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高中历史的方法

2024-06-10

学好高中历史的方法(精选11篇)

学好高中历史的方法 篇1

很多学生对历史学科“爱恨交加”。爱的理由是因为历史成绩记入总分, 成绩差的话会影响到自己在班级、乃至在年级的名次;恨的理由也有很多。爱因斯坦说过:“成功就是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 历史学习一定会事半功倍。下文就新课程下高中生如何学好历史提几点建议。

一、学会听课

根据课标编写的不同版本的历史教材是以专题的形式进行编排, 每一册都设置几个专题, 同时每一册又有自己的一个大专题。比如,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大专题为人类经济成长的历程, 共五个单元, 分别以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主题, 以中外对比的方式进行编排, 一单元中国史的内容一单元外国史的内容, 造成很多相关连内容被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这样的编排体例给学生平时的历史学习带来一定的障碍。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学生在上课时仔细听老师的讲解。教师在讲解每一课时, 一般都会整理出相关知识脉络, 以帮助学生串连起知识点。很多学生上课时只知道在书上画出重点, 只听老师讲到的那些具体的知识点, 而忽视老师给出的知识脉络。这实际上是比较被动的学习方式。效率不高, 具体的知识点书上都已写明, 老师整理出的知识脉络则是书上没给出但对于记忆知识来讲却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学习十分紧张的学生来说, 由于课下学习历史的时间十分有限, 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课堂尤为重要。

二、加强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历史是记忆性较强的学科, 但仅仅靠死记硬背史实是远远不够的。实际上, 在平常考试中, 真正考查的是记忆基础上的分析、归纳、比较能力。所以有人说, 学好历史, 记忆是基础, 理解是关键, 运用是目标。这要求我们在平常的历史学习中加强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记忆历史知识要求一要“多”, 二要“准”, 三要掌握科学的记忆规律和记忆方法, 尽量避免机械记忆。如对历史时间的记忆, 虽然考试不会单独考某个历史事件的具体时间, 但往往会以隐性的方式来考核。记忆时间是令很多学生头疼的一件事。怎样才能不头疼呢?大家可以各显神通, 可以利用谐音、比较等方法来巧记、妙记。比如, 梭伦改革发生在公元前594年, 那一年梭伦当选为雅典的首席执政官, 并被赋予“仲裁者”等大权, 开始着手改革。公元前大家一般不会搞错, 594可以利用谐音和具体的事实来记, 把这个历史事件记成“我就是 (594) 首席执政官”。四要铭记“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的道理。记忆方法有多种多样, 有的学生是边写边记忆, 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再如记理论性的知识时, 要注重先理解, 可以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或是引出具体的实例, 这样有助于使干瘪的理论的种子在大脑中萌芽。记忆过程性的知识时, 可以联想式记忆法, 将自己置于当时的环境中, 即幻想出一个场面, 而自己是其中的一员。对于单元的安排, 可以按照教材顺序去记忆, 还可以以时间为顺序, 古今中外结合在一起来记忆。由于记忆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其间伴随着遗忘, 所以在进行下一步的时候, 有必要对前边的内容简略地重复一下, 以加深记忆。正如茅以升先生说的, 记忆的最大诀窍是:“重复!重复!再重复!”

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也可以通过古今对比、中外对比、背景对比、特征对比等等方法, 要善于将不同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 在对比中掌握这些事件的实质。同时, 学好历史对文字组织能力的要求比较高, 平时一定要多加锻炼, 多做些文字题, 不要为图省事而只做选择题, 不愿练习问答题、材料解析题。平时要注意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和解释历史知识。学生可以利用手中现成的材料, 如课后练习题、学生课业的非选择题。再举个例子, 有这样一道题目, 要求从经济、科技、社会等角度客观分析“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 发现很多学生对这一政策似乎都很有感觉, 但并不能非常准确地加以理解和表达。其实这道题的回答应注意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方法论问题, 就是要采用唯物论一分为二的观点加以分析;另一方面是要注意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影响上的差异。只有注意这两个方面, 才能在答题中避免简单、片面地分析。

历史是鲜活的、立体的, 同时学习历史也是有一定的方法的。如果不动动脑子, 各个知识点看上去似乎是独立的, 死记硬背自然是痛苦的。有了适当的方法, 给各个知识点建立起联系, 学习起来才不会乏味, 才能轻松高效。

学好高中历史的方法 篇2

一、历史课堂学习“四习惯”:预习—笔记—思考—温习 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学习更是这样,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历史学习要养成四种好习惯:即不经预习不上课,不动笔墨不看书,不经思考不提问,不经温习不作业。要养成预习、笔记、思考、温习的习惯。     课前的预习必不可少,只有预习,才能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明确重点难点,以便上课有目的、高效地学习。预习时遇上的疑惑,可做上标记,以便上课时重点突破,迎刃而解。预习时还要扫除文字阅读障碍。预习就是自我学习的过程,体现出学习主体性原则。     上课认真记笔记,看书时圈点划批,便于系统掌握,能够分清主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多动笔墨还可以提高记忆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之,思之,神鬼通之。”历史学习更要深入思考,大胆质疑,真正做到“读史使人明智”。我们常说“温故而知新”,上完课要及时温习巩固。在温习的基础上,再去写作业。很多同学等写作业时,再把书拿来翻来翻去,这样不仅学习效率底,而且掌握的知识也是支离破碎的。 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基石。只要同学们坚持不懈,养之有素,习惯成自然,历史学习就会轻松自如。 二、历史教材阅读“九到位”     历史学习一定要提高历史教科书的阅读能力。阅读要全面、仔细,要提高阅读能力,既要快速浏览,也要重点解读。还要带着问题去研读。 (1)阅读课前“说明”,明确学史目的 明确高中历史学习的目的,积极的心态,是学习成功的前提。 (2)阅读课文目录,形成框架结构 历史课文是以章节体系编排,每一章构成一个单元,体现出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反映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经常阅读目录,便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结构,从而避免“盲人摸象”的局限,而且可以做到纵横对比,融会贯通。 (3)阅读章节导言,把握背景线索 高中章节导言主要是介绍国内国际背景和主要线索。导言是高度概括浓缩的语言,读导言也是便于从宏观上了解这一章或内容,明确该章大事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而形成立体的时空观和系统的历史感。常读导言还可以提高历史概括能力,“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4)阅读历史正文,夯实历史知识 每节正文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主体,因此要高度重视。每节都有相应的子目,阅读正文要围绕课题与子目,了解历史的原因,经过和影响,注意每节历史事件、人物的关系。高中学习,尤其要分析历史动因和影响,理解历史表象背后的因果关系。读正文,要注意领会理论性的表述和历史结论性的论语。正文的阅读应带着问题去研读。 (5)阅读小字、注释,拓展历史思维 小字每课时也有1000字左右,学生学习最易忽视。小字是正文的说明、补充、拓展或分析。虽然小字往往不作考试的主要内容,但却可丰富历史知识,开拓视野。有些小字是较高的理论分析,对我们高中生提高理性思维有很大帮助。一些注释,除了扫清文字障碍处,还介绍某些学术观点,也不妨阅读一下,以启发思考,拓展思维。更何况,小字、注释,文字生动,引人入胜,可以激发我们学史的兴趣。 (6)阅读文献材料,提高研究能力 高中每节材料1—2条材料阅读,不仅能让我们直接感受历史,还可以提高认识能力,“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材料的阅读不仅要通过注释,扫除文字障碍,而且要结合课文了解材料背景,更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对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更大限度的提高有效信息。 (7)阅读历史地图,形成时空观 古人治史,尚且“左图右史”,我们学习历史更要结合地图。课文本身有地图,另有单独的历史地图册,边读史书,边对照地图。如有些地图是战争形势图,体现战争动态过程,结合地图用彩笔勾勒,了解战争的经过,结果,以便形成立体的、完整的空间观念。近些年高考历史试题加大考查历史地图的比重。学生学习历史最忽视读图,所以要格外重视。 (8)阅读历史图画、表格,提高观察力,想象力 高中历史每节里有图画,还有表格。这些图画有历史人物画,遗址图以及历史场景等。多读图画可以提高观察力,想象力,使新学的历史知识更直观,更立体,更丰厚。这些图画不少还是艺术精品,可以给我们以美感。 (9)阅读书后年表,理清历史线索 课后的大事年表要反复读,每章节的大事年代一定要牢记。只有记住年代,才能对庞杂的历史有清晰的认识,才能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学生最怕记年代,因此要探究记忆方法,提高记忆力。

论如何学好高中历史 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  大纲  教师引导  历史意义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6.076

历史学习是一个长期过程,虽然历史属于文科范围,但还是需要学生用理性思维去总结和归纳。学习历史很好的一个方法就是列历史知识体系,知识大纲的列举是一项很考验学生逻辑能力的工作。需要学生能对将要讲解的课程的内容有整体的把握,然后列举大纲,将重点知识列举出来,有逻辑性,简洁明了。历史课本的每一课都有小标题来提示,学生可根据小标题来总结整理本节课的内容,由此可见历史大纲对于学生学习历史是有很重要的影响的。

一、运用逻辑能力总结归纳历史知识,化繁琐为简洁明了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与意义,高中历史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规律。通过高中历史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文素养,以此促进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历史课本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人物和一些历史现象,充分展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丰富的文化遗产。通过高中历史经济、政治、文化三大模块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学生根据书中呈现的历史现象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学习用历史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社会的关系。

高中历史必修分为三个模块:政治、经济、文化。不仅有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历程,也有世界其他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历程。通过必修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历史知识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种课程体系的构建,既注意与初中历史课程的衔接,又避免了简单的重复,遵循了高中历史教学的规律,而在内容的选择上,也坚持了基础性、多类型、多形式的特点。所以,课本内容的逻辑性也决定了历史学习的逻辑性,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历史每一课知识时都能将书中内容逻辑整理出来。有些同学不太善于总结,尤其是在历史学科上,历史必修三册都是相互串联起来的,一个朝代,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可以合并在一起,尤其是当学生将三册必修都学完的时候,就会有更频繁的总结工作需要学生去做,但如果学生能懂得如何去列体系,整理繁琐内容,那对解答历史考题有很大帮助。

在文综卷中,历史阅卷都是按点采分,平时学生养成了列体系的好习惯,就会有全面记忆重要知识点的能力,在答题上可帮助同学获取高分。学生可从一开始的翻看课本列体系,慢慢的脱离课本,自己根据记忆去列大纲,这种好习惯如果能一直保持下去,有助于学生克服死记硬背的不足,养成每节课都列体系的习惯,使知识的记忆更长久。所以,列知识大纲对学生学习历史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方法。

二、教师通过日常的授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在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应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同时,也要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历史和政治同为文综的一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提到过,但学生历史观的培养还是需要通过历史的学习来培养。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教师可借助历史史料等材料来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和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我认为,高中三年历史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去解答历史问题,使学生在做历史题目的同时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纵观近几年的教学成绩,很多同学的历史成绩并不理想。当教师拿到学生的试卷时,会发现这些学生在解答材料题时组织的答案字数过多,但大都是空话,没有要点。历史题目的解答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史论结合,所以,教师要利用高中三年历史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去看待问题,利用史论结合的原理去解答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必修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首先教师要通过详细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的特点,这样学生在解读其他朝代的政治制度时就可以根据这一课的思路去学习。

第二,要了解“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教师在教授这一点时要注意史论结合,讲出史实。最后用结论去说明,进而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

第三,列举从汉到元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及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每个朝代的国情不同,政治制度也不相同,教师列举每个朝代的政治制度加以对比,使学生更好的理解。

第四,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立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法及日常对学生的培养都要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为落脚点,培养学生运用正确史观去看待国家的发展历程。

三、高中历史学习的意义所在

历史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是一个国家政权演变的重新展现,没有历史积淀的国家是不会强大的,现代人通过历史的学习总结前人的经验,以古卫鉴。前人的经验指导着现代人的做事做人,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历史学科的开设,学生会了解古今中外的事情吗?他们会懂得如何去学习吗?时代在发展,国家在进步,但这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在教育领域,历史为每个学科的学习都提供了理论依据,高中时期的历史学习是学生学习生涯接触最为广泛的一个学习阶段。通过这一阶段的历史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发展的艰辛历程,培养了学生正确高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将历史回归到社会意义,学生接受了历史的学习,才了解了世界的发展、国家的变化、社会的变化。因为历史的对比,人们知道了前进的重要性,历史真正的社会意义就在于让人们明白前进发展的重要性。

学好高中数学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篇4

教材的原因:初中数学教材, 多数知识点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贴近, 且初中教材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 叙述方法比较简单, 语言通俗易懂, 直观性、趣味性强, 结论容易记忆, 应试效果也比较理想。因而, 学生一般容易接受、理解和掌握。相对而言, 高中数学概念抽象, 逻辑性强, 教材叙述比较严谨、规范, 知识难度加大, 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明显提高, 且习题类型多, 解题技巧灵活多变, 计算相对复杂, 体现了“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这一变化, 不可避免地造成了部分学生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 进而影响成绩的提高。

教法的原因:初中数学内容少, 知识难度不大, 教学要求较低, 因而教学进度较慢, 对于某些重点、难点, 教师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多次演练, 来弥补不足。但是进入高中后, 数学教材内涵丰富, 教学要求不断提高, 教学进度相应加快, 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象初中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且高中教学往往通过设导、设问、设陷、设变, 启发引导, 开拓思路, 然后由学生自己思考、去解答, 比较注意知识的发生过程, 倾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使得刚入高中的部分学生不适应教学方法, 听课时存在思维障碍, 跟不上教师的思维, 从而产生学习障碍, 影响数学的学习。

学法的原因:在初中, 部分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 独立思考和对规律进行总结的能力较差, 满足于知识的接受, 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而到了高中, 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勤于思考, 善于归纳总结规律, 掌握数学思维方法, 做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但是, 刚入学的高一新生, 往往沿用初中时的学法, 致使学习出现困难, 甚至完成当天作业都有困难, 更谈不上复习、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了。

其他原因: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兴趣、性格、意志品质的优劣、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如何, 在某种意义上也能影响高一数学学习。

针对以上影响数学学习的原因, 同学们应当怎样弥补这些不足呢?下面从高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几个常规步骤谈一谈:

透彻领悟所学知识:高中数学的理论性、抽象性强, 这就需要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上下大功夫。不仅要弄清数学概念的实质, 还要弄清概念的背景及其与其他概念的联系。例如初三学生都会解一元二次方程, 我曾在高一新生中做过这种调查:为什么一元二次方程在Δ≥0时有根?答对率不到15%, 说明了什么?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这个概念理解不透, 相关知识缺乏联系。

科学地对待预习:对于一部分数学基础不太理想的同学, 我主张课前预习。这样对知识的掌握, 对思维的训练都是有益的。对于数学基础较好, 思维反映敏锐的同学, 我不主张课前预习。因为通过预习已经知道了课上要讲的内容、结论、推导过程、例题解法等, 那么, 在课上还谈何“超前思维、真正做课堂的主人、在思维运动中训练思维”呢?这白白浪费了课堂上发展自己智力素质的机会。

提高听课效率:高中学校期间, 学生在课堂的时间占了一大部分。因此听课效率如何, 决定着学习的效果。听课, 重要的不是“听”, 而是“想”。听是前提, 随之是积极地思维。要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 做到耳到、眼到、心到、手到。“自己动手”的课堂听讲, 是最科学的。其次重视复习和总结:复习的有效方法不是一遍遍地看书或笔记, 而是采取回忆式的复习:先把书、笔记合起来, 回忆上课时老师讲的内容, 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等 (也可边想边在草稿本上写一写) , 尽量想得完整些。然后打开笔记与书本, 对照一下还有哪些没记清的, 把它补起来, 就能使当天上课内容巩固下来, 同时也检查了当天课堂听课的效果如何, 也为改进听课方法及提高听课效果提出必要的改进措施。学习一个单元后应进行阶段复习, 而后与书、笔记相对照, 使其内容完善, 而后应做好单元小结。

做适量的练习题:有不少同学把提高数学成绩的希望寄托在大量做题上, 这是不妥当的。事实上, 要提高数学成绩, 重要的不在做题多, 而在于做题的效率要高。做题的目的在于检查你学的知识, 方法是否掌握得很好。如果你掌握得不准, 甚至有偏差, 那么多做题的结果, 反而加深了你的缺欠。因此, 在准确地把握住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 做一定量的练习是必要的。

另外, 无论是作业还是测验, 都应把准确性放在第一位, 通法放在第一位, 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速度或技巧, 这也是学好数学的重要方面。

课外要自学、研究:课外自学与研究的目的是扩大知识面, 开阔眼界, 进一步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外自学的范围不宜过大, 应该围绕所学的教材进度看一些课外参考书及数学杂志, 做一些较新鲜或难度较大的习题。课外自学应该是有计划地有节制地进行, 不要因小失大, 更不要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在课外自学的过程中, 发现一些新颖而有价值的习题、一些好的思维方法与解题方法, 应该记下来, 以便进一步学习掌握。基础较好, 分析能力较强的学生, 可以选一、二个专题, 深入进行探讨和研究, 把研究结果写成论文, 用以培养和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基础不太好、分析能力一般的学生, 应该经常和基础好, 分析能力强的同学在一起研究、探讨一些数学问题, 从中学习他们好的数学思维方法。

高中怎么学好历史的技巧 篇5

一.高中怎么学好历史的技巧

1.养学习的主动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学习规律:什么是学习的主动性呢?就是不靠别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动下学习。怎样才能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呢?一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斯大林有一句名言:“伟大的毅力产生伟大的目的”。只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认清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坚持不懈地学习。二是要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有计划地学习每门课程,要注意做到课前认真预习,对老师要讲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疑难问题做出记号,等到老师讲解时集中精神听。

2.学历史其实是不用死记硬背的,只要带着心去看课本,认真多看几次课本,记清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理清历史线索就可以了。

3.上课要专心听,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掌握问答题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再运用所学过的知识作答,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闻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4.养成浓厚的学习的兴趣:张载说过:“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克成。”杨振宁亦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自学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究世界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

5.要做到熟练地掌握历史知识,一是对课文要做到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二是平时要认真记录好老师提出的重点内容,三是背诵;但即使是背诵也要讲究方法:以时间为主轴,形成一条历史事件演变的线索,如以“北美独立战争”为例,1773年、1774年、1775年、1776年各发生的事件串成一条历史线索。也可以历史事件的性质为中心点,把同类性质的事件联在一起比较、记忆:如美国独立战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等。

6.历史是记忆性较强的学科,但仅仅死记硬背史实是远远不够的,应注重考查我们分析史实、理解的能力。因而历史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运用。理出一条线索,找出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弄清每件史实前因后果,在今后历史学科的学习中非常重要。同时,我们还应将历史与马列主义的方紧密相连,用方作指导,去正确的评价每一历史事件。

二.高中历史的七个关键方法

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

有些同学历史没学好主要是因为对历史没有兴趣,误认为学历史就得死记硬背,就得大量地背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等。其实这是误解,历史中的重要人物、地点、时间等当然要背了,但要看怎么背,有的人理解地去背,有的人死记硬背,背的效果截然相反。对学习历史有兴趣的人就会主动地去背,理解着去背,就能把握历史学习的要求。在我们生活中,人们谈论的许多事情经常和历史有关,可能是古代,也可能是近代史或现代史,只要我们留心把它和书本的东西结合起来,就能对学习历史产生兴趣。

学会把握历史课的主要内容。

历史的学习是有规律的,每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都有其发生的地点、时间、人物、情节和作用。掌握了这些基本点就掌握了一个历史事件的主要内容,也就掌握了事件的来龙去脉。

建立历史知识的网络体系。

同学们学历史是一课一课地学的,学的往往是一些单独的历史事件,学完一个单元或一本教材之后,它就是一段很完整的历史,这时就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去进行归纳整理,形成历史知识的网络体系,以便逐步达到历史知识的融会贯通,这不仅对加强记忆很重要,对加强理解也是很重要的。

学会历史的分析方法。

我们学习历史,目的不仅是掌握历史知识、开阔视野,而且要学会历史的分析方法,这样就能系统地从历史事件出发,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能从错综复杂的历史变化中看到历史发展的规律,看到历史发展的必要性。

知识要经常运用。

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前进,我们已经处于21世纪初期,历史不会重演,但是,历史发展中也会出现很多相似的事件。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听到这样或那样的社会发展的信息。我们要用已有的历史知识去分析、评价这些新的历史时间,做到学以致用,这样不仅会强化自己的基础知识,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会不断提高自己学习历史的兴趣。

做好笔记,善于总结。

我们在学习中要做好课堂笔记,笔记要记得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能把与整个历史时间有关的因素都勾画出来,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消化知识。

科学地应对历史考试。

在中学学习期间,无论是期中考试还是期末考试,都不要孤立地去背知识点,而要用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把学过的知识串联起来,融会贯通,既要记住重要历史事件的相关重要知识点,也要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发展的脉络。

如何指导学生学好高中历史 篇6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指导

在高中历史是文科的代表性学科。也是一门很有趣味的学科。它不仅仅给你以知识,还全面对你的记忆力、分析力、理解力特别对社会的感知力,都有很高的要求,而且,随着高考对历史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原来依靠死记硬背记忆一些历史知识就可以考高分的可能性日益减小,所以,历史高考成绩的提高必须不断地适应高考的要求。不断地改进学习方法,全面提高你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应试能力。但在现实历史的学习过程中,有许多同学畏惧历史,认为它关绪繁杂,特别是高中的历史课本体系庞杂,内容极其丰富,而高考的涉及又是无所不至,况且千变万化,又极具时代特色。所以很难把握,致使许多同学放弃历史。其实,只要我们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复习方法,历史是很容易提高的。

一、引导学生正确的态度看待历史学科

历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文化记载,是培养人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重要手段,对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有重要意义。培根说“读史可以明智”。唐太宗也说“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要以知兴替。”可见,学习历史可以加强个人的修养。除此之外,历史上高考中还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说白了,它直接关系着你的高考成绩,在当前情况下,你没有选择的余地,不管你对历史有无兴趣,但在主观上你必须重视它。

二、指导学生认真听讲

听课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老师一般都会把所学内容的精华在课堂上讲解,并集中解答同学们的比较难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并给形成体系和线索。这在高三尤为重要,因为高三课堂的特点就是容量大,速度快,而且极切近高考。老师往往会联系高考考点,考纲,和往届考题,所以在课堂上必须全神贯注,力求听懂老师讲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跟上老师的思路,积极思考,争取在课堂上留下知识的深刻印象,减轻课后复习的负担。

三、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尤其是课本中的大字部分,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当然,对于小字部分和一些图表,也必须指导学生去阅读,这对于加深理解主要内容及拓宽学生的知识是不可缺少的。就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内容,归纳材料中有效信息的能力显得更加重要。我在近十年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教学中通过对课本的大字与小字、文字与图表的联系贯通,引导学生多思、多问、引伸和拓展,充分利用课本中智能因素,对掌握基础知识和提高能力大 有好处。

要想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是没有什么捷径可寻的,主要是靠阅读。一般地说,阅读包括认读和解读。认读是搞清阅读材料的代字含义,如认识字词的形、音、义,懂得词和短语的外延和内涵,认读句子和语段并明了其意思。在认读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在含义,这就是解读。在解读时,不仅要了解和分析历史材料中代字表述的实际所指,而且要能够与具体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辨析、归纳。

四、教会学生把握历史线索

历史是一门线索性极强的科目,上条脉络清晰的线索可以使你无论是学习还是复习,都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中国近代史的学习,我们可以把它分类,归纳成三条大线,即: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人民的反抗和斗争;中国的近代经济的发展。而在列强的侵略的这条线索下,可以归纳到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日本侵华战争等,这样就把分散的历史通过列强侵华这条线联系起来了,省下了我们很多工夫。还有,课本有些东西看似零碎,只要我们注意整理,还可以找出其历史线索,无论是时间线还是空间线。

五、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

历史的高考题型,一般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所以要切实地注重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凡是书上的文字都应认真去看,还有书上的小字部分,每页的注释,也要做到一一过目。不要侥幸的认为这不会考,那不会考。要抓住考试重点的同时,全面地铺开战线。还要反复不断地看书,持之以恒,特别对重要的章节有强烈的印象,这样才能打好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基础好了,才能完成从“自由王国”的飞跃。最后做起题来,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同时就有了心理优势,不至于在高考时过于紧张。

六、传授学生多种学习方法

历史的学习和复习是有规律可循的。有许多同学认为,学习历史全靠死记硬背,表面上看来,历史的学习确实离不开“记”和“背”,但是,任何“记背”都要有灵活的方法,否则你可能是心劳疲而是一无所获。其实,“记背”只是學习历史的一种笨方法,我们还有许多适合自己的方法可以选用。特别是高中历史涉及了古今中外、各个国家,其内容丰富,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又多,所以,正确的和灵活多样的方法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例如,在涉及到一个国家的经济特点时,不外乎表现为工业、农业、商业等。而要挖掘其经济发展的原因时,我们都可以从市场、资源、资金、劳动力、技术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中市场资本、技术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几个条件。以普法战争后的法国为例,其经济衰退,原因可以从市场:国内小农经济长期存在而狭小,资源:大批高利货资本涌向国外,和向德国的赔款而短缺,劳动力:小农经济的存在战胜了大量的劳动力,技术:国内中小企业的存在使大量的科技成果不能广泛应用。这个分析方法在近代的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广泛应用。所以,我们通过学习可以知道,历史不是各个历史史实的简单堆积,它有其偶然性和必然性。有些可以按时间顺序(如一个国家或某个人物在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民族、外交等方面的状况)。有些可以按空间顺序(如同一时期不同国家地区发生的大事)去掌握。

七、要重视对做题的训练

做题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我们在平时的一种能力的试卷上的反映。所以要特别仔细,对题要一字一句的读,扣住关键字词,并把它放到历史背景下分析,研究其具体的历史意义。不要审漏,审错漏了题,即使似曾相识,也要从角度、要求的不同来考查,一定要在审准题材的前提下产生第一感觉,不要犹豫不决反复涂改。做问答题或材料题时,还要注意答题范围尽可能宽,但应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有所侧重,切忌含糊其辞,模棱两可。

参考文献:

[1]魏艳侠,如何引导学生学好高中历史, 《都市家教月刊》, 2012年12期.

学好高中历史的方法 篇7

一、转变观念

众所周知, 同样型号的两辆汽车,一辆放在零下20℃的冷库中,另一辆放在20℃的温室中,三天后测量两车的性能,毫无悬念:温室中的汽车性能会较好些。同理,一个长期对物理学习很抵触的学生,不可能在考试中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爱因斯坦在普朗克六十岁生日宴会上曾经说过,“有许多人所以爱好科学,是因为科学给他们以超乎常人的智力上的快感,科学是他们自己的特殊娱乐,他们在这种娱乐中寻求生动活泼的经验和对他们自己雄心壮志的满足”。的确,物理是一门能为投入者带来快感的学科。就像开普勒当年在对火星轨道的研究中,70多次尝试所得的结果与第谷的观测数据有至少8分的角度偏差。随后对天体“完美的匀速圆周运动”第一次产生了怀疑,多次尝试,终于发表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为此开普勒曾欣喜若狂地说:“16年来……我终于走向光明、认识到的真理远超出我的热切期望”。开普勒享受了科学探究的乐趣,享受到了人生的满足。认为物理难学的学生,是因为他们在心理上对物理失去了信心。

所以,要学好物理,首先必须要转变观念,一定要有足够的信心认为自己能学好物理,并且投入精力,都会从中享受到物理带来的快乐。自信是学生能发挥最大潜能的催化剂,“自信是成功的前提和动力”,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有人就曾发明了这样一个不等式:30%兴趣+30%自信+30%方法+10%(勤奋+天赋)>100%成功。

二、做到“三会”

⒈会看书

看书,不能只停留在识字上,应该对文字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咬文嚼字”和“提炼”。

(1)会“咬文嚼字”。对于物理教材中的内容, 只要理解其中的一句话,就会做一大堆题目。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善于对课本内容进行“咬文嚼字”的琢磨。例如,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中,对运动的定义,物体的空间位置随时间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该定义的主语是“变化”,谓语是“称为”,宾语是“运动”。第一个定语是“物体”,要描述物体,必须抽象、建立一种模型———质点;第二个定语“空间位置随时间”,“时间”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同含义,例如“一节课的时间”是—个“时间段”,而“什么时间上课”则是一个“时间点”,所以必须分清这里的“段”和“点”,我们要弄清“时间”;又如:要确切描述“空间位置的变化”,必须清楚“位置”(即坐标)和位置变化,要精确的反映位置变化,必须引入“方向”, 这章我们将引入一个物理量“位移”;“空间位置随时间变化”,例如从北京到上海,同样的位置变化,有的同学选择汽车,有的同学选择飞机,主要是二者的“速度”不同,这也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内容;另外,速度从零达到某一个值, 小轿车和火车所用的时间不同,还需要引进“加速度”这个物理量。所以,要描述清楚物体的运动,即物体的空间位置随时间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必须从定义出发并弄懂:质点、时间、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这五个物理概念正是第一章的主要内容。

(2)会“提炼”。教材中的内容都是编者的语言,他们的原则是用尽可能少的语言阐述清楚一个问题或一个观点,而学生要将这些内容变成自己的东西,必须要学会提炼。例如对重力概念的理解:地面附近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本句话提炼出三点内容:1地面附近一切物体都受重力 (重力一定有);2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3地球的吸引力不等于重力。吸引力不等于重力的原因可留在上课时听教师的分析。再如对弹力概念的理解: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 这种力叫做弹力。该定义反映出最重要的信息就是:受力物体受到的弹力是施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引起的。所以看书时,不能只死记硬背物理概念,要上升到对字词的提炼、斟酌和理解上。

⒉会听课

听课不能只停留在听上,应该充分调动自己的耳、眼、口、手、脑(心)等器官并用———才能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

(1)听思并用。“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边听讲边思考,可以让学生在由被动转化为主动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物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如果只听讲不思考,囫囵吞枣,像录音机一样的听课,根本就谈不上会真正掌握所学的物理知识,更谈不上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了。所以,只有以思促听,才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真正“听懂”物理。

(2)听视并用。太多的事实证明,听觉和视觉并用的课堂效果要远远地好于只听不看。因为听只能接受声音信息,而看只能接受图象信息。如果又听又看,就可以在记忆通过声音传递来的抽象概念的同时,结合直观图象,来强化具体的知识印象。听,一般是指听提问、听讲解;看,主要是指看板书、看挂图、看多媒体画面,看教师的教态,如教师的举手投足、神情姿态。由于教师需要借助这些板书、画面、手势,化抽象为具体、变繁复为简单、变陌生为熟悉,所以,以听为主,以看促听,听视并用,效果自然好。

(3)听记并用。老师讲课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有的是教材上没有的,但肯定对知识点的掌握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听课时对自己没有理解的内容或觉得很重要的内容要快速记录,记不是全盘记录,而是记自己觉得很有必要的东西。实践证明,抓住要点听和记, 比毫无重点地全部听和记,效果要好得多。

(4)听说并用。在课堂上听课,学生如果只是被动接受,容易疲劳,而且还很容易走神。但若能够积极思考并参与发言,则会变被动为主动,紧随老师的教学思路, 这样就可以高度集中注意力,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了。

上述四点是高效学习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上述四点还必须是有机、和谐统一的,并且要长期坚持,善始善终,方能成功。

⒊会应用

“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 是新课标物理教材的一大显著特点,这种特点应用在平常的物理教学中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引导学生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更深入地思考,是激情与理论的碰撞,进而使学生从原来的受教育者变为主动的探究者,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也是近二十年世界物理教育的一个潮流。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学以致用是高中学生学好物理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我们每个物理教师都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应用包括自我检测精做习题并及时纠错、做实验、用物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用生活理解物理。

(1) 自我检测精做题并及时纠错。从简单题目中总结方法,在较难的题目中进行体验。主动地自我检测可查漏补缺,巩固知识,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检测是一个持续思维过程, 应该一气呵成,而不是和同学讨论或者对一对答案。在检测过程中,要注重应试策略。通过有的放矢的自我训练,让学生自己对学科知识、方法策略等方面不断充实和完善,不断地熟练运用和透彻理解。网上有这样一段物理版解题铭:“题不在多,会做就行,问不在难,要问才灵。斯为解题,唯思者倾。条条定理熟,个个概念清。常常有巧思,天天无惰性。受力分析,可以明运动,想情景。无乱猜与臆断,无死记与硬背。推理要清晰,分析应合理,智者云:“何难之有? ”可见,做题目并不在多而在精,在保证做题数量的前提下, 关键是要提高解题的质量,而提高解题质量最好的方法就是题后反思、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同解;同时要建立错题本并及时纠错,“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2)做好物理实验。做好物理实验是高中学生学好物理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学生可通过做实验还原物理过程,这个过程涉及思维过程、操作过程和处理数据的过程。如:学习过平抛运动后,可设计实验测量玩具枪射出子弹的初速度;学过自由落体运动后可以利用刻度尺测量自己的反应时间等等。利用“自制的打点计时器”可以领悟打点计时器的打点原理,更能体会电磁打点计时器原理的精妙! 另外,对于较复杂的题目,学生也可以通过实验还原整个细节。例如跳高,学生在跳高过程中可以体会到跳高包括与地接触(双腿弯曲蹬地) 过程和离地过程 (竖直上抛运动), 而与地面接触在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可近似看成一个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过程,离地过程则是一个竖直上抛运动,从而建立一个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多过程模型。

物理是能和实际生活建立联系的自然学科,因此在学习中这个过程“做好实验”是千万不能忽略的。

(3)用物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物理,即万物之理。随着高中学生对物理知识面的扩展,已经能用物理知识解释更多的生活中的一些物现现象。例如雄鹰在空中转弯时身体要倾斜; 飞机、骑自行车转弯也是如此; 依此类推,铁轨、高速公路的弯道为什么设计成斜面:外高内低。越想越觉得有意思,越能帮助我们理解匀速圆周运动中的物理原理。这些都在无形中培养了我们的一种物理学意识。

(4)用生活理解物理。学会用生活理解物理, 可以加深对物理难点的理解。例如,在学习牛顿运动定律解决两类基本问题时, 可用两国交往来类比:若A国想与B国建立外交关系,A国就应在A国找一位驻B国的大使,该大使通晓B国国情;同理,若B国想与A国建立外交关系,B国就应在B国找一位驻A国的大使。类似地,在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中, 若要想从力F求运动,就应该从分析受力情况出发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找加速度a, 再根据运动学公式求对应的运动学物理量;同理,若要想从运动求力F, 就应该从分析运动情况出发根据运动学公式求加速度a, 再结合牛顿运动定律求受到的各个力。

高中生学好政治经济的方法探究 篇8

1.1 抓住关键时期

在学习的关键时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十分有效的, 一旦在这个时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可以长期受用, 反之则很难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高一是高中学习的初级阶段, 是初中向高中转型是时期, 在这个时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 教师可以在这段期间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1.2 加强持久训练

学习习惯的养成和不良学习习惯的矫正都是一个漫长又艰难的时光, 学习的习惯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而是要进行反复的训练, 反复的磨合才能养成习惯。通过训练能够让学生养成基本的、正确的学习方法, 也只有严格训练才能够让知识和规范融入到学生的学习模式当中。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方法、技巧、耐心和屹立。高中生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需要不断实践、不断纠正和强化。

1.3 与时俱进

新事物总会淘汰旧事物, 学习习惯同样也需要被赋予时代内涵。不能一味地效仿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学习方法, 要懂得从学习中寻找乐趣, 利用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高中生在学习中要不断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 让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 调整心态, 养成一个适合学生个体生存发展的学习习惯。

1.4 因人而异, 尊重差异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机、兴趣与需要都不相同, 在心理、性格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教师需要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过程中, 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工作。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要教师、学校、家长等多方面的配合与努力, 学校、家庭、集体、自我这四个方面的教育需要得到有机的融合。

1.5 重视榜样作用

高中生善于学习, 善于模仿, 通过良好的人物榜样塑造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地进行激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向师性的特点, 教师的表率作用尤为重要。教师在学习中的行为习惯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所提出的要求和指导理论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内容, 同时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过程, 教师的教学风格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习惯。所以, 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一套规范的准则来进行约束、示范和引导。

2 加强高中生学好政治经济的方法探析

2.1 常规学习习惯的养成

(1) 制定学习计划。

要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 学习计划的重要性, 学习计划作为学习内容执行的重要纲领, 可以有效地提升学习的效率, 加强学习目标实现的可能。

具体在实施的过程中, 可以让学生去分析目前自身学习习惯的优势和劣势, 从而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 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案, 来安排学习的时间和具体方法, 让计划落实到实践当中。

(2) 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

要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 从而提升学生在课堂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针对性。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 积极了解新课程需要掌握的概念, 根据老师的学习任务安排认真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 认真思考老师布置的题目。

(3) 认真对待课堂。

课堂是学习的核心和关键的环节。在课堂学习中, 学生需要紧紧跟随教师的思路, 与老师积极配合, 踊跃地提出问题, 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记录笔记时要简明扼要, 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随堂测验, 理解课堂内容并对原来预习的问题进行校正。

(4) 合理有效地复习。

复习是学习中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巩固知识的环节, 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知识的系统化水平。在课后及时进行复习工作, 认真回忆课堂内容, 对课堂中没有完全理解的内容进行补充, 抓住课堂重点, 提高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最后要合理地分配复习的时间, 对错题进行着重观察, 做到经常复习, 科学有效的复习。

(5) 独立完成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是巩固知识、检测学习掌握情况以及提升学习掌握方法的重要手段, 可以让新知识运用在实处。做作业的任务可以放在复习之后, 要确保作业的独立完成, 书写上要规范, 保证上交及时, 对作业的错误做到及时订正。在解题的过程中, 要充分的运用政治知识, 不断激发自身的创新思维。

2.2 强化政治经济学习的方法

(1) 牢固掌握政治经济的概念。

首先要牢固地认识政治经济的相关概念, 这是解决和分析问题的基础。最主要的方法就是通过背诵来将概念和原理记忆在脑海中, 可以通过关键词的记忆方法, 对词汇进行补充达到完整记忆。不仅如此还要做好知识的迁移以及协同记忆, 善于去区分相似的观点, 比较知识点的一同, 找出关键所在。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 通过对事物本质的理解来激发思考能力。

(2) 关注社会热点。

社会热点和政治经济课程紧密相连, 是政治经济课程的良好教学内容, 也是教育工作需要不断关注的对象。文科类的高中生尤其要密切注意社会热点, 不断提升自身的视野以及思维的开阔。在这方面, 要养成对时政信息的捕捉能力以及储存意识, 提升对重大事件的敏感性, 养成通过媒介获取信息的良好习惯, 积极与同学交流看法, 向老师请教问题, 对社会热点形成一个良好的价值观念。

(3) 养成探究的良好习惯。

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知识价值的体现, 质疑精神是创新精神的前提, 这也是政治经济课程需要培养学生拥有的能力,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要培养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的习惯, 鼓励学生去思考、追问、大胆探索并勇于创新, 对学生鼓励其去进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学习, 对当下的政治经济问题提出创造性的观点。

(4) 将理论与实际结合。

理论终将要与实际重逢, 理论来源于实践, 最终也要服务于实践。通过对政治经济知识深刻而灵活的认识, 让其转化为自身的专业素养。对政治经济课程的内容不能仅仅地局限于知识内容的背诵上, 同样要让这些所学的内容运用到实际的问题当中。首先学生需要做到的是对政治经济等基本知识进行掌握, 构建知识体系, 注意对信息、材料的积累。其次, 要不断摸索政治经济的答题技巧, 提升政治经济的答题能力。最后, 要加强对政治经济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在教师的帮助和教导下, 去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通过对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运用, 让更多政治问题在学生的观念下得到深层次的剖析。

3 结语

高中生的政治经济学习在当下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它不仅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还决定了学生今后的政治认同、价值观、世界观的导向。与此同时, 高中生的学习更注重对其学习方法的培养, 无论从习惯还是思想的培养的角度来说, 政治经济学习都需要被充分重视, 相关的教育工作也应大力顺应素质教育的潮流, 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尹秀艳, 曹葵.高中学生的经济理解能力调查分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06 (4) :27-31.

[2]尹秀艳, 浅野忠克, 徐丽.中日普通高中经济教育比较:现状、内容及效果[J].全球教育展望, 2014 (10) :63, 95-105.

浅谈学好高中数学之方法 篇9

一、课前预习

大多数学生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甚至连这堂课老师要讲的大致内容都不知道,这样,在听课过程中相对于提前预习过的学生来讲,这些没有预习的学生花费的精神要多很多.有的同学会说:“我课前预习了,可是没有什么效果.”

课前预习不是随便看看书就行了,预习过程最好是看两遍.第一遍,要求学生在看书的过程中把没看懂的地方用笔画下来,还有把一些公式、定义、定理、性质单独写下来.第二遍,要求把第一次没看懂的地方在仔细分析一遍,没看懂的地方就应该是这节课的弱点,多看一遍有助于加深记忆,再把第一遍遇到的公式回忆一次,加深印象.然后,在上课时,针对自己没看懂的地方要重点听讲,下课后分析一下自己在预习过程中没看懂的原因,慢慢积累,逐渐解决自己在基础知识中的遗留问题,这样有助于给自己的数学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课中以及课后内容

很多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大部分时间是用来写课堂笔记,一堂课45分钟,几乎都忙在写笔记上了,没有足够认真地听老师的讲课内容,以至于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全都不知道,这使得在课后的学习过程中,不管哪些内容都看,往往该是重点的可能疏忽了,不该是重点的反而花了很多心思,这使得学习内容过于繁重,而且效率也很低!还有就是大多数学生,一下课就把笔记放在一边不看,如果不看,这个辛苦写下的笔记就没有作用了.

上课的时候要针对自己的预习过程听讲,尤其要掌握这堂课的重点,这将是课外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将来考试的重点,以减少学习负担.课堂笔记只是学习的辅助内容,所记的笔记内容,也要和预习内容相呼应,书上有的可以不写,重点内容可以画在书上,如果书上没有的,就要选择记笔记,选择一些公式、性质记笔记,例题可以只记下题目,解题过程可以只是简单写下分析过程,或是本题目的突破口,下课后要对自己没听懂的地方向老师询问,而且要整理课堂笔记.整理课堂笔记的过程,能分析出自己在本堂课听讲过程中的弱点,及时分析解决这些问题,不要将遗留问题继续遗留.课前、课中、课后的配合学习是学好一节课的关键,养成好的习惯会减少学习中的负担,相对而言学习会轻松一些、愉快一些.

三、课外知识的学习

有些学生会做大量的课外习题,但是不管做多少都觉得没有提高,有时候还觉得自己反而不如那些相对做题目不是很多的学生,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有:(1)上课没有集中精力听讲,以至于学习重点不清楚.(2)课前不预习,导致有些内容模糊,基础知识不牢固,做题遇到公式、定理等还要临时翻书查看,而且有些定理、性质如果没记住,那么在做题时你就不会想到应用.(3)做题过程中非常喜欢看答案,边看答案边做题,这样会对自己产生一种错觉:似乎题目都懂了,但是,实际上没有融会贯通、为自己所用,下次就算遇到同样的问题还是不会做,这种过强地依赖答案,会使自己将来做题时没有答案就不知道该怎么分析,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地方掌握得不够好,复习时没有侧重点.考试前的复习会很没有目的性,东看看西看看,学习起来很累!(4)没有及时解决遗留题目,遇到不会的题目就放在那里,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最后也没有解决,时间花了,却没有解决问题,等于做了无用功.

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以下建议:(1)课后首先解决上课及课前遗留问题,用个专门的笔记本把这些记录下来,认真完成课后作业,作业发下后要及时订正.(2)看课外书上的内容要结合上课的重点,不要什么都看,做题目时不能看答案,自己分析出来的记忆最深刻,如果做完题目觉得自己的方法麻烦或没有做出来时,再看答案,看答案的过程要对比自己的方法,分析出自己没有做出的原因,找到解题过程的突破口,然后再找两道同种类型的题目加以巩固.看课外书的过程可做适当的笔记,记下一些典型例题,每隔段时间可以拿出笔记重温一下个别题目.

四、考试相关建议

针对考试和测验试卷,要在考试后及时订正、分析,记下自己不会做的题目,分析解题原因,每隔段时间可以拿出笔记重温一下个别题目.

平时的测验要注意合理分配时间,不要因为选择题过难而花掉大部分时间,也不要因为简单而过于草率,以两小时考试为例,选择填空要控制在40分钟到55分钟之间,这样才使得主观题(大题)有充分的时间,在做主观题时要保证每道题目的每一个小问都有时间分析,尤其是每个题目的第一小问,一般会比较容易.

注意做题目的准确性,会做的题目一定要保证得满分,一张考试试卷肯定会有不会做的题目,如果会做的没有得到分,再加上不会做的,考试的成绩就会不理想.

注意题目的解题步骤,考试时会有步骤分,即使没有全做对,某些合理的步骤会得分,写步骤时要注意步骤中哪些该简写,哪些不该简写,这要在平时老师讲解题目时多注意积累经验.

要注意试卷的整洁,给改卷老师良好的印象.

参考文献

[1]宋立虎.高中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07).

[2]杨志刚.学习高中数学需要注意的问题[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6(09).

高中历史备考的原则和方法 篇10

一、坚持抓基础

1.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 提高基本技能

高考历史的第一轮复习往往采用“课时+单元”的模式, 即将某本书分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单元, 每一单元又划分成若干课时, 复习时以课时为基本单位。

第一轮复习的方法往往是读、讲、练、评四个环节。

(1) 利用课上或课余时间, 明确目的和要求, 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和有计划地读书。

(2) 教师讲解历史概念、历史特征、历史结论, 在学生熟知的基础上, 引导他们理解历史史实,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复习明清时期经济时, 教师首先讲解明清赋役制度的一条鞭法、摊丁入亩以及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理解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以及它们的编户制度、租庸制度、两税法等, 理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背景、特点和发展的原因, 以及它们反映的时代特征。在单元学习结束之后进行单元总结, 及时帮助学生落实和深化历史知识。例如复习明清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制作一个表格:

(3) 练。在课时复习结束之后进行适当的练习是有必要的。最好的方式就是采用课时练, 每课一练, 以便及时巩固落实。练习结束之后, 必须核对答案。正确的, 可以不必理会;做错了, 要分析总结;不懂的, 学生要向教师提问, 不留死角。

(4) 评。评包括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注意有针对性, 要指导学生特别留心解题的方法, 从而减少解题错误, 提高解题能力。

2.厚积约取, 深入浅出, 注意培养学科的基本能力

“厚积约取”就是指导学生在掌握再认再现历史知识、材料处理、历史阐述、语言表达四方面能力的基础上, 着力培养历史阐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深入”就是要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 并运用基本理论综合分析历史现象、历史事件, 揭示其本质和发展规律, 科学地评价历史事件、人物。“浅出”就是用准确、简明的语言把分析的结果表达出来, 寓论于史, 论从史出, 史论结合。近几年高考中学生普遍存在“历史阐述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逐年下降”的现象。因此, 考前一段时间要重视并加强学生高层次概括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二、加强综合概括能力

搞好第二轮专题复习, 构建知识框架, 理清知识关系, 提高历史知识的综合性。专题复习就是将常考的知识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组成某一内容的专题复习。专题复习一般以师生共同确定专题、搜集内容、提问解答、归纳总结的方式, 实现师生互动, 从而完成专题复习的任务。专题复习不是对知识的简单罗列和串联, 而是要学会比较、归纳、分析历史时间和历史现象。

三、关注社会热点

关注社会热点, 把握方向性。要关注时政, 关注热点, 要善于利用历史知识分析热点、焦点问题。2013年备考值得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有:中共“十八大”、金砖国家的经济发展、制度变革与创新、民主政治、社会转型、近代化进程、大国关系、民族关系、“民本”思想和“民生”、“三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外交流与全球化、教育改革、科技创新、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世界、史学范式, 等等。与课本内容对应起来, 有机渗透。[3]

历史是一面镜子, 学好历史是每一个人的责任。高中历史是高考的重头戏, 作为历史教师, 更应该深思熟虑, 紧跟新形势, 找到教学要领, 把握高中历史学科备考的原则和方法, 让历史科成为学生学习考试的强项。

注释

1[1]关艺蕾.高中历史的有效学习方法与备考策略[J].文学教育, 2013 (1) .

2[2]张伟.如何做好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备考[J].现代阅读, 2011 (12) .

学好高中历史的方法 篇11

关键词: 初中历史    问题意识培养    中学教育

虽然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但是如何让中学生跨进历史学的大门是一个很深奥的问题。让中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是每位历史老师的义务,让学生学好历史是教师能力的体现。好的习惯就是一个好的开始,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关键,联系实际灵活学习历史才会让学生学得开心,同时老师会轻松不少。那么如何学习初中历史,如何学好初中历史呢?让我们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一、阅读习惯培养

目前应试教育观念深入人心,有的教师认为只要让学生掌握课本重点就可以,让学生死记硬背,只是生硬地把一些知识灌输给中学生。历史课本是中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资料,阅读好历史课本是每位中学生具备的基本能力的体现,历史课本中有一部分内容字体比较小,很多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忽视这一部分内容,学生自然而然地认为这部分内容不阅读也是可以的。其实这种习惯是错误的,很多学生之所以认为学习历史很费劲,和阅读习惯息息相关。因为阅读课本的习惯和方法不对,所以学习历史很不容易。阅读习惯的培养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目录式阅读。所谓目录式阅读习惯就是粗读。中学生需要做的就是首先看历史课本目录,大体了解课本内容。第二,抓住细节,品味历史。把握历史发展线索,抓住重点,找出关键词,在脑海中整理出历史发展过程。例如:在学习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的时候,首先要看目录,都有哪些国家先后成立,然后抓住关键词,建立时间,怎样建立的,如何灭亡的,在这些国家建立后,每一个国王是如何统治国家的,提出了哪些政策,出现了哪些历史人物,出现的历史人物做了哪些贡献等。根据一连串关键词,我们可以由浅入深地掌握课本知识。阅读课本小字,进一步丰富历史知识,让自己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

历史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习历史的开端,另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那么为何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何培养呢?下面我们一起分析一下。

二、中学生历史问题意识的培养

1.学好历史,问题意识培养是关键。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中学生思维灵活,教师要根据中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知识的能力激发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果老师一味用传统教学方式,即所谓的照本宣科,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就会受到限制。有的教师将历史课上得过于政治化,这样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学生就失去辩证历史思维观念。比如:在讲“文化大革命”这一课的时候,有的教师喜欢把自己的一些主观的带有政治色彩的观念灌输给学生,在对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的评价上失去客观性。在讲到林彪的时候,总以批判的态度看待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就会受到限制。因此教师要培养中学生的历史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客观分析历史,独立思考历史问题。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学好历史的关键,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问题意识的培养方法探究。

在历史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做细心的人,仔细观察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年龄特征及认知能力的变化,决定好相应的教学内容,让自己的教学观念适应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关于这一方面,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当中,在初中历史教学当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创造回答问题的机会。在比较愉悦的氛围中探索历史、发现历史、学习历史,对历史有自己独立客观的见解,成为问题的发现者、提出者和解决者,而不是机械接收信息的人。比如:在上商朝的兴盛衰败这一课时,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如商朝为何会灭亡?如何看待殷商?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相互提问,相互解答问题,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加以指导。使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和谐的交流氛围,自然而然学生就会有学习历史的精神动力,而且学生之间的相互提问和解答让学生的历史知识得到丰富和巩固。第二,注重学生问题意识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做好示范作用,在培养学生历史问题意识的时候做好指路人。教师对学生所提的历史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中学生头脑灵活,教师要根据这一特点,激发中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帮助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独立的思维方式,客观分析历史、理解历史、挖掘历史。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历史,才会愿意了解历史,进一步学好历史。比如:在讲到“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大胆分析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历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辩论资本主义道路到底适不适合中国。中学生历史问题意识在课堂实践中得到培养,学习历史的能力得到提升,水平得到提高。

让中学生学好初中历史,不仅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注重历史问题意识的培养,还要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学习历史,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学好历史。

三、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巧妙掌握历史知识

从生活中寻找历史的足迹,是教会学生学好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摒弃灌输式教学方式,把历史教学生活化,只有贴近生活的历史教学,学生才会更容易理解历史知识,巧妙掌握历史知识。生活中随处可以看到历史踪迹。比如:在讲授《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向家人了解他们年轻时候的经历和生活状况。如我们的爷爷奶奶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都经历过一些不平凡的日子。学生可以了解到“文化大革命”时期 ,经济的萧条,人民的温饱问题都得不到解决,国家和人民是如何度过那段艰辛时光?同时让学生把他们年轻时的经济情况变化和自己的生活情况加以对比。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文化大革命”时人民的生活情况,还可以让学生体会现在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教会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激发学生好好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再如讲授近代史的时候,让学生思考我们现在生活中使用的电灯、汽车等先进的工具,了解和分析工业文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看到 周围环境污染严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工业文明的弊端,这样会让学生学会学习历史、学好历史,同时使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历史知识,才是学好历史的关键。

初中历史教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学会学习历史、学好历史,首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习历史的基础,也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环节。教师要让学生重视阅读习惯的培养。其次,教师要注重学生历史问题意识的培养,这是学生历史素养的体现,注重对学生这方面素养的培养,是让学生学好历史的必要条件。最后要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感知历史、理解历史,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好初中历史。

参考文献:

[1]马丽忠.最好的教育是给学生最合适的教育.苏州教育国际交流学会海外教育观察,2010.

[2]李起明.初中历史新课程校本教研问题与指导.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风险报告下一篇:品牌生命力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