患者心理需求的沟通方式, 提升处理复杂患者情绪的能力, 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
同时, 随着医患关系的不断深化以及患者对医疗服务要求的提高, 医患关系更注重培养医患之间的信任、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等方面。医患沟通目标的设置不断优化, 将患者的意愿融入医疗决策之中, 并且逐渐加强对不服从医嘱患者的引导, 使其能够有意识地配合医疗服务工作的进行。
4 结束语
医患沟通模式的比较研究不仅能够使医务人员深刻认识到医患沟通的必要、机制、方法, 而且还能帮助规范医生的沟通方式及沟通行为, 不断提高自身的沟通效率, 促进医疗事业的发展。同时, 医患沟通模式的推广应用要注意结合现行的医患沟通模式, 注意复杂的医疗服务情景以及不同的医疗环境对其的影响, 在借鉴国外模式的同时要进行自主创新, 从而开发出适合中国的医患沟通模式。
参考文献
[1]叶丽娜.北京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师医患沟通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18) :128-130.
[2]黄莉, 崔继东, 李晓明, 等.医学生临床医患沟通与交流技能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病案, 2012 (08) :54-57.
[3]汪轶, 唐彧, 何艳, 等.医患沟通教育在口腔临床实习中的作用[J].上海口腔医学, 2012 (04) :474-477.
[4]尚俊芳, 杨慧, 王洪奇.医患沟通模式的比较研究[J].医学与哲学 (B) , 2012 (09) :71-73.
[5]侯胜田, 张永康.主要医患沟通模式及6S延伸模式探讨[J].医学与哲学 (A) , 2014 (01) :54-57.
[6]侯胜田, 王海星.国外医患沟通模式对我国和谐医患关系构建的启示[J].医学与社会, 2014 (02) :51
[7]赵宇, 刘虹.医患沟通管理的控制环节研究[J].医学与哲学 (A) , 2014 (12) :59-62.
全媒体背景下的医患沟通模式研究 篇2
1 全媒体时代医患沟通的特点
全媒体指综合运用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多种媒体形式搭载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平台上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展示传播内容的一种新的传播形式[1]。全媒体时代是一个强调多种媒体融合发展,强调个性与互动的信息传播时代,信息传播者与受众日渐平等,他们互为信息发布者与受众,他们的互动与交流更加迅速与便捷。
在对日照市某公立医院的医患沟通调查中发现,医患沟通的形式与渠道不断得到丰富与拓展,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医患之间沟通的方式与范围,但也出现了新的沟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医患沟通的范围不断扩大
在多种媒体的参与下,医患之间的沟通突破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涉及的人群和内容也在不断地扩大。首先医患沟通主体得到进一步扩大,“医”不仅指医生,还包括医生所属的整个医疗机构,而“患”也不仅指患者本人还包括他的家人、亲属及利益相关者;其次,沟通的内容也在不断地扩展,日照某公立医院开设了自己的网站,对医疗单位的历史、诊疗特色、人员配置、科室单位等有详细的介绍,并开通了各部门的沟通电话供患者咨询,在对该医院200名就诊和住院患者的调查中发现,年龄在20~40岁的患者在就诊前会到医院的官网进行查询,部分患者会打电话咨询,内容从原先以疾病的问询、诊断、治疗方法为主逐渐延伸到疾病的预防、康复、保健、医保等更宽泛的领域,但部分患者反映在电话咨询或网络查询中会遇到打不通电话,或者工作人员接电话态度不佳,敷衍等问题。
1.2 医患沟通的形式多样化
多种媒体的产生、发展与融合为医患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沟通渠道,医患之间的交流不仅包括传统的面对面的人际沟通,医方作为信息单方面发布者通过电视、报纸、杂志向患方进行的沟通,还包括借助现代通讯技术下的电话、QQ、短信、微信、微博、博客、播客、论坛等双向沟通的交流途径。沟通内容的表现形式可通过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进行说明,从而使专业、晦涩的医学知识变得直观、通俗。在调查中发现,患者获取医疗信息的来源主要是电话、网络、与他人交流,网络工具他们使用最多的是QQ,偶尔逛下论坛或浏览微博,医生对常用的沟通媒介选择的是电话、与他人交流和网络,网络工具使用最多的是QQ和微信,偶尔也会使用博客和逛下论坛。
1.3 医患沟通的即时性与互动型
网络媒体为医患沟通搭建了即时互动的交流平台,患者可通过网络向相关医院或专家进行在线询问,即使在当时医方没有给出答复,日后也可通过再次登陆进行查询回复结果。在对门诊、住院患者进行的调查中发现,40岁以下的人喜欢通过百度、谷歌或者进入诊疗专家的博客或论坛进行咨询或查询相关疾病的问题,但遗憾的是很多专家并未开设网络互动平台,一些专家互动平台的回复比较慢,可能要一段时间之后才能给予答复,而从一些非正式渠道获得消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又不能得到保证。
2 医患沟通模式的构建
医患沟通模式的构建以患方与医方可能接触的主要环节为节点,在综合分析各类媒体的优缺点后,根据每个环节沟通内容的特点,选择医患沟通的方式,以确保医患之间的交流畅通高效,见图1。
2.1 医患沟通主体的界定
在医患沟通模式中,医患沟通的主体是医方,包括医生、护士及医疗机构其他相关人员;患方包括:患者、患者家属、利益相关者及医疗关注者。
2.2 医患沟通的主要环节
医患之间的初步沟通我们把它界定为 “接触”环节,在这个环节,患方可能仅是就自身或家人的某方面的健康产生疑问,此时他们处于试图了解、咨询的状态;第二个环节———“深入沟通”环节,患者到医院挂号就诊,此阶段患者可能接触到指导就诊的护士,挂号的工作人员以及坐诊医生。此阶段的沟通以患者对疾病的描述,医生对疾病的表现特征,患者相关信息的问询为主,若医生认为不能准确判断病情,他会与病人协商做相应的检查,诸如:CT、X光等,为医生进一步的诊断做初步的信息积累;第三个环节———“互动”环节,本阶段的沟通重点是向患者解释疾病发生的原因及可能出现的后果,并就疾病的诊断措施与病人进行协商,比如:是否住院治疗,是手术治疗或保守治疗等;第四个环节“教育阶段”,就互动环节中医患之间的分歧,医生对诊疗方法做进一步的说明,并力争在本阶段达成一致,说服患者遵从医嘱;第五个环节———“参与”,主要是病人配合医生治疗疾病的沟通过程;第六个环节是“维系”,此阶段主要是病人出院或身体恢复过程中就康复、预防的相关事项的询问及医院的回访沟通。
每个环节的沟通可能导致两种结果,进入下一个环节或者患者退出与医方的沟通流程,患者中途退出流程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患者在沟通过程中身体确诊健康或者治愈,另一种情况是患者不满意沟通或治疗结果而选择退出,对于后一种情况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影响医患关系,甚至出现医患纠纷。
2.3 医患沟通的内容、途径
第一阶段———接触,“接触”环节是医方与患方进行沟通的初步阶段,此阶段的患者对疾病的了解较少,甚至还不能确定是否患有疾病,沟通以咨询为主,涉及内容宽泛,所需专业知识较少。
医方与患方在本阶段沟通的途径也相对广泛:患方可通过医院总服务台的电话、各科室电话进行咨询,登陆医院的官方网站了解医院的科室布局、诊疗特色、专家介绍及出诊情况、挂号流程等,登陆相关专家的博客、论坛进行咨询。
第二至第五阶段———“深入”、“互动”、“教育”、“参与”,这几个阶段是患方进入医院后与医方不断深入沟通的阶段,沟通的内容主要包括患方的疾病症状陈述,医方的问询、诊断,医方与患方就诊疗方法与措施选择的沟通、护士的日常护理沟通等。
医方与患方的沟通途径主要以医患之间面对面的沟通为主;其次,在主治医师不在场的情况下,可通过网络和通讯,比如QQ、微信、博客、短信、电话等与医方进行沟通;再次,对于常规性知识和服务流程可通过视频资料和医疗知识宣传手册完成,如术前术后的饮食起居建议,医院催缴费制度、物价制度、转科、会诊流程、出院手续办理流程等[3]。
第六阶段———“维系”,此阶段处于医患沟通的末期,是患方治疗结束离开医院之后的康复期,是经常被医方忽视的一个阶段。沟通的内容主要包括康复阶段身体状况的变化、药物的选择、饮食起居的注意事项等,沟通内容相对宽泛。
医方与患方的沟通途径主要以通讯和网络为主,以科室为主体的康复咨询热线和网络咨询平台将是患方的首选;其次,主治医师、护士个人的QQ、微信等将更有利于有针对性的对患者的康复提出建议;再次,以科室为主体将本科室主要治疗疾病产生原因、预防方法、治疗机理、康复注意事项等以网页、宣传手册的形式向患者进行宣传;另外,辅之以医院回访、社区爱心义诊、电视讲座、咨询热线等回答患者的问题,向患者普及相关的医学知识。
3 促进医患沟通模式有效运行的对策建议
3.1 宏观层面———调整医疗资源配置结构
医患关系紧张,医患沟通不畅的最根本原因是医疗资源配置的扭曲。 我国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且布局结构不合理,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公共医疗资源供给失衡。这势必导致我国三级医疗制度体系形同虚设,患方大量涌入第三级大医院以致这些医院的医生工作负荷过重,没有时间进行沟通,沟通质量不高。因此,加强宏观调控,合理配置资源,加强基础医疗建设,建立完善保障制度,可正确引导患者求医行为,合理分流病源,使医生与患者有足够时间进行充分的沟通[4]。
3.2 中观层面———完善医患沟通的制度保障体系
3.2.1 建立院科两级医患沟通管理体制。科级沟通由该科室副主任负责,主要对本科室的医患沟通工作进行指导、监督管理,院级由分管副院长负责,主要负责全员医患沟通的指导监督工作,并对全院的医患沟通问题进行处理。
3.2.2 制订开展医患沟通工作的规章制度。制定各类疾病的诊疗常规,各环节服务流程规范和各岗位人员常用语规范,网络用语规范,规范诊疗行为,并将患者对医护沟通的评价作为衡量医护工作质量的参考指标。
3.2.3 建立医患沟通培训制度。医务人员在学校阶段所接受的医学人文课程较少,医患沟通的技巧大部分是靠工作阶段的经验积累,尤其是现在多种网络互动媒体的出现,更需要医务人员掌握相关的网络沟通技巧,因此定期开展沟通技巧的培训是迅速提高医务人员沟通技能的必要手段。医院可通过每周例会,专题讲座等形式对各级医务人员就心理学、网络沟通方式方法、面对面沟通中语言、语调、眼神、肢体等沟通技巧进行培训,并邀请沟通能力强的医务人员现场模拟、分享医患沟通经验。
3.3 微观层面
3.3.1 处理好与各类媒体的关系在全媒体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选择获取信息、沟通交流的方式更加多样化,在调查中发现在多种媒体中,40岁以下的人使用QQ、微信、短信、微博等途径的次数较多,时间较长,而在信任程度上,人们对电视、广播、报纸的信任程度明显高于新兴传媒,由此看出在各种媒体不断涌现的时代,传统媒体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医院一方面要加强自身传媒建设,加强诸如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候诊大厅电视的宣传报导、宣传手册、院报等载体建设[5],确保能够真实、迅速、完整地向患者进行信息的传播;另一方面,加强与其他传播媒体的合作,主动向媒体提供新闻素材,参与媒体策划,将重大医疗服务过程、新的便民服务政策、医疗技术重大突破、普及健康知识等内容通过新闻报道、专题讲座、互动栏目等形式向公众进行宣传互动,为媒体提供新闻素材,为医院进行宣传,为公众提供医疗知识,促进公众对医院的了解,从而实现医院、媒体、公众的三方共赢;在出现医患纠纷时,主动、及时、全面地向媒体提供真实信息,赢得媒体的理解与支持,争取媒体的客观报道与公众的理解信任。
3.3.2 增设医务社会工作者岗位在我国医疗资源总量缺乏,配置不均的情况下,三级医院门诊量过大的格局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善,医护人员在繁重工作之下很难做到全方位、多渠道、高质量的沟通,为此应在仿效欧美成熟医院社会工作者制度下,构建适合我国特有文化、制度、组织结构等背景下的医院社会工作者制度。医务社会工作岗位的管理可分别从属于院科两级的医患沟通管理部门,部分已经开设公关部或者有类似于协调医患纠纷、对外沟通部门的医院,可将此岗位归属于公关部或类似功能的部门。医院社会工作范围广泛,但针对目前医患关系紧张,医院形象亟待重塑,医疗纠纷事件井喷的现状,应将工作范围界定在和谐医患关系,提高医疗质量上,具体工作包括:患者医院就诊前的电话、网络咨询,到医院时的指导就诊,术前术后的安抚沟通,尤其是医患沟通不畅时的协调沟通,出院前协助办理保险赔付和出院手续,出院后的回访和康复沟通等;医务工作者扮演的角色应定位于:医生的助手,护士的伙伴,患者与家属的朋友[6]。
参考文献
[1]林玲,欧健,陈红.全媒体内涵及趋势分析[J].中国传媒科技,2012(3):2-3.
[2]梁渊,田怀谷,卢祖洵.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理论构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6,23(1):13-15.
[3]许栋,王国斌,张玉.构建医患沟通路径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08,12(4):58-60.
[4]陈雯桦,匡莉.医患沟通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4):513-514.
[5]王洪国.医院与媒体良好互动关系探讨[J].现代医院管理,2013,11(4):32-34.
[6]刘继同.国内外医院社会工作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中国医院,2008,12(5):2-3.
[7]袁伟伟,旋妮玲,陈志红.我国医患沟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3,26(6):26-28.
[8]侯胜田,张永康.主要医患沟通模式及6S延伸模式探讨[J].医学与哲学,2014,35(1B):54-57.
[9]陈华,叶尘宇,刘文娟,等.社会代媒体时代的医患关系沟通探索[J].医学与哲学,2014,35(3A):52-54.
医患沟通模式的比较 篇3
临床实习阶段是医学生临床生涯的开始,在这一阶段,不仅要培养他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临床思维方式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同时还应该进行医患沟通技巧方面的训练,为他们以后的医学职业生涯奠定扎实的基础。多年来传统的带教模式只注重临床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导致了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不平衡。如何训练实习医生与病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成为摆在每一个临床带教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大量资料表明,医患沟通的能力和技巧并不是天生具有的,完全可以通过训练得以提高[3]。为此,我们对2008年7月进入临床的实习医生实施新的教学模式,通过与病人面对面交流的方式,从多个方面对实习医生进行医患沟通技巧的训练,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7月进入临床的2004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共84名实习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滨州医学院62名,潍坊医学院9名,济宁医学院7名,其他院校6名。将其随机分为改革组和对照组。改革组43名,其中男生23名,女生20名;对照组共41名,其中男生20名,女生21名。年龄均在22-24岁之间,平均年龄23.4岁。
选择病人或病人家属共20人。由带教教师向病人及家属讲明教学的目的和意义,以便得到他们的理解与配合。病人可就自身疾病有关的问题与实习医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病人因病情原因不能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可由其家属代替。
1.2 研究方法
分为医患沟通技巧训练和问卷调查两部分。
医患沟通技巧训练。对照组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带教。改革组则增加了与病人面对面交流、进行医患沟通技巧训练的内容。病人及家属被邀请到示教室参与教学活动。训练内容分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病史采集的训练。在采集病史过程中,要求实习医生做到尊重病人、注意语气、语调和询问方式、耐心倾听;第二步:提供医学信息的训练。病人及家属可就自身疾病的有关问题进行提问,由实习医生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目的是训练如何向病人及家属提供医学信息。要求实习医生注意语速、尽量用病人听得懂的语言而少用专业术语,并注意观察病人的表情、理解的程度;第三步:讲解与总结。病人及家属离开后,由带教教师对医患沟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分析和总结,同时结合病人病情对临床知识点做进一步的讲解。
问卷调查。分别对改革组、对照组的实习医生、病人及家属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表自行设计。回收后进行统计分析。调查内容包括实习医生自身医患沟通能力的评价、目前临床教学存在的问题、对新的教学模式的态度及教学效果、病人及家属对新教学模式的反馈意见等。
1.3 统计学处理
对改革组和对照组的调查问卷结果(除第一个问题外)分别进行×列表资料的χ2检验。
2 问卷调查结果
改革组共发放问卷调查表43份,回收43份;对照组共发放问卷调查表41份,回收38份;发放病人问卷调查表20份,回收20份。
2.1 影响医患沟通因素的调查
对两组的实习医生均发放了调查问卷。关于在校期间医患沟通方面的教育,所有实习医生所在学校均未开设有关医患沟通方面的课程。关于影响自身医患沟通的因素(多选),69%的学生认为是病人及家属对实习医生不信任、不尊重,53%的学生认为与自己的临床技术水平有关,61.7%的学生存在自信心不足,不知如何与病人沟通,语言表达能力不强,37%的学生认为与在校期间缺乏医患沟通技巧的培训有关,24.7%的学生认为是当前医疗恶劣环境所致。
2.2 改革组与对照组对新教学模式及传统教学模式的反馈结果(见表1)
除第1个问题外,两组问卷调查的结果相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第2,3,4,5,7个问题,P值分别﹤0.005;第6个问题,P值﹤0.05)。
对照组实习医生对传统教学模式所提出的意见中有73.7%的学生认为是填鸭式教育,古板、因循守旧,学习没有积极性,思维禁锢,42.1%的学生认为带教教师与病人对实习医生不信任,给予动手的机会过少,38.9%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加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18.4%的学生认为应该结合典型临床病例,多进行病例讨论和专题讲座。
2.3 病人及家属问卷调查结果(见表2)
所有参与教学的病人及家属都对这种教学模式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表示非常愿意参与这样的教学活动。在所提出的建议中,95%的病人期望医生能够抽出时间到病人床边,与病人多沟通、多交流,60%的病人期望能为住院病人及家属进行医学科普知识讲座,45%的病人期望与医生建立电话联系。
3 讨论
对于实习医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依赖于实习医生的个性和人际交往能力,而是要通过教育和训练得以提高。多年来,我国医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专业训练为核心的,极少数医学院校向临床专业的学生传授他们在未来执业生涯中必备的另一项能力,即与病人沟通的能力。国外的医学院校早已非常重视在校学生医患沟通技巧的培养,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医学院校均设置了医患沟通方面的课程,制定了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方式。如专题讨论、经验交流、使用“模拟病人”及“信息反馈”等等[4],并有具体的评估、考核方法。我们一直沿用的传统带教模式存在两大弊端:一是只注重临床知识的传授和临床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实习医生人文素养和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二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基于上述问题,我们把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纳入了临床教学中,通过与病人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对实习医生进行如何采集病史、如何耐心专注地倾听、如何向病人提供医学信息以及语言的表达、肢体语言的运用等多个方面训练。从问卷调查的结果看,学生对新的教学模式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认为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与病人有更多接触、交流的机会,而且学习趣味性增加,通过训练,与病人沟通的自信心明显增强。另外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在教学活动之前,他们会仔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认真查阅医学资料以便能够更准确地回答病人提出的问题。这种面对面的交流过程非常有利于医患关系的改善,学生对病人及家属的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变,不再像以前那样刻意和病人及家属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给予了病人更多倾诉的机会,使得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病人患病后的痛苦、焦虑、恐惧以及经济上的压力,非常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爱心。
病人及家属对这样的教学活动显示出极高的热情,能够与这么多的医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诉说内心的感受,解除心中的疑惑,是他们热切期望的。通过参加教学活动,对所患疾病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对医生的工作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热切希望能够有更多这样的机会与医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对实习医生的评价还是非常满意的。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显示,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无论对实习医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还是对病人都是非常有益的,初步达到了教学目的。但积累的经验还非常少,在今后的临床带教工作中,需要进一步推广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并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法。毕竟,实习医生医患沟通能力的提高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作,而非一朝一夕能习得的。
参考文献
[1]Association of American Medical Colleges.Contemporary is-sues in medicine:communication in medicine[M].Washing-ton,DC:AAMC,1999.
[2]Stewart M.Effective physician-patient communication andhealth outcomes:a review[J].CMAJ,1995,152:1423-33.
[3]Maguire P,Pitceathly C.Key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how toacquire them[J].BMJ,2002,325:697-700.
医患沟通模式的比较 篇4
人文关怀, 一般认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 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 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 尊重人的理性思考, 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医学人文关怀就是存在于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治疗过程中体现的对患者生命与身心健康上的敬重、尊敬与关爱人生命之本的社会人文理念, 更深层次地反映彼此间的平等、尊重, 即是对自己的尊重, 又尊重自己的职业, 同时又尊重患者[3]。
在医患之间, 沟通是必然的交流方式, 而人文关怀则是沟通人性化的升华。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下:
人文关怀是与患者沟通的前提。良好的医患沟通是以患者为中心, 减轻其心身痛苦, 而人文关怀则是通过医护人员的诊治行为加强彼此间的沟通, 促进医患间的理解与支持。
人文关怀是患者治疗过程的合理需求。在注重医疗质量和技术水平的基础上, 医疗卫生机构应注重人性化医疗卫生服务, 在进行医患沟通的过程中, 首先要深入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 给予人文关怀, 以和蔼的态度、温和体贴的语言, 给患者一个既可以信任, 又能舒展心灵感受的倾诉对象, 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疾苦和促进其康复。
为患者服务是人文关怀的根本目的。良好的医患关系从医患沟通开始, 而良好的医患沟通从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做起。在整个医疗服务过程中应从患者的利益出发, 以最短而有效的疗程, 减少患者痛苦、损伤及心理创伤来体现人文关怀。
当前, 如何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我们国家卫生事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深层次原因很多, 但仅从医学人才的培养、医院管理、医疗服务和医务人员的角度来看, 能否给患者提供优质规范的医疗技术服务和医方与患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直接影响医患关系的好坏。而医学生人文医学教育较少、医师的人文素养不如人意, 医师缺乏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和有效的沟通是影响医患关系的直接因素之一。人们越来越认识到, 医学必须回归人文, 医学实践和医疗服务应该彰显人文精神, 医师及医学生应该掌握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医患沟通技能, 而且这项工作必须从医学生做起[4], 原因考虑以下几点。
是医学的人文性和医学文化的需要。医学的发展就正如希波克拉底所倡导的那样“爱人与爱术是并行的”, 医学被称为“人学”, 医术被称为“仁术”, 医生被誉为“仁爱之士”。“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医学的本质是人学, 抽去了人文精神, 医学就失去了灵魂。没有技术, 医学没有躯干;没有人文, 医学没有灵魂。
是培养全面医学人才的需要。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于1999年制定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 其中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沟通技能;批判性思维和研究三个方面的要求体现在医学人文素质培养上。卫生部、教育部2008年度“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强调“医学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 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在福冈宣言上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 (同情) 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 是无能力的表现”。
是适用新的医学模式的需要。美国身心医学家恩格尔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新的医学模式, 提倡对患者的有效治疗必须对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需要进行全方位的关注。正常的心理、良好的心态会增加人的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不良的心态会诱发或导致疾病、加重疾病。良好的社会因素、家庭关系及和谐的医患关系被认为对疾病有明显的治疗效果。虽然在人类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医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 即使是现代发达的医学, 医生对很多疾病也是无法治愈的。正如美国特鲁多医生墓碑上的名言:“有时是治愈, 常常是帮助, 总是去安慰”。这与其说是概括了医学之功, 不如说是坦言了医学的局限。这种局限既来自生命现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也来自医生作为人而非神的特性。医学是最具人文精神的学科, 医生是最富含人情味的职业。
是缓解医患关系紧张的需要。本来医生和病人所面对的共同敌人是疾病, 而目前的医患关系却使医生和病人成为了敌人, 双方相互失去了信任。而人文医学精神在临床中主要是表现在良好的医患沟通中, 良好的医患沟通正是可以帮助建立医患信赖、和谐的关系, 对治疗疾病有积极作用, 具有良好地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能力, 使医生显得更自信, 并能更有效地应付情绪激动的病人。
目前, 我国只有部分医学院校开设了相关课程, 或者单纯的人文医学或者医患沟通相关内容, 而把二者紧密结合的课程更为少见, 而且已开通课程的教学方式也很单一, 仅局限于教师理论授课、缺乏学生的实践练习, 教学效果也很有限。
因此, 教学实践中应该以启发式教学作为指导思想, 运用合作学习模式、问题-发现教学模式和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法等教学方法来教授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医患沟通技能的教学模式。多项教学方式方法的组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思维能力和动作技能, 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和包容能力, 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从而获得到更为有效的教学效果[5,6]。
合作学习模式。是一种通过小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小组取得的成绩与个体的表现是紧密联系的。其具备五大要素: (1) 个体积极的相互依靠; (2) 个体有直接的交流; (3) 个体必须都掌握给小组的材料; (4) 个体具备协作技巧; (5) 群体策略。
问题-发现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创设问题情境, 设置疑难, 引发思考, 让学生在一种强烈求知欲的驱使下去探索发现、分析研究, 得出结论, 从而形成自己的认知观点, 完成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铸造。
训练与实践式教学方法。是通过课内外的练习、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性活动, 使学生巩固、丰富和完善所学知识,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的实践能力。
在医患沟通教学中需要优化组合和综合运用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法。
将人文关怀和医患沟通结合在一起讲授, 人文关怀是医患沟通的前提、是医患沟通的“润滑剂”、是沟通人性化的升华。在医患沟通中, 人文关怀的流露将体现出令人惊讶的魔力:展现医生的人格魅力、消除隔阂与矛盾、增进信任、达成共识;缺乏人文关怀, 则使医患沟通晦涩、生硬, 甚至出现误会。
以启发式教学作为指导思想, 运用合作学习模式、问题-发现教学模式和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法等教学方法探讨培养医学生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医患沟通技能的教学模式。首先让医学生通过自己的访谈去了解患者所知、所想、所望, 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总结问题;带着问题, 在教师地指导下通过自学丰富人文理论基础知识;在基础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尝试解决已经提出的问题, 并总结出新问题;通过理论授课结合同学间角色扮演教授医患沟通技能课程, 并尝试利用沟通技能解决既往提出的问题;邀请标准病人开展角色扮演练习, 并到临床反复实践将会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摘要:培养医学生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医患沟通技能是极为重要的, 在教学过程中, 以启发式教学作为指导思想, 运用合作学习模式、问题-发现教学模式和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法等教学方法来教授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医患沟通技能, 即以多项教学方式方法的组合进行教学实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思维能力, 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 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从而获得更为有效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关怀,医患沟通,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Simpson M, Buckm R, Stewart M, et a1.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the Toronto consensus statement[J].BMJ, 1991 (303) :1385-1387.
[2]World Federation for Medical Education.Proceedings of the world summit on medical education[J].Med Edu, 1994 (28Suppll) :140-149.
[3]殷大奎.人文医学精神与医师职业责任[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9, 22 (2) :3-6.
[4]任为民, 温世浩, 苏澎, 等.军医大学医患沟通教学状况调查与分析[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0, 17 (11) :1075-1077.
[5]张亚南, 黄柳恒, 粱宪红.日本PBL医学教育一览[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2 (6)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