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医患沟通记录

2024-09-17

儿科医患沟通记录(共7篇)

儿科医患沟通记录 篇1

儿科医患沟通

一、儿科疾病特征和患者身心特点

(一)疾病特征

1.起病急,临床表现不典型

年幼儿患感染性疾病时,由于机体抵抗力低下,缺乏局限能力,容易发展成为败血症,原发感染灶反而不易被发现。儿童患急性传染病时,常起病急、来势凶,并常伴有呼吸、循环衰竭,水、电解质紊乱或中毒性脑病。儿童,特别是婴幼儿患急性肺炎常易并发心力衰竭;婴幼儿患腹泻病时易发生水、电解质紊乱;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易并发循环衰竭,以致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危及生命。新生儿及体弱儿严重感染时往往临床表现不典型,仅表现为反应低下,而无典型的症状和体征,例如,新生儿败血症时易发生化脓性脑膜炎,而缺少典型的临床表现,易造成漏诊。

2.病情易反复且变化多端

小儿处于不断生长的过程中,生命力旺盛,组织的修复能力强,患病时虽然起病急、来势凶、变化快,但只要诊断及时、处理得当,不少病情很重的患儿,经及时诊断、治疗后迅速转危为安,直至痊愈;也有某些病儿特别是新生儿、体弱儿,虽然起病时较轻,但由于病原体毒力较强、自身抵抗力较弱等原因,病情骤然加重,甚至突然死亡。

3.各年龄阶段儿童患病种类不同

由于不同年龄阶段小儿的解剖、生理、病理、免疫等方面均各有其特点,他们的患病种类存在明显差异,并且,相同的临床症状在不同年龄阶段小儿的病因也各不相同。以小儿惊厥为例,不同年龄阶段发病原因不同:新生儿期多与产伤、窒息、颅内出血或先天异常有关;6个月以内应考虑有无婴儿手足搐搦症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6个月至3岁以高热惊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可能性大;3岁以上年长儿,如无热惊厥则以癫痫为多见。又如1~3岁的小儿容易患水痘、猩红热等传染性疾病,很少患风湿热;而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风湿热、急性肾炎、过敏性紫癜等)就相对多见了。4.与成人疾病种类有很大不同

儿童一般以急性感染性疾病、先天性或遗传代谢性疾病为多见;这些病在成人则少见。例如,心血管系统疾病中,小儿以先天性心脏病为多见,成人则以冠心病多见;肿瘤中小儿多见急性白血病、神经母细胞瘤等,而成人则以肺癌、鼻咽癌、食管癌等多见。

5.小儿对致病因素所致的病理反应与成人不同

由于小儿发育不够成熟,所接触的病原体种类较少,对病原体的反应往往与成人迥异,如肺炎链球菌所致的肺部感染,婴儿的病理变化常表现为支气管肺炎,而年长儿与成人则表现为大叶性肺炎;维生素D缺乏时婴儿患佝偻病,而成人则患骨软化症。

6.免疫系统功能未完善,防御疾病能力差

小儿皮肤、粘膜、淋巴系统、体液免疫以及细胞因子等免疫功能随年龄增长而完善,各器官发育未成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均较差,白细胞吞噬能力等也较低,其他体液因子如补体、趋化因子、调理素等活性较低,因而抵抗力及防御疾病能力差。由于母体IgM不能通过胎盘,新生儿体内IgM量很低,易受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婴幼儿体内IgA特别是分泌型IgA水平较低,易患消化道及呼吸道感染。

(二)患儿及家长身心特点 1.患儿的身心特点

(1)自我表达能力差:婴幼儿患病不会通过语言来表达其不适和要求,有时年长儿也不能完整、准确地自我表达病情,常靠家长代述,因此,家长对病情的陈述往往是病史的关键部分,但其可靠性差异很大。如婴幼儿腹泻后,其大便的次数、性质、持续的时间、其它伴随症状等均由母亲或家人一一告诉医生。又如有的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腹痛不能准确地讲清楚疼痛部位。

(2)情感控制能力低:儿童病人的心理活动大多随诊疗情景而迅速变化。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认识事物时常以自我为中心,情绪变化快,情感控制能力较成人明显低下。尤其是3岁以下儿童,更是缺乏理解能力及对因果关系的判断辨别能力,缺乏对情感控制的能力。如婴幼儿患者在候诊时,一旦被抱上诊疗床,看见穿白大褂的医生,往往马上精神紧张、哭闹不安。

(3)对疾病的耐受力低,反应性强:3岁以内的婴幼儿,由于处于生长发育初期,其中枢神经发育不完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较强,容易泛化。由于不能

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并向大人倾诉,稍有不适和疼痛,就表现出烦躁和哭闹不安。如婴儿生病时,表现为长时间的啼哭,并且不吃不喝,一般措施不能使哭闹停止。

(4)患病后心理变化大:患儿常常表现出恐惧、愤怒、惊骇、烦闷、不安等情感,有的病儿甚至发生夜惊、尿床等现象。学龄期儿童患病后常常会考虑到学习和功课,表现出抑郁、沉默、孤独、不快、饮食不佳、睡眠不宁等。害怕打针、吃药,害怕与穿白大褂的医务人员接触。尤其是有过看病、吃药、打针体验的患儿,面对医务人员会害怕而哭,面对打针、吃药更会产生莫名的紧张或恐惧,在复诊时,这方面表现更为突出。

(5)检查及治疗时不易合作:儿童注意力相对不集中、转移较快,容易被外界事物所吸引。有些孩子生性好动,医务人员询问病史时常很难控制与他们的谈话,做体格检查、治疗时部分患儿表现出不合作。因此医务人员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有时甚至需反复多次才能获得正确的检查结果。

(6)自尊心强与心理承受能力的不相适应: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也逐渐增强,学龄期儿童患病后不愿别人把自己当小孩子看待,喜欢表现自己的能力,有时会表现出勇敢、合作、忍耐、肯吃苦、无所畏惧的气概,对限制自己活动的要求有抵触和反抗情绪。同时,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特别是在疾病和治疗所产生的痛苦面前常常会将自身的弱点暴露出来,并且缺乏应对能力。

(7)患病后依恋及依赖性增强:小儿一旦得了病,就诊时几乎都由父母或其他家属陪同前来。住院期间离开了家庭,脱离学校、社会环境,病儿(尤其是独生子女)突然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心理上会有一个不适应的过程,对家属的依恋及依赖性增强。2.家长的身心特点

(1)焦虑和紧张(anxiety and tension):家长普遍对疾病缺乏认识,医疗知识知之甚少,一旦孩子患病,家长就会非常担忧。目前在我国,儿童患者大多是独生子女,孩子是整个家庭的中心,孩子患病后,父母的紧张、焦虑就在所难免。对于住院患儿的家长更是如此,他们除了要为孩子的健康担忧外,还会由环境的陌生感而产生紧张和焦虑,同时对于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一些侵袭性的检

查、药物治疗的副作用以及住院后加重的经济负担等等产生的担忧也会接踵而来。

(2)家长对患儿过分的照顾和溺爱:“尊老爱幼”历来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由于孩子的年幼无知,缺乏对自身的保护,在现实生活中,“尊老爱幼”的天平往往又会更多地向孩子“倾斜”。孩子一旦患病家长会过分的照顾和溺爱,甚至夸大病情,以期医生的重视,这样,非但不利于孩子疾病的诊治,而且对于一些慢性病患儿以后的教育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3)家长对患儿不正确行为的容忍和支持:对患儿不正确行为的容忍和支持是许多家长共同的表现。他们往往认为孩子生病是自己照顾不周造成的,对孩子有欠疚感,或迁怒于某个家庭成员,于是对孩子病中的不合理要求尽量满足,甚至许多错误的行为如打骂医护人员也不加管教;特别是一些绝症患儿的家长对患儿在吃、穿、玩等方面的不合理的索要和故意毁坏物品不加以制止,并对工作人员的制止表示不满。此时,家长的心理状态对患儿产生了较多的负面影响。

(4)怀疑和不信任:家长们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受教育程度、文化背景等千差万别,部分家长对疾病的不了解从而对治疗方案的怀疑,表现为拒绝配合医护进行治疗;对部分医务人员由于年龄、性别、言语、着装等外在条件和表现引起的不满,进而演化为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的不信任;对医院医疗设施和治疗环境造成的治疗能力和条件的局限的不理解等等,在怀疑和不信任的心理影响下,往往造成家长对医院和医护人员的过分挑剔。此时医务人员对他们及时沟通和心理疏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社会因素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影响人类健康的社会因素”是指人们工作和生活的环境中那些引发疾病的“原因的根源”,包括贫穷、歧视、缺医少药等。根据卫生组织的研究,当今时代,社会因素越来越决定了人类的健康。就社会因素之一的贫困问题来说,最贫穷国家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高达30%,而发达国家则仅为0.3%。卫生条件差等因素是引起儿童传染性疾病及营养疾患的直接原因。而营养过剩引起的营养性疾病及意外事故,则是发达国家影响儿童健康的突出问题。社会经济状况也间接通过影响文化教育水平卫生服务水平直接影响儿童的健康水平。

1.家庭环境与儿童健康

(1)家庭结构与类型:从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报道发现,健全和谐的核心家庭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成长,和睦的三代同堂的大家庭也无明显弊端。而破裂家庭、父母常常争吵的不和谐家庭以及单亲家庭等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均明显不利,儿童出现躯体疾病及心理障碍者均较高。

(2)父母的文化、经济条件及性格行为:1)父母文化水平,特别是母亲的文化水平对儿童身心发育有一定的影响。在中国,只要不是极度贫困的家庭,由于其他条件的相互影响,经济水平对儿童的身心发育影响没有明显差异。2)父母的性格行为对儿童影响极大,如过于冷淡、忽视或粗暴的家庭环境,常常忽视了儿童的躯体疾病,也对儿童心理发育造成严重的扭曲,易于出现孤独、冷漠、粗暴、说谎、离家出走等不良性格。而过分溺爱,会使儿童出现多种心身症状,如无病呻吟、依赖、脆弱、任性霸道等问题。3)家庭及夫妻关系是否和谐 父母对子女教养态度是否一致,家庭成员、夫妻及亲子间关系是否协调等,均会影响儿童的身心发育。

2.学校与儿童身心健康

学校是儿童在成长发育中度过的重要场所,也是塑造身心健康(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人材的重要摇篮,纵观历史及现代、国内与国外,学校对儿童的影响是很大的。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学校的办学宗旨、老师的教学方法、同学和伙伴的关系等等。老师的学生若能在学校接受到全方位的培养与锻炼,这可以为以后的身心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是老师的一面镜子,老师的谆谆教导,民主管理作风,会让儿童在愉悦的环境中学到了知识,同样,同龄人之间相互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儿童日后地身心发展。

二、医患沟通的途径和趋势

常言道:世界上没有一片树叶是相同的。在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所接触病儿也各不相同,其家庭背景也千差万别,千篇一律地对待患儿及其家长显然是行不通的。医务人员要根据不同儿童患者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对患儿及其家长进行沟通。

(一)根据不同患儿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沟通

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心理发育不一,因此在患病时的反应也不一样,医务人员要依据各年龄段的特点,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同时还必须重视与家长的沟通。

新生儿期易哭闹,医务人员在接触新生儿患者时,应动作轻巧、敏捷、熟练,以减少刺激,并用语言和抚触等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呵护。

婴儿患者有需要爱抚和用形体表达喜悦、愤怒、惊骇等情绪,婴儿住院后,其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其缺乏安全感,常常表现出恐惧、孤独、抑郁和分离性焦虑。医务人员在接触婴儿患者时说话要语气温和,动作轻柔,予以爱抚和亲近,与患儿建立感情,消除患儿的陌生感和内心恐惧感。

学龄前期儿童患者有依恋家庭的情绪,疾病痛苦可引起患儿抑郁(depress)、焦虑(anxiety)、恐惧(fear),疾病的刺激和打击,可使幼儿患者出现退缩行为(withdrawal behavior),曾经获得的行走、控制排便、自己进餐等技能可暂时丧失,医务人员要给予他们耐心细致周到的关怀和呵护,对住院病儿要多加关心,亲近他们,允许他们携带自己喜爱的玩具和物品,使他们尽快适应环境变化。

学龄期患者,可引起内心情绪波动,产生抑郁、焦虑、恐惧、悲观、自责等心理,出现对抗、挑剔、任性、不遵医嘱和攻击行为,易与家长和医护人员发生摩擦。医务人员在接触年长病儿时应感情细腻,注意方式方法,语言要体现平等,说话的口吻、问诊的话语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体格检查的方式要适合儿童,切不可粗声粗气,疾言厉色,伤害其自尊心。对恢复期的学龄期患儿,为了消除因住院而耽误学习和功课所产生的焦虑情绪,应适当帮助患儿补习功课,鼓励他们参加社会活动和轻微劳动。

此外,对不同病情的儿童患者,医务人员要在家长的协助下,对他们采取不同措施进行沟通,这样有助于病儿早日恢复健康。例如:各种疾病的危重期患儿,医护人员要付之予天使之情,使他们安静,配合治疗;病情稳定后,可陪病孩玩玩具、看画报、听故事,使患儿心情愉快与医务人员合作;对病情较轻的、处于恢复期的患儿,可指导家长和患儿,开始逐渐增加活动量,并安排一定时间的户外活动,以利于患儿早日康复。

(二)读解婴幼儿及儿童患者的体态语言

婴幼儿患病不能诉说感受,小儿科也历来被称为“哑”科,他们通过面部表情、声音、身体活动同成人建立联系,达到与成人的相互理解。医务人员在接诊时,有时要以看和听的方式为主,解读病儿的体态语言。在医患交际中,患儿的体态语言能否为医务人员正确解读,是实现良好的医患交际,达到理想沟通的基本保证。

小婴儿虽然不会用语言来交流,但会用哭、笑等本能行为表现身心的变化和需求。啼哭是新生儿表达自己需要的重要手段,不同的哭声表示不同的内容:需要爱抚的哭是清脆、响亮、圆润的;饥饿、排尿引起的不适哭声很大,除非满足需求、解除不适,哭才会停止;当婴儿感到身体不适时,会用长时间的啼哭来寻求帮助,婴幼儿在疾病严重时哭声是不成调的尖叫或哭声低弱,采取一般措施不能使哭声停止。

幼儿及儿童患病后,在语言上往往不能准确自我表达。儿童患病后,大都会由活泼好动转变为无精打采,对父母的依赖性增强,并且会特别留意医务人员的非语言性行为。医务人员应从患儿的面部表情、动作、态度中进行细致的临床观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发现病症所在。

(三)克服儿童患者的恐惧心理

疾病疼痛和各种治疗(如打针、吃药、插胃管等)会给患儿带来疼痛刺激,留下不愉快的记忆,产生对疾病的恐惧感。故医务人员在为患儿检查治疗前,应该不厌其烦地向小病人讲解要为他们做些什么检查治疗,为什么要做,可能会有哪些不舒服和疼痛,有针对性地消除他们的疑虑和恐惧,使患儿积极配合诊疗工作。

年长儿认识力增强,开始关注疾病后果和对自身成长的影响,当一些慢性病对其成长和生命构成威胁时,会产生严重的不安情绪和心理冲击。医务人员要让儿童患者正视疾病,用热情的语言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对疾病的恐惧感。

在与患儿交谈时,最好使孩子的视线与医务人员平齐。医生护士平时要面带微笑,声音柔和、亲热地称呼孩子的名字或乳名,注意语言的亲和性,与患儿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得患儿的信任,成为患儿的知心朋友。

医务人员还应注意满足孩子“皮肤饥饿”的需要,如搂抱婴幼儿,抚摸患儿的头部,轻拍他们的上肢和背部,使之获得亲切、友好的满足,增强患儿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对住院的幼儿及儿童患者应主动接近他们,多加爱抚交谈,讲清生病住院的道理,帮助熟悉环境,安排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并为他们介绍小伙伴,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消除紧张恐惧心理,主动配合对疾病的治疗。

(四)与患儿家长有效沟通

尽管孩子是病人,但家长在医患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病虽然生在孩子身上,但家长的感觉却比生在自己身上还要着急紧张,因此,与患儿的沟通在很大程度上讲是与患儿家长的沟通。现代医学模式下,要求医务人员沟通时充分体谅患儿父母及亲属的心情,与之进行有效地成功沟通。

对患儿家长的安慰和解释是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家长带孩子来看病目的是为了解除病痛,希望了解孩子得了什么病,为什么会得病,还希望了解最佳治疗方案等等。如果只是简单地说“没什么大问题”那样的话,肯定不会令患儿家长满意。医生需及时将自己对疾病的判断、将要采取的治疗措施、存在几种治疗选择、各种选择的利弊等信息向病儿家长作通俗易懂的解释和说明,在此基础上取得他们的信任。

以疾病事实为基础,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真实、准确地进行表述。如果患儿病情严重,如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虽然对家长会造成很大的思想负担,但是医生必须如实交代病情,实事求是地讲清疾病的严重性,解除家长的疑虑和侥幸心理,使其正视现实。一旦确诊,医生有必要同时会见患儿双亲。医务人员与家长之间的谈话应避免让患儿听到,不应在患儿面前流露出消极情绪。若医生过于“善心”,交代病情时只是和颜悦色、轻描淡写地说上几句,会使家长误认为病情很轻微,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对儿童患者存在的和可能产生的心理障碍,应及时与家长沟通,通过与家长配合,予以耐心解释、启发、诱导、鼓励。

(五)医疗技术与医患沟通

高质量的医疗技能和水平有助于取得患方信任,是改善医患关系、进行有效医患沟通的重要环节。医生是患者的健康卫士,患儿因病就医,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疾病的治愈、恢复健康,这就要求医务人员精益求精地钻研医学科学知识,提高为患儿服务的医疗水平,赢得患儿及家长的信任,从而有效地避免或减少医疗责任事故和技术事故的发生。

(六)医疗环境与医患沟通

医患沟通的环境是影响沟通效果的重要因素,就医环境对患儿及家长的心理能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如病区的环境是否安静,病房的空气是否新鲜,病室墙壁色调是否宜人等,这些与沟通效果都有非常直接的关系。又如,目前不少医院门诊大厅吵吵嚷嚷、候诊室拥挤不堪、医生诊室里患儿及家属川流不息,这种

现实的就医环境,使小病儿及家长难以体验和感受真切的人文关怀,是造成医患沟通障碍、医患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因素,必须得到根本的改观。

门诊诊察室与病房要求保持清洁、卫生、安静、空气流通,适当光温度、湿度和光线;在布置病房和装饰墙壁时应选用白色、浅绿色、粉红色彩或浅蓝色构成比较柔和、清新的色调,给小病儿以安静、平和与舒适之感;病室可设有游艺室,备有必要的玩具和文娱用品,作为恢复期患儿的娱乐场所。

总而言之,日常工作中的良好医德医风,精湛高超的医疗技术,主动、耐心、热情的工作态度,亲切美好的语言、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响患儿及家人的思想、情绪,树立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和对治疗的信心,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以此达到有效的医患沟通。

三、医患沟通案例解析

1、病人概要

患儿小玉,女孩,5岁,独生女。父亲为出租车司机,母亲为理发师,由于孩子得了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看病花了很多钱,原本不富裕的家庭经济更加拮据。

2、诊疗概况

小玉是个可爱的女孩,4岁那年不幸得了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L3型),当时住院五个月,经化疗后诱导缓解。最近一次大剂量MTX、阿糖胞苷化疗后外周血象一直很低,WBC1500×109/L,遂做骨髓穿刺,骨髓涂片检查提示白血病复发。本次入院将再进行诱导化疗。

3、病人及家属心理和表现

入院时,家长及患儿存在以下几种心理:①家长不相信也不愿意相信小玉的白血病复发。因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复发意味着预后不好,生存的机会大大降低。小玉能不能活下去?一想到这个问题小玉父母就痛苦万分。②化疗药物价格昂贵,如果并发感染使用抗生素又要化掉很多钱,还有营养费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上次住院时已把家里的大部分积蓄都花完了,而且小玉住院期间妈妈得天天陪着照顾,不能上班,家里的收入将明显减少。家庭经济拮据,家长心理压力很大。③小玉虽然只有5岁,虽然她不懂白血病复发真正的概念,但她不愿意再住院化疗,因为小玉知道这次住院后又要一个星期做一次腰穿,会很痛;天天得

扎静脉针,不能到外面去玩;还有那好不容易留起来的短发,化疗后又要一把一把地落掉,变成难看的小光头。

4、沟通过程与成效

小玉心事重重地住进医院病房后,病区主任马上亲自查房,制定了详尽的化疗方案,临走前轻轻拍拍小玉的头:“小玉最勇敢、最听医生的话,打针吃药都不怕!”然后把小玉父母俩单独请到主任办公室谈话,明确告之小玉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复发,并详细介绍今后的化疗方案、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及预后等。面对满脸愁容的小玉父母,主任鼓励道:“白血病复发患者虽然预后较差,但也有存活治好的希望!尽管根据目前的医疗水平,全面治愈复发白血病的难度较大,但在临床实践中也有不少白血病复发患儿成功战胜病魔的例子。他们有着顽强的毅力,与医护人员积极配合,最终将病魔降服。你们家属如有什么想法的话,可及时与我们医生和护士交流。”主任一席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大大增强了小玉父母救孩子的决心和信心。

第二次化疗开始后,病房的医生、护士们每天都到床前,握着小玉的手,用亲切的话语对她说:“小玉,你一定会好起来的!”每天安排经验丰富的医生查房,由操作熟练的护士打静脉针,做治疗和护理。小玉最怕做腰穿,每次做腰穿前,医生都会耐心地给小玉讲清什么时候做腰穿、为什么一定要做腰穿,并夸小玉勇敢,鼓励小玉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并安排有经验医生做腰穿。小玉是个懂道理、好强的孩子,知道做腰穿可以让白血病早点好,每次做腰穿时尽管很疼,但小玉都能配合医生顺利完成。一天,小玉化疗后吃不下饭,妈妈怎么哄她也不愿意吃东西。护士阿姨坐在小玉身边,轻声说道:“小玉乖,不吃东西病怎么会好呢?来,配合阿姨,小嘴巴张开,咱们先吃一小口。”看着护士阿姨耐心地一口一口地喂,妈妈在一旁舒心地笑了。化疗后一月小玉出现严重的骨髓抑制,外周血象WBC仅300×109/L,合并肺部感染,高热持续一周不退,爸爸妈妈眼看着小玉不行了,开始悄悄地准备后事,买了“寿衣”,放大了“遗像”,医护人员得知后,向小玉父母及家属表示继续竭尽全力抢救,并不断鼓励小玉父母不要放弃,坚决与死神搏斗到底。经过十天十夜的抢救,终于病情有了转机,小玉顽强地活了下来,小玉父母握着医生护士的手,激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

5、沟通要点和分析

医护人员与患儿及家属沟通的成功之处在于:①虽然患儿白血病复发对家长造成很大的思想负担,但是医生如实交代了病情,在化疗之前即明确告诉小玉父母患儿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复发,实事求是地讲清疾病的严重性,解除家长的疑虑和侥幸心理,使其正视现实。②化疗之前详细介绍今后的化疗方案、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预后等。③医护人员对患儿富有同情心,与之进行语言交流时,注意运用体态语言传递同情和爱心。④鼓励患儿及家属正确对待疾病,鼓励他们表达真实的感受,树立与白血病作斗争的信心。⑤医护人员医疗技术水平高超,最终将患儿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1)以疾病事实为基础,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真实、准确地进行表述。注意要主动介绍病况、病因、治疗措施、用药情况、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预后等,让家长知情。

(2)重病或癌症一旦确诊,医生有必要同时会见患儿双亲进行沟通。医生必须如实交代病情,实事求是地讲清疾病的严重性,解除家长的疑虑和侥幸心理,使家长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和较充分的心理准备。

(3)医务人员要充满同情心,鼓励患儿及家属正确对待疾病,鼓励他们表达真实的感受和想法。

(4)医务人员与家长之间的谈话应避免让患儿听到,不应在患儿面前流露出消极情绪。

(5)精湛、高超的医疗技术水平是取得家长及患儿信任,达到有效医患沟通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儿科医患沟通记录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我们医院全体儿科医师就儿科的特殊性,携手我院服务管理科针对近三年我院儿科住院部医患沟通情况进行了调查。我院儿科住院部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患儿共2 950例,其中2012年1 088例,2013年925例,2014年937例。

1.2 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方法,调查2 950例患儿及家长对医院和儿科医师的满意度。对其中不能正确阅读问卷者,则由调查者询问患儿及家长意见后代填。问卷内容包括6个方面:①入院后责任医师和责任护士及时向患儿及家长介绍医院的环境、各项制度及病人住院期间衣食住行的注意事项(以下简称问卷1)。②医生主动介绍疾病的病因、治疗措施、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预后等,让家长知情(以下简称问卷2)。③医护人员与患儿及家长交谈时态度和蔼,语言通俗易懂(以下简称问卷3)。④医生的医疗技术(以下简称问卷4)。⑤家长对支付的医疗费用明确(以下简称问卷5)。⑥出院时明确院外注意事项、随访时间、出院后治疗(以下简称问卷6)。每个方面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种情况。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问卷回收情况

结果2 950例住院患儿及家长问卷回收2 722份,回收率为92.27%。其中2012年1 088例住院患儿及家长问卷回收996份,回收率为91.54%;2013年925例住院患儿及家长问卷回收860份,回收率为92.97%;2014年937例住院患儿及家长问卷回收866份,回收率为92.42%。2012年与2013年比较,χ2=1.419 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13年与2014年比较,χ2=0.208 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12年与2014年比较,χ2=0.524 9,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各年度的问卷情况

3年的问卷调查情况分别见表1、表2、表3。

2.3 各年度及问卷中各方面医患沟通满意度情况

我院儿科住院病人医患沟通问卷中各方面3年的总体满意度情况见表4。各年度儿科住院病人医患沟通问卷的满意度情况见表5。2012年与2013年的满意率比较,χ2=30.220 7,P<0.01,有高度统计学意义;2013年与2014年的满意率比较,χ2=80.435 5,P<0.01,有高度统计学意义;2012年与2014年的满意率比较,χ2=205.913 0,P<0.01,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总体满意度

通过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儿科医师医患沟通的调查,得出2012年的总体满意度为88.02%,2013年的总体满意度为91.22%,2014年的总体满意度为95.60%,可以看出我院儿科的满意度逐年上升,但存在不足之处。近几年我们医务人员通过不懈地努力,看到了自己的成绩,2012年、2013年与2014年的满意率都具有可比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2 影响总体满意度的单项因素

分析本次调查问卷,6个方面中除了2012年与2013年问卷2、2013年与2014年问卷1的不满意率略有上升外,其余方面的不满意率均有下降,特别是问卷3、问卷4、问卷6方面较为明显。也就是说2014年的满意率较2012年显著上升的主要原因在于问卷3、问卷4、问卷6中的问题得到改善,使得患儿及家长对我们的满意度大大提高。

3.3 分析原因

一直以来儿科被人们称为“哑科”,大多数来儿科就诊的患者在0~3岁之间,不能用语言清楚地表达病情,故儿科医师接诊患儿时,应态度和蔼、谈话亲切、检查仔细。现在绝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视为掌上明珠,一旦患病,全家人都会紧张,陪同患儿就医者少则2人,多则6~7人,家长的期望值往往很高,希望“药到病除”,却忽视了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规律性,甚至认为医务人员故意在拖延治疗,容易产生医患矛盾,所以儿科医师必须重视医患沟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们现有的医患沟通模式应从“医方主动”型向“医患互动”型转变[3]。

3.3.1 社会层面

①文化程度的差别。医务人员的文化程度普通较高,接受过系统的医学知识学习,而患儿家长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从本科、研究生到小学、文盲,各层面的人接受的信息各有不同,同样的疾病在不同人身上产生的结果不同,当患者产生不良结果时,易导致医患矛盾的产生。②贫富差距的扩大。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高度发展,居民收入的分化,产生贫富差距,当低收入人群被视为弱势群体时,会产生自卑情绪,在医患沟通时产生了一道无形的墙。

3.3.2 医院及儿科医师方面

①由于近年来医疗资源的相对不足,群众健康保健意识的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量逐年增加,特别是儿科方面,医疗资源的缺乏众所周知,这样的局面造成了医患沟通时间受限,导致平均每位患儿的诊疗时间基本在10分钟之内,甚至只有5分钟左右。据卫生部统计数据,我国2011年人口出生率为11.93%,0~14岁少年儿童约2.2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6.5%。全国约有儿科执业(助理)医师96178人,占总执业(助理)医师数的3.90%;儿科床位341527张,占总床位数的6.62%。我国大约是0.44个儿科医师/千儿童,按照美国1.46个儿科医生/千儿童,我国至少还缺22万左右的儿科医师[4]。②低年资医师缺乏工作经验,沟通缺乏艺术性,言行不谨慎,语言专业化,家长不易理解而产生误会。③部分儿科医师责任心不强,巡视病房过少,病情不了解,当患儿家长询问病情时表现出不耐烦情绪。④年轻医师操作不熟练,如腰穿、骨穿等,容易损伤或失败,造成患方的不信任。

3.3.3 家长方面

①家长缺乏对疾病的正确认识,认为化验、摄片等辅助检查是医师有意耽误时间、浪费费用,认为只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可以把病治好。②家长对患儿过分溺爱,对医生期望过高,希望“一针见血”“药到病除”,比如发热等症状未得到控制,就迁怒于医务人员,轻者谩骂,重者打人。③家长对年轻医师不信任,产生抵触心理,在诊疗过程中不与配合。

3.3.4 患儿方面

①患儿不予配合,哭闹着不愿意检查。②患儿本人不能描述或不能完整描述病情。

3.3.5 其他方面

例如医院环境、催交费用、医务公开等方面。

3.4 采取措施

医患沟通要以主动、平等、尊重、坦诚、详尽的原则[5]。针对上述我院儿科医师面临的问题,我院及我院儿科医师采取了相应的方法。

3.4.1 医院方面

①在现代医学模式下,患者评价医务人员的标准不再是单一的医术,还包括医务人员的服务和态度,加强医务人员培训,除定期组织医务人员“三基”培训及考试,培训最新的医疗知识外,还需重视医患沟通技能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沟通技能,更进一步满足现代医学模式。②将医德医风考核纳入年终考核。每年12月份我院对每位职工进行医德医风考核,包括自我评价、科主任(护士长)评价、院领导评价三部分。③改善就医环境,在走廊上张贴了各式各样的宣传画,内容有关疫苗接种、常见病的预防、母乳喂养的好处等知识,使儿童看了喜欢,家长读了增长知识,一举两得。

3.4.2 医务人员方面

①重视医生与家长的沟通:家长是医生与患儿之间的桥梁,患儿的病情需要家长详细叙说。家长们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受教育程度、文化背景及性格各有差异[6]。儿科医师首先要取得家长的信任,得到可靠的病史资料,才能正确地为患儿诊治。医生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详细询问、耐心解释,也可给予一些常用的健康知识教育,比如发热的物理降温、腹泻的饮食管理、营养不良的喂养方式、肺炎的叩背祛痰等,得到了家长的支持,对患儿的诊疗过程才能顺利进行。儿科医护人员加强对患儿随访,包括电话随访和来院随访两种形式,与患儿家长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把患儿当作自己的孩子,对减少医疗纠纷具有重要意义。②医生与患儿的沟通:病情除了症状还有体征,需要医生的仔细检查得到,更需要患儿的配合。孩子来医院见到医生常常是害怕、逃避,我们儿科医生应尽量使孩子感到亲切、安全、舒适、尊重,用孩子理解的语言、行为去沟通。比如听诊时可以说“我们来玩个游戏好吗”、“我们打个电话好吗”,检查咽部时可以说“让我看看你长几颗牙了”、“让我看看牙齿有没有长虫子”,腹部触诊时可以说“让阿姨摸摸你吃了几碗饭”、“让叔叔摸摸小肚子圆不圆”,周岁以内的孩子听不懂你的话,还可以用图片、铃声等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消除紧张情绪。对孩子的每一个配合给予鼓励,为接下来的治疗打好基础,你可以说“真棒!我们是勇敢的孩子”。③提高儿科医师的诊疗水平,特别是对低年资医师、新进人员的岗位培训,以及上级医院的进修学习。欧美的医学者教育普遍重视医患关系、医患沟通的教育与培训,认为“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应当成为医学教育的核心[7]。每个月由科主任组织召开座谈会,邀请服务管理科人员参加,对《问卷调查表》进行汇总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措施。④其他方面:比如医护沟通、交接班制度、一日清单制度等多个方面均与医患沟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3.4.3 社会方面

开展健康宣教对缓解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健康宣教能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疾病,增加疾病的防治知识。

全国据不完全统计,发生医疗纠纷严重影响医院工作秩序高达73.5%,造成设施损坏达35%,造成人员伤害有20%,极个别还发生杀害相关医务人员的恶性事件,甚至导致影响社会治安的群体事件[8]。有效的医患沟通可以增加患者的满意度,满足患者心理社会需要。我院儿科医师通过2012年至2014年的“问卷调查”总结分析,意识到我们工作的不足之处,及时改正存在的问题,更能熟练掌握有效沟通的技巧和方法,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高了医疗质量,既维护了患儿的权益,又保障了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儿科医患沟通的形式并非一成不变,但一定要本着为病人着想的思想,努力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纠纷,医生、护士、患儿、家长一定要携手共进,一同战胜人类共同的敌人—疾病。

参考文献

[1]修燕,张拓红.从沟通过程模型谈医患沟通障碍[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2):74-75.

[2]赵晓辉,韩子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3):94-95.

[3]朱简兰,蒲川.重庆某三甲医院医患沟通现状认知与模式思考[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20):3887-3888.

[4]李哲,张馨予,王耀刚.我国儿科资源配置与服务供给现状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4,30(8):608-611.

[5]冯庚.现代医生的基本技能职业素养—医患沟通的基本原则和应用技巧[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8A):2589-2590.

[6]曹宏,周朋.重建新型医患关系—儿科医患沟通的途径与技巧[J].中医儿科杂志,2010,6(2):56.

[7]蒋萍,蒋雨芯,王晖,等.“未来医生”看中美医患关系—美国阿拉巴马州伯明翰医疗中心临床见习感言[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6):13-14.

儿科医患沟通记录 篇3

关键词:医患沟通 儿科 临床教学

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医疗事业发展的关键,建立和谐医患关系也是当前医疗事业改革当中的重点,加强对医学生教育工作,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强化医患沟通技巧的教育和法制教育,对于医学生提升自身医患关系处理能力具有重要价值。

一、儿科临床教学中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

1.培养医患沟通能力是当代医学教育的要求

从当前关于医学教育方面的各项调查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现代医疗工作对于医学生的要求在不断发生变化,医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素养当中医患关系处理能力作为重要的一条被列出,而且我国医学教育委员会也在相关文件中提出,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生除了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必须具备医患关系处理能力,由此可见,在现代医学教育当中医患关系处理已经作为医学生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

2.提高医患沟通能力是减少医疗纠纷的需要

医患关系处理能力的培养还能够有效减少医患纠纷的出现。最近几年,中国医患纠纷和暴力伤医事件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各路媒体纷纷发文,呼吁国家出台相应政策,结束临床医务工作者面临暴力威胁的局面。根据调查显示,我国由于医患之间沟通不足而引起的医患纠纷多达百分之六十之多,因而有效提升医护人员的医患关系处理能力已经迫在眉睫,尤其是要从学生时代就抓起,这样才能有效避免之后医患纠纷的出现。因而这就要求医学院加强对医学生医患关系处理能力培养的重视,将医患关系处理能力培养放在日常教学中的重要位置,以便有效减少之后医疗纠纷的发生。

二、儿科临床教学中培养医患沟通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1.医学生存在的问题

医生在接触临床之前,对于儿科的学习主要是来自在学校当中的专业书本,但儿科的学习本身包含的内容非常多,且对于实践性的要求较高,同时还涉及到其他科室的知识,因而设计到的临床专业知识非常多,很多医学生自身在儿科方面的理论知识掌握并不扎实,更加缺少临床实践经验,在与患儿进行沟通时不能掌握相应的沟通技巧或是对于家长所提出的问题不能够及时进行专业回答时,就会令患儿的家长或是监护人感到不满意,对于医生的信任感也会降低,这样会影响后期的诊疗。

2.临床带教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临床带教方面,临床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多是通过临床实践经验积累出来的,而带教医生在平时带教过程中往往是将重点放在了临床技能和操作的教育上,而往往忽视了在带教过程中医患之间的沟通能力培养,这就使得学生在临床实习时往往将重点放在了患儿的生理健康上,而忽视了与患儿和家属之间的心理沟通。再者,当前医患关系比较紧张,很多带教医生为了防止出现医患纠纷,很多临床操作不愿意交给医学生来做,临床检查或是临床操作较少,医学生和患儿及家属之间的沟通较少,医患沟通就会出现一定的障碍。

3.患儿和家长方面

随着人们对于医疗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患者及家属对于医护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在儿科,由于比较宠爱孩子,患儿的医疗顺从性往往较低,很多患儿在见到医生时就会出现恐惧心理,而家长也不愿意孩子成为临床带教的工具,因而对于临床实习的医学生比较抗拒,使得很多临床实习工作没有办法继续进行下去。实习医学生缺乏和患儿及家属之间的沟通,更加缺少医患沟通的经验锻炼,从而导致实习医生和患儿及家属之间的交流更加困难。

三、儿科临床教学中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1.指导医学生调整健康积极的心态,提升儿科专业素养

在临床上医学生应该提前做好心理上的准备,由于我国独特的国情,使得很多家长对于患儿的身体健康都过于紧张,都希望在诊治时能够由经验丰富的专家来进行诊治,而对于实习医学生则存在一定的排斥态度,因而在进入临床实习之前,医学生应该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不要出现消极抵抗心理,更不要和患儿及家长进行争吵,而是应该调动自己的热情来感化患儿,获取患儿和家属对自己的信任和认同,改善医患之间的关系。同时,医学生还应该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于临床常见的儿科疾病症状和临床操作进行掌握,不断提高自己在临床操作方面的技术水平,在应对患儿及家属的询问时能够正确的做出相应的回答,增强患儿及家属对于医生专业性的信任感,这样才能够不断改善医患关系,也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患沟通能力。

2.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

在临床诊治过程中,良好的沟通技巧能够增强医患之间的信任感,有效改善医患之间的紧张关系,对于实习医学生来说,在平时应该注意学习相应的沟通技巧,多与患儿及家长进行沟通,在沟通时要注意耐心聆听患儿家属的问题,对于患儿及家长的诉求要认真进行听取,保持亲和力,让患儿及家属能够感受到医生的亲和力,愿意和实习生进行沟通,让患儿及家属能够感受到尊重,这样患儿及家属才能够回馈给你相应的尊重和认同。再者,实习医学生要清楚掌握患儿的病情,将患儿的各项临床症状、检查结果、治疗方法等进行清楚掌握,并通过自己的理解将其有效表达给患儿家属,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让家长能够清楚自己孩子的病情情况。实习生在和患儿进行沟通过程中,也需要根据患儿的不同情况来进行对待,尽量避免刺激到患儿。

3.加强临床带教老师的素质

针对于临床带教当中存在的问题,应该不断加强临床带教老师的自身素质,带教老师的自身的言谈和行为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因而提升带教老师的素质对于医学生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培养自身的医德具有重要价值,在临床带教过程中,带教医生应该注意培养医学生与患儿及家属之间的沟通能力,注重医学生临床操作经验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在临床当中处处为患儿及家属着想,让学生能够有意识改善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将医患沟通能力培养作为自己临床学习当中的重要部分,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能力。

4.合理选择病人

由于实习生还缺少临床医学经验,在与配合度较低的患儿及家属进行沟通时常常会出现问题,因而在实习过程中应该注意选择配合度比较高、临床症状或疾病比较典型的患儿作为实习医学生的实践对象,这样能够有效避免临床纠纷的出现,也能够促进临床教学的顺利进行。

四、结语

医患关系处理能力的提升对于改善医患关系紧张问题具有重要价值,而医患关系处理能力的提升是要从医学生培养时候开始,这样才能让医学生在正式进行医疗工作之前就做好处理医患关系问题的准备,从而有效解决当前医疗机构当中存在的医患问题,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学东,温建芸,裴夫瑜,井远方.浅谈儿科临床教学中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34):187-189.

[2]张琳,徐瑾,庄建华,赵忠新.神经内科临床教学中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J].现代医药卫生,2015,(06):938-940.

儿科医患沟通记录 篇4

A、极端恶劣

B、剑拔弩张

C、并不和谐,但是属于社会进步的体现

D、非常和谐

2、医务人员应当把“患者”当做()

A、顾客

B、上帝

C、朋友

D、以上皆不是

3、医生在为病人看好病后会有一种成就感,满足的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

A、自我实现的需要

B、生理需要

C、安全需要

D、爱的需要

4、整个医学最本质的东西是()

A、医师与病员的关系 B、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C、提供服务的过程

D、接受服务的过程

5、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者是()

A、马斯洛

B、弗洛伊德

C、劳伦斯

D、苏格拉底

6、关于医患沟通,说法错误的是()

A、是对医学理解的一种信息传递过程

B、是为患者的健康需要而进行的

C、医患沟通以患方为主导

D、医患沟通中互动、互补和互谅是和谐医患沟通的前提条件

7、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是()

A、医医关系

B、医患关系

C、患患关系

D、医生与社会的关系

8、医生需要尽量达到的第三重境界是()

A、精神支柱

B、治病救人

C、人文关怀

D、以患者为中心

9、作为医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是()

A、精神支柱

B、治病救人

C、人文关怀

D、以患者为中心

10、医生提供的服务与售货员服务于顾客的服务不同之处是()

A、以治疗病患为目的

B、选择的权限不同

C、情感不同

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篇5

摘要 目的 探讨加强医患沟通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的应用。方法 加强医患沟通教育,增强医患沟通意识,提高医患沟通技能;建立和完善医患沟通制度,实施全方位沟通;突出重点病例与重点环节的医患沟通。结果 通过加强医患沟通,增强了医生的沟通意识,提高了沟通技能,医生能够积极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缓和了医患关系,减少了医疗纠纷。结论 加强医患沟通尤其是通过加强教育,增强法律意识与沟通意识,不断学习医患沟通技巧,强化医患沟通技能训练,不断完善医患沟通制度,突出重点沟通等实践,能够有效地减少医疗纠纷,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方面具有一定的实效价值。

关键词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医患沟通;技巧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社会关系中的重要构成,医患关系正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构建和谐社会之风劲吹的今天,如何营造一种和谐的医患关系,已成为摆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面前的诸多课题中的重中之重。

1.增进医患信任

医患之间本应是和谐的关系,医护人员对患者悉心诊治,患者放心地把自己的生命健康寄托于医生。作为利用专业知识为病人服务的医护人员,只有面对病人对他的信任,才能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才有信心去挑战高难度的治疗手段;作为怀着期待和希望的患者,只有交付出自己的信任,才能更好地配合医生的诊治,以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同时,构建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需要双方的换位思考,增进相互理解,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化,医生在诊治上更需要了解患者心理需要和心理问题,重视心理指导和心理治疗;另一方面,医生工作劳累,竞争激烈,还要承受一定职业风险,加之患者和社会对医务人员要求愈来愈高,医生也希望患者和家属从心理上理解和支持他们的工作,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2.加强医患沟通

医患沟通是建立和谐关系的前提。医患沟通,是对医学理解的一种信息传递过程,是为患者的健康需要而进行的,它使医患双方能充分、有效地表达对医疗活动的理解、意愿和要求。良好的医患沟通有助于医务人员调整自己和患者的医学观念,也有助于医患相互正确理解对方,协调关系,保证医疗活动的顺利进行。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决定了医疗活动中医患角色的不对称,特别在医学的理解和相关知识的拥有上优劣势明显。同样,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患者,对医疗活动的理解和医疗服务的需求,也存在着差异,这些优劣势和差异要求影响了医患沟通。为此,作为医务人员应当及时了解并满足患者被理解、受重视、受尊重的需求,同时也应掌握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期望、每个医疗环节中的疑虑、对医疗服务的感觉以及医疗服务需求的关键点等,了解患者对医疗服务和疾病治疗效果的满意度。

3.尊重医学科学

医疗行为是一项高风险的工作,医学上还有许多未知领域,患者自身也存在相当大的个体差异。医患双方都要遵循医学科学的客观规律。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学科学的方法、手段来诊断和治疗疾病,决不能违背科学的客观规律;患者应充分信任医务人员,决不能隐瞒与病情有关的情况,或故意刁难医生。实际上相当一部分患者的死亡、残废和功能障碍等,并非是医务人员的过失所致,而是由于不可预料的和不可避免的并发症所致,完全属于意外情况的。医疗意外的不可预见性,有时可能导致实际治疗效果与患者期望值之间出现偏差。如现行的冠状动脉搭桥术,其术中死亡率是1%,尽管这种不幸的发生率不高,但对于某一患者而言,一旦遇上就是100%。医学损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可逆性,一旦患者或家属对此种情况不能理解,不能以科学的、理智的态度看待疾病的发展和治疗进程,无疑会迁怒于医生,引发医患矛盾。同时,医生也要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和自主权,让病人获取更多的医学信息,给病人更多的自主的机会,这是未来医患关系的立足点。

4.努力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

对于医院这样的特殊性质的窗口服务行业来说,医患关系体现在医疗服务的各个细节上,每个细节管理的好坏都将直接影响到医患关系,医院需要从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加以强化。在软件建设上,医院要从严格执行操作规范、确保医疗质量的不断提高、加强对医务人员服务水平和技巧的培训和提高服务标准等方面强化。全面推行质量管理体系,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同时,医学领域充满着许多未知数和变数,医务人员不能仅仅满足于已有的医学知识,医学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这就要求不断地学习,把握经验,认真探索未知领域,寻求解决危害人类健康的有效方法,提高确诊率和各种急诊抢救的成功率。

5.加强医德医风的建设

医院要生存、要发展,必须以自己优质的医疗服务吸引更多的患者前来就诊。作为医务人员,要使病人真正放心,最主要的是医务人员要有一颗爱心。医生是以解除病人疾苦为职业的,必须对病人的痛苦感同身受,必须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善待所接诊的每一位病人。要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医患互信,尊重患者,体贴患者,关爱患者,对病人进行人性化关怀;并注意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宣传教育,取得他们的支持、配合和谅解;认真对待患者及其家属的投诉,及时妥善的处理好已经出现的医疗纠纷。

6.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加强医患沟通教育,增强医患沟通意识,提高医患沟通技能;建立和完善医患沟通制度,实施全方位沟通;突出重点病例与重点环节的医患沟通,通过加强医患沟通,增强了医生的沟通意识,提高了沟通技能,医生能够积极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缓和了医患关系,减少了医疗纠纷。加强医患沟通尤其是通过加强教育,增强法律意识与沟通意识,不断学习医患沟通技巧,强化医患沟通技能训练,不断完善医患沟通制度,突出重点沟通等实践,能够有效地减少医疗纠纷,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方面具有一定的实效价值。

作为医患关系的双方当事人,互相尊重是一个重要前提,当我们呼吁医德医风的改进的同时,也呼吁患者对医务人员这个特定职业的理解和尊重。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坚信,只要政府、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患者三方携手共建,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温馨和谐的医患关系最终能实现。

参考文献:《医学伦理学》 云南科技出版社

浅议儿科医患纠纷原因及防范 篇6

1 医患纠纷发生的原因分析

1.1 患方的原因

1) 家长过度保护:在儿科纠纷中, 有20%患儿的病情延误是因为家长过度溺爱、过度保护所致, 尤其是新生儿, 由于家长拒绝打针、抽血、做检查, 以致延误了诊断和治疗, 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2) 家长对医疗过高期望:当前医疗水平同家长的期望值存在一定差异。孩子患病后, 家长总是希望医生有“回天之术”, 药到病除, 护士技术高超, 穿刺一次成功[1]。但当出现的治疗结果不是他们所期望的结果时, 就将抱怨、愤怒发泄到医务人员身上。认为是医务人员侵害了他们的利益, 从而形成纠纷;

3) 家长自作主张:家长根据自己的经验, 自作主张, 发烧用退烧药, 咳嗽用镇咳药等反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伤害。有时, 医师主张吃药治疗, 但家长认为打针会恢复得快, 而有些患儿需要打针治疗时, 家长怕打针痛“孩子遭罪”而要求吃药。有时患儿需要住院观察或治疗, 家长却担心对孩子照顾不周等, 拒绝住院, 或者在住院期间擅自离开病房。患儿病情发展很快, 稍有闪失就可能延误治疗甚至出现意外;

4) 经济方面的原因:关于经济方面的医疗纠纷并不在少数。当患者看到医药费昂贵时, 总会误认为医生吃“回扣”。有些患儿已经用过不少药物, 体内产生了对药物的耐受性, 再到该医院治疗时, 医生需要用其他类型的药物, 价格可能有所差别;此外, 对于体质差的孩子, 常规疗法效果不显著, 也许花费上就比较大一些。另者因近几年诊疗技术的快速发展, 检查及治疗手段不断增多, 费用也随之增多;

5) 家长对医方不信任:少数家长缺乏医学常识, 却听信谣言, 对非医护人员的言语深信不疑;由于对医疗事业不了解, 对医方不了解[2], 而对医生给患儿所用药物及各项检查, 总是持怀疑态度, 治疗不配合。而在就医过程中走后门, 塞红包。但当医疗损害发生后, 家长除了伤心, 更加因为不了解、不信任, 而直接引发医疗纠纷[3]。

1.2 医方的原因

1) 儿科服务的对象是新生儿至12岁的青春期儿童, 由于处在生长发育中的儿童用药量小且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限制了儿科的用药量, 增加了儿科的用药风险, 同时也降低了儿科的诊疗收入, 结果导致从事儿科医护人员调动, 甚至转行, 从而现阶段儿科人员严重短缺;儿童抵抗力及免疫力相对成人均较低, 天气、环境的微弱变化便可导致儿童患病, 而致流感等传染病流行时, 遂病患住院率居高不下, 医生很难长时间保证优质的服务[4];

2) 儿科病区有所限制:由于儿科的特殊性, 大多数县级医院还承担着小儿传染病的诊治, 传染病区与普通病区无有效隔断措施, 对病区其他患儿均有很大的威胁, 特别是新生儿病区, 尤其存在着更大的隐患, 一旦出现新生儿院内交叉感染, 后果将不堪设想;

3) 部分医护人员对一些急、危重情况缺乏经验, 在诊疗技术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不详细, 以致漏诊。或者对小儿病情变化快, 有时难以预测这一特点未足够重视, 当病情突然恶化时, 家人难以接受, 引致纠纷;

4) 医患沟通欠佳, 个别医护人员服务意识不强, 工作态度不端正, 缺乏耐心及对患儿同情心, 在工作中未做好病情解释工作, 解答问题, 简单生硬, 缺乏与患者沟通技巧。“以人为本”流于形式化、表面化;

5) 医务人员法律意识淡薄, 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对患儿家长病情知情及告知不清和不全, 病程记录不完整。在抢救危重患儿过程中说话不注重场合和方法以致发生医患纠纷。

2 如何避免和防范医疗纠纷

2.1 提高医疗技术

医学是一门经验科学, 它不仅要求医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更要求在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的日常工作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 儿童的许多病理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 儿科是一门专业性很强需要多年经验积累和学术探讨才能胜任的医疗专业。儿童疾病多为急症, 儿童修复能力强, 处理及时恰当就会救孩子一命, 处理不及时恰当也许孩子就没了或废了, 所以, 儿科医生不仅要有高尚的医德, 更要有精湛的医术才能胜任。无论何时何地, 医生要有能力为患者解决问题才能称为医生, 因此, 努力提高专业医疗技术是儿科医生神圣的职责。

2.2 像家长一样关爱患儿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 家庭的希望, 父母的寄托, 孩子生病时, 家庭的过分溺爱和过高要求, 导致对孩子生病的心理承受力极度脆弱和对诊疗措施的过分担忧。儿科医生应该理解患儿家长并给予更多的关爱, 当然这种爱是理智的以患儿利益为基础的, 并需要耐心地充分与家长沟通。在儿科医学领域, 有许多遗传和出生缺陷性疾病都是无法在后天完全治愈的。在这种时候, 家长更需要儿科医生和他一起共同面对生命的痛苦考验, 更需要给患儿更多的呵护和关爱。健康是相对的, 残缺不一定就不美, 但爱心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

2.3 加强医德修养

作为医生, 所肩负的职责是神圣和沉重的, 因此, 作为儿科医生, 既然选择了这个神圣的职业, 就必须凭着良心和人格行使自己的职责, 必须首先考虑儿童的健康, 必须以博爱的精神维护医务工作者的崇高荣誉。儿科医生承受的生命重托更沉重, 面对的是天真无邪而又弱小的生命, 承载的是整个家庭的希望, 每一次诊疗行为实际上都是最纯真的生命对话, 尽自己所知所能去帮助每一位就诊者的家庭度过生命的难关, 是儿科医生的人格和良心的基本定义。

2.4 宽容、敬业、安贫和博爱

目前, 我国医疗体制正处在敏感时期, 改革中的阵痛首先冲击的是工作在一线的临床医生。在这个特殊时期, 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药品生产、流通领域秩序混乱的不正之风。对于儿科医生而言, 面对的是不会自诉病情的孩子, 需要运用更多的诊疗知识和手段、付出更多的劳动来确定病情, 且对于患儿, 用药选择困难, 用药范围小, 用药量少等实际问题, 均影响整体效益的提高。但作为儿科医生, 在期盼政府推行合理的政策的同时, 更需要提高职业素养努力达到无私奉献、宽容、敬业、安贫和博爱的崇高道德境界。收入高低并不与自身价值相平行, 现状既然如此, 儿科医生就必须更加爱护每一个就诊的患儿, 让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改善患儿的健康状况中体现。儿科医生如果严守医德, 一切从患儿利益出发, 就会大大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高凤兰.儿科医患纠纷原因分析及防范[J].中国民康医学, 2007, 19 (24) :4.

[2]彭贞香.从医患纠纷看医患沟通[J].临床与实验杂志, 2008, 7 (10) :138.

[3]付彩儒, 李云.浅议医患纠纷的成因及防范[J].西部中医药, 2013, 26 (1) :62-63.

医患沟通 其实并不难 篇7

一天上午,一位70岁多的老人在其女儿的搀扶下来到门诊。老人走路颤颤巍巍的,喘得很厉害。经检查,老人患的是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肺气肿。我立即给老人开了入院证。当他们起身准备离开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从门诊到住院大楼要走200米,还要走约20级台阶,老人病得不轻,走过去不容易。于是,我连忙拦住父女俩,对他们说:“等一下,我叫病房来人用轮椅把病人接上去。”说完,我便给病区拨了电话。突然,我听见有人嘀咕了一句:“就是想赚钱。”啊!我的心头一震!我一片好心,居然被曲解成这样!医患之间的不信任,居然如此严重!当时,我没有做太多解释,我相信事实会说明一切。不一会儿,两位实习医生推着轮椅来到门诊,将老人接到了病房。下午,我去病房查房,看见老人正半躺在病床上输液、输氧,呼吸平稳了许多。看到我,老人赶紧欠起身微笑着向我打招呼,他女儿还拿着香蕉硬往我手里塞,对我充满了感激。其实,这件事对我只是举手之劳而已。

还有一次,一位68岁的老爷爷来到门诊,说自己头晕已经有半个月了。我给他测了血压,高达230/120毫米汞柱!老人告诉我说,他患高血压病多年,但因为怕麻烦,一直未按医嘱正规服用降压药。考虑到老人血压过高且无人陪伴,我实在不放心让他一个人跑上跑下地交款、取药,便倒了一杯水,拿了一片降压药让他服下,叮嘱他在座位上安静休息一会儿。半个小时以后,老人的血压降至170/100毫米汞柱,我这才放下心来。得知老人的家就在医院附近之后,我告诉他,以后可以经常来量血压,不用挂号,也不要有什么顾虑,并叮嘱他以后千万不能随意停药。老人离开时,突然握住我的手说:“我看了几十年的病,从来没有一位医生给我倒过水,谢谢!谢谢您!您说的话我一定听!”老人的举动让我始料不及,我只不过是给他倒了杯水而已!

上一篇:十二班中学教学楼下一篇:金丝猴食品的营销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