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好初中地理(精选12篇)
如何学好初中地理 篇1
地理的学习在很多人看来是杂乱无章的,不像数学、物理这样把知识体系编排得井井有条。 其实地理知识也是很有规律的,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善于把握地理学习的三个层次。 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知识,快来看看吧!
初中生如何学好地理
第一个层次:直观理解
初中地理相对比较简单,主要还是记忆一些地名和地理现象就基本可以过关了。这个层次的核心是要把地理知识和地图对照起来,做到直观理解。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世界地图这三个地图应该反复的看,当成课外书来细细品味。我在读初中的时候我书桌旁边的墙上,就有一个立体的塑料版的中国地形图,做题或看书累了,就凑过去看看,还会拿手摸一下,感觉不同的地形地貌。真的觉得很有意思。我一直是觉得浅显的地理书是可以当课外书来读的,非常有趣。
在整个地理学习过程中,都要对书上出现的各种地图彻底理解,做到看到图就知道它在说什么。心里有图,把地图和地理知识(地形、气候、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等等)对照起来,这是学好地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这一点都还没有做好的,需要理解回到课本,从头开始梳理一些课本上的各种地图。
第二个层次:把握地理规律
到了高年级,自然地理的一些知识就会变得抽象起来。很多人地理学不走,就是这一关过不去。习惯了低年级背地名的学习方法之后,到了学习地理规律的时候会非常不适应。这个层次,强调的不是背诵,而是理解。我们要把地理当成物理来学习,从最根本的大气压力的知识开始,逐步来理解“气压梯度力”这个概念。我们要相信地理是有规律的,地形地貌的形成、白天黑夜的变迁以及其它各种自然现象,都是在物理规律的支配下进行的。把握好了这些规律,杂乱无章的自然地理理解就会变得清晰起来。
在这个层次,《系统学习完全工具》中介绍的系统思维导图就可以发挥威力了。通过画图的方式整理知识体系,把握知识之间内在的规律,可以加深理解、梳理出清晰的思路,而且也就让知识变得很容易记忆。
能否从第一个层次过渡到第二个层次,是高年级同学能否学好地理的关键。一定要改变低年级地理靠“背诵”的习惯,转为“理解”——彻底理解,我们才能真正学好高年级地理。
第三个层次:综合运用
把自然地理的规律梳理清楚之后,再来结合地图学习和理解人文地理的相关内容,就会变得舒服很多。有了地图、有了地理规律,这个时候看什么地理问题都可以很轻松了。 比如:在复习我国南、北方差异时,可从位置、范围、气候、水文、土壤、植被、资源、农作物、农业基地、工业基地或地带等方面列表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复习“英国、日本地理”,可从位置、范围、自然条件、工农业发展状况,首都和主要城市等方面列表进行综合比较。这些东西,看起来很复杂,实际上分解开来之后,就是两点:一是地图上的空间关系,二是受地理规律影响的经济社会关系——农作物的种类是由地形、气候等决定的,首都和城市分布也和地形气候等因素密切相关。
换句话说:第一个层次是以地图学习为核心,适合低年级学习;第二个层次是以规律的理解为核心,适合低年级像高年级的过渡;第三个层次是把规律和地图结合起来学习,是对高年级的要求。一次做好这三个层次,我们就一定能学好地理。
态度和目标最重要
第一是端正态度,第二是树立目标。这两件事情弄好了会对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也可以时时地提醒、鞭策自己。你必须清楚自己为谁学习、为什么学习、该以何种心态面对学习,“态度决定一切”,所以你的态度是否端正决定了你成绩的好坏。而目标是你努力的方向,太低的目标使你松懈,太高的目标使你丧失信心,所以只有一个合理的目标才能像灯塔一样保证你不会在整个学习过程的这片汪洋中迷失方向。
谈到学习方法,田威说,数学和物理平时需要多做典型题,在做题时不应只是会了就可以了,还应动脑思索诸如这道题要考什么、涉及了哪些知识点、自己是怎么做出来的、每一步是怎么做的,等等问题。另外,还需要做一些难题。做难题可以检验知识的掌握牢固程度,还可以培养你的逻辑思维方法。但一定不要和难题较真,不会就放,否则在时间和精力上都是得不偿失的。其中物理要熟练掌握诸如动量守恒、动量定理、能量守恒等基本的过程,这样在做大题时将题目分解成一个个你所熟悉的物理过程后,你就会发现解题轻松不少。化学和物理大部分的东西是需要记的,课本就是最重要的复习资料。要熟记每一个知识点,再有针对性地做些题目。生物需要注意章节与章
节、知识点与知识点的联系,化学应该注重实验。英语应该认真地学习语法,这样单选、完形还有改错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在写作上应尽量避免低级的错误,多用一些复杂句式和高级词汇。语文要在意平时的积累,你可以不拿大段时间看语文,但不能一天不看语文,因为语文真是要靠积累的,而绝非一朝一夕的功夫。建议同学每天拿出半小时来记记字的音形义,每天睡前积累点作文的材料,相信这样一年下来你的语文成绩一定有一大截的提高。
如何学好初中地理 篇2
一、明确学习地理价值, 端正学习态度
态度对于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的各个方面都起着深刻的影响, 与学习效率直接相关, 在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学习态度就是学习者对学习持有的积极、肯定的或者消极、否定的反映倾向。米卢曾说过:“态度决定一切。”这句话不仅适用于足球, 同样适用于学习。只有学生端正了学习态度, 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做到积极主动学习, 保持高度的热情, 主动给自己添加压力, 化压力为动力, 不怕苦, 不怕累, 持之以恒, 迎难而上, 学有所成。
可见, 一个人端正学习态度与否对学习成败关系很大。因此, 地理教师首先要引导好学生, 让他们意识到地理并非是副科, 可有可无, 确保他们能够在这门课程上下足够的时间与精力。
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 认识它。缺少兴趣, 想学好东西是不可能的。
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常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成一件大事来抓。尤其是对于内容繁杂、理性太强的地理科目, 地理教师更应多花点心思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觉得学习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需求, 从而保证学生有学好该学科的强大驱动力。地理教师应该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 采用更活的教学方法, 以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适当的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由于它能够使学生在合作之中展示自己的智慧, 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学生往往比较喜欢。
而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当前已经是新的时代, 可以说, 现在已经进入了数字化信息时代, 应运而生的多媒体技术使得教师传授知识从单纯的利用语言及板书形式提高到文字、图形、声音和视频等的综合运用。由于它具有强有力的显示功能, 给课堂提供众多的感性材料, 所以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他的还有创造教学情景、在教学中注重与历史故事的有机结合等。这些方法都可以使得教学生动活泼, 激发学生求知欲, 助其打开智慧的大门。
三、授予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
有人这么比喻:学习的愿望好比大厦的地基, 学习的兴趣则是盖房的工具。有了地基有了工具, 要把知识这一大堆繁杂的材料变成大厦, 学生还得有获得知识的条件, 那就是拥有正确的方法。古人云:供人以鱼, 只解一餐;授人以渔, 终身受用。这句话点出了方法的重要性, 方法犹如钥匙, 学生“钥匙”在手, 通往知识殿堂的大门就容易打开。
地理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预习, 如何确定重点等。同时, 由于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 (主要是高中地理必修一) 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 在学习时要引导学生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 强调理解运用。而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 (主要是高中地理必修二、三) 和区域地理 (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 , 主要属于文科内容, 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则比较适合。
地理科目知识点多, 许多学生都会感觉记忆有些吃力。教师因此要积极教会学生如何通过图表、画知识树、比喻记忆或者歌诀等方法帮助记忆。如, 我通过歌诀教学生记忆全球变暖的影响及对策: (影响) 全球变暖后果显, 海面农业和水源。温度升高度冰川融, 海水热胀海面升。海岸后退低地淹, 沿海地区亮红灯。农业变化分利弊, 利在积温产量增。弊因蒸发旱加剧, 高低纬度各不同。低纬单产下低谷, 高纬产量直线升。蒸发加重径流减, 旱涝频繁强度显。 (对策) 气温变化不可怕, 科学预测适应它。海岸筑牢坚固堤, 农业调整新品种。大力造林遏变暖, 亡羊补牢犹未晚。碳烷气体是祸首, 控制排放首先抓。低碳生活现提倡, 全民积极响应他。歌诀记忆法由于自然、朗朗上口, 学生喜欢, 达到了“记中乐, 乐中记”的效果。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自编相关歌诀, 效果更好。
考试是每个学生必须面对的一关, 因此教师还要教会学生正确的答题技巧。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如针对近几年在高考地理试题中开放性试题越来越多的现状, 我曾教学生在答题中想要提高得分系数, 应该关注多与少的技巧、具体与模糊的技巧、条理与段落的技巧等。如试题“台湾为何多地震发生?”如果忘记了台湾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 可以模糊回答为:其位于板块的边缘, 因为地壳不稳定, 故易发生地震。
古人云:“善学者, 师逸而功倍, 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 师勤而功半, 又从而怨之。”“善学”就是要有好的学习方法。教师通过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就可以使学生学得愉快、记得轻松、答得从容。
如何引导初中学生学好地理 篇3
一、引导学生带着兴趣去学
教育心理学指出:兴趣是产生注意的基础,求知的动力。因此学习地理,首先就是要培养对地理的兴趣。地理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实践性强,应用性广,学习时要紧密结合、密切联系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当地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国内外的时事热点等,让学习更贴近生活实际,更为鲜活有趣。只要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活离不开地理。只要联系实际学习就会感觉到地理非常实用且趣味横生。另外还要尽可能地走进大自然、走入社会,让学生亲身感受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和现象,将书本、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在野外观察和社会活动中得到应用,培养观察分析、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实践创新的能力。只有培养起学生对地理的兴趣,让学生喜欢地理,学生学习地理才会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才能够轻松地学好地理。
二、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学生接触新知识的开端,是学习新知识的第一环节。预习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兴趣、自学习惯。第一步,先看教材中有几个黑体字标题,从中可以了解教材讲了几个方面的大问题;第二步,根据每一个标题下面教材篇幅大小,文字和图表多少,大体确定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第三步,在第一步、第二步的基础上,确定预习重点—即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预习时,对一般内容快速阅读,重点和难点内容则应详细阅读,要找出教材中知识结构的层次和各层次间的内在联系,分析、掌握重、难点知识的关键,从而在较高的角度上理解、掌握重、难点知识。例如,预习时作简要的笔记,将重点知识画线,疑难知识打问号或作标记,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听课效率。
三、结合学科特点,掌握学习中学地理的科学方法,是学好中学地理的捷径
(一)学习地理要采用综合、分析、归纳的方法
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这是其他任何学科所不及的特点。表现为:在自然地理的各种事物、现象和过程之间,人文地理的各种事物、现象和过程之间,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地理只有采取综合分析、归纳、概括的方法,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来认识地理事物的复杂性、整体性和内在联系性。
(二)学习地理要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
地理学科还具有区域性的特点,这也是其他学科所没有的显著特点。任何区域(分区、分国)都具有本身不可替代的区域特征(位置、自然面貌、经济发展等)。因此,学习地理,应通过分析对比的方法,找出区域间的差异及相关联系。这是学习尤其是复习区域性地理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分析对比的内容很广泛中,可综合比较,也可单项比较;可从自然条件方面比较,也可从经济条件方面比较;可进行横向比较,也可进行纵向比较。总之,通过比较和认知,可以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记忆。
(三)图文结合,重视课本地图的使用。
地图是地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将知识化繁为简,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理解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获取新的地理知识,而且有利于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地理新课程中附有大量的插图,如八年级上册就有120幅左右,而且种类很多,有示意图、素描图、景观图、统计图、曲线图、柱状图、饼状图等,并且均是彩色图。对地图的正确使用是重要的地理技能。读图用图的过程,可以培养同学们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也可使学生进一步明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但掌握用图方法需要持之以恒的训练。
四、引导掌握技能,实现知识迁移,发展兴趣
我们学习地理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而掌握技能,实现知识迁移则是运用的表现之一。在学习中,只有通过运用,才能体会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才能得到深化、活化,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向更高层次发展。比如,在冬天,学生看了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后问:“为什么台北的纬度比广州高,却反而比广州暖和呢?”书上没有现成答案。教师可引导学生一边读图,一边回忆过去学过的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很快发现了主要之点:虽然两城市都濒临大海,但是广州地处大陆,而台湾四面环海,因此对于台北来说,冬季风的影响小了,海洋的影响大了。这样,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了实际的问题,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尝到了学习的甜头,极大地调动起他们追求知识的积极性。
五、以积极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习
从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上看,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主要向学生灌输,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另外,从教学评价体系上看,中考不考地理,从学校课程地位的角度看,地理就是副科,不被学校重视。学生和家长也认为地理课不是主课。客观环境我们改变不了,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反思过去传统的课堂教学,缺乏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忽视了评价促进、激励学生发展的功能,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性和情感性。只重视终结性评价(期中、期末考)忽视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也忽视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使学生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自尊心和自信心得不到很好地保护,这样导致学生对地理学习缺乏兴趣。而我们现在实施新的地理课堂评价标准,不仅关注结果而且关注过程。实现评价多元化,手段多样化,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方式。实施新型课堂评价,可以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让大多数学生喜欢上地理课,使得教学实效大大提高。
总之,地理环境空间广大,地理事物多种多样,地理关系错综复杂。学习地理尤其要注意学习方法,只有掌握好学习方法,才能化难为易,学得扎实而灵活。
怎样学好初中地理 篇4
一、端正学习态度
我们经常说,态度决定成败。许多同学都持有这样的学习态度:只有语数外才是主科,其他的都是副科,既然是副科嘛,我就马马虎虎,只要考试及格就行了。同学们可千万不能抱有这样的学习态度,因为知识没有主次之分,是同等重要的,更何况地理知识和我们的生产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呢!所以,我们一定要像对待语数外一样对待地理这门学科。
二、常用的学习方法
(一)预习课本
预习是对课本新的学习内容最初的自主探究。通过预习,可以发现哪些知识可以通过个人探究就能掌握,哪些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哪些知识难以理解。这样,在课堂学习中就能有的放矢,明了课堂上学习的侧重点,然后通过教师的讲解、指导和同学间的讨论予以理解掌握,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预习时切忌走马观花,最好边读边标注。例如,在重点文字下加“下划线”,对疑难问题打“问号”,对通读一遍就能理解的基础知识标“对号”等。读文字要结合相应的地图,或看课本图,或看地图册,或两图一起对照看。每读完一段,就在脑海里简单地勾勒一下,做到图文互换,知识定图。这是成功预习的策略。总结起来,就是要做到“三读”“四到”“五边”:即简单内容快速读,重点内容反复读,疑点内容慢慢读;读书时要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边读书,边查图,边思考,边归纳,边标记。读书时一定别忘了时时对照地图。
(二)认真听讲,勤做笔记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听课不是单纯的用耳,还要动口、动脑、动手,适当地做些听课笔记。这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笔记一般记在课本适当位置上;笔记内容要有使用价值,要简明扼要,自己能看明白即可。做笔记时不要耽误听讲。笔记最有价值的内容有三个方面:
1.本课的知识要点。老师讲课时,一般会把本课的知识要点加以归纳总结,以板书的形式条理化地展现出来。这些是笔记最基本的内容,我们可以把它们写在每课课题的上面或右侧,形成本课知识网络。
2.各节的重点、难点。在专心听老师讲课时,对于老师讲授的重要知识内容,应该随时在课本文字相应处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加以标注。
3.课本知识的拓展延伸。有些知识课本中没有,老师进行了延伸,这时,我们更应该听好并做好笔记。例如七年级的同学在学习“判断方向”时,老师一般会拓展到两极地区特殊的东西方向判断法——“北极按逆时针自西向东转,南极按顺时针自西向东转”,就需要随时在“方向”这一段旁边记录下来,以便日后复习巩固。
笔记不要光用文字来表示,对于较难的知识,如果能以简图的形式画出来,那会更利于知识的掌握。
(三)课后复习,巩固重点
每节课后要及时地对知识加以总结、复习。对于一些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一定要通过一些练习题来加深理解、巩固。同学们需要自己准备一些辅导资料,以备课后练习之用。
三、地理学科特有的学习方法
地理不是一门死记硬背就能学好的课程,初中阶段要想学好地理,
除了“预习─专心听课─复习巩固”这种一般的学习方法之外,还应该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注意以下几点。
(一)加强读圖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各类地图的应用
1.上课前一定要准备好地理课的基本工具:地图册。
2.一边听课一边把学习中出现的地理事物在地图上圈点下来。如:学到地中海沿岸冬季多雨,那么,地中海在什么地方?一定要在地图上找到并标出来。
3.动手绘制示意图。如对西亚石油输出的路线,同学们可以在一张草稿纸上绘制出简单的、相对位置正确的示意图。这类图不要求绘制得多么精准,只要能说明问题就行。
4.复习时应以地图作为知识载体,常看地图,多读地图。
(二)要善于把不同的地理事物联系起来推理分析问题
把不同的地理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首先必须问“为什么”。这样,便会养成由果推因的良好地理思维习惯。例如:“世界雨极”是印度的乞拉朋齐,那么,为什么乞拉朋齐会成为世界的雨极呢?结合地图,根据乞拉朋齐所处的地理位置便可分析出,乞拉朋齐位于喜马拉雅山地的迎风坡,这里有大量的地形雨,这样,气候便和地形、位置相互联系起来了。
(三)对地理原理、概念的理解要把握住要点,抓住关键
对地理原理、概念的掌握,并不要求像物理、数学那样精确,只要能抓住其中的要点就会很容易地理解并掌握。例如:对“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阳光、空气、水等都是自然资源”这一概念的理解,我们应抓住两个要点:第一,自然界中存在的,不是工业产品。如汽油,虽然对人类有利用价值,但不是人类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得的,它是工业产品而不是自然资源。第二,是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没有利用价值的不是。如地震、海啸虽然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但目前对人类没有利用价值,所以就不是自然资源。
初中地理历史应该怎么学好 篇5
笔记本与错题本
一本好的笔记可以让你在复习的时候不需要课本而达到更高的效率。做笔记其实就是一个总结归纳知识点的过程,自己写过一遍的知识点能记得更加牢固,更能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当然这是需要付出很大的时间成本和体力成本的,如果没这么多时间,就在书上做笔记。上课或者预习的时候勾画重点并标注序号,政治和历史答题一般需要多方面分析写答案,理清这部分知识点脉络,在旁边画知识点结构图等,一定要记下老师补充的经验之谈。当然一个专有的笔记本还有个好处就是可以归纳考试题型,复习起来更加具有针对性。
错题本也是相当重要的啊。所有重要的,经典的题,还有做错的题都可以贴到这个本子上,并且分章节分知识点归类粘贴题目和答案。复习的时候可以背一背那些看着不熟的答案,但是错题本存在的最大价值,是把自己对答案 【思路】 的总结记录下来。考前看错题本,最重要的是看自己在一旁提炼出来的答题思路,因为这个思路往往能推广到n多题上适用,而那些答案和题却很少考重样。
初中说明文:怎样学好地理 篇6
生活离不开地理,也可以说生活中出现或遇到的许多事情,都有一定的地理背景。这也就告诉我们,学好地理,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学习地理的领域非常广阔,像书中提到的地表形态的变化、天气和气候的形成,各个国家的名称及位置,人口的分布,多种多样的地形区等等,都是地理学研究的内容。这会使我用地理的思想和方法来看待身边的一些事情,有更科学地选择。
怎样学好地理,我倒是有一套学好地理的方法。在平常的地理考试中,选择题和读图题着分比较重。选择题主要考书上零碎的知识点和每小节前面的标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去花些功夫去记忆。再就是读图题,读图题主要分为看图题地名及相关的问答两个板块。看图填地名的题,主要就是图文结合,在平常的学习中,可以把知识点“移”到图上,这样记忆起来比较有质量,问答题就是靠平时的勤奋和努力。
每天复习时最重要的环节,这样可以使我们巩固学过的内容不易忘记。
如何学好初中地理 篇7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的动力来自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 才能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很强, 它能引导我们把周围的世界看得更清楚, 所以, 只要我们留心身边的事物, 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 生活离不开地理;只要我们联系实际, 就会感觉到地理实用且妙趣横生;只要我们热爱生活、关心生活, 就能培养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轻松地学好地理。
二、地图是最好的学习工具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 它集中了大量的地理信息, 通过对地图的观察、分析, 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能力和概括地理事物、现象之间联系的能力, 这是其他工具无法代替的。
教学过程中, 应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通过看图、记图、再现和联系地理知识的方法, 最终形成比较完整的“心理地图”。培养读图用图能力, 一要使学生养成查阅、填绘地图的习惯, 对书本上的图, 必须一一理解, 并学会分析应用;二要做到学习地理知识时“图文结合”, 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地图上查找、落实并熟记, 平时要多看地图, “图不离手”, 把地图印在脑子里, 并且能在地图上再现地理知识;三要熟记地图, 记清楚山川、河流、矿产、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 再通过平时的应用加深印象, 省去复习时间。这样, 我们在解答问题时, 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 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 从容作答。
三、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之根本
当今社会“信息量激增, 知识迅速发展”, 一个人在学校里学到终生受用的知识是不可能的, 所以学会学习是十分重要的。许多教育专家认为, 未来时代的“文盲”, 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 而是那些没有学会获取知识、钻研问题, 没有预见能力的人。地理学知识点多, 难记易忘, 所以探究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之根本。
1. 学会观察。
观察应该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 是获取知识的首要因素。为了防止观察时的片面性和主观性, 观察时一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二要按计划系统观察;三要作好记录, 严格地把“传闻”与“事实”、“描述”与“解释”区分开来, 在“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 分析其变化原因, 从观察中得出结论、规律。
2. 学会记忆。
首先, “记忆安排要符合规律”, 学习后短时间内忘得快、忘得多, 因此要趁热打铁, 及时记忆。其次, 记忆需要积极的自我参与, 自觉自愿, 乐意学习, 记忆效率就高。再次, 记忆某些知识时需要试图记忆, 即在学习中不断自问自答, 使个体处在积极学习状态中, 可以增加长时记忆的效果。最后, 在理解记忆的同时, 适度地重复记忆。理解和记忆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 只有在记忆的基础上, 理解才透彻;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 记忆才牢固。同时记忆过程中还要适度地重复几遍, 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 一般学习程度以150%为佳, 过多或过少的记忆效果都不好。
3. 学会知识的归纳整理。
结合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认识方式, 利用编写知识体系、列图表比较等方式, 把知识系统化, 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 并由此寻找“散”“乱”“杂”的地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归纳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如学习洋流时, 通过观察三大洋的洋流系统, 根据分布和成因可以归纳出:“除每个大洋有完整的洋流环流外, 三大洋又有共同的环流分布规律, 即洋流模式图中所反映的环流规律。”其实, 归纳规律的过程就是对地理知识进行系统加工的过程、内化知识的过程、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并获得新知识的过程。
四、“知行统一”是结果
“知行统一”是说以理论为指导的实践行动才是行之有效的, 脱离理论的行动则是盲目的。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学习中重视实践:一要善于在实践中学习, 边实践、边学习、边积累;二要把学习得来的知识用于实践中, 解决实际问题。例如, 当前人们共同关心的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破坏问题, 在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的时候, 要联系周围的实际, 借鉴典型案例, 从自然、人文两个方面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同时为周围环境问题的解决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知行统一”。
浅谈如何学好高中地理课程 篇8
关键词:浅谈 如何 学好 高中 地理 课程
地理是人类最古老的學科之一,地理学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地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不仅如此,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中还需要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起着重要作用。既然地理如此重要,我们怎样才能学好地理呢?
一、要学会阅读理解地理教科书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上册),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第一、抓“概念”重“消化”。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恒星日、太阳日;时区、区时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
第二、抓“原理”重“理解”。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生态平衡的条件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做就能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
第三、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指用联系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是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与表达。它是由节点、连线组成的知识网络图,其中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用节点和连线组成的网络知识结构表示某一个主题及其层次。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是下册、选修教材一和选修教材二),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二、学会阅读和使用地图
地理学习的灵魂是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是我们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理学习不能够离开地图。
第一、“图文结合易学好记”,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即形成“脑图”。
在历次高考地理试卷中,都有许多无图考图的题目,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十分重视构建“脑图”的训练。
第二、抓"读图"明"空间",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从历年高考地理试题中,可以看到有很多试题直接或间接考查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知识。在区域地理学习中更应重视地图的运用。
第三、地图学习要学会分类、读图、变图、用图。
学会分类,包括日照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景观图、原理示意图、漫画图、数据图、结构图、等值线图等。
学会读图,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①先读图的主题,即图名;②看清图例、比例尺和方向;③注意细节,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仔细全面,不要漏掉每一个信息;④联系实际。学会变图,如图图转换(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图文转换等。
学习地理要学会掌握使用地图的方法,养成读图、用图和收集地图的好习惯,“左书右图,图文并茂”,从地图中获取知识信息,发现知识、提高技能。地图是工具,也是最好的老师,同学们学会了使用地图的方法和习惯,学习地理就会学得轻松、学得有趣,才能学好地理。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用图习惯,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你就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课的最重要的工具。
三、注重学习的几个环节
学习地理与学习其它科目一样,要注重学习的几个环节:预习、上课、练习、复习,特别是容易忽略的预习、复习两个环节。根据记忆规律,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也是很有必要的,通过预习可以提前知道教材内容概貌和自己不懂之处,便于上课分配注意力,因为上课时间每一分钟注意力都很集中是做不到的,上课有明显的节奏感,必须将劲用在刀刃上,把精力最旺盛的时间放在重难点上。学习地理决不能等全部学完后再回头复习,这样你是决不会理解课本知识的,你会发现学地理很难。可是如果你把地理当天的内容当天就理解消化,那就又是另一番景象了。你每理解一点知识就在你脑子里更明确一些,日积月累就会培养成为你的地理思维,那么学习地理就会易如反掌了。高考虽然是能力立意,但注重基础,地理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等,因此,复习中应多看书。实践证明,自觉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可以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
四、收集信息、理论联系实际
如何学好高中地理的方法 篇9
图是地理学习中的关键,地理复习中的图包括各种地图、等值线图、剖面图、统计图表、系统联系图、综合景观图、原理示意图、地理模式图、地理漫画等等,在这里重点谈一下地图的分析方法。地图是地理的第一语言,在某种意义上说,其重要性要胜过文字的描述。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地理素质的最基本要求。因此,抓住了地图的阅读、理解、分析和应用,就抓住了地理复习的关键。
(一)养成读图、析图、用图的习惯
在复习中,凡是能够在图上找到的自然和人文知识(如:地形、气候、河流、物产、城市规划、工业区布局等等),都应该通过对地图的分析来掌握,并把相应的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上,变记文字为记图,把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形象的图形。使记忆更牢固、更持久。
(二)掌握地图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在研究地理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时,首先要分析这个地理事物是点状、线状还是面状。如果是点状的地理事物,我们就着重从它的归属来分析,如一个工业城市是一个点状的地理事物,在复习时,我们可以分析它属于哪个国家、哪个大的工业区或工业带、哪些交通线的交汇处、哪个地形区、气候区、布局模式等等,从归属的角度来分析它;如果是线状的地理事物,我们侧重分析它做为边界的特征及意义,它具有界定地理事物的功能,如太行山是山西省、河北省两省的分界、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的分界,秦岭-淮河界线更是典型:温度带、干湿区、南北方、水旱地等等,还可以从延伸的角度来进行知识点间的联系,如:某铁路线上有哪几个特大城市、工业区、地形区、气候的干湿区等等;如果是面状的地理事物,主要从相邻或包含关系考查其相互关系。这样,遵循一定的思路和方法,层层分析、点点联系,就能迅速形成心中地图,巩固相应知识。
(三)抓住特征,层层深入地剖析地图
任何地理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和其他地理事物都有相互的位置关系,如相邻关系、包含关系、重叠关系等,在识记地理事物时,注重分析该事物与周围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分析待掌握知识点所在地区的地图特征及其与这些特征的联系,用形象而简明的特征符号,将相关的知识点串起来,使该知识点与这些特征结合为一个整体,可以降低识记难度、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形象思维和联想能力的发展。
如在复习世界地理中的北美洲五大湖群分布知识时,应注意到五大湖群分布在美国与加拿大之间,且总体上呈汉字的“入”字排列。其中,一撇为密歇根湖,且完全属于美国,一捺为其余的四个湖泊-苏必利尔湖、休伦湖、伊利湖、安大略湖,且这一捺同时还是美国和加拿大的边界线。这样,在同学们的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图形知识系统,将知识要点图形化,促进了知识在不同形式之间的转换和创新思维的锻炼。
高中地理答题技巧
(1)高中地理首先要分点作答,答题条理清晰,抓住主次,逻辑性强。从背景资料直接提取的答案放前面。高中地理题目在答案中非常强调抓问题的主要方面,所以对影响地理事物诸多因素中,要抓住最主要的因素,切中要害,实在没有把握怕抓不到,则主次一起抓,多多益善,但要注意把最精彩、最重要的尽可能放在前面,以免给阅卷老师造成主次不分、回答问题不着边际的不良印象。注意题目分值,高中地理分值高要注意扩展答题要点,扩展中不能与题目矛盾,不能出现错误表述。
(2)高中地理答题文字尽量少而精,注意突出关键词,注意“不问不答、多问多答、先问先答”的答题规范。但如果没把握,怕把知识点漏答,根据目前高中地理综合题的评分标准,则不如多答。
(3)高中地理答题尽量具体详细。如果没有把握的话,可作适度模糊处理。如“旧金山沿岸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可答为沿岸寒流降温减湿,不必具体指出洋 流名称。
(4)高中地理答题尽量应用地理术语。如大气环流、河流径流等语言,是衡量考生答题是否优质的重要标准。答案要先定性描述,然后具体分析。
如何学好初中语文 篇10
初中语文秉承了小学语文的一贯做题风格,实际上是对小学学习的一个延续。所以在小学期间养成的好方法好习惯同样适用于初中语文生活。120分的分配在试题中体现得十分明显,这样一来,给了考生更宽阔的空间去
得到分数,使初中语文的得分率显著提高。
其实人的一生中,关于语文的学习万变不离其宗,题型再多样,形式再新颖,都有很巧妙的方法进行解题,需要做到的只是参透个中内容,真正掌
握,举一反三。
对于基础的语言能力考查,关键在于日常的积累,所以一点一滴的积累很
重要,因为一切都是为了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初中必背文言文并不多,但学习文言文常识知识是为了由易到难,由课内知识转向课外,因为万变不离其宗,所以掌握好课内知识尤为重要,这就
需要一些好的学习方法。
众所周知,熟能成诵,这一点充分的体现在语文学习上。日常生活的积累,妙词佳句的品读,文言内涵的理解,故事哲理的参透都是如此,都能由中
受益。
与其说是考查语言文字能力,不如说是考查语感,从这一点来看,语文和
英语是相通的。
那么,我们学习语文应该养成哪些良好习惯呢?
一、积累的习惯。
素来,我国学者十分重视知识积累的作用。战国时期的学者荀子在《劝学》一文中告诫人们:“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可见积累对语文学习多么重要。从高考语文优胜者的实践来看,积累也确实重要。浙江省绍兴市的高考状元魏益佳高考语文成绩136分,他在谈到自己的语文学习经验时说:“语文学习是慢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点点滴滴的语文知识,就如一粒粒的黄沙,今天积一粒,明天积一粒,就会聚沙成塔。”他的高分来自高中三年苦心经营的积累。积累也是高考应试的需要。一个高中生,必须首先做好知识积累。积累的主要途径有四个:一是摘抄,二是背诵,三是记忆,四是训练。积累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单元积累法。就是学习一个单元之后,及时归纳本单元学习的难读字、易错字、成语典故、精彩语段等,力求精要实用。二是考点积累法。就是根据语文《考试说明》中规定的考点,对散见于课本、资料、试卷中的语言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要注意突出重点、难点。三是易混点积累法。就是对平时训练中遇到的易混知识点,考试中出错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要着眼于辨析疑点。如复习汉字字形时,就可以从易混点的角度进行总结:例如,复习汉字的字字形的识记,就可以采用这
种方法,积累一些字形相近而容易写错的字。
其次,积累名言、警句、典故、故事、精彩篇段。
积累名言、警句、典故、故事、精彩篇段,是提高语言修养和作文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一有时间,就拿来翻翻,久而久之,就受到感染,这些警句、典故、故事等,就会化为自己的东西,活跃在自己的文章中,在不自觉中提高了自己的语言水平,增加了语言的文采,丰富了文章的内容。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还要有“学以致用”的思想。们积累材料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要在写文章时用,到时候你要想到这些材料,要学会用,这
发问的同学就是只管抄,不去用。二是抄写时,就没有用的意识。我们的学习时间是十二分的珍贵,我们抄东西时,一定要想到有用没有用,如果这个材料没用,那我宁愿去休息也不去搞摘抄。每抄一个故事,就在下面加上批注,提醒自己用在哪些观点之下。我觉得这个做法是很值得学习的。
再如,现代文阅读题:
一、要有文本意识。
我们必须学会从原文中把答案“扣”出来的本领,而不是叫你凭想当然的,按自己的观点作答,而要能把握住作者的思想观点,但这个思想观点它不一定是正确的,而同学们在做题时,往往不是筛选作者的观点,而是
写出通常认为的正确观点。
二、阅读的习惯。
(一)诵读。诵读就是有声的读书。古代人把上学叫做“读书”,可以看出传统的语文教育思想对“读”的重视程度。今天 许多学生语文素养差的根本原因就是从初中到高中一直都只重视去做各种模拟试题,而没有认真的进行过“诵读”的训练。但是一个人语文能力的形成恰恰是在诵读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教材上选的那些优秀的作品,特别是要求背诵的文章,我们要认真的诵读,除些之外还要找一些文情并茂的文章,拿来反复的诵
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精读。从形式上看,与诵读相比,精读是一种无声的读,即默读;从本质上看,他是一各伴随着思考、理解、概括、转化、吸收的研究性的、创造性的阅读,是更高层次的阅读。孔子讲“学而不思则罔”,对于
精读来说,最关键的一条是在读中要思考,在思考中质疑,即发现问题,实际上有效的阅读,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阅读水
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三)多读。古人讲:“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所以阅读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多读名篇佳作,读多了,视野开阔了,自然就会有比较,有鉴别,自然也就会产生较为深入的理解。如有人读了《荷塘月色》中关于月色的描写,就想起“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的朦胧,又想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恬静,觉得有那么几分相似,由是而到画面所显示的凄婉的美。
(四)勤动笔。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一是要随时记下有用的知识,生字、新词、生动的语句,优美的语段,将读书与积累结合起来。二是点评阅读材料,对其内容、结构、语言、手法直至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独到的点评。点评式的阅读,是中国传统的阅读方法。古代有毛宗岗点评〈〈三国演义〉〉、金圣叹点评〈〈水浒传〉〉,现代有毛泽东点评《二十四史》。三是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等,把读与写结合起来。
三、写作的习惯。
(一)积累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素材是作文的基础。素材的积累宜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含自身周围环境见闻),这是极为丰富而行动的材料来源;二是学过的课文内容,这也是一个可观的材料库;三是课外阅读(书籍、报刊、影视等)中发现的反映
社会生活的典型材料、精彩片断、名言警句等。
(二)、善于思考。有的同学作文总是简单地叙写身边琐事、没有深刻
思想内涵和新颖见解,对生活的观察思考不够深入,没有把握住升华文章主题的关键。考生要想写出思想深刻、见解独到的文章,就必须对生活现象进行深入的感受、领悟、思考,对其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的精加工,力求在生活的矿石中,提炼出珍贵的人生之“金”。
(三)抄写范文。作文水平较差,起点很低的同学,首先在抄写文章上下点功夫,即探照下面讲的三条来抄写:一是选合适的范文,例如,报刊上比较好的散文,或同学中的优秀作文;二要成句的抄写,不可看一两个字,抄一两个字,要做到看一句,抄一句,而且连标点也不要抄错;三要坚持,如果每天抄一千字,那么至少坚持两个月,即可有显著效果,如果坚持半年,那么你的作文水平就会有质的飞跃,这比看任何写作方法之
类的书都管用。
(四)、勤于练笔。“曲不离口,拳不离口”,写文章也是如此。练习多了,就会熟能生巧,得心应手。练笔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二是经常写些画家写生式的生活片断、生活场景等,积累素材和技巧。三是及时记下自己的生活感受。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些事情触动了心灵,使自己有所感、有所思、有所得,就及时的将其记录下来。这些来自生活的思想,往往闪耀着个性的灵光,写进文章就会焕发出耀眼的光
彩。
(五)、反复修改。一些能写文章、能发表文章的学生,其中绝大多数都很注意对自己文章的修改,他们在完成自己作文之后,总愿意听听老师的意见,然后或作修改,或者重写。这大概是他们能写好文章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每篇作文老师都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是不现实的。最好是明白
修改的一般要领,自己动手,勤练修改,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实在拿不定主意,不知道怎么修改,再征求老师的意见,或试改后再听听老师的意见。修改文章有一个大前提,就是所写文章确实可以改,也就是说一篇文章在内容、结构、语言没有大的问题,这才可以修改,如果立意离题,内容空洞,思路混乱,语言太差,就不适合修改,因为修改也不能解决这方
面的问题。
从这几方面着手,踏踏实实的从每一个细微的步骤做起。不要每做一点,就想要很快的获得分数上的提高,认真做好你该做的事,相信你一
如何学好初中数学 篇11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1.让学生喜欢教师。初中对于刚刚经过小学教育的学生而言是一个新的环境,在新的环境里,学生总是充满着期待与好奇。因此,我们作为教师要把最优秀的一面展现给学生,正确处理好和学生的关系,多给学生关怀,少一些批评,要耐心指导学生,不能对基础差、调皮的学生进行不合适的责骂,而要让学生从心中认可数学教师。因为如果学生对教师产生抵触和厌恶情绪,就会引起学生对教师所授课程的厌恶情绪,那么,学生学好此门课程就很难了。
2.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教师在课堂授课时,应增加课堂互动,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学生鼓励与赞扬。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程的教学安排,提出巧妙、新颖的问题,制造悬念,使学生产生疑问,从而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扎实数学概念
初中数学出现了很多概念、公式、定理等,学生要对其全面掌握,因此,我们教师要让学生在知其然的同时还知其所以然。大多学生注重背诵概念,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这样学习数学在解题运用中就会出现大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让学生知道每一个定理、定义的推导过程,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应用过程中灵活应用,举一反三,而不是僵化地、被动地套用公式。
三、重视教材中例题、习题,并处理好难题与它们之间的关系
1.例题和习题的作用。数学中的概念、定理是比较抽象的,教材安排体例是经过科学论证总结的,例题、习题是对抽象概念的具体化运用,是对基础知识的巩固。由于学生刚接触初中数学知识,在运用上肯定不熟练,基于此,例题和习题的作用就突出了。学生可以在教师讲解例题以及自己做习题的过程中,将已学概念具体化,从而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更深刻。
2.授课中应正确对待难题。有些教师对基础题目重视不够,授课过程中一味让学生掌握难题。我认为,这样的授课方式是有很大问题的。难题、提高题是在学生扎实基本功之后的能力开拓。教师面对的学生是一个整体,学生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把精力集中到难题提高题上仅有为数不多的学生在认真听课,大多学生听不懂,只能敷衍以至于上课睡觉,久而久之,大部分学生就对数学失去了学习兴趣。我认为,这种方式是本末倒置的,违背了义务教育性质和目的,教师应从整体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大多数学生,照顾到有能力提高的学生,正确处理基础知识与提高拓展的关系。
四、让学生认真做好预习、复习和练习
1.学生在课程开始讲解前就应该对授课内容有一个大致的把握和理解,这就要求学生进行预习。预习过程中,学生应将自己不懂的知识记下来,在听教师讲课过程中一定要弄明白。对于自己已经会了的知识,学生也要认真听讲,万不可以为自己预习时已经会了,就放松警惕,这样很容易出现理解上的偏差,走入思维定势将对学习有百害而无一利。此外,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听懂的知识切不可拖拉,课后应及时请教同学或教师,一定要弄明白,充分掌握,万不可不当回事儿,要谨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否则将无法学好数学。
2.课后复习不可脱离教材,迷信辅导书,因为教材才是最好的辅导书。学生课后应回顾所学定理、概念,反复研究例题。例题是最具代表性的题目,学生不应单纯地知道例题的解题过程,更应知道解析例题所涉及的定理概念以及解题思路的应用,要举一反三,充分掌握知识。学生学习例题,要真正掌握解题方法,扩展解题思路,如果只记例题不记方法,例题也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
3.充分认识练习题的重要性。许多教师和学生搞题海战术,大量做题,这种方法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值得探讨。题海战术容易使学生陷入经验主义误区,容易使学生只做不思,只为做题而做题,只为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起不到巩固概念和拓展思路的作用。对于题海战术,我本人不是很赞成。通过实践教学我认为,教师和学生还应注重教材中的练习题。教材中练习题的科学性是经过专家研究论证的,涵盖了所学的知识点的合理性结合,这些是其他辅导资料以及一些劣质题目不可比拟的。
4.适当做些综合性题目。综合题运用的知识点较多,适当做综合题也是检验自己学习成效的有力工具。通过做综合题,学生可以知道自己的不足所在,使自己的数学水平不断提高。
五、正确看待考试
学习并非为了考试而学习,但是考试确实是对已掌握数学知识的检验,考试成绩基本上还是可以反映出一个人数学水平的高低、数学素质的好坏的。因此,我们要正确看待考试,把考试作为一个对已学知识的检验,查漏补缺。
以上是笔者对数学学习的几点看法,希望对广大学生和同仁有些帮助,不足之处还望批评指正,共同进步提高。
如何学好初中化学 篇12
第二步不要把学习化学当成考试任务来完成, 而是体会这门学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同学们总认为只要简单记住化学是一门在分子原子水平上来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这样的定义就是在认识了解化学。那我只能遗憾的告诉同学们这只是在机械的重复科学家们的认识, 而并不是自己的理解。认识一门新的学科无非就是在交一个新的朋友, 你是否明白为什么要在分子原子的基础上来认识化学的呢?化学为什么要研究物质呢?又为什么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呢?所以只有真正的理解化学对于人类生活的作用, 了解化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变, 它为我们的未来可以创造的价值, 才能更全面深入第理解化学这门学科的内涵。学好化学的前提就是你要像对待朋友一样去了解它, 认识它, 这样才能“和平共处”。
第三步学会“记忆”而不是“记住”。有一些同学总认为化学是理科中的文科, 只要背一背、记一记就能得到高分。事实上不管是哪一门学科都有基本的公式需要记忆才能解题, 化学也一样有需要记忆的“公式”, 例如元素符号, 化合价。化学是一门有着自己独特语言的学科, 因此化学的根基就是化学用语的理解和运用, 而元素符号和化合价是构建化学用语的基本。那么化学用语在我们的化学中有什么作用呢?实际上化学用语是用来简洁直观的表示化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物质的组成、结构以及变化。化学用语的意义对于很多学生都是难以理解清楚的, 其实是因为没有理解物质形成的过程, 也就是没有理解化学到底在研究什么。例如:O2这样一个化学符号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许多同学都是记住有4条:
1.氧气
2.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
3.一个氧分子
4.一个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每一条怎么描述都是生搬硬套, 但是假如我们能够把氧气形成的过程想清楚, 那么这个化学符号的意义其实就能想明白。首先是2个氧原子结合形成微观看不见的1个氧分子, 然后很多这样的氧分子聚集就是我们宏观能感受到的氧气, 氧气中就有很多的氧原子聚集就是氧元素。所以O2这个化学符号表示了氧气的构成又表示氧气的组成。所以化学有一些需要记忆的知识, 所谓记忆是在理解的前提下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识记一些基础内容, 例如元素符号的识记可以自己编口诀找找符号和名称之间的关系, 一定要学会有技巧地学习。
第四步学会运用教材, 跳出题海。化学教材是我们学习化学的工具, 教材才是我们最好的辅导书籍, 每一个章节后都会有相应的练习题, 应该每个习题都要做, 不要认为简单就一带而过。实际上现在市面上很多的习题就是根据课后习题改编加大难度后形成, 很多题目都是类似重复的, 所以做好教材习题远比跳入题海来得轻松实在。教材中一些课后小实验和资料卡片以及每个章节最后的知识梳理往往都会被忽略, 而这些看似并不起眼的内容往往是为重点知识的一个补充和整理。因此, 每天用15分钟的时间来阅读化学书和梳理知识内容是必不可少的。化学的难不在于题目而是在于细致和理解, 而阅读化学书、梳理知识内容是理解化学, 深入了解化学的关键。
第五步学会找方法找规律。化学是一门非常具有规律的学科, 化学研究物质的方法以及物质之间的联系都具有规律性, 只要找到这些规律学习就会变得更加轻松。例如, 化学实验现象的描述对于同学们而言都觉得特别的难以记忆, 而事实上化学现象的描述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第一, 物质燃烧的实验:气体燃烧的实验现象都是产生什么颜色的火焰, 包括硫粉燃烧的过程是硫粉先熔化再气化成硫蒸气然后才燃烧, 因此硫粉燃烧的实验现象也是什么颜色的火焰;固体物质的燃烧的实验现象的描述就是发出什么颜色的光, 镁条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 铁丝燃烧火星四射等等。第二, 实验中有气体产生, 那么实验现象的描述就是有气泡产生。第三, 溶液之间反应的实验:涉及到有铁离子、铜离子等溶液有颜色的就要描述溶液颜色的变化, 若实验中有不溶性物质生成的就要描述产生什么颜色的沉淀等。第四, 化学反应有能量变化的需要描述反应前后温度的变化。类似的情况在化学学习中还有很多, 例如, 气体的制备的研究方法是一样的, 掌握方法就可以举一反三, 只要选中实验的原理, 那么根据原理中所需原料的状态和实验条件以及需制取的气体的性质就可以选择装置。再例如, 初中化学研究方法中采用最多的是对比实验的方法,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铁钉锈蚀的条件探究、分子不断运动的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以及影响金属反应速率的因素的实验等等都是采用的控制变量的对比法进行。化学学习中的规律当然不仅只有这些, 在这里只是举了一些例子。那么这些规律该如何寻找呢?第一, 化学研究的物质大多具有相似性, 而且研究的方面都是相同的, 无非就是物质由什么元素组成, 有什么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能发生那些化学变化。第二, 许多同学认为化学方程式需要背, 实际上是没有理解化学变化的过程和没有找到物质之间的相似点, 只要理解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反应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然后后又产生了什么新物质, 把化学式写出来连在一起不就是化学方程式了吗?同类物质发生的化学变化的过程都是一致的。第三, 化学需要的是琢磨, 实际上化学本身是一个很复杂又很抽象的学科, 但是它的复杂在于每一个知识点之间都是环环相扣的, 知识之间看似没有联系的其实大多在研究方法上都有共同点。
【如何学好初中地理】推荐阅读:
“理科生如何学好地理”演讲稿07-05
如何学好初中物理,初中物理学习方法总结08-31
如何学好数学?11-16
论文如何学好英语06-12
如何迅速学好英语07-02
如何学好高三数学07-08
初一语文如何学好08-03
初一如何学好语文09-02
浅析如何学好高中数学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