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经验(共12篇)
初中历史教学经验 篇1
摘要:历史学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它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情感教育素材,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情感教育氛围。
关键词:历史教学,德育,渗透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每位历史教师,不仅要传授历史知识,要注重对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更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所以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学历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已经做了大量的探讨和阐述,这是十分必要的。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实现德育的渗透?本人浅谈自己在中学历史教学活动中实现德育渗透的一些方法,主要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角度去谈。
一、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的基本形式,其德育渗透是通过教材、教法及教师的情感等因素实现的。
1.教材内容的直接感染
教师要留心,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人教版教材八年级历史上册五·四运动中对爱国学生口号和宣传单的描写:“在得知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后,爱国学生为捍卫国家主权和尊严,愤然咬指学书。”“中国的领土可以被征服,但不可以被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被打倒,但不可以被侮辱。”这些内容可以直接感染青少年学生,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事例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直观的教学方法展现不同类型的情感素材,以达到情感上的升华
教师要不断地装备自己,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也应该与时俱进地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的使用,可以把祖国的大好河山、英雄的人物、壮观的历史场面再现出来,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升华。例如,学习虎门销烟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收缴的鸦片,那种壮观的场景,让学生在看视频的时候内心就燃起爱国主义情感和对林则徐的敬佩之情。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善于总结教材的类型和内容,要细心挖掘教材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比如,在学习古代辉煌的科技成就的时候,可以再现古人的发明创造,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学习近代外国列强侵略中国的时候,可以再现外国列强在中国烧、杀、抢、掠等场景,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愤恨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教师在情感上的熏陶
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师德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师生之间的真诚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便在情感教育的时候更容易激发学生,师生产生共鸣。教师在情感教育的时候也要注意自己情感上的投入,注意音调的抑扬顿挫和肢体语言的变化,例如,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时教材对黄海大战中邓世昌壮烈殉国场景的描述,教师在描述的时候要感情充沛,学生听后会深受感动,更容易激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愤恨和对邓世昌的敬佩。
二、历史课外活动中的培养
开展不同类型的课外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1.开展“历史知识”比赛,这是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
考查的知识点可以包括革命精神、英雄人物、爱国壮举、科学家和科技成果等内容,例如,出题列举我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及注明领先大概多长时间,让学生答此类题目时能直接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这种比赛活动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从而在自己的学习中产生强大的动力。
2.开展“历史知识专题讲座”,结合我国重要的节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例如,每年9月18日这一天,教师可以准备与历史上日本侵华的九·一八事变相关的文字、图片、音乐和视频资料,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讲座,让我们的青少年学生了解过去的历史真相,勿忘国耻;营造这种良好的德育氛围,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愤恨和树立好好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让学生真正地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3.利用乡土“历史文物”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历史文物,组织学生实地考察,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思想道德教育。例如,我县有西梁山烈士陵园,每年在清明节期间可以组织部分学生去烈士陵园参观、考察,之后要求学生写写自己的感受,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也能更直接地对学生进行革命献身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历史学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它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情感教育素材,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情感教育氛围。所以作为一名历史老师, 一定要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以及对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要更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努力,刻苦钻研,创造出更多有利于实现德育渗透的好方法。
初中历史教学经验 篇2
张维一中 孙丹
转瞬间从事历史教学已有二十多年。回顾近几年初中历史教学,感受颇多。我认为要想把知识教授给学生,还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成绩,在教学中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一、认真备课
备课是备课本基础知识、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方法。备课时,我有这样一个感受:备课不仅仅是写教案,写教案只不过是备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更重要的是怎样写好教案。
在这一过程中要认真阅读课本,依照课程标准,确立教学目标,然后根据课本内容,搜索各种资料来增加课堂知识容量,再加之典型习题来补充课堂教学。最后把教材内容和相关材料有机结合、排序好,再落实到教案上。每次上课前再温习一次教案,做到万无一失。
二、积极构建有效课堂 1.通过提问导入新课
“向45分钟要效益”,导入新课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一环。通过提问教师总结自然过渡新课起到承上起下作用。
2.上课注重课堂笔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知识在于积累,历史学习更是如此。记好课堂笔记有助于稳定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后期的复习。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好脑袋抵不上烂笔头。”“最浅的墨水也胜过最好的记忆。”课堂笔记是最好的备忘录,为以后的复习带来方便。因此,从任教初三历史以来,本人一直要求学生做课堂笔记,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任何人都终生有益,古人云:“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如能在培养学生学习的习惯上下功夫,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可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达到双赢的效果。所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我们教师也要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3.积极引导,培养兴趣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央视百家讲坛中纪连海、易中天、于丹这些历史学者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观众展示出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面,使观众感兴趣的同时也填补了历史知识。在教学中注重引用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如《郑和下西洋》、《贞观长歌》、《中国1921》等这样的作品,全方位,多角度,介绍电视剧的历史背景,故事情节,让学生对历史感兴趣。避免“填鸭式”,使学生从学习这种苦差事中解脱出来,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无涯的学海中“巧”作舟。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不仅每节课导入别出心裁,还常给枯燥的知识加入些调味品---历史典故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如福熙车厢与两次大战;比基尼与原子弹;中非猴、殖民扩张与艾滋病等。利用故事的形式灵活多样的去叙述,这样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中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浓了,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2).运用课本知识结合社会热点知识激发兴趣。知识就是力量。针对中学生求知欲强的特点,在讲课时尽量运用现成的教材满足学生的要求,并适时的引入社会热点知识。比如我们在讲《动荡的中东》一课时,电视上的“新闻联播”国际新闻就是很好的素材。学生就会探究“动荡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地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等等。再比如讲冷战时期的产物“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时结合当今的“利比亚”局势,北约军队对利比亚的空中打击,这样的看得见的事实更能增加知识、激发兴趣、增强了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这些热点知识作为现成材料,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就能更好的作为学习的切入点。现成的素材更有新意,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善于吸收消化,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注重学生的差异,重视学困生的转化。
一个班由几十名年龄相仿的学生编组而成,他们虽处在同一年龄段,但性格差异,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在教学中我们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对此应因材施教、培养补差,对成绩良好的学生高标准,严要求,精益求精;对中等生制定追赶目标并督促其定期赶上;程度差的学生更需要关爱、鼓励,不排斥、不挖苦、不放弃,给其特殊的关注,引导他们树立自信心,当他们取得一点点的成绩的时候,都及时的给予表扬,当他们犯错误的时候给予宽容。学困生转化工作的时间可能比较长,如果能坚持下去的话,对改善中下等生的成绩有很大的帮助,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科任老师与班级学生们的关系,那么我们科任老师的工作也就如鱼得水。
四、做好阶段检查工作,及时总结教育教学工作的不足,调整教学方法。
每阶段学习结束后,我都要进行阶段检查,形式可以多样,不一定要用一套题来进行一次考试。比如,列大事年表。学完一个单元,列大事年表可教会学生抓住重点,理清历史线索的方法;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把这段时间的知识加以归纳小结,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另一方面,通过学生成绩反思自己工作的优缺点,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扬长避短,以更好的适应学生的要求,提高自己的执教水平。
五、积极贯彻“抓平时、抓细节、抓落实”的一贯教风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细节决定成败,我们教师只有持之以恒,抓平时,抓细节,抓落实,形成一贯的教风,才能促成学生的一贯的学风。
六、关于初三历史总复习的一点体会
初三历史复习点多,面广,时间紧,任务重;如何有效复习是每一位老师的难题。从本人教学来看,以下几点值得尝试:
1.“发散式”复习
“发散式”复习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复习方法,所谓的发散式复习,就是一点带出与之相关的全部问题进行复习。比如将模拟题的单项选择题,将每一个选项逐一剖析,由此引出更多的与之相关的问题,可以做到比较学习,又将选项的知识进一步延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将十道选择题全部分析完,其实初中阶段的重点知识基本复习差不多了。
2.“一对一”复习法
以往的历史复习时,给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背诵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效果还是不尽人意,给了时间效果仍然不佳。面对这种情况,“一对一”复习法还是比较理想,所谓的“一对一”复习法就是粗略复习的基础上,让学生两人一组,互相提问所学的知识,这样就能在短时间内强化学生的记忆,使所学的知识更加牢固。
3.表格复习法
就是对容易混淆的知识和和历史上的文化方面的知识列表格复习比较理想,比如中国古代史中“诸子百家”的诸子、百家、观点列表格既能总结知识,更能比较各学派的观点;在比如“三次工业革命”这部分知识学生更容易混淆,混淆点就在每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上,如果教师列出三次工业革命的比较表,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复习,作用会更大,效果更加明显。
4.课前小检测
初中历史教学经验 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情感教育;教学模式
一、音乐有助于实施历史情感教育
以初中歷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章节教学为例,选用我国著名钢琴协奏曲《黄河》中的第三乐章《黄河愤》为背景音乐,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清脆的竹笛声响起,奏出民族风格的主题;随后,钢琴声渐变深沉压抑,和弦与铜管乐的阻塞音越发明显,表现了日寇对祖国河山的践踏,人民在水深火热之中遭受深重苦难,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之下,学生如同回到了当时的中国大地,每个学生脸上都表现出悲痛的表情,苦难音调进行之中,同时酝酿着反抗的情绪,随着音乐情绪的不断高涨,独奏钢琴奏出了象征民族悲愤的雄伟音调,学生胸膛之中也随之燃烧着斗争的熊熊火焰;再配上屏幕投影中显示的一张张日本侵略者屠杀中国民众、蹂躏我大好河山的历史照片,此情此景,教师无需任何语言,音乐已经把每个学生的思绪拉到了那段艰苦的岁月,润物细无声中实现了爱国主义历史教育。
二、音乐有助于创新历史教学模式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生动活泼而富有感染力,深受中学生喜爱;历史学科相对枯燥乏味,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效率低下。二者的融合为历史教学带来新启示,利用学生热爱音乐的特点,引导学生从歌曲中捕捉历史信息,有利于调节教学氛围,转变教学形式。通过开展“我爱记歌词,歌词之中找历史”的探究活动,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十送红军》中分析长征的起因、过程、结果、意义,《松花江上》回顾了“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及其影响,《东方红》《五星红旗》《春天的故事》等歌曲反映了新时期的社会现状……通过这一次活动,学生形成了“时时有历史、处处有历史”的意识,教学效果显著。
音乐是人类特有的艺术形式,深刻反映着当时当地的社会风貌,具有极强的时代烙印。就其本质而言,音乐源于历史,高于历史,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将音乐引入历史教学,充分发挥它的辅助作用,有助于打开历史教学的新局面,用音乐谱就历史的新篇章。
初中历史教学需要乡土历史 篇4
一、乡土历史是生动的直观教材
美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 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多年来学生认为课本上的历史事件离现实太遥远, 学习历史没有实用价值, 因而提不起兴趣。而乡土历史中的人物和事件都是土生土长, 学生对此有一知半解, 可以大大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
比如, 对初一新生讲宗教的时候, 学生不感兴趣, 于是笔者就添加了乡土历史的资料:本市孔望山的南麓的汉代佛教摩崖造像, 属于东汉晚期, 比前秦苻坚时期敦煌莫高窟的佛教造像约早二百年。这时, 学生们的兴趣已经被引起。笔者接着说:孔望山摩崖造像中, 一百余尊人像各具姿态, 最大的一点五四米, 最小的仅十厘米。以三尊立佛和三尊卧佛较为突出。那么, 佛教在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统治者为何如此重视?带着疑问, 我们一起学习。由对乡土历史的兴趣逐渐迁移到历史学科的学习, 从而为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二、学习乡土历史,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说过:“关于爱国主义教育, 是从深入认识自己故乡开始的。”乡土历史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不可缺少的好素材。连云港城风景秀丽, 人杰地灵, 有许多名人在这里留下他们的足迹, 丰富了当地乡土历史的内容。比如, 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孔子, 因在此登山望海, 世传其山为孔望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曾三次来到海州, 并留下了十四首诗词;《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曾任海州沭阳主簿, 对海、沭一带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吴承恩的神话小说《西游记》是一部与我市花果山有着血肉联系的文学巨著, 被拍成电视剧后更是家喻户晓……有这么多名人都在我们的家乡生活过, 大家有何感想呢?此时, 班级的气氛活跃起来。
家乡辉煌的过去、灿烂的文化、名人的事迹是学生引以为豪的最佳材料, 可成为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生动教材。学生通过对家乡历史发展的认识, 促进对家乡现状的探究, 培养他们为建设美好家乡和中华民族腾飞而努力学习的志向。
三、学习乡土历史,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让学生走出课堂关注乡土文化, 能培养学生以“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为核心的人文关怀情感, 强调人的创造性的充分发挥, 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连云港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锦屏山桃花涧、孔望山、将军崖以及东海县大贤庄旧石器时代遗存的发现和发掘, 说明四五万年前的人类就曾在这里繁衍生息。1981年, 在锦屏山南麓将军崖发现了一幅属于原始社会的岩画, 它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岩画时代最早的一处岩画, 也是岩画艺术在汉族地区的首次发现。
随着将军崖岩画知名度的提升, 慕名而来的游客也越来越多。然而, 人们对这处宝贵的文化遗存的保护意识却非常淡薄。虽然, 桃花涧景区现在进行了一定保护, 但岩画刻像变得模糊不清, 出现了严重的损坏。
当笔者在课上讲解这些内容时, 课堂沸腾了, 学生们为了保护石刻纷纷献计献策。有人说在石刻的上方搭建筑物;有人说加强石刻周围的保护;还有人说应该在桃花涧门票的背面印上宣传口号, 提醒游客在游玩的时候也要注意保护文物。笔者的课堂增强了学生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四、围绕乡土历史的活动课,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 即教育不能割断与生活的联系, 教育就是经验学习、重组或改造的活动, 经验从做中学。因此, 应当积极转变教学理念, 调整教师教的方式和转变学生学的方式, 立足“学以致用”。
最近, 学校要求各学科编写校本教材, 而笔者则将校本教材与学生的综合实践课相结合, 给学生布置的课题是“连云港历史的变迁”, 并做了适当的分工:第一组学生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去了解家乡社会生活的变化;第二组学生用新旧照片的对比来证明家乡城市面貌的变化;第三组学生到博物馆、民俗馆查找资料;第四组学生采访身边的老人, 收集口述史料。但是这些活动单靠初二学生无法独立完成, 所以笔者带领学生走上社会多实践、多体验, 使广大学生在参观学习中深切了解家乡悠久的历史和今天的腾飞, 从中得到激励和鼓舞, 并立志投身到现代化建设中去。
初中历史学习经验最有效 篇5
一、要会看书。
中考历史内容广泛,涉及世界和中国的古、近、现代历史,死记硬背那些条条框框,干巴巴的历史知识,不如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则事半功倍,这里要求的学生 会看书,是融会贯通地看,而不是走马观花似地瞧:
1.看标题,目的是为了寻找线索,了解每一课的结构;
2.看标题的提示,寻找课本中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 点;
3.看课内和课后思考题,寻找答案或者从课内得到一些启示,同时还应该做到边看、边划、边问、边写,看内容,划知识点,找疑问,写出疑问来,这是对学 生复习时的基本要求。
二、要善于归纳。
归纳是指将众多的或零散的历史知识,按其同类进行梳理,可长可短,并不一定非依赖老师。成绩好的学生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善于“自得其法”上面,归纳的 好,条理清晰,弃繁就简,效果自然就不寻常。比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介绍唐文化的这一内容时,有学生制作了下面一个简表。 这样全新的组合,形成了新的知 识结构体系,学生能够全面准确地掌握这一段历史知识。
三、理清线索。
要求学生在看书时,通过对课本的归类,理出课本内容的纵横线索,形成知识网络,这种网络可以是整个中国历史或世界历史,也可分阶段地整理知识网络。如 世界历史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史中美国霸权政策,关联很多国家和地区,跨时半个世纪,是重点内容,又是复习中的一个难点,如果按大事线索,制作下面 这样一个简单的图示,就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四、要巧答题。
例如某年中考题目考到我国对台政策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决不承诺放弃武力”,可不少同学仅答一句“一国两制”而失分,所以答题时审清题目很重要, 避免粗心大意,过于紧张而顾此失彼,答题要紧扣题目简明扼要,同时注意规范化、时序化。
最后建议在写历史小论文时,在行文之前和行文中,应该始终注意:
1.观点明确,论述集中,不泛泛而谈;
2.联系史实,详略以说明观点为度;
3.文字通顺,条理清晰,结构要合乎逻辑。
★ 学习经验
★ 学习经验心得体会
★ 俄语学习经验
★ 学习经验演讲稿
★ 经验学习发言稿
★ 学习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 有效教学学习心得体会
★ 学习《有效研修》心得体会
★ 高中政治学习经验方法
初中历史教学经验 篇6
【关键词】 高中 历史课堂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5-061-01
历史作为高中文科中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在高考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在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是当代高中历史教师的一个重要的使命,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跟上时代的步伐,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用最科学的方式提高高中学生的历史成绩。
一、革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方式
在新课标的大前提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是当代教师所应具备的理念,以素质教育为教育的主线,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把主导型的教师观念树立起来,教学的观念始终的围绕发展这个主题,不断地使教学方法进行更新,提倡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的学习方法不断的转变,提倡自主学习,在开放式、多样化的学习氛围中使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地发挥出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对于教学过程的倡导,就是不断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历史的过程。
二、使用现代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情境,使历史的课堂不断的被激活
高中历史知识点的基本特点是:丰富性、过去性、综合性,已经逝去的人与事就是历史,不能用科学实验的方式使其重演与再现,因此这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一个困窘所在,因为这是无法亲身经历的过去,教师只是对于教材中的知识单凭语言的描绘或是抽象的阅读,根本不能够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然而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在教学中的应用,这样就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干枯的内容变得生动,把教学的信息从多个角度传递给学生,使教学的难度有效的得到了降低,对教学的目标极大地进行了优化,提高了学生对于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对于学习历史的强烈愿望,最后激发对于学习历史的动机。
另外,更加广博的知识信息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传递给学生,使主体参与的选择性不断提升,使主体的范围不断地得到扩大,使多种感官一起工作,在学习的过程中左右脑都在发挥作用,使抽象的思维与形象的思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例如再对《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这节进行教学时,对北伐战争进行讲解的时候,将书中的有关该次战争的形式示意图以动态图的形式展现出来,张作霖、孙传芳、吴佩孚所掌控的地区分别的用绿色、黄色、蓝色涂上鲜明的色彩,用红色的将广州的革命根据地涂上,让学生通过对地图的观察,对北伐所处的形式给予分析,老师给学生提出问题,根据现在的具体情形,假如同学们你们是当时的指挥官,如何来打这一仗?在这时候,让学生在下面自由进行讨论,然后学生纷纷地给出各自的见解,然后让学生到前面来进行一一的解释,学生在解释的时候也是非常的积极,使原来沉寂、乏味的课堂活跃了起来,之后老师根据学生的解释,利用多媒体幻灯片将具体的作战方式播放出来,并且配上一些慷慨激昂的音乐,这时学生仿佛就在战场上一样,每个人的情绪都十分的饱满,这样学生的听课效率就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对于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就提升了。
三、使课堂的训练与讲评不断的优化,及时复习教学内容
课堂的检验对于授完的一节课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有很多的历史课堂在这方面十分的缺乏,即便检查了,也是简单的背诵。教师要把历史课堂训练的作用不断的进行深入的认识,它不但是对历史知识的巩固,更主要的是把其变成学生学会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的工具与手段。在课堂上,可以把少量的练习吩咐给学生去做。此外,教师还要不断地将讲解的技术与意识不断地进行优化,努力将所练所做讲的要精彩、精当、明白,设计的练习不仅要有一定的深度,而且还要激起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兴趣,对于材料的选择一定要贴近学习的生活实际,而且还要新颖,使学生的练习欲望不断地被激发出来。例如在对《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进行讲解的时候,进行这样的练习,对于03年的美伊战争,美国的出兵由哪个机构来执行?总司令是谁?需要国内支援的时候,是那个机构来执行?进而把这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有效地串联到一起,对知识点进行系统科学地合拢。
四、将综合性的思想灌输到历史课堂当中
综合性的特点是历史知识所具有的一大特点之一,对于经济、军事、政治、民族、外交及生活、文学艺术、思想教育、科学技术都有涉及,密切的与其它的学科联系到一起。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有两个方面的综合知识需要引起注意:综合历史知识,例如中外的综合,古今的综合;还比如,综合有关的学科,例如史地、政史等学科,利用各个方面的互相渗透与综合,提高学生对问题进行具体对比、分析及综合归的纳能力。
五、结语
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推出,在高中的历史教学中,赋予了教师新的教学理念,因为传统教学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也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为了迎合新的教学模式,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能够对历史知识进行系统科学的掌握,提高课堂对的授课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吴洪华.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课堂无效教学行为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2] 余文森.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索[J]教育评论,2009(06).
初中物理教学经验点滴 篇7
一、要善于使用类比法教学
类比法教学, 有助于学生借助已经掌握的认知结构, 快速理解新知, 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 比热容的教学
比热容是描述物质容热本领 (吸热能力) 的物理量, 这是教学的难点学生不太容易理解。如果采用类比的办法效果会好的多, 笔者在教学中这样处理:物质吸热的一般表现是温度升高, 容器中注入液体的表现是容器中液面升高, 容器有容纳液体的本领, 物质相应的具有容纳热量的本领。甲乙两个柱形容器中液面升高相同的高度, 乙容器容纳的液体多, 所以乙容器的容纳本领强, 甲容器的容纳本领弱, 与之相对应的, 通过实验发现质量相等的食用油和水升高相同的温度, 水吸收的热量多, 那么水容纳热量的本领更强。这样处理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容热本领 (吸热能力) 的意义, 容热本领 (吸热能力) 不取决于吸多少热, 而是取决于物质种类, 就像容器容纳本领不取决于容纳多少液体而是取决于容器本身。
2. 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内在联系
初中物理中的运动和力的关系, 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是学生学习最困难的两个知识点, 即使在综合复习中, 仍然有很多学生对于这两个知识点的掌握出现反复波动的情况。究其原因一是, 首次接触就因没有站到函数的角度来理解这两条关系, 二是, 在复习过程中没有用联系类比的方法加以归纳总结, 导致对两个知识点的掌握始终处于混沌状态。笔者经过多轮的教学实践发现, 如果让学生尝试用联系类比的方法研究理解这两条关系, 效果令人欣慰。具体可以这样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 力是促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动力因素, 物体的惯性可以理解为阻碍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阻力因素, 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的效果 (运动状态变化的快慢) 取决于这两个因素的“较量”结果;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电压是促使导体中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动力因素, 电阻是导体对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形成电流的阻力因素, 导体中电流的大小取决于这两个因素的“较量”结果。这样来处理问题, 至少可以保证学生能从定性的角度理解这两条关系, 为定量计算和分析解决综合问题奠定基础。
二、在教学中要深入渗透函数思想
物理世界中的现象总是遵守一定的逻辑关系, 总是存在因果关系的, 而函数正是反映量与量之间的因果联系的, 物理教学不能离开这种思想, 这也正是很多学生觉得物理难学的原因之一, 所以笔者认为在物理教学中必须深入渗透函数思想。
光的反射定律是八年级学生首次接触的一条重要定律, 虽然学生没有接触过函数, 但是在教学中必须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白,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绝非只讲二者的等量关系, 还有一层重要关系是反射角取决于入射角, (折射定律也是如此) 初步让学生体会事物之间的决定与被决定关系, 为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 也为数学上的函数教学积累了一个生动的模型, 有利于函数学习。
运动和力的关系, 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是我们在教学中, 没注意强调力是原因, 物体运动状态变化是结果的因果关系;在应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常常只会机械套公式计算, 不会灵活应用的原因也是在教学中学生没有深刻理解, 电压、电阻是原因, 电流时结果, 电流随着电压电阻变化, 而非电压与电流成正比。
这种思想, 在中考题中也经常出现, 一些探究类考题经常研究某一物理量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让学生使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决定关系, 并写出结论, 若不注意因果函数关系, 决定关系可能搞错而丢分, 所以无论从考试角度讲, 还是从学生认识世界的角度讲, 都应该注意在教学中渗透函数思想。
三、概念教学要重视物理量物理意义的理解
在教学中要有意强调每个物理量的意义, 只有物理量的意义理解了, 才能掌握量与量之间的本质联系, 才能灵活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描述本领类的物理量, 学生最难掌握, 例如比热容、燃料的热值等, 学生往往不注意控制条件, 把吸热多少等同于物质的容热本领;不注意控制燃料完全燃烧的质量而认为热值与燃料燃烧的质量有关;又如描述快慢的物理量功率, 学生易忽略控制做功时间, 而认为做功越多功率越大;描述有效利用率的机械效率效率和热机效率, 学生往往理不清有效利用的是哪部分, 而导致判断或计算失误等等。这类型的物理量的教学, 应该先呈现一个物理事实,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这一物理事实, 从而引出物理量来描述, 有利于学生从物理意义的角度理解这一物理量。例如, 机械效率的教学笔者是这样展开的:
第一步:给出任务, 把重1000牛的物体, 竖直向上提升2米的高度。
第二步:给出两个滑轮组, 甲滑轮组的动滑轮重100牛, 乙滑轮组动滑轮重200牛。
第三步:忽略绳重和摩擦, 分别计算提升物体做的功和对动滑轮做的功。
第四步:分析判断使用那套滑轮组性能更优越, 小组合作分析如何定量表示这种优越性?
第五步:引出机械效率的概念。
这样处理, 学生能从根本上把握机械效率的概念, 灵活应用概念分析解决问题。
以上是笔者, 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点滴做法, 管中窥豹, 恳请广大同行批评指正。
摘要:初中物理教师要进行成功的教学, 要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 其中类比法、在教学中深入渗透函数思想法, 和注重物理量物理意义的教学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使用的方法, 这些方法的使用有利于触类旁通, 整体掌握、灵活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
关键词:类比法函数思想物理概念,物理意义
参考文献
[1]2011年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口述历史教学法 篇8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1.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
如今, 初中历史教学还是停留在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上, 填鸭式教学占据主导地位。历史教学不延伸到课外, 只是一种教师在课堂上对相关史实进行阐述, 课后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 考试时只是考书本上的知识。这一套传统的教学评估模式, 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对于历史的知识掌握度差, 而且也非常容易忘记。
2.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的教学法, 使学生对于历史科目的学习停留在为了考试的层面上, 大多数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仅限于教科书, 不会去看教科书以外的有关历史的书籍, 导致掌握的历史知识非常有限, 而这也反映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可想而知, 拿历史当作科目来学, 为了考试而学, 课堂上的气氛一定是紧张沉重的, 而这正是一种错误的学习方式, 真正的学习应该是愉快而又活泼的。
二、口述历史教学法的特色
1.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新课标以“学生主体, 体验过程, 生活经验, 合作探究”为教学理念, 强调学生“在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口述历史正是这样一种教学法, 由教师指导学生动手去搜集史料, 并且进行相关的整理与自己的思考, 让学生在调查采访的过程中, 成为历史课程的主体, 体验调查过程的快乐, 把教学模式延伸到课堂外, 也使学生的交际能力得到锻炼。
2.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口述历史法是一种新颖而有意义的教学法, 学生对这种教学方法, 通常都表现出一定的兴趣和好感, 好过教师单方面的知识传授和死记硬背。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不知不觉地学习了历史知识, 锻炼了能力。一方面, 会让学生非常有成就感, 另一方面, 也会使知识记得更牢。
3.知识与能力并重
口述历史法锻炼的是学生的全方位学习能力, 不仅是知识的掌握, 更多的是学习方法与能力的提升。在口述过程中, 教师指导学生设置相关问题, 如何与长辈接触交流, 如何提问题, 如何记录问题, 如何整理记录的问题答案, 以及如何运用自己的思考来评价采访的内容等, 这些都是知识与能力的并重。
三、口述历史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1.准备阶段
口述历史法的准备阶段主要就是对学生们进行相关的培训。包括访谈技巧、小组合作、寻找访谈人物、设置问题、联络被采访对象等几个方面。准备阶段是口述历史法的关键一环, 调查阶段能否成功, 取决于这个阶段所付出的努力, 所以教师一定要指导好学生如何去做这些工作。可以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每个小组内部有明确的分工, 教师可以分别把各个小组内部负责相同事情的学生召集到一起, 给予专项培训。比如一个小组找出一名负责采访的同学, 而教师可以针对这几个采访的同学给予专门指导, 这会比讲解给全班同学更有效果。
口述历史法寻找史料的阶段可以定位在这些人群与机构上:博物馆、古建筑中居住的老人、史学家、史学老教授等, 由于学生接触的人群有限, 加上一些地区史学资料的有限, 所以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被采访对象, 全班选择三到四个即可, 但是要以获得真正有价值的史料为准, 否则不计算在被采访对象之内。
访谈技巧适合讲给采访小记者, 而设置问题、联络被采访对象以及寻找人物则是小组内部讨论的重点问题, 这一部分先由教师进行统一指导, 再由小组讨论, 最后确定一个方案, 提交给教师, 教师通过后即可实施, 不足之处, 教师应该给予指正。由于初中学生年龄尚小, 在外出时, 可由教师带队, 但具体实施项目则主要由学生来完成, 教师只是负责引导。
2.调查阶段
调查阶段其实就是具体实施, 按照计划原样实施就行, 可是实际中也会出现一些特殊情况, 比如采访时应该携带的工具和访谈时的礼貌问题, 都应该由教师指导。采访时应该由两至三名同学在场, 一个负责提问题, 另外的同学负责录音和拍照, 这样可以保证现场不出任何状况。如有必要, 教师也应该在现场配合学生的工作, 准备工具则包括笔、纸、录音笔、相机等;而访谈的礼貌问题则是关系到被访谈者对采访者的印象的问题, 也是会使被访谈者决定是否要将重要的内容告知采访者的重要问题。在访谈时, 采访者应该亲切、大方、保持微笑, 语气谦逊, 衣着合体, 拍照时不要开闪光灯, 室内灯光要亮, 以免影响被采访者的思路。在采访结束时, 应该表达谢意, 并且询问被访谈者的常用联系方式, 以便在整理采访稿遇到问题时, 能够及时得到正确的答复。
3.整理阶段
整理阶段是学生整理被采访者口述历史史料的阶段, 可以由小组内部事先安排好的学生来整理, 也可以由采访者来亲自整理, 因为采访者参与了采访的全过程, 对于被采访者说了些什么都有着一定的印象, 可能会节省一些力气与时间。整理是一件很复杂的工作, 首先应将录音笔中的口述资料整理成文字, 并进行符合史实的调整, 然后检查错别字与遗漏的地方;其次要取好标题, 形成word文档, 打印出来再次进行修改, 并交给老师进行审阅, 以问答的形式呈现。标题要注意尽量要覆盖访谈所有的内容, 即对访谈内容进行高度概括, 做到精炼而有深度。
4.评估阶段
初中数学课堂例题教学经验点滴 篇9
一、在课堂例题教学时, 要突出重难点
例题教学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无论如何改革课堂教学, 都要重视课堂例题的教学.如何提高数学课堂例题教学的效率, 是教师当前需要认真探讨和解决的问题.课本的例题和练习、习题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 每一道例题都有它自己的解题思路、逻辑、方法, 都会体现相应的公式、概念、定理等知识, 有时是突出在某一思想方法上, 教学环节和教学目的的侧重点不一样.因此, 教师应该吃透教材、深入钻研教材, 领会教材例题的目的, 突出重难点, 做到充分发挥例题的作用.例如, 在讲多项式的概念时安排以下三个例题.
例1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多项式的项和次数, 特别是第③题中π的6次方的6是不是多项式的次数? 学生容易混乱;例2是一道训练学生逆向思维的题目; 例3是主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升、降幂排列.总的来说, 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时要突出重难点, 才能达到高效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在课堂例题教学中, 要恰当选题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并不是所有的例题都要讲解,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够, 过低或过高估计学生的知识水平, 都会忽略例题的典型性和示范性, 盲目选择一些怪题、难题、偏题, 结果收效甚微, 导致学生恐惧、厌恶数学, 适得其反.例题选择恰当与否, 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切不可盲目选择例题对学生进行“满堂灌”.例题的选择不能过多、过杂、过难, 必须要有一定的基础性和代表性, 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恰当地选择例题, 也不能一味追求解题的难度和技巧, 要选择典型的、体现现阶段教学目标、蕴含数学基本思想和解题方法的例题, 必要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更换课本例题或补充课外例题.另外, 例题的精选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题海战术”, 使学生减负增效,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般来说, 填空题重概念辨析;选择题重方法;解答题重思维;证明题重演绎;综合题重逻辑.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而选择不同的题型, 使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和角度去加深理解并巩固知识.
三、在课堂例题教学中, 要注重方法和技巧
例题教学不能因为考试强调通性通法而淡化技巧的特点.例题教学如果教法单一, 照本宣科, 就会导致讲解刻板, 缺乏变通、创新.例题简单时, 教师认为没什么好讲的, 将解题过程直接板书, 让学生自己看解题过程, 或者逐字逐句念给学生听.教师讲解例题有时会一股脑地把自己的解题方法灌输给学生.学生缺乏思考, 只是单纯地接受, 逐渐养成“你讲我听”的接受式学习, 没有得到一定的思维训练, 遇到类似的问题有时勉强可以应付, 但条件稍微有所变化, 就难以独立解决问题.所以, 在例题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技巧和方法, 技巧和方法得当, 教学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课堂例题教学要注重题后反思, 积累经验, 总结 规律
初中历史教学初探 篇10
一、课要备得活
备好课,是教好课的关键。只有备得活,才能教得活。在备课中必须按照课标规定的教学目的、要求和授课计划,深入钻研教材。因为课标不仅规定了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而且规定和反映了讲授的范围、深度和广度、难度。因此,“活”应该在课标所规定的范围内“活”,在先熟悉课标的基础上钻研教材,从而更有目的性。钻研教材时,要广泛涉猎,成为一个杂家。因为历史课本身的知识范围相当广阔,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包。知识面狭窄既难以教好,更谈不上教“活”。所以备课的过程,不是课本的照抄,也不是课本式参考书上的文字简单地机械地变为课堂语言,而是经过自己的消化、整理。教师不能被书本束缚,也不能以自己的设想束缚学生。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写出切合实际的教案,这是把历史课教“活”的基础。
二、方法要妥当
教师必须有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的能力。老师面对的对象是人,是活生生的而且是千差万别的个体,所以具体的教学活动,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不可能有固定不变的工艺流程和技术规范。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的劳动是带有很强的“研究性”和“创造性”的个体劳动。而教学方法要受教育思想、教学任务和内容的制约,还要因地因人而异。总之要根据教材的特点, 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确定教学方法。有经验的历史教师,其教学方法是讲究在课堂教学上的实用,而不是生搬硬套。课堂有式,但无定式;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实际上,一堂历史课很难用一种方法进行到底,往往要使用多种方法,只不过有主次,先后之分。
三、学生要了解
教师备课,必须了解教学的主体———学生。所谓了解学生就是了解所任班级学生的各种情况,如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和思维活动能力等, 了解的程度与教学的效果有密切联系。情况清楚了,方法也就有了,教学也就能有的放失,否则教案写得再好,只是纸上谈兵,而难以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课堂上,教师所注意的中心,并不是自己讲述,而是学生的思维情况。这就是说,要重视了解学生的反馈信息察言观色, 发现学生在理解过程中的疑难思维活动的障碍,有针对性地控制教学。真正的教学技巧和艺术,在于一旦有必要,教师就要随机改变自己的授课计划和方法,自觉及时地调节深浅、快慢和决定增删,以求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四、兴趣要激发
历史本身就是一门充满兴趣的分科, 它如一个广阔无比的大舞台,也像一幅精妙绝伦的大画卷。上下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很似一幕贯通古今的戏剧,形形色色的角色都在进行各自表演。既有“力拔山兮气盖世”叱咤风云的好汉英雄,又有不甘压迫、揭竿而起的农民领袖;既有忧国忧民、廉清正直的忠臣良将,又有显媚逢迎、为虎作伥的乱臣贼子;既有集天下于一统的盛世君主,又有屈膝投降、遗臭万年的民族败类。历史如此生动感人,若教师把它的内容变成干巴巴的说教,那么岂不是教学的失败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充分重视历史教材的兴趣性、语言的生动性和思维的形象性,要“启其蒙而引其趣”。例如我在讲“禁烟运动”一节时,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有意对林则徐的青少年时代略加介绍:林则徐四岁入学,七岁习诗。少年时,他教书的父亲带他的学生游鼓山,登山见景,诗兴大发,要求学生以“山、海”为字头作诗,很多学生还在苦思冥想, 林则徐则已脱口而出:“海到天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学生都拍手叫好,他父亲也十分惊喜。苦学勤思的林则徐十三岁中秀才,二十岁一试中举,二十六岁中进士,从小就立下救时济世的远大志向。通过讲述林则徐的少年苦学成才和立志救时济世的志向, 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使学生对民族英雄倍增敬慕之情。
五、想象要丰富
历史教学必须发挥想象。因为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不能再度重现。那么,如何才能把久远的历史往事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呢? 除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一些历史情节外,还要充分利用课本上的插图启发和丰富学生想象力。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却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我在教学中很重视利用课本上的插图。例如在“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一节中,提到希腊有许多奴隶市场时,我利用课本上的插图讲述这是设置在雅典一个海岸上的奴隶市场,左边远处是城市,右边后面是一座豪华的寺庙,在庙前一棵大树下,正有许多来自各地各种肤色的奴隶在等待出卖,他们都露出痛苦悲愤的神情。图中左前方站着的是有钱有势的希腊人,他从奴隶中选中了一个尚未成年的女孩子。一个手拿皮鞭的奴隶贩子正在把她拉出来,准备送去给雇主察看,女孩子畏缩不前,她的母亲看到自己的孩子将要和她永远分别,终生沦为奴隶时,不禁心如刀绞,用头碰着台子的石板,后面的一个奴隶想安慰她,却没有办法,旁边一个老汉想说什么,但别人听不懂他的话,有的奴隶在掩面哭泣。中间一脚戴着锁链的奴隶被安置在大石台上,身着一件短围裙,脖子上挂着一小木牌,上面写着奴隶的姓名、原籍、年岁、品质或优点之类。有一位花白胡须的阿拉伯商人想托他身边的雇主买去, 以便从这个体格健壮年轻的奴隶身上捞一大笔钱,因为他年轻力壮,什么都会做,但又怕他逃走,所以锁上了链子,以防万一。这样讲,把无法再直接观察到的历史现象,通过图像和生动的语言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连贯的历史概念,认识这些历史现象的本质属性,揭示这些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六、反馈要重视
有经验的教师,都十分重视和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以增强应变能力,总结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这是把历史课教“活”的又一重要方面。了解学生反馈信息的方法是多方面的, 如在课堂上, 我主要通过观察即察言观色、课堂提问、检查作业、看课堂笔记、课堂小测验和单元验收等方法直接获得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应。在课外,一般通过召开调查会、座谈会的方式征求意见或对作业进行面批,对试卷进行分析等方法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是目的,而在于通过它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作出相应变动, 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节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同时,教师不仅要善于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增强自己的课堂应变能力,而且要善于培养学生自我反馈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为此,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而且要使学生会学,后者比前者更难,也更重要。
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经验点滴 篇11
[关键词]情感;态度;价值观;文化情境;创新;发散性思维
在美术课程的学习领域中,[欣赏.评述]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很多教师都以学生听不懂或不爱听为由,把这部分直接省略掉,这样就给美术教育教学大打折扣。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欣赏.评述]中,应学会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初步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尊重人类文化遗产,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长期以来,学校美术的评价只是单纯的技巧技能的考查评价,忽视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学校美术教学的目的是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造型技巧,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的品德意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注重美术欣赏、审美情趣的发展,促进学生对多元的美术文化的理解,这无疑给新时期的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学生在欣赏中与画面交流
新美术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概念,其目的是强调通过学生亲自参与美术活动来体验和感受活动的价值,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和价值观念。美术欣赏是一项审美活动,它需要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如观察、判断和想象来感悟美术作品,这种活动更需要个人的审美感受和情感的体验。情感是审美活动的中心问题,美术作品大部分是以精神产品为主的,它通常表现艺术家某种思想和观念,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领域。如欣赏课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牛耕》就可以对我国魏、晋时期的墓砖画进行一些了解,并知道在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绘画技法,在欣赏俄国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中,以感受到劳动人民被压迫和阶级的不平等。由此可见,情感因素是欣赏作品的关键,如果学生在欣赏作品时体会到了某种情感,那么他的情绪就会非常激动,反应十分热烈,会表现出一种浓厚的学习兴趣,反之,则无精打采,反应冷淡。因此,在学校的美术欣赏教学中,如果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的参与,就根本谈不上真正的欣赏。
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审美经验、知识修养的不足,能对美术作品积极主动地欣赏是比较困难的。教育学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讲过:“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怎么唤醒沉睡的人?”我想这句话应该能给我们以启迪。在美术欣赏教学中需要教师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和激发,其过程可分为三个步骤。其一是引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可帮助学生分析美术作品的形象、情节,特别是一些引人入胜的细节,如蒙娜丽莎的神秘的微笑,古希腊雕塑拉奥孔的痛苦的表情等等,再通过生动恰当的语言描述,以此为突破口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其二是适当提出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想象,但是问题不要太多,要少而精,重点要突出。其三要以肯定的态度来评价学生的回答,这一点很重要。教师肯定的评价是兴奋的催化剂,美术教学评价应该以鼓励为主,要让学生不断品尝成功的滋味,享受满足的喜悦,让他们有一种进步感,从而激活专业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是一位引导者和鼓励者,随时要注意学生的情绪,要通过渲染和营造一种气氛来感染学生。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情感”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是我们最方便、最有效的,也是我们千万不能忽视的教学手段。
二、领悟美术作品的文化情境
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造艺术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文化情境是指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的时候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时,不能单讲技法,要把美术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去学习。那么具体怎么做呢?
首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需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历史故事。例如凡高的《播种者》就有必要介绍有关凡高生平的一些故事,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画面的意思,欣赏苏联雅布隆斯卡娅的《粮食》时,学生就应该知道当时苏联经过战后洗礼,人们高涨的劳动热情和崭新的生活风貌。在如欣赏《北方的九月》时,学生如果不了解开垦北大荒的艰辛,在欣赏这幅作品时就不能够完全体会丰收后人们喜悦的心情,画面火红的色彩也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当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了解这些知识,如放录像、到图书馆查资料、上网搜寻等。
我们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多少名家作品也是如此,生活中美术现象也随处可见。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时,还可以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活动相结合,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情境。如我们可以利用学校建筑中的门厅、走廊、教室等场所展示学生作品或者是教师动手复制的名作,这样既可美化校园,营造艺术氛围,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欣赏、评述美术作品的能力;如欣赏现代建筑艺术时,可直接让学生到校园中走走,要求他们自己分析、评论校园建筑的布局和特色,这样学生对他们比较熟悉的审美对象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取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带学生参观当地的美术馆、博物馆,或参观当地的文化遗产,如宗教建筑、园林、民居,也可以是现代城市建筑。美术欣赏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涵盖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宫事等各个领域,渗透了各门学科的知识,所以说一定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去欣赏美术作品。
三、提高学生欣赏能力
每一个同学的审美都是有差别的,任何一件优秀的作品,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欣赏,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也正是美术欣赏的魅力所在。在七年级第三单元《传递我们的心声》对壁报、手抄报的设计中,花边是一个非常容易被忽视的组成部分。如何让学生摒弃常见的、没有新意的花边,去设计自己的新颖别致的花边。在课堂上老师就要强调多元化、崇尚差异推崇创新,引发其设计实践的兴趣和愿望。美术欣赏教学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能搞教师一言堂或者照本宣科,它不像数学、物理那样只有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应该有差异的,要能容忍和接受学生的各种见解和感想。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看法、观点持有正确的态度,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才能激起学生更大的兴趣,才能引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美术欣赏教学应该看重其学习的过程,不要过于追求结果,也很少有统一性,告诉学生这些,有利于他们进行积极思维,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锻炼独创思维的能力,增强美术欣赏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紧紧围绕素质教育的核心,以新课程标准为开展美术
教育教学工作的指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美术课堂教学的重点逐渐从传统的以传授美术技能技巧为主的单一模式转到全方位的、多元化的、开放型的、以美术文化渗透为主的课堂教学新模式的轨道上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毕加索感叹道:“我花费了终生的时间去学习像孩子那样画画”。如果教师不解放自己的思想,不采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去诱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而给他们套上一些条条框框,要求他们用工具把线条画得直直的,把太阳画得圆圆的,让他们用橡皮反复擦、反复改等等,学生的画难免死板、毫无生气。这样的教学,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反而会使学生的思维僵化,捆住手脚,创造力被扼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为了造就有充分艺术创造力的画家,更为了培养一代充满创造力的现代人才,我们应高度尊重、保护、鼓励学生的自由活动和想象空间,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发挥特长,表现个性,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美术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有自己的活动,学生的个性就会明显地表现出来。学生在上美术欣赏课时都有一个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最初是从他们个人的角度开始的,他们觉得画得“像”的就是好,而有些画得不“像”的作品却被老师当成世界名画加以介绍。正是这些反差,他们渐渐会发现艺术品并不是以画得像不像做唯一标准。有了这些思考以后,学生才会关心艺术到底是什么,教师不要从理论上空洞地介绍艺术,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去体验生活,让每个学生发挥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由于种种原因,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尚在积极摸索之中,素质教育的推行,对初中美术欣赏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欣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认识作品,把握作者的思想意图,与艺术作品直接交流,理解作品信息,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的过程,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在当前应试教育并没有真正转变,中考压力依然如故的情况下,美术教师只能付出更多的智慧和精力,充分发挥艺术学科的魅力,提高课堂效益,创新多变,才有可能从学生有限的精力中真正分得一杯羹,而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引导下,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初中美术欣赏主要通过欣赏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不是掌握多少美术史论和多少美术技法理论,其根本目的是学会用一种美好的心态面对社会、面对未来。新的教育理念的育人观念需要我们进一步更新教学评价观,从而更好地加强教学的实效性和促进教育功能延伸的职能性,以物之美,开启心灵之美。我们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思路,把自己培养成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能懂得鉴赏美和创造美的高素质的美术教师。同时,在教学中也要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欣赏能力为己任,使学生的美育能更深入的渗透到学习中。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美术学科教学论[M].湖北美术出版社.
[3]钱初熹.迎接视觉文化挑战的美术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初中数学教学经验略谈 篇12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经验,厌学情绪,教学语言,分层教学
一、升级数学原味
数学教学密切联系学生在生活实际, 多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唤起其原来的数学经验, 上数学课就会亲切、实在、有趣、易懂, 如同呼吸身边的氧气那么自然与熟悉, 展现数学完美的生活应用性及对自然本质返璞归真。
建构主义认为:“在现实世界中, 可以通过我们的感觉和经验构造我们的学习, 也就是人类适应经验世界的过程, 是知识增长的过程。 ”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处理教材整合教材, 重组教材,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不断融入现代生活元素, 使其具有时代性、本土性。 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学习, 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易于学生掌握数学与客观事物的联系。发挥好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 能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更高效。
二、解决学生的厌学问题需打团体战
学生厌学, 如何处理? 其实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艺术、引领方法, 世上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 比如我校有个老师讲了一个真实的案例。 一位学生上课不注意倾听, 其他学生发言, 就故意起哄, 老师问他为什么?他说“我什么也不会”。 老师又问:“简单听一听, 总可以吧! ”这位同学有些不耐烦地大吼道:“我连小学一二年级的也不会, 你让我学习么? ”这位老师听后生气了:“一年级的知识不会回去上一年级? 来这里发什么火? ”这位学生回答:“我才不愿意上呢! 家长非让我来! ”这是事后这位老师的原文口述, 自己不想上, 从老师身上, 从学校找原因, 故意气老师, 只要一有借口就立刻回家。 据调查, 这位学生确实忘掉了一二年级的知识, 没有课本, 也没有作业。 怎样让这样的学生动起来, 是我研究的一个问题。 我认为一是要从心里感化他, 二是需要让他从最基础的学起, 节节有收获, 天天有进步, 课堂有事做。 反过来, 真难哪。 一个老师自己这样做, 一定要下一番苦工夫不可, 其他老师不但不配合, 反而会加以嘲笑, 反正不影响我, 管他呢。出那么多冤力真傻。 老师团体战真难打啊。
三、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具有感染力
教师应该是最好的语言艺术家, 教学时要婉转迂回, 引人入胜、深入浅出、画龙点睛, 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教师的课堂语言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也是熏陶、培养学生品德气质的重要途径。
教学语言必须具有生动性和趣味性。 教师要有充分驾驭、运用语言的技巧。 结合教学内容活灵活现、节奏明快、绘声绘色地传递科学知识, 是教师精湛语言技术的具体再现。 这里就要求教师具有演说家的演讲才能和借鉴相声演员的语言技巧。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随着知识内容、具体环境、情感的起伏和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需要, 似行如流水, 如旱荷逢甘露, 更像知音在聚首。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带入知识的海洋, 如鱼得水, 学海畅游, 其乐融融。 教师的教学语言犹如甘泉叮咚, 把知识的 “甘露”滴入学生干涸的心田, 是教学语言达到的最佳理想意境。赵忠祥津津有味的“旁白”;田连元活灵活现的“段子”;黄宏幽默风趣的“小品”, 都是我们提高教学语言水准所值得学习、借鉴的。 为了发展完善和纯洁祖国的语言, 为了教育的兴旺和发展, 为了科教兴国的宏伟战略理想的早日实现, 必须把提高教师的教学语言素质摆上议事日程。
四、从“有痕”走向“无痕”
曾经有幸听到一位孙老师执教的一节课, 此次已是第二次聆听孙老师的名家风采, 依旧感触良多。 从孙老师机智幽默的语言、几何画板的娴熟运用及对学生充分的信任, 都再次令我深深折服, 能给学生这样一个民主、平等、合作的课堂, 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展示, 也是我期待达到的目标。
1.将教学目标当堂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有些时候仅靠教师自身的资源是无法做到的。 孙老师充分利用学生身上的资源, 发动学生教学生, 别样的分组模式, “1号”、“2号”的定义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孙老师所提倡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学中教、异步达标》, 就这样淋漓尽致地体现在这节相似三角形的复习课中。
2.“分享思考, 关注领悟”是其课堂教学特色。 孙老师通过精心选择一个例题,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 每当有学生提出新的解法, 都会站在讲台上分享自己的思考, 代替老师的滔滔不绝。 在新解法层出不穷的过程中, 不着痕迹地引领学生慢慢体会A、X型图, 并适时追问有没有一种解决此类问题的通法, 将反思进行到底。 当学生总结出“转化”这一思想的时刻也是老师极欣慰的时刻。 当你给了学生充分的信任和等待时, 学生完成了认知结构的建立, 没有老师的包办, 就这样一气呵成, 与学生顺风顺水地交流, 令我佩服之极。 借用孙老师的话:“走进课堂忘记预设, 一切从实际出发, 从有痕走向无痕。 ”断掉老师手中的线, 放开课堂, 了解学生, 相信学生, 相信自己。
五、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 (Stratified teaching) 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组, 每组学生的水平相近, 区别对待这些学生, 使之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 分层教学的依据是学生的智力测验得分及数学成绩, 分层以后, 每组学生不是固定不变的, 根据学习成绩的改变而调整。 分层教学的意义是各类学生互不干扰, 方便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训练材料。 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分层学习, 每达到一个目标就自动进入下一个知识模块。 教师要通过调查和观察, 掌握班级内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水平、特长爱好及社会环境, 将学生按照心理特点分组, 形成一个个学习群体。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和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形式,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激励, 为每个学生创造整体发展的机会。 特别是学生间人际互动, 利用了学生层次的差异性与合作意识, 形成有利于每个成员协调发展的集体力量。
【初中历史教学经验】推荐阅读:
东屏初中九年级历史复课经验交流稿齐丽丽07-05
初中历史教学分析05-26
优化初中历史教学06-22
初中历史史料教学07-04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1-01
初中历史导入教学11-17
初中历史教学叙事08-01
初中历史教学新方法10-16
初中历史教学课堂改革10-21
初中历史教学的拓展07-04